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国家如何监管?有哪些书有介绍?如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模式把所有钱都拿去放贷国家是如何风控的

急~~实行银行集中监管模式的国家有哪几个?_百度知道
急~~实行银行集中监管模式的国家有哪几个?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这种高度集中的“单一制”监管模式。如、美国、英国、日本、英国等
采纳率:33%
有点不大明白.基本所有国家的银行都是由中央银行集中监管的吧.银行这东西,哪有不监管自己玩的?
请问你问的是不是实行单一制或者是准中央银行制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银行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 有人说,同样在银行办理的业务,同样是银行工作人员经办的,为什么还要去区分认定是代表个人?还是代表银行的行为?因为这涉及责任过错认定,最终判定该由谁来赔偿你的损失。
& & 大家知道,能接触客户资金的银行工作人员有两种,一是柜台内的业务主管和柜员,俗称内勤人员。另外一种是柜台外的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理财经理等,俗称外勤人员。他们要私下放贷必然要首先获得你的资金,不论是非法获取,或是取得你的私下默许。为什么要专门介绍这两类人?因为他们的作案手段,特征,过程有很大区别,将会决定案件性质,责任定性,从而最终确定责任主体。下面就以上两类人的作案方式特征作一介绍和分析。
& & 01 & &柜台内部内勤人员要想获得你的资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 & a.柜员办理存款采取不入账或少入账方式,达到截留,盗取或挪用资金目的。他们往往在你办理业务时,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多次操作,要求你输入密码,将你的资金非法转入一个或多个账户,而最后只给你存入的银行回单。趁你不注意,实现移花接木,监守自盗。
& & b.柜圈内的主管,按照岗位分工一般只负责监督柜员操作和超权限业务授权,是不具体经办业务的。但是,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特权,也有机会违规指使或伙同勾结柜员进行类似违规操作,达到监守自盗目的。
& & 以上两种情况,主管和柜员是以银行工作人员身份办理业务,对外代表银行。之所以出现违规行为,是银行自身监管不力,存在管理漏洞所致。因此,如果你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被他们私下放贷,亏了收不回来,使你的资金不能保证支取,银行应当付全部责任。协商不好,你可以持相关证据,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进行维权。
& & 02 & &柜圈外的银行工作人员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获取你的资金进行私下放贷。
& & a.以高息为诱饵,利用假协议,&萝卜章&让客户签订虚假理财,信托或其他投资协议,而客户资金实际并未进入银行账户,而是存在于体外。往往这种案件发生,柜圈外工作人员巧妙利用了客户对高收益的贪图,或者客户对经办人的高度信任,加以虚假协议,公章进行欺骗,有时还将客户带至非银行办公场所,各类冒充人员悉数到位,假戏真做,施行&飞单&行为。
相关文章推荐钱“慌”:银行为什么突然没有钱了?
分享到微信 钱“慌”:银行为什么突然没有钱了?第一财经周刊 14:29:00 简介:一直在流水的龙头突然被拧紧了,这引发了一场慌乱。若干年后,当人们回头望去,会发现中国金融史上显示着不可更改的一天:日。
一直在流水的龙头突然被拧紧了,这引发了一场慌乱。
若干年后,当人们回头望去,会发现中国金融史上显示着不可更改的一天:日。
“钱好像突然凝固住了。”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资金交易处处长王自强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王自强称得上是一名资深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员,他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曾经历过无数资金紧张的时刻,比如他时常挂在嘴边的6年前的一幕,他作为逆回购方创造过7天回购利率15%的记录。
但是,6月20日发生的一切刷新了他所有的感受。交易员圈子里弥漫着一种紧张气氛,电话中、聊天工具里,交易员们不计成本地向其他机构借钱,“往常或多或少都会借到一些,但是当天的情况是市场上根本没有钱。”
北京一家商业银行的银行间债券交易员在微博上写到:“从业以来,今天真的觉得扛不住了。铁打的心都经不起这种折磨。”
当天11时30分发布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为Shibor)的隔夜利率,已升至14.33%,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记录,而一个月前的隔夜拆放利率仅在4%左右。
这个让行外人士感到陌生的概念迅速在街头巷尾得到普及和热议。简单讲,隔夜拆放利率是一家金融机构向另一家机构借钱,第二天还钱时所要给予的利率。这个银行间的交易市场利率是一种风向标,Shibor的高企意味着金融机构极度缺钱或惜贷。
向人们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没有钱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6月20日这一天带来更多慌乱感的是几家大银行的传闻。
早在6月初,光大银行就被传出无法支付兴业银行一笔大约60亿元人民币到期贷款,光大被描述为资金最为紧张的银行。很快,类似的传闻又发生在中国银行身上,尽管官方很快否认了这个消息,但这仍然引发了许多猜测。
资金紧张的态势一触即发。19日和20日的银行间拆借交易时间都临时延长了半个小时,据称这两天有银行破了存款准备金标准。而工商银行在23日的系统意外发生故障也加重了钱荒的猜测—等待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人们不解它的系统为何选在这个时间升级。
“我们银行下令资金只能进不能出。”一名供职于四大行的一线职工对《第一财经周刊》说。20日下午,总行紧急发公文要求加强流动性管理,做好头寸管理。而本来6月20日说好要放的对公贷款,却一直到下午4点半还没有得到总行的最终确认。“总行同事的座机和手机都打不通,最终到了下班时间还是没有放款。”
一名来自地方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员工透露,最近银行在内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分行近期尽量避免大额走款,本来分行管理部就能批下的对公贷款,要到总行计财部审批,还不一定能批下来。这家银行中许多一两个月前审核通过的贷款都还没放出去。而个贷的放款时间就更长了。持续的资金压力已经迫使一些中小银行重新评估贷款条件,一些有足够的抵押物的贷款人仍未能获得贷款。
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对此感到错愕。
几天来,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不断接到来自海外的询问电话,外界在谈话间表达了忧虑,“中国的银行业是不是要发生危机了?”因为这个吓人的数字以及中国银行业和媒体陷入一片混乱的状况,像极了美国金融危机时雷曼倒闭前的场景。
“这样的情况(指类似雷曼倒闭)并不会真的出现。”鲁政委对《第一财经周刊》解释。
因为中国并不缺钱。目前银行缴纳给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并且一直以来,中国的货币供应不是过少而是过多。
这一点,从M2与GDP的比值可以看出端倪,它可以间接反映出投资效率。M2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是反映社会货币供应量最常用的指标,包括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转账信用卡存款,以及定期存款、债券和理财。它体现的是市场的现实和潜在购买力。按照今年7.7%的GPD增速和2.1%左右的CPI,M2的合理增速应该在13%左右。而M2从今年1月开始每月的同比增速都在15%以上,3月份之后M2还持续突破100亿。
中国的货币蓄水池里有水,而且有很多水。央行站在最上游,政府决策层通过它来传达货币政策,从而控制钱的流动性。央行把水放到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再流向企业和个人。
每年6月都是银行缺钱的时候。每到3月、6月、9月和12月这些季度末、半年末和年末时,银行的存贷比、资本充足率、动态准备金等多项指标都要被审核,央行也会根据审核结果来制定接下来的贷款额度。因此这些时候银行总会忙于拉存款,这会反映在理财产品利率上升,以及银行间拆借利率上升方面。
今年,更为雪上加霜的还有美联储主席暗示美国即将退出QE(量化宽松政策),这导致热钱不断从中国撤出,热钱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也在降低。美国近几年推出的前两轮QE正是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外汇占款的提高正是近几年国内市场货币供应增加的主要渠道。
近几个月,外汇占款一直在减少,前4个月新增外汇占款分别为6836.6亿元、2954.3亿元、2363亿元、2943.5亿元,5月降至668.62亿元,自去年12月以来第一次下降到1000亿以下。新增外汇占款的骤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流动性趋紧,也变相拉高了资金价格。因此自5月下旬以来,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呈现出明显趋紧的态势,隔夜利率从3.35%最高升到了7%至8%。
与此同时,中国不断扩张的理财产品规模已经达到13万亿,其中约1.5万亿会在6月到期。
但这些原因都不足以导致20日慌乱一幕的发生。
“5月底Shibor的隔夜利率就已经飙高了,但大家都没当回事,都觉得扛几天就过去了,以前每次都是这样。”一家外资银行的交易员胡卫平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银行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过去每每遇到资金紧张的情况,央行总会释放资金,银行已经对央行形成了一种惯性的依赖。
这与中国政府直接垄断和控制金融业有关。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一直都是靠信贷增长刺激经济发展,尤其在2008年全球危机之后,据信用评级机构惠誉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信贷占GDP比率在5年内从75%上升至200%,从9万亿美元上升至23万亿美元。这个扩张速度远超过1980年代末日本信贷最高峰时的速度,也超过了韩国陷入1998年危机前四年里的放贷速度。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前这个比值大约为40%。这些经济危机都是由过度信贷未流向实体经济而造成的。
在一个正常的情况下,钱应该流向实体经济,即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进行生产经营,再发工资给个人;个人则通过消费将钱流回企业,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经济模式。
而目前中国的情况是,很多钱没有如预期进入实体经济,而是留在金融系统里空转套利—尽管央行印了很多人民币,但钱沉淀在一些诸如地方政府债务、虚拟票据、房地产等领域。
政府对金融业的直接垄断和控制,保证了大央企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它们用廉价获得的贷款去投资房地产、股票及高利贷等投机市场。而受到全球经济下滑以及人民币升值影响的出口型企业,由于几乎已经没有利润了,它们通过出口销售额向银行申请做授信贷款,然后把这笔钱投到投机市场中。而出口数据本身也存在着假出口的情况,香港与内地海关的贸易顺差中很多都是因为热钱通过香港进来套利,从企业走账。
最需要钱的中小企业依然融资困难。这也直接导致了实体经济活力不足。汇丰银行公布的6月中国制造业PMI已经回落至48.3,创下9个月新低。
更引人担忧的是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务。过去几年,通过政府支出渠道发放的地方债和城投债已经高达12万亿。这些项目多数是地方政府和银行互为担保投向了规模庞大却不能产生收益的基础建设项目,或者可能投到了收益低、坏账率高的上市公司。
这是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而不断加码政府投资行为的一种负面产物。一些外媒认为这些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对中国经济构成威胁。
参与信贷泡沫的另一个角色则是影子银行,它们在2010年之后开始迅速膨胀。这不仅包括银行的一些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也包括一些信托、小贷款公司及民间金融机构。据中国社科院研究,2012年年底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达到20万亿,占到了银行总资产的16%。
由于脱离银行的监管,影子银行投资的项目因为追求高收益而存在更高的风险,这些项目往往通过“庞氏骗局”不断发新债来偿还旧债,事实上违约的情况也曾发生过。
银行间市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银行可以通过同业拆借以很低的成本从金融机构快速获得大量资金,再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将资金投入其它类似影子银行的高收益市场。只要合理安排好到期资金计划,通过循环往复的交易,银行就可以实现套利。银行的同业业务规模现在已占据银行资金的10%左右。
这些有关调整未来大方向和改革的压力,最终降落在胡卫平和他的同事及同行身上。
他们从5月底就开始盼望央行进行逆回购或者降低存款准备金,但这一天始终没有到来。
与之相反,他们看到了许多来自中央决策层面的强硬信号。李克强在多个场合提及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但对增强货币流动性则只字未提。6月18日和20日,央行分别发行了3个月期20亿元中央银行票据,对于缺钱的银行再次造成心理打击。
中央银行票据,简称央票,是央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发行央票意味着进一步回收流动性。
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评价说,在紧张的流动性之上释放这一信号,传递的是进一步改革的信号。
但这一动作却让中国的银行们措手不及。
胡卫平和他的同事们6月初还听说多家中资银行联合在北京请求央行进行逆回购,大家以为央行答应了,当天Shibor还降了不少。
但此后迟迟不见央行逆回购的胡卫平终于觉得势头不对了,连资金最充足的五大行也不再放款了。6月18日央行再发央票后,胡卫平立刻开始不停平仓、止损。隔夜利率就是银行间产品利率的参照基准,也是债券交易员的资金成本。比如之前利率在3.35%左右的时候,可选择的债券产品很多,但当成本到10%以上,几乎卖什么都是亏损的。
外资银行的资金没有那么雄厚,风险控制较严,固定收益部的止损线较低,而且还会有两次警告。伴随着Shibor的不断飙升,胡卫平所在的交易台的主管不停发出感叹说,太吓人了,感觉像是要崩盘了一样。
胡卫平试图用中国人民币利率互换(IRS)产品做对冲,但因为大家都看涨没人卖出,偶尔出现一个卖出,大家都会疯抢,导致IRS的价格也在飙升。
尽管从今年2月—新任政府换届—开始,中央决策层通过各种座谈及政策来表达“未来不能再依靠信贷增长刺激经济”的决心,并不断在房地产信贷政策上进行紧缩,但至今货币政策并未有大的改变。
鲁政委认为此次Shibor的意外创纪录,与“市场没有跟上央行的政策方向”直接相关。
“如果央行像美联储一样更早更清晰地传达政策方向,银行可以早些做准备,就不会发展到这么疯狂的地步。”鲁政委说。
这场人为制造的慌乱的影响仍在继续发酵。
6月24日沪市收盘,上证综合指数下跌了5.3%,至1963点,创下了自日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银行业股价领跌,受到货币流动紧缩直接影响的飞机制造、有色金属及煤炭等领域公司的股价也大幅下滑。一夜之间,中国股市又跌回了日的水平。
银行突然不计成本地借钱也引起了货币市场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20日当晚几乎所有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团队都在加班,因为货币市场基金的赎回潮提前来了。流动性安排不足的货币基金不得不亏损卖出手中的债券,基金爆仓的消息也不断传出。
债券市场也受到了牵连。最近银行或者企业要发债也变得十分艰难,就连两周前一年3.5%的国债都没人要而流标了。农行发的半年期债也流标了。
如果央行坚持不出手,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紧张的情况还会持续。6月25日银行要缴纳存款准备金,6月30日则是金融系统的中期大考核。“Shibor继续高下去最终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鲁政委说。
为了避免月底会有大客户赎回资金,虽然胡卫平所在的外资银行暂时有多余的现金流,但他已经接到了领导的通知不能放款进行同业拆借。这也是现在许多即便是不缺钱的银行也不愿意放款的原因。而这只会让这个市场变得更慌乱。
胡卫平大概永远也不能忘记这一天。“上半年白干了。”他说,“所有的收益都在这一天抹平了。”
(应受访对象要求,文中胡卫平为化名) 编辑:群硕系统
第一财经APP第一财经日报微博第一财经微信服务号第一财经微信订阅号银行工作人员把储户的钱私下拿去放贷,储户该怎么办_百度知道
银行工作人员把储户的钱私下拿去放贷,储户该怎么办
提示借贷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有更好的答案
银行工作人员把储户的钱私下拿去放贷,储户可以向银行的管理人员或者是监管机构投诉举报,有证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银行不让你知道的秘密,一张欠条是如何帮银行赚钱的?
银行业首席大表哥
为什么近期银行监管政策频出?我们先换个角度认识银行。
有些观念深入人心,却并不一定是对的。比如,我们小时候的童话书上总是说小兔子爱吃胡萝卜。可养过兔子的人都知道,兔子根本不喜欢吃这东西……所以说,童话都是骗人的。
同样根深蒂固的观念还包括:人们总是觉得银行是先得吸引存款,然后再把这些钱拿去放贷款,从中赚取利差。
其实,这也是个骗人的童话。
让我们开银行
假设我们现在开始开设一间银行。
股东拿着100元钞票,入股开了一间银行……我们先不管这100元钞票是哪儿来的。
此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这样的:
然后,一个企业来申请贷款200元,银行审核后觉得这企业经营不错,可以借给他200元。你知道,这间银行自己持有的全部现金也不足200元,怎么办?没关系,银行借出去的并不是现金,而是一种神奇的凭证。
事实上,银行向这企业放款200元,并不是把200元真金白银给了这企业(银行压根就没有200元现金可以出借),而是给出一张凭证,上面写着:
任何持有这张凭证的人,可以随时(或按期限约定)向我行换回200元现金。
这句话还包括另一层意思是,我这里有的是现金,你们来取,我就给。
也就是说,银行借给企业200元,没有给出真金白银,而是给出一张“欠条”。没错,这凭证或欠条就叫存款。“存款”二字让人觉得好像是企业把钱存进银行,可此例中这家企业根本没有这一动作。
严格地讲,存款并不是法定货币本身,而是银行开出的法定货币的凭证,并且可以向银行取回法定货币。
此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为:
银行并没有给出去现金,而是签发了一张欠条。企业拿到欠条,却可以一样当真钱去花,比如可以拿去采购原材料。原因也很简单,原材料卖方也深信他可以随时向银行取回200元现金。所以,原材料卖方接受了这张欠条,并把货物给了企业。
这张欠条到了原材料卖方手里后,它的旅程还没停止。后面它可能又被拿去作为薪水付给了员工,员工又拿它去买了股票。于是欠条又到了股票发行人手里,又去买了它的原材料……反正,这可能是非常漫长的旅程。
这旅程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所有人都相信,他们随时可以凭这张欠条,从银行那取回200元现金。但有可能,从头到尾就没有人去取这200元。
这张欠条的旅程还在进行。直到某一天,这张欠条流转到了又一家企业手里,这家企业有笔贷款到期了,于是他拿着这张欠条还给了银行。至此,这张欠条的旅程结束了。
可从头到尾,银行持有的那100元现金,就一直没动用过。在外面流转的只是那张欠条。
既然银行不是拿现金去放贷款的,放出去的其实是“欠条”,那么理论上它可以放出去无限的欠条。
银行赚的是利差,贷款和存款规模越大,它能赚到的钱就越多。所以,从银行盈利角度,它是有动机放更多贷款的。
但这是有风险的
但如果规模扩张太快,还是有点风险的。比如:
(1)流动性风险:万一存款人真的来取现,且取现的金额超过100元,那么银行就应对不了了,马上被挤兑倒闭。换言之,它承诺的“我这里有的是现金,你们来取我就给”,恰恰是基于大家不会全来取现的假设。若全来取,它是没那么多现金的。所以,银行不能无度放贷款,看自己有多少真实现金,比如100元,再估计下约有10%的存款来取现,那么存款就不能超过1000元——这也意味着放贷不能超过1000元。这是银行控制杠杆的手段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信用风险:另外一种风险,是银行投放出去的贷款,万一有些借款人还不了钱了,得核销掉坏账,在资产负债表右边是相应冲销存款人的还是亏股东的利益?当然应该先冲销股东权益,也就是先亏股东的,保障存款安全。那么意味着,左边贷款的风险,得控制在100元以内,这样股东权益可以覆盖损失,一旦损失超过100元,存款安全性就不保了。因此,股东权益和贷款之间也得有个比例控制,比如10%,即100元股东权益,贷款就不能超过1000元。这是银行控制杠杆的手段之二,资本充足率。
最后,一句话总结银行的业务:签发欠条让大家拿去当钱花,并从中赚利差(对贷款收的利率,高过对欠条付出的利率)。
这句话可以翻译得专业一点,叫经营货币的企业。
信息不敏感的欠条
欠条之所以能够充当货币职能,能当钱花,是基于一点:信息不敏感([美]加里-戈顿《银行的秘密》)。就是一般的信息变化,不影响其价格或其他表现,所以也不会影响民众对其的信任。而其他大多证券是信息敏感的,比如股票或债券,发行人一有风吹草动,股票或债券的价格会波动。银行开出的欠条必须做到对信息不敏感,才能让大家绝对信任,才能当钱花。
所以,银行和背后的国家一直在努力,让这些欠条一直能够信息不敏感,让它们一直成为货币。货币稳定,社会经济才能稳定。
而根本方法就是让大家觉得银行的承诺是可信的,不会有太大风险。只要信息不敏感,那么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相信拿着它随时能够换取真金白银。只要让大家深信这一点,就不会有人来换取真金白银。如此,一切就稳定,银行的模式就可以继续下去,继续签发欠条让大家当钱花,然后继续收利差。
为了保证这些欠条是信息不敏感的,所以,才有了最近这一系列监管大棒,防止银行捅娄子。
这些大棒,绝对是今年的主题。
(本文由作者王剑授权原创发布,如需转载请和作者联系)
作者:王剑,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年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首发微信公众号:王剑的角度(wangjianzj0579)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