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转专业时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原因、巧合选择了你现在的职业?

什么促使你选择了现在的职业?你后悔过吗? - 知乎知乎 - 有问题上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6,153分享邀请回答赞同 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新闻晨报 |
这条路究竟有多难|“野路子”想吃“职业饭”--新闻晨报官网
新闻力量,优化生活!
主流媒体与文化进校园
星期日周刊记者
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
加拿大莱桥大学副教授
新闻晨报微信公众号矩阵
shxwcb新闻晨报主帐号
chenzuiSH 新闻晨报晨最上海
shanghaishegnxue上海升学
Sqcb0601 社区晨报
xwcbhd晨报互动
tuwenguan2013图闻馆
cbhealthweekly 健康周刊
xwcbty新闻晨报体育
xwcbpl新闻晨报评论
新闻晨报--影响上海市民的第1媒体
&&新闻晨报隶属新闻报社,于日在上海黄浦区汉口路300号注册成立。
&&新闻报社现有采编人员300多人,除新闻晨报以外,还拥有社区晨报、欣欣向荣演艺公司等下属机构,是集采访报道、发行团队到经营渠道,全方面覆盖的企业。
新闻晨报全媒体平台
&&社区晨报--覆盖上海38个社区、600个居委会、3000个楼盘
&&新闻晨报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数1350万,连续13个月全国都市报影响力排名第1
&&新闻晨报官方微信--粉丝数50万,全国媒体公众号前十
&&体育赛事活动平台--,
&&文化传播活动平台--组织各类大型演艺活动、艺人和文娱产品推广策划等
&&教育游学平台--晨报海敏思千瑞教育信息咨询公司,已组织近万名中小学参加海外游学活动
备案号: 沪ICP备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在腾讯的8年,我的职业思考
来源:腾讯ISUX(ID:tencent_isux)
作者:Yuguo,在ISUX成长起来的产品设计师,腾讯微云的设计负责人,撰写了《Web全栈工程师的自我修养》一书,翻译了《响应式Web设计全流程解析》和《众妙之门3》。
今年是腾讯20周年,我也刚好在ISUX满8年。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在同一家公司工作8年。因为4年足以读完大学,6年能让小孩读完小学,8年漫长得不可思议。
2010年,我刚毕业,加入腾讯。那一天,学生思维的我,不免以学生的尺度定计划:三年的时间,我应该足够从这一所“社会大学”毕业吧。
因此,我追赶时间,以这个截止日为目标,学习高效地完成工作、沉淀方法论、分享和带新人。
我一开始积极响应需求,后来主动找事情做,一步步从助理UI工程师晋级到高级UI工程师。我低着头,做事情非常“用力”,自信能把交给我的事情都做得很好。
我的博客文章80%都是头三年写的,现在回头看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持续想和写才能提高。反过来说,要是现在还觉得好,那才糟糕。
2013年,三年之痒。我成为团队中比较核心的骨干,日常工作变得没有挑战,考评时连续“优秀”跟“超出预期”拿到手软。不过,我迎来新的挑战。
那时,我的领导问我以后的发展意向,是想继续研究技术深度,还是管理团队。我说如果有机会,尽量管理团队吧。
因为以我的理解,这个问题就像“给你加工资,好不好啊”一样。学而优则仕,骨干不去领导团队,可能有点不负责任(现在想来有点自恋,呵呵)。
给了领导这样的答复之后,我想,怎么才能领导好一个团队?应该是要有更强的专业能力吧。
我早在大一就架设了自己的独立博客,在上面写很个人的日志。因为没有定制目标和衡量标准,写了几年感觉也提升不大,只能认为是纯粹的爱好。
现在我开始把它作为提升专业能力的工具,除了记录自己的想法,也会翻译一些国外优秀的用户体验文章。因为一直读原文,所以英文阅读能力也一直在提升。
翻译越来越多,后来机缘巧合就给邮电出版社翻译了《众妙之门3》和《响应式Web设计全流程解析》这两本书。
除了翻译优秀的国外文章,我还想创作一些原创文章。2014年2月,我加入“豆瓣专栏”计划,创建了《谈谈全栈工程师》专栏。专栏计划要求作者每周写一篇超过3000字的文章,结束后获得200元鼓励金。我就像一个缺乏运动的人,强行把自己推入马拉松赛道。
我开始起步时写得很业余,错别字、口水话、病句、缺主语、一逗到底、唠唠叨叨、层级和顺序不对……那也还是要写。几个月后,20篇文章的专栏完结了,我的文字水平稳定从30分提升到50分,接近及格。
因为专栏内容相对新颖(可能是国内首批系统写“全栈工程师”的思考的专栏),慢慢积累一些读者并每周追看。读者宽容并热情地在评论区给我纠错。
后来,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责编在豆瓣上看到了我,就约我写稿。他说我写的东西已经很多,也有一些脉络,可以再整理一下出书。
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那就答应再说吧。
写书的过程只能说勉力支撑,因为只有50分的文字水平,却要输出80分的质量。把第一章整理好之后发过去,收到返回的修正稿,变成了另一篇文章。责编很专业,没有吐槽,只是做客观订正。
我羞愧难当,因为痛恨给人添麻烦。我记住修改过的问题种类,文法上字斟句酌,保证同类的不再犯。
责编会看出文字上的问题,然后给我修剪枝丫,但保持大树根基稳定就是我自己的责任,对读者的责任。我买来《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更系统地学习写作。
经过好多轮的校对,我终于可以坦然说出,差不多达到基本的标准了。2015年8月,我自己独立创作的书出版了。当周进入京东技术类畅销书排行榜前5名,并入选iWeb北京峰会推荐图书。一年内,这本书重印了4次。对技术散文这个细分市场来说,应该算不错的成绩吧。
写作成长磕磕碰碰的同时,管理之路也迂回曲折。试着带一段时间团队之后,我在2014年正式成为团队管理者。
当时对于团队管理的职责抱有几个不成熟心态:
1. 管理比写代码更容易掌握,践行起来也更轻松。
2. 管理者门槛较低,相较于工程师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后跳槽我还是要以工程师身份来定位。
3. 我喜欢专注做事情,不适合做管理。
4. 在工程师团队中,我要以最强的技术和努力来赢得尊重,我要有能力解决他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因此,这两年虽然也通过努力收获了一些个人成长,但作为团队领导来讲其实我是不称职的。
有一个明显不称职的表现就是,每到员工考核期间,我就很纠结痛苦。我不希望有员工拿低于预期的考评,也害怕面对下属沟通面谈,当面对着他说你的绩效低于预期。
我能自律勤奋,但我很难改变自己的观念。最难的是,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瞧,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观念是最难的),还是说退回去做一个还不错的工程师好了。
我在这个观念段位大概停留了两年多,经过断断续续的实践、阅读、观察和自省,我终于越来越得心应手。
我开始积极与团队沟通,日常中看到不符合要求的输出,我会直接了当说“这不行,达不到基本水准”。当然,为了照顾感情,一般都会私下讲。
虽然比较严格,但也没有看到团队氛围下降的情况。因为从员工角度来讲,虽然乐于处在一个人际关系融洽的团队中,但更大的述求是加入一个充满专业人士的团队。每人都能从其他人身上学到特定知识,每人表现都是专业的。
我不再担心员工考核,因为它是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有些无法用言语传达到的信息,可以通过绩效考核来传达。而且平时对于低绩效的员工就要做好预期管理,言行一致员工就不会困惑。
2017年,我慢慢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又一次对工作驾轻就熟时,再次迎来新的挑战――转换岗位,领导腾讯微云UX设计团队。
我喜欢这个挑战,一方面它确实是一个“很大挑战”,受虐症的我无法拒绝。另一方面我在ISUX横向观察每个团队的职责和输出时,对UX设计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梳理了自己面临的挑战:
1. 之前领导的团队成员都是UI工程师,而现在的团队由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组成。虽然管理的基本法是相通的,但新团队的成员还需要更多熟悉。
2. 自己的设计专业能力不够,尤其是在视觉上,无法给到“怎么做”的建议。
3. 新的UX设计团队面临比以前更复杂的外部关系。
4. 以我目前的UI工程师专业通道来看,挺难帮助下属专业晋升。
但我也有我的优势:
1. 能轻松地理解版本管理、多平台特性、开发挑战等“工程”难题,然后管理好风险。
2. 参加了三年多设计部的管理会,对设计的“味道”有感觉。或者说品味远远高出实现能力。
3. 在UI方案上,我有用户同理心,不只是从“好看”来评判设计。
4. 我的演讲呈现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帮助团队。
5. 我是一个高频的腾讯微云用户,对这个产品本身感兴趣。
唔,也不全是坏消息嘛。那就开始做吧!
前半年仍然是勉力支撑,但因为团队都在看着自己,不自信也要自信起来。
工作之余多体验各种APP,收集UI、运营、营收、品牌等方面的案例,进一步提升“产品力”。朋友平时在使用新的APP,或者转发运营活动时,我就会在边上观察他的行为。看到精彩处,我还会请求暂停,截图发给我。
慢慢地有了一些想要做成什么样的模糊概念了,我将一些大的想法分解和安排,让团队在每个版本策划范围时加进去。这需要跟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搞好关系,理解每个角色的痛点,在一些建议上考虑多方立场。
慢慢地,有一些“腾讯微云用户体验不错”的口碑了,在自己能影响的范围内,使用我能调用的资源,慢慢地补齐漏洞,提升体验。
团队成长上的挑战同样很大。
我仔细观察每一个人的优缺点,用人所长。真正融入进来,发现团队成员也非常专业,我们在跨领域的碰撞中互相学习。
我在团队建设上践行的一个观念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取代的特长和优点。
视觉设计师可以在品牌、插画、UX设计、3D等方面建立自己的专长,交互设计师也可以在产品运营、新手动线、营销、2B等方面有自己的侧重。而每个设计师在自己的专长上都能比其他人更专业,那就达到了基本水准。下一步就是跟公司其他团队甚至国际水准对齐。
我对现在这个挑战,还远远没到驾轻就熟的状态,可能还需要两年以上时间来消化,所以有时工作会觉得比前几年加起来还累。
疲劳和兴奋交替,成就和挫折并存,无论如何,比浑浑噩噩混日子好。我时常以山本耀司的话勉励自己:
我从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勤奋和努力只是基础,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根本谈不上拼天赋。
如果要我给职场新人一些职业建议,我希望读者能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知道这些:
精进一项技能的要诀是边做边学
全然的学和全然的做都不是最有效率的。我们不再像学生一样,花半年时间去学习一门课,然后通过期中考试。
领导安排了一项工作,不知道能否胜任,那就先答应下来。先了解领导对范围和质量的预期,然后通过模仿、学习和反复修改,在有限时间先完成一个大概,然后细化和打磨。
没有任务,那就给自己安排一个。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去做的原因是懒,也许可以试试创造一些客观的落差,比如主动告诉朋友圈自己的目标(一定要有截止期)。
不要准备好了再上赛场,而是在赛场上学习。
持续积累好的声望
“声望”是团队对你“完成事情的能力”日积月累的印象。有好的声望,上司就会持续给你交付最有挑战的工作,你就会获得快得多的成长。
怎样获得良好的声望?很简单:
答应做的事,全部都要完成。
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很困难,做个数学题:
每天你会接收到一些请求,有大有小,我们假设数量是X;
你每天能完成,或者计划能够完成的,我们假设数量是Y。
如果X大于Y,你的声望就受损了。而其中一些请求对声望的影响会比其它请求更大。
你会觉得偶尔完成不了一个请求没啥啊,他们不会在意的。事实上,他们在意。也许只有一瞬间,但在那一瞬间,他们会认为你没有跟进,没有完成,没有上心,这也将是他们最终记得的。
那如果真的上司给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你该如何回答?没错,拒绝上司是很困难的。但你也不能什么都答应下来,随后又无法完成任务。那时候你会丢掉更多的得分。
正确的方法是,讲出事实。“我很在乎这个问题,也很想解决它,但我现在还不知道怎样开始,帮帮我。”或者“我很在乎这个问题,也很想解决它,但现在时间太过紧迫,为了保证质量,能否缩小范围/改变优先级/争取到更宽松的截止日期?”
打磨你的职业内核
我在写代码和修改其他人的代码时悟出一个道理,代码要逻辑清晰,因为它主要是人看的(偶尔给机器运行一下)。而代码清晰最重要的是模块的区分和表达的顺序。
后来我学习写作、演讲和设计,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关键内核,就是搞清楚你的听众是谁,他们已有哪些信息,缺乏哪些信息,你要以怎么样的顺序来传达你想让对方做的事情。
意识到这个内核的重要性,我就围绕它来读书和总结。它帮助我在做产品设计、团队管理和研究专业领域时能更得心应手。
每当你能胜任当前的工作,就会迎来更高难度的挑战。
每一个能胜任当前工作岗位的人,都会被提拔。继续胜任,那就继续提拔,直到不能胜任。
回头看这八年,我一直都只是短暂地“胜任”自己的工作。每当我觉得能够驾轻就熟地处理目前的日常,就会迎来新的挑战。
因此,不用特别在意自己的头衔、权限和职级,外部的认可是你能力的反馈。你没有被提拔,大概率是因为还不胜任当前工作。
反过来说,心里知道自己能力还达不到岗位要求也不用担心,不胜任是常态,以胜任为目标就好啦。
对于职场马拉松来说,心态放松,保持作息、身材和稳定的内分泌,才是最重要的。
* 文章来自公众号:腾讯ISUX
(https://isux.tencent.com/articles/my-8-years -in-tencent.html)
数字时代,你该怎么抢跑?
未来,你如何跟AI抢饭碗?
当朋友圈和工作圈混在一起,你怎样应对?
你想要的答案,全在这里晨述丨“野路子”想吃篮球这碗“职业饭”,CBA选秀者告诉你这条路有多难
CBA选秀已经走过四个年头了,共有154人次参选,其中15支CBA球队选走了34位新秀球员…尽管新秀们的成材率饱受诟病,但也正是因为选秀大会,让这些效力于CUBA的大学生球员有了真正触摸职业联赛的机会。
郭凯、王洪等精英大学生球员逐渐在联赛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根据四年选秀的整体情况来看,共有53位大学生球员相继参选,却仅有10人被选中。首届CBA状元郎方俊磊黯然退役的新闻一度被炒热,而那些落选的大学生球员,在选秀之后的处境似乎鲜有人关心,他们还在打球吗?还是走向了其他工作岗位?
正文3344字,深度阅读约需8分钟
带着好奇,记者拜访了曾经参加过首届CBA选秀大会的邵埃菲,作为一名草根球手,打职业是他从小的梦想,但努力过后的结果并不如意。
CBA选秀落选结束过后,邵埃菲将职业篮球这个选项从他的未来规划里剔除。但他并没有舍弃篮球事业,自主创业、技术教练、创办篮球训练营是他正在忙活的事业。
打职业,一直是我的梦想
“在大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专业的篮球训练。高中时候,在北京的一些传统篮球学校跟队训练,大学之后,北京有一些针对职业球员的训练机构,那时候也是跟着职业球员一起练,还会去美国找专业的训练师特训。”在邵埃菲的篮球履历里,没有职业队或者体校的经历,单纯出于热爱,抓紧学余和假期的时间,把自己扔到能接触到的高水平球员中去,正是这样的训练磨练出了他足够达标参选CBA的实力。
至于为什么没有尝试进专业队训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高和早期技术能力的限制,但是职业梦想一直扎根在邵埃菲心中。那时候选秀制度尚未推行,要想摸到职业联赛的门槛,难度堪比登天,但邵埃菲还是想试试,尽可能地离目标近一些。于是,高考前他下定决心,报考一所体育院校,努力了几个月后,他顺利考取了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系,背起行囊远赴上海。
邵埃菲作为非术科生披上体院校队战袍
来到上海体院,邵埃菲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期待,尤其是校篮球队。“入学第一天,我就走上体院的球场,满怀期待地问师哥,校篮球队怎么招人,结果得到的答复是,校队是选拔术科学生的,我们学科生不太可能。”但邵埃菲没有就此放弃,来到体院就是为了能够打高水平的比赛,被这样的“规矩”拦在门外自然是一万个不情愿。
真正踏上球场与这些校队成员们对比后,落差感让邵埃菲有些沮丧。“身边有体校的,特长生,职业队退下来的,只有努力才能击败他们,一步步靠近职业梦想。”付诸行动的邵埃菲,把自己泡在了篮球馆里,除了完成学业要求的课时,他抽出所有的时间跟着校队一起练、自己摸索着练步伐,磨投篮,加力量…
大二那年,他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校队战袍,但邵埃菲并不满足于此。
距离职业篮球就差那么一点点
不止是在上海体院,彼时的邵埃菲在上海野球圈已经小有名气,也正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始主动规划起了未来的职业篮球生涯。“大三的时候,从美国训练回来,感觉自己状态很好,就找了个经纪人,联系到了一家河南的NBL俱乐部,去试训了一个月。当时球队教练对我的印象很好,也明确表示了签约的意向,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种种原因之下最终没有达成签约。”
这是邵埃菲人生中第一次这么接近职业联赛,但他也没想到转身又拾起了通往职业联赛的敲门砖。2015年5月,篮协正式宣布CBA选秀的诞生,这大好机会邵埃菲自然不会放过,“当时毫不犹豫地就决定报名了,自己的履历也和选秀要求相匹配,而且之前NBL试训的反馈也让自己有了些底气。”最终,通过教练、校务处层层签字认证,邵埃菲赶在截止日前递交了选秀申请,但真正来到选秀营,眼前的一切和自己的设想完全不一样。
邵埃菲参加选秀体测
“因为是第一届选秀的原因,整个选秀比较混乱,根据日程安排第一日有一些体测环节,但当时并没有专人记录这些数据。后面的技术测试和训练内容,场边也没有CBA球队的教练团队观察,更别提什么单独试训了。只是在最后一日,教学赛有了一批教练来考核观察,但据我所知都是些体能教练。”
从正式入营的那一刻起,邵埃菲对自己能够被选中就已经不抱期待了。CBA各队伍的态度从选秀营的表现就能看出,而且当时由于自己发高烧,状态和表现都算不上最佳,对此他也感到比较遗憾。
随着篮协拨给状元郎方俊磊的一通电话挂断,首届CBA选秀大会草草落幕,包括邵埃菲在内的19位参选球员无一上榜。邵埃菲开玩笑道,除了去照了张合影其他什么都没干,但随后他又认真地告诉记者参选后的感受,“CUBA传统校相比于体院而言,比赛机会要多得多,训练强度更是不能比,虽然自己有坚持一定强度的训练,但客观来说,还是和同期参选的大学生球员有差距。”
左至右依次,方君磊、邵埃菲、曹芳
根据当时的选秀政策,落选球员仍能获得下一届选秀大会的报名权,但这一次,邵埃菲放弃了。
职业梦碎,创业也要“全力以赴”
“我相信只要我继续努力保持当时的训练强度,在二级联赛做一个替补球员肯定是可以做到的,但经历了这么多见识了这么多,我开始思考,成为这样的职业球员所实现的社会价值,是自己想要的吗?”
因此,当时还在就读研一的邵埃菲做出了决定,不再单纯地为了职业球员这个目标,要帮助那些像自己一样有理想的孩子,实现他们的篮球梦。
在亲手敲碎了自己的职业梦后,邵埃菲踏上了另一条道路——创业。“研一下学期开始,开始办‘Hardworking篮球训练营’,当时起步时注册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推文,回顾了自己与篮球的故事,并且正式宣布要做这么一个训练营,来为有职业梦想的孩子们提供平台。”提到Hardworking,邵埃菲立马切换了一个状态,而谈起取这个名字的原因,他说,“这也是和自己的经历有关,做任何事,都要全力以赴,所以‘Hardworking’非常符合。”
全力以赴篮球学院成立两周年
训练营成立之初,邵埃菲一人承担了全部职务,不论是招募教练团队、招收学员,还是教学、财务全部都是独立完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从零起步。发展至如今, 成立“全力以赴”篮球学院已经两年有余,十几名全职员工构建起了一个核心团队,而训练营的篮球教练则多达二十余位。学员群体也从专注成人训练,发展到了青少年篮球培养,甚至还包括职业队技术指导。
从球员到创业者,从打球到领导团队,身份和职业的转变也让邵埃菲的眼界更加开阔。“目前‘全力以赴’的学员已经超过千人,这是第一道坎,未来还会一步一步铺开。但我们也不仅仅想做一个篮球培训机构,而是做一个体育教育(机构),就我个人而言,体育对一个人的改变太大了。所以,放在学员身上,技术的进步我们会感到高兴,但我们更想看到的是学员们性格上变得更加开朗,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邵埃菲与女篮3v3国家队合影
邵埃菲目前还有一个职务,上海女篮一线队技术教练、训练师。“实习期间,去到上海女篮俱乐部参与运动训练的分析报告,也是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当时也是巧合,教练看到了我训练的视频,就让我试试带着专业队练练。”谈到训练师这个行业,邵埃菲也有自己的见解,“训练师这个概念在国内其实并不流行,但很多NBA球星都会在休赛期找专业训练师做一对一训练提高个人技术,目前‘全力以赴’团队里有三个教练负责国家女子3v3篮球、上海女篮技术指导的工作,帮队员抠细节、改动作。”
职业球员或许已经与邵埃菲渐行渐远,但如果他在做的事业,能够帮助那些有职业梦的孩子实现目标也是他乐意而为的。
落选秀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CBA选秀失败的这段经历对于邵埃菲其实没有太多影响,反而让他看清了未来的人生方向,创业路上有艰辛,但是和自己的团队共同努力一起奋斗,得以在另一个领域续写自己的篮球梦。
那么,和邵埃菲同一批参选的大学生球员们,现在都在做什么?
首届CBA选秀大会状元,方君磊
方君磊的名字理应第一个被提到,但作为首届CBA选秀状元,除了跟随球队训练、奔波主客场之外,方君磊一直在等待机会,哪怕是进一次大名单。但一个赛季过去,方君磊的总出场时间停留在了2分钟,这也是他职业篮球生涯的全部。
24岁,方君磊未能与北控达成续约合同,选择退役。回到家乡长沙的新华书店,负责省外图书渠道的拓展,如今已经做到了项目经理的职位。尽管业余时间还会走上球场,但重返职业早已抛之计划外。
落选后正常毕业,离校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大学生球员们最普遍的生存状态。这样在工作时间之外,他们还是能通过野球,发挥身上的天赋技能,还能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当然,也不乏一些真正执着于篮球梦的大学生球员,刘鸿博、乔文瀚从首届选秀大会开始,连续参加了三届,终于在2017年被CBA球队摘走,其间乔文瀚更是完成了从大学生球员转战NBL联赛的蜕变,再借助选秀政策的变化成功冲击顶级职业联赛。
2015年CBA选秀仪式
2018年CBA选秀大会
CBA选秀大会,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模仿NBA选秀体系的产物。从一通电话一个发布会,到如今仪式感十足的选秀大会,经过四年时间的摸索改进,CBA选秀大会的进步有目共睹。精英大学生球员通过这个平台获得机会一偿职业梦,但更多的人则在这里看透了职业运动员的残酷。
“篮球,是一辈子的事。”邵埃菲曾经和不少学员说过这句话,即便未来远离了职业篮球,人生中那段与篮球为伍的日子一定会被这些曾经的大学生球员们所珍藏。
撰文:吴文俊
图片:邵埃菲本人提供、Osports
编辑:陈庚
本文版权归新闻晨报体育所有,侵权必究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大表姐”4年狂赚1.5个亿,谁曾想到,当初只是因为这样一个机缘巧合进入了模特行业!“大表姐”4年狂赚1.5个亿,谁曾想到,当初只是因为这样一个机缘巧合进入了模特行业!娱乐深扒点百家号娱乐圈跟时尚圈可以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近年来可以说是有非常多的名模不断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不是因为自己的T台走秀,而是因为一些综艺节目或者是自己的影视作品,比如金大川、刘畅两人合作参加的《极速前进》;奚梦瑶参加的《偶像来了》《天天向上》等综艺节目,还有一位可以说是模特界的传奇:大表姐---刘雯。大表姐跟韩国明星崔始源参加的《我们相爱吧》可以说是吸粉无数,赢得了人们的热烈反响。前几天,福布斯公布了2017年亚洲杰出人物榜单,刘雯作为唯一一位模特上榜。其实她还有很多耀眼的头衔: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的超模”。刘雯2009年,作为第一个亚洲模特登上“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 ,继2011年之后再度入榜男性网站ASKMEN评选出的2012年度全球最美的99人 。日,在模特网站MDC top50 公布的榜单上位列第三 。日,入选MDC “New Supers”全球新超模榜单,成为首位进入“New Supers”榜单的亚裔模特。 2014年在福布斯公布的全球模特收入榜中,以700万美元与米兰达·可儿、凯特莫斯并列第三。小眼睛,单眼皮,甜美的酒窝,立体的轮廓,可能有很多的就算是不关注时尚圈的人也一定对她有非常深的印象,其实在很多年之前,刘雯只是一个小镇的姑娘,出生于湖南永州,父母只是建筑工人。17岁是时候,刘雯偶然间看到模特比赛的奖品是一台电脑,她就报名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一下得到湖南赛区的总冠军,当时其实刘雯还是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的一名学生,刘雯在采访的时候也说过,自己的人生规划也是毕业后当个小导游。再此之后,刘雯独自一人到三亚去参加比赛,不出所料的没有得到任何的名次,因为毕竟她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训练。但是这一次的机会,让她得到了模特机构签定的合同。刘雯所在的小镇是没有百货公司、时尚杂志的,可能那时的她自己连做梦也没想过今后会走向国际T台。刘雯自从参加过几次比赛之后,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2005年,17岁的刘雯来到北京,开始自己的职业模特生涯。根据后来记者对于刘雯的采访:刘雯说为了有工作机会,她积极的参加专业模特训练,为了维持生活,她做起了低工资没前景,很多模特都不愿意干的试衣模特。当自己赚钱了之后,就开始买杂志,学习当中模特的动作。俗话说的好:“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6年冬天,在为《嘉人》拍摄试装的过程中,得了法国时尚“男魔头”Joseph Carle 的赏识,拍摄了一组服装大片,自此她才开始崭露头角。在2008年,刘雯在米兰和巴黎以总共 27 场刷新了中国模特在欧洲T台纪录。2009年,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走了 74 场秀,最高纪录一天 6 场,“一夜走红”。也是在2009年,刘雯作为第一个亚洲模特,登上维密天使秀的舞台。设计师精心为刘雯打造,充满异域风情的纹身的造型。她作为国际超模的地位,开始被奠定下来。在福布斯全球模特收入榜中,以700万美元和国际超模米兰达可儿并列第三。刘雯曾经说过,自己本来就是个微不足道的人,只是不小心陷入了时尚的大舞台,没必要太当回事,自己还是微不足道的自己。小编觉得其实无论有什么样的成就,伴随着的都是不可估量的辛酸,自己受过多少的苦,都是只有自己知道,还是那一句话,上帝不会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希望刘雯以后的事业越来的越顺畅!本文为作者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娱乐深扒点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两岸三地、欧美明星、最新、最快、八卦新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初选择公司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