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医疗保险个人账户险能报《我不是药神》里的神药吗?

等了16年的《我不是药神》,究竟是怎么火起来的?
作者|庞洪波
编辑|李春晖
我们可能习惯了动辄30亿起的国产电影。毕竟去年的暑期档《战狼2》见证了,今年的春节档《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也见证了。所以,当《我不是药神》被喊出30亿甚至40亿票房的时候,并不惊讶。
但对于以90后为主体的电影市场,绝大多数观众都没有在银幕上见证过豆瓣评分破9分的华语电影。而《我不是药神》,是与2002年的香港电影《无间道》相隔16年后,又一部豆瓣评分破9分的华语片。
当豆瓣评分破9分和票房预测超30亿共同出现在一部华语电影身上时,它究竟是怎么火起来的,自然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点映预热,口碑火到拦不住
其实对于《我不是药神》来说,它的核心竞争力非常明显,就是口碑。
和主流的商业片不同,《我不是药神》的核心切中了国人的每一个痛点。无论是买药难、买药贵的生存问题,还是在人性和法律之间挣扎的精神问题,都是切中了国人的命脉。
影片的题材本身,就决定了这部电影的高度。以至于对于许多业内人士来说,影片的标志意义可能要大于实际效果。
其次,和艺术片不同之处在于,《我不是药神》是一个类型片。对于观众的门槛来说,要求不高,也更通俗易懂。
影片的超高质量决定了影片能否大爆,是时间问题,宣发问题。而从影片的宣发策略来看,并没有辜负外界的期待。
影片进行了大规模点映,迅速的拉高了口碑。在周末两天的点映里,《我不是药神》开分达到了9.5分,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也正因如此,点映两天累计观影人次突破150万,累计票房超过了5000万,连续两天上座率、场均人次排名第一。
随后,影片追加了第二轮点映,并且提档一天,让影片的口碑充分释放。可以看出,《我不是药神》能够达到如此高的热度,就在于充分利用口碑这一点,将其效果最大化。
当然,除了影片自身口碑外,宣发的作用功不可没。点映期间,淘票票出票占比均值51.6%,峰值85.3%,两天出票73.2万张,2636万元。除此之外,阿里影业覆盖手淘、支付宝、淘票票、优酷等一夜霸屏30家app,达到了近4亿的宣传资源曝光。
影片自身过硬的质量是基础,配以策略鲜明的点映,让《我不是药神》上映首日其排片占比突破50%大关。要知道,上一部国产片排片过50%,还是那部拿下56.82亿的《战狼2》。
“战狼模式”的完美复刻?并不是
随着《我不是药神》的入市,背后的资本方也陷入了“狂欢”。北京文化的股价一度大涨超60%,欢喜传媒和阿里影业在港股市场也表现喜人。
但在多达20家公司背后,北京文化携手阿里影业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战狼2》虽然从结果上说,是一部56.82亿的创纪录影片。但从前期来看,可能没有太多人预想到《战狼2》会火,更没有预想到会最终突破50亿。
之所以能有如此表现,不得不提到北京文化和淘票票的作用。而《战狼2》不仅让北京文化大赚3亿,也让淘票票一战成名,暑期档后跃升为市场份额第一。
在《战狼2》的票房里,每10张票就有4张由淘票票售出,远远领先于其他售票平台。背后,是淘票票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根据平台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让《战狼2》触达到观影人群,为影片进行线上的全面宣传造势。
无疑,今年当淘票票和北京文化再次站队《我不是药神》,自然会复制“战狼模式”,但并非复刻,因为在《我不是药神》身上,淘票票首次启用了灯塔这一全新的工具平台。
淘票票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推出了灯塔营销平台,进一步开发了灯塔试映服务和热度大数据检测服务。但这一全新的平台想要获得市场的主流认可,需要一次极具力量的“亮相”。
《我不是药神》,正是尝试灯塔试映的第一部公映电影。在电影上映前,主创团队曾对是否做点映有一定顾虑,进行灯塔试映之后,影片在灯塔上的爆米花指数等各项指标都是最高的,这不仅给了片方做大规模点映的信心,也给了电影宣发制定策略的科学指导。
据灯塔负责人介绍,此次《我不是药神》片方通过灯塔试映会,不仅了解到受众对影片的整体评价、哪类细分受众对影片评价最好,还知道了哪些元素和影片的信息最有效,以及影片的口碑方向和市场独特性方向。同时,结合灯塔的爆米花热度监测周报,形成了一套宣发周期“大数据+小数据”服务方案,能够为片方提供最直观、最精准的决策依据。
灯塔平台的推出,看上去更像是引导宣发的一个“指明灯”,通过更为精准的数据检测,给出建议和策略,这大大提高了电影的宣发效率。
“增量影迷”爆发,30亿果真有戏?
对于一部10亿量级的电影来说,合格的口碑、合格的宣发再加上精准投放核心受众,基本可以做到。因为中国的电影市场足够的大,足以满足一部10亿影片的产生。
但对于一部30亿量级的影片来说,就难得多。除了去年暑期档的《战狼2》外,所有20亿+的国产片都集中在了春节档。为什么?因为春节档是最大程度提升“增量”的密集型战场。
在“全民观影”成为热潮后,春节的观影氛围极佳。而一二线城市的影迷回流,也极大程度上带动了三四五线的消费热情。着不得不提到,早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大规模票补,还是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脱离了春节档,想要票房破30亿变得异常艰难。原因在于缺乏高度集中化的档期,那么对于激活“增量”来说就变得十分困难。
但春节档的经验,某种程度也是可以复制的。春节档,淘票票联合支付宝、手机淘宝两大超级平台,为《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带来百万级的增量观众群体。
在《战狼2》后,淘票票开始通过阿里大文娱旗下的资源整合,借助十亿级流量平台,通过“红包”的方式来刺激消费。
春节转发得铺天盖地的淘票票红包,和支付宝手淘多项春节观影优惠,再加上淘宝玩得飞起的“世界名侦探排行榜”、“女儿国国王赵丽颖邀你视频”、“直播答题“点题成金”淘票票专场”等多个活动方式,把很多平时不怎么看电影的观众也拉到了电影院。春节大战之后,淘票票共赢得了春节档近50%的出票份额,实现了票房TOP4的全面覆盖。
虽然档期热度各异,但淘票票的打法却是一致的。此次暑期档,淘票票先是举行了淘票票彩蛋节,用户登陆、看预告片、点想看、发评论和玩小游戏等都能赢取彩蛋,彩蛋节里一千万的兑换券投入,不仅拉动了整个暑期档的票房,也为《药神》带来了很大的声量。
彩蛋节之外,淘票票也一夜霸屏手淘、支付宝、淘票票、优酷等30家app,达到了近4亿的宣传资源曝光。
影片起始排片比达到49.3%,随着影片热度的持续走高,票房突破50亿似乎非常有戏。其实在影片开画前,片方曾担心这部电影的宣发方式。原因在于这部电影医疗专业内容多,如何撬动三四五线城市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但起码从《我不是药神》的首周末来说,线上营销更快速、高效的传播带来了“增量”观众,接下来,如何提高观众重复观影率,或许是电影能否突破30亿的一个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我不是药神》的电影衍生周边也配合得极为紧凑,显然有备而来。作为一部催泪大片,阿里鱼相当机智的制作了“药神专用纸巾”供影迷尽情宣泄。“吾皇万岁”漫画家白茶制作的同人漫画,也在相当程度上推波助澜。更不用说“山争哥哥”逆风翻盘,已然跻身“流量鲜肉”行列。
到目前为止,《我不是药神》本身的标志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票房的范畴。它的“火”,无论从社会话题还是行业意义,都是里程碑式的。
点击展开全文我不是药神 | 我不想死,为什么抗癌药这么贵?
这两天,《我不是药神》刷爆朋友圈。这部国产电影被口口相传,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代购救命药物。
每个人都会生病。医学药品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
随着电影的热映,一些关于医疗和疾病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吃便宜的抗癌药物?药神是真的吗?制药公司是万恶之源吗? ......
这是为什么呢?
「药神」和「神药」真的存在吗?
图片来源:《我不是药神》剧照
作为过去十年来国产电影的第一九分片子,药神勇哥的故事改编自「中国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的故事。
该片中提到的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原型是诺华制药的明星抗癌药物:格列卫。
格列卫是一种伟大的药物,已经成功地将致命的慢粒白血病转变成了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一样,只需要常规药物来控制的慢性疾病。
但这种划时代的药物非常昂贵。 2013年之前,格列卫的月药量售价超过2万元人民币。
现实中,「药神」陆勇,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在他去印度之前的两年内,光吃这种药,就花费了56.4万。
后来,他接触到一家印度制药公司生产的仿制药,并将自己作为测试对象进行测试,以测试该药的有效性。幸运的是,他觉得效果不错。陆勇开始向更多患者推荐这种药物,并帮助他们从印度代购仿制的格列卫。
正版的和仿制的,价格已从每月2万变为每月几百或几千。这使得许多普通家庭的慢粒白血病患者看到了一线生机。
几年后,陆勇因「涉嫌妨碍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被捕。 ——在中国,格列卫受专利法保护。从法律角度来看,印度制造的格列卫,它是一种假药。
陆勇被关了135天,1002名癌症患者为他联名写了一封声援信。检察院最终决定不起诉,陆勇被释放。
现实生活和电影并不完全一样。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前一个月,陆勇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封公开信,试图说明他与电影中的「程勇」不同。
在他的理解和阐述中,他不是一家神油店的店主,试图从“非法贩运”药品赚大钱,也不是一个试图反法律的「英雄」。他只是患有慢粒白血病的病人,同时,他始终对病友们抱有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电影是艺术加工产品。对于中国癌症患者,他们真正的生存状况是走在刀刃的边缘的。
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刘正琛同时也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16年来一直在为白血病患者做公益。他见过绝境中的人生百态:有妈妈在自己得病后,为把家里仅有的十几万存款留给孩子而自杀;还有母亲在孩子生病后为治疗提供性服务。
电影里那句「我生病吃药这些年,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吃垮了,警察领导,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就是刘正琛亲耳听到病友说出来的话。
为什么中国没有这种便宜的药?
图片来源:《我不是药神》剧照
事实上,它不仅仅在中国,只要药物处于专利期,大部分国家也都吃不到便宜药。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药物可分为两类:
专利药:制药公司经过漫长的基础研究、动物试验、人体临床试验,再经过各国药监部门批准之后上市的药物,就是所谓的专利药;
仿制药:专利药的专利过期之后,各个大大小小的药厂,模仿专利药的成分,通过各国的药监部门的批准上市,仿制药的厂商不用再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漫长的研发,成本大幅降低。
仿制药在技术上并不困难,难的是国际规则的制约。
专利权对于制药行业意味着在法律赋予的权力下,制药公司可以完全控制新药的销售和定价。
印度是一个特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专利法并不承认药品专利,印度制药公司可以大规模仿制跨国制药巨头研发的新药。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印度利用这个宽松的环境,一举成为仿制药大国。
图片来源:《我不是药神》剧照
中国和印度都属于WTO(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尽管他们通常遵守相同的贸易规则,但两国在国内专利立法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自日起,印度已经认可了药品专利,但仿制药是印度的支柱产业之一。政府的新专利法和具体的执法判决,整体上倾向于保护仿制药。,
即使在专利法生效之后,印度仍然通过各种手段,赋予了本国药企强行仿制多种昂贵的明星抗癌药的权力。
相比印度对于本国仿制药产业的倾斜,中国对药品的专利保护相对严格。事实上,这也是中国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做出的妥协之一。
允许强行仿制还在专利期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容易引发相关的贸易制裁,中国没有学习印度的做法。
制药公司为什么把救命药卖那么贵?
图片来源:《我不是药神》剧照
在《我不是药神》的电影中。跨国制药公司是一个大反派,并利用各种手段阻止患者吃上便宜药。
这是真的吗?
良药是这个社会的福利。目前,大多数创新药物出生于制药公司,而不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实验室。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药研发成本飙升。一般来说,每一个新的药物开发都是十亿美元级别的冒险。
这样的冒险不能仅靠理想支持,必须由资本进行干预。
冰冷的现实是,利润是新药研发的最强驱动力,只有利润驱动,才有可能将巨额资金投入巨大的冒险之中。
很多时候,冒险会血本无归。
2016年,礼来公司宣布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三期临床试验失败时,其股价当天下跌了14%。
除了研发成本之外,如果药物在市场上遇到与不良反应有关的诉讼,涉及的金额很容易使医药公司濒临破产。
为不可预测的风险预留更多食物,也是医药公司为专利新药设定高价的重要原因。
研发新药的制药公司,到底赚了多少钱?
根据《制药业的真相》一书,美国十大制药公司的平均利润率为17%。
就诺华而言,2016年的销售额为485亿美元,净利润为66.98亿美元,利润率为13.8%。
难道穷人就吃不上救命药吗?
图片来源:《我不是药神》剧照
专利药物并不总是昂贵的,通常有三种降价方式:
1.新药专利到期。
从申请之日起,新药的专利期通常为10至20年。
随着专利到期,仿制药进入市场,专利药的价格一般降至20%,仿制药的价格较低,有些仅为专利药的二十分之一。
2013年格列卫专利到期后,当国内仿制药首次进入市场时,价格为每月4000元,最近的价格更是降到 1000 元一个月。加上医疗保险负担的部分,普通人已经可以负担得起。
2.国内立法,强制许可
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宣言允许各国在出现公共健康危机的时候,实施对于药品的强制许可。即使药物仍处于专利期,他们也可以强行仿制。
印度可能是利用药品的强制许可最为纯熟的国家。
巴西,泰国和南非等艾滋病严重的国家已经使用强制许可为其本国的艾滋病治疗提供廉价药物。
中国尚未对任何专利药物实施强制许可,以降低药品价格。
3.药品价格谈判
各国政府将通过庞大的国内市场进行谈判,以降低药品价格。
中国由医保基金出面的国家药价谈判,经过了 16 年和 17 年的两轮,将十几种抗癌靶点药实现了大幅的药价下降并进入了医保目录。例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易瑞沙已从15,000元降至7000元。
抗癌药这么贵,值吗?
图片来源:《我不是药神》剧照
目前,流行的抗癌药物,主要是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相关药物,非常昂贵。
与公众印象中的生命无价不同,健康经济学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为疾病与生命计算价格。
英国公立医保系统 NHS 下属的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便是这种给生命估价的研究机构中的佼佼者。它们通过 QALY(生命质量改善年)来衡量药物的疗效。
根据NICE的估计,一种药物可以使生活质量提高一年,价值50,000美元。
然而,虽然贵价癌症新药是热门,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价格昂贵的靶点药。因此,一些相对低成本的经典癌症化疗药物仍然在癌症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救命药,什么价格才合理?
图片来源:《我不是药神》剧照
一个现实是许多疾病目前没有相关药物医疗。
因此,刺激制药公司投资研发新药,丰富我们的疾病库,对促进全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新药价格,是一场博弈:确保一定的利润鼓励制药公司开展新药冒险,同时也要约束资本无限逐利的冲动,保护数百万癌症患者的生存权。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评论文章写道:也许我们可以寻找一种双赢。
它的意思是,使用一些适当的机制来促进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参与药物定价。药品价格下降,用户数量增加。从长远来看,制药公司不会有太大损失,这也确保了患者可以有药吃。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的格列卫吗?由于价格昂贵,被许多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医生控诉,但这些医生仍然不要忘记强调:「感谢制药工业的配合,慢粒白血病目前有药可以吃。」
有新药,和吃得起,是一条走钢丝似的两难道路。
癌症,我们身边的残酷现实
图片来源:《我不是药神》剧照
不久前,中国正式实施了对进口抗癌药物的零关税政策,这无疑是癌症患者的福音。
但无论药物价格如何定,目前,癌症都是一场可能拖累家庭的巨大灾难。
在卫生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灾难性的医疗支出。当一个家庭自付超过家庭支付能力40%的医疗费用时,该家庭被认为是经历了灾难性的医疗支出。
2016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常见的癌症支出和财政负担》显示患者的家庭年收入相当于8607美元,而癌症患者的人均支出为9739美元,远远超过了灾难性医疗支出的范围。
对于患有白血病和部分淋巴瘤等癌症的儿童,治疗周期通常为「年」为单位。化学疗法或药物治疗的治疗费用为 10~30 万,骨髓移植的费用为30至100万。
由于治疗期长,无法回到家乡,父母改变了原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并辞职照顾孩子。房屋,汽车,甚至劳动力,凡是能变成「救命钱」的等价交换物,都被变卖。
一位受访者曾告诉我们,她见过为了治疗癌症,借高利贷的,裸体彩绘表演行为艺术的,天桥下乞讨的,也见过无计可施不得不回失望而回的。
《中国贫困白血病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虽然当前的医疗保险覆盖率比较大,但由于报销比例、报销范围、起付线、封顶线、异地治疗、自费药等因素的影响,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只能从医保中报销不到一半,远远弥补不了高昂的医疗费用。
图片来源:《我不是药神》剧照
与白血病相比,更多的癌症患者面临着更长,更不为人知的战斗。
肺癌专家兼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一龙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病人都变成医生和化学家了,他们去买原料药自己配药吃。我接触的中国病人,三分之一的人自己买原料药吃。」
但原料药不是一个令人放心的解决方案。虽然它带来希望,但患者也面临着耐药、中毒,司法,甚至死亡的风险。
吴一龙有一个病人。因为他服用了原料药而突然中毒死亡,原因在于它是假药,不良反应还是其他原因,无从得知。
无论是苦苦挣扎的患者,被脸谱化的制药公司,还是作为规则制定者的国家政府,这都不是一场轻松的战争。
电影的价值就在于这里:打开问题并引发讨论。让更多人看到慢粒白血病,以便更多人知道癌症患者的困境。
这10种食物,过敏性哮喘患者不能吃。
这几种症状是疾病前兆,赶紧对照看看!
夏天千万别做这8件事,伤身体,猜第1、2、4个你肯定常做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夜读」《我不是药神》背后的真实逻辑:疾病面前,每个人都需要做到这4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    全文约4000字,预计阅读需要14分钟  一个普通家庭与贫困的差距,也就隔着一场病。    《我不是药神》火了。  从昨天到今天,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这部电影。谈的时候,眼中带光,眼中带泪。  一个很现实的故事,讲的是几位白血病患者,因为买不起进口的格列宁抗癌药物,只能去买从印度走私的仿制品抗癌药。  一系列的利益纠葛,人性挣扎,相关方博弈。能看到人性的伟大,也能看到人的卑微;能看到光,能看看到光影背后的黑暗与无奈。  很多时候,对于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说,无奈本身,就是巨大的黑暗。  电影大家自己去看,我不剧透,记得准备好纸巾。  回归话题本身,我想谈谈“疾病”这个词。  我不知道你们对“疾病”这个词有多深的理解,我想起去年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位在北京有房有车的精英中产,因为家人一场病,在ICU看到了每天耗费6万块的各类昂贵机器,被逼到卖房卖车。  他说,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才叫“疾病”。  他说,如果我病得不行了,一定不要进ICU,我宁可死去。  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适、巨大的痛苦,更意味着巨大的治疗成本,对一大家子的经济绑架。整个家庭可能因为一场病,由富裕小康直接掉进贫困,并一蹶不振。    疾病,可能改变很多人以及相关者的命运,像一场大风暴,不容分说地裹挟一切,卷进未知的轨道。    感谢《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让很多人哭的时候,也倒逼很多人去思考:如果我面临困境,我该怎么办?    希望你认真看这篇文章。    《我不是药神》电影海报    一场病压垮一个家庭  两年前,山东泰安的晴晴被检测为戈谢病,全球仅有1万患者,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每半个月需要打一支注射用伊米苷酶。  一支药的费用为23000块,外加十块钱注射费。  晴晴的爸爸在外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元,注射两针就要花掉爸爸一年多的工资,两年期间,家里没买过一件衣裳。  别人说,湖北有个中医很厉害,据说可以治戈谢病,母亲带着晴晴过去了,开了一大堆的中药,吃了20多天,花了6000多块,没有半点用处。  为此母亲偷偷哭了好久。  家里的钱根本不够用,找亲戚借,找爱心人帮助,也还是不够,母亲就将一封封手写的信寄到省里,得到的回复都是:  “目前我省还没有出台关于把戈谢病纳入医保的政策。”  一家人看不到任何希望。  (来源:齐鲁晚报)    图片来源:外科风云    一名知乎网友讲过自己的经历,他们全家都是央企职工,外公外婆、大舅小舅,以及他的父亲母亲,山珍海味吃不上,但日子已算滋润。  98年,他还在读小学,外公查出鼻咽癌晚期,当地无法医治,小舅请长假带着外公四处求医,辗转东北和江浙两地,最后选择了长春一家医院。  大舅申请外调项目,只为了多拿点补点,母亲则负责后勤,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医疗费用的报销,以及申请单位的各种贷款。  一次包饺子,小舅妈吃着吃着就哭了,她说,有一年多没吃过肉了,去菜市场买菜都是趁着收摊的时候,只为了多省几块钱。  一天,外婆召集家庭议会,医生说有一种进口药,一针两千块,一周三针,疗效怎么样,还不清楚,问打还是不打?  会议开到半夜,最后决定用药。    图片来源:外科风云    两年后,外公去世,留下三家满满的债务,他不知道还了多久,只记得到上高中的时候仍在还钱,小舅因为经济压力,一直等到他大学的时候才敢生小孩。  后来,他母亲经常对他说,如果她老了,患了重病,她不要治疗她要安乐死&&  因病致贫早算不得新闻,在全国的贫困人口中,44%的人就是因为一场病,大概有734万人,这还只是2016年的官方数据。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说,70%贫困的就是因为疾病,一场大病能毁掉一个家庭。  据《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研究》显示,在城市家庭,自付的医疗费用中,有8.9%需要借债才能支付,在农村,这个比例为20%。  当然,这不包括那些根本没有纳入医保体系的大病。    一个普通家庭与贫困的差距,也就隔着一场病。哪怕是有车有房的中产,一场不大不小的病也能让你捉襟见肘,在疾病面前,我们就是如此脆弱。      图片来源:外科风云    有种病  叫不想拖累子女  北京青年报的报道,温州有位老人叫戴金秀,70岁,育有二子一女,都有工作有家庭,普通而温馨。  老人很开朗,唱黄梅戏、跳交谊舞,时不时和朋友出去玩。去年4月,老人咳嗽不止,痰里带着血丝,她瞒着子女到医院检查,结果出来,是肺癌,晚期。  老人的世界突然就塌了一半,焦虑,晚上睡不着觉,不到一小时就醒来。  子女不知情,带着母亲去精神科,医生说有焦虑症,需要安眠药。  8月16日上午9时,老人跟女儿说,要去中山公园看戏,便一个人走了。  穿着橘红T恤,碎花小脚裤,以及黑色布鞋。到吃中饭时间,母亲没回来,女儿折回公园找,找了很久,也没发现踪影。  回到家,发现留了一封长长的“诀别书”,满满两张纸,上面写着不想拖累子女,以及她想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图片来源:外科风云    三个儿女开始疯狂寻找,找熟人、找朋友、找警察;找监控、找媒体,整个温州都惊动了,也没发现踪影。  8月19日上午10时30分,救援队在一处废旧的拆车场附近找到了戴金秀,面部朝上,已无生命体征。  这样的新闻太多太多,  怀柔老太不愿拖累子女勒死瘫痪丈夫后自杀、  荆州患病老太不愿拖累孝顺儿女跳湖寻短见、  湖南同村数名老人连续自杀只为不拖累子女、  安徽9旬老太跳井身亡因疾病缠绕不愿拖累儿女&&    没有具体的数字可统计,到底有多少老人一生病,首先想到的就是不能拖累子女,不能拖累家人,用一种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很痛,也很现实。    图片来源:外科风云    更残酷的现实是  不敢病,更不敢死  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女,28岁,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好几天空腹血糖15.9-16.7,有家族病史,父亲死于糖尿病。  老公在外创业,事业刚刚起步,上个月给孩子换了学区房,还有300多万的贷款,确诊的第三天,弟弟结婚,问能不能借10万块钱,所有的事情在一瞬间就崩溃。  原本的女强人,回到家看到孩子就偷偷哭,不敢跟老公说,也不敢和孩子说,卡里已经没有一分钱可以借给弟弟。  以前很怕死,晚上梦到死醒来都会哭,现在不怕了,希望出门就被撞死,这样还能给家人留点钱,不想拖累家人。  但想着自己死了,房贷怎么办,女儿怎么办,老公怎么办、家里的老人怎么办,越想就越崩溃。  眼泪哗哗地就往下掉。    图片来源:外科风云    “小病拖、大病抗,病危等着见阎王”几乎成了我们的现实写照,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害怕治,治不起。  在疾病面前,大部分的人都无能为力,但谁也不能保证,下一个被光顾的不是你,就像《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那样。  最开始的一场感冒,到最后把一个家庭推向奔溃的边缘。    都说病来如山倒,有时候,倒的不止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家庭,在一个医疗体系还尚不完善的国度里。    病,也等于恐惧、等于贫穷、等于奔溃。    图片来源:外科风云    在疾病面前  一个家庭为何会如此脆弱  一旦家庭成员生一场需要50万的大病,基本就可以摧毁一个家庭。目前,至少一半家庭的风险抵抗能力几乎为0,哪怕看上去你有车有房。  ·不理想的医保体系  之所以这么说,是想告诉你,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医保上,至少几十年内,是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  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在加一个小孩,二胎开放,有可能是两个小孩,这就是现在的四二一家庭结构。  尤其是八十、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开始迈入不敢病,不敢死的中年门槛。  这样的家庭结构注定是大负担、高风险的,也注定了在养老和医保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你必须攒更多的钱,来应对突发的变故。  ·零储蓄的财务状况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显示,在中国,超过一半家庭的储蓄为零,零不仅意味着穷,也意味着风险,意味着无钱治病。  一位朋友是这样描述自己生活状态的:每月工资一发,房贷、信用卡,就得扣掉大半,剩下的,宝宝花费多少、吃饭花费多少、老婆买衣服、化妆品花费多少,左算右算还是不够。    生活的开销都不够,更别说风险应对基金了。  ·侥幸心理  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中国热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的通知》显示:  男性在0-72岁期间“至少罹患1种重疾”的概率为44.32%。  女性在0-78岁期间“至少患1种重疾”的概率为46.81%”。  讳疾忌医,是我们的心理传统,对不愿发生的事情,选择不去碰触,总觉得,疾病离自己很远,侥幸心理越重,准备就越不充分,风险的冲击业就越大。    病来了,所有的道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也可能所有的努力和准备都将化作无可奈何,但不意味着只能听天由命。  我们能做的,是将伤害降到最低,不至于摔下来,连个垫子都没有:  ·多认识几个医生  冯唐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作为整体还不是一个市场化的市场,之后很久也不会。你三十五岁之后,需要多认识几个医生朋友,请对他们好一些。”  进过医院的人就知道,没熟人,一切都乱套,都不知道你下一步该怎么办。多认识几个医生,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也能让你少花很多冤枉钱。  而且请对他们好一些。  ·不要让一个家庭长时段处于负债或零储蓄的状态  有必要给每个家人买份保险,尤其是老人。  当然,更不要让一个家庭长期处于恶性负债中,有钱,就意味着抗风险的能力强,不至于慌乱。  做决定的人乱了,一家子就乱了。  如果习惯了先消费后还钱,最好学着节制,中国一半以上家庭零储蓄,别说是疾病,就是失业,也能让一个家庭迅速奔溃。  不想一病就穷,就不要长时间让家庭财务处于紧张状况。  ·遵医嘱、及早治疗  至少目前而言,遵医嘱就是最好的选择,及早治疗,能让你少花冤枉钱,至于小区周围的保健品,没有例外,都是骗人的。  坑起钱来,比病还恐怖。  不要像《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里的岳父那样:  一定要同时打开厨房窗子,南北对流通风,并且坚持不穿上衣,吹半小时,让一场致命的流感趁机而入。少信奇怪的养生,少吃奇怪的补品。  ·定期体检  我知道劝一个年纪大的老人去体验是有多么困难,哪怕这是一项只有好处,没有任何坏处的东西。    很多时候,打垮人类的,并不是困难,而是顽固,尤其是倔强的老人。  定期体检,能让你及时止损,不要排斥现代医学的进步,至少它让人类寿命延长了几十年。  除非是真的没钱,至少每年一次体检吧。    国馆:一个有品有内涵的公号。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国馆2018重磅新书《图说二十四节气》正火热销售中。  精选阅读 杭州年轻人都不爱结婚了?浙江结婚率全国倒数第二!原因竟是&& 这几类杭州人,赶紧来升级公交卡,不然不能坐地铁了! 杭州这所大学上热搜了!考试允许带一页小抄,学生哭诉:还不如闭卷... @杭州机动车驾驶员,今后线上处理交通违法必须满足这个条件! 讲道理!乌拉圭、比利时、瑞典、俄罗斯进四强,你还有勇气看世界杯吗?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