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厂货物出门证工厂松绑带时货物滑下砸伤我的医疗社保可以用吗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cabe43bfc5933ebd53ae7e6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cabe43bfc5933ebd53ae7e6_r.jpg&&&/figure&&p&日,国家卫计委印发《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宣告全国“两票制”的开始。缘起2006年广东的“两票制”,发扬光大于福建(三明),让从业者欲仙欲死,那种痛,你懂得...这也就难怪会出现“广东人吃福建人”这种梗...&/p&&p&两票制的全面铺开,意味着更剧烈的行业集中度提高,也意味着用票降药价的设想证伪,对于商业流通公司而言,在当下的经济背景下,可谓冰与火共存...&/p&&p&&br&&/p&&p&一、“两票制”的变与不变&/p&&p&纵观这一轮医药政策的变改革,套路种种,其实背后的逻辑是非常一致的,提高行业集中度,就像每个人都有最佳的管理团队规模一样,对于政府而言,行业的监管最好的局面就是管好那么十几个重要参与者,然后鞭策他们安安分分就可以了,而最差的局面就是一个监管部门对茫茫多的参与者,这种队伍就非常难带了...上一个标杆案例就是,证监会主席天天被人骂,你什么时候听过银监会、保监会的主席被人骂的?&/p&&p&在整个医疗行业也是,集中度低的问题就是难管,就像疫苗案一样,这种个人作案的风险和回报率显然不成比例,但是如果这个业务在一个几百亿级的公司身上呢?作案的风险显着的大于回报,而且监管部门也好管,不行就剁掉让其他大厂上...&/p&&p&所以这波医疗行业的各种大招的核心导向就很清晰了,全面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提高行业集中度。&/p&&p&新药注册:从药审改革+临床自查核查挫制“无意义”药品品种的增量,优化未来药品品种构成,良币驱劣币。&/p&&p&药品质量:到一致性评价+新版GMP提高门槛控制药品品种及生产企业的存量,优化存量品种,优化存量厂家,净化行业,优化竞争环境。&/p&&p&医药流通:新版GSP+两票制+营改增+流通企业自查等一系列流通环节整顿,加速行业集中度提高,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管。&/p&&p&医药商业公司本质上业务就是两个部分:物流+垫款...聚焦流通领域来看:&/p&&p&&br&&/p&&p&1、背锅的“高药价”&/p&&p&“两票制”是指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多级代理模式,压缩流通渠道空间。简单点理解就是压缩层级,提高效率。“两票制”对于行业业务流程的改造如下:&/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5c9a77cba94f3faa6cbd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88& data-rawheight=&4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5c9a77cba94f3faa6cbde_r.jpg&&&/figure&&p&落实到商业公司来讲,核心的矛盾就是:&/p&&p&名义上的流通环节变小了,但是商业公司直接与医院结算,对手盘从相对弱势的中小经销商变成强势的医院,对于经营层面来说,一个直接的体现就是:应收账期增加,回款周期变长...&/p&&p&至于说希望压缩流通环节来压缩药价就是属于典型的开心就好的预期...终端价格是招标决定的,和流通环节没关系,所谓的流通环节加价率实际上是不同环节的利益分配,两票制之后,只需要憋出一种新的利益分配方式就好了...&/p&&p&药价降不下来的核心原因是,大量的药是非标产品,所以谁掌握了处方权,谁就有议价能力,谁就能主导利润的分配,将药价需要的是规范、回收医生的自由裁量权,限制大处方,处方行为统一到临床路径、治疗指南等行业规范中,辅之以大量使用一致性评价后的高仿...这是医保控费在做的事情。&/p&&p&所以行业总体上的判断是:医药流通的总盘子会持续的缩小,同时行业的账期会因业务的重构变长。&/p&&p&&br&&/p&&p&2、集中度提高&/p&&p&回顾美国大型的医药分销商的发展路径,并购始终伴随着行业的发展,在行业上下游集中度都提高的过程中,分销商两头受压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越往后对于资金、规模的要求越高,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美国的医药流通公司最终CR3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96%...&/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55f658fa9d921f8bd8cc7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1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55f658fa9d921f8bd8cc7d_r.jpg&&&/figure&&p&美国的集中度,国内短期内是达不到的,因为前10的除了几个全国性的大哥,剩下的都是地方豪强(地方国资委),用市场行为就别想着并购过来了...唯一的路径是通过市场竞争把它打下去,但国情是有地方保护主义,So,你懂得,快不了...上药下血本5.57亿美元承债并购的康德乐应该是前10中唯一的标的,外资能撑到现在算不容易了,再不卖也卖不出去了...为了冲老二,精明的上海boy也冲动了一把,国企对规模的爱真的很深沉...&/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08a548fceb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99& data-rawheight=&5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08a548fcebb_r.jpg&&&/figure&&p&行业格局来讲,座次很清晰了,大并购驱动的行业格局变化也不会再有了,小修小补的并购影响不了大盘...剩下的就是看各自修为,市场竞争刚正面的结果了。&/p&&p&第一集团:国药控股(&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1099.HK&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1099.HK&/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上海医药(601607.SH;&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2607.HK&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2607.HK&/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p&&p&华润医药(&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3320.HK&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3320.HK&/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三个全国性流通巨头,地位稳如狗,市占率会持续提高,攻势。&/p&&p&比较特殊的位于一、二集团之间的九州通(600998.SH),唯一的全国性民企流通公司,业务是基层为主,路径和三个大哥不太一样...&/p&&p&剩下的地方土豪,就守着一亩几分田过过小日子了,守势。&/p&&p&“两票制”棋至中盘:&/p&&p&不变的是:行业集中度继续提高,政策利好龙头;&/p&&p&变的是:经营上的压力更大(账期)...&/p&&p&&br&&/p&&p&二、来自账期的暴击&/p&&p&现在的问题在于,大部分人都看到了集中度提高的这个利好大逻辑,但是忽视了市场容量变小、行业账期加长的利空的因素,当下在全球加息周期的背景下,来自账期的暴击会进一步压制行业的估值。&/p&&p&由于行业的发展,但凡是个好好做业务的公司,营收、应收都是在增长的,比绝对值是没意义的,所以还是看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比较好的纵向衡量指标,回看行业的绝对龙头:国药控股(&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1099.HK&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1099.HK&/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这些年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前期一直在放大,符合从优势区域到普通区域扩张,放大账期来拉动营收的节奏,在2015年到顶后逐步下滑,但是在2017年又迅速的提高,符合“两票制”让增加账期的节奏。&/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ae8e6ee8c60fda6e48f797bf980918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41& data-rawheight=&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ae8e6ee8c60fda6e48f797bf980918d_r.jpg&&&/figure&&p&“两票制”棋至中盘,接下来的还要全国推广,这就意味着账期加长的周期仍未到顶,前文提及,商业公司做的就是:物流+垫款,物流就不用说了,成本端来考虑一定是逐步上涨的,再看垫款,此前行业都是“承债+垫款”的模式,国企的资金成本优势在这里被剧烈的放大,前10主要都是国企,除了历史原因国企起点比较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经营中的资金成本优势,要不单纯比物流跑腿,国企怎么可能跑得过民企...&/p&&p&现在问题来了,逐步放大的账期现在要迎来加息周期的冲击了...美国加息这个就不展开了,老大哥都加了,最近感觉还要加速加,你们看着办,加上国内银行去杠杆的周期,资金成本的提升是必然的,简单看看10年期国债利率的水平就能体现这个趋势了,轻描淡写已经去到3.8%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26f5c5ba879e11b62345a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3&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26f5c5ba879e11b62345ab_r.jpg&&&/figure&&p&还是国控,讲道理,商业公司是个苦逼的业务,行业中的标杆,做得最好的国控,赚的也就那么一丢丢跑腿钱,回看上市以来的趋势,销售费用基本稳定在2.4%左右,管理费用从上市的2.14%持续下降到1.28%,财务费用波动比较大(08-11年是上市融资降杠杆后的短暂异常),自2012年开始,资产负债率稳定在70%以上波动,财务成本占比在2014年大放水短暂下行两年后(参照10年期国债数据走势),2017年的占比又开始往上走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ebedfde0b4b15b2ae51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4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ebedfde0b4b15b2ae51b_r.jpg&&&/figure&&p&那问题来了,销售费用相对稳定,管理成本的下降是有边界的,财务成本的上行呢,在加息周期下不敢想...那问题来了,一个净利润率只有2.62%左右的业务,在行业账期变长的大背景下,能承受多大的资金成本压力?&/p&&p&PS:不是针对国药大哥…他的业务构成最干净,规模最大,方便举例而已…&/p&&p&对于商业公司而言,经营端账期变长,资金端成本变高,两头受压,大量规模以下的小兄弟是做不下去的,会更剧烈的提高行业集中度,但是集中度的提高只是在规模上的扩张,利润上依然是释放不出来的,因为两个变量(账期、资金)都还没有发生变化,规模的扩张只是因为国企老大哥更能抗,更能借...&/p&&p&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性的低估值是可以理解的,规模会增长,但利润的波动率会大幅提高,头部公司肯定会股权融资降低自身压力,放大对中小公司的资金优势的,这时候纯上债务杠杆就是找死...&/p&&p&So,现阶段,加息的预期会死死的按着纯商业公司的预期,估值起不来的...&/p&&p&也许等三个大哥集中度加起来去到50%以上的时候,可能会有变化吧...&/p&&p&&br&&/p&&p&结语:&/p&&p&有时候看医药商业觉得它其实并不是大健康范畴里的行业,它更像物流公司+金融公司,甚至金融公司的权重更高,核心竞争力是垫款驱动...&/p&&p&就像大部分的建筑公司,核心能力也是垫款,也是类金融公司,但凡是垫款驱动的行业,貌似国企都还行,也许这就是利用好国企的资源禀赋吧...&/p&&p&商业公司的价值,在跑腿业务上是体现不了的了...就看怎么利用好这个通道优势,挖掘通道价值吧...就跟中国建筑(601668.SH)一样,垫款帮别人修房子,房子修的再好也是没出路的,还是自己也做甲方才有前途啊,这才有了中国海外发展(&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688.HK&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688.HK&/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p&&p&&/p&
日,国家卫计委印发《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宣告全国“两票制”的开始。缘起2006年广东的“两票制”,发扬光大于福建(三明),让从业者欲仙欲死,那种痛,你懂得...这也就难怪会出现“广东人吃福建…
&p&患者男,70周岁,脑血管意外致偏瘫长期卧床,坠积性肺炎三个月,具体治疗不详,现病情平稳。日前病人出现压疮,护理难度增大;同时经治医院考虑到病人拖累平均住院日、药占比等考核指标,建议病人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现病人滞留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急诊科,家属哭天抹泪说“县医院的医生说再不来你们这里老爷子就没治了”,求问这个应该去介护机构的“人球”怎么踢回基层?&/p&&p&说的跟大医院愿意伺候常见病和病情平稳的慢性病人、康复期病人似的。大医院投资密度大,收治的病人治疗强度越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越好。大医院在经济上是希望多收治重病号的。我们看看为医院设置行为边界的医院是什么经营效率:&/p&&p&香港新界威尔士亲王医院,病人来源与服务范围跟祖国内地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大县差不多。年度,威尔士亲王医院用近1400张开放床位,服务出院人次15万8,平均住院日5.2天。手术病人没出围术期,内科病人症状不再加重,一律转到下级医院或专业护理院康复治疗。如果是祖国内地,服务这么多出院病人至少需要医院开设张床位。在祖国内地,大型综合性医院一年如果有15万人次的出院病人,年门诊量估计三百万打不住。威尔士亲王医院年门诊量76万6,都是基层医院筛选过的病情相对复杂的病人,优质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病人。威尔士亲王医院年度急诊量13万9,在祖国内地是省级医院一哥的水准,说明这家医院的治疗强度一点都不低。&/p&&p&想实现香港式的高效率,意味着政府主导的、高度的临床规范化,民众就诊自由让度给医生的专业权威,以及各种服务专业权威正常行使的保障措施。&/p&
患者男,70周岁,脑血管意外致偏瘫长期卧床,坠积性肺炎三个月,具体治疗不详,现病情平稳。日前病人出现压疮,护理难度增大;同时经治医院考虑到病人拖累平均住院日、药占比等考核指标,建议病人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现病人滞留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急诊科,…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eb4c6d399edc00b09b846fb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eb4c6d399edc00b09b846fb_r.jpg&&&/figure&&p&12月3日,美国最大连锁药店CVS健康公司(CVS Health Corp)(CVS.N)宣布以690亿美元收购医疗美国第三大医疗保险公司安泰安泰保险金融集团(Aetna)(AET.N)。安泰股东每股将获得207美元,包括145美元的现金和 0.8378 股CVS股票,将债务计算在内,这笔交易价值780亿美元。&br&&/p&&p&CVS需为这项690亿美元的收购交易筹资490亿美元,高盛集团(Goldman)和巴克莱集团(Barclays )将为CVS收购安泰保险公司(Aetna)的交易分别提供200亿美元贷款。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将提供其余90亿美元贷款。根据Dealogic,这是并购史上第四大债务协议,超过2008年百威英博并购交易的460亿美元债务。CVS的收购交易是美国史上债务第二高的并购交易。&/p&&p&安泰董事会已经批准了这笔交易。收购预计于2018年下半年完成,但还需双方股东和监管部门的批准。两者合并后,安泰股东将拥有公司约22%的股份,安泰的三位董事,包括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托里尼(Mark Bertolini),将加入CVS董事会。安泰将作为CVS的独立业务部门运营,并继续接受现任管理团队领导。&/p&&p&美国第一大零售药店收购美国第三大商业医疗保险公司,这是近年来在医疗服务领域里面最大的并购,这个交易如果能通过审核,那极有可能对美国现有的医疗保健行业格局形成巨大的冲击。&/p&&p&&br&&/p&&p&一、美国医疗系统&/p&&p&在思考这场世纪交易的影响时,得先大致回顾一下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进过这么多年的并购重组,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各个环节,美国的行业集中度已经非常高了,行业内横向整合的规模扩张策略走到头了,才会有了最近这种行业上下游纵向整合的,这种内在的增长驱动因素远比所谓的亚马逊进军医药零售行业要来得重要。&/p&&p&接下来具体看看这次世纪交易牵涉到的几个细分行业。&/p&&p&&br&&/p&&p&1、医疗保险&/p&&p&美国医疗保险体制是由政府有关机构和商业医保共同组成的。&/p&&p&各级政府医保主要覆盖老人,穷人,军人(和退伍军人),和犯人等特定人群。向65岁以上老年人或符合一定条件的65岁以下残疾人提供“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为为低收入的美国人提供的,称之为“医疗辅助保险”(Medicaid)。两者惠及人群逾一亿,约占全美人口的1/3。此外,退伍军人还可以申请退伍军人医疗保险(VA)。&/p&&p&对普通的65岁以下的美国人来说,商业医保在过去几十年,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是他们寻求医保的主要途径,覆盖人群占六成。美国的商业医保公司至少有上千家,但规模以上的保险公司集中度已经比较高,因为医保公司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规模难以准确统计,按最新可查数据,CR10的保费收费大概占总量的62%左右,前10大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中,比较大的五家是:&/p&&p&UnitedHealth(UNH.N), Anthem(ANTM.N), Aetna(AET.N), Cigna(CI.N), Humana(HUM.N); 其中绝对的龙头UnitedHealth市值超2000亿美金,最小的Humana也有300多亿美金,作为美国医疗保障的主体,美国医疗保险行业的蛋糕足够大。&/p&&p&本来各家保险公司都在愉快的过着小日子,但是,奥巴马医改(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却打破这原有的平衡,简单点理解就是强推全民医保,计划使医保覆盖率从85%提高到96%,但是强行扩容对于商业医疗保险公司来讲,就是被迫覆盖支付能力弱的用户,除了全体中产涨保费之外,也违背了此前美国商保市场竞争达到平衡的逻辑,从某种角度加快了医保公司之间的竞争和合并。&/p&&p&2015年7月,Anthem宣布计划以480亿美金收购Cigna。&/p&&p&2015年7月,Aetna宣布计划以370亿美金收购Humana。&/p&&p&一旦这两笔交易完成,那美国商业医疗保险行业的格局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五家锐减为三家,结果,2017年初,两宗交易最终都被美国联邦法官给叫停了,其认为该交易会减少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因而违反了反垄断法。能让法院祭出反垄断法,行业集中度可想而知...&/p&&p&正是Aetna买别人买不成,才有了被别人买的剧情...&/p&&p&&br&&/p&&p&2、连锁药店&/p&&p&由于美国实行“医药分家”,医院只有住院病房,零售药店成为了药品,尤其是处方药的主要销售渠道,约有 60%的药品销售来自于零售药店(剩余的 40%主要来源于 Walmart 等零售百货超市)。美国零售药店目前已经形成了高度垄断的竞争格局,前三大公司 CVS Health(CVS.N)、Walgreens Boots Alliance(WBA.O)和 Rite Aid(RAD.N)占据了美国零售药店市场近 75%的份额,也是一个集中度超高的细分行业。&/p&&p&行业大哥之位,向来都只有CVS和WBA在争,但是两者在增长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策略。&/p&&p&CVS聚焦美国本土,在规模上还是保持收购扩张,最近一笔就是19亿美金收购第四大药品零售商Target,成为销售额的老大,店面规模的老二,在更早之前,CVS就已经开始纵向整合,2006年就以265亿美金收购美国PBM巨头Caremark,这块PBM业务成为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p&&p&WBA则是聚焦药品零售和国际化,在2012年,Walgreen就以67亿美金收购了欧洲最大的药品分销商联合博姿(Alliance Boots)45%股权,两年后,2014年,Walgreen以153亿美金收购联合博姿(Alliance Boots)剩余的55%股权,两家合并成新公司沃尔格林联合博姿集团(Walgreens Boots Alliance Inc),这一合并,奠定了WBA在全球规模绝对领先的地位。在中国,WBA早年已经和南京医药、广州医药有资本合作,最近的大手笔就是最近以27.7亿人民币入股国内药品零售销售额第一,获得国药集团旗下国大药房40%股权的投资。&/p&&p&最近的一个大收购就是2015年计划以约94亿美金的价格收购美国第三大药品零售商RAD,但是随后漫长的反垄断调查以及复杂的应对反垄断调查的方案调整,最终WBA只计划以51.8亿美元收购RAD的2186家店面,经过了一轮折腾,RAD也被折腾废了,股价暴跌...&/p&&p&从两大巨头的并购路线来看,能买的都买得差不多了,剩下要扩张,要么全球要,要么也只能往纵向一体化去了...&/p&&p&&br&&/p&&p&3、PBM控费&/p&&p&医疗保险和药品零售讲完了,接下来就要捋一捋一个国内没有的业态:PBM...&/p&&p&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药品支出大幅增长,并超过了 GDP 的增速。美国的药品支付体系采取的是第三方支付的方式,但仅仅依靠这种分层共付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控制日益上升的药品费用,以市场为主导的美国医疗保险行业具有高度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参保人选择保险的困难,并且影响到保险市场的运作管理和监控。再加上大量地药品进入各类保险报销范围,庞大的药品报销事务急需优化信息化水平以提高报销效率。在这种多重背景下,药品福利管理(Pharmacy Benefit Management, PBM)模式开始出现。&/p&&p&美国的 PBM 已经成为介于保险机构、制药商、医院和药房之间的管理协调的盈利性组织。它通过与制药企业、医疗服务机构、保险公司或医院签订合同,以求在不降低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影响医生或药剂师的处方行为,达到控制药品费用增长,节省支出,增加药品和服务效益的目的。&/p&&p&PBM 业务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医保资金的利用效率,其监控触角涉及到医疗服务的整个疗程,包括从最开始的药品购买、药房管理以及药品目录管理、处方行为、医疗检查以及报销管理等方面。&/p&&p&PBM 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从制药企业获得折扣、服务收费、药品销售,强大的信息系统和智能平台是其运转的基础,客户规模是其议价权的强大保障。&/p&&p&简单点理解,PBM就是在医疗保健个子行业间高度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在美国这种各个子行业多对多的格局中,出现的一个中心化的数据监控平台,通过数据连接上下游,通过规模采购、规范处方的行为降低总体医疗支出来盈利,简单点理解就是美国的医疗控费部门。药品福利管理在美国已经进入高度集中的阶段,前三大公司分别为Express Scripts、Caremark、OptumRX,占据的市场份额超过 70%。&/p&&p&如果还有印象,前文已经提及药品零售大哥CVS已经收购了Caremark,而OptumRX是医疗保险的带头大哥UNH下属公司,在2015年还以128亿美金收购另一家PBM公司Catamaran,真正独立存在的PBM公司只有 Express Scripts(ESRX.N)。&/p&&p&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不管是上游,还是下游,但凡是动了念头去纵向一体化的,为什么都会买PBM公司呢?&/p&&p&&br&&/p&&p&二、优雅的漏洞&/p&&p&任何大交易的理解,都要回到他的产业背景中,通过前文的介绍,美国医疗系统的中与医疗服务相关的三个重要参与者的行业格局已经基本了解了,接下来就思考另一个问题,现行的美国医疗系统的bug在哪里?&/p&&p&与绝大部分国家不同,美国政府不直接干预药品价格,接受市场博弈下的药品定价,国民通过商业医疗保险来保障自己的医疗服务,保险公司为了控制费用,委托PBM公司进行费用管理,PBM公司再通过集中采购获得药企的对应的折扣结算价已经相关的费用。&/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0d926ef64192eebb67d7a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8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0d926ef64192eebb67d7a1_r.jpg&&&/figure&&p&那问题来了,如何确保作为中介商的PBM公司诚信正直?一直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进行控费,而不是依据药企的回扣来推荐药物销售呢?&/p&&p&这里就需要有提到一条神奇的条例:gag clauses,简单的理解就是,这个条例允许患者使用保险购买药物的时候,药剂师不允许与消费者讨论是否有更便宜的药物进行替代。例如:一个患者去药店买药,不用医保可能5美金就ok了,但是如果用了医保报销,账单就是15美金,实际上多出的部分就是PBM的收入。&/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9ba88eacd86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9ba88eacd86e_r.jpg&&&/figure&&p&当一个控费部门的利润来自于控费,那根据屁股决定论,他的最优解是温和的“共谋”控费,逻辑很简单,任何一个所谓营利性的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向你推荐的产品永远是回扣最高的产品。&/p&&p&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前,像VRX、Mylan、Turing之流敢把已上市的老药大幅提价,收割商保的原因,因为控费的人也能在这一波波药价上涨中获益,药企的药价不上天,国民怎么会有动力去买保险?药企的药价不上天?PBM的控费价值怎么体现,所以就出现了像国内电商搞活动的套路,先涨价,后打折。这种优雅的漏洞一直存在,只是以前大药企比较稳,刷漏洞刷得比较温和而已...&/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8cc6df3e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4& data-rawheight=&5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8cc6df3e4_r.jpg&&&/figure&&p&独立的PBM很难做到真正的控费,因此,当上下游巨头开始纵向一体化的时候,眼光就看向了中游的PBM,当把PBM统一到一个公司里的时候,真正将其从盈利中心变成成本中心,才有可能在寡头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p&&p&&br&&/p&&p&三、改变行业的并购&/p&&p&通过一轮背景梳理后,再来看看这笔690亿美金的收购意味着什么?&/p&&p&假设交易最终能完成,那新的公司将是:&/p&&p&美国第一大药品零售公司+美国第二大PBM公司+美国第三大医疗保险公司。&/p&&p&简单点理解就是这个新的公司主体已经可以全链条的覆盖一个用户从保险到服务的全业务链条,CVS旗下有逾9700家药房、逾1000间诊所,零售药店在半径3英里内覆盖全美70%的人口,快捷诊所在半径10英里内覆盖全美50%的人口。&/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ddf00e9807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528& data-rawheight=&6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2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ddf00e9807e_r.jpg&&&/figure&&p&可以预期的合并效应有:&/p&&p&1、CVS广泛的线下客户以及PBM的邮寄客户,可以帮助Aetna深入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全产业链的整合能设计出更有竞争优势的保险产品。&/p&&p&2、Aetna也可以将旗下的4000多万用户的流量导入到CVS旗下的零售药店、便捷诊所、药物输液等业态中,提高整体效益。&/p&&p&3、两者合并后的规模和产业信息整合能力,对于药企的药价博弈能力大大加强,有效控制成本。&/p&&p&毋庸置疑,行业的垂直整合一定是成本优势最大的一种整合方式,意味期间成本能得到最有力的的控制,虽然剧本看起来很好,且不论最终监管能否放行,但是摆在CVS面前的就是,这场并购是在是太烧钱了...交易对价中有490亿美金是负债,按照公司自己估计,合并后负债权益比将高达4.6...为了降低负债水平,未来公司将停止股份回购,控制股息分派水平,控制新的并购计划,直至负债权益比降至3倍左右。&/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e7b149f534cfd7f5403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382& data-rawheight=&7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e7b149f534cfd7f54037_r.jpg&&&/figure&&p&加上这次交易对价中,Aetna获得的207美元/股中,包括145美元的现金和 0.8378 股CVS股票。对于Aetna目前的股价约有13%左右的溢价,还可能存在套利党,一旦交易完成,这部分套利党手里的货将成为新公司的抛压。&/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cad6f182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740& data-rawheight=&8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cad6f1824_r.jpg&&&/figure&&p&从过去这么多年的并购史来看,高杠杆并购很容易扑街,而且还是在加息周期,对于CVS来讲,在一个平稳增长的行业,停止回购+有限股息,在美股这个高度成熟的市场,往往就是估值也会抬不起头,因此,不管交易成功与否,这场世纪交易,短期内还是看戏为好...&/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4f76a931fc79ac93b8aa71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734& data-rawheight=&8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3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4f76a931fc79ac93b8aa713_r.jpg&&&/figure&&p&虽然剧本很宏大,很完美,cvs也极有可能以垂直整合的成本优势碾压一众医疗保险公司(医疗保险是蛋糕最大的细分行业),但是兑现的路,还很长...&/p&&p&&br&&/p&&p&结语:&/p&&p&任何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运行成本都是相对的,特别是在医疗系统这个领域,制度的运行需要不停的打补丁,毕竟,死的系统规则是斗不过活的人的...&/p&&p&CVS打的这个补丁超级大,作为行业内唯一垂直整合的标杆,如果整合顺利,零售部门和PBM部门从盈利中心成为内部的成本中心,那分分钟会看到一家碾压全行业的医疗保险公司...&/p&&p&&br&&/p&&p&&br&&/p&&p&&br&&/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全球视野下的医药投资-日本篇:独立自主的老龄化之路&/a&&/p&&p&&br&&/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全球视野下的医药投资-印度篇:我穷我有理的仿制药之路&/a&&/p&&p&&br&&/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全球视野下的医药投资-美国篇:有钱任性的创新路&/a&&/p&&p&&/p&
12月3日,美国最大连锁药店CVS健康公司(CVS Health Corp)(CVS.N)宣布以690亿美元收购医疗美国第三大医疗保险公司安泰安泰保险金融集团(Aetna)(AET.N)。安泰股东每股将获得207美元,包括145美元的现金和 0.8378 股CVS股票,将债务计算在内,这笔交易…
&p&最近把年薪15万税后的工作辞了。&br&一个月后去新单位工作。新的工作可能就只有7.8万一年吧。&br&实在是没有办法再坚持。一个月10个夜班以上。你们可能猜到是什么职业了。嗯,护士。&br&真的很想说说上班时间问题。当天早上8点上班中午不休息4点下班。然后夜晚一点继续上到天亮9点多。再继续下午4点上到半夜十二点。然后留在单位睡觉。&br&是不是让人很崩溃的时间。这几年总是感觉没有好好休息好。哪有这样上班的。时间不说了。经常考试背书开会。开会不去就扣钱,考试不过就补考直到通过。把人整的那叫一个惨。&br&我是一个母亲了。我知道不能随意跳槽,要为家庭负责。我们家也并非达官显贵。寻常老百性。家里也确实需要钱。我也是一个有事业心,勤劳朴实,白天工作下班回家管孩子做家务的好女人。很多人说带孩子累,那我这种工作孩子两不误的是否更累。老公也并非不能挣钱。但是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他身体不好我不想他太累。&br&可是真的吃不消了。心动过速,经常心跳120-130次分。经常性头痛。我不知道是否和夜班有关系。又或许给自己辞职找理由。加上老公的极力反对,就辞了。&br&经常熬夜的人对身体到底损失了什么?我真的不知道。百度上什么也查不出来。我曾经夜班无聊经常百度这个问题。都只是模凌两可的回答。如果真有特别大的危害国家也会禁止夜间工作。可惜只有操劳啊老的快疾病风险啊啥的。每个夜班工作者才会继续工作。毕竟谁都要挣钱养家。就像戴隐形眼镜是不是不好?那很多女的为了漂亮都戴,我戴了十多年了也没觉得啥不好。就像长得胖是不是对身体危害更大?可是减肥谁做的到!&br&我上了7.8年的夜班了吧。以前刚实习的时候最喜欢上夜班。白天领导多,晚上没事做。夜班也可以偷懒看一整夜电视剧。下了夜班也不睡觉去逛街唱k。现在半夜三四点的时候好困好困。困的感觉脑子整个是懵的。人不得不服老。&br&我辞职不是因为觉得熬夜会怎么样。谁都要死。我不惧怕死亡。只是单纯的认为熬夜太痛苦。我老公说现在看起来好像一年多挣5万块一年。我也知道每个月5千可以改善家庭很大生活质量。但是你能坚持几年呢?能多挣几个5万呢?等到5年后你是否还能坚持?你是否还是要换工作。那么到时年龄更大了换工作是否更加困难。&br&经常熬夜的人到底损失了什么?我想是损失了生活的质量吧。每天想到今晚要上夜班就开始痛苦。上完夜班就想过几天又是夜班又痛苦了。这样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身体能好吗?每天生活在压抑之中迟早会爆发吧。&br&我就这样辞职了。你们觉得我做的对吗。&/p&
最近把年薪15万税后的工作辞了。 一个月后去新单位工作。新的工作可能就只有7.8万一年吧。 实在是没有办法再坚持。一个月10个夜班以上。你们可能猜到是什么职业了。嗯,护士。 真的很想说说上班时间问题。当天早上8点上班中午不休息4点下班。然后夜晚一点继…
&p&我以前说过。可能在病人眼中,周末开诊就是增设一位医生,其实背后还有护士、药师等人手,要波及检验、影像等多个部门。甚至保洁、保安也要增加排班,还要保证赚的钱能够支付门诊楼里的水电费、电梯损耗啥的。&/p&&p&现在,医院的人手并不富裕。有的医院业务量在25年来增长了至少5倍,人员编制仍然是25年前的。&/p&&p&那天听某位内科科主任发牢骚:五年来,门诊量涨了一倍,看诊的医生还是18名。因为新购置了世界领先的特殊检查设备,每天还要专门派一位医生去操作,每位医生的门诊压力更大了。&/p&&p&为了集中编制办大事,多数医院的正编职工名额都让给了医生,护理和其他辅助部门充满了临时工。即便如此,即便有医生能在休息日出诊,药房、检验、病理、影像、麻醉等部门也难以腾出人手配合。&/p&&p&因为人手不足,有的在外国都是由临床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辅助岗位,在我国是由值不动夜班的老护士充当。由于人手太少,这个由老护士担当的岗位只有一个人,没有AB岗位备班。老护士一退休,工作就要中断。为什么不返聘这位退休的老护士?“我一天出一百多份肾结石的成分报告书,喝水的功夫都没有,累出肾结石了!好歹退休了!”&/p&&p&医院的人员编制制订的时候,日子过得慢。那时的医院,病床的周转率不足现在的一半,一个科室的外科医生一天只能做一台大手术,现在病人住院天数缩短,三四位医生就能操作当初的大手术,一个人的工作强度分摊到至少两个人身上。那时候的医院周日不开门诊,周五下午全院停止门诊学习上级文件。如今一天进出上万人次的门诊楼,当时一天也就接待不到两千位病人。&/p&&p&只要有人手,就能满足社会对周末看诊的需求。前提是这个看诊需求能够支付相应的成本。要么是需求足够多,把成本摊薄;要么是需求足够有钱,可以多缴纳值班费。现在,在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薪酬体系里,基本上没有值班费的概念。和亲友欢乐相处的休息日,劳动报酬与其他日子一样。休息日上班,就是普通的上班,劳动报酬不会多。自然,影响到了医务人员休息日的工作积极性。&/p&&p&我像题主一样反感一个来就反问“你一周上几天班”的回答。题主是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发问,病人和医护人员有这么大的仇嘛?医务人员的价值是通过在社会上跟人做交换实现的,不然光有一身技能是没有意义的啊!只要毛爷爷给足,就要满足人家嘛。你看有的资深老西医,一个休息日赚一万块,就可以放弃休息跑到哪个县城去上班。差距啊!差距!找准主要矛盾,跟社会各取所需,这样多好。&/p&&p&嗯,可能有的人觉得周末跟心爱的人约会、见一见父母亲、陪一下未成年的子女比金钱更宝贵,可惜现在大家没机会做选择啊。&/p&
我以前说过。可能在病人眼中,周末开诊就是增设一位医生,其实背后还有护士、药师等人手,要波及检验、影像等多个部门。甚至保洁、保安也要增加排班,还要保证赚的钱能够支付门诊楼里的水电费、电梯损耗啥的。现在,医院的人手并不富裕。有的医院业务量在25…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0dce41f1a7bae7cb438f8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09& data-rawheight=&5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0dce41f1a7bae7cb438f8_r.jpg&&&figcaption&历年国有企业亏损面(%)&/figcaption&&/figure&&p&1976年,文革末期,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了37.2%,比1975年提高了6%,差不多每五家国有企业,就有两家是亏损的。&/p&&p&1984年到1988年,国有企业亏损面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在10%到13%之间。&/p&&p&1998年,国有企业亏损面超过文革末期,达到了47.4%——一半的国企都在亏损。&/p&&p&这个答案就从这个U型的曲线开始,讲一讲中国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国营企业——国有企业的一段历史。&/p&&p&&br&&/p&&p&&b&&u&一,企业要不要盈利?&/u&&/b&&/p&&p&整个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偏慢,到了文革末期,整个国民经济处于非常糟糕的状态。(可以参考这个答案:&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文革期间的经济发展到底如何?&/a&。)&/p&&p&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到现在69年了,你知道财政收入出现过几年负增长吗?&/p&&p&答案是6年,分别是1961年、1962年,1967年、1968年、1974年和1976年。在这6年里面,文革占了4年。&/p&&p&尤其是1976年,国有企业的亏损达到了37.2%,大面积亏损导致了积累的降低、财政收入进一步压缩。文革前的1965年,100元国企产值可以带来35.2元的利润,1976年降低到只有13.6元。&/p&&p&不得已,在日,发布了《关于冻结各单位存款的紧急通知》。也就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1976年的后两个月,除了发工资之外,在银行的钱一律不许拿出来。&/p&&p&顺便说一句,这样冻结存款的紧急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只发生过3次,其中两次发生在文革期间,还有一次在大跃进期间。&/p&&p&而在在文革期间,这种企业大面积亏损并不被太当回事,「盈利」和「阶级斗争」相比,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一个企业要抓盈利,那么企业的领导首先会被问一句,这是盈谁的利?是无产阶级的利,还是资产阶级的利?你要积累,是积无产阶级的累还是资产阶级的累?你到底是要干什么?&/p&&p&四人帮垮台后,人们终于不用再被询问这种难以回答的问题。日,国务院发出&b&《关于大力开展扭转企业亏损、增加盈利工作的通知》&/b&,并成立扭亏增盈领导小组。这是国家层面在十多年后首次大大方方地提出企业要盈利这个口号。&/p&&p&&br&&/p&&p&&b&&u&国有企业要为国家盈利!&/u&&/b&&/p&&p&&br&&/p&&p&这个口号,为国有企业踏上减亏之路吹响号角。&/p&&p&&br&&/p&&p&&b&&u&二,向资本主义取经&/u&&/b&&/p&&p&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道:&/p&&blockquote&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把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并不是提倡闭关自守,而是对外国的好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要学习,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blockquote&&p&兜兜转转十多年,却发现之前办企业的方式被证明是错的。日,国家计委首次提出要「认真组织好出国考察工作」,去国外看看,一个正儿八经的企业应该是怎么办的?&/p&&p&从1977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的出国考察开始了。日本、西德、英国、法国、意大利……去看看人家的企业是怎么工作的。这一考察不要紧,大家都惊呆了。&/p&&p&邓li群在《访日归来的思索》中写道:&/p&&blockquote&由于实际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一九五O年前后,日本人民生活非常困难,有大米饭、咸菜、大酱汤,就算不错了。日本朋友说,当时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今夭,和我们一道去的一位中国女翻译,是在日本长大的。她五十年代回到天津,觉得比日本横滨的生活好。现在,日本的情况已经和那时大不相同。&br&……&br&从根本制度上讲,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比日本的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一九五六年以前,我们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也曾明显地表现和发挥出来。工农业生产发展了,工人的工资逐年有所增加,农民的生活也逐年有所改善。一九六一年我到广东农村去做调查,农民讲起一九五六年来,都是眉飞色舞。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难忘的一九五六年。这说明,我们实现了生产的增长,也实现了工资的增长,亲身经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时,五十年代到香港去的人又向国内流,因为国内生产建设发展,就业机会多,升学容易,生活有保障。&br&……&br&我们解放后将近三十年,真正扎扎实实地做工 作,有两段。一段是恢复时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八年光景。第二段是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五年,合起来是十三年。&br&……&br&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各个企业内部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现在,日本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相当严密,生产的计划性,比马克思时代前进了很多。为了均衡生产,他们要求严格执行计划,不允许完不成,也不允许超额完成;不允许停工待料,也不允许节约材料而降低质量。日本全国去年生产钢材一亿多吨,周转部分只有六百万吨。我们自己生产的和进口的钢材加在一起,不到三千万吨,而库存积压比他们多得多。&br&……&br&我们这次访日所闻所见不全面也不深入。资本主义社会有它腐败的东西。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先进经验。共产党人不怕承认自己的缺点,不怕承认别人的优点。日本的确在不少方面有比我们先进的东西。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积累的一切文化、科学、技术的知识接受过来,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工具。日本经济取得的成就,我们同样可以取得,而且可以更快地取得。这次考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这一信念。&/blockquote&&p&熟悉邓力群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外号叫做「左王」,人们可以从各种蛛丝马迹将「走资本主义道路为自己获利」的帽子安在任何一个人头上,但是却没法安在邓力群头上。可在这篇《思索》中,邓力群并没有体现出左王的固执来,他的每一段思索,几乎都在检讨:&/p&&p&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p&&p&为什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点都没体现出来?&/p&&p&为什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的社会生产相比一点计划性都没有?&/p&&p&怎么做才能奋起直追?&/p&&p&&br&&/p&&p&&b&&u&三,摸索让企业盈利的方法&/u&&/b&&/p&&p&最终确定下来,让企业增加盈利,主要靠两条原则:第一,严肃生产计划,第二,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p&&p&严肃生产计划纪律本身不算创新。计划经济,完成计划,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严肃生产纪律,只能保证计划完成,却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盈利。&/p&&p&可别忘了,1977年时我们的口号是什么?增加盈利!这就需要一点新方法了。这个方法就是赋予微观主体自主权。&/p&&p&放松计划,并让微观主体拥有自主权的尝试首先在农业上实现了。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报道《生产队有了自主权农业必增产——安徽定远县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状况的调查》,调查总结道:&/p&&blockquote&什么时候依靠群众,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就能够加快发展;什么时候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blockquote&&p&在经过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大量考察获取经验后,从1978年年底开始,国家尝试为企业赋予自主权,并进行了大量试点。&/p&&p&&br&&/p&&p&&b&&u&四,自主权的最初形式——利润留成&/u&&/b&&/p&&p&自主权增加的第一个表现形式是增加企业的&b&&u&利润留成&/u&&/b&。1978年第四季度,利润留成四川省首先在6个地方国营工业企业进行试点,得到了不错的反响。&/p&&p&于是在1979年1月,四川制订了《四川省地方工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快生产建设步伐的试点意见》,决定从1979年起,把扩权试点扩大为 100个工业企业,这些自主权主要包括:&/p&&blockquote&1,企业在国家计划之外,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自行制订补充计划&br&2,除了关乎国计民生的产品保持统购统配,其他大部分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而不经过物资部门&br&3,允许企业分享利润,并可用于进行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集体福利和职工的奖金&br&4,企业有权选拔中层干部, 招工择优录取和辞退职工&/blockquote&&p&试点第一年结束,四川省84个地方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长14.9%, 利润增长33%,上缴利润增长24.2%,全部髙于非试点企业。于是在日,国家经委和财政部根据试点的经验,修订了《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在经批准的国有工业企业中开始全面试行。&/p&&p&但仔细看可以发现,国务院发布的《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比起四川的试点来说,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四川的试点有4项自主权,而到了《试行办法》中,只有利润留成且自行分配这一项保留了下来,其他自主权,包括物资使用和产品供给的计划外流通并未得到承认。&/p&&p&利润留成的方式在资金使用上给企业开了一道口子,这是国有企业第一次能够把钱留在自己的企业,并且自行决定使用方式。&/p&&p&利润留成这一方式在各层级的试点上都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在国家财政不受到太大影响的情况下,让企业和职工都得到了增收。&/p&&p&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利润留成这一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p&&p&1,企业留了钱,怎么用呢?比如企业想要盖宿舍,买设备,结果建筑材料或者设备属于计划物资,需要各个条块审批,于是手里拿着钱只好发工资,企业对此抱怨「自筹自筹,有了钱发愁」。&/p&&p&2,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仍然被框死,利润留成的方式造成了企业间的「苦乐不均」。比如1980年的上海十一棉纺织厂和二十八棉纺织厂, 生产规模、职工人数基本相同,十一厂生产纯棉纺织品,每百米利润9元,二十八厂生产涤棉混纺织品, 每百米利润56.6元,原本按计划生产,利润上缴,这个利润差异不影响企业发展,但在利润留成后,很显然二十八厂就能留下更多利润来,能够用来生产投资或者发奖金。如果是市场经济,那么十一厂应该裁员减产,二十八场应该增加雇佣增加生产才对吧?不行。&/p&&p&3,利润留成没有可参照的方案,具体留多少,怎么留,是基数留成,还是增长留成,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一对一谈判得来的。政府对于能下金蛋的优质企业,倾向于不断压榨企业,让每年的留成基数不断扩大,迫使企业需要达到更高的利润才能给自己留下钱来,这个现象在当时叫做「鞭打快牛」,一头牛犁地越快,反而越挨鞭子。&/p&&p&4,利润留成使得一些企业只盯着利润,出现「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造成产需脱节的现象。&/p&&p&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企业是计划经济下的提线木偶,那么利润留成,就是剪断了其中一根线。让他能动一动手指。&/p&&p&&br&&/p&&p&&u&&b&五,从「自主权&/b&」&b&到「责任制&/b&」&/u&&/p&&p&时间推进到1981年,人们开始发现利润留成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原本只是集中在利润分配领域的「自主权」,逐渐细化为渗透到每一个生产细节的「责任制」。&/p&&p&自主权的弱化和责任制的加强,其目的是一以贯之的。企业增加自主权,让企业的经营结果和企业与员工的利益联系起来,是为了让企业赚钱,但归根到底,是企业要为国家赚钱——而利润留成,更多的还是企业在为自己赚钱,这可不行。而责任制,则更紧密地将企业生产和社会责任承担的经济责任与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了。&/p&&p&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里面有几条要求:&/p&&blockquote&一是必须全面完成国家计划,按社会需要组织生产,不能利大大干、利小不干,造成产需脱节,特别要保证市场紧缺的微利产品和小商品的生产;&br&二是必须保证产品质量,不能粗制滥造,向消费者转嫁负担;&br&三是成本只能降低,不能提高;&br&四是要保证国家财政收人逐年有所增长;&br&五是职工收人的总水平,只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稳定增长,个人收人不能一下子冒得过髙,要瞻前顾后,照顾左邻右舍;&br&六是必须奖惩分明,有奖有罚;&br&七是必须加强领导,加强国家监督,要有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作保证。&/blockquote&&p&这七条要求,无不是在限制企业在进行利润留成时为了多留钱鼓捣的种种伎俩,比如只生产高利润产品、留钱给职工加工资、不顾成本效益扩大生产等,争取在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增强企业对国家的「责任」,而非强调自身的自主性。&/p&&p&经济责任制包括两个部分。&/p&&p&对内部来说,经济责任制主要要求做到以下几点:&/p&&p&一,将目标逐项分解,层层落实到科室、车间、班组直到个人。&/p&&p&二,健全定额管理、计量检验、原始记录和考核制度。&/p&&p&三,克服奖金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真正使奖金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要做到限额不突破,单位不拉平,个人能升降。&/p&&p&四,逐步把岗位上多余人员抽出来。从岗位上下来的人,有的可以组织轮训,有的可以通过生活服务公司或劳动服务公司进行安排。&/p&&p&对外部来说,为了使每一种类型企业都能受到责任制的约束,而非只使用利润留成这一种只能激励高利润企业的方法,工业经济责任制囊括了非常多和企业进行利润分配的办法。&/p&&p&比如基数利润留成适合增长潜力大的企业(比如第一年满足X利润就可以自己留钱,第二年就要达到1.2X才能留钱,第三年到1.44X等),全额利润留成适合生产平稳且产能全开的企业(一次性把利润目标定死),利润包干适合潜力比较大的微利企业(每年上缴定额利润,其他归自己),亏损包干适合亏损企业等。&/p&&p&总之,每一种企业都能找到适合你的一种分配方法,但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企业,国家是不会让自己吃亏的,该从你这分多少钱,一分钱都不会少——毕竟《意见》已经明说了,企业要保证国家财政收人逐年有所增长,而个人收入,是不能一下子提得太高的。&/p&&p&&br&&/p&&p&&b&&u&六,从一企一法到利改税&/u&&/b&&/p&&p&无论是利润留成还是后来更完善的工业责任制,都没有解决「鞭打快牛」的问题。一个企业干得越好,越容易成为政府的钱罐子;而且利润留成或是工业责任制说到底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办法,到底哪种企业算是微利,哪种企业算是高潜力企业,哪种企业的产能已经开足了,都是政府和企业谈出来的,而每种计算方法又会造成企业和政府之前分配的极大差异。企业上缴利润的实现同地方、部门的利益挂得较紧,也容易发生多头的行政干预。&br&&br&比如,一个企业利润减少了,就和政府抗议:我没钱了!&/p&&p&政府:那咋办呢?我们把你的利润基数减少点吧,这样你还是可以分到钱。&/p&&p&或者反过来,政府:你看你这个企业呀,干得那么好,政府今年财政紧张,我们今年把你的利润基数翻个倍,你发扬发扬风格,好不好哇?&/p&&p&企业:我除了好还能说啥?&/p&&p&说到底,没有固定下来的办法,一对一谈判的话,自然会造成严重的寻租、合谋行为以及低效现象。于是利改税便应运而生了。&/p&&p&日,财政部公布了《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规定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根据实现的利润,按55%的税率交纳所得税。交完税以后,税后利润再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再把一部分交给国家,自己留一部分。&/p&&p&读者可能会想,利润先交55%的税率,税后利润还要继续交给国家一部分,企业不是会叫苦连天吗?&/p&&p&不一定。在80年代初,企业自主权放开的最高宗旨,就是「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1980年时,企业每年获取的利润有85%左右要上缴给国家,企业自己留10%左右,还有5%分给职工,因此,这55%的税率再加上事后的分成,对企业来说是比较慷慨的了。&/p&&p&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社论,《一个重要的原则——国家得大头》,里面写到:&/p&&blockquote&对企业一方面要给以动力,一方面要给以压力,并 把两者正确地结合起来,这是利改税的一个重要目的。国家对企业一定要髙标准、严要求。不给一定的压力.使企业轻轻松松就能得利,这对促进企业的进步不利。&br&……&br&要通过利改税把国家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固定下来,对经营得好的企业给以物质上的鼓励,对经营得差的企业加以鞭策,以至必要的惩罚。过去,我们有些政策和措施是“鞭打快牛”,显然不利于生产的发展。现在要通过利改税支持“快牛”更好地发展,鞭策那些“慢牛”、懒牛”,使他们感到压力而增强活力,目的是让一部分落后企业迅速赶上来。&/blockquote&&p&在1983年第一步利改税之后,1984年,有进行了第二步利改税,第二步利改税比起第一步更加彻底,将原本55%税率之后再上缴利润的方式,用调节税的方式固定下来,彻底斩断了企业和政府谈判的空间,将所有的企业都一视同仁了。&/p&&p&&br&&/p&&p&&b&&u&七,从免费资金到拨改贷&/u&&/b&&/p&&p&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工业责任制、利改税等的设想很美好,但有了自主权的企业立刻找出了办法。比如,规定利润要达到一定限额以上才能分到一定的定额利润,一些企业一旦达到了这个利润限额,立刻把成本虚增;然后一些企业利润增长慢,为了达到这个限额,又少计成本。&/p&&p&不难发现,之前的政策,管住的都是企业的产出,而很少能关注企业的成本。那怎样才能让企业诚实地报告自己的成本呢?要知道,在计划体制下,原本企业用钱,用原料,都来自于国家拨款,而拨款用款双方不一定能够很好地了解到投产效益,也不对此负责,让一个企业去关注一个和自己的收益没大关系的东西,自然是做不到的。&/p&&p&答案还是是靠市场,让企业真实承担成本,真金白银地掏钱,而非在计划体制下只让成本显示在报表上。&/p&&p&日,原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颁发《关于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拨款改为贷款的暂行规定》,决定自日起,凡是由国家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无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全部由&b&&u&基本建设拨款改为银行贷款&/u&&/b&。至此,所有国有单位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全部改为银行贷款。&/p&&p&“拨改贷”之后,国有企业失去了从国家免费得到资金的可能性,每一笔钱的使用,都要算账,不能再不负责、不核算地使用资金了。&/p&&p&&br&&/p&&p&&b&&u&八,从党委领导到厂长负责制&/u&&/b&&/p&&p&随着企业的自主权放开,决策权增加,从上到下的指令越来越少,企业开始需要根据各种约束条件和自身的禀赋来决定和判断能够做什么以及需要做什么,空间越来越大。而企业原本的决策框架,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太适应了。&/p&&p&建国初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小段时间的厂长负责制,到1954年左右,开始加上了一条,变成「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从文革开始,厂长基本上啥用都没有了,变成党委负责制,甚至是革委负责制。&/p&&p&党委和革委负责什么呢?负责政治工作,比如1974年1月《红旗》杂志刊出的上海码头装卸工人撰写的文章《靠什么调动积极性?》,深刻批判了按照装卸多少货物来给工资的经济主义,说道:&/p&&blockquote&依靠物质奖励能调动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吗?这要看调动的是什么积极性。积极性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主义积极性,一种是个人主义积极性。要调动社会主义积极性,最根本的是靠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专门去搞物质奖励有时也能剌激一下积极性,但正象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做事就是为了拿钱——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br&……三队的党支部坚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正确处理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造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全队一百零六名职工结成一个革命整体,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全队出勤率一九七三年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十月份有三个组出勤率达到百分之百。这个队工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非常髙,班组和个人之间经常开展社会主义的劳动竞赛,去年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三队并没有给每个人去多塞几个钱,而是坚持路线教育,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怎么能说调动群众积极性就非靠钱不可呢?&/blockquote&&p&总之,就是用思想政治工作增加劳动积极性。&/p&&p&但时代不同了,企业不再是一个仅用来完成生产任务的个体,企业是需要赚钱的!企业干得好,员工也有钱!关键是消费品增加,有钱能买到了更多的东西,能过得更好了。这个时候,政治工作还有什么用呢?不能说没用,但是用处越来越少了。&/p&&p&于是从1984年开始,厂长负责制的宣传就逐渐展开了。比如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评“嘴皮说教”》&/p&&blockquote&一家工厂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厂里有的政工干部认为,今后是厂长、车间主任有权、有钱,可以重赏重罚,政工干部凭一张“嘴皮说教”,没人听了。&br&这是一个在改革中如何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实行厂长负责制,决不能削弱、更不能取消思想政治工作。重赏重罚决不能代替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改变老一套的“嘴皮说教”方法。&br&做思想政治工作是要动口的,问题是,看说什么,怎么说。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两三年后就提醒人们,注意力要转向经济建设。他强调要少说空话,因为空话不能满足劳动人民的需要。他明确指出:“老式的宣传方法是讲解或举例说明什么是共产主义。 这种老式的宣传毫无用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表明应该如何建设杜会主义。”&br&如果继续抱着老观念不放, 认为政治就是要统率经济,政治工作高于一切,或者把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对立起来,形成“两张皮”,在 工作方法上又热衷于搞脱离实际、形式主义的东西, 甚至动不动扣帽子,那样的“嘴皮说教”,的确是没人感兴趣的。&br&但是,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适应新的形势,说得有理,教得有方,人们还是乐意听的……把功夫用在切实解决这些职工关心的问题上,而不是重复过去的那种老式宣传,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有了新意。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它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blockquote&&p&思想政治工作还有广阔天地?真难啊,我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党委到了这个阶段还能说什么。教育大家按劳分配好?奖勤罚懒棒?企业要赚钱的基调已经摆在那里,干得好赚的多的事例也比比皆是,他们说老一套,没人爱听,说新一套,言不由衷,成为厂长的附庸也就成为了必然。&/p&&p&1984年6月,厂长负责制试点工作在全国逐步推开。除了国家经委确定的常州、大连、北京、上海、天 津、沈阳6个试点城市外,各地还有1000多个企业试行了厂长负责制。&/p&&p&1986年,国家经委负责人就实行厂长负责制答记者问时说:&/p&&blockquote&到1985年年底,全国厂长负责制试点企业已经达到27758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0802个,占全国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的44.3%。从对试点企业的调查分类来看,搞得好的和比较好的占绝大多数。从调査材料分析,绝大部分试点企业产品质量、物质消耗、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上交税利等经济技术指标都完成得比较好。&/blockquote&&p&试点的结果显示,将党委踢开,厂长树立权威,全权负责,企业赚钱更棒,纳税更多。于是,党委靠边站,监督权被职工代表大会接管。&/p&&p&就像文革时踢开单位闹革命一样,80年代,人们开始踢开党委赚大钱。&/p&&p&&br&&/p&&p&&b&&u&九,承包&/u&&/b&&/p&&p&国企改革进行到1986年,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一方面,在「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的要求下,第二步利改税仍然设定了较高的税率,比较高的税率又使得企业有一些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如果继续向企业让利,又有可能会造成财力分散,中央财政收入减少。&/p&&p&到底是让利搞活企业,还是维持财政增收?天平正在逐渐向前者倾斜。&/p&&p&日,福建日报刊发了来信《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并在5天后获得了人民日报的全文转发。「松绑」信向时任福建领导要一些权力,包括以下几条:&/p&&blockquote&(一)企业干部管理除工厂正职由上级任命外,副职应由厂长提名,然后由上级主管部门考核任命, 其余干部通通由企业自行任免,上 面不要干预。企业任命的中层干部,上级主管部门应予承认,并享受与过去上级任命的中层干部同等待遇。&br&(二)干部制度,要破除“终身制”和“铁交椅”,实行职务浮动, 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干”能“工”,但可保留干部待遇。&br&(三)企业提取的奖励基金,企业应有权支配使用,有关部门不要干涉或者采取与上交税利挂钩的办法,核定合理的法利发奖率,奖金随税利增减而浮动,不封顶,不保底。在企业内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诸如:浮动工资、浮动升级、职务补贴、岗位补贴等多种形式的工资制度的奖惩办法。&br&(四)在完成国家计划指标的情况下,企业自己组织原材料所增产的产品,允许企业自销和开展协 作,价格允许“髙进高出”,低来低去”。&br&(五)改革企业领导制度,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扩大厂长权 力,建议先在参加厂长(经理)研究会的企业中选几个厂进行试点。&/blockquote&&p&松绑信是一个推进改革的契机,可以看到,从84年开始,这些厂长们的要求逐渐一个个实现了。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松绑信绝不是凭空出现的——在给企业放权的同时,企业对权力的需求也在增长。权力越大,企业的胃口也就越大。而只要企业家们对权力的需求仍然满足「企业为国家赚钱」的最高标准,这些需求就有可能被满足。&/p&&p&企业的要求能够为国家赚钱吗?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第二步利改税的效果在1985年之后逐渐减弱,从85年8月到87年3月,企业利润连续20个月出现停滞;另一方面,一些较早开始企业承包经营试点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不错的结果。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早承包早受益》,写道:&/p&&blockquote&从各地实践的情况来看,不管是1982年就开始搞承包经营的吉林省,还是今年春天才搞“双包一挂”的北京市大中型企业;不管是实行投人产出包干的石油、煤炭、冶金等8个行业,还是实行利润、亏损包干的微利、亏损企业,承包效果普遍不错。例如吉林省,实行承包5年来,工业总产值、销售收人、实现利税和财政收人都以较高的速度同步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省财政收人在连续5年平均递增18.08%的基础上,又 增长了 16.1%。北京市承包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普遍好于面上企业。1月至6月,面上企业产值增长8.4%,,实现税利增长6.2%,上交税利增长3.3%,而8户“双包一挂&的企业,这3项指标的增长率却是14.8%,18.4%和23.4%。从总体上说“一包就灵”、&一包就活”、&一包就盈”,确实并不过分。&/blockquote&&p&从全局看,1987年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承包试点企业和未承保试点企业发展状况如下所示,承包试点企业全面超过未承包试点企业&/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5eebbd6e86cce7a7ddc69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44& data-rawheight=&1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5eebbd6e86cce7a7ddc69_r.jpg&&&figcaption&来源:整理自《中国经济年鉴》1988&/figcaption&&/figure&&p&于是,承包便被全面推行了。&/p&&p&&br&&/p&&p&&b&&u&十,三年治理整顿&/u&&/b&&/p&&p&经过以上种种改革,我们走到了第一幅图的U型谷底,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了极低的程度,比起文革末期,国企更赚钱了,消费品增长迅速。看起来,国有企业的确被改得越来越「赚钱」了。&/p&&p&那接下来,让人疑惑的问题就来了——被改得效益越来越好的国有企业,为何又从90年开始,亏损面再度大幅上升呢?这就要从1988年开始的「治理、整顿」行动开始说了。&/p&&p&从85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又一轮经济高速发展期,或称之为「经济过热」。从上面的极端随着几轮改革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已经过了十多年,其特征是不断地把增大的蛋糕分给企业和个人,减少政府的份额,这使得政府进行的总投资下降,而企业、个人手里可以拿来用的钱越来越多。&/p&&p&企业和个人的钱变多了,自然带来企业为主的投资增加,以及&u&&b&消费上升&/b&&/u&;但此时原材料、交通和电力的掣肘仍然在&u&&b&制约总产出的上升&/b&&/u&。两者结合,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现象便产生了。而这种现象带来了通货膨胀。&/p&&p&为了解决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从1988年底开始,开始实行「治理整顿」。治理整顿的核心是「双增双节」,全称是「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简单说,就是在有限的原材料供给和各种生产瓶颈的限制下,&b&&u&增加产出&/u&&/b&;同时把已经切给个人和企业的蛋糕再掰回来一块还给政府,&b&&u&减少需求&/u&&/b&。&/p&&p&(有趣的是,这套办法和现在的&b&&u&去产能,扩大需求&/u&&/b&的方向刚好相反。两者的差异能说明非常多的问题,值得思考。)&/p&&p&在双增双节中,增产节约是一个基本不可能的问题。在原材料给定的基础上扩大生产,不仅是那么多年国企改革的追求,更加是全世界企业家们的追求,不是中央一个「增产节约」号召就可以搞定的。&/p&&p&而增收节支,则相对比较容易。只要控制银行贷款规模,把企业的分配率压缩一些就可以了。&/p&&p&双增双节一声令下,产能没怎么上去,需求立刻应声而下——月,商品零售额6073亿元,剔除价格变化,比去年同期下降8.2%;全国物资供销企业购进生产资料1570亿元,销售1681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4.9%和22.8%。&/p&&p&这种极大的消费紧缩立刻反映到产品市场上来,1989年上半年,工商企业库存明显增加,其中超储部分500亿元。产品卖不出去,自然带来亏损,1989年的国有企业亏损面猛增到15.9%,比上年增加5%。&/p&&p&治理整顿持续了三年,中间夹杂着价格闯关带来的双轨制并轨,包括消费市场的并轨和原材料市场的并轨。这一系列措施,彻底将国有企业八十年代繁荣背后隐藏的问题暴露在市场面前。&/p&&p&&br&&/p&&p&&b&&u&十一,头孢加酒&/u&&/b&&/p&&p&1992年,南方谈话,治理整顿结束,蛋糕重新切给企业和个人,社会需求再次放开。&/p&&p&这一年,国有企业亏损面回落到了22.7%,比起三年治理整顿时的亏损面峰值低了7.6%。一切看起来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而很多国有企业却突然发现,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p&&p&就像头孢加酒会死人一样,很多看起来正常的调控措施合并在一起,反而对国企造成了致命伤。&/p&&p&&b&双增双节+拨改贷=负债扩张。&/b&&/p&&p&1985年的拨改贷,原本是想让企业能通过有偿使用资金的方式来对生产负责。但对80年代的国企来说,这个想法似乎不太现实。彼时的国有企业,仍然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难听点,就是政府的钱袋子,而银行又是政府的印钞机。在经济扩张的时候,企业总能从银行借钱,即便经营暂时出现了问题,也能从银行拿到钱,借新还旧,美滋滋。&/p&&p&而双增双节带来的紧缩政策,一下子紧缩了银根,许多企业一下子无法贷款,现金流立刻出现问题。在92年后,地方政府对银行的控制力下降,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又在治理整顿期间大幅度上升,银行不肯借钱,很多企业手里根本就没有流动资金,立刻就连利息都还不上了。&/p&&p&&b&双增双节+价格并轨=收入下降&/b&&/p&&p&80年代末最重要的一项经济举措,大概就是「价格闯关」了。无论是消费品市场,还是原材料市场,由于远低于市场价格的计划轨存在,都有着需求远大于供给的现象。而治理整顿,便需要在这两端同时减少需求。那么除了紧缩银根,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价格并轨了。&/p&&p&在生产者市场中,国有企业和原本就承担市场价的私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几乎完全承担了原材料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上升,而这些成本上升又几乎完全变成了国有企业的亏损。&/p&&p&&b&治理整顿+能上不能下=成本上升&/b&&/p&&p&虽然国有企业改革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上能下」,但和经营不下去了就倒闭的私营企业不一样,国有企业从80年代以来只体会过项目的「下」,而工人的「下」到底是什么感受,从来就没体会过。&/p&&p&在市场趋紧时,国有企业不能裁员,照样得发工资,甚至还得根据价格水平不断调整工资。在市场仍然很冷,销售收入没有起色时,工资的上升就成了一块不断增大的成本。当时有一个术语,叫做「工资侵蚀利润」,就是说的这个现象。&/p&&p&我们用三张图来表现上面的三个现象,下图每张图的一个散点代表一个行业中类。&/p&&p&一,利息支出占产值比重从侧面反映了一个行业的债务和资本金的比值,从年,一个行业的利息支出占产值比例上升越高,行业亏损面上升越快。&/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4d38acabcd9ee7a9ee5a7f4d0a7a071e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756& data-rawheight=&20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75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4d38acabcd9ee7a9ee5a7f4d0a7a071e_r.jpg&&&figcaption&来源:《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情况统计年报》(1989年与1992年)&/figcaption&&/figure&&p&二,从年,原材料成本上升基本上以2:1的趋势挤出利润,原材料上升两块,利润减少一块钱。&/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46d9a695cf49f87db0e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756& data-rawheight=&20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75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46d9a695cf49f87db0e5_r.jpg&&&figcaption&来源:《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情况统计年报》(1989年与1992年)&/figcaption&&/figure&&p&三,从年,工资占产值比重增加越多,该行业亏损面上升越快。&/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a90be03bfc405c56212c2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756& data-rawheight=&20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75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a90be03bfc405c56212c2_r.jpg&&&figcaption&来源:《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情况统计年报》(1989年与1992年)&/figcaption&&/figure&&p&在经济繁荣时期,拨改贷带来的负债、取消价格补贴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升、能上不能下带来的成本增加,全都存在,但他们都被火热的需求掩盖了。&/p&&p&而在治理整顿带来的需求下降时期,这几项致命伤几乎以一比一的比例反映到了国企的亏损上来,立竿见影。&/p&&p&&br&&/p&&p&&b&&u&十二,国有企业不赚钱了&/u&&/b&&/p&&p&1992年之后,国有企业的问题全部浮出水面。我们一个个拿出来看:&/p&&p&&b&一,拨改贷为什么会带来负债增加?&/b&&/p&&p&答:因为国有企业总能借到钱。&/p&&p&国有企业一缺钱,银行就借钱,一缺钱,就借钱,生产连利息都还不上,甚至需要借钱还利息——等到衰退时,企业还不上,就成为坏账。然而坏账对银行来说也无所谓,反正没人负责。&/p&&p&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拨改贷才会带来负债上升和资本金的缺乏。如果国有企业并不能总是借到钱,银行早就在负债率刚开始上升时就止损了。&/p&&p&&b&二,取消价格补贴为什么会带来成本上升?&/b&&/p&&p&答:因为国有企业曾经承担了国家的生产任务,在国家补贴的情况下,生产了社会资本生产时无利可图的东西。&/p&&p&由于价格补贴,企业可以使用便宜的原材料,他会倾向于扩张自己的产出。一旦取消价格补贴,企业不能很快收缩产出,越生产越亏本,直到他逐渐收缩,甚至停产。&/p&&p&大量国有企业在他们生命的最后几年,看到的首先是堆积的仓库,随后便是逐渐停产。&/p&&p&&b&三,「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为何会出现?&/b&&/p&&p&答:因为国有企业不能解雇工人。&/p&&p&这个问题就更好回答了。当私营企业裁员、倒闭的时候,彼时的国有企业啥都做不了。而且,国有企业还要养一大批非生产性人员和一群退休工人。在那时,国有企业的工资,几乎都是刚性上升的。&/p&&p&好了,这三个问题我们都找到了答案,那么就解决吧?&/p&&p&也没那么简单。要是我直接让银行不再借钱给高负债的国有企业,让国有企业收缩生产,甚至是停产,以及开放国有企业的解雇权,那国有企业自然就和一个会倒闭的私营企业没什么两样了。&/p&&p&让国有企业继续活下去,那么我们前面的几项工作,就得反过来操作,继续捆绑银行和企业,继续上马价格补贴和产品计划制度,继续让国有企业的岗位是「铁饭碗」。&/p&&p&此时,让我们回到文章的一开头,回想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任务是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大声说出来:&/p&&p&&b&&u&国有企业要为国家赚钱&/u&&/b&&/p&&p&给你改革,给你放权,给你特权,目的是让你赚钱,而一个不能为国家赚钱的国有企业,有什么必要保留这些特权呢?&/p&&p&根据1990年国家预算执行情况,1990年时,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支出578.5亿元;价格补贴支出378.6亿元,合计957.1亿元。而当年国内财政总收入只有3082亿元,中央财政收入才1818亿元。&/p&&p&到了条件有些好转的1992年,非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也高达224. 15亿元,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达221. 59亿元,价格补贴支出321.49亿元,合计767.23亿元,而当年国内财政总收入为4189亿元。&/p&&p&&b&价格补贴加上亏损补贴,要占财政总收入的20%到30%&/b&,国有企业,是在赚钱呢,还是在亏钱?&/p&&p&&br&&/p&&p&&b&&u&十三,最后两根稻草&/u&&/b&&/p&&p&话说回来,如果只是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比较高,就让国有企业彻底市场化,似乎理由还不太充分——毕竟在90年代初时,国有企业上缴的利税在国内税收中还是占了绝大部分的。现在我补给你800亿你还给我4000亿,如果我不给你800亿,会不会这4000亿变成只剩3000亿?不是亏了吗?&/p&&p&有这个考虑在,中央一开始并没有彻底放弃国有企业,而是在努力地挽救,为国有企业减亏想办法。但是很快最后一根稻草就来了。哦不,是两根。&/p&&p&&b&第一根稻草来自国内,他叫做私营企业。&/b&&/p&&p&改革开放放松了企业的自主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个人的自主权,让个人能够成立个体工业。于是,在80年代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增加权力时,私营企业也在发展,而且是从零开始发展。&/p&&p&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难以获得被价格补贴的原材料市场,也不能总是从银行获得贷款,更加无法「能上不能下」。因此,当国有企业总是在危机中被有惊无险地抢救过来时,同等状况下的私营企业已经死了,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p&&p&但仍然有大量私营企业活了下来。从年,私营工业产值仍然由0.81亿元增长到2006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0.2%上升到5.8%,平均每年增长91.8%。&/p&&p&到了1999年,私营工业产值上升至22928亿元,再翻十倍,平均每年增长37.4%,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8.2%。&/p&&p&如果目标是「赚钱」的话,在这场战斗里,国有企业已经输定了。日,万里同中国农村外向型经济研究会负责人座谈时说道:&/p&&blockquote&要自觉地吸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现在我们国家正在争取复关,许多事不按国际惯例就办不通,因此必须更加开放,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学习。&br&……&br&现在回头来看,全民所有制企业用国营方式并不是实现公有制的好形式,也不见得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只不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苏联模式的产物。它产权不明晰,没有竞争机制和对职工的激励机制,同时缺乏自我约束机制,亏损无人负责。结果势必缺乏活力、缺乏发展后劲,效益很差,亏损严重。而乡镇企业和其他民间企业,虽然技术装备、基础条件比国有企业差,又没有国家投资,却充满活力,发展迅猛,经济效益也比较好。所以如此,就在于这些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也从另一方面有力地说明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blockquote&&p&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中国的领导层给出了自己的选择。&/p&&p&&b&第二根稻草来自国外,他叫做WTO。&/b&&/p&&p&现在我们常说,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几年,迅速融入世界生产分工,获得了大量积累;但大家也都知道,加入WTO,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正如之前万里提到的,「现在我们国家正在争取复关,许多事不按国际惯例就办不通」。&/p&&p&具体包括什么「国际惯例」呢?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加入WTO之前都做过一些什么承诺,可以在这里看到&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wto.org/english/thewto_e/acc_e/a1_chine_e.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TO | Accessions: China&/a&&/p&&p&第一份文档的编号是Spec(88)13/Add.l3,地址在这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docs.wto.org/gattdocs/q/GG/SPEC/88-13A13.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docs.wto.org/gattdocs/q&/span&&span class=&invisible&&/GG/SPEC/88-13A13.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他是在1993年5月的一个工作会议中,中国对WTO各国提出的问题的一些回应,其中还讲述了中国为了成为WTO缔约国会做一些什么承诺,其中关于国有企业的部分如下:&/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2dfedae4c26f3e15446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2dfedae4c26f3e15446c_r.jpg&&&/figure&&p&国有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引入股份制,小国有企业可以被租给甚至卖给个人。&/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fc2071cca509c01f99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633& data-rawheight=&6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fc2071cca509c01f994_r.jpg&&&/figure&&p&80年代国有企业是出口的主力,并获得了大量出口补贴,这部分补贴会被逐渐取消。同时,亏损补贴也要被逐渐减少甚至取消。&/p&&p&第二份文档编号是WT/ACC/CHN/15,你可以在这里下载到&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docs.wto.org/dol2fe/Pages/FE_Search/FE_S_S006.aspx%3FMetaCollection%3DWTO%26SymbolList%3D%26Serial%3D%26IssuingDateFrom%3D%26IssuingDateTo%3D%26CATTITLE%3D%26ConcernedCountryList%3D%2522China%2522%26OtherCountryList%3D%26SubjectList%3D%26TypeList%3D%26FullTextHash%3D-ProductList%3D%26BodyList%3D%26OrganizationList%3D%26ArticleList%3D%26Contents%3D%26CollectionList%3D%26RestrictionTypeName%3D%26PostingDateFrom%3D%26PostingDateTo%3D%26DerestrictionDateFrom%3D%26DerestrictionDateTo%3D%26ReferenceList%3D%26Language%3DENGLISH%26SearchPage%3DFE_S_S001%26ActiveTabIndex%3D0%26languageUIChanged%3Dtrue%2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esults list&/a&,他同样是一份中国对其他国家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回应和承诺,美国在这里提出了最多的问题,中国也做出了相应回答:&/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dd92e50cd29c3dc64714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882& data-rawheight=&4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8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dd92e50cd29c3dc64714a_r.jpg&&&/figure&&p&美国:目前国有企业改得咋样了?&/p&&p&中国:三步走,第一步建立社会保障系统,第二步让亏损国有企业倒闭,第三步将国有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582c827e95c7a09f8b5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894&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9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582c827e95c7a09f8b5c_r.jpg&&&/figure&&p&美国:政府还控制企业吗?&/p&&p&中国:现在还管,以后还会管得越来越少。&/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49c8fda47ee0a82c0ee2470bdff6ed8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885& data-rawheight=&4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8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49c8fda47ee0a82c0ee2470bdff6ed89_r.jpg&&&/figure&&p&美国:银行系统的改革会如何影响国有企业?&/p&&p&中国:……第二步就是降低国有企业对银行的依赖,保证银行资产的健康……&/p&&p&国有企业本身不赚钱也就罢了,随后私营企业的发展,和WTO复关要求,就成了压垮国有企业的最后两根稻草。&/p&&p&国家最终决定放弃国有企业,随后而来的就是亚洲金融危机,三年脱困,国有企业所有特权被一概取消,千万工人下岗。&/p&&p&&br&&/p&&p&&b&&u&十四,下岗的根源&/u&&/b&&/p&&p&国有企业下岗,对许多人和家庭来说,都是灭顶之灾。那么,谁应该为此负责呢?现在我们从95年往前推,一步步看看,到底是哪一步做错了。&/p&&p&WTO对中国的要求,中国可以拒绝吗?大概没有人会有这个自信,在全球化时代将自己隔绝在世界贸易体系之外。&/p&&p&中国可以持续负担国有企业高达财政收入20%到30%的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吗?那时的中国大概是没有这个财力的。&/p&&p&中国可以在发展国有企业的同时制止私营企业的发展吗?没有可能。经济体制改革一旦开了口子给国企放权,就没法对人进行完全的控制。控制不了私人,就没法控制私营企业的成长。&/p&&p&中国应该在一开始不给国有企业自主权,不给国有企业利润留成,将财权全部抓在中央政府手中吗?如果这点自主权放开都做不到,那连80年代的国有企业亏损面持续降低都没有,结果更差。&/p&&p&我认为,国有企业下岗的根源,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已经出现了。&/p&&p&&b&国有企业要为国家盈利!&/b&&/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械滑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