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某个行业领军人物冒尖人物

正在加载中...
张必清(1954年—),中共党员,主任医师,2010年起,任北京奇经堂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据公开资料显示张必清是“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奇经...
&&&&&&&&&&&&
baike.com/
: 26.00 元内容简介《10位话题人物的悲情故事》主要内容简介:他们曾是...以来经济发展的前进历程。《10位话题人物的悲情故事》详细描述了“10大争议...在中国》推广策划顾问,亚洲资本论坛副秘书长,长期致力于财经人物和企业案例研究...
baike.com/
《数风流人物》讲述了50年代建国初期发生在广州市公安战线的反特故事,任泉和江珊分别扮演50年代广州市公安局的两名反特警察。
&&&&&&&&&&&&
baike.com/
访谈录。这些热点人物,既有政治家、法学家,也有社会学家、改革家,还有文化名人,其中包括易中天、江平、周瑞金、丁学良、巩献田等轰动一时的人物,他们治学...富有穿透力的深入解读,使时事话题得以超越当下,横贯沧桑,具有了非凡的历史感...
baike.com/
《数风流人物》讲述了50年代建国初期发生在广州市公安战线的反特故事,任泉和江珊分别扮演50年代广州市公安局的两名反特警察。
&&&&&&&&&&&&
baike.com/
《麻烦人物》是安东·尤金、小罗伯特·唐尼主演,日上映。
&&&&&&&&&&&&
baike.com/
、马季等一位位大师级人物的离去,关于他们的各种话题也接踵而至。“巨星陨落... 社团简介  话题新闻社全称:西南石油大学话题新闻社(Topic...规章制度以及社团联章程建立的高校学生社团。   西南石油大学话题新闻社成...
&&&&&&&&&&&&
baike.com/
公众人物话语权,是指具有官方背景的人物、学者、教授、行业专家、分布在各行各业被公众认可的有特殊技艺的人才或冒尖人物、企业家,对于公众人物来说真实地表达意...
baike.com/
石勇,大名府人氏,开赌馆为生,江湖人称“石将军”。因一拳打死一个老千赌徒,逃到柴进庄上住了几个月。后又在宋家村宋江家中住了一夜,宋太公托石勇给宋江送信。...
&&&&&&&&&&&&
baike.com/
圣诞老人,最早源于欧洲的民间传说,通常被称为Santa Claus,或被译为圣·克劳斯,各国叫法和解释略有不同。圣诞老人最经典的形象是头戴红色圣诞帽子,...
&&&&&&&&&&&&
baike.com/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一见如故]
[另辟蹊径]
[广法天尊]
[阿米卡星]
[万里云天]
[书生香评]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16:00 &&
第三章•噩梦•(1957年8月―1958牟2月)一、当头一棒回青浦的路,寂寞而漫长。蓝蓝的天,悠悠的水,两岸风光旖旎。可惜我心情不佳,看什么都视若无睹,身体像浮在空中,有些飘飘然。回青浦的前景,尚在五里雾中,由于家庭出身,我隐隐觉得家乡不会善待我,也许到没有人知道我家情况的地方倒会少许多麻烦。填写分配志愿的时候,我本可以填报别的县,川沙呀,金山呀,甚至崇明,启东都可填报,但当时不知怎么搞的,见别人都回自己的家乡,我也就依样画葫芦随了大流。现在后悔已晚了,只能闭上眼往前闯了。父母见我背了行李归来,知道我毕业了,能挣钱了,两人都笑容可掬,十分亲热。他们早就打听清楚,这次是学成归来,等待国家分配。张家有史以来,我还是第一个能吃皇粮的人,这在小老百姓眼里,好歹也算是跳了龙门,所以父母在街坊邻居面前很有面子,自然就很喜欢。 回家几天后,就有同学来访,相约去县文教局办理报到手续。我们由局里分配工作,分配的地方有好坏,是城镇,还是乡村,是富庶乡村还是穷乡僻壤,这个分配大权就握在文教局干部的手里。分配还没开始,关系网已经张开,不同形式的幕后交易在不动声色中成交。我怎么办呢?既无靠山又无门路。但想想,县级干部不至于太不讲原则吧,只要他们稍微秉承公道,我自信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也该排在前面,决不至于去最差的地方。想虽这样想,可心头的阴影还是驱之不散,凶多吉少的预兆似乎越积越重,无法排遣。终于等来了分配的日子,我们在文教局办公室里见到了分配方案。我的预感果然应验了,我被分到了全县最穷,离县城最远,最为闭塞的苦寒之乡DD小蒸,那地方的荒凉、原始、偏远、闭塞我已经领教过了,因为这正是我在最后一次班级活动中带同学去过的革命老区。解放前,小蒸由于地处三县一省交界,成了四不管的失控所在,盗匪横行,也成了游击队、地下党的藏身之处,政府官兵、地方乡绅都害怕那块荒蛮的土地。解放后,那里也开展了生产建设,但仍然赤贫和荒凉,被戏称为青浦的“西伯利亚”,即遥远的流放之地。或许我得罪了哪路神仙,或许他们知道我家势单力薄不会反抗,就随随便便打发我。那些文教局官员,煞有介事地打起官腔,冠冕堂皇地说了许多大道理,什么“好儿女志在四方”呀,“青年人要听党的话”呀等等。当有人抗议时,官员们就有些气急败坏,大声教训我们:“哪里最困难就到哪里去,这是革命青年应有的志向!你们难道不是革命青年?”。是呀,革命青年怎能向组织讨价还价?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是很光荣吗?那里总得有人去吧?你有什么理由不去而要别人去呢?面对这些革命理由谁都无话可说,但谁也知道这些都是既得利益者的风凉话,或者说是官场套话。我没有说话,觉得说了也无用,只能愤怒地冷眼旁观,等待这场戏最后收场。在四、五个被分到穷乡僻壤的人中,我第一个默默地接过了介绍信,这样就算定了“终身”。我认为在这个社会里,已经公开摊牌的事情,很难有挽回的可能,只能装傻认命。但另外几个同学情绪很激动,像受了欺负的孩子,冲过去围住文教局干部,先是气愤地责问 ,随后是大喊:“太不公、太无耻”,而后又低声下气地向官员求饶,痛诉自己的种种困难,哭着请求变动一下方案。在个人利益面前,他们已经顾不了脸面了,但凡此种种都毫无作用。那些说大话的官员心肠如铁,脸色如冰,语言尖刻,一会训斥,一会嘲笑讽刺,一会又高声恐吓。一场闹剧之后,这些同学都苦着脸一一接受了工作介绍信。何必自轻自贱,这不仅不会有丝毫作用,相反还要再受掌权者的羞辱,真是太不值了。从文教局出来,难兄难弟们都灰溜溜地各自回家。我举步艰难,情绪坏到极点。我并非怕去穷苦的地方,而是觉得窝囊。一般来说,只有最好欺负、最没本事的人才会被打发到那种穷乡僻壤,而我在中师时好歹做过几年班干部,在同学中也是有点声望的,但在那些打官腔的文教局干部眼里,我就是那种一无所能、可以随便打发的脚色。就这样,我刚走出校门,就受了当头一捧,不得不接受我在现实中的角色。人生呀!就如此艰难,这是我当时的感叹。但现在看来,这仅是开个头,还有更深的陷阱在等着我呢!我记得当时与同学们一起在小蒸参观时曾说笑道:“我们来小蒸不容易,一辈子就是这一次,要好好看看”,没想到这句话惟一不适用的就是我。冥冥中好像是老天在惩罚我说话大大咧咧,别人就一次,我可得一辈子。小蒸是非去不可了,即使是地狱。于是我只能自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二、落户穷乡出发去小蒸那天,乌云密布,天阴沉得可怕,一般人不会在这种时候出远门,但我毫不在乎。我扛着行李,坦然离家上路。所谓行李,就是一只小木箱,一个铺盖卷而已。那点东西仍然是读书期间的旧物,虽然实在太旧、太破、快老掉牙了,但仍不能丢弃,因为要靠它们御寒过日子。按我当时的经济情况,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更新换代呢!那天是日,我特地记下这个日子,它是我这一生开始上班工作的第一天,于我极为重要。上天似乎有些可怜我,在为我哭泣,一滴滴雨水慢慢往下掉,由小变大,由稀变密。我没有雨具,也不愿停下躲雨。好在轮埠并不远,我赶到时,衣服行李只淋湿了表面。轮船是一个统舱,可坐四十多人,因为一天仅开二班,乘客多,很拥挤。我进舱时,所有座位都被占光,只能挤到机房门旁,找个小子,算是加座。机声轰鸣,我坐在机房门边,已被震得头昏脑胀。三个小时后,轮船慢慢靠向码头。但这是练塘码头,而不是我的目的地小蒸。小蒸离练塘还有6里陆路。这段路没有客船,也没有车,只能靠两条腿步行。船靠岸时,瓢泼大雨发狂似地下个不停。密密的雨层,白茫茫一片,除此什么也看不见。我并不急于离船登岸,因为我没有雨具,一进入雨幕必成落汤鸡,另外我也实在不知上岸后该怎么办,冒雨前行呢还是留在练塘。船上还有不少船客,我混在他们中间东张西望,紧张地思考着,想在最短时间里作出行动抉择。很快,人越走越少,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有一种快被人抛弃的恐惧。正在此时,猛然听见有人在岸上呼叫我的名字,声音显得沙哑苍老,是宁波口音。我像在迷路时突然看到了路标一样惊喜,马上亮开嗓子,向雨幕中模模糊糊的人影,大声回答:“我-在-船-上!”。等我钻出船舱踏上跳板时,一眼就瞥见有两人在向我招手。那是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都戴着眼镜,一个撑着雨伞,一个穿着雨衣。我一上岸,两人同时伸出手,来接我的行李,随后拉着我急急躲进码头上唯一的遮雨棚。撑雨伞的是个中年人,叫周老师,宁波人,热情豪爽,说起话来又急又多,第一次见面,刚打了招呼,已经像老朋友一般亲近而无拘束,真是“韭菜面孔――一煸就熟”。穿雨衣的是个年轻人,叫郭老师,此人温文尔雅,很有城府,满脸微笑却不多说话,客气而拘谨。他们两人是奉校长之命,特来接我的。要不是他们及时出现,我可真走投无路了。躲了好一会儿雨,码头上乘客大多已离去,看看雨一时半会停不下来,我们只能冒雨急行。在一条狭窄的石条小街,我们冲进了一家很宽敞的饭馆,坐下来喝茶吃饭。所有的事都由周老师一人张罗,他像大哥一样什么也不让我插手。饭后不久,雨就小了许多,慢慢就停了,接着太阳也出来了。雨过天晴,空气特别新鲜,人就更有精神。因为还有6里路要走,我们要早点动身。周老师迅捷地脱去鞋袜,也叫我光脚。他说,大雨刚过,乡村的路不仅泥泞难走,而且还有许多水潭,积水很深,得淌水过去,要是遇到路基冲坍的地方,那简直像小河,水会没过大腿,穿鞋袜根本不行。我一听赶快乖乖地脱去鞋袜,卷起裤管,准备涉水而行。郭老师是练塘人,他要在家过夜,明天一早才赶回校,送我们到路口后就离去了。我和周老师一前一后走在烂泥路上,道路果然泥泞滑溜,两人都专注于脚下,很难随便交谈。路上缺口很多,大多有1米多宽,无法跳越,非得涉水而过。后来又遇到三处路基坍塌的水沟,长度竟在30米以上,在水中看不见路和田的分界线,一片白水荡,稍有疏忽,可能出现“没顶之灾”。我立足天水之间,注意力全集中在脚下,忘却了身外光怪陆离的世界,心情反而轻松起来。在烂泥路上走,极易摔倒,但因为我会溜冰,又从小在天桥、浪木上练出了保持平衡的本领,所以脚一滑,全身肌肉会迅速调正,总能化险为夷。水乡小河多,小竹桥也多。竹桥桥面是用四根毛竹平行捆绑而成,很狭,也很陡,一般没有扶手。大晴天过小竹桥都有些吓人,更不要说下雨天。周老师担心我过不了小竹桥,一再叮嘱我过竹桥的动作要领。其实他不了解,我小时候在乡下生活,早就有走竹桥的经验。周老师看我上桥很自信,下桥很得意,走桥又快又稳,非常惊讶,他赞叹说:“真没想到,你这个城里小青年比乡下人还厉害!”。6里泥路,走不到一半,周老师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他拎着我那只小木箱沉得快要碰到地面了。我看着心有不忍,连忙追上去夺了过来。我右肩扛行李,左手提木箱,赶到了周老师前面,反客为主。终于赶到了目的地。学校在庙里,进了破庙的大殿,我感慨万千。上次是做客,这次成了主人,我将要在这里安身立业,苦度终身。前次因为做客,漫不经心,对破庙只留下荒凉破落的印象。这次要长期落户,我不得不仔细看看。这一看,觉得这个地方还有些特色,并非一无是处。首先是校址处在两河交汇处,东南两面临水,北面一大片良田,西面能看到农家房舍,有独揽一角之感。站在校门口,可以清晰看到远处沪杭铁路的大桥和飞奔的火车。因为铁路旁是黄浦江上游的一条大江,所以还可以看到大帆船的风帆,以及几十条拖轮的壮观场面。蓝天白云,风帆点点,火车隆隆,汽笛声声,不失为一大奇景。学校四周都无人家,绿树、翠竹、小桥、流水环绕,环境空旷而幽静。两条交汇的河流,水清流急,潺潺有声。我有点喜欢在这个地方落脚了,也许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吧。全校只有11名老师,1名工友。工友叫“高妈”,已经70多岁了,但身体尚清健,除了买菜、烧饭、还兼带扫地、摇铃等杂务,从早到晚忙碌不停。11名老师全部来自其它城镇,没有一个当地人。由于交通闭塞,外地老师只得留校住宿,周末才能回家。平日里学校还热闹,一到周末,人去屋空,仅剩下宁波周老师回不去,还有我有家不想回。我们有时相依伴着油灯,度过漫漫长夜。但周老师喜欢晚上串门,经常吃过晚饭就不见他人影,一直要到深夜才回来睡觉。这样我就得长时间独守空庙,像和尚一样与青灯相伴。还好我有些胆量,即使孤灯烛影也毫无怯意。&&&& 时间一长,同事都熟了,就有人想开玩笑作弄我。他们先是绘声绘色地给我大讲鬼怪故事,指指点点叙说在这破庙里的哪间屋死了人,死时是怎样的可怕,死后又怎样地阴魂不散,活龙活现,煞有其事。这些对我一点不起作用。但有一夜,瓢泼大雨下个不停,狂风呼啸,电闪雷鸣,我一人伴着鬼火似的油灯,才体会到恐怖。睡觉之前还不大在乎,唱唱歌,吹吹口琴,写写字,看看书,并不恐惧。但是到深夜躺到床上,心一静,四周各种响动齐起。室外风啸啸,雨沥沥,猛然一个响雷震得屋顶格格微晃,未关好的门窗乒乓乱响,吱吱嗦嗦的饿鼠到处乱穿,极像鬼叫。以前听过的妖魔鬼怪故事,一下作起祟来,我猛然感到周围阴风凄凄,鬼形幢幢。我毛骨悚然,手脚发抖,,蒙着被头不敢出声,热得浑身淌汗也不敢掀掉被子。这一夜真是魂飞天外,胆战心惊。第二天,人们知道周老师因雨宿在农家,留我一人在破庙度过了风雨之夜,都赞我胆量过人,我也大言不渐地吹牛说:“一点也不可怕,平常得很!”。如此,大家误以为我真是不怕鬼的无神论者。&&&&三、成了宠儿小蒸乡方圆好几公里,有几个大的聚居村落,有些离镇中心较远。那些离镇中心较远的村一般都设有小学,小村有一到四年级的初级小学,称为“初小”,大村有一到六年级的高级小学,称为“高小”或“完小”。中心小学设在镇中心,全乡20所小学,40多名老师,统属中心小学领导。乡村小学老师的文化都不高,青年教师也只有初中水平,中老年教师文化就更低,有高小毕业的,有高小未毕业的,甚至还有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我这个正宗中师毕业生在这里学历最高,实属凤毛麟角。我很受学校领导的器重,一开始就担任了中心小学最高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除此之外,中心学校对全乡教师业务辅导,比如 “公开教学”、“示范活动”、“经验介绍”等大多由我担任主角。很快我的威望产生了,成了业务上的绝对权威。我发现周围的环境中有一种对我的盲目崇拜。我的公开课一律都是优点,即使偶然失手,也无人批评,反被看成所谓特色。虽然,我知道这是因为“山中无老虎”,我这猴子才成了大王,但处处受宠、被人尊重的感觉还是使我有点飘飘然。在业务上被当作宠儿的同时,我在行政上也受到器重。我没有一官半职,但却被邀请列席行政领导核心组会议。学校团支部改选,我立时被选为支部委员,教育工会也不落后,及时作了领导班子调整,临时把我补充进去当了执委。虽然我的职位缺少有分量的头衔,但新来乍到,我岂敢再有非份之想。在领导与群众的厚爱之下,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新班级的各项事务很顺利,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班风、学风令人满意,我的工作被领导视为“新的模式”加以总结推广。我如鱼得水,潇洒自如,心情无比舒畅。我爱好体育活动,特别爱打篮球。由于学校没有篮球场,我发动班级学生义务劳动,把学校西面一块空地清理出来,除去杂草、拾去石块、填平水坑、修理球架,使其面目一新 ,不仅可做操玩游戏,也可打半场篮球。我原来不会游泳,但经不起学校门前一江清水诱惑,在学生的帮助下,不久就能在河里戏水了。我喜欢带学生走出校门,到铁路上、大江畔去远足、唱歌、做游戏,尽情抒发心中的快意,或者与学生一起到田间割草,挑野菜,拾田螺,享受乡村美好的田园生活。每当那种时候,我会高兴得像回到了儿童时代。这段时间,我真是欢乐无比,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甜蜜,以前的种种烦恼一下子抛到了九霄云外,忘得干干净净了。四、乡村的“罗曼蒂克”对我来说,在穷乡落户的好处是工作轻松,受人尊敬,但是环境的落后与闭塞还是显示了它令人失望的一面。比如吧,老长一段日子里,除了当地人之外,我几乎没有看到过外来的新面孔,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这里没有电,没有电活,学校里也没有订报纸,与外面联系全靠书信往来,外面的新闻没个三天五天休想传到这里。此外当地人的某些生活习惯我也难以接受。他们家家都有粪缸,全都露着口,夏日蚊绳成群地飞,从粪缸到灶头饭桌随意地叮。当地人都喝江水,热天甚至直接喝生水,同时也在江中洗菜、淘米、洗衣、刷锅碗,妇女早晨也在江中涮马桶。这大概是江南水乡的一般生活方式,但对我这个城里人来说,还是比较难以接受。当地的一个习俗曾让我这个城里人大吃一惊,这就是我所谓的“乡村的罗曼蒂克”,当地妇女在夏日傍晚,与男人一样打赤膊,袒胸露乳,毫不为意。我不知这是这里的特殊风俗,还是江南水乡的普遍习俗。 夏日,田间活多,农人劳作时间特别长,每到傍晚夕阳西下时,男女村民带着一身臭汗半身泥,疲惫地回到村里。在吃饭前,他们一般要先在自家河滩洗澡,妇女也与男人一样下河洗澡,而且是赤膊。一时间,从东到西长长的水面上,全是赤裸裸的男女肉体在晃动。我在书上曾读到过日本有男女混浴的风俗,这里似乎也是这样。洗完澡,家家户户都在屋前的场地上摆好饭桌,一家人就悠闲地享受晚餐,而后是长时间坐着或躺着乘凉、闲聊、嗑瓜子儿。这一段时间里,除了还未成亲的大姑娘家,年轻媳妇,中年母亲,老太太们都是赤膊一条裤衩。在夜色中,她们或坐着扇风,或给孩子喂奶,或与邻人攀谈,或上别家串门,袒胸裸乳似乎是很自然的,即使来了生客,她们也毫不在意,旁边的男子,丈夫,儿子,或公公也都不以为意。在江南鱼米之乡看到非洲某些不开化地区的风俗,我确实诧异莫名。当然,男女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这里的男子在夏天从早到晚都光着上身,女人们白天必须穿上衣,只在傍晚,在夜色朦胧中,已婚的妇女才会赤膊。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怪异的浪漫风情”。天气炎热是主要的原因。同时性敏感部位也是文明教化的结果。当地男人对妇女的赤x显然没有我这个城里人这样的敏感,可见他们的眼光比我纯洁得多。到了六十年代初,这里通了电,装了有线广播,每天也能看到报纸,到这里做生意、下乡工作、甚至落户的外来人员多了起来,而当地的手艺人外出做工,子女到外面读书的人也日益增多。这样,现代文明教化也渗透进来了,那种五十年代的习俗,既无人下令阻止,也没人做什么思想工作,已无声无息地消除了,就连老太太也不再赤膊见人了。五、异性相悦青年男女,朝夕相处,日久不免生情。当时我工作的小蒸中心校内,就有4名未婚女教师,因为交通不便,她们全都在学校住宿。不久我就与其中的一名女教师发生了感情。那姑娘姓何,叫佩兰,是青浦西乡人。她也来自青浦初师,比我低一级。她毕业后就参加工作,早我二年来到小蒸。要不是我来小蒸的话,两人永无相识机会。可命运让我们聚在一起,也就有了这么一次刻骨铭心的人生磨难。何佩兰个子不高,苹果脸,大眼睛,肤色白中透红,大辫子粗长黑亮,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丰满、圆润,妩媚动人,要不是面部多了些雀斑,就更靓丽了。她温柔、宽容、善解人意,很多时候我还没开口,她已心领神会,使我赞叹不已。她的魅力,主要在于她的气质。她与人相处磊磊大方,谈吐不俗,尤其是声音甜美,善于弹琴歌唱。她在四个女教师中比较出挑,早有男教师明里暗里讨好她,接近她,想获得她的好感,但她与所有男性都若即若离。她与我第一次见面时,情绪有点激动。原来她在读书时就听老师介绍过我那篇出名的作文,心中佩服,两年后相见,真有相见恨晚之感。我当时的年龄,学历和能力,在男教师中有一定优势,她对我有好感并不奇怪。但我那时在男女问题上有些迷糊,要不是她主动与我接近,我们的关系未必能那样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她的接触日益增多。只要我上场打篮球,或者下河游水,她一定会很快出现,兴高采烈地待在旁边观赏,为我喝彩鼓气。同样,凡是她弹琴唱歌的时候,我必定会停下手头的工作,上前去伴奏或者合唱,直到尽兴。而后我们慢慢相约一起上街购物,一起到田野散步,一起乘凉,一起读书,一起赶几里路去外村看电影……。两人在一起就有说不尽的话,天南海北地聊,心情舒畅地笑,无拘无束。慢慢的,我的心境起了变化,有她在就开心,她不在就没精打采,遇到星期日她回家去,我心里就空空落落,浑身不痛快。她已成了我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伙伴,我与她同出同进的频率越来越高,在学校小圈子里很显眼,不免引来各种议论,但她毫不在乎。后来她星期天也不回家,留下来陪伴我,免得我一个人寂寞冷清。于是星期天就成了我俩的节日,自己上街买菜,自己动手烧煮,然后是两人用餐,两人玩乐,兴奋愉快地度过无比美好的一天。这时候,有人好心提醒我“明枪好躲,暗箭难防”,意思是我夺人所爱已经造成别人的愤恨,要我当心他人暗中的陷害。这种提醒反而激起了我的好斗心,我非但不节制与何佩兰的交往相处,反而更夸张地表露出我与她的密切关系。我自信自己的魄力,也深信何佩兰对我的感情,我希望要暗算我的人尽早出来一决雌雄,我有十足的信心去取得胜利。但非常可惜,并没有什么暗箭射来,这倒使我有点失望。二个月后,我俩的关系有了新的突破。那是周末晚上,老师们都回家了,学校里只留下我俩和周老师三人。我俩自己开小灶,周老师搭伙,饭后,周老师照例去串门,诺大的校舍就成了我们两人的世界。我们悠闲地坐在大殿的暗角里窃窃私语,话题很多也很有趣。三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周老师还没回来,夜已深了,两人都有了倦意,她更是哈欠连连。我俩一直坐得很近,她对着月亮伸臂打了个哈欠后,顺势将身子靠了过来,很自然地将头抵在我肩头。我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在皎洁的月光下,她的脸是那样地光洁红润,我的心一下跳到了喉咙口,浑身火热,冲动起来,突然伸手捏住了她的手。她没有躲藏,没有缩回,于是我勇气倍增,开始大胆地抚摸她的手、她的臂、她的辫子、她的脸。她始终没有不满的表示,也不说话,全身瘫软般地倒在了我怀里,我不失时机地抱住了她的身子。我能感觉到她在颤抖,我不敢放肆,保持着原有的姿势,静静地待着。四周静得出奇,我好像耳目失灵,听不见看不到任何东西。直到周老师串门归来,我才从“梦中”突然惊醒。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异性的肌肤,第一次尝到激情奔放的滋味,这一晚,我无法入睡,情绪处在狂热之中。从此以后,我们的感情逐渐升温,在一起不再天南海北地闲聊,而是默默地拥抱、抚摸、亲吻,享受恋人相处的温馨。这样的关系是很难瞒过大家的眼睛的,于是有人就当面打趣逗乐子。在外力的催化下,我们又前进了一步,她开始替我洗衣缝被料理生活,我则把食堂的饭菜票交她支配,两人的用具也合并起来。我们开始吃在一起,用在一块,公开合伙过起日子。这样公开了两人的相恋关系,旁人也不再打趣逗乐和起哄了。应该说农村教师都很淳朴、宽厚、谁也不想惹事生非,也不会去干涉同事间的私事,除了个别人态度有点酸溜溜外,其它人都很识趣,也挺照顾。所以我们俩很轻松,也很自由,不存在任何压力,两人独处的机会也极多,很快发展到了似胶如漆,形影不离的状态。我以为,这种爱情是可以生生死死在一起,白头到老永不分离了。然而我完全错了,我俩的相处前后不过五个月时间,在处于狂热的顶峰阶段时,突然遭遇狂风暴雨的袭击,就一下子完蛋了。就像快刀切瓜,干脆利落,“卟”地一声,一分为二,从此再无瓜葛。为什么会这样呢?痛定痛思,我的看法是:我俩的感情的发生发展纯粹是男女相悦之情,与现实的社会完全无关。而人是无法脱离现实社会的,当天上的感情,落到凡俗的现实中时,大多难以避免败坏的结果。真正能抵御现实磨难的感情虽然也有,但却是非常稀少的。我们的感情没有如此伟大,当我在政治运动上遭遇一点挫折时,就难免分手的结局。虽然当时感情幻灭给了我很大的打击,但我并不想埋怨她,在那种政治氛围下,她的选择是理智的。相反我应该感谢她,这段感情风波,让我尝到了异性相处的欢愉和甜蜜,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六、整风反右(一)1958年元旦,寒流袭击,冰天雪地,天气特别寒冷。学校接到通知,提早放寒假,教师全部到县城集中,任何理由都不准请假,还要自带铺盖行李生活用具,粮票、油票等票证。这份通知,来得突然,又有些神秘 ,这么多人集中县城是从未有过的事。有经验的老教师,似乎嗅出了什么味道,说:“怪!真怪!不可思议!”。我们青年教师很单纯,唯领导是从,觉得集中在一起挺热闹、挺好。我和何佩兰正处如胶似漆的亲密阶段,已无隙去思考国家大事,只要两人不分开,到哪里都无所谓。我思想上毫无警觉,还想着上县城好好玩玩呢。到青浦县中报到后,才觉得情况有些严重。县中门口竟然设了岗哨,由武装民兵把守,只准进不准出。规定说这次是关门学习,必须和外界严格隔离,除非有非常特殊的情况,经领导批准后才可出校门。私出校门,一律作破坏纪律论处。形势出人意料地严峻,进了校门居然出不去,谁都会发怵,胆小的就变了脸色。我倒毫不在意,大大咧咧地一笑了之。开始是听报告,读文件,讨论座谈。每个报告都很长,一坐就得几小时,枯燥乏味,但所有人都严肃认真,做着记录。分组讨论是一个乡为一个大组,但我们全乡四十多人的会场上却没人愿意发言。我就带头发言,表了态度,口气很轻松,还劝别人不要太紧张。三天文件学完后,转入揭发问题阶段。领导事先慎重了宣布“铁的纪律”,他说群众要大胆揭发党政干部存在的各种问题,揭发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写小字报也可写大字报。被揭发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虚心接受,认真整改”,严禁对群众搞任何形式的打击报复,否则,就要给予严厉的纪律处分。群众不要顾虑重重、患得患失,要把所有党政弊病揭深揭透,诚心诚意帮助共产党改正错误,这是对党的最大爱护,是热爱党,忠于党的实际行动,是革命进步的表现。如若明知有问题而不肯揭发,那就是与党离心离德,对党不信任,是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他又说共产说话向来算数,说一不二,说到做到,决不允许任何人搞阴谋诡计压制群众揭发,也不许任何人整材料秋后算账,给群众穿小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古人都有那样宏大胸怀倾听百姓意见,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古人?!这些话在当时听起来真是心胸坦荡、情真意切,谁会想到这是引蛇出洞的“诱饵”呢?我当然绝对相信领导的话,而且非常崇拜,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存一点戒心。此后好些天,广播喇叭不停地播放纪律条文,学校各处张贴着“知无不言”,“言者无罪”,“严惩打击报复”,“严惩整群众黑材料搞秋后算账”等大幅标语,声势极大。可这一切仍未能鼓动起教师站出来揭发问题,除了很少几张不痛不痒批评领导工作不够深入的大字报外,几乎一无动静。后来上面想出了新主意,几个基层领导人煞费苦心地自己写自己大字报,所谓“引火烧身”,让大家当靶子来口诛笔伐 。但也不过是引来几张“警告书!”,就沉寂下去了。知识分子对共产党的苦口婆心、一再承诺并不完全相信,大多数人成天只用耳朵听,闭嘴不说话,以静制动,观风使舵。我们小蒸乡讨论组改成了揭批大组后,40多名教师还是随大流保持沉默。老教师缩在一边,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和谁都不搭讪。青年教师比较开朗,大多数围在煤炉旁边,一面取暖,一面与人寒暄,也有捧了茶杯到室外晒太阳,交头接耳闲聊的,但绝对没有一人认真写揭发材料,写大字报的。似乎所有教师都抱定了不开口不动笔的宗旨,对领导的一再表态绝不动心。领导说得越诚恳,似乎就越危险,越不能信。于是僵持的场面久久无法打破。领导们修养挺好,僵持的局面也许让他们万分焦急,但他们始终很镇静,脸上挂满微笑,很亲切很诚恳地到各个揭发组来询问情况,做思想工作。但效果有限,僵持仍在继续。我对这种僵持很不理解,内心在为领导们担忧着急。我以为共产党能不惜一切代价,高价听取群众意见,态度那么真诚,那么谦逊,真了不起,令人佩服。而知识份子却那么固执、那么落后、前怕狼后怕虎,患得患失,好心要他们提意见,就像要他们上杀场一样,实在令人生气。我觉得自己应该为党解忧,带头揭批,打开僵局,在党需要的时候站出来战斗。但我因为工作时间太短,又始终受到单位领导的器重,看不到他们有什么错误,只得陪大家空坐,干着急而已。其实,我的着急纯属多余,整个运动早有周密步骤。共产党搞运动经验丰富、轻车熟路,打破僵持的办法早就胸有成竹。 僵持期间,我突然接到运动领导小组通知,去开一个重要会议。会场里坐了20多人,全是青年教师。领导一开口,就称我们是各组的骨干,是运动的积极分子,因此要分配给我们一个特别重要的工作,就是担任大组记录员。具体要求是详细做记录,越详细越好,时间、地点、人名、说话内容都要记录请楚,一天记完后就要汇报,不许过夜。另一个任务是带头揭批,并且发动群众,尽快打破僵局,把揭批工作搞得轰轰烈烈。到会的人听后都很激动,有些受宠若惊。因为大家听出了潜台词,党组织绝对信任的人,才能做记录员。到会的人和我一样,都误以为自己被提拔重用了,决心要为党去冲锋陷阵,去鸣锣开道,去立功受勋。会议以后,我头脑发热,顿觉考验的时候到了,必须好好表现一番。其实我全弄错了。几十年以后有个初师时的老同学,喝多了酒,春风得意地对我说,在我出席记录员会议的时候,他因是烈士儿子被派去乡下“扫盲”,与他同去的有好多干部子弟,就是所谓革命后备队伍,重点保护对象,让他们下乡扫盲就是要他们远离运动。等形势明朗,蛇被引出洞后,他们就是一支奇兵,杀回战场,轻轻松松就能成为打蛇英雄,革命左派,立功受勋。听他一说,我才彻底明白什么叫“圈套”了。我想,县一级干部未必能事先预料到毛泽东所一手策划的“反右”运动的走向,但他们对共产党运动的理解,使他们潜意识中知道运动中的健将很容易成为炮灰,所以采用了这样的保护自己的子弟兵的措施,现在看来是很有远见的。我当时不可能想到这是圈套,只以为当上记录员,得到领导赏识,提升有望,感恩不尽呢!那会想到他们会利用我们年青人不谙世事,好大喜功的弱点,让我们去打头阵,当炮灰,下火坑。可怜我们当时上当受骗还感激涕零呢。领导们把群众当阿斗,玩弄于手掌之中,我就是标准的阿斗。出席一次会议就以为领到了上方宝剑,真是可笑又可悲!回到大组后,我革命责任感升到顶点,决定身先士卒,带头行动,为了尽快改变大字报为零的状态,就挖空心思找来一些材料,开始写本组第一张大字报。即使材料一般,没有杀伤力,但能填补空白,总比不写好吧!说来好笑,我拿毛笔抄写那毫无战斗力的大字报时,全组人几乎都来围观,他们引颈伸脖,全神贯注,十分慎重的样子有点引人发笑。在我抄写过程中不断有人赞叹,说字写得好呀,文句有力呀,还有人替我拿纸、磨墨、倒水、随后又提浆糊、拿刷子替我找地方张贴,那种热情和干劲真是少见。等大字报贴过以后,一切又恢复了原状,聊天的聊天,晒太阳的晒太阳,依旧无人动笔。就像一粒石子投入江中,激起一阵波浪,然后就恢复原状,看不出有多少改变。我又气又急,可毫无办法。群众何以顾虑重重,不敢揭发?我当时认为原因可能是校门禁闭,戒备森严,造成了人心惶惶,不敢说心里话。我把此想法向领导反映。领导很坦诚地回答说,群众揭发干部的问题,是革命阵营内部事情,不能传向社会,这叫内外有别。我们是帮助领导干部改正错误,如若被坏人利用矛盾,扩大事态,那就不利整风。同样,群众的揭发材料完全有可能证据不足,观点错误,在内部不扩散就可给予保护,说错了认个错,出个声明收回大字报也就没有事了,这样群众用不到害怕说错话,顾虑就可打消。听他这一说,我才知道关门禁闭是为了爱护群众,说错了还可声明收回,不必怕整黑材料。我深信领导讲话是负责任的,那些不准整群众的政策、纪律、和许诺也应该是算数的,否则共产党怎能取信于民?我深信那些干部是君子而不是小人,所以就抱怨群众太顽固,太落后,竟然对党的政策不相信,怕上当,不肯揭露弊病,简直愚蠢之极。然而后来运动的结局证实愚蠢之极,没有头脑的恰恰是我,因为我信以为真的那些不整群众的政策、纪律、和许诺,后来都不算了,嘴唇皮一翻说法都变了。天罗地网一张开,要整的都狠狠地整,谁敢说个“不”字?谁敢说共产党是是小人?可见群众的顾虑,对政策的怀疑,对领导的不信任都是有根据的,非常正确的。七、整风反右(二)(有网友提出:何以青浦教师中的“反右”运动,比全国整整晚了半年。这确实是个问题。全国性“反右”运动在1957年5月开始,1957年底基本结束,而青浦的“反右”运动是1957年底开始的。我不可能记错时间,因为我57年8月中师毕业,这一年寒假就遇上了“反右”运动。众所周知,“反右”运动是“引蛇出洞”的“阳谋”。在青浦发动“反右”时,大城市的“反右”运动已经基本完成,许多右派的帽子也已戴定,何以“阳谋”仍然能在青浦教师中成功呢?何以竟还有人跳出来自投罗网呢?一个骗局不可能玩两次,而现在看来,青浦的“反右”就是第二次的骗局,而竟仍能达成目的,这是不得不令人惊奇的。我想在信息封闭的情况下,人们是很难了解外界的状况的。在全国的各地区、各城市、各行业、各单位都像一个个孤岛时,骗局是可以一直玩下去的。大城市中“反右”运动的实情当时并没有披露,具体的搞法也没有报道,我们地处闭塞的乡村,虽然也听说了“章罗反党联盟”的事,但很难把大城市的反右运动与身边的事联系起来。但显而易见,当时开展运动的县一级领导,已经完全了解“反右”运动的目的,他们确实是在“引蛇出洞”。)运动进入第二周,僵持仍在继续。教师们功夫之深,令人叫绝;他们绝对遵守纪律,没有人迟到早退,一到时间,个个正襟危坐,不看闲书不聊天,一纸一笔放在面前,摆出正在思索的姿态,但就是无人动笔。我骂他们磨洋工,他们也不生气,一本正经地回答道:“是!我马上改正”,可到收工仍是白纸一张。谁都神定气闲稳如泰山,只有我焦急不安,因为我怕辜负领导的器重,显出我的无能。别组的情况也差不多,即使有几张大字报,也不过是应景,不成气候。但从统计表反映,我们组最差,最落后。我做了好多人的工作,仍是“大象屁股推不动”。正在我犯愁之际,领导有了新指示,要我们发动大家去别组“串联”。“串联”也叫“相互取经”,就是打破以乡为组的界限,到其他组学经验、比差距。这办法真管用,没过多久,形势大变,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其排山倒海的气势,令我惊叹不已。“串联”给了各组竞争动力。那些实力雄厚的大组为了争得荣誉,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挑灯夜战,几个小时后,几十张大字报就写成,把揭批的场所贴得到处都是,第二天就开始接待大批串联者。我们组也在串联取经的人流中,看人家比自己,全都脸红,承认自己来自穷乡僻壤,见识少、顾虑多、水平差,要急起直追,改变落后。串联回组,好几个人开始动笔,接着就有大字报张贴出来,统计表箭头明显上升。但别的组更是热火朝天,他们的大字报已无处可贴,就在室内,走廊上拉铅丝,把大字报挂在铅丝上。一下子,大字报成了海洋,人走在其中,见脚不见头。组与组,人与人都在进行写大字报的竞赛,原来冷冷清清的场面一扫而空,到处人头攒动,写好就贴,贴好又写,人忙得疯了似的。开始一批大字报,大多是批判干部官僚作风。后来不断串联取经,大字报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大家不再比数量,而是比质量、比冤情、比文才。不少大字报诗文并茂,文字尖锐,一针见血,指名道姓,证据确凿。慢慢就有受屈者的诉冤求助,受害者的血泪控诉,知情者的内幕暴光……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不少大字报真可说声声泪、字字血、充满愤怒和仇恨。真是不揭不知道,一揭吓一跳,共产党的天下竟然冤案无数。那些长期受迫害、遭报复、蒙冤受屈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苦主们,在现场当众哭诉,强烈要求严惩坏蛋,还以公道。看着大字报,听着苦主的哭诉,人们愤怒地呼口号,张贴联名信,甚至还有血书等东西出现。整个揭批场所沸腾了,掌权者被抓来当场批斗,有罚跪的,有挨打的,他们则有痛哭流涕求饶的,有买通岗哨逃亡的。人们好像铁了心,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说,横着一条心,敢把皇帝拉下马,要把所有丑恶都拿到光天化日之下来亮相。……总之原本平静得无波无澜的场所,几天之内竟然成了有血有火的战地,似乎见到了刀光剑影,听到了震天动地的喊杀之声。前后二个绝然不同的世界,促其变化的法宝竟然是“串联、取经”,这法宝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更是登峰造极。原掌权者失了威势,成了过街老鼠,连声辩、解释的机会也没有。应该说,冤情大多数是真实的,但有时不免有所夸张,甚至不排除挟怨报复的可能。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泥沙俱下,有大快人心的一面,也有不辨曲直的一面。群众运动自有其演进的特定方式,锐利如匕首的短文、幽默讽刺的对联、一针见血漫画,气势盛大的“民主讲台”,激动人心的“演讲”……各种形式、各种风格、此起彼伏,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在这场大风浪中,涌现了一大批勇敢的斗士,他们站在众人的前头,“为民请命”、“仗义执言”,成了“风流人物”、“弄潮儿”。我被深深感染了,我佩服他们的勇敢,感谢他们说真活,揭真相,为民除害,把他们当成楷模。我原以为领导一定会依靠他们、重用他们,因为他们听党的话,站在运动的风口浪尖上誓死奋战。可是,半个月以后,这些一时的英雄、豪杰、楷模、精英、一一落网,沦落成人人喊打的落水狗,有的成了阎殿冤魂,有的成了铁窗活囚……。这样无情的变化,天上地下的转换,对我这个未经风浪的青年来说,何止于始料不及,何止于目瞪口呆呀!当时,我身处运动的高潮,身心受到猛力的碰撞,身不由己卷入巨浪之中。我觉得教师队伍真是藏龙卧虎,能人、智者无数,比起他们来,自己真是浅薄无能。我激情满怀,热血沸腾,一心想要试试自己的能力,赶着浪潮去“建功立业”了。我们乡的教师文化低一点,心中有话不善于表达,于是由他们提供揭批的炮弹,我代笔写成材料。可在具名的时候,这些保守的乡村教师却缩了头,怕受打击报复,死也不肯露面。在这种情况下,我自作聪明,用集体名义搞了个揭批大专栏,所有大字报都不具个人姓名。这办法大受欢迎,人人调动起来,向我诉说各自的遭遇和不幸。大字报多了,一个大专栏不够,又开辟了几块“民主墙”。我发挥自己能文善画的优势,配上显眼的漫画,果然图文并茂,煞是好看,引来许多串联取经者,获得一片赞声。本组的进度也因此直线上升。在那个时候,材料多,写稿忙,时间不够用,我常常饿着肚子,耐着寒冷,连续开夜工,总是累得腰伸不直,手脚发麻,眼睛发红。不用说,和我热恋的何佩兰成了我的得力帮手,她始终热情不减,支持我的工作,往往是我起草她抄写,我画图她写说明,配合得极其默契。一切生活琐事全由她包办,饭菜由她打了送到我手边,陪我开夜工也同样忍饥受寒。我从心里感激她,觉得经受革命洗礼后她变得更好看、更可爱了。我大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大组里,但有一天接到中师同学的邀请,共同组织了一场跨组的“民主讲台”,主攻方向是批判文教局干部在工作分配时的恶劣态度,要出出当时被训斥被羞辱的恶气。“民主讲台”来了不少人,但我们没经验,材料没份量,所以常常冷场,不很成功。我心中的恶气未能发泄,胸中反而闷闷的。后来我灵机一动,借鉴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篇名和方式,把我们报到时的遭遇,用狂人的眼光和口气,又恨又怨地发泄一番,狠狠丑化了那些势利狠毒、欺压弱小的官僚。洋洋千言,抄了六张大白纸,张贴到醒目的大墙上。果然反响巨大,看的人多,议论纷纷,支持的签名也不少,打听作者的也大有人在。我不但出了口恶气,还似乎有了点名人效应,心里特别舒服。岂知,正是这篇反响颇大的“狂人日记”闯下了大祸,后来差一点使我一败涂地,永无翻身之日。那时,也还是有少数几个人游离运动之外,成天烘炉子,晒太阳,聊三海经,铁定了心不写大字报,抱着与己无关的态度,悠闲地冷眼旁观别人的忙碌,好像看戏一样立身于事外。对这些人我做过工作,要他们提高觉悟,投入革命运动,但他们敷衍、推托、置之不理。可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错的竟是我。运动后期,他们这些大鸣大放中的落伍者、逍遥派竟然一跃而为“革命左派”,成为一支“反右”的奇兵,建功立业,大展鸿图。我不懂他们未卜先知的天才来自何方,只怕是事先得了什么情报吧。经过半个多月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运动将告一段落。年关已临进,按中国人习惯,过年是雷打不动的大事,所以人人盼望快些放假,大家好回家过年。可是领导们为了表现革命运动激起了教师们的革命热情,就把这些奏着“鸣放凯歌”尚在梦里的知识份子,拉到西乡去挖泥开河道。那些在鸣放中自以为尽了力、露了才、带了头、立了功、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的书生们,必须在挖河泥中继续表达对党的赤胆忠心。隆冬大寒,朔风刺骨,冰封雪飘,河床已被抽水机抽得露了底,浅水结成了冰,覆盖住黑色的泥浆。男女积极分子脱去鞋袜,光脚下河。这冰泥似针刺般让他们跳了起来,但大家不能退缩,否则就是当逃兵。运动中的积极份子必须站在最艰苦的河底,必须能够战胜肉体痛苦,至于赤脚站在冰泥中数天,会造成怎样的生理后果,是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的,甚至后果越严重,越能表现革命斗志的高昂。这就是当时的革命逻辑。积极分子们赤脚在河底挖泥,一些老弱书生则留在河滩上接他们挖起的河泥,面对冰冻严寒,没有一人喊冷,整条河道甚至出现了你争我赶的劳动热潮。这确实是一个奇迹,是真正的革命热情?还是想在政治上有所表现的冲动,还是怕被视为落后分子的恐惧,使这些文弱书生忍受如此的肉体痛苦呢?一天挖泥之后,浑身是脏,累得走路也像老人似地蹒跚,然而谁也不叫苦,好像谁要喊声冷或累,就成了资产阶级少爷小姐似的。当时就有人支持不住,发烧呕吐,不想进食倒头便睡。这次开河惟一令人满意的,是可以放开肚皮吃饭,这在粮食定量供应时期是十分难得的,我甚至吃得连弯腰都困难。西乡挖泥开河整整三天,书生们又冻又累,尝到了苦役的滋味,直到大年三十,才允许回家过年,而且规定三天后必须回县中报到,继续开展运动。八、整风反右(三)年假三天很快过去,大家都老老实实又回到县中。重回县中感觉大变,门口岗哨增多外,还加了流动哨,明显加强了戒备。年前大鸣大放时烽火连天,大字报成了海洋,可过了年,大字报已一扫而光,恢复了原先冷冷清清的面貌。所有的党政干部,包括基层领导,一反常态,全都变得严肃、冷漠、横眉竖眼、如临大敌。岗哨警卫套着红袖章,带着杀气,来回游动。人们觉得惊奇,预感情况不妙,热血慢慢冷却。整个县中笼罩在紧张氛围里,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我糊涂了,似坠入五里雾中,弄不清东南西北,分不明黑白冷暖,杀气腾腾的“反右斗争”在一阵紧锣密鼓的布置以后开场了。那些整风中的“斗士”们,预感噩运将临,见干部如老鼠见猫。人人都感到空气沉闷,压力重重,开会如坐针毡,担心下一个被揪出的是自己。从学习室、宿舍到食堂,凡公共活动场所,再无笑声和话语,人们连走路都不想发出脚步声,好像一有声音就会引起不测似地。也许我反应迟钝,涉世太浅,嗅觉不灵,在那人人自危的当口,我还算镇静,不相信有什么政治横祸会落到我的头上。我以为写大字报光明磊落,即使写错了,认个错,声明收回就是,这可是组织上宣布的政策。我觉得大家是瞎担心,瞎紧张,庸人自扰,莫名奇妙。我甚至还想到领导可能正在赏识我的忠诚呢!经过大鸣大放的“引蛇出洞”,很快进入“打蛇打七寸”的阶段,当时的说法是,把妄想翻天的右派分子全部揪出来,彻底打倒,保住社会主义的安全。消息频传,一个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接连不断地被揪出来。整风中敢说敢为、为民请命、才气横溢的风云人物,一下成了“纂党夺权”、“企图复辟资本主义”的野心家、阴谋家。他们那些被大家称道过的真活、实话、肺腑之言都成了“放毒”,或者是“恶毒诬蔑”、“恶毒攻击”。虽然政策明令宣布过“言者无罪”,但领导说这些政策是给群众的,不是给敌人的;右派是阶级敌人,对待他们要用“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策略,迎头痛击,决不手软。老古活说得好,“一张嘴巴二层皮,反来覆去随你意”。各大组的反右批斗会顺顺利利,群情激愤,口号震天响。在共产党的运动中,“群众”是没有责任的,最多是受蒙蔽。但成为“群众”并不容易,保不准那天自己就被划出百分之九十五的群众队伍。为了当稳群众,必须声讨敌人,必须口号叫得震天响,否则很容易从群众就变成了“敌人”,轮到其他人来声讨你,与你划清界线了。共产党的批斗会永远是开得很顺利的,就是因为人人恐惧被划出群众队伍,人人需要积极表演。当别人挨斗时,大家往往要联系比较,想想自己说过的话、写过的大字报有无不妥之处,这一比一查就人人自危,所以很快到处贴着“我收回大字报”,“我的检讨书”,“我错了,我收回”,“我向领导道谦”……等大字报,字字诚恳,句句请罪,将自己上纲上线,自我作贱,声泪俱下,请求饶恕。可以说丑态百出,再无半点文人的清高。然而,这些求饶大字报写不写一个样,如果要揪你,就会反驳你的收回声明,说“说出的话是泼出的水,泼在地上的水还能收回吗?”,你也只能目瞪口呆无话以对。反右开始后,几乎天天都出事,上吊、跳楼、吃安眠药,还有触电……寻死觅活,层出不穷,而且大多一出事就救不活,弄得校园里风声鹤唳、阴风凄凄。死了多少人,无人统计,谁也说不准。就我们乡而言,穷乡,文化低,教师少,在鸣放中实在不成气候,可说落后得让人脸红,应该没什么大事吧。但不料居然也有板有眼地揪出了右派,阵势和其它乡如出一辙,一点也不逊色。自从开始反右斗争,我这个记录员就被搁置起来,虽没撤销,也再无人过问,好像从来就没那回事。代替我在组里主持运动的是鸣放中的一个逍遥派。当初我苦口婆心做他工作,让他相信党,帮助党整风,可他就是摇头,不想运动后期他作为革命左派,掌管本组的反右大权。说句实话,他是明哲保身的,并不想卷入政治运动,也不想当风云人物,但谁能游离于运动呢。当时他指定了四个差不多的逍遥派,去准备有关材料,命令全体教师静坐室内考虑自己的问题,争取主动交代,好像除了他们谁都是嫌疑犯似的。第一个被揪斗的人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免让人怀疑是不是自己耳朵听错了。这个人姓朱,白发苍苍上了年纪。在鸣放中他可算得上世外奇人,对周围人和事始终不闻不问,一个人缩在暗角里闭目养神,一坐半天不动。那时我为他伤足脑筋,一天几次耐心开导,可他始终木然如石像,保持一言不发,一字不写,整整半个月里,他就那样刻板,简直修成了仙,那可绝对是条“引不出洞的蛇”,或者说“始终不会上套的兔”。然而无用,他还是第一个被揪出来批斗。批斗会形式很简单,被斗者坐在中间,主持者坐在前面,揭发者和群众围在四周。主持人开口审问姓氏、家庭、职业等常规项目,可老人沉默不语,连眼都不张。有人上前踢掉凳子,让他站着弯腰九十度,但他仍一声不响。有人上前揪头发,踢屁股,仍然敲不开老人的嘴。无奈之下只能由揭发者念事先写好的揭发稿。从揭发材料中方知此人属漏划地主,以前历次运动都因他老奸巨滑,巧妙伪装,蒙混过关。此案与鸣放无关,他再老谋深算,一言不发也逃不过噩运。对他的处理是开除公职,戴上地主帽子,押回原籍交群众专政改造。揪出的第二个隐藏敌人是蒸东单班校的民办教师,四十开外的年纪,姓沈,一身农民常穿的土布衫裤,文质彬彬,出言不俗。他写的大字报数量不多,份量却很重。涉及党的政策,重点是对粮食统购统销不满,提到了农民缺粮,饥荒死人的事。这就属妖言惑众,妄想推翻社会主义一类,标准的右派言论。他坚持己见不认错,不低头,只讲了一句“我写的是事实,你们可去调查”,以后就沉默到底。对他的揭发批判是重点,材料足足准备了一天,发言稿不知是从那张报上抄的,又长又深奥,听得大家都不耐烦了。此人的结局是戴帽、免除民办职务,回他外地老家,监督劳动。第三个出场时,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他不是别人,竟是在轮埠迎接我,而后又同睡一室,早晚相处,关系密切的宁波周老师。鸣放中他算很开通,大字报数量也不少,但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教室危险呀,学生穷苦呀,老师生活条件太差呀等等,不痛不痒,不伤皮肉,但仍被认定是放毒、污蔑,宣扬“今不如昔”。他的重大问题是反动历史,组织上经过查验,认定此人曾是三青团骨干,所以是长期隐藏的历史反革命。揭发材料读到他平时热心助人,工作任劳任怨,都是装出来欺骗群众的,他内心深处是仇恨新社会的,他想望的是旧社会的花花世界,和他过去的糜烂生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阶级敌人。在批斗中,他极其乖巧,十分配合,说什么都承认,点头如捣蒜,哭丧着脸一个劲地认罪,软得没有骨头,再三苦求大家宽大处理。然而无产阶级的铁拳毫不留情,当场就给他上了手铐,押出会场。在入狱之前,警卫人员要押他去小蒸取铺盖,领导指定我同往,因为我和他一个宿舍。我们赶到小蒸,天已全黑,警卫查抄了他的所有东西,并无收获,他们关照我注意人犯的动向后,就去住旅馆。他们一走,大庙里只剩下我俩,照理说我和周老师半年相处,感情不错,可他突然成了阶级敌人,我就不知该怎么办,所以两人都不敢交谈。后来睡觉时,我胡思乱想害怕起来,并不是怕他出逃,而怕他垂死挣扎,临死拉个垫背的。因此,躺下以后我一直不敢闭眼,后来又偷偷起身,头脚调了个位置,心想他如要下手杀我,必从头部下力,我调了头他肯定不知,下力时碰到的是双脚,我就有机会与之一搏。一夜惊慌不过是庸人自忧,周老师始终老老实实,那敢反抗。第二天,来人押他上路,直到分手,我仍未敢与他说话。此后再没见面,他在我生活中完全消失掉了。现在想来年轻时太没头脑,毫无人情味。运动进入尾声,大鱼捉了小虾也不放,大家心有不安,我也顿觉苗头不对,一股寒气从脚底升起直透心尖。我扪心自问,我是共青团员,也没犯过错误,大字报决无攻击言论,还吃不上什么大杠子。但父亲有历史问题,领导如要抓此致命弱点,那我肯定在劫难逃。鸣放时我是举足轻重的记录员,而反右开始就被晾在一边,这预示着凶多吉少。不祥之兆弄得我神魂颠倒,茶饭不思。但我仍愚蠢地期待着领导的理解,天真地幻想着沐浴党的阳光雨露。最后的结局,证实了所有幻想是那样地幼稚可笑。专案组找到了我,我被无情地列入“内帮”对象。&&&& 所谓“内帮”,就是内部帮助,有人称之“内控右派”,是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转化的过程之中,如能悬崖勒马就转危为安,如要死不悔改,就得粉身碎骨。&&&& 我被指定坐在帮助席上,接受群众的帮助,和我坐在一起接受帮助的,还有一名中年老师。我表面上泰然自若,可内心愤恨交夹,我捧着一颗赤心要亲近党,却被当作了“蛇”引出了洞。革命左派开始发言,我耐心等他向我泼脏水,可是很怪,他结结巴巴地读稿子,声音很轻,几分钟就草草收场,也没让我检讨认错。我很意外,这样轻描淡写就过关,是否意味着对我有特殊照顾,批评一下也就算了。其实我又错了,帮助会是做个形式,客客气气也是允许的,关键是档案中的结论,“内帮”就是政治定性,就是洗不掉的污点,随时都要让你为此付出代价。&&&& 风暴终于过去了,风暴之后,有人遇难,有人得福,阶级阵线更清楚了。回到工作岗位,那档案中记载的“内帮”结论,立即显示它的强大威力,学校行政领导核心小组列席的位置被取消了,团支委的职务被免去,工会也作了调整换了别人。以前我是宠儿,谁都对我笑,对我说好话,可运动以后人们像避瘟疫那样想离我远一点,怕接近我而受连累,我成了名副其实的“政治瘟神”。仅一个月时间,似乎我这个人已不是一个月前的人了,其实我什么也没变,惟一变了的是我的档案。阶级社会重视档案,档案有污点,人就编入“另册”,就是二等公民。我悲哀人生如此多难,几张大字报就葬送了我的前程。九、心灵的伤痕重重的打击,让我身心疲惫,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沉闷。人在外面受到伤害,就想躲进个人的安乐窝。我这时与何佩兰的关系已经很公开了,我们俩在相当一个时期一直朝夕相处、同出同进、如漆似胶、难舍难分,所以她也成了我渴望的避风港。然而她使我万分失望。我被定为“内控右派”,对她打击显然很大。会开完,运动也结束了,她含泪先我离开,没有向我表示什么。回到小蒸后,她就躲在女宿舍中,任我苦苦相求,都拒不见面。同事们告诉我,何老师已经三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流泪哭泣,眼睛肿得大大的,人也一下子瘦了下去,非常可怜。三天之后,我终于收到她写来的一张纸条。纸条不大,到处是泪水的痕迹,寥寥几行,写得潦草而杂乱,但意思相当明白,突出的一句是“让我们分手吧!”。我对着这张纸条,长时间默默无语。在我俩的关系中,从开始恋爱,到谈婚论嫁,一路她都是主动的。相反我倒有过迟疑,特别在带她回青浦见了父母后。记得1957年12月的一天,我俩并肩进了家门。父母亲是事先得到我的报告,所以早有准备,气氛不差,很热情。那时我家正处于一个较为兴盛的时期,父亲经过“私营业改造”,进了集体合作商店,成了职工,和我一样每月领工资。母亲虽未进店,但她摆了个手工摊头,为顾客摇毛线、加工旧棉絮,生意很好,来不及时还雇临时工。三妹、四妹、(我是老二,我上面是大姐,)都已上学,五弟还小、六弟刚出生。生意好,收入多,母亲脾气好多了,一见我们到家,她接待很殷勤,有说有笑,十分欢喜的样子。何佩兰很开心、,以为老人一关通过了。其实她不了解母亲,我母亲最拿手的,就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当面说得花好稻好,背后必定样样都不好。果不其然,人还未走,母亲就迫不及待拉我到无人处,对我不满地说:“这女老师脸上那么多雀斑,太老气了,不好,岁数大你二岁也不搭配,你不用急,慢慢找好一点的,这个就回了吧!”。母亲的直言不讳,可能正触到了我的痛处。虽然我不忍心伤害何佩兰,但心里不免有点低就的感觉。如果那时她提出分手,我可能就会顺水推舟地答应,不用怕令她伤心、不用承担自私、无情的恶名。想当初我重感情,怕伤害她,所以没有提出分手。而现在我刚落难,她就如此无情无谊,根本不在乎对我的伤害。所以对她的“分手”要求,我分外愤怒。我看着那张皱巴巴的纸条,几乎要失掉理智。我摸索半天,终于找到了钢笔和白纸,在那冰冷的寒夜里,我奋笔疾书,整整写了十四页报告纸。我痛斥何的无情无义、无心无肺,我后悔自己看错了人。我的语言尖锐刻毒,专门寻找她的痛处撒盐。 信刚写好,天已大亮。我等在女宿舍门口,要把这长信交给姓何的,让她看得发疯。就在我等女宿舍开门的时候,我的愤怒渐渐平息了。她为什么不吃不睡痛哭三天?她在为谁哭?为谁痛心?为谁瘦!?很明显,她也无比悲痛,分手决非她之所愿。在那种社会氛围下,生活中所剩的那点个人空间,一遇政治阻力,马上就会减缩到几乎无,对此我是心知肚明的。她的家庭成份是“小土地”(介于中农与富农之间,带着剥削阶级性质),而我虽然父亲有历史问题,但家庭成份是“小商”(自食其力的小贩),属劳动阶级。从家庭出身看,她与我谈恋爱是高攀了,她也不讳言这一点。而现在我被定性为“内帮”对象,政治上已经很危险。两人都打上了“阶级烙印”,结合到一起,还能有什么希望和前途?她在为生存而挣扎,我怎能残忍地去责怪她,折磨她,羞辱她,伤害她呢?我的气愤逐渐转化成悲哀。我猛地抓起写了一夜的那迭报告纸,狠狠地用力撕成碎片,然后迅速取笔,写了一张简单的回条“我理解!前途尊重!”。这以后,我再也没有与她单独相处。她大病一场,请了半个月假,回家养病。等她再来上班,就没有了欢乐,没有了歌声,更听不到那熟悉的琴声,她变得刻板而严肃,再也见不到笑容。我也整天闷闷不乐、沉默寡言,不打篮球、不想看书、连散步都取消了,除了上课之外,就躲进宿舍闷头睡觉,懒得见人。我象掉入陷阱的羔羊,再无反抗之力。唯一的需求,就是寻一个冷清所在,好独自静养心灵的伤痛。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16:47 &&
第四章、&& 苦难中的缘分(1958年3月―1961年10月)一、学生的关爱开学后我与何佩兰尚能相见,但已视同陌路。不久,经人介绍,她与县级机关一个中年干部谈上了对象,那人虽年龄偏大些,但她再不必因“阶级烙印”担惊受怕,也很称心满意。几个星期后,她就调离穷乡,进了县城,脱离清贫的教师队伍,进入了令人羡慕的文艺单位,顷刻之间改变了地位、身份,成了贵人。可见在中国,权势永远是个宝,她的决断是明智的,符合国情的。这是我一生中很潦倒的一段时期。人说“哀莫过于心死”,那当口,我的心死了,对什么都无动于衷,对什么都不管不顾。日图三餐、夜图一忽,最好昏睡不醒,了此一生。我无思、无求、懒散得不修边福,形象特别难看。在旁人看来,是失恋让我痛心疾首、难以自拔。其实何佩兰成了“人上人”,是令我欣慰的。我的灰心丧气,悲苦潦倒主要是受到政治打击,使我成了“人下人”。星期天老师们照例都回家,诺大的破庙只剩我一个孤魂野鬼。我早知自己成了多余人,没有任何人会挂记我。已经九点多了,艳阳高照,我还懒在被窝里不动。忽然隐隐约约听到门外有声音,叽叽喳喳,时断时续。又过了会儿,响起了轻轻的叩门声。我只得懒懒地爬起来,慢慢穿衣下床,心不在焉地开了门。门外是一群年青人,男女七、八个,前拥后挤地堵在门口。他们睁大眼,怯怯地站在阳光里,伸长了脖子向门内张望。我苦笑着点了个头,算是打过招呼。我既不洗脸,又不梳头、慢慢踱出阴寒的宿舍,融入到他们一群人里,站在了阳光之下。于是,喊叫声、问好声、玩笑声,此起彼伏,死沉沉的世界一下子变得富有生气。他们是我的开门弟子,平日里相处很亲密。在这穷乡僻壤,他们的祖祖辈辈都没进过学堂门,到了他们这一代,幸遇全国解放,他们才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虽然是小学六年级,可年龄已有十七、八岁,最大的已有二十岁,,与城里的高中生差不多个头,我在他们中,除了穿着稍整齐些,其它就没啥差别。这些农村学生也很机灵,学校里发生什么事,他们没有不知道的。我的落魄、潦倒、失意、受挫他们大多也听闻了。他们是来看望我,希望能排解我心中的不快。从他们闪烁的眼神,和小心翼翼的行动中,不难看出他们对我的关心和热爱。我让他们去教室搬凳子,大家围坐在阳光下。真是个好天气,蔚蓝色的天幕上,不见一丝白云,空气新鲜,嗅着都有些甜味。世界还那么美好,不因为我的不幸而有所变化。我们海阔天空,东西南北地闲聊着,一个上午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他们欢欢喜喜地向我道别,没有一个人谈及我的任何事情,更没有触及我那根脆弱得一碰就会崩的神经。很奇怪,他们神神秘秘地出现,又匆匆忙忙离去,竟然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感觉。一个活人不能让尿蹩死,该去找点欢喜找点舒畅,真的不该太苦了自己。以前我习惯找老师聚集的地方消磨时间,我一旦落难,,奉承讨好的变成公事公办极其冷淡,正人君子们更是想离我越远越好。为了少受些窝囊气,我就逃离了教师圈子,躲进宿舍独守。现在我明白了可以去找学生,在他们那里我可以随便地讲话、痛快地骂人、还可以舒心地大笑。我会有人关心,有人支持,有人信任,有人尊敬。在他们那里我不会孤独,可以恢复我的青春活力、治好我心灵的伤痛。我这么想了,就开始这么做。从此,每天课余和星期天,总有一群男女学生跟着我,陪我玩,和我一起消磨寂寞的时光。学生们把我看成朋友、当成大哥,对我真是忠心不二。他们一无忌心,二无歹意,有的是真诚和坦率。他们知道我心受重伤、感情遭劫难,所以他们从不提及让我不开心的人和事,只想让我散心、忘却愁苦。几周以后,我果然从思想的苦海中挣扎出来,人变得轻松起来。于是,我就带领学生们到附近几个镇去远足,带他们去大江边看大铁桥,数点点白帆,步行到练塘去看电影,甚至乘火车去松江逛公园,还有很多时间是去水稻田里、渠道里、小河浜里摸鱼、捉蟹、煨蚕豆吃……我们这一群人成了寻找新鲜、寻找快乐的幸福天使。那时节,我抱定宗旨只干自己份内的活,什么公开课,辅导课一律拒绝。不是我的事,什么也不打听,什么也不参加,选干部也好,评先进也好,百事不问,与世无争。我本是个穷教书的,运动打击,其实我也损失不了多少,仍旧是教书、吃饭、过日子。我超凡脱俗,我行我素,安贫乐道,甘心做个平头老百姓。我有那些热心好动的年轻学生为伴,逐渐消除了孤独和寂寞。他们对我的关爱是那样地细心、体贴,他们的心意是那样地单纯可爱,他们让我享受到人间的温暖和快乐。我该如何感谢他们,回报他们呢?他们是毕业班学生,正走到人生关键时刻。当时在农村高小毕业已是秀才,考初中比现在考大学还难,录取率仅在百分之十左右。我开始把心思用到课堂上去,精心备课,严格作业要求,耐心辅导,一个个把着手教,用心灵去呼唤他们的信心和求胜欲望。在最后的三个月中,我发疯一般把精力扑在教学上,备课周到,上课就思路敏捷,讲中带练,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随后是作业、辅导、补习,除了语文还帮着补数学。真没想到,我为报答学生伙伴的关爱,使了那么一把力,却出现了奇迹般的教学成果。学生们好学成风,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出色,连后进生也刻苦用功起来。这种特殊的变化令人称奇,教师们为之惊叹,领导为之高兴。于是,夸奖声、表扬声多了起来,竟至有其它乡教师慕名前来试探虚实,我的名声就传了开去。歪打正着,使我明白了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与此同时,我的“不服气”竟然因此而重新抬头,真是劣根性难改呀!二、苦恋写出这段经历之前,我颇为踌躇。这是我的爱情体验,我因此获得了同甘共苦的终身伴侣。但因为我俩曾笼罩在“师生关系”这层屏障里煎熬,写出来怕人误解,但我还是决定如实回忆。那是1958年的春天,风和日丽,我和十多个学生坐在青草地上欢歌,他们唱歌,我用口琴为歌者伴奏。在他们之中有多名女学生,她们远比男学生细心:是她们策动敲我的门,引我离开阴冷的宿舍,是她们策动用歌声,笑语来冲击我的烦闷、抚慰我伤痛的心灵。她们之中有位女生,凡有学生来找我闹腾,必然有她的身影。但她不像别人那样张扬,而总是隔着一段距离,落在后面,用她那深不可测的眼神打量我。当我想开口和她说话时,她立即躲避,红脸低头,飞快地闪到别人身后,好像她是让人拉来凑热闹的。我慢慢发现,她对我的关心远远超过其他人。当我沉默无声,望天哀叹时,她就满脸焦急。当我被逗乐之后开怀大笑时,她就会甜甜地抿着嘴乐,甩着两根长辫子前后晃动,露出得意之色。其实我刚到小蒸,就发现了她。她俊俏、文静,不禁使我有“乡间美玉,清纯质朴”之叹。她是学习委员,做事认真,很有主见,在男女学生中威信较高,交她办的事总能办好,所以我把她看成得力帮手。我每天都有事情要她去办,经常要多留些时间,多交谈几句。但作为老师,我心中坦坦荡荡、毫无杂念、也无所芥蒂。当我与女老师陷入情网的时候,班里的事也放松了不少,她态度就生硬起来,常冷若冰霜,对我说话更是粗声粗气,一言不合、丢下本子扭头便跑,弄得我一副狼狈相。而当我倒了霉,成了孤家寡人,就觉得她那羞怯的笑容又回来了,对我也不再撒气。在同学们前来陪我,让我散心期间,有一次她那双动人的黑眼睛竟然不顾一切地直视着我,眼里饱含着无限痛楚和忧伤,瞬间又泪水盈盈。这使我那颗破碎的心,一阵紧缩。在我遭人唾弃的时候,她却为我担惊受怕,为我抹泪悲伤,我怎能不感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从这双眼睛里,看到了对我的的信任,看到了热烈的鼓励,看到了殷切的期望。从此,夜深人静时,她的音形笑貌总会顽强地浮现在我眼前,是那么亲切,那么可爱。我忍不住长时间的思念她,回忆她的一举一动,以及种种表情变化,我觉得她17岁的少女情素已表露无遗。但师生关系的鸿沟很难跨越,我没有离经叛道的勇气,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心中有了顾虑,就怕别人发觉我们的关系有什么异常。为了在人前显得一切自然,我有意无意地设置一些障碍,减少与她见面的机会。而且与她见面,竟然有点做贼心虚起来,连对视也不敢,相见时很拘束。但我越是克制回避,那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想要看她一眼的欲望弄得我坐立不安、茶饭不思。我常常会毫无希望地走进教室里,或者等候在学校大门前,期待她能奇迹般出现。这种微妙的、不露声色的、没有透明度的感情,却充满了绚丽的光彩,和浓烈的诗情画意,使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学期结束,她们这一届学生毕业了。开过毕业典礼,发好毕业证书,师生道了告别,似乎一切都结束。我束手无策,只能哀叹命运之不济。可就在这时候,有学生告诉我,明天他们自行结合去松江进行最后的告别活动,特邀我参加,我一听兴奋不已。当天晚上我反复思索。她毕业了,我们就不再是师生关系,我就有权力追求她了。但她内心到底怎么想,我还没有十分的把握。我虽然能感觉到她的种种心意,但既无口头允诺、又无书信往来,所有的仅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趁这次聚会,我要作一个明确的表达,看看她的反应。要是我弄错了她的意思,那么我不过是单相思,只能自食苦果。如果我没弄错、她真喜欢我,那么我就告诉她,我要和她好,不在乎任何后果。第二天一早,人都来了,仍是那十多个活跃分子。到松江后,逛公园、上饭店、买纪念品互赠、上照相馆集体合影,最后是看了场电影。她也没有躲闪,紧紧地跟着我,始终没离开。她乌黑的长辫在我眼前晃悠,我想尽快捅破这层窗户纸。可是这时节,我心里急着想说,全身肌肉却特紧张,嘴巴也不听指挥,白白错失了好多表达机会。大家嘻嘻哈哈、乐不可支,而我却神不守舍,迟迟找不到表达的机会。直到进了电影院,我还在迟迟疑疑、一筹莫展。俩人虽坐在一起,可周围都是同学,无法表达。当我已经绝望时,上天见怜,给了我一个机会。就在电影即将要结束的当口,我俩的手臂无意中碰了一下,我激冷一跳,不知触动了那根神经,突然大胆地顺手抓住她的小手,然后闭上眼等待着命运的判决。她没有缩回那只被我握着的手,一阵强烈颤抖后,她低头饮泣,似乎她早就在盼望这时刻的到来,只因为我迟疑不前,才使她陷于痛苦的境地。激动过后,她停止哭泣,抬起头来望着我,满眼的喜悦和柔情。我的感觉没有欺骗我,我们确实是“心有灵犀”,我的冒失行动就这样戳破了那层窗户纸。当步出影院的时候,我觉得天大地阔 ,人间真美好。我想大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胜利了!”。三、提亲这段恋情,给了我极大的幸福感,就当时我的处境而言,不啻是苦难中的巨大心灵安慰。但所有的恋情都要从天上落到地下,都要面对现实的问题,这个过程一点不比两个心灵的相互征服容易,大量的恋情都因为无法过这一关而夭折,我与何佩兰就是一个例子。现在我又遇到了同样的现实问题。如果她小学毕业不再升学,就只能回家务农,这样她的前景就暗淡多了。如果她考上初中,不管是否能跳出农门,以后的机会总要多点。但当时农村经济困难,一个女孩子小学毕业已经不错了,父母一般不会同意让女孩子再读初中,而且很多家庭也实在供不起。我那时每月有36元工资,给家里寄8元,自己留18元,还可挤出10元负担她的上初中的伙食费。我愿意资助她读初中,但这样做,必须公开我俩的关系,必须先征得她父母的同意。由于我们的恋情尚未公开,会面并不容易。但这些现实问题我必须要与她商量解决,我写了一张条子,约她晚上在小河边见面。条子送出以后,我内心忐忑不安,既怕被人撞见,又怕她胆小怕事不敢前来应约。夜幕降临以后,我提前一小时去小河边等待,我祈求上苍赐福,千万别出差子。不多久,我看到一个身影在向我走来,很快我看清了,是她!我们终于相聚了,沉沉的夜幕保护来之不易的两人世界,我们谁都顾不了说话,紧紧地拥抱着,很久很久,舍不得分开……。我们努力克制了激情,冷静下来商量现实问题。关于升学,她说家里穷,负担不起,父母要她辍学,下田争工分。我表示愿意资助她上学,要她准备升学考试。她问我是不是怕她的“农村户口”,她说她是农村户口,会拖累我,不行的话,现在分开还来得及。确实,“农村户口”是极大的威胁。那时。居民户口可以在城里就业,有粮食定量,有各种票证,还有各种福利待遇。可农民粮食不足,副食品奇缺,劳动艰辛,生活贫困.更吓人的是当时的户口政策,子女户口跟母亲走,也就是说,我若与她结婚,将来的子女都得做农民,子女的教育呀,就业呀!生活呀,都没有保障。所以农村青年有办法的千方百计要逃离苦海跳“农门”,跳不出农门,就得一辈了冲死在田角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做到死,穷到死,处处受歧视。城镇青年,则宁肯独身,也不肯找农村对象,不敢占“农”字的边,这就是放在面前的残酷现实。我对她说:“你知道裴多芬的名言吗?‘生命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比生命都重要、区区‘户口’算什么?不就是务农吗?即使要世世代代与黄±打交道,我也认了,苦命人能活着就不差,我不会离开你,有了你再苦我也快乐!”。她听了激动不已,抱着我的头又笑又流泪。我们是最低层的小人物,免不了俗念,也想名利地位,也要风光享受,可一入“农”门就意味苦海无边,再无出路了。我那时年轻气盛,竟蔑视现实,不怕陷入“农门”,想来也有一时感情冲动的成分,但感情的力量确实可以超越一切现实的算计。要资助她上学,我必须明确与她的关系。按农村的风俗,这个程序很讲究,要请媒人提亲,要送彩礼,有一整套的仪式。当时中考在即,时间不允许,同时我也没有钱办这些仪式。最后,我决定自己上门去表白心迹。我勇敢地实施自己的决定,冒冒失失地上门为自己提亲。她父母都在家。我突然上门,他们毫无准备,有些拘谨,但很快就稳定了情绪。她母亲长期在上海做奶妈,做佣人,见过城市世面,通情达理、慈祥和气。家里主事的是她母亲,她满脸笑意,这就增加了我倾诉的勇气。我毫不隐瞒地说出了我家的情况,父亲的历史,以及我自己运动中的遭遇,然后单刀直入,告知老人家我与他们女儿相爱,请老人家菩萨心肠成全我们。她母亲越听越吃惊。等我一说完,她就把我从头到脚重新打量了一翻,似乎有难言之隐,久久不说活,而后又深深叹了口气,不无遗憾地对我说:她不责怪我俩瞒了大人私定终身,但她怕拖累我。她家已处在贫困的极端,老男人病体衰弱,早就失去劳动能力;儿子还嫩,算不上全劳力;自己一直在外面帮佣做不了田间累活。全家四口只半个劳动力,日子苦不堪言,生产队里年年透支,总计已有一千多元,也不知那年那月才能还得清。她说这是一辈子的大事,不能一时冲动,感情用事。如果不考虑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到以后背上沉重包袱甩不掉时,就后悔莫及了。她纯然为我的前途考虑,希望我再多想想,打听详细了再慢慢作决定。听了这一席话,我觉得老人家心胸宽广,见识不凡。我告诉她我也是苦命人,并把童年的种种苦难一五一十向她吐了个干净,听得母女都落眼泪。我把话题转到上中学的事上,我告诉老人家,她女儿成绩好,考试没问题,考取后上学费用和伙食由我解决。我一再表示,即使她一辈子务农,我也不怕,我能吃苦,一定会一辈子陪着她。老人又一次长时间沉默,含着热泪望着女儿。女儿红着脸,泪水滴个不停,激动地点头。母亲见女儿点头,知道我俩心意已决,就擦着眼泪说:“既然你不怕受我家拖累,我也没活好说。我看得出你是个老实人,好孩子,我也欢喜你,我老头子知道了也会高兴。你做我们女婿是前世有缘,也是我女儿的福气。女儿考中学的事,说老实话,我们实在拿不出钱来,只好靠你了。你工资也不高,替她交了伙食费手头就紧了。以后吃饭就到我家来,别去吃食堂,可以省点钱。家里有啥吃啥,勒紧裤带,再咬咬牙,三年就熬过去了,你看好不好?”我真是喜出望外呀!这母亲多么通情达理,我从内心敬佩不已,连声说好,高兴得忘乎所以。一个大难题终于顺利解决,既没求人,又没花钱,全凭自己的勇气和真诚,以心换心。如此顺利,真是天助我也!四、迟来的母爱大事商量妥当,然后的一切都如约进行。她参加中考,并考上初中,在练塘住宿读书,而我则开始在她家搭伙吃饭,我们只有星期天才能相聚。这一“师生恋”一公开,在乡间立刻产生了一些反响。走在路上我能感觉到背后有人点点戳戳,评头论足。乡民们好奇的并不在“师生恋”,而是觉得稀奇:一个城里人竟会这样走进一个农家。我原以为会产生一些反响的教师圈子,却出奇的平静。他们也不看重“师生恋”,只是以为身为城镇青年,却找农村姑娘安家,不是自甘堕落,就是穷途没落,对我竟有了些怜悯。到她家搭伙吃饭后,我对农村的贫困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家在农村也是属于特别贫困,真可谓“赤贫”。房虽然是瓦房,但年久失修,一幅破败的光景:房顶七洞八孔;房梁摇晃欲坠,风雨天,吱吱哑哑地响;四壁全凹凹凸凸,一碰就掉泥屑;地是泥地,七高八低。房内阴暗、潮湿、不透风。家具更是残破简陋,除了两只老式木床,其它都缺门少腿。家里没有热水瓶,渴了就喝水缸中的生水,如若大冷天、或者有病人时,用个土瓦罐,煨在灶堂残灰中,得一点温水。洗脸没有脸盆,长年用一只旧木杓,倒水、洗碗、擦脸都靠它。洗脸毛巾是块破成碎块似的黑毛巾。根本没有套鞋和雨伞,逢到大冷天出门,就用草绳捆二块砖头套在脚上。洗衣服不用肥皂,而用草木灰,洗头发则用木花片或荆树叶,刷牙不用牙膏,而用盐解决……。实在看不下去,我只能上街买来脸盆、毛巾、肥皂、热水瓶,配了玻璃拉窗,稍稍改善些生活条件。岳母感激我对这个贫穷家庭的帮助,对我待若上宾,照顾无微不至。我的衣服、鞋袜,都是她洗的。岳父年轻时经常寒冬下河捕鱼,中年得到严重的关节病,不能下田,他就做了“扳罾网”,坐在岸上起网捕鱼。捕到的都是些小鱼小虾,每天多少有些,这是最好的营养菜,岳母也要省下来给我吃。在大饥荒最困难的时候,喝薄粥她也总给我先吃饱。岳母养了几只鸡,生下鸡蛋用来换油、盐、酱、醋,那是唯一的财源。可有一天,岳母竟斩了二只鸡,非要我一个人吃掉,她儿子连汤都不许喝。她说我太瘦弱,趁夏令季节,要我吃童子鸡好好补补身子。自小到大,还没有人如此关心过我,这慈母之心,令我感动。我青浦的家虽然对我很冷漠,但我还是承担着作为子女的责任,每月寄钱养家。恋爱后,我也想尽快带她去青浦见父母。她总是推托不去,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因为没象样的衣衫,怕丢面子,才不肯上门。我当时手头实在无钱,最后她只好向镇上女同学借了衬衫裙子,才上了一次门。父亲春风满面,对未来儿媳极为满意。母亲则摆出一副势利腔,开口不冷不热。无论母亲怎么摆谱,我俩抱定宗旨不当一回事,装傻应付。饭后我们带着四妹、五弟、六弟、七弟逛街,他们都还小,很听话,对我俩很亲热。在青浦过了一夜,临走母亲还是忍不住,把我叫去说了一通,意思是姑娘模样不差,但农村户口终是祸害,将来怕要后悔不及。我这个后母,势利的脾气是一辈子也不可能改的。我带着未婚妻匆匆离开自己的家,回到岳母家,才感到了一丝家庭的温暖。五、渡灾(一)1958年全年风调雨顺,是个难得的大丰收年。但就在这样的丰收年景后,却出现了连续三年的大饥荒。这在江南鱼米之乡,史上罕见。是天灾,抑或是人祸,历史自有公断。58年,大报小报大张旗鼓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 “人民公社”,留在农民记忆中的就是“共产风”,“公共食堂”。“大跃进”则主要是大炼钢铁。对于普通农民而言,人民公社似乎只不过是改了个名称。比如原来的乡政府改成人民公社,乡长改成公社主任,村改成大队,村长改称大队长,老百姓改称公社社员。这一切,发个文件,改个名称,换块牌子,调个公章,开个成立大会,很快就办成了。但实际上,人民公社对农民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极其深远。“共产风”、“公共食堂”就是在人民公社中发展出来的。“共产风”刮起来时,各单位要粮食,只要写个条子,让领导批一下,发到下面生产队,生产队就得照数量一斤不少地送过去,不能收钱,白送。后来各生产队都办起了“公共食堂“,家家户户都得去食堂吃大锅饭,不许各家开小灶。在共公食堂中,没人会节约,吃饭不用钱,大家就敞开肚子吃。本来处处节俭的农民变得大手大脚,不再计算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我那时名正言顺顶未婚妻的名额,到生产队食堂吃喝。当时粮食统购统销,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我必须克制食欲,吃个七分饱。放开肚皮吃的公共食堂对我来说,真是再好也没有了,真希望这种好日子不要到头。据彭德怀述志诗:“谷撒地,禾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全国不少地方大炼钢铁在秋收前。而据我的记忆,小蒸的大炼钢铁在秋收后。干部动员农民把家中一切废铁制品都上交出来炼钢铁。由于农民已经吃公共食堂,有些农民就主动把家里的大小铁镬子捐出来,但后来很发展到干部挨家挨户上门逼农民捐出铁镬子,真是砸锅卖铁。岳母那时脑子清醒、她把镬子藏了起来,但大多农民都随大流上交了。河浜里有一种像狗屎一样的黄泥块,这叫“狗屎铁”,据说能炼出生铁来。人们下河扒狗屎铁,放在小高炉里烧,烧几天几夜也不见铁水流出来。后来,不知怎么搞的,竟有只炉子出铁了。虽然只有二根手指那么大,却是了不得的事,连夜敲锣打鼓到县里报喜!据说县里的干部还给了嘉奖。后来竟有人提出实行军事化,男女社员分开,集体住宿,彻底打破传统家庭结构。但这时食堂开始无米下锅,不得不解散。社员回到家,既没有下锅的米,连锅也没有了,街上的铁锅也早已断了货。一个风调雨顺大丰收的年成,竟然闹成了家无存粮的恐慌之年。自此开始的三年大饥荒,几乎把人们逼到绝路上。苦难的人呀!该怎么去熬过漫长的三年呢?六、渡灾(二)1959年在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中降临。小麦、油菜,大豆等越冬农作物,苗没长高,根都被冰水、雨水泡烂了。等到应该是“麦苗青、菜花黄”的春天时节,茫茫田野中却还是荒芜一片,见不到多少绿色。大饥荒开始初露狰狞的目面。人们想尽办法苦渡饥荒。土豆、红薯、黄萝卜等,以前是不作主食的,这时成了最高档的代食品。大米是有钱也买不到的,而这些代食品还能买到,人们千方百计托朋友、走亲戚、赶上百里路到外地去弄来。田岸上的野菜,很快就被人连根挖去,甚至有些嫩树叶也有人光顾了。岳母家同样也陷入了灾难,但幸好他们有一位务实的生产队长。在刮浮夸风时,其他生产队都虚报产量,放卫星,可他是个老顽固,顶着压力报了个平产,因此58年少交了许多平调公粮。他这一手,使这个队59年的日子好过多了。同时,他又是生产好把式,凭他几十年经验,人家颗粒无收时,他们生产队多少总有些收成,每月多少会分到些口粮。岳母家比其他农家情况好得多。我未婚妻晓梅(她在读小学的时候,没有正式名字,小名“小妹”。进中学后嫌名字太土气,改成“晓梅”)在读初中,中学生有29斤粮食定量,她在学校食堂用餐,就不用吃家里的了。我当时定量也有29斤,拿回岳母家调剂着一块吃。我写信向姐姐讨粮票,每次都能寄些来,最多一次有二十多斤。学校里的女老师,食量小,有时也会给我一、二斤粮票。就这样多方凑合,虽然人饿得有气无力,但饥饥饱饱仍能勉强维持。人们苦熬了半年多、希望全放到秋收大熟上,那知这年夏天发大水,把秋田都淹了。人们拼命抗洪救灾,排水抢苗,但人还是斗不过天,秋收时又没收到多少粮食。60年,小熟又受灾,饥荒更严重了。连我们学校都接到政府通知,“停止文体活动,不上体育课”,其实体育课早停了,谁还有力气上操场呀!60年夏天又是洪水滚滚,大熟再次受灾。经过长期饥荒,人们饿得面黄肌瘦,浮肿病流行。到后来,连米糠、野草、树叶都成了你争我夺的稀有之物!就在这时,传来了苏联逼债的消息,政府号召人民咬紧牙关还债。这样在大饥荒的情况下,据说国家还得把大量紧缺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苏联。好像宁肯饿死,也要争那口气。但是国家争气,却苦了百姓,多少人就此活活饿死。虽然时处饥荒,只要有钱,市场上仍能买到高级食品,例如饼干、奶粉、罐头肉等,甚至还能买到鲜嫩的青菜,只是价格要比平时高十多倍。我实在熬不住时,也买过高价饼。在大饥荒中,我虽然也曾饿晕过,但与一般农民相比处境好得多。我毕竟有粮食定量供应,而且还可以搞些花样,比如求医生开证明去买二斤喂猪的糠皮。糠皮能做成糠菜粥,虽然吞下去后闹肚子,脸浮肿,很不舒服,但总比什么也没有吃强得多。能开到证明,在当时是非常让人羡慕的。直到61年后,洪涝灾情才稍有好转,田里也有了收成,饥荒才有所缓解。58年到61年,这不堪回首的三年,在中国习惯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我也一直这样认为。但近年有些学者研究表明,大饥荒三年,就全国范围而言,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甚至可以称得上风调雨顺。据我所知,小蒸地区确实有些灾害天气,但这样的灾害天气是否是史无前例,以至会发生大饥荒,我不太清楚。刘少奇“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说法应该有点道理。七、三妹因为后母偏心,我没得过家庭的温暖。小学毕业后,我靠助学金读完初师与中师,很少得到家中的资助。在我心中,家庭从来没有温暖的感觉,我也很少回家。但工作以后,父母要我寄钱补贴家用时,我还是接受了。我当时觉得,赚钱后不养父母,是逆子,是没有良心。我很佩服巴金《家》中的觉慧形象,作为长子,他处处维护父母,为弟妹挡灾避祸。我也算长子,所以每月拿到工资总要寄钱回家,家里有什么事,我也会尽心尽力去关顾。1958年,三妹高中毕业,没有找到工作,一直在家吃闲饭。到1959年春天,母亲希望我帮三妹找个工作。运动后我与领导关系很别扭,但为了三妹,我硬着头皮,低三下四去求校长。校长很爽气,给我面子,当场答应,安排三妹到较远的四合村完小去代课。四合村,离镇中心有四里路,中间还隔着条大江,需要摆渡。交通有些不便,但校舍条件好,有校工,酬金也略高些,每月28元。三妹去四合村代课后,每到星期天,必来小蒸我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行业代表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