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谈一下对经济学的学习体会200字左右

经济学是如此简单和有趣
我的图书馆
经济学是如此简单和有趣
序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异是惊人的。2007年,我国的人均收入是1100美元,美国的人均收入为37610美元,而布隆迪的人均收入仅为100美元。毫不奇怪,这种人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好的营养、更多的奢侈品、更好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长的寿命。较高的收入给一个国家所带来的远远不止这些,它使得政府可以开设学校从而使年轻人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得政府能够支持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使得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有机会写诗、作曲、绘画、制作电视剧或者电影等,也使得人们有闲暇吟诗、听曲或欣赏表演。而在一些比较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千百万的人只能遭受饥饿和物资匮乏的折磨,更不用说有什么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了。尽管世界各国的文化千差万别,经济发展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免受饥饿、疾病及自然灾难之苦却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我们都希望世界可以变得更加美好一点,人间的痛苦更少一点。然而千百年的人类历史却告诉我们,仅靠良好的愿望并不能解决饥饿或治愈疾病,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有其客观规律,它不可能按照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去运行。而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它也是一门研究如何使人类幸福的学问。学习了经济学,你就可以了解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穷。美国经济学家格沃特尼说过,“不了解经济繁荣根源的人很容易做出损害他们自己和国家繁荣的决策。一个经济学文盲的国度是不会长久繁荣的。”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低,这种低的经济学普及度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因为经济学与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科学,一般人所看见的仅仅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懂得科学知识的人却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往往是不相同的。例如,在十六世纪之前,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围绕着地球旋转的,而现在,就连5岁的小孩也知道实际上是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再如,古时候的人们都认为地球是平的,如果现在还有人说地球是平的,大家肯定会认为他是个文盲。这两个例子说明的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现象与本质的不同,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很多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是截然不同的。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1、为什么黄牛没有绝种?现在,许多野生物种都遭到了灭绝的威胁。在19世纪以前,非洲大陆上野牛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但在19世纪期间人们猎杀的野牛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到1900年在政府开始保护野牛之前,这种动物只剩下400头左右了。在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偷猎者为取得象牙而捕杀大象,大象也已经到了频临灭绝的境地。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都面临着这种威胁。例如黄牛是一种有价值的食物来源,但没有人担心黄牛将很快灭绝。因为对牛肉的大量需求使人们大量饲养黄牛,从而保证了这种动物的繁衍延续。为什么象牙的商业价值会威胁到大象的生存,而牛肉的商业价值却成为黄牛的护身符呢?原因是大象是公共资源,而黄牛却是私人产品。大象自由自在地漫步于热带雨林地区而不属于任何人,每个偷猎者都有尽可能多地猎杀他们所能找到的大象的激励。由于偷猎者人数众多,每个偷猎者就很少有保护大象种群的激励。与此相比,黄牛是私人牧养的,每个养牛的人都维持自己牛群的激励,因为他能从养牛中得到收益。政府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频临灭绝的野生物种问题。一些国家,例如,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已经把猎杀大象并出售象牙作为违法行为。但这些法律一直很难得到执行,偷猎行为仍在发生,大象种群在继续减少。与此相比,另一些国家,例如,博茨瓦纳、马拉维、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通过法律允许人们捕杀大象,但只能捕杀作为自己财产的大象而使大象成为私人物品。现在人们有了保护自己土地上大象的激励了,结果在这些国家,大象的数量开始增加,在南非甚至出现了大象猛增成患的情况。2、谁负担了企业所得税?在所有的税种中,企业所得税是最不具有透明性的。大部分人可能都比较喜欢政府征收企业所得税,因为他们认为这种税是由企业交纳的,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拥有自己的企业,所以,税收要由企业的所有者也就是那些富人来承担。即使纳税的企业是国有企业或者是他们购买了其股票的股份公司,人们也很难感觉到自己是这些企业的所有者,况且这些企业所得税也不是出自他们自己的腰包。所以,大部分人都喜欢政府多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减少由他们自己所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大部分人之所以会喜欢企业所得税,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税收的真正归宿。经济学家认为,无论你是了解还是不了解税收的归宿,有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就是所有的政府税收都是由人民支付的。实际上,当政府对企业征税时,企业更象一个收税人而不是纳税人,税收负担最终地要落在企业的所有者、顾客和工人身上,而且,企业的工人和顾客可能承担了大部分企业所得税的负担。为了说明其原因,考虑一个例子。假设政府决定增加汽车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乍一看,这种税是由汽车企业的所有者承担的,他们得到的利润少了。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汽车企业的所有者将会对税收作出反应,由于税收政策对在本国生产汽车不大有利,他们将减少对本国汽车行业的投资,增加对其他行业的投资或者在其他国家建厂投资。当汽车企业减少时,汽车的供给就减少了,对汽车工人的需求也减少了,因此,对生产汽车的企业征税引起了汽车的价格上升和汽车工人的工资下降。如果生产企业转产比较容易的话,所有者的利润可能并不会减少多少,而企业顾客和工人则需要承担大部分的税收负担。因此,如果人们真正了解了企业所得税的归宿,这种税就不会那么广受欢迎了。除企业所得税之外,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流转税也是透明性比较低的税。一般来说,政治家们都比较喜欢这些透明性低的税,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税使大多数人永远也算不清楚他们在购买政府的服务上到底花费了多少。一个好的税收体制应该是透明的,它应该能够使每一个纳税人都清楚地知道他为什么纳税,纳了多少税,而不是被人拔了毛还不知道。因为纳税人是政府服务的消费者,他们应当知道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不是来自于政府的恩赐,而是他们自己付费所应该得到的,他们还应当知道他们为自己所得到的服务花费了多少钱以及花费的值不值。3、巴西保护本国计算机产业的悲剧1984年巴西通过一项法令,禁止任何外国计算机的进口,其目的就是对处于初级阶段的巴西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保护,法令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但是结果却是令人震惊的,巴西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比迅速发展的世界水平落后许了多年,而消费者则要支付2倍或3倍于世界市场的价格。据估计,这项法令使巴西消费者每年付出9亿美元的代价。同时,由于巴西的计算机价格大高,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所以巴西的计算机公司不能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售其产品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计算机的高价也损害了经济其他部分的竞争力。1990年巴西经济部长卡多索·德·麦罗说:“由于这一不理智的爱国主义,我们变得更加落后,计算机产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巴西其他产业的现代化。”来自巴西消费者和企业界以及美国要求开放市场的压力,迫使巴西政府在1992年放弃了计算机进口禁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电器商店里便摆满了各种进口的电脑,巴西的公司开始从计算机革命中获益。经济学的内容远远不止上面的这几个例子,它包罗万象,涉及到我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内容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我只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经济学知识,了解了经济学知识虽然不一定能够使你成为百万富翁,但是至少会使你知道你为什么不是百万富翁。一个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人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改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知识中,经济学是最有力的一种。学习了经济学,你就会明白你生活于其间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为什么市场经济通常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率?为什么我国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农业丰收了,农民整体的收入却降低了?学习了经济学,你就可以做出更好的个人决策:它可以指导你如何安排工作和休闲的时间,如何分配储蓄和消费的比例,如何进行各种投资理财。学习了经济学,你就能够理解政府政策的优劣,你会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什么是政府应该做的,什么是政府不应该做的,政府应该如何做,你就不会被蹩脚的经济学家和夸夸其谈的政治家所蒙蔽。总之,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够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知识的话,社会进步就会加快,经济效率就会提高,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好处。既然经济学如此有用,可能很多人都很想学点经济学,但是,大部分经济学书籍都充满着晦涩的语言、繁琐的公式和复杂的图表,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当然,也有很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爱好者致力于经济学的普及工作,写了一些经济学的通俗读物,但是这些书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者看了对许多经济学道理往往不能理解得很深刻,容易产生歧义。如果你想全面、系统、完整地了解经济学,可以读美国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以及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等,这些书都写得通俗、易懂而又有趣,畅销全球。 但是,你的时间很宝贵,读这些长篇巨制的著作需要花费你大量的时间。怎样把那些浪费你的时间的冗长细节去掉,用一种简洁、易读而又有趣的方式把那些经济学的道理全面、系统、完整地表达出来,是我编写此书的目的。这里需要声明的是,我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票友,而非职业经济学家,但是我有着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人们生活更加幸福的热切愿望,这个愿望强烈地促使着我编写这本简单而有趣的经济学教科书,做一点普及经济学知识的工作。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参阅了大量的经济学经典文献,以期望能够努力把这本书编写成一本浓缩版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些大中专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献给大众的经济学普及读物。如果这本书对你的思想产生了一些影响,这都是前人的功劳,我不敢窃前人之功,我的编写工作仅仅是叙述和阐明一些经济学大师的学说而已。第一章 需求 供给和价格的基本原理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家最常用的两个词。供给和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决定了每种商品的产量及其出售的价格。供给与需求实际上是人们在市场上相互交易时的行为,市场上的买者决定了商品的需求,而卖者决定了商品的供给。本章我们就来学习在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价格,以及价格如何配置经济中的稀缺资源。第一节 需 求一、决定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我们先从考察需求即买者的行为开始对市场的研究。需求量就是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现在,我们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哪些因素决定了你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例如,考虑一下你对猪肉的需求量。你是怎样决定每个月买多少斤猪肉,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的决策? 下面的这些因素可能是你给出的回答。1、价格 如果每斤猪肉的价格上升了2元,你将会少买猪肉。如果每斤猪肉的价格下降2元,你将会多买一些。由于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因此我们说,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对经济中大部分商品都是正确的,而且,实际上这种关系如此普遍,以至于经济学家称之为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2、收入 如果你的收入减少了,你对猪肉的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很可能的情况是,需求要减少。收入较低意味着人们的总支出减少,因此你不得不在某些商品——而且也许是在大多数商品上——少支出一些。如果当收入减少时,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这种商品就被称为正常商品。并不是所有商品都是正常商品。如果当收入减少时,一种商品的需求反而增加,这种商品就被称为低档商品。低档商品的—个例子是低档服装。随着你收入的减少,你购买的低档服装可能要增加;而随着你收入的增加,你购买的低档服装可能要减少。3、相关商品的价格 如果鸡肉的价格下降。你将多买鸡肉,同时,你可能将少买猪肉。因为猪肉和鸡肉都是肉,它们满足相似的欲望。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减少了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时,这两种商品被称为替代品。猪肉和鸡肉就互为替代品。现在如果汽车的价格下降,你就会购买汽车,从而将买更多的汽油。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增加了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时,这两种商品被称为互补品。汽车和汽油就是互补品。3、嗜好 决定你需求的最明显因素是你的嗜好。如果你喜欢吃猪肉,你会买得多一些;如果你不喜欢吃猪肉,你会买得少一些。4、预期 你对未来的预期也会影响你现在对商品与劳务的需求。例如,如果你预期下个月工资要增加,你可能愿意现在多买些猪肉。如果你预期明天猪肉的价格会下降,你今天可能会少买些猪肉。二、价格与商品需求量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有许多因素决定一个人对猪肉的需求量。现在我们假设除了价格之外,所有的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价格和商品需求量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表1—1表示在不同的价格时,张三每个月买多少斤猪肉。在每斤价格为3元时,张三买10斤,在每斤价格为6元时,张三买8斤。随着价格继续上升,她的需求越来越少。当价格达到18元时,张三根本不买猪肉。表1-1是一个需求表,即表示一种商品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表 1-1 张三的需求表如果我们以猪肉的价格为纵轴,以对猪肉的需求量为横轴,把表1—1的数字画成图形1-1,就可以得到一个把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被称为需求曲线。图1-1 张三的需求曲线当你看到需求曲线时,一定要注意它是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画出的。张三的需求曲线表明,当只有猪肉的价格变动时,张三对猪肉的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条曲线是在假设张三的收入、嗜好、预期和相关商品的价格都不变时画出来的。我们上面说明了个人对一种商品的需求。为了分析市场如何运行,我们需要确定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就是市场上所有的人对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的总和。所以,决定个别买者需求量的因素也是决定市场需求量的因素。市场需求量不仅取决于一种商品的价格,而且还取决于买者的收入、嗜好、预期、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市场规模(买者的人数)。因此,我们把市场上所有的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就可以得出市场需求曲线。也就是说,为了得出任何一种价格水平时的市场总需求量,我们只需把个人需求曲线横轴上表示的个人需求量相加即可。由于猪肉的价格上升使个人的需求下降,那么猪肉的价格上升也会使市场需求下降,因此,市场需求曲线和个人需求曲线一样,也是从左到右向下倾斜的。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如图1-2所示的市场需求曲线。图1-2 市场需求曲线由于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市场如何运行,所以我们经常应用的主要是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如何随着该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变动的。三、其它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商品的需求量前面我们讨论了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该商品的需求下降。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其他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种商品的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的变化会使需求曲线发生移动——即在每一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将发生变化。例如随着人们越来越关心体重,人们对猪肉的嗜好就会减弱,在每一价格水平,猪肉的需求量将减少,需求曲线会发生向左移动的情况。收入的增加使人们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猪肉的消费增加,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如图1-3所示:图1-3 需求曲线的移动这里一定要记住: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增加的变动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需求量减少的变动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区分需求曲线移动的变化和沿着给定需求曲线的变化对于理解经济学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当我们画一条需求曲线时,价格在纵轴上,所以价格的变动并不移动需求曲线,而只表示沿着一条给定的需求曲线运动。与此不同的是当收入、嗜好、预期、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市场规模(买者的人数)发生变化时,使每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发生变动,需求曲线发生因而移动。概括地说,价格的变化表现为沿着给定需求曲线变化;其它因素使需求曲线发生移动。案例研究1:减少香烟需求量的两种方法由于吸烟危害人体健康,为了增强国民的体质,如果政府想减少人们对香烟的消费量,那么它应该采用什么措施呢?一般说来,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能有两种:第一、使香烟的需求量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对香烟制造商征税来提高香烟的价格。如果政府对香烟制造商征税,香烟制造商就会以提高价格的形式把这种税的大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较高的价格激励吸烟者减少他们的吸烟量。在这种情况下,吸烟量的减少表现为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到价格较高而数量较少的一点上,如图1—4(a)幅所示。图1—4(a) 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第二,使香烟的需求曲线发生移动公益广告、香烟盒上有害健康的警示、以及政府禁止在电视台做香烟广告,目的都是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时减少香烟需求量的政策。如果这些政策成功了,就会使香烟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如图1—4(b)幅所示。图1—4(b) 需求曲线发生移动案例研究2:所有的需求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吗?在19世纪的爱尔兰,土豆是人们主要的食物。某一年土豆发生了灾荒,由于供给减少,土豆价格大幅度上升。土豆是当时人们如此重要的食物,以致于土豆价格上升,人们对自己生活水平下降的反应是削减奢侈品肉,而更多地购买土豆这种主食。因而土豆价格上升反而上引起了土豆需求量增加。经济学家用吉芬商品(这个词是以最早注意到这种可能性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的名字命名的)这个术语来说明这种违背需求规律的商品。在这个例子中,土豆就是一种吉芬商品,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经济学家对是否有吉芬商品看法并不一致。可以有把握地说,吉芬商品是极少的。吉芬商品如此少见,以致于需求规律是非常可靠的。第二节 供 给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市场上买方的行为,即需求。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市场上另一方卖者的行为,即供给。任何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供给量是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数量。我们仍然以猪肉市场为例来研究决定供给量的因素。一、决定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假设你是一家屠宰生猪并出售猪肉的肉食品公司的经理。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你愿意生产及销售的猪肉量呢?下面的这些因素可能是你所需要考虑的。1、价格 猪肉的价格是决定供给量的一个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猪肉价格高,销售猪肉有利可图,供给量就大。这时作为猪肉生产者,你可能购买更多的机器设备,雇佣更多的工人,工作更长的时间。相反,当猪肉价格低时,对你的经营不太有利,你将生产较少的猪肉。在一个更低的价格时,你甚至会选择完全停止营业,供给量减少为零。由于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所以我们说,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是正相关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这种关系被称为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2、投入品的价格 为了生产猪肉,肉食品公司需要各种投入品:如生猪、机器设备、厂房、操作机器工人的劳动等。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这些投入品中的一种或几种价格上升,生产猪肉的利润就会减少,你的企业提供的猪肉就较少,如果投入品价格大幅度上升,你会关掉你的企业,并根本不提供猪肉。因此,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生产这种商品所用的投入品的价格负相关。3、技术 生产猪肉的技术也是决定供给量的因素。例如,机械化屠宰机器的发明减少了生产猪肉所必需的劳动量。技术进步通过减少企业的成本增加了猪肉的供给量。4、 预期 你现在供给的猪肉量还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例如,如果你预期未来猪肉的价格会上升,你就将把你现在生产的一些猪肉贮存起来,并减少今天的市场供给。二、价格与商品供给量的关系我们考虑一下在投入品价格、技术和预期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如何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表1—2表示猪肉生产者李四在各种猪肉价格时的供给量。在价格低于6元/斤时,因为不能弥补成本,李四根本不供给猪肉,随着价格上升,他供给的猪肉数量越来越多,这个表被称为供给表。图1—5画出了猪肉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把价格与供给量联系在一起的曲线称为供给曲线。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越高意味着供给量越多。表1-2 李四的供给表图1-5 李四的供给曲线正如市场需求是所有买者需求的总和一样,市场供给也是所有卖者供给的总和。因此所有决定个别卖者供给量的因素也是决定市场供给量的因素。市场供给量不仅取决于一种商品的价格,而且还取决于投入品的价格、可得到的技术、预期以及卖者的人数。因此,我们把市场上所有的个人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就可以得出市场供给曲线。也就是说,为了得出任何一种价格水平时的市场总供给量,我们只需把个人供给曲线横轴上表示的个人供给量相加即可。由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猪肉的价格上升使个人的供给量增加,那么猪肉的价格上升也会使市场供给量增加,因此,市场供给曲线和个人供给曲线一样,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如图1-6所示的市场供给曲线。图1-6 市场供给曲线由于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市场如何运行,所以我们经常主要应用市场供给曲线。市场供给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的市场供给量如何随着它的价格变动而变动。三、其它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商品的供给量如果生猪的价格下降,这种变化如何影响猪肉的的供给呢?由于生猪是生产猪肉的一种投入品,所以,生猪的价格下降在猪肉价格不变时使销售猪肉更有利可图,卖者愿意生产更多的猪肉,这就增加了猪肉的供给。因此,猪肉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同样,生猪的价格上升在猪肉价格不变时会减少猪肉的供给,使猪肉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除了价格以外,任何一种决定供给的因素变动都会使供给曲线发生移动。如图1—7所示,在每一价格水平时,增加供给量的变动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减少供给量的变动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图1—7 供给曲线的移动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价格的变化表现为沿着给定供给曲线变化;其它因素使供给曲线发生移动。第三节 供 求 规 律一、供求规律在分别分析了供给与需求之后,现在我们把它们结合起来说明它们如何决定市场上一种商品的销售量和价格。图1—8表示市场供给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结合。要注意的是,供给和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这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这两条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而相交时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在这里均衡价格是每斤猪肉12元,而均衡数量是4斤猪肉。在均衡价格时,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正好与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数量相等。均衡价格有时也被称为市场出清价格。图1—8 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均衡买者与卖者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会使市场向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变动。为了说明原因,我们考虑当市场价格不等于均衡价格时会出现什么情况:首先假设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如图1—9(a)幅所示:在每斤猪肉的价格为15元时,物品的供给量(6斤猪肉)超过了需求量(2斤猪肉),存在商品的过剩,在这种价格时卖者不能卖出他们想卖的所有商品。当在猪肉市场上存在过剩时,猪肉卖者发现,他们的冰库里越来越堆满了他们想卖而卖不出去的猪肉。他们对过剩的反应是降低猪肉价格,价格要一直下降到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为止。图1—9(a) 过剩的市场如果现在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如图1—9(b)幅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每斤猪肉的价格是9元,商品需求量(6斤猪肉)超过了供给量(2斤猪肉),存在商品短缺,有些需求者不能按现行价格买到他们想买的猪肉。当猪肉市场出现短缺时,买者不得不排长队等侯购买猪肉。由于太多的买者抢购太少的商品,卖者作出的反应就是提高商品的价格。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又一次向均衡变动。图1—9(b) 短缺的市场因此,许多买者与卖者的活动自发地把市场价格推向均衡价格。 一旦市场达到其均衡价格,所有买者和卖者都得到满足,也就不存在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压力。在不同市场上达到均衡的速度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价格调整的速度。但是在大多数自由市场上,由于价格最终要变动到其均衡水平,所以过剩与短缺都只是暂时的。在均衡状态,没有一个购买者或一个供给者有动力改变价格和数量。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实际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即供给等于需求的价格。这个规律被称为供求规律.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供求规律并不意味着在每时每刻,价格都正好处于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就象弹簧下的重物的一样,当市场处于调整状态时,价格会在均衡价格附近小幅度波动。供求规律所强调的是,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存在改变这种状态的力量。二、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应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以及由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供求规律在经济学中是极其有用的。它们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某些商品的价格比较高,而某些商品的价格比较低,还可以帮助我们相当准确的预测某种因素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当分析某个事件对一个市场影响时,我们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确定该事件是移动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或者两者都移动)。第二,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第三,用供求关系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案例研究1:需求曲线变动假设某一年鸡瘟,这个事件如何影响猪肉市场呢?我们可以按上面的三个步骤来分析这个问题:1、鸡瘟影响猪肉市场的需求曲线。由于发生鸡瘟,减少了鸡肉的供给量,鸡肉的价格提高了,猪肉是鸡肉的替代品,人们会更多的吃猪肉来代替吃鸡肉,因而鸡瘟影响猪肉市场的需求曲线。猪肉市场的供给曲线不变。2、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于发生鸡瘟使人们更多的吃猪肉来代替吃鸡肉,因而增加了猪肉的需求量,所以猪肉市场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图1-10表示猪肉市场的需求曲线从D1移动到D2。这种移动表明:在每种价格水平时,猪肉的需求量增加了。3、如图1—10所示,猪肉需求的增加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了。也就是说,鸡瘟提高了猪肉价格,增加了猪肉销售量。图1—10 需求增加如何影响均衡案例研究2:供给曲线变动如果某一年发生水灾,玉米减产。这个事件如何影响猪肉市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按上面的三个步骤进行分析:1、水灾影响猪肉市场的供给曲线。水灾使玉米减产,减少了玉米的供给量,提高了玉米价格。由于玉米是生产猪饲料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因此又提高了猪饲料的价格。猪饲料价格的提高增加了养猪成本,生猪的价格也随之提高。生猪是肉食品公司生产猪肉的主要投入品,生猪价格的变化引起猪肉市场的供给曲线移动。需求曲线不变,因为水灾并没有直接改变人们希望消费的猪肉数量。2、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因为生猪价格的提高,在任何一种猪肉价格水平时,企业愿意并能够出售的猪肉总量减少了。图1-11说明了随着供给曲线从S1移动到S2, 供给减少了。3、如图1-11所示,供给曲线移动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由于发生水灾,猪肉的价格上升,销售量减少。图1-11 供给减少如何影响均衡案例研究3、供给和需求都变动现在假设鸡瘟和水灾同时发生。为了分析两个事件的共同影响,我们仍然按上面三个步骤进行分析。1、我们确定两条曲线都应该移动,鸡瘟影响需求曲线,同时水灾改变了供给曲线。2、这两条曲线移动的方向与我们前面分析中它们移动的方向相同: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图1—12说明了这种移动。3、如图1—12所示,这种变化可能引起两种结果,这取决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的相对大小。在这两种情况下,均衡价格都上升了,但是它们对猪肉销售量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在(a)幅中,需求大幅度增加,而供给减少很小,所以均衡数量增加了;与此相比,在(b)幅中,供给大幅度减少,而需求增加很小,所以均衡数量减少了。图1—12 供给和需求都变动(a) 价格上升,数量增加(b) 价格上升,数量减少我们前面集中分析了猪肉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这里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商品市场。只要你到商店去买某种商品,你的行为就增加了对那种商品的需求;只要你寻找工作,你就增加了劳动的供给。由于供给与需求是如此普遍的经济现象,所以供求规律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分析工具,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经常使用这个规律。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资源都需要配置到最有效的用途上。在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市场中许多不同商品与劳务的价格,而价格又是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同样的原理可以用于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劳动的价格是工资,资本的价格是利率。供求规律在经济学中扮演的角色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有个笑活说,教会鹦鹉说“供给和需求”就可以使它成为一名经济学家。第四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上,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代表了卖者的行为,而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代表了买者的行为。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使该物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实现平衡。为了更加精确地分析供给与需求,我们需要引入弹性的概念。弹性是衡量买者与卖者对市场条件变动反应程度大小的指标。一、需求价格弹性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注意到,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低时,当买者的收入高时,当该物品替代品的价格高,或该物品互补品的价格低时,买者对该物品的需求通常更多。这时我们对需求的讨论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也就是说,我们讨论需求量变动的方向,而不是变动的大小。为了衡量需求对其决定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我们需要学习什么是弹性。(一)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需求规律表明,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使需求量增加。我们用需求价格弹性来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我们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小,我们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种物品的需求富有弹性还是缺乏弹性呢?由于任何一种物品的需求都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需求的价格弹性取决于形成个人欲望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因素。根据经验,我们可以说出某些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一般规律。1、必需品与奢侈品 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当小麦面粉的价格上升时,也许人们会节约一些小麦面粉,但不会大幅度地减少他们所消费的小麦面粉数量。与此相比,当汽车价格上升时,汽车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原因是大多数人把面粉作为必需品,而把汽车作为奢侈品。当然,一种商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并不取决于物品本身固有的性质,而是取决于买者的偏好。对于一个非常喜欢汽车的汽车迷来说,汽车也可能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必需品。2、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 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往往比较富有需求弹性,因为消费者从这种物品转向其他物品较为容易。例如,猪肉和鸡肉很容易互相替代。假设鸡肉的价格不变,猪肉价格略有上升,就会引起猪肉销售量大幅度地减少。与此相比,由于小麦面粉是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食物,小麦面粉的需求弹性大概就小于猪肉。3、市场的范围 在任何一个市场上,需求弹性都取决于我们所划出的市场范围。范围小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往往大于范围大的市场,因为范围小的市场上的物品更容易找到相近的替代品。例如,食物是—个广泛的范畴,它的需求相当缺乏弹性是因为没有好的食物替代品。肉是一个较狭义的范畴,它的需求较富有弹性是因为我们可以用蛋类、奶类、面粉来替代肉。猪肉是—个非常狭义的范畴,它的需求非常富有弹性是因为其他的肉如牛肉、鸡肉、羊肉等几乎可以完全替代猪肉。4、时间的长短 物品往往随着时间的变长而更富有需求弹性,当汽油价格上升时,在最初的几个月中汽油的需求量只略有减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能会购买更省油的汽车,转向公共交通,或迁移到离工作地方近的地点。在几年之内,汽油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二)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我们已经在一般意义上学习了需求价格弹性,现在我们更精确地学习它的计量。经济学家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自分比来计算需求价格弹性。即: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例如,假定每斤猪肉的价格从9元上升到12元使你购买的猪肉从每月6斤减少为4斤。我们计算出:价格变动百分比为:(12-9)/12*100%=25%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为:(6-4)/6*100%=33%需求价格弹性=33%/25%=1.32在这个例子中,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是1.32,反映量需求量变动的比例是价格变动比例的1.32倍。由于一种物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负相关,所以,数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总是相反的符号。在这个例子中,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是正的25%(反映了上升),而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是负的33%(反映了减少),因此,需求价格弹性是负数。在本书中我们遵循一般做法,去掉负号,把所有价格弹性都作为正数(绝对值)。根据这个习惯,需求价格弹性越大,意味着需求量对价格越敏感。(三)如何判断需求曲线的弹性大小经济学家认为: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大于价格变动的比例时,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当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小于价格变动的比例时,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如果需求价格弹性正好是1,从而需求量与价格同比例变动,需求是单位弹性。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条需求曲线的弹性大小呢?这里我们需要记住一条原则:需求曲线愈干坦,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需求曲线愈陡峭,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小。图1-13表示了需求弹性的4种情况:极端的情况是零弹性,即需求完全无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需求量总是相同的。随着弹性增大,需求曲线越来越平坦。在另一个极端是完全有弹性的需求,当需求的价格弹性接近无限大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反映了价格极小变动会引起需求量极大变动。图1-13 需求价格弹性(a)完全无弹性的需求:弹性等于零(b) 缺乏弹性的需求〔c〕富有弹性的需求(d)完全富有弹性的需求:弹性无穷大(四)总收入与需求的价格弹性我们知道,卖方销售一种物品的总收入等于该物品的价格乘以该物品的销售量。如果用R表示收入,P表示价格,Q表示销售量,那么我们可以把收入写成一个简单的公式:R=P*Q我们也可以用像图1-14那样的图形来表示总收入。需求曲线下面阴影方框的高是P,宽是Q,这个方框的面积P *Q等于这种商品的总收入。在图1-14中,P=12元,Q=100,总收入R=12*100=1200元。图1-14: 总收入现在我们考虑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销售该商品的总收入会不会增加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如图1-15所示,那么,价格上升引起总收入增加。在这里,价格从12元上升到15元使需求量只从100下降到90,因此,总收入从1200元增加到1350元。价格上升引起总收入增加,是因为价格上升的比例大于数量减少的比例。图1-15 缺乏弹性的需求:价格上升,总收入增加如果需求富有弹性,我们得出的结果相反:价格上升反而引起总收入减少。例如,在图1-16中,当价格从12元上升到15元时,需求量从100减少为60,因此,总收入从1200元减少为900元。由于需求富有弹性,需求量减少的比例如此之多,远远大于价格上升的比例。也就是说,总收入减少是因为数量减少的比例大于价格上升的比例。图1-16 富有弹性的需求:价格上升,总收入减少由这两个图中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一般规律:1、当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价格上升使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使总收益减少。2、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价格上升使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使总收益增加。3、在需求弹性等于1的特殊倩况下,价格的变动不影响总收益。案例研究1:风景区门票的定价如果你是某一个著名风景区的负责人,你的财务经理告诉你,公司缺乏资金,并建议你考虑改变门票价格以增加总收益。你将怎么办呢?你是要提高门票价格,还是降低门票价格?回答取决于需求弹性。如果旅游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提高门票价格会增加总收入。如果旅游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提高价格就会使参观者人数减少得如此之多,以至于总收入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降价。参观者人数会增加得如此之多,以至于总收入会增加。为了估算需求的价格弹性,你需要用历史资料来研究门票价格变化时,旅游人数的逐年变动情况,或者用其他风景区旅游人数的资料来说明门票价格如何影响旅游人数。在研究时,你还需要考虑影响旅游人数的其他因素,例如天气、人口、收入多少等等,以便把价格因素独立出来。最后,这种分析会提供一个需求价格弹性的估算,你可以用这种估算来决定对门票问题作出什么反应。(五)需求的收入弹性除了需求价格弹性之外,经济学中还有其他需求弹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是用来衡量需求量是如何随着消费者的收入变动而变动的,具体说来,需求收入弹性就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即: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白分比正如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大多数物品是正常物品:收入提高增加了需求量,由于需求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动,正常物品的收入弹性为正数。少数物品是低档物品,例如,低档服装,收入提高减少了需求量,由于需求量与收入反方向变动,低档物品的收入弹性为负数。即使在正常物品中,收入弹性的大小差别也是很大的。像食物和衣服这类必需品往往收入弹性小,因为消费者无论收人多低也要购买一些这类物品。像汽车和游艇这类奢侈品往往收入弹性大,因为如果消费者收入极低,他们就可能就根本不购买这类物品。二、供给价格弹性在前面我们学习供给的决定因素时,我们注意到,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其投入品的价格下降、或者技术进步时,该物品的卖者会增加供给量。为了从定性表述转向定量表述,我们又需要使用弹性的概念。(一)供给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供给规律表明,价格上升会增加供给量。我们用供给价格弹性来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我们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我们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供给价格弹性取决于卖者改变他们生产物品产量的灵活性。例如,土地供给缺乏弹性是因为几乎不可能生产出土地。与此相比,诸如书、汽车和电视这类商品的供给富有弹性,是因为生产这些物品的企业可以对价格的上升作出反应,从而让工厂更长时间地运行。在大多数市场上,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关键因素是时间的长短。供给在长期中的弹性通常都大于短期。在短期中,企业不能轻易地改变他们工厂的规模来增加或减少一种物品的生产,因此,在短期中供给量对价格非常不敏感。与此相比,在长期中,企业可以建立新工厂或者关闭旧工厂,此外,新企业也可以进入这个市场,旧企业也可以关门。因此,在长期中供给量可以对价格作出相当大的反应。(二)计算供给价格弹性经济学家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供给价格弹性,即: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例如,假定每斤猪肉的价格从9元上升到12元使肉食品公司 生产的猪肉从每月20吨增加为30吨。我们计算出:价格变动百分比为:(12-9)/12*100%=25%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为:(30-20)/20*100%=50%供给价格弹性=50%/25%=2在这个例子中,猪肉的供给价格弹性是2,反映量需求量变动的比例是价格变动比例的2倍。(三)如何判断供给曲线的弹性大小由于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了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所以供给曲线的形状能够反映供给价格弹性的大小。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条供给曲线的弹性大小呢?在这里,我们同样需要记住一条原则:供给曲线愈干坦,供给的价格弹性就越大;供给曲线愈陡峭,供给的价格弹性就越小。图1-17表示了供给价格弹性的4种情况:在极端情况下为零弹性,即供给完全无弹性,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供给量总是相同的。随着弹性上升,供给曲线越来越平坦,这表明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来越大。在另一个极端的情况下,供给完全有弹性,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它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价格极小的变动会引起供给量很大的变动,当供给价格弹性接近于无限大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图1-17 供给价格弹性(a)完全无弹性的供给:弹性等于零(b) 缺乏弹性的供给〔c〕富有弹性的供给(d)完全富有弹性的供给:弹性无穷大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供给弹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在供给量水平低时,供给弹性大,这表明企业对价格变动能够作出相当大的反应。因为,在一定范围内,企业存在未被利用的生产能力,例如全天或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的厂房和设备。价格的小幅度上升也使得企业利用这种闲置的生产能力是有利可图的。随着供给量增加,企业开始达到其生产能力,一旦生产能力得到完全利用,再增加生产就需要建立新工厂。要使企业能承受这种额外支出,价格就必须大幅度上升,因此供给变得缺乏弹性。三、弹性的应用案例研究1:丰收悖论与农业的长期相对衰落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多收了三五斗》,描写了大米丰收成灾的情况。“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然而,米价却由去年的十三块一下子降到了五块,农民的“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个个地迸裂了。米商们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各处的米像潮水一般涌出来,隔几天还要跌呢?”而农民说:“去年是水灾,收成不好,亏本。今年算是好年时,收成好,还是亏本!”“田真个种不得了!”这种增产不增收的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2006年大枣丰收,河南省洛阳市枣农李年红本指望卖了大枣给上学的孩子交学费,没想到却处处碰壁,一天才卖出1斤多枣,一怒之下,将满满一车的金丝大枣,一捧一捧含泪撒向河中。同年,因为当地市场需求不足等原因,西安市阎良区、临潼区农民大面积种植的芹菜遭遇“市场寒冰”,每公斤芹菜的销售价格低到0.16元左右,销售收入只能勉强收回采摘成本。看到无利可图,一些菜农忍痛将绿油油的芹菜毁弃在田里。谷贱伤农的事件不时发生,丰产不丰收仿佛成了农民挥之不去的噩梦。好年景和大丰收反而降低了农民的收入,这种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就是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一个悖论:丰收悖论。为什么会出现丰收悖论的现象呢?答案就在于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弹性。下面我们就用弹性理论来具体分析一下丰收悖论。考虑一下,当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比现有品种更高产的水稻新杂交品种时,水稻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种水稻的农民收入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现在,我们用第三节中所学习的三个步骤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我们考察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发生移动;第二,我们考虑曲线向哪个方向移动;第三,我们用供求图说明市场均衡如何变动。在这个例子中,新杂交品种的培育会影响供给曲线,由于杂交品种提高了每亩土地水稻的产量,所以,现在农民愿意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价格水平时供给更多水稻。换句话说,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需求曲线不变,因为消费者在任何—个既定价格水平时购买大米的愿望不受影响。图1-18表示了这种变化。图1-18 水稻市场上供给增加当供给曲线从S1移动到S2时,水稻销售量从100斤增加到110斤,而水稻的价格从每斤3元下降为2元。但是,新品种的培育使农民的状况变好了吗?要简单明了地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农民得到的总收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民的总收入等于价格乘以销售量。新品种的培育以两种矛盾的方式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杂交品种使农民生产更多水稻(数量增加),但现在每斤水稻售价下降了(价格下降),总收入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需求弹性。在现实中,像水稻这种基本食品的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的,因为这些东西是很少有好的替代品。当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如图1-18所示时,价格下降引起总收入减少,在这个图中你可以看到:水稻价格大幅度下降,而水稻销售量增加很少,因而总收入从300元减少为220元。因此,新杂交品种的培育减少了农民从销售大米中所得到的总收入。如果这种新杂交品种的培育使农民的状况变坏了,为什么他们要采用这种新品种呢?这是因为每个农民都是水稻市场上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他把水稻价格作为既定的。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价格来说,使用新品种以便生产并销售更多水稻会更好一些。但当所有农民都这样做时,水稻的供给增加了,价格下降了,总收入减少了,所以农民的状况变坏了。如果农民向市场供给的水稻减少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会得到更多的总收入,但是没有一个农民愿意选择自己毁坏农作物,因为每个农民都把市场价格作为既定的。如果所有的农民都联合起来这样做,他们每个人的状况就会变得好些。但是这时一定要注意,对农民有利的不一定对整个社会也有利。农业技术进步可能对农民来说是坏事,但是,对能以低价买到食物的消费者而言肯定是好事。其实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的不利影响只是暂时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化肥和灌溉等新技术的发展,所有这些重大农业技术的进步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率。农民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供给,节约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机械力代替人力也使得农业劳动不再那么辛苦,恐怕现在很少有农民认为在夏天割麦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了。富裕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也使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丰收悖论有助于解释最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是农民,30年前农民的比例还要更高些。以前,由于对农业生产方法的了解是相当原始的,牛拉犁的耕作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农民的生产率及其低下,为了生产足够的食物,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不得不当农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进步增加了每个农民所能生产的食物量。这种食物供给的急剧增加超过了需求的有限增加,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相对于经济中其他物品价格的下降趋势,引起了农业的收益减少,这又鼓励农民离开农业进城打工。一些数字表明了这种农业长期相对衰落与城市化变革的趋势。到2006为止,中国有1亿4千万农民进城打工,到2020年中国人口的城市化化率估计将达到50%左右。另外,美国的一些数据也说明城市化的趋势不可逆转。1950年美国有1000万人从事农业,占劳动力的l7%。到1998年,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300万人,仅占劳动力的2%,这种变化与农业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一致的。现在,尽管农民的人数减少了,但是我们的食品却越来越丰富了。案例研究2:彩电的由短缺到过剩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时,彩电相当紧俏,于是国家控制价格,彩电凭票供应,据说有的彩电厂把彩电票作为奖金发给工人,每张票卖到好几百元。有些人就靠“倒彩电”发了财。90年代之后,彩电供求趋于平衡,再以后就是彩电卖不出去,爆发了降价风潮。这个事件表明,供给与需求在短期与长期中的状况是不同的。在短期中,彩电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而彩电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供给缺乏弹性是因为现有的彩电生产能力不能迅速改变,只能通过加班加点来尽量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供给量无法立即大量增加。需求是富有弹性是因为80年代时随着人们收入普遍增加,彩电成为首选的奢侈品,能买得起彩电的人相当多,于是彩电需求剧增。长期中的情况与此不同。在长期中,彩电生产者对短缺的反应是增加并建立新的生产能力,全国各地引进彩电生产线,建设彩电厂。彩电业在全国开花,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有了彩电厂,因此在长期中供给是富有弹性的。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再提高,彩电由奢侈品变为一般必需品,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了彩电,彩电的需求逐渐变得缺乏弹性。由于这两方面的影响,引起彩电市场走向均衡,很快又走向过剩。彩电由短缺到平衡再到以后的过剩,是由于不了解供求弹性预期失误的结果,所以决策者在决策时一定要考虑到供求弹性这个因素。案例研究3: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不能长期保持石油的高价格?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音译为欧佩克)的成员决定提高世界石油价格,以增加它们的收入。这些国家通过共同减少它们提供的石油产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从1973年到1974年,石油价格(根据总体通货澎胀进行了调整)上升了50%以上。几年之后,欧佩克又一次故技重演。1979年石油价格上升了14%,随后1980年上升了34%.1981年上升了34%。但欧佩克发现要维持石油的高价格是困难的:从1982年到1985年,石油价格一直每年下降10%左右。不满与混乱很快蔓延到欧佩克各国。1986年欧佩克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完全破裂了,石油价格猛跌了45%。1990年石油价格(根据总体通货膨胀进行了调整)又回到1970年开始时的水平,而且在9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中一直保持在这种低水平上。这个事件表明,供给与需求弹性在短期与长期中的情况是不同的:在短期中,石油的供给和需求都是较为缺乏弹性的。供给缺乏弹性是因为已知的石油贮藏量和石油开采能力不能迅速改变。需求缺乏弹性是因为购买习惯不会立即对价格的变动作出反应。例如,许多老式耗油车的驾驶员只能支付高价格的油钱。长期中的情况与此不同。在长期中,由于石油价格的上升,欧佩克以外的石油生产者对高价格的反应是增加石油勘探并建立新的开采能力。消费者的反应是更为节俭,例如用新型节油车来代替老式耗油的汽车。因此,长期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更富有弹性。在长期中,供给曲线移动引起价格的变动小得多。这种分析表明,为什么欧佩克只在短期中成功地保持了石油高价格。当欧佩克各国一致同意减少他们的石油生产时,尽管每个欧佩克成员国销售的石油少了,但短期内价格上升的如此之高,以至于欧佩克的收入增加了。与此相比,在长期中,当供给和需求较为富有弹性时,用供给曲线水平移动来衡量的同样供给量减少只引起价格小幅度上升。因此,这证明了欧佩克共同减少供给在长期中并无利可图。现在欧佩克仍然存在,你偶尔会听到有关欧佩克国家成员开会的新闻。但是,欧佩克国家之间的合作现在很少,这部分是由于该组织过去在保持高价格上的失败。案例研究4:禁毒政策是减少还是增加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海洛因、可卡因和大麻等非法毒品的使用,是我们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这些非法毒品的使用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比如,毒品依赖会毁坏吸毒者及其家庭的生活;为了得到吸毒所需要的钱,吸毒上瘾的人往往会实施抢劫或其他暴力犯罪。为了禁止非法毒品的使用,各国政府都会出台一些禁毒政策来减少与毒品相关的犯罪。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政府的禁毒政策到底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现在我们假设政府增加了打击贩卖毒品的力度,虽然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毒品的使用,但它直接影响的是毒品的卖者而不是买者,当政府制止某些毒品进入国内并逮捕更多非走私者时,这就增加了销售毒品的成本,从而减少了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时的毒品供给量。毒品需求——买者在任何—种既定价格时想购买的数量——并没有改变。如图1-19(a)幅所示:增加打击毒品的力度使供给曲线从S1向左移动到S2,而需求曲线不变,毒品的均衡价格从P1上升为P2.均衡数量从Q1减少为Q2。均衡数量减少表明,这项政策减少了毒品的使用。1-19(a)幅  增加打击毒品力度的政策但是与毒品相关的犯罪情况如何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吸毒者为购买毒品所支付的货币总量。一般来说,瘾君子很少因为毒品的价格上升而根除自己不良习惯,所以毒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正如图1-19(a)幅中所示。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价格上升就会使吸毒者为购买毒品所支付的货币总量增加。也就是说,由于禁毒政策所提高的价格比例大于减少毒品使用的数量比例,所以增加了吸毒者为毒品支出的总货币量。对于那些已经以行窃、抢劫等暴力犯罪来维持吸毒习惯的瘾君子来说,为了更多地得到钱会变本加厉地犯罪。因此,这项禁毒政策增加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由于这项禁毒政策的这种不利影响,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另外一些解决毒品问题的方法。政府不是要减少毒品供给量,而是应该通过加大对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政策来努力减少需求量。成功的毒品宣传教育效应如图1-19(b)幅所示,需求曲线由D1向左移动到D2。结果,均衡数量从Q1减少到Q2,而均衡价格从P1下降到P2。总支出,即价格乘以数量,也就减少了。因此,与增加打击毒品的力度相对比,对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可以减少吸毒以及与毒品相关的犯罪。图1-19(b)幅  禁毒宣传教育当然,增加打击毒品力度的政策在长期与短期中的效应是不同的,因为需求弹性的大小取决于时间的长短。在短期中,毒品的需求也许是缺乏弹性的,因为提高价格对已有的瘾君子吸毒没有实质性影响。但在长期中毒品需求也许是较富有弹性的,因为高价格限制了青少年中尝试吸毒的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减少瘾君子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打击毒品的力度在短期中增加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而在长期中会减少这种犯罪。第五节 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市场效率一、消费者剩余(一)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减去消费者实际支付货币量的节余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我们看下面的例子。例如,有四个消费者都想买联想牌笔记本电脑。但是,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是有差异的,假设甲最高愿意出9000元的价格买联想电脑;乙愿意出8700元;丙愿意出8300元;丁只愿意出8000元。假如现在联想公司只有l台笔记本电脑可卖,由4位买者竞价,最后的胜出者肯定是甲,当他以8750元买到这台电脑的时候,他的额外收益是多少呢?比起他愿意支付的9000元来,他得到了250元的消费者剩余。&&& 假如现在有4台联想电脑出售,为了使事情简单化,我们假设电脑公司统一以8000元的相同价格卖出,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丁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之外,其他几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消费者剩余。其中得到消费者剩余最多的当然是甲,他获得了1000元的消费者剩余,乙获得了700元的消费者剩余,丙也获得了 300元的消费者剩余。&& 这样算来,4台联想笔记本电脑的消费者剩余之和是2000元。丁虽然没有获得消费者剩余,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吃亏,因为他没有以高于自己愿意支付的价格去购买。(二)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与商品的需求曲线密切相关。为了说明它们如何相关,我们继续使用上述例子,并画出联想电脑的需求曲线。首先我们用四个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画出电脑的需求表。如果价格在9000元以上,市场需求量为零。因为没有一个买者愿意出这么多的钱。如果价格在元之间,需求量是1,因为只有甲愿意出这么高的价格。如果价格在之间,需求量是2,因为甲和乙都愿意出这个价格。我们继续这样分析,就可以根据画出四个买者的需求表。表 1-3 买者的需求表图1-20画出了与这个需求表相对应的需求曲线,这里我们要注意需求曲线与买者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在任何一种数量时,需求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边际消费者就是如果价格再提高一点首先离开的消费者。例如,需求量是4台时,8000元是丁(边际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需求量是3台时,8300元是丙(边际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所以需求曲线反映了买者的支付意愿。图1-20  需求曲线那么需求曲线是如何衡量消费者剩余的呢?图1-21的需求曲线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在(a)幅中价格是8700元(或略高一点),而需求量是1,价格以上与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等于300元(或略少一些),这就是只有一个买者甲时的消费者剩余。(b)幅表示当价格是8300元(或略高一点)时的消费者剩余。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以上与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等于两个矩形面积的和,在这种价格时,甲的消费者剩余是700元,乙的消费者剩余是400元,两者之和是1100元。图1-21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a)  价格等于8700元(b)  价格等于8300元这个例子的结果对所有的需求曲线都是成立的: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面积就是市场的消费者剩余。原因是需求曲线衡量了消费者对物品的支付意愿,即他们愿意对此物品的支付的价格。这种支付意愿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是每个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因此,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总面积是一种物品市场上所有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之和。(三)低价格如何增加消费者剩余我们知道,消费者总是想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那么低价格使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多少呢?我们可以用消费者剩余来衡量消费者增加的福利。图1-22是一条典型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虽然这条需求曲线看起来和前面两个图中阶梯式需求曲线在形状上不同,但是我们刚才的结论仍然是适用的:消费者剩余是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在(a)幅中,价格为P1时消费者剩余是三角形ABC的面积。图1-22  价格如何影响消费者剩余(a)  价格为P1时的消费者剩余如果价格从P1下降到P2,如图(b)所示,消费者剩余的面积等于三角形ADF的面积。由于价格下降,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四边形BCFD的面积。(b)  价格为P2时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的这种增加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那些原来就愿意在较高价位P1购买Q1数量商品的消费者由于现在支付的少了而状况变好,增加的福利等于矩形BCED的面积。第二,由于价格降低,一些新买者进入市场,市场需求量从Q1增加至Q2,这些新买者的消费者剩余是三角形CEF的面积。因此,消费者剩余(即消费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货币量减去他们实际支付的货币量)是一个衡量消费者从购买商品中得到多少收益的指标。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反映了消费者从交易中得到的利益。经济学家通常假设,当消费者在作出决策时,他们是理性的,他们的消费偏好应该得到尊重,政府不应该横加干涉。消费者自己是他们从购买商品中得到多少收益的最好判断者。如果对喜欢苹果的人分配梨子而对喜欢梨子的人分配苹果都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不如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政府才可以不尊重消费者的偏好。例如,吸毒者愿意支付极高的价格购买海洛因,此时我们并不认为,吸毒者可以从低价购买海洛因中获得巨大收益(尽管吸毒者本人会这样认为),因为染有毒瘾的吸毒者是不理性的,他们并不追求自己的最大收益。案例研究:该不该修建新公路?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对于评估许多政府决策是极其有用的。例如,政府如何决定修建一条新公路的价值或保留—块免费娱乐场所的价值。假设一条新公路的修建计划正在考虑之中。由于公路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它并不能带来任何收入。使用公路的人所得到的价值在于时间的节省和旅行的方便,这可以用消费者剩余来衡量。为了避免个人之间效用难以比较的困难,我们假设有10万个使用者,他们在一切方面部都是完全相同的。经过详细的估算,我们认定,每个人可以从新公路中得到400元的消费者剩余。如果总成本小于4000万元(10万×400元),修建这条新公路就会提高消费者的经济福利。 也就是说,如果这条新公路的总消费者剩余大于它的成本,政府就应该建造这条新公路。二、生产者剩余(一)生产者剩余的概念我们对生产者剩余的分析与对消费者剩余的分析是相似的。在经济学中,生产者剩余的定义是这样的:生产者剩余就是生产者销售一种商品得到的收入减去成本。实际上,生产者剩余就是企业赚到的利润。在价格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谁的成本低,谁就能够获得较多的生产者剩余。为了更清楚的说明生产者剩余,我们看下面的例子。例如:你刚刚买了一所新房子,现在需要装修,你找了4家装修公司,准备让这4家装修公司竞价,并让出价最低的公司做这个工程。这4家装修公司的成本分别是:甲的成本是80000元,乙的成本是70000元,丙的成本是60000元,丁的成本是50000元。如果得到的收入超过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成本,每家公司都愿意接受这项工作。由于一个公司的成本是它愿意接受这份工作的最低价格,所以成本是它出售劳务的意愿。每家公司都渴望以高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它的劳务,拒绝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它的劳务,并且对在价格正好等于它的成本时出售它的劳务持无所谓的态度。当你接受装修公司的报价时,开始时价格可能是很高的,但是由于装修公司的竞争,价格会很快下降。一旦丁报出了60000元的价格(或者略低一点)时,她就是惟一留下来的竞价者。丁很高兴在这个价格水平时从事这项工作,因为它的成本仅仅是50000元。甲、乙、丙公司不愿意以60000元的价格从事这项工作,工作属于能以最低成本从事这项工作的装修公司。丁公司从这项工作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呢?由于它从事这项工作的成本是50000元,但是得到了60000元的价格,也就是说它得到了10000元的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得到的收入减去生产成本。现在我们进一步考虑这个问题。假设市场上有两所房子需要装修,为了使事情简单,我们假设没有一家装修公司能同时装修两所房子,而且在市场上要求装修每所房子必须支付相同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当丁和丙两家公司都愿意为70000元(或略低一点)的价格提供工作时,竞价就停止了。在这种价格水平时,丙和丁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而甲和乙退出市场。在价格为70000元时,丁得到了20000元的生产者剩余,而丙得到10000元的生产者剩余。市场上的总生产者剩余是30000元。(二)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正如消费者剩余与需求曲线密切相关一样,生产者剩余也与供给曲线密切相关。为了说明如何密切相关,我们继续刚才的例子。我们可以根据四家公司的成本画出装修服务的供给表。如果价格低于50000元,四家公司中没有一个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因此供给量是零。如果价格在元之间,只有丁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供给量是1。如果价格在元之间,丁和丙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供给量是2。以此类推,可以画出装修服务的供给表1-4。表 1-4 装修服务的供给表图1-23画出了对应于供给表1-3的供给曲线。在任何一种数量时,供给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生产者的成本,这个边际生产者是如果价格再略低—点就首先离开市场的卖者。例如,在房子数量为4时,供给曲线的高是80000元.即甲(边际生产者)提供装修服务的成本; 在3所房子时,供给曲线的高是70000元,即乙(现在的边际生产者)提供装修服务的成本。图1-23 供给曲线由于供给曲线反映了生产者的成本,我们可以用它来衡量生产者剩余。图1-24用供给曲线来计算了我们例子中的生产者剩余,在(a)幅中,我们假设价格是60000元 ,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是1。要注意的是,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等于10000元,这个数量就是丁的生产者剩余。图1-24 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a) 价格等于60000元图1-24(b)幅表示在价格为70000元时的生产者剩余。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等于两个矩形的总面积,这个面积等于30000元,是丁和丙两家公司的生产者剩余。(b) 价格等于70000元从这个例子中得到的结论适用于所有的供给曲线:价格之下与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是市场的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衡量的是生产者的成本,而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是生产者的生产者剩余,所以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是市场的生产者剩余。(三)高价格如何增加生产者剩余每个生产者都想使他们的商品卖个好价钱,因为高价格会增加生产者的剩余(即利润),那么生产者剩余是如何增加的呢?我们下面接着分析。图1-25表示一条普通的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尽管这条供给曲线的形状与上面图中的梯形供给曲线不同,但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衡量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在图(a)幅中,价格是P1,生产者剩余是三角形ABC的面积。当价格从P1上升为P2时,如图(b)幅所示,生产者剩余等于三角形ADF的面积,这种生产者剩余的增加包括两部分。第一,在较低价格时就已经愿意出售物品的生产者由于他们出售的物品现在卖到了更高的价格而状况更好,他们的生产者剩余增加了矩形BCED的面积。第二,一些新生产者进入了市场,因为他们现在愿意以较高价格生产物品,这些新进入者的生产者剩余是三角形CEF的面积。图1-25 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剩余(a) 价格为P1时的生产者剩余(b) 价格为P2时的生产者剩余三、总剩余与市场效率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我们称之为总剩余。消费者剩余是买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收益,而生产者剩余是卖者得到的收益。因此,我们把总剩余作为社会经济福利的衡量指标是自然而然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总剩余,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衡量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我们把消费者剩余定义为: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买者实际支付的价格我们把生产者剩余定义为: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价格-卖者的成本由于,买者实际支付的价格=卖者得到价格所以,总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买者实际支付的价格+卖者得到价格-卖者的成本=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卖者的成本现在我们可以用图1-26来表示市场均衡时的市场总剩余,因为消费者剩余等于价格以上和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而生产者剩余等于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因此三角形ACE的面积就代表了市场总剩余。在市场均衡时,决定价格的是参与市场的买者与卖者。那些对物品评价大于价格(由需求曲线上的EA段表示)的买者选择购买物品;那些对物品评价小于价格(由需求曲线上的BE段表示)的买者选择不购买物品。同样,那些成本低于价格(由供给曲线上CE段表示)的卖者选择生产并销售物品;那些成本大于价格(由供给曲线上ED段表示)的卖者选择不生产和销售物品。图1-26 市场均衡时的总剩余因为需求曲线反映了买者的评价,而供给曲线反映了卖者的成本。在低于均衡水平的数量时,买者的评价大于卖者的成本,在这个范围内增加产量会增加总剩余,而且,这种增加要一直持续到产量达到均衡水平时。但是,在超过均衡水平的数量时,买者的评价小于卖者的成本,因此产量大于均衡数量会减少总剩余。所以供求均衡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也就是说,均衡结果是资源配置的最优结果。如果资源配置实现了总剩余最大化,我们说,这种配置就是有效率的。如果一种配置是无效率的,那么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易的一些好处就还没有完全实现。例如,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最低成本的卖者生产,配置就是无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将生产从高成本生产者转给低成本生产者就会降低卖者的总成本并增加总剩余。同样,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对这种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消费,配置也是无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使该物品的消费从评价低的买者转给评价高的买者就将增加总剩余。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三个关于市场结果的观点:1、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2、自由市场把物品的需求分配给可以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3、自由市场的均衡产量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即市场总剩余)最大化的产量。在生产量与销售量达到市场均衡的情况下,任何改变买者之间的消费配置或卖者之间的生产配置都会减少社会福利,而不是增加社会福利。这个结论说明了自由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因此,政府的工作是非常简单的:就是让市场自由运行而不是干涉市场行为。当然除了效率之外,政府还应该关注公平——福利在各种买者与卖者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实际上市场交易很像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割—块蛋糕。效率问题是能不能尽量把蛋糕做大。公平问题是能不能公平地分割蛋糕。评价市场结果的公平要比评价市场结果的效率困难的多。效率是可以根据严格的实证基础评价的客观指标,而对公平的评价则超越了经济学的范围,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在本节中,我们主要是评价效率,关于公平的问题以后再讨论。但是要记住,公平和效率同样重要,政府既应该关注经济蛋糕的大小,同时又应该关注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地切割和分配这块蛋糕。四、对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好方法的进一步说明(一)自由市场带来的是秩序而不是混乱讨论了自由市场的效率,我们可能感到有一丝疑惑,政府让市场自由运行而不干涉市场行为,会不会造成混乱?有这种疑惑的原因是我们习惯了让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意愿良好的圣人来治理这个社会,认为一个英明睿智的统治者可以为我们带来幸福和福利。下面我们就来说明自由市场带来的是秩序而不是混乱。当你走进一家超市时,你想要的东西——面包、糖果、苹果等各种琳琅满目的食品通常都摆在货架上,你付款之后就可以将这些商品打包带走,然后美美地亨用。但是这些食品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它们在提供给你之前可能已经经历了5个、10个或者更多的环节,它们成年累月地穿越全球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先后经过农民、食品加工者、包装员、运货员、批发商以及零售商等一整套链条,整个过程似乎是一个奇迹:适当的食品被生产出来运送到适当的地点,并最终以美味可口的形式出现在你的餐桌上。但真正的奇迹是:整个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进行统一指挥或强制运作,成千上万的企业和消费者自发地进行交易,他们的行为和目的通过价格和市场机制得以协调,没有任何人决定生产多少鸡肉,货车运往哪里,以及超级市场何时开业。然而最终当你需要之时,食品便会出现在商店里。如果你仔细地观察我们的经济,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市场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周围创造着类似的奇迹,成千上万的人无需统一指导或指令性计划,自愿地生产出许许多多的产品。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的例外(如军队、政府和学校),我们的大部分经济生活都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奇迹所在。市场经济是一部复杂而精密的机器,它通过价格和市场机制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它也是一部传递信息的机器,能将成千上万的各不相同的个人的知识和活动汇集在一起。在没有集中的智慧和计算的情况下,它解决了一个连当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无能为力的涉及亿万个未知变量或相关关系的生产和分配等问题。并没有人去刻意地加以管理,但是市场却一直相当成功地运行着。市场之所以能够如此完美的运行,是因为每种商品都有价格,价格是消费者与厂商愿意交换各自商品的基础。例如,如果我愿意以40000元的价格购买一辆二手的桑塔纳轿车,这就表明该汽车对于我的价值高于40000元,而这—价格又高于卖者眼中旧汽车的价值。这样,二手汽车市场就决定了二手桑塔纳轿车的价格,并通过自愿交易将汽车分配给那些对其具有最高价值的人。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价格还是一种信号。如果消费者需要更多数量的某种物品,该物品的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向生产者传递出供给不足的信号。例如,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每年夏天空调的需求量会大幅度上升,从而价格也会上升,较高的价位一方面刺激空调公司增加产量,另一方面抑制了消费者购买的愿望。如果某一商品例如汽车出现积压,则急于降低库存的代理商和汽车公司就会降低汽车价格,在较低的价位上,更多的消费者会购买汽车,同时生产者将会减少汽车的生产。结果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又会重新恢复平衡或者均衡。这个适用于消费市场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生产要素市场,如土地市场和劳动市场等。如果市场需要更多的计算机编程员而不是纺织工,那么计算机行业就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计算机编程员的价格(工资)就会趋于上升,而纺织工的价格则会趋于下降。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很多商品,由于社会的进步而趋于无用,以至于现在消失了。这些无用产品消亡的原因是由于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的禁止。正如骑驴的人用胡萝卜和大棒来驱使驴前进一样,市场机制用利润和亏损来引导企业有效率地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这里我们要注意,仅靠消费者的需求并不能决定生产什么产品,可供利用的资源和技术对消费者的需求构成了一种基本约束,市场不能超越它的生产可能性。你能够乘飞机前往美国,但却没有通往火星的航班。经济资源与可供利用的科学技术一起限定了消费者花钱消费的对象,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同厂商所能够提供的商品紧密结合。因此,企业的供给和消费者的需求一起共同决定了生产什么产品。(二)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自由市场的有效率最初是个惊人的思想,因为自由市场中包含了许多买者和卖者,他们所有的人主要都关心他们自己的福利,而不是追求社会整体福利。但是,尽管决策是分散作出的,而且决策者是利己的,但结果并不是混乱的而是有效率的。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市场的优点。他在1776年出版的经典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道:“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思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傅的恩惠,而是由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斯密的意思是说,经济参与者受利己的想法所驱动,而市场中“看不见的手”会指引这种利己行为去促进社会福利。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由于家庭和企业在决定购买什么和卖出什么时关注价格,所以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考虑到了他们行动的社会收益与成本。结果,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三)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因为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所以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自发地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协调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了,整个东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前社会主义国家也都从根上改变了它们的经济制度,使它们的经济更多的以市场为基础,我们中国也逐步地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前这些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前提是政府的计划者能在最正确的位置上指导经济活动,只有政府才能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但是这些计划者显然缺乏那种在价格对市场力量自由地作出反应时反映在价格中的信息。计划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们在管理经济时把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缚起来了。这里一定要注意,为了得出市场有效率的结论,我们作出了一些关于市场如何运行的假设。当这些假设不成立时,我们关于市场均衡有效率的结论可能就不再正确了。现在我们简单地讨论这些假设中最重要的两个假设。第一,我们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是,在现实中的大部分竞争是不完全的。在一些市场上,可能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或—小群买者或卖者)可以控制市场价格,这种影响价格的能力被称为市场势力。市场势力可以使市场无效率,因为它会使价格和数量背离供求均衡。第二,我们假设市场结果只与买者和卖者有关。但是在现实中,买者和卖者的决策有时会影响那些根本不参与市场的人,污染是影响不参与市场的人的一个典型例子,这种负作用我们称之为外部性,它使市场福利还要取决于买者评价和卖者成本之外的其他因素。由于买者与卖者在决定消费和生产时并没有考虑这种负作用,所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市场均衡可能是无效率的。市场势力和外部性等是被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使一些不受政府管制的市场不能有效率地配置资源。当存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就有可能纠正市场失灵并增加社会福利。尽管有市场失灵的可能性,市场中“看不见的手”仍然是极其重要的 。第六节 消费者的决策当你走进商店时,你会看到成千上万种你喜欢的商品。当然,你的财力是有限的,你不能购买你想买的所有商品。这时你面临着权衡取舍,当你多购买某—种商品时,就要减少其他购买其他商品。你必须考虑各种商品的价格,并在你的财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购买你最需要的一组商品。一、预算约束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消费更多数量和质量的物品,如度更长时间的假期、开更豪华的汽车,或者在更好的餐馆吃饭。人们所消费的之所以比他们所希望的少,是因为他们受到收入的限制。为了使事情简单,我们考虑一个只购买两种商品——面包和衣服时,消费者所面临的决策。我们首先考虑消费者的收入如何制约用于面包和衣服的支出。假设消费者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且他把每个月的全部收入用于面包和衣服。一个面包的价格是2元,一件衣服的价格是100元。表1-5表消费者可以购买面包和衣服的组合。该表的第一行表示:如果消费者把全部收入用于面包,他一个月可以买500个面包,那么他就不能再购买衣服。第二行表示另—种可能的消费组合:450个面包和1件衣服,以此类推。表中的每种消费组合的花费都正好是1000元。表1-5 消费者可以购买面包和衣服的组合。图1-27画出了消费者可以选择的消费组合。纵轴代表面包的数量,横轴代表衣服的数量:这个图上标出3个点,在A点,消费者不买衣服而购买500个面包。在B点消费者不买面包而购买10件衣服。在C点消费者买200个面包和6件衣服。当然,这只是消费者可以选择的面包和衣服组合中的3种,AB线上所有各点都是可能的。这条线被称为预算约束线,它表示消费者可能的各种消费组合。消费者不可能超出他的预算约束去消费。图1-27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二、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如何作出选择,预算约束只是一个方面,它表明消费者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时所能买得起的商品组合。但是消费者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他的预算约束,而且还取决于他对物品的偏好。因此,消费者的偏好是我们分析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效用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效用是指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和幸福程度。如果第一种商品提供的效用大于第二种,那么我们就说消费者对第一种商品的偏好大于第二种商品。当然某种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偏好,没有客观标准。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形象地说明了效用的主观性。鱼在水里畅游是为生存所迫苦不堪言,还是怡然自得其乐无穷,只能由鱼自己的感受来决定。那么什么是边际效用呢?所谓边际效用就是消费新增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新增效用 。这里要注意“边际”这个经济学中的关键术语,是指“新增”的意思。为了说明边际效用,我们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假如某一天你感觉到很饿,便到一家小吃店买饼吃。当你吃第一个饼的时候,你感觉很好吃,但是没有吃饱。于是你接着吃第二个饼,但是你可能感觉第二个饼不如第一个饼好吃。同样第三个不如第二个好吃,第四个不如第三个好吃。等你吃到第五个饼,吃饱了,再吃第六个饼给你带来的可能就是负效用了。这一现象反映了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个人消费的某种商品越来越多,他从中得到的新增或边际效用是下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当你消费较多的某种物品时,总效用会趋向于增加,然而当你消费得越来越多时,你所得到的总效用却会以越来越缓慢的速度增加,总效用增加减缓是因为你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随着该物品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此后总效用逐渐下降。我们可以用图1-28来表示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图1-28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三、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我们知道,消费者的消费目标是他的效用最大化。那么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就是要从可供选择的消费品组合中选择对他效用最大的组合。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呢?可以肯定,消费者并不希望他所购买的最后一个面包和他所购买的最后一件衣服给他提供的边际效用正好相等。因为一件衣服的价格远远高于一个面包的价格。看来,最合理的选择应该是:如果衣服的价格50倍于面包,那么,只有当衣服的边际效用至少是面包的50倍时,他才会购买衣服。这就导致了等边际效用原则:消费者应该这样来安排他的消费,即在每一种商品上所花费的最后一元钱,都给他带来相同的边际效用。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从他的购买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等边际效用原则: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为既定的条件下,花费在某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花费在其他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这时该消费者就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为什么必须符合这一条件呢?因为如果花费在某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元钱能够提供更多的边际效用,那么,钱就会从其他物品的花费中转移到该物品上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得花费在该物品上的最后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与其他物品相等时为止,消费者会因此而增加他的总效用,如果花费在某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提供的边际效用低于其他物品的一般边际效用水平,那么就会减少购买该物品,直到花费在该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提供的边际效用上升到一般边际效用水平时为止。案例研究1:如何最佳地利用你的时间?如果你是一名中学生,你应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你的总成绩呢?你应该在每一门功课上花费相同的学习时间吗?当然不是,你可能发现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上花费相同的学习时间时,各门课所用的最后一分钟,并没有给你带来相同的分数。如果花费在化学上的最后一分钟提高的边际分数大于物理,那么就把学习时间从物理转移到化学上,直到花费在每一门功课上的最后一分钟所提高的分数相等时为止。这样你就最佳地利用了你的时间,因而就会提高你的总成绩。案例研究2:应该用实物还是现金救济穷人?张三是一个穷人,政府想救济他。政府既可以给他200元的实物,也可以简单地给他200元现金。那么这两种方法那一种较好呢?根据等边际效用原则,一般地说,现金救济要好于实物救济。因为现金救济使张三可以随自己的偏好相机抉择地花钱,他自己最了解什么物品能给他带来最大的效用,他会把钱花费到对他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上去,与此相比,实物救济则给他带来限制。除非救济的实物是他最需要的,才能给他带来与现金救济同等的效用。案例研究3:价值悖论200多年以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价值悖论:“没有什么能比水更有用,然而水很少能交换到任何东西。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却经常可以交换到大量的其他物品。”换句话说.为什么对生活如此必不可少的水几乎没有价值,而只能用作装饰的钻石却索取高昂的价格?尽管200年以前,这一悖论困扰着亚当·斯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对此作出解释:“水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很低的价格水平,而钻石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了它的均衡价格十分昂贵。”这样作答之后,我们自然还会问:“为什么水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如此低的价格?”其答案是,钻石十分稀缺,因此得到钻石的成本很高,而水相对丰裕,在世界上许多地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