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贷借款APP介绍APP的安全性高吗?毕竟关乎钱的事,所以还是很担心这一点的

1K4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7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刚刚,马云放大招!推出一款理财新品,年化最高15%!靠谱吗?
导读:让你边消费,边赚钱!最近,蚂蚁聚宝上线了一款这样的新产品——乐买宝。
本文授权转自无马金融(wumajinrong)作者:无马哥
乐买宝,年化最高可达15%!
马云旗下的理财App蚂蚁聚宝最近刚上线了一款新产品——乐买宝。口号起得挺诱人:边消费,边赚钱!并且宣称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15%!
听起来这产品直击剁手党的痛点:一边停不下买买买,一边又不想荷包总是大出血。那么这款产品是否真能帮网购族实现从花钱变赚钱的完美转身,今天无马哥就来分析下。
乐买宝是个什么鬼?
官方资料显示,乐买宝本身是一个新品牌,属于蚂蚁金服旗下。而第一款产品产品乐买宝001号,是乐买宝公司与中信信托合作,后者发行的消费信托产品。关于消费信托,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理财+消费。
乐买宝001号,固定期限180天,预期年化收益4%-15%。根据产品介绍和相关合同说明,资金用途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信托产品(包括集合信托计划、单一信托产品等)、央行票据。
该产品最低1000元起投,在产品销售期可追加投资,投资金额须为1000元整数倍,总上限5万元。产品持有期间,不可变现、购物支付,也不可转让或提前退回。产品到期后3个工作日内,本金及收益会一次性回款,自动转入支付宝账户余额或余额宝。
此处大家就要问了,如何实现宣传可达的15%年化呢?
15%收益,需消费2700元
要达到15%年化收益,关键就要靠剁手(消费)了——这部分也明确说明了,乐买宝里面的资金是封闭的,购物需要另外支付。而且并不是随便在淘宝上买买买即可,投资人需要在产品期限内,在乐买宝合作商家(主要是聚划算)特定商品中选择购买,才可提升收益率。
按照产品提供的收益模拟计算器,无马哥发现:以投入1000元计算,如消费0元,预期年化4%;消费1000元,预期年化可达8.05%;而要达到最高上限15%,则至少需消费2700元。
投资1000元后消费2700元,收益提升54.25元,相当于消费返利2%。
1000元起步,5万元封顶,投资金额越高,需维持高收益的最低消费金额则越高。假如投资10000元,并且想达到15%年化收益,则需要至少消费27150元。
从乐买宝页面中看到,目前合作商家涉及衣、住、行,品类包括男女服饰、鞋包手表、日用家居、美妆、电子产品、母婴、自行车等。 这部分商品可直接在蚂蚁聚宝App上完成购买。
购买这款乐买宝产品,你首先需要满足两个资格条件:
1.在蚂蚁金服体系内金融资产5000元以上,或者年收入5万元以上
2.支付宝注册用户,并通过支付宝账户绑定的淘宝账号消费
根据产品相关的Q&A解答,用户在购买乐买宝后的产品期限内,每次完成指定商家商品的消费,次日24点前可查看收益提升记录;而确认收货后,可实际获得消费提升收益,并且不同商品所获消费提升收益力度不同。
15%的年化收益听起来很诱人,不过每投资1000元至少消费2700元的代价也不小。和常见的P2P理财产品相比,按10%的行业平均综合年化率,假如投资10000元,6个月产品收益可达493.15元;而在乐买宝,收获同等收益,你需要额外消费14800元(特定商家及商品)。
背靠蚂蚁金服,安全性不需多虑
一般对互金产品测评时,无马哥都会将笔墨重点放在安全性上,但是这次放在后面才来简单聊聊。
原因是,一方面,乐买宝这款产品,不是P2P网贷理财;另一方面,产品的背后,是马云开创的蚂蚁金服。
运营乐买宝这款产品的,是刚刚成立未满一个月的蚂蚁乐买宝(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但实际上,这家新公司是蚂蚁金服旗下的全资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是蚂蚁金服副总裁、财富事业群总经理黄浩。
黄浩之前为中国建设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今年1月刚加盟蚂蚁聚宝。黄浩所领衔的蚂蚁金服财富事业群,负责余额宝、蚂蚁聚宝等超重量级的理财产品和应用。
蚂蚁聚宝是蚂蚁金服继支付宝钱包之后,推出的第二款App,肩负着为蚂蚁金服打造综合理财平台的重任。乐买宝这款新产品甫一上线,就在蚂蚁聚宝的首页上显著露出,跟余额宝并列级别,可见蚂蚁金服对它的重视。
由于购买乐买宝的资金,投向有严格监管的信托产品,加上蚂蚁金服在国内互联网金融领域一哥的地位和体量,所以无马哥觉得,投资乐买宝,安全性比P2P网贷要高得多,也比货币基金之外的基金产品更安全,估计接近于普通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级别。
当然,但凡投资就没有绝对的安全。在乐买宝中,也按照信托产品的规范,进行了风险提示:
相比P2P理财而言,乐买宝安全性要高得多,使用也方便,但实际收益率较低——高达15%的收益率,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某种数字游戏。从纯粹追求投资回报的角度,资金收益回报并不如P2P理财。
不过从产品定位上,乐买宝这类投消结合类型的新理财产品,为越来越多的“投消者”带来新的理财体验,让剁手族买得更愉快。如果你正是习惯性有大量网购支出的“投消者”,这是一个不错的消费与理财兼得的选择。
P2P如何规避踩雷,如果通过背景来识别平台?
一是资本实力。
互联网投资理财平台的安全性与资本实力正相关,资本实力越强,平台安全性也越高。资本实力主要通过资本的品牌、背景和规模体现出来。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国有背景、风投基金等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是影响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控股资本或者冠名资本的实力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效果。
二是制度规范性。
研究选择的制度规范程度的代理变量是资金托管、加入ICP认证、成为行业协会会员等。建立相应制度体系表明平台对坚持风险管控制度的重视程度。建立了严格的风险管控制度体系坚持规范管理的平台,安全性越高。
三是资产安全性。
资产安全性从平台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和是否存在抵押物等方面体现。从目前阶段来看,互联网投资理财平台的风险管控能力主要来自其担保机构的保障能力。保障机构担保能力越强,表明资产安全性越高。同时,能够对接高等级保障机构的平台往往具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对资产安全管理的管控能力也更强。
四是收益可持续性。
利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收益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指标。利率的回归系数为负,这说明安全性与调整利率成负相关。平台利率越高,安全性越低。这再一次验证了一个朴素的金融学常识:利率越高,对应资产的风险越大,安全性也会越低。投资者在选择平台时一定不能盲目把高利率作为选择依据。
五是信息透明度。
平台是否坚持真实透明的信息披露,透露了平台的经营理念,从中可以读出管理团队是否足够诚信。
判断平台安全的方法之背景法
第一梯队:
具有超级背景的民营平台
所谓的超级背景是指这家平台的干爹大到一旦倒闭,将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的金融秩序。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比如平安,这家公司严格意义上讲确实是民营的,但是它真的大到了国家不能让他倒。而且话说回来,此民营非彼民营,保险牌照银行牌照那可不是一般公司能拿到的,具体这中间的历史就不用扒了。在我的眼里,平安这种公司已经脱离了简单的商业层面了。
再举个例子,像蚂蚁金服之前传出要在A股上市,银监会顿时背后一凉,这个公司体量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如果上市可能会影响到整个A股市场的流动性。当然了,这里只是用蚂蚁金服举个栗子,并不是说它有P2P的业务了,恒大同理,万达也是一样。只要这种巨无霸公司白纸黑字的承诺兜底,那么选择相信就好了。真出事了,那就不是简单的平台出事,肯定是这个国家出了什么问题,那种情况普通老百姓肯定都活的不好了,所以不必纠结其他的问题了。什么风控啊,资产端啊,我认为根本就没必要看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陆金所这种平台肯定是要店大欺客的。如果没有100万本金,我应该是不会考虑投这种平台的吧。
银行控股,上市公司
这里面典型的代表是国开行的开鑫贷,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平台也是这种情况,我就只知道这么一个,上市公司就是宜人贷了。开鑫贷要是出事,国开行肯定是要兜底的。那国开行有没有可能倒,这也是有可能的。不过别怕银行倒了,国家也是肯定要兜底的。别说中国,就是美国的银行倒了也是一样的,美国有完善的银行破产保险流程,再不济国家也会出手的。老百姓钱没了,那可是要跟你玩命的,这是关乎到整个政权的稳定的大事,轻易不会出事的。
宜人贷能在美国上市,这个是最好的证明。纳斯达克上市含金量和国内一些平台借壳上市那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上市公司有着相当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的,一旦出现风吹草动,这种公司的风险要比其它公司暴露的更彻底。好消息同理——宜人贷上市之后就跌破发行价,但发完年报之后股价就迅速回升是最好的证明。上市公司的造假风险是非常高的,宜人贷披露的内容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其真实性的。但是宜人贷相比陆金所,或者是跟开鑫贷比我个人觉得弱一点的就是宜人贷毕竟是一桩买卖。买卖这个东西的风险显然跟政权比那要大那么一丢丢吧。诺基亚这种巨头都能倒,宜人贷也可能出现经营不善的那一天的。
如果用百分比来表述这几家平台的安全性,我觉得陆金所安全性是99.99%(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所以没用100%),开鑫贷99.90%,宜人贷99%。
第二梯队:
上市公司和国资控股平台
当然了,第一梯度虽然安全,但是那利率就“啧啧啧”了。比他们利率稍微高一点,又很安全的平台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市公司控股和国资控股平台了。具备这俩种背景的平台在数量上比较有限,安全性要比一般平台高的多。之所以把他们放在了第二梯队,主要原因是考虑其动机。楼主认为P2P本质上说这是一桩买卖,有的人觉得我干这个买卖能挣钱,然后我就干了,有的人觉得我干这个买卖其实不能挣钱,但是干完之后能让我活着,那我也能干。
第一梯队的我认为属于第一种,第二梯队是属于第二种的。
上市公司本身会有自己的业务,而且原来应该做的还不错,要不也不能上市。但是随着经济下行,上市公司的日子显然也没多好过。之前关于A股315家公司年净利不到1500万,不够买深圳一套房报道大家应该都看过,这说明大家都遇到了困难。
所以很多上市公司就想到了P2P,其切入这个行业之后可能能够达成以下几个目的:
1. 二级市场上股价飙升(有很多搞P2P的上市公司已经证明过了),这意味着该公司可能在一级市场上能更容易融到钱,这非常重要。
2. 通过P2P平台进行自融。
3. 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向,为未来转型做准备。
国资和上市公司其实道理一样,切入到这个行业的,我认为看重P2P前景的少,实实在在真缺钱的多。P2P公司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现金流问题的。从动机上来看,他们各怀心腹事,属于动机不纯,这是把他们放到第二梯队的原因。从平台违约成本来看,上市公司和国资经营不善的可能性有,但是因为经营不善就违约的概率很低。他们如果因为P2P业务的原因导致其倒闭,这对整个社会造成的舆论影响是非常坏的。这种后果会倒逼企业本身非常谨慎的对待这件事情,控制好自己的成本。
综上所述,具备上市公司控股和国资控股的平台,还是很安全的。在谨慎一点呢就是去看看背后谁控的股,去查一下控股公司的经营情况。上市公司可以去看他的财报。国资你可以问问当地的“朝阳群众”对该国资的评价,还是具备一定参考性的。
数轮大机构风投进入的平台
这种平台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大了,要论知名度那绝对的第一梯队。从舆论上来讲,像微贷网,人人贷这类平台也很难想象他们倒闭会给整个行业会带来什么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但是从商业上来讲,风投进入这充其量是个买卖,买卖就有成功有失败。多轮融资只能提高它成功的概率,并不能彻底规避它失败的风险。这也是把他们放到了第二梯队的原因。一般情况,已经到融资到C轮的公司就很难倒了。
楼主认为,具备以上背景的平台,一起构建了目前网贷界的安全边界。楼主认为,目前网贷的安全利率≈10%。
这几种背景的平台,投资人光看干爹就足够清楚平台的安全程度了。至于平台的业务啊,平台的信息透明度啊,是不是自融啊,有没有银行托管啊,是拆期限还是拆金额啊等等其实都不重要。这些背景的平台是没有任何诈骗嫌疑和动机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会出现道德风险。如果总结所有目前出事的平台,我们会发现,道德风险是这个行业最大的风险。
至于经营风险肯定会有,那么假设具备以上背景的平台出现了经营风险,我们设想一下他们会采取什么补救措施。
本文部分授权转自无马金融(wumajinrong)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p2p网贷圈综合自无马金融(wumajinrong)作者:无马哥、P2P投资家(p2ptzj)、经济日报、网贷人论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最有经济前途的十个城市,有你的家乡吗?》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258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9K25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一我觉得我很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在某个银行的支行、分行、总行都呆了较长的时间,后来离职了):一、首先,你看到的银行,和实际银行里每一个人感受的银行是完全不同的。银行我觉得就像军队一样,你作为一个工兵、团长、军长,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在通信部队、在炮兵部队、在潜艇部队、在核弹部队、在指挥部的工作体验也不同。因此,其实每个人的回答,都好像小马过河中的松鼠、小马、老牛一样,因为自身身材的大小,对河本身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我这个答案,会尽可能从各个方面给予你一些信息和借鉴,包含了各个角度。二、银行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前台负责营销、中台负责产品研发、后台负责IT和运营,我这里的前中后台是站在银行整体的层面来看待的,如果你只是一个支行,那么你们所有的职务基本是前台和后台,如果是分行,那么职务会包含前中后台,中台会比较弱,如果是总行,那么前中后台都有,但是中后台会更强一些。三、怎么更加深入的理解前中后台呢?我给你一个比喻,前台就是一线冲锋陷阵的士兵,中台就是设计研发制造枪支弹药的军火工程师,后台就是负责通信、后勤、运输等的其他整个基础底层的内容。前台要冲锋陷阵,那么一定要去做营销,这种营销,可能是喝酒吃饭拉关系,也可能是介绍业务获得客户青睐,也可能是通过各种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方案获得客户的认可,四、当然,对于新人,更多的是在支行柜台办理业务同时卖。前台销售,压力大而且细碎,但是业绩做好了,就很有可能快速提拔。这里的前台不包含“柜员”,柜员的定位是后台,换句话说,就是最基础的工作,虽然可能有销售任务,但那是摊派的指标,不是你的主要工作,你的工作就是当和尚撞钟,把业务做好,每天花枝招展精神抖擞的招呼好客户的存款和取款,这么来看,支行柜员,其实属于最为基础的岗位。如果在这个岗位不能尽快转岗,那么。。。基本上,你未来对这个银行的印象不会太好。(不特指招行,任何银行都一样,更。。。你懂的)五、如果小伙子或者小女孩比较灵光,不知什么原因,支行行长将你调去做,即向个人客户卖、、,那么,你才是真正接触到前台工作,柜员服务的客户中,比较高端的客户,会被介绍给理财经理,理财经理专门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接触到很多业务指标(虽然你在柜员阶段也有指标,但那指标更多是总体指标太重,摊派给你的),这些指标都是需要你直接负责的,于是,你的工作就会变成,上班,开晨会领任务,拿起电话,拨打:“张大妈,我们现在又有一个新的,年华很高,7号起息(即产生收益的意思),您看要不要考虑一下?”——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也是对你收入有直接影响的,如果你到了这个岗位,正常完成任务,收入应该比柜员多一大截。六、如果小女孩或者小伙子比较灵光,如果刚好有人士变动,有一个会计柜员走了,你就有可能到对公会计柜台,什么叫对公?对老公吗?不是,是对公司服务的意思,对应的,对个人服务的叫做零售业务。如果你到了对公会计柜台,那么你还是柜员,但是你服务的对象就变成公司了,来办事的人都是公司的财务或者出纳,比如公司转账、公司开立、公司其他金融业务例如开票、贷款等等,都需要经你的手操作。这样以来,你直观的感到,办理业务的人少了,但是业务更复杂了,而且恭喜你,你开始从对个人服务转化为对公司服务了。到了这个岗位,收入有可能比柜员(零售)多一些,但多不了多少,这个岗位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接触公司业务。但是,你的加班会明显增多,因为,公司业务很多都需要加班去做,具体原因我会在后面提到。七、如果你做了“五”,那么你的技能树就走向了“零售专精”,于是你再做对个人的业务或者岗位时,经验值上升较快,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支行),有可能继续做专业升为理财经理主管,也可以转向个贷(零售)客户经理,就是买楼买车做生意的,这个指标完成了的话,比理财经理收入更高。也是支行的香饽饽。八、如果你做了“六”,那么你的技能树就走向了“对公专精”,于是你对公司金融需求就会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未来可以转岗至客户经理(对公),这样你就可以服务公司客户,到了这个时候,你可能开始认识XX汽车销售公司财务总监、XXX钢铁集团财务主管、XXX销售有限公司老板等等,你服务的对象和认识的人,开始有比较大的拓展,你也开始抽烟喝酒泡饭局,送礼招待谈方案等等,而且压力会比较大,如果你维护的客户比较大,相关业季较好的话,那么你的收入业务比较高。这也是支行的香饽饽。九、如果你七、和八做的很不错,如果有机会,你会晋升至主管副行长,如果是七,你会成为主管零售的副行长,如果是八,你会成为主管对公的副行长,收入会提升一大截,而且未来发展的基础基本比较牢固了。十、如果你九做的比较好,未来“有那么一点机会或者几乎没有机会”做成支行行长,因为支行行长已经是银行里面比较高的职位,没有30、40岁,没有非常优秀的业绩和人脉、能力,根本不用考虑。支行行长收入高、权力大(仅限支行)、资源多,可以接触各种产业和社会关系,因此,真的是香饽饽中的战斗机,对于很多人来说,做了支行行长,基本也就算银行领域一个阶段圆满了。以上内容我说的容易,但每个阶段,至少都需要1-10年的时间,说过不去的坎,那说不定你想尽办法都过不去,举个例子,毕业大学生22岁,让你当5年柜员,7年会计柜员,你就34岁了,接下来,你可能也只能做会计柜员或者主管了,其他行业也做不来了。毕业研究生25岁,让你做2年柜员,5年理财经理,你也32岁了,可能你也只能理财了,或者跳槽去别的了。这就是银行的可怕之处(不特指招行,所有银行都一样,银行同质化很严重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银行的长短处:长处:社会会对你有一定的认同度,认为你是可以信赖的,虽然你没有多少钱,但有些适龄姑娘小伙会觉得你还是有比较可靠的工作的,对你的婚恋生涯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到买房卖车真刀真枪的时候。。。。你懂的,那就看你的岗位、业务、老爸等等实力了),银行的训练会最快的洗刷掉你的天真、浮躁、学生气,你会变得更像社会人、职业人,银行的压力很大,会让你早早知道,什么是企业,银行的规矩规章也很多,在职教育也算全面,会让你早早知道,准化一。很多人在这个阶段第一次化妆、营销、扫楼、拍马屁、请客招待、接送客户领导、学驾照、甚至穿西装打领带等等。 短处:枯燥的工作会把很多人压垮,压力山大任务总累觉不爱,升迁转岗无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等。支行干的好,支行干的不好,都会作出的考虑是:分行怎么样?有空的话我会讲一讲分行、总行,如果大家希望了解的话。第二部分:分行一、在支行时候,分行是非常专业的存在,除了支行开营销方面的会议之外,分行也会开各种产品和业务的培训会,支行各个条线的人员也都可能会参加,分行相关的产品经理和业务专家(注意:不是客户经理和理财经理)会进行培训,在培训的时候,你会看到分行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会议室、餐厅等等,当然,很多新人经历这些可能是在入职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会直观的感觉到,分行和支行是不一样的。怎么形容这样的不一样呢?就好像一个普通战士进到军部指挥所的时候,里面电报声、打字声响成一片,大家都在繁忙而专业的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但是听不到前线的炮火。二、时间越来越久,你会觉得分行越来越专业和权威,规章制度来自分行传导、业务指标以及解释来自分行传导、工作方法营销技巧来自分行传导、产品知识来自于分行传导、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检查来自分行传导。。。。,这样看来,分行都是个顶个的professional存在呀!什么时候才能去分行工作呢?三、当你告诉同事你的想法时候,特别是你在支行营销条线,那么,有些资深的同事会嗤之以鼻:“分行?就那点收入?就那样的工作状态,有什么可去的?要进步快,还是要在支行!”然后拂袖而去深藏功名。四、同学们,你可否注意到,这个问题下面,甚至所有统工作问题下面回答的负面答案,包含其他社交媒体(包括匿名社交媒体)的负面答案,都是支行居多,分行很少很少,总行几乎没有,为什么呢?在这其中,柜员、理财经理回答更多,对公零售信贷客户经理回答较少、支行副行长行长根本就没有回答,这是有原因的,换句话说,谁对战争抱怨最多?是一线的士兵,而且是普通士兵,特种兵(客户经理)就抱怨的少一些,兵工厂、运输兵、信息兵、工程兵可能就抱怨的少一些。五、如果你有幸到分行工作,你会真正接触到银行的五脏六腑,而不仅仅是双手双脚。总体来说,分行包含这些结构:对公业务部门(公司银行)、零售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同业业务/金融市场/等部门(有的银行也归为公司银行业务)、会计运营部门(有的银行归为公司银行业务)、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等。下面我逐一说一下相关的结构和功能。六、对公业务部门(公司银行):如果你在支行做过对公客户经理,那么这个部门或这个事业部(你可以理解为所有对公业务部门在分行的聚合)就是你的顶头上司,业绩指标是这个大部门给你下、考核是他们给你考核、产品知识是他们给你培训、各种杂七杂八的调研业务审核和督导都是他们负责。在这个大的部门或者事业部下面,有可能会分为:公司银行部、国际业务部、现金管理/电子银行/交易银行(各个银行叫法不一样)/、国际业务、(有些银行不在公司银行条线管理)、小企业金融部/等等。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如果展开,就需要讲银行业务都讲一遍,甚至科技金融、系统、互联网、客群管理都需要涉及,估计要写四五十篇文章都可以,我以后专门开一个来进行吧。简单来说,公司金融就是负责管理支行如何营销公司客户,营销其存款、贷款、以及其他例如开、、贸易等等各种业务的部门。同时,公司客户的存款要达到多大目标,谁的贷款最终可以发放多少,都需要这个部门的最终决定。七、你需要注意到的是,我上面说公司银行部门(分行)负责“管理”营销,而不用每个客户都直接营销,虽然可能会参与协同营销,换句话说,分行是“管理”和“支援”你的业务,并且在你搞不定的时候进行协助、在你不懂的时候进行教育。我总是喜欢拿军队比喻银行,如果说你攻击的对象是坦克汽车(大个目标)是类似对公业务的话,那么分行公司银行管理部门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决定你的任务是:搞定X辆坦克、Y辆远程加农炮、外加Z辆吉普车,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用到相关的金融产品:例如反坦克火箭、呼叫空中打击、手榴弹、地等等。这些武器(产品)由分行告诉你有哪些、可以用多少、怎么样用。如果你面对客户的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用,那么,(在客户非常重要的情况下),分行的同事也会和你一起向客户讲解产品的用法。因此,结论是:分行专业度高、管理工作多、传导培训工作多——但是——但是——没有直接营销任务和营销压力。 对于很多拥有学历较高的同学来说,会发现分行工作更加适合,为什么?因为喝酒请客打电话拍马屁,的确有可能不是你的强项。所以有些同学从支行到分行,感觉如鱼得水,也是这个道理。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支行没有前途,且听后面分解。八、分行的零售银行部,和上面讲到的公司银行部类似,只是更多涉及到个人存款、个人贷款()、、客群管理、网上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等业务,这里我就不特别展开了,你可以将上面对坦克作战的模式换成对敌方单兵作战进行比较即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公司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包含信用卡)在银行中的区别,公司银行更像是打猎,我三个月打下一头大象,搞定一个公司,公司贷款3个亿,存款也有2个亿,那么收入相当可观。零售银行更像是耕田,我每天都播种浇水施肥,每个人存款20万,每个月发展100个人,其中10%做100万左右的贷款。。。类似这样的耕田业务。因此零售银行更加细碎,更加看日常的付出,公司银行更看关系、营销、机会等等。公司银行更像狙击的特种兵,零售银行更像是埋地雷的工兵,公司银行更灵活多变,零售银行更标准划一。注意:支行苦逼的柜员,属于零售条线,也归零售银行部管理(有些银行也会归到运营管理部管理)。九、在分行公司银行部或者零售银行部(包含其下属、附属、相关部门)工作几年,那么你会迅速对银行金融产品有深刻的理解,这个理解和你做营销的时候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些朋友的理解能力一般,只是按部就班的话,至少你对你负责的内容会有深刻的理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你的职业生涯可能会进入更加多彩的分水岭。十、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包含风险管理(有银行叫)和授批,具体来说,就是对企业进行归类、,确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和条件,这里面有负责整体政策的、也有负责审核企业资质的、也有数据统计的、也有系统管理的。但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审贷官,这些同事,将支行客户经理提交的客户资料反复研看,对客户申请的贷款理由反复论证,核定是否要给予客户贷款,给多少,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发放。银行最重要的就是判断风险,确保贷款正常回收,本金利息落袋为安,因此,风险管理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银行的核心技术部门。——但是,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对行业理解深刻,审贷没有那么难,如果说真有那么那么高的技术含量,那岂不是。。。要拿非常高的薪水?但实际上,审贷官的薪水在分行岗位中算是比较高的,但也没有高到离谱。从这里各位看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银行,最核心的业务岗位,也都是非常体系化的,你只需要照章办事,加上自身的经验和理解,一般都错不了(或者说错了也不是你的责任),换句话说,地球离了你,照样转的欢。十一、说到这里,我插一句,也算是回答有位朋友的提问:有人问,银行将你塑形了,以后可变性降低,别的什么都做不了了! 但说实在的,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你在百度工作,之后就一定可以自主创业或者跳槽跳到好的单位成功?你在华为做研发,就感觉某天脱离体系可以自己做手机?你在学校做教授,之后就一定可以脱离体系自己建一个研究所或者公司?其实大的公司都是一样的,都是体系化的,唯一各位同学感觉到有问题的是,作为有学历、有想法的有志青年,在分行、支行搭进去5-10年时间,同样的时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何必在银行呢? 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要注意,银行在金融领域中是最为“细水长流”的行业,你待得时间越久,对银行的理解就会越深刻,甚至对金融的理解越深刻。所以,如果注意到支行的行长这个层级,每一个支行行长对业务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产业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都到了一个层面。这也是需要积累很多很多年的。反过来说,我是赞同跳槽的,一是你进来银行,感觉到了天花板,事多压力大,没有发展空间,青春一晃过去了三五年,那么这三五年的历练,一定也可以帮助你找到不错的归宿——因为,根据我的经验,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型产业,对于曾经在银行工作的人,都还是非常非常认可的,特别是一些先进的、规范的银行。二是你进了银行,上升速度很快,积极吸收银行的精华知识,从产品也好、到运营也好、到风险管理、科技、系统、流程、组织和战略管理等等都了解透了,觉得银行没有什么可以再给到你新的内容,那么我相信,很多机会、包括互联网、其他银行也会等着你,更高的薪水和空间也都在向你招手,你当然可以跳槽。 金融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也是一个现代的行业,它和教授、医生、军人、警察、公务员一样,一般来说不太可能被社会舍弃掉,关键看你能做到哪一步。 你在医院做护士和主治医师感觉能相同吗? 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说,一定要做主治医师,而是说,不存在银行将人一定定型的说法。换句话说,如果你业余时间不充电、不努力,其他行业也一样。有些朋友跳出了银行,找了了很好的归宿,也有朋友最终又回来了,也有朋友在银行“混了”好多年,最后到证券、保险、P2P、供应链公司、大企业财务公司等,也有很好的发展。银行是一个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但是这个平台,要想实现职业生涯的高台一跃,还要看你是否真正能够走上这个平台中的“高台”,高可以是职务、也可能是专业度。十二、运营管理部门(会计部门):运营管理部门是专门指为公司客户进行账户级别服务的部门,怎么说呢?有点像出纳的角色,举例说明:某公司要开户,那么运营管理部门要在系统中建立客户号码,审核客户开户资料,报备人民银行,然后户就开好了。这跟你去开一样的,只不过是给公司开立账户的。此外,负责公司对公司的转账工作,负责融资资金的发放工作,负责其他各种公司业务的系统账户级别操作。简单理解就是银行的会计。很多银行的会计部门也负责零售的业务,有的在零售条线也会设立会计部门。之前说的在支行的“会计柜员”就是由这个部门直接管理的。这个部门的工作,女孩子做还可以,男孩子做。。。。要有耐心,要缜密。有些银行把大部分的会计操作全部都收到分行,有些银行还依然在支行操作。这个部门真的是纯后台部门,对比公司银行部和零售银行部这些中台部门,这些中台部门依然可以与前台有很多联系和管理输出、信息回馈,对比风险管理部这样的后台部门,风险管理部虽同为后台,但却至少称得上是有技术含量的核心。而运营管理部门,更多的是例行公事,可以认为是对公的柜员和柜员管理,很多人也感觉枯燥无味迅速离开了。 但是!但是!但是!美女帅哥请留步,其实这个部门还是很有魅力的,为什么???因为账务处理,特别是银行的账务处理是所有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很多部门做业务,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运营管理对具体业务的操作到了账户级别的层面,那真的是可以管中窥豹、一叶知秋了,因此,这个部门做的比较专业的话,去银行很多部门调岗都没有问题,总行也会非常欢迎,互联网支付公司、公司也会比较欢迎。但是就是学习的过程枯燥了一些。十三、财务部或计划财务部:这个部门是分行的财务大管家,银行怎么赚钱,储户存钱,银行放贷,并且确保放贷收回的利息要大于收不回来的钱,这样银行就盈利了。那么储户存了多少钱,利息是多少,贷出去多少钱,利息应该收多少。有存量储蓄100亿,已经贷出去90亿,现在又有50亿的贷款需求,怎么办,去哪里搞钱(一般向总行申请,还是说借同业,还是说转出---资产经营回头写专栏吧,一言难尽),总行定价多少,对客户定价多少,这些都要财务部来制定。财务部同时要基于这些安排,给各个部门分配任务,换句话说,就是对各个部门说:你这个部门,今年要赚5个亿,否则绩效。。。。就呵呵了。那个部门,今年要赚3个亿,否则。。。等着瞧。同时,存款到期和都是复杂的时间序列,加之成本和收益,你可以理解成为,银行内部的“进销存”管理部门。同时该部门要管理营销经费、报销员工经费、分行部门和支行的考核等等。这个部门是分行的核心部门,什么叫核心部门,传统理解上,管物管钱,就是核心部门。但其实这个部门非常核心和专业的功能是:经济资本的占用计算、拨备的计算、不良贷款的处理计算方式、资产评级核算等等,这些,对于很多小同学来说太高深,就按下不表了。而且在分行,很多财务部的人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对巴塞尔体系了解比较清楚,才能搞懂一些比较天文的概念。虽然这个部门比较核心,但是总体来说,属于土著部门,比较差,也很少人愿意流动,一般很多人都在该岗位干很久,原因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是不怎么愿意做这种看似很核心,但是和业务关系不大的工作。十四、同样与财务部门一样核心的是人力资源部,和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没有半点差别,这里不多介绍。引用对财务部的评价:“虽然这个部门比较核心,但是总体来说,属于土著部门,流动性比较差,也很少人愿意流动,一般很多人都在该岗位干很久,原因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是不怎么愿意做这种看似很核心,但是和业务关系不大的工作。”对于以上两个部门,如果你愿意长久的呆在这个城市,那么这两个部门都是较为理想的。十五、法律部门:这个部门嘛。。。。主要是来审合同的,众所周知,金融的基础是法律,很多合同虽然是标准制式的,但是因为客户和业务的需求,会有变动,那么法律合规部就要审一下,确保不要损害银行的利益。同时,银行有很多外部监管法规,主要来自银监会和人行,也有很多内部规定,这个部门还要时刻监控业务是否符合这样的规定。如果你是法律专业毕业,那么这里是比较合适的,工作相对清闲,专业范也有,但是我感觉,分行的法律合规部门很多人,对业务不是特别熟悉,如果能在法律专业的基础上,对所有部门的业务驾轻就熟,明晰结构,前途也会无量。十六、信息技术部:这个部门嘛。。。主要是装电脑、拉网线、建立员工账户,同时维护一下机房,别的,我很少见有很多编程的任务,有些时候,银行的系统要和客户的系统对接,信息技术部也会配合开发。但是。。。。我很少见分行级别信息技术部有编程的大拿,即使有,也被没有特别绩效考核的体系磨灭了热情,毕竟这里不是互联网公司,不需要2个月出一个版本,6个月推翻重来,一年搞几个项目即可,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因此如果你技术真的好,特别是希望未来更好,就尽可能不要到信息技术部,去互联网公司吧!但是如果你觉得希望有保障,清闲,而且偶尔编一下程序,那么,信息技术部绝对适合你! 分行总括:分行还有其他的部门,例如办公室、监察部、、投行部(你可以理解成一个另一个发放另类贷款的部门,但实质没有改变,跟券商的投行差异很大,而且说实在,券商投行也有很大的差异,别一听投行就觉得高大上,真正你认为的“那种投行”的从业人员,占投行从业总人数的10%以下,所以有些同学信誓旦旦说,我的梦想是做投行!!只能说,你真的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投行)、同业和部等,很多功能和上面介绍的某些部门有很多类似之处,我就不逐一介绍了。到了分行的工作又一个特征:业务营销压力没有了,但是!但是!但是!事务压力增多了,你可能需要负责很多文字处理工作、报表制作、报告书写、培训传导、支行的咨询电话也会打到你一天什么都干不了,今天检查、明天营销、后天出差、下周到总行培训、今晚还有报告要交、本月的数据需要从系统中倒出处理excel、领导后天讲课的稿件和PPT、下周总行让自行检查问题的报告也要交上去。于是,你会发现,你会从一个火坑到另外一个火坑,而且如果支行应酬多,营销动员和总结类别的会议多,那么,分行就是正事、杂事混合在一起,而且特别特别的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到你可以认为1个人做了3个人的活,大概就是这样的程度。国有四大行会好一些,基本可以认为1个人做1个人或1.5个人的工作。所以这种忙碌立马会刷新你对分行工作的新鲜感觉。因为事情特别多,因此,下班会比较晚,股份制银行一般超过7点是家常便饭,特别是牵涉到贷款的部门,如果有企业放款,基本要等放款完成才能回家。分行支行的会计因为要处理放款,也要等到业务办理完成,晚的搞到10点以后也是非常正常的。(这里回应了上面谈到的支行会计加班的原因)。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你会负责很多的内容,回头看看,你会发现,你了解的内容正在不断的变宽,但是你如果没有系统化的思考你的工作方向,3-5年也可能一晃就过去了,很多人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类似“文员”的角色,高不成低不就,就是这个原因。在分行,一定要快速学习业务知识,尽可能了解更多产品,加强与总行的交流,因为分行有与总行对口部门联系的权限,总行的产品和业务知识也会第一时间向分行的产品经理传导,因此,这个阶段,同时需要有一些总行的朋友,同时了解总行的业务方向。同时,任何地方都会有江湖,我没有说过支行有业务竞争吧?但你觉得有没有呢?我没说过支行有勾心斗角吧?但你觉得有没有呢?我没说过支行有领导因为你业绩没完成把你骂得死来活去吧?但你觉得有没有呢?还有很多事,我都没有说,但你觉得有没有呢?到了分行,你会觉得,江湖习气好像少了一些,书院和机关习气会多一些,这有好有坏,你觉得没有江湖就是好吗?人这辈子都是在江湖当中,你看不到江湖,江湖就一定看不到你,所以支行是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社会生存的重要阶段,分行则是按部就班、体系运作、部门协同的重要阶段,这些都构成了你职场的重要组成。同时,如果你根本不了解支行的业务,做分行的业务就有点“书院气”,没有“地气”,因此,在支行的工作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支行看业绩、看关系、看资源,其实这三者都可以相互转换,如果你脑子灵光,可以业务做很多,迅速获得高收入,而在分行,只是拿平均数,在分行,很多人也没有升迁的可能性,唯有在专业领域取得成就。在支行,却更有可能带团队。这也是支行的好处。因此,分行支行的工作要辩证的看,但是如果你本来就希望到分行,或者总行,那就要做好最早的准备,尽快去分行,寻找机会到总行发展,因为长期在支行会对你的职位和薪水有影响,但不一定对你的专业发展路线有正向影响。 最后,在分行、在支行、包括在总行,银行体系的知识很封闭,怎么理解这种封闭呢?你可以认为你只了解你现在要做的事情,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什么原理?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怎么才可能做到更好?一般来说,我没有见过哪个银行有明晰的指导,在银行中,真正独立系统化思考的人也很少,基本都是做自己的事情,也很少分享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导致大家看银行,都是盲人摸象,只知道去摸,为什么摸?摸到什么?怎么摸更多?都是靠悟性。而这样其实也保证机器良好运转,螺丝做螺丝、螺母做落幕、齿轮做齿轮、马达做马达,你要想知道这个机器的整体构造,没有努力和悟性?那就等着晃一年又一年了。何况每天忙碌压力大,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想了解三大哲学问题“是谁”“哪里来”“去哪里”,哪有那么多功夫?然后在分行,你可能就变成了工作和组织的一部分,分行在所在地还是很不错的工作,稳定,繁忙但却有些光纤,夜深人静时候,却也觉得有些鸡肋。3-5年可能就又过去了,下一步人生怎么走?你可能开始了新的思考。对分行、支行的一些补充说明:说实在的,分行支行的业务和内容其实占银行整体业务内容至少70%,因此,这么快结束分支行内容,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有点仓促,那么我就回答一些问题并提出我的一些见解,后续有想到的也会更新在这个地方。一、任务那么重,我能搞定吗?很多同学入职的时候,都会接到一些指标,举个例子,作为客户经理,要完成存款X千万! X千万?????!!!!!我的神!我连十万块钱长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行服发之前,我连西装都买不起。。。。来到陌生的城市,或者大学所在的城市,根本有毛社会资源,去哪里找钱?我认识谁呀?!!这个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但是,后来发现,只要给予时间,只要认真干,这些任务是可以完成的,真的不用特别担心,这些指标逼迫你去见更多的客户、说更多的好话、做更多的陌生拜访,然后有可能完成一部分,也有可能领导看你这么辛苦,会将一部分的客户资源给到你,算到你的名下让你维护,那么你的业务指标也可能完成。记住,一定要特别努力,就有可能有机会,因为作为一个团队,你的领导也希望完成任务,他/她也会积极想办法的。前提是你一定要积极的尝试你能想到的所有方向。二、做中后台还是做前台?这个话可以理解为,是做后台的运营还是去做和销售(或者叫做业务)有关的业务,这个问题人各有志,我不能代表所有人,但是我所见到的这么多年,大家都是希望从后台转向中台(产品和销售管理),或者转向前台(销售、客群直接维护),很少希望反向为之的。 第三部分:总行总行我想更多说一些务虚的内容,换句话说,不会具体再说每一个部门或者工作的具体内容,而讲一些我悟出的方法论内容,以及我个人对银行业的理解。我个人觉得,总分行到总行,比从支行到总行更加困难(一般来说困难很多),也提升更多。总行的特征是什么呢?如果说分行是一个人做三个人的事情,那么总行也可能是一个人做三个人的事情。不同之处是,分行是一个人做三个人的8种事情,总行是一个人做三个人的一种事情。换句话说,在总行,你终于可以集中在某个方向上一钻到底了。而且不管你喜不喜欢这样,但总行大部分的工作性质既是如此。如果你没有分行的历练(处理很多繁杂事务),直接从支行到总行,会觉得有些突兀,因为总行更像是一个各司其职,细化研究、推进的地方。到总行,你才发现,所谓的在分行对某些事情的理解,只是理解到了表面,总行把AK47冲锋枪做出来,分行传导清楚到支行让其能够真正理解怎么用、用好、别打到自己人、能够充分使用武器的性能,就已经100%完成其工作职责了,而且是很perfect完成的。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和M16有什么差别,子弹口径为什么是这样的,子弹重量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比较经久耐用,容不得分行去考虑,这些都是总行去考虑的内容。因为工作定位决定了彼此的差异。在总行,你也会明显的感觉到,各个银行做的事情真的是大同小异,方向性、创新型的口号即使再多,最后落地还是分支行的具体经营,更多的还是做传统业务赚钱,很多战略业务,我个人认为,可能也是传统内容的补充。换句话说,总行研究的各种武器,同业(其他银行)也都有,性能差不多,最多是细节有一些调节空间,但要说一个银行有了核武器,另外一个还在用机关枪,那基本不太可能(我这里说的是四大行和股份制,有些可能的确不一定很完善)。扩展来说,总行整体也可以认为有前中后台,很多银行的总行都有核心客群/行业经营的部门,也有很多产品部门(对公、零售、同业金融市场投行都会有),有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也有运营管理和IT科技法务财务人力等部门,总行的人员素质一般要比分行高出不少,从学历、涵养、工作方式、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提升,我这里并不是说人本身就比分行优秀多少,其实人和人有多大的分别呢?而仅仅从其工作时候体现出来的状态评价。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工作岗位的专业性提升了,业绩压力和繁忙程度有所改善的原因吧。在总行,其实很难说部门那些好、那些坏,因为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性,虽然银行产品同质化严重,但中国也就这么多银行,凑在一起,总行所有负责某个领域的人,可能也就那100个人以内,所以,这可能对你未来职业发展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说实在,你的专业性真的得到了不少提升。但是,反过来说,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非常难的,你完全学不会的?我想知乎上很多朋友应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到了一个时间点,无论你是做产品(金融产品)、还是做客户、还是做风险、还是IT,你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最核心的事情基本做完了,再做创新可能更多是务虚了,或者未来3-5年要做什么基本也都思考清晰了,每年按部就班升级即可,或者每年按部就班工作即可。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这已经不错了,专业性、ok,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明确,社会和行业地位、有一些,外部的猎头、偶尔联系到你,收入嘛、凑凑活活,未来职业发展、职务和待遇如何提升,等等。这时候,如果你还年轻,我指的是35甚至30岁之前,而且你在总行所在的大城市还有住房,特别是还清了房贷,那么在总行的时光是忙碌但却充实的,也会是快乐的。直到你到了35岁或者38岁,有些人到了40岁这个坎。。。。一些问题就来了,专业度有了、待遇还凑活,但是职务。。。还是无法提升,或者说自己想做的方向很难实现,或者说家庭支出高于实际待遇,或者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思变,或者说很多人在此之前都开始思变了。因为,我之前讲过,银行是细水长流,就会导致你无论在总行、分行、支行,都会感到自己走在社会“中位数”,同学会你不是最差的,但也一定不是最好的(一些年纪轻轻平步青云)的除外,未来是可以看到的,明确而且稳定,压力比分行小不少,如果某些方面做的好,还有各种内外部的荣誉,这就看你怎么选了。总体来说,总部的管理岗位,一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变动的可能性很小,竞争也很激烈,所以如果你对自己有更高的职务和待遇的要求,则需要及时判断形势,做好职业规划,具体怎么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做法,这里就不再赘述。很多同学、包括马云同学,经常说要颠覆银行,但是腾讯、百度、阿里。。。都自己办银行了,小米、苏宁也都跟进,也是如火如荼,各大集团企业的财务公司、公司、产业链、物流公司都开始搞金融,城商行不断成立,风险可以控制合规的金融创新比以前更多了,技术运用更多了。谁说银行那么容易替代?做一个APP,有个平台,做点,就能搞定那么多支行、分行、总行废寝忘食的努力,加班加点???要是能这样,银行早做了。互联网能够替代一个竞争不充分的领域,而银行业的竞争还不够充分?你能用互联网替代一个整天下班都在8点以后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有牌照优势、整体从业素质很好、社会Network复杂多样、延续了几百年的行业吗?我想,互联网公司可以忽悠,因为忽悠也是一种营销,银行也可以忽悠,因为忽悠可能也是一种创新,但商业的实质不会改变。你付出了多少努力,都是可见可衡量的。小柜员整天笑脸对客户,晚上掩面哭泣理财经理电话打爆,被骂诈骗电话扫楼,门口一等n小时酒肉穿肠过,半夜吐到不省人事表哥表姐(excel表)处理数据动辄100兆,每次处理机器停顿5分钟,就为了经营数据的某个维度偏远都市的网点,海外的风餐露宿筹备分支内部寓教于乐协同各部门,外部舌战群儒搞定客户一天处理xxx笔业务,不能出一点错,年复一年对于风险如缕薄冰,今年不发工资就做。。。。。。银行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不可能被替代。于是,各网公司都开始与各大银行战略合作了。你们找的人都是银行的人,去做你们的,怎么样?赵本山说:“你跺(跺脚)你也麻!”知道什么是监管了吗?直到客群也是需要柜员、理财、客户经理、网点一点点积累的吧? 所以,各位同学,你受的苦,只要认真感悟,一定会是未来的财富,因为这些苦,是所有未来搞金融搞银行的人所必须经历的。中国银行多少家?美国银行多少家?中国的金融从业市场,其实潜力很大,最重要的是,你要多学习,多理解,多实践。未来一定有机会!!!不管哪个银行,都不是我们父母开的,今天轮岗一下柜员、明天做客户经理、后天去分行、大后天去总行、下个月就搞转型改革战略重组,那不可能!对于任何行业、任何职业都不可能!你需要在工作中感悟!体会!时刻鞭策自己!提升自己!把握每个机会!迎接每个挑战!创新每个细节!以匠心处事!(当然,眼神头脑也要活络)才能真正获得未来!最后放一个新加坡银行的广告,我非常喜欢,也是我追求的银行从业者的状态,与大家一起共勉,前提是如果你希望成为白发苍苍的专业银行家。
One thing more:家庭也很重要,加班的女孩,多去谈谈恋爱,虽然说银行女孩忙,但还是很诱惑男人的,特别是给人的感觉很精干、漂亮、聪明,结了婚的男女,多照看照看家庭,家庭也非常重要,业绩完不成,家庭照看好,是更大的业绩。多横向了解行业机会,有时候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有时候,要曲线救国,总之,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你懂的。《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二
综合:金融行业网 资料:券商中国(quanshangcn)安毅、 高峰 潘璇、证券日报 刘萌、北京商报 刘双霞券商中国据数据统计发现,年初至今,上市的13家全国性银行(含5家大行、8家股份行)合计有99家支行、98家社区支行及8家小微支行获批终止营业,数量均远超去年同期。当然,这里的终止营业均属银行自主行为。其中,五大行共有82个网点(含支行、分理处、储蓄所)获批终止营业。关店潮真的会出现么?我们应该怎么办?一、银行“关店潮”真的来了?在手机银行、横行,信用卡都能线上办理的今天,你多久没有去过银行网点了? 技术创新和客户需求的变迁,以及集约化经营持续推进,促使银行物理网点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效益较差的网点被裁撤;另一方面,原来大而全的网点向轻型化、智能化转型。 券商中国记者根据银监会行政许可数据统计发现,年初至今,上市的13家全国性银行(含5家大行、8家股份行)合计有99家支行、98家社区支行及8家小微支行获批终止营业,数量均远超去年同期。当然,这里的终止营业均属银行自主行为。其中,五大行共有82个网点(含支行、分理处、储蓄所)获批终止营业。 我们再回放下2016年末的数据,工行共有13098个基层营业部,较年初减少322个;中行内地商业银行机构总数(含总行、一级二级分行及基层分支机构)10651家,较年初减少36家;建行虽然支行数量增加507个至12761个,但支行以下网点减少470个至1819个;交行去年也整合低产网点41家。 毕马威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30年,银行及其服务可能“消失”,类似于Siri的人工助手将接管客户的生活与金融服务。那么,银行是已经开启“关店潮”模式了么? 事实上,现在说银行“关店潮”有些言之过早,物理网点的存在还是有其必要性的。不过,传统的 “核算交易型”网点已经落伍,银行网点承载的基础金融服务和交易功能也越来越少,未来银行网点的智能化、提升客户体验更为重要。 对网点数量众多的全国性银行来说,关掉一些低效网点又算啥?不过是银行在物理网点布局和定位上的一些调整。数据显示,关停了36家支行的工行,年初至今在北上广深以外的其余省会城市新设21家支行;关停了39家社区支行的民生银行,又在二三线城市新设了45家社区支行。 二、五大行在“减负”?事实上,在今年4月份上市银行2016年陆续公布时,关注银行业的人就已经发现五大行员工总数在下降,网点数量也在减少。这个自五大行股改后从未发生的现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要知道,数以万计的物理网点,可以说是五大行的绝对竞争优势,给端带来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但在互联网金融尤其是移动支付的冲击下,这些落地基层的物理网点反而成为“包袱”。在银行息差缩窄、利润增长明显放缓的背景下,对物理网点进行结构性调整成为银行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工行共有13098个基层营业部,较年初减少322个;中行内地商业银行机构总数(含总行、一级二级分行及基层分支机构)10651家,较年初减少36家;建行虽然支行数量增加507个至12761个,但支行以下网点减少470个至1819个;交行去年也整合低产网点41家。 视线回到2017年,年初以来,银监会共批复同意五大行合计70家支行终止营业,其中工行、交行、建行分别为36家、15家和12家。其余8家A股上市的股份行也有29家支行终止营业,其中平安、浦发、中信涉及支行数量都在8-9家。
银监部门也在批复终止营业的函件中屡次提醒,要银行做好业务清理移交、人员安置及善后工作,包括对客户的宣传解释及对外公告事项,防止引发案件风险及客户投诉、上访。 为啥物理网点数量在减少?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内外部两方面: 外部来看,随着技术创新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原来需要到柜面办理的业务,很多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这类电子渠道来实现,柜面业务量不可避免的下滑。尤其是移动支付的广泛使用,使得实体银行卡的使用率越来越低。 内部来看,业绩增速放缓也促使更多银行推进集约化经营,对前中后台的业务进行系统整合,提质增效的同时也减少对现有物理网点的依赖,这就包括裁撤低效甚至亏损的网点,也包括对原来“大而全”的网点进行轻型化”“智能化”改造,增加自助终端、ATM的投放。三、北京上半年关停38家支行,社区银行进入调整转型期 在经历扩张阶段之后,银行对于社区支行的布局正步入调整期。北京商报记者初步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北京地区有38家社区支行停止运营。不过,在一些中小城市,社区支行也陆续开业。分析人士表示,因为监管环境和前期的激进布局,目前银行正在调整社区支行的布局策略。多家社区支行停止营业北京商报记者初步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北京地区有38家社区支行停止运营,包括渤海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据北京银监局**公开信息显示,今年5-7月,浦发银行北京百子园社区支行、金地名京社区支行及万泽御河湾社区支行先后终止营业,近年来浦发银行逐步调整关停的社区银行数量达到5家。对此,浦发银行北京分行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北京城市规划更加趋于合理,为更好服务区域客户,浦发银行网点布局和服务功能也进一步完善。调整期间,我们确保做好社区银行原有客户的告知和后续业务疏导,努力降低对客户办理业务的影响”。另据浦发银行北京分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在京对外开业社区银行共计31家。对于关停多家北京地区社区支行,也有银行回应称,社区支行正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与战略优化。不过,在关闭的同时,在北京地区也有11家新开的社区支行,根据北京银监局发布的批复公告,北京银行有7家社区支行批复成立,平安银行3家,中信银行1家。正下沉至中小城市在经历扩张阶段之后,银行对于社区支行的布局正步入调整期。我国社区银行始于2010年,当时绝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开始建立相关事业部,普遍认为社区银行是国内商业银行的新蓝海,将布局社区银行作为重要战略。甚至还曾有银行打出“三年内建设1万家社区银行的战略”。不过,在北京商报记者此前的数次走访中发现,社区银行的生意颇有些冷清,大多数顾客还是习惯传统银行网点,社区银行更多地沦落为了自助网点,客户只是在其自助机具上进行简单的存取款操作。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社区银行最大的问题在于获客质量较低和商业模式的不成熟,导致盈利可能性较小。一位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当初业内把社区支行想得比较简单,以为将社区银行开到小区门口就能获客,做大存款等负债端和业务,但作为财富主力的中青年人如今都习惯于在线上办理业务。而且算上租金、人工成本、装修、水电和设备维护等各种费用在内,社区支行的盈利也面临一些考验。基于此,银行也在调整社区银行布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社区支行本来就是监管部门为了机构网点比较少的中小银行弥补物理渠道不足的一个措施,以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的形式放宽了银行网点设置的标准和流程程序。但是有些银行把其当做布局物理渠道的主要举措,有些走偏,此外,监管要求社区支行是要有,目前,相关银行也在进行调整和纠偏。不过,在其他一些城市,银行的社区银行仍在不断开业。6月20日,民生银行邯郸观澜城社区支行隆重开业。5月18日,民生银行运城分行锦绣花城社区支行、铺安街支行开牌营业。5月,光大银行烟台富顺苑社区支行、平安银行长沙分行阳光100社区支行也相继开业。有观点认为,社区银行不能单纯做物理网点,要考虑线上线下融合,更多地承接线上落地的工作,发挥出应有价值。同时,在选址上,最好优先考虑更易开展业务的县域地区。银行策略调整在北京商报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也有不少银行人士表示,目前银行在社区支行的布局上也在进行策略的调整。“转型的第一个目标是优化网点位置、内部布局与软硬件升级改造,通过在网点设施中融入先进的高科技元素,提升品牌形象与客户体验;转型的第二个目标是服务内容丰富化,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提高力度。”一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渤海银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也直言,渤海银行作为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性支行网点数量有限,客户服务半径不足。因此,在社区银行建设上,应构建低成本、轻盈化的网点体系。对于社区支行的转型,董希淼建议,社区支行本身要坚持“轻型化、场景化、智能化”特点。从“轻型化”来讲,如果社区支行的设立提高了成本,就得不偿失了;对于“智能化”,社区支行要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既节省运营成本,又提升客户体验;在“场景化”层面,社区支行不能想设就设,要融入到社区场景,还要接入一些其他场景,比如和互联网公司合作,进行流量的导入。此外,董希淼还表示,社区支行的发展要注重和业务战略的协同,主要为零售银行服务,还要跟现有的网点渠道形成协同渠道,此外,社区支行要形成线上线下协同,提升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四、关店潮真的会出现么? 受移动支付、自助设备、电子银行等渠道的不断发展,银行物理网点的调整继续进行是确定无疑的,但银行“关店潮”真的会出现么? 我们不妨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目前的银行物理网点,存在价值有哪些?整体来看,有几点内容是目前互联网金融技术不能完全替代的,包括面签的监管合规要求、银行工作人员和客户的交流、银行品牌展示等等。 这种情况下,保留物理网点还是有其必要性的。关键在于,传统千篇一律的 “核算交易型”物理网点已经越来越落伍,银行网点承载的基础金融服务和交易功能也越来越少,未来银行网点的智能化、提升客户体验更为重要。 事实上,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16年我国银行业营业网点达22.79万个,比上年增加3800多个。这样来看,网点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是肯定的,但暂时还看不到大规模裁撤网点,银行也不会把裁撤物理网点作为降成本的主要手段。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柜台银行”向“智能银行”转型,新的问题也就来了:网点的员工怎么办? 从券商中国记者的调查情况来看,原来的柜面和技能人员,转岗为营销人员,加载更多的产品销售、客户服务智能,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这也伴随着整个网点向“营销服务型”网点转型而进行。如果无法跟上这一步伐,银行只能选择裁员。 数据显示,7家A股上市银行去年存在减员现象。结构上看,由于电子渠道替代、劳务派遣转为劳务外包、员工自身考虑等原因,各行流失的员工以专科及以下学历为主,这些员工从事的也主要是柜面、大堂及技能方面工作。五、柜员何去何从?借势 “转业”随着网络化大潮的到来,银行原有物理经营网点缩减及柜员分流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在“危机”袭来之际,柜员可借机换岗,实现行内“转业”的目的。小招一:吸纳正能量,摆出新姿态。互联网时代,银行物理网点的撤减与柜员裁减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一直期待发展契机的柜员必须敏锐地掌握新动态,领会新政策,接受新观念,积极吸纳正能量并摆出顺应新常态、服从新格局的新姿态,为借势实现转业换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小招二:立足本系统,盯准新岗位。首先应牢牢立足于本系统,着眼于商业银行的强大优势,在与互联网金融接轨的新布局、新架构体系中寻找新节点、新契机,盯准适合于自身条件的新岗位,及时拿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案,主动向上级领导提出申请和建议。小招三:延伸服务项,开辟新市场。随着互联网与银行的全方位融合,作为金融系统的一场革命,未来银行必然会双向或多向派生出大量的延伸平台与创新课题。因此,柜员可以潜心研究本行在实现网络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双向或多向延伸性地提出新业务与新方法的配套设想,经过充分论证之后报领导审批实施,同时也为自己找到新的发展位置。(湖北天门农商行杨溢)通过自我升级赢得胜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银行业多种业务可完全实现由机器自助办理。为此,银行一方面减少了新员工的招聘数量,另一方面也开始整合优化现有员工队伍。在这场人与机器的博弈中,临柜人员要夺取胜利,唯有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才有可能赢取一席之地。思想升级:从“要我做”转为“我要做”和“我会做”。临柜工作中最普遍的现象是大厅里有客户了才开始叫号服务。在银行没有硬性指标考核的情况下,很少发现临柜人员会有主动服务或者主动营销的意识,几乎都是处于“被工作”状态,并习以为常。久而久之,许多临柜人员几乎与柜台上的电脑没有任何区别。为此,临柜人员必须积极转变思想,改变现有“要我做”的状态,树立起“我要做”和“我会做”的意识,实现思想升级。能力升级:从“偏科生”转为“综合生”和“多才生”。在银行临柜窗口,有许多员工已临近退休年龄,他们常年都做着较为单一的临柜工作,对自己窗口的业务有了娴熟的技能,但对其他业务却知之甚少,对新兴业务和其他岗位业务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欲望也逐年减弱,一旦临柜业务被机器取代,他们便会无所适从。因此,临柜人员必须从入行时就保持学习的热情,多学、多做、多练,不局限于眼前事,争取做一个银行业务的“综合生”和“多才生”,实现能力升级。行为升级:从“手工型”转为“思考型”和“分析型”。银行的临柜业务,从流程上看是一种纯手工的工作。只有临柜人员把个人的优质服务、高效服务、带入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客户才能体会到与柜员打交道比与机器打交道来得舒服。为此,临柜人员在工作中要避免成为一个纯手工的机械工,办理业务时要多留意,对经办的业务多思考,每日工作结束后可分析当日的客户群体结构和客户主要诉求等,并形成有效的分析报告或总结材料,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自主分析的能力,形成独特优质的服务。实现行为升级,才能成为一个客户想交流的人和银行想留住的人。柜员需具备两种思维一是不可替代的思维。互联网金融、电子机具不能替代柜员,如同出现电脑自动驾驶的汽车不能替代司机一样。互联网固然能为客户提供许多便捷服务,但实体柜台和销售人员不可或缺。目前银行业正在由储蓄资金向转型,客户的观念也在随之改变。一个客户如果有几千块钱,通过就可以满足他的理财需求,但是当客户有几十万、几百万的时候,一定需要找位进行面谈,所以今天的柜员和网点依然是非常关键的,一些复杂的业务不能完全用互联网来替代。二是要有转型思维。其实银行柜员数量减少是合情合理的,如今,客户可以自助办理很多业务,只要下载个手机银行APP,手指轻轻一动就能实现存款、转账功能,不用再去银行柜面办理。以前柜员关在柜台里,做些基础业务,日后一旦柜员工作量不饱和,便会流向其他岗位,走到柜台外面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比如推销理财产品、教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增加近距离服务等,所以银行柜员要逐渐由柜面走向大堂,成为集“柜面、理财、营销”业务技能于一身的多面手。据统计,未来十年内,随着理财市场的逐步繁荣,银行业至少需要2万名高级,在巨大的人才需求背景下,银行柜员只要与时俱进,转变思维,增强本领,便能在改革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力决定“饭碗”与网银、手机银行、ATM等现代机具的冷冰冰相比,柜员有着与客户加强沟通、建立情感的天然优势。能力决定“饭碗”,笔者认为柜员应发挥自身优势,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柜员应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柜员服务的基本技能、服务规范关乎为客户服务的效率,这是柜员捧稳饭碗最起码的要求。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柜员应不断优化自己现有的业务知识结构,加强多领域知识的学习,开拓多维度的视野,吐故纳新,深度挖掘自身潜力,逐渐培养出自己独特的“看家本领”。柜员应打开沟通的“三重门”一是打开“倾听门”。关注客户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对客户传达的信息进行鉴别,验证信息是否属实,主动过滤不客观信息和虚假信息,了解客户真实的信息需求和兴趣。二是打开“理解门”。积入交流场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对对方的信息、感情进行反馈,在把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交互式沟通。三是打开“解决门”。当柜员与客户产生矛盾时,为达到客户期待的解决效果,柜员应在基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积极与客户沟通交流,着重强调客户的利益,引导其正面情绪,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或给客户较为准确的答复期限。柜员应算好“人脉账”柜员虽不是客户经理,但也要算好自己的“客户账”,通过平日柜面的观察和与客户的有效沟通,掌握客户基本情况,建立自己的VIP和准VIP客户群,对客户的层次、需求进行判断,抓住客户的主要需求,为其重点推荐一两种产品,切中要害,增强营销业务产品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同时,建立客户材料库,以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电子银行等业务的定期和不定期回访,提高客户体验。另: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同时,如觉文章不错,请转发更多朋友哦!坚持提供优质文章,一路相伴与您共同成长!近期文章精选(点击阅读):银行终于瞒不住了,P2P成为最佳理财方式,央妈为行业正名!中央一套,中央二套,多次正面报道P2P,2017年可以放心投了!恭喜P2P,国务院一天6道令牌!你的钱包更安全了!刚刚,又传好消息,这次你可以大胆选择P2P理财了!昨夜,《焦点访谈》再为P2P正名,合规平台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央视13次正面报道P2P,《新闻联播》6次,你还在担心什么?昨夜《焦点访谈》再为正名,开启行业新篇章!重要通知!9月1日起,最新利率表是这个!把钱存银行的都哭了!P2P理财这次厉害了,与银行、保险合作!还写进教科书!P2P利好,后受到17部委保护,想不安全都难!我们来看一下主要实现资产翻番所需时间:1.储蓄:现在1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是1.5%,本金翻一番需用时间:72÷1.5=48年。2.:股市不同于,风险较大。长期来看,股民中7赔2平1赚的格局永远不会变。3.余额宝:按余额宝最近的收益2.5%计算,本金翻番的时间为:72÷2.5≈29年。4.:10%左右,本金翻番为:72÷10≈7年。5.:未来正式进入人无股权不富的时代,股权能让你十年改变你家族财富层次。投稿邮箱:
《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三互联网金融媒体 编者按:为何传统银行最早布局互联网业务,但却被冠以“传统金融”,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却能成为“新金融”的代表呢?10月16日讯,自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火爆以来,银行的前面便被大家冠以“传统”二字以示区分。这对不少银行从业者而言,无疑是赤果果的歧视,在他们看来,自己才是互联网金融的鼻祖。毕竟,银行业早在1990年代便开始信息化探索,早在2000年代便有了,更是在2010年代智能手机兴起之初便上线了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只不过是后来者罢了,凭什么冠以“新”字,而早已提前布局PC端和手机端的自己又怎么能被冠以“传统”二字呢?的确,是可忍,孰不可忍。问题是,银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为何没能搞出什么名堂,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又为何能创造出一个新业态呢?也许,这才是原因所在。“缺乏互联网基因”的传统银行对于一般逻辑难以解释的现象,我们喜欢冠以基因说,即某某没那个基因。举个例子,2008年前后,电子商务大火,百度和腾讯等巨头相继入局,最后都是无功而返,主流的评论便是称其缺乏电商基因。再比如,2012年前后,互联网思维大火,很多实体企业也都先后试水互联网,最终成功者寥寥,主流的评论也就七个字,“缺乏互联网基因”。所以,对于传统银行这么多年来的互联网转型为何总是成效一般,也可以甩一句“缺乏互联网基因”。问题是,互联网基因真的有吗?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属于典型的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逻辑。除了一些标准化的简单产品外,主流的银行产品都需要进行面签,需要借助线下的力量,使得物理网点成为业务拓展的第一线。而再厉害的网点,其辐射范围也有限,个人客户一般不超过1公里,企业用户则通常不会跨越一个市区,这就决定了银行要做大业务规模,提升单个网点的规模总是有限的,还是要去增加网点的数量。也就难怪,中国银行业内部的排位基本上是和网点数量成正比的。工农中建四大行和邮储的网点数量都是万级的,其中邮储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宇宙行工行有16000多个;几家规模比较大的股份制银行网点数量基本都在1000以上,兴业、招行、浦发银行的网点数量都在2000左右。若银行的核心业务主要围绕网点展开,必然进一步衍生出网点管理和考核的需求,这便有了市分行,市分行之上又有省分行,之后才是总行,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构便产生了。在金字塔架构下,总行作为全行的大脑,负责产品设计、指标考核和进度督导,分行则主要承担起上传下达的角色,负责指标分解甚至加码以及日常督导考核,支行网点作为战斗的一线则要背任务、背指标。在这种组织架构下,总行距离用户通常比较远(主要指C端,很多总行对公部门依旧保留总行级重点客户的营销管理工作),产品设计往往难以触碰到用户痛点,反而因为距离监管比较近,有时候会基于合规的要求把体验搞得很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网点新客户开户耗时太长是很多用户反映过的问题,但除了经常挨骂的柜员之外,银行里其他人有谁真的关心过吗?也是基于此,所谓的向互联网金融学习,要转变思维、重视用户体验、注重产品创新、甚至要学习互联网金融的新媒体营销意识,真的是大会上说一说就能get的技能吗?不妨先看看所谓的“互联网基因”是什么吧。互金机构的互联网基因是怎么来的?与传统银行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模式不同,互联网金融依靠的线上渠道天然没有物理界限,理论上大家触及的用户范围一样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靠什么竞争呢?流量!没错,各凭本事,看看用户选谁吧。怎么吸引用户,一是要靠营销,让用户知道你的存在;二是营销来的用户要有本事留得住,这要靠产品体验。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对营销和用户体验的重视几乎是深入骨髓的,因为不重视这两点的机构已经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了,留下来的都是营销高手,也都是用户体验的拥趸,成了基因里的东西。同时,互联网渠道天然具有扁平化的特点,总部便是战斗一线,与用户间没有隔阂,只要真的重视用户体验,便能真的改善用户体验(言下之意,传统银行总行即便真的重视用户体验,层层传导至网点支行后,怎能确保执行层面不变形?怎能确保所谓的改善真的切中了用户痛点?)。有人也许要讲了,BAT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切入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天然的优势,没有流量的烦恼,怎么会倒逼出对营销和用户体验的重视呢?BAT之所以成为BAT,因为在其起步阶段的竞品厮杀中,足够重视营销和用户体验,所以才成长为巨头。所以说,其基因里便有这样的东西(当然,不排除基因也会变异,就像卓越的公司也会变得平庸一般)。在产品的快速迭代下,经过一两年的你追我赶,大家的产品体验开始慢慢趋同,此时便需要寻找新的差异化优势。是什么呢?那便是数据。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天然可以记录和积累用户数据,数据积累多了,便构成了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反过来可以进行精准的,指导营销和,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慢慢地,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便开始由流量为主向数据和科技这个层面倾斜。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注意到这一趋势的企业开始下注数据和,有意地去积累数据、去优化完善大数据模型,开放和链接的发展战略便呼之欲出了。所以,看到这么多的积极地转型并输出金融科技,真的是一些专家眼中的“换个科技的马甲”吗?当然不是,实在是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罢了,不得不如此。接着往下看,既然开始重视数据和科技,自然也就重视IT和数据人员,在人员构成上便能看出来,真正重视公司,IT人员占比不会低。以集团为例,其IT人员构成超过了60%。而对科技的重视也会结出硕果。在数据和科技上的投入,反过来改造其营销、风控、获客等全流程,于是乎,科技驱动代替流量驱动和营销驱动,成为新的驱动力。互联网思维,为何银行学不会?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开头的问题,为何传统银行最早布局互联网业务,但却被冠以“传统金融”,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却能成为“新金融”的代表呢?答案便呼之欲出了。传统银行的文化和基因,本质上是与网点驱动模式自洽的,其互联网布局再如何努力,也摆脱不了补充者的角色和定位。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银行为何做不好新媒体营销呢?因为网点才是银行业务营销的一线,而网点的营销却是客户经理人肉营销模式,在重要性上,新媒体营销便矮了一大截。君不见,互联网金融机构普遍设立专门的市场部负责营销,而传统银行只是在总行办公室设置1-3个人的团队负责品牌事务,如此,怎么能做得好呢?所以,互联网金融的精髓会一直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便能被人学了去。而对于传统银行而言,也不必纠结于如何学习互联网思维,而是要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探索与自身模式自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毕竟,靠简单地学习别人来超越别人,这样的事不多见。(编辑:田跃清)来源: 苏宁金融研究院 薛洪言《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四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自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火爆以来,银行的前面便被大家冠以 传统 二字以示区分。这对不少银行从业者而言,无疑是赤果果的歧视,在他们看来,自己才是互联网金融的鼻祖。毕竟,银行业早在1990年代便开始信息化探索,早在2000年代便有了网上银行,更是在2010年代智能手机兴起之初便上线了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只不过是后来者罢了,凭什么冠以 新 字,而早已提前布局PC端和手机端的自己又怎么能被冠以 传统 二字呢?的确,是可忍,孰不可忍。问题是,银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为何没能搞出什么名堂,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为何又能创造出一个新业态呢?也许,这才是原因所在。缺乏互联网基因 的传统银行对于一般逻辑难以解释的现象,我们喜欢冠以基因说,即某某没那个基因。举个例子,2008年前后,电子商务大火,百度和腾讯等巨头相继入局,最后都是无功而返,主流的评论便是称其缺乏电商基因。再比如,2012年前后,互联网思维大火,很多实体企业也都先后试水互联网,最终成功者寥寥,主流的评论也就七个字, 缺乏互联网基因 。所以,对于传统银行这么多年来的互联网转型为何总是成效一般,也可以甩一句 缺乏互联网基因 。问题是,互联网基因真的有吗?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属于典型的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逻辑。除了一些标准化的简单产品外,主流的银行产品都需要进行面签,需要借助线下的力量,使得物理网点成为业务拓展的第一线。而再厉害的网点,其辐射范围也有限,个人客户一般不超过1公里,企业用户则通常不会跨越一个市区,这就决定了银行要做大业务规模,提升单个网点的规模总是有限的,还是要去增加网点的数量。也就难怪,中国银行业内部的排位基本上是和网点数量成正比的。工农中建四大行和邮储的网点数量都是万级的,其中邮储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宇宙行工行有16000多个;几家规模比较大的股份制银行网点数量基本都在1000以上,兴业、招行、浦发银行的网点数量都在2000左右。若银行的核心业务主要围绕网点展开,必然进一步衍生出网点管理和考核的需求,这便有了市分行,市分行之上又有省分行,之后才是总行,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构便产生了。在金字塔架构下,总行作为全行的大脑,负责产品设计、指标考核和进度督导,分行则主要承担起上传下达的角色,负责指标分解甚至加码以及日常督导考核,支行网点作为战斗的一线则要背任务、背指标。在这种组织架构下,总行距离用户通常比较远(主要指C端,很多总行对公部门依旧保留总行级重点客户的营销管理工作),产品设计往往难以触碰到用户痛点,反而因为距离监管比较近,有时候会基于合规的要求把体验搞得很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网点新客户开户耗时太长是很多用户反映过的问题,但除了经常挨骂的柜员之外,银行里其他人有谁真的关心过吗?也是基于此,所谓的向互联网金融学习,要转变思维、重视用户体验、注重产品创新、甚至要学习互联网金融的新媒体营销意识,真的是大会上说一说就能get的技能吗?不妨先看看所谓的 互联网基因 是什么吧。互金机构的互联网基因是怎么来的?与传统银行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模式不同,互联网金融依靠的线上渠道天然没有物理界限,理论上大家触及的用户范围一样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靠什么竞争呢?流量!没错,各凭本事,看看用户选谁吧。怎么吸引用户,一是要靠营销,让用户知道你的存在;二是营销来的用户要有本事留得住,这要靠产品体验。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对营销和用户体验的重视几乎是深入骨髓的,因为不重视这两点的机构已经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了,留下来的都是营销高手,也都是用户体验的拥趸,成了基因里的东西。同时,互联网渠道天然具有扁平化的特点,总部便是战斗一线,与用户间没有隔阂,只要真的重视用户体验,便能真的改善用户体验(言下之意,传统银行总行即便真的重视用户体验,层层传导至网点支行后,怎能确保执行层面不变形?怎能确保所谓的改善真的切中了用户痛点?)。有人也许要讲了,BAT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切入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天然的优势,没有流量的烦恼,怎么会倒逼出对营销和用户体验的重视呢?BAT之所以成为BAT,因为在其起步阶段的竞品厮杀中,足够重视营销和用户体验,所以才成长为巨头。所以说,其基因里便有这样的东西(当然,不排除基因也会变异,就像卓越的公司也会变得平庸一般)。在产品的快速迭代下,经过一两年的你追我赶,大家的产品体验开始慢慢趋同,此时便需要寻找新的差异化优势。是什么呢?那便是数据。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天然可以记录和积累用户数据,数据积累多了,便构成了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反过来可以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指导营销和风控,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慢慢地,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便开始由流量为主向数据和科技这个层面倾斜。正所谓 春江水暖鸭先知 ,最先注意到这一趋势的企业开始下注数据和金融科技,有意地去积累数据、去优化完善大数据模型,开放和链接的发展战略便呼之欲出了。所以,看到这么多的金融科技巨头积极地转型并输出金融科技,真的是一些专家眼中的 换个科技的马甲 吗?当然不是,实在是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罢了,不得不如此。接着往下看,既然开始重视数据和科技,自然也就重视IT和数据人员,在人员构成上便能看出来,真正重视金融科技的公司,IT人员占比不会低。以苏宁金融集团为例,其IT人员构成超过了60%。而对科技的重视也会结出硕果。在数据和科技上的投入,反过来改造其营销、风控、获客等全流程,于是乎,科技驱动代替流量驱动和营销驱动,成为新的驱动力。互联网思维,为何银行学不会?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开头的问题,为何传统银行最早布局互联网业务,但却被冠以 传统金融 ,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却能成为 新金融 的代表呢?答案便呼之欲出了。传统银行的文化和基因,本质上是与网点驱动模式自洽的,其互联网布局再如何努力,也摆脱不了补充者的角色和定位。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银行为何做不好新媒体营销呢?因为网点才是银行业务营销的一线,而网点的营销却是客户经理人肉营销模式,在重要性上,新媒体营销便矮了一大截。君不见,互联网金融机构普遍设立专门的市场部负责营销,而传统银行只是在总行办公室设置1-3个人的团队负责品牌事务,如此,怎么能做得好呢?所以,互联网金融的精髓会一直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便能被人学了去。而对于传统银行而言,也不必纠结于如何学习互联网思维,而是要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探索与自身模式自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毕竟,靠简单地学习别人来超越别人,这样的事不多见。【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 (编辑:文静) 关键字: 传统 互联网 金融 银行《在招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五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自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火爆以来,银行的前面便被大家冠以 传统 二字以示区分。这对不少银行从业者而言,无疑是赤果果的歧视,在他们看来,自己才是互联网金融的鼻祖。毕竟,银行业早在1990年代便开始信息化探索,早在2000年代便有了网上银行,更是在2010年代智能手机兴起之初便上线了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只不过是后来者罢了,凭什么冠以 新 字,而早已提前布局PC端和手机端的自己又怎么能被冠以 传统 二字呢?的确,是可忍,孰不可忍。问题是,银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为何没能搞出什么名堂,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为何又能创造出一个新业态呢?也许,这才是原因所在。缺乏互联网基因 的传统银行对于一般逻辑难以解释的现象,我们喜欢冠以基因说,即某某没那个基因。举个例子,2008年前后,电子商务大火,百度和腾讯等巨头相继入局,最后都是无功而返,主流的评论便是称其缺乏电商基因。再比如,2012年前后,互联网思维大火,很多实体企业也都先后试水互联网,最终成功者寥寥,主流的评论也就七个字, 缺乏互联网基因 。所以,对于传统银行这么多年来的互联网转型为何总是成效一般,也可以甩一句 缺乏互联网基因 。问题是,互联网基因真的有吗?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属于典型的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逻辑。除了一些标准化的简单产品外,主流的银行产品都需要进行面签,需要借助线下的力量,使得物理网点成为业务拓展的第一线。而再厉害的网点,其辐射范围也有限,个人客户一般不超过1公里,企业用户则通常不会跨越一个市区,这就决定了银行要做大业务规模,提升单个网点的规模总是有限的,还是要去增加网点的数量。也就难怪,中国银行业内部的排位基本上是和网点数量成正比的。工农中建四大行和邮储的网点数量都是万级的,其中邮储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宇宙行工行有16000多个;几家规模比较大的股份制银行网点数量基本都在1000以上,兴业、招行、浦发银行的网点数量都在2000左右。若银行的核心业务主要围绕网点展开,必然进一步衍生出网点管理和考核的需求,这便有了市分行,市分行之上又有省分行,之后才是总行,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构便产生了。在金字塔架构下,总行作为全行的大脑,负责产品设计、指标考核和进度督导,分行则主要承担起上传下达的角色,负责指标分解甚至加码以及日常督导考核,支行网点作为战斗的一线则要背任务、背指标。在这种组织架构下,总行距离用户通常比较远(主要指C端,很多总行对公部门依旧保留总行级重点客户的营销管理工作),产品设计往往难以触碰到用户痛点,反而因为距离监管比较近,有时候会基于合规的要求把体验搞得很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网点新客户开户耗时太长是很多用户反映过的问题,但除了经常挨骂的柜员之外,银行里其他人有谁真的关心过吗?也是基于此,所谓的向互联网金融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人贷AP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