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ATJ手中,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公司如何获取好流量

从自营产品到开放服务
马上消费金融的平台心 _ 东方财富网
从自营产品到开放服务
马上消费金融的平台心
21世纪商业评论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接受《21CBR》记者专访前一晚,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创始人赵国庆乘坐的航班23点刚刚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24点便约了一位候选人面试。这样快节奏、高强度的一天是他的工作日常,“比以前有趣、有挑战。”  创立马上金融前,赵国庆在担任首席战略官,2012年7月升任为京东联席董事长,当大家都以为他迎来了职业高峰时,赵国庆却在2014年4月离开了京东,几个月后创立了消费金融公司。  赛道的转换萌芽于2012年末,京东开始思索数据与金融相结合,包括“京东白条”在内的消费金融产品雏形出现了。赵国庆在这个过程中,决定进入还很蓝海的消费金融领域。他说,自己很爱跑马拉松,所以用了“马上”作为公司命名,“也寄托了能够给用户提供快速服务的愿望。”  持牌创业  2017年8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就联合贷款模式征求意见的通知》,就互联网贷款模式提出了准入资质以及风控要求,首次明确提出,只有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持牌金融机构才能从事互联网联合放贷业务。  监管风向趋严,牌照难求,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价值大幅提升。持牌的马上金融在2016年、2017年相继完成两轮融资,注册资本金从3亿元增至22亿元。  赵国庆回忆道,2014年下半年公司筹备之初,正值互联网金融行业爆发,资本前赴后继进场。那一年,“监管套利”的呼声不绝于耳,对部分创业者来说,选择壁垒低的进入方式,“行业先行、监管在后”更符合生存逻辑,但赵国庆坚定地选择了持牌创业的合规道路。  不过,在消费金融领域,包括持牌机构、信用卡在内的零售,以及BATJ等虽未持牌却坐享流量与用户的互联网公司,均在争夺市场蛋糕。对于马上金融来说,需要错位竞争。  “我们比银行更下沉,比互联网公司更开放。”赵国庆坦言,房、车、信用卡消费用户在银行的服务范畴内,家电、3C数码、教育、医美、旅游、家装等生活类场景,以及更下沉的人群就是马上金融的阵地。  与BATJ、苏宁、海尔等企业的闭环式消费金融业务相比,马上金融只在这些场景中做风控与放款的角色,赵国庆说,“本质上,没有直接竞争。”  目前,马上金融拥有现金分期、商品分期和循环信用额度三大类产品,阿里、京东、、腾讯、、去哪儿等近10万家生活场景类公司均与其有合作。现有的3000万用户以三、四线城市非学生消费者居多,贷款客单价在3000元左右。  业务定位明确外,赵国庆也意识到小额、分散的消费金融业务对效率与风控的强需求。为此,他坚持在技术与数据上的重金投入,700多人的技术研发团队,自主开发了400多套与零售信贷相关的系统,从账务、风控、催收、ABS系统、审批到客服与呼叫系统,建立了整套完整的服务价值链。包括接入公安、人行征信等十项数据形成的反欺诈与授信模型,基于消费金融领域的活体人脸识别Face X,应用于催收与客服场景的语音识别,以及应用于黑名单共享、ABS底层资产穿透和联合贷款的账务系统共享的区块链技术。  这家消费金融公司拥有50项技术专利,正是科技驱动的思路,使得马上金融在授信、审批上非常高效,最快10秒就能完成审批,获客成本能够维持在低点。  在赵国庆看来,若把消费金融行业看做是赛道,具备合规能力是基本准入条件,“因为赛道上有‘警察’,可行驶在路上,究竟时速能到多少,就是科技能力决定的。”  “我们所有的技术与系统都基于特定消费与零售细分场景进行开发。”赵国庆告诉记者,马上金融正逐渐为各大合作机构赋能,输出这些系统与技术,提供端对端、模块化、系统化、整体或者局部的解决方案。  下一步,马上金融会持续在ABCDE五方面进行投入,其中A代表AI,人工智能;B代表Block Chain,区块链;C代表Cloud,云服务;D代表Data,大数据;E是Emotion,即用户情感。  赵国庆说,“前四个都是技术,E是人性,所有技术最后还是回归人性。像催收,我们现在也是基于信用本身,在每一次用户还款后给到一些物质或者优惠券鼓励。”  场景创新  根据最新公开的财务数据,2017年消费金融机构整体盈利能力均有提升,捷信去年全年实现净利10.22亿元,同比增长10%,招联金融实现净利11.89亿元,同比提升2.67倍。中邮、苏宁、海尔在内的消费金融公司均实现了千万元到亿元的净利不等。  马上金融的股东之一——此前发布的2017年财报显示,马上金融在2017年度交易金额为701亿元,实现营收46.68亿元,净利5.78亿元,较2016年度增长88.6倍,由于作为股东方享有投资收益,重庆百货也为此提升了经营状况。  接下来,马上金融将在现有自营业务(消费金融产品)基础上尝试做开放平台与金融科技服务。“我们通过同业拆借、授信获取资金,在服务C端用户的同时,开放给B端用户,为流通环节、商场等实体经济提供服务,对于金融机构伙伴,则以金融科技的方式,持续输出科技与服务能力。”  在业务场景上,马上金融始终坚持与场景结合服务实体经济,“标准品,像3C类,容易被线上业务取代,非标的服务消费很可能是未来消费金融的主战场,比如医美。”  其次,“去场景化”也是赵国庆的战略反思,“场景会提供用户密度与资金用途,降低获客与风控成本,可伴随科技发展,C2F(消费者到产地/工厂)的反向定制会出现,尤其在一些涉与业务的去中间化上,消费行为的改变会让部分场景消失。”  如今,包括马上金融在内,大部分消费金融机构的打法就是绕开银行服务场景,用户不断下沉。赵国庆却觉得,消费金融公司向上走或许是另一种样本,“通过控制运营成本、风控成本,使得综合成本与银行接近,这时候一些服务客群是可能出现重叠的。”赵国庆明白相较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成本处于劣势,差异化优势就在用户体验、产品设计与迭代的速率上。
(责任编辑:DF385)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对消费金融行业来说 什么才是好流量? - 互联网金融 - 亿邦动力网
风险低不意味着是好流量,低坏账也不意味着是好流量。紧贴着刀刃去展业才是好业务。核心是解决需求的短时错配问题。一、主流的流量模式分析现金贷是互联网流量的一次大规模变现,下一个流量变现口在哪里?我们不妨先把现在市面上存在的流量梳理一遍。从线上和线下的角度来讲:线上:流量标准化、规模化、可迅速复制。趋于饱和,大部分已被巨头开垦完毕,未来流量购买价格可能越来越贵。对于线上流量来讲,虹吸效应已经非常明显,80%的流量掌握在以BATJ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手里。对于这些巨头来说,流量偏标准化,基本上依赖各自的不同场景入口获客。线下:非标、零散、空白流量多。尚无像线上一样的流量巨头出现,但流量获取的门槛不低,不确定性大二、强监管之下,什么才是好流量?好与坏,是一个价值判断。评判对金融业务来说,是不是好的流量,最终的判断指标是能不能带来高收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考量。一是寻找借贷短期需求和收入能力的错配首先来厘清一个在风险业务上的误区:风险低,不等于绝对意义上的“好”,这个好,主要是从盈利性的角度来分析。这里举个例子,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余额转移业务。比如信用卡代偿业务,这个业务的客户人群资质是传统银行的信用卡用户,客户信贷质量相对是比较好的。但这部分人群有个典型特征,对利率敏感。这一点,导致任何意图抢占这部分人生意的公司都会面临一个收益天花板的问题。收益的上限既定,就需要极尽可能压缩成本项,才有可能最大化利润。这个收益的上限,就是银行信用卡中心18%的利率水平。理论上,这个数字也可以突破18%,但一旦突破18%,两个结果:1. 信贷极其优质的人群会流失掉,转回信用卡市场;2. 筛选出来的都是信用卡人群中风险较大的人群,行话说“这是一部分比较吃利息的人群”。信用卡代偿,实际上是以低于银行信用卡分期利率的水平把信用卡客群吸引过来。在一次获客后,再通过后期的一些增值业务盈利。目前国内的卡卡贷、省呗、还呗等公司都在做这个业务。信用卡余额代偿这个业务,其实是在跟传统银行还有BAT抢客户。对这些创业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把信用卡人群精细化分层,筛选其中习惯信用卡分期和经常逾期的人群。这样的商业模式,对风控、技术、运营成本控制要求都比较高,加上资金成本,进军这块业务的玩家,确实需要比较优秀的技术、风控、业务能力。总结来看,风控好、坏账低流量的两个短板:利差范围小,盈利空间有限。放贷业务的最主要盈利来源就是利息(可能还有各种不同名目的费用收入)。而不同人群对利息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从有些人身上很容易赚钱,而从有些人身上,很难赚钱。这些很难赚钱的人,就是我们人群金字塔中的顶端阶层,所谓的金领、高级白领、普通白领。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他们的借贷需求可以分为两类,日常消费性和额度大、利率低的周转性借贷。这两种需求银行、BATJ等互联网公司都可以满足。随着人群结构的金字塔逐步往下走,白领、蓝领、灰领,这些人对信贷成本的容忍度越来越高。虎口夺食:对风险识别与风险定价能力要求高对于金字塔顶尖的人群,过去只有银行可以独断经营。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挤入其中,这个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要从这部分人身上获得利润,雄厚的资金背景是基础,差异化定价的能力才是关键。比如,大多数银行的信用卡定价标准是在日息万三到万五之间。互联网巨头的借贷产品其实定价也基本上在这个范围内。蚂蚁借呗、京东白条的借贷利率成本如何在相当同质化的客群里,打出差异化,这里就体现了技术的价值。一方面,通过技术和算法的改进来区分出对借贷成本忍受度不一样的人群。比如目前这部分客群在银行面前,全部都是日利率万五的借贷成本,但有的人可能可以接受日利率万六、万七甚至更高。有的人可能可以降到日利率万五以下。这里面其实还有文章可以做,可以基于自己对用户群体的把握,来做更加精细化的用户金融产品定价。比如上文中提及的信用卡代偿业务。更进一步说,技术的适度采用,能够在风控的某些局部领域增强风险的识别能力,让科技能够真的赋能金融风险业务。另一方面,技术可以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方面发挥更大的优势。- 从本质讲,利率定价和人群资质匹配,高利率对应高利差的机会有人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蓝领、灰领人群的金融产品定价,虽然可以做到利率比白领高,但这部分人群的坏账也相对较高。如何衡量最终的盈利情况?其实,就算这部分人群的坏账再高,利息收入减去坏账,剪刀差算下来也是比银行赚钱。我们以单体的角度来算,银行信用卡分期的年利率不超过20,坏账成本一般在5个点以下。我们取最大值来算,剪刀差在十几个点左右。几家主流银行信用卡分期利率(图片来自网络)而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年化利率基本都在40、50以上(考虑到综合息费,这已经是行业内较为保守的数字),坏账肯定比银行高很多,我们暂且算15个点,剪刀差也可以保持在25以上。既然高利率对应高利差,那高利率的业务是不是就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显然不是。想要从高利率业务中分得一杯羹,必须有控制住风险因子的能力,举例:捷信。我们一直在讲,不同客群,对应了不同的风险。一般意义上,从社会人群的金字塔模型来看,从金领、白领、到蓝领,信贷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都在逐步升高。但就寻找流量来说,寻求短期需求和收入能力的不匹配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举例来说,对于白领来讲,他们对利息敏感,不愿承受比较高的借贷成本。但在某些特定领域,特定的人生时刻,比如家装、婚嫁、教育等特定用途领域,可能比平时更愿意承受高昂的成本。再者,就蓝领客群而言,这部分客群虽然整体风险成本较高(还款能力较白领差一点),但只要控制好授信敞口和欺诈风险,整体风险水平还是可控的。比起他们没有其他渠道借贷这个“需求不匹配”,他们反而能接受更高的利息。三、寻找“高犯错成本”的流量这里的犯错成本,指的是信贷违约之后对借贷者产生的不良后果。拥有高犯错成本的流量,一般都拥有无形抵押物。比如,在天猫或者淘宝上的B端商户,他们手里有大量的用户交易数据。这些流量背后对应的每个客户,都对应一个个具有芝麻信用分的消费者。我们在淘宝或者天猫上的任何消费、借贷活动,都会因影响到我们的芝麻信用分。芝麻信用分现在又适用于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买机票、订酒店、骑共享单车、出国旅行等等。芝麻信用分一旦受到影响,会有诸多麻烦。消费者一般都会倾向于提高自己的芝麻信用分而不是伤害它。在这种情境下,虽然消费者从蚂蚁借呗上借钱看似是无信用借贷,但实际上,芝麻信用分就是他们的无形抵押物。对C端消费者来说这样,对B端商户合作方来说,无形抵押物同样存在。比如,专注于做农村金融的什马金融,其合伙人陈小凤来自电动车品牌新大洲。什马金融有一个电动车消费分期的服务,其渠道合作商就是新大洲的各个经销商。对这些经销商的管理,什马金融采取的是“一刀切”制度。(这个什马金融自己对外报道时也有讲)。一旦发现如果有新大洲的经销商做假,或者联合消费者套现,就会取消他们的合作代理权。对于这些渠道商来说,试错成本是巨大的。一次套现几万几十万看似很爽,但可能连生意盘子都被收回去没得做,一般渠道商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对于那些单纯就是想做一锤子买卖,捞一笔就走的人来说,他们也要好好衡量下能否收益大于损失掉的机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什马金融手里通过自己展业存储的流量,相对于无犯错成本或者相对犯错成本较小的其他渠道流量来说,质量是有保证的。再对比来说,全国25家(截止到2017年9月)具有消费金融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他们的数据是可以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的。央行的征信系统中,还接入了一些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放贷数据。对于一个普通借贷者来说,借钱的平台是否接入了央行征信对于还钱行为影响不小。在百度不少老赖贴吧里,有不少宣称“借着a家的钱不用还,他家不上征信“的帖子。如果借钱的平台是接入央行征信的,(不管是通过直接抑或间接的方式),对还款人会形成心理压力,不还钱,要自食恶果的。在这个case中,接入央行征信,实际上就是他们的犯错成本。相比之下,为何现金贷的后期,大量的老赖开始不还钱,逾期暴涨,催收压力增大?甚至产生了“我自己凭本事借的钱,我凭什么要还?”的奇葩言论。老赖们发现,之前忽悠他们的这些平台,根本就不上征信。单均金额一两千元,在没有地区聚集效应的情况下,很多公司若想上门催收,综合催收成本很高,不划算。他们只要熬过催收期,说不定真的可以借钱不还。这种情况下,现金贷平台的流量和上述能够接入央行征信平台的流量,哪个更好一点?显而易见。高犯错成本,可天生,可加工上一章节中提到两个关于高犯错成本的实例,芝麻信用分和央行征信。这两个,其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高犯错成本类型:自己创造和制度优势。天猫上有近5亿活跃用户,占到整个中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他们创造了芝麻信用分的概念,来给普通人信用分级。这就跟现在流行的ICO发币一样,技术上人人都可以实现,但关键是市场有没有买你的账,否则就是有价无市。而央行征信则更特殊,这是政府给接入企业颁发的独一无二的红利。那对于既不是互联网巨头,又没办法享受制度红利这一层级的市场参与方,如果想要切入消费金融业务又惧怕背后的各种信用和欺诈风险时,该怎么办?从业务逻辑出发,尝试在信贷过程中创造出一些无形抵押物,增大犯错成本,来尝试与信用和欺诈风险做对冲,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四、线下非标流量可能会是下一个抢夺的对象线上流量的白热化竞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流量都几乎是标准化的,可规模化复制的。这意味着线上之争,拼到最后拼的是家底,是资源背景。文章开始时候说了,现金贷是互联网流量的一波大规模变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巨头,你知道的不知道的,几乎都多多少少涉及了这个领域。而且只要一个平台慢慢做大了,他就会想着自己做金融。线上放贷有多难?如果门槛很高,全国不会光现金贷平台就是好几千家。线上流量的优势是标准化、规模化。缺陷就是没有太多个性化的东西。到了线下,这一个硬币的两面正好反过来了。1、数量巨大的个性化流量散落民间前段时间,今日资本徐新的一篇名为《微信为什么能打败支付宝?》文章刷爆了朋友圈,线下崛起开始初露端倪。拼多多开始让淘宝紧张,vivo和oppo的乡村成功战略打脸华为和小米。刘强东提出要在5年内建立100万家便利店,其中一半布局在农村。一直强调线上为王,粉丝营销翘楚的小米要在全国铺设200多家小米之家,要把小米之家打造成科技界的无印良品。这些被称为新零售的举措,背后反应的是线上流量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流量攻城略地阶段早已结束,红利正在慢慢衰退。对金融业务来说,线上线下玩家都不少。以消费金融业务为例,最赚钱的两家消费金融公司,正好是线上和线下的代表:招联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财报显示,2017年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11.89亿元,是该公司2016年净利润3.36亿元的3.5倍。捷信中国2017年净利润9.58亿元,同比下滑了37.2%。招联背靠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的资源,采取的是纯线上获客放贷的模式。捷信中国是深耕线下,采取线下手机门店驻点派人的模式。有人看到这样的数据惊呼,线上要全面碾压线下了。其实大可不必,招联的成功,背后有三大运营商之一的联通作为数据供给的支持。这种优势不是普通线上创业公司可以享受的,并不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在线上,如果有资源获取到适宜的流量,生意仍然可以做。但目前线上流量已经出现虹吸效应,大树底下不长草,普通创业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捷信中国2017年这份不算很漂亮的业绩,跟他们今年中国市场的外部变化和他们自身的打法和战略有关。线下还有多少流量可开发呢?对标今日头条的趣头条2亿元美元的B轮,腾讯领投。趣头条的典型用户是四线及其以下城市的普通小老百姓。2、壁垒价值线下流量获取速度慢、线下模式重……这些原因都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敢进入这个领域。但高壁垒是两面的。攻克高壁垒的人,同时也具备了高价值。难者不易,易者不难。线下壁垒包括哪些方面?1)获客的效率,重运营成本。2)线下的客户欺诈问题比较独特。- 线上欺诈更多的是人的真实性问题,批量的攻击- 线下有很大一类欺诈是客户信息、身份都是真的,但意图是假的,被外部中介操纵了,加之这部分人的信息本来就少,“白户”,防范就变得更难。- 线下销售团队的内控问题。(自己人欺诈)这是比客户更难防范的欺诈类型。3)线下的渠道比较分散,要触达这些门店需要比较长、比较重的BD过程。- 获客成本依然高于线上但差距在逐步缩小具体到消费金融领域,目前来看,线下的获客成本是依然高于线上的。我们曾经在之前的文章中估算过捷信首单的获客成本大概在200元—元300左右,目前线上payday的获客在150元左右。- 技术很难短时间内大规模推广,互联网效应不明显线下流量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短时间内无法做大。要打线下流量的生意,必然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怎么收集线下流量?自采或者跟渠道商合作。两者都需要人力,都需要时间来在各个地区推进。这意味着先发优势可能并不明显,给予了竞争对手较为充足的时间来观察和学习。线上则不然,规模化的作业逻辑下,如果资金背景充足又具有先发优势,是可以短时间内迅速抢占规模称王的。总结:金融的流量生意,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特色的发展业态。BATJ掌握的线上流量已经日趋饱和,并且未来可能线上流量越来越贵。没有巨头靠山或者特殊排他性优势,不太可能做大。线下流量之争,越早建立自己的壁垒越好。另外,做个线下流量超市,可能也是个不错的生意。“FA”有时候会赚更多钱。微信转稿:(注:文/叶绿素,微信号:森林学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
社交账号登录
手机号/邮箱
手机号(邮箱)已注册
验证码错误
昵称已存在
密码(不少于6位的字母和数字组合)同花顺旗下品牌
零壹财经CEO柏亮:消费金融公司竞争和合作将会成为潮流
  来源&|&零壹财经&  消费金融借着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发展浪潮,在2015年至今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中,迅速发展并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鏖战、竞合状态中的行业,不得不思考突围之路。从地域范围的扩张上看,已有服务商将视角置于海外市场,试图先发制人,寻求以更低的边际成本,将业务复制到全球各地;就产品服务的升级换代分析,无论是传统银行、新兴消费金融服务商等,都在孜孜不倦创新升级产品与服务,追求覆盖范围、服务效率、用户体验上的变革。  基于此,“零壹财经新金融秋季峰会.消费金融鏖战、竞合与出路”于北京召开。在本次会议上,零壹财经汇聚行业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消费金融行业发生的变革进行分析探讨。  零壹财经CEO柏亮出席本次会议并登台做开场演讲。柏亮认为,消费金融行业目前业务链条可能已经触及到边界,如果置之不理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风险,甚至将风险快速传播。产品同质化、一人多贷、数据滥用,监管缺失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柏亮表示,如果在目前行业鏖战的情况下还有一条出路的话,在良性竞争的前提下进行合作也是非常好的方式,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竞争和合作将是消费金融行业里非常普遍的现象。  以下为速记原文:  柏亮: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非常感谢大家在非常寒冷的冬天参加我们秋季峰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前一段时间重大的活动比较多,因为一些重要的活动很多事情集中在一起,我们为了使这个消费金融活动做的更隆重一些往后面挪了一下,所以这个秋季峰会就到了冬天。我们选择几个方面的内容:鏖战、竞合和出路。  这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大家感受比较深的印象,另外当我们觉得这个行业要秋收的时候,发现冬天来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和周期性的变化和我们很多人的预期并不完全一样。资本的投入、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金融进入到秋收的轨道,很多消费金融公司赚钱了,报表很好,但是最近大家心里并没有那么敞亮,能像前两年那样策马飞奔。第一个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三年之前消费金融大家的感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监管的支持,越来越多的牌照给到市场,无论是银行、信托还是保险,都花了很多的力气在消费金融市场,像BATJ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或者有一定流量的互联网公司都做互联网金融,有很多公司赚了非常多的钱。像P2P、助贷的公司都做消费金融,很多公司的主力都转到做消费金融上去了,这是非常好的风声水起的状态,消费金融是一个很大的风口。  但是现在感到政策开始变化了,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大量的个人金融产品的出现,尤其是借贷产品的出现,无论是持牌的不持牌的创新的或者传统的都做个人消费,这使我们的金融杠杆在提高,跟美国的消费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的相比,我们的家庭金融杠杆并不高,但它扩张的速度太快。虽然我们未来空间的很大,但是我们的斜率太高了,这个带来很大的风险。这个风险也会进入到金融机构,因为所有的钱都来自于不同的类型的金融机构,无论是持牌还是不持牌,无论是线下还是互联网,但是钱要从居民手里进入到机构,最终进入到消费金融的账户里面,中间的信用风险都由人去承担。如果我们看这些风险和风险资产的比例,这个杠杆是非常高的。这种高杠杆不仅在民间金融机构里面,也在持牌的金融机构中,它做的产品不仅购买劣后级的资产,同时也要提供担保,最后的一些招股说明书写的很清楚,如果把这些或有负债算进去的话,它的杠杆非常高。这个引起监管部门和行业的注意,这样快速的扩张哪怕我们的整体规模不够大,但是我们在短期内的扩张使这种杠杆风险比较大。  第三个方面就是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大家都感觉到行业无论是在业务的边界还是秩序的边界都有一些突破,或者有一些碰撞。在有一些点或者面上已经亮起了红灯或者黄灯,大家可以感知到很多的风险点所在。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会引起更大的风险,甚至使这些风险快速的传导。消费金融的链条已经非常长了,这是我们觉得当前消费金融环境至少在趋向于严峻的状态,主要是这样一些原因,但是造成这些原因具体的因素或者表现为鏖战、竞合,鏖战这块主要是今年以来消费金融里面的竞合非常的激烈,到下半年基本上短兵相接,这些现象大家可以很清晰的理解和感知。比如说产品的同质化,很多的APP上看到的产品介绍是一样的,你去贷款的话,无论是从授信额度征信方法还是最后获得产品的期限、利率、还款方式,而且广告方式也一样,如果你关注消费金融或者跟财经领域相关的目标人群,你每天读到的公众微信号消费金融都是贷款的,有的在零征信的情况下给你放贷多少,产品同质化非常的严重。同时一人多贷的现象非常的严重,如果从三年前开始关注这个行业,你问大家一人多贷的现象严重程度,它已经告诉你一个不同的数字,因为在快速的恶化。然后就是数据的滥用,除了因为监管和法律不够健全以外,其实也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原因,大家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为了在催款的时候获得一点佣金想尽办法去挖掘。  有一个人去感谢他的网络贷款公司,说我是一个孤儿,我在你们这里借3000块钱买一个VIVO手机,我拖欠还款了,没过多久你们把我的亲生父母找到了,这中间要越过多少道的信息障碍。我不知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是类似的段子一直都有。这就是恶性竞争的一种担忧的表现!另外就是资金价格,尤其最近持牌机构资金渠道在收紧,大家可以感到资金价格的波动,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中国的市场化或者发展相对滞后那一批中小型银行,跟这些银行谈的时候,绝大部分银行未来发展方向都至少有一个大零售转型,所有的这些零售转型里面第一个产品基本上都是消费金融产品,想要做的事情都是这个,都说明我们的市场竞争在加剧。  还有这几年技术发展比较好的消费金融公司,他们做的事情都是技术输出,如果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边界,干脆输出自己的技术。这也是另外一个主题的表现就是竞合,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如果在这个鏖战的状态下有一条出路的话,在良性竞争的情况下展开合作是比较好的方式。现在金融链条非常的长了,哪怕是消费金融、个人金融、如果5年前我们看P2P它的链条非常的短,那时候没有征信服务,除了去人民银行打一个单子,非常所谓的大数据服务,但是现在从资金的提供方最后到资金回流到消费者这一方,链条非常的长,每一个链条都有很多的服务机构,构成了这个市场庞大的生态。现在我们谈论消费金融的时候,和三年前谈论的时候,谈论的对象呈很多倍数的扩大,因为这些机构都在进行消费金融。在投资人获得的回报和借款人付出的利益差额很多人在分享这个差额,这个差额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来分享,这里面竞争肯定会加剧,但是合作一定会增多。如果不合作可能就吃到这块。我们认为接下来竞争和合作将是这个行业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接触到很多的技术输出机构、包括一些银行、保险机构都愿意变成更加开放和平台化的方式进入到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在这个系统里面扎的更深,提供更多的服务。  最后讲到出路,在座的各位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说我们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今天我们开这样一个会是提供更多的信息,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能够使我们在找出或者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启发,有更多的机会,有更多的合作,有更多的有效信息。零壹财经明天就是我们成立四周年,我们四年做的事情最开始从研发出发,从研发数据做新金融领域的媒体,形成新金融的智库,这一切的战略形成基于知识库和数据库形成新金融的服务机构,我们希望在这个市场上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服务机构和第三方知识类机构,我们不进入到交易链条,但是能更独立的观察这个领域和这个时代的东西,为每一个机构为我们专业人士提供状况的专业知识。我们的资料里面有零壹智库的介绍,比如说我们一会儿要发布的消费金融报告,我们一年要发布很多这样的报告,像今天这样的大型公开活动也通过每年几十场的闭门交流活动和其他的一些小范围的组织交流活动为大家提供信息互通、深度挖掘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所产生的创新,形成的一些新的力量,包括这个行业应该建立的新的标准去探索未来的出路,去提供这些服务。我们希望跟大家形成越来越紧密的互动和越来越良好的反馈,我相信今天的会请了很多的重量级的有代表性的来自于多个业态的多个环节的人士,进行深入交流,希望大家有一个非常好的收获,最后希望大家在这个冬天获得秋的收获!
同顺号仅为用户提供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平台,作者的发文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不表明同顺号立场,作者需为自己账号的一切行为负责。
已有--个人赏过
零壹财经如何?打个分吧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 &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span class="sub-rq-num" id="atNum_关注人气
628文章数量
50712访问量
&&零壹公司是专业的新金融成长服务机构,旗下拥有零壹研究院、零壹财经、爱有财及华中新金融研究院等板块。
24小时热文排行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内容或者商务合作请联系)
写下您的看法和建议...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