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每日头条新闻没有被认证,但是有流量可以得到收益吗

导读说到营销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说到今日头条营销大家却不一定知道,现在最火爆的当属互联网营销,他们可谓是赚足了世人的眼球,今天小招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今日头条营销案例。

  说到今日头条营销案例,大家一定会想到今日头条营销中国行活动,但是今天小招要说的可不是中国性,而是几个借势营销的经典案例,而今日头条也在其中。而关于“中国行”的案例分析,我们下次再讲。

  今日头条营销案例分享:

  1. DW手表蹿红:蹭明星

  Daniel Wellington丹尼尔 · 惠灵这款手表在美洲及欧洲的时尚博主以及杂志之间都很有知名度,并多次登上过世界顶级的杂志,ELLE、VOGUE、GQ、GINGER等等。

  不仅国外火爆,国内当红小鲜肉井柏然、鹿晗、张艺兴等都佩戴过DW,各种女明星更是数不胜数。

  红白蓝这个经典配色是众多明星们的挚爱,李易峰、李钟硕、朴信惠还有其他明星,比如我们的Nick大叔、尼坤、郭碧婷、吴世勋等等都佩戴过这款手表。

  DW为什么这么火呢?DW走的是互联网窜红道路,其实就是蹭机会。

  名人效应,是DW做得做成功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互联网时代爆红的地方。他们在国外社交媒Instagram上广泛私信社交媒体明星和知名人士,最重要的是私信“网红”。然后,创始人将自己的丹尼尔惠灵顿手表免费赠予他们。

  这些社交媒体明星和知名人士,网红收到手表之后,自然会发表相关的信息文章。即使有的社交媒体明星和知名人士不接受免费赠予手表,DW就直接给小额的营销费让他们发几条Ins。 之后的粉丝效应就自然不用多说了。

  2. 360安全卫士上市:蹭腾讯

  如果你是默默无闻的产品,不妨将自己放在同类产品边上,这些产品的品牌越大越好,千万别因为他比你厉害就躲着他。还记得当年3Q大战吗?

  创立360后,周鸿祎则着手进攻雅虎中国。2006年,互联网业内掀起“反恶意软件”的热潮,周鸿祎率领360安全卫士成为反恶意软件先锋,曾经由他一手创办的3721软件(雅虎助手)则成了他“围剿”的重点目标之一。360安全卫士推动反流氓软件运动,引起媒体大范围集中报导。

  博出彩和声誉的目的达成后,360又将上市计划提上日程。2011年03月30日,360公司正式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交易。360上市计划并非朝夕,这一次他将目标瞄准了腾讯。

  2010年9月,360公司在毫无依据的情况下,曝QQ偷窥用户隐私,引起了网民对于QQ客户端的担忧和恐慌。

  后来,腾讯与360的战争升级到对薄公堂,虽然最终360败诉,但是自此360市场份额得以急剧扩张,年收入却在以千万美元量级迅速增长。

  3. 今日头条估值:没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蹭

  在之前题为《传闻腾讯会以80亿美金的估值投资今日头条,真的吗》的今日头条的问答帖中,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称,最近有同事郑重地跟我说,他加入头条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腾讯员工。

  “我当然也不是,多没意思。”

  风口上的新兴科技公司+拒绝收购话题,瞬间带起行业解读无数。张一鸣一副“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的气势,创业者的铮铮骨气尽展无疑。

  多少创业者希望被BAT收购而不得,如今他们一看,张一鸣这小子有点骨气啊,先给他点个赞,BAT也不是想收谁就收谁嘛,真是给我们创业者争了口气。这种打破行业现状的做法,无疑是吸睛的一个绝佳方式。

  成功获取注意力之后,张一鸣又趁着热度在央视财经等优质渠道给大家说了自己的故事,表明了不站队的原则和创业情怀。

  大家又开始猜测,张一鸣不接受腾讯背后更深的原因是:给价低了?有更大的金主?还是张一鸣想攒着卖一波更大的?

  无论是哪一种猜想,最后都指向了今日头条最想看到的讨论方向:今日头条估值上升。今日头条用一句反常的话,和一段目的明确的故事,成功完成这次“没机会也要蹭”,达到了想要的效果,此时谁还会关心腾讯收购是真是假呢?

  所以,适时借竞品的一些热点或不足,用一些抖机灵的方式突出自身优势,有时候可以凭借创意搏得看客一笑,提升自身品牌印象,甚至留下更大的解读空间。

版权说明 若非特殊说明,本站文章皆属编辑原创,转载请保留金招网原文链接,并在文章开始或结尾处标注。本站所发布软件来自互联网,除非明确说明,否则不保证软件效果,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对于今日头条来说,这个元旦节过的有点不平静。

据新华社报道,针对今日头条、凤凰新闻手机客户端持续传播×××低俗信息、违规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等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9日指导北京市网信办分别约谈两家企业负责人,责令企业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今日头条手机客户端“推荐”“热点”“社会”“图片”“问答”“财经”等6个频道自2017年12月29日18时至12月30日18时暂停更新24小时。

24小时的停更事件,让今日头条一时间成为了媒体热议的焦点,而或许这一事件,恰恰是今日头条自身原始设定在三俗领域的一次集中爆发。

地摊上真的有内容吗?小报们曾经遭遇之殇!

今日头条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是地摊文学在网络上的再次复活。

新华社的报道中,有如下言辞“今日头条和凤凰新闻手机客户端违反国家有关互联网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传播×××低俗信息,存在严重导向问题,对网上舆论生态造成恶劣影响。”

其言下之意,就是三俗化特别严重。

这本身也是今日头条自身设定的使然所致的结果。

长期以来,今日头条赖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通过算法推荐来最大限度的贴近用户的需求。而这一直就是一把双刃剑。

依据用户的上网习惯,通过统计,推测出用户可能喜欢的东西并将之固化、深化、泛化。这就是算法推荐,而实质上,就是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来发现需求。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样的算法推荐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即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在最快、最省的路线中得到自己喜欢的信息。

请注意,这里的喜欢,并不代表需要。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包括笔者在内,从奇闻异事到诡吊历史,乃至于情×××俗之流,总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到大众的眼球,而一旦浏览此类信息乃至停留的时间一久,未来的算法推荐就会认为这就是受众的喜好,并持续不断的供给之。

这样的成功,其实很廉价。而且并非今日头条的成功,甚至于说,过去的地摊文学早就证明了这样的成功。

耸动的标题、庸俗的内容、所谓猎奇与内幕式的花样翻新,这一切的一切,都基于算法推荐而得到了固化和强调,以至于看似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达到的“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形成了自身并不产生内容的今日头条的内容基石。

鲁迅说,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其实,这恰恰是算法推荐的病根,即内容固化和眼球固化下的三俗化。

有意思的是,今日头条的今日,都在过去能找到旁证。比如国内传统媒体里最早走标题党、并大获成功的那些报纸和杂志,昔日也曾开出过千字千元的诱人稿费,来吸引写手们全力推送吸引眼球的三俗内容。这亦与曾推出过千人万元之类激励措施的今日头条何其相似,而因为算法推荐,最终这些内容也就难免为了获得高额流量与广告回报,而作出所谓“贴近性”的选择。

不过,别忘记了,通过上述方式“成功”的报纸和杂志,尽管获得了百万级的发行量,在传媒领域乃至大众舆论场上,最终都被归类为小报和不入流。而对于今日头条来说,亦不过是在流量高企之下,重蹈前辈们的覆辙。

流量化的头条,最终只能成为被遗忘的流量!

大众传播中,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理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算法推荐恰恰在制造这种沉默的螺旋。由于流量的推动作用,每一个内容创作者都会尽可能的选择偏向于流量的话题和写法,而在这样的大潮裹挟下,真正静心打造内容上的深度与精度的创作者,成为了第一波被淘汰的自媒体。

越来越多通俗到庸俗的内容不可避免的成为主流。而海量内容依靠内容创作者自发上传的今日头条就不可避免的陷入这样的尴尬之中,而且随之而来的亦是更多的尴尬。

“在尚未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情况下,今日头条手机客户端违规转载新闻信息,且‘标题党’问题突出,严重干扰了网上传播秩序”,新华社在报道中提及的其实只是今日头条在内容上走偏的一个现象,尽管这一现象在多年前今日头条创始时就曾经爆发并被舆论所广为诟病。

但依赖算法推荐的今日头条却难以逆转这种状态。无他,已经被流量所绑架的头条内容创作者们,在无法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源和没有新闻采访能力的条件下,在“蹭热点”的大潮下,第一反应就是复制粘贴并进行更吸引眼球的改造,甚至于对信息事实进行歪曲或逆转……

一切为算法而服务,而一切最终就会沦为流量的奴隶。这就是今日头条自身设定下的必然悲哀,也最终让自身的内容在奇葩风、奇怪风之下夺路狂奔。而更为悲剧的是,其用算法推荐绑架了内容创作者之后,也不可避免的被异化的内容创作者所绑架——其内容的海量推送,最终导致其内容中大量的错误、扭曲和糟粕,都将在平台根本无法也无力进行“验证”的状态下,呈现在受众的面前。

流量越来越大,眼球越来越高,结果则是整个平台上的信息越来越被用户所无视,成为了一个猎奇场,亦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流量,沦为一个有广泛传播却没有实质影响力的传媒。

或许,这才是横在今日头条未来路上的真正悲哀,相比而言,整改和停更不过是这一根深蒂固问题的小小爆发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日头条新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