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式有哪些?

探讨:中国乡村振兴的模式、打法和策略
中国经过了20年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即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如果问2018年中国财经界和地域经济发展的最主流趋势是什么?那应该就是从城市发展跳转到乡村振兴了。
乡村战略是中国目前最顶层的政策热点,也是中央极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中央专门列了2020(完成制度框架)、2035(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和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的三个时间计划表。
我们先看乡村振兴这个领域的市场容量。有研究显示,仅十三五期间乡村振兴的投资规模或超3万亿。其计算方式是这样的:
第一、根据《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累计达到全国建制村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远超“十三五”之前已完成整治的规模(7.8万个)。
第二、假设按照十九大以来上市公司已中标的项目测算,每个建制村平均涉及投资约2400万元(22.95亿/97个,按照公布了投资金额及建制村数量的项目测算),则“十三五”期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涉及投资规模合计将超过3万亿,可拓展空间巨大。
目前,市场上关于乡村振兴的分析论述、研究文章连篇累牍。在这之中,给市场传递两个重大误区,这里有必要首先进行深入的评判。
1、乡村振兴不是大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人口。
南的调研为例:农民在外出务工的月收入平均约4000元,每户两个人打工每年约10万元。如若种地每亩每年收入1000元,每户需100亩土地规模种植才能和务工收入水平相当;而最近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粮食价格下降,使不少地方收入下降到每亩只有600元,故每户需160亩土地规模种植。由此推理20户的村庄就可以覆盖3000亩以上的耕地范围和现在1500人左右的村庄。而中国目前的户均耕地面积只有1~3亩,未来显然是需要集聚才行。
有研究显示,中国农业的人均土地面积只有美国的四百分之一,欧盟的四十分之一。人均面积小,必然意味着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难以提高。
2、乡村振兴不仅是旅游业的拉动,更重要的发展各类乡村产业。
从具体步骤来看,凡是在中国操作过乡村改造的机构和团队都知晓,这里都必须经过一个必备的操作流程。通常情况下,一个项目从创想到落地,往往经过这么几个阶段:
这其中,引进资本与当地村民机构形成合股机制,最终通过农业产业化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改造,是整个项目操作的关键环节。
除此之外,农村的工作是从基层做起的工作,是与本地百姓共同商讨、共创未来的工作。因此不同于城市里常用的项目开发套路,乡村改造工作的起点在乡村,落脚点也在乡村。中国目前各类金融资本、投资机构、地产商们,处于转型和发展的需要,仍然以路径依赖的固有模式通过与地方政府高层进行沟通,以期在乡村市场打开局面。但这样不接地气的顶层设计是无法让乡村振兴落地的。
更有甚者,我们看到,在中国市场上有各类基金摩拳擦掌准备投资美丽乡村,动辄发布千镇万村的计划。其实中国真正能将村民的利益扭成一股绳,铲除潜在的乡村产权纠纷隐患,愿意以达成一致的条件进行土地流转,能让村民们齐心引进新型产业,又有基础引进新型产业的乡村会有多少?这样的基金即使募资成功,能满足投资条件,顺利投下去的乡村标的物又能有几个?
在这样的一整套流程操作基础之后,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案例,我们来看不同类型的乡村再造是如何带动乡村振兴的。
我们按照不同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径,给各位分析几个经典案例。
1、以高科技产业点燃乡村——日本神山町的振兴逻辑
其实,神山町的成功跟东京高科技产业的转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神山町所在的德岛县,拥有全日本首屈一指的通信基础设施。从2005年开始,德岛县全境大规模铺设了光纤网络。即使是神山町这样的小农村,也可以顺畅地链接到无线网络。如今全县人均占有的光纤长度排到了全国第一,当地宽带的最高网速甚至可以达到东京的十倍!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神山町才有底气吸引IT等产业公司的到来,并通过远程办公使得距离不再成为限制。
2、引爆旅游业市场的乡村振兴
事实上,除了科技产业,乡村旅游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康养产业都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突破方向。
尤其是乡村旅游业,这种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还能为当地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近年来我们注意到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不过,不同于科技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旅游开发所需要的关键要素。
乡村旅游的开发,同样离不开这样的基础要素的支持。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去探究其中的操作逻辑。
一、宏村——中国顶级美丽乡村
应该说宏村的成名和成功来自于徽州地区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和企业家黄怒波独辟蹊径的眼光。作为世界遗产的宏村之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水墨江南的极致之美。这点是宏村最具特色的资源。因此,宏村本身就是个绝美的旅游吸引物。准确的说,这是一个老祖宗馈赠给我们的国宝级的乡村旅游项目。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村落面积19.11公顷,宏村的选址、布局以及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古宏村人独出机智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
1、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遗迹具备天然文旅禀赋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称为“牛胃”(月沼风荷),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桥,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这些为宏村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极佳的天然禀赋。
2、选址的巧妙与风水的运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不过宏村的成功在如今并不好复制。20年前的旅游资源和当下旅游资源的价值条件,不可同日而语。要想再获得宏村一样的传奇,在文旅基金遍地的市场下,要找寻到低估的村落资源,已经非常难了。
所以,如何在资源品质较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后期的人文再造获得旅游上的成功,这样的案例更具备借鉴价值。下面我们来看台湾桃米生态村的案例。
二、无中生有地创造乡村IP——台湾桃米生态村
如果说风景如画的宏村是老祖宗的馈赠,那么台湾桃米生态村的改造案例,则是现代版绝地反击的乡村旅游再造的楷模。
台湾桃米村经过“921”大地震后,变成了一个传统农业没落、人口外流、垃圾丛生的“桃米坑”,经过桃米里政府、学界、社会组织及社区居民的共同商讨,确定以“生态桃米村”为方向开展灾后重建。
此举不仅成功实现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且桃米村因此彻底“大翻身”,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桃米生态村已从一个环境杂乱、发展无力的边缘社区,转型成为融有机农业、生态保育、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乡土生态典范。探究其中成功的原由,还是得从生态旅游的初衷说起。
1、把挖掘独有的生态资源作为开发生态旅游之本
桃米村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台湾原生29中青蛙,桃米拥有23种,台湾143种蜻蜓,在桃米就发现49种。然而,一开始村民们对发展以青蛙为主题的生态村并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抵触。为此新故乡文教基金会面向村民开设了系列生态课程,培养了众多“生态讲解员”,介绍青蛙的保育知识,正是通过大量的培训课,村民们慢慢转变观念,认识到了当地生态资产的经济价值,并自觉加入到重塑家乡的队伍里。
2、打造独有的生态IP“青蛙共和国”并带动衍生产业发展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资源潜力,不断宣传各种各样的青蛙和色彩斑斓的蜻蜓,把青蛙设计成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同时,鼓励村民动手,用纸、布、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这很快使桃米村从一个地震废墟变一个昆虫生态文化体验区。桃米生态村为此提炼了独有的文化IP——“青蛙共和国”,在桃米社区,处处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图腾,并通过湿地公园及一家家民宿院落里的生态池为青蛙营造生态家园。为了进一步延伸产业的发展,台湾2014年以桃米为原型,以青蛙家族寻找桃花源为故事,采用3D电影技术,完成了一部非常感人的《桃蛙源记》。由此,桃米社区的产业由青蛙观光、生态、旅游,走向了影视媒体,产业链条因此不断延伸,进一步扩大了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现在的桃米村五分之一的村民经营生态旅游产业,而其他村民经营的传统农业,也因生态旅游的带动而升值,这里一流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桃米文化、吸引着城里人来这里观光、度假、休闲。据不完全统计,生态旅游产业每年可以为这个1200多人口的村庄带来近3000万元的收入。
3、康养+农业的理想主义乡村实践——成都多利桃花源
在中国西南地区,近两年有一个经典的农业项目,一直以来是业界争相学习的对象,那就是多利桃花源。关于这个项目,我们曾写过详细的案例介绍(2017年小镇爆品项目——成都多利桃花源),这里再简单总结一下多利桃花源的整个项目操作思路。
多利桃花源这个项目最大的红利在于选址和地段。只有基于对大城市郊区度假和养老市场的洞察,才有了投资兴建新型农村度假康养项目的市场基础。
位于成都徐堰河畔,距离市中心30公里,项目初期规划面积2700亩,总占地面积逾万亩。根据规划,项目按照庭、院、园、田的四级空间体系,空间感上以农田为基础,以农业、旅游、社区和颐养为主要功能布局,小镇整体被农田包围,溶于树木与园林之间,充分突显了川西林盘结构的原生态和点状散落式的村落形态布局。
多利桃花源“一核五园八片区”的小镇格局,将田园、林木、院落和水系有效融合,营造出了一种有机生态的居住环境,一座基于农业旅游的以“有机生活+田园+小镇+文化”相互交融为特色的小镇作品。一核为小镇中心,五园包括运动公园、四季公园、示范农园、农博公园和休闲公园。小镇中心的功能主要包括业主餐厅、幼儿园、颐乐学院、运动中心、健康中心以及民宿和商业街等。
同时,项目提供了四种服务系统:健康医疗服务系统、文化教育服务系统、农业生产服务系统、居家生活服务系统。
1、健康医疗服务系统:为每一个入住者建立完备的家庭健康档案,并定期提供健康检查和健康促进计划,以满足各年龄段业主的健康护理需求。
2、文化教育服务系统:通过自然课堂、4点半学校、动物牧场、颐乐学院等平台为全年龄段小镇居民提供各类文化、亲子娱乐、养生休闲服务。针对小镇里0-16岁的孩子,提供从幼儿到初中的教育,针对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在小镇里老有所学,颐养天年。
3、农业生产服务系统:在多利桃花源,庭院和田园将成为每个家庭的标准配置,极大满足目标客群诗意栖居的田园情节。
4、居家生活服务系统:这里将依托多利农庄的有机农业技术与标准,提供居家农艺服务,搭建农夫市集、农业硅谷、有机农业科普等,为小镇居民提供专业的农业顾问服务。同时,以小镇、业主餐厅、慢生活街区等配套为每一位小镇居民提供周到的居家生活服务。
精致适用的中式建筑、可以自种的农田、完善的生活体系、完整的物业服务体系、优质健康教育机构、颐养医养的健康理念,这些蓝城标签,加上多利农庄的有机农业科技、规范的蔬菜生产流程、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使该项目达到了强强联合1+1大于2的效果,并迅速成为全国农业与康养结合的优秀典范,被业界所推崇。
4、复兴文化,文化兴村——日本合掌村
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还有一类乡村非常具备改造和振兴的价值,那就是文化乡村。这里的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乡土文化,它代表了一个乡村的生长、发展的灵魂。
其实早年我们参与的中国小镇爆品项目拈花湾的屋顶结构,就是充分参考了合掌村的神韵。那种高大的茅草坡屋顶的风貌与传统,就是这里最重要的建筑符号。
下面我们来看合掌村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具体措施。
1、高度重视原生建筑的保护并制定严格开发规则
为妥善保护合掌村独有的自然环境与开发景观资源,合掌村村民自发成立了”白川乡合掌村集落自然保护协会“,制定了白川乡的《住民宪法》,规定了合掌村建筑、土地、耕地、山林、树木”不许贩卖、不许出租、不许毁坏“的”三不”原则。协会还制定了《景观保护基准》,针对景观开发中的改造建筑、新增建筑、新增广告牌、铺路、新增设施等都做了具体规定。
同时,考虑到景观材料、色彩、高度、造型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协会要求合掌村内凡有要改造或新建住房,都必须事先提交房屋外形的建筑效果图和工程图,说明材料、色彩、外形和高度,得到批准后才能动工。有“白川乡合掌村落自然环境保护协会”的把关,使得合掌村的整体建筑风貌和景观环境一直保存完好。
2、充分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并跟旅游有机结合
为增加旅游的项目,白川乡合掌村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具有本地乡土特色的内容,他们充分挖掘以祈求神来保护村长、道路安全为题材的传统节日——“浊酒节”。节日时合掌建筑门前张灯结彩,村民都来参与和庆祝节日,节日的趣味性也成为吸引游客观赏的重要内容。除大型节日庆典外,村民们还组织富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民歌歌谣表演。把传统手工插秧,边唱秧歌边劳作的方式作为一种观光项目,游客都可参与,体验劳动的欢乐。
3、通过建立民俗博物馆和营造生态景观弘扬民俗文化
一些村民移居城市后,房屋出现了空置,为此,当地协会针对空屋进行了“合掌民家园”的精心规划设计,院落的布局,室内的展示等都力图遵循历史原状,使之成为展现当地古老农业生产和生活用具的民俗博物馆。
自然与合掌建筑结合而成的“合掌民家园”博物馆是数栋合掌建筑和周边自然环境结合的美丽小村庄。合掌建筑与日本园林相结合,构成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博物馆内展示了合掌村茅草屋建筑的结构、材料以及建构的方法。这样独具创意的文化博物馆及其周边自然美丽的景观自然得到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高度评价。
4、生态旅游、传统农业、民宿产业协同发展
为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白川乡积极主动制定了有关农副产品的发展政策,涵盖了各类农作物种植和家禽养殖等。这些农业生产项目均在旅游区中,既是农耕农事活动地又是旅游观光点。白川乡还把当地农副产品以及加工的健康食品与旅游直接挂钩,使游客在观赏的同时品尝当地新鲜农产品,还可以将有机农产品购回家。这种因地制宜,就地消化农产品的销售方法,减少了运输及人力成本,使当地农民和游客双双收益。
随着旅客越来越多,留宿过夜、享受农家生活的客人也随之增多。为迎合游客的居住习惯,对合掌屋室内做了改装,建筑外形不变,内装基本都是现代化家庭设施,在全新的现代家庭环境中,依然保留了一些客观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民具和农村过去的乡土玩具,游客在旅居中能感受农村生活的朴实与温馨。
5、决战乡村开发与运营的四大操作要点
纵观上述项目,我们从“绿色硅谷”神山町到“梦幻乡村”合掌村,期间分别经历了科技产业、历史古村旅游、生态村落旅游、现代农业、康养产业、文化保护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开发与应用。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看似核心产业和开发重点各不相同,但在文化、生态、历史遗迹、旅游场景与体验等方面的开发策略是基本一致的。经过总结,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精准选定产业方向,真正做到一村一品。高科技、农业产业化、旅游、康养、文化艺术等,每一个乡村都有其侧重的产业门类,这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基础。没有产业,莫谈振兴。产业的选择就是在于八个字:因地制宜,比较优势。别无他法。这点是后续所有操作的前提条件。
2、IP资源塑造,做足旅游体验。即通过保留乡村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造和保护。台湾桃米村,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将青蛙和蜻蜓的文章做大做足,就是IP资源塑造的最典型例证。
乡村旅游体验包括农事活动体验、采摘体验、亲子牧场、科普农业、传统民俗、手工作坊、非遗文化等,这些体验活动的良性开发利用能极大的满足旅游客群的乡野旅游的情感诉求,提高乡村旅游口碑。如合掌村通过农事活动与文旅板块的开发与互融互通,很好的将农业发展与文旅体验进行了结合,最大程度的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3、场景的乡土化和文化的振兴与重塑。乡村场景包括乡村保留的古树、古桥、古宅、石磨、山脉、篱笆等生态景观,以及乡民的衣着风格、民间习俗、耕种方式、民族表演等行为模式。上文中的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生态景观及民间习俗方面的乡土化保护堪称业界典范。在古朴的表皮下,引进新兴的文创、餐饮和民宿业态。通过全新的设计、科技、文化手段,展示乡村文化,这点至关重要。
4、构建合理的商业模型。民宿的经营、农业旅游项目门票的收取、餐饮业的配套、农业产品的销售,这些都是乡村开发的盈利点。合理设计投资模式,将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合理结合,形成短中长期的资本进入和退出策略,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我们能为您做什么?
我们的优势
怎么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乡村振兴 | 精准扶贫的五大模式及实践乡村振兴 | 精准扶贫的五大模式及实践上海东滩顾问百家号十九大之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2018年可以说是乡村振兴“元年”,站在时代的风口,乡村振兴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于企业而言是转型升级、创造价值的新抓手,对农民来说,是脱贫致富的新机遇。在乡村振兴新时代下,我们在关注带给乡村、各主体的各方面红利之外,更应理智思考如何巧借战略东风解决贫困人口扶贫问题,自2013年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各行业各主体针对三农问题提出各类实施解决方案,面向未来,在扶贫攻坚上,需采取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种种措施。所谓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区在贫困问题上各有特点,现行情况下,要因地制宜扶贫,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发挥各地扶贫的“十八般武艺”。更需遵循“两不”,“三要”精神。不 以救济式政策扶贫心态:一刀切的扶贫政策并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的政策需求不 单纯靠最低生活保障:兜底政策制度安排只会暂时解决贫困问题,治标不治本要 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从“政策输血”到“自我造血”要 处理好经济开发扶贫与社会救助政策扶贫的关系要 帮助贫困人口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基于市场环境及时代契机,东滩顾问认为,目前精准扶贫有五大创新模式——“是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式扶贫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针对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员缺乏状况,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开发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引进成熟、适用的技术提高生产力,通过农业、科研、教育三结合等形式,建立健全科技示范网络,努力提高贫困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如光伏扶贫、设施农业等。案例链接:中利集团——“智能光伏+科技农业”扶贫项目
2015年,中利集团创新推出的“智能光伏+科技农业”项目,主要以集中式扶贫电站为主。将光伏支架桩距跨度扩宽到10米,组件高度抬高到4米以上,实现大型机械化农业。光伏组件单板安装、倾斜度等技术,满足了农作物太阳光照达到70%以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中利“智能光伏+科技农业”项目,创新了商业光伏电站扶贫模式。商业电站每年从农民那获得土地租金,农用光伏发电的土地将免费返回村庄,与此同时,中利集团利用光伏研究所帮助农民发展种植土地,并为他们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使农民能够实现“地租+高效农业+就业”的叠加收益。三年来,公司在江苏、山东、青海、宁夏建立了370兆瓦光伏农业示范基地,特色农业为农场创造收益达5000多万元,已帮助20多个贫困村和1.3万多贫困家庭脱贫。案例链接:宜宾市科技创新引领精准扶贫的实践
宜宾市属国家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通过三大主要做法实现市贫困人口由81.85万人减少到37.3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7% 下降到8.4%。1)强化产业扶贫科技支撑,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围绕“茶叶、蚕桑、林果、畜禽、水产”等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针对5个贫困县、471个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需求,以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依托,引进了技术领先的种植示范型、农产品精深加工型等6大类型投资企业12家,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同济大学等科研机构形成了全方位合作,聚集了各类科技成果专利100余项; 加快打造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逐步推开。召开了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制定了重点方案; 2016 年从省、市高校和科研单位选派了23 名科技专家到贫困山区县服务,从市县级部门分别选派了50 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和200多名县级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科技服务;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创新创业制度,推进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信息平台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3)基层科技培训力度,贫困地区科技水平提升显著。2015年以来,承办了《四川茶叶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专题汇报会,围绕强化科技支撑引领、提升川茶产业价值链和茶产品市场竞争力深入研讨; 聚焦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抓好农业科技工作专题,培训龙头企业、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100 余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居人口呈老龄化、贫困化趋势,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呈空心化,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通过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打造复合型“新农人”梯队。1、精准培训,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设置生产经营型课程、综合服务型课程、专业技能型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多种课程打造农民培训的MBA。2、构建农村术业专攻、建立多层次人才梯队,引入导入创新人才,培养本地经营管理人才、专业种植技能人才、社会综合服务人才,构建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案例链接:四川喜德县“农民夜校”助力教育扶贫
2016年7月,四川省第一所“农民夜校”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成立,这所夜校至今已经开展培训20余期,受益人数近1200人。如今放眼四川的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共有4000多个贫困村开办了“农民夜校”。 四川省结合实施“远程教育扶贫行动”,将“农民夜校”打造成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着力打造“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结合实施“远程教育扶贫行动”,着力在“校点建设、教学组织、运行管理”三方面推动“农牧民夜校”工作落地见效。全州共建设“农牧民夜校”1346所,确定夜校专兼职教师5500余名,已培训党员群众42万余人次。提供“菜单式”选学,整合县、乡、村三级培训资源,制定年度课程表。每所夜校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选学送学,采取课堂教学、现场观摩、基地实践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培训。目前凉山州已创办“农民夜校”3745所,重在组织群众学汉语、学政策、学法律、学技能。2016年“特色小镇”席卷全国、2017年“田园综合体”成为投资蓝海,乡村旅游,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途径,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休闲旅游度假的各市场产品,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农民主要收入主要有:1、土地流转:主要通过流转土地挣租金、参与经营挣股金、就地打工挣薪金三大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农产品供给:生态农产品优先满足本地旅游需求,保障产品销路。3、旅游服务提供:当地农民直接参与到住宿、餐饮、接待等旅游全产业链各过程,增加收入。案例链接:凉风村:从国家级贫困村到乡村旅游新圣地的惊人蜕变
2016年6月,为助推精准扶贫战略,由重庆市工商局、万盛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共同打造的微企创业梦基地“梦乡村”,最终花落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凉风村。短短一年,凉风村从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生态美乡村、旅游富乡村和创业梦乡村的“三村合一”。凉风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其中贫困户79户、236人,为推进凉风微企梦乡村建设,加快产业发展推动农旅融合,打造旅游“富乡村”;与大众创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微企创办,打造微企“梦乡村”;与生态文明相结合,发挥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美乡村”。目前,凉风梦乡村及周边已形成较完备的休闲旅游产业链,现有渔家乐、农家乐等休闲旅游配套服务主体43家,住宿1000间,餐饮单次接待能力1.5万人,住宿单次接待能力1500余人。同时凉风村还将根据节气变化,举办四季八节活动,春季踏青赏花、夏季摸鱼戏水、秋季品果裸心、冬季健身养身等应季活动,让凉风“梦乡村”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有花可赏、有果可品、有丰富休闲活动可参与。建设本地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打造农村电商特色乡、特色村、特色园区,首先,带上品牌标识,积极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争创省名牌农产品、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其次,通过整体品牌进行整体外在包装,实现品牌包装规模化、符号化、形象化,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再次,精准对接市场,实现销售渠道精准化精细化投放,让原产地的优质农产品能够得到精准的销售渠道,让消费者能放心买到原产地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推进扶贫地区当地特色产品通过网络走向全国。案例链接:尊天农业“互联网+农业+扶贫”模式
尊天农业大荔冬枣示范基地是大荔县品牌冬枣产业园,是以特色冬枣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占地1800亩,是陕西省第五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通过整合新型互联网力量,大农圈联合了中国商报网、中国网、TOM消费网、新华网(健康频道)等26家媒体力量,并和齐峰果业、天猫、聚划算等微商电商平台合作与西安大奥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网红们一起,为“大荔冬枣”品牌传播和产品营销助阵。通过资源整合,切实改进助农模式,增加收入,使广大枣农得到实实在在的受益。展现了陕西农业大企业“互联网+农业+扶贫”的特色农业之路。案例链接: 陇南市电商扶贫案例
陇南市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虽有丰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难以转化为群众收入。2015年初,陇南市经批准成为全国电商扶贫首个试点市,其后通过网店带动、电商产业带动、电商创业带动、电商就业带动和电商入股带动,促进电商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到 2016年底,全市共发展网店超万家,两年网络销售农产品64亿元,718万人实现就业。其中, 750个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980家,带动15万贫困人口增收。陇南电商扶贫的主要做法:1、强化政策扶持。设立电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贫困村网店建设、网货开发、教育培训。2、建立网店带贫机制。 通过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方式,以保护价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并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网上代购等服务。3、加强电商技能培训。组织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等进村入户,帮助村民学电商、开电商、用电商。4、完善电商发展产业链。加快完善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营销等产业链,提高电商运营效率,吸纳贫困农民就业。5、培育农特产品网销品牌。许多做电商的农民开始注册商标,对产品开展食品安全QS认证,提升了当地农副产品品牌知名度。面对贫困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地方财政局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明确风险补偿金的使用及操作规程,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扶贫。金融机构基于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的特殊需求和生产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其量身定做金融服务产品,通过提升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来改变扶贫对象的经济窘境。金融机构引导扶贫成效好的企业开展贷款业务,切实发挥贷款资金效益,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案例链接:建设银行绵阳分行整合资源、靶向治疗,精准扶贫北川县陈家坝乡
该行通过调查研究找准“贫根”、因地制宜制定帮扶规划,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四坪村实际,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贫困山区“造血”功能和经济发展后劲的“精准扶贫”新路子。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传统生态养殖。同时,搭建平台,土货“洋”销售。建立由贫困村合作社参股的“天府农场”电商平台公司,四坪村生态养殖合作社成功入驻建设银行“善融商务”平台,2015年该行协助四坪村分别在“淘宝”和“善融商务”上开设店铺。由建行、四坪村委与三户贫困村民签订了三方定向扶贫帮扶协议书,为每户未脱贫村民提供2万元无息贷款作为本金入股参加四坪村生态养殖合作社,并安排其参加合作社劳动,获取收益一部分归还贷款本金,一部分用作生产生活资金,预计在2018年三户村民将实现脱贫。案例链接: 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探索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在全国率先通过“省级统贷、省级+市县采购”融资模式,有效解决各地区操作差异化造成的融资难题。“省级统贷、省级+市县采购”模式主要是通过省级投融资主体,统一承接各市县的易地扶贫贷款资金,协调地方财政,实现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的统筹承接贷款,加大全省项目的推进力度,增强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保障能力。2016年4月,国开行向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整体授信485亿元,支持144个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受惠群众达到116万人。东滩顾问认为:面向“农民、农业、农村”,不论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各类创新扶贫模式,都需以“农”为魂,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面向未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与时代契机中,更多创新模式将继续涌现,始终坚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早日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精准扶贫成为书写“中国梦”伟大的篇章 。——在全世界做出扶贫成功的“中国样板”。▌说明:上海东滩顾问 · 金鑫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编辑:波波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上海东滩顾问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产业园区与城镇开发运营全案服务商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村振兴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