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尚照明国际的1次操作,1次加强,保持5年-8年是真的么?

一五计划的时间内容是?谢谢_百度知道
一五计划的时间内容是?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五计划():  口号  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背景:  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意义:  从此,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开始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辉煌历程。  编辑本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全国国民经济年度计划。1952年,成立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同时,加强了对国营企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尽管如此,在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的当时,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陈云具体主持了这项工作。最后一次修改是在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和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计划草案由原来的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左右。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  编辑本段  五个突出特点  “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以致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国际资本严密封锁的环境中,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当时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如果平均使用,百废待兴,可能一事无成。没有基础工业,也不可能大量供应化肥、农业机械、柴油、水利工程设备;不可能大量修建铁路, 供应机车、汽车、飞机、轮船、燃料和各种运输设备。为了应对战争威胁,也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这一切都决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投资比重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方针。在投资总额中,工业的比重占第一位,共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苏联帮助设计的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单位的投资占44.3%,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设投资,则占51.5%。  2.从国情出发  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具体体现在:  (1)反映了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计划编制和计划作用的特点。它对于国营经济是直接计划、指令性计划,要求国营企业对于国家的计划必须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对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是间接计划,即对个体经济通过合作的道路,对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并通过国家的价格政策和各种具体政策,对其起调节作用;对于集体经济则是指导性计划。  (2)在建设投资规模上,既考虑需要,又考虑可能。“一五”计划开始编制时遇到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需要与可能的矛盾:计划安排的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的项目有近万个,基建投资占了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总支出的55.8%,规模很大。针对这种情况,陈云指出:建设规模能否扩大,不单根据需要,还必须根据是否可能。“一五”计划根据这一原则所安排的基本建设,尽管规模是巨大的,但大体上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力,符合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从而进展比较顺利。  (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在427.4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为: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贸易银行和物资储备占3%,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占3.7%,其他占1.1%。这样的投资结构突出了重工业与基础设施的地位,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发展和国内外环境的要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要供应全国人民的口粮,而且要用农产品(爱股,行情,资讯)换取工业设备和建设器材所需的外汇,同时还为工业提供原料,农村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扩大工业品的市场。为了促使农业增产,“一五”计划一方面以占基本建设总支出7.5%的资金用于农业投资(如果加上水利投资、军垦费、农村救济费、黄河治理费、长期农贷等,则为15%);另一方面,国家在财力上尽可能支持农业合作化。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9,轻工业比例较低。这是考虑到,当时轻工业还有些基础,增产的潜力较大,而且若干轻工业产品不能大幅度增产,除了战后人民购买力较低,销路不畅外,主要原因是原料不足,影响设备利用率(1950年设备利用率,棉纺工业只达到60%,面粉35%,卷烟40%,火柴48%,毛纺不到30%,丝织35%,只有造纸和棉布超过了60%)。在农业和重工业的投资不能大幅度增加时,即使增加轻工业部门的投资,提高其设备能力,也达不到增产的目的。因此,轻重工业的这种投资比例在“一五”时期是合理的。  (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在最初试编五年计划概要时未经过严格的计算,对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要求过快,安排平均每年递增20%,其中国营工业平均年递增24%左右。后来经过反复测算,在五年工业总产值中,靠原有企业生产的比重占70%,只有30%靠新建企业。此后,在具体指标的计算上,计划安排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6%,其中工业产值每年递增14.7%,生产资料的生产每年递增17.8%。执行结果,工业发展速度达到平均每年递增18%,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平均年递增25.4%。农业的发展是保证工业发展和整个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增长,最初的草案也安排得比较高,要求平均每年递增7%,原因主要是对土改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及农村互助合作的有利条件估计过高,而对限制农业发展的许多不利条件估计不足。后来在修改计划过程中,考虑到农业生产1953年、1954年连续两年都没有完成年度计划的主要指标,又作了适当的调整。最后确定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3%。  (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全国经济建设和文教建设的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曾有的。在解决资金和人材问题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一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共为1354.9亿元,国外贷款为36.4亿元,外债仅占总收入的2.7%。这个比例说明,主要依靠内部积累来取得经济建设所需资金。1952年8月制定的《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任务》草案中,明确提出资金积累的4个主要来源:  资金积累的4个主要来源:  ①靠有计划地提高生产,降低成本,增加国营工商业的收入;②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工商税;③在增加农业生产条件下,增加农业税收入;④适当节约行政费用的支出。此外,国家还通过发行公债增加建设资金,从1954年到1957年共发行4次,实际发行额27.5亿元;同时,在城乡大力吸收储蓄存款,以补充建设资金的不足,1952年底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约为19亿元,到1957年底达到38亿元。坚持自力更生,并不排斥接受友好国家的援助。在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的困难条件下,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援助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一五”计划时期新建、改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从选择厂址、供应设备、指导建筑安装和开工运转,一直到新产品、供给新产品的技术资料以及培训技术人员、接受留学生和实习生等多方面,苏东国家都给予了具体帮助。对于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各项援助、贷款,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用来购买军事装备、物资的贷款在内,中国从1955年开始用大量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来偿还,到60年代初全部还清。  编辑本段  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基本建设  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其标志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以“156项”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它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与里程碑。  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  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在遭受全球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的环境下,新中国通过等价交换的外贸方式,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从1950年第一个项目开始建设,到1969年“156项”实际实施的150项全部建成,历时19年。其中建设的高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至1957年底,“156项工程”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已按期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增的工业生产能力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的工业生产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以钢铁工业为例,仅1956年新增加的炼钢能力就达142.2万吨,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炼钢能力(最高年产量为1943年的92.37万吨)。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钢产量从1952年的135万吨提高到1957年的535万吨,只花了5年时间;而美国钢产量从1880年的127万吨提高到1892年的501万吨花了12年时间;英国由1880年的131万吨提高到1903年的511万吨,经过了23年时间;法国从1897年的134万吨提高到1923年的530万吨,则经过了26年的时间。这就是说,“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5年所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美国12年、英国23年、法国26年所走过的路程。工业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为我国工业进一步高速度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的近千个工业建设项目,也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旧中国工业设施的70%集中在沿海一带,有限的内地工业也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占全国土地面积1/3的大西北,1949年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2%弱,近百年来始终没有工业基点。微弱的工业过于集中于东部沿海一隅,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极为不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第一个五个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考虑到资源等因素,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在矿产资源丰富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将机械加工企业,布局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在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其中民用企业106个,除50个布置在东北地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布在中西部地区,即中部地区29个,西部地区21个;44个国防企业,除部分造船厂摆在海边外,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有35个。150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额的44.3%,其余资金大部分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占32.9%;西部地区占20%。106项民用企业在西部地区建设的21个项目中,能源项目有:铜川王石凹立井、西安热电站、乌鲁木齐热电站、酃县热电站、兰州热电站、成都热电站、重庆电站、个旧电站;有色金属项目有:云南锡业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东川矿务局、会泽铅锌矿;石油化工企业有:兰州炼油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兰州氮肥厂;机械制造企业有: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机械厂、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电力电窗容器厂等。由于每一个重点建设项目还需要安排配套项目,因此,“一五”时期对西部地区形成第一次大规模投资,极大地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156项”等重点建设项目也为中国工程设计、技术、施工人员和产业工人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经历了苏联援助和自主建设两个阶段  “156项”重点项目的建设过程经历了苏联援助和自主建设两个阶段。整个50年代属第一个阶段,工程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建设的。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决定自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单方面撕毁了对华援助合同。这使“156项”进入自主建设阶段。截至1960年底,“156项”已建成133项,还有17项正在建设中。我国人民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攻克了建设过程中碰到的一个个技术难题,成功地完成了剩余项目的建设工作。  “156项”建成以后,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生产的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其所培养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成了一批又一批新工业基地的种子和骨干,他们使中国工业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集中财力、物力扩大工业规模,这些企业将全部利润上缴国家,固定资产折旧率很低、更新很慢,当它们把相当于国家投资十几倍、数十倍的利润上缴国家的同时,却没有权利与能力更新改造自己,以至迅速地衰老了。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下,对经济体制认识上的僵化,使我国于1956年、1965年和20世纪70年代多次与改革机遇失之交臂。以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考验,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的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企业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其中大部分经过改制、重组、转产、调整结构等艰难跋涉而重新崛起。  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展,至“一五”时期结束的1957年,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显反映在产业结构与社会劳动者的行业构成。  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工业化奠基之石决策回眸  “当时,松花江北岸地区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原野,没有道路,交通不便,每逢雨季,运输车辆经常抛锚;松花江像天然的‘封锁线’,隔断南北两岸,许多工人上班只好乘摆渡小船。同时,又缺乏建设经验,缺少施工工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建设大军开进了施工现场,艰苦奋斗,排除困难,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吉林化工区的一名老职工回忆说。  吉林化工区  吉林化工区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化工生产基地,包括“156项”中的3个化学工业项目。  1952年7月,“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按照陈云的话说,该计划的要点是“在今后5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同年8月,周恩来、陈云等率领政府代表团赴苏,随身携带的就是该草案。斯大林看后表示,中国应该降低5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以免计划太满,没有回旋余地。“一五”计划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  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  虽然这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从产业结构看,出于三种考虑  从“156项”(实际为150项)的产业结构看,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二是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中的瓶颈部门;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长春一汽  其中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汽车制造厂。日,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者经过3年奋斗,终让一座宏伟的汽车厂矗立在长春大地上。日,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鞍钢集团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根据“一五”计划,我国不仅要扩建当时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鞍钢),还将兴建两个新的钢铁基地,即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而鞍钢的建设又是“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中心。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支援鞍钢”的号召,全国共有55个城市、199个企业从人力、物资、设备等各方面支援了鞍钢建设。日,鞍钢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建成投产典礼,并向中共中央报捷,毛泽东亲自复信祝贺。  921  在施工的1万多个建设单位中,限额以上的有921个,它们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骨干,其中有许多是我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飞机、汽车、发电设备等等。  三年半  据一机部调查,“一五”时期的大中型项目,建成后平均3年就能收回投资。同期日本是3年,美国是4年,苏联是5年。  18%  “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计划规定为14.7%)。  编辑本段  一五计划意义  总而言之,“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其重大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1、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开辟了广阔前途。有了这个初步基础,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几十年间逐步构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厦,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2、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农业和手工业搞合作化,把几亿农民和手工业者引向了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工业搞加工订货,私营商业搞经销代销,最后全行业搞公私合营,实行定息,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家也敲锣打鼓欢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所没有的。这些崭新的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3、积累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建设的宝贵经验。  人们常说,中国是计划经济国家;实际上,认真制定计划,严格按计划办事,主要在“一五”时期。“一五”计划工作的经验,为以后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虽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人们常说的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合理布局,等等,这些计划经济的用语,都是“一五”时期总结出来的,迄今仍常用常新。这些经验看来今后仍然将要沿用,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采纳率:2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国际金融学分章习题作业(中文)(1)
第一章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在下列经济主体中,哪些属于国际收支活动的非居民( A、外交官 B、驻外军事人员 C、世界银行 ) 。 C、服务 D、投资收益 ) 。 ) 。 D、旅游者2、下列几项中属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是( A、经常转移 B、货物3、如果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储备资产项目余额为 380 亿美元,则表示该国( A、增加了 380 亿美元的储备资产 C、该年的储备资产余额为 380 亿美元 4、下列项目应记入贷方的是( ) 。 B、反映出口实际资源的经常项目 B、减少了 380 亿美元的储备资产 D、人为制造的账面平衡A、反映进口实际资源的经常项目 C、反映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金融项目D、反映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金融项目 ) 。5、下列哪些内容不列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 A、某中国公司海外分公司汇回股息收益 B、HP 公司在中国建立分公司 C、宝钢购买秘鲁的铁矿 D、中国红十字会捐助印尼地震 200 万美元 6、官方储备资产包括( A、外汇资产 ) 。 B、黄金 C、在 IMF 的储备头寸 ) 。D、SDRs7、一国国际收支的综合差额为顺差,则该国( A、外汇储备减少 C 官方短期债权增加 8、下列关于国际收支的描述正确的是( A、流量概念 B、时点数 )B、外汇储备增加 D、官方短期债权减少C、时期数 C、-,+D、事后的 )号, 对外证券投资收益记( D、D,D )号。9、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该国对外证券投资记( A、+,+ A、与国外的现金交易 C、全部对外经济交易 二、概念题 1、国际收支 2、国际收支平衡表 三、问答题 B、+,- ) 10、国际收支反映的内容是(B、与国外的金融资产交易 D、一国的外汇收支3、经常账户 4、调节性交易5、错误与遗漏账户1、国际收支有哪些差额项目?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应该如何判断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在分析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 四、计算题 1、假定某一时期 A 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了下列经济交易 (1) (2) (3) (5) 某美国公司从 A 国进口纺织品,价值 200 万美元。 A 国国内某企业在海外成功上市,发行普通股价值 4500 万美元。 A 国国内某企业进口一批原材料,价值 30 万美元 外国投资者从 A 国领取利息收入,向非居民支付利息 10 万美元。(4) A 国政府向 B 国提供 200 万美元无偿经济援助。其中包括价值 120 万的帐篷和医疗设备,及 80 万美元的援助资金。 (6) 一外资企业拟在 A 国进行投资建立一家合资企业。共投入 1500 万美元,占所有股份的 40%。其中 1000 万美元以设 备的方式投资,500 万美元以资本金的方式汇入 A 国。1 请根据上述数据编制 A 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2、下表是某国的国际收支简表,请分析一下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并说明理由。并借以说明如何来判断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 是否平衡。 单位:万美元 借 贸易交易 服务交易 收入 经常转移 经常项目余额 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其他投资 金融账户余额 储备 总计 方 贷
300 0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BCD 2、ABCD 3、B 二、概念题 1、国际收支: (Balance of Paymen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全部经济 交易的系统记录。 (1)它是一个流量的概念,是时期数。 (2)以经济交易为基础(3)记录的是发生在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 的交易。 2、国际收支平衡表: (Balance of Payments)是一国将其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国际交易的内容,按照经济分 析的需要设置项目,并采用复式记账法编制的统计报表。它记录了一国全部的对外经济交易,其中不仅包括由于纯粹的经济 交易而引起的国际货币收支,还包括由政治、文化、军事等引起的国际交往。因此它可以反映出一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状 况,通过它可以对一国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虽然对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各国都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但为 了便于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横向比较,其主要项目都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中对国际收支 平衡表编制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一个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般分为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 平衡账户三个大类。 3、经常账户: (Current Account) 。经常账户是指一定时期内经常发生的国际经济交易,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 的往来项目,是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它包括以下项目:货物、服务、收益和单方面转移。 4、调节性交易: (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 。又称补偿性交易(Compensation Transactions)或事后交易。这类交易是为了 弥补自主性交易所发生的差额而进行的。包括动用外汇储备来偿还外债,入超国获得外国出口商或外国银行的信用,得以延 期付款。出超国获得外国或国际金融机构的短期融资等都属于调节性交易。这种交易是政府出面进行的交易活动,体现了一 国政府的意志,具有集中性和被动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官方储备差额,我们可以了解一国国际储备的规模、结构、外汇储备 所占比重等情况。同时也能了解该国的国际清偿力以及它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能力。 5、错误与遗漏账户: (Errors and Omissions) 。按照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总额应该随时等于贷方总额。 但是,由于不同账户的统计资料来源不同,记录的时点不同以及一些人为的因素(如虚报出口,走私等)的影响,通常一国 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不是出现借方余额就是出现贷方余额。这时需要人为的设立一个抵消账户――错误与遗漏,对于这些不平 衡的项目加以平衡。如借方总额大于贷方总额,其差额记入此项目的贷方,反之,记入借方。但值得注意的是: “错误与遗漏” 常常成为掩盖一些国际金融关系中真实情况和无法公开的内容的庇护所。 三、问答题 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事后的会计记录,复式记账法使它的借贷双方在整体上是平衡的,但就具体项目而言,两者抵消后 2 4、BD5、A D 6、ACD 7、BC8、ACD 9、C10、C 方 差 0 0 0 额 -0 -100 -50 300
经常会产生一个差额。常见的国际收支差额有贸易收支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和官方差额四种。 贸易收支差额 (Trade Balance)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的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差额。 它的差额如果在贷方则表示该国存在贸易顺差, 如果在借方则表示该国存在贸易逆差。如果为零,则表示该国贸易收支平衡。虽然它是一种相当传统的统计口径,但由于它 能较快的反映出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情况,及时反映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所占的比 重等,同时它还制约着其他项目的变化。 经常账户差额(Balance of Current Account)。经常账户差额包括货物、服务的进出口、收益以及经常性转移项目的借贷差额。 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该国在海外的资产额增加,逆差意味着该国在海外资产减少。经常项目的差额还与国内的储备、投资、 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各国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经常项目差额被认为是衡量国际收支状况的 最好指标之一。 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Balance of 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 。国际金融资本账户的流量可以反映出一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 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一般而言,资本市场的开放度越高的国家,其资本和金融账户流量总额也越大。此外,资本金融账 户的流量和余额还可以为一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但由于各国在利率、汇率的稳定程度,本国经济 的发展程度以及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等各方面相差很大,要保持这一余额为零是非常困难的。 综合差额(Over-all Balance) 。指经常项目、长期资本项目和短期资本项目借、贷总额之差,它与一国的官方储备的增减相对 应。国际收支综合差额如果为顺差,则国际储备增加,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综合差额为逆差,则国际储备减少。在不同的汇 率制度下,综合差额作为衡量国际收支状况的指标它的有效性是不同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综合差额可用来直接衡量国际 收支失衡的程度,或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遭受的压力。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部分国际收支的差额会通过汇率变动来 调整,因此,综合差额只能反映一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程度,而不再反映该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的程度。 2、虽然,根据复式记账原则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最后余额为零,但通常每个项目的余额都不会恰好为零。这为我们进一步 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提供了途径。根据交易的性质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各种国际交易按其性质分 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 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亦称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或线上项目(on-line Transaction) ,是指以个体独 立经济活动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所进行的交易,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中的长期资本流 动和部分短期资本流动所表示的交易。它们主要有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政府或私人的无偿援助、为追求利润而进行的对外 投资以及为发展本国经济而借入的外国资金等。一般而言,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均衡,国际收支差额就是经常 项目加上长期资本项目和部分短期资本流动项目的借贷差额。由于它可以反映一国拥有多少实际资源可以分配或使用,对经 济增长和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对自主性交易的分析在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中处于关键地 位。但在现实中很难确定一个交易是自主性的还是调节性的。因此这种国际收支差额分析用处不大,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 情况制定不同的收支差额来反映其国际收支状况。在现实中通常可以采用四种统计口径来描述理论上的自主性交易平衡状况。 包括贸易收支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和综合差额。 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 。又称补偿性交易或事后交易。这类交易是为了弥补自主性交易所发生的差额而进 行的。包括动用外汇储备来偿还外债,入超国获得外国出口商或外国银行的信用,得以延期付款。出超国获得外国或国际金 融机构的短期融资等都属于调节性交易。这种交易是政府出面进行的交易活动,体现了一国政府的意志,具有集中性和被动 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官方储备差额,我们可以了解一国国际储备的规模、结构、外汇储备所占比重等情况。同时也能了解该 国的国际清偿力以及它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能力。 此外,在分析国际收支时还必须考虑其他的因素,包括: (1) 政治和经济背景。如一国处于国内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其经常项目可能出现逆差,但如果该国的资 本市场的开放度较高,采取提高利率的方式降低通货膨胀率,就有可能会导致大量外资流入,资本项目余额出现巨额顺差, 从而最终的综合差额为顺差。所以,如果不结合背景因素分析,是很难以解释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出现的这种现象。 (2) 使用的汇率体系。不同的汇率体系下,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反映的内容是不同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不考虑货币政策 等的影响,由于只能使用外汇买卖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现象,所以可以直接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官方储备差额中得知该国 的国际收支是顺差还是逆差,差额是多少。而在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下,政府可以不动用任何官方储备,仅通过汇率的 调节手段来调节国际收支差额,这时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官方储备项目就不能反映差额的大小。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下,部分国际收支的逆差会以货币贬值的方式来抵消,另一部分会通过减少官方储备来调节。因此,这时的官方储备项目余3 额只能表示官方干预外汇市场以影响汇率变动及水平的程度 (3)一国的经济规模。我们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差额不能只看表面的绝对数值,还必须结合该国的整体实力大小来看,即 要考察相对量。一个上十亿的差额可能对于一些全年的经济交易总量不超过一百亿的小国而言是非常巨大的,足以引起国际 收支危机,但对于象美国这样的年交易总额在上万亿以上的超级大国而言则是微不足道的。 (4)其他因素。影响我们判断国际收支均衡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具体分析。如对于国内经济迅速增 长的国家,由于其国内需求增大,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可能被认为是正常的,而对于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国家,则应看作国际收 支的不平衡。 总之,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口径有很多种。不同的国家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分析,才能正确的判断出自己在国际交 往中所处的地位和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而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均衡的关键在于看这一平衡对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 3、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 在反映每一项业务活动时, 按其内容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借贷双方账户中进行登记, 即采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借方反映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因此,国 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项目包括货物和服务的进口、收益支出、对外提供的货物和资金的无偿援助,金融资产的增加和金融负 债的减少。贷方项目包括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收益增加、收到的来自于国外的货物或资金的无偿援助、金融资产的减少或金 融负债的增加。 四、计算题 1、 (1)借:其他投资 贷:商品出口 (2)借:证券投资 贷:其他投资 (3)借:商品进口 贷:其他投资 (4)借:经常转移(政府经常转移) 贷: 外汇储备 商品出口 (5)借:投资收益 贷:其他投资 (6) 借:商品进口 其他投资 贷:外国长期资本流入(国际直接投资) 2、 (1)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理想 A.该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为 3650 万美元。数值相对于该国的外贸总量而言偏大。 B.该国的国际收支之所以总数平衡,是因为有大量的证券投资盈余,这不利于该国的经济的长期发展。 C.该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总额为 7150 万美元,但经常项目下差额就大 3650 万美元,已占总数的 51%, ,这个差额足以引起国际 收支危机。 D.该国动用的国际储备不多,只有 300 万美元。 (3) 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因素 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看自主性项目,其中以经常项目最为重要。 看该国的国际经济贸易规模的大小。经常性项目的差额与该国的国际经济贸易规模比较,如果占比过大,则不平衡,如果占 比很小,即使总额很大,也不会引起国际收支危机。 该国采取的汇率政策。如果为浮动汇率制,则总计的平衡可能是由于实行了货币贬值的原因。如果为固定汇率制,则看动用 的国际储备的数量的大小。 该国的贸易结构。如果过于依靠国际贸易,则经常性项目下的不平衡对本国经济影响较大。 (2)具体情况: USD USD2,000,000 USD45,000,000 USD45,000,000 USD300,000 USD300,000 USD2,000,000 USD800,000 USD1,200,000 USD100,000 USD100,000 USD12,000,000 USD8,000,000 USD20,000,0004 第二章 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指只有当( A、EM+EX&1 A、采取外汇管制措施 C、本币贬值 3、货币论与吸收论的共同之处在于( ) )条件满足时,货币贬值才能解决国际收支逆差问题。 ( C、EM+EX &0 D、 EM+EX &0 ) )B、EM+EX =12、一国在调节暂时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应首先考虑的措施是( B、动用官方储备资产 D、使用财政政策调节A、主张采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调节国际收支 B、均是流量分析法 C、它们的理论基础均来自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 D、均认为实际收入和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汇率和国际收支 4、当一国处于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时,应采用下列什么政策搭配( A、紧缩国内支出,本币升值 C、扩张国内支出,本币升值 B、扩张国内支出,本币贬值 D、紧缩国内支出,本币贬值 ) 。 )5、一个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借资金来抵消超额外汇需求或供给,这种政策叫( A、外汇缓冲政策 B、直接管制 C、财政和货币政策 D、汇率政策 ) 6、要使下图中的 C 点达到 F 点,要采用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 (货币政策 IBCFEB财政政策A. 政策 B. C. D.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 D、货币政策 A、支出转换政策 B、支出改变政策 C、财政政策 扩 张 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7.运用汇率变动来消除国际收支赤字的做法,叫做(8、某国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当该国货币对外贬值时,则其( ) 。 A、国际储备增加,货币地位将下降 C、国际储备增加,货币地位将上升 A、认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 B、 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是货币性的 C、解决国际收支逆差的方法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D、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把贬值作为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手段 10、如果 A 国允许本币贬值的幅度大于本国物价上涨的幅度,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条件下,你推测在一段时间内,该国的 ( ) B、国际储备减少,货币地位将下降 D、国际储备减少,货币地位将上升 )9、关于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5 A、 国际收支将持续好转 C、国际收支将先好转后恶化 11、价格-现金流动机制是( A、金币本位制 A、经济结构 二、判断题 B、金汇兑本位制 B、货币价值B、国际收支将持续恶化 D、国际收支将先恶化再好转 )货币制度下的国际手指的自动调节机制。 C、金块本位制 D、经济周期 ) ) ) D、纸币本位制 )因素。 C、国民收入12、造成国际收支长期失衡的是(1、 “米德冲突”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冲突。 (2、国际收支平衡表顺差国不需要调节国际收支,只有逆差国才需要调整。 ( 三、概念题 1、支出转换政策 四、简答题 1、简述吸收论的主要内容 2、发生国际收支顺差为什么也要进行调节? 五、论述题 试总结各种国际收支理论的异同及有缺点。 一、选择题 1、A 2、B 11、A 12、 A 判断题 1、错 一、 1、 概念题 2、错 3、错 3、D 4、D 5、A 6、A 7、A 2、米德冲突 3、外汇缓冲政策 4、外汇管制3、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可以在任何宏观经济条件下产生理论上所描述的所有作用。 (8、B9、D10、D支出转换政策:是指通过汇率政策、补贴、关税政策或直接管制等方式来改变支出的结构,从而改变支出在 外国产品和本国产品之间的比重实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如果选择了支出―转换政策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手 段,那么何时使用汇率政策,何时使用直接管制政策对支出结构进行调节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选择。 米德冲突:在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1951 年的名著《国际收支》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内部均衡与外部 均衡的概念。他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收支调节时,必须同时兼顾内部均衡和外部经济的平衡。然而 他发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很难将汇率作为一个调整工具,而用一种政策手段又难以同时完成两个目标,当外部均 衡要求实行紧缩性政策时,内部均衡却可能要求是扩张政策。同样,当外部均衡要求使用扩张性政策时,内部均衡却可 能要求采用紧缩性政策。这一情况被称为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 。 外汇缓冲政策是指各国政府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运用官方储备或临时向外筹借资金来抵消超额外汇需求或 供给的一种调节政策。通过这个政策对暂时性的或季节性的国际收支失衡进行调整是一种既简便又有益的作法。它能够 使本币的汇率免受暂时性失衡所造成的无谓的波动,有利于本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顺利进行。但是,一国的官方储备规 模毕竟是有限的,过分的依赖这一政策会导致储备资源的枯竭,因此不能完全依靠这种资金融通的方式来弥补那些巨额 的、长期的国际收支差额。 外汇管制是指通过国家颁布外汇管理法令、法规和条例,对包括国际资本流动、远期市场交易等一切涉及到 外汇的对外经济活动和汇率进行严格管制。 简答题2、3、4、 二、1、吸收分析法的基本精神来源于凯恩斯主义有效的需求理论,以有效需求的变化来影响国民收入和支出行为,从而调整国际 收支。从总收入和总吸收的相对关系出发,将一国的国际收支决定和变动与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分析,是一种宏观分 析,摆脱了弹性分析法仅就进出口论进出口的局限性,有助于人们对国际收支失衡和均衡性质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吸收 法从其基本方程式 B=Y-A 出发,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收入与对外支出之间的总量失衡。国际收支盈 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的表现,而国际收支赤字则是吸收大于收入的结果。因此,该理论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最终要通 过改变收入或吸收或同时改变收入与吸收来调节。对此,他们主张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包括使用支出 转换政策和支出改变政策。 对于货币贬值效应的分析是吸收分析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吸收分析法认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也是通过改变收入或6 吸收起作用的。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三个因素: (1)贬值对实际国民收入所引起的变化; (2)边际吸收倾 向的大小; (3)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吸收分析法分析了在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两种情况下的贬值效应。该理论认为在 通常情况下,贬值应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来压缩国内需求,把资源从国内吸收中解放出来转向出口部门,才能成 功地改善国际收支,保持国内外均衡。 但是,它同样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虽然吸收分析法也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影响研究了本币 贬值后的效应,但它并没有考虑本币贬值以后相对价格变动在国际收支中的调整作用,也没有考虑贸易伙伴国进出口对本国 进出口、收入和价格的影响。在理论或实际政策分析时还必须与其他分析方法一起使用。其次,吸收理论具有很强的政策搭 配倾向。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在采取货币贬值的同时如果国内存在着闲置资源,应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收入;如果 国内各项资源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时,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减少吸收,从而使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 时达到均衡。再次,吸收论仍然没有涉及到国际资本的流动问题,这对于国际收支理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2、一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尤其是长期、巨额的不平衡,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也是一样的。在固定 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为维持汇率的稳定必须买入超额外汇,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对该国的物 价水平带来压力,导致通货膨胀,比例于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资产会带来很大的机会成本。而 在浮动汇率下,如果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则会导致本币升值,外币贬值,从而抑制出口。而外汇储备资产也会因为外币的贬 值而缩水。所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十分重要。 三、 论述题 1、弹性论(Elasticities Approach)研究的是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汇率变动对一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状态的作用。着重考 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由于该理论紧紧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论述国际收支 问题,所以被成为弹性分析法。弹性分析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在于,它的分析纠正了之前人们认为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贸易 收支作用和效果的片面看法,从而正确地指出: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和效果。 但是,它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 弹性分析理论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而未考虑到非贸易和国际间资本的流动。这显然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因为,非贸易在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货币贬值会减少配置于非贸易产品生产部门的资源,这将导 致非贸易产品的供给下降,价格上升,从而对全社会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产生强大的压力。 第二, 弹性分析理论是建立在局部均衡理论基础上的,它仅仅分析了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而忽视了对社会总支出 和总收入的影响。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三, 弹性分析理论以小于“充分就业”为条件,因而做出了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假定。这种假定使整个理论有着很大 的局限性,即它只适用于经济衰退和萧条时期,而不适用于经济的复苏时期和高速发展时期。不过这于该理论产生的历史背 景有着相当大的关联。 第四,忽略了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于本币贬值,那些依赖于进口的中间商品和最终商品的价格会上升。前者会导致所 生产的最终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后者则会造成人工工资上升的压力,从而使所有产品价格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和压力。 2、乘数分析法又称收入分析理论(Income Approach) ,是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和乘数原理应用于对国际收支的 分析而提出的。该理论分析的是在汇率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它假定的基本前提是: (1) (2) 平。 乘数分析法着重分析了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经济通过进出口途径相互影响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 对我们理解现实经济状况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第一,根据乘数定理,一国可以在贸易顺差,且又存在失业资源的情况下,通 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货币政策来增加本国的收入流量;或者,在贸易逆差且存在失业资源的情况下,通 过采取鼓励出口的经济政策来平衡本国的国际收支,同时达到增加本国国民收入流量的目的。第二,乘数分析法指出,由于 乘数的影响各国经济会通过进出口途径相互作用,从而解释了经济周期是世界性的,而不是一国的现象。掌握这一理论对于 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 然而,乘数分析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是建立在凯恩斯的乘数原理的基础上的,在其数学模型中忽略了货币供求 量和价格的作用,忽略由此可能产生的通货膨胀问题。同时也没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此它关于收入对国际收支影响 不考虑资本流动和非贸易收支,即贸易收支等于国际收支; 国内经济在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的情况下运转,供给具有完全弹性,从而进出口和收入的变动不会改变价格水7 的分析也是不全面的。收入的提高虽然能刺激进口的增加,但收入的提高往往意味着经济繁荣,吸引大量外资流入,从而抵 消贸易差额发生的变化。 3、吸收分析法。是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在国际收支中的具体运用。它的基本精神 来源于凯恩斯主义有效的需求理论,以有效需求的变化来影响国民收入和支出行为,从而调整国际收支。因此,在开放经济 条件下,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Y=C+I+G+X-M 吸收分析法从总收入和总吸收的相对关系出发,将一国的国际收支决定和变动与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分析,是一 种宏观分析,摆脱了弹性分析法仅就进出口论进出口的局限性,有助于人们对国际收支失衡和均衡性质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分 析。吸收法从其基本方程式 B=Y-A 出发,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收入与对外支出之间的总量失衡。国 际收支盈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的表现,而国际收支赤字则是吸收大于收入的结果。因此,该理论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失衡 最终要通过改变收入或吸收或同时改变收入与吸收来调节。对此,他们主张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包括 使用支出转换政策和支出改变政策。 对于货币贬值效应的分析是吸收分析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吸收分析法认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也是通过改变收入或 吸收起作用的。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三个因素: (1)贬值对实际国民收入所引起的变化; (2)边际吸收倾 向的大小; (3)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吸收分析法分析了在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两种情况下的贬值效应。该理论认为在 通常情况下,贬值应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来压缩国内需求,把资源从国内吸收中解放出来转向出口部门,才能成 功地改善国际收支,保持国内外均衡。 但是,它同样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虽然吸收分析法也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影响研究了本币 贬值后的效应,但它并没有考虑本币贬值以后相对价格变动在国际收支中的调整作用,也没有考虑贸易伙伴国进出口对本国 进出口、收入和价格的影响。在理论或实际政策分析时还必须与其他分析方法一起使用。其次,吸收理论具有很强的政策搭 配倾向。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在采取货币贬值的同时如果国内存在着闲置资源,应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收入;如果 国内各项资源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时,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减少吸收,从而使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 时达到均衡。再次,吸收论仍然没有涉及到国际资本的流动问题,这对于国际收支理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4、货币分析法对国际收支的研究不再不局限于贸易差额,而是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结合起来,把国际资本流动纳入视 野,侧重于分析国际收支的综合差额。它的基本观点是所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即是由人们希望持 有的货币量与货币当局的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如果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这部分超额货币需求必须通过国外货 币的流入来满足,从而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反之则出现赤字。因此,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 策来解决。首先,在货币论看来,所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因此,只要一国不是严重依赖通货膨胀式 的货币供给增长来为政府支出进行融资,那么该国就不可能出现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 第一, 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例如,一国国际收支赤字的根源在于国内信贷扩张过大,而 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的稳定函数,货币供应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可以由政府控制,因此,这时只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 货币的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就可以实现国际收支的重新均衡。 第二, 甚至还会恶化。 第三, 如果一价定律成立,那么中央银行必须在汇率稳定与本国国内价格稳定之间做出政策选择。与前面所述的分 析方法不同的是货币分析法认为贬值只有紧缩性影响,只能暂时的改善国际收支,因为它减少了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但同 时增加了对名义货币的需求。 第四, 第五, 第六, 总之,货币分析法的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当注重的是国内信贷规模的紧缩。 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认为经济结构失调是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它不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发达国家也会 如果采取的干预措施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被同时产生的国内信贷膨胀所抵消,则国际收支不一定能得到改善,有结构失调的现象发生,所以它的调节重点就是在于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向,以此来增加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 的数量和品种的供应。它主张一方面经济结构落后的国家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国内储蓄、增加投资,改善经济结构,另一方 面经济结构先进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也应增加对经济落后国际的投资,帮助经济结构落后者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结构分析法是研究的是经济增长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善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因此,虽然它8 与前几种理论有所不同,但仍然是互补的。它与吸收论、货币论一样强调政府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作用,主张以政府干预来 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我们在运用上述各种方法分析具体问题时应该灵活的加以综合运用。 第三章 国际储备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储备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A、安全、流动、盈利 B、安全、固定、保值 C、安全、固定、盈利 D、流动、保值、增值 2、持有一国国际储备的首要用途是() A、支持本国货币汇率 B、维护本国的国际信誉 C、保持国际支付能力 D、赢得竞争利益 3、当储备货币的汇率下跌时,储备货币发行国会因该货币的贬值而( ) A、从中获利 B、遭受损失 C、不受影响 D、上述结果都可能 4、在 IMF 成员国国际储备总额中 90 %以上为( ) A 、黄金储备 B 、外汇储备 C 、特别提款权 D 、普通提款权 5、特里芬在《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一国的国际储备额应同其进口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的最高限 与最低限应该分别是( ) A 、40 %和 20 % B 、30 %和 25 % C 、40 %和 30 % D 、40 %和 10 % 二、填空题 1、IMF 会员国的国际储备,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2、国际储备一般应该具有以下特性:-----、-----、-----、-----。 3、短期资本流动可按照其动机分为两大类:一是-----,另一类是-----。 4、借入储备主要包括-----、-----、-----等内容。 5、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国际储备的管理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三、名词解释 1、国际储备 四、思考题 1、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区别。 2、特别提款权的含义、定值、计算。 3、一国在决定其国际储备时应考虑哪些因素?请就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水平及其管理的应对策略谈谈你的看法。 4、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经济影响 5、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内容 6、国际储备的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B 5、A 二、填空题 1、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 IMF 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 2、普遍接受性、官方持有性、自由兑换性、充分流动性 3、贸易资本?投机资本 4、备用信贷、互惠信贷和支付协议、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 5、规模管理,结构管理 三、名词解释 1、国际储备―是指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 的所有资产。 2、黄金“非货币化”―即货币当局将其持有的黄金拍卖,使货币用途的黄金转为非货币用途的黄金。黄金同国际货币制度和 各国货币脱钩,黄金不再是货币制度的基础,也不能用于政府间的国际收支差额清算。 2、黄金“非货币化” 3、外汇储备 4、备用信贷 5、互惠信贷和支付协议 6、 特里芬法则” “ 7、国际储备管理9 3、外汇储备―IMF 对外汇储备的解释为,它是货币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 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也就是说,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是国外银行存款与外国政府债券。 4、 备用信贷D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在国际收支已经发生困难或将要发生困难时, 同基金组织签订的一种备用借款协议, 协议的内容主要包括借款额度、使用期限、利率、分阶段使用的规定、币种等等。协议签订后,成员国在需要时即可使用, 对于未使用的款项,需缴纳 1%的年管理费,未使用的部分,计入借入储备。 5、互惠信贷和支付协议DD-是指两个国家签订的互相使用对方货币的协议。协议一经签订,如果其中一国发生国际收支等 困难,便可按事先约定的条件自动地使用对方的货币。互惠信贷协议和支付协议是双边的,只能用来解决协议国之间的收支 差额问题。 6、 “特里芬法则”---其基本结论是:实施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因政府能有效地控制进口,故储备可相对少一些,但底限不 低于 20%;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保持储备额占年进口额的 20%~40%是较为合宜的。如按全年储备对进口额的比例计算, 约为 25%,即一国的储备量应以满足 3 个月的进口为宜,即被人们所称道的,该法则的特点就是把储备与进口这个变量挂起钩 来,因此,亦称为储备-进口比例计算法(RMM) 。 7、国际储备管理DD是指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根据一定时期内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国际储备的规模、 结构及储备资产的运用等进行计划、调整、控制,以实现储备资产规模适度化、结构最优化、使用高效化的整个过程。 四、思考题 1、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区别。 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international liquidity)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国际清偿力是指一国平衡国际 收支逆差而无须采用调节措施的能力。它除了包括该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各种形式的国际储备之外,还包括该国在国外筹措资 金的能力(即向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商业银行的借款能力) 。可见,国际清偿力的测度范围要宽广一些。国 际储备只是一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或称无条件的国际清偿能力) ,它是一国金融实力强弱的标志;而国际清偿力 则是该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可能的、有条件的对外清偿能力(即该国潜在的借款能力)的总和,它不仅反映一国 的金融实力,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综合反映该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金融资信状况。 国际储备、借入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关系图解 国际清偿力的构成要素 自有储备(国际储备) 1、黄金储备 2、外汇储备 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 借入储备 1、备用信贷 2、互惠信贷和支付协议 3、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 4、其他类似的安排2、特别提款权的含义、定值、计算。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简称 SDRs)是一种依靠国际纪律而创造出来的储备资产。它的分配是无偿的,具有 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的职能,但没有流通手段的职能,不能被私人用来直接媒介国际商品的流通,因此,它还不 是一种完全的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设有特别提款权部,参与的成员国均设有一特别提款权帐户。当基金组织向成员国分配特 别提款权时,将一成员国分到的数额记录在该国特别提款权账户的贷方。当该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而需动用特别提款权 时,基金组织按有关章程通过协调指定一国(通常是国际收支处于强势的国家)接受特别提款权。 在创始之初,特别提款权的定价方法为:1 美元=1 特别提款权,或 35 特别提款权=一盎司黄金。由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黄 金与国际货币制度的脱钩以及美元币值的动荡不定,基金组织转而采用一种加权平均的方法来确定特别提款权的价值。基金 组织目前选择了世界贸易中的 4 个主要国家或地区(美国、日本、英国、欧元区) ,以 4 个国家或地区各自对外贸易在总贸易 中的百分比作为权数,分别乘以 4 个国家或地区货币计算日当日(或前一天)在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比价,来求得特别提款 权的当天的价值。然后再通过市场汇率,套算出特别提款权同其他货币的比价。 特别提款权价值计算公式如下 以美元表示的 SDR 价值=1×39%+美元/欧元×32%+美元/日元比价×18%+美元/英镑比价×11% 从上述特别提款权价值的计算方法中可知,它的价值相对来讲是比较稳定的。因为任何一种货币汇率的波动,经过权数(小10 于 1)化后传导给特别提款权的影响大大缩小了。此外,这 4 种货币是当前世界上的主要货币,一种货币汇率的下浮,必有其 他一种(或几种)货币汇率上浮,不同货币汇率的不同方向运动,可以彼此抵销对特别提款权的影响,从而使特别提款权的 价值相对稳定。因此,价值稳定是特别提款权的一大特征。 3、一国在决定其国际储备时应考虑哪些因素?请就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水平及其管理的应对策略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国家究竟应该持有多少国际储备?这不仅影响该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交往,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实践证明,国际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在特定时期内,一国国际储备如果超过了本国用于即期支付国际经贸活动通常所需的程 度,而且上述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形成了过量的储备。过量储备的第一个副作用就是资源闲置,这种状况对于缺乏资金 的国家来说,应该设法加以避免。因为,过量的国际储备本可以用来进口资本品和专有技术等,用以发展生产;或进口消费 品调节国内市场,满足国民的消费需求。过量的储备意味着放弃对当前部分国外资源的使用,意味着持有国际储备机会成本 的提高,是储备资产的浪费。再者,国际储备尤其是外汇储备的多少,与本国货币的投放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外汇储备越大, 则货币投放量越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很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 那么,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水平过低又会怎样呢?国际储备太少不能满足其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势必会降低其对外经济 交往的水平。此外,过少的储备会削弱一国货币当局平衡国际收支的能力,进而影响本国政府应付各种国际支付的能力,更 难以适应紧急支付的需要。一国长期低水平保持国际储备有可能引发国际支付危机。因此,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不能太多, 也不能太少,国际储备应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这一合理的国际储备水平被称为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适度的国际储备 规模,主要取决于该国国际储备资产的供求状况。 (1)国际收支流量的大小及其稳定程度。国际储备的首要作用是调节国际收支,因此,国际收支流量的大小及其稳定程度是 确定国际储备规模大小的主要因素。 贸易收支的稳定程度。 如果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均大于 1, 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小于 1, 则贸易收支相对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若进出口基本平衡或略有顺差,则不需要过高的国际储备;相反,若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小于 1,而进口商品 的需求弹性大于 1,则表明该国外贸条件较差,需要保持比较充足的国际储备。 国际收支的差额状况及稳定程度。一般地说,如果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则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很小;反之,若一国国际收 支持续逆差,则对国际储备的需求较大,必须保持较高的国际储备水平。 (2)其它调节国际收支措施的运用及其有效性。 除动用国际储备外, 调节国际收支的措施还有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 汇率政策、 外汇和外贸管制等。如果一国的财政货币政策或汇率政策对付国际收支逆差更有效,或一国实行严格的外汇和外贸管制,能 有效地控制进出口和外汇资金的流动,则国际储备的持有额可以相对较低;反之则需要较多的国际储备。 (3)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选择。国际储备与汇率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国际储备的作用之一是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 稳定。如果一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或盯住汇率制度,并且政府不愿经常性地改变汇率水平,则需要持有较多的国际储备, 以应付外汇市场上的突发性因素造成的汇率波动。相反,在浮动汇率制度或弹性汇率制度下,国际储备的持有额相对较低。 此外,频繁干预外汇市场比偶尔干预外汇市场的做法需要更多的国际储备,旨在“目标区”的干预比修正性的干预需要更多 的国际储备。 (4)一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5)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一方面可以吸引国际资本注入;另一方面,发达的金融市场对利率、汇率政策 的反应比较敏感,使利率和汇率政策调节的有效性提高,国际储备的持有额即可相应减少;相反,金融市场越落后,国际收 支的调节对国际储备的依赖就越大。 (6)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 一国货币如果处于储备货币的地位, 则该国可以通过增加本国货币的对外负债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从而无需过多的国际储备。 (7)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 (8)国际货币合作状况。 可见,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确定是很复杂的事,仅从某个因素来考虑是片面的,应该将上述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4、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经济影响。 我国国际储备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外汇储备的变化上,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收支、非贸易收支以及资本流动量的扩大,我国外汇 储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 1979 年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外汇储备由 1979 年的 8.4 亿美元上升到 2005 年 3 月的 6591.44 亿美元,增加了 784 倍。11 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正负面影响: (1)正面影响。 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外汇储备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跃居世 界第二位,综合国力的提高使我们可以充分根据国情来安排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深化改革、提升技术 等有着重要意义。同时,2000 亿外汇储备也为我国举借外债以及债务的还本付息作了可靠的保证,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信 誉。 增强了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使我国政府有可能对国际收支政策进行主动性的调整,以保持国内经济的合 理增长。提高了我国应对世界经济的适应能力,有利于防范外部金融风险和政治风险,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这一 点。 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创造了必要条件。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我国在 1996 年 底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我们的目标便是取消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对国际间正常的汇兑活动和资金 流动不进行限制,从而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充足的外汇储备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调节市场,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使人 民币在迈向自由兑换的过程中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使中国经济全方位地融入世界经济。 (2)负面影响。 推动了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一般说来,一国外汇储备增加,会支持该国汇率的上浮。从我国 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的汇率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而节节拔高,这将对我国出口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加剧了通货膨 胀的压力。 从根本上说,外汇占款属于基础货币。因此,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 应 量 的 大 幅 度 增 长 , 加 剧 了 通 货 膨 胀 的 压 力 。亿美元00 00 735.97 211.99 516.20 年份 6.75 5.74 1.65 9.32 6910.122864.07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5图 4-2 中 国 历 年 外 汇 储 备 走 势 图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并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持有外汇储 备的机会成本等于国内资本生产率减去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率。 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优惠贷款。根据 IMF 的有关规定,成员国发生外汇收支逆差时,可以从“信托基金”中 提取相当于本国所缴纳份额的低息贷款,如果成员国在生产、贸易方面发生结构性问题需要调整时,还可以获取相当于本国 份额 160%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也较优惠。相反,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这些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 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国家提供。 巨额国际储备规模是一把双刃剑。 2005 年 3 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 6591 亿美元, 同比增长 49.9%, 2004 年增加了 492 比 亿美元。中国国际收支的规模不断扩大,占 GDP 的比重大幅度增加, 2004 年,国际收支规模已大致和 GDP 持平,依据目前的 储备增长趋势,2005 年底,中国大陆有可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的第一大国。其在充实国库、加速人民币可自由兑12 换进程、增强人们对中国金融体系信心的同时,也不断积累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带来实质经济资源的不断流失,使得中国 经济日益严重地被割裂为“美元经济”和“人民币经济”两大部门。 5、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内容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储备货币的汇率和利率不断变化,外汇储备的安全性稍差一些,但外汇储备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盈 利性,这使得它在整个国际储备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外汇储备的管理也因此成为国际储备管理的重点。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 主要是储备货币的币种管理和储备资产的投资管理。 (1)币种管理。币种管理就是要确定并随时调整各种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储备货币的汇率、利率的 差异和变化造成了以不同货币持有的储备资产的收益差异和不确定性。具体来说,为了减少汇率风险,储备货币的币种管理 主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对外贸易支付所使用的币种;②偿还外债本息所需的币种;③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所使用的 币种;④各储备货币利率与汇率变化的对比;⑤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2)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的优化。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是指外币现金、外币存款、外币短期有价证券和外币长期有价证 券等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组合比例。为了使外汇储备的运用兼顾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一般根据变现能力的不同, 将外汇储备分级进行管理,并确定各级的合理比例。 按照变现能力划分,外汇储备可以分为三级: 一级储备。包括现金和准现金,如活期存款、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等。这类外汇储备的流动性最高,盈利性最低,几 乎没有风险。它主要用于一国经常性或临时性对外支付。 二级储备。主要指中期债券。这类储备的盈利性高于一级储备,但流动性较一级储备差,风险也较大。二级储备的管理 以盈利性为主,兼顾适度的流动性和风险性。它主要作为补充的流动性资产,以应付临时、突发性等对外支付的保证。 三级储备。是指各种长期投资工具。这类储备的盈利性最高,但流动性最差,风险也最大。各国货币当局一般在确定一 级储备和二级储备的规模后,才考虑将余下的部分做长期投资。 6、国际储备的作用? 国际储备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各国都毫无例外地保持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不同的国家保持国际储备 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一般而言,国际储备的基本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维持国际支付能力,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调节国际收支是一国政府持有国际储备的首要作用。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采用各种国内经济调整政策或直接 动用国际贮备来平衡。当国际收支为暂时性逆差时,则可通过使用国际储备来解决,而不必采取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财政和 货币政策。也就是说,通过动用外汇储备、减少在 IMF 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在国际市场上变卖黄金来弥补国际收支赤 字所造成的外汇供求缺口,能够使国内经济免受采取财政和货币政策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助于国内经济目标的实现。如果国 际收支困难是长期的、巨额的或根本性的,这时国际储备可以作为辅助措施,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缓冲作用, 避免过快的调整措施所造成的国内经济震荡,使政府部门有时间渐进地推进其财政和货币政策。 (2)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 在 1973 年 2 月普遍推行浮动汇率以后,尽管理论上各国央行并不承担维护汇率稳定的义务,汇率随行就市,但由于汇率频繁 波动会对本国的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实际上,各国为了本国利益,使本币汇率稳定在所希望的水平上,都或多或少、或明 或暗地动用国际储备对本币汇率进行干预。当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超出政府的目标界限时,货币当局抛出外汇储 备(增加外汇供应) ,购入本国货币,则可以抑制本国货币汇率下跌或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相反,当本国货币汇率上升时, 就增加市场上本币的供应,购买外汇,从而抑制本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可见,国际储备是一国维持其货币汇率稳定的“干预 资产” ,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多少表明该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率稳定的实力,充足的国际储备是支持和加强本国货币信誉 的物质基础。 (3)是一国向外举债和偿债能力的信用保证 通常情况下,一国国际储备充足,有助于加强本国的国际资信,有利于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 在对外贷款时,往往要事先调查拟举债企业所在国政府的偿债能力。因此,一国的国际储备状况构成了专业资信机构和国际 金融机构进行资信调查和评价国家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国际上有专门机构和金融杂志定期对各国举债资信进行评定, 以便确定贷款的安全系数。这种评估一般包括目标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的趋势、到期还本付息额占该国当年出口收入的比重 和国际储备状况等。可见,保存一定量的国际储备是一国政府或企业进行国际筹资和确保到期还本付息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13 (4)维持一国内部平衡 所谓内部平衡是指一国实现了充分就业并保持物价稳定,一国拥有充足的国际储备,对维持和实现本国经济的内部平衡有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当一国出现了通货膨胀时,该国可以动用国际储备,通过扩大进口和适当减少储备的办法,增加流 通中的商品总量,回笼本国货币,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不必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 (5)获取国际竞争的优势 第四章 外汇、汇率和汇率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汇率贬值将引起: ( ) 测试题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B.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C.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D.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2、汇率不稳有下浮趋势且在外汇市场上被人们抛售的货币是 A、非自由兑换货币 B、硬货币 C、软货币 D、自由外汇3、汇率波动受黄金输送费用的限制,各国国际收支能够自动调节,这种货币制度是 A、浮动汇率制 B、国际金本位制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混合本位制4、在采用直接标价的前提下,如果需要比原来更少的本币就能兑换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这表明 A、本币币值上升,外币币值下降,通常称为外汇汇率上升 B、本币币值下降,外币币值上升,通常称为外汇汇率上升 C、本币币值上升,外币币值下降,通常称为外汇汇率下降 D、本币币值下降,外币币值上升,通常称为外汇汇率下降 5、二次世界大战前为了恢复国际货币秩序达成的( A、自由贸易协定 6、一国国际收支顺差会使 A、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增加,该国货币汇率上升 B、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减少,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C、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增加,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D、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减少,该国货币汇率上升 7、目前,我国人民币实施的汇率制度是 A、固定汇率制 B、弹性汇率制 8、从长期讲,影响一国货币币值的因素是 A、国际收支状况 B、经济实力 C、通货膨胀 D、利率高低 C、有管理浮动汇率制 D、钉住汇率制 B、三国货币协定 ),对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启示作用。 C、布雷顿森林协定 D、君子协定9、汇率采取直接标价法的国家和地区有 A、美国和英国 B、美国和香港 10、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属于 A.浮动汇率制 C.联合浮动汇率制 二、名词解释 1、外汇 2、有限自由兑换外汇 3、汇率 4、汇率机制 三、计算题 1、已知,外汇市场某日牌价:美元/德国马克=2.0 求德国马克/美元=( 2、已知:纽约外汇市场 即期汇率 美元/瑞士法郎 四、简答题 1、简述外汇的作用 2、举例说明什么是直接标价和间接标价。 3、简述影响各国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4、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1.7030-40 求瑞士法郎/美元 3 个月远期点数。 3 个月远期 140-135 )-( )。 B.可调整的浮动汇率制 D.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C、英国和日本 D、香港和日本14 一、单项选择题:1、A;2、C;3、B;4、C;5、B;6、A;7、C;8、B;9、D;10、D 二、名词解释 1、外汇:即国外汇兑,从动态上讲,外汇就是把一国货币转换成另一国货币,并在国际间流通,用以清算因国际经济往来而 产生的债权债务。从静态上讲,外汇又表现为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工具,如外国货币、以外币 计价的各种有价证券。 2、有限自由兑换外汇:是指只有经过货币发行国货币管理当局批准,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对第三者进行支付的外汇。 凡是接受 IMF 协定第十四条规定的国家,其货币被视作有限度自由兑换货币,这些货币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对国际经常往来的 付款和资金转移施加各种限制,如限制居民的自由兑换或限制资本项目外汇的兑换。 3、汇率: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也可以说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4、 汇率机制: 汇率受一国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动, 但它反过来又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这种汇率与经济相互影响就是汇率机制,汇率机制是指汇率运动与社会其他经济运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系 统。 三、计算题 1、已知,外汇市场某日牌价:美元/德国马克=2.0 求德国马克/美元=( )-( )。 答案:求德国马克/美元的买入价,应以 1 除以美元/德国马克的卖出价,即 1 除以 2.0200,即 1/2.0 求德国马克/美元的卖出价,应以 1 除以美元/德国马克的买入价,即 1 除以 2.0100,即 1/2.010=0.4975。因此,德国马克/ 美元的买入价卖出价应为德国马克/美元 0.5 2、已知:纽约外汇市场 即期汇率 美元/瑞士法郎 1.7030-40 求瑞士法郎/美元 3 个月远期点数。 答案:计算程序与方法代入公式 P×=P/(S×F),P×为瑞士法郎/美元的 3 个月远期点数:P 为 0.5;S 为 1.0;F 为 1.0 1.6890 四、简答题 1、简述外汇的作用 答:外汇是国经济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支付清算手段,对促进国际间经济、贸易、政治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汇能加速资金在国际间流通的速度。2)外汇在国际结算中具有重要作用。 3)外汇作为清偿债权债务的支付手段。4)外汇可以使不同国家的购买力相互转换。 2、举例说明什么是直接标价和间接标价。 直接标价:以一定量的外币表示多少本币的汇率 中国:£100= Rmb 1300 ? 100= Rmb 840 DM100=Rmb540 间接标价:以一定量的本币表示多少外币的汇率 美国:? 1=DM1.45 ? 1=J¥100 1=sf1.32 3、简述影响各国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答:1)影响各国汇率变动的深层因素 2)货币流通状况 3)国际收支差额 4)实际经济增长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5)利率水平 6)政府干预 7)市场预期 1.5 1.6905 3 个月远期 140-13515 除了上述各种因素外,国际间突发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汇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4、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有所影响是通过两个渠道作用的。一方面,如果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进口商品用本币表示的价格会 降低,这些进口商品必须与国内同类商品竞争,使国内商品不得不随之降低。而且,本币汇率上升抑制了出口,使大量拟出 口商品不得不转为内销,增加了国内市场商品的供应,也促进了国内物价的下降。另一方面,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价格降 低直接带来相应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有助于减轻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本币汇率上升对物价的影响正好相反。第五章 西方汇率理论测试题一、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西方汇率理论的正确看法有: A.购买力平价理论把汇率的变化归结于购买力的变化 B.利率平价理论侧重研究因利率差异引起的资本流动与汇率决定之间的关系 C.国际收支说是从国际收支角度分析汇率决定的理论 D.在资产市场说中,汇率超调被认为是由商品市场价格粘性引起的 2、国际收支说认为( )将导致本币升值。 A.本国国民收入增加 B. 外国价格水平上升 C.本国利率上升 D.预期外币贬值 3、下列对购买力平价叙述正确的是( )。A.购买力平价是从货币数量角度对汇率进行分析的 B.购买力平价在汇率理论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并为实证检验所支持 C.购买力平价认为实际汇率是始终不变的 D.购买力平价认为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 4、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将会导致该国货币汇率( A.上涨 B.下跌 C.平价 D.无法判定 )。5、设一年前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 1 美元等于 8.2345 元人民币,假设美国的物价比前一年上升 8%,而中国的物价水平上升 10%,则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理论上的汇率为 A.8.3870 B.8.085 C.10.2931 ) 。 D. 资本项目收支 D.6.58766、根据国际收支理论,影响外汇供求的决定因素是( A.贸易收支 B.经常项目收支 C.国际储备量 )。7、国际贷款说认为,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是( A.流动借贷 B.国际借贷 C.固定借贷D.长期贷款 ) 。8、根据货币主义汇率理论,下列各项中可能导致本币汇率下降的有(A.本国相对外国的名义货币供应量增加 B.本国相对外国的实际国民收入减少 C.本国相对外国的实际利率下降 D.本国相对外国的预期通胀率下降 二、名词解释 1、一价定律 2、绝对购买力平价 3、相对购买力平价 4、利率平价说 三、计算题 假定某日市场上美元对人民币的即期汇率为 l 美元:8.2 人民币,美元 6 个月利率为年利 4%,12 个月利率为 4.5%;人 民币 6 个月利率为年利 1.5%,12 个月利率为 2%。请根据上述资料计算美元对人民币 6 个月和 12 个月的远期汇率。 四、简答题 1、国际借贷理论的主要内容?2、什么叫抵补利差。 3、在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作用上,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观点与人们的经验观念有哪些不同? 4、简述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对汇率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和缺陷? 5、简述资产组合汇率理论和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主要区别?6、简要评价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多项选择题 1、ABCD;2、BCD;3、ACD;4、B;5、A;6、B;7、A;8、AB 二、名词解释: 1、一价定律:指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世界上商品无论在什么地方出售,扣除运输费用后,价格都相同。 2、绝对购买力平价:卡塞尔认为一国货币对外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在其本国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的,两种货币购买力之比16 决定了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 S=P P*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它反映的是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3、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明在一段时间内汇率的变动规律。S 1- S 0 S0=π -π *该公式表明汇率变化率等于同期本国与外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差。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化率与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 例。 4、利率平价说:汇率的本质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金融资产市场上两国货币资 产的收益来决定。 三、计算题 根据远期汇率计算公式,将相应值代入得: 6 个月远期汇率=8.2×[(1+1.5%×0.5)/(1+4%×0.5)]=8.10 12 个月远期汇率=8.2×[(1+2%)/(1+4.5%)]=8.00 四、简答题 1、国际借贷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外汇汇率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之所以产生外汇的供给与需求,是因为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借贷关系,必然产生一 定金额的外汇收入与支出。因此,一国对他国的债权、债务关系即国际借贷关系是汇率变动的主要依据。 2)一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差额,构成一国的国际借贷差额。国际借贷关系不仅由于商品的输出输入而发生,也由非贸易 和资本交易等引起。国际借贷可分为固定借贷与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 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其中只有流动借贷才对外汇供求关系产生实际影响。 3)如果一国的流动借贷相等,表明外汇供求平衡,汇率不会变动。如果流动借贷出超,则外汇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下降; 反之,则相反。 2、什么叫抵补利差。 答:凯恩斯将 CD 称为抵补利差,其含义是:当一国利率相对较低时,其货币汇率倾向于升水,以补偿较低的利率;当一国汇 率倾向于下跌时,其货币利率相对较高,以补偿汇率的下跌。即利差与汇率升水相互抵补。 (1)在利率平价线上,CD=0,远期升水等于两国利差,任何套利活动都不可能获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与国之间 没有资本流动。 (2)在利率平价线上方,CD>0,远期升水小于利差,即远期贴水(直接标价法) ,资本外流的套利能获得利益,即买进 即期外币,在外国投资生息,卖出远期外币。 (3)在利率平价线下方,CD<0,远期升水大于利差,即远期升水,资金回流的套利能获得利益。即买进即期本币,在本国 投资生息,卖出远期本币。 3、在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作用上,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观点与人们的经验观念有哪些不同? 答:人们通常认为,本国利率上升会吸引外资流入,使本国出现国际的收支顺差,从而使本币汇率上升,即外汇汇率将下跌。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也是这样解释利率变动的影响的。而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则认为,本国利率上升首先会提高持有本国货 币的机会成本,因此会降低人们对本币的需求,在货币供给和实际收入不变的前提下,这将导致本国价格水平的上升,从而 使本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其次,根据假定的基本前提(3) ,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和国际化的情况下,本国与外国的实际 利率将保持一致。因此,本国名义利率的相对提高实际上反映了本国预期通货膨胀率的相对提高,即 i-i*=π -π *。而当 人们预期本国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会减少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从而也会导致本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 4、简述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对汇率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和缺陷? 答: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是在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对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尚照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