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十八万存款存两年定期存款利率,还差半年到期利息怎么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王老师把30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2.40%,到期后王老师的本金和含税利息一共有多少元?王师交了多少利息税?2.某电视机厂上半年生产了150000台电视机,还有全年计划的40%没完成,全年计划生产多少台电视机?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本金和含税利息一共3000×(1+0.024×5×0.8)=3288元交的利息税是360×20%=72元 全年计划%=250000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图文】金融学计算题及案例分析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金融学计算题及案例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已解决问题
我办的是农村信用社定期存款半年,可以每个月存点进去吗?
可以每个月都存点进去,然后到时一起取出来吗?零存整取是不是要重新办一张存折?
浏览次数:6453
用手机阿里扫一扫
最满意答案
该答案已经被保护
每月固定存相同金额的话,可以考虑办个零存整取,是的,要新办个存折如果不是每月固定存入相同金额,可以考虑办个定期一本通!.高手们,帮帮忙哦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正在进行的活动
生意经不允许发广告,违者直接删除
复制问题或回答,一经发现,拉黑7天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
扫一扫用手机阿里看生意经
问题排行榜
当前问题的答案已经被保护,只有知县(三级)以上的用户可以编辑!写下您的建议,管理员会及时与您联络!
server is ok重磅!央行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_新浪网
央行宣布,自日起,下调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下调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流动性7000亿元。
分享专题至:
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预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可于日全面实施。
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此次降准释放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偿还中期借贷便利,属于两种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替代,而余下的小部分资金则与4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因此,在优化流动性结构的同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量基本没有变化,保持中性。
  624降准是货币放水重启吗:这次不一样
来源:泽平宏观
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方思元 马图南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鼓励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运用定向降准和从市场上募集的资金,按照市场化定价原则实施“债转股”项目。同时,邮政储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应将降准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624降准是货币放水重启吗?
自417降准以来,央行再度624降准,引发了市场关于是否货币放水重启的讨论,这对经济股市债市房市影响重大。
我们认为,此次降准是2016年8月-2018年初“紧货币+紧信用”政策组合向2018年2月以来“宽货币+紧信用”政策组合转变的延续,并不是全面放水刺激,政策目的是支持债转股去杠杆、小微企业融资、为银行非标转标提供流动性支持、化解信用风险、应对中美贸易战冲击等。
与年H1的“宽货币+松信用”组合不同,上次货币宽松周期配合金融创新、房地产政策刺激、地方大举PPP等信用创造,刺激了股市债市房市轮番大涨。这一次货币宽松配合的是金融监管加强、房地产调控、地方债务整顿等信用收缩,因此,这一次货币创造机制与上次明显不同,对经济、股市、房市的推动作用更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再度放水也不符合中央意图,宏观经济基本面也尚未恶化到那个程度。
当前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5.5%,我们认为未来降准空间很大,对经济和大类资产的影响:在中美经济周期不同步和美联储加息背景下,中美利差收窄,美元升值,人民币短期存在贬值压力;降准有助于缓解信用风险,利好债市;此次降准对股市影响中性,近期A股大跌的主要原因不是宏观经济基本面,而是资金面和交易层面(分析详见文末);有助于平缓经济下行的斜率,当前经济下行的主要压力来自去杠杆利率上升信用收缩影响固投、财政整顿下拉基建、房地产调控影响房地产销售投资、中美贸易战影响出口、商品去库存等。
今年三大判断:金融周期顶部:流动性退潮;产能新周期底部:经济L型韧性;中美贸易战: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运行的主要逻辑是产能新周期的底部和金融周期的顶部(我们分别在2017年2月和2018年3月提出),前者决定了经济L型的韧性(我们在2015年提出),后者决定了去杠杆的融资收缩。去杠杆关键要采取结构性去杠杆思路,做好“宽货币+紧信用+严监管+强改革”的政策配合。
2、2018年2月以来,政策组合从“紧货币+紧信用”转向“宽货币+紧信用”
4年来,货币政策大放大收,演绎了一幕幕大类资产轮动的悲欢离合。
年,我们经历了三个货币政策阶段:
(1)2014年11月-2016年中,“宽货币+宽信用”,股市债市房市轮番大涨
经过2014年中期前后的各种结构性宽松之后,降息正式打开了货币放水周期的大幕,随后股市债市房市轮番大涨。日,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在维持一年不变后再度下调,其中1年期贷款及存款利率分别下调15bp及25bp至6%及2.75%。2015年起全面宽松开启,全年央行进行5次降息,1年期贷款及存款利率均下行1.25个百分点至4.75%及1.5%。此外,年2月央行共进行5次降准,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20%降至17%。与宽货币配合是宽信用,金融创新、房地产政策刺激、地方大举PPP等。
(2)2016年8月-2018年2月,金融去杠杆监管加强,“紧货币+紧信用”,流动性退潮
“紧货币”方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通过在市场上投放资金,拉长资金期限的方式,调控市场上利率水平,挤压期限错配及杠杆水平。过去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期限不超过6个月,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期限逐步拉长,2016全年新增MLF中81%的资金来源于高成本、长期限的资金投放,市场利率水涨船高。从2016年8月起,SHIBOR隔夜利率从2%攀升至年底2.3%,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水平也由2.6%一路攀升到2016年底3.4%。
进入2017年,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随行就市”提高货币政策操作利率,引导市场利率进一步提升。2016年底起,美联储加息节奏明显加快,2016年12月提高联邦基准利率25bp。为保持中美利差维持合理区间及金融去杠杆,月央行提高MLF、SLF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10bp,并且在3月再次提高以上货币政策工具利率10bp,12月上调5bp,除未跟随6月美联储加息外,均以货币政策工具持续收紧市场流动性, 2017年整体市场利率持续提升。
“紧信用”方面,2017年以来地毯式金融监管检查后相关政策陆续落地,主要分两个阶段,阶段一针对银行负债端,阶段二针对银行资产端,对应企业负债端压力加大。阶段一由2017年初到2017年11月份,央行正式实施宏观审慎监管考核控制总量,银监会三三四十检查全面铺开,银行负债端明显收紧;阶段二:2017年11月出台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拉开了最新一轮监管的序幕,征求意见稿发布后,以银监会为代表的金融监管机构快速落地相应配套政策,剑指银行表外和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监管全面加强。
(3)2018年2月至今,“宽货币+紧信用”政策导向明确,这次不一样
“宽货币”方面,2018年2月至今已施行三次降准,第一次在春节前后采用“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满足春节前商业银行现金大量投放而产生的而临时流动性需求;第二次于4月17日宣布定向降准置换MLF,释放4000亿增量资金,一方面对冲4月下旬企业缴税,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稳定性,另一方面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此次降准成为年内第三次降准,释放7000亿资金,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同时,美联储614加息,中国央行并未跟随。
“紧信用”方面,2018年延续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精神,银监会年初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强调,“将同业、理财、表外等业务以及影子银行作为2018年整治重点,继续推进金融体系内部去杠杆、去通道、去链条。” 4月末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同期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联合授信等政策陆续落地,形成全面“紧信用”格局。
与年的宽货币不同,这一次货币宽松配合的是金融监管加强、房地产调控、地方债务整顿等信用收缩,因此,这一次货币创造机制与上次明显不同,对经济、股市、房市的推动作用更不可同日而语。
3、降准的直接目的:支持债转股去杠杆、小微企业融资
此次降准力度释放增量资金7000亿元,力度超过上一次。虽然此次降准幅度仅为0.5个百分点,低于4月17日公布的1个百分点降准幅度,但是由于上次降准需定向置换到期MLF,此次降准实际释放增量资金达7000亿元,较上次释放资金多3000亿元。
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金融机构使用降准资金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情况将纳入人民银行宏观审慎评估”。
(1)推动债转股落地:高杠杆企业债务“货币化”
此次降准在支持“债转股”方面要求:支持“债转股”实施主体真正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治理,并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定向降准资金不支持“名股实债”和“僵尸企业”的项目;相关银行要建立台账,逐笔详细记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实施情况,按季报送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鼓励相关银行和实施主体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债转股”项目。
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今年以来,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签约金额和资金到位进展比较缓慢,考虑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的主力军,可通过定向降准释放一定数量成本适当的长期资金,形成正向激励,提高其实施“债转股”的能力,加快已签约“债转股”项目落地。
2016年10月起,国务院已通过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开始支持债转股,2018年1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实施中有关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债转股落地,其中明确扩大转股债权及企业范围:企业所有制类型可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转股范围可包括委托贷款债权、融资租赁债权、经营性债权等。
债转股作为“去杠杆”中的重要方式,可以兼顾银行、企业、股东多方利益,一方面保持银行资产质量不出现明显恶化,另一方面能够降低企业去杠杆过程中产生的债务挤兑、资产出售和信用风险。债转股实质上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杠杆转移,是债务重组的形式之一。好的去杠杆,未来关键是“收入上升速度大于债务增长速度”,否则银行资产质量仍将显著承压。
目前银行债转股仍面临两大困难,一是资本计提,二是资金来源。资本计提方面,受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约束,银行表内资金直接持有股权需计提400%资本,一旦持有年限超过2年将相应计提1250%资本,债转股子公司并表后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带来明显压力。资金来源方面,虽政策允许银行发行债券、理财产品支持债转股项目,但是在理财产品整体整顿规范趋势下,理财产品销售难度明显加大。此次降准将明显缓解债转股项目资金来源压力,按照1:1比例配套融资,有望提供1万亿资金支持债转股项目落地。但是银行资本方面仍面临压力,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已发布2018年第3号文,允许银行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实施债转股,预计未来银保监会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相关政策规范债转股操作,支持债转股项目落地。
(2)小微企业将长期受政策保护,核心还在于利率市场化
此次降准明确邮政储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应将降准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支持小微融资方面与上次降准目标一脉相承。近期政策导向对于小微支持力度继续加强:6月14日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易纲行长明确指出,“央行要从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方面上提高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金融监管机构要考虑小微企业的风险定价,商业银行也要从内部转移定价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服务”;6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接替马凯,出任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6月20日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提出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
解决小微问题关键还在于利率市场化。过去我国长期采用“发展经济学”,对于银行实行人为低利率促进经济发展,银行贷款定价受限,难以通过风险溢价覆盖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小微业务开展动力不足。未来只有通过利率市场化、打破国企刚兑,才能进一步实现小微业务的市场化定价,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4、当前需提前预防内外需熄火
当前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杠杆营造良好的环境,防止内外需全面熄火:要警惕中美贸易战失控导致的外需熄火,防止房地产调控、财政整顿、金融去杠杆叠加导致的内需熄火。
今年初以来金融数据创新低,投资和经济承压。1-5月社融新增7.9万亿,较去年同期少增1.45万亿元,增速再创历史新低,其中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票据等表外非标通道业务大幅收缩,M2增速持续处于历史低位。社融数据同比大幅下滑,一方面表明严监管和去杠杆取得初步成效,另一方面表明企业融资环境紧张以及信用风险暴露。截止2018年6月,信用违约事件总额达到216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26%,信用风险压力增大。
部分先行指标预示经济处于回调通道。1-5月生产侧表现平稳,但需求侧投资消费放缓、出口平稳进口上升顺差收窄;其中,制造业投资筑底缓慢回升、地产投资高位略降、基建投资大幅下滑,消费同比增速降至15年以来新低。具有领先性的社融回落、实际利率偏高、房地产销售下滑、商品去库存,预示经济处在回调的通道。
中美贸易战具有日益严峻性和长期性,维持内需合理增长必要性加强。美方的核心诉求不是通过短期中方增加购买缓解美方贸易逆差,而是解决造成中美贸易逆差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比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政府补贴国企带来的产能过剩、知识产权保护、汇率操作、国家安全等,因此,我们判断为中美贸易战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遏制,未来不排除从贸易战扩大到汇率金融战。
5、中国不会重演80年代日本金融战败
1980年代日美贸易战的教训值得深思。在年三十多年时间里,日美之间共发生过6次大型贸易冲突。日本从早期的“自愿限制出口”(到不得不接受扩大进口、取消国内关税、开放国内市场、对出口美国的产品进行价格管制等条件,以不断满足美国花样百出的诉求。但是日美贸易战并未根本解决双方贸易失衡问题。因此,除了贸易战之外,美国还对日本挑起了汇率战、金融战等。1985年,在美国的主导和强制下,美、日、德、法、英等签署了“广场协议”,日元兑美元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升值。 “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导致贸易顺差减少,经济增速和通胀水平双双下行,为应对“日元升值萧条”,日本银行开始不断放松银根。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过剩资金剧增,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提供大量的流动性,进而推动了投机热潮的高涨,最终酿成了1991年平成泡沫的破裂,日本从此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再也没有资格挑战美国经济霸权,日美贸易战才以日本金融战败宣告结束。
客观了解美方诉求和底牌,最好的文献是莱特希泽《中国贸易壁垒清单》《对过去十年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作用的评估—在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日会议上的证词》、班农《中国摘走了自由市场的花朵,却让美国走向了衰败》、特朗普竞选演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关于中国履行WTO承诺情况的报告》、纳瓦罗《致命中国》。我们推出了15期“中美贸易战”系列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些与市场流行观点不同的判断:“中美贸易战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这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遏制”。中美贸易战不宜往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方向引导,而应往形成改革开放共识的方向引导,冷静深入的思考。
近期金融去杠杆和中美贸易战引发货币再度放水刺激的呼声和讨论,这是非常短视和有误导性的。如果因为面临中美贸易战的外部冲击而重回货币刺激的老路,1990年日美贸易战的失败教训将重演。最好的应对是顺势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类似年的日本、年德国产业升级应对模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开国内行业管制、降低制造业和部门服务业关税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行、下决心实施国企改革、改革住房制度、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大规模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改善营商环境、发展基础科技的大国重器、结构性去杠杆、防化风险等。
对中美贸易战,我们认为要顺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规模减税,不要被美国牵着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中美贸易战不宜往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引导,而应往形成改革开放共识的方向引导。总体上,只要坚持谦虚学习、韬光养晦、改革开放三大战略,保持清醒,尊重市场,对中国改革转型的未来是乐观的。
6、站在金融周期顶部:“宽货币+紧信用+严监管”政策组合
当前我们正站在2009年以来中国第一个金融周期的顶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未来3年三大攻坚战之首。我们多次提出未来政策需做好“宽货币+紧信用+严监管+强改革”的政策配合。
我们在《中国杠杆周期研究:理论、现状与展望》一文中,通过分析主要经济体的去杠杆历程后发现,要实现好的去杠杆,一方面需要阻止通货紧缩阶段的信用市场崩溃,另一方面要把名义增长率提高到略高于名义利率的水平。即首先要避免经济陷入“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其次是使经济维持适度通胀,收入上升速度大于债务增长速度,有效增强偿债能力。具体到我国情况,为实现好的去杠杆,防止可能的“信用市场崩溃”,需继续推进“宽货币+紧信用+严监管+强改革”政策组合落到实处,而此次定向降准同时兼顾“宽货币+紧信用”组合,有利稳步推进去杠杆。
“宽货币”方面:近期金融监管背景下,有融资类属性的资管产品余额已出现明显下行,一旦企业大范围违约,对金融产品产生的一系列连锁效应影响到股市及债市。此次降准释放7000亿流动性将有效缓解金融收缩带来的企业信用风险集中爆发、企业融资上升、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等问题,防止财政、货币、监管、房地产调控等紧缩政策叠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预计近期快速上行的信用利差将有所缓解。
“紧信用”方面:6月14日陆家嘴金融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及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分别表示“官方不会因违约潮而停止金融去杠杆”,“打破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财政兜底的幻觉”,政策紧信用态度坚决。此次定向降准支持债转股是贯彻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债务类型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及去杠杆方式组合,通过债转股优化杠杆结构,逐步化解国企及过剩产能行业高杠杆问题,及高风险的庞氏融资行为。
“严监管”方面,在“宽货币”政策导向下,需严格把控资金再次流向高杠杆领域,推升房地产价格,积极引导增量资金投入实体经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强改革”方面,我国杠杆问题和相应带来的金融风险背后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2009年以来宏观杠杆率大幅上升,主要受非金融企业部门负债驱动,其中,地方政府、产能过剩国企和房地产是三大加杠杆主体:
(1)地方政府大幅加杠杆主要是因为有激励无约束或激励约束不对称,未来关键要建立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离任审计、债务终身制、加强地方人大监督作用、财政整顿、打破刚兑等硬化约束机制;
(2)产能过剩国企大幅加杠杆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银行过分强调社会稳定、担心不良暴露或隐性担保从而享受信用背书,要打破刚兑、营造公平的市场融资环境、去产能一视同仁,防止在紧信用环境下国企凭借融资优势淘汰民企,而应该促进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和结构优化;
(3)房地产部门大幅加杠杆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的预期收益率以及过去二十年重抑制需求轻增加供给、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手段、重短期调控轻长效机制,未来关键是推动以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为主的房地产供给侧改革。未来应从供给着手,从短期调控政策过渡到长效机制建设、从行政手段过渡到经济手段、从商品属性为主过渡到构建强调居住属性的住房制度,按照“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分析框架,有五大建议:(1)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分配建设用地指标,根据库存去化周期调节土地供应,优化城市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结构,实现人地挂钩、供求平衡;(2)改变过去“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尊重人口流动的市场经济规律,确立城市规划的大都市圈战略导向,完善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互联互通,实行跨省的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3)实行长期稳定的住房信贷金融政策,不再把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防止透支需求以及房价大起大落,实现需求平稳释放,鼓励支持刚需和改善性需求,抑制投机性需求;(4)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明确租赁房的建设和运营是民生保障和公益属性,对于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给予税收和融资支持;(5)推动房地产税立法,通过累进税率和合理的抵扣制度,盘活存量,抑制投机,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7、对经济、股市、债市、房市、汇市影响
对汇率影响:中美利差进一步缩小,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加。2017年底以来,中美利差由160bp降至60-70bp区间。受制于国内金融去杠杆形势及信用风险压力,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提升,一方面在美联储隔夜加息25个基点之后,中国央行宣布维持公开市场利率不变,另一方面宣布降准,进一步补充市场流动性,我们预计未来中美利差将进一步收窄,资本面临一定流出压力。未来随着中美利差进一步缩小,预计人民币存在进一步贬值空间。
对债券市场影响:本次降准收益确定性最大的是利率债。前期部分信用债风险事件接连暴露,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普遍回落,利率债需求有所上升,加之本次降准将改善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利率债利好相对比较确定。对于信用债,尤其是中低等级信用债而言,目前信用风险加速暴露的大背景下,降准之后信用债需求的边际改善较为有限,个券甄别对于投资而言仍然至关重要。
对股票市场影响,此次降准对股市影响中性,近期A股大跌的主要原因不是宏观经济基本面,而是资金面和交易层面:在没有增量资金情况下,加大独角兽CDR发行;大股东股票质押爆仓,导致券商卖压链式反应;去杠杆引发流动性收紧,信用风险暴露;中美贸易战短期主要是情绪影响。政策建议:欢迎新经济独角兽,但要注意节奏和市场承受力,适度放缓节奏,更重要的是改革发行制度,IPO未来潜在的优质独角兽,不仅仅是形式上海外高估值的独角兽回归;重视大股东股票质押爆仓,以后要规范;采用宽货币+严监管来去杠杆,既不要重回放水刺激,也不要收得过紧。
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在目前房地产市场大范围限售、限贷、限价的环境下,降准资金直接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可能性不大。但从操作层面看,结构性政策虽然能够约束资金第一次流动方向,但对二次流动方向约束有限。
对经济影响: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运行的主要逻辑是产能新周期的底部和金融周期的顶部,前者决定了经济L型的韧性,后者决定了去杠杆的融资收缩。我们维持“金融周期顶部”判断,在紧信用等结构性去杠杆趋势不变背景下,判断今年经济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趋势。当前经济下行的主要压力来自去杠杆利率上升信用收缩影响固投、财政整顿下拉基建、房地产调控影响房地产销售投资、中美贸易战影响出口、商品去库存等,降准有助于平缓经济下行的斜率。2018年风险主要来自美国经济周期见顶、美联储加息、中美贸易战、去杠杆金融收紧风险暴露、房地产调控、油价上行可能引发的“滞涨”风险、意大利政经混乱局势加剧引发的意债危机和欧洲危机。机遇来自供给侧改革推进、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健康、娱乐、互联网消费、三四五六线消费升级、二胎、新时代四大发明、科技创新。
  钮文新:央行“降准”没那么轻松
原创:&钮文新工作室&
来自微信公号:钮文新&
看到央行通过问答方式给出的约束条件,我们可以肯定,这次“降准”又是结构性的。但按照常识,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政策,首先需要确保中国经济总需要(内需)强健有力,而绝不能“因结构性问题考量忽视总量不足问题”。
经济学常识认为,一个国家的结构性调整,必须依托财政税收政策配合产业政策去完成,而不是依靠货币政策。大致的意思是:国家确定发展哪些产业、不发展哪些产业之后,那就要通过财税政策,对支持的产业减税降费,而对限制产业加税提费;然后,支持的产业预期向好,股价上升,信贷安全度增加,资本自然而然地流向这些产业,而且是市场自然的选择,风险控制也自然避免了政府背书的干扰。
但是,中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既然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已经落实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那货币政策就该更多地关注总量稳定,全力维护社会总需求保持强劲的动力。但是,现在货币政策非要在结构调整的问题上“凑热闹”,甚至以支持结构调整为名构建“总量高度紧张”的货币环境,加之监管强力“去杠杆”动作,这势必导致“政策过调”。结果很可能是:总量紧张导致的“金融恐慌”和经济衰退,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不仅欲速不达,反而过犹不及。
周日(6月24日),一份来自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李扬、尹中立、李拉亚、殷剑峰提出的报告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引起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这份报告题目是:警惕中国出现金融恐慌。作者依据今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上相继出现债券违约、流动性紧张、汇率下行和股市下泻等问题提出观点:目前中国极有可能出现金融恐慌——极端的集体规避风险的行为,它极易引致恶化金融危机。
基于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报告建议:第一,立即启动国务院金融与发展委员会中的应急处置机制;第二,制定预案,及时、果断处理违约、破产事件;第三,尽快隔绝我国货币供给机制与美元、汇率和外汇储备的关系,为防范不可避免的外部冲击做好准备。
在此三大解决方案当中我们看到,最核心、最关键的是第三条,而第三条的重点在于实施方法。请仔细阅读、体会和思考报告中有关第三条措施的实质内容: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正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大国,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摆脱货币政策被外汇储备动态绑架的困局。具体方法是:大规模改造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基本方向是将外汇储备(资产)和对应的法定准备金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移出。
作者认为,如此所为,至少可以产生五个我们期待很久的成果:其一,央行将对其调控对象--存款货币金融机构、政府等--保持净债权人地位,由此重新确立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权威;其二,金融机构将“解放”出数以万亿计的可贷资金,资金市场的供求格局将大大逆转,实体经济的资金可得性将大大改善;其三,基于此,市场利率将回归由高储蓄率决定的较低水平,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也将大大降低;其四,通过这一调整,我国的债券市场也将获得数以万亿计的固定收益债券供给,实现直接融资在债券市场上长足发展,进一步改善我国的金融结构;其五,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也将使外汇储备恢复其“国家外汇储备”本来面目,从而可以更有力地为国家的对外战略发挥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详见本刊3月5日《寻求去杠杆之道》。简单而言,《货币金融学原理》暗示:央行只有购买本国资产而释放的基础货币在属于“真实有效”的基础货币。但我们看到,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当中,外汇储备所形成的外国资产高达22万亿元,其所对应的负债属于基础货币中的“水分”,如果按照上述报告给出的方式,把外汇储备与对应的负债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移出,那中国“真实有效”的基础货币则只有8万亿元左右,过少。
原因1:按照美国4万亿美元基础货币对应18万亿美元GDP——1:4.5的比例关系,中国该比例达到1:10,也就是单位GDP中所含基础货币比例过低;原因2:按照去年9月份的数据,相对于143万亿元的M2,只有8万亿元基础货币,意味着中国以货币乘数为代表的金融杠杆率超过17倍,远远高于美国金融危机发生时的8.93倍。所以我们一直强调:中国M2过高是因为基础货币投放不足,而经济增长不得不靠商业金融机构不断创造货币支撑;这必然导致中国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必然导致金融市场乱象丛生。
怎么办?我们给出与上述报告同样的方案:把外国资产和对应的负债移出央行资产负债表(我们认为应交由财政管理),显露央行基础货币真实情况,并尽快不足“真实有效”的基础货币。假如“真实有效”的基础货币数量达到GDP的1/5或1/4——16.5到20.5万亿元(较现在增加1到1.5倍),如果货币乘数保持4倍水平,那M2只需66万亿元到80万亿元,根本用不着143万亿元。所以我们说,M2过高、中国金融杠杠过高都是因为“真实有效”的基础货币投放过少所致,是“因短而高”,是“因过度错配而高”,是在长期资本严重稀缺的情况下,短期信用需求过度膨胀所致。
正因如此,在没有发生资本大量外流、外国资产没有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央行其实不敢频繁而大幅地“降准”。原因:按照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原理,长期存续于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的外国资产,必须与一笔长期负债相匹配,而这笔长期负债正是法定存款准备金。
其实,从最年的“降准”中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之后的连续“降准”是因为资本逃逸导致外汇储备(外国资产)快速降低;而今年的两次“降准”,外资没有大幅流出,所以央行不得不用置换MLF和对冲财政存款为前提而“降准”,目的是:“降准”减少负债的情况下,缩减MLF所形成的央行资产,同时对冲财政存款增加而增加的央行负债。这次“降准”也有这样的特征,除了支持小微企业的2000亿元投放,其他针对大银行“债转股”的“降准”实际不会立即形成有效的货币投放,而会变成“超额储备”缓慢地随着“债转股”进程释放。
所以,无论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否改造,我们只能期待央行收购更多的中国资产释放“真实有效”的基础货币,比如大幅增加一年期MLF投放,而我们的建议是:如果央行拒绝改造资产负债表,那恐怕需要以极低的利率(比如按照法定存款准备金1.62%的利率水平)发行更长期(比如5年、10年期)的CLF。
专家解读7月5日起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量大 突出结构性特点
央视网消息:对于即将实施的定向降准政策,专家表示,此次释放的资金量超过上一次降准释放的资金量,突出了结构性的特点,仍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加上此次央行再次降准,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实施了三次定向降准。第一次是1月25日开始实施的面向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约4500亿元。第二次是4月25日实施的定向降准置换9000亿元中期信贷便利,同时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杨德龙:向市场总共释放7000亿的资金,这次降准远远超出市场的预期,上次降准释放了4000亿的资金, 这次降准释放的资金量更大,对于市场资金面紧张的状况会有很大缓解。
有专家表示,此次定向降准体现了结构性的特点,有助于推进结构性去杠杆。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温彬:这次定向降准体现了一个结构性的特点,一个是针对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降准了大概5000亿的资金,主要用于推进法制化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的落地,这个也有助于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另一个针对邮政储蓄银行、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外资银行,降准了大概2000亿的资金,主要用于提供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主要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专家表示,当前广义货币M2的增速仍然处于低位,同时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也有所放缓,此次定向降准仍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两次降准不是同一条河,不要犯“刻舟求剑”错误!
邓海清 陈曦 刘伟
来源:海清FICC频道
邓海清,“海清FICC频道”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人民大学客座教授;陈曦、刘伟,“海清FICC频道”研究员
日,央行宣布“定向降准”。6月22日,央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确认“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此次定向降准是对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具体落实,我们在报告《央行降准是个好药方!预测十年国债下至3%,人民币汇率贬至7,去杠杆将从“剧痛”转入“无痛”》中提出,从以往经验来看,国务院会议定调“定向降准”之后,距离落地往往只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再次得到验证。
此次定向降准释放以下四大信号:
1、信号一:此次“定向降准”与4月“定向降准”有很大不同,此次定向降准完全释放增量货币,更符合总量政策而非结构政策的特征,同时不再强调降准的“对冲作用”,与4月更侧重置换MLF、对冲货币回笼完全不同,验证了央行货币政策确实出现“政策巨变而不是微调”。
2、信号二:此次“定向降准”彻底证伪了“货币紧缩去杠杆”的说法,验证了我们提出的货币紧缩是去杠杆的毒药。货币紧缩已经彻底被中国央行抛弃,“严监管+降准”才是央行“正确的事”。
3、信号三:此次“定向降准”的功能与以往相比有重大变化,增加了降低企业杠杆率的功能——“债转股”,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去杠杆将从‘剧痛’转入‘无痛’”,这与2018年以来的信用紧缩和风险事件频发有关。“去杠杆”大方向仍要继续,但会减少“一刀切式去杠杆”。
4、信号四:此次定向降准与美国加息几乎前后脚,而且是在人民币快速贬值之时,表明人民币汇率在央行决策中的重要性显著下降。我们一直强调,“汇率,从来没有中国很多人认为的那么重要”,在中美经济走势分化、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美元升值周期下,中国政策层绝不应重演年的“弃外储、保汇率”悲剧,而应当让汇率市场化的波动,人民币贬值在所难免。
在降准之外,我们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央行6月22日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这一报告历来不会引起市场关注,但是此次报告中有一个重大信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认了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流动性基调由“合理稳定”改变为“合理充裕”。
政策层对于流动性基调的变化,是解释中国货币政策、债券市场的不二法门。
2014年四季度-2016年三季度货币流动性处于利率低中枢、低波动的情况,这一时期的表述是“合理充裕”、“充裕”,国债收益率在这一时期从4%下降至2.7%;
2016年四季度-2017年三季度货币流动性处于利率中枢逐步抬升、高波动的情况,这一时期的表述是“基本稳定”,国债收益率在这一时期从2.7%上行至4%;
2017年四季度-2018年5月,利率中枢略微下行、波动幅度降低,“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正好介于之前两个时期,且较前期出现边际宽松,国债收益率由4%下降至3.6%;
日,国务院对流动性定调为“合理充裕”,货币流动性将面临进一步宽松,国债收益率将由3.6%变到多少?
对于降准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市场投资者可能吸取上一次降准的教训,即4月降准后,对债券市场实际上是“利多出尽”,叠加资金面意外紧张、美债上行、油价上行、中美贸易战和解预期等因素,导致债券市场持续大跌,因此,对于此次降准,市场投资者可能依然按照“利多出尽”来做。
我们认为,市场这种反应属于“刻舟求剑”式的学习记忆曲线,忽略了当前与4月降准的几大不同:
(1)国务院定调流动性由“合理稳定”到“合理充裕”,央行已经进行确认;而4月降准之后,资金面持续超预期紧张,央行态度并不明朗。
(2)当时中国经济下行并未得到普遍认同,且证据确实不够充分,而目前需求端、融资端数据均验证经济已经下行,且生产端一方面数据失真,另一方面从高频数据看也已经回落。
(3)中美贸易战环境完全不同,当时是中美和解可能性巨大,而目前中美贸易战已经开打。
(4)外部环境存在巨大不同,4-5月美债收益率从2.7%上行至3.1%,而目前美债收益率仅为2.9%,原油价格当时市场主流预期破80冲100,而目前原油价格已经回落稳定在70-77区间。
重申2018年“十年国债下至3%”,我们在2017年底提出“2018年最好、最确定的机会是利率债”,“十年国债3.8%闭着眼睛买”早已得到充分验证,之后提出“2018年两阶段行情,第一阶段是4%-3.7%,第二阶段是3.7%-3.4%”,现在我们基于中国政策层定调和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认为十年国债收益率将下降至3%。
对于人民币汇率,依然维持 “人民币汇率贬至7”的观点不变。汇率已经不再是制约中国央行的因素,在中美经济走势分化、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美元升值周期下,中国政策层绝不应重演年的“弃外储、保汇率”悲剧,而是应当效仿欧洲、日本,允许人民币汇率在合理水平上进行贬值。
  八评此次定向降准:市场关于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已经打得很满
来源:张明宏观金融研究
此次降准的目标还是定向宽松。
中国人民银行24日决定,自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以下为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的点评:
1、从央行与高层近期的表态来看,这次降准的目标还是定向宽松,试图使得资金流向合法合规的市场化债转股与小微企业。
2、然而从历次降准的结果来看,“定向”只能做到央行到商业银行这一步,而最终的资金流向,是央行与监管部门难以控制的。因此,本次降准引发了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转向的预期,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3、本次定向降准,与上周的股市大跌直接相关。本次降准至少有三个主要目的,一是央行强调的支持债转股与小微企业,二是给动荡的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试图对正在减速的宏观经济提供一定支持。
4、本次定向降准,给市场上带来政策放松的预期,要强于4月份的降准。因为上述降准之后马上就推出了资管新规。可以说上次降准是给严监管做铺垫。而本次降准之后,短期内加强金融监管(例如出台资管新规细则)的概率较低。
5、本次降准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值得关注。今年以来,部分准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火爆,下半年房地产上涨行情有从准一线城市转移到一线城市的可能。5月份的数据已经反映北京房地产市场明显反弹。由于预期未来还有连续降准,部分房产投机者已经蠢蠢欲动。
6、迄今为止,中国金融监管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一旦加强监管与紧流动性,受害者往往是中小企业;而一旦放松监管与松流动性,受益者往往是国有企业与投机者。如何打破这种不对称性,是央行与监管当局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7、这次降准的时机要滞后于美联储加息一周,说明央行试图避免降准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打压作用。然而,近日央行连续下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说明了央行不愿意看到人民币兑CFETS篮子汇率继续强劲升值(后者与中美贸易战叠加之后将会显著冲击出口增速)。然而,央行将会努力避免持续贬值加剧资本外流,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总体贬值将会相当温和,预计今年底部在6.7上下。
8、今年4、5、6三个月,中国央行已经连续三次放松货币政策,包括两次降准以及扩大MLF的抵押品范围。市场关于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已经打得很满,目前关于下半年继续降准的预期高涨。为避免货币政策放松预期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建议除非未来的宏观数据出现显著恶化,或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震荡,中国央行应该避免继续连续放松货币政策。否则,容易让控风险与控房产的调控努力功亏一篑。
(作者为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原题为《八评本次定向降准》,经作者授权刊发。)
  央妈再撒7000亿,房地产能抢到多少?
存款准备金下调,所释放出的7000亿流动性都去哪里?有多少进房地产,值得好好研究。
来源:攸克地产
全世界绝大数国家的公众,都不会太理解存款准备金这种货币工具是什么意思,惟独中国例外。我们的公众有着一套十分朴素的理解框架:存款准备金降了,房价又该涨了。
这么理解,不能说不对,但是完全一概而论就过于简单化了。过去如此,不代表未来如此。所以,这次存款准备金下调,所释放出的7000亿流动性都去哪里?有多少进房地产,值得好好研究。
一、此次降准的7000亿流动性,分成两部分,5000亿“给国有大行”;2000亿“给”城商行、农商行、邮储银行等,但不包括县域农商行。国有大行的5000亿,有明确方向---债转股;剩下给农商行的2000亿,方向相对虚化,就是小微企业。先搞明白这个结构,攸克君再和你说后话。
二、问题紧跟着就来了,有多少可能进房地产?我们先看国有大行的这5000亿。话说我国央行和他国央行的最大不同,即在于工具繁多。所谓定向降准这个工具,应该就是我国发明的。这5000亿元被定向到了债转股。还记得攸克君写了好几篇文章说的么,各种企业的兑付危机出现,这5000亿元流动性,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但是,怎么能定向?央行这次搞了两个工具,一个是要商业银行在用这5000亿元的流动性时,要有台账。台账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什么项目用了多少钱,去向是哪里。央行的意思是,你把台账建好了,我去查,看看你是不是用于债转股了。好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考验商业银行,你有多大的胆子做假台账?做假账,可是个人要为单位担责的哦。
但是,这里面有一点,是个口子。即房地产企业或者独立法人项目的债转股。央行也不能说,禁止房地产行业的债转股,所以这是口子,可以向房地产输血。但是,等等,事情没那么简单,你我想得明白,监管层的精英们想不明白?
这就是央行的第二招,有了台账做基础,央行开始要求这些国有大行,在搞所有领域的债转股时,都不能把贷款发放给那些搞固定收益的项目。什么意思?固定收益就是债啊,不管收益什么样,周期多长,都是债,而不是转股,央行要求建台账,是为备查,查什么,查是不是用于债转股了,是不是真用于债转股了,这就是说,银行对于那些明股实债的债转股,是忌惮的,不太乐意的,这也是央行的初衷。
回到房地产,这个领域,绝大部分涉及股权的,所谓股权投资,攸克君斗胆说一句,实际上都是明股实债,房地产收益在那摆着,那个股东真愿意出让股权?就是这么个意思。
因此,这个口子会不会给房地产输血?会。但是会不会多?答案至少是不容易,很难。台账制在那摆着,会计都知道,做假账,是警察跟你谈。
三、来说2000亿给城商、农商行的流动性。攸克君觉得,由于用途说得虚化,所以,这部分流动性的想象空间会大一些。
城商行农商行的很多所在地,都没什么好项目,好企业。因此,很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这些钱进了符合方向的企业或者表面上符合方向的企业,但是企业又以某种方式变换回了银行,成为理财或者银行的各种表外资产。然后,理财最终的去向之一,有可能是房地产,项目融资也好,还有一部分流入各种渠道也有可能。
但是,请别忽视一点,央行给这2000亿流动性的时候,附带了条件,就是这2000亿元的定向给小微企业的流动性,要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这个跟不懂金融的解释起开太费劲,攸克君简单说,就是理财也被管起来了,被纳入资本充足率范围。这样一来,要是想把这2000亿的流动性,很大一部分流入楼市,也是不那么容易的。但是,要比那5000亿元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四、在当前金融整肃的背景下,城商行、农商行的业务范围,受到严格的合规限制。一般就在本地至多本省。因此,这些农商行、城商行所在地区的楼市,想像空间更大。尤其是那些总盘子不大的二三四线城市。
五、在理解流动性的去向时,必须理解当前的金融整肃环境。过往通过表外渠道,将降准资金推进房地产市场的一幕,不会太简单地重演,各种难度都在加大。这是大背景,即便看见了7000亿这个数字,也别忘了这个大背景。
基于这些,攸克君讲几个判断:
1. 一线城市国有大行为主,他们拿的5000多亿流动性,指向明确,台账严格。再加上城商行在一线城市份额不大,况且一线城市房地产总盘子太大,又受到地方政府严控,所以,一线城市盘面上的想象空间不大。
2. 城商行在二三四线城市的份额大,楼市盘子又小。看明白上述几点分析的,应该明白,二三四线城市的楼市更大的想象空间。
3.地方政府的压力会变大,因此,预计不久过后,又会有一波强化调控的风潮。
看了这些,诸君是否还愿意简单判断呢?人,总是需要成长的。
【推荐阅读】
年内第三次降准有何不同?加强债转股来去杠杆是亮点
央行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 机构:年内仍有1-2次降准
道达投资手记:定向降准 市场情绪可能出现拐点
央行划5项重点工作:降准是标配 恐还有别的大招
央行定向降准0.5%放水七千亿,会引发新的一轮楼市上涨吗?
来源:江瀚视野观察
如果说在中国金融界有什么东西能够引发全国的大波动的话,那么央行降准无疑就是最有可能的大概率事件,在美联储再度加息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在预计中国央行会不会跟着美联储加息,然而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央行不仅没有加息而且降准了,央行降准到底会对中国经济有着怎么样的影响?会引发中国楼市的新一轮上涨吗?
一、央行周末重启定向降准放水
6月24日下午5点左右,人民银行官网发布了一个大新闻,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运用定向降准和从市场上募集的资金,按照市场化定价原则实施“债转股”项目。支持“债转股”实施主体真正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治理,并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定向降准资金不支持“名股实债”和“僵尸企业”的项目。同时,邮政储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应将降准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毋庸置疑,央行再次降准了,此次降准到底该怎么解读?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1、此次定向降准会放多少水?每次央行降准对于大家的来说,其实也都习以为常,这就是为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一般大家俗称叫做“放水”。那么,这次放水会放多少呢?根据央行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此次放水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工农中建交等五大行,以及中信、光大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5000亿资金。与此同时,给邮储、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外资银行降准0.5个百分点,可释放2000亿资金。所以,此次降准将会释放7000亿资金,对于推动市场流动性缓解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2、央行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候降准?在我们看到降准的时候先不要太着急,这不是常规性的降准,而是定向降准,何为定向降准?就是释放的流动性并不是直接无差别地投向市场,而是有针对性的投向主要领域,这次央行给专项领域就是投向“债转股”项目,并着力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定向降准,有利于增强小微信贷供给能力,增加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改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简单点理解,就是今年以来国家“债转股”项目的进展较为缓慢,为了推动“债转股”项目国家选择了对五大行定向降准。而为了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国家对邮储、城商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降准,用于服务企业融资。
3、哪些领域可以得到降准支持?国家规定,主要是“债转股”的相关领域,具体来说:一是实施主体在“债转股”项目中应当实现真正的股权性质投入,而不是仍然以获取固定收益为目的的“债转债”;二是鼓励相关银行和实施主体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债转股”项目;三是“债转股”有关股份以及相关债务减记要严格遵循市场化定价;四是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五是实施“债转股”项目应当有利于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
所以,总结此次降准,有些非常明确的特点,第一降准的方向非常明确,“债转股”项目和小微企业,第二降准的企业也非常精准,五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邮储、城商行、农商行等,所以精准手术刀式的降准是此次政策的最主要特征。
二、降准会引发楼市新的一轮上涨吗?
说实在,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央行降准对我们的影响并没有多少,我们之所以会关注降准,最大的问题就是降准在某种程度上会和我们最关心的房子和工资密切相关。
一是降准将会推高房价?正如同,我们之前讨论的香港高房价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支撑香港房价快速长期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受到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从而导致了流动性的过剩,这种过剩的流动性将会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高涨,所以每每听到降准,相信所有人的心中都会一紧,毕竟降准这种大规模的货币政策对于市场的影响将会是非常深远的。所以,所有人都会担心,这次降准会不会推高房价呢?
然而,我们对此其实不用过分担心,因为这次的降准是一次非常精准的市场调控,不仅目标明确,执行者具体,方向非常突出,所以只要政策能够真正执行到位,那么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国家核心理念几乎不会是问题。当然,我们也必须要警惕,严防有企业借助此次降准的时机,套出银行资金用于房地产,或者是有些不法分子变造项目让其涌入房地产,这样的风险还是需要严防的。正如之前新闻报道的,有互金资金变相流入房地产的现象,所以核心关键是要防止降准的政策被人变相利用使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二是降准会引发通胀从而推升房价吗?肯定还会有朋友会问,那么有没有可能性,降准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从而又有通货膨胀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上涨呢?在我们纵观全世界金融史的过程中,的确是在21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美联储所采用的降准放水和低利率政策引发了比较大的通胀,从而产生了房地产市场的上涨。
这次降准几乎也不太可能,首先,从中国经济的体量来说,7000亿人民币的降准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不会太大,我们几乎不用过分担心降准会引发通胀从而推动房价。其次,此次降准所在的范围又是比较明确的“债转股”以及小微企业领域,由于投放的领域非常具体,所以很难在全体经济领域中引发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此次降准是国家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推动“债转股”发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所进行的比较精准的宏观调控,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不必过分担忧。
  央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本报记者&傅苏颖&
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6月24日决定,从日起,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总体测算,此次降准将释放资金7000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定向降准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体现。他指出,考虑到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整个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状况、金融去杠杆的情况,包括M2增速还处于历史低位,所以这次降准释放7000亿元的准备金的规模还是稳健货币政策的体现。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定向降准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自日起,下调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释放资金约5000亿元,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同时撬动相同规模的社会资金参与。相关银行要建立台账,逐笔详细记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实施情况,按季报送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
二是同时下调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释放资金约200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相关银行开拓小微企业市场,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机构使用降准资金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情况将纳入人民银行宏观审慎评估。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签约金额和资金到位进展比较缓慢,考虑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的主力军,可通过定向降准释放一定数量成本适当的长期资金,形成正向激励,提高其实施“债转股”的能力,加快已签约“债转股”项目落地;同时,当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为突出。邮政储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商行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实施定向降准,有利于增强小微信贷供给能力,增加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改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总的来看,此次定向降准有利于稳步推进结构性去杠杆,有利于加大对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属于定向调控和精准调控。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该负责人介绍。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降准释放资金共约7000亿元,有利于增加银行低成本可用资金,并辅以其他措施,将促进“债转股”加快实施和增加小微企业融资。另外,适逢半年末时点,市场流动性有季节性紧张压力,此次降准也有利于缓解季节性流动性紧张,保证流动性平稳,同时也是去杠杆的举措之一,有利于推进结构性去杠杆。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点评称,本次降准主要是落实国务院要求,定向降准,重点支持“债转股”,稳妥推进去杠杆。客观上将释放流动性,缓解资金压力,有利于改善市场情绪。
温彬认为,此次定向降准,与前两次比较又有了新的创新,即对大型国有银行和十二家股份制释放的5000亿元,是用于“债转股”的项目。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是解决一些行业和企业杠杆率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资金和股权等问题,“债转股”在推进中,落地的项目相对比较缓慢,也影响我国的结构性去杠杆。因此,通过此次定向降准,同时撬动相同规模的社会资金,包括通过发债、引进第三方资本,相信年内会较快推进此前签约的项目尽快落地。
针对定向降准资金支持的“债转股”项目应满足的条件,该负责人介绍称,一是实施主体在“债转股”项目中应当实现真正的股权性质投入,而不是仍然以获取固定收益为目的的“债转债”,也就是说,不支持“名股实债”的项目。
二是鼓励相关银行和实施主体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债转股”项目。
三是“债转股”有关股份以及相关债务减记要严格遵循市场化定价,按照法律法规,由项目相关参与方协商确定。
四是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相关实施主体应真正参与“债转股”后企业的公司治理,促进其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同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五是实施“债转股”项目应当有利于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恢复企业发展动能,不支持“僵尸企业”债转股。
温彬也表示,这次落地过程中,也明确反对明股实债和“僵尸企业”债转股,以防止逃废债,要更好的参与公司治理机制中,既可以完善公司治理,同时也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
温彬认为,此次定向降准相对MLF(中期借贷便利)而言是释放长期资金,使商业银行可以更好运用于长期项目和信贷结构的调整,债转股就是用长期资金来支持长期投资,包括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就更有持续性,通过定向降准这一措施,可以实现结构的优化。
温彬表示,未来仍然有空间、有必要和有可能进一步的实施定向降准,预计未来到年底还有1次-2次的定向降准的操作。主要是考虑到宏观经济在下半年存在的一定不确定性,这会进一步影响外汇占款的变化。同时,目前来看,即便是降准之后,目前与国际同业来比仍处于高位,因此,降准有利于释放长期资金,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同时,也不排除进一步通过降准置换MLF方式,来降低整个金融体系获得资金的成本。
“展望未来,在经济运行显下行压力、中美贸易冲突升级的情况下,预计类似定向、结构性支持政策还会继续推出。”鄂永健认为。
  原标题:把握好定向降准释放的政策信号
樊大彧/北京青年报
从中长期角度看,此次定向降准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下相机做出的应对举措。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把握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同时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24日决定,自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相关报道见A8版)
央行昨日宣布定向降准,市场也迎来了期待中的利好。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会议确定了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包括运用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的定向降准决定是对国务院部署的落实。同时,央行的决定也有超出市场预期的部分,此次定向降准共可释放资金约7000亿元,其规模超出预期。
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波动,国内股市及周边股市也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此次央行定向降准,普遍被理解为利好资本市场,但事实上与股市并没有直接关系。定向降准的主要着力点是“债转股”,在此方向可释放资金约5000亿元。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是降低企业杠杆率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防范企业债务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优胜劣汰,有利于推动企业股权多元化,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债转股”可为我国供给侧改革保驾护航,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
尽管本次定向降准主要是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重点支持“债转股”,稳妥推进去杠杆,但定向降准客观上释放了流动性,可以有效缓解资金压力,有利于改善资本市场情绪,有利于股市健康发展。
从短期看,定向降准可以有效缓解金融市场习惯性的“钱荒”局面。通常每年6月末,对银行业资金面而言都是大考时刻。此时,银行业流动性全面吃紧,各银行需要满足半年末存款考核要求,同时需要进行补缴存款准备金、财税征缴和分红等。每逢6月下旬,资金回笼导致的“钱荒”,甚至可能对资本市场及生活消费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此次央行宣布定向降准,正值“半年度”时间节点,不仅可以改善股市的流动性,对改善资本市场预期无疑也具有非常正面的效果。
从中长期角度看,此次定向降准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下相机做出的应对举措。今年以来,央行已连续实施定向降准,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正转为略为宽松。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并不是铁板一块的货币政策,央行必须根据当前经济形势以及市场资金的紧张程度做出灵活应对。此次定向降准释放出明白无误的信号,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把握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同时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准确把握央行释放的政策信号,至关重要。定向降准对股市、楼市的稳定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今的降准绝不会重蹈大水漫灌的覆辙。各方面的市场人士需要保持清醒认识,要明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依然未变,方方面面的“加杠杆”及各种资产泡沫绝不可能卷土重来。中国经济将继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应对好各种贸易摩擦,持续推动结构性去杠杆,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钮文新:央行“降准”没那么轻松
原创:&钮文新工作室&
来自微信公号:钮文新&
看到央行通过问答方式给出的约束条件,我们可以肯定,这次“降准”又是结构性的。但按照常识,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政策,首先需要确保中国经济总需要(内需)强健有力,而绝不能“因结构性问题考量忽视总量不足问题”。
经济学常识认为,一个国家的结构性调整,必须依托财政税收政策配合产业政策去完成,而不是依靠货币政策。大致的意思是:国家确定发展哪些产业、不发展哪些产业之后,那就要通过财税政策,对支持的产业减税降费,而对限制产业加税提费;然后,支持的产业预期向好,股价上升,信贷安全度增加,资本自然而然地流向这些产业,而且是市场自然的选择,风险控制也自然避免了政府背书的干扰。
但是,中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既然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已经落实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那货币政策就该更多地关注总量稳定,全力维护社会总需求保持强劲的动力。但是,现在货币政策非要在结构调整的问题上“凑热闹”,甚至以支持结构调整为名构建“总量高度紧张”的货币环境,加之监管强力“去杠杆”动作,这势必导致“政策过调”。结果很可能是:总量紧张导致的“金融恐慌”和经济衰退,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不仅欲速不达,反而过犹不及。
周日(6月24日),一份来自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李扬、尹中立、李拉亚、殷剑峰提出的报告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引起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这份报告题目是:警惕中国出现金融恐慌。作者依据今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上相继出现债券违约、流动性紧张、汇率下行和股市下泻等问题提出观点:目前中国极有可能出现金融恐慌——极端的集体规避风险的行为,它极易引致恶化金融危机。
基于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报告建议:第一,立即启动国务院金融与发展委员会中的应急处置机制;第二,制定预案,及时、果断处理违约、破产事件;第三,尽快隔绝我国货币供给机制与美元、汇率和外汇储备的关系,为防范不可避免的外部冲击做好准备。
在此三大解决方案当中我们看到,最核心、最关键的是第三条,而第三条的重点在于实施方法。请仔细阅读、体会和思考报告中有关第三条措施的实质内容: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正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大国,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摆脱货币政策被外汇储备动态绑架的困局。具体方法是:大规模改造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基本方向是将外汇储备(资产)和对应的法定准备金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移出。
作者认为,如此所为,至少可以产生五个我们期待很久的成果:其一,央行将对其调控对象--存款货币金融机构、政府等--保持净债权人地位,由此重新确立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权威;其二,金融机构将“解放”出数以万亿计的可贷资金,资金市场的供求格局将大大逆转,实体经济的资金可得性将大大改善;其三,基于此,市场利率将回归由高储蓄率决定的较低水平,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也将大大降低;其四,通过这一调整,我国的债券市场也将获得数以万亿计的固定收益债券供给,实现直接融资在债券市场上长足发展,进一步改善我国的金融结构;其五,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也将使外汇储备恢复其“国家外汇储备”本来面目,从而可以更有力地为国家的对外战略发挥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详见本刊3月5日《寻求去杠杆之道》。简单而言,《货币金融学原理》暗示:央行只有购买本国资产而释放的基础货币在属于“真实有效”的基础货币。但我们看到,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当中,外汇储备所形成的外国资产高达22万亿元,其所对应的负债属于基础货币中的“水分”,如果按照上述报告给出的方式,把外汇储备与对应的负债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移出,那中国“真实有效”的基础货币则只有8万亿元左右,过少。
原因1:按照美国4万亿美元基础货币对应18万亿美元GDP——1:4.5的比例关系,中国该比例达到1:10,也就是单位GDP中所含基础货币比例过低;原因2:按照去年9月份的数据,相对于143万亿元的M2,只有8万亿元基础货币,意味着中国以货币乘数为代表的金融杠杆率超过17倍,远远高于美国金融危机发生时的8.93倍。所以我们一直强调:中国M2过高是因为基础货币投放不足,而经济增长不得不靠商业金融机构不断创造货币支撑;这必然导致中国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必然导致金融市场乱象丛生。
怎么办?我们给出与上述报告同样的方案:把外国资产和对应的负债移出央行资产负债表(我们认为应交由财政管理),显露央行基础货币真实情况,并尽快不足“真实有效”的基础货币。假如“真实有效”的基础货币数量达到GDP的1/5或1/4——16.5到20.5万亿元(较现在增加1到1.5倍),如果货币乘数保持4倍水平,那M2只需66万亿元到80万亿元,根本用不着143万亿元。所以我们说,M2过高、中国金融杠杠过高都是因为“真实有效”的基础货币投放过少所致,是“因短而高”,是“因过度错配而高”,是在长期资本严重稀缺的情况下,短期信用需求过度膨胀所致。
正因如此,在没有发生资本大量外流、外国资产没有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央行其实不敢频繁而大幅地“降准”。原因:按照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原理,长期存续于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的外国资产,必须与一笔长期负债相匹配,而这笔长期负债正是法定存款准备金。
其实,从最年的“降准”中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之后的连续“降准”是因为资本逃逸导致外汇储备(外国资产)快速降低;而今年的两次“降准”,外资没有大幅流出,所以央行不得不用置换MLF和对冲财政存款为前提而“降准”,目的是:“降准”减少负债的情况下,缩减MLF所形成的央行资产,同时对冲财政存款增加而增加的央行负债。这次“降准”也有这样的特征,除了支持小微企业的2000亿元投放,其他针对大银行“债转股”的“降准”实际不会立即形成有效的货币投放,而会变成“超额储备”缓慢地随着“债转股”进程释放。
所以,无论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否改造,我们只能期待央行收购更多的中国资产释放“真实有效”的基础货币,比如大幅增加一年期MLF投放,而我们的建议是:如果央行拒绝改造资产负债表,那恐怕需要以极低的利率(比如按照法定存款准备金1.62%的利率水平)发行更长期(比如5年、10年期)的CLF。
专家解读7月5日起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量大 突出结构性特点
央视网消息:对于即将实施的定向降准政策,专家表示,此次释放的资金量超过上一次降准释放的资金量,突出了结构性的特点,仍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加上此次央行再次降准,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实施了三次定向降准。第一次是1月25日开始实施的面向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约4500亿元。第二次是4月25日实施的定向降准置换9000亿元中期信贷便利,同时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杨德龙:向市场总共释放7000亿的资金,这次降准远远超出市场的预期,上次降准释放了4000亿的资金, 这次降准释放的资金量更大,对于市场资金面紧张的状况会有很大缓解。
有专家表示,此次定向降准体现了结构性的特点,有助于推进结构性去杠杆。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温彬:这次定向降准体现了一个结构性的特点,一个是针对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降准了大概5000亿的资金,主要用于推进法制化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的落地,这个也有助于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另一个针对邮政储蓄银行、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外资银行,降准了大概2000亿的资金,主要用于提供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主要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专家表示,当前广义货币M2的增速仍然处于低位,同时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也有所放缓,此次定向降准仍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两次降准不是同一条河,不要犯“刻舟求剑”错误!
邓海清 陈曦 刘伟
来源:海清FICC频道
邓海清,“海清FICC频道”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人民大学客座教授;陈曦、刘伟,“海清FICC频道”研究员
日,央行宣布“定向降准”。6月22日,央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确认“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此次定向降准是对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具体落实,我们在报告《央行降准是个好药方!预测十年国债下至3%,人民币汇率贬至7,去杠杆将从“剧痛”转入“无痛”》中提出,从以往经验来看,国务院会议定调“定向降准”之后,距离落地往往只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再次得到验证。
此次定向降准释放以下四大信号:
1、信号一:此次“定向降准”与4月“定向降准”有很大不同,此次定向降准完全释放增量货币,更符合总量政策而非结构政策的特征,同时不再强调降准的“对冲作用”,与4月更侧重置换MLF、对冲货币回笼完全不同,验证了央行货币政策确实出现“政策巨变而不是微调”。
2、信号二:此次“定向降准”彻底证伪了“货币紧缩去杠杆”的说法,验证了我们提出的货币紧缩是去杠杆的毒药。货币紧缩已经彻底被中国央行抛弃,“严监管+降准”才是央行“正确的事”。
3、信号三:此次“定向降准”的功能与以往相比有重大变化,增加了降低企业杠杆率的功能——“债转股”,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去杠杆将从‘剧痛’转入‘无痛’”,这与2018年以来的信用紧缩和风险事件频发有关。“去杠杆”大方向仍要继续,但会减少“一刀切式去杠杆”。
4、信号四:此次定向降准与美国加息几乎前后脚,而且是在人民币快速贬值之时,表明人民币汇率在央行决策中的重要性显著下降。我们一直强调,“汇率,从来没有中国很多人认为的那么重要”,在中美经济走势分化、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美元升值周期下,中国政策层绝不应重演年的“弃外储、保汇率”悲剧,而应当让汇率市场化的波动,人民币贬值在所难免。
在降准之外,我们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央行6月22日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这一报告历来不会引起市场关注,但是此次报告中有一个重大信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认了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流动性基调由“合理稳定”改变为“合理充裕”。
政策层对于流动性基调的变化,是解释中国货币政策、债券市场的不二法门。
2014年四季度-2016年三季度货币流动性处于利率低中枢、低波动的情况,这一时期的表述是“合理充裕”、“充裕”,国债收益率在这一时期从4%下降至2.7%;
2016年四季度-2017年三季度货币流动性处于利率中枢逐步抬升、高波动的情况,这一时期的表述是“基本稳定”,国债收益率在这一时期从2.7%上行至4%;
2017年四季度-2018年5月,利率中枢略微下行、波动幅度降低,“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正好介于之前两个时期,且较前期出现边际宽松,国债收益率由4%下降至3.6%;
日,国务院对流动性定调为“合理充裕”,货币流动性将面临进一步宽松,国债收益率将由3.6%变到多少?
对于降准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市场投资者可能吸取上一次降准的教训,即4月降准后,对债券市场实际上是“利多出尽”,叠加资金面意外紧张、美债上行、油价上行、中美贸易战和解预期等因素,导致债券市场持续大跌,因此,对于此次降准,市场投资者可能依然按照“利多出尽”来做。
我们认为,市场这种反应属于“刻舟求剑”式的学习记忆曲线,忽略了当前与4月降准的几大不同:
(1)国务院定调流动性由“合理稳定”到“合理充裕”,央行已经进行确认;而4月降准之后,资金面持续超预期紧张,央行态度并不明朗。
(2)当时中国经济下行并未得到普遍认同,且证据确实不够充分,而目前需求端、融资端数据均验证经济已经下行,且生产端一方面数据失真,另一方面从高频数据看也已经回落。
(3)中美贸易战环境完全不同,当时是中美和解可能性巨大,而目前中美贸易战已经开打。
(4)外部环境存在巨大不同,4-5月美债收益率从2.7%上行至3.1%,而目前美债收益率仅为2.9%,原油价格当时市场主流预期破80冲100,而目前原油价格已经回落稳定在70-77区间。
重申2018年“十年国债下至3%”,我们在2017年底提出“2018年最好、最确定的机会是利率债”,“十年国债3.8%闭着眼睛买”早已得到充分验证,之后提出“2018年两阶段行情,第一阶段是4%-3.7%,第二阶段是3.7%-3.4%”,现在我们基于中国政策层定调和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认为十年国债收益率将下降至3%。
对于人民币汇率,依然维持 “人民币汇率贬至7”的观点不变。汇率已经不再是制约中国央行的因素,在中美经济走势分化、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美元升值周期下,中国政策层绝不应重演年的“弃外储、保汇率”悲剧,而是应当效仿欧洲、日本,允许人民币汇率在合理水平上进行贬值。
  八评此次定向降准:市场关于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已经打得很满
来源:张明宏观金融研究
此次降准的目标还是定向宽松。
中国人民银行24日决定,自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以下为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的点评:
1、从央行与高层近期的表态来看,这次降准的目标还是定向宽松,试图使得资金流向合法合规的市场化债转股与小微企业。
2、然而从历次降准的结果来看,“定向”只能做到央行到商业银行这一步,而最终的资金流向,是央行与监管部门难以控制的。因此,本次降准引发了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转向的预期,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3、本次定向降准,与上周的股市大跌直接相关。本次降准至少有三个主要目的,一是央行强调的支持债转股与小微企业,二是给动荡的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试图对正在减速的宏观经济提供一定支持。
4、本次定向降准,给市场上带来政策放松的预期,要强于4月份的降准。因为上述降准之后马上就推出了资管新规。可以说上次降准是给严监管做铺垫。而本次降准之后,短期内加强金融监管(例如出台资管新规细则)的概率较低。
5、本次降准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值得关注。今年以来,部分准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火爆,下半年房地产上涨行情有从准一线城市转移到一线城市的可能。5月份的数据已经反映北京房地产市场明显反弹。由于预期未来还有连续降准,部分房产投机者已经蠢蠢欲动。
6、迄今为止,中国金融监管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一旦加强监管与紧流动性,受害者往往是中小企业;而一旦放松监管与松流动性,受益者往往是国有企业与投机者。如何打破这种不对称性,是央行与监管当局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7、这次降准的时机要滞后于美联储加息一周,说明央行试图避免降准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打压作用。然而,近日央行连续下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说明了央行不愿意看到人民币兑CFETS篮子汇率继续强劲升值(后者与中美贸易战叠加之后将会显著冲击出口增速)。然而,央行将会努力避免持续贬值加剧资本外流,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总体贬值将会相当温和,预计今年底部在6.7上下。
8、今年4、5、6三个月,中国央行已经连续三次放松货币政策,包括两次降准以及扩大MLF的抵押品范围。市场关于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已经打得很满,目前关于下半年继续降准的预期高涨。为避免货币政策放松预期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建议除非未来的宏观数据出现显著恶化,或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震荡,中国央行应该避免继续连续放松货币政策。否则,容易让控风险与控房产的调控努力功亏一篑。
(作者为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原题为《八评本次定向降准》,经作者授权刊发。)
  央妈再撒7000亿,房地产能抢到多少?
存款准备金下调,所释放出的7000亿流动性都去哪里?有多少进房地产,值得好好研究。
来源:攸克地产
全世界绝大数国家的公众,都不会太理解存款准备金这种货币工具是什么意思,惟独中国例外。我们的公众有着一套十分朴素的理解框架:存款准备金降了,房价又该涨了。
这么理解,不能说不对,但是完全一概而论就过于简单化了。过去如此,不代表未来如此。所以,这次存款准备金下调,所释放出的7000亿流动性都去哪里?有多少进房地产,值得好好研究。
一、此次降准的7000亿流动性,分成两部分,5000亿“给国有大行”;2000亿“给”城商行、农商行、邮储银行等,但不包括县域农商行。国有大行的5000亿,有明确方向---债转股;剩下给农商行的2000亿,方向相对虚化,就是小微企业。先搞明白这个结构,攸克君再和你说后话。
二、问题紧跟着就来了,有多少可能进房地产?我们先看国有大行的这5000亿。话说我国央行和他国央行的最大不同,即在于工具繁多。所谓定向降准这个工具,应该就是我国发明的。这5000亿元被定向到了债转股。还记得攸克君写了好几篇文章说的么,各种企业的兑付危机出现,这5000亿元流动性,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但是,怎么能定向?央行这次搞了两个工具,一个是要商业银行在用这5000亿元的流动性时,要有台账。台账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什么项目用了多少钱,去向是哪里。央行的意思是,你把台账建好了,我去查,看看你是不是用于债转股了。好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考验商业银行,你有多大的胆子做假台账?做假账,可是个人要为单位担责的哦。
但是,这里面有一点,是个口子。即房地产企业或者独立法人项目的债转股。央行也不能说,禁止房地产行业的债转股,所以这是口子,可以向房地产输血。但是,等等,事情没那么简单,你我想得明白,监管层的精英们想不明白?
这就是央行的第二招,有了台账做基础,央行开始要求这些国有大行,在搞所有领域的债转股时,都不能把贷款发放给那些搞固定收益的项目。什么意思?固定收益就是债啊,不管收益什么样,周期多长,都是债,而不是转股,央行要求建台账,是为备查,查什么,查是不是用于债转股了,是不是真用于债转股了,这就是说,银行对于那些明股实债的债转股,是忌惮的,不太乐意的,这也是央行的初衷。
回到房地产,这个领域,绝大部分涉及股权的,所谓股权投资,攸克君斗胆说一句,实际上都是明股实债,房地产收益在那摆着,那个股东真愿意出让股权?就是这么个意思。
因此,这个口子会不会给房地产输血?会。但是会不会多?答案至少是不容易,很难。台账制在那摆着,会计都知道,做假账,是警察跟你谈。
三、来说2000亿给城商、农商行的流动性。攸克君觉得,由于用途说得虚化,所以,这部分流动性的想象空间会大一些。
城商行农商行的很多所在地,都没什么好项目,好企业。因此,很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这些钱进了符合方向的企业或者表面上符合方向的企业,但是企业又以某种方式变换回了银行,成为理财或者银行的各种表外资产。然后,理财最终的去向之一,有可能是房地产,项目融资也好,还有一部分流入各种渠道也有可能。
但是,请别忽视一点,央行给这2000亿流动性的时候,附带了条件,就是这2000亿元的定向给小微企业的流动性,要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这个跟不懂金融的解释起开太费劲,攸克君简单说,就是理财也被管起来了,被纳入资本充足率范围。这样一来,要是想把这2000亿的流动性,很大一部分流入楼市,也是不那么容易的。但是,要比那5000亿元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四、在当前金融整肃的背景下,城商行、农商行的业务范围,受到严格的合规限制。一般就在本地至多本省。因此,这些农商行、城商行所在地区的楼市,想像空间更大。尤其是那些总盘子不大的二三四线城市。
五、在理解流动性的去向时,必须理解当前的金融整肃环境。过往通过表外渠道,将降准资金推进房地产市场的一幕,不会太简单地重演,各种难度都在加大。这是大背景,即便看见了7000亿这个数字,也别忘了这个大背景。
基于这些,攸克君讲几个判断:
1. 一线城市国有大行为主,他们拿的5000多亿流动性,指向明确,台账严格。再加上城商行在一线城市份额不大,况且一线城市房地产总盘子太大,又受到地方政府严控,所以,一线城市盘面上的想象空间不大。
2. 城商行在二三四线城市的份额大,楼市盘子又小。看明白上述几点分析的,应该明白,二三四线城市的楼市更大的想象空间。
3.地方政府的压力会变大,因此,预计不久过后,又会有一波强化调控的风潮。
看了这些,诸君是否还愿意简单判断呢?人,总是需要成长的。
【推荐阅读】
年内第三次降准有何不同?加强债转股来去杠杆是亮点
央行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 机构:年内仍有1-2次降准
道达投资手记:定向降准 市场情绪可能出现拐点
央行划5项重点工作:降准是标配 恐还有别的大招
央行定向降准0.5%放水七千亿,会引发新的一轮楼市上涨吗?
来源:江瀚视野观察
如果说在中国金融界有什么东西能够引发全国的大波动的话,那么央行降准无疑就是最有可能的大概率事件,在美联储再度加息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在预计中国央行会不会跟着美联储加息,然而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央行不仅没有加息而且降准了,央行降准到底会对中国经济有着怎么样的影响?会引发中国楼市的新一轮上涨吗?
一、央行周末重启定向降准放水
6月24日下午5点左右,人民银行官网发布了一个大新闻,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运用定向降准和从市场上募集的资金,按照市场化定价原则实施“债转股”项目。支持“债转股”实施主体真正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治理,并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定向降准资金不支持“名股实债”和“僵尸企业”的项目。同时,邮政储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应将降准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毋庸置疑,央行再次降准了,此次降准到底该怎么解读?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1、此次定向降准会放多少水?每次央行降准对于大家的来说,其实也都习以为常,这就是为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一般大家俗称叫做“放水”。那么,这次放水会放多少呢?根据央行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此次放水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工农中建交等五大行,以及中信、光大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5000亿资金。与此同时,给邮储、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外资银行降准0.5个百分点,可释放2000亿资金。所以,此次降准将会释放7000亿资金,对于推动市场流动性缓解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2、央行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候降准?在我们看到降准的时候先不要太着急,这不是常规性的降准,而是定向降准,何为定向降准?就是释放的流动性并不是直接无差别地投向市场,而是有针对性的投向主要领域,这次央行给专项领域就是投向“债转股”项目,并着力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定向降准,有利于增强小微信贷供给能力,增加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改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简单点理解,就是今年以来国家“债转股”项目的进展较为缓慢,为了推动“债转股”项目国家选择了对五大行定向降准。而为了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国家对邮储、城商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降准,用于服务企业融资。
3、哪些领域可以得到降准支持?国家规定,主要是“债转股”的相关领域,具体来说:一是实施主体在“债转股”项目中应当实现真正的股权性质投入,而不是仍然以获取固定收益为目的的“债转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年定期存款利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