基地基地 阿西莫夫夫遇到了什么危机,是怎么解决的?急

好吧,简单说一下,楼主是一口气看的,而阿西莫夫可不是一下子写的,整部作品时间跨度很大。

先说选择盖亚的问题,其实也不光是盖亚了。整个崔维滋的行程就是作者本人对哪种社会形态更优的思考和探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阿西莫夫个人经历就能知道,那些都是有现实映射的,是资本主义自由化体系,还是乌托邦小国寡民,还是集体主义。

选择盖亚时,当时作者看到很多资本主义的黑暗面,又受到共产思潮影响,觉得思想认知统一的社会形态不会过度内耗,更有利。但后来又觉得这也并不是最理想状态,但如果有外部侵入则这种形态更利于对外。这些想法最后通过崔维滋也表达了。

至于到底哪种社会形态最好,只怕现在也很难有定论。你支持科技至强,别人也可以支持意识形态统一论,都可以有自己的论据。

至于精神力量问题,作者在整个系列中不断强调的就这是一个天外有天的力量模式,所以你永远不可能完全依托这个力量。

最后,直觉问题。阿西莫夫终究是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对他们这类人来说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直觉意识是最宝贵的,free will,哪怕不够逻辑,哪怕会犯错误,但正是这样才有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观点目前接受度也是很高的,很多小说电影都反对高度科技泯灭个人的社会形态。

总之科幻小说的精彩除了科技想象,世界观和哲学观也是其中很重的部分,多读些相关的书就能更好理解

NO2:《银河帝国》读书笔记

《基地》是中考必读书目之一。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这本书,看跟《红岩》、《创业史》、《骆驼祥子》等并列一处,作者又是一个叫阿西莫夫的俄国名字,以为也是红军战斗革命史之类。及同学家长介绍,才知道全书叫《银河帝国》,是一整个系列的科幻小说,于是大起兴致,马上下单买来看了。

书送到,一共7本,《基地1》开篇便是《银河百科全书》煞有其事的介绍——哈里?谢顿……生于银河纪元11988年,卒于12069年……一生最大的贡献,无疑是心理史学的开拓。在谢顿手中,它成为一门深奥的统计科学……通篇由此展开——作为据我们现在一万多年后的银河,建立了无远弗届的庞大帝国,整个银河从恒星组成星郡,从星郡组成星省,从星省组成星区,又从星区组成帝国,帝国统治了二千五百万颗住人行星,拥有不可计数的财富,却由一个皇帝(有时还没有)和几个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把持(不要问我为什么人类文明发展到这么高级了,政治体制却是中世纪的,我也不知道)。总之,随着皇帝遇刺,贵族觊觎,总督叛变,经济萧条等等原因,社会责任感的普遍丧失,对知识的因循守旧和割裂,使得这个庞大的帝国开始四分五裂,走向衰败(那么这么大一个帝国之前是怎么统一的?)

作为预测并干预整个银河帝国人类的先知和近乎上帝的存在,哈里在他一生的最后几年,部署了保存人类文明并作为第二帝国种子的基地的存在和发展,但却确保他的意图无人察觉。因为他按人类发展的历史预测出的图景,仅仅需要启动的变量和在某些关键节点的过渡,此外便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包括敌我双方)行动才能让他预测的历史顺着他改变的轨道滑行。所以谢顿死后,每80年左右(也就是他预测到基地又度过了一劫,走向新的转折的时候)才会有一段影像出现在穹隆一次,用以解答基地当政者的疑问,并坚定他们的信心,同时为作者的下文卖个关子:)。

第一章节的小故事发展于基地发展了50年后。当初谢顿说服帝国委员会设立基地,便是以集中组织撰写《银河百科全书》为名,以便于把庞杂如恒河之星的人类文明知识统一编存记录,以至于当帝国不可避免衰落后,人们能借此书,快速复制重建人类文明,而大大缩短文明黑暗期的时间。委员会为了避免谢顿及其学说的存在动摇民心,就把整个编撰基地安排在银河最边缘的端点星。而50年之后,银河外缘星系纷纷独立,周边四个王国都对毫无自卫能力的端点星虎视眈眈,而基地的首脑还在潜心编写全书时,新当选的行政官——市长哈定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银河帝国的崩溃和谢顿的真正企图,他当机立断,武装夺取了基地的政权,并借基地领先周边星球的科技,大搞无差别科援,使得自己在刀尖上保持了平衡,不被任何一个王国吞并。这样他带领基地度过了第一次危机。而此后,他似乎并无积极举动,只是重复他自己的箴言——“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除了给输出的科援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基地成了神圣之地,却没有任何武装自卫或进攻的能力。外部的野心家日复一日虎视眈眈,内部的激进党将哈定视为胆小懦弱、予取予求、不思进取之徒。但谁也没有想到,仿佛只是闲棋的宗教传播,已经给外星球的民众洗脑,君权神授深入人心,而神——在基地。外星球来进修的教士仅仅只能掌握科技的使用方法,并作为神的使者,不断树立和巩固基地神教在银河周边的威权,最终架空了四星系的王权,在最后关头彻底粉碎了安纳克里昂王国统治者对基地的野心。读到这里,忍不住想叫起来,这不就是中世纪的历史吗?原来宗教的作用这么大,怪不得殖民者枪炮之后,就往往是传教士慈爱而坚定的步履,那些教士们也许自己也不清楚,自诩为神明使者却不过是政治的工具罢了。(所以说与其说是未来科幻小说,这本书更像是人类的历史图册)这一次,“形而上战胜了形而下”,市长哈定两次使基地度过了危机。

作为一个讨喜的三伟人之一,哈定有不少流传广泛的警句,比如“不要让道德观阻挡你去做正确的事”。而本书中第三个决定历史时刻的马洛,则非常欣赏哈定的名言,同时,又跟前两位一样,聪明绝顶、个性坚强又不失狡诈。马洛从行商起家,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对利益的追求。当基地还一以贯之推行核能科援,宗教涉政的政策时,外部世界已经吸收了前述各国的教训而变得警惕万分。基地的政策举步维艰,而马洛,一个非基地出身的异邦人,一个行商长,作为只关心利益而不关心政治的行商团体一员,他既被基地忌惮,又被利用。基地的行政系统认为行商是一个不安定因素,他们不受领导和制约,只唯利益是从。但又希望利用他们的身份去刺探消息。因为外部世界变得更为危险,有更强大的核能战舰在威胁着基地的安全。马洛利用这趟交易之旅,摸到了敌人的内部,发现了银河帝国仍然存在的真相,而且成功地获得了周边王国的信任。因为马洛只谈经济不谈政治,而且只卖不涉及国家命脉的日用品。那些银河系中部的王国接受了和他的交易,最终使贸易变成常态。在残存的帝国势力注意到了基地的存在,而周围战国分列,烽火四起之时,仍然毫无威慑力的基地,以及基地市长马洛却已经掌握了周边王国的经济命脉。当基地成为其他王国的利益共同体,攻击或制约基地,都会带来国内反弹的时候,第三次危机终于又将告破。

第一本书到此为止,读了之后更让我觉得像一本充满讽刺意味的人类政治史而非科幻小说,情节固然有趣,但除了伟大的预言和简单提及的未来科技,并没有多少未来感。而且作者似乎也并不在意人物的塑造,人物只是情节跳动的载体,他借他们的口说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除了主角略微丰满(好像也是台词多点),其他的人物往往是模式化的。这让我想起年前看的《三体》和《北京折叠》,我一度以为借科幻讲生存哲学的笔法是他们创始的,现在看来,也许渊源在此。

总而言之,值得一看。今天我几次思念被我落在家里的其余几本,希望可以早点回家去读。:)

原标题:美国人的科幻内参(三):《基地》《玩家1号》《差分机》《末世儿女》

应用年级:9年级~ 10年级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被广泛视为科幻类型的杰作。故事设定在遥远的未来,具有广阔的宇宙视野和恢弘的场面。在阿西莫夫的想象中,核能成为军事和政治控制的核心,而掌管核技术的科学家则成为影响整个星系稳定的关键因素。

/86cs5j8)。以超光速飞行仍然是科幻领域的事,但它究竟能否实现呢?研究有关星际旅行可能性的科学基础,比如阿西莫夫所说的超空间旅行方式。

/mcuako4)。历史上,路德分子是指哪些人?请考察,在反对/恐惧技术的人与献身科学探索/技术创新的人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冲突矛盾?这种冲突矛盾能调和吗?

物理学;工程学;热动力学

与教学标准的相关性(略)

你可能还喜欢以下文章,点击黑字即可浏览

【八光分·编剧课堂系列】

【科幻资讯与评论系列】

最具创意、立场和看点的科幻及影视资讯

不定期的限量福利等你领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地 阿西莫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