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什么不调控房价房子政府越调控,越打压,房价越高

需求端的数量管制虽然使人们看得见的成交量下降,房价增速放缓,却并不能改变公众对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预期,甚至有可能强化房价上涨的预期。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教授,授权华尔街见闻发表。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华尔街见闻立场。
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房价几乎单边上涨,似乎越调控,房价越高。就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而言,我们认为,调控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将房地产供给调控与需求调控并重。今年10月,国内多个房价上涨较快的热点城市再次推出了房地产调控政策。从密集的调控政策可以感受到大家对房价高企、资产泡沫和中国经济未来的担忧。总的来说,需求调控主要侧重于短期,供给调控则更加侧重中长期,且供给调控有助于稳定公众预期。在市场分化的情况下,在分类施策、因城施策的背景下,我国房地产调控需要注重供给与需求相结合、长期调控与短期调控相结合,并处理好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我国房地产调控以需求调控为主
我国房地产周期的拐点和房地产调控政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反映了我国房地产调控以短期需求调控为主的特征:当房价过高时,通过抑制需求来给市场降温;而在房地产低迷或萎缩的时期,同样是运用促进需求的手段进行调控。例如,2005年出台一系列需求调控措施后(包括取消住房贷款利率优惠政策、上调房贷首付比例等),房地产销售增速有了明显回落;房地产市场在2008年、2012年的上行,以及最近一轮房价上涨(2014年底开始),也都和各部门放松对需求的管制有关。
最近,热点城市再次推出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北京为例,9月30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力度,合理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加快自住型商品住房用地供应,强化“控地价、限房价”的交易方式,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等措施。上海继“沪九条”之后,又于10月8日公布六条措施,严格执行限购、限贷等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以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通过比较几个一线城市近期的房地产调控新政(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各地房地产调控举措中,既有需求调控,也有供给调控,但仍然以需求调控(如限贷、限购政策)为主。并且,需求调控的措施更加具体、可落实,而供给方面的调控举措则是比较笼统、原则性的,短期内也难以落实。由于需求调控直接通过硬性标准抑制了交易量,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但却不是一个“治本”的方法。并且,我国房地产供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房地产市场供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我国房地产市场供给端的问题比较突出,体现在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形成了分化,同时部分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今年以来,一线城市的住宅价格同比增速持续较三线城市高出十几个百分点。从百城住宅价格指数来看,2016年9月,一、二、三线城市住宅价格同比分别增长26.72%、14.87%和6.79%。供给稀缺是热点城市房价高涨的最显性的原因。
首先,住宅用地和新建住宅供应不足。
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面积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房地产用地面积下降更多。年,全国房地产用地占供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7.4%、24.8%和22.5%(如图2、图3)。即使供应减少是由于总量供给过剩,住宅用地和新建住宅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依然严峻。据有关方面监测,在16个热点城市中,有8个城市住宅用地供应量少于去年同期。厦门减少50.2%,上海减少47.5%,广州减少41.9%,北京减少30.8%,苏州减少21.1%,济南减少21%,南京减少13%,无锡减少9.1%。在16个热点城市中,有6个城市商品房住宅批准预售面积同比下降。北京下降32%,无锡下降27.2%,厦门下降23.6%,深圳下降21.4%,合肥下降15.9%,福州下降14%。从地价监测情况来看(如表2所示),一线城市住宅用地的同比、环比增速均持续、显著地高于其他用途地价。
第二,房地产的潜在供给难以满足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
截至2016年9月末,全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7.04万亿元,同比增长7.56%,增速比上月末低0.4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9.09个百分点;自去年6月份以来总体趋于回落,反映房地产潜在供给下降。购房贷款余额17.93万亿元,同比增长33.36%,增速比上月末高0.8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8.63个百分点,反映购房需求依然在上升。今年前九个月新增的个人购房贷款约3.6万亿元,同比多增约1.8万亿元。
第三,需求端的数量管制虽然使人们看得见的成交量下降,房价增速放缓,却并不能改变公众对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预期。
直接从需求的角度进行数量管制,甚至有可能强化房价上涨的预期。今年7月份,全国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4773亿元,同比多增1984亿元,占全部对实体经济贷款(4636亿元)的102.96%。尽管这一情形在近期已经有所缓解,但9月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依然占人民币贷款增量的39%。居民部门加杠杆的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2016年9月末,江苏、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房地产同比增速分别为33.80%、32.18%、24.62%、21.15%和18.24%,分别比上月末提高0.77、0.54、0.59、2.06和0.30个百分点。 5省(市)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的42.50%,比上月末提高0.07个百分点。供给的增加则更有利于稳定预期,应当重视预期管理对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但目前房地产调控中对于供给的措施依然比较抽象和笼统。
三、供给调控的意义及着力点
相比于需求调控,供给调控有利于从更加基础的层面改善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我国土地资本化的模式、以及当前各种资源集中于大城市的现实,都意味着我们需要从供给的角度寻求方法。
一是合理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融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本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竞相追逐促进当地经济增长,需要一定的政府财力支撑。一方面,政府以低价形式将土地转让给工业企业,吸引企业投资并拉动就业,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和政府税收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土地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值;另一方面,作为住宅用地的土地要素通过拍卖的形式转让给房地产商,供房地产商开发建设成商业地产用于居民购买,政府一般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土地财政收入。
根据最新的测算,在房价的构成中,政府所得占房价的六成左右。研究表明,作为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金所占比重都接近50%,有的城市甚至占到了60%以上(周彬和杜两省,2010)。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2015年出让国有建设用地22.14万公顷,出让合同价款2.98万亿元,同比分别减少20.2%和13.3%。其中,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面积20.44万公顷,占出让总面积的92.3%;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合同价款2.86万亿元,占出让合同总价款的96.0%。
以土地财政为代表的土地资本化模式,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提供了激励。高地价提高了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拍卖获取的收入,因而地方政府有动机通过维持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来获得更多的土地财政收入。在此前提下,要增加土地的供给就会比较困难。并且,高地价将提升城市发展的成本,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性也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不利于吸引人才、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从而削弱城市竞争力。短期内政府财政收入存在“租税替代”的关系,即政府来自于房地产的租金收入越高,来自于其它行业的税收收入越低,房地产片面发展对实体经济具有不良影响。
作为应对,应考虑改革土地拍卖制度。我国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制度下,出价高者得,在未来房地产价格将保持上涨的预期下,土地价格更容易被抬高,“地王”频现。相比之下,上海车牌拍卖制度值得在我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的制度设计中参考。它要求出价进入有效报价区间,而有效报价区间是根据截至一定时间点的最低报价来确定的,在此基础之上,再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规则确定中标者。显然,在这样的拍卖制度下,报价最高者和最低者都无法中标。在土地拍卖中参考这样的拍卖规则,将会改变“地王”频现的现状,更有利于价格稳定和价值发现。
二是优化资源布局。在一些热点城市房价飙升、供不应求的同时,我国房地产行业还面临着去库存的艰巨任务,一、二线热点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分化十分明显。8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同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44.3%,最低为下降3.8%。
我国优质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往往在大城市较为集中,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近年来,国内主要城市学区房现象持续升温,便是公众愿意对优质教育资源支付更高价格的一种体现。有研究测算,学区房的租金收益率平均而言比非学区房低5%,对于小户型住宅更可达19%,且租金率折价存在较大的波动,受教育部门公立学校入学政策冲击的影响大。因此,从长期来看,在更大范围内提升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的质量,亦有助于破解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难题。
三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城市住宅用地的供给。从国际比较以及我国一线城市的土地使用情况看,完全有可能增加一线城市的住房用地供给。实际上,高地价与目前地方政府面临的GDP考核指标有直接的联系。
为了达到GDP的考核要求,各地区需要尽可能多发展工业投资,从而影响了土地资源的配置,导致我国一线城市的工业用地占比远高于国际上其他同类城市。这样的土地使用布局对于我国一线城市来说,并不一定是合理的。
如表3所示,北京、广州和深圳三个城市的工业用地占比分别达到22%、32%和36%,远高于纽约(3.9%)和东京(5.1%)。纽约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为44%,东京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3%,而我国的北京、广州和深圳的这一比例分别仅为28%、29%和26%。
一方面,要改变单一追求GDP的绩效考核办法,纠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当前利益,更加重视民生、资源环境和长远利益,优化资源布局。另一方面,在增量土地供应空间有限、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存量土地(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闲置未利用土地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的土地,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在城市发展中应该被充分挖掘利用。据测算,上海中心城区成片工业用地转型空间为9000万方,旧住区改造产生的住宅体量约为6000万方。全上海市范围内住宅的建面空间可达1.6亿方,相当于可供应8年的成交量(2015年全年上海市住宅销售面积约2000万方)。在盘活存量土地的过程中,应发挥政府主导、统筹协调的优势,缓解供应紧缺,优化城市发展。
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增加城市住宅用地的供给,不仅可以从供给端缓解我国热点城市房价过高、增速过快,而且有助于稳定公众的预期。
诚然,许多国家在城镇化率达到75%之前进程中都出现了房地产价格远远高于当时的经济增速、租售比等指标看上去也远远超过“合理范围”的现象。我们认为,这一现象是以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未来预期收入提升为基础的。在中国通过土地资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做了大量的统筹协调工作,例如招商引资、城市规划,从整个地区的全局来考虑产业布局、居住片区的分布等,同时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国的经济潜力得到了很大的释放,地区房地产价值亦得到了提升,而房地产价值的提升恰恰是来源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根据初步测算,2016年三季度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8%左右。房地产确实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如果房地产的膨胀趋于挤出其他投资和扼杀企业家精神,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健康发展则是不利的。因此,还应着眼于中长期,从土地和各项资源的供给,以及制度上做改进。
总的来说,我国当前的房地产调控应注重需求调控与供给调控相结合,短期调控与长期调控相结合,并处理好房地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针对市场分化的情况,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甚至采取“一城一策”的方式。一方面,密切关注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库存下降的情况,加大住房供应;另一方面,对三、四线等商品房库存较大的城市,根据当地市场情况,采取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的措施。在现有的需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供给调控的措施,兼顾短期和长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本文第二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龙玉
-------------------------------------
如果您有优质的、符合见闻调性的原创文章,欢迎以个人的名义投稿入驻华尔街见闻名家专栏。
投稿方式 :请将个人简介以及代表作品发送至
,并附上电话和微信以便做进一步沟通,在主题中标明: 申请入驻见闻专栏 + 投稿人名字
江瀚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6.01 明明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5.23 张明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6.07 谢皓宇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5.22 郭昕妤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5.21
下载华尔街见闻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华尔街见闻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为什么房价越调控越涨?
2016在经济层面最为热闹的话题,房价的问题。我们知道,在今年大部分时间里面,中国有十几个二线城市的房价出现非常快速的上涨,到了10月初的时候,中央被迫启动新一轮非常严的调控政策。
面对房价极速上升,我们迄今为止采取的政策都是打压,严格的限制需求,以至于的话,你只能通过离婚的方法,才能获得这个购买资格,说现在的感情不好都不敢离婚说明在这个市场上投机是非常难的,只有离婚才获得这个资格。但是在投机这么难的情况下,房子上涨压力这么大,基本上是来源于人口流入,和这个供求需求相应的这个矛盾,而现在的这个需求能把城市需求逆转吗?限制需求,在中期之内能刺激供应响应和增长吗?
房价非常快速的上升,引起大家对泡沫的这个普遍担忧,无论是日本90年代的教训,还是美国的话,2008年以后的这个教训,都体现我们房地产泡沫对经济金融稳定的这个潜在破坏力是非常大的,对普通老百姓来讲房价也是避不开的话题,在年轻人涌入城市的情况下,对于刚刚城市中的穷人,特别是没有房子的穷人来讲,在生活质量上,带来了非常大的甚至是非常长久的压力,也有很多人的话,把房价的上涨普遍归结为超发的货币,宽松的流动性和高度投机性的基金和炒作的行为。
然而笔者认为,房价不断上涨似乎更和政府的调控密不可分。
房价越调控越涨的真相
近期包括上海和深圳在内,更多的城市以限贷或限购的形式收紧了楼市政策。许多人担心的却是,房价会不会越调越涨。
实际上越调越涨只是非常短期的现象,通常六个月内房价就会向政策组合拳屈服,放缓涨幅乃至下跌。不过,若是放在一个更长的期限里(5-10年),房价似乎的确越调越涨。原因在于,政府对房价下跌的忍受程度远低于对房价上涨的忍受程度,房价稍有回调,政策便迫不及待地放松;而上涨时,政策收紧总在暴涨乃至泡沫化时才姗姗来迟。
调控,让人又爱又恨。所谓调控,只是调控节奏罢了。毫无疑问,这与土地财政、产能严重过剩和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密不可分。只要经济发展需要,楼市始终处于“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指出,地方政府消极调控是房价暴涨和市场恐慌的重要原因。中央在去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的非常明确,楼市调控是分层次施策,一二线城市还是以投资投机为重点,去库存还是三四线城市,但一些一二线城市没有库存采取去库存政策;三四线城市有库存,但为了经济增长,增加投资,卖地增加财政收入,去库存的基础上又加库存。因此,导致价格的暴涨和市场的恐慌。出新了市场保障形势以后,地方政府也没有及时地给予调控,对市场做出调控而出现了暴涨。
王石和潘石屹纷纷献策
尽管本轮房地产调控已是史上最严,但一些房地产大佬仍认为调控应该持续甚至加码。
12月3日,在某论坛上,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直言担忧调控政策是否能够坚持下去,“关键时刻可能会失火”。
王石称自己是坚定的“调控派”,“按中国国情来说,房产价格一定要限制,如果不限制问题就大了”。 他认为中国房产高价与居民收入不一致是不健康的,“既不是充分的市场经济也不是计划经济,政策导向明显的前提下,我赞成调控”。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近日在麻省理工(MIT)的一次讲座中表示,出台房产税十分必要,否则将造成巨大的浪费。
潘石屹夫人张欣表示,中国房价高企的一个原因就是持有成本低。她说:中国人在美国买房,大家就比较犹豫。在中国就不犹豫。因为在中国的物业管理费低。买了房子放在那里就行。没有成本。对于未来的房价,潘石屹则表示,这谁都说不清。
我们正处在从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过渡的大河中央,一边“望梅止渴”,一边又难免“饮鸩止渴”。买了房的在赌我们到不了时代的彼岸,政府永远离不开房地产这杯毒酒,不买房的在下注我们将迎来地产、投资的新经济。
而现实是,如果到不了彼岸,我们可能也回不到此岸了。
综合自:读懂财经(ceo1878)、倪鹏飞 高善文 和讯名家等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为什么房子政府越调控,越打压,房价越高?_为什么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063贴子:
为什么房子政府越调控,越打压,房价越高?
房价高政府是推手,第一买房不允许搞按揭贷款,第二买不起房子人住不进政府建造的,和经济适用房,
亲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首先您得想想为啥房子会涨价?人的需要为啥人需要呢?工作需要 交通 衣食住行 教育 家庭 等等您对比下偏远地区的和城市房价其实很容易发现是主要由于市场的辐射造成 而次要的是政府因素 那就是政策与实施 还有黑色区域的问题假设市场问题都解决了 资源分配合理了 您觉得还会有这些问题吗?如果有的话您会想到哪是什么因素呢?你懂得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中国房价越调控越高 这锅该谁来背?
几乎每年的国庆期间,国家都会都对中国楼市进行一次调控。就拿刚过去的今年“十一”来说,国家收紧调控政策一出,全国有20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楼市限购政策。但纵观近年来中国的楼市调控,尽管政府出台了众多政策,房价并未下降,反而是越调控越攀高。那么,中国房价越调越高这锅该由谁来背呢?中国的房价为什么难以控制?国内专家大都同意房地产兼有消费和投资(投机)双重属性,但是对于到底是消费属性还是投机属性在推高中国房价上涨,存在严重的分歧。刚需推高房价?看多方主要观点是“刚需说”:中国有这么多人口,下一阶段要城镇化,年轻人口要结婚,人们都想要住更大、更好、更多的房子。这种居住性需求导致房价不但得涨,而且会大涨,而且只会涨不会跌。每一条理由听起来好像都非常靠谱,然而仔细分析起来却都似是而非。“刚需说”还有一个重要辩解是,如果中国房地产里投机或投资性需求真的占很大一部分的话,那么在过去几轮旨在打压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需求的调控过程中,这种需求应该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和排除。之所以屡调不降,就是因为“刚需”。然而就像中国很多其他领域一样,中国很重要的一个现实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市场几乎总是会有办法找到绕开政府规定的漏洞和创新。阴阳合同中国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买卖双方和房地产中介一起合作签订假的销售合同,借以压低整个合同交易金额。这样做,卖方可以少交交易契税,而买方也因此分得一部分补贴,房地产中介则大多都愿意帮助买方和卖方节省一点交易过程中的成本, 尽量促成一笔交易。因此,交易过程中的所有相关方都在一起合谋,以绕过政府的监管和逃税。阴阳合同不只帮助了交易相关方逃税,还导致官方通过房地产交易记录获取的交易信息失真,导致官方统计出来的房价被严重低估。此外,由于在房地产调控中,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房价下跌来反映自己对于中央政策的支持,因此很多时候,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也会选择对这种做法不闻不问,甚至加以鼓励,借此来书面地压低当地房地产价格。假离婚2013 年初中国政府出台限购限贷措施的时候,很多家庭为了能够不受限购限贷政策制约,而采取假离婚的做法。新政规定,如果一个家庭拥有三套以上住房,必须支付更高的贷款利息,或者不能再获得银行贷款,甚至将不能再购买新的住房。为了绕开这一规定,很多拥有多套住房的家庭在新政实施之前纷纷赶到民政部门登记离婚。离婚后,夫妻双方可以各自被单独作为一个家庭处理,两人因此可以拥有更多房产。据媒体报道,新政虽然没能对稳定和降低房价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但是却实实在在地调整了中国的家庭结构,推高了中国家庭的离婚率!住房登记制度中国房地产缺乏准确可靠的信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缺乏集中的房地产拥有和登记制度。虽然各个地区可以通过房地产交易记录获得一部分房地产所有权的信息,但是全国各地之间的数据并没有能很好地统一在一起。因此,很多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根本不会受到之前提到的限购和限贷政策的影响。政府对楼市的担忧眼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很多漏洞都是政府有意留给市场人士用以对房地产政策进行更有效微调的。在过去10 年里,中国政府在2005 年、2007 年和2012 年都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过深入的调控,以平息社会对于高房价的不满。虽然中国政府的一些调控措施一经提出,马上起到很明显的威慑作用,但是随着调控政策的一次又一次落空,房价又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报复性上涨。在这种博弈之中,投资者对于政府打压房价的真实用心产生了严重的怀疑,而那些由于出价过高而在房地产投资中蒙受损失的购房者通过抗议和示威就轻易让政府和开发商屈服,获得赔偿,此时投资者就更加确认房地产是一项只赚不赔的安全投资。难怪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抱怨,在房地产买卖合同中只有开发商承担下行风险,而所有的上行投资收益都归属于购房者。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向购房者提供的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房地产市场里的投机狂热。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商们在政府的支持和担保下,向购房者提供了高额出租收益的保证,以此吸引投资者。这些没能兑现的承诺突出显示了由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的隐性担保对中国居民投机房地产市场的推动。政府提供的刚性兑付,无疑会进一步加强广大中国居民对房地产市场上涨的信心。中国的房价越调越高,这与中国政府及楼市投资者几消费者都息息相关。房地产及其相关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而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国政府考评官员的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因此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上总有点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同时,中国房地产资产在家庭资产里所占比例之高,和全球发达国家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非常惊人的。中国家庭如此集中的资产配置,一旦出现房价下跌,将会使得中国经济面临比美国房地产泡沫崩盘之后所经历的更大的困难和风险。
爱琴海度假村
13000元/㎡
舟山2017最新限购政策
阅读下一篇为什么越调控房价越涨文│小熊(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关注公众号:小熊财经
微信号:finance7788
同名个人微信:小熊财经
同名知乎专栏:小熊财经房价一路高歌了近二十年,期间进行了数次调控,结果却是越调控,房价涨得越猛。政府从来就没打算让房价跌过,过去很长时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都是“城镇化+大基建+房地产”。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措施主要是限购、限贷、不供地,限购和限购只是压制了短期需求,一旦政策放开,被集中的需求就会被瞬间释放,市场供给跟不上,极易导致恐慌性抢房,房价飙升,一次又一次的事实证明了这一判断;政府不供地的理由让我觉得可笑,不供地居然是为了防止出现“新地王”,“地王”确实对区域房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可能短期内提高市场对房价的预期,但从长期来看,房地产不可能违背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原理,地王不断出现的原因恰恰是政府缩减住房土地供给和暗箱操作。调控措施一面打压需求,另一面缩减供给,结果就是整个市场的交易骤停,价格维持高位,难怪有人戏称“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是为了保住胜利的果实”。等到经济增长乏力,需要房地产再次登场托市时,政府便会悄悄放开调控措施,然后被集中的需求被瞬间释放,而住房供给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跟上,从土地供给到住房入市,即使开发商不捂盘,最起码得1-2年。长期调控被放开的结果就是供需完全不平衡,市场出现恐慌性抢房,开发商和房产中介趁机炒作,抬高市场交易价格,二手房卖主也坐地起价,导致房价暴涨。此时政府会趁势多供地,多制造地王,提高市场对房价的预期,多赚取土地出让金,还美其名曰“多供地是为了压低房价”,房价暴涨时供的地不可能解决当时的供求不平衡矛盾,要改善供求关系,压低房价,早干嘛去了,为什么不在调控期间多供地,反而在房价、地价暴涨期间供地造“地王”。当房价涨起来了,政府收了土地出让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也火热起来了之后,为了平息民怨、防止泡沫过大,政府会再次开始调控,如此周而复始,结果就是房价屡创新高。所谓的“调控措施”表面上是要“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打击房地产投机”,实质上是为了保住房地产带来的经济繁荣,保住胜利的果实,调控措施从来都没有对炒房者形成真正的打击。何为有效的调控措施,第一、政府要供地。通过扩大供给来解决供求不平衡的问题,从根本上避免恐慌性抢房,即使是北上这样的特大城市,也还留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只是政府暂时不愿意开发而已。如果供求平衡,房价不上涨,逐利的资本自然会退去。第二、降低房地产的流动性和杠杆率,规定住房购买后2-5年之内不得出售,炒房者除了收益,他们还很看重流动性;另一方面,银行不得为三套以上住房提供贷款,以此降低炒房者的购房能力。第三、提高炒房者的房屋持有成本,对三套以上住房持有者征收重税。以上三条核心调控措施完全不会伤害到普通民众,却能有效打击炒房者,我想政府的智囊们应该比我聪明,这些政策措施他们完全可以想到,没有执行的原因是规则的制定者就是房地产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即充当裁判员,又充当运动员。我们总会发现,政策的制定者就是既得利益者,比如最近不动产统一登记全国联网不可以“以人查房”,“以人查房”从技术上来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只要根据授权进行查询,也不会存在信息泄露的问题,原有的房产证没有进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就更不可能成为障碍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政策制定者愿不愿意推动这件事,想做到什么程度。“以人查房”到底动了谁的利益,想必大家都清楚。同名微信链接:71 条评论分享收藏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分享最真实的经验,分析最热门的话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为什么要调控房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