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中国五大经济浪潮的浪潮中,个体如何实现知识变现

拒绝访问 | www.colabug.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colabug.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20c2d32dd1f43cb-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杭报集团主办
本版主要新闻
技术支持 :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知识“网红”,如何变现?
记者 厉 玮 一条不足60秒的语音信息,让回答者拿到了4999元的赏金。被疯狂偷听之后,又“卖”出了1.8万元!最近,果壳网旗下“在行”推出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创造了一个为知识付费的奇迹。 而在“分答”爆红之前,这场关于知识变现的商业大战已经悄然打响,“在行”、“值乎”、“知乎Live”等轻量级、碎片化的知识服务产品都纷纷入局。如果说Uber、Airbnb引爆了全球共享经济的新浪潮,那么果壳网和知乎则正在开辟一条国内知识共享之路。 一向“文火熬汤”的精英人群知识社区,怀着一颗颠覆之心,首先为知识变现打开了一扇天窗,让第一束光透了进来。从重知识输出到轻咨询互动,我们的好奇心离生活越来越近了。 眼下的认知盈余,真的到了变现时刻? 事实上,这些知识服务产品想找到变现的最佳姿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1/过去时 知识网红的个人经济形态在这几年内得到慢慢挖掘,但是一直没有一种极速、便捷且直接针对内容的变现方式。 最近,开水族馆的生物男(以下简称“开水”)在微博上收到一个求租号做推广的私信。对方开出的条件是,租金按天算,每接到一条广告就给开水6500元,一个月可以提供10-20条广告在他的微博上进行推广。面对这样一笔不菲的额外收入,开水不仅直接回绝了,还把对方调侃了一番。 独立鱼类学者开水算是个典型的知识网红。没有开通知乎,在果壳网上也鲜少发言,他的主战场在微博,目前粉丝数60万。开水每天在微博被@,大家拍了鱼的照片,搞不清到底是什么种类,就来咨询他。不夸张地说,他单看鱼骨头也能叫得出鱼名。 “租号免费做推广的方式,的确可以迅速增加粉丝数,提高活跃度。在商言商,我不排斥接广告、写软文这样的变现方式,但是变成一个简单粗暴的营销账号就严重违背了我的原则,也破坏了我的输出内容。”从两年前开始,开水会在微博上推送各种美食类广告。“这是粉丝的需求,而我有资源和平台,能为他们创造福利,何乐而不为。所以,我不向商家收取任何费用。如果是纯商业性的推广,我会从中收取一定费用。” 一直以来,在各种知识变现的付费产品浮出市场之前,专业大V的变现方式非常有限,最传统的途径就是出版书籍。 浙大心理学博士采铜是知乎上的高赞答主。开通知乎5年,他以981个高质量的回答,获得了53万多人的关注、53万多个点赞和12万次感谢。今年4月,他的新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正式上架,已经连续两个月占据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榜和亚马逊图书榜前列。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动听968音乐调频主持人鲁瑾也是如此,写了多年杂志专栏因为一篇爆红的《暖男》如今成了畅销书作家。出书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内容用最直观的方式传播出去,并且从中获得较为可观的收入。但是通过畅销书赚钱,这种变现方式的实现难度极高。 “所以,知乎曾经和出版社合作出书,推出了《知乎周刊》《一小时》《知乎·盐》三个出版物系列。同时,还将知识变成文摘和视频,推出‘职人介绍所’访谈类视频栏目。”不过采铜表示,这些并不能给知乎答主带来高额的收益,且收入实在有限。“像电子书,是由知乎编辑来挑选作者和文章的,我赚到了5万多块,已经算很不错了。”他很早就建议,至少可以在知乎专栏加个打赏功能,却一直没有实现。 说到打赏,这更像是一种看心情付费的知识变现方式。即阅读者看完了整篇文章,再考虑是否要给个赏钱。鲁瑾的个人公众号《鲁瑾脱口秀》开通了赞赏功能,每篇推送的文章少则得赏1元,多则上百元。加上微博长文章的打赏,平均每天算起来也能收入百来块,等于额外赚了零花钱。 不过,眼下更普遍的现象是往往质量很棒的文章上万人看了,但是换来的赏钱也只有零星的几个赞赏。虽然像微博已经推出了付费阅读,微信公众号也传言一直要增加这个功能,但是被多数的专业大V们看做是赤裸裸的折现途径,甚至嗤之以鼻。 所以,虽然知识网红的个人经济形态在这几年内得到慢慢挖掘,但是一直没有一种极速、便捷且直接针对内容的变现方式,要么是受众有限,要么是难度太高,要么风险太大。 2/进行时 真正引爆知识变现的付费问答产品还是果壳网“在行”推出的“分答”。这是一种“轻咨询”的模式,快速而方便。 国内真正出现以“知识”作为“标的”的有偿共享经济模式,也就是这短短一年的事。果壳网在去年3月13日上线的“在行”,算是推出最早也最成熟的付费问答产品了。 通过“在行”,可以约见不同领域的行家,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见面约谈。最初的确吸引了大量的各行各业“行家”,入驻出售自己的“时间”,“点我吧”用户产品负责人刘飞就是其中之一。他去年3月入驻在行,成为平台上的“行家”。至今见过71人,最热门的课程是产品经理入门指南。“这些单子大多是在北京接的,现在到了杭州约谈频次变低了。不是每个约见都接,大概每个月1-2次。”按照平均每节课400元的价格来计算,这的确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而且,由于超高的好评率和受欢迎程度,刘飞的名字时常会出现在杭州本地的“行家”推荐榜里。 见面形式是一对一在咖啡馆坐着对谈。大部分情况下,刘飞会先用半个多小时讲述准备好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答对方的问题,时长一个半小时。在行还有一种全国通话的远程服务,两个人约定好一个时间,直接拨打电话或者用其他方式远程沟通。而刘飞的习惯是跟人微信视频,这样能看到对方,会更有亲切感。 开水是在行初创时期核心群的成员之一。在行虽然注重纵深,对个人的帮助更深入。但是他发现,时间一久,“行家”能出售的时间就非常少。“金融、理财、创业、投资和医疗,这些领域的行家依然很热门,但我身边其他一些领域的‘在行’朋友,接单的频次越来越低,有一些甚至不再应约见面了。好奇心没了,也没有‘挤时间’的动力了。”虽然之前姬十三对外表示“在行”的数据一直在上升甚至暴涨,但眼下活跃度的确大不如前了。 今年4月1日,知乎推出新产品“值乎”,希望通过小额微量信息交易,来完成向知乎内丰富的知识收费的过渡。莫名其妙的是,“值乎”的活跃期很短。看起来更像是抖机灵,题主自己去张罗内容,然后打上马赛克让大家付费阅读。 “知乎Live”是在“值乎”昙花一现之后发布的。今年5月16日,知乎开通实时问答功能“知乎Live”。目前这个产品还处在内部测试阶段,采取官方邀请制。刘飞表示,类似“知乎Live”的形式已经在互联网上存在了一年之久,就是线上群组分享,用收费群的形式在微信或者支付宝群组里完成。 明天,心理咨询师动机在杭州(以下简称“动机”)将在“知乎Live”上进行一次答疑分享,主题是“敏感和内向者的幸福课”,将发售200张定价19.9元的门票。“我之前参加过心理咨询师清流的‘知乎Live’,这种一对多的线上分享,就像眼下很热的微信直播课程。”动机也是在行的热门“行家”,不过他时而开时而关,最近显示的状态是——行家最近忙,暂不可约。 真正引爆知识变现的付费问答产品还是果壳网“在行”推出的“分答”。这是一种“轻咨询”的模式,回答者利用碎片时间答题,快速而方便。提问者可以靠偷听赚钱。采铜是5月17日开通“分答”的,头两天收到的问题不多。随着每天不断曝光,采铜收到的提问逐渐增多。“分答”的迭代升级很快,后来出现“收听”“找人”功能后,他的投入得以持续积累。 不管是回答者也好,提问者也好,“分答”的商业模式是在总流水里抽走10%,这其中包括偷听者的10%,也就是1毛钱。目前,采铜每天收到二三十个问题。以日入千元的态势,可以解决他的日常开销了。“每个问题要在60秒之内把该说的有效信息都表达清楚,这和我伏案写书不一样,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出色的表达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不过大道至简,能切中要点往往一两句话就说明白了。”采铜开玩笑说,“分答”硬生生把他逼成了华少。 鲁瑾也是“分答”才华榜上的常客。“原来这个榜单是按照收入排行的,现在模式改变了,大家可以根据兴趣和职业去发现更多有趣好玩的人。像我擅长解答情感类问题,往往就会在深夜被排在才华榜的前列,这是分答用户精细化运营的一步。”截至昨天,鲁瑾总共回答了78个问题,收入超过了6000元。 3/将来时 从长期来看,一定是知识专业人士在这个平台占主流,猎奇式偷听的热潮一定会衰退,市场会判断知识的价值。 当然,如果要在这个5月选择一款最火的互联网+产品,“分答”应该当之无愧。自5月中旬上线以来,已经持续在朋友圈火爆刷屏了近一个月。随着用户数放大,到达一定量级之后,这收入,不敢想象。 当所有人都在质疑王思聪们的爆料狂欢,采铜倒认为“分答”团队招揽各种明星的加入只是一种短期的导流和建立竞争壁垒的行为,从长期来看,一定是知识专业人士在这个平台占主流,猎奇式偷听的热潮一定会衰退,市场会判断知识的价值。“从目前来看,这对专业的知识生产者来说会是一种长期的利好,形成了良性循环,才能催生优质内容。” 作为一个资深产品经理,刘飞倒认为不论是“分答”还是“值乎”,离真正的知识变现还存在一段不小的距离。“‘分答’主要是分享碎片化的信息,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内容的质量,而是回答者的知名度。”的确,先是鹦鹉史航,然后不加V,再到王思聪,分答出现的三个爆点都是巨大的粉丝效应。相比较而言,刘飞表示“在行”和“知乎Live”是目前最接近知识变现的产品。 2010年,美国出现了两种问答社区,一种是以Quora为代表的严肃知识类问答社区,一种是以Formspring为代表的社交问答类社区。不过眼下,Quora 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刚刚达到1亿并完成了首笔收购,而Formspring早在三年前因为盈利模式不清被迫关闭了。 可以想见,这些想守住情怀的知识服务产品,想找到变现的最佳姿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就刘飞的体会而言,知识变现在国内市场还远未成熟,这些现有的产品看似是知识变现,很多倒不如说是信息变现,售卖的多是故事、段子和快餐式的知识。 不过,这几天“分答”上用户的玩法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比如现在有些人,睡前会让回答者唱歌、读诗,玩得很嗨。确保内容的新鲜感,总不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在流量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下,短期之内各个平台定价的水涨船高不可避免。采铜一直在调整问题的定价,试图在大众购买力的范围内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定位。 鲁瑾在“分答”上每个提问的最初定价是50元,现在涨到了100元。“我都会事先写出一段完整的文字稿,而不是看着问题临场发挥。有时候一遍就过,有时候则要重录好几遍。”鲁瑾一向对自己的职业要求很高,不允许在回答中出现任何表达上的瑕疵。所以看起来是一句句简短的60秒,背后是三万多字的巨大工作量。“我付出的劳动价值,完全对得起这个价格。” 不过,鲁瑾的定价也不是绝对的。“做节目、写文章、运营向阳花基金,其实我根本没有什么空闲时间,所以可能未来会根据自己的忙碌程度来定价。价格低了,提问就多;价格高了,提问就少。” 那么,这种短平快的盈利模式会成为知识网红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渠道吗?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主业,利用闲散时间在付费问答平台上答疑解惑,只是赚一笔有限的额外收入。原来,这种利好一开始对于知识生产者而言是无意所得。现在等于什么?坐在出租车上回答一两个提问,正好可以攒够车费,下馆子等座的时候再回答几个问题,说不定连饭钱都省了。 动机的观点是,更多专业知识大V通过内容带来流量,是在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答”上动机不再使用自己的网名,而是用了真名陈海贤,活跃度也非常高。积累了足够的知名度,现在他还是不少真人秀节目的心理顾问。 开水也总被粉丝们调侃是“生物界的通告艺人”。《王牌碟中谍》、《一站到底》、《寻找科学达人》……开水经常会以邀请嘉宾或参赛者的身份出现在这些真人秀节目上,增加自己的曝光率。而且,他很懂得利用自己的特长给粉丝提供有用的东西,比如利用眼下很火爆的社交形式——录制一些知识小视频,发到微博上。 开水表示,这样做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让这些流量直接变现,而是成为生物科学研究的无形资本。各地的粉丝可以给他提供他需要的第一手新信息。 所以在动机看来,与其说是为知识付费,倒不如说是在为人际关系付费。“一切变得越来越扁平化之后,任何知识盈余的人与知识匮乏的人之间都可以实现合理的价值交换,比如你和王思聪在‘分答’上进行‘隔空对话’。” 而且,你能说王思聪二十多万的收入不是知识变现吗?他的回答真诚、有趣又不乏深度,某些角度拿捏得很好。这些独特的个人经历,都是有效而优质的信息。
[] [] [] []
知识“网红”,如何变现?
记者 厉 玮 一条不足60秒的语音信息,让回答者拿到了4999元的赏金。被疯狂偷听之后,又“卖”出了1.8万元!最近,果壳网旗下“在行”推出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创造了一个为知识付费的奇迹。 而在“分答”爆红之前,这场关于知识变现的商业大战已经悄然打响,“在行”、“值乎”、“知乎Live”等轻量级、碎片化的知识服务产品都纷纷入局。如果说Uber、Airbnb引爆了全球共享经济的新浪潮,那么果壳网和知乎则正在开辟一条国内知识共享之路。 一向“文火熬汤”的精英人群知识社区,怀着一颗颠覆之心,首先为知识变现打开了一扇天窗,让第一束光透了进来。从重知识输出到轻咨询互动,我们的好奇心离生活越来越近了。 眼下的认知盈余,真的到了变现时刻? 事实上,这些知识服务产品想找到变现的最佳姿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1/过去时 知识网红的个人经济形态在这几年内得到慢慢挖掘,但是一直没有一种极速、便捷且直接针对内容的变现方式。 最近,开水族馆的生物男(以下简称“开水”)在微博上收到一个求租号做推广的私信。对方开出的条件是,租金按天算,每接到一条广告就给开水6500元,一个月可以提供10-20条广告在他的微博上进行推广。面对这样一笔不菲的额外收入,开水不仅直接回绝了,还把对方调侃了一番。 独立鱼类学者开水算是个典型的知识网红。没有开通知乎,在果壳网上也鲜少发言,他的主战场在微博,目前粉丝数60万。开水每天在微博被@,大家拍了鱼的照片,搞不清到底是什么种类,就来咨询他。不夸张地说,他单看鱼骨头也能叫得出鱼名。 “租号免费做推广的方式,的确可以迅速增加粉丝数,提高活跃度。在商言商,我不排斥接广告、写软文这样的变现方式,但是变成一个简单粗暴的营销账号就严重违背了我的原则,也破坏了我的输出内容。”从两年前开始,开水会在微博上推送各种美食类广告。“这是粉丝的需求,而我有资源和平台,能为他们创造福利,何乐而不为。所以,我不向商家收取任何费用。如果是纯商业性的推广,我会从中收取一定费用。” 一直以来,在各种知识变现的付费产品浮出市场之前,专业大V的变现方式非常有限,最传统的途径就是出版书籍。 浙大心理学博士采铜是知乎上的高赞答主。开通知乎5年,他以981个高质量的回答,获得了53万多人的关注、53万多个点赞和12万次感谢。今年4月,他的新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正式上架,已经连续两个月占据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榜和亚马逊图书榜前列。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动听968音乐调频主持人鲁瑾也是如此,写了多年杂志专栏因为一篇爆红的《暖男》如今成了畅销书作家。出书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内容用最直观的方式传播出去,并且从中获得较为可观的收入。但是通过畅销书赚钱,这种变现方式的实现难度极高。 “所以,知乎曾经和出版社合作出书,推出了《知乎周刊》《一小时》《知乎·盐》三个出版物系列。同时,还将知识变成文摘和视频,推出‘职人介绍所’访谈类视频栏目。”不过采铜表示,这些并不能给知乎答主带来高额的收益,且收入实在有限。“像电子书,是由知乎编辑来挑选作者和文章的,我赚到了5万多块,已经算很不错了。”他很早就建议,至少可以在知乎专栏加个打赏功能,却一直没有实现。 说到打赏,这更像是一种看心情付费的知识变现方式。即阅读者看完了整篇文章,再考虑是否要给个赏钱。鲁瑾的个人公众号《鲁瑾脱口秀》开通了赞赏功能,每篇推送的文章少则得赏1元,多则上百元。加上微博长文章的打赏,平均每天算起来也能收入百来块,等于额外赚了零花钱。 不过,眼下更普遍的现象是往往质量很棒的文章上万人看了,但是换来的赏钱也只有零星的几个赞赏。虽然像微博已经推出了付费阅读,微信公众号也传言一直要增加这个功能,但是被多数的专业大V们看做是赤裸裸的折现途径,甚至嗤之以鼻。 所以,虽然知识网红的个人经济形态在这几年内得到慢慢挖掘,但是一直没有一种极速、便捷且直接针对内容的变现方式,要么是受众有限,要么是难度太高,要么风险太大。 2/进行时 真正引爆知识变现的付费问答产品还是果壳网“在行”推出的“分答”。这是一种“轻咨询”的模式,快速而方便。 国内真正出现以“知识”作为“标的”的有偿共享经济模式,也就是这短短一年的事。果壳网在去年3月13日上线的“在行”,算是推出最早也最成熟的付费问答产品了。 通过“在行”,可以约见不同领域的行家,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见面约谈。最初的确吸引了大量的各行各业“行家”,入驻出售自己的“时间”,“点我吧”用户产品负责人刘飞就是其中之一。他去年3月入驻在行,成为平台上的“行家”。至今见过71人,最热门的课程是产品经理入门指南。“这些单子大多是在北京接的,现在到了杭州约谈频次变低了。不是每个约见都接,大概每个月1-2次。”按照平均每节课400元的价格来计算,这的确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而且,由于超高的好评率和受欢迎程度,刘飞的名字时常会出现在杭州本地的“行家”推荐榜里。 见面形式是一对一在咖啡馆坐着对谈。大部分情况下,刘飞会先用半个多小时讲述准备好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答对方的问题,时长一个半小时。在行还有一种全国通话的远程服务,两个人约定好一个时间,直接拨打电话或者用其他方式远程沟通。而刘飞的习惯是跟人微信视频,这样能看到对方,会更有亲切感。 开水是在行初创时期核心群的成员之一。在行虽然注重纵深,对个人的帮助更深入。但是他发现,时间一久,“行家”能出售的时间就非常少。“金融、理财、创业、投资和医疗,这些领域的行家依然很热门,但我身边其他一些领域的‘在行’朋友,接单的频次越来越低,有一些甚至不再应约见面了。好奇心没了,也没有‘挤时间’的动力了。”虽然之前姬十三对外表示“在行”的数据一直在上升甚至暴涨,但眼下活跃度的确大不如前了。 今年4月1日,知乎推出新产品“值乎”,希望通过小额微量信息交易,来完成向知乎内丰富的知识收费的过渡。莫名其妙的是,“值乎”的活跃期很短。看起来更像是抖机灵,题主自己去张罗内容,然后打上马赛克让大家付费阅读。 “知乎Live”是在“值乎”昙花一现之后发布的。今年5月16日,知乎开通实时问答功能“知乎Live”。目前这个产品还处在内部测试阶段,采取官方邀请制。刘飞表示,类似“知乎Live”的形式已经在互联网上存在了一年之久,就是线上群组分享,用收费群的形式在微信或者支付宝群组里完成。 明天,心理咨询师动机在杭州(以下简称“动机”)将在“知乎Live”上进行一次答疑分享,主题是“敏感和内向者的幸福课”,将发售200张定价19.9元的门票。“我之前参加过心理咨询师清流的‘知乎Live’,这种一对多的线上分享,就像眼下很热的微信直播课程。”动机也是在行的热门“行家”,不过他时而开时而关,最近显示的状态是——行家最近忙,暂不可约。 真正引爆知识变现的付费问答产品还是果壳网“在行”推出的“分答”。这是一种“轻咨询”的模式,回答者利用碎片时间答题,快速而方便。提问者可以靠偷听赚钱。采铜是5月17日开通“分答”的,头两天收到的问题不多。随着每天不断曝光,采铜收到的提问逐渐增多。“分答”的迭代升级很快,后来出现“收听”“找人”功能后,他的投入得以持续积累。 不管是回答者也好,提问者也好,“分答”的商业模式是在总流水里抽走10%,这其中包括偷听者的10%,也就是1毛钱。目前,采铜每天收到二三十个问题。以日入千元的态势,可以解决他的日常开销了。“每个问题要在60秒之内把该说的有效信息都表达清楚,这和我伏案写书不一样,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出色的表达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不过大道至简,能切中要点往往一两句话就说明白了。”采铜开玩笑说,“分答”硬生生把他逼成了华少。 鲁瑾也是“分答”才华榜上的常客。“原来这个榜单是按照收入排行的,现在模式改变了,大家可以根据兴趣和职业去发现更多有趣好玩的人。像我擅长解答情感类问题,往往就会在深夜被排在才华榜的前列,这是分答用户精细化运营的一步。”截至昨天,鲁瑾总共回答了78个问题,收入超过了6000元。 3/将来时 从长期来看,一定是知识专业人士在这个平台占主流,猎奇式偷听的热潮一定会衰退,市场会判断知识的价值。 当然,如果要在这个5月选择一款最火的互联网+产品,“分答”应该当之无愧。自5月中旬上线以来,已经持续在朋友圈火爆刷屏了近一个月。随着用户数放大,到达一定量级之后,这收入,不敢想象。 当所有人都在质疑王思聪们的爆料狂欢,采铜倒认为“分答”团队招揽各种明星的加入只是一种短期的导流和建立竞争壁垒的行为,从长期来看,一定是知识专业人士在这个平台占主流,猎奇式偷听的热潮一定会衰退,市场会判断知识的价值。“从目前来看,这对专业的知识生产者来说会是一种长期的利好,形成了良性循环,才能催生优质内容。” 作为一个资深产品经理,刘飞倒认为不论是“分答”还是“值乎”,离真正的知识变现还存在一段不小的距离。“‘分答’主要是分享碎片化的信息,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内容的质量,而是回答者的知名度。”的确,先是鹦鹉史航,然后不加V,再到王思聪,分答出现的三个爆点都是巨大的粉丝效应。相比较而言,刘飞表示“在行”和“知乎Live”是目前最接近知识变现的产品。 2010年,美国出现了两种问答社区,一种是以Quora为代表的严肃知识类问答社区,一种是以Formspring为代表的社交问答类社区。不过眼下,Quora 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刚刚达到1亿并完成了首笔收购,而Formspring早在三年前因为盈利模式不清被迫关闭了。 可以想见,这些想守住情怀的知识服务产品,想找到变现的最佳姿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就刘飞的体会而言,知识变现在国内市场还远未成熟,这些现有的产品看似是知识变现,很多倒不如说是信息变现,售卖的多是故事、段子和快餐式的知识。 不过,这几天“分答”上用户的玩法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比如现在有些人,睡前会让回答者唱歌、读诗,玩得很嗨。确保内容的新鲜感,总不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在流量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下,短期之内各个平台定价的水涨船高不可避免。采铜一直在调整问题的定价,试图在大众购买力的范围内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定位。 鲁瑾在“分答”上每个提问的最初定价是50元,现在涨到了100元。“我都会事先写出一段完整的文字稿,而不是看着问题临场发挥。有时候一遍就过,有时候则要重录好几遍。”鲁瑾一向对自己的职业要求很高,不允许在回答中出现任何表达上的瑕疵。所以看起来是一句句简短的60秒,背后是三万多字的巨大工作量。“我付出的劳动价值,完全对得起这个价格。” 不过,鲁瑾的定价也不是绝对的。“做节目、写文章、运营向阳花基金,其实我根本没有什么空闲时间,所以可能未来会根据自己的忙碌程度来定价。价格低了,提问就多;价格高了,提问就少。” 那么,这种短平快的盈利模式会成为知识网红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渠道吗?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主业,利用闲散时间在付费问答平台上答疑解惑,只是赚一笔有限的额外收入。原来,这种利好一开始对于知识生产者而言是无意所得。现在等于什么?坐在出租车上回答一两个提问,正好可以攒够车费,下馆子等座的时候再回答几个问题,说不定连饭钱都省了。 动机的观点是,更多专业知识大V通过内容带来流量,是在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答”上动机不再使用自己的网名,而是用了真名陈海贤,活跃度也非常高。积累了足够的知名度,现在他还是不少真人秀节目的心理顾问。 开水也总被粉丝们调侃是“生物界的通告艺人”。《王牌碟中谍》、《一站到底》、《寻找科学达人》……开水经常会以邀请嘉宾或参赛者的身份出现在这些真人秀节目上,增加自己的曝光率。而且,他很懂得利用自己的特长给粉丝提供有用的东西,比如利用眼下很火爆的社交形式——录制一些知识小视频,发到微博上。 开水表示,这样做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让这些流量直接变现,而是成为生物科学研究的无形资本。各地的粉丝可以给他提供他需要的第一手新信息。 所以在动机看来,与其说是为知识付费,倒不如说是在为人际关系付费。“一切变得越来越扁平化之后,任何知识盈余的人与知识匮乏的人之间都可以实现合理的价值交换,比如你和王思聪在‘分答’上进行‘隔空对话’。” 而且,你能说王思聪二十多万的收入不是知识变现吗?他的回答真诚、有趣又不乏深度,某些角度拿捏得很好。这些独特的个人经历,都是有效而优质的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大经济浪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