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天津经济下滑滑,没什么门路生存,只有靠的的搭车维持生活

beplay官网靠谱吗_beplay体育提现问题_beplay体育冒充ued
beplay官网靠谱吗_beplay体育提现问题_beplay体育冒充ued生活经济学论文
43人评论|6人关注
摘要:与经济生活融合,是经济学最核心的教学方法之一由于经济学知识比较枯燥,理论内容较多,对于一个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要想简单地通过看书、看图来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迫切地需要任课教师能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
生活经济学论文:对非财经经济学教导与生活探索
对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让这些非财经类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经济学知识,必须让其更好地融入生活。与经济生活融合,是经济学最核心的教学方法之一由于经济学知识比较枯燥,理论内容较多,对于一个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要想简单地通过看书、看图来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迫切地需要任课教师能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而这些方法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将经济学的教学与生活进行融合,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接触的生活常识入手,从中体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懂得经济学知识的人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范围日益在扩大,但是目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存在其缺陷,要想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经济学知识,就必须对其教学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将经济学的教学与生活进行融合。1.改革现有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市场上有关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其中不乏着名经济学家的着作,但是这些教材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显得过于枯燥、理论化。因为对于非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其学习经济学都是通过公共选修课来完成的,这就意味着其时间不可能多于专业课,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想真正读懂经济学的理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中,首先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做到以“应知、够用”为原则,使理论更加通俗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按照现在高职教育中提出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方法,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通过项目化来完成。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经济与生活》课程,本身就是强调经济与生活的融合,课时只有36学时,不可能——去介绍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我们将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设置了几个基础的项目让学生学习,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我们设置了项目:如果去饭堂买饭时,你会站在哪一个队伍上?为了让学生了解供求理论,我们设置了项目:请你对“十一”期间商品价格的变化进行分析。为了让学生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我们设置了项目: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是世界末日吗?等等。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能从浅显易懂的生活中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知识。2.改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学校在进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时,主要&:请记住我站域名/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新闻时事介绍法,这是一个可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在课后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时事,每一次课上课前,用五分钟时间介绍所了解的本周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新闻,同时结合经济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介绍完后,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一方法对非财经类学生非常有用,因为他们本身平时就少接触经济类课程,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还有一个可和日常生活紧密融合的教学方法是市场调查法,这一方法在财经类的很多课程中有采用,但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少使用,这是一个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比如针对目前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整,究竟效果如何呢?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又比如针对春运问题,让学生到汽车或火车站去调查了解,究竟春运期间各地的运力和车票价格有什么变化?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都是要和生活密切融合才能有效使用的。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方法传统的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都是通过闭卷的方式,这种方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记忆而不是理解。但是,非财经类学生学习经济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掌握方法,能对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因此,考核方式应更注重过程考核。考查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可以进行一些口试,比如分组进行演讲、辩论等;考核也不一定是试卷形式的,也可以是写小论文等。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之,经济学不是单纯的一门研究理论的学科,它所研究的问题可以用人类一般思维加以理解。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借助经济生活案例,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这样的教学就会事半而功倍,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经济学论文: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世纪即将来到,在世纪之交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有些什么重大的变化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莱姆特·瑟罗出版的新书《创造财富》中说:“人类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科技大发展的年代。放眼过去,到处都是令人惊奇的新生事物:‘虚拟现实’和‘网络空间’已成为大众的语言;‘因特网’和笔记本电脑已使电脑购物成为现实;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居住空间的地缘分界……一个接一个的奇迹令人眼花缭乱,无疑,一块充满了新的发展机遇的领域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瑟罗称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其标志是人类生产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其标志是电气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机械动力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电灯、电话带来了新的照明和通讯等);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其标志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在这样的时代,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呈出如下变化:
(一)富者相对越来越富,穷者相对越来越穷。
在这里,“富与穷”是要表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占有在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不平等的现象加剧。其主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比任何时候都快,而开发和利用新技术的企业家成为社会财富的最多拥有者。有人说“在过去15年中美国出现的亿万富翁比有史以来的总和还多”。1982年,美国只有13位亿万富翁,而到1998年秋天美国有189位富翁。这些富翁的资产价值都是在亿美元以上,其中第一名是美国的比尔·盖茨。这个公司1986年上市,当年每股获利0.19美元,现年每股赢利有1.54美元,也就是说这10多年来每股赢利上升了8倍。但是它的股价升了500倍,今年7月16日每股价格为99.4375美元,每股价格与每股盈利相比(P/E)即市盈率是60倍,而且最近5年都稳定在这个水平。这样使微软股票的市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如果未来五年能够持续过去五年的增幅,则这一股票的市值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10,而比尔·盖茨的个人财产将达1万亿美元以上。如果把比尔·盖茨的公司当成一个国家,并以GDP来衡量,则当前,它在世界上占第11位,(仅次于美国78000亿美元,日本42000亿美元,德国21000亿美元,法国14000亿美元,英国13000亿美元,意大利11500亿美元,中国9000亿美元,巴西8200亿美元,加拿大6000亿美元,西班牙5300亿美元)。有人说“比尔·盖茨富有能够敌国”,可以说毫不夸张。
从什么是财富和比尔·盖茨对财富的占有,我们能够得出:(1)当代,财富的创造不主要是劳动力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主要是大脑对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2)财富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对财产现值的评价,更重要的取决于人们对财产的未来预期;(3)财富不仅以实在的物质产品的形式存在,而且以虚拟的有价值证券的形式存在。
富人越来越富,表明财富越来越集中,有什么力量可以使财富分散呢?答案只能是科学、技术平等的开发和利用。有人说“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将确保财富分散”。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他的《富国与穷国》一书中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各国经济状况的不同”。所以,穷者越来越穷除了因为不能平等地获得开发和利用科技的机会外,关键在于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政策选择存在着差距。
(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价值观、消费习惯的改变带来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经济理论的调整。
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发展不均衡是始终存在的。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区域经济上,而且表现在人们的收入上。由于区域经济和人们收入上的差距,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种改变产生的经济效应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而是社会财富的转移。有资料表明:人们进入老年以后,闲置的货币收入比年轻人多,基于这种“不均衡”,聪明的企业家便建立和发展休闲产业。一些企业家利用这种不均衡成了亿万富翁。我国一些地区依靠旅游业的发展富起来了,证明了除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外,还能够利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走上致富的道路。这种变化还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收入的增加,人类用以获得生存资料付出的劳动时间减少,休闲时间增加。休闲时间增加为休闲产业兴起创造条件,休闲产业兴起不仅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转折点,如上述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而且改变着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评价。如传统的经济理论通常都认为“所得”与“成本”是货币形式的收入与支出,而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休闲时间的取得也认定是人类生活的所得,相反,休闲时间的丧失是人类生活的成本。再如,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得达到一定限度后,对人类带来的福祉、效益会逐渐递减。因此他们反对以GDP作为国家最终追求目标,主张人类素质的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人本主义”观点,其含义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提出了人力发展指标。
(三)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取决于创新变革精神。
当代各种社会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只有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的背后意味着优胜劣汰。是自己优胜劣汰,还是让别人优胜劣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选择。让别人优胜劣汰会形成抗争,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反抗,结果也许付出的成本代价大,所以,聪明的企业家通常选择“自己优胜劣汰”,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自我毁灭,才能保存自己。为此,需要走的途径是:扩大规模;在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企业扩大规模包含着破坏旧的,创造新的;引进和开发技术也是“吐故纳新”。当代企业的规模扩大到一省、一国,乃至全世界,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的费用占了企业支出的相当比例,但必须指出引进和开发技术是一回事,利用引进、开发的技术成果使之产生效益又是另一回事
。一般说来,引进、开发技术,企业耗费的成本大,收益小,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大,成本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让政府与企业合作,即开发技术由政府投资,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由企业投资。在这一方面,北美与欧洲相比各有特点,欧洲人与美国人一样都注重技术开发,但欧洲人不如美国人注重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的利用。
(四)政府的控制力下降,企业的扩张力上升。
政府作为社会的权威部门具有强大的控制力。虽然这种控制力主要在国内,而不主要在国外,但国外的某种因素干扰也能削弱政府的控制力。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和资本追逐利润的趋动,各国政府难以控制信息的传递和资本流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政府控制力的下降会产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序与无序”的选择,即是选择强化政府干预,只让人们有必要的自由,还是弱化政府干预,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实践证明:“有序”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无序”也是不可少的,但不能越界。有序过度会抑制人们的革新精神和创造力;无序越界会抵销人们的团队精神和共合力。企业扩张力的上升,除了已开发的科技成果的推动和市场的推动外,20世纪末的企业并购起着“火上加油”和“互为因果”的作用。有人说1998年是“喜结良缘”的大好年,这一年创下了企业并购的最高记录,全球主要工业国家企业并购事件12500多起,价值总额超过16000亿美元。企业并购除了增强自己实力,增大自己无形资产,有利于竞争、提高运营效率外,重要的是控制、取代、左右一方,即控制一个行业、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取代地方企业、某国企业、相关企业,左右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趋向。要看到企业扩张力的上升,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而且影响到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五)通货紧缩是下一世纪的难题。
有人说20世纪是通货膨胀的世纪,而21世纪是通货紧缩的世纪,理由是20世纪存在着规模巨大的、连续不断的战争,战争使参战国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进而影响全世界,而21世界战争将受到各种因素的抑制,人类能够“和平共处”,通货膨胀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评论似乎有点简单、武断。但不可否认,怎样消除通货紧缩将是21世纪的难题。
通货紧缩,简单地说,就是流通中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减少,物价持续下跌。引起这种状况的因素,主要有:(1)生活必需品过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财富的增长在较短的时期中超过过去的若干倍,反映在人们的劳动与收入中,是劳动时间可以大大减少,休闲时间可以相应增加。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着名经济学家罗伯特·W·弗格尔说“在美国,一个正常的人一年可以劳动2700小时,而维持一家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只要520小时,约占20%”,这表明: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住,则只要付出2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就足够了,而8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处于闲置状态。对此,他撰文说:“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在1875年,食品、服装和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75%,而教育和保健仅占2%,消遣为18%。到1995年,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15%,教育和保健几乎与食品、服装和住房的消费份额相当。但消费中增长最大的是消遣,1995年,仅消遣一项就占到支出总额的67%”。这表明在物质产品消费基本或完全满足以后,经济的发展就不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了,而必须为人们提供消遣的条件,发展休闲产业。所以,当代无论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或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都存在着不适应,为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产品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必然导致物价持续下跌。(2)生产能力过剩。不少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家用电器、汽车生产过剩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有资料说“世界的生产潜力至少比可预计的消费多出1/3”。在生产能力如此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能力,存在着降价压力,所以产品价格下跌是必然的趋势。(3)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促使价格下降。在这一方面最明显的是能源、矿产品和农产品,这些年来由于新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石油、黄金和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成本降低。当代,随着人口的增加,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扩大。存在着降低工资的压力。有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弹性上班制”,这样可以降低成本。(5)生产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为价格下跌创造条件。(6)经济危机增大降价压力,因为只有降价,才能增加出口。
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实际利率上升(名义利率加物价下跌率),不利于债务人还债,降低投资者借钱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要克服通货紧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要在政策上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着力改善供给,特别是消除生产过剩。
生活经济学论文: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要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
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要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会有着直接影响。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多是以招收文科考生为主,数学基础比较差,对经济学有些难以理解。有时候,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起来却觉得干巴巴的、索然无味,像是过眼烟云,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科任老师,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说明经济理论。现结合我自己多年来教学的经验,谈谈我对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的一些看法。
1 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的科学,而生活中处处都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选择,这就涉及到经济学。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从起床到睡觉,从穿衣到吃饭,从睡眠到读书、游戏、身体的锻炼以及购物、聊天、休息,从生活起居到谈情说爱,都存在着资源配置与利用,存在着经济学问题。经济学的问题比比皆是、俯首可拾,比方说,我们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在外面走路,会感到孤单,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于是,见了陌生人他也可能会跟对方主动打招呼聊天、一起走一段路。经济理论很容易就可以解释这些事情,因为跟他人聊天可以增加自己的效用,两个人走路跟一个人走路相比,两个人走路可以打发寂寞时光、可以增加安全感,从而增加他们的效用,这也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用这些日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来谈经济学,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与没有兴趣来学习同一门课程,其效果将是天渊之别。
2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生活中虽然处处都有经济学,但要利用经济理论解释它们却需要我们经常去思考。例如,关于物质与爱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人认为,物质是基础,但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物质和爱情何者更加重要,他们的关系如何,这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
我们可以用u表示效用,m表示物质,l表示爱情,a、b、α、β、γ为不为零的常数,它们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u=amα+bmβlγ。这个式子就较好的描述了一般人的物质与爱情的关系的观点。当m=0时,不管l是否为零,u都等于0,说明物质是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爱情也不能当饭吃。β、γ的大小代表物质与爱情孰轻孰重,当β&γ时,更加看重物质;当β&γ时,说明他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更加注重爱情。物质与爱情到底各占多大比重的问题,是一个效用最大化问题。
只要我们用心的去思考,就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太多的现象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甚至我们所说的一些在理的话,都包含了经济学原理。例如,在电视连续剧《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的大结局中乔省长有一句台词:“如果一个人有了害人之心就不可救药了。”用经济理论如何解释这句话呢?经济学有一个经济人假设,人总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有害人之心的人总是把别人情况变好当作是件使自己效用减少的事情,为了增加自己的效用水平,在自己情况不能变好的情况下,他只能通过损害别人利益来提高自己的效用水平。
3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经济理论不仅应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而且要解释社会现象。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最常见的社会现象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房产问题、三农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经济危机、欧洲债券危机等等,这些典型的经济现象无一不是经济问题,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有些社会现象,看起来不是经济问题,但也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如很多人在感叹物质文明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惊呼道德沦丧问题。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利·s·贝克尔(gary s·becker)就因把经济分析方法推广到人口增长、家庭、教育、犯罪和处罚、歧视等社会问题研究领域,在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地,经济理论还可以解释我国的文凭热、证件热、国考热、宰客门,甚至可以解释考生的作弊现象;也可以解释日本因地震而造成核泄露后中国出现的“抢盐风波”,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反腐倡廉将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有人对城乡居民的幸福因子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条件差得多与收入低得多的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更高。这种结果让常人难以理解,但在经济学里面,解释这种现象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常人所说的“幸福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得少”。
4 善于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还可以用于指导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经济理论不仅来源于实际,而且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用来指导并解决“经济”问题的。因此,经济理论也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比方说,有的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与读书、打工与读书、游戏与读书、锻炼与读书等关系问题。有的同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部分人来到学校忘记了读书就是自己的天职。对他们可以用机会成本理论、消费理论来教育他们好好读书,让他们算一算自己来到学校读书的机会成本,不要以高昂的代价借入明天的钱用于今天的消费。
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另一类极端的观点: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读书读好了,其它方面都可以不必考虑。这部分人是学习至上主义者,他们可以忘我的读书,而不顾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还有一种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损害他人利益,甚至伤天害理也在所不惜。这种情况可以用产出函数来说明。我们知道有个这样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αkβ。y表示产出;a表示技术,在这里可以具体化为所学的知识或者本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a与普通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稍有不同,a的符号可正可负,当它是用来造福人类的时候,a&0;当它是用来破坏他人幸福、损害他人利益的时候,a&0;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指数α、β为常数。这个式子说明,如果不好好锻炼身体,身体搞垮了,使得l=0,产出y也将等于0;如果思想道德品质败坏,尽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他的产出将是负数,也就是危害社会的“产出”。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好,而且要锻炼好身体,尤其是要保证思想道德品质不要出现问题。
5 善于应用经济理论正确引导学生为人处世
经济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日常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为好人、处好事。前面的产出函数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做人的非常好的例子。其实,经济理论中有很多知识可以与为人处世联系在一起。比如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性问题教导学生不要做那些对社会、对他人有不利影响的事情,要多做一些好事情,至少不要做对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的事情。如某人生日party,寝室几个人一起在寝室里唱歌跳舞猜拳饮酒,彻夜狂欢、好不快乐。可是,他们的行为却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他们影响了别人正常的生活与休息。为了减少甚至消除他们的行为的外部性,他的生日party可以不要开得太晚,以免影响他人的正常休息,或者找一个不会影响他人的地方做他的生日party,如在酒店或娱乐场所。另外,可以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知识来分析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要与人为善、为什么要懂得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为什么要懂得感恩等等。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效用函数知识告诉我们,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的乘客可以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知识告诉我们应该关心弱势群体,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从经济学的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社会经济平等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6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涉及到经济学
知识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素质,就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知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经济学问题,可以看作是固定成本下的产出最大化问题,但这个问题与普通的投入产出问题有所区别。首先,人的综合素质是有很多方面决定的,我们不妨把每一个方面也称为一种素质;其次,每一种素质的培养又需要一定量各种“要素”的投入,同时,在培养这种素质的同时,其它素质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用z表示综合素质,yi表示n个素质中的第i方面的素质,xj表示m个要素投入中的第j种要素的投入,假设第j种要素的价格为pj,总成本c为常数,用f和g表示某种函数关系。我们同样可以将它们的关系用函数表示:
z=f(y1,y2,y3,…,yn)=g(x1,x2,x3,…,xm) x1p1+x2p2+x3p3+…+xmpm=c
(1)式有两个方程,后面的等号表示m种要素的投入,有n个方面素质的产出,这是一个投入产出方程;前面的等号表示人的综合素质是由y1、y2、y3……yn几个方面的素质决定的,z为综合素质,可以看作是由于获得y1、y2、y3……yn所得的好处或者效用,因此,前面的等号可以看成是效用函数。(2)式为约束函数,表示资源的有限性。因此,如何使得学生综合素质最大化,就可以归结为有限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学问题。
7 经济理论来源于生活,也可以且应该回归于生活
有的人认为,经济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可以用来举例说明的例子。经济学从她产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现实生活,她来源于现实生活,并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而完善。因此,她也可以而且应该回归于现实生活,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只要我们好好的想一想,经济学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例子可以说明它。
总之,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在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用经济学的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而且要用经济理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转贴于论文联盟 //
生活经济学论文: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分析
摘要:经济学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学科,也是一种分析某种现实现象的工具和方法的存在,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因此,随着我们对经济学的研究,对生活中身边某种经济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是一个把经济学运用到生活中的例子,也是典型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可以使人们深入的理解生活中非理性的思维现象,并且将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本文对生活中几种经济学行为及现象运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释和分析,体现着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羊群效应;明星代言;应用分析
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就会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的存在是十分普遍的,也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把所得到的经济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就会得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理性和多彩。
一、羊群效应
1.从众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肯定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你经过一家餐饮店,门口有三个人在排队,根据人们的先入为主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就会使你产生这家餐饮店一定很棒的想法,于是你业就会在这家餐饮店排队,后来再一些人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也会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想法,于是大家都会在这家餐饮店前排上队,人们的这种行为被叫做羊群效应。所以根据上述的分析而得出,产生上述星巴克现象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羊群效应的。
2.现象分析
羊群效应就是把别人的某些行为作为评判一种食物的好坏的标准,并且以此来做是否要效仿的决定,这样的过程行为就是羊群效应,客观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个体从众和跟风的现象,羊群效应并不遵循主流金融理论,它是一种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情况。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实际的生活中,羊群作为一种组织身份分散的群体,日常的行为就是没有统一方向的左撞右撞,但是如果出现一头羊朝着一个方向行动起来,群体中其它的羊就会紧随这头羊跟上去,并不会考虑到前进的方向是否存在危险或者更嫩的草。通过上述形象的表述,就很容易理解羊群效应的本质,就是着重的描述人们的从众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比较容易引起盲目的从众进而被骗或者是失败。羊群效应还是社会群体中人们有着向着相似的想法和行为的方向发展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反应就是:例如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对于某一决策的想法多数人是比较相似并且持支持态度的,而剩下的少数人并不会考虑决策本身的正确与否而变得支持这项决策。
二、广告效应
1.明星广告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告是随处可见的,夸张点的描述只要我们可以到达的地点就会有广告的出现,而种类繁多的广告中,明星代言是企业对于广告效应中的重要想象,当然明星代言也起到了很好的提高知名度的作用,广告中的广告词的朗朗上口也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对于产品的推动作用。
2.现象分析
由于这种明星代言的广告效应从侧面体现了某些信息,明星代言费的高低侧面反映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如果代言明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有一定的粉丝群体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娱乐行业的有一定的地位,由于明星的代言就会使企业的销售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也对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请明星代言广告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的手法,会使产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请到的明星的知名度、粉丝群体、社会影响力和在娱乐行业地位的重要性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和形象,粉丝群的作用也带动着产品销售量的增长。整体来讲,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明星代言人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着产品的形象,明星代言人对于产品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如果明星代言人随着形象的改变很可能也会改变绝大数消费者的口味,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设计方向,也会对产品的营销模式产生变化。
三、学校小吃整改现象
根据各大学校的小吃街的存在,小吃街周期性的就会提供一切新的口味进入小吃街这个小市场和进行整改,在增加了营养餐的同时,小吃的价格都在上涨,上涨平均幅度在150%左右,但是不符合需求法则现象就是,虽然小吃的价格普遍的都的上涨了,但是针对消费者的行为来说,人数不但没有下降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上升,针对这种现象来说,传统的需求法则并不能对其进行解释,下面我们从经济学的另一角度分析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针对上述现象的产生可以依据经济学的原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提升了消费者的偏好,相比于整改之前,小吃街的食品的价格虽然比较低但是质量并不能达到我们的口味要求,但是在小吃街整改以后,逐渐的达到了一定消费者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对于我们其他消费的场所而言,小吃街的整改明显相较于其他我们常去的场所产生了一定的优势,所以就阿合两方面而言,都使消费者的偏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通过周期性的增加小吃的种类,就会使一定数量的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小吃街的实际消费者,并且对于食堂等固有的小吃种类,小吃街整改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垄断的地位。(3)近些年,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增加,学生的消费开支也有了一定的增大,对于劣质品而言,会使需求曲线朝着左边移动,而产生消费者的数量增加的现象。
综上所述,经济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实用性的学科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行为经济学已经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和合作交流的纽带,行为经济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当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日常生活的推动和影响。不论是本文所提到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还有生活中的理财、工作和消费等方面,处处散发着行为经济学的智慧,同样也是行为经济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通过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些行为就有引起巨大的经济学理论的可能,通过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在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是得我们的生活宾得更加的多彩与理智。
生活经济学论文:经济教导论文:非财经经济学教导与生活探索
作者:陈苡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对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让这些非财经类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经济学知识,必须让其更好地融入生活。与经济生活融合,是经济学最核心的教学方法之一由于经济学知识比较枯燥,理论内容较多,对于一个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要想简单地通过看书、看图来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迫切地需要任课教师能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而这些方法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将经济学的教学与生活进行融合,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接触的生活常识入手,从中体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懂得经济学知识的人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范围日益在扩大,但是目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存在其缺陷,要想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经济学知识,就必须对其教学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将经济学的教学与生活进行融合。1.改革现有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市场上有关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其中不乏著名经济学家的著作,但是这些教材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显得过于枯燥、理论化。因为对于非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其学习经济学都是通过公共选修课来完成的,这就意味着其时间不可能多于专业课,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想真正读懂经济学的理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中,首先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做到以“应知、够用”为原则,使理论更加通俗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按照现在高职教育中提出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方法,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通过项目化来完成。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经济与生活》课程,本身就是强调经济与生活的融合,课时只有36学时,不可能——去介绍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我们将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设置了几个基础的项目让学生学习,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我们设置了项目:如果去饭堂买饭时,你会站在哪一个队伍上?为了让学生了解供求理论,我们设置了项目:请你对“十一”期间商品价格的变化进行分析。为了让学生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我们设置了项目: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是世界末日吗?等等。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能从浅显易懂的生活中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知识。2.改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学校在进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时,主要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同时导致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我们不能只选取书本上已有的一些案例。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通过选取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解释“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时,可以结合我国的春晚现象。我国的春晚举办了三十年了,每年的节目都差不多,陷入了“年年办,年年骂”的怪圈,这是为什么呢?而今年2012年的龙年春晚一改往年的风格,立体感更强,而且首次实行“零广告”,这让人们感觉到了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是我们每个人在过年的时候都会讨论的一个问题,真实而又现实。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新闻时事介绍法,这是一个可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在课后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时事,每一次课上课前,用五分钟时间介绍所了解的本周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新闻,同时结合经济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介绍完后,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一方法对非财经类学生非常有用,因为他们本身平时就少接触经济类课程,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还有一个可和日常生活紧密融合的教学方法是市场调查法,这一方法在财经类的很多课程中有采用,但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少使用,这是一个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比如针对目前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整,究竟效果如何呢?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又比如针对春运问题,让学生到汽车或火车站去调查了解,究竟春运期间各地的运力和车票价格有什么变化?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都是要和生活密切融合才能有效使用的。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方法传统的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都是通过闭卷的方式,这种方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记忆而不是理解。但是,非财经类学生学习经济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掌握方法,能对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因此,考核方式应更注重过程考核。考查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可以进行一些口试,比如分组进行演讲、辩论等;考核也不一定是试卷形式的,也可以是写小论文等。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之,经济学不是单纯的一门研究理论的学科,它所研究的问题可以用人类一般思维加以理解。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借助经济生活案例,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这样的教学就会事半而功倍,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经济学论文:用经济学眼光看生活中的大小事
饮料瓶为什么是圆柱形的,而不是方形的?饭店为什么有些菜不收钱免费赠送……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用经济学的角度去审视,背后却隐藏着耐人寻味的秘密。
为什么许多酒吧水要收钱,花生却免费供应?
有些酒吧五百CC的瓶装水索价高达四美元,可是却任你随手从满满的容器抓起一把免费的坚果。坚果的价钱可比水高得多,反其道而行不是比较合理吗?
要了解这项惯例,就得知道酒吧对于水与坚果的供应模式,完全着眼于两者对酒吧核心商品也就是酒类的需求会产生什么作用。坚果与酒类可相互搭配,坚果吃得越多,就想多喝啤酒或其它饮品。由于坚果比起高利润的酒类饮品相对较便宜,因此免费供应通常可增加酒吧的获利。
反之,水和酒类有代替性。客人水喝得越多,酒就点得越少。因此就算水的成本相对偏低,酒吧还是希望设定一个高价,以降低客人的消费意愿。
为什么牛奶多以长方形容器出售,而一般饮料容器则为圆柱形?
各类饮料的容器不论为铝质或玻璃,几乎都是圆柱形,不过牛奶的容器却几乎都是方形。方形的容器占用的货架空间较为经济,为什么一般饮料厂商不采用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饮料通常直接就着容器饮用,圆柱形握在手里比较舒服,因此厂商愿意承担额外的存放成本。但鲜奶通常是倒入杯中饮用,因此没有这样的顾虑。
不过就算大多数人直接由容器喝鲜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厂商还是不太可能使用圆柱形容器。虽然不管里面装的饮料是什么,方形容器都能节省货架空间,但牛奶能节省的货架空间更值钱,因为超市通常把大部分饮料陈列于开放型货架,这项设备成本低廉,也没有额外营运成本;而鲜奶必须存放于冷藏柜,不但设备成本高,还有电费开销,所以冷藏柜内的货架空间成本偏高,从而使鲜奶方形包装的效益随之提高。
为什么报纸自动贩卖机让顾客有机会拿走多份报纸。而饮料贩卖机则否?
如果你把四个两毛五美元的铜板放入饮料贩卖机的投币孔,然后按下“可口可乐”键,一罐冰凉的十二盎斯可口可乐会落到槽内。如果想买第二罐,你得再投四个铜板。但是如果你投四个硬币到报纸自动贩卖机,整片遮板会开启,你可以一举拿走里头所有的《纽约时报》。当然,你理应只拿一份,而绝大多数人也的确遵守这项规矩。可是为什么报纸自动贩卖机的安全标准设计这么低?
这种设计的明显优点在于成本节省得多,不须装置只容一份报纸落下的孔道。硬币投下之后,就会松开一个简单的杠杆,开启机器前方的遮板。如果饮料贩卖机采用相同的设计,制造成本也会比较便宜。因此两种贩卖机的设计不同,关键应该在于效益面。
两项产品的主要差别在于,多拿几罐饮料的顾客可以得到好处,但多拿几份一样的报纸,你也看不到更多的内容。
为何最畅销的书籍与CD折扣反而高于销路差的,但电影票的情形却刚好相反?
鲍伯?迪伦的CD《摩登时代》(ModernTimes)标价18.99美元,但二00六年八月发片时,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售价为8.72美元,折扣超过五成。相较之下,知名度差一截的乐手所灌录的CD,折扣反而比较小。例如,Par-isCombo的《母题》(Motifs)标价17.98美元,亚马逊售价14.99美元,折价不到17%。书市也有类似情形,博德书店(Borders)畅销书打七五折,但其它书籍大都按出版社定价出售。
电影票的情况恰好相反。虽然一家戏院同时放映的各片通常票价一致,不过戏院老板对卖座的影片比较不愿意提供折价券。为什么戏院会利用顾客愿意为热门商品多付钱的心理,出版与CD业者却不会?
每本书、每部电影、每张CD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竞争对手无法提供能完全替代的产品,因此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在这样的市场里,最受买方青睐的产品与服务价格通常较高,而根据前面的说明,电影就符合这种模式。
至于书籍与CD市场为何不符此种模式?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这些商品的成本状况与戏院大不相同。对戏院老板来说,对定价有决定性影响的稀有资源是戏院的座位,而不是影片。一旦戏院满座,不论票价如何,也没法多塞进一个观众。因此以正规票价都能卖到满座的热门影片,戏院老板自然吝于提供任何优惠。
不过对出售书籍或CD的店家而言,却不致因为对畅销商品提供折扣,而挤掉一些顾客。业者通常都能预测哪些商品会热卖,而准备充裕的库存,由于这类品项流通快速,每单位的货架空间成本相当有限;相对而言,较不畅销的书籍或CD可能几个月才卖掉一本或一张,因此货架空间的收益较低,存货成本也就偏高。
几乎所有店家都备有最畅销书籍与CD的存货,至于比较冷门的书籍与CD,各家的存货就未必相同。正因如此,各零售通路在畅销商品上反而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如果消费者觉得某家唱片行迪伦的CD卖得太贵,大可以去别家看看。可是ParisCombo的最新CD就不一样了,你对这家价格不满意,到别家却未必找得到。
为什么出租车司机下雨天会提早收班?
在多数大城市,天气好的时候很容易在街头拦到出租车,可是一碰到下雨,车子就难叫得多。有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好天气时很多人不介意走一段路,但下雨时就比较想搭车。因此在出租车数量不变下,雨天的载客率本来就比较高,可是这时候还有些司机提前收班,使得空车数变得更少,为什么?
根据一项调查,许多司机在每天收入达到目标水准后就收班。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得多花些时间穿梭于街头才能赚到这个金额,可是到了下雨天,大多数时候都能载到客人,所以很快就能达到目标。
出租车司机雨天提早收班之举,恰好与他们的经济利益背道而驰,因为雨天提早收班的机会成本远比晴天要高。如果他们把收入目标的期限拉长,像是一个月,而希望在这一期间内以最短的工时赚到一定的金额,那么就该在雨天开长一点时间,而等天气好时多休息。
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
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得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得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我们中的大多数对于所谓泛着油墨香的书籍不感兴趣,甚至觉得那有点脏。梭罗希望我们把清晨的时光献给《伊利亚特》,献给《圣经》。可是每天早晨,我们在努力睁开双眼之后,是打开电脑,去网上看一看今天的新闻。这纯粹是浪费时间,这些信息会伴随着早餐的结束而被消化掉。但是,我们似乎又不能放弃这种徒劳的努力,因为阅读新闻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确立自己存在于这个时代的重要方式,我们怕睁眼醒来突然已被这个发疯了的前进的世界遗忘。
阅读正在发生变化,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讲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媒体研究专家克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自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电视是一种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我们靠着“还珠格格”这样的东西成长,这是一个快乐却令人忧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你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
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电视一样单向的流通信息,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于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
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但是,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像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而我们的那些孩子们呢?我们还可能理直气壮地去指责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为什么不读一读古典名著?
(徐 洪摘自《青年文摘》)
生活经济学论文:生活中的经济学
【摘要】“经济学”不是学术论著中的一个抽象名词,也不是只有教授学者才能企及的高深理论。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只是很少被人察觉。本文试图通过几个常见的小例子来介绍生活中的经济学。
【关键词】经济学 边际成本 价格歧视
在字典中,“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很多人由于专业选择没有接触过经济学,一提起经济学,总以为是一门高深而虚无缥缈的学科,不像工科理科那样具体。实际上,经济学不是悬在天上遥不可及的明月,恰恰相反,经济学如同空气一般弥漫在我们周围。生活中不乏有些常见却不易理解的现象,通过经济学一解读,就变得再正常不过了。
比如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在很多网站上买到半价甚至更低折扣的特价飞机票。而我们知道飞机飞行一次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很多时候,分摊在每个乘客身上的平均成本明显高于特价机票的价格,那么航空公司为什么愿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机票呢?航空公司的定价行为看似难以理解,但如果运用边际成本法进行分析,就能理解打折机票之中的奥秘。
实际上,航空公司的飞行成本绝大部分是固定成本,只有小部分是与乘客数量有关的变动成本,包括给每个乘客提供的食物,座椅的清洁费等。因而增加一位乘客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即边际成本MC是非常低的,在很多情况下也低于每位乘客的平均成本。如果MR是增加一个乘客带来的收益,即票价,那么一次飞行中增加一位乘客带来的利润等于(MR-MC),所以只要MR& MC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次飞行的利润就是增加的。而且飞机的座位数是固定的,飞机一旦起飞,空着的位置就一文不值了。因而在飞机有空座的情况下,只要票价大于边际成本,都是可以卖的,这就是航空公司经常以超低折扣出售机票的奥秘所在。
生活中的一些经济学现象确实很有趣。笔者曾去一家服装店里买衣服,标价是60元,试着跟老板砍价,结果老板说不讲价的,由于嫌麻烦就没有砍价直接买了下来。然而没过几天,笔者的同学去了同一家店,买了同样一件衣服,标价仍是60元,但他只花了55元便买走了衣服,另外一个同学砍价能力更强,只花了50元。一般来说,大的商家都是在成本之上加上适当的利润明码标价。那么为何服装店老板会愿意接受比标价更低的报价呢?
分析之后发现,这其实是个价格歧视问题。首先卖衣服的店很多,但是店里面的产品却不相同,因而该店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中。如图所示,该店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决策曲线为MC和MR,当MC=MR时,有使利润最大化的销售量Q2,此时对应的售价应为P2。若平均成本为AC,则此时的利润π1=P2*Q2-AC*Q2,但是店家却把标价定的高于均衡价格,即P1,表面上看,此时利润π2=P1*Q1-AC*Q1π1,店家将得到更多的利润。但是标价也不能标的太高,否则会因为愿意砍价的顾客太少而导致总收益减少。这就是价格歧视,即企业以不同的价格把同一种物品卖给不同顾客,尽管对两个顾客的生产成本是一样的。在上述情境中,从剩余来看,若店家无价格歧视,实行单一价格P2,消费者和店家的总剩余没有达到最大,会产生无谓损失,而实行歧视定价,总剩余会达到最大,但是消费者的剩余却减少了,生产者的剩余大大增加了,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太有利的。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店家怎么根据人群来定不同的价,这就是一个关于消费者偏好的问题,店家通过与客人议价,从而确定客人的消费偏好。
那我们也许还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么多大的店家是明码标价的呢?这是因为议价是有交易成本的,一般的小店由于客流量较少,店家与店员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去议价,而一般的超级市场,客流量大,产品繁多,如果每样东西都要通过议价的话,那交易成本会大的惊人,比如需要增加大量店员。当店家采用议价的方式定价带来的多的收入不能覆盖交易成本时,店家就会选择采用明码标价的定r方法。另外对于很多连锁店,统一的价格也有利于保持其品牌定位。执行明码标价制度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成本,这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有些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行为近乎于商业欺诈,因而在大多数国家,政府都会规定并大力推广明码标价,以保护消费者的福利,同时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每一门学科都是源于生活,解释生活,并用来改善生活的,经济学也不例外。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学习经济学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学识,更可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只要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生活中处处都能看见经济学的影子,处处都能发现经济学的魅力。
生活经济学论文: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研究
摘要:经济学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学科,也是一种分析某种现实现象的工具和方法的存在,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因此,随着我们对经济学的研究,对生活中身边某种经济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是一个把经济学运用到生活中的例子,也是典型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可以使人们深入的理解生活中非理性的思维现象,并且将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本文对生活中几种经济学行为及现象运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释和分析,体现着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羊群效应;明星代言;应用分析
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就会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的存在是十分普遍的,也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把所得到的经济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就会得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理性和多彩。
一、羊群效应
1.从众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肯定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你经过一家餐饮店,门口有三个人在排队,根据人们的先入为主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就会使你产生这家餐饮店一定很棒的想法,于是你业就会在这家餐饮店排队,后来再一些人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也会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想法,于是大家都会在这家餐饮店前排上队,人们的这种行为被叫做羊群效应。所以根据上述的分析而得出,产生上述星巴克现象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羊群效应的。
2.现象分析
羊群效应就是把别人的某些行为作为评判一种食物的好坏的标准,并且以此来做是否要效仿的决定,这样的过程行为就是羊群效应,客观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个体从众和跟风的现象,羊群效应并不遵循主流金融理论,它是一种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情况。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实际的生活中,羊群作为一种组织身份分散的群体,日常的行为就是没有统一方向的左撞右撞,但是如果出现一头羊朝着一个方向行动起来,群体中其它的羊就会紧随这头羊跟上去,并不会考虑到前进的方向是否存在危险或者更嫩的草。
通过上述形象的表述,就很容易理解羊群效应的本质,就是着重的描述人们的从众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比较容易引起盲目的从众进而被骗或者是失败。羊群效应还是社会群体中人们有着向着相似的想法和行为的方向发展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反应就是:例如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对于某一决策的想法多数人是比较相似并且持支持态度的,而剩下的少数人并不会考虑决策本身的正确与否而变得支持这项决策。
二、广告效应
1.明星广告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告是随处可见的,夸张点的描述只要我们可以到达的地点就会有广告的出现,而种类繁多的广告中,明星代言是企业对于广告效应中的重要想象,当然明星代言也起到了很好的提高知名度的作用,广告中的广告词的朗朗上口也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对于产品的推动作用。
2.现象分析
由于这种明星代言的广告效应从侧面体现了某些信息,明星代言费的高低侧面反映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如果代言明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有一定的粉丝群体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娱乐行业的有一定的地位,由于明星的代言就会使企业的销售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也对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请明星代言广告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的手法,会使产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请到的明星的知名度、粉丝群体、社会影响力和在娱乐行业地位的重要性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和形象,粉丝群的作用也带动着产品销售量的增长。整体来讲,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明星代言人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着产品的形象,明星代言人对于产品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如果明星代言人随着形象的改变很可能也会改变绝大数消费者的口味,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设计方向,也会对产品的营销模式产生变化。
三、学校小吃整改现象
根据各大学校的小吃街的存在,小吃街周期性的就会提供一切新的口味进入小吃街这个小市场和进行整改,在增加了营养餐的同时,小吃的价格都在上涨,上涨平均幅度在150%左右,但是不符合需求法则现象就是,虽然小吃的价格普遍的都的上涨了,但是针对消费者的行为来说,人数不但没有下降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上升,针对这N现象来说,传统的需求法则并不能对其进行解释,下面我们从经济学的另一角度分析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针对上述现象的产生可以依据经济学的原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提升了消费者的偏好,相比于整改之前,小吃街的食品的价格虽然比较低但是质量并不能达到我们的口味要求,但是在小吃街整改以后,逐渐的达到了一定消费者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对于我们其他消费的场所而言,小吃街的整改明显相较于其他我们常去的场所产生了一定的优势,所以就阿合两方面而言,都使消费者的偏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通过周期性的增加小吃的种类,就会使一定数量的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小吃街的实际消费者,并且对于食堂等固有的小吃种类,小吃街整改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垄断的地位。(3)近些年,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增加,学生的消费开支也有了一定的增大,对于劣质品而言,会使需求曲线朝着左边移动,而产生消费者的数量增加的现象。
综上所述,经济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实用性的学科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行为经济学已经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和合作交流的纽带,行为经济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当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日常生活的推动和影响。不论是本文所提到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还有生活中的理财、工作和消费等方面,处处散发着行为经济学的智慧,同样也是行为经济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通过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些行为就有引起巨大的经济学理论的可能,通过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在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是得我们的生活宾得更加的多彩与理智。
生活经济学论文:基于日常生活中吉芬商品现象的经济学探讨
摘 要:吉芬商品F象是一种经济学专用的名词。吉芬商品现象的具体表现为,当一种产品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对于该商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反之,当商品的价格不断下降时,人们也会随之降低对该商品的需求。这种现象相比于生活中正常的商品边际效益是相反的,商品的需求不会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反而是顺应着价格的上涨增加需求。文章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吉芬商品现象进行研究,剖析吉芬现象的特征以及产生的经济学原因,结合吉芬商品现象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出建议。
关键词:吉芬商品现象 经济原因分析 特征 消费建议
“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体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劣质品。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消费习惯的不同,可以把日常消费的产品分为大致三类,正常品、奢侈品、劣质品,而吉芬商品就是一种特殊的劣质品。“吉芬现象”是经济学中关于商品价格与需求变动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相反与正常商品的边际需求,表现为与商品价格的变化成正向变动关系。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际案例的分析,探索吉芬商品现象的真相。
一、吉芬商品的含义
在了解吉芬商品含义时,先对收入与价格的变动关系进行一个简单的理解,即首先对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进行一个简单的理解。收入效应指的是,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能够提高消费对于商品的使用效率;替代效应是,随着一种商品在近期内商品价格的上升,人们会选择消费其替代品来代替该商品性能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正常商品来说,商品的替代效应会小于收入效应。并且,无论是收入效应还是替代效应,商品的需求都会与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化的关系,进而总效应与价格呈现出一种反向变动的关系。对于劣质品来说,替代效益与价格呈现反方面变动,收入效益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大多数情况下,替代效益的作用会大于收入效益。这就会导致总效益与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的情形。而对于吉芬商品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劣质品,它的收入效应很大,会在很大程度上超过替代效应,从而导致总效益与需求产生同方向的变化趋势,即商品的需求会随着消费品价格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二、“吉芬现象”具体案例以及经济原因分析
(一)“吉芬现象”具体案例分析
1845年爱尔兰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灾荒,在这个时期,土豆的价格发生上涨,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并没有随之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一现象当时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土豆现象”,也称“吉芬现象”。吉芬效应指的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消费者的消费重点会从高端奢侈品转向中低端生活耐用品,这就会导致中低档生活耐用品的消费量大幅度上涨,就会反作用于中低档生活耐用品的价格,导致其价格不断上升。这个时期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但是对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量却无法大幅度减少,就形成了较高的恩格尔系数,这是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土豆为最低等的生活必需品,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出现相对减少,但商品的价格却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人们依然不会放弃对土豆等生活必需品的大量购买欲望,这就导致了在土豆的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需求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随着价格的上涨产生了比价大幅度上升,进而又一次促进土豆价格的上涨。
(二)“吉芬现象”所揭示的经济学情况
社会中的商品大致分为奢侈品、正常品和劣质品。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划分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的习惯进行的定义。想要具体了解原理,首先需要了解需求的弹性水平和收入消费曲线。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周期中,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的来说,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消费者的收入变动情况对消费者商品购买数量的影响程度。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收入水平是影响我们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手中掌握着资金或者确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预期收入会增加,就会选择对资金进行利用。所以,人们对于消费需求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人们的购买力,而购买力的决定因素就是人们手中所掌握的货币水平。当人们手中的货币较少,人们会选择消费生活必需品;而当收入或者收入预期上涨时,根据马斯洛提出的人们的需求层次,人们的消费倾向便会从生活必需品转而消费奢侈品。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同时会增加对于商品的需求,这是收入对于消费的正常作用。而对于土豆这种特殊的生活必须商品,为什么会出现土豆的价格上涨但是人们却没有减少对其的消费水平呢?就要从收入消费曲线来分析。
收入―消费曲线指的是在假定其他经济元素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数量的变化只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当人们收入水平上升时,对商品的需求量是增加的;而当收入水平下降了,消费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减少。这就导致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正常商品在收入较平稳的时候,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其消费量;而当收入上涨到一定程度,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量便会减少,人们会转向奢侈品的消费。
在日常生活中,土豆作为一种正常的生活必须品,其需求量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上涨而增加,反之,若收入水平下降,需求量便会减少。但是,当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时,高收入人群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心理,越来越多的收入会花费到奢侈品的购买上。这时作为土豆同类的生活必需品便不再是人们消费的重点。因此,在这时无论土豆的价格多便宜,人们对其消费量的促进作用也不再明显。上述情况都是在社会经济运行正常条件下,生活必需品所展现出来的特性。而当一国的经济水平出现波动,商品的特性便不会以正常的态势发展。对于类似于土豆的生活必需品便会演变成劣质品,具有劣质品的发展趋势。所以,在大萧条期间的土豆的发展特点则是这种特殊的劣质品―“吉芬商品”的发展特性。
而当人们收入消费较低的情况下,土豆的消费量反而会增加,价格也会随之上升,这种现象就要引入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概念。前文已经提到过,简单的来说,收入效应是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替代效应是指商品价格的变动对商品相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于正常商品来说,商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关系,即当收入水平增加时,需求量会随之增加,收入水平降低时,需求量会随之减少;替代效应也是同样的道理,与需求量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而劣质品的需求量是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意思是需求量会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多而减少。这种产品的替代效应往往会大于收益作用,导致总效益会与价格呈现发现变动的关系。而当某些劣质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便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劣质品现象,即“吉芬物品”。在灾荒时期的爱尔兰,土豆作为一种低端的消费品。单独看土豆的价格上涨方面,土豆价格的上涨,在收入效应的作用下,人们的收入变低,购买力下降,使得消费者想要买肉的欲望低于买土豆的欲望。而替代效应的作用下,土豆的费用增多,使消费者需要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在两种作用相互制衡的条件下,作为土豆这种劣质品,收入效应的作用力会远远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最终的结果便是消费者的消费结果是增加土豆的需求量而减少肉的购买量。
三、吉芬商品的特征及a生的经济学现象
(一)吉芬商品的特征
吉芬商品便是在爱尔兰饥荒年间,根据社会出现的现象,经济学家在对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命名为“吉芬商品”。在这个时期,土豆依然是大多数家庭重点消费类的生活必需品,因此,这就造成了土豆价格的上涨导致了人们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土豆的消费量不会随着土豆的价格增多而减少其消费量,这就导致了很大的收入效应,其发展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替代效应,造成了土豆的需求量不仅不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反而会愈发增多。由此可以看出,吉芬商品的最重要特性就是,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增多,其收入效应远大于替代效应。
(二)吉芬商品包含的经济学原理
下面来解释外部性问题的概念。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上市一段时间后便会呈现出需求减少的现象。具体的含义是指人们做出的一定行为方式,会对消费者或者生产者造成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能通过市场所反映。外部性具有正外部性以及负外部性之分。正外部性是指这些具体的行为,会对消费者或者生产者造成正面的影响。负外部性则相反,表示行为的主导者做出的一系列行为,对消费者或者生产者造成的是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行为会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消费者个人的行为都会对他人的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有好坏之分。正外部性更具体的来说就是,人们的具体行为对消费者或者生产者造成的一定正面影响。但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对于其他人的行为在产生有利影响的情况下,却给自己的效益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这就可以在另一种方面说明了吉芬现象所产生的经济现象。
再扩展来说,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吉芬现象。就拿旅游景点来做比喻,逢年过节时,住宿费以及景点门票的价格都会大幅度增长,但是前往景区的参观者依然络绎不绝,但是消费者从中却不能得到更大的效益;而若放在景点游览的淡季,不管住宿费以及景点门票便宜程度有多高,都不会吸引大部分游客光顾。在这些经济现象的引导下,我们便可以对自己的旅行计划做出合理的规划,可以选择避开旅游的高峰期进行游玩,不要全部挤在年节的时间段进行消费,这样只会对消费者的旅行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吉芬现象”的出现不只是在一国经济萧条时才会出现的经济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比如上面所述旅游景点的现象。这就可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提出一定的建议,给我们的理性消费思想提供一定的来源。事物的发展都是存在边际效应的,并不是好的事物越多越好,事物的发展在边际效应的接受范围内时,会充分发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该产品带来的价值;而当超过了边际效应的最大值,就会出现递减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掌握好事情发展的“度”,不宜评价的过高或者过低。对自己亦然。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不能低估或者高估,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模式,才能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生活经济学论文: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一书的作者戴维?弗里德曼,虽然只是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本身没有受过正规的经济学教育,但凭借其渊博的经济学知识先后在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杜兰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圣克拉克大学讲授经济学教程。这个被斯蒂夫。兰兹伯格认为是“能够对纷乱芜杂的想法进行缜密思考,不仅能进行创造性思考,而且能够用清晰、睿智的语言把他的想法确切地表达出来的思想家”,把更多具有现场感的语言和活学活用的素质式思维投入至0经济学的阐述中并形成文字。《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可以作为一本经济学入门的导读书籍。本刊摘选其中一部分。应用经济学:一种对付不说话学生的简单技术
讲课讲到一半的时候,我会停下来问学生,看是否每个人都听懂了我所讲的内容。结果,没有―个人应答,我只好又继续讲课。但到期末考评成绩时,我会发现自己犯了错误。
这也是个人与团体发生理性冲突的例子,这种情况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学生作为一个团体,他们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他们能大胆诚实地回答:根本就没听懂我的课。如果我还继续讲课的话,那么,我不仅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且也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但是,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害怕心理:担心如果承认自己什么也没弄明白,会被别人认为很愚蠢,也会在我和他的同学们面前显得自己很无知。
对这样的问题我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尽管我还没有说服自己所在的大学将其推广。这个做法就是在每个座位的前方地面上加装一个按钮,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在不引起其他人注意的情况下用脚按下该按钮。在教室的后方,装有―个很大的指示牌,可以显示出有多少人正在按下按钮。当我注意到下面听课学生开始目光发呆时,我就停一会儿,让听懂我课的同学按一下按钮。屏幕上显示的数字是2,于是,我就把上课的内容再重复一遍。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为什么、何时才会出现相等的情形?
假如你站在超市付款处一排排长队的最后边,怀中抱着所购商品。你是应该步履艰难地在一排排长队中寻找其中最短的队,还是找一个离你最近的队来排?
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答案是,所有的队都会一样长,因此,不值得费劲寻找更短的队。为什么?
购物者只要看到两个不同长度的队,自然就会排进看上去较短的队中。这样一来,原来比较短的队也会随之变长,该过程一直持续到两队同样长短为止。这种情形发生在两两相邻的队,以此类推,所有的队都会差不多一样长短。因此,不值得付出很大代价去寻找短一点的队。
上述情形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每个人都能很轻易地看出哪个队更短。但是,相对长度并不是空间概念,而是时间概念。如果第一个队的10个人都只购买一点点商品,而第二个队8位购物者都推着购物车、满载着商品,人们肯定愿意排第一个队。估计排哪个队能使际更快地离开商店是需要动一番脑子的。如果收费系统工作得很顺利,以至于所有的队都是同一长度(从时间上讲),那么,就不值得费脑筋去想着该排哪个队。因此,空间上也就无法使各队保持同样长短。平均来看,排不同的队所用时间长短的区别,只是对弄清排哪个队用时更短的一个回报。如果这个队比另一个队所用时间更长,那么,每个人都会去找最短的队来排,结果所有的队就变成了一样长短。如果这个队比另一个队更短,也就没有人愿意离开这个队。
假设购物者各不相同,只有少数人知道3号台的收款员收款速度比其他人快两倍,有经验的人就会去排3号台的队。虽然3号台的队现在比其他队都长,但仍然会更快。而那些没有经验的人却直到3号台的队与其他队同样长时才会排进来。有经验的人(还有一些排在3号台的队中没有经验的走运者)比其他人的速度快两倍。
消息传开,有经验的人数也会增加。最终,有相当多的人会加入到这一行列。由于人数还在不断增加,3号台的队开始变长。当3号台的队是其他队长度的3倍时,有经验的人本应得到的益处就会消失,这个队也就不会再有人加进来了。
在本例中,还有一个隐含的假设,那就是购物者都想尽快地从商店里出来。假设商店(如威斯特伍德个体摊贩市场)实际上也是当地的社交中心,人们排在长长的队里,与亲朋好友谈论着家长里短,同时还结交一些新朋友,此种情形下,由于人们并不想立刻离去,因此,他们也不会尽力去寻找最短的队来排。可见,前述论点在此就讲不通了。
更重要的应用
医生能挣很多钱,一名医生在当医学院学生和实习大夫期间要经过很多年的艰苦学习,这两件事其实并不是没有联系的。不同职业的报酬与排队购物和改变行车道的过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选择职业时,要问清什么职业报酬最高是不够的。事实上,某个职业的报酬更好,往往在其他方面明显也会不太称心如意,如更具风险性、不舒适性,或者是进入该行业就得要投入更多等。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会涌向这个职业,从而使该职业的报酬变低。正确的提法应是,与其他作类似选择的人相比,你特别适合干哪一个职业。这就好比是按照自己汽车的车况来决定是否改变行车道,或者根据你所买商品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寻找更短的队。
与排长队、变换行车道同样的情形还有股票市场。股市中有一种十分有效的市场假设:股票价格反映的是关于上市公司的所有公开信息(如果买人明显有利,那么谁又会卖呢),因此,你也许能省下一笔雇用投资分析人士的费用,并通过玩飞镖游戏就能在《华尔街日报》(WallStreetJoumal)上挑选股票(指当股市牛气冲天时,股民通过投飞镖随便购买股票都能赚钱一泽者注)。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一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而在某种程度上却是错误的。如果这一假设完全正确,那么,投资人就会忽视有关上市公司的信息――也就不会有任何东西可以使市场保持效率。股票的实际价格必须要恰到好处地偏离其应有的价值,使人们感觉值得花时间计算出股票应有的价值,并根据情况进行交易。
在高速公路改变行车道的人可能车已经被撞凹,保持市场高效的人必然知道内部信息,或者在大笔交易方面有很多经验。如果你不是这种人,那么就请别参与飞镖游戏。
这些例子(经济均衡)的逻辑结构将会在本书中反复出现。一旦你清楚地理解了超市的队伍什么时候、为什么是同样长短,理解什么时候、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的各个车道行车速度都一样快,理解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这些情况不是上述那样,你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添加了一些新内容,即经济学中的一些最有用的概念。如果你显然是第一次阅读经济学的知识(或者即使是第二次)就能有这样的理解,那么,在职业选择中,你应该认真考虑成为一名经济学家的可能性。
理性罪犯和蓄意事故:法律经济学和违法经济学犯罪经济学
许多年前,我住在离哥伦比亚大学较近的曼哈顿。当时,我需要晚上外出,于是我牵了一条狗作伴。我的朋友欧内斯特?范登?哈格认为此举十分危险。他说,抢劫的人会把我带狗散步的行为当成对他们的某种挑衅,也许会因此而围攻 我。我回答说,劫匪跟商人一样,希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牵狗外出散步的做法不仅提高了打算袭击我的坏人的行动成本(如果我反抗),而且是一种警告,说明我十分小心,随时准备反击抢劫行为。他们肯定会作出理智的选择,寻找那些更容易攻击的对象下手。
我从没被抢过,这一事实多少证明我的观点的正确性,而一些被抢劫者的经历更加证明了这一点。除非抢劫者想显示一下威风,他们决不会去抢橄榄球运动员。虽然抢劫瘦小老太太的钱是不光彩的事情,但是抢劫犯不是傻瓜,他们跟理智的商人一样,愿意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这个角度出发,选择抢劫老太太的钱无疑是最明智的举动。因此,老太太(以及其他失去基本防卫能力的人)就成为了受害者,橄榄球运动员不会成为受害者。据说,有人曾经问过当时很有名的江洋大盗威利?萨顿,为什么要抢银行?他的回答是“因为钱都放在那里”。
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犯罪心理有一个简单的假设前提:罪犯是理智的。盗窃犯入室行窃的原因与我教经济学的原因一样一因为他喜欢干这个工作。因此,结论很明确,减少盗窃的方法就是提高从事盗窃活动的成本或减少其收益。无论作为立法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按此行事。
正是出于以上的经济学分析,在曼哈顿晚间散步时,我才决定牵一条狗。这种分析同样适用于有关枪支管制的问题。反对实施枪支管制的人认为,虽然枪支管制的实施可以使危险分子得不到武器,但是同时也妨碍了人们利用枪支进行自卫的权利。支持实施枪支管制的人则认为,即使普通人拥有枪支,在与武装歹徒较量的过程中也不太可能占到便宜。在使用枪支方面,歹徒无疑更有经验。因此,不如实施管制,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受伤害的程度。这种看法也许反映了实际情况,但是与本章的讨论无关。
设想一下,一位瘦小的老太太在晚上10点出门,随身携带了一支手枪。在受到歹徒袭击的情况下,她开枪自卫,歹徒也开了枪,混乱当中,可能例下的是抢劫犯而不是老太太,但也很有可能老太太慌乱中一枪打中了自己的脚。一般来讲,持枪歹徒在遭遇战中更有可能获胜。但是,一般来说,每100名歹徒中会有1名歹徒被老太太打死。按照这样的比例,拦路抢劫并不是有利可图的买卖。有一点不可忽视,晚上带钱出门的老太太并不很多,冒着1%的危险而进行的抢劫很可能一无所获,这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因此歹徒的数量会大幅度减少,并不是因为他们都被杀,而是因为他们作出了理智的选择,改行从事别的事情去了。
在孩童时代,我们认识了各种不同的动物。我们曾经想象,这些动物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凶猛的动物必然可以吃掉比它们弱小的动物。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比如,狮子肯定可以打败豹,狼肯定可以打败狐狸,但是一头经常与豹搏斗的狮子肯定活不长久。因为豹也是十分凶猛的动物,狮子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豹杀死。即便每次获胜,也免不了伤痕累累。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狮子不会把豹作为捕食对象。这就是它选择捕食斑马的原因。
在动物之间、罪犯与受害者之间、公司之间、国家之间,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对抗。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公司之间的胜衰存亡,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罪犯与受害者之间的殊死搏斗,我们会自然而然认为,所有的对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形式的对抗不一定非要分出胜负,即使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极少数。在前面假设的例子中,抢劫犯与老太太之间的对抗往往以抢劫犯的胜利而告终。但是由于获得胜利的成本太高,抢劫犯宁愿放弃抢劫老太太的打算。在其他类似的情况中,可能的受害者面对的问题不是如何打败侵犯者,而是如何使侵犯者感到无利可图而放弃实施侵犯的企图。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市场都是公开的,并且受到社会承认的机构,例如股票市场、小麦市场或超市。但是这个概念远不止于此。还有政治市场,比如在俄罗斯,在华盛顿。还有非法毒品交易市场、销赃市场。还有性交易市场,包括合法的和非法的。
应用经济学原理既可以对合法市场作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对非法市场进行解释。当一种产品停止生产,市场上马上会出现该产品的替代品,人们就会购买。由于是非法市场,一旦一方违约,另一方就无法通过法院强制执行,从而像“声誉”这样的产品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诚实政治家的传统定义就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在非法市场上,信息的处理成本很高。你需要了解自己雇员的详细情况,以便确定将来怎么对待他们,而这些信息对于检察官(的调查)同样是非常有用的,以便决定将来如何对付你。我想这也就是黑手党的档案如此神秘莫测的原因,就好像等级森严的大公司一样,信息的传递需要经过上传下达的过程。因此,大多数犯罪活动更像是个人或小公司所为,而有组织的犯罪也不像大公司所为,更像出自非法市场的所谓商会或老道企业机构之手。
我们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或者在国会听证会上听到这种解释。在批判这种论调之前,请先考虑一下出现这种说法的动因。报纸希望增加销量,而政治家希望能够连任,所以有组织的犯罪不可能被他们轻描淡写地带过。其实他们的信息来源于执法人员,执法人员试图证明他们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权力来打击有组织犯罪。而罪犯则希望自己的证词能够换取减刑待遇,因此他们往往会提供逮捕他们的执法人员所希望听到的证词。阅读这些黑手党的案件卷宗时,你可以比较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关于黑手党黑势力和重要性的描述,另一部分则是他们如何真正经营犯罪企业――他们更像是独立的企业家,而不像是犯罪集团的雇员。比较这两部分内容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对犯罪市场进行专门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的一些难题在其他领域还没有出现过。尽管如此,研究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从学术的角度,它们为我的结论提供了一些证据。纽约进行的一项关于非法赌博的研究颇能说明问题。警方提供了录音窃听证据,研究发现下赌注者是小型的独立操作者,他们不仅无法对竞争者采取暴力行动,甚至在推动承包者履行事先签订的利润分配协议时都困难重重。
内幕,或者所谓的内幕,为调查有组织犯罪提供了更有意思的信息来源。影片《幸运的卢西亚诺的最后遗嘱》(THe LastTestamenfofLuckyLuciano)中就描述了一件很能说明问题的事情。在黑手党各帮派之间为争夺领导权进行了一场混战之后,新教父――黑手党领袖,将全国各地所有的黑社会领导人召集到一起,然后宣布:
所有的一切都要按同一规则组成一个统一的组织……大家记住,一切都要按规矩办,马兰托诺不止一次地强调铁的纪律,而他本人则是一切争端的最终裁决者,因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纪律……必须严格执行。
在讲完这番话后不到5个月,他就死于非命。
对此,我的推测是,黑手党实际上(至少部分地)成了政府法律系统之外的执法机构,其主要功能就是使犯罪团体的暴力行为有章可循。假设你参加了一个犯罪团伙,你的一个 同伙私吞了你应得的赃款,那么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杀了他――谋杀就是你所从事行业的内容之一。但是,如果你的同伙被杀,而知情者都知道与你有关,那么非法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将不再愿意与你进行交易。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市场中找一个有信誉的组织,请它出面主持公道。你向“法庭”出示有关你的同伙罪行的证据,也请你的同伙为他自己辩护,请法庭判定你的同伙违法。如果法庭确实判定对方违法,而他拒绝赔偿,那么你可以雇用杀手杀掉他。由于大家都清楚他是犯错的一方,因此不会对你的声誉产生不良影响,而不敢跟你进行交易的只会是那些打算欺骗你的人。
私人执法还是政府执法?
假如你的胳膊被人打断了,你一定会叫警察,但是如果这个人只是打破了你的窗户,或是违反了你们之间的合同,你会叫律师。这两种情况中,前一种情况由政府及其有关机构执法,后一种情况由受害人及其代理人出面。在美国社会,政府执法和私人执法之间的区别基本类似于刑法和民法之间的区别。形式上有诸多差别,但是实质是相似的。两种情况都指出有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这个人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无论是人身惩罚还是损失赔偿。
两种执法形式都各有利弊。如果起诉一个没有钱赔偿的人,私人执法的缺点就显露无疑――缺乏动力。当你清楚对手没有钱时,你不会再花钱请律师。政府执法的不利之处则可以通过以下这个例子说明。
假设你是一名警官,你已经掌握了对我十分不利的证据,这个证据足以将我定罪。我能够承担20000美元的罚款。而惩罚的方式可能是20000美元的罚款,也可能是一段时间的监禁。假设是后者,我愿意付20000美元避免坐牢。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选择第一种方式。
把我缉拿归案会提高你的职业声望,有利于你将来的升迁。这意味着你未来的收入将增加1000美元。如果从法律角度看,故事很简单,你逮捕了我,我被定罪。如果从本书的观点出发,结果同样清楚。你手里握有证据-足以将我送进监狱的证据。这个证据对你的价值是1000美元,对我的价值20000美元。因此我们之间可能存在双方都有利可图的交易,例如,我给你5000美元,而你销毁证据。
这是我们双方都满意的结果,但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执法疗式。从这方面看,政府执法体系缺乏激励机制。这种体系要产生作用,就要求你这个警察将我这个罪犯绳之以法,而事实上它却使你采取了另外的利己行动。当然,政府的执法体系能够也正在努力控制上述问题。例如,惩罚收受贿赂的警官。问题在于,政府必须从抓捕罪犯的有限资源中抽出一部分来查处收受贿赂的警官,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另外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即不用周薪的方式支付警察的工资,而把他抓获罪犯的罚款总额作为他的收人。这样,销毁证据会让你损失20000美元,因此就算我想贿赂你,最少也要支付20000美元。而我如果被定罪,最多也就是被罚款20000美元,所以我当然不会再向你贿赂,除非我想要节省时间和法庭辩护费用。如果我贿赂你,双方的收益没有任何改变。我仍然交了20000美元,你也只得到20000美元,只不过减少了中间人的手续。
这听起来像一种奇怪而腐败的体系,但现在的民法体系就是这么运作的。在刑法中,我们称之为行贿。而在民法中,我们称之为庭外和解。我的草案只要再加上一点就可以相当于民法通则:事先宣布抓获罪犯者将获得受害者支付的报酬。因此,警察(现在不如说他是私人企业雇员而不是政府雇员)就会对罪犯穷追不舍。
生活经济学论文:奢侈品生活经济学
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开始尝试着创造新的东西,可这对于他们而言究竟是好是坏,一时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曾经看似有些遥远的奢侈品们,以后和我们生活的交集会越来越多。
不得已的转型
其实奢侈品的跨界行为,并没有什么值得我们特别惊讶的地方。首先,这并不是近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下滑太严重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