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市值怎么算的应收账款市值逐年递增反应什么

谁是第一个千亿市值环保公司?这六家最有潜力|环保|公司|市值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小而散、多而弱是近几年环保企业的公众印象,A股市场上的环保企业同样如此。
  据界面新闻研究部统计,剔除那些环保业务占比不足10%的公司后,在此次研究的环保行业78家上市公司中,市值不足100亿元的公司共47家,占比高达60%;其中还有十余家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在50亿元之下徘徊。
  市值超过100亿元的31家公司中,也只有5家公司超过了300亿元市值。市值排名居首的是(300070.SZ),最新市值578.14亿元,其余几家分别是(300072.SZ)、(600649.SH)、(002310.SZ)、(601158.SH)。
  究其原因:首先,中国环保公司起步晚,较早一批多成立在1980年代,时值改革开放之时,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尴尬的国情下,环保公司丧失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其次,环保公司的技术参差不齐,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一家企业难以同时掌握“三废”处理技术,特别是环保设备的供应商,往往只掌握一种或者几种技术,很少能够同时掌握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环保设备的核心专利技术,因此影响了公司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在缺少核心专利技术的前提下,环保公司难以做到高收入和高利润。
  第三,同行业的恶意竞争。近几年环保产业恶性竞争逐渐出现,这在垃圾焚烧治理单价上体现得最突出。
  不过,环保行业这种小而散、龙头优势不明显的现象,在未来几年或将破局。
  9月29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文中提出具体目标——到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2.8万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15%以上;培育形成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打造一批国际化的环保公司,建设一批聚集度高、优势特征明显的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和科技转化平台。
  同时,国家政策对PPP项目的不断加码,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即将发布,这批项目预计带来1万亿的投资增量。环保行业又是PPP项目的最大受益方向。
  随着PPP项目的正式落地和开展,及各项政策的保驾护航,环保行业将迎来一个充满机遇的发展期。行业二级市场的市值和估值也将水涨船高。
  那么,谁最有可能成为首家突破千亿元市值大关的环保企业呢?
  排除并购重组等不确定因素,首家千亿市值环保企业最可能在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的公司中脱颖而出,包括当前市值居前、近年市值增速最高、业绩增速最快、订单饱满等条件。
  经过数据收集和整理之后,界面新闻挑选出六只个股进行对比,第一家过千亿市值环保公司也可能从中诞生。
  市值排名居前的环保公司包括碧水源、三聚环保、城投控股、(000826.SZ)等;市值增长速度居前的公司包括三聚环保、神雾环保(300156.SZ)、(300266.SZ)。
  这六家公司的共同特点是,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长速度均大幅高于同行业;在三季度,二级市场上股价都曾有所表现,除停牌公司外,均跑赢大盘。
  六家环保公司营业收入对比
  六家环保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对比碧水源:市值稳居环保板块之首
  碧水源一直占据着环保行业里面市值的榜首,还曾在2016年中国上市企业市值500强里面以615亿元市值排名第135。
  从基本面来看,公司市场竞争力较强,碧水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专利近300项,专有技术近千项)的全产业链膜技术(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包括产品生产与工艺应用,也是中国唯一一家集全系列膜材料研发、全系列膜与设备制造、膜工艺应用于一体的企业;公司目前是世界上承建大规模(10万吨/日以上)MBR工程最多的企业,约占全世界总数量的50%。
  公司上半年业绩增长情况也十分良好,订单数量和协议金额均在增加。201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47亿元,同比增长122.74%;实现利润总额3.25亿元,同比增长57.23%。
  在上半年,碧水源新增重大订单51个,投资金额共计92.83亿元。此外,另有确认收入订单87个,金额共计99.90亿元;期末在手订单95个,这部分未确认收入共计43.30亿元;处于施工期的BOT订单30个,完成的投资金额7.24亿元、未完成投资金额8.72亿元;处于运营期的订单18个,运营收入4500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碧水源现金流吃紧,应收账款逐年增多,从2014年年末的23.9亿元,到2015年年末的25.7亿元,2016年上半年应收账款突破30亿元至31.9亿元。三聚环保:市值复合增长率最高
  三聚环保近期在二级市场上市值创新出高。今年5月份之后,三聚环保股价一路从27.35元飙升至最高55.46元,累计涨幅102.78%。仅9月以来,累计涨幅已近24%。公司最新市值一度超越碧水源(643.4亿元)达到652亿元。
  股价大涨背后是因为三聚环保业绩的支撑。2016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三聚环保实现营业收入58.07亿元,同比增长164.2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8.04亿元,同比增长99.63%。
  三聚环保还是两年的市值复合增长速度排名第一,为105.58%。
  三聚环保在核心技术上也存在着优势,目前公司共申请专利349件,其中175项获得专利授权。其悬浮床加氢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目前暂时还没有同档次的竞争对手。今年上半年,三聚环保与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力美国页岩油开采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成立了黑龙江三聚荒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日前发布研报认为,悬浮床加氢技术的工程意义重大,为三聚环保后续高速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来源。
  不过,三聚环保还需要提升的是毛利率水平,公司毛利率从2015年上半年的37.25%下降到2016年上半年的24.70%,下滑大约1/3。其中,能源净化综合服务、能源净化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从去年同期的40.45%、28.6%下降至24.95%、23.21%。
  应收账款的飞速增长也是三聚环保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财务数据显示,三聚环保截至2014年年底、2015年年底、日的应收账款分别为18.39亿元、36.28亿元和56.27亿元,增长速度非常迅猛。城投控股:房地产业务收入占比过高
  城投控股持有环境集团100%股权。环境集团以垃圾发电为主的固废处理业务居核心地位,垃圾发电规模居全国第一,垃圾填埋规模居全国第二,垃圾综合处理规模为全国第三。2014年年报披露,环境集团荣获2014年度中国固废行业十大影响力企业评选排名第3位。
  不过,城投控股环保业务营收占比仅一成有余,房地产业务收入占比过高,且正在谋划重组包含吸收合并、分立上市的过程中,在此不做多分析。启迪桑德:固废处理龙头 环卫布局迅速
  启迪桑德是固废处理板块龙头。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业务涉及整个固废产业链业务,在固废处置行业具有集投资运营、技术咨询、工程承包、设备集成及安装、系统调试服务的系统集成体系优势。公司业务覆盖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危废处理、电废处理、报废汽车处理等细分板块,能够对市政环保业务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启迪桑德在环卫领域布局迅速,再融资为其扩张提供强大资金支持。截至2016年上半年,公司环卫业务已在河北、广东、安徽、山东等16个省实现布局,已投入运营的环卫服务项目84个,洽谈中具备实施条件的意向性项目约260个左右。根据公司业务发展计划,公司95亿元再融资中59亿元用于环卫一体化平台及新增基础环卫运营项目230个。
  不过,启迪桑德固体废物处理业务毛利率较低,仅为6.09%。神雾环保: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强劲
  神雾环保业绩增速是6家公司中最亮眼的,也是市值复合快速增长的保障。2015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双双超过90%。
  2016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加速,实现营业收入11.26亿元,同比增加148.1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55亿元,同比增加408.18%。
  上半年公司收入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新疆胜沃、港原三期、乌海等在手项目稳步推进。
  上半年首个示范项目“港原化工节能技改项目”顺利竣工,各项节能指标符合预期,并于3月1日起进入合同约定的节能效益分享期。之后公司陆续签订了新疆胜沃二期、乌海项目重大合同,总金额约70亿元,充分体现了港原项目具备可复制性。
  在港原项目上,公司专有技术蓄热式电石生产新工艺已得到验证,公司将独享改造空间,而后通过产业链拓展,不断完善乙炔法煤化工产业链。
  不过,神雾环保2016年业绩增长的大部分来源已经锁定,后续业绩的弹性要倚靠新签订单。兴源环境:中艺生态并表业绩大增
  因为中艺生态今年3月起并表,兴源环境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8.56亿元,同比增长128%;归母净利润为1.2亿元增长240.4%,其中中艺生态并购日后实现净利润9368万元。
  截至2016年6月,公司累计在手订单接近120亿,大额订单为公司业绩弹性奠定基础。2015年与诏安原签订的25亿框架落地11亿接近一半,落地率大超行业平均10-20%的落地比例。今年公司新签8亿温州洞头区本岛海洋生态廊道整治修复工程PPP工程,湖州和九江市柘林湖项目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责任编辑:张彦如
1940年出生的牟其中今年已经76岁了,按牟其中“十年之内就会重建一套商业体系”的构想,届时牟其中已是80几岁的老人了。这已经是人生的晚年了,一切不再是一个80几岁的老人说了算的时候了。届时,留给牟其中的恐怕只能是“壮志未酬”了。
面对当前房价快速上涨的局面,调控政策宜疏不宜堵。短期内,通过稳增长政策带动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分流地产市场资金是上策。在土地的垄断供应制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房价长期下降既不可能,也更不应该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
来自人类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从小圈子熟人范围内的临时替补性活动,发展成大规模改变生活、商业方式的“分享经济”。关键的一点是,有没有切实可靠的供给,让大规模分享真正变成现实。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所用的各种基础设施也必须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安排也必须不断完善,而一个企业家没有能力来推动基础设施以及法律、金融制度的相应完善,这些必须由政府协调不同的企业家,或是政府自己来提供。来自雪球&#xe6关注 两家汽车零部件巨头市值成长的正见与正道 二十年十大牛股里面,汽车行业有两家:万向钱潮和华域汽车。『万向钱潮』是著名企业家鲁冠球的万向集团旗下独立的汽车系统零部件供应商龙头,专业生产底盘及悬架系统、汽车制动系统、汽车传动系统、汽车燃油排气系统、轮毂单元、轴承等汽车系统零部件及总成,拥有国内最主要的独立汽车系统零部件专业生产基地之一。研究期间,累计股价涨幅逾48倍,居全市场第六名。『华域汽车』主营汽车各类内外饰件和功能件、金属成型和模具、电子电器件、热加工件等产品,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内饰系统供应商,在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研究期间,累计股价涨幅逾42倍,排名第八。令人好奇的是,这两家都是主营汽车零部件,而非汽车整车。数据显示,过去20年,汽车整车股价累计涨幅最大的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宇通客车和江铃汽车,涨幅分别约24倍和11倍,远远低于万向钱潮和华域汽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汽车产业链的上市公司中,零部件企业的市值表现比整车企业更好,是个别现象还是整体现象?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最典型的特征是市场大企业小缺乏行业巨头。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庞大的汽车产销量具备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成长的基础。但是,截至2014年底,零部件市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10亿以上企业占比仅12.7%,三分之一左右的企业规模位于1亿和10亿之间,其余都在1亿以下。2013年底零部件CR5仅为12.9%,远落后于美国同期的58.3%,缺乏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巨头。综上,因零部件企业平均规模体量明显小于整车企业,加之上市公司样本不全面,单企营收、净利润和市值上并不具备可比性。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系统中的申万二级行业分类显示,国内股市共有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83家,汽车整车上市公司27家。我们分别选取净利润率、净利润增速和市盈率的中位数作为对比参数。如下表所示:从中位数得出的结果显示,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三大指标全面超越汽车整车企业,且幅度巨大,前者对比后者,净利率为2.35倍,净利润增速为3.35倍,市盈率为4.43倍。相比汽车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成长性更好,市场更愿意给予较高估值。进一步研究发现,从投资角度看市值成长性,零部件企业在长周期里跑赢整车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个大概率事件。以美国为例,从1980年至2015年,零部件巨头江森自控的股价上涨了138 倍,而福特的股价同期上涨只有27 倍。以东亚近邻韩国为例,1989年至2015年,韩国零部件巨头现代摩比斯累计涨幅40.6倍,同期现代股价涨幅仅12.8倍。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德国、日本等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所以,零部件企业相比整车企业,更容易出现高速增长企业,长周期市值表现更好,应是个整体现象,这一判断有企业盈利成长性的支撑,有市场估值上的支撑,在全球范围内也得到了印证。所以汽车产业过去二十年的大牛股出在零部件企业而不是整车企业,也符合产业链本身的属性。?接着,我们来看看万向钱潮和华域汽车是如何成长为超级大牛股的。一、万向钱潮集团孵化优质资产,合适时机注入上市公司,实现产业周期、股市周期和企业盈利周期共振分析万向钱潮,不能局限在上市公司的角度里,应立足于解读实际控制人鲁冠球和控股股东万向集团的战略布局上。鲁冠球1945年出生于浙江萧山,1969年开始创业,创立宁围公社农机厂,比柳传志、王石等“大佬”还多了十年历练,是国际社会认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典形象之一,1991年成为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个登上美国《新闻周刊》封面的中国人,2012年和2015年两度作为汽车行业代表随*近平出访美国,被誉为民营企业家中的“不倒翁”和常青树。鲁冠球于70年代末期创建了浙江万向集团,目前任董事长,其儿子鲁伟鼎任总裁,2014年总营收接近1300亿元。1994年成立万向美国,由其女婿倪频掌舵,开始全球(美国)汽车产业链资源整合。同年,旗下万向钱潮上市。如今,以万向节及其他汽车零部件起家的万向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横跨汽车、能源、房地产、金融、农业等产业的大型集团,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25位。除万向钱潮外,万向集团控股上市公司还包括顺发恒业、万向德农、承德露露等,成为第二或第三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包括中色股份、航民股份、广汽集团,是兔宝宝控股股东德华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此外,万向集团2011年8月收购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L,2009年旗下琥珀能源在港交所上市。同时,集团旗下拥有银行、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金融业牌照,并通过收购在海外将40多家企业揽入商业版图之内(在美国就有30多家)。以鲁冠球为灵魂人物的庞大企业帝国,被资本市场称为“万向系”。在汽车产业链上,鲁冠球和万向集团已经实现了全面布局。其中,汽车零部件是万向集团发家的支柱产业,经历了从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统模块供应的发展轨迹,拥有专业制造企业超过30家,1997年开始成为通用、福特、大众、现代等汽车巨头的全球采购供应商。新能源汽车是鲁冠球战略布局中十几年磨一剑的重中之重。国内方面,集团从1999年起开始研究新能源汽车,2002年成立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子公司,2013年拿到工信部颁发的生产牌照,2015 年投资50亿元与上汽集团成立新能源合资公司;海外方面,2013年1月收购美国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厂商A123公司,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技术最先进的锂电池生产厂商之一;2014年2月收购曾与特斯拉齐名的美国高科技插电跑车生产商菲斯科公司(以上两个收购案,都被美国媒体评为当年最佳收购案例)。万向集团目前控股万向A123、菲斯科、万向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公司,拥有上下游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储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已经成为拥有电池、电机、电控及整车研发与制造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了解鲁冠球和万向系的帝国雄心后,我们梳理万向钱潮的发展轨迹,便很容易发现其市值成长的奥秘。其本质是,集团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资源池和孵化器,通过“体外孵化”的方式不断培育优质项目,搭建起汽车全产业链,等到时机成熟,逐步把优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从而促进上市公司市值成长。复盘万向钱潮的K线图,发现最大的两轮涨幅分别出现在2008年底至2010年底以及2012年底至2015年底。虽然上证指数分别于15年6月见顶,但万向钱潮仍然持续走高。为何?这两个阶段正是集团频繁将零部件优质资产注入或新能源汽车业务注入预期最强烈的时期。▎(一)零部件资产注入2008 年12 月万向钱潮收购万向集团持有的万向系统、万向精工、钱潮轴承部分股权,收购完成后万向系统公司、钱潮轴承公司、万向精工公司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当年三家子公司净利润总和达1.84亿元,占上市公司全年净利润(3.27亿元)比重超过56%,占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21亿元)比重超过80%,成为主要利润来源。2013 年12 月万向钱潮收购万向集团和湖北通达分别持有的通达股份66.60%、23.40%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持有万向通达90%的股权。此外,注入的资产还包括江苏森威、万向传动轴、大鼎贸易、武汉制动器等公司。自上市公司成立以来,集团已经注入十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股权,上市公司全部实现控股,既实现了集团汽车零部件制造板块的全面整合,又成为上市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可见,对于“牛股”而言,股市周期可以成为启动的助推力,但周期拐点到来并不必然能够阻止牛股的脚步。▎(二)新能源汽车主题兴起和集团资产注入预期第二轮涨幅除了万向通达资产注入的利好推动外,更重要的是搭上了2014年“新能源汽车元年”的顺风车。早在2010 年12月,上市公司就与集团和万向电动汽车公司签署了《关于电动汽车产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中集团公司承诺在万向钱潮认为入股万向电动汽车公司的条件成熟,并提出入股动议时,或是万向电动汽车公司完成产业化,盈利状况正常稳定时,万向集团同意以合适的方式将新能源汽车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在新能源资产注入的强烈预期下,万向钱潮股价开始腾飞。2014年,成为了全市场股价涨幅最高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在2月份,集团收购美国高科技插电跑车生产商菲斯科公司当月,上市公司股价涨幅88.5%,几近翻倍。2015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万向集团也顺势与上汽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规划投资50 亿元,最终形成1 万辆新能源客车的产业能力。这再次成为股价上涨的助推器。2015年7月,上市公司以现金方式出资人民币11,000 万元1.1亿获得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0%的增资股权,成为公司在股灾中股价坚挺的重要原因。由于集团的新能源业务情况较难获得,电动汽车业务什么时候进入盈利期不得而知,所以集团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注入时间、方式和规模,很难判定,但只要注入预期仍然存在,就足以成为市值的重要支撑之一。综上,万向钱潮市值成长的奥秘,在于集团的支持。集团利用充足的现金流支持新业务创新和研发,持续进行体外孵化,待进入盈利期后,在股市牛市周期启动或新产业爆发之时,伺机以合适方式注入上市公司体内,贡献利润,实现产业周期、股市周期和企业盈利周期的重叠共振,从而提升市值。这种大股东和上市公司实现资产良性互动的资本运作模式并不鲜见,但万向钱潮市值提升的过程,更体现了企业家对产业发展规律和资本市场周期的精准把握。而且万向集团旗下除了汽车资产之外, 金融、能源等大量优质资产,如果未来也通过万向钱潮的上市平台进行资本运作,那么将会为上市公司打开更加巨大的想象空间。这种集团层面的资源优势和企业家战略格局优势,是一般上市公司和企业家难以企及的。二、华域汽车老主业进入衰退期后资产置换切入成长期的新主业,通过产业接力实现市值持续增长上市公司华域汽车原名称为“巴士股份”,2009年3月完成资产重组前,主要从事公交客运、出租车客运、长途客运服务和物流租赁等业务。受制于诸多发展瓶颈,公司的盈利水平和成长性较差,2008年营业利润巨亏逾4亿元,寻求通过资产重组实现战略转型;上汽集团借重组契机,将旗下零部件业务注入,上市公司营收和盈利能力大增,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齐全、客户覆盖最广、研发实力最强的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之一,2009年5月更名为“华域汽车”。以上是该资产重组的简要示意图,上市公司从日发布停牌公告,日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期间正属于大熊市的暴跌期间,整个过程上市公司跌幅高达62.35%,同期上证指数跌幅50%,说明在“疯熊”环境中,资产重组事件并未有效提升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估值预期。那么,除了市场周期的因素外,其市值成长靠的是什么?对这家上市公司,我们以巴士股份资产重组为界点一分为二进行分析。一般认为,按照“市值=市盈率*净利润”的公式,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的主要因素可以简化为净利润和市盈率两方面,分别代表市场估值和企业基本面。上图为华域汽车与上证指数近二十年市盈率走势的对比(剔除负值)。有三个特点:(1)两者联动性较强;(2)除了刚IPO-1999年一级2007年牛市高点以外,大部分时间上市公司市盈率低于上证指数整体估值,尤其是实施资产重组以后;(3)剔除IPO初期和牛市因素,上市公司估值长期呈下行趋势。换言之,虽然在长周期市盈率总体下行,但上市公司市值却实现了大幅增长,说明两者之间的因果相关性较弱。可见,净利润状况是左右上市公司市值的关键因素。因此下文将以净利润视角为切入点,分析其市值成长规律。▎(一)1996年-2008年上图为1996年至2008年底期间,原巴士股份盈利情况。上市后至2002年,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营业利润稳步提升;年,经营波动趋大,2007年和2008年分别创下最高利润和巨额亏损,经营状况仿佛从“天堂”掉入“地狱”。与此相对应,上市公司股价上市后一路上行,2002年7月份创出阶段性高点后便一路向下。2006年随着牛市启动和盈利提升,出现了近7倍涨幅;但随着牛市结束和经营急转直下,股价又跌回了上涨前的起点。可见,主业经营状况是主导市值起落的主要因素,没有基本面支撑的市值犹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无法长久。▎(二)2009年至今资产重组后,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由一家从事客运业务的服务型公司转变成一家独立的乘用车用零部件的独立供应商,业务成长性以及盈利能力获得十倍级别的提升。下图为近年来净利润及同比增速情况。与此相对应的是,股价和市值持续上行,穿越了2009年8月开始到2014年7月,长达五年的熊市周期,最近一轮大牛市来临时,乘势而起一飞冲天;股灾以来虽然短期内跟随暴跌,但在良好的基本面支撑下企稳回升,日至日,华域汽车累计跌幅29.85%,同期上证指数暴跌42.33%,总体回撤较少。以2009年资产重组获批为界,复盘前后两个阶段,其市值分别增长超过了8倍,成就了这只二十年大牛股。我们认为一家企业上市之后,对应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会有两条曲线,即产业发展曲线和市值增长曲线。很多上市公司,随着老业务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市值增长乏力甚至掉头向下,往往会从上市初期的白马股逐渐变为周期股,最终变为ST股,面临退市的风险(如下左图);但是,持续成功的企业,是在前一轮产业增长走向衰退之前,开始布局下一轮的增长基础(成长期的产品或产业),等到前一轮增长乏力或衰退的时候,新一轮增长已经接力,后一轮增长站在前一轮增长积累的资源和能力基础上,走得更高更远,如此形成增长周期的接力(如下右图)。从这个角度讲,华域汽车的成功,其核心是既把握住了客运服务业务高速增长阶段的发展红利,又能够在客运服务增长乏力、陷入经营困境之际,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实现了主营业务切换,进入了高利润的汽车零部件领域,通过产业接力实现了一轮市值接力。目前,在国际零部件格局大调整和中国汽车增长放缓背景下,传统汽车零部件行业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中国零部件企业上市公司开始面临成长瓶颈,华域汽车也不例外,净利润增速从%下滑到2015年仅7.35%。我们注意到,该上市公司已经开始投入巨资布局新一轮面向未来的业务,持续加大对于电驱动、智能驾驶等业务的布局。在上一轮成功接力的基础上,能否再次通过产业接力,实现市值持续成长,值得继续观察。后记万向钱潮和华域汽车,两家上市公司市值成长的秘诀有所不同,但也十分神似。前者通过控股股东的集团优势持续嫁接优质资源,后者通过把衰退期的资产切换成成长期的资产,双双实现并表利润的持续提升,背后都体现了企业家或上市公司对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这各自的过程中,资产注入或置换只是资本经营的具体方式,目的是完成产业经营上的接力,最终实现市值持续增长。我们认为,在把准产业发展脉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的优势进行资本经营,实现良性的产融互动,是上市公司市值成长的正见和正道。▎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新生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转载本文,请注明新生说和作者,本平台保留法律追溯权利。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及其控制问题的探讨管理,风险,探讨,应收账款,上市公司,与控制研究,与控制,控制,账风险,风险及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及其控制问题的探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