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终身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体是几年出生的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 .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 .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 .即使是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 ,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 ,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 ,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A.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D.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B【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各执一词: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莫衷一是: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①有互不相让,说明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各执一词最合适。②说有一点是公认的,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强调的是不同,可见只有各抒己见才符合。③句子中莫衷一是最合适。故选B。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心与手欧·亨利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身边摆满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即刻脸上浮现出妩媚的笑颜,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有个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 “大使,”姑娘兴奋地说道,“你可别再提大使了,大使可不需要做这种事情,这点你应该是知道的。你现在既然成了一名勇敢的西部英雄,骑马,打枪,经历各种危险,那么生活也一定和在华盛顿时大不一样。你可再也不和老朋友们一道了。”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我想这儿的空气适合于我。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东部太遗憾了。”她一面说着,一面重新整理好衣裳,恢复起仪态,“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B.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D.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E.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2.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费尔吉德小姐的形象特点。(6分)3.这篇小说结尾暗示了什么?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 (6分)4.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含辛茹苦将孩子供到大学,结果因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孩子的学费,父母竟然被孩子告上法庭索要学费和生活费,这是发生在连云港市连云区的一件事。经法院调解,案件以孩子撤诉告终。而欧美一些国家,子女一旦成年,不管是你读高中还是读大学,父母都会理所当然地停止供应学费和生活费,而子女也觉得这很正常,于是自己积极想办法去筹措学费和生活费,比如勤工俭学,比如申请助学贷款等。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河南省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有的人本来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可最后只是 。②他都知道误入歧途了,竟然不知 ,令人遗憾!③他本来只想拍一部短片,回来发现题材太过庞大,于是 ,拍了一部长片。A.改头换面 改弦易辙 改弦更张B.改弦易辙 改弦更张 改头换面C.改弦更张 改头换面 改弦易辙D.改弦易辙 改头换面 改弦更张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高三9月三省联考调研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小时候和朋友出去玩,虽然不能走得太远,但五六个人的小组在小学周围闯荡,却有了探险的快感。长大了,和一群朋友出去玩,虽然走得很远,回来后却觉得很寂寞。小的时候,当笑就笑,当哭则哭,而且哭着哭着就笑了,笑是一种心情。长大的时候,当笑不笑,当哭装笑,笑成了一种表情,笑着笑着就哭了。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高三9月三省联考调研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麾下皆讨。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①。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时,四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贼平,进封阶。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又邀阍闼②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其言忠义感激,故下皆畏悦。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许孟容、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新唐书·卷一五八·列传第八十三·张建封传》)【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②阍闼:宫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 显:显扬B.希烈数败王师,张甚 张:张狂C.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 何:怎样D.欲亟去,不许 亟:赶紧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B.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C.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D.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建封慷慨豪迈,洞察事理。李光弼奉命讨伐苏、常一带的盔贼时,张建封认为不必交战,只要晓谕祸福就能令盗贼投降,果如所料。B.张建封文武双全,治军有方。李希烈叛乱,派精兵强将攻打寿州,张建封修壕练兵严加抵拒,叛军最后被平;治理徐州时,全军大治。C.张建封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宦官主持宫市,欺行霸市,一农夫反抗被拘,张建封向皇帝求情,并趁机请求废除官市,皇帝欣然应允。D.张建封待人宽容,礼贤下士。张建封善容人过,对恶人也法内宽容;喜欢延揽人才,不管贤能与否均同礼相待,士人也觉得宾至如归。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5分)(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河南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三9月第二次阶段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朝鲜政府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坚持进行第三次核弹实验,这是金正恩政府苦心孤诣策划的危险举动,中国人民是绝不答应的。B.书商的包装炒作,读者的无暇深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浅阅读”名噪一时,仿佛人们读的不再是书,而是一种时尚。C.自从今年8月底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出台后,人们对于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就翘首以待。D.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至于为什么多用秦叔宝、尉迟恭做门神,则因年代久远,雪泥鸿爪,不能详细考证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过去30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如今正与令人咋舌的老龄化现象相伴而来。过快的老龄化速度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国有13.5亿人口,并在继续保持增长,但中国人口总数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开始缓慢减少。要认识到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先看看劳动人口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时,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约为7:1,目前这一比例约为5.5:1。到了2035年,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骤降至2.5:1。 此外,劳动人口的年龄分布也很重要。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30岁到40岁的工作人口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所谓的“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1979年改革以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人口老化的速度,但从2015年开始,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到2035年将有1.5个年纪较大的工人(50到64岁)对一个年轻工人(15到29岁)。这一趋势在低龄人口中也是如此,中国小学新生从1995年的2500万下降到了2008年的1670万。这表明,中国正面临着与韩国、澳大利亚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的老龄化处境。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因为人均寿命的显著增加和生育率的急速下降。1980年中国的人均寿命不到65岁,目前是75岁;1980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63个孩子,2011年这个数字只有1.5。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上海,生育率只有0.6,这很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大城市中最低的。这表明,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西方同伴一样,比起家庭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现在,中国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是建国初期人口大爆炸和过去30年预期寿命急速上升的共同结果。但我们不能将这样的困境完全归咎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施行的经济政策虽然帮助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却忘记了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 实际上,只以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是有很大误导性的。首先,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主导的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以平均每年20%至30%的速度上升,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国内储蓄约有一半来自国有企业。相比之下,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期年均增长速度只有2%—3%。此外,虽然中国居民的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全世界里都是很高的,但存下来的钱对绝大多数指望靠这个养老的人来说基本是不够用的。其次,人均GDP并不能体现实际的财富分配情况。现实中,需要考虑到财富分配指数,如基尼系数,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从全亚洲收入最平均的国家成了最不平均的国家。很明显,收入增长不平等和赢弱的家庭储备意味着中国普通居民对人口老龄化准备不足。 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的居民,在退休后将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财务困境中。长期的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的有失公平,结果是中国家庭收入严重滞后于GDP增长速度。还有一个事实加剧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即只有大约15%的退休工人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工作,他们享有某种形式的养老金。拥有退休金的人里只有大约10%至15%的人仍然依靠子女养老,但对于那些没有退休金的人,这个数字跃升至超过50%。 (摘编自《未富先老的中国》,有删节)1.下列关于老龄化对中国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相对于家庭来说,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这是富裕群体人均寿命增加和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B.“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将会动摇,30岁到40岁的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工作入口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 C.中国总人口目前已有13.5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有所下降。
D.退休金的有无以及退休工人所处的企业性质的不同,造成养老方式的不同,使得老龄化后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养老问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与人口和寿命的快速上升有关,也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B.从2015年开始,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会快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而低龄人口数量却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短时间里很难改变。 C.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也带来了令人咋舌的老龄化问题,这一问题反过来又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 D.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大多数人的储蓄是不够用来养老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寿命显著增加,生育率却急速下降,这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 B.如果我们不能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就不能持续,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C.长期地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压制普通中国居民,使得一些居民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退休后将处于糟糕的财务困境。 D.不能用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因为收入的增长是不平等的,财富的分配是不平均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加尔各答的天使日,印度的加尔各答。一场隆重的葬礼正在举行,逝者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高高地抬起,所有在场的人全部下跪,包括印度总理。当逝者的遗体抬过大街时,两边大楼上的人全部下楼,没有人觉得有资格比她站得更高。这是印度各界人士以及自世界各地的吊唁者为被称为“加尔各答的天使”的特蕾莎修女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1910年,特蕾莎修女出生在南斯拉夫联邦的马其顿共和国。12岁时,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并加入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她后回忆说:“我那时就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15岁时,与姐姐一起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18岁时,她到了被尼赫鲁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从1929年到1946年,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一所女子学校任教,事业虽然神圣,但学校里的女孩几乎都是出生于印度的上层社会。这个优越的环境与更加广大、更加真实的印度无关。1948年,她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专门收留失学的流浪儿童。1950年,她创办了印度爱德修女会,并为它制订了教规,凡教会成员都要定下“贫困、贞洁和服从”的誓约。她解释说:“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必须是穷人。”1952年,她在加尔各答的一座寺庙旁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让那些垂死的贫民在弥留之际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这一举动惹恼了寺庙的和尚,他们扬言要杀死这些垂死者。特蕾莎修女用身体挡住大门,大声地说:“你们要杀就杀死我吧。让这些垂死的人平静而尊严地去死吧。”说着,双手合十,双眼紧闭。她无所畏惧的气概震慑了闹事者,和尚们没趣地走了。到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而无家可归的人,在这里度过最后的有尊严的日子。当有人问“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很吃惊,因为这样的提问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特蕾莎修女到处奔走呼号,并将教皇保罗六世访问印度期间赠给她的一部高级轿车卖掉,成立了加尔各答唯一的麻风病防治中心,开始大量收留麻风病人。在贝鲁特的战区,在埃塞俄比亚的饥民区、在非洲爱滋病蔓延区都留下了她衰弱而坚定的身影。她甚至只身到科索沃交战区解救被围的妇女儿童,交战双方听说特蕾莎修女进入战区,立即停火,待她带走妇女儿童,双方又马上开火。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到消息后说:“连我也做不到的,她做到了。”她创建的组织所有的钱物都是人们捐赠的,并无偿提供给贫病无力的人。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愿意把钱捐给她,到她逝世前,她的组织有四亿多美元的资产,有7000多名正式工作人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115个国家,管理着543个收容站、孤儿院和爱滋病防治中心。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换洗……1979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她在颁奖仪式上的即兴讲话中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我只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我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没有所谓集体的人,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个人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她是那时那刻世上唯一的人……”在颁奖仪式上,特蕾莎修女还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她对主持者发出了真诚的呼吁:客人们能否不享用例行的盛宴,把盛宴的费用捐给她的组织。因为这100多人享用的盛宴,可以让1500名加尔各答的穷人吃一天饱饭,结果出席颁奖仪式的人一致同意取消宴会,把节省出的1700美元赠给了特蕾莎修女,她所获得的奖金也全部做了慈善基金。特蕾莎修女18次被提名为“年度最受尊敬人物”中的“十大最受尊敬女性”之一,并屡次当选。2009年10月,特蕾莎修女被诺贝尔基金会评为“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最受崇敬的获奖者”(共3位,另外两位是马丁·路德·金和爱因斯坦)。大地上远处有个修女,她穿梭于又臭又脏的废墟,与那四季踏遍天涯海角,含泪说着爱要爱到心痛。…… ……香港歌手郑秀文的名曲《加尔各答的天使》,将特蕾莎修女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道德的天空……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特蕾莎修女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从小就对慈善事业着迷,并加入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12岁时她就说过:“我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B.特蕾莎修女之所以建立“垂死贫民收容所”,是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都应该拥有人的尊严。C.特蕾莎修女18次被提名为“年度最受尊敬人物”中的“十大最受尊敬女性”之一,并且是诺贝尔基金会评出的“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最受崇敬的获奖者”。D.爱德修女会成员都要定下“贫困、贞洁和服从”的誓约。拒绝出身富有的人加入,因为“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必须是穷人。”E.“爱要爱到心痛”,这表明特蕾莎修女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而不仅仅是出于觉2.特蕾莎修女为什么被称为“天使”?请根据文本从她的行为、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6分)3.特蕾莎修女身上有哪些优秀品格?请根据文本概括说明。(6分)4.“没有所谓集体的人,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个人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她是那时那刻世上唯一的人。”对特蕾莎修女的这一观点你怎样理解,有怎样的看法,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阐述说明。(8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目前,我国终身低收入群体是指多少年前出生的?_百度知道
目前,我国终身低收入群体是指多少年前出生的?
目前,我国终身低收入群体是指多少年前出生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低收入群体跟出生哪年有什么关系?收入低跟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勤快情况等有关系。一个懒人无论是80还是40还是20都有可能会是低收入群体。
采纳率:86%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张丽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广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生育意愿和生育计划的数据,并对比2011年相关调查结果,对我国育龄人群生育意愿与生育计划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中国育龄人群终身生育水平在更替水平以下,并随着年龄的降低逐渐下降,育龄人群终身平均生育孩子数将在1?7个以内。育龄人群的理想子女数在2个以下,生育意愿随着年龄的降低呈现下降的趋势。意愿生育水平城乡差距稳定,但随着年龄的降低差距缩小;低收入群体生育意愿相对较高。从区域差异看,东北地区的意愿生育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平均理想子女数仅为1.76个。从育龄人群生育计划看,40岁及以上育龄人群再生育的可能性非常小。40岁及以上育龄人群肯定不生下一个孩子的比例接近88%。在打算生育二孩的一孩育龄人群中,五年内计划二孩生育的比例不超过70%。
关键词:生育意愿
一:问题的提出
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实施二孩生育政策是继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即“单独二孩”政策后的又一次重大生育政策调整。全面二孩政策一经公布,立即在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舆论的焦点。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不仅是对我国“单独二孩”政策遇冷或符合预期判断的直接回答,而且是对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方向和目标的重新审视。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情况是否会符合预期?是否同样会遇冷或超出以往的判断?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对五个重要研究问题的判断。第一是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目标人群到底有多少?第二是目前和近期内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到底有多高?第三是出生人口堆积的规模到底有多大?第四是总人口的峰值到底有多高?第五是高龄产妇到底有多少?
在生育政策调整的研究问题上,生育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当前对人口形势的估计和未来对生育转变过程的判断。作为重要的人口变化特征衡量指标,生育水平受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直接影响。它的高低决定了政策调整后出生人口的增量。研究育龄人群再生育意愿的影响,是分析生育水平变动规律的重要依据。关于生育意愿的研究,实际上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大型人口或社会调査都对被调査者的意愿生育子女数进行了测量,主要调查结果显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意愿生育子女数为2~2.5个,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指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2007年全国居民社情民意调查获得的平均意愿生育子女数为1..89个,2012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和2013年国家卫计委全国已婚育龄人群生育意愿调查得到的育龄人群平均意愿生育子女数均为1?86个(王军、王广州,2013;庄亚儿等,2014)。
然而,回顾过去30多年关于生育意愿的研究发现,生育意愿调查还存在指标单一、测量结果很难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等不足。同时,对于生育意愿、生育计划和生育行为方面的研究相互分离,很难回答生育意愿、生育计划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差距。从与生育政策调整的相关研究来看,这种研究问题之间分离和不太清楚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判断、对未来生育行为变化趋势和现有生育意愿下实际生育计划的分析,从而都对政策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后,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研究有关育龄人群,特别是符合政策条件的育龄人群生育意愿情况,分析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关系,研究生育意愿、生育计划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差距。本研究列出五个问题也恰是围绕这几个研究点展开的,下文将着重回答前两个问题。可以说,连续对政策调整前、调整过程中、政策调整后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数据说明
如果说生育水平是一个客观事实,那生育意愿则是一个主观的判断。生育意愿反映了人们的生育需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生育决策(王广州、张丽萍,2012)。除国家统计局、国家人口计生委、全国妇联等政府部门和组织做过许多大型抽样调查外,研究机构或受政府部门委托或因自身研究需要也做过很多调查。对生育意愿的研究主要是测量理想子女数的情况。
从生育意愿测量方法变化的历史来看,生育意愿测量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以往的方法主要是研究调查对象认为一个家庭通常有几个孩子最理想。随后演变为早期的两个层次测量方法即“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会要几个孩子?”“刚结婚时希望要几个孩子?”,而后演变到四层含义的测量方法:第一层是“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你是否打算要孩子?”第二层是“还打算要几个孩子?”第三层是“您打算什么时候要下一个孩子?”第四层是“您认为一个家庭通常有几个孩子最理想?”(王广州、张丽萍,201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关注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方面的研究和调查,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工作。随着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延续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生育政策逐步调整,育龄人群的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以及生育计划都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为全面反映生育意愿与生育计划,回答生育政策调整过程中面临的基础研究问题,2011年和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都对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生育计划进行了调查,其中2011年调查恰好是在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前,2015年调查是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的两年以及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之前。这两次调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全面反映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和生育预期,为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研究提供实证数据,但随着政策的调整,这两次调查也难得地成为距离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之前最近的生育意愿调查。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调查对象是18~69岁,从2015年调查数据的年龄结构看,不考虑死亡因素,将18~69岁不同代际人口在人口普查数据中的总体分布与样本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调查数据中40后与50后所占比例分别比普查数据推算结果高3.8个和6.21个百分点,而80后和90后所占比例分别比普查数据推算结果低7.43个和6.64个百分点。
2011年数据受抽样设计的影响,非农业户口比例偏高,占38.45%,而2015年非农业户口比例在31%左右。调查设计存在的问题会对2011年的调查数据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终身生育水平估计
1:育龄人群终身生育水平在更替水平以下
由于40岁及以上育龄妇女生育的比例很低,可以认为40岁育龄妇女累计平均生育子女数接近队列终身生育水平。从以往的调查可以看到,各年龄组平均现存子女数随着年龄降低逐渐下降。从表3可以看到,调查数据中2011年和2015年平均现存子女数分别为1.67个和1.89个,其中超过育龄期的50~59岁被访者平均现存子女数超过1.9个,但都在2个以下,60~69岁的均值分别为2.66个和2.42个。18~49岁育龄人群的平均子女数为1.42个和1.60个。如果把生育水平较低的40~49岁年龄组的生育水平近似为终身生育水平,两次调查数据的结果都在1.7个左右。处于旺盛生育期的25~39岁人群平均现存子女数也没有超过1.6个,而18~24岁队列的现存子女数在1个以下。
结合观察数据可以判断生育水平随着年龄的降低逐渐下降,另外从生育水平较低的育龄人群也可以发现终身平均生育孩子数将在1.7个以内。
从具体分布看,两次调查育龄人群都发现,现存子女数比例最高的都是1孩,两次调查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1.70%和38.04%。岁现存1孩的比例为45.14%,2孩比例略低,但也达到42.03%;岁生育1孩和2孩比例分别为42.14%和41.53%;两次调查中处于生育旺盛期的25~39岁生育2孩的比例分别为29.82%和33.94%。
2:城乡二元的生育政策对生育水平产生持续影响
研究表明,我国生育政策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生育转变的发生进程,在生育政策调整之前,农业户口的“一孩半”政策一女孩育龄妇女可生育二孩政策,简称“一孩半”政策。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省份包括四个直辖市、江苏和四川;实行“一孩半”政策的省份包括江西、山东、广东、湖南、湖北、辽宁、安徽、内蒙古、广西、山西、吉林、河北、甘肃、贵州、黑龙江、福建、浙江、陕西、河南等19个省区;其他省区农业户籍人口为多孩政策。造成了城乡生育水平的差异。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分省汇总数据粗略推算,全国四个直辖市以及江苏、四川乡村人口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育龄妇女为2526.10万人,占全国乡村育龄妇女的14.52%,实行“一孩半”政策的19个省区乡村育龄妇女为13363.95万人,占全国乡村育龄妇女的76.82%,实行其他生育政策的6个省区乡村育龄妇女为1506.78万人,占全国乡村育龄妇女的8.66%。由于生育政策的差异,生育水平有很大不同。以往的研究表明,乡村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而且稳定地高于城镇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从现有调查数据来看,农业人口的现存子女数为1.89~2.08个,非农业人口的现存子女数也仅为1.28~1.44个。而不计算50岁及以上生育水平较高人群,18~49岁育龄人群的生育水平更低,农业人口现存子女数在两次调查中分别为1.59个和1.76个,非农业人口现存子女数为1.10个和1.25个。分年龄组看,40~49岁的农业人口现存子女数在1.9个左右,非农业人口在1.3个左右;25~39岁农业人口现存子女数为1.48个和1.67个,非农业人口现存子女数则为1.02个和1.19个。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二孩政策的目标人群也是研究所关注的。
四:生育意愿
为了研究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动特点,通常把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变化趋势作为前瞻性观察的重要依据之一。对生育意愿的测量通常采用理想子女数的数量与结构偏好,然后分析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关系,进而研究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事实上,生育观念、生育意愿、生育计划对生育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尽管许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行为存在差异和偏离,但是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则是不争的事实。
2011年和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都对被访者的理想子女数进行了调查,采用的具体测量方法是在不考虑任何客观因素条件下,个人主观认为通常一个家庭或一对夫妇生几个孩子最理想,是不考虑个人具体情况的想法,相当于家庭对孩子数量的主观最优判断。
1:育龄人群的理想子女数在2个以下,生育意愿随着年龄的降低呈现下降的趋势
从两次调查的基本情况来看,育龄人群的理想子女数都稳定在2个以下。对比两次调查结果发现,2015年育龄人群的平均理想子女数比2011年调查结果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也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具体来看,2015年全部调查对象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2.02个,2011年则为2.03个,基本持平。而2015年育龄人群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97个,比2011年的1.91个略有提升,这种变化的结果是生育意愿的上升还是样本分布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首先,从现有调查数据来看,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总体上有下降趋势。无论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高低,年轻队列的平均理想子女数明显低于年长队列。2011年、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降低生育意愿是梯状下降的,2015年调查育龄人群中40~49岁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99个,25~39岁为1.98个,18~24岁最低,为1.89个。年轻队列意愿生育水平低于年长队列,越年轻的队列生育意愿越低的基本规律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预示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特征稳定。
其次,从两次调查数据比较来看,2015年调查结果与2011年相比,各队列的生育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一年份中不同队列之间的差异模式也有所不同。其中,岁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98个,而18~24岁为1.74个,二者相差0.24个,而2015年这两个年龄组的差仅为0.1个。从两个年份的调查数据对比看,以上分析说明育龄人群整体意愿生育水平在不同年份的调查数据中逐渐提升,但都在更替水平以下。不同队列的数据显示,育龄人群中高龄人群的生育意愿由原来的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发展到逐渐趋同,低龄组的生育意愿一直低于其他队列。
2:意愿生育水平城乡差距稳定,但随着年龄的降低差距减小
尽管城乡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存在差距,但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且有趋同的变化趋势。从2015年调查数据来看,尽管农业、非农业人口的平均理想子女数比2011年都有所升高,但差距都不大。
从年龄组看,2015年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生育意愿按年龄从高到低分别相差0.13个、0.11个、0.07个,而2011年这一差距按年龄从高到低分别为0.18个、0.15个、-0.02个,说明处于生育期的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从不同年份生育意愿的变化看,农业人口低龄组的生育意愿有所提升,但两次调查25~39岁和40~49岁组的理想子女数提升不大。非农业人口的理想子女数均值在不同年龄组都有所提升。
3:理想子女数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降低,但大专及以上略有提升
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平均理想子女数产生影响。2015年数据显示,育龄人群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理想子女数为2.06个,初中为1.98个,高中为1.91个,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主观生育意愿逐渐降低,但大专及以上有所提升,为1.93个。
分年龄组的数据也显示了受教育程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呈现随受教育程度提高生育意愿递减的趋势。其中小学及以下从高龄组到低龄组平均理想子女数从2.05个降低到1.94个;初中从1.97个降低到1.91个,但25~39岁略有提升,为2.01个;高中从1.93个降低到1.85个;大专及以上由1.95个降低到1.91个。25岁以上者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初中的人群主观生育意愿最高,而年轻组的生育意愿普遍偏低,但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生育意愿并未持续走低,而是小幅提升。
4:低收入群体生育意愿相对较高,高收入群体生育意愿相对较低
收入水平对主观生育意愿同样产生影响,把调查对象按照收入进行五等分,发现收入最低组生育意愿最高,收入最高组生育意愿最低,并随着收入的提高呈现下降趋势,但都在1.8个以上。收入最低组的理想子女数为2.08个,最高组为1.91个。
分年龄组的数据显示不同收入组的理想子女数基本呈现随年龄降低递减的趋势。其中收入最低组40~49岁与18~24岁平均理想子女数从2.12个降低到1.90个;中低组从2.03个降低到1.98个,但25~39岁略有提升,为2.08个;中等组从2.01个降低到1.4个;中高组从1.4个降为1.7个;最高组从1.9个提高到1.94个。总的来看,25岁以上且收入在中等以下人群的理想子女数为2个以上。
5:东北地区生育意愿超低
不同地区的生育水平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差异等有所不同,生育意愿也存在着差异。华中南地区育龄人群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2.8个,高于2个,也远高于其他区域;西南区、华东区和华北区都在1.94`1.95,但东北地区的生育意愿降低到1.8下,仅为1.76,远远低于其他地区。
意愿生育水平最高的华中南地区40~49岁平均理想子女数为2?14个,25~39岁为2.07个,18~24岁为1.94个,呈现随年龄降低生育意愿直线下降的态势。西南地区的生育意愿则是40~49岁低于25~39岁,分别为1.94个和2.00个,18~24岁为1.86个。华东地区的意愿生育水平总体上与西南相似,但是各年龄组相对平均,40~49岁和25~39岁均为1.96个,18~24岁为1.87个。华北地区的意愿生育水平则呈现高龄组和低龄组意愿高,分别为1.97个和1.98个,而旺盛生育期的25~29岁为1.89个,呈现低于其他两组的态势。东北地区的意愿生育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分年龄组看其他地区生育意愿较高的40~49岁年龄组在东北地区却略低于其他组,仅为1.75个,25~39岁为1.78个,18~24岁为1.76个。
五:生育状况与生育意愿
理想子女数是在不考虑其他条件下的理想状态,与实际生育水平还是存在差距的。从现存子女数与理想子女数之间的关系对比发现,调查样本中现存子女数与理想子女数相等即生育意愿刚好满足的育龄人群所占比例为37.24%,生育意愿高于现存子女数即生育意愿未得到满足的育龄人群占调查育龄人群的53.97%,而现存子女数高于生育意愿的育龄人群比例为8.61%。
分年龄组的数据显示,40~49岁有47%满足意愿,41.05%未满足意愿,还有近12%现存子女数超出生育意愿;25~39岁满足意愿的为36.77%,未满足意愿的占55.51%,近8%超出意愿。总之,随着年龄的降低,不同队列超生育意愿人群比例下降,未满足生育意愿的比例上升,满足生育意愿的比例下降。
在全部育龄人群中,不同队列二孩生育意愿比例相对稳定,基本在80%左右。具体来看,在育龄人群中有79.4%的人有二孩生育意愿,其中25~39岁的比例为80.66%,略高于18~24岁和40~49岁年龄组。
在有二孩生育意愿的全部育龄人群调查对象中,其理想子女数为2个。目前,现存子女数为2个的调查对象比例为28.6%。而有5.87%的调查对象超出了生育意愿,现有3个及以上孩子,另外还有44.94%为1孩及以下的调查对象没有满足意愿。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5~39岁年龄组,该队列二孩意愿的比例为80.66%,其中28.84%的现存子女数与意愿相同,满足了生育意愿,而还有46.36%未满足意愿,这个队列人群正处于生育二孩的最佳时期,所以是放开二孩政策后潜力最大的群体。
六:生育计划
为了测量不同年龄队列生育的可能性和生育意愿是否强烈,采用的测量方法是“如果没有生育政策是否生下一个孩子?”这个问题作为测量生育意愿的下限。是否生下一个孩子一方面取决于育龄妇女的年龄,另一方面取决于育龄妇女现有存活子女数量,1:40岁及以上育龄妇女再生育的可能性非常小。
首先,从年龄的情况来看,2015年调查的25~39岁育龄妇女中,肯定不生下一个孩子的比例为57.76%,而40岁及以上妇女中该比例接近88%。如果考虑到没有想好和可能不要的比例,估计岁及以下育龄妇女肯定不要下一个孩子的比例有可能达到65%以上。同样,40岁及以上育龄妇女肯定不要下一个孩的比例有可能达到90%以上。由此可见,年龄越大回答得越肯定,不要的可能性更大。
与2015年类似,2011年调查中年龄越大,肯定不要下一个孩子的比例越高。与2015年不同的是,40岁及以上育龄妇女肯定不要下一个孩子的比例接近90%。全部育龄人群调查对象中,2011年肯定要下一个孩子的比例为9.87%,2015年为7.17%。
其次,从生育政策调整的角度看,目前应更关心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的目标人群,即2015年1孩及以下的育龄人群肯定要下一个孩子的和不会再要下一个孩子的比例,同时也应关注是否出现超出二孩以上的生育。
2015年1孩及以下调查对象中有57.47%肯定不要下一个孩子,而只有13.15%肯定要下一个孩子。可能要、肯定要、还没有想好的比例分别为11.25%、13.15%、8.47%,合计近1/3,与2011年调查的比例非常接近。2011年1孩及以下调查对象中肯定不要的比例为60.27%。
2015年现存子女为2孩和3孩及以上肯定要下一个孩子的比例均在1.5%左右,2011年也均在2%左右,肯定不要下一个孩子的比例均在90%左右,所以超过2孩的生育比例应该不会很高。
最后,期待生育下一个孩子与年龄强相关。从不同年龄期望生育二孩比例可见,岁肯定不要下一个孩子的比例为37.03%,40~49岁达到82.23%,与2011年相比,岁肯定不要的比例降低,而这一年龄组肯定要下一个孩子的比例为17.78%,40~49岁肯定要的占4.63%。
2:一孩育龄人群五年内计划二孩生育的比例不超过70%
从生育意愿到生育计划再到具体的生育安排,是从生育意愿转化为实际生育的一个过程。
现有一孩的育龄人群对于生育下一个孩子即完成二孩的生育也有一定的安排。这一人群是“已经怀孕”还是“很快就要”以及“等待若干时间再要”,而同样有生育计划的人群是有多大比例在一年内、两年内还是五年内、六年内完成,这些计划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育龄妇女本身是否能顺利完成生育过程,同时也对服务于这批人群的公共设施的安排以及新增出生人口在未来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产生影响,所以这些安排对我们估计育龄人群的二孩生育进度、预先安排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2015年调查的育龄人群中有生育计划的占20.7%,已经怀孕的仅有1.1%,还有3%进入准备阶段,另外再等1~2年、3~4年和4年以上的分别为5.3%、2.0%和1.6%,还有7.7%没有想好。如果以生育安排的育龄人群为基数,有明确计划希望在三四年以内完成生育的累计为55.0%,即有明确生育计划且在4年以内完成生育的人数过半,加上需要等4年以上的累计共有62.8%。2011年有安排的人群与2015年非常类似,4年以内完成生育安排的占59.7%,加上4年以上等待的共67.8%。
七:主要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2015年调查人群生育意愿和生育计划的分析,并对比2011年相关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中国目前育龄人群终身生育水平在更替水平以下,随着年龄的降低逐渐下降,育龄人群终身平均生育孩子数将在1.7个以内。乡村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而且稳定地高于城镇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农业人口育龄妇女的现存子女数为1.89~2.08个,非农业人口的现存子女数为1.28~1.44个。
第二,育龄人群的理想子女数在2个以下,生育意愿随着年龄的降低呈现下降的趋势。2015年调查育龄人群中40~49岁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99个,25~39岁为1.98个,18~24岁最低,为1.89个。意愿生育水平城乡差距稳定,但随着年龄的降低差距缩小。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育龄人群的理想子女数为2.06个,初中为1.98个,高中为1.91个,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主观生育意愿逐渐降低,但大专及以上有所提升,为1.93个。低收入群体生育意愿相对较高,高收入群体生育意愿相对较低,收入最低组的理想子女数为2.08个,最高组为1.91个。东北地区的意愿生育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平均理想子女数仅为1.76个。
第三,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得到满足(即理想子女数等于现存子女数)的人群比例为37.24%,生育意愿高于现有子女数即生育意愿未得到满足的育龄妇女占调查样本的53.97%,而现存子女数高于生育意愿的育龄人群比例为8.61%。
第四,40岁及以上育龄妇女再生育的可能性非常小。2015年调查的25~39岁育龄妇女中,肯定不生下一个孩子的比例为57.76%,而40岁及以上妇女中该比例接近88%。在打算生育二孩的一孩育龄人群中,五年内计划二孩生育的比例不超过70%。
总之,目前对2015年调查数据的分析只是全部调查样本的一部分,上海、陕西、甘肃等调查结果还没有完成数据处理,因此,以上研究结果会存在一定偏差,但考虑到目前样本已经占调查设计的90%以上,研究结果的偏差不会很大。
李晓宏、宋嵩:《40岁左右人群想“抢生”(民生调查)》,《人民日报》日第13版。
周蕊、姚玉洁、周婷玉:《“单独”家庭生二胎意愿调查:6成受访者称愿意》,http://news?sina?com?cn/o//?shtml。
庄亚儿、姜玉、王志理等:《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基于2013年全国生育意愿调查》,《人口研究》2014年第3期。
张丽萍、王广州:《“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及相关问题分析》,《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1期。
王广州:《生育政策调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2期。
王广州、张丽萍:《到底能生多少孩子?——中国人的政策生育潜力估计》,《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侯佳伟、黄四林、辛自强、孙铃、张红川、窦东徽:《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罗淳、许庆红、戴琼瑶:《“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与云南人口发展预期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第3期。
郑真真:《生育意愿的测量与应用》,《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第6期。
汤兆云:《“单独夫妇”二孩生育意愿及未来生育政策的调整——基于福建省泉州市的调查数据》,《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2期。
石智雷、杨云彦:《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人口研究》2014年第5期。
陈建平、樊华、刘小芹等:《上海市户籍已婚育龄人群生育意愿与生育状况调查》,《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年第8期。
王军、王广州:《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估计》,《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第4期。
周云:《以日本为例看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人口研究》2011年第2期。
北京、上海、广州社会中间阶层调查报告
文章来源: 中国网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收入群体保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