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下雨通渭县榜罗镇下店子春节篮球邀请赛四新村好几户村民房子快要塌陷了,怎么办,

「榜罗历史」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榜罗历史」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历史热评百家号「 微信订阅号~Ba通渭生活圈装进你的微信」新闻资讯 | 人物风采 | 民俗文化 | 文史纵横 | 生活服务地名来历"榜罗"一词系吐蕃语译音,一说为"盆地",其原意为"骡马市场"。从古至今,榜罗几易其建制,如今是通渭西南部最大的建制镇。历史沿革榜罗镇命名始于民国18年。明万历年间全县编户16里,里下置甲。榜罗地盘境内有青逋里(后演变为"青富里")、桃园上里(今榜罗文峰等地)、桃园下里(今毛家店、张家坪一带)、瓮熟里(今文树川、陈家尧、南家坡、李家坡、庙滩一带)、哲达里(今席家大湾等地)、渭城里(今什川一带)。后来,全县为12里,清朝末年为9里。此时,榜罗地盘境内的青富里、瓮熟里保留。民国初,沿清制。“榜罗”一词原系少数民族语之音译,原意为“骡马市场”。该镇辖区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35公里,占地面积208.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38米,境内平均无霜期140天,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属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现辖2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1000余人,镇政府所在地文峰村常驻人口4700人,暂住人口1300人。是通渭县西南部的一个群山环抱成盆地状的小镇,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榜罗镇位于通渭县西南部,地处定西、天水两市辖区的通渭、陇西、甘谷、武山四县交界地带,镇区中心距县城34公里,境内有省道马陇公路、常榜公路跨境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是通渭县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只有当你亲眼看见这一切时才能感受大自然的奥秘。对于拍摄者来说,这不仅仅是风景,更寄托了祖祖辈辈的前世今生。一代代人从这里出生,长大,走出去……无论走到哪,都会记得自己的根就在这里。砖墙门前,依稀出现苍老的背影进进出出的情景。榜罗有着历史遗传的古迹和文化的瑰宝。省道马陇公路附近的榜罗四新村山岭上有秦长城堡垒高耸矗立,登极远眺,榜罗四周风貌尽收眼底。榜罗桃园村据传是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生活过的故地,岔口村的山坡上至今完好无缺地保留着鸳鸯夫妻的合葬墓,夫妻诗人的名篇佳作,历代传颂,家喻户晓。东汉桓帝时期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生于榜罗镇。秦嘉,字士会,故里在今什川乡大湾村秦家坪(原属榜罗乡);徐淑,秦妻,故里在今榜罗乡桃园村徐家窑。岔口村秦家坪有二人合葬墓。二人少小皆孤苦,但敏而好学,青年时就已才华出众,精诗善文,步跻当代诗坛,被称作夫妻诗人。秦嘉的四言《述婚诗》,五言《赠妇诗》,徐淑的五言《答夫诗》等,都受到历代诗论和诗选家的称赞。唐代欧阳询等编纂的《芒文类聚》,粱朝钟嵘等著《诗品》,明代胡应麟的《诗薮》,清代沈德潜所著《古诗源》等均有收录,一致认为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们的杰作,对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榜罗长征纪念馆榜罗镇不仅有辉煌的昨天,而且有灿烂的今天。榜罗有宽畅的街道,庄严肃穆的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长征榜罗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馆是为了肯定榜罗镇会议的历史地位,缅怀先烈业绩,弘扬长征精神,当地政府和群众在上级各级党政机关的关怀支持下。于1979年完成了榜罗小学的搬迁及重要遗留文物的征集工作,并在原址修建了红军长征及榜罗会议纪念馆,纪念馆包括榜罗会议遗址和革命文物陈列室两部分,当年毛泽东主席住宿及举行榜罗会议的校长室完整地保持着60多年前的原貌,供人们参观,革命文物陈列室里陈列着红军在榜罗镇期间遗留下的标语,背篓、子弹箱、文件袋、水瓢、面杖等珍贵文物260余件,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2件,国家二级文物3件。建馆以来,榜罗红军长征及榜罗会议纪念馆已接待并教育影响了全国各地海内外各界友人数百万名,并先后被省、市公布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殊誉。日,红军长征榜罗纪念馆大门顺利落成,并在这里成功地举行了通渭县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6周年大会暨红军长征榜罗纪念馆揭牌仪式,榜罗人民以此为契机,走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明智之路。榜罗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镇。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近一年。于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改编后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或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约8000人在中共中央及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彭德怀、林彪、叶剑英等同志领导下长征到达榜罗镇。当时的榜罗镇中心小学(即现在的“榜罗会议”遗址和纪念馆所在地)为中央红军领导人提供了大量的报刊资料,从中了解到全国抗日怒潮高涨和陕北苏区反围剿斗争的重要情况。9月27日晚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榜罗小学校长办公室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紧急会议,即著名的“榜罗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的新形势,讨论了党中央今后的战略方针,进而改变了9月12日俄界会议制定的在接近苏联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既定方针,正式做出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伟大决策。正如毛泽东主席所称“榜罗会议为红军长征找到了家”,因此,而彻底结束了红军长征没有明确落脚点而流动转战的局面,对此后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此,红军长征挺进陕北,着眼全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榜罗会议”以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彪炳史册,流传千古。为了传达贯彻“榜罗会议”精神,9月28日凌晨,秋雨蒙蒙,陕甘支队在榜罗小学门前打麦场上的核桃树下召开了支队连以上军政干部千人大会。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林彪等出席会议,毛泽东首先做了形势报告,指出了日本侵略我国北方的严重性,阐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伟大意义,接着介绍了陕北根据地的状况,分析了陕北可以成为抗日前线的政治、经济条件,提出了避免同国民党军队作战,尽快到达陕北苏区的行动方针。随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支队指挥员彭德怀等同志分别讲了话,进而阐述了北上抗日的意义,同时要求整顿军容军纪,做好进入陕北苏区的准备,开展群众工作和壮大红军队伍。会后,各连队立即召开支部会议,军人大会传达会议精神,红军宣传员战士走向街头,深入农户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动员,在榜罗这片红色故土上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宣传标语(尚有部分真迹至今珍藏在纪念馆内)。与会当天,陕甘支队大队与大队、连队与连队之间互派代表到驻地检查评比军容军纪、环境卫生,晚上各连队在榜罗镇各驻地进行了文艺活动和大会餐。29日清晨,陕甘支队全体将士陆续撤离榜罗镇向北经文树川、第三铺及温泉于当天到达通渭县城。日,由贺龙、肖克、任弼时、关向应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指挥部第二军、第三十二军经武山县榆盘镇进驻榜罗镇,并在该地留宿两天一夜。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先遣部队进入榜罗镇,10月份主力部队过境榜罗镇并留宿两天一夜。为了肯定“榜罗会议”的历史地位,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激励后人奋发进取,当地政府在上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于1979年完成了榜罗小学的搬迁,并加强了革命文物的征管工作,在原榜罗小学旧址修建成了红军长征榜罗会议纪念馆。纪念馆院内当年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会址,毛泽东和张闻天同志住宿旧址保存完好。革命文物陈列室中现藏有红军长征遗留的革命文物443件,其中有红军指战员遗留下的生活用具、办公用品、作战武器、宣传标语和90多位老红军、老将军的近照和墨迹、红军老战士题词和签名旗等珍贵文物。在现已定级的革命文物中,国家级文物5件,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革命文物2件,二级革命文物3件。革命文物陈列室门前的两棵苍松是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自寄予的树种栽培而成,院内中央有甘肃省人民政府立的榜罗会议遗址石碑一座,两侧为四方形花园,院落四周为铸铁围栏,古朴大方,正中是按当地民间建筑风格而修造的出角架斗仿估大门,门顶上“榜罗长征纪念馆”匾牌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副主任周克玉上将亲笔题写的馆名。纪念馆南侧是当年红一方面军召开连以上干部千人大会的打麦场。麦场中央挺立着一颗枝繁叶茂的核桃树,这颗百年老树保存完好,伟岸挺拔,印证着一代伟人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和威震四海的号召力。打麦场东侧是高耸矗立的红军警卫团驻地碉堡,为清代中期黄土夯筑而成的土堡,原系当地居民和国民党伪自卫队(民团)躲避的居守地,堡内至高处残留的断壁上红军指挥员当年攻战碉堡时残留的弹孔仍清晰可见。红军长征榜罗会议遗址总体划分为三类六种,近90处。主要有遗址类、红军宿营地类、长征路线类。一是遗址类,包括当时的榜罗小学址(中共中央常委会议旧址,毛泽东、张闻天住宿旧址),占地77平方米;打麦场占地1800平方米。二是红军宿营地类包括首长驻地、警卫团驻地、红军一条街。首长驻地有16处,即邓小平、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贺龙、林彪、肖克、杨尚昆、叶剑英、博古、任弼时、罗荣桓、张云逸、聂云臻、陆定一、肖华、关向应等住宿旧址,其中王稼祥、陆定一住宿旧址公布于一处农户院落内。这些故居均系清末民(国)初时期修造的土木结构民居。红军警卫团住址分布于镇中碉堡内,现为五户民居。红军住宿一条街在榜罗镇北街,长100余米,沿东西两侧有206间房屋,建筑面积3462平方米,现为85户农户住房。三是长征路线遗址一处,即红军长征出入境榜罗的路线,从镇南入镜,镇北出镜。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在榜罗镇打麦场上立碑公布红一方面军连以上军政干部千人会议旧址。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榜罗会议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中共定西地委、行政公署命名榜罗会议遗址为“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中共甘肃省委命名榜罗会议遗址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9月通渭县人民政府发文并挂牌公布榜罗会议遗址内17处当时中共中央(或红军)领导人故居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4月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榜罗会议遗址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2004年12月榜罗会议遗址被中办、国办列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08年实施了景区道路、给排水、环境整治及旅游厕所等工程,建成了榜罗会议展陈馆一座,目前,该馆争取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工作正在开展之中。「 通渭·生活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二十四小时内删除」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历史热评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历史是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榜罗镇介绍_甘肃省定西通渭县榜罗镇地名网
甘肃省定西通渭县榜罗镇
地名:榜罗镇隶属:行政代码:代码前6位:621121长途区号:0932 邮政编码:743000车牌号码:甘J行政级别:镇 榜罗镇相关网站:?????????????????
  通渭县榜罗镇是陇中名镇之一,位于通渭县西南部,地处定西、天水两市辖区的交界地带,南与天水市的甘谷、武山县相接,西与定西市的陇西县相连。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35公里,占地面积208.84平方公里,拥有耕地17.31万亩,人均耕地4.2亩。全镇现辖24个行政村,2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其中城镇人口1285人,农业人口39049人。平均海拔1938米, 无霜期140天,年降雨量440mm,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温暖半干旱区。
  榜罗镇距通渭县城75公里,距甘谷、武山和陇西均在半小时行程圈之内,境内有省道马云公路-榜罗支线、常榜公路和通榜公路穿镇区而过,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坐落于镇政府所在地文丰村,是通渭县西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全镇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定西三苦精神和“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组织保障,努力振兴历史文化名镇。
  目前,全镇全面实现了户户通电,2015年年底可实现村村通路、村村通自来水。现有高中1所、九年制学校5所、村级小学15所、镇中心小学1所,幼儿园1所,高中在校学生1068名、初中学生2298名、小学生1783名、在园幼儿248名;各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103名;有教职工431人,其中公办专职教师417人,代课教师14人。2014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到34317.74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65.9元,较上年增长12.6%。全镇共有镇干部141人;基层党组织29个,其中党委1个,党支部28个(村支部24个、政府机关支部1个、联合机关支部1个、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党支部1个、红星社区支部1个);党员1207名。有乡村卫生机构24个,中心卫生院1个。  [感谢网友"狼"分享此内容。]
    榜罗镇会议旧址位于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 日,由毛泽东、彭德怀、张闻天、叶剑英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到达榜罗镇,在此召开“榜罗会议”,解决了红军长征最终以陕北为落脚点的问题。 ……
榜罗镇区划 122 红星区
121 文峰村
220 岔口村
220 孟川村
220 大庄村
220 双峰村
220 积麻村
220 四新村
220 坪道村
220 桃园村
220 红岘村
220 庙滩村
220 毛湾村
220 青堡村
220 张家湾村
220 闫湾村
220 张川村
220 先锋村
220 张坪村
220 毛店村
220 文树村
220 文川村
220 南坡村
220 李坡村
220 陈尧村
区划: ? ? ?
通渭县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indexradv200
榜罗镇商家资讯
生活小提示
庙滩村风景风光更多战国秦长城,通渭古城堡!战国秦长城,通渭古城堡!Xiaoyu说世界百家号通渭古城堡如果长城是城的话,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如果堡也属于城的话,那可能为世界最小的城。在通渭这块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绵延数百里的战国秦长城,也散落着大大小小近1000座古堡:包括汉、宋以来官筑城、寨、堡和明、清、民国各时的民筑族堡、家堡。其规模宏大者数十万平方米,其小者则不足百平方米;其形状多长方形、正方形,亦有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梯形、多边形及不规则形;其修筑多在高山悬崖边,亦常见于平川村落中;其筑造之法多用夯筑,亦有随山之形削土挖掘而成。从数量的众多、种类的齐全、形状和筑造方法的多样等方面来看,通渭堪称古城堡的博物馆。(图1、2)图1 古堡全景组图图2 各式堡门通渭地处甘肃中部,属黄河支流渭河流域。境内新石器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分布广泛,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先秦时期,甘肃大部地区为西戎所居,通渭亦不例外。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兼并西戎诸部,分置陇西、北地、上邽三郡,并“筑长城以拒胡”(《史记·匈奴传》)。陇西郡(治今临洮)辖陇山以西大片地区,今通渭属陇西郡辖。秦长城西起临洮,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镇原、环县、华池等八县,约700千米,北过陕北止于内蒙境内。通渭地境的秦长城自西南至东北走向,犹如巨龙蜿蜒于山梁河谷之间,遗存明显。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从陇西郡分置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城区),辖十六县。平襄为天水郡附廓首县,是通渭置县之始,平襄故城,亦为境内最古城址。北宋治平四年(1067),宋军在今鸡川镇李家坪筑鸡川寨,次年熙宁元年(1068)在今什川乡古城坪筑通渭寨(初为堡,后升格为寨),元祐八年(1093)在今马营镇筑华川堡,三座堡寨至今保存完好,仍可见当时雄姿。明代以来,筑城修堡之风日盛,有五里一墩十里一铺二十里一堡的记载,现存明城堡有马营监、鸡川苟家堡、铁柜堡、陇阳堡等。境内遗存最多的城堡是清咸丰同治以后至民国期间为防回乱以及地方匪患所筑,因修筑时间较短,大部分保存基本完好。一、战国秦长城战国秦长城自陇西县和平乡高云村进入通渭县榜罗镇四新村,出寺子乡张家湾村进入静宁田堡乡芦家湾村。自西南至东北经榜罗、第三铺、马营、北城、寺子等乡镇,长约90千米(1981年原定西地区长城普查队测量125千米,2010年甘肃长城资源调查数据为88.058千米),遗迹时断时续,残段墙体夯筑,基部深入地下约1米,基宽2—8米,残高0.5—8米,夯层厚0.12—0.20米,部分地段墙体内外侧有宽5—8米的壕沟(图3)。沿线发现各类障城、烽燧遗迹,如榜罗乡玛龙岔村西北的烽燧(图4),位于长城内侧,下部削山为台,上为夯筑圆台体,基周长45米,顶径5米,高8米,保存较为完整。沿线暴露有丰富的红褐色、灰色绳纹、凸弦纹筒瓦、板瓦、水管等遗物(图5)。现藏于县博物馆的完整筒瓦(图6),为该遗址所出土,厚1.3—1.8厘米,直径0.17米,长0.67米。沿线许多地方以长城命名,如长城湾、长城梁、城墙岭、墩墩梁等。图3 榜罗玛龙岔长城墙体与壕沟图4 榜罗玛龙岔长城烽火台图5 榜罗玛龙岔长城烽火台顶部堆积瓦片图6 战国秦灰筒瓦二、汉平襄古城据《甘肃通志》载,西汉天水郡治平襄县治,在今通渭县城东。1990年版《通渭县志》据光绪十九年所修《通渭县新志》绘有平襄古城图(图7)。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东距县城1千米的平襄镇马家磨村南300米处,尚残留城墙37米,残高0.5—2.1米,基宽7米,夯土版筑,夯层厚0.15米。出土有绳纹灰陶罐、粗绳纹板瓦、筒瓦、几何回纹砖、西汉四铢、半两、五铢,新莽货币、钱范等。其中一块板瓦残片上有平襄官营制陶作坊的“平”字印戳(图8)。惜近几年的大规模开发挖掘,使原本遗存微小的古城已荡然无存。图7 平襄古城图图8 汉“平”字印戳绳纹瓦残片三、宋代堡寨通渭大规模修建堡寨,应该始于北宋。因通渭地处宋、金、西夏诸王朝边境地界,其时战事频仍,筑堡寨乃防御所需。分别筑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的鸡川寨、神宗熙宁元年(1068)的通渭寨、元祐八年(1093)的华川关,是境内有明确历史记载且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堡寨。秦汉都城研究 徐卫民 三秦出版社 3¥20.3购买鸡川寨位于今鸡川镇李家坪村西南,寨城西依山,南傍安逸河,形状为不规则四边形。周长1660米,东西长约620米,南北最宽处380米,最窄处150米。寨墙夯筑,基宽6.5—7米,顶宽4米,残高6米,夯层厚0.10——0.16米,南、北辟门,北面瓮城略呈圆形,直径27米,南、北墙各筑有马面3个,西南制高点上有角楼。寨北约300米的山顶有一座烽火台,堡台之间有宽15米,深5米的壕沟3道。(图9、10、11)《宋史·地理志》载:“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属秦凤路秦州所辖”。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载:“金代正隆年间为鸡川县治所,元世祖至元七年归入秦安县”,属秦州,县治从此废没不存。图9 鸡川寨全景图10 鸡川寨北墙图11 鸡川寨北墙与壕沟通渭寨位于今什川乡八里湾村古城坪。《宋史·地理志》载:“熙宁元年(1068)改擦珠堡为通渭堡”,“熙宁五年(1072),割秦州永宁、通渭等六寨隶军,崇年五年(1106),通渭县复为寨,未详何年以寨为县。”今通渭县之名即源于此寨。寨依山而筑,南临古城沟,呈三角形,面积约12万平方米,周长1820米,寨墙夯筑,基宽7—10米,顶宽4米,残高5—18米,夯层厚0.1——0.16米。墙外有马面角墩,东、西墙辟门。外筑瓮城,圆形,直径38米。寨西北200米处筑有烽火台1座,其与寨之间有宽11米,深20米的壕沟3道(图12、13、14),沟距不等,距寨分别为20、70、120米。图14 通渭寨北侧壕沟之一华川关,位于马营镇东湫池沟东南500米山顶,南与山体相连,其余三面为绝壁,地势险要。呈椭圆形,南北长137米,东西宽56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堡墙夯筑,基宽6米,高7米,顶部有女墙。夯层厚0.12——0.14米。马面6个,最大马面顶边长6米宽4米。门北向,宽2米。堡南有深5米,上宽8米,下宽5米的壕沟3道(图15、16),距堡分别是10、20、40米。四、明代城堡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通渭县治始移至今城区,从此通渭县城位置基本固定。公元1368年明朝立国,战争之后的通渭县城也许已破败不堪,洪武二年(1369)便重筑新城。可惜此城也已被历史的车轮滚碾殆尽,没有幸存下来。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为增强军事力量,发展战马,在西北地区设陕西、甘肃苑马寺,其下分设监苑,管理马政,专司牧马。安定苑(今马营镇)分领中营、原川、稠泥河、衙门、石峡口、双井等六营,别称“马营”(其名亦由此而得),属静宁州辖。不久,升苑为监,据清《静宁州志》:“马营明代称大华川,明英宗正统年间(),恭王华川置安定苑,后升为监,属平凉苑马寺辖”。安定监也称马营监,布局为一城二郭,城即今大城,二郭即今东关西关,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70、南北宽307米,墙高10米,基宽7、顶宽2.5米。设东、西、南三门。东西门外有瓮城,南门为重楼。东、西郭均东西长275米,南北宽104米,各辟东西二门。为境内保存最大的明城,可惜近年破坏严重,大城残存北墙与西墙一段,东郭亦剩北墙一段,西郭则完全消失于暂新的红砖青瓦之中。(图17、18)图18 清 重修马营监衙署碑记(局部)明朝初年,西部地区虽无边患战事,但地方匪患时有发生。修寨筑堡,是地方官吏治理保护辖区平安的重要政务。据明万历年《重修通渭县志》卷一载:墩堡恃险修筑,堡类城郭,墩类庄圃。堡以敛藏人畜,墩以传报烽火匪细故也……万历四十四年,知县刘世纶奉文申议,次第修复。拟五七里为一墩,十里为一铺,二十里为一堡。墩堡中为一台,上拟为楼屋,覆以天棚,以民兵分为二班,半于演武场操练,半于各墩堡同保甲乡民巡守,还操庶几,有备无患。万历年间,县内共有墩堡49处,随着岁月烟尘的侵蚀,大部分已坍塌毁坏,保存到今天的大概不过10多处。如:陇阳堡,位于陇阳乡吕阳铺村南,现坍塌残存南面壕沟与西南墙一角,墙残高4米,长9米,壕沟宽6米,深2米。明末大学者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著录,可以想象当年是何等规模。而让人担忧的是如此以往,现仅存的这一角,在不远的将来亦将不复存在了。(图19)《通渭县新志》载:“崇祯七年(1634)秋,流贼入鸡川,攻苟家堡不克,夜袭铁柜堡,见陴上灯火荧荧,人民整齐遂西驰至县东川(卷十66页)”。苟家堡、铁柜堡,分别位于鸡川镇苟堡村与金城村,两堡相距5千米,均保存基本完整。其中铁柜堡处在四围是低洼河床,中间为圆形的孤岛上。四周绝壁,唯南面通外,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天然城堡,故有“铁柜”堡之称。苟家堡位于坪上社北50米,山势西高东低,坐北向南,长方形内外堡,外堡长120米,宽35米,内堡长120米,宽80米,占地面积13800平方米。门向朝南,堡门已残。外堡东南墙二分之一残,内堡完整。堡墙夯筑,墙高8米,基宽3米,顶宽1-1.5米,西面有壕沟,长100米,宽6米,深3.5米。四角均有角墩,底宽10米,顶宽5米。该堡居高临下,亦易守难攻,故贼攻而不克。(图20)图20 苟家堡西墙与壕沟五、 清至民国城堡清朝初年,明城尚属完整,仍在使用。康熙五十七年(1718)通渭南(今常河镇新集村一带)大地震,城北笔架山崩毁,县城基本覆没,县署临时迁移于安定监。乾隆四年(1739),在旧城址再筑新城,乾隆十三年(1748)竣工迁归。后多次重修增建,至光绪十九年(1893),城廓规模略定。民国九年(1920)再遭地震,城垣府舍倒塌几尽,残剩东墙及东南角、西北角。现仅存残存城墙东南角,东西长约22米,南北长16米,高12米,象一位饱经风霜的孤独老人,矗立在县城一角。(图21)图21 通渭古城遗址据乾隆二十六年所修《通渭县志》统计,当时有堡50处,这其中既有前朝遗存,又有当朝新建。“同治元年夏四月,陕回反,甘回皆应”(《通渭县新志》卷十67页),此后通渭境内连年匪患频仍,战事不断。《通渭县新志》所载清乾隆至光绪十九年大小战事98次。为了防御匪患,当时加大规模筑堡,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堡的数量增至95处。但这个记载与现存数量相去甚远,境内留存至今的古堡,据初步不完全统计接近1000座。这一方面说明当时修志者统计可能不全面,相当一部分堡没有被统计在内;一方面说明清末至解放初这段时间,通渭人民更加处在兵荒马乱、居卧无宁的恐慌之中,唯有不断筑堡修堡,以保生命安全。现存规模较大而有代表的有:关公堡、司川堡、张八爷堡、东坡堡等。关公堡:位于李店乡祁家嘴村杨家河社西100米山顶,山势险陡,西北高,东南低。椭圆形,內长300米,宽200米,占地面积188400平方米。堡墙高10-30米,顶宽2-3米。门向朝西,宽1.5米,高2米,深4米。东、西、北均有角墩,堡门旁一马面。该堡系根据山形削土挖掘而成,堡墙高峻,建造规模宏大,为境内保存最大的山堡。(图22)图22 关公堡南侧墙体司川堡:位于鸡川镇司家川村下四社,地势平缓,现为居住场所,内有居民42户,呈“工”字形街布局,规划整齐。长方形,长250米,宽140米,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堡墙夯筑,北墙完整,西墙残存80米,基宽2-3米,高6-8米。东墙全部坍塌,分东西二门,东门已毁,西门残存,无顶,宽5米,高4米。该堡修筑规模宏大,分设东西二门为目前所知境内古堡唯一。旧有“司川城”之说,其实只是称谓的差别,这样大的堡在人们的心中就是城了。(图23)图23 司川堡西门张八爷堡:位于平襄镇南河村南川社,地势平缓,坐北向南,正方形,边长50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门向朝南,拱形顶,门宽1米,高2米;堡墙夯筑,墙高7-8米,基宽2-3米,顶宽1-1.5米;堡墙顶部有瞭望眼,左右斜对应,堡南角和堡西角顶部建有房屋,南墙筑有进入堡墙顶部的便道。西、北壕沟完整,宽7米深4米。登上堡顶,人去堡空,唯有满眼的残垣荒草。当年筑堡者的精思巧构,仍让人赞叹不已。(图24、25、26)图24 张八爷堡全景图25 张八爷堡西墙顶女墙图26 张八爷堡北墙便道东坡堡:位于襄南乡东坪村东坡社南300米山顶,山势险峻,西北高,东南低,坐南向北,长170米,宽100米,面积17000平方米;内耕地,外陡坡悬崖,东角墩上门宽2米,深6米,高1.5米;墙体高10-15米,顶宽10米;四角均有角墩,东南正中均有马面。依山势夯筑,呈不规则形。堡门分上下两个,下门为出进之用,上门用以瞭望,如此设计,在所有古堡亦为仅有。(图27、28、29)结语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通渭的历史。秦国兼并西戎并置陇西等三郡之后,地处秦国边陲的通渭地区是秦国与西戎、匈奴政权统治的交错地带,秦筑长城以抵御强悍的胡人,在当时是最为有效的军事防御设施。秦汉之际,随着不断的拓疆开边,通渭慢慢转移为秦汉帝国的腹部地带,筑城建郡,对该地区加强统治,已为当务之急。汉武帝元鼎三年,终于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辖16县,郡治在今通渭城区,进入通渭历史的最辉煌时期,相应地,这一时期的地上遗存和地下出土文物均较为丰富。公元9年,王莽废汉自立,改国号为新,西汉王朝灭亡。从此至北宋初这一时段,通渭地境时属地方割据,时被统一于中央政府,时受统治于此朝,时又归属于他国,县置存废无常,归属纷乱。期间修筑的城堡等建筑,或因频仍的战事或因地震等自然灾害,已荡然无存,地下也难见出土之物。北宋时期,宋、西夏、辽、金多国政权并峙,通渭地区又成了军事要略地带。如当年秦国修筑长城一样,大规模修筑寨堡抵御敌方侵扰,是北宋政府在边境地带最为重要的军事设施。元明清以来,由于兵灾匪患的加剧,筑寨修堡已从用于边塞军事更变为地方官府保境安民的施政要务。不仅地方官府,民间老百姓为了生命的安全,或自家或数家,或一村或数村,均自发筑堡,从此通渭筑堡之风盛行不衰。留存于现在的古堡,除少数几座为官府所筑外,绝大部分是老百姓所为。往事越千年,一代又一代叱咤风云、争雄图霸的帝王将相,已在时光的尘埃里灰飞烟灭;一次又一次遭际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劳苦百姓,在这块生死相守的故土上已化为泥土。留下的唯有那巍巍长城、千年古寨、千座古堡,似诉说着这块已经荒僻沉寂的土地上曾有过的刀光剑影。让后来者遥想当年,徒增几缕幽思,徒发一番感慨而已!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Xiaoyu说世界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你想看的
都在这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渭县榜罗镇史家庙马路湾村刘振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