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gdp部门独立核算的弊端方式有什么弊端

方晓林:关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若干问题
方晓林:关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若干问题
国家统计局
关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若干问题
辽宁省统计局& 方晓林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所以提出本文标题所示这样一个需要论列的问题,与其说是要进行一种理论上的探索,倒不如说是因为其更具有实践上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这样说是因为:第一,大约在十余年前,我国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为何物,而今天,它已经是人们谈论经济社会生活中不能不涉及的基本指标。但问题恰恰在于,社会公众甚至包括一些业内人士很少有人能对其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而这绝对地缘于在经常性核算中的不完整性和部分的随意性。有时候的情景就如盲人摸象,就看不同的人摸它的什么部位。第二,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考核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经济工作实绩的最重要的综合指标,一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各级领导干部功过得失的非常具体的衡量标准。尽管作为一种导向性指标不应有如此沉重的负载,但我国经济管理模式决定的这种状况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因此,搞好核算建设,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统计工作和经济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第三,目前地区核算建设的不完整性,也确实对国民经济管理、调控与分析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在我国省级以下经常性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中,一个不尽完善的生产核算,一个残缺不全的支出核算,一个聊胜于无的收入核算,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丢失了大量的经济信息,缺少较为严格的互相验证,特别是不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调控。换言之,人们看不到一个生产、分配、投资、消费、交换的经济活动的全貌。第四,核算建设的不足也制约着投入产出、资金流量等其它核算,使之缺少一个必须的出发点与归宿。第五,无论国际国内,还都是一个最经常进行横向对比的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核算的不健全如果带来偏差(这里不包括核算本身的缺欠和对基础数字的人为干扰,这已超出本文所论范围),就将误导政府行为,甚至使地区性战略与政策产生偏颇,带来危害性后果。因此,从任何一个角度说,全面、完整、准确、科学地进行省级核算建设,都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二、关于生产法GDP核算的范围、完善与充实
迄今为止,生产法核算在地区核算中是最成熟的,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立即着手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
全社会工业增加值核算问题。这里又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办法的统一,二是规模以下工业生产总量和增加值的来源与计算。对于前者,在工业统计制度中取消企业直接按月填报增加值后,特别是逐步取消工业生产不变价格统计并代之以工业价格指数或生产指数测算工业增长速度后,必须重新规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对于后者,有一个从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出发进行产值统计和增加值测算问题。笔者倾向的意见是:第一,建立并规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价产值与中间投入直报制度,建立相应的工业企业产品和主要中间投入价格统计制度,在此基础上在工业统计专业建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核算。第二,在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中同时进行产值和中间投入调查,以其获得的增加值率推算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并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缩减方式再考虑可能的结构性偏差,计算规模以下工业可比价增加值。这一计算工作和尔后的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合并工作由核算专业进行。第三,鉴于上述,国家应尽快完成规模以下工业统计向抽样调查的过渡。
2、第三产业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核算问题。我国在正式使用SNA核算体系之前,长期使用MPS核算体系,它是以物质生产部门的核算为主体的,只是后来又填加了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核算内容。而我国正式实施SNA核算体系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转轨。由于历史原因和这种沿革方式,使得中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核算基础是先天不足。尽管在年代初为了补救这一不足进行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普查,但经常性的第三产业核算的不健全仍然严重制约着核算的准确性。从近几年的实践看,第三产业核算内部各行业核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如商饮业、交通邮电业等因为有原来物质部门统计的基础,属于问题不大的。第二种非营利的服务业,由于是以财政开支为主体的,大的方面是可以把握住的。第三种如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由于部门管理体系的健全和相对集中性,搞准核算基本上也无大的问题。第四种就是营利性服务业,这一块是问题最大的。近十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由于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国企改革的推动,使得“弃一从三”和“退二进三”大幅度增加。各种盈利性服务行业和企业,包括大量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在这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基础建设的速度大大滞后于这些相关产业发展的速度。不要说增加值,就是营业收入总量和从业人员都很难掌握清楚。另一方面,在统计部门内部,这一块的基础统计工作又恰恰是最薄弱的,至今都未能明确由谁来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大量漏算,无论总量还是三次产业构成可能都存在偏差。笔者的意见是必须明确一个部门来管理和实施全社会盈利性服务业的经常性统计,要如同工业、建筑业、商业一样建立基本企业统计和企业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基础统计体系。至于是由专业直接进行增加值核算还是仅仅提供可以进行增加值核算的基本统计内容,在具体涉及专业基础建设时尚可从容讨论。
具体核算操作的一致性问题。生产核算中其它产业和行业的增加值核算在经常性的基础工作方面事实上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尚不是本质性的,限于篇幅不再论述。这里仅想强调一点的是,对于核算可能永远不会达到理想化的基础核算资料的完备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任务就在于管住总量,抓住占总量一定份额的基本的增加值核算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特别重要的就是统一全国各级的具体核算操作程序,并辅之以国家的审核制度。相信的生产核算还是可以逐步地更为规范和日臻完善。
三、关于支出法GDP核算的进一步构建
自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结合我国经济生活的实际情况提出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以来,需求导向问题及相应指标得到普遍关注。国家统计局以核算中的投资、消费、进出口为基础对三大需求进行论证并见诸报端以后,三大需求的测算与论证成为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从辽宁的情况看,近几年在年中研究经济工作的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都以三大需求的三个指标为核心来论证和指导全年的经济工作。这使得对支出法核算指标需求的紧迫性以及相应被重视的程度大大增加。同时,支出法核算较为粗泛的缺陷也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没有省际间的流出流入核算,这使得在操作上只能通过生产法与支出法核算的割差来推算省际流出流入数。但这样一来,等于取消了误差估计和各方相互验证,存在相当的核算风险。在季度测算中,没有较为完整、准确的存货资料。对消费的核算,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不仅资料缺口较大,而且核算方法可选性较大,因而也造成核算方法选择的随意性较大,使相应的核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信性和连续性。概言之,支出法核算在省级以下凡开展的地方,都带有相当程度的“模糊判断”和“经验判断”的意味。尽管这种情况今后也难于完全避免,但目前自由度仍然过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年来没有认真研究在地区级如何建立和实施支出法核算。绝大多数省根本就没有经常性的支出法核算制度,现在是到了应该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笔者的观点是,应该在地区级正式构建全国标准统一的支出法核算经常性制度(例如按季核算),确定规范的专业统计配套制度和较为统一的资料来源渠道。具体构想是: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以投资统计专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和农业统计专业中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为基础,根据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口径范围进行计算。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以农村和城镇两个住户调查为基础(亦可根据需要适当充实两个住户调查),结合人口状况进行推算。政府消费由核算专业根据综合财政统计资料进行推算。存货增加应采取资料搜集的双轨方式,即在政府统计部门的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等统计专业设立专门统计制度,并同时向相应的政府业务主管部门部署任务,只要做到两者不重和大体不漏即可。进出口统计资料可直接从海关取得。关于省际间流出流入指标,是一个地区支出法核算建设中最困难的问题。早在八十年代初国民收入计算时就存在这个问题,后来进入核算后,尽管内容范围有所改变,但省际间流出流入核算的方法本质并没有改变。从国内至目前关于这方面的讨论看,主要有三种办法:一是直接计算,即以物质产品流出流入为主,加上服务流动的货币化计算,这要向行为主体直接调查。二是利用银行资料进行计算,过去俗称联行往来,一般认为这种办法较为周密、准确,但这需要改变和强化金融系统现有的统计和其它核算办法,有很多的基础工作要做。三是利用财政金融的财务资料进行计算,过去俗称三平表计算法。这种办法公认简单易行,但对核算数据的可靠程度有人提出疑问。笔者缺少这方面的具体操作实践,但从多年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基本经验和感觉判断,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深入发展到目前这种水平的条件下,直接统计并计算已不可能。联行往来虽然从理论上可行,但涉及部门沟通和改变其它部门基本工作模式这样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就中国现阶段而言,在具体操作上很难实现。因此,从第三种办法出发研究省际间的流出流入应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
三平表核算方法的基本表述为:净流出=财政净上交+信贷净存差+现金净回笼。
上述公式允许公式中的每一项是负值,等式右边各项的正、负取决于财政上交下拨,存款贷款和现金的投放回笼孰大孰小。右边各项的代数和决定净流出的正、负,即实际上是流出还是流入。应当说从理论上讲上述公式基本上是成立的,这里说基本成立,是因为各相关指标的内涵和外延还要推敲。另外,如股票、证券和通常说的资金体外循环是否与流出流入有关系,如有关系,是否都考虑在这个公式里了。从现实出发,完善三平表方法或补充三平表方法,这些都是需要组织专家和专业人员认真研究的问题。
四、关于建立收入法GDP核算的初步设想
1、加强收入法核算的现实意义
根据联合国1993年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循环帐户为核心,统一设计和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工作,GDP的三种计算方法都比较完善。从目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制度看,收入法GDP是作为国内生产总值构成项目出现的,收入法GDP的计算方法依附于生产法GDP。如收入法GDP以生产法GDP作为总量控制要素,营业盈余作为平衡项。这样出现三个问题:一是GDP在核算上缺乏制约,容易造成GDP总量偏大。二是收入分配方面的信息失真。从实际情况看,劳动者报酬普遍存在低估,而营业盈余又普遍存在高估问题,这是现行核算制度中收入法GDP弱化的必然结果。在劳动报酬渠道呈多样化的今天,日常的统计报表制度还难以全面反映劳动者报酬实际状况。在前不久省政府领导主持组织开展的“辽宁省经济与财税相关关系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全省综合财政负担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呈逐年下滑的态势。这里既有财税征管不力的问题,也有GDP数据高估的问题。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营业盈余增长幅度大大高于企业所得税的增长幅度;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税基,营业盈余在总量上也偏大,企业所得税占营业盈余比重明显低于企业所得税税率(扣除不可比因素)。三是由于在生产法GDP的核算中缺乏制约因素, GDP核算的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在随后编制的国民经济循环帐户中,由于各核算表之间的数据衔接上往往存在很大的误差,最后矛盾都集中在经济循环帐户上。在GDP生产法已经确定并得到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认同的情况下,只有用妥协的办法来解决国民经济循环帐户的平衡问题,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循环帐户数据的扭曲,大大降低了国民经济循环帐户的使用价值。
鉴于GDP收入法核算工作比较薄弱的现状,我们建议从统计方法制度上建立健全收入法GDP核算,使GDP的三种核算方法独立计算,相互验证。建立健全完善的收入法GDP核算制度,对当前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通过完善收入法GDP核算可以建立起GDP核算的自我制约和监控机制,提高GDP的准确度。由于独立计算收入法GDP,除个别指标外大多数指标既可以采用有关部门的年报资料,也可以使用快报资料,这样可以实现收入法GDP与生产法GDP同步编制,互相检验、互相制约。第二、通过强化收入法GDP核算可以在编制经济循环帐户之前提前解决各种经济关系的数据平衡问题,以此为契机可以形成提高国民经济循环帐户编制质量的突破口。第三、是为全社会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收入分配方面的经济信息。
2、收入法GDP独立计算的基本指标和资料来源
收入法GDP核算的四项构成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折旧和营业盈余,其中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是核算的重点。在劳动者报酬的计算中采用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根据来源采用直接计算方法;另一种是根据帐户平衡关系推算方法,两种方法互为检验。
劳动者报酬
(1)直接计算,包括八个方面:
①职工工资总额,资料取自劳动工资统计;
②职工保险和福利,资料取自劳动厅职工福利和保险;
③农民货币收入,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收入,资料取自农调队农村住户调查;
④农民自产自用,资料取自农调队农村住户调查;
⑤农村个体劳动者收入,资料取自农调队农村住户调查,也可参考工商局农村个体资料以及乡镇企业局农村个体统计;
⑥城镇个体劳动者收入,资料取自城调队城镇住户调查,也可参考工商局城镇个体资料以及乡镇企业局城镇个体统计;
⑦其他职业者收入:指驻军报酬收入,取自中国人民银行现金收支表;
⑧居民其他收入:根据城乡抽样调查评估结果测算。
(2)间接计算:即通过国民经济循环帐户体系提供的平衡关系和经济关系进行测算。
劳动者报酬=净金融投资+转移支出-居民财产收入+居民消费+居民投资
①居民净金融投资=居民手存现金+居民储蓄存款+居民购买债券+居民购买股票+居民保险准备金
②转移支出净额=个人所得税+个人保险付款-居民得到的财政转移收入-居民得到的保险赔款和满期给付-居民得到的其他转移收入
③居民财产收入=利息收入+红利收入
④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集团购买+居民文化消费+居民房租水电+农民自产自用
⑤居民投资=城乡个人投资+城镇居民个人购房支出(包括房屋开发中个人购房、房改个人购房款、基建更改房建个人支出)
①内资企业利润总额,根据税务局国内企业所得税,按33%倒推;
②涉外企业利润总额,根据税务局外资企业所得税,按15%倒推;
③执行差额预算制度的事业单位收支差,根据财政厅预算外决算和快报;
④农村集体提留和农民上交承包,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推算;
⑤其他收入税,根据财政厅预算外决算和快报;
⑥对企业的财政补贴,根据财政厅预算外决算和快报。
3、关于收入法GDP与生产法GDP之间的误差
国民经济核算的总原则是权责发生制。以市场价格计算的GDP(生产法)基本上是一个增加值(生产)概念。以购买者价格计算的GDP(支出法)是使用概念。从实物流量转为收入流量时必须考虑贸易条件的变化。在独立计算收入法GDP时,我们收集的资料都是当期实现的流量,而新SNA的核算原则和惯例是应交和应发的概念,二者在实际操作上是存在误差的。当一个企业在核算期间生产了一些产品而没有卖掉,形成库存时,虽然其生产法增加值是可以核算的,按收入法增加值也是可以虚拟核算的(工资可能是实际发生,实交少部分生产税,大部分生产税和营业盈余是虚拟计算的),而按当期实现概念核算其收入法增加值却是零(实发的工资和生产税与负的营业盈余相抵消)。从所有企业来看,当期销售的收入也有前期生产(或库存)的产品。因此,按当期实现概念计算的收入法应考虑作为产出而生产的货物的存货变化价值,本测算方法参考了按支出法核算(实际上支出法也要在按当期实现概念测算的基础上加以调整)时的做法。这部分存货变化价值既可以分解为收入法的四项构成,也可以作为单独项计算,虽然前者更符合SNA的核算原则,从与实用经济分析之间联系和更直观的角度出发本测算办法倾向于采取把存货变化当作单独项目来处理的做法。
按独立计算所产生的误差与建立收入法独立计算制度所产生的效果相比较,后者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独立计算收入法是值得尝试的,这也是我们极力推荐此种做法的主要原因。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在这样一个不算长的时间内能够取得今天这样一些比较辉煌的成就,是众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艰辛努力的结果。今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我国国民经济领域内,已是进行数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本工具,是实现宏观调控,进行战略和政策决策不可缺少的武器。唯其如此,我们才更有理由和必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进一步的艰辛努力,培养更多这方面既有理论,又懂实践的专业人才。社会发展是如此之快,以至于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论点已多次见诸一些专家的文章中了。事实上,知识经济的提出与发展,绿色革命和可持续发展在今天已成为全球的需要的情况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确有继续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必要。但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今天现实经济工作中仍被广泛需要的东西首先要做好。正象我们不能逾越微积分和牛顿定律去扩展更深奥、广阔的数学和物理学的新的探索空间一样,我们也只有认真做好当前的事情,才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设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有一个更加光辉的明天。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7号(100826)  电话:传统GDP核算缺陷产生的深层原因及修正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传统GDP核算缺陷产生的深层原因及修正
易发表网提供各学科期刊论文下载、毕业论文...|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GDP的优缺点是什么_百度知道
GDP的优缺点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优点:能较为全面的反应出一国经济增长的水平,GDP作为一种衡量标准,这么多年来一直被使用,必有其可取之处。GDP是根据市场交换而获得的数据,从整体而言,经济越发展,市场的交换越频繁,人们的生活也更好。缺点:1、GDP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有一些不通过市场却能对人们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就不能通过GDP来反映。
2、GDP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结构。如一国重视武器的研发,一国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差别就很大了。
3、GDP不能反映产品和服务的进步。 如因技术的进步而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GDP反映不出来。
4、GDP统计有一定的误差。而且没有考虑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GDP核算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勾画出一幅简明的图像,大大提高了人们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能力。GDP核算资料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也影响到微观主体企业和住户对生产、消费和投资的决策。GDP核算系统地反映了国民经济相关指标这间的内在关系,因而也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承担的国际义务和权利,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GDP的缺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GDP 不包括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情报的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不能完全正确反映社会的劳动的成果。二是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资源消耗的代价。也就是说GDP无法衡量增长的代价,不能度量因环境变坏所会出的社会成本。三是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质满足人们需求的普遍性。四是人均GDP还掩盖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不能反映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综合反映人均生活质量,不能衡量快乐、幸福等价值判断。单纯用GDP来衡量政绩,尽管有助于激励政府官员努力实现更多物质产出的积极性,但可能会导致诸如生态环境和竭泽而鱼的短期行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gdp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关于GDP核算和评价的几点思考
  长期以来,GDP一直是国际上公认的核算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综合指标,但现行的核算GDP的方法(即SNAs,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是否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还值得继续探讨。如果两个国家的GDP相同,那么这两个国家居民的真实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否完全相同?国际指标是否都是合理、准确无误?以上问题的答案显然不是肯定的,也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行GDP核算方法的思考。 中国论文网 /2/view-492374.htm     一、GDP传统核算方法的缺陷      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SNAs)核算方法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没有把环境资源的消耗折算进去,换句话说,把自然资源的消耗当作了产出,因而也就不能准确地来核算经济的增长,确切地说是夸大了产出、收入和经济增长。当然这种方法也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破坏对以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损害,即无法衡量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一直用它来考查经济的运行情况,甚至在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下,用它来核算福利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指导国家制定经济政策。   联合国统计公署(the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鼓励改变现行的SNAs,极力倡导用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System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s) 的方法来核算GDP,以使修改后的GDP更加完善,更好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其实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提出过相类似的观点,但长期以来GDP的核算方法却未得到相应的调整。   之所以SNAs未考虑环境损耗的问题,与过去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有关,因而未给予充分重视。现在各国已普遍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因为自然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不仅仅是水土的流失,还影响到一国的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绿色关税壁垒盛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泰国的森林覆盖率在20世纪90年代为26%,而在60年代还是58%。   滥伐森林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进而引起土壤养份的流失。1980―1990年间,泰国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380%,但产量只增加了25%,再加上由于大量使用农药而带来的农药残留,泰国农产品的出口频繁遭遇进口方(如日本、美国)的绿色关税壁垒,已成为阻碍其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更严重的是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发展。      二、绿色GDP      调整现行的GDP核算方法使之更趋于合理,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把自然资源也归为资产。这样在使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就应当有“折旧”,也就是绿色GDP的概念。   应当调整的自然资源首当其冲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原因有两个:一是它们储藏量的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测定,比如开采了多少桶石油或多少吨煤;二是市场上货币化的存量和流量的数据都比较容易获得。比如一个完全依赖型的石油国家,它某年的GDP是10亿美元,那么它的国内生产净值NDP几乎应该是零。因为NDP=GDP-折旧,依绿色GDP的概念,这里的折旧包括了自然资产的折旧,即自然资源的消耗,但传统NDP的计算中,折旧仅指固定资产的消耗。   其次是可再生资源,比如渔业、森林、牧业等等,把它们有形储备的变化量货币化或改变现状恢复原状的货币化代价。比如,砍伐森林改为耕地,其实这应当属于自然资产的净流失,这个过程中自然资产的变化量是相反过程退耕还林所需付出的所有耗费资源的市场价值。或者不管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可以由生产中它们的替代成本来衡量。原则上来讲,自然资源的恶化,比如物种的减少,也应当货币化,但这一价值却又很难直接用货币来计价。   在众多繁杂的关于自然资产消耗的计算方法中,有两种比较容易理解。一种是用户成本法,一种是净价格法。   (一)用户成本法   在这种方法中,把物品的销售收入R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真实收入X,另一部分为(R-X)。在贴现率为r时,把(R-X)进行投资,可累积每年获得真实收入X,即可持续收入。   在现行的SNAs核算体系中,把整个R都计入了GDP,但在SEEA核算体系中,只有X被计入了GDP。现在假设某种自然资源计算期年的净现值是V0,R0…RT是t=0…T年的净收入,T是该资源的使用寿命,则      ⑷式表明销售收入减去折旧后才是真实收入。   用户成本法假设每年矿产资源的销售收入均相同,设为R,则             -RT   △V=V1-V0=―――――――     (5)            (1+r)T      它表明在贴现率为r,资源使用寿命为T时,要想得到可持续收入(R-X),真实收入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率。这是与SANs核算方法明显不同的地方,它试图衡量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资源消耗所带来的真实收入,而不是不考虑可持续发展仅仅衡量它们当前的市场价值。   例如,假设矿产资源的使用寿命为5年,市场贴现率为15%,每年的销售收入为$1000万,代入公式⑺,可知每年的真实收入为$502.83万,其余$497.17应用于再投资。从公式⑺还可以看出,使用寿命延长(T变大)或贴现率提高(r变大),比如新技术的发明、新矿产的发现都可增加真实收入X。相反,如果开采的成本增加,在r不变的情况下,将会缩短使用寿命T。   从以上比较还可以看出,现行的核算方法明显夸大了各国GDP的数据,进而夸大了资本回报率,看一下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的例子。比如属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按传统方法计算,1958―1991年间矿业部门平均每年的资本回报率是23%,但按新的方法折算,将下降3.5―5.2个百分点,同时也把这期间的平均回报率从16.1%下拉到14.1%―14.9%。   再比如哥斯达黎加,它属于经济中等发达的国家。如果把自然资源的消耗扣除后,1970―1989年间NDNP将会下降5%―10%,这表明真实收入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低。估计这期间累积消耗的自然资源的价值是1840亿科朗(按1989年的汇率折算是22亿美元),这个数值超过了这期间该国每年平均的GDP。而且这些自然资本的损耗,假如为最低GDP的5%,将会降低每年的潜在增长率1.5%―2.0%。   现在该国官方公布的每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4.6%,由此推算,潜在的增长率应该是6.1%―6.6%。也就是说,哥斯达黎加自然资源的消耗严重削弱了其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就目前来说,还无法估算出这些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现在、更重要的是对将来真实收入的影响。因此,这个方法的重要性在于提醒政府,尤其是政策的制定者应引导人们把收入除了用于消费还要用于环境的再投资。   (二)净价格法   在净价格法中,假设Pt表示t时期的单位价格,Ct表示单位开采成本,Nt表示单位净价格,并假设净价格也按贴现率r增长,Q表示该资源的有形储量,那么在t时期该资源的价值是:      ⑼式中Q是指在计算期内所开采的矿产资源的总和。   那么, 和△V分别为:   V1=N0(Q -Q0)(1+r )  (10)   △V =V1-V0=N0(Q -Q0)(1+r )-N0Q   (11)   如果把净价格N0(1+r)当作资产收益,它应当被计入资产账户,但由于它不能代表产出,因而必须从流动账户中扣除,因此,   △V =N0(Q -Q0)-N0Q =-N0Q0=-R0   (12)   用以上两种方法来核算一下巴布亚新几内亚的GDP,它的经济属于欠发达的类型,基本还是原始经济。用用户成本法,在1985―1990年间调整后的GDP是原来的98.6%―99.7%,调整的幅度不大,原因是由于新矿藏的发现使公式中的T变大,当然也与这个国家较原始的经济结构有关。如果没有新矿藏的发现、新技术的出现,应该比上述测算出的数据要低。   用净价格法,调整后的GDP是原来的91.8%―99.1%,比用户成本法要低得多,原因是净价格法没有把新发现计入流动账户,仅仅是调整了相应的资产账户,因为新发现不属于经济发展的成果。研究还发现,如果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恶化与单独扣除自然资源消耗相比,将使GDP平均下降2.1%。      三、人文GDP      事实上,仅仅把自然环境资源的消耗计入GDP还是远远不够的。假如两个国家按此种方法核算的GDP完全相同,也并不能由此断定它们的经济运行情况完全相同。按照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一周可以休息4天只需工作3天,而另一个国家的人们只能休息1天需要工作6天才能创造出同样的GDP,显然,二者之间的福利水平相差甚远。   之所以要发展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好,但GDP的增长未必就会直接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用它来代表综合国力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体现综合国力的除了经济,同等重要的还有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指标。因此,一个完善的GDP应是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的人文GDP,比如工作时间、环境状况和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卫生事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领域。   比如,面对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灾难,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防御能力。不幸的是,我们不得不为10多年来失策的公共卫生政策买单,缺乏一个垂直化管理、有准备有活力的公共卫生体系,是致使“非典”控制乏力的原因所在。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世界各国原来公布的GDP数据都要改变,包括我们中国。   另外,不同国家之间比较GDP时,都要换算成同一种货币,由于很多国家现在已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同汇率的选择方法也会带来不同的GDP,而且由于各国通货膨胀率的不同,GDP无法反映出真实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因此在比较时应换算成真实购买力。另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还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农业、旅游业等。因此,如何调整才能使GDP真正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综合指标,还有待学界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营销方式的弊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