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内容+知识付费情感 情感服务这门生意能做多大

“知识付费”这么火,这门生意到底应该怎么做_百度知道
“知识付费”这么火,这门生意到底应该怎么做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慢慢来吧,做生意都是这样的,现在市场经济不稳定,风险也大,要谨慎选择,坚持不断的努力才行,会越来越好的,加油吧。希望帮到你。
之亿投资:亿万企业,品质之选...
主营:融资租赁公司注册、商业保理公司注册、香港公司注册、app开发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知识付费”这么火,这门生意到底应该怎么做?沉浸模式数据有望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各个平台通过对平台内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用户知识需求并及时进行相关付费产品的推送,这也许将成就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近来风风火火的“知识付费”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放在古代,向孔子提问求教,要用十余干肉作为询问费。而在十年前,我们手中拽着零星的几块钱跑到报亭去买一份《南方周末》、一本《读者》也同样是在为知识进行付费。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免费一直延续了十余年模式。而现在,随着用户版权意识的提高以及新一代新的消费意识的改变,“知识付费”的概念逐渐在互联网领域兴起。2017年1月,知乎已经顺利完成了1亿美元D,随着2016年分答、FM相继获得融资。在“知识付费”的跑道上已经集结了包括、问答、分答、喜马拉雅、得到、知乎等一众玩家。而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喜马拉雅FM——耳朵经济喜马拉雅FM是国内最大音频分享平台,2013年3月手机客户端上线,后来的一年半时间里,手机用户规模达到8000万,成为国内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截至2017年4月,其激活用户数已超过3.4亿,每月平均活动用户达到6-7千万。喜马拉雅FM平台内有3000万条声音,覆盖财经、音乐、新闻、商业、小说、汽车等328类有声内容。截至2016年底,喜马拉雅FM平台内有400万名主播,10万位认证主播(马东、等),200多家媒体(新浪、三联、澎湃等),1200多家品牌(杜蕾斯、等)。还拥有市场上70%畅销书的有声版权。知乎live——有偿问答知乎live是一个一对多的线上知识分享平台,平台是知乎系列终端产品中的一个,它于日上线。截止日,总计557场Live中,参与者人均消费为52.08元,重复购买率达到37%,上线4个月以来,知乎Live讲者的平均时薪超过了1万元,其中最高单场收益达15万,人数最多的一场Live获得了近43,000人参与。用户观看一场live的步骤基本为:选定live——付款——提前进入live留言(可省略)——准时进入live参与讨论和互动——结束后进入live回看。不同的live价格也不一样,大都在9.9-59.9元的范围内,在运营初期,为了保证讨论质量,知乎live设置一定的人数上限,达到上限就无法参与了,这也算是饥饿营销的一种吧。分享者的分享流程:申请和审核——取得资格——自主发起话题——制定门票价格——进行语音答疑和分享。得到——知识服务得到App上线于2015年12月,由团队打造,每天为用户提供6条免费的语音,每条时长2分钟左右,大都是知名大佬的商业观点或科学理论;另外还提供干货图书(精简版的电子图书)和音频演讲资料。得到是针对内容付费的试水项目,除本人之外,还吸引了、、刘雪枫、万维钢等大咖入住,并推出了《李翔商业内参》、《5分钟商学院》等按年付费产品。2017年3月,公布了旗下付费阅读产品得到App最新的数据,App总用户数超过558万人,日均活跃用户数超过45万人,专栏累计销售144万份,专栏周打开率为63.1%,专栏日打开率为29.3%。目前得到App的总营收为1.4亿元。分答——字字千金分答是一款基于60秒内语音回复的付费问答平台,主打轻量化、亲民化和娱乐化。由“在行”团队孵化,也是延续了知识传播与分享的分享方式。不仅是科学家,很多名人和各领域的专家也都加入“分答”付费问答的模式。日上线,自上线后、、罗振宇、汪峰,等众多明星大咖及健康领域、理财领域、职场领域等名人答主在分答付费语音平台回答各类问题。上线仅四十二天,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付费用户超过100万,33万人开通了答主页面,产生了50万条语音问答,交易总金额超过1800万,复购率达到43%。分答每日付款笔数超过19万次。在该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页面,设置别人向自己提问的价格,分享到朋友圈,这里体现了平台的亲民性特征。接受付费提问,同时假如这条语音被更多人偷听,那么每条偷听都将收取1元偷听费,在平台整体抽佣10%的前提下,提问者与被提问者五五分账。粉丝经济还是知识变现?国民老公王思聪曾在“分答”上回答了网友的32个问题。内容涵盖投资理念、择偶条件甚至大尺度的生活隐私,为王思聪带于是有很多人就质疑,分答在这里所体现的盈利模式更多的是一种“粉丝经济”,在走向人气变现的老路,认为明星的私人问题根本无关任何狭义概念中知识内容。小密圈——圈子经济小密圈是一款创作者连接铁杆粉丝,通过高品质社群,实现知识变现的付费社区(朋友圈)。目前小密圈的圈子数量已经超过2万,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50多万,其中小小密圈+在上线一周多的时间后就为小密圈带来了10万用户。在盈利模式上,目前小密圈主要是提取5%的入圈费用,未来还将增加提升用户体验的增值服务。主要流程:创建收费圈子——设置收费金额——在圈内分享内容——将圈子信息转发到微信——持续分享内容,并激发用户的互动知识付费平台大PK知乎live和分答两大平台可供消费的内容,更多是基于分享者在某一领域的专业度,解决的更多是用户的及时需求、短期疑惑。激活这一类平台的,往往是用户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高频需求,覆盖更多的生活化场景。知识付费平台大都是围绕知识或经验产品的输出实现盈利和发展的;大咖及大V实现知识变量的效率比一般版更加快捷,且盈利水平更高;各类知识付费平台所涉及的内容板块大都集中于财经、职场、生活等中产阶级较为关注的领域;在内容质量上,各个平台的内容品质可谓稂莠不齐,既有品质精良的知识类产品也有让受众读后差强人意的产品。中投视点结合上述平台的分析和比较,我们认为知识付费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如下:1、付费知识类产品需求还将逐步上升分析认为,知识付费的产生源于依托互联网传输的信息量剧增及中产阶级对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需求。未来,随着相关网络资源传输技术的不断完善,信息量规模还将实现新一轮的增长。另外,在大部分中产阶级看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属于一个不断积累的的过程。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不会减弱,且对付费知识的质量要求会更加苛刻,甚至有部分人群在完成一个知识的量变后质变成为知识付费的输出方。2、音频付费或将成为发展主流在电子时代,即时听觉信息和即时触觉信息为主的交流将逐渐取代视觉信息为主的交流,重新成为人类最为频繁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在音频付费方面,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早已试水,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音频行业不断尝试探索付费,也表明音频付费正成为行业发展趋势。3、知识付费的名人效应逐渐增强据调研数据显示,专家/大V和事业成功的企业家是用户较为认可的付费内容提供者。知识付费行业中存在一个很明显的名人效应,通过上面分答平台的案例可以发现,所有从付费语音问答系统获得过丰厚报酬的人都是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付费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变相的粉丝经济。4、定价区间更加精准,产品质量逐步完善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消费者将形成一个关于付费知识产品质量的系统性评价,对于产品的价值也将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和预估,产出者就需要设置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同时协调好知识产品销售及利润的关系;未来,受众对产品质量还将逐步提高,无论付费模式如何创新都好,付费知识产品的质量还是第一位的。5、数据分析保证精准化的知识供需匹配资讯媒体平台,例如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等,都已经进入新的内容供给时代:基于用户标签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有部分平台已经在进行专家和话题的标签制定,未来有可能基于标签数据,实现资讯媒体这样的智能化推荐。数据有望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各个平台通过对平台内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用户知识需求并及时进行相关付费产品的推送,这也许将成就更大的和社会价值。*本文作者产业投资内参,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产业投资内参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相关领域的投资人猜你喜欢
共6455篇文章新芽的朋友们最近更新文章热 点12345相关项目新芽APP苹果取消打赏抽成!知识付费能成为一门好生意吗?
在打赏抽成备受争议了一段时间后,苹果终于让步了。9月18日,苹果官网应用商店App Store3.2.1第七条就有关打赏等现金礼物行为做出了最新说明。新修改的政策显示:允许个人用户可以在不使用应用内购买的情况下向另一个人赠送礼物。但要求应用开发者不得从现金打赏中抽成,必须把全部打赏交给内容创作者。换言之,苹果这一政策的前提是,不允许微博、微信等平台,从原创作者的内容打赏中抽成。此前,苹果打赏抽成的做法一度让微信、知乎、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颇为尴尬。今年4月,苹果把iOS版APP的打赏定义为内部购买,每一笔赞赏都必须抽成30%给苹果,微信直接取消了iOS版本微信公众号内用户对作者的“赞赏”功能。这固然是微信能操持的“大手笔”,但其他规模较小的平台则是不敢直接“反击”。以至于微信公号上的原创作者则一片哀鸿,其他未被波及的平台上的原创者,也是噤若寒蝉,担心抽成的手段随时降临到自己头上。此番苹果的让步固然让一些人松了一口气,却引起了一个更大的争议:取消打赏抽成,不是让原创打赏所得尽归作者,而是“我不能抽成,你也不能抽成,要不赚大家都不赚”。与其说这是一种让步,不如说是一种变通的手段。而且,从新规定来看,打赏行为只涉及“现金礼物”,一些通过虚拟货币来打赏的直播平台则不在限定之内,仍可提取30%的提成。但众所周知,虚拟货币与真实交易也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平台上的各类打赏礼物也需要花钱购买。新规定在不同平台采用不同的限定方式,会让广大用户更摸不清门道,甚至产生对新规“换汤不换药”的质疑。当前,各大平台上的图文消息、视频内容五花八门,保护原创者的权益,不仅有助于繁荣网络文化和增加用户良好体验,为该平台的用户粘性增强和品牌建设也大有裨益。平台想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应该把心思用在保护原创者的合理权益上,放在给予原创者更多资助上。平台想盈利的办法有很多,但不应该从本来就弱势的原创者身上抽钱。相比之前,苹果的新规的确对原创者有所保护,但各大平台和苹果争利的格局仍存在,原创者想寻求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如果其他平台借此与苹果“不愉快”,最后牵连的还是原创者的权益。在知识产权和原创版权保护情况上不尽如人意的当下,网络上的原创内容不应该是法外之地,也不应该是商家利益博弈的牺牲品。苹果取消打赏抽成或许只是一个信号,让我们反思,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各大平台上让原创者获得更多保护。谈到知识产权,近日,在媒体记者探访下,一门网络课程以价值3000多万元、17万付费订阅者,号称要做“陪你买早餐的经济学家”的薛兆丰再一次被拽进舆论视野,一同被反复打量的还有这位北大教授身后的知识付费洪流。说知识付费是“洪流”,并不夸张,无论是社会观感还是行业数据,都支持这一说法。时间管理、名著新解、职场技能、英语提升、亲子教育……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身边人十有八九曾为“知识”买单。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去年我国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约占中国网民总数的一半。知识付费早已不是小众游戏,甚至已成为一部分人“移动互联生活”的新标配。知识付费成潮,固然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输出者和购买者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可以找到彼此。但更大的动能,可能还是社会加速转型和场景高频切换下,裹挟着绝大多数人的焦虑感和失控感。免费的互联网逻辑下,信息不稀缺甚至过载,但优质的、结构化的内容仍属稀缺品。而且,在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为优质服务付费从而获得通达外部世界的全新路径,早已被验证是划得来的买卖。就这样,作为新时代的“知识抓手”,知识付费“起飞”了。知识付费的兴起,造就了薛兆丰这样的“知识网红”以及得到、喜马拉雅等一批备受关注的分享平台。但经历了“元年”爆红的知识付费,今年却显露疲态。曾经的对标爆款《李翔商业内参》付费变免费、风向标人物papi酱分答社区停更等一连串事件,为知识付费这门生意蒙上了些许阴影。如果结合一直以来网友对知识付费内容同质化、碎片化、娱乐化的吐槽和惨淡复购率的质疑来看,知识付费可能真的在遭遇一场发展危机。资本的疯狂涌入、粉丝经济的成熟嫁接,在一定程度上吹大了知识付费的气球。“‘知识付费’里的‘知识’,和‘共享经济’里的‘共享’一样多”——虽然这是个段子,但戳起知识付费的痛处来,真是准得很。当然,作为新生事物,知识付费在早期经历大浪淘沙,实属正常。深度内容和有深度价值的人群将会逐渐凸显,回归消费理性的知识产品购买者也将在同时段内完成新的逆向筛选。届时,那些“假装在分享知识”的裸泳者将不可避免地被市场淘汰。祛浮降躁后的知识付费市场,才有可能沉淀出稳定、优质的内容及一整套生产机制,知识产品的创新迭代才有盼头。互联网经济向来信奉“唯快不破”,但和知识打交道的这门生意,一味求快只会走进死胡同。比如,购买了一打《高效记笔记的十个方法》《三个月学会xx技能》《60天吃下xx本书》等速成付费课程,除了部分缓解自我焦虑之外,多半不会成为课程推介语中那个全新的“你”。同样,提前透支了未来可能的消费市场和价值,讲糊了资本故事的知识付费,多半也无法复制同期走红的“共享单车”概念传奇,遑论其他红利。知识付费是门好生意,但前提是先做足“知识”,再惦记“付费”。在此基础上,才能讨论下一个问题:知识付费时代,对为知识买单的个体而言,自我成长的期待能不能照进现实?内容来源:《光明日报》9月19日《知识付费是门好生意吗》,光明时评图片源于网络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我对知识付费的6点看法
稿源:一个胖子的世界
本文作者@柳胖胖,独立互联网评论人,资深产品经理,个人微信号:leslie0724,微信公众号:一个胖子的世界。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作为一个看了50+场知乎live和订了 7 个得到专栏的深(nao)度(can)用户,最近我又集中横向对比了一系列知识付费类的产品,比如喜马拉雅,分答,小密圈等,当然为了体验产品,我全都花钱了,这里忍痛和大家分享几点心得。一、信息泛滥后,知识就该付费了这点业内已经讨论了很多,知识付费的一个大前提就是,互联网出现 20 多年来,信息太泛滥了,有不少优质的信息,但劣质的更多,而且劣质的更容易刷屏,因为它自我曝光和吸引眼球的动机更强。关键的节点是在 10 多年前时,博客时代到来,也就是所谓的web2. 0 或者UGC时代,任何一个人都能随意的生产内容,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共同颠覆了传统媒体,也导致普通用户的内容鉴别难度提高。但大致上,你还是可以通过作者名气,粉丝量,内容的转发、评论和赞的比例做一定程度的区分。然后是五六年前的智能手机时代,内容不但更多了,而且碎片化,同时呈快速流动状态。经过几何级的数量爆炸后,普通人几乎完成失去了鉴别内容好坏和真假的能力,免费逻辑在很多场景下失效了。你需要求医、留学和职场的经验时,互联网上的信息前后矛盾莫衷一是的很多,甚至碰上完全虚假的软文广告,哪是一个小白可以在短时间内能搞明白的?另外还有一点核心原因:中产阶级的崛起。且只要是中产阶级,几乎没有不焦虑的。国外的中产一般是指生活稳定富足健康的人群,但我国的中产天天想的无非房、车和升职。中产阶级的人们,生怕上不去,更生怕掉下来。但同时他们手头又都还有一定的现金流,对自我提升类的知识很愿意花钱。二、音频成为主流形式这一波的知识付费大PK,和去年火热的直播以视频形态为主不同,也和共享单车这类线下交付的形态不同,音频这一形式被重焕新生,做知识付费的几乎没有不提供音频服务的。音频成为主流,一方面的原因是前面说的 20 年来互联网信息泛滥,这个泛滥首当其冲的就是图文类的内容。而同时,如果算上承接电视时代的长视频内容,手机时代的短视频和直播类内容,那么其实互联网上的视频类内容也已经泛滥了。而音频类的互联网内容,其实相对来说是稀缺的,常见的比如音乐类产品,还有电台类产品,但它们受制于政策、版权和许可证等,发展屡屡受挫。包括这几天刚刚融资了的网易云音乐,在歌曲版权上也走得万分艰难。同时,音频由于产品形态的限制,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也非常不顺利。广告主偏爱可以固定位置的图文类产品和形态丰富的视频类产品进行投放。另一方面,由于中产的焦虑,且中产大都非常忙,音频是一种可以解放他们双眼,充分利用他们的碎片时间的产品。这点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比如在上下班路上,地铁上,开车的时候,饭后散步等场景。当然本质上,音频的形式也更接近于我们过去上学时候,在课堂里学习知识的状态:老师在上面主讲,配合图文PPT等辅助。这可能是教育业经过千百年演化,特别是对于技能类的知识,这种形式不但信息传递效率最高,也是学生理解程度最好的。三、都是知识付费有啥区别?罗振宇在一次和知识付费类产品的同行分享会上提到:“我们都是汪洋里孤独的打渔人,只有这几条小船,怎么会是冤家呢?我们尽可能凑近一点打渔,关键时刻还能守望相助。”所以相比知识付费大PK,我更愿意称现在为知识付费的大航海时代,因为根本还没走到你死我活这一步。现在的状况,更像是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入局,是以图文还是音频还是视频为主?是做深度内容还是做成平台模式?是单次分享还是付费包年?这都需要大家在知识付费的海洋里不断去探索它的边际。当然,如果知识付费最后还是互联网传统的流量经济模式,也就是得入口者的天下,那最后的决战看上去必不可免,而且同时大部分产品会死掉(后面会详聊)。1)知乎live是基于特定主题的单次分享,类似线下的主题分享会被搬到了线上,它以音频为主,配合图文,也可以解答参与用户的特定问题。知乎的优势是知乎原生的这批大V,在共生关系下能保证这一模式持续运转下去。而且,知乎的话题种类已经覆盖足够多,能聊的话题总能找到相应的达人来做live。同时,知乎在焦虑的中产阶级人群中,还有着相当的知名度。2)得到的头部效应相信大家看到了,利用罗振宇个人的品牌效应,带动其它特定领域的高水准学者专家加盟,并且针对开设的课程,得到团队有非常深度的介入和协同策划,所以相对来说,得到上面的课程数量也是最少的。用户在上面付费后提供为期一年的课程,非常类似传统教育里的系列课程:费用是预付的,以年为单位提供服务。由于得到没有知乎那种粉丝的概念,上来就开卖,它要保证这个模式能持续跑通,除了从外部利用跨年演讲、最近和老罗的长谈和由优酷视频转换而来的每日 5 分钟音频来获取足够的流量(客源)来源外,最重要的是让上面大咖级别的内容生产者们,不但能赚钱,还能大量赚钱,罗振宇自己对赚钱的判断是:“最少每年 100 万。”3)喜马拉雅属原本是属于电台类的互联网产品,提供的内容相对简单,比如说书,听故事和相声节目,但是由于知识付费里不可或缺的声音服务,它也由此切入了这个战场。喜马拉雅的知识产品的形态介于知乎live和得到之间,它原本也是有UGC社区的,因此有关注关系,但推广上它更突出大V本身,但由于这些大V都属于外部邀请(比如马东、湖畔大学和吴晓波等),而非社区原生,在粉丝管理这个维度上,喜马拉雅对大V的控制力不强,而在赚钱效应上,她又不及得到,唯一的差异化打法是快速铺开付费产品的品类和数量。不过,由于其原本就是音频产品,原有的用户们对付费产品这种音频服务的形态的接受毫无转换成本(相比知乎原本以文字为主而知乎live以音频为主)。4)在行去年推出的分答有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在微博问答出世后几乎已经完全没了声音。新推出的小讲,我认为和喜马拉雅的音频产品类似,但又有所差异。其更多直面中产阶级的焦虑,在使用场景做了更多的细分,涵盖诸如子女教育,心理咨询和两性情感等等话题,利用自身在产品和运营的多年功底,快速打造了一个知识服务的大型商超。但它的问题和当年的分答一样明显,在没有流量来源,没有头部效应,没有议价优势的情况下,未来如何面对其他家的竞争?四、圈子是圈子,知识付费是知识付费被涵盖在知识付费系列的产品里,有一类稍微有点特殊,就是小密圈和贵圈。就我最近开通小密圈的感受来看,它的形态更多是知识输出+线上“圈子”。小密圈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付费,它并没有说付钱后一定会听到类似知乎live那样特定的主题分享,也没有说付钱后一定会看到类似得到那样一年的过程中每天固定的专栏文章。它更像是一种线下“圈子”文化的线上替代品,能够形成以圈主为核心的一个同心圆。我国传统的圈子文化里,交钱入会吃饭套交情是常见的桥段。不过,能够啥都不做就愿意让人一年先交个几百上千甚至过万的钱去入会的名人还是有限的,这样的人可能更多走线下的会所等渠道。提供这种超级名人的的圈子产品里,有一个叫贵圈的,拉了薛蛮子王思聪等人开通,但这些人在线上的投入程度,我是存疑的。也就是用户付了高价进去,除了纯好奇的,就是去膜拜的,本身和知识付费毫无关系了。五、服务能力才是护城河从现阶段的趋势来看,我认为在知识付费领域,流量为王的思路可能过时了,流量不精准,哪怕用户这次购买了你的产品来尝尝鲜,换来的可能只是一个差评。同时,服务能力可能才是真正的壁垒。面对越垂直的内容领域,服务就该提供得越深。对于知识付费类产品,传统的PV、UV、日活、月活、注册用户数等数据评测维度,可能都要失效。这种服务能力,可以是to c的,也可以是to b的。比如得到有专门的知识策划团队,并将这种团队能力开放给了来得到专栏的业内专家们,用来打造他们课程体系。因为这种服务能力,可能是内容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和运营推广能力的三合一,人才明显不够用了。知识付费并不完全是为了得到知识,核心并不是把一本书卖掉就好了,真正的服务在书卖掉后应该才开始。哪怕在半军事化和工业化管理的我国中小学校里,上大课(无差异化的内容输出)只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课后作业的批改,学生的课间谈话,针对性的补课,占据了老师时间的大头。而这些,都是服务。同时,这个时代我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这样三点转变:-从阶段学习转为终生学习:学习不会因为大学毕业就结束,反而可能只是开始;-从分科(专业)学习转为跨界学习:传统的学科分类失效,想要解决现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必须身兼数家之长;-从深度学习转为浅度学习:过去的学习有一种一门学科一定要数年时间钻研下去才算懂的感觉,但现在面对更复杂的情况,有时候“了解”比“掌握”更有效。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现有的教育行业明显没有能够提供配套的产业服务,这就给了众多互联网产品机会。过去的流量思维已经失效,你不能和BAT为敌,而BAT们已经提供了所有的基础服务,包括关键的移动支付能力。知识付费领域,服务越深,壁垒越厚。六、内容成为入口,个人大于平台?从现状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头部大V的粉丝是跟着人走的,比如李笑来,吴晓波,罗永浩等,他们的影响力是跨平台的,且无视任何产品形态,pc或者app,文字、语音或者视频,他们都可以轻松胜任。他们就是行走的IP,他们的流量也不是平台的流量,而是他们自己的流量。他们的内容是平台流量的入口,他们的个人影响力大于平台的影响力。这是我对一些没有原生社区的知识付费类产品的担心,类似当年的分答,名人来得快去得也快,但知乎的原生大V可能就要好得多,说要离开了但又回来的还真不少。上来就有收入的知识付费领域,看起来很美好,未来的竞争也许会很残酷。类似长视频网站优酷土豆爱奇艺等的竞争,买来的流量,买来的版权,用户却从不对你产生黏性。用户都是跟着剧集走的,哪里首发哪里独播就去哪里看就好了,这就是典型的跟着内容走。而对于给你提供内容的团队,要么成名,要么赚钱,粉丝or收入,作为平台方,你至少得提供一样。最后提一个思考题:如果我国中产都不焦虑了,知识付费的模式还能跑通吗?哦,也许不焦虑,就没那么多人创业了吧。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当前位置: >
Copyright & 2015 cddg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成都石室外语学校
蜀ICP备号-1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识付费情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