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怎么样?

查看更多相关视频
“双一流”建设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来讲主要是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就是要瞄准世界标准,但同时也要注重中国特色,找到中国元素,从中国特色、中国话语权这个角度发出自己的声音。
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引才,在优胜劣汰的大环境下,理念需要变通。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事业留人,文化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一定要从顶层设计到细节全面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向心力和办学吸引力。
培养人才是大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大学是传授知识、探寻真理的机构,但是学校、学生互相之间的“读懂”是知易行难,如何能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真正读懂学生,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对话“双一流”
一流学科要找到中国元素瞄准世界标准
主持人首先祝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入选这次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学校目前定的是哪个学科?
杨灿明最开始向教育部申报的时候,我们报的就是法和经济学科群,涵盖法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教育部通过专家评审之后也批复了。但最终公布的名单中我们入选的是法学。事实上,所有的兄弟院校都是在按照学科群的方案在推进,2018年的学科建设的资金都是按学科群来申报的。我校的“双一流”建设立足于构建以法和经济学为领军的宝塔式学科群,大力实施“领军学科繁荣计划、优势学科推进计划、发展中学科助力计划、新兴学科培育计划”。
主持人这次“双一流”的突出特点不是像过去简单到学校,关键是要落实到学科上。
杨灿明没错,“双一流”建设对我们学校来讲主要是聚焦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就是要瞄准世界标准。我们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标杆、找准坐标系。
主持人这就涉及到我们如何为自己的一流学科进行定位的问题了。
杨灿明在找坐标系瞄准世界一流的时候,我们注重财经、政法学科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密切相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而不是简单的按世界的某一个标准来操作,必须要有中国标准,必须要讲中国特色。
比如说法学,我们不是英美法系、也不是大陆法系,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国体、政体都不一样。在很多方面中国一流可能就是世界一流。所以我们现在探讨的就是乘着一流学科建设的东风,一方面在国际上找准坐标系,取人之长,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要提炼,特别是在我们法学一级学科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找到中国元素,然后从中国特色、中国话语权的角度发出中南大声音。因此,一流学科对我们来讲,绝不是运动式的、跟风式的、大干快上的,我们要利用这个契机、寻找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与时代契合而且是有前瞻性的,并在深度融合之后得到更多的提升。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将财经和政法结合起来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主持人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定位准确了才能找到方向,那么我们是如何考虑借“双一流”的东风来实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的?
杨灿明您说得对。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个法和经济学科群的建设方案,也制定了十三五规划和学科发展的规划,这是顶层设计。现在我们要将其细化到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点。
比如应用经济学,我们应用经济学实际上分散在七个学院,如果要实现应用经济学2020年通过验收,今后还要进一步发展,由A-能够进到A,以至于将来进到A+,那就必须统筹协调,这其中不排除可能有一些体制的变动、学科的调整。
引才要不拘一格,但求所用不求所有
主持人“双一流”建设绕不过人才引进这个话题,顶层设计规划是学科,但从执行层面就必须通过人才来实现,所以中国高校现在流行“人才大战”,咱们中南大是否受到了影响?
杨灿明在激烈的“双一流”竞争中,高层次人才确实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流动也无可厚非,人各有志,在这方面我还是比较开明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受了一点影响,不过有出也有进,应该说进大于出。
中国这么大,世界这么大,中国的吸引力在世界上又在不断的增强,人才竞争未尝不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正常的人才流动从客观上来说对高校是一件好事,督促着我们自己要苦练内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校不断加快相关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真正建立起与一流学科建设相适应的人事制度、薪酬体系、科研管理与保障机制等。所以我们要搭建平台,给教授、专家们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做到事业留人,然后是文化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也很重要。
主持人我注意到你把文化放在感情之前,这个很有讲究,文化留人。
杨灿明因为感情这个东西最终还是要有一个依托。文化是情感的浓缩和升华,也是更高层次的情感。
主持人那我们在文化留人这方面都做了些什么?
杨灿明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凝聚、学术的积淀,应该蕴含在育人的全过程,体现在校园的每一处。以我这三年多时间担任校长的经历来说,第一,我非常重视学校历史的挖掘,我们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以此为契机,通过校史馆、档案馆以及其它各种分馆,包括在建的具有学校鲜明学科特色的会计史文博馆,来全方位地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办学成果和文化底蕴。学校发展历史上的大师名家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做好深度挖掘和宣传来实现价值引领作用,比如我们撰写范文澜等名家大师的事迹进行宣传,形成一个系列。
主持人不仅宣传他的精神,也体现学校对人才的尊重。
杨灿明是的。我当校长做了几件事,第一,坚持开学的时候给5000多新生讲新生第一课,用整整两天或者更长的时间分场次来给新生讲大学的历史、大学的文化、大学的精神,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我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一种“柔性”的力量,这种文化的浸润对学生来说是影响深刻的,将影响其一生性情的养成和品格的塑造。
第二,毕业典礼上我为包括研究生在内的7000多名毕业生拨穗、授学位,每年都需要两整天时间,整个仪式下来也是对我身体的一个检验。现在同学们都非常重视这个仪式,有的觉得第一次没做好,还要再来一次也没问题,大不了我辛苦一点。
第三,每位毕业生都会获赠由校友捐赠的学位服。装衣服的纸袋上会写上校友的公司和名字,也让我们的毕业生感觉到校友对母校非常浓厚的感情,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情感传递,文化绵延。
第四,从2017年开始毕业生的一卡通不注销不收回,直接转成校友卡,终生管用,受到大家一致的欢迎。即使是很小的东西,也体现出人文关怀,支撑起育人文化。
主持人首先是您以身作则,然后从小切口切入去支撑一种文化。
杨灿明再就是校园环境。学校得像个校园、要有文化氛围,校园中通过多建一些著名学者的塑像、纪念场所等方式,打造有一定格调的景致,与外界过度商业化的繁杂环境有一定的疏离感,为师生保留一份潜心治学的净土。
我们一直注重通过楼宇命名来体现学校特色和育人的价值取向,每栋楼名字的第一个字是“文”,第二个字一定带“水”,如“文澜”“文波”等,“文”就是人文社科大学,“水”象征“法平如水”,也蕴含“上善若水”的追求和希望。我们文波楼上面有个钟,叫钟楼,目前西区正规划建设“鼓楼”,这就叫“晨钟暮鼓”,这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那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都是有意蕴的,希望通过这些点滴来影响和引导学生。
主持人您所说的事业留人,文化、感情留人,是否包含一个指标,或引进多少人,有哪些具体规划?
杨灿明我们给学院分解了任务,按照整体人才计划来引进,为引才做了贡献的还有奖励。因为所谓学科建设,首先就是人,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尤其是人文社科大学。
有时候思想要变通,但求所用、不求所有,要不拘一格用人。当然,我们要尽心尽力替引进来的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所以引才说起来只有两个字,但它背后有许多事情要做。
学生要读懂中国,大学也要读懂学生
主持人如果您一直到退休还做校长,您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什么样的愿景和规划?
杨灿明对学生而言,大学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生在这里应该塑造人格、培养能力、学习知识。对教职人员而言,学校是发展的平台,他们要在事业上有发展,学校就要创造条件,要让教师们在这里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对我们已经毕业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广大校友,我们希望通过用心用情做工作,通过校园文化的浸润和涵养,能够让他们有种认同感,感受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永远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这个理想可能有点高,在我的任期之内还不一定能实现,但是我至少要朝这个目标而努力,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主持人这也是我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有人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杨灿明对,我认为自己现在做到了5.9分,争取在离开这个岗位的时候能够及格,我定位就是这样,做一个及格的校长。
我到很多学校做评估,最后都会提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真的了解学生吗?有一次我们有个学院举办了个活动,叫“读懂中国”,请了一些外面的专家、学者和校内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们讲如何读懂中国,这个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教育部关工委的主任到学校来了,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不约而同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大学,不但要让学生读懂中国,我们也要读懂学生”。所以我经常在讲,我们的学生大多十八九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到与他们的年龄差别,以及这个年龄差别背后一些可能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只有多跟学生接触,才可能尽量的减少这种不对称。
主持人及时感知,然后减少误解和误差。
杨灿明没错,只有读懂学生,我们的工作才有针对性。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个学院提出来,教务部组织一些教支委的专家来研究,这个过程学生参与了吗?学生都是被动地在接受我们制定的方案,这个方案真的是他们需要的吗?不一定。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今后要改进。
主持人这点很重要,其实美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主体是学生服务,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核心却是高等教育管理。这些年清华大学在迅速转向学生服务,实际是整个的大势也在变。您作为一个校长,能够从自己朴素的认知、摸索,回到以学生为中心,真的去践行,而不是只是嘴上说说,这非常不容易。
杨灿明我在高校待了38年了,这么多年的经历让我有不少感悟。陈宝生部长说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特别是教育要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大学回归初心也好、回归本分也好,核心都是要回归学生。大学不同于研究机构,立德树人始终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坚持三个方面配合“双一流”建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
详情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咨询报名电话:400-611-2986
Copyright (C)2018 eduei.com 中国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如何评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百度知道
如何评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为正义而奋斗者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为正义而奋斗者
采纳数:25236
获赞数:123264
参与团队:
国内211高校中,财经类院校只有五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其中之一。综合实力方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其它四所不相上下,但由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在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方面,两财(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一贸(对外经贸大学)更为突出,所以尚难进入财经院校领跑的第一集团。此外,虽然被列为财经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列入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的学科专业是法学,而且是自定的建设学科,多少还是有点尴尬的。有人戏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财经院校中法学第一,在法学类院校中财经第一,可谓一种形象的概括。
采纳数:57
获赞数:67
擅长:暂未定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涵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七所AMBA、CFA协会认证院校,是教育部表彰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由教育部、财政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建设。学校源于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的中原大学。2000年,原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共同组建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与薪火相传,学校秉持“博文明理·厚德济世”之校训,传承“希贤希圣·不舍昼夜”之精神,励精图治,严谨治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正式发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该校人文社科类与管理学类学科综合实力居全国财经类院校第一,其中财经、政法类主干学科均居全国同类院校前五。2015年1月,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2015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再次入选2015年中国一流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荣膺“中国五星级大学”美誉。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采纳数:40423
获赞数:36221
参与团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当然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老牌985,新入选双一流。你若喜欢,便是晴天。
<span class="wgt-replyer-all-uname
" data-href="https://zhidao.baidu.com/usercenter?uid=508f05e6ndbs
<span class="wgt-replyer-all-card-name3 wgt-replyer-all-card-names" data-href="https://zhidao.baidu.com/usercenter?uid=508f05e6ndbs
擅长:暂未定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网站建设普通更新慢,打招生办电话接连2天不断打一个都没接,这种学校能好哪里去
1条折叠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32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8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课程论文封面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课程论文封面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211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