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放弃580万年薪跟马云年薪多少创业的年轻人,现在怎样了

蔡崇信:我为何放弃580万年薪,拿月薪500跟马云创业?
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是其所有选择的叠加结果。人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但真正左右命运走向的,往往就是几个关键节点的选择。
文/粥左罗 粥左罗(fangdushe520)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MFshow)
那个放弃 580 万年薪去创业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那个放弃 580 万年薪,加入月薪 500 创业公司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他身价数百亿,成为阿里巴巴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
他叫蔡崇信,行事低调,极少抛头露面,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被成为马云背后的男人——阿里巴巴的隐形英雄。
蔡崇信对马云有多重要?
阿里上市前董事会有四个席位,其中一个就是蔡崇信;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中,只有两个是永久合伙人,一个是马云,另一个就是蔡崇信。
马云自己说过,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感谢 4 个人——孙正义、杨致远、金庸、蔡崇信,如果非得选一个最感谢的,那就是蔡崇信。
如果让马云选三个最信任的人,其中肯定有蔡崇信,如果只选一个,恐怕也还是蔡崇信。
蔡崇信和马云都生于 1964 年,除此之外,两人从家世、学历到个性,几乎没有一样相同,甚至南辕北辙,可以说俩人原本并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后来一起缔造阿里帝国的俩人是如何结缘的?
蔡崇信,祖籍浙江省湖州,1964 年出生于台湾,1990 年拿到耶鲁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从耶鲁毕业后,蔡崇信先是在纽约做税务律师,三年后进入私募股权行业,1995 年开始为总部设在瑞典的 AB 投资公司工作,主要负责该公司亚洲私募股本业务,年薪 70 万美金。
时间来到 1999 年 5 月,蔡崇信第一次见到马云。
原本蔡崇信是代表 AB 投资公司去看要不要投资马云的,结果去到杭州才发现,马云连公司都还没有,只有个运行了几个月的网站。
不过,这次见面,蔡崇信对马云一见钟情。
第一次参观阿里,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黑压压坐着 20 多人,地上满是床单,一群着了魔一样的年轻人在那里喊叫着、欢笑着,翻佛一个吃大锅饭的大家庭。
蔡崇信很喜欢这种氛围,也佩服马云从中展示的领袖魅力。
创立阿里前,马云已经有过三次创业经历,都算不上成功。1999 年创立阿里时,他已经 35 岁,算是高龄创业者了。
但蔡崇信发现,马云的眼睛里还都是大梦想,谈论的都是伟大愿景,而不是商业模式、赚钱盈利或者其他业务上的东西。对一个屡战屡败的创业者来说,这非常难得。
马云给蔡崇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动了加入阿里的心思。
1999 年末,蔡崇信再次来到杭州,并带上了他怀孕的妻子。从湖畔花园谈完事情后,他们一起西湖泛舟。这是一次改变两人命运的旅行。
蔡崇信在船上突然对马云说:“你要成立公司,要融资,我懂财务和法律,我可以加入公司帮你做”。
马云听到后差点掉到湖里,他不敢相信:“你再想一想,我付不起你那么高的薪水,我这里一个月只有 500 块工资。”
蔡崇信很坚定:“我已经想好了,我就是想加入创业公司,跟一批人共事。”
蔡崇信的妻子有孕在身,也不希望他折腾换工作,但她对马云说:“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巴巴,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的。”
当时蔡崇信的收入,用马云开玩笑的话就是:蔡崇信可以买下十几个当时的阿里巴巴。
这就是魄力和远见,蔡崇信脱下名牌西装,卷起袖子加入了这家让人沸腾的创业公司。
蔡崇信是如何成为
马云背后的男人的?
蔡崇信加入阿里之后做了哪些重要贡献?
若以现在资本市场的标准看,当时阿里恐怕只能用 “一片荒芜” 来形容,别说没有制度、标准,就连最简单的公司登记都没有。
蔡崇信加入后,把阿里员工集合在一起,在杭州湿热的夏夜里,拿着一块小白板,挥汗如雨地从最基本的 “股份”、“股东权益” 开始教起,接着又帮创始的 “十八罗汉”,准备了 18 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上面明确了每个人的股权和义务,合同做的滴水不漏。
从这一刻开始,阿里巴巴这家 “公司”,才有了最粗略的雏形。
紧接着就是蔡崇信加入阿里后最艰巨的任务——帮马云找钱。
蔡崇信加入前,马云进行过 37 次融资尝试,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外界不相信马云的梦想,甚至说他们不相信马云这个人。这也不奇怪,有哪家风投会投已加尚未进行工商注册、创始人没有成功创业经历、讲话还特别忽悠满口大词的公司。
那时候,马云早期筹资的 50 万元也几乎耗尽,连 500 元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公司尚未诞生就陷入绝境。
同时,2000 年前后,网络泡沫折损了一堆网络公司,融资难度非常大。
蔡崇信一共帮马云做过 4 次重要增资,每一次,都让阿里脱胎换骨。
第一次增资,1999 年 8 月。蔡崇信有位台湾好友刚好是高盛香港地区的投资经理,正要对中国互联网行业进行一次尝试性投资,蔡崇信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机会,说服这个好友投资阿里。
由于有蔡崇信背书,外界对阿里的信任大增,该投资于当年 10 月敲定,高盛领衔一众机构向阿里投资 500 万美元,其中就包括蔡崇信的老东家 AB 投资公司。
这次融资意义重大,它既让阿里有了继续发展的资金,也得到了投行巨头高盛的背书。
第二次增资是 2000 年,也是难度最高的一次。阿里巴巴要增资 2500 万美元。当时正值网络泡沫,网络公司血流成河,不知倒了多少家,阿里巴巴的状况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一次,蔡崇信找上了日本软银的孙正义。
孙正义第一次听了马云 6 分钟的演讲后,完全没有对阿里进行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就决定向阿里巴巴注资 4000 万美元,但是他要求占有公司 49% 的股份。
马云与蔡崇信赴日本与孙正义面对面做了一轮谈判,孙正义再次坚持 4000 万美元。
马云听完出价后心潮澎湃,觉得应该是这样了,但蔡崇信说 NO,吓了孙正义一跳,最后调整为 3000 万美元。之后,蔡崇信又说了一次 NO,最终让孙正义同意只投 2000 万美元。
如果那个时候要 4000 万美元的话,阿里巴巴的股份会被稀释更多。不仅如此,蔡崇信调整融资额度对阿里巴巴的格局是有利的,这一点,作为创业者马云的经验肯定是不如资本市场有运作经验的蔡崇信的。
这一仗,蔡崇信帮阿里巴巴度过最危险的难关。软银的资金到位后没多久,美国科技股就因网络泡沫,从高点崩落,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在这波熊市中灭顶,惟独资金在手的阿里巴巴,有惊无险挺过这场世纪风暴。
第三次增资是 2004 年 2 月。蔡崇信帮阿里拿到软银、富达投资、GGV 共计 8200 万美元的投资。
第四次是 2005 年 8 月,阿里收购雅虎中国。雅虎投入 10 亿美元现金和雅虎中国价值 7 亿美金的资产获得阿里 40% 的股份。这之后,阿里不仅有充足的资源,建构 “淘宝网”,也因合并雅虎中国,坐稳今天中国第一大电子商务的宝座。
马云的幸运在于,阿里事业开始发展的最早期就有了一个解决一切财务、法律疑问的守护神。
马云曾经在《赢在中国》节目中这样夸赞蔡崇信:
“像蔡崇信这样的人不可能在公司内部培养出来,只能从公司外部找,但多半公司找的时候已经是快要上市了,他们来的目的就是准备上市。而前期创业者把该犯的错误已全部犯过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有些投资上的错误根本不可逆。”
1999 年的蔡崇信
为什么敢这样冒险?
可以说,1999 年蔡崇信那个冒险的决定,改变了阿里的命运,改变了马云的命运,当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问题来了,蔡崇信当年为什么敢冒这个险?
这又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根据蔡崇信的回答,我总结出两点。
蔡崇信说,他做事看人。
最初接触时,马云的一个举动让蔡崇信非常感动。
“我见过他们 18 个创始人,都是马云的学生,一群没出过国的人,但个个精力旺盛,龙精虎猛,感觉很奇特。我跟马云说,你把股东名单发我,我给你注册公司,马云就发来了传真,18 个人都在上面。虽然他们都是马云的学生,但马云把他们看作创始人和伙伴。与同伴分享,这在创始人中可不常见,我就动心了。”
蔡崇信说:“跟谁干,跟人的感觉,有没有操守,品格如何,值不值得信任,有没有友情。如果觉得对方会照看你,你就有纵身一跃的勇气。我绝对相信人的因素。”
做事最重要的是,跟对人。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曾经有个前辈跟我说过,你要追随你佩服的人,和他一起做事。如果你看不上你的领导或老板,你很难获得成功。
蔡崇信辞职加入阿里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也是经历了一番 “家族争执”。
蔡崇信家三代都是律师,他的父亲蔡中曾、祖父蔡六乘,是以国际法律事务见长的 “常在法律事务所” 创办人,早期在台湾律师界,“常在法律事务所” 与 “理律法律事务所” 可说是台湾独占鳌头的两大律师楼。
蔡家政商实力深厚,根据 “常在” 早期的合伙人、现任华通律师事务所所长刘振玮表示,蔡崇信的祖父当年还曾经接受过上海黑帮教父杜月笙的法律咨询,地位可见一斑,来台后,也经常承接行政院等官方大型法律案件的委托;父亲蔡中曾则是台湾取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的第一人,还担任耶鲁大学的校董。后来蔡崇信和父亲一样取得耶鲁法学博士学位,父子同样出自耶鲁名门,曾经是台湾法律界的一则佳话。
1999 年,蔡崇信提出想加入阿里时,一向开朗民主、尊重孩子自由发展的蔡中曾也摇头反对,当时的阿里还是一家前途茫茫,“钱” 景不知在哪的网络公司。蔡中曾问身边几位经常进出中国市场的好友,据说每位好友都投下 “反对票”。
但最后,蔡崇信心意已决,父亲蔡中曾依然放手,让蔡崇信自己选择。就这样,蔡崇信上了马云的船。
蔡崇信有一套做选择的逻辑:
下行风险很小,上行收益很大,这事儿就可以干。
“耶鲁法学院的学位是这世上少见的珍宝,在政府和商业世界里都很稀缺。换句话说,我去冒险,风险收益是不对称的(asymmetrical) ,下行风险(downside risk)很小,上行收益(upside benefit)可能很大。说到底,如果我去阿里巴巴干半年,公司不行了,我还是可以再回头去干税务律师或者做投资。”
我第一次看到蔡崇信这种选择逻辑时,如获至宝。
2018 年 3 月份,我辞去年薪 50 万副总裁的工作,开始创业。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如果我失败了,大不了再找一份工作,拿到年薪 50 万并不困难。如果我成功了,肯定不仅仅是赚 50 万,而且我从此还开始真正拥有自己的事业。我还不到 30 岁,这时候不冒险什么时候冒险?
我背后的选择逻辑和蔡崇信一样,但是我没有抽象成方法论。蔡崇信提的这个特别好,我相信以后我们面临一些抉择时候,它都能辅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是其所有选择的叠加结果。人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但真正左右命运走向的,往往就是几个关键节点的选择。
然而,说到容易,做到很难。如果当年的阿里摆在你面前,你会像蔡崇信一样纵身一跃吗?
Reference:
1.《蔡崇信为什么敢冒这风险 | BetterRead》BY 王烁,来源 @BetterRead
2.《马云背后的神秘男人:身份太敏感员工不敢谈》来源 @品途商业评论
3.《当年放弃 70 万,如今坐拥 72 亿》来源 @vcpema
4.《阿里能有今天,他的功劳仅次于马云》BY 迟玉德,来源 @华商韬略
本文来源:公众号 @粥左罗,作者粥左罗,前创业邦新媒体运营经理,插坐学院副总裁,首席新媒体讲师。一年分享 100 篇成长干货,和你一起,向上生长,逃逸平庸。
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580万年薪换500元月薪 那个跟马云创业的年轻人最后怎么样了?
来源 | 粥左罗(fangdushe520)
作者 | 粥左罗
那个放弃580万年薪,加入月薪500创业公司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他身价数百亿,成为阿里巴巴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
他叫蔡崇信,行事低调,极少抛头露面,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被成为马云背后的男人——阿里巴巴的隐形英雄。
蔡崇信对马云有多重要?
阿里上市前董事会有四个席位,其中一个就是蔡崇信;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中,只有两个是永久合伙人,一个是马云,另一个就是蔡崇信。
马云自己说过,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感谢 4 个人——孙正义、杨致远、金庸、蔡崇信,如果非得选一个最感谢的,那就是蔡崇信。
如果让马云选三个最信任的人,其中肯定有蔡崇信,如果只选一个,恐怕也还是蔡崇信。
蔡崇信和马云都生于1964年,除此之外,两人从家世、学历到个性,几乎没有一样相同,甚至南辕北辙,可以说俩人原本并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后来一起缔造阿里帝国的俩人是如何结缘的?
蔡崇信,祖籍浙江省湖州,1964年出生于台湾,1990年拿到耶鲁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从耶鲁毕业后,蔡崇信先是在纽约做税务律师,三年后进入私募股权行业,1995年开始为总部设在瑞典的AB投资公司工作,主要负责该公司亚洲私募股本业务,年薪70万美金。
时间来到1999年5月,蔡崇信第一次见到马云。
原本蔡崇信是代表AB投资公司去看要不要投资马云的,结果去到杭州才发现,马云连公司都还没有,只有个运行了几个月的网站。
不过,这次见面,蔡崇信对马云一见钟情。
第一次参观阿里,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黑压压坐着20多人,地上满是床单,一群着了魔一样的年轻人在那里喊叫着、欢笑着,翻佛一个吃大锅饭的大家庭。
蔡崇信很喜欢这种氛围,也佩服马云从中展示的领袖魅力。
创立阿里前,马云已经有过三次创业经历,都算不上成功。1999年创立阿里时,他已经35岁,算是高龄创业者了。
但蔡崇信发现,马云的眼睛里还都是大梦想,谈论的都是伟大愿景,而不是商业模式、赚钱盈利或者其他业务上的东西。对一个屡战屡败的创业者来说,这非常难得。
马云给蔡崇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动了加入阿里的心思。
1999年末,蔡崇信再次来到杭州,并带上了他怀孕的妻子。从湖畔花园谈完事情后,他们一起西湖泛舟。这是一次改变两人命运的旅行。
△蔡崇信和妻子
蔡崇信在船上突然对马云说:“你要成立公司,要融资,我懂财务和法律,我可以加入公司帮你做”。
马云听到后差点掉到湖里,他不敢相信:“你再想一想,我付不起你那么高的薪水,我这里一个月只有 500 块工资。”
蔡崇信很坚定:“我已经想好了,我就是想加入创业公司,跟一批人共事。”
蔡崇信的妻子有孕在身,也不希望他折腾换工作,但她对马云说:“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巴巴,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的。”
当时蔡崇信的收入,用马云开玩笑的话就是:蔡崇信可以买下十几个当时的阿里巴巴。
这就是魄力和远见,蔡崇信脱下名牌西装,卷起袖子加入了这家让人沸腾的创业公司。
蔡崇信是如何成为马云背后的男人的?
蔡崇信加入阿里之后做了哪些重要贡献?
若以现在资本市场的标准看,当时阿里恐怕只能用“一片荒芜”来形容,别说没有制度、标准,就连最简单的公司登记都没有。
蔡崇信加入后,把阿里员工集合在一起,在杭州湿热的夏夜里,拿着一块小白板,挥汗如雨地从最基本的“股份”、“股东权益”开始教起,接着又帮创始的“十八罗汉”,准备了18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上面明确了每个人的股权和义务,合同做的滴水不漏。
从这一刻开始,阿里巴巴这家“公司”,才有了最粗略的雏形。
紧接着就是蔡崇信加入阿里后最艰巨的任务——帮马云找钱。
蔡崇信加入前,马云进行过 37 次融资尝试,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外界不相信马云的梦想,甚至说他们不相信马云这个人。这也不奇怪,有哪家风投会投已加尚未进行工商注册、创始人没有成功创业经历、讲话还特别忽悠满口大词的公司。
那时候,马云早期筹资的 50 万元也几乎耗尽,连 500 元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公司尚未诞生就陷入绝境。
同时,2000 年前后,网络泡沫折损了一堆网络公司,融资难度非常大。
蔡崇信一共帮马云做过 4 次重要增资,每一次,都让阿里脱胎换骨。
第一次增资,1999 年 8 月。蔡崇信有位台湾好友刚好是高盛香港地区的投资经理,正要对中国互联网行业进行一次尝试性投资,蔡崇信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机会,说服这个好友投资阿里。
由于有蔡崇信背书,外界对阿里的信任大增,该投资于当年 10 月敲定,高盛领衔一众机构向阿里投资 500 万美元,其中就包括蔡崇信的老东家 AB投资公司。
这次融资意义重大,它既让阿里有了继续发展的资金,也得到了投行巨头高盛的背书。
第二次增资是 2000 年,也是难度最高的一次。阿里巴巴要增资 2500 万美元。当时正值网络泡沫,网络公司血流成河,不知倒了多少家,阿里巴巴的状况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一次,蔡崇信找上了日本软银的孙正义。
孙正义第一次听了马云 6 分钟的演讲后,完全没有对阿里进行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就决定向阿里巴巴注资 4000 万美元,但是他要求占有公司 49% 的股份。
马云与蔡崇信赴日本与孙正义面对面做了一轮谈判,孙正义再次坚持 4000 万美元。
马云听完出价后心潮澎湃,觉得应该是这样了,但蔡崇信说 NO,吓了孙正义一跳,最后调整为 3000 万美元。之后,蔡崇信又说了一次 NO,最终让孙正义同意只投 2000 万美元。
如果那个时候要 4000 万美元的话,阿里巴巴的股份会被稀释更多。不仅如此,蔡崇信调整融资额度对阿里巴巴的格局是有利的,这一点,作为创业者马云的经验肯定是不如资本市场有运作经验的蔡崇信的。
这一仗,蔡崇信帮阿里巴巴度过最危险的难关。软银的资金到位后没多久,美国科技股就因网络泡沫,从高点崩落,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在这波熊市中灭顶,惟独资金在手的阿里巴巴,有惊无险挺过这场世纪风暴。
第三次增资是2004年2月。蔡崇信帮阿里拿到软银、富达投资、GGV共计8200万美元的投资。
第四次是2005年8月,阿里收购雅虎中国。雅虎投入10亿美元现金和雅虎中国价值7亿美金的资产获得阿里40%的股份。这之后,阿里不仅有充足的资源,建构“淘宝网”,也因合并雅虎中国,坐稳今天中国第一大电子商务的宝座。
马云的幸运在于,阿里事业开始发展的最早期就有了一个解决一切财务、法律疑问的守护神。
马云曾经在《赢在中国》节目中这样夸赞蔡崇信:
“像蔡崇信这样的人不可能在公司内部培养出来,只能从公司外部找,但多半公司找的时候已经是快要上市了,他们来的目的就是准备上市。而前期创业者把该犯的错误已全部犯过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有些投资上的错误根本不可逆。”
1999年的蔡崇信为什么敢这样冒险?
可以说,1999 年蔡崇信那个冒险的决定,改变了阿里的命运,改变了马云的命运,当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问题来了,蔡崇信当年为什么敢冒这个险?
这又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根据蔡崇信的回答,我总结出两点。
蔡崇信说,他做事看人。
最初接触时,马云的一个举动让蔡崇信非常感动。
“我见过他们18个创始人,都是马云的学生,一群没出过国的人,但个个精力旺盛,龙精虎猛,感觉很奇特。我跟马云说,你把股东名单发我,我给你注册公司,马云就发来了传真,18个人都在上面。虽然他们都是马云的学生,但马云把他们看作创始人和伙伴。与同伴分享,这在创始人中可不常见,我就动心了。”
蔡崇信说:“跟谁干,跟人的感觉,有没有操守,品格如何,值不值得信任,有没有友情。如果觉得对方会照看你,你就有纵身一跃的勇气。我绝对相信人的因素。”
做事最重要的是,跟对人。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曾经有个前辈跟我说过,你要追随你佩服的人,和他一起做事。如果你看不上你的领导或老板,你很难获得成功。
蔡崇信辞职加入阿里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也是经历了一番“家族争执”。
蔡崇信家三代都是律师,他的父亲蔡中曾、祖父蔡六乘,是以国际法律事务见长的“常在法律事务所”创办人,早期在台湾律师界,“常在法律事务所”与“理律法律事务所”可说是台湾独占鳌头的两大律师楼。
蔡家政商实力深厚,根据“常在”早期的合伙人、现任华通律师事务所所长刘振玮表示,蔡崇信的祖父当年还曾经接受过上海黑帮教父杜月笙的法律咨询,地位可见一斑,来台后,也经常承接行政院等官方大型法律案件的委托;父亲蔡中曾则是台湾取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的第一人,还担任耶鲁大学的校董。后来蔡崇信和父亲一样取得耶鲁法学博士学位,父子同样出自耶鲁名门,曾经是台湾法律界的一则佳话。
1999年,蔡崇信提出想加入阿里时,一向开朗民主、尊重孩子自由发展的蔡中曾也摇头反对,当时的阿里还是一家前途茫茫,“钱”景不知在哪的网络公司。蔡中曾问身边几位经常进出中国市场的好友,据说每位好友都投下“反对票”。
但最后,蔡崇信心意已决,父亲蔡中曾依然放手,让蔡崇信自己选择。就这样,蔡崇信上了马云的船。
蔡崇信有一套做选择的逻辑:
下行风险很小,上行收益很大,
这事儿就可以干。
“耶鲁法学院的学位是这世上少见的珍宝,在政府和商业世界里都很稀缺。换句话说,我去冒险,风险收益是不对称的(asymmetrical) ,下行风险(downside risk)很小,上行收益(upside benefit)可能很大。说到底,如果我去阿里巴巴干半年,公司不行了,我还是可以再回头去干税务律师或者做投资。”
我第一次看到蔡崇信这种选择逻辑时,如获至宝。
2018 年 3 月份,我辞去年薪 50 万副总裁的工作,开始创业。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如果我失败了,大不了再找一份工作,拿到年薪 50 万并不困难。如果我成功了,肯定不仅仅是赚 50 万,而且我从此还开始真正拥有自己的事业。我还不到 30 岁,这时候不冒险什么时候冒险?
我背后的选择逻辑和蔡崇信一样,但是我没有抽象成方法论。蔡崇信提的这个特别好,我相信以后我们面临一些抉择时候,它都能辅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是其所有选择的叠加结果。人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但真正左右命运走向的,往往就是几个关键节点的选择。
然而,说到容易,做到很难。如果当年的阿里摆在你面前,你会像蔡崇信一样纵身一跃吗?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源头买真品,本地享服务
源头买真品,本地享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那个放弃580万年薪去创业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那个放弃580万年薪去创业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商云海百家号一个人能够没有那么多金钱、荣誉、权势等身外之物,但却不能缺少心灵的柔软和温度。感恩,就是心灵的柔软和有温度的体现。一个心存阳光,懂得感恩的人,他的心灵是明朗、亮丽、旷达、温暖的,他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远远超过金钱、荣誉等身外之物。那个放弃580万年薪,加入月薪500创业公司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后来,他身价数百亿,成为阿里巴巴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他叫蔡崇信,行事低调,极少抛头露面,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被称为马云背后的男人——阿里巴巴的隐形英雄。阿里上市前董事会有四个席位,其中一个就是蔡崇信;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中,只有两个是永久合伙人,一个是马云,另一个就是蔡崇信。马云自己说过,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感谢 4 个人——孙正义、杨致远、金庸、蔡崇信,如果非得选一个最感谢的,那就是蔡崇信。如果让马云选三个最信任的人,其中肯定有蔡崇信,如果只选一个,恐怕也还是蔡崇信。蔡崇信,祖籍浙江省湖州,1964年出生于台湾,1990年拿到耶鲁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从耶鲁毕业后,蔡崇信先是在纽约做税务律师,三年后进入私募股权行业,1995年开始为总部设在瑞典的AB投资公司工作,主要负责该公司亚洲私募股本业务,年薪70万美金。1999年5月,蔡崇信第一次见到马云。原本蔡崇信是代表AB投资公司去看要不要投资马云的,结果去到杭州才发现,马云连公司都还没有,只有个运行了几个月的网站。不过,这次见面,蔡崇信对马云“一见钟情”。第一次参观阿里,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黑压压坐着20多人,地上满是床单,一群着了魔一样的年轻人在那里喊叫着、欢笑着,翻佛一个吃大锅饭的大家庭。蔡崇信很喜欢这种氛围,也佩服马云从中展示的领袖魅力。蔡崇信发现,马云的眼睛里还都是大梦想,谈论的都是伟大愿景,而不是商业模式、赚钱盈利或者其他业务上的东西。对一个屡战屡败的创业者来说,这非常难得。1999年末,蔡崇信再次来到杭州,并带上了他怀孕的妻子。从湖畔花园谈完事情后,他们一起西湖泛舟。这是一次改变两人命运的旅行。蔡崇信在船上突然对马云说:“你要成立公司,要融资,我懂财务和法律,我可以加入公司帮你做”。马云听到后差点掉到湖里,他不敢相信:“你再想一想,我付不起你那么高的薪水,我这里一个月只有 500 块工资。”蔡崇信很坚定:“我已经想好了,我就是想加入创业公司,跟一批人共事。”蔡崇信的妻子有孕在身,也不希望他折腾换工作,但她对马云说:“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巴巴,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的。”当时蔡崇信的收入,用马云开玩笑的话就是:蔡崇信可以买下十几个当时的阿里巴巴。这就是魄力和远见,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是其所有选择的叠加结果。人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但真正左右命运走向的,往往就是几个关键节点的选择。然而,说到容易,做到很难。如果当年的阿里摆在你面前,你会像蔡崇信一样纵身一跃吗?其实想一想当初的蔡崇信如果还只是做AB投资公司。充其量也是高级打工皇帝,不可能做到到现在这样的成就。现在光靠打工每个月赚几千上万的工资,买的起房养得起狗么?多数情况下,靠死工资要实现财务自由,很难很难,除非你是职场中前20%的优秀人士,升职加薪快人一步。“被动收入”普遍被认为是实现““躺着赚钱”的最佳收入类型。那么问题又来了?“躺着赚钱”的“被动收入”都有哪些?分享经济互联网+新零售多年前,“分享经济”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专业名词,如今,走在大街上遍地的OFO、摩拜单车;外出旅游,大量兴起的Airbnb、短租住房等分享经济业务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现在甚至连充电宝都可以共享了。分享经济的产业之所以那么多,现在互联网创业改变了一部分人的命运 ,尤其是分享经济新平台的出现,会改变更多人的命运。别人琢磨不透的商机,正是你赚钱的好项目,如果你厌倦了朝九晚五的月光族生活,想拥抱有车有房的体面人生,如果你也渴望这样的生活加208接185连3414聊解还等什么?是因为分享经济不仅给生活带来颠覆性的便利,而且创造了不可取代的经济价值和大量创就业机会。这股越刮越大的“分享经济风”同时也引起了国家的注意,甚至将它列为“十三五”重要战略规划。一直以来只有经营者赚钱,消费者花钱,如果消费者也想赚钱,想参与商业利润的分配!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时代发展到今天, 在当今商业商品琳琅满目,良莠不齐的背景下,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革新的背景下成为可能:1、商人永远被认作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商家的宣传变得苍白无力;2、消费者经过广告夸大宣导,被多次伤害之后显得迷茫希望身边能有有经验的人给予指点;3、流通利润的巨大,总是被少部分人赚取,贫富差距加大尤显不公平;4、消费者越来越清楚“要想改变只有花钱的份,只有像经营者一样思维”,越来越想获得流通利润的分配资格;5、信息技术的发展,每一个人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做宣传和推广,达到经营的效果;6、拉动消费促进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商业经济的必须;消费者终于进入革命式变化时代,消费者终于也可以参与商品利润的分配了。只需要改变一下思维,做资源的整合者,找到更多优惠的消费渠道,找到更多迷茫的消费者,就可以做一个消费商成就自己的经营梦想。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是其所有选择的叠加结果。人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但真正左右命运走向的,往往就是几个关键节点的选择。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商云海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分享网络见闻科技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弃30万年薪去创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