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生如何没有终点站

习近平的民生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民生|改善民生|习近平_新浪新闻
&&&&&&正文
习近平的民生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我国从2000年开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占总人口比例近15%。中国经济网马常艳制图
2008年-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及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中国经济网马常艳制图
近五年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中国经济网马常艳制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明自己的“民生观”,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来。&
  习总书记的“民生观”宏观层面具有原则性、实惠性、持久性,具体层面涵盖住房、就业、养老等关乎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
  “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时表示
  解读: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不断改善民生,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和最终理想。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更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  &&
  “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
  ――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
  解读: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新一代领导班子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60项改革中,有18条是关乎民生的,包括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等。”而在这些重大民生问题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都曾作过重要论述。&
  “住房保障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同时明确了住房供应体系“总的方向”: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政府对人民作出的承诺,要全力完成。&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就业人口,必须大力促进就业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养老保障问题指明了美好前景。按照联合国标准,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我国老龄化速度要高于部分发达国家,但与此同时,经济实力却相对落后,“未富先老”成为特征之一。相关的养老产业仍在起步阶段,面对万亿元的老年人市场需求,目前国内相关产品服务的缺口较大。&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展是硬道理,实现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经济也是做好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有条件、有财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了,也必将更好地调动群众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只有实现了这两方面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从而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国民生改善的红利。  &&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表示
  解读: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深刻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是高度的政治清醒,更是坚决的责任担当。&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官员,要有长期抓、坚持做的决心和作为。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接力奋斗、持续努力,杜绝临时观念和等要靠思想。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切忌虎头蛇尾、一暴十寒,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不断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善于涉险滩、破难题,以更大的勇气、更坚的决心、更强的魄力,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全面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不断刷新“民生高地”的惠民高度,让老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建构,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当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交织在一起,定能迸发出改变命运、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中国经济网 王敬文)&
  网友热议:&
  “好好学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大大今年2月曾冒着霾到南锣鼓巷访民生,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还没有戴口罩。
  “黄土地”:关注云南鲁甸地震,希望下次灾难不再来。
  “大人物”:很高兴看到超70个县市明确取消GDP考核!中国正在告别“唯GDP论”时代,“淡化GDP,重视民生”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
  “活着”:住有所居是最基本的民生,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北京房价能降下来……
(原标题:习近平的“民生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问题详情
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要坚持的方向是()A、普惠性B、高标准C、均等化D、可持续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世界观是()。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B.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C.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D.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说的是()。A.时间具有一维性B.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C.时间具有有限性D.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B.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D.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在意识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忽视意识的主观特征B.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C.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每天只需0.4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你被选中为
扫一扫-免费查看答案!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提示:请截图保存您的账号信息,以方便日后登录使用。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习近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长期工作 没有终点站-中新网
习近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长期工作 没有终点站
&&&&5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听取天津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对天津近年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5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市委书记孙春兰等同志陪同下考察中新天津生态城。   
  习近平强调,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要正确判断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各项部署,增强信心,综合施策,扎实工作,稳中求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据新华社天津5月1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14日至15日在天津考察时强调,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要正确判断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各项部署,增强信心,综合施策,扎实工作,稳中求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14日一早,习近平从北京乘坐城际列车前往天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孙春兰和市长黄兴国陪同下,开始考察调研。
  习近平十分关心夏粮形势。在列车上,他就向随行的农业部门负责人了解全国夏粮生产情况。到武清站一下列车,他直接来到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的小麦大田,仔细察看小麦长势,向农民询问田间管理和预产情况,叮嘱当地干部加强农技服务,搞好田间管理,努力争取夏粮丰收。他强调,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他希望天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努力提高粮食自给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随后,习近平来到滨海新区,得知这里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天津经济总量一半以上,十分高兴。他指出,要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同时,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习近平强调,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下大气力解决体制机制弊端。天津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平台,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习近平来到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观看了该院自主研发产品展示,察看了分析测试中心、药物筛选中心等,详细了解国家创新药重大专项课题研发情况。看到这里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海外归国创业人员,习近平充分肯定他们为祖国科技事业和人民健康所作出的努力。他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丰富、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在生态城市建设领域的重大合作项目。习近平来到这里,听取了生态城规划建设情况介绍,察看了规划实景沙盘和建设展板,并考察了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服务中心。习近平对生态城建设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他指出,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习近平调研的重要内容。他来到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了解中心提供的就业服务项目,并同正在现场的招聘人员和应聘大学生亲切交谈,详细询问有关情况。他还前往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了解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并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代表座谈。习近平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在听取了座谈会上各位代表的发言后,习近平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他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调研期间,习近平听取了天津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对天津近年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各级党委要改进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善于为经济工作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环境;要坚持从大局出发、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从党性原则出发进行决策,努力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全面做细、做实、做好群众工作,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丁薛祥随同来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怀远,市政协主席何立峰,市委副书记王东峰,市委常委,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市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市政协有关副主席,市政府秘书长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汇报会。本报记者 宋子明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编辑:何敏】
>相关新闻:
>国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习近平的“民生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来源:&&&&
&&&&&&字号
原标题:习近平的“民生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明自己的“民生观”,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来。
  习总书记的“民生观”宏观层面具有原则性、实惠性、持久性,具体层面涵盖住房、就业、养老等关乎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我国从2000年开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占总人口比例近15%。中国经济网马常艳制图    
  “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时表示  
  解读: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不断改善民生,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和最终理想。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更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  
  “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2008年-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及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中国经济网马常艳制图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
  ――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
  解读: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新一代领导班子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60项改革中,有18条是关乎民生的,包括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等。”而在这些重大民生问题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都曾作过重要论述。
  “住房保障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同时明确了住房供应体系“总的方向”: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政府对人民作出的承诺,要全力完成。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就业人口,必须大力促进就业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养老保障问题指明了美好前景。按照联合国标准,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我国老龄化速度要高于部分发达国家,但与此同时,经济实力却相对落后,“未富先老”成为特征之一。相关的养老产业仍在起步阶段,面对万亿元的老年人市场需求,目前国内相关产品服务的缺口较大。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展是硬道理,实现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经济也是做好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有条件、有财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了,也必将更好地调动群众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只有实现了这两方面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从而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国民生改善的红利。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  
  近五年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中国经济网马常艳制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2013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表示  
  解读: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深刻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是高度的政治清醒,更是坚决的责任担当。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官员,要有长期抓、坚持做的决心和作为。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接力奋斗、持续努力,杜绝临时观念和等要靠思想。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切忌虎头蛇尾、一暴十寒,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不断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善于涉险滩、破难题,以更大的勇气、更坚的决心、更强的魄力,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全面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不断刷新“民生高地”的惠民高度,让老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建构,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当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交织在一起,定能迸发出改变命运、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中国经济网 王敬文)
  网友热议:
  “好好学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大大今年2月曾冒着霾到南锣鼓巷访民生,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还没有戴口罩。
  “黄土地”:关注云南鲁甸地震,希望下次灾难不再来。
  “大人物”:很高兴看到超70个县市明确取消GDP考核!中国正在告别“唯GDP论”时代,“淡化GDP,重视民生”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
  “活着”:住有所居是最基本的民生,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北京房价能降下来……
(责编:王泽、盛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