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开个开小超市赚钱吗,找了一条临街商铺,但是这条街上有两家大超市和两三家开小超市赚钱吗。

每天关门72家,实体店还有活路吗?
几年前,在昆明,要想娱乐消遣、了解昆明最潮流走势,人们都会想到文林街和钱局街。但对这两条街上经营的店主们来说,当年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景象,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衰退了!
昔日热闹店铺,如今无人问津
现在的文林街和钱局街,每走十几米,就会见到有商铺张贴着店铺转让的告示。还在营业的商铺,也门可罗雀。十年前,左女士在钱局街高价租下了一间铺,开始了自己的经营生涯。
店主左女士:但是从去年年底生意就开始直线下滑,房租在涨,员工工资在涨,所有都在涨,但就是生意不好,以前我们这么大间店铺,三个人上班都会很忙,现在两个人都在闲着,发呆。经营状况不好,并不只是左女士的困惑,同样在这条街开了十年服装店的赖女士,目前选择了闭店清货。
店主 赖女士:像往年从来没有过不开张的情况,但今年不开张的时候都会有。
记者:你在这里开店十年了?你们家生意最好最辉煌的时候,一天的销售额是多少?
店主 赖女士:生意好的时候差不多七八千块。左女士和赖女士的说法,在同一条街上的地产中介公司得到了印证。王先生说,从去年开始,这条街铺面转租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房地产中介公司 王宝斌:有的铺面一年要转两三次,以前还有转让费,现在房东直接租都租不出去。
小型超市:房租连年上涨
生意难维持而对于经营中小型超市的商家来说,这几年的生意也不好做,房租上涨也成为了困扰他们的难题。 在红菱路上,程女士经营的这家超市已经开了十多年,由于周边的住宅区早已拆迁,客源少了,店铺的面积也随之缩小。
程女士: 一年房租十多万,现在房租谈下来多少,谈下来一年七万多,本来也是承受不了的,很多做超市生意的老乡都说房租太贵了,生意不好做啊,没有以前好做了。
六七年前,七十平方米的商铺一年租金在一万多元,现如今同样路段,同样大小的商铺,租金翻了六七倍。为了能在生意不景气的时期里生存下去,超市经营者们只有提供增值服务,比如代缴水电费、支付宝付款、送货上门等服务,来稳定或者增加自己的客源。
一季度昆明每天72家商铺关停
我记得有句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家有小店”。可是在昆明,刚刚我们看到,个体店铺的生意还真是难做。究竟有多难,原因又在哪?
云纺商业中心一楼曾经是昆明市内高档服装的批发集散地,但今年80%的商铺都搬走了。商家告诉记者,云纺商业区每平方米80元的租金在全昆明市都是最低的,可是因为没有人气,很多商铺都处于艰难维持的局面。铺面转了再装修,装修了维持不下去又再转让,这是最近两年昆明实体店生意难做的最真实写照。
实体店商家:空铺多,市场现在好多房地产一开就是商业街,基本上赚到的钱都交了房租。不少中小商户告诉记者,实体店生意难做,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受到网络销售的冲击。在昆明正义坊购物中心地下商场,电梯入口多家商铺都打出"转租""转让"的信息。
实体店商家:现在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年纪的都能图方便,不管是几元钱的东西,随便一按鼠标,就能买到送到家,实体店像现在这种状况不奇怪。
实体店商家:网购他又不出房租费,又不用交税,他随便赚一点就卖了,对市场有一定的冲击。
记者从昆明市工商局了解到,仅今年一季度,昆明市注销的市场主体有6599个,其中个体工商户注销了4757户,也就是说昆明每天都有72个商铺注销停业。
警惕:商铺成了最危险资产!
细心的你会发现,走在大街小巷里,很多门面房是空的。以前空的店什么时候都有,不过没有现在多。而且是很多。有些繁华区域甚至整道街全关掉了。再细心地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店上面写的是出租,而不是转让。新铺出租是正常的,问题是很多店都是老铺。老铺由房东出面直接出租而不是转让,这个不符合常理。
现实就是这么骨感!
有些店,写的是出售,而不是出租。而且是老铺。为什么不带租出售?有些SHOPPINGMALL里,不但门可罗雀,而且是好多铺是空的。
直到有一天看了一篇关于万达老板王健林的报道,才算解开了心中的迷团。王健林说:中国现在的年消费市场总额是25万亿,在这个25万亿里面,提袋消费占了三分之一,另外的消费占了三分之二。
在这里先普及两个概念。消费市场总额,就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是除房地产和石油外的所有买卖。另外说提袋消费,就是提着袋子能拿走的,非提袋消费就是不能提着袋子拿走的,比如餐饮,旅游。
照这个来算,提袋消费大概是8-9万亿的市场;好,咱再回顾一下去年淘宝天猫的销售额?仅双11就干掉了912亿,全年突破了3万亿。淘宝做的生意基本上是提袋消费,这就占了30%。
然后京东呢?苏宁易购呢?另外淘宝的游戏规则破坏了整个提袋消费的生态体系,利润空间没了,都透明了;所以这种趋势只会加速的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随着智能手机的越来越普及,三年内60%也指日可待。到那时,只怕关掉的店更多。
中国式生存和发展真不易。人多,资源少,发展低。王健林说:以后的非提袋消费要占整个万达广场的80%。也就是提袋只占20%(就是那些不透明的逼格BIGGER的,你懂的)。咱再回到这两年苦命的商业地产吧。11年开始兴起的住宅限购,直接造成了两个后果:
1.大家都拼命地开发商业地产和加大商业地产的配比。造成现在SHOPPINGMALL和临街商铺大量过剩。
2.商铺租金在12年开始大幅度上扬。(说的是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非正常上扬)。这就说来话长了。
互联网其实是全球新命题。全球都扁平化了,其实大家基本一个起跑线上;我们的电商可能比国外还要走的远。因为市场大,大鱼好活。
大部分的存量地产,当时立项的时候都在五年前,在那五年前的美好时光里,用全中国最聪明的大脑画的大饼是不包括电商的,在给商铺投资人描绘的都是一铺养三代的美丽传说。商铺投资人砸锅卖钱深信不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地产商和商铺投资者都陷入了群体迷失。推高了商铺价格,推高了商铺租金,推多了SHOPPINGMALL,成就了万达神话,推多了社区商铺。再高大的人造神话,也有被揭穿的时候。再美的花朵,也有凋谢时分。
电商的真正发力,是12年下半年开始,充其量也就是13年。走到14年,演变成了一个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大变革。
提袋消费的游戏规则变了,还剩份个生意,就是那些马云等人干不了的。相当多的人出路就是开家店。开啥店呢?生意做遍,不如卖饭。那就开饭店吧。开什么饭店呢?火锅用人少容易标准化利润高,那就开火锅吧。
据餐饮老板内参观点,以郑州为例,13年底,共有火锅店1700家,截止目前,已经有4000家了。人不可能不吃火锅,火锅行业也不会死。问题是,哥啊,火锅太多了啊,郑州人民就是一天三顿吃火锅,也养不起这4000家啊。
以前去商场,大部分是卖东西的。现在去商场,大部分是吃东西的。以前的临街店面,没空铺,大部分是卖东西的。现的临街店面,好多空铺,不空的,大部分是卖饭的。十个卖饭的老板,只有一个半是赚钱的。另外八个半,要么等着赚钱,要么想着赚钱。全在思考人生。
写到现在,其实有人已经觉醒了。
那些有预见的商铺投资人,已经开始在顶峰套现,出逃了;那些有智慧的房东,遇到一个好房客只要不空租哪怕房租低一点也行,大家共渡难关;那些有点闲钱不懂生意却想蠢蠢欲动的人,淡定了;那些陷进去的,开始到处学习取经转型了。那些指手画脚的,更有故事了!
延伸阅读:
日本实体店打败电商的真正原因!
来源:21财闻汇综合自地产与商业、商智库、解放日报、岭南会等
相比中国的电商的热火朝天的场面,日本显得冷清很多。大阪城比较繁华的商业区像大阪城、心斋桥、难波、天神桥、梅田等,一到节假日人满为患,店面生意火爆。更不用说购物天堂-东京了。为什么日本的实体商业能抵挡得住电商经济的冲击呢?
最人性化的细节服务
日本的商场都拥有十分人性化的服务体验,以东京为例,东京的百货商店位置集中,因此安排一天专门用于“购物血拼”是最合适的方案。大部分商场从上午10点或11点开始营业,闭店时间为晚上8至10点。达人们会选择在开门时间进店,上午购物的积分可以在商场顶层“大食代”换取免费午餐,节省一笔不小开支。
东京每年有两大打折季,分别在6月和12月(由于日本人每年发两次双薪,因此日本每年会有两次打折季),每次持续3至4周。对早有目标的购物狂来说,往往打折季刚刚开始便会迫不及待动手囤货;对节俭至上的精明客,那就要等到Finale Sale(最后清仓)才会出手。
和国内商场一样,东京百货店也提供消费换取积分的优惠。不过国内大部分商场要求积分达到一定额度方能换购商品,东京商场的积分则可以直接冲抵现金消费,还可以即刻换购饮料和餐食。
此外,代客泊车取车、提行李、推婴儿车、为轮椅顾客启用专门电梯等免费服务都是日本百货店必不可少的配套项目,现在东京的大商场还配备了中文总台服务员,专门为中国游客提供帮助。
当然了,说来说去,日本百货店最靠谱的一点还是品牌众多,绝无次品、假货。日本商家对商品质量把关很严,如果你在大商场买到残次品,不但会得到大额补偿,经理还得亲自上门道歉。在日本百货店买东西最大的优势还是放心。
贴心的基础设施
↑木更津三井奥特莱斯占地25万平方米,拥有248家商铺5000多辆停车位,维持整个环境的保洁员只有7、8个人。
↑7、8名保洁人员负责购物城的全部清扫工作。分类垃圾桶用洁白的抹布擦得一尘不染。这样清洁的环境也让人更乐意一起保持和维护。
↑为带孩子和身体状况不佳的顾客准备的婴儿车和轮椅设置于大门的入口附近,下车即可利用,最大限地减轻特殊顾客的体力负担。旁边放着消毒纸巾,用于擦拭婴儿车。
↑ 为方便携带旅行箱的外国游客前来购物,免费储物柜特意设计成可以装进旅行箱的大尺寸。
↑店家为早来排队的顾客准备了椅子,不必站立等候开门。
↑进门处是自动伞套机。防止雨天伞上滴水路滑。
↑休息区内专门劈出儿童区。这些小椅子是专门为小顾客准备的。
↑儿童区内所有设备尺寸都小一号。桌椅,洗手池都是儿童尺寸。
↑这是为妈妈照顾婴幼儿而设的婴儿室。内有哺乳室、换尿不湿台等。
↑婴儿室内的自动售货机,比照幼儿身体设计,就连饮料盒都比一般的小,适合孩子的小手拿握。
↑婴儿室允许男性进入给孩子冲奶粉,换尿不湿。而哺乳区内是一个个独立的哺乳室,男性止步。墙上有应急按键。
↑木更津三井奥特莱斯购物城是一座海滨小镇,很多日本人会带狗前来,这是专门开辟的狗与主人的共同休息区——栓狗桩也很有创意
↑购物城内有些店允许携狗进入,为了保持店内清洁,这是专门洗狗爪的池子。
让场子融入社会及城市机能
大阪新开业EXPOCITY,日本最高的摩天轮、拥有日本最大imax屏幕的4d电影院,日本首个体验型英语教育设施English Village以及小羊肖恩主题娱乐天地等。
还植入了最新科技和最新理念,将“娱乐”、“教育”、“购物”完美融合,让场子成为大阪北新娱乐的核心,全面融入居民生活。
Grand Front则整合了无数社会功能新业态,高科技实验室、大学研究所、品牌博物馆、创客空间、汽车主题馆、科技体验馆、展廊空间、沙龙空间等。
Grand Front融入各种社会功能,吸引更广区域的消费客群,增加消费粘性,如今已成为了大阪一大热门旅游地。
匠人品质打造家的延伸
日本实体业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专注。一家寿司店可以经营150年,甚至250年,这在日本很常见。
日本的职人以传承和精益求精为傲,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做大生意和小生意的区分,他们能在持续不断的专注中获得满足感,所以心平气和。开店,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好到让自己满意。
匠心是日本实体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格林木购物中心是一个最贴切的案例。格林木购物中心远在东京神奈川县武藏小杉地区,开业13天,客流量突破100万,而这个购物中心仅有3.7万平方米,却拥有日本最大的屋顶花园。
作为拥有7-11、伊藤洋华堂等公司的董事长铃木先生,反复强调“最重要的是把格林木购物中心建成大家乐意来玩的地方,在玩的过程中顺便买一些东西回家”。
更重逛的乐趣而不是价格
作为中国民众使用电商购物,大多会首要关注注重电商的价格,一般电商的价格要比线下要便宜些。
在日本,曾有个机构做过相应的调查,享受逛的乐趣,是日本消费者的首要理由,而第二位的理由才是“比实体店便宜”。
日本对电商实施征税政策
日本很早就对其境内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实施征税政策。而目前中国对于电商企业是否征税仍旧是探讨过程中。
由于中国目前并未对网上开店企业征税,因此,在中国网上开店门槛低,从而也使得网上有价格优势。而日本的电商企业的价格优势也并不是很明显。
近日,日本生活杂货品牌“无印良品”全球旗舰店在上海正式营业。开业当天,等待进店的排队长龙刷爆了朋友圈,有网友吐槽称,“这场面堪比2010上海世博会在最热门的沙特馆排队。”
在全球电子商务持续升温的当下,日本的实体店不仅没有降温,还愈发显示出其价值感和生命力。“活得好”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
品质至上打造特有卖点
日本实体业最靠谱的一点还是品牌众多,绝无次品、假货。日本商家对商品质量把关很严,如果你在大商场买到残次品,不但会得到大额补偿,经理还得亲自上门道歉。在日本百货店买东西最大的优势还是放心。
譬如热门日本的南前豆腐,在几十年豆腐店手工传承的基础上,打造了特有的视觉体系,推出了男前豆腐、做成像桨一样的「吹风的豆腐店吵架至上汤豆腐小子、男-TOMOTSU、绿大豆制豆腐等、豆乳的摇滚乐、厚炸豆腐队长、豆腐丸队长。
南前豆腐扬名日本后,售价比最早高出四倍。更是推出了更多漫画主题的手工豆腐,各种跨界衍生品,俨然成就日本手工豆腐帝国的节奏。
费心让消费者满意
日本设计界一直追求精密的内容定位,一开始就要尊重商业定位再出具体设计。就像我们做博物馆、科技馆一样,先做展示设计,再做建筑设计。日本人招商不是做房东的心态,而是共同经营。
东京的六本木商业区花了十五年才开业,而中国的有些著名商场从设计到开业就花了半年时间,开业前一天还有2000多人通宵赶工。
日本松屋百货是原研哉设计的,其张强调事物的原始状态,坚持商业地产体验话的场景化设计。一反商业设计中以品牌为主的场所设计,强调百货与品牌一起传达高品质的生活气息。消费者当然爱。
020思维让电商实体店相融
近年来,日本的很多实体店合作都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和实体店同步销售的服务。消费者从电子商务平台上购买的商品可在该百货店的实体店取货,实体店内断货的商品也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选购。
可见,日本百货商场面对新形势下的顾客消费需求,不是拒绝新的购物模式,而是与时俱进,积极打造网购平台和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以应对冲击。
互赢合作的生态商业圈
以大阪为例,大阪的商业形态有商业街、车站商业生态图、便利店布局。通常商业街集中在市中心繁华地带,同时各商业街通过各车站生态圈相关联,在各车站之间的地带以便利店、shopmall、supermart布局,从而构建地上地下,从区域以点带面的网状商业生态图,经常一个商圈的场子会联合推出营销活动。
每家实体店店面摆放的商品琳琅满目,同时日本的商品包装一般都偏小,一个货架从上到下可以隔七八层,所以即是是一般的实体店也能置放绝对数量较大的商品品种,以供顾客挑选。而且线下实体店每家都有不同的特色,作为顾客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多。
商场无敌的售后服务
买好东西之后,如果不想拎着大包小裹回家,可以委托商场打包送货上门。这一服务并不局限于家电等大件商品,任何服饰、鞋子、皮包、日用品等等都可以直接送到客人家中或酒店房间。
日本的包裹服务商可以借助便利店实现包裹的邮寄,在线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便利店实现就近配送。正是因为日本的电商配送体系是建立在实体便利店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日本电商体系与实体店之间是共存共荣的关系,而不是绝对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来源:21财闻汇综合央视财经、创富邦、鸣金网、地产与商业、商智库、解放日报、岭南会等
注:本文推送时如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平安银行倾力打造
"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第一屏
行业最新实战案例+行业大咖深度点评+最新政策动态
关注橙e网 关注全新金融生意生活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两三平米的小店支个灶台放个案板就能做出“网上美食”_网易新闻
两三平米的小店支个灶台放个案板就能做出“网上美食”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两三平米的小店支个灶台放个案板就能做出“网上美食”)
   万豪中心综合楼一楼一外卖餐饮店,在电梯下的走廊备餐。          本报记者 王皇 摄   万豪综合楼一楼,一公示了证照的外卖餐饮店,空间狭窄,食材放在地上。本报记者 王皇 摄
  随意打开饿了么、美团和百度外卖,总有一家能满足送饭上门的需要。这些外卖平台上入驻的商家,不少月销量过200单。但是,和看起来垂涎欲滴、文艺范儿十足的美食图片相比,制作外卖的实体店到底怎样?虽然今年3·15时,有关部门曾对外卖餐饮店摸过底,但近日记者重新探访发现,外卖小店餐食制作过程和制作环境仍令人“大跌眼镜”。  本报记者 郭立伟 王皇  外卖店太迷你走廊做饭食材乱放  “诚基中心集中了好多外卖店,我上周末去逛了逛,看得我都不敢再买外卖了。好多店都很小,而且不干净。”家住和平路的孟女士几乎每顿饭都订外卖,虽然她也知道店铺的卫生状况不可能太好,但亲眼看到一些外卖餐饮店的实际卫生情况后,仍出乎她的意外。  “诚基中心、万豪、山师东路商家最多,很集中,我们都喜欢来这里取餐,能省时间。我今天就送了40单。”23日晚,在万豪中心取餐的一位外卖骑手说。市中心的泺源大街、历山路、和平路和文化东、西路,集中了不少写字楼、住宅楼和学校。而诚基中心、万豪这两个小区内,集中了大量小面积的商用房。外卖兴起后,这两个大型楼盘里的商业街重新有了生机。但生机的背后,却暗含着食品安全的风险。  23日下午6点左右,诚基中心B1入口处,一家烤肉店内,不时从里面传来电脑上美团外卖“有人下单”的声音。仅十分钟,至少有四家外卖骑手前来取单,包括美团外卖、饿了么、达达等。这家烤肉店在美团、饿了么平台都有外卖店铺。 饿了么显示,这家店铺的月销量有216单。美团外卖显示,这家店全部的评价有878条,其中好评有788条。  这家店有两个房间,每个两平米左右。一个房间里的烤肉架正进行烤肉,另一个房间漆黑一片,一台冰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店里伙计正以冰箱为台面准备餐饭,冰箱上面污迹斑斑,剩余的空间里有液化气罐、炉灶等,各种杂物胡乱摆放。  不仅如此,第一个房间的对面有条走廊,走廊上摆放着案板,一个伙计直接在走廊里用案板切蔬菜,将蔬菜拌到烤肉里,搭配成一盒盒烤肉拌饭。  记者离开时,一位在此处居住的陈先生悄悄告诉记者,“叫外卖的都是附近的学生,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吃的外卖是这样的环境下做成的,肯定不会再吃了。”  诚基中心24号楼,泉城新时代的西侧有一条小吃街,从南到北,大约分布着二十几家店铺,每到就餐时间,这条街就成为外卖骑手的目的地。23日晚6点左右,记者来到该外卖街,街对面的小广场上已经有四五个外卖骑手等着领单。  每个店铺约2平方,门口一般都会外加一个餐车窗口。由于空间狭小做餐区没有明显的界限,地面油污沉积,经营者经常赤手放下扫把就抓起食品,手上有水直接往胸前的围裙一抹,围裙上也污迹斑斑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万豪中心综合楼一楼集中了近20家外卖餐饮店。23日晚6点左右,不时有身着百度外卖、蜂鸟配送制服的送餐员来取餐。一家烤肉拌饭店铺在走廊前摆着茶几,放着笔记本电脑和出单机,旁边放了一盘蒸好的米饭。店内仅摆得下厨具灶具,站两人都显挤。  在综合楼的南侧,一家小吃麻辣串店的店主正在给美团外卖单备餐。同样是仅有二三平方的小店,操作台太小,装在包装袋里的烤串有的放在盒子里摆在地上,有的则直接放在地上。有证无证差不多外卖生意不影响  这些仅有几平面积的小餐饮店,几乎只有厨房,没有餐桌。诚基中心内一家粥铺店里,就餐区域只有半米长左右的吧台,两步外就是做餐区域。该店老板说,“我们的店面算大的,还有坐的地方,你看别的店,哪里有落脚的地方。”  记者随机走进了泉城新时代一楼的十家店铺,发现在墙上悬挂营业执照或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商家,仅有两三家。万豪中心综合楼一楼和二楼,正在营业的20多家小餐饮店,公示了证照的仅有2家。但即便公示了证件信息的店铺,店内环境与未公示的店铺比,相差也不算大。  万豪中心一楼一家炒饭店内,贴着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但经营区域小,食材盛在不锈钢盆里放在地上。南侧的一家串串店也公示了证照,虽然店内地面和案板较为干净,但物品摆放杂乱,同样有食材放在走廊上。  “我们是去年办的证,那时候好办,现在再要办就不好办了。”一家炒饭店的店主很庆幸自己去年就把证办了。她说,后来开的店之所以没有证,是因为办证的条件卡得更严了。  而不办证的背后,是条件达不到要求。“营业执照好办,只要是有商用房就行,对面积也没有规定,但是要办食品经营许可证就麻烦了,不仅要花钱学习,还对经营面积有要求。好像是要求三十平,我这个地方估计只有四平。就算公摊大,房产证上也只是十多平。”一小吃店的店主说。  万豪综合楼的一家汉堡店店主刘敏(化名)上个月刚办下了营业执照,但还没办出食品经营许可证,美团和饿了么上都有他的店铺。他说自己咨询过食药所,工作人员一听是万豪里的店,就说不让办证。“中间有一堵墙,单个店面只有6平左右。而且可能这个楼里的卫生环境实在太差。”刘敏说。监管部门睁只眼闭只眼  “之前3·15的时候好像查过一段时间,我还以为之后就很正规了呢,没想到还是这样。”市民刘女士发现,想从外卖平台判断哪家店的食品更安全,只能看评价。但评价中,多数评价都是味道,没有人特地去店里看卫生情况。  今年3月17日,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其中第三条规定:从事网络订餐服务的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网站首页或者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公示许可证照等,相关信息应当真实准确,画面清晰。相关信息变更的应及时予以更新。并且规定,第三方平台应严格审查从事网络订餐服务的食品经营者提交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明,禁止无证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的食品经营者入网。该规定虽然出台,但并没有彻底落实。  5个月过去了,记者以泺源大街为中心,从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上随机选取了十家外卖商家,点击商家信息,几乎没有一家店铺有门店照片和证照。饿了么多数也仅有店门照片,没有证照信息。  记者以开店人身份咨询历下区文东食药所工作人员得知,一般套内面积达到了10平,办理了营业执照,就可以申请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会有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核查。“如果一间没有达到面积,租了两间,那必须打通成一间,面积才能达到标准。”工作人员说。但记者所见的两家公示了证照的店,面积都未到10平。
  更重要的是,未获证者经营外卖并未受到处罚,已获证者的卫生状况,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监管。多位没有证照的店主表示,今年经营期间,没有遇到食品安全检查。  上月,国家食药总局出台了《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这个办法将在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未按要求进行信息公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原标题:两三平米的小店支个灶台放个案板就能做出“网上美食”)
本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灏忚秴甯傚勾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开超市怎么找货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