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过度营销销了,怎么办?

论过度营销的危害性_尚洁怡_传送门
如果仅从数据指标上看,除了小米以外,包括锤子在内的手机厂商营销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呢,华为的指标虽然偶尔会达到小米的一半,不过那都是整车整车的钱烧出来的,虽然山西F4们谁也不缺钱,但是谁都缺营销啊,为什么还要讨论过度营销? 我举几个例子: 以前大家都喜欢的抽奖转发,现在参加的人很少了吧? 罗永浩为什么老是被骂“重新定义了傻逼”? 一条不明来历的小米电源爆炸微博为什么引爆全网? 一款多个“全球第一”的产品为什么评论里全是骂? 首先从主战场社交媒体说起,例如微博。 社交媒体是一种弱关系工具,用户之间可能互相不认识,但因为某种共同兴趣而形成虚拟部落(一起搞机),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关注关系,我关注你并不是为了看你发广告。所以当品牌(或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主要心态从沟通变为营销,用户便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营销越明显,反感越强烈。 互联网的特质是虚拟存在,人与人之间互相看不到对方表情,所以骂人没有情绪成本(看不到对方脸色),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的Loser很容易在网络上变得活跃,通过骂人获得存在感并借此声明自己的主张。 同时,社交媒体是失控性媒体,有时候营销事件会因为各种因素交集演变成不可预测也不可逆转的结果,从而错误影响用户情绪。 所以当一些不太符合社交情绪的内容传播过于猛烈时,用户便会有反感情绪。
回应前文的问题。 1.
为什么转发抽奖不再有效? 想当年一个iPhone5S都可以搞出十几万的转发量,现在有些手机抽奖转发量甚至低于5000,不是用户不喜欢手机,而是这个没有任何创意的游戏已经被玩烂了,再玩这个游戏的品牌显得特别LOW,用户也觉得为了一个很难得奖的手机去圈三个人,太不好意思了。
老罗为什么总是被骂“重新定义了傻逼”呢? 当你毫不费力就有牛逼闪闪的影响力,便会让很多人不顺眼,没有人会关注你是怎么努力得来的影响力,但黑你可以零成本刷新自己的存在感,而且万一老罗回应了,还可以增加不少粉丝,所以黑老罗这笔帐是很划算的,老罗这人太诚实,常常认真回应和解释。
为什么小米移动电源爆炸那条微博被疯转? 那条来历不明的微博转发速度快得根本不合常理,很多大号像商量好似的同时按相同语气转发,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是不正常的,但是普通用户不管啊,让你平时影响力那么大,踩你一脚我就觉得很爽,这跟马路上开着吉利超宝马的心态一样的。
为什么全球第一的手机也会被骂? 据我监测过的所有手机品牌,凡是声明多项技术第一的,通常都被骂得狗血淋头,因为用户需要的是感知你的用心和诚意,而不是看你吹牛逼,大部分人都喜欢骂吹牛逼的人刷存在感。
以上这些营销上出现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但大多和过度营销有一定关系。 我们如何判断品牌是否出现过度营销现象呢? 通过特定话题微博或用户评论,营销人员可以简单判断是否有过度营销现象。 图:过度营销引起的负责言论 大家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很多微博底下参与的人不是在讨论产品,而是讨论这个傻逼广告太明显了,还有很多大V对一些产品的“评测”,基本上也被用户定性为广告,反正当你在肯定某一个信息的时候,这个信息就会被断定为广告,虽然这是现实,但是营销人必须深刻理解这种民众心态背景下的营销之道。 首先我声明,本人虽然是吃方便面为生,但是我绝不会被收买,而且我发微博很慎重,所以我说的话大家都是可以放心相信的。 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一切都是广告”的情绪呢?我认为分众传媒成功上市是一个关键点(不好意思,@江南春先生和我有互粉野论过度营销的危害性),分众传媒成功上市为中国广告业树立了一个典范:有人看的地方就可以放广告,所以后来各种各样类分众传媒公司雨后春笋般出世,于是全中国都是广告了,据说男同学在公厕尿尿也要看广告,现在中国人觉得眼睛看到的内容都是广告。 对于传统的营销策略来说,品牌当然认为曝光越多越好,因为信息不对称,曝光越多销售越多,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得更快,世界变得更透明,信息不对称被逐渐抹平,不能再过度追求广告的单纯曝光,品牌的公关策略要从更多曝光升级为更好地影响消费情绪。
回到正题,过度营销有很多分类,其中一些过度营销行为在手机圈非常盛行: 1.
过度产品营销 最近某品牌大力宣传其产品可以拍星星,长曝光一千多秒甚至几个小时,本来我都很有修养视而不见的,但是每天这样刷来刷去,我还是忍不住爆他菊了,骗谁呢。因为竞争激烈的原因,各大手机厂商为了营销所需不断实施产品概念化,有些不但对用户没有实用价值,还增加了研发和生产成本,手机上90%的花哨功能是用户从来没有使用过的。产品过度营销的危害比较深远,一款发布时非常华丽,使用后相当糟糕的产品会让品牌持续产生负面口碑,例如去年某超薄金属机,连续使用时温度高达55度以上,这种烫脸产品卖得越多后果越惨。市场上有些手机在制造过程中为了追求各种第一,使用不稳定的部件或结构并抢先推出市场,这些产品上的不稳定因素都将在日后对用户价值造成伤害。 2.
过度价格营销 对自身毫无好处的价格战或者盲目高定价长远来说都是破坏自己的商业根基。有些品牌还没有找到硬件以外的盈利模式轻率参与价值战,但供应链、服务、研发等通通跟不上,结果没从价格战里得到什么,反而冲击了原有产品线和常规运营服务。 3.
过度促销 太过夸张的促销行为,本质上就是对产品没有信心,有些促销甚至是具有欺骗性的夸张内容(例如作假),买手机送汽车什么的促销最傻了,用户都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用户之间是信息互通的,不要当消费者是小白。
过度宣传 最近某美颜品牌的二代产品上市,发布会当天请了很多明星密集刷屏,随后嘎然而止,整个传播过程毫无节奏感,而且反反复复刷的是同一个卖点,时间高度集中但没有故事性,完全不顾用户的反感情绪,这种昙花一现的营销对用户情绪没有什么帮助。 但几乎所有品牌都在犯同样的错误,自家的产品极力宣传没有错,但暴力和无节操的单一信息传播会令人反感(例如反反复复说屏占比,又或者到别人楼下秀大胸,请问你能吃药了没?),一方面突显了手机厂商在产品规划阶段没有融入社会化要素,另外自身的讲故事能力太差了,除了产品硬件以外根本没有故事可讲,这种困境导致的传播矛盾一触即发,最明显的是近期P6和机锋之间的战争,不能全怪传统媒体,这是他们的生财之道。
避免过度营销不是要品牌压抑营销行为,高话题性营造的全民语境依然是非常有效的营销行为,品牌要避免的是:不符合用户情绪的内容不要过度包装和传播。 可能有人会问,小米的产品上市也是这样刷屏的呀,算不算过度营销?以小米移动电源为例,上市的时候玩的是神秘营销,全民很开心地参与猜测这个产品是啥,这种社会化营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通过不同节点逐步引爆,创造大量娱乐内容令用户得到欢乐,到最后宣布产品和惊爆价的时候,用户不觉得被刷屏骚扰,因为大家都认为捡到了天大的便宜。 这就是炒作和社会化营销的区别,有人当用户是猴子,有人当用户是人,传统品牌如果没有学会自己讲故事,成为自媒体中心,必然沦为媒体的绞肉机。 过度营销会令消费者产生一种被愚弄的感觉,从而形成对品牌的负面口碑,没有任何实施价值。品牌一旦短期眼光主导了长期价值就会有过度营销的冲动。那么如何避免过度营销对品牌带来的伤害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点,品牌的营销人员不要因为KPI而过度关注营销行为本身,关注用户的消费情绪才是级极目标。
什么是消费情绪呢? 品牌最怕叫好不叫座,知名度很高,大家都听过但就是不买单,这就是消费情绪失控,正确的消费情绪是用户在接触到传播信息后就有购买冲动,并且愿意推荐给朋友。对用户消费情绪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包含以下方面:品牌形象,需求的满足,购买环境和体验,价格,产品体验,服务,还有营销体验等等,是一个综合和交集的体验过程。
而单独从营销上考虑,营销如何影响用户的消费情绪呢?
社交媒体时代,品牌需要摒弃广告思维,真诚与用户沟通 2.
提供粉丝乐于消费的内容并激发分享,促进社会化传播 3.
以特有的品牌精神为粉丝提供信仰和方向 4.
培养属于品牌自己忠诚的KOL,而不是购买KOL 5.
以参与感、内容为粉丝创造价值,别光看着他们的钱包除此之外,在社会化营销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社交媒体情绪。男性偏爱通过吐槽表达自己更牛逼,女性通过分享产生愉悦感,对所有人来说,分享内容的动机一定是为了表达自己及拥护自己信仰的品牌精神,而不是协助品牌传播广告,这是社会化营销内容创作过程中非常核心的社交情绪管理原则。社交媒体内容创作是一个需要很有网感、阅历和分享心态的岗位,即使在高度互联网的手机行业,99%的官方微博都是不合格的。
在消费情绪管理和品牌传播方面,小米的管理和执行水平大约超出同业三年左右吧,锤子也至少超出同业18个月,其实小米也监测到因为传播过猛产生的副作用并从去年开始重新调整布局,包括完善服务生态,提升产品和服务端能力,弱化营销活动行为,完善传播矩阵等等,这是小米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尚洁怡这个帐号是小米重点监测对象,所以小米的消费情绪管理秘技就不便公开了,大家可以翻一下我过去的文章,有些不经意提及的内容其实就是核心了。 有个伟人说我把手机厂商都得罪完了,估计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得永远吃方便面,我不这么想的,我觉得如果我的粉丝看完我所有文章,用这些理论去找工作待遇至少也得翻一番吧,目测很多评测机构看完我的文章运营水平都大有进步呢,等共产主义实现了,大家都致富了,你们再给我介绍个工作吧。 再次感谢伟人@Veryls本期提供多处文章修正意见。
基于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关系,把用户当人,与用户沟通才能做好营销。
不要迷恋一夜暴富,互联网是平的,炒作没有好下场。 营销不能靠拍脑袋和KPI,品牌应成立舆情分析中心,根据用户情绪变化不断迭代营销策略。 社会化营销唯一的KPI应该是对用户消费情绪的真实影响力,而不是粉丝或互动量。
品牌要具备策划和讲好故事的能力,成为自媒体中心。
消费情绪没有轻重,品牌与用户的所有触点都应该做好,否则就是短视行为。
广告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互联网会逐渐令信息得到完美匹配,促使企业把花在广告上的钱投入
到产品与体验上,当口碑经济做得足够好,终有一天广告会消失。
打赏活动!请认真观看以下内容======================== 如果觉得看完本文章后对你有参考价值,你可以给我打赏,建议额度为3元(如果你觉得文章实在太好,我也不能阻止你打赏更多),当作是对我的一种鼓励,我接受打赏但不交换任何承诺,打赏所得我将自行支配,谢谢大家。支付宝帐号:朋友圈被过度营销因微信开放规则不明_创事记_新浪科技_新浪网
朋友圈被过度营销因微信开放规则不明
文/赵楠昨晚在某个群里,我和《社交红利》的作者徐志斌、触控科技的战略总监曾航,对微信的有关问题产生了一些争论。徐志斌是我入行的启蒙老师之一,曾航是我的老乡,关系都较好,争论都对观点而不对个人,更无关各自对腾讯这家公司的意识形态。曾航在与徐志斌交流后的观点基本一致,那就是,第三方开发者没必要非得去上微信的开放平台,而可以通过微信的社交关系链做文章。举的例子是疯狂猜图、魔漫相机。我不否认作为一款第三方应用,去借用微信关系链分享的价值。但对于一个第三方开发者来说,这个“度”量,很难去把控;对于微信朋友圈生态来说,也并不健康。为什么说,对于一个第三方开发者,借用微信关系链去搞病毒式影响的“度”很难把握?因为,朋友圈就那么大,你不去占,别的应用就会去占,出于竞争,从心里来讲,你很难不去把精力用在和对方比谁更会利用朋友圈上。这就沦为了一场“失控”、“荒野”的竞争。试想一下,满屏的朋友圈,都是某个好友的晒分;满屏的朋友圈,都是某个产品的病毒式营销帖子。。这不仅会影响这个第三方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会对整个微信朋友圈生态带来打击。一个手机屏,就那么点儿,不比PC上的微博、SNS,用户对朋友圈的敏感度是非常大的。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第三方应用都得去朋友圈占坑呢?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从市场调和机制的角度来讲,是因为,微信平台方所能给与第三方应用的通道不够,导致第三方应用只能去在朋友圈上想办法,通过病毒式营销去捞用户。又因此,引发了上文所提的连环破坏效应。那么,如何给第三方应用更多的通道?让第三方应用不至于把毕生的精力都只能投在朋友圈的病毒营销上呢?那就是微信平台方应该给出一个透明的开放平台规则,规则打开了,门槛透明了,一些符合标准的第三方应用有了更多的通道,自然没必要把命都堵在“过度”的开发病毒营销上。由于微信平台提供了一个游戏中心入口,凭借庞大的用户量,苹果APP Store上,游戏免费排行榜,Top 5中,有3个是微信渠道的游戏产品;畅销排行榜中,微信渠道的游戏产品占据前五的也是3个。这更是意味,你不跟腾讯游戏合作,挤不进微信的游戏中心,就很难占到APP Store排行榜的前面了(随着微信游戏中心产品的丰富变多,这种难度会越来越大),那怎么办呢?为了生存,就去朋友圈玩命的搞病毒营销。此外,由于没有透明的接入准则,也容易引发一些腐败现象,给微信的团队管理带来挑战。这些隐形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比微信推出一个明确的开放规则的成本要大。当然,对于非游戏类的其他应用,情况可能稍微好一些。一是,微信可能不会往多品类Store的模式发展,仅会保留游戏等少量品类。否则苹果公司肯定会不干的,虽然最终还是导入APP Store去下载,但价值链已经变了。也许有人会说,在APP里做Store本身就不合适。No,浏览器也是以APP的形式在手机上存在,下载应用商店也是以APP的形式存在。百度说他的搜索便于搜长尾,但百度移动客户端不是APP么?搜索是个技术,Store里也能装搜索框来搜应用,看你以怎样的算法权重来呈现应用排序罢了。此外,腾讯已经把所有的移动分发的资源交给应用宝统一管理,哪些分配给微信,哪些分配给QQ浏览器,哪些分配给安全管家,应用宝说的算。最后,我引用一名腾讯内部人士的自媒体文章段落吧:“我们部门也跟进了这一策略,取消了手机QQ的第三方来自链接。这一原因也是看到QQ空间有大量的企业认证空间在不断地发广告,骚扰用户,降低用户停留在QQ空间的时长和兴奋度。这一逻辑和朋友圈最近热度下降的逻辑一样,最近的转帖实在太多了,好的UGC越来越少。”我想,微信也不希望有这样的结果,但作为一个拥有5亿人口的平台方,应该去用“市场机制的思维”来弱化这种不良影响,而不是突然一下,又突然一下的出台各种“禁止”,但却治标不治本。作者个人微信:zhaonan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唱吧收购KTV,面包旅行收购旅行社,墨迹天气做空气净化器,美图…
“并不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让房地产商感受到了压力,而是…
“金山网络”更名为“猎豹移动”,要赴美上市了。那么上市后,谁…过度营销的十大套路!
作者:牛成 小编:小葱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
中国软件网作为国内企业级ICT领域的权威媒体和研究机构,我们自然会玩一波“骚”操作。企业服务领域有哪些典型的劣性现象?过度营销、套路营销自然是典型现象。我们策划、调研了诸多中小企业客户,并归纳出当前企业服务领域典型“过度营销”的十个套路。
融资本身是一件正面的事情,之于企业是产品、业务快速发展的有效助力,之于产业是对当下及未来发展的看好,但过度夸大的融资额却令市场一片混乱。事实上,每个行业皆是如此,企业服务领域亦然。
三年前,融资百万级每每已是行业典范。但在前几年的资本热之后,“你公司融资千万人民币,我家就千万美元”的现象称为行业的“特点”,其结果是很难去更为精准的去评估厂商的实力,用户更难感知到真实的市场情况。
然而,任尔东西南北风,一旦IPO皆成空。当然,大部分应该撑不到IPO。
用户数亦然,这是企业服务领域猫腻最多的统计数据之一。怎么说呢,简单的注册用户数、付费用户数、月活跃用户数等等概念偷换;在某些多产品线厂商中,每条产品线的用户数还能互相累加。
甚至,直接夸大,×2×3……×5×10的也不少。
每到年终年初,各大公司秀成绩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平时没预算的公司销售额都好的过分。事实上,夸大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那些直接后面加个0的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当然也有委婉的,比如云计算厂商将云生态伙伴通过云市场产生的收入计入销售额,这波操作666,因为这一收入的界定没有明显的标准,也不能说这是造假。
企业应用之间的数据打通一直是企业信息化的难题,软件时代以线下定制的形式实现,耗时耗力成本高。现在很多SaaS自我宣传“数据打通”,但其实,企业服务真正的打通,涉及到数据集成、组织架构集成、流程集成、信息集成、账号打通等多个层面,而多数宣传只是打通了部分。
甚至,依然是定向的定制化打通。
人工智能一火,你智我智大家智的现象自然而然出现,整个产业都是智能XX。但“五颜六色”的“人工智能”之下,是真智能还是假智能,是真智能还是真智障,用户傻傻分不清楚,甚至说的多了连自己都信了。
有点数据就叫人工智能,写个算法就叫AI?事实上,大多所谓的智能化,并没有达到“人工智能”的程度,仅仅是基于BI的分析,以及流程自动化,这些软件时代的“智能”。
6数据导入导出
签合同前,“一分钟迁移”“数据是您的,随时可以迁移”。
签合同后才发现,迁不出去,至少也给迁移设置了层层阻碍,特殊格式、额外收费等等,结构化的数据是这样,非结构化数据更不用说了。
799.9……9%
4个9,6个9,嗯,靠谱,就它了!
是个产品就保障N个9,用户一看到99.99……99,相当放心。然而你还是发现404、502、宕机,年年见!
8坚决不碰用户数据
数据是用户的个人财富,更是企业的战略资产,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企业对信息、数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注重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一方面也不希望产品运营方触碰自己数据。
但,你会发现一条条精准到可怕的营销信息推送过来,也就是说,我的数据隐私已经暴露了。除了无处不在的黑客外,产品运营方就没有什么猫腻?面对暴利的诱惑,你们的员工私底下就没有什么小动作?
是,产品运营方或许说得对:我不碰,我只看,只用。
9促销、免费
打折、降价,每一年都是厂商竞相抢占的营销点,但为啥清空“购物车”时,同样的服务价格并没有降低,甚至升了?
恕我数学没学好,算不懂这些所谓降价后的数字逻辑。
不少产品号称免费,是,基础功能免费,其它收费项一大堆,只要想正常使用就必须收费。拜托能不能不省略免费的定语?
10第7*24小时服务
“7*24”不知道何时起成了厂商彰显服务能力和态度的关键词,也变成营销的关键词,不可否认不少厂商用这种态度和机制在服务用户,然而也不少厂商只是将“7*24”挂在那儿。先不说凌晨几点,就周六晚上8点不少标榜“7*24”的客服电话就无法接入了。可以的。
作者:牛成
写好故事,写好故事
个人微信:niuch_evil
商务邮箱: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营销的痛点-我们很无奈的处于一个传播过度的社会
今天打开电脑登陆阿里后台,惊讶的看到自己写的东西竟然得到了一百160多位朋友的捧场评论留言,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我真的三生有幸,也正是大家的支持,我要坚持下去,跟大家分享更多营销方面的干货!
开店跟开公司是一样的,营销推广是重中之重,在互联网世界中,有这么一句话&&只要你敢卖,就有人敢买!但这个买与卖的前提,是你的营销观念能够升入人心,能够触动到潜在顾客内心最深处的购买欲,因此,大家可以去看看一些单页站的宣传模式,看它的文笔,看他环环相扣紧抓人心的攻心战术。我们开网店,避免不了要对自己的产品以及店铺进行定位,有了定位才有确定的方向指导自己做推广。下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些当今营销大环境下的混乱现状。
对于上面提到的当今营销环境下的混乱现状,大家可能会问&&是什么现状呢?答案就是: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举个例子&&在1972年,美国人均广告年消费额已经达到200美元。在这里跟大家进一步分析一下&&如果你一年在广告商花100万美元,平均到每一位消费者身上的广告费每天还不到半分钱。而每位消费者已暴露在高达200美元的其他广告的轰炸之下。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谈论你的广告的冲击力等于在过度夸大你提供的信息的潜在效力。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与市场上的现实情况是脱节的。
人均200美元是基于广义的广告概念得出的。如果你只计算&传媒开支&的话,1972年美国人均广告消费的数额在110美元左右。而今天,这一数字已经达到880美元。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面,而且没有情况好转的迹象。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里,获得成功的唯一希望,是要有选择性,集中火力于狭窄的目标、细分市场!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
人的心智是海量传播的防御物,屏蔽、排斥了大部分的信息。一般而言,人的心智只接受与其以前的知识与经验相匹配或吻合的信息。
千百万的投资,已虚掷于以广告改变人心智的企图上。心智一但形成,几乎不可能改变,力量微弱的广告当然更不可能。&我心已决,不要再以事实来困惑我了!&这就是大部分人面对不符合自己心智的广告之时的心中所想。
一般人可以忍受别人对他们说一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这说明了&新闻&为什么是一种有效的广告方式)。但一般人不能容忍别人说他们的想法是错的。意图改变心智,将是广告的灾难。
上面谈到的这些,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我们在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定位的时候,要将自己的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剖析,找出能够迎合潜在客户心智中的需求点,然后向着心智的方向出击。不要盲目的造概念,现在是一个概念满天飞的年代,同一个理论被强行衍生出了无数个理论,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万变不离其宗!所以,现在做营销,就是要站在务实的角度,对自身的产品进行定位营销!
本期重点笔记:
& & &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谈论你的广告的冲击力等于在过度夸大你提供的信息的潜在效力。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与市场上的现实情况是脱节的。
& & &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里,获得成功的唯一希望,是要有选择性,集中火力于狭窄的目标、细分市场!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
& & &人的心智是海量传播的防御物,屏蔽、排斥了大部分的信息。一般而言,人的心智只接受与其以前的知识与经验相匹配或吻合的信息。
& & &一般人可以忍受别人对他们说一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这说明了&新闻&为什么是一种有效的广告方式)。但一般人不能容忍别人说他们的想法是错的。意图改变心智,将是广告的灾难。
相关推荐:
手机阿里扫一扫,随时随地看商友圈
安徽霍山路得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家挑-企业如何治愈“营销过度症”?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家挑-企业如何治愈“营销过度症”?
&&不少中国企业患有“营销过度症”,具体表现为:企业不遗余力地追求营销策略,而忽视了令企业良性发展的根基――管理,为企业盛极而衰埋下了隐患。客观地说,本土企业在营销上的表现并不差,但在管理上的短板却令营销策略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4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开营销过度承诺清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