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人叫王帅李祖华

当前位置:>>>>>>>>
国家公务员时事政治复习备考:李祖华谈北京公考申论热点
日期:作者:考试资料网阅读次数:92次
1北京申论热点的实管人2北京申论热点公家私家责任3北京申论热点垄断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4北京申论热点基金管理对策5北京申论热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哪些重要举措6北京申论热点怎样积极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7北京申论热点促进公平分配建议8北京申论热点突发公共事件有关问题探讨9北京申论热点治理霸王条款问题10北京申论热点淡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11北京申论热点群体事件存在问题对策12北京申论热点中资怎样13北京申论热点大力整治14北京申论热点福利腐败三大危害15北京申论热点文化体制改革16北京申论热点如何养命17北京申论热点弱势群体保护18北京申论热点确保基金安全的对19北京申论热点严格安全20北京申论热点舆论监督保护存在问题对策21北京申论热点面临能源问题探讨22北京申论热点农民问题探讨23北京申论热点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对策24北京申论热点治理六条措施25北京申论热点社会诚信问题再思26北京申论热点关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问题探讨27北京申论热点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政府部门无旁28北京申论热点还是29北京申论热点食品为何30北京申论热点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杀手31北京申论热点沙尘问题治理对策32北京申论热点如何解决群众看病看病问题33北京申论热点大力推进节能工作努力建设节能社会34北京申论热点医疗卫生改革存在问题对策35北京申论热点公共服务存在矛盾对策36北京申论热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回答五方问题
1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 据《新京报》报道:“这是北京的耻辱,不应该继续放纵这种恶劣行为了。”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油画家冯法祀等9位老学者近日联名致信北京市政府,建议对违规养犬人实施重罚。 &&&&所谓的“北京的耻辱”指的是“带狗随地拉屎且不清理”、“让狗到处乱吠”等行为,狗不是人,自由撒泼是它的天性,它不知道随地拉屎是不文明的行为。但作为狗的主人,却不应该纵容狗的这种随意行为,更不能将养狗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当养狗者享受快乐与旁观者承受痛苦形成了矛盾的时候,就需要养狗的法律出台予以解决。美国人爱养狗,但美国的养狗法律法规也几乎是最多的:比如美国纽约市就有《恶犬法案》,规定了狗主人放任或疏忽导致狗伤人事件发生者,狗主人是要被判处90天监禁的。至于规定狗主人要及时清理狗屎的标志牌,则在纽约市随处可见。正因为有了这些看似苛刻的法律法规约束,美国人养狗的行为并没有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没有导致环境污染。更没有成为一个社会矛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2003年10月就施行了《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这个俗称“狗法”的规定,其内容非常详细,比如“带狗随地拉屎而不清理者”,第30条就明确规定要罚款50元,至于其他有损公德的行为,在《管理条例》中都有明确禁止的规定。遗憾的是,这样一个规定详细的“狗法”,却根本管不住养狗者,到今天,这个“狗法”也基本成为一种“观赏性立法了”。养狗人的行为不仅破坏社会公德,同时也违反相关法规,从这个角度看,说这样的违规养狗行为是“北京的耻辱”,丝毫不过分。 &&&&狗法管不住人,从根本上看,除了北京的“狗法”没有专门的执行机构以及执法不严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一些市民确实缺乏一些基本的公德教育。一部法律的实施,除了法律本身的威慑作用之外,公民的道德要起很大作用。道德水平较高,则法律能够较好地执行;道德水平较低,则法律很难执行。因此,在养狗问题上,我们确实有必要对市民进行“依法养犬、科学养犬、文明养犬和健康养犬”的教育,市民的公德心提高了,才更有可能产生遵守“狗法”的自律行为。 &&&&另一方面,相关的技术措施,也应该能及时跟上。比如,清理狗粪便的清洁车应增多,能处理狗粪便的袋子也应该能免费或低价格发放等等。 &&&&公民对法律法规违法必究的敬畏之心、对遵守社会公德的自律、以及技术处理手段的运用,这三方联动,才有可能让养狗变成一种社会大众都能接受的乐事。 &&&&总而言之,规范养狗并不是为了限制养狗,更不是和养狗者过不去,实际上,越是规范养狗、科学养狗,就越体现了对狗的爱护和保护,越尊重他人的权益,才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乐趣。更多内容请点击:李祖华谈北京公考申论热点汇总
2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曾组成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的情况表明,我国能源形势相当严峻,节约优先的方针没有得到落实,节能工作远不适应我国能源短缺的基本国情,远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在报告此次执法检查情况时披露的能源资源严重短缺而能源浪费惊人的数据和事实至今令人难忘。  李铁映表示:“节能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他认为,节约型社会不是由市场自然形成的。市场很难全面反映节能的真正价值,很难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在世界上能源资源也从来不是完全靠市场配置的。实践表明,节约型社会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政府主导、法律强制和社会参与共同形成的。  但是说到节能,人们往往产生这样一个误区,眼睛只盯着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或是生产环节的浪费问题,而容易忽视身边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尤其是办公浪费更是触目惊心。  据《华商报》报道,不久前,某市对全市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城市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居民的19倍。也就是说,一名政府公务人员1天的耗电量,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更多内容请点击:李祖华谈北京公考申论热点汇总
3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一、反垄断与提高社会福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社会福利。在这个方面,《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我认为,在推进我国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中,国家一方面要努力打破在电信、电力、石油、金融、保险等行业现存的垄断状态,在这些行业努力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政企分开;另一方面,国家还应当关注私人垄断的现象,特别要防止企业包括跨国公司通过企业并购等手段垄断我国的市场。在打破垄断和推动市场竞争方面,反垄断法毫无疑问地起着核心的作用。  就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不很成熟和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限制竞争的现象也很突出,如企业联合限价、限产、分割销售市场,有些行业通过企业联合已经发展到少数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政企不分的情况尚未完全改变,国家经济生活中仍存在着严重的行政性限制竞争现象。这些情况说明,为了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和更加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提高社会福利,我国亟需建立一套体系完整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二、反垄断与推动经济民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民主法制,这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等各个方面。就中国今天的国情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经济民主至少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家应将经济权力(权利)在政府和企业之间适当配置,即限制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权力,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自主权。政府作为国家经济的管理者,不应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不应当不合理地限制竞争,也不应当出于保护个别企业的利益而限制其他企业参与竞争的自由权利。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是企业有效参与市场决策的前提条件,是激励企业不断创新、改善经营管理和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和最重要的机制。  第二,企业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自由权利,消费者有选择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权利。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国家要反对私人垄断行为,反对滥用市场势力的行为。作为消费者,人人都痛恨垄断企业和垄断行业的霸王条款。但是,在市场垄断的情况下,“合同自由”不过是垄断者与其交易对手订立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自由,也是它们随意排挤竞争者或者随意涨价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还会导致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长期落后的局面。德国社会学家Max Weber曾把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称为一种机会。他说,一个社会如果将经济势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会导致市场垄断或者市场势力,其结果就是交易条件的不平等;相反,一个社会如果赋予人人都有自由追求经济利益的机会,这种社会是公平的社会,这种社会下的市场交易是平等的交易,从而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毫无疑问,反垄断法在推动经济民主乃至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反垄断法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制度,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出于民众和企业要求反对垄断和实现经济民主的强烈愿望。而且,反垄断法的具体制度也无一不是出于反对垄断和推动经济民主的目的。例如,反垄断法禁止垄断协议,目的是制止企业通过共谋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反垄断法控制企业合并,目的是减少垄断企业,保证市场上存在着竞争的态势;反垄断法禁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目的是使那些因国家授权或因创新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管制,减少它们滥用其市场势力的活动;反垄断法关于行政垄断的规定,目的是制止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  当前,打破行政垄断在推动经济民主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垄断源于政府的行为。  三、反垄断与公平社会收入  “抄表工每天抄4次电表就可以领取10万年薪”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电力行业企业的普遍不满。实际上,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电力行业。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国家垄断行业和所谓的自然垄断行业,垄断企业凭借市场势力剥削买方和消费者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如何打破这些行业的垄断以及在不能打破垄断的情况下如何对垄断者进行有效监管便成为我国对这些行业进行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挑战。因为垄断行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打破垄断和引入竞争机制,反垄断法律制度在这些行业的改革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的立法趋势是,这些行业限制竞争案件的管辖权或者被交给反垄断执法机构,或者被交给行业监管机构。然而,即便行业监管机构有权处理限制竞争的案件,它们查处案件的法律依据应当是反垄断法,而不是与反垄断法相冲突的其他法律制度。  实际上,就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来说,反垄断法作为维护自由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在推动社会收入公平分配方面也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反垄断法所保护的市场竞争是一个在市场上优胜劣汰的机制,即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生产效率低的企业、不合理的生产程序和劣质产品将从市场上被淘汰掉,而高效率的企业、合理的生产程序和优质产品会被保留下来,其结果不仅优化配置了社会资源,而且由于企业的盈利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也是合理地分配了社会收入。特别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条件下,经营者不仅会在产品的质量、数量方面尽量满足市场的需要,在产品的规格、型号方面尽量满足消费者的选择,而且由于竞争的压力,他们不可能将产品的价格定得过高,这就使一些日常用品可以形成一个适当的价格水平。因为最公平的价格是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作为消费者,我们没有理由害怕经营者之间打价格战。>  我国目前不同经济部门和不同行业的利润率存在着显著差别,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存在着显著差别。然而,这不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而是部门垄断和部门间劳动力配置不均的结果。如果我国各行业各部门真正能够贯彻执行国务院2005年《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真正允许私人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邮政、民航、金融、保险、石油等由个别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行业,那么在一个部门利润率过高的情况下,由于高利润率可以说明这个市场的供给不足,这就可以引导新的企业进入市场。因此,在打破垄断的情况下,各行业和各经济部门在利润率方面可以基本实现平衡。
4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针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加以完善。  首先,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财政部门依法进行监督。通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既明确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在基金管理监督中的作用和责任,又强化了基金监督的手段。失业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于保证基金安全和完整,预防挪用滥用基金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指负责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机构、财政部门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在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开设“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户”、“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户”。收入户用于暂存收缴的各项基金收入,除按规定向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划拨基金外,一般只收不支;支出户主要用于支付基金开支项目,除按规定接受财政专户拨入的资金外,一般只支不收;财政专户用于存储基金,其作用是接受从收入户划入的资金并向支出户拨付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的各项支出必须从支出户中拨付。>  失业保险基金收入户的资金应定期全部划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财政部门按照失业保险基金预算,按月或季将资金从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划拨到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户。出现特殊情况需要临时调整失业保险基金支付数额时,由经办机构提出用款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划拨资金;需要调整预算的,按调整后的预算执行。财政部门除根据失业保险基金预算和经办机构提出的用款计划核拨资金外,不得自行安排和使用失业保险基金。  这一措施一旦得到全面落实,相关部门的责、权、利也就得到了清晰的定位,对社保基金的管理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其次,注重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的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财政部门虽然也参与基金的管理,但并没有发挥其优势。我国没有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对全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国家、单位、个人社会保障负担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社会保障事业,克服基金管理中存在的混乱。同时将基金纳入财政专户,专款专用,有利于实现资金的收支、管理和营运规则化,防止基金的挪用、贪污或浪费。  第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市场化、社会化。作为基金管理的主体DD政府不再担当实施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角色,只需要制定规章制度,保障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对市场营运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基金的筹集渠道也可以多样化,如通过减持国有股,发行社会保障彩票等。我国已经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就业形势也比较严峻,仅靠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难以弥补基金缺口。  在基金的防损方面,为了更有效地堵塞虚报、冒领等“黑洞”现象,必须加大各个机关之间的相互合作。我国在许多城市的街道社区已经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他们作为养老金领取资格的审核主体,能够有效地监督基金的发放。同时我们也要发挥网络的优势,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网络,与民政部门、公安部门进行联网沟通,以便及时了解信息,杜绝虚报、冒领。  在基金的具体运营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机构,或者委托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使基金按照市场规则运营,这既有利于提高基金的使用率,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又能杜绝基金被挤占、挪用、贪污现象的发生。  第四,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对基金运营情况的监督。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尚未出台,因此及时修订《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从现实情况来看,整个条例要体现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同时还要具有可操作性。所以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收缴,如筹资的方式、渠道,收缴的机关,收缴后存放的地点等。二是基金的营运,如投资的方式、日常开支方面的规定等。三是基金的发放,如基金发放的机构,发放的方式等。四是规定有关机构违反相关规定应受到何种处罚,同时规定监督机构的职责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除此之外,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由立法部门牵头,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协作,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社保基金加以监管,从而建立起严格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
5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  一是根据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出要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国家将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等方面,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农村金融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逐步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稳定资金来源。  二是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这意味着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将成为各级政府建设的重点,在可预见的将来,将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到2007年,将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将较快发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规模和水平将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也将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将不断扩大,到2008年,将在农村基本普及;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也将加快建设。  三是为保障和增加农民福利,《决定》强调要逐步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实际上是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完善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6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一是要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就业容量大,也是市场经济下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在制定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引进投资项目时,要将能否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不但可以解决本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就业。  二是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改善劳动力结构的根本出路。我国每年有数百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没有经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就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这不仅增加了普通劳动者的供给,给他们找工作带来困难,也不利于劳动力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要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制度,努力使每一个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都能够接受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技能素质。  三是健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员流动政策,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由人事部门管理的人才市场和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劳动力市场,二者都为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档案管理、保险代理等服务,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体制障碍、衔接不畅的问题。另外还存在着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机构服务不规范,甚至违法经营的问题。必须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遵循市场规律,破除体制障碍,完善政策法规,引导就业服务规范发展。料网
  四是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促进就业是市场经济下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方面,促进就业的主要方式是制定政策、增加投入、创造环境、管理服务。在制定政策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积极的就业政策,关键是要明确责任,使政策真正落实下来,充分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作用。在政府投入方面,要不断加大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投入、市场建设的投入、公益性就业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的投入。在创造环境方面,要坚决废除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规定,消除体制障碍,支持发放小额贷款,不断改善创业环境。在管理服务方面,关键是要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就业时间集中、社会影响较大的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五是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下岗失业人员是市场经济中的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更需要伸出关爱之手,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再就业扶持政策已经由原来只限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扩大到厂办大集体下岗职工,条件具备时还要进一步扩大再就业政策的扶持范围,建立规范的再就业援助制度,特别是要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7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建议一.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在完善产权制度中规范收入分配关系  ――加强产权的相关立法,使产权的行使及相关利益的实现有法可依,促进产权关系的清晰和规范。产权制度的完善要作到法律先行,要在宪法、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投资法、物权法、民法等不同层级的相关法律中明确个人财产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保护与之相联系的代理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索取权等各种权利,明确界定各项权能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投资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投资活动中的各种产权关系及交易规则,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产权制度的法律体系,从而解决劳动、技术、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的产权归属,以及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归属问题,规范市场秩序和分配行为。  ――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产权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快国有产权、集体产权、私人产权、外资产权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改革,由此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同时,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要防止近亲繁殖的股份制、内部人控制的股份制及官商勾结的股份制钻改革的空子。  ――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变政府的产权代理为产权界定。在明晰各类经济主体产权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政府的权责,保证在产权主体自主决策、自由交易的权利的充分行使,真正实现市场对社会资金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逐步将政府从产权代理者的角色转变为产权维护和界定者的身份,使政府从直接经济利益中超脱出来。  建议二.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精简和规范行政权限,减少行政层级,建立统一的行政协调制度,最大限度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  ――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核心是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管理权责。  ――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采取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广泛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  建议三.在政府职能转换中,促进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提高财政的公共支出水平,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转型阶段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的中坚作用  ――按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关系。在目前中央财政实力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应依照有利于公共服务促进公平分配的原则,将义务教育、基本卫生防疫及保健等最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全部划归中央,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平等惠及所有人群。  ――改革现行转移支付方式,建立规范透明的新型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转移支付力度。要将财政转移支付目标定位于确保全国各地都能提供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现有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实行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纵横交错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均衡地方公共服务能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评价、监督和考核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比重。当前政府应尽快从经济建设的直接建设者和微观经济的直接生产者的角色中逐步退出,更多地履行公共服务者的职能。将一定时期的工作目标列入相关法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为历年人大审议的重要内容。  建议四.改革税收制度,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适时出台新税种,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促进公平增长的合理税制  应着重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制定更趋合理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改革个税征管体制,将征管权限划归中央。加强个税征管,改善征管手段。逐步试行以个人所得税为核心,以物业税、遗产与赠与税等财产税为辅的税收体系。推进增值税转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是完善增值税制度的方向。要在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试点办法的基础上争取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建议五.从多方面工作入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消除城乡收入差距的二元制度基础  ――建立就业机会权利平等、获得劳动报酬权利平等、享受就业社区公共资源权利平等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平等就业制度。  ――在继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基层公共支出的转移支付,加快农村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保障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并探讨确立农民对土地的实际处分权,在土地合理流转的过程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建议六.尽快破除传统体制遗留的不同所有制不同政策待遇的不平等制度,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对行政性垄断和国有企业等特殊保护政策给公众带来的利益损失  ――在改革中不断弱化行政性垄断经营力量,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通过不断引入新的竞争因素,逐渐削弱由于政府权力介入造成的某些行业或部门的行政性垄断经营,对借此形成的垄断利润课以专项税收,并用于对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扶持;对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收费价格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对相关单位内部的收入分配应有合理的制度约束。  ――继续改革国有企业制度,使其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促进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目前,需要在就业再就业、工资住房和社会保障、生产投资和原材料供给、信贷融资、产品销售和出口等诸多方面,实现由向国有单位的政策倾斜过渡到面向全社会。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促进经济主体多元化,为社会成员的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创造有效的制度空间。  建议七.重视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制度安排,将当前重点工作与长期制度建设有机结合,使其尽快覆盖全体公民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要解决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到首位,通过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改善劳动力供给结&
构。  ――鼓励就业内容和就业形式的创新,实行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小企业和各种“非正规就业”。除实行政府出资安置就业方式外,应通过减免税费、优惠社会保险缴费、免费培训、低息贷款、综合保险等市场优惠政策,鼓励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实现自主创业和就业。  ――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当务之急,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可持续性”。改变目前社会救助标准普遍偏低、覆盖面不足、执行制度不甚规范的现状。同时,加强失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进一步改革,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可持续性”。  建议八.重视建立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利益诉求途径,提高和扩大社会对利益冲突的容纳能力和空间  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追求公平分配的另一方面的重要途径或制度安排就是建立各个利益主体间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尤其是劳资双方的协商制度、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保护制度。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确立工会独立于政府和企业雇主之外的法律地位,以及维护职工权益的实际权利;如何割断政府与企业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其真正成为社会公正的维护者;如何使司法制度真正为老百姓主持公道。最终的追寻目标是建立利益各方的良性互动关系和实现公平分配的利益协调长效机制。&
8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一、存在问题及危害&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达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说,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   此外,有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在处理过程中当地政府又存在"捂盖子"的行为,例如广西南丹县的矿井事故。当此类事件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之后,政府的公信力会遭受严重损伤。总而言之,这类损失虽然是软性的、不可量化的,但其伤害和长远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直接损失。&   二、原&因&   我国原有应急措施存在弊端:&   首先,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虽然此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其次,信息管理系统落后。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最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三、对&策&   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1、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3、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4、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   5、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6、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9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电信(手机双向收费、固定电话座机费)、邮政、公共运输(退票手续费)、商品房、家庭装修、物业服务、金融(跨行交易费)、保险等领域因"霸王条款"侵犯消费者利益事件时有发生。  二、概括剖析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霸王条款"是由于行业垄断、利益驱动、信息不对称、监督不力造成的;"霸王条款"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资源有关配置规律,侵犯消费者的利益,加大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三、措施对策  A政府要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  B建立统一的反垄断专门机构行使执法权。目前情况下,政府要加强与消费者管理协会的协作,共同监督;  C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向消费者宣传"霸王条款"的表现形式,及维权方法和途径。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D工商部门可以组织各行业(尤其是制定"霸王条款"的商家)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目的进行服务教育学习。对于继续延用"霸王条款",没有改善的商家,严厉处罚;  E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造成的"霸王条款",主要将依靠以合约管理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做到信息发布、信息透明、信息公正、不确定性后果承担等的制度化,以解决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和不公平待遇;F建立反垄断立法。强化对不平等格式条款的强制性规范,严肃处理对不平等格式条款拒不改正、拖延推诿的经营者。
10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要素中,淡水资源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今天的人类,可以没有石油,可以没有电力,也可以没有煤炭,但绝对不能没有淡水。因为人类没有石油电力煤炭这些东西,照样可以生存,至多回到刀耕火种的年代;但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人类连同这个世界就会一同消亡。所以,淡水资源,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生存质量,它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  淡水资源是这样的重要,但长期以来却受到人类的不公正待遇。不注意珍惜它,保护它。久而久之,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今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上,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对世界淡水资源的现状及未来表示了非常的忧虑。有人测算,当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这就是说,在21世纪,全世界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就是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一、我国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状况  中国淡水资源的状况,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形势非常严峻”。如果具体说,可把它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人多水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北方缺水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大家知道,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人多。随着中国人口的逐步增加,水资源同人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据有关部门测算,当今中国淡水资源的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现在已有13亿多人口,人均占有量仅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这样算来,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中度缺水国家的行列。  中国淡水资源不仅不丰富,而且分布十分不均衡,最为缺水的地区主要在北方。据统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6.5%,水资源量却占了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资源量仅占了19%。水资源最为紧缺的黄、淮、海河流域本身,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7.7%。目前,中国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10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线。  二是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三是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  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其次是对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  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  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客观上的原因,像干旱缺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些问题,是中国的自然、地理、气象等多方面客观条件造成的,可以说这是“天之禀赋”。这些问题,就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看,解决起来,能力还非常有限,只能是熟悉它、适应它,在此基础上适当改造它。  二是主观上的原因,像水的浪费和水的污染,许多都是人为造成的。其中,较为普遍、也最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观以及干部考核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有些政府官员,把经济的发展,错误地理解为是单一的GDP的发展;把GDP的增长,看作是自己官职升迁的捷径。有了这样一个观念,他们发展经济就会产生短期行为,用他们习以为常的粗放的方式取得眼前的业绩,在资源的利用上大手大脚,甚至为了取得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惜以牺牲污染环境为代价,将成千上万吨有害物质排泄到江河湖海。  三是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上的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人口也增加了许多,在人口和经济总量都有大量增加、而水资源总量大体不变的的情况下,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的、节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它们相适应。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  四是体制上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基本上还是单一的、依靠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供水和污水处理的主体,绝大多数还是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水价等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经济手段没有形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没有节约保护的内在动力,公众没有参与到水资源管理中来,使得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治理措施  面对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一)、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二)、推进水务体制改革&
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三)、创新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11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就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社会是和谐稳定的,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特殊历史阶段,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面广量大,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重大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涉及面越来越广。  二是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的趋向。  三是暴力对抗程度明显增强,处置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流血事件。  四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千方百计地插手、利用群体性事件,企图煽动、制造动乱。  当前,我国重大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多发、高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这是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能否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好群体性事件,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  第一,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特别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库区移民、农民工、城镇和农村贫困人口等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真正把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变成疏导群众情绪的过程,变成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第二,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深入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针对当前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的情况,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组织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力争把群众心理、社会心态搞清楚,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搞清楚,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点人群搞清楚,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点问题搞清楚,真正对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事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第三,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切实做好现场处置工作,有效控制局势、平息事态。要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既要防止因使用警力和强制措施不当而激化矛盾,又要防止因警力和强制措施当用不用而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伴有严重暴力行为,如不及时果断处置将造成更为严重后果的群体性事件,应依法果断采取措施,坚决予以制止。  第四,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切实做好善后工作,坚决防止群体性事件出现反复。群体性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各级党委、政府要组织干部,深入有关单位中去,深入群众中去,做好回访调查工作,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了解已经采取措施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对群体性事件可能出现反复或者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苗头、信息,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消除在事件反复之前。  第五,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精心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与实现自己利益的途径,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当前,尤其要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既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12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根据478号国务院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于12月11日正式实施,这预示着我国商业银行与狼共舞时代的全面到来。  根据我国入世谈判的承诺,2006年末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我们喊了多年的狼来了,随着新《条例》的实施,真正面对的不是一只狼,而是一群狼。目前,在我国有183家外国银行的分行,其中,已经有十几家外资银行有意从分行注册为法人银行了,届时,世界一流的知名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开展全面竞争,中资银行能否抵御外资银行的挑战,人们不仅有几多期待,也有几多担心。  外资银行的竞争实力不容低估。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资产质量方面的优势。从坏账率、资本充足率、新增资产质量等几方面看,外资银行优势是可以用严格的会计技术做比较。  二是技术及产品优势。在信用卡、网上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间业务等方面,外资银行具有强大的实力。这种优势一方面和中资银行的网点优势形成对冲,一方面可能抢走高盈利业务的相当份额,对中资银行造成很大威胁。  三是体制优势。且不论在产权制度方面的基础制度差距,外资银行全能型银行的体制已占尽优势。  四是信用文化优势。根据有关金融人士的观点,相当多的“中产阶级”对财务隐私非常重视,在他们眼里,这种权利在中资银行是很难保障的。  五是品牌优势。有些大牌外资银行已经积累了数百年的信誉,这种企业文化上的因素会吸引一大批思想观念比较前卫的客户。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是在老百姓心中信誉度高,资金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网点分布广泛,异地通汇能力强,客户资源广泛,清算系统完备,汇路畅通,拥有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点和完善的业务体系。  劣势是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不完善,工作效率低,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占比高。从业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技术熟练,但思想观念陈旧,新业务、新知识接受慢。此外,分业经营框架下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也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中资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  从目前看,中外资银行各有差异,在竞争中各有优劣。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以“精致”营销取代“粗放”营销。所谓“精致”营销,包括两层含义,即把握市场定位并树立营销特色。中资银行应从各个角度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经济发展、客户需求、自身实力等因素选定和培育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并根据锁定的重点目标客户类型,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金融产品定位,乃至金融企业整体定位。  其次,以“动态”营销取代“静态”营销。银行的营销以金融市场为导向,而金融市场并非静止不变,因而必须抛弃传统的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营销思想,做到立足现在、放眼未来。随着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作为市场份额的守护者,中资银行更要有一份危机感和紧迫感。  再次,以市场开发取代市场占有。在中国,各银行的“存款大战”尽人皆知,尽管这中间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不言而喻,但为争夺资金来源,各银行似乎一贯“义无反顾”。这体现了我国银行一种狭隘的营销观念:盯着已成熟的市场,以赢得现有市场份额。银行要的是打破旧框框,采取创造市场的策略,推出新举措,创造新思想,避免正面冲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环境,只有最具创造性的银行,才能最终赢得目标市场。  最后,以关系建立取代产品推广。银行进行产品推广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广大客户的购买,而客户对金融产品的购买决策是建立在信息、信任、关系和他人赞扬的基础上的,因此正是银行和客户的紧密联系才是金融产品推广的“生力军”,这也是外资银行重视客户情感经营管理的原因所在。我国银行应充分利用公共关系资源,加强银行与客户、银行与市场的交流与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转变、修改、完善乃至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互动中稳固客户关系,在关系网中树立形象,在形象先导下顺利实现营销目标,从而建立起以客户为“轴心”,环境、关系、质量和服务为“滚珠”的营销机制,以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迎接外资银行的全面挑战。
13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对于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老百姓是怨声载道、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用以民为本的精神将这件事放到重要的位置。尽管治理择校问题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部分地方的择校问题仍比较严重,我认为治理择校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应带头扭转风气。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义务教育政府办”的思想观念,切实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一是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出符合本省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分期分批逐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二是调整教育投入政策。各级政府应将人力、物力、和财力向薄弱学校倾斜。领导干部的表现对治理择校风非常重要,他们应以身作则,不批条子、不打招呼、不收条子,自己的儿女子孙就近入学。各职能部门要依法办事,不给学校施加不应有的压力,为扭转社会风气提供良好的环境。  2.要强化政府主导、杜绝公办学校市场化。学校招收择校生、借读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益驱动。这些创收实质是一种部门利益化的表现,给少数教师、个别学校、相关部门带来了利益,损害了整个义务教育公平的实现、损害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即使这些创收能够改变少数学校的办学环境,相对于全局来说,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得不偿失。建议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将治理学校乱招“择校生、借读生”与治理学校乱收费结合起来。严禁学校将收取赞助费与招收学生挂钩。将治理乱招生的成效与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挂钩。逐步彻底消除中小学通过招收择校生、借读生进行创收的活动。保持公办学校的国家义务教育机构的本来面目。  3.教师配置应均衡、增强所有学校吸引力。教师力量的均衡配置、有效流动是治理薄弱学校的难题。公办学校的教师作为国家义务教育机构的公务人员,应加强对其行为和收入的管理。可以比照公务员的工资管理制度,实行“阳光工资”,在一定区域内教师待遇统一标准。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实行各校轮换和调配制度。“选好苗子、搭好梯子”,要将选配和培训校长队伍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鼓励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的激励机制。城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和教育系统后备干部都应分批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或挂职锻炼。对在对口支援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教师,应给予重奖。调整学校教师编制,对农村学校适当放宽编制数。通过教学的合理配置,提高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增强每一所学校的吸引力。  4.向薄弱学校倾斜、加强投入并确保生源。现在重点学校和名校中不少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力量有限,很多地方采取办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的办法。在当时有合理性。但对学校的均衡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建议取消这种做法,实施无差别的办学方针,加强所有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而不能搞特殊化建设。目前,一方面有必要适当减弱重点学校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要加强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重点高中指标切块分配制度,以此来抑制家长的小升初择校热,保障生源的均衡分布。  5.要促进社会办学、办学环境要公平优化。促进社会办学是和加强政府主导义务教育办学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当社会办学环境公平、繁荣昌盛之时,或许就是义务教育走向真正公平、合理、有序之时。对义务教育的某些个性化、特殊化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市场途径满足这部分需求。因此,应该鼓励社会和市场举办各种条件、各种收费标准的学校。政府要确保办学环境要公平优化,反对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打着民办旗号,采取所谓“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的方式,扰乱秩序。  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每位孩子的权利,而其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政府是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实现教育公平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为保障每位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政府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相关内容:李祖华谈北京公考申论热点汇总
14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中国有句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某些现象长久以来都被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地接受着,即便偶感不平,也不过是发一两句牢骚罢了,很少会从制度上去追究它们的合法性。譬如,我们常常看到某些人越过候诊室里的长龙不用挂号直接就找大夫看病开药,看到某些人在拥挤不堪的火车站台上拿着个本本向列车员一显径直就迈上卧铺车厢,看到电力局的家属整日整夜地开着空调每月却只要出几十块钱电费,重点中学教师的小孩不用考试不用交“择校费”直接就可读本校,等等。  最近,一个新词汇――“福利腐败”成为媒体和公众的焦点。“福利腐败”是指一些垄断性行业将自己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提供,在福利的名义下形成的行业腐败现象。  我们可以将“福利腐败”的历史根源一直追寻到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社会福利体系,但那时的得利者群体相当庞大,可供分利的资源却十分有限,因此,还无法将腐败、垄断等概念和福利联系起来。福利一旦成为腐败,便意味着在不成熟市场体系运行下的行业垄断得以形成。  “福利腐败”是经济转型时期的现象。如果我们忽视它,它就像一颗依附于体制的“毒瘤”,慢慢地侵蚀它的肌体。  首先,从经济体系的环境DD社会来看,“福利腐败”破坏了社会公平准则,使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按常理,社会福利应当是由全社会承当,用于帮助、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而不是给收入已经很高的垄断企业员工的。现在,垄断企业却利用公众给予它们的强势地位,将企业福利的成本转嫁于社会,这和“劫贫济富”没什么两样,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使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其次,从宏观的经济主体――国家来看,“福利腐败”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还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由于福利低于市场价甚至是无偿的,势必会使部分剩余福利进入市场流通,冲击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例如,福利房被炒卖和火车免票证、学位名额被倒卖便是常见于报端的投机倒把事件。“福利腐败”最大、最明显的危害在于把国有资产、税收等全民财富以福利的名义转为个人财富。  最后,从微观的经济个体DD企业来看,“福利腐败”表面看是垄断企业本身得利,但实质上它们是在扼杀自身的活力,无异于“慢性自杀”。现在看来,垄断行业虽然臭名昭著,却丝毫也不减弱其在公众眼中“风光无限”的吸引力,可是,如果我们透过这层绮丽的薄纱,直入其内部,理性会让我们的良知触目惊心。这何尝不是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种活生生解读呢?一个不断将经营成本提高的企业,其市场竞争力也必然不断削弱,在垄断状态下,它可以转嫁给国家,一旦打破垄断,进入市场竞争状态,又将如何自存呢?  铲除“福利腐败”,必须从根子上打破行业垄断。企业只有面临市场压力,才会主动去控制成本,才会有自发消除“福利腐败”动力。但是,鉴于中国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较为现实的做法是,在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通过立法来形成对垄断企业的制度化约束,像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价格听证制度和专门针对垄断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出台《反垄断法》,等等,都是刻不容缓的。 相关内容:李祖华谈北京公考申论热点汇总
15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四、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  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五、文化体制改革的措施  第一,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要改进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不得相互混岗。  第二,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要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确认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制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妥善安排富余人员。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第三,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要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要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五,要求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文化立法,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文化政策逐步上升为法律法规。继续执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
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各地可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相关政策。  第六,要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时,要完善配套政策,使文化体制改革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相衔接。相关内容:李祖华谈北京公考申论热点汇总&
16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社保资金是职工应对生、老、病、残、失业之急,用来保障基本生活的费用。这“养命钱”的分量很重――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每一位劳动者的心愿与权利;企业及时为职工缴纳各项保险资金,体现了责任和后劲儿,利于其吸引人才、做大做强;往大了看,社保资金是构建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筹措、管理、运用是否得当,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指标之一。可以说,与其他各类“基金”、“资金”相比,社保资金的“内涵”更加深厚,于民、于企、于国的意义,也更显重要。  首先,要加强社保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让社保资金“收得齐、管得住、用得好”,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有配套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社会保障领域法规层次仍然不高――针对职工失业、工伤保险等问题,仅有若干“条例”;而对职工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等问题,连“条例”都没有,还停留在下发“通知”、“决定”的“初级阶段”。没有法律这一“铁腕”,如何从根本上震慑、抵御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呢?  管理体制方面,目前我国社保资金的统筹层次还很低,各地社保资金皆由当地社保管理部门掌控。这种现状,既不利于建立“全国一盘棋”的资金使用方式,也给管理者恣意妄为、违规使用以可乘之机。政策层面,以往一些政策已经明显滞后,亟须改进。  其次,要提高社保资金管理运用的“透明度”。社保资金不是管理部门的“小金库”、“零花钱”。这钱,属于每一名参保人员。所有者有权随时查询、检索资金流转情况和运用投资方向。出了差错纰漏,职工也有权问责,并提出追缴、补偿要求。然而,我国现有的社保资金管理制度,缺乏让资金所有者和管理者沟通的桥梁,也缺少一个透明、公开的管理、运作模式,更没有面向全社会的信息披露制度。人们往往是通过案件了解情况,从罪犯口中得知真相。令人痛心的事实一遍遍催促我们:只有把社保资金放在阳光下,伸向它的黑手才无处遁形。  再次,要完善社保资金的监督、监管制度体系。目前在很多地方,财政、社保、税务、银行、审计、工会等多个部门都来参与监管,可是实践中,又往往“九龙治水”,存有“管理盲点”。明确监管职责、理顺监管体制十分必要。  这次审计机关开展的对“三项基金”的审计,反映出基金的管理使用状况总体是良好的,算是给了广大百姓一个交代。但毕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管理。国务院要求有关部门切实管好用好基金,确保其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人们也期待着,下次社保资金审计结果出炉时,“养命钱”完好无缺。相关内容:李祖华谈北京公考申论热点汇总
17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现阶段,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生活与福利保障,事实上已经成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容回避的问题了。同时,对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对策的研究现已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综观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弱势群体的一般社会支持对策的研究,缺乏从政府责任的高度,特别是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深入探讨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途径。本文试图结合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以政府的行政责任和公共政策职能为基本视角,深入透析政府在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过程中的职责。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弱势群体成为国际通行的一个词汇,是在近几十年。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称法,如: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等。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各自的界定。如有的学者将社会弱者作为社会工作的对象,认为“弱势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题的冲击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有的学者从经济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看做是贫困群体或者是贫困群体的一部分,认为“脆弱群体指的是这样一些人口群体: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原因,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脆弱群体一部分已经是贫困者,另一部分是潜在的贫困者。”有的学者则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界定为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并且认为法治社会应该从法治的公正性出发,对弱势群体予以公平的对待,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要给予例外对待和特别保护,最大限度地缩小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  一般地说,弱势群体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困难人群。在社会学的视域中,这些社会困难人群的出现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失调的表现。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弱势群体是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失调或由于一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的某种原因(竞争失败、失业、年老体弱、残疾等)而造成对于现实社会的不适应,并且出现了生活障碍和生活困难的人群共同体。在社会学看来,弱势群体所存在的问题也必然就是社会的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或缓解,有利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调适,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弱势群体包括生活弱势群体(如贫困者群体)、就业弱势群体(下岗职工失业者)、生理弱势群体(残疾人群体)、年龄弱势群体(退休者群体、老年人群体)等类型。  从群体的基本特征上来看,弱势群体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贫困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  首先,经济上的低收入性是弱势群体的首要特征。社会弱势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如: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下岗失业,身体残疾,年老退休,等等,都会造成经济上的低收入。经济上的低收入也造成了弱势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遭遇到其他灾害,他们很难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经济利益上的贫困性是社会弱者的根本属性,决定着社会弱者在生活质量和承受力上的共同特征。”  其次,生活上的贫困性。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定了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既表现为生活水平的数量低下,也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在其消费结构中,绝大部分或全部的收入用于食品,即恩格尔系数高达80%-100%,入不敷出;日常生活中使用廉价商品,穿破旧衣服,没有文化、娱乐消费,并有失学等后果。生活上的贫困性也是弱势群体的典型特征。  第三,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弱势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底层,他们的政治参与机会少,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低。政治生活的产品是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显然,强势群体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游说活动,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利益需求,或者至少不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弱势群体由于“远离社会权力中心”,较少社会政治活动,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同时,这也意味着弱势群体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或者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制定更加公正的社会政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各个方面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第四,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由于弱势群体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他们的职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或者已经失去年龄优势,因而没有职业安全感,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常有衣食之忧,对生活前途悲观,心理压力巨大。同时,由于弱势群体在政治上的低影响力,也使其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目前的处境。这些都造成了弱势群体在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或者感到自己被社会所抛弃。他们有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在社会生活中缺乏社会支持感,而“具有较低社会支持感的人对他人的评估比较消极,而对自己本身,则产生人际交往无能、焦虑及社会排拒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进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  综上所述,由于弱势群体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决定了这一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同时,也意味着弱势群体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或者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必然提出了政府在支持社会弱势群体过程中的责任问题。  二、政府在弱势群体社会保护中的责任政府在弱势群体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只有明确自身的责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逐步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
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进而体现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一)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与发展权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行政责任。  在解决弱势群体的过程中,政府是无疑是主导性的力量,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中,政府理应扮演主导性的角色。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分析19世纪中叶的法国农民时所说的:“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因此,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生活的贫困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和普遍现象。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首先依靠政府的力量,依靠政府对市场的适度干预和对市场缺陷的弥补,因而必然要强调政府的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责任在于给强者以‘发展权’,给弱者以‘生存权’,以有效地防止‘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纯生物式的市场竞争。”  (二)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护是法治社会对政府的必然要求。  法律作为一种强社会控制形式,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弱势群体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武器,法律也要求政府必须担当起保障人权、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使命。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法治的公正性要求对弱势群体予以公平的对待,同时,法治的普遍性要求对所有人不能有任何歧视,因此,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人权必须要依法给予例外对待和特别保护,通过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缩小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政府依法“通过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给予强势群体以特别的物质保障;或者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创造条件,排除妨碍等方式,给予弱势群体以特别的精神、道义保障;或者双管齐下,两者兼而有之。”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和保护是国家干预渗入私法领域、追求实质公平的结果,是法律适应现实社会生活需要而作出的制度安排。  (三)对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护是政府德治的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若没有理性的道德加以规范、引导,就会变质,以强凌弱、弱肉强食、你死我活、坑蒙拐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道德现象和非理性行为就会充斥整个社会,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贫富差距就会日益扩大,从而造成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因此,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以德治国”,提倡平等互助、扶弱济贫,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坚持“以德治国”,就要通过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正确调节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系,保障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弱势群体是“以德治国”的应有之义。  (四)对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护,是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贯彻公正原则的必然要求。  公共政策是由政党、政府等社会组织所组成的公共决策系统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或者选择的行动方&
网校:国家公务员考试&
案和行为准则,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公共政策制定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公共决策系统的经常性活动。公共政策制定实质上就是政府决策系统对已经出现的政策问题采取行动的过程。公共政策研究认为,在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服务于一定的利益追求。在实践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常常为一定的利益集团服务,帮助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里所谓的利益集团通常是社会生活中的强势群体,而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则很少具有实际的影响力。因此,为了坚持社会公正原则,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贯彻公平的价值取向,对弱势群体的利益提供支持和保护,防止出现“马太效应”,避免使社会资源的分配进一步集聚于那些强势群体的手中。因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忽视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就不可能公平、公正。MZD在谈到党的政策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时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邓小平在谈到“先富”政策与“共富”政策的关系时也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观”,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弱势群体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五)对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护,也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由于弱势群体的生活日益贫困化,同时也由于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造成的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的不断增强,使他们最先也最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个人叫郑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