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个做的比较好的建标医疗投资有限公司公司?

医疗领域有哪些投资热点?如何才能拿到投资?
来源:创业邦1
作者:约印创投CEO&管理合伙人郑玉芬
原标题:医疗领域有哪些投资热点?在这个高冷的领域创业,如何能拿到投资?
  本文内容来自于约印创投CEO&管理合伙人郑玉芬女士近日在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举办的医疗大健康领域创投分享会上的精彩演讲。郑玉芬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她讲述了医疗投资行业的概况并作为资深投资人为创业者带来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医疗投资行业概况
  投/融资要把握好时间点    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投融资最重要的在于"时间点"。就好比葡萄酒的酿造一样,是分年份的。好光景的时候,一定要不惜代价赶上融资的列班车,储备好过冬的粮食。因此对于创业者而言能否把握时间点,特别是融资的节奏是非常重要的。    互联网思维加速医疗进程    首先,医疗矛盾的问题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任何国家的医改也都在大家的责备声中不断向前推进。09年医改至今,最明显的一个转变在于: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生们动起来了!随着多点执业政策的出台,医生们自我品牌意识的逐渐觉醒,医生、患者、医院、医疗机构,整个产业链将被打通。意味着这将成为解决目前医疗矛盾凸显的方案之一。医生们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可以为更多刚性需求的患者提供服务。
  其次,现代生命科学进步为医疗的创业提供了机会。比如大家熟知的基因检测,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实验,可以从基因角度区分疾病,达到精准治疗。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医疗本身的效率。就像滴滴打车类应用程序一样,能够为医生提供"精准"的患者坐标,从而帮助医生的多点执业、为8小时工作时间外执业提高效率。
  医疗投资行业热点方向
  医疗投资人关注的方向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两方面。技术创新中,关注度比较高的主要有:免疫疗法、液体活检、基因测序等。模式创新的主要方向有:慢病管理、医药电商和医生集团等。
  与技术创新相比,模式创新相对吃亏,主要归因于模式创新属于非刚性需要,必然会受到更多来自于所属行业的限制和影响。以慢病管理为例,其手机应用程序收效甚微。非刚性的慢病是不会马上要命的,它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所以,对于模式创新的企业,只有把规模做到足够大,拥有足够多的患者或医生,这个平台才有价值和意义。但与此同时,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金、资源等。所以对于模式创新领域的创业,两个关键的问题在于:有什么和拿什么来竞争。
  医疗服务新模式
  支撑医疗服务的新模式主要有两点:分享与整合。新模式的意义在于,将现有的点连成线,进而连线成面。这是平台的价值和它的意义所在。比如,在支付模式下,创业人要做的应该是整合现有领域优秀企业,比如支付宝、微信。同样,健康管理模式的创新意义在于连点成线,整合数据资源,实现共赢。此外,分级诊疗、医生的多点执业、医疗设备家居化都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掌握自身健康状况,将会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
  资本市场
  从2010年到2015年融资的金额、以及并购的数量和规模上来看,主要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投资领域上来看,主要集中于生物技术医药行业、医疗服务领域、医疗设备等。对于创业者,首先应想清楚要什么,在明确创业目的之后方可规划策略。
  寻找投资人:给创业者的几点建议
  一句话,寻找投资人还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资金支持之外,更需要找到一个靠谱的投资人跟你一起"打群架",通过团队合作更好地整合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除了资金之外,创业者应该关注投资人背后的资源。
  什么时候去找投资?对时间点的把握将会对公司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简单来说,创业初期的启动资金可能来自于爱人,父母、或者亲戚的支持。天使阶段的项目要去找专门做天使投资的。对于创业者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A轮融资,因为到A轮的时候都是理性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回顾2014-15年的数据,大约是20%的创业公司可以顺利进入A轮融资。可以说,在拿到A轮融资的时候就意味着跨过了第一个死亡谷。但是,对于A轮融资的企业来说,在拿到融资之后需要把数字做出来,这样才有可能进入到B轮融资。
  跟投资人交流要讲究策略。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是"背书。如果是初次见面,最好通过行业内口碑好的中间人将你介绍给投资方,能够帮助你更好的达到融资目的。
  投资人如何挑选项目? 归根到底一个字:人。任何一件事情的成败都在于人。人对了,事也就成了。这条金标准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同样适用。一个成功的团队最重要是核心的那几个人。大家背靠背作战的时候,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把一块战场交给他,然后你去攻另一个战场,这很关键。特别是早期项目,天使、种子期、A轮,一直到B轮的成败都取决于团队够不够强。
  跟投资人去沟通的时候,没有技巧是最好的技巧。要坦诚开放地跟投资人互动性把做的事情讲清楚,去说服他、感染他,让他感到特别热血澎湃,这事就成了。面对投资人,讲究的是心理战。要学会通过观察表情、肢体语言这些细节来琢磨他想知道什么。
  所谓正确的投资关系: 就是什么样的投资人和你是合拍的。首先,创业者提前"做功课"是很重要的一步,需要对投资公司、投资人的专业领域进行分析。其次,除了资金之外,还应该重点关注投资人能够带来什么样的附加价值,比如丰富的经验。最后,给创业者的两个建议是:明确的条款和明确的预期。真正做一名理性而又聪明的创业者。  
(责任编辑:陈洋)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曾志强:一个医疗投资人的专注和超越
畅销书作家马尔科o姆格拉德威尔在其著作《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优越的智商和与生俱来的天赋,并非决定一个人成为行业精英的关键。那些最终攀援到顶峰的人,不管面对的是何种枯燥、艰难和令人厌倦的练习,他们都会付出远远超过常人的代价,以抵达他们心中的彼岸,并永远觉得不够满足。
华盖医疗基金主管合伙人曾志强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一贯是高标准、严要求。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再转型做医疗投资,时至今日,他在医疗健康行业已累计投出近30亿元,在取得不菲业绩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医疗行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起起落落。
从事了二十多年投资相关工作,曾志强表示自己收获了两桶金:一是抓住了二级市场早期的发展时机和机遇,实现财务自由,让自己可以遵从内心,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二是积累了丰富的行业资源,能有幸助推这个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华盖医疗基金主管合伙人曾志强
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
曾志强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90级的高材生。当时,北大本科生需要军训一年,1995年他毕业时,正巧赶上经管系更名为光华管理学院,他便成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中的一员。作为国内较早接触市场化金融、股份制等概念的一批大学生,曾志强和他的同学们日后大多活跃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当然,其中也不乏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金融学者。
二十余年来,曾志强基本上一直在做投资相关工作,早期先后供职于银河证券、博时基金等金融机构,积累了投行和二级市场业务的实战经验,还抽空于年赴美攻读MBA学位,并在美林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实习了一段时间。
2002年底,曾志强自博时基金辞职,与几位北大校友一起创业,发起设立了浩天投资有限公司并担任总裁,专事资产重组与二级市场投资业务。2005年的股权分制改革催生出中国最大一波牛市,他们幸运地赶上了二级市场的这次发展高峰,其间完成了几个上市公司借壳重组案例,并在股指几近到顶时清仓撤离。
“那时候我们做的是上市公司重组,比如一个从事传统行业的公司,我们帮他们购进高科技资产或盈利很好的资产,可以使这个公司的基本面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曾志强回忆道,“那时二级市场的价格根本不用去炒作,只要公司具备盈利能力,自然就会在二级市场体现出相应的价值,这就是一级带着二级去做,这是当时很普遍的操作模式。但如果今天再这么做,可能就会牵涉到防火墙做得是否规范,是否涉及一、二级市场的内幕交易等问题,在那个年代,这部分监管是不存在的。”
正如曾志强所言,市场于2007年到了转折点,那之后,监管体系日趋完善,监管也日益规范。
“2007年,在我们来看,二级市场的风险已经非常高了,整个市场的平均PE倍数到了七八十倍,离谱得不得了。那个年代的行业构成跟现在不一样,领涨的是传统的周期性行业,比如煤炭、有色金属、房地产和传统金融等。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结构在过去十几年间都发生了巨变,而今市场权重股的构成中,除了金融和能源还是主力行业以外,前20大权重股里,新兴科技公司越来越多,如苹果、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等。”曾志强说道。
市场中的大玩家一定要顺应时代和监管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这样才有可能永远处于行业发展的前沿。所以,曾志强适时离开了二级市场,去寻找新的机会。
宝岛妇产和华盖资本合作签约仪式
从新手到老兵
那段时间里,曾志强一直在探寻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转型的途径。彼时正逢熊市,基于对二级市场中医药股反周期性及防御性特征的偏爱,他试水投资了一家药企和一家医院,此番小试牛刀获得了较好的结果。为了在更大的平台上一展拳脚,2009年年底到2010年年初,在原银河证券老领导汤世生的召唤下,曾志强受邀筹备方正和生投资并随后正式出任总裁。作为方正证券的直投子公司,当时方正和生投资的定位是做医疗健康基金。于是,曾志强也正式将自己的关注重点调向了医疗健康领域的股权投资业务。
进入医疗健康领域后,曾志强越来越喜欢这个行业,“医疗是一个刚需行业,也是一个体量巨大的行业,还是一个没有周期性波动的行业。这几个特性吸引我们越来越专注于此,并开始围绕这个行业打造自己的资源体系,从而在后来几年中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机会。”
由于当时方正集团内部的一些原因,曾志强的一些想法未能得到有效推进,一些项目也很难推动。2011年初,他决定离开,并受邀加入中信产业基金,担任其医疗与健康投资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及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
在中信产业基金的五年半时间里,曾志强带领团队成功地主导或合作投资了一大批优秀案例,很多都是当年非常有影响的医疗健康领域经典案例,包括三生制药(在美国退市后在香港重新上市,投资1.5亿美元,三年累计回报约6倍)、友搏药业(借壳九芝堂A股上市,投资2.06亿元人民币,四年账面回报近10倍)、嘉林药业(借壳天山纺织A股上市,投资2亿元人民币,通过并购退出实现三年回报3.2倍)、之江生物(新三板分子诊断第一股,投资2.6亿元人民币,一年账面回报逾4倍)、清松药业(上市公司并购退出,投资2.3亿元人民币,一年现金回报约1.6倍)、中和药业(投资3亿元人民币,一年股权增值3倍),等等。
对比2007年主营的重组业务,曾志强颇有感触地说:“而今我们做,一定是踏踏实实地通过一级市场去找到优秀的公司,通过增值服务帮助它们获得业绩增长,然后在资本市场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或新产品的投放、新商业模式的变化,让这个公司的价值获得极大的提升。这是现在的PE投资人应该去努力琢磨的。”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在不同市场间开展合理合法的套利活动,比如利用中概股退市的机会。当年我们做了绿叶制药从新加坡退市,紧跟着又做了三生制药从美国退市,当时三生退市时才七倍多的PE,两年多以后在港股市场重新上市,估值达到了三四十倍。这期间我们又帮公司做了几单并购,公司盈利从当初的人民币一个来亿成长到几亿,公司股权价值翻好几倍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曾志强介绍道。
时至今日,曾志强已经在医疗健康行业累计投出近30亿元资金,为基金投资人赚取回报超过百亿元。
“朋友圈的生意”
日,曾志强正式加入好友、原建银医疗基金总经理许小林创办的华盖资本,担任华盖医疗基金CEO。作为华盖医疗基金的两位主管合伙人,曾志强与许小林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理念和风格是一致的,彼此还有很好的资源互补:许小林在医疗服务投资方面更有经验,曾志强在医药和器械领域更为擅长。
在工作中,“小林侧重于整个公司的外部资源、战略和品牌等偏宏观层面的布局,我更侧重团队的管理和日常投资项目的跟踪。投资人维护和重大项目投资,尤其是LP之间的交易都主要是我们两个人去做。”曾志强表示。
二人双剑合璧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华盖医疗一期基金原定投资期为三年,实际上一年多点儿就完成了所有项目的投资,其中有两家还成功实现了IPO退出,效率可谓惊人。
日,华盖医疗二期基金首次封闭,包括18家上市公司在内的23位投资人认缴规模达12.66亿元。12月15日首期资金到账,当月就完成了第一个项目的投资,2017年1月完成第二个项目的投资,第三个项目也完成在即。按照目前项目的储备状况,二期基金也可望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投资。
据介绍,华盖医疗二期基金原定募资规模为约20亿元,但出于市场对团队的认可,本期基金受到多家机构的追捧,预计即将再次封闭的本期基金将实现超募,49家投资人中,将创纪录地引入30余家知名上市公司,其中大多数是医疗健康行业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其他投资人中,还包括中信泰富、保利、工商银行等知名央企和大型金融机构,还有数家保险公司、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母基金以及大型知名民营企业财团。
“希望未来五到十年内,华盖医疗能成为行业内第一梯队的知名基金品牌,能够形成由企业、LP及其他行业资源构成的生态圈。我们的理想状态是,只需要做‘朋友圈’的生意就够了。”曾志强同时坦陈,朋友圈的生意肯定有利益冲突的顾虑,最重要的是设定好机制:第一,做任何一个项目的投资决策时,只有确认其符合基金投资目标回报的要求后才能投资。第二,如果出现多家LP同时看好一个项目的情况,一定是价高者得,而其他没有拿到该项目的LP会获得一个财务回报补偿。
为了避免利益冲突、保持公平,基金投委会的项目投资决策是完全独立的,没有任何一家LP参与其中。在履行义务方面,在协议约定的框架下,基金管理团队会做好项目的投资和执行:第一,每期季报会涵盖项目进展的所有信息;第二,由专人进行风控管理;第三,重大事项决策,比如单个项目投资超过基金规模的25%,要经过咨询委员会的同意,部分重大事项甚至要获得全体LP的通过。
“实现基金利益最大化是我们的唯一标准。”曾志强非常强调这一点。他做了一个统计:他与许小林各自带领的团队过去总计投资了35个项目,累计投资金额近50亿元,项目平均持有周期为3?4年,平均回报倍数超过3.5倍,加权平均年化内部收益率(IRR)约43%。
打造“华盖模式”
“在为LP实现合理的财务回报方面,我们非常自信,没有任何压力,毕竟这种能力已经被一个个事实证明过了。未来,如何在华盖这个平台上打造出一个个带有华盖特点的投资模式,才是我们更加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对于华盖的定位,曾志强的目标是“做成一个医疗健康行业的资产管理公司,挖掘处置合作的上市公司里的低效资产,进行重新组合和匹配,这可能是未来华盖医疗基金特色的商业模式。”
“比如,有些做生物制药的上市公司,因为它是当地最大的企业,当地政府可能会安排它运营几家医院,或是拥有一些中药、化药资产,但这些对上市公司的当前市值没有任何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协助上市公司把这些没有体现出股权价值的资产剥离出来,并进行重新组合和证券化。”曾志强介绍。
华盖医疗二期基金的主攻方向是医疗行业重点细分领域的并购及整合。“约一半以上的项目将会是控股型投资项目。”曾志强介绍,控股型投资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在一个公司平台上持续不断地进行并购,实现整体退出,二是把公司买过来以后,通过管理提升,比较快地帮助公司提升业绩和估值并再出售。
“这是不同阶段的策略。像中信产业基金可能更愿意做第一种,因为它的基金周期是10+2,用七八年打造,然后花两三年退出;市场上大部分基金是5+2,甚至是3+2,这种情况下,可能第三年、第四年就要考虑退出时机。要根据项目的情况和基金的情况进行灵活决策。”曾志强说。
众所周知,控股型投资对于基金的管理能力要求非常高,并购后企业团队的去留就是基金需要解决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让被收购团队不仅是在未来三年里继续为企业增加价值,贡献业绩,还要与新东家真正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大课题。在这方面,更多应当从完善激励机制入手,而不是开展狭义的业绩对赌。
曾志强介绍了基金常用的两种方法,“一种是自建投后管理团队,寻找人力资源、供应链、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专家团队为公司做诊断咨询,包括从执行层面提供增值服务。还有一种方法是找到行业里面优秀的外部团队,提供比较理想的激励和约束手段,比如共同持股,在公司治理上形成较好的管控机制。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
控股型投资的优势之一在于退出的可控性,“什么时候退出你自己能够决定。”考虑到国内的IPO周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利用上市公司的行业整合实现退出,可以让退出渠道变得更宽。
曾志强介绍,国际上的大型投资机构,如KKR、黑石等,很少做参股型投资,更多是参与到一个行业的优秀企业中,深入培养并将其打造成为上市的行业龙头企业,或通过并购方式实现退出。这种模式,将成为未来医疗健康行业投资乃至整个PE投资行业的主流。
“行业确实到了一个并购整合机会越来越多的阶段。”曾志强表示,“我最感兴趣的是同行业的两到三家上市公司之间的整合,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年内一定会出现。可能其中的每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是5%左右,而三家整合到一起,就会产生1+1+1&3的效应,包括在行业里的竞争能力、溢价能力、谈判能力以及市场估值效益等都是如此。未来五到十年,这种交易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会越来越多。”
“我们是20%?30%做成长型投资,另外有10%?20%配置在中早期。”曾志强介绍,不同基金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团队的核心逻辑决定了该机构参与投资的阶段。就医药行业而言,全产业链上都有投资机会,“根据你的资金规模和专长资源,在每个环节上都会有一个适合你的走向的策略。”
曾志强表示,过去一年来,中国通过审批的、真正具有创新性的药物也就在十个左右,全球可能就在一百个左右,但另一方面,全球投入研发新药的企业不计其数,可见这一领域的成功概率非常低,而一旦获得成功,回报的威力也可想而知。
“进入二期临床、三期临床以后,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之后就是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这个时候进行投资,可能获得回报的倍数不像早期那么高,但风险也是在急剧降低。”曾国强说道,对投资人而言,估值和风险密切相关,估值越高意味着风险越大,所以投资人希望估值低一些并不是希望能多赚一些,而是希望能降低一些投资风险。对于早期项目,投资人会非常在意估值,而晚期项目因为风险已经很低。所以投资人反倒不会斤斤计较估值问题。
早在2007年,曾志强已然意识到越专注越有机会,因为专注会引发集聚效应。“专注一个行业做投资的好处在于,可以把所有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从而衍生出很多新的投资机会。譬如,帮助被投企业拓展新产品的品类,亦或发掘一些新商业模式上的变化。”
目前,华盖资本有三个获取优质项目的核心来源:第一,与医疗相关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这两个渠道在介绍项目资源之外,也是一条提供增值服务的非常好的路径;第二,基金中的30多家上市公司LP,以及团队过往投资过的30多家医疗健康企业,其中包括15家成功上市的知名企业和一些拟上市项目,这些资源相互之间会衍生出交易机会;第三,以华盖资本为主要发起人的“中国医疗健康投资50人论坛”,这个圈子涵盖了国内最活跃的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目前,许小林担任论坛的首届轮值主席,曾志强为首届执行理事。
在曾志强看来,医疗是一个与科技直接相关的行业,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细胞免疫治疗等新兴科技对行业的冲击越来越大。任何想持续引领行业发展的投资机构,都必须有足够的专注和足够的资源积累。
“我们是狙击手,打一枪之前必须认真瞄准目标。通过大量行业研究,搜寻大量的项目交易机会,通过风险控制体系找出安全性最高的资产,通过增值服务帮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最后通过资本运作方面的优势,在合适的时机实现退出。上述这几条都能做到的话,就能在行业里立足。”曾志强对此信心十足。
曾志强一直有个观点:衡量一个投资人或投资机构是否优秀,要看其是否具备两大核心能力。其中,第一项是价值发现能力,即先人一步找到低估值资产的能力。“在一个公司未发生重大向好变化之前,或者一个周期性的行业在周期启动之前,你若能找到交易的机会,仅仅通过简单地买入和持有就能够获利。”第二项是价值创造能力。“找到一项还不错的资产,通过并购或者管理的提升帮助公司发展壮大,从行业的第三、四名成长为龙头企业,这是公司股权增值的过程,也是最考验机构投资实力的一个过程。”
具备二级市场操作经验的人都会非常在乎估值的安全边际,这种经验对于从事一级市场投资也很有参考价值。“不管什么时代,都会有被高估的项目,也会有被低估的项目。其中孰是孰非不能一概而论,像去年大家高价追的互联网医疗的明星项目,现在很多都在水下,而一些大家不大看得起的原料药行业,这两年的业绩反而获得了巨大提升。要做出正确判断,需要投资人对整个行业的判断和挖掘做得非常深入。”曾志强还表示,好公司不等于好股价。“现在回头看行业里的一些明星项目,如果进入时估值特别高,最后获得的回报可能还不如投一个不那么有名但基础做得扎实的项目。对于后者,如果把握好进入和退出的时机,同样能实现比较好的回报。”
保持退出时机的敏感性是做一级市场投资很重要的诀窍。曾志强认为,一、二级市场的互动会越来越多,未来二级市场推出注册制以后,PE投资的项目退出的渠道会更加通畅,但另一方面,也将降低整个估值水平。
在这种环境下,投资机构如何保证能继续获得超额回报?“第一,这会进一步考验你寻找好项目的能力;第二,通过一些交易、行业重组、实打实的增值服务来帮助公司发展,让公司在投资和退出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增值。这两条是持续获得超额回报的前提。”
在当今的投资世界,黑天鹅总是防不胜防,单凭个人天分和投资远见已很难以跟上快速变化的形势。只有通过精英团队严谨清晰的投资逻辑、全面深入的实证、及时有效的跟踪,才会系统性地提高获取超额收益和规避风险的机率。“这也是我们希望团队中的每个人要专注在细分领域的原因,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关注到这个细分领域中潜在的好项目,这是很重要的能力。”曾志强说。
受益于先辈曾国藩的学识理念,曾志强结合自身经验总结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四字诀”:第一个字是“正”,正能量。不管社会外部环境怎么样,要永远以乐观和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找到一些好机会,做正确的事并正确地把事做好;第二个字是“勤”,一勤天下无难事。不管是做项目搜索也好,做日常项目的执行也好,要建立在大量辛勤的基础工作上;第三个字是“虔”。一定要用宗教般的信仰或热恋般的激情来对待工作;第四个字是“谦”。永远对市场有敬畏之心,对信任有敬畏之心,对风险有敬畏之心。
曾志强认为,投资行业无时无刻不面临着不确定性,所以就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警觉,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投资方法并勤勉工作,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文 | 本刊记者 筱小丫
载于《投资圈》杂志5月刊
响新时代之需|应新投资之求
微信 ID investcircle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我想找个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有关名申_百度知道
我想找个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有关名申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要开医院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这可能是目前最牛的10家医疗创业公司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一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近80亿人次的门诊量,催生出一个3万亿的医疗服务市场。随着医疗改革涉入深水区,医疗健康市场释放更多红利,移动医疗、医疗服务、生物技术、精准医疗等细分领域衍生出无数投资机遇,这一市场在2020年将增长到6万亿。  掘金医疗产业蓝海,资本加紧布局。近日,易凯资本发布了关于2016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报告预计,2016年资本将围绕医疗市场、医药与生物科技市场、精准医疗市场等领域向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密集下注。  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从移动医疗、生物医疗、医药企业、医疗器械等精选出10家公司,盘点下它们的商业模式、行业痛点,以及看好的机构的点评,它们未来有可能搅动三万亿市场。  移动医疗(3家)  1春雨医生  公司基本信息:  春雨医生成立于2011年7月,专注用手机终端实现医生与患者随时随地的远程交流。经过4年多探索,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医患交流平台,平台总用户量9200万,平台医生41万名,每日解决超过33万个问题。(此数据采集于日)  创始人简介:
  张锐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曾就职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还曾担任京华时报新闻中心主任、网易副总编辑。2011年5月从网易离职创业做春雨医生。  商业模式创新点:  倚靠扎实的网技术、前瞻性布局所形成的深厚线上用户基础、以及已发展上线的庞大医生资源,春雨医生致力于解决中国人“看病贵、看病难”的医疗难题,同时为中国各公司和大商业机构的员工,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春雨医生致力于以塑造“医患之间的强关系”为基础,联合药厂、医院、保险、可穿戴设备、体检等上下游企业,为用户提供长期、便捷、低成本的“私人医生服务”。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健康大数据实验室,利用健康大数据的研究成果促进中国医疗服务的进步。  行业痛点:  尽管移动医疗处于投资风口,但目前的市场格局仍多徘徊在医疗服务的外围区域,尚未真正触及优质医疗资源。  创投机构点评:  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表示,作为一家主要关注后期的世界级投资机构,之所以在春雨医生中早期阶段进入,是因为极其看好移动健康潮流和中国市场,断定在移动健康领域必然会孕育出市值超越百亿美元的巨型公司。  2碳云智能  公司简介:  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日,围绕消费者的生命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创建数字生命的生态系统。由顶尖的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团队共同打造个人的健康管家,通过数字生命的生态系统引领健康生活。  创始人简介:
  王俊为碳云智能创始人兼CEO,北京大学人工智能方向学士学位、生物信息学方向博士学位。1999年博士期间参与创建华大基因,主持包括千人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和复杂疾病研究等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课题。  技术创新点:  基于全球专业度最高、指数增长的全息全程健康医疗大数据,通过顶尖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分析技术,提供私人专享的健康指数分析和预测。  中国首个专业度最高的百万健康数据收集平台,结合中国最强的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军团队,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将人工智能的优势带入海量的生命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中。通过不断迭代和更新知识库,优化后的算法将培育出第一个全面管理生命健康的智能机器人,全程呵护每个人的健康,时时刻刻给予健康生活的建议。  行业痛点:  首先,定义生命数据,需要定义所有人类的可测量的变量,目前,各个行业(包括基因行业)都是从自身的角度来做,难免出现标准的偏向性。  第二,在样本收集方面如何形成一种社会化的科学方式,能够让公众真正参与到研究层面来。在定义出人的数字化生命体之后,以何种技术手段或是何种产品手段让能既比较方便又可以获得回馈价值的来贡献样本,这同样是需要付出大量研发精力的技术难点。  第三,数据采集后,以何种技术来分析和运算,寻找变量的关联关系,是整个流程中的核心技术,也是碳云主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第四,在建立了上述比较复杂的生命演算、预测和干预推荐的模型之后,如何保证最终所提供的结论是能够被执行的。  机构点评:  “享投就投”俱乐部CEO蔡聪表示,碳云智能要打造的生物信息人工智能引擎具有极高的壁垒,核心创始团队是行业最顶尖的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团队,在产品研发及商业运营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积累。公司创业有良好的开端,人、财、资源兼备,为实现公司愿景打下坚实的基础。  蔡聪认为,碳云智能所从事的事业极具前瞻性。当前市场中开始普及的基因检测产品主要有产前无创筛查、肿瘤筛查、罕见遗传病筛查、肿瘤相关个性化诊疗等,但已经成熟的基因检测应用产品只是冰山一角。随着基因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巨量生物数据产生将带来对数据解读的巨大需求,而数据的不断解读和挖掘将带来更多基因技术的使用场景。  3就医160  公司概况:  2009年创立的就医160(深圳宁远科技),经过多年运营已经发展成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导医咨询、互联网支付、排队叫号、检查报告单推送、院外随访、分级诊疗、医患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专业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截至今年4月底,平台已有注册医生47万人,实名注册用户突破8000万。  公司去年完成B轮1.3亿元融资,得到启赋资本(A轮)、基石资本、光信资本的青睐。融资完成后,就医160估值达20亿元人民币。同年12月15日,就医160正式挂牌新三板,成为互联网医疗第一股。目前公司正在稳步推进C轮融资。  创始人:
  罗宁政,1996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在经历两年大学老师的生涯后,1998年来到深圳,在医院担任信息科主任十余年。  行业痛点:  盈利模式仍是行业的一大“痛点”,目前几乎所有的移动医疗企业均处于风投阶段,最终的盈利模式尚未确立。  机构点评:  基石资本管理合伙人王启文:就医160从挂号切入,覆盖诊前、诊中、诊后,服务患者、医生、医院。给患者改善就医体验,通过手机可实现预约挂号、诊中支付、检验报告单查询、医患沟通。给医生提升出诊效率,方便完成诊后随访、慢病管理。给医院改进服务流程,最直观的表现是缓解门诊排队压力。互联网对医疗领域的改造,消除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对称,只是刚刚开始。建议可继续完善和复制“深圳模式”,打造医疗互联网+生态系统,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生物医疗(4家)  4安诺优达  公司简介:  安诺优达基因科技总部位于北京,是中国基因组行业的知名企业,国家发改委首批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国家卫计委首批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发改委“精准医疗与基因工程北京市工程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于2012 年成立,专注于新一代基因组学技术在人类医学健康和生命科学研究两大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创始人简介:
  陈重建为安诺优达联合创始人,担任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具有生物信息和计算机学术背景,获得巴黎十一大学与中山大学两个博士学位,曾在法国居里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技术创新点:  安诺优达目前已经建立了国内最全面的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并引进了HiSeq X Ten测序系统,精准医疗和科研服务两大核心业务领域的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另外,安诺优达于2015 年和Illumina开展在临床领域的合作,由安诺优达负责中国领域小型测序仪的生产和临床报批以及相关临床应用的研发,为中国用户提供全球最先进的基因检测解决方案。  安诺优达还建立了与高通量测序平台配套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为了适应大数据云端化趋势,安诺优达与阿里云(阿里巴巴旗下云计算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基因数据云平台,从而为用户提供基因数据互联网应用平台。  行业痛点:  上游的测序仪和配套试剂基本被Illumina和 Life Technologies公司垄断。尽管国内已经有企业在自主研发,但与国外的机器整体相比暂时没有明显。  机构点评:  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认为,安诺优达注重于基因测序领域,在业内属于较早开始该领域研究的企业,且有一定的团队规模,涵盖技术、市场、销售等各领域,业务成长速度很快,包括无创产前DNA检测、肿瘤个体化诊疗基因检测、血液病基因检测、科技服务等业务已经覆盖全国。邓锋表示,依旧看好整个生物医疗行业发展的前景,特别是安诺优达公司本身,公司团队有丰富的生物医疗从业和研究经验,并且有完整的产业链。  5WeGene微基因  公司基本信息:  微基因(WeGene)是一家旨在建立大型基因组数据库的新兴互联网创业公司。致力于消费级基因数据的解读与个性化健康服务,是一家集技术、专业、服务于一体、国内先进基因解读的企业之一,专注于基因数据解读以及大型基因数据库的建立。  微基因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基于基因组数据的祖源分析、个性化的运动和减肥建议、营养基因组学、基因组医学等方面的内容。  创始人简介:
  CEO郑强,Wecenter开源问答程序创始人,Billwang工业设计社区创始人,连续多次创业,有丰富的互联网社区运营经验和资源。在与华大基因的合作过程中发现面向健康人的基因检测机遇和价值,在联合创始人陈钢的支持下设计和开发了WeGene基因解读平台。  商业模式创新点:  WeGene 提供独一无二的,目前细分程度最高的东方人种祖源分析。目前国内祖源信息还没有可以做到与WeGene一样详尽的消费级基因产品。  行业痛点:  对于基因检测国内消费者认知程度不高,判断能力不强,这对刚起步又专注于专业领域研究的创业公司来说,有很大挑战;除此之外,国内消费者能承受的价格有限,这意味着企业要通过让利来获取用户,前期投入巨大,但后期可以依靠经营数据收费,通过与国外的同类型产品23 and me 对比,这将是一片巨大的市场。  点评:  天使投资人刘韧:当郑强遇到陈钢,一个是互联网上著名的产品经理,一个是基因界知名的科学家,我就认为,WeGene不应该做简单的测序服务,而应该做基因大数据服务。  美国公司23andme历经十年发展,现已成为美国基因检测领域的独角兽公司,用户数量达百万级。相比美国,国内基因检测市场才刚刚起步,市场潜力巨大。  而随着用户数量的逐步累积, 基因检测大数据的重要价值也将逐渐显现。WeGene将建立起专属国人的基因数据库,后续将与医院、科研机构、药厂等机构合作,为精准医疗、药品研发、医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也会与健康管理机构、智能硬件、心理研究机构等合作,在运动健身、饮食营养、日常健康管理、 慢病治疗、美容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建议和精准管理方案。上述任一设想的实现,均将成为国内基因检测数据应用的重要突破,WeGene团队拥有实现这些突破的实力。  6鑫诺美迪  公司简介:  北京鑫诺美迪基因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鑫诺美迪)成立于2008年,是集III类医疗器械研发、注册、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国内分子诊断领域的先行者。  公司致力于在分子诊断领域的深耕细作,建立了PCR、测序、液态活检、FISH等核心技术平台,其标志性产品包括肿瘤测序系列、肿瘤个体化检测以及肿瘤早期筛查。  创始人简介:
  刘沛,中科院博士,分子诊断临床应用专家,现任鑫诺美迪CEO。关注基因诊断在肿瘤全周期的临床应用,核心理念是“不仅仅为临床提供产品,更给给予患者希望”。  技术创新点:  鑫诺美迪在液态活检领域主要检测标志物是ctDNA,技术平台包括AMRS-PCR和NGS。CtDNA的检测,很多企业关注采用什么技术平台去完成,但是鑫诺美迪更关注的是流程。  鑫诺美迪设计了高效率的ctDNA提取,更高效的富集血浆中的ctDNA,这也是后续检测的源头,只需要提取200~600uL血浆中的核酸即可满足后续检测。对传统的AMRS-PCR技术进行了改进,该技术命名为AMRS-PLUS。ARMS-PLUS技术的特点是在扩增体系内加入了独有的反应因素,可使在反应中主动扩增突变靶点,而摒弃野生型靶标,可大幅提升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鑫诺美迪另一项核心技术XmAmpli,主要应用在肿瘤的早期筛查检测。该技术在肺癌的早期筛查可达到70%以上的灵敏度和95%以上的特异性,经过更多的临床验证后,该技术将推出市场,满足市场对肿瘤早期筛查的需求。  行业痛点:  1. 肿瘤的异质性和耐药性  2. 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及其适应症  3. 临床应用指南不断更新  4. 临床产品种类少,产品数增长慢,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机构点评:  高特佳执行合伙人蛟认为,投资鑫诺美迪,是基于对于诊断行业趋势的判断。诊断行业中成长性最好的细分领域是基因诊断,而最刚性的需求是恶性传染病及肿瘤的诊断。  在这个高速增长的细分领域中,企业竞争驱动力来源于产品和渠道,首先是丰富的产品线,其次是强有力的营销能力。而产品线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  鑫诺美迪目前是行业内基因诊断产品证书数量位列前五的机构,同时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了在行业内立足的生存能力,并且其客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华北有较强的客户网络。  在投资鑫诺美迪之后,针对其存在的一些营销短板,通过并购其观,除了为其打开在华东区域的营销之外,还嫁接了相关的专业团队,在品牌建设和营销能力上显著进行了提升。通过投资及投后增值服务,使鑫诺美迪具有年销售额近1亿元的规模,在企业的发展上显著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行业里有影响力的参与者。  7基准医疗  公司简介:  基准医疗致力于提供国际领先的精准检测服务和产品。公司成立于2015年,其核心团队来自世界顶级测序平台生产商Illumina公司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拥有20余年资深业界经验,现已打造国际一流的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研发平台, 并且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主要产品和服务有肿瘤领域:肿瘤筛查、肿瘤伴随诊断、肿瘤实时监测;遗传领域:PGS/PGD,新生儿遗传病基因筛查、诊断;基于NGS技术的高端科研服务:科研项目设计、合作产品开发。  公司立足核心技术优势,面向精准医学,与行业上中下游企事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从学术研究到临床产品转化的完整产业链。  创始人简介:
  范建兵为基准医疗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遗传学博士。曾任Illumina公司资深技术总监,带领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个高通量测序平台的美国FDA临床认证,成为高通量测序技术临床应用的一重大里程碑。  技术创新点:  基准医疗拥有全球领先的cfDNA甲基化\单细胞基因测序等专利技术,使用的技术平台为NextSeq和MiSeq,提供包括遗传病筛查与诊断、胚胎植入前遗传筛查、肿瘤个体化诊断与治疗和肿瘤检测及早期筛查等产品和服务。  在遗传病筛选与诊断中,基准医疗采用FDA唯一通过的样本制备技术,Illumina TSCA方法,着重分析十几种在我国最常见的遗传疾病。公司还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细胞基因测序技术来开展胚胎植入前遗传筛查(PGS)和研究。通过PGS检测,帮助医生选择正常染色体数目的胚胎用于移植――这些胚胎的移植成功率更高,移植后胎儿流产率和患染色体异常综合症的概率更低。  行业痛点:  整个精准医疗行业虽然是一个阳光产业,但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整个行业不够规范,国家也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导致很多公司进入这个行业,推出了很多所谓的“基因检测产品”,市场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段和策略。产品投入市场之前如果没有充足的临床试验数据,产品如果没有质量控制,很容易导致整个产业陷入危机。  机构点评:  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邓锋认为,基准医疗的创业团队有海外的长期工作经验,并且对医疗科技领域领域了解很深入,这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技术概念,项目工程执行贯彻能力也很强。  公司创始人团队对领域前沿非常敏感,知道什么领域可以做、什么领域不可以做,这有助于整个团队快速取得突破。  从行业看,邓锋认为,基因测序行业是可以被长期看好的行业,北极光创投也在早期就在该领域布置投资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也是投资基准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  医药企业(2家)  8多禧生物  公司简介:  多禧生物是一家从事抗体偶联药物研发的企业,公司四位核心成员均在美国抗体偶联药物巨头ImmunoGen公司工作多年,在抗体偶联药物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多禧生物的在研药物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共有6项发明权利,均为PCT专利,其中2项Linker专利、4项小分子药物专利。  创始人简介:
  赵永新,公司创始人。2012~至今 杭州多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2014年“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 。  商业模式:  抗体偶联药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单克隆抗体、小分子细胞毒性化合物和Linker(交联化合物),又称“智能生物导弹”,是目前最前沿的生物制药技术。抗体偶联药物兼备了单克隆抗体的靶向性和化学药物的强效性,大大地减少了化学药物的副作用和单抗本身的低效性。  多禧生物的核心技术为最先进的第三代抗体偶联药物技术,和第一二代技术相比,实现在单克隆抗体上定点、定量接入抗肿瘤的小分子药物,以获得单一的ADC纯品,使得治疗更加安全、有效、定向。多禧生物在研的抗体偶联药物已基本完成临床前动物实验,在500多只小鼠身上进行了毒理实验和有效性实验,和目前已上市的抗体偶联药物T-DM1相比,具有使用剂量更小、疗效更显著、毒副作用更小等优势。  机构点评:  毅达资本: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提高,抗肿瘤药物市场的规模也在高速增长,其中生物药凭借其疗效明确、副作用小的特点快速成为帮助人类抗击肿瘤的重要力量,抗体偶联药物又在生物药研发领域中被寄予厚望。多禧核心团队均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尤其难得的是他们有着在美国生物巨头公司工作多年并成功开发出抗体偶联药物的经验,且团队人员专业互补性强,涵盖了化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各个环节,能够充分协同。  公司掌握的第三代抗体偶联药物技术,具有定点定量连接的优势,因此在动物实验中公司的候选药物已经显示出相对于对照品罗氏T-DM1的优势,疗效更高、毒性更小。目前中国还没有自主研发的抗体偶联药物上市销售,我们期待多禧或其他拥有真正技术能力的团队能够早日突破空白,为无数肿瘤患者提供治愈疾病的机会。  9博瑞生物  公司简介:博瑞(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博瑞生物是一家以研发为驱动的创新型制药企业。公司一方面在肿瘤,糖尿病和肝病等领域致力于研发全球领先的原创性新药,另一方面从事高端仿制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多手性药物工程技术中心”和“江苏省科技创新型企业”。  公司目前共有147项专利申请,六项PCT申请,授权专利超过四十个。在创新药领域,迄今为止公司共有一个1类新药进入临床,另有8个创新药在临床前的不同阶段。在高端仿制药领域,公司在美国已经注册了DMF的产品有六个,正在注册DMF的有两个。  2010年至今,公司已完成三轮增资,募集了2.5亿资金。成功吸引了包括礼来亚洲基金、中金、基石投资等专业投资机构的青睐。  创始人简介:
  袁建栋博士,博瑞生物医药技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毕业后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深造,从事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2001年回国创立了博瑞生物。  行业点评:  博瑞生物在技术创领域积极耕耘的同时还注重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公司的一个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利用强大的研发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来克服别人的专利壁垒,同时形成有知识产权等壁垒保护的独家或准独家的市场稀缺产品。在拥有了稀缺产品之后,在全球各个市场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来共同开发终端产品并获得高比例的利润分成。这样的模式使得公司可以在欧美等国家迅速打开市场,既避免了销售网络缺乏,当地法规不熟,品牌认可度低等不利因素,又能够获得远远超过简单地销售原料药的收益。  解决了哪些行业痛点:  博瑞生物通过技术创新来打破跨国制药企业的高价壁垒,为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仿制药。例如,公司曾为正大天晴提供了乙肝药物恩替卡韦的非侵权专利路线和申报技术服务,支持正大天晴成功获得国内首仿,产品上市后以远低于原研产品的价格打破了其市场垄断,该产品目前每年销售已经超过三十亿元,大大提高了中国患者对该产品的可及性,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博瑞生物利用自己的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在肿瘤、糖尿病、肥胖肝病等领域,开发了一系列的独特的原创性的新药,克服了目前在新药研发领域里跟风扎堆在几个热门的靶点,me too品种太多没有特色的行业弊端。  机构点评:  基石资本表示,博瑞生物拥有4家子公司,全公司500名员工中将近70%是研发人员,已经申报发明专利141项,其中PCT 10项 ,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建成知识产权“贯标”体系。  博瑞生物销售呈现稳步增长,2015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出口占比超过70%,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欧美法规市场。2016年一季度开票出货4000万元,同比增长60%。随着时间推进,前期布局的产品逐渐进入商业化,为公司今后五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在夯实产业化基础上,“研发驱动,持续创新”的博瑞生物在研发领域也积极构建了抗肿瘤、糖尿病、肝病的创新药技术平台。2016年开始,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创新药物将陆续申报临床,为公司的发展再添新的动力。  医疗器械(1家):  10云中飞  公司简介:  深圳市云中飞电子有限公司自2013年组建团队开始止鼾器研发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发展,由一个初创公司一跃成为止鼾领域最著名品牌之一,自主研发了全世界第一款耳戴式智能止鼾仪,独创“物理微干预”止鼾技术,通过分级可控的物理干预信号刺激人体呼吸到肌肉,打通呼吸道,该专利获得中国,美国,,专利授权。目前已经服务了近5万名鼾症患者,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连续排名止鼾器类目第一品牌。云中飞专注于鼾症领域研究,旨在打造世界级的止鼾器品牌和产品。  云中飞电子以100万元种子资金开始创业,目前已经完成了480万元天使轮融资,由中卫基金领投。公司目前正在洽谈PRE-A轮,估值1.5亿元人民币。  创始人介绍:
  CEO罗强,华南理工大学物理学专业,曾任NetLogic中国区代表,创办和经营了深圳市赛博联电子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是云中飞电子创始人和CEO。从事半导体行业近20年,支持华为和中兴等公司的研发工作,对硬件项目研发和公司经营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商业模式:  云中飞智能止鼾器监测和分析用户睡眠环境,睡眠周期,鼾声次数,鼾声严重程度,体位变化等数据,同时自主研发鼾声记录仪APP软件,录制和播放用户鼾声,让用户不仅清晰了解自身鼾症情况,并且可以就使用云中飞止鼾器的前后效果做直观对比,形成“检测―治疗―效果检测” 完美闭环。  目前云中飞的后台数据库已经存储了超过一亿组用户原始鼾声数据,未来云中飞的后台专家系统可以实现自动抓取和分析用户数据样本,提供鼾症预警和数据支持服务。并且,云中飞止鼾器产品还会加入血压,血氧,脑电波等数据检测和分析,更加准确和科学的监测和治疗鼾症。  机构点评:  中卫基金投资经理熊星驰表示,云中飞团队由医疗、互联网以及智能硬件专家组成,两年来聚焦于解决人体睡眠时打鼾的痛点,硬件专注于有效干预,而软件侧重于实时监测,项目为使用者及睡眠研究机构提供睡眠大数据的解决方案,大大帮助使用者的自我管理及家庭成员的辅助管理,是一种轻医疗的全新概念,在未来具有很广阔的想象空间。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
(责任编辑:马郡 HN022)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里巴巴投资医疗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