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分析题: 1.用你学过的笛卡尔哲学原理理谈一谈你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看法; 2.用你学过的笛卡尔哲学原理理分析我们

三年高考()政治试题分项版解析: 哲学与唯物论、认识论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三年高考()政治试题分项版解析:&哲学与唯物论、认识论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三年高考()政治试题分项版解析:&哲学与唯物论、认识论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2017年高考题1(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1).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名师点睛】好多考生不敢选①,因为选项和材料体现的太直接。有的的正确选项往往是一种陌生化的表达。但是我们别忘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一定要因时因地制宜,一切随着时间地点条件变化而变化。只有真正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2(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3).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关键是对材料我们要有整体而全面的了解。①说法正确,材料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这一点;②说法错误,主观的创新意识不能作为实践的出发点;③说法错误,我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应该是先个别,再到一般,在回到个别,也就是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顺序;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名师点睛】哲学的方法论是启示我们怎么做,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哲学最大的不同在于是改变世界的学说,以往的哲学往往满足于认识世界。如果改变实际,我们要侧重实践,同时我们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方法论,其实也是在强调我们的世界观一定要正确。只有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指导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道理是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名师点睛】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前面的认识往往都是错误的。如果材料中体现的是人们以前获得了正确的认识,现在又取得了一个新的正确的认识,那么这体现的不是认识的反复性,体现的应是认识的不断发展。4(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3).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名师点睛】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5(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9).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以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谈到哲学时说的话为背景材料,注意关键词,“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因此他这么讲的原因主要在于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其它的说法与材料不符合,因此,本题选D。【名师点睛】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6(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0).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专家依据发现陶人的区域、供奉的房间以及服饰佩戴,确定这尊陶人的身份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将其称为“中华祖神”。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C.人的认识受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的制约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答案】A&【名师点睛】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动创造性表现在两点:第一,人们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第二,人们的认识不仅可以反应当前的现状还可以预测未来对未来进行判断。比如古诗“稻花香里说丰田,听取蛙声一片。”就是说诗人通过现在情景的认识和预测来年的丰收。自觉选择性是指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反应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应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主动地去反应它7(2017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7).熊猫光伏电站(图12)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推广项目,是根据一位中学生的独特创意设计的。收个熊猫电站正在中国山西打通建设,该电站主题外观被设计成熊猫图案,由黑色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白色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合而成。这启示我们&①抓住事物的特点,有助于发现清洁能源推广的新形式②青少年关心和思考现实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③充分发挥能动性,能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无限自由④思维创新是青少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答案】A&【名师点睛】创新的哲学依据1.从唯物论角度: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从认识论角度: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从辩证法角度(1)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8(2017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8).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解释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医技的探索不局限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开展,这表明A.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他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D.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解释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C适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是错误的;材料并未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排除D。【名师点睛】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9(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4).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圆融、圆通,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等也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见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 &【名师点睛】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不能源于“思想”“观念”“意识”等主观的东西。哲学也有正误之分,不能认为哲学都能正确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10(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5).20 世纪 80 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年8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 D.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答案】D【解析】在科学家们设想的启发下,我国开展研究,成功发射量子通信卫星,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A项不选;“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选;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是不正确的,C项不选;在科学家们设想的启发下,我国开展研究,成功发射了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名师点睛】要注意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有区别。认识世界是指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本质及规律,改造世界是指使客观世界本身发生了某些方面的改变。当提到“认识世界”时,客观世界没有变化,当提到“改造世界”时,客观世界有变化。11(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8).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案】D&【名师点睛】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能把人们的想法变成直接的现实;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12(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0).某村本来比较落后,村支书王某想到一个创业的“点子”,希望把该村打造成3D壁画村。起初村里的老人们非常反对,认为没有什么用。但后来随着计划的实施,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收入大为增加,老人们的态度也逐渐转变。由此可见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认识具有反复性③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④认识具有普遍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材料中王某的创业“点子”使村里的收入大为增加,这体现了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正确;起初村里的老人们非常反对,后来态度发生了转变,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②正确;社会制度的变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材料没有体现认识具有普遍性,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名师点睛】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前面的认识往往都是错误的。如果材料中体现的是人们以前获得了正确的认识,现在又取得了一个新的正确的认识,那么这体现的不是认识的反复性,体现的应是认识的不断发展。13(2017年全国高考北京卷38). 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 材料五 一部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向着美好生活前行的历史。城市生机勃勃,予人无限可能。关于首都北京未来的设想,有“和谐北京”“宜居北京”“智慧北京”“人文北京”“创新北京”……(3)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谈谈怎样绘就我们五彩缤纷的未来北京。(12分)要求:观点鲜明;可以就某一点深入分析,也可以全面论述;知识运用准确、贴切;论述合乎逻辑,条理清晰。【答案】(3)等级水平&等级描述水平4&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全面展开论述,或就某点深入分析;知识运用准确、贴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水平3&观点比较明确,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能扣住问题展开论述,或能就某点分析;知识运用比较准确、贴切;逻辑性较强,有条理水平2&观点不明确:论述不能集中指向问题,罗列知识;知识运用不正确;论述缺乏逻辑,条理性差水平1&应答与试题无关;或重复试题内容;或没有应答【解析】(3)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设问指向怎样绘就我们五彩缤纷的未来北京,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016年高考题1(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0)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考点定位】认识的反复性、发展真理【名师点睛】这种四选二的题目务必用排除法,考生很容易确定①是错误的,立即可以排除AB,说明③一定正确,不用考虑,只要分析②④即可,大大缩小了判断的范围。2(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0).1708年,清政府组织传教士绘制中国地图,历经10年成功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已达到很高的科学水平,却一直被作为密件珍藏于内府。反之,参加测绘的传教士把资料带回西方后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中国地理的了解超过中国人。可见,《皇舆全览图》价值的实现①以对其价值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②取决于其科学内容适用范围的扩大③受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制约④以其科学内涵的不断发展为条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和西方对待《皇舆全览图》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是因为两国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影响的结果,故③符合题意;要实现其价值,首先需要对该事物的价值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故①符合题意;事物价值的实现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范围等因素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从而也会不断丰富事物的内涵,因此不说以内涵发展为条件,故④说法错误;事物价值的实现由事物自身和对事物正确认识等因素影响的,而不是取决于科学内容范围的扩大,故②说法错误。故选B。考点:价值观的主体差异性和标准 【名师点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标准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3(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答案】B&考点: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名师点睛】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灵活调动军队,摆脱敌兵的围追堵截,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到决定作用。3(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①老马的识图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考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名师点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世界的物质性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老马识途”是管仲对老马识途这功能的正确认识和利用。4(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3)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②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材料中,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物质决定意识,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①③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物质的不同,意识内容的反映还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本题选C。考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注意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这是因为仅有一个健全的人脑,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物质世界,就不能产生意识。意识则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又有正确和错误(歪曲事实)之分,意识有会反作用于客观存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28). 漫画《水没多深》提醒我们(&& )A .失败是成功之母B.客观事实是复杂的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答案】B&【考点定位】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名师点睛】本题涉及到认识的来源与获得途径问题。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只能是实践。而认识获得的途径却是多种的,有通过直接经验即亲身实践获得,也可通过间接经验即通过学习和他人处获得。6(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29). 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的有机整体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通读材料和选项后,发现③的说法错误,因为虽然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规模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排除BC,则②为必选。材料指出二氧化碳的暴增,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主要是人类活动的二氧化碳持续排放导致,这体现了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④符合材料。而材料并没有体现①,故正确答案是D。【考点定位】事物的发展方向、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名师点睛】做好本题要把握好事物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因为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是前进的上升的。而本题中气候情况变差是一种消极的向下的变化,不是发展。7(201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8) 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答案】D&【考点定位】量变质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前进性和曲折性【名师点睛】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指经过实践能把主观想法变成客观现实。意识虽然具有能动作用,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把一些想法变为现实,但这种变为现实是以实践作为桥梁才实现的,故应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8(201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7).针对学生群体中的“拖延症”现象,某校学生 “创客”社团设计了一款手机应用软件,该软件具有如下功能:&同学们从哲学角度对这一设计进行讨论,下列分析合理的有①“目标”强调意识的目的性,能使我心无旁骛,抓紧时间②“任务拆分”把整体分解成部分,避免因为任务庞大而畏难不前③ “量化评估”创造了新的规律,督促我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④“同伴激励”强调外部矛盾的作用更为重要,大家会因此不甘落后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A&【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在平常的学习中应该明确:规律是不能创造的,人也不能摆脱规律的制约;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地位上讲,不能说外因的作用比内因更重要。9(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6).&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答案】C【解析】“紧张”是一种心理反映,属于意识范畴,“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这说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故C项说法正确;ABD的说法虽然没有错误,但和材料主旨不符合,故本题答案选择C。【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作用【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中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这一知识点,要注意意识对人体生理调节活动具有促进作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说法是正确的意识对人体生理调节活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只能起阻碍作用。10(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8).&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考点定位】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性【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这一特点,在学习中要注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指经过实践能把主观想法变成客观现实。意识虽然具有能动作用,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把一些想法变为现实,但这种变为现实是以实践作为桥梁才实现的,故不能说意识也具有直接现实性。12(2016年高考上海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答案】D【解析】四川人民经过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 D项符合题意;“人定胜天”的理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A理解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预见发展变化的趋势,故B和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成功,不是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C项不选。故选D。【考点定位】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名师点睛】本题体现了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了成功。这里需要明确:做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中,尊重客观规律是事情成功的第一位的因素,是成功的前提,不可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当做是第一位的因素。13(2016年高考上海卷28).全面推进诚信教育有必要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实生活事例,更重要的是推进诚信理论的实践展开和全面实施。这句话强调A.传播丰富的诚信资源,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愿望B.宣传诚信理论知识,需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C.诚信内涵许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得到丰富和完善D.对诚信的共识应落实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答案】D&【考点定位】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名师点睛】推进诚信教育是提高丰富人们认识的体现,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故本题材料实质是强调通过推进对诚信的认识来达到促进社会实践发展的目的。14(2016年高考上海卷29).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正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针略的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A.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B.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理论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答案】C【解析】“治国理念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体现了认识的发展与丰富,故C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认识的发展,而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故A和题意不符;B是对真理概念的理解,和题意无关;材料强调了认识的发展,但是没有涉及到检验认识正确与否,故D和题意不符。故选C。【考点定位】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认识与真理的相关知识点。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易混易错知识点:真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真理可以被自身超越,但不能被推翻;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真理。真理是发展的,没有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15(2016年高考上海卷3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与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如与亚太经合组织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将中澳、中新(西兰)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俄罗斯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摩洛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我国积极推动外交事业大发展大作为。(2)我国同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的伙伴关系各有不同。从辩证法角度,概括其中所蕴含的方法论并加以说明(限答一个)。(5分)【答案】(2)方法论: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明:同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根据与不同国家、地区关系的实际状况,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体现为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考点定位】我国的外交政策、时代主题16(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12).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浙江吉利集团对沃尔沃的成功并购具有典型意义,2002年该集团根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萌发了海外并购的念头,为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式发展,吉利集团选择并购沃尔沃,为此制定了完备的方案,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吉利集团于2010年8月成功完成对沃尔沃的并购,几年来,该集团业绩稳定,快速实现了转型升级。(3)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12分)【答案】(3)(12分)①吉利集团的海外并购充分考虑了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吉利集团通过恰当选择对象,科学制定方案,从而成功实施并购,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充分发挥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③吉利集团遵循市场规则,成功并购,实现转型升级。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4)(8分)&【考点定位】马克思主义唯物论17(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39).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答案】(1)答: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4分)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3分)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3分)将研究成果应用 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2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真理的知识,设问指向分析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要结合材料,具体回答。结合材料,可从实践与真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以及追求真理过程的特点等角度去考虑。【考点定位】实践与真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名师点睛】做哲学主观题一定要仔细的地审清考查的知识范围,看看是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还是历史唯物主义,还要了解每一块的具体知识,清楚把握每一个具体知识。同时,我们要善于分析材料,条分缕析,将学到的知识细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015年高考题1(2015年广东政治33)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考点定位】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哲学的作用【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正选法和排除法,正选法,题干强调接受不能改变的,尊重客观规律,改变我能改变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给我智慧,让我分辨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哲学可以为生活提供指导;排除法,对于一些绝对性的说法,可以逐一排除,“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的说法明显错误,可排除。2(2015年山东文综政治34)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是指大凡不廉洁的人没有什么东西不拿, 不知羞耻的人没有什么事不做,这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适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但是有条件的,A是错误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是错误的;D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定位】世界观与方法论【名师点睛】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对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要明确,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2015年浙江文综政治27)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 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 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考点定位】唯物主义【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正选法和排除法,正选法,题中信息分别从人类古代、近代、现代三个不同时期谈对物质的认识,说明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同时每个时期对物质的具体认识不断进步和完善,说明具体认识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排除法,又分为排误法和排异法,题目选项中的“实践”,题干中没有信息对应,改造世界分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其范围要远大于实践,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4(2015年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③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时相对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世间万物,变动不居”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答案为A【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名师点睛】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题目中“世间万物,变动不居”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本题通过名句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5(2015年上海卷22)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所处状态是A.发展中断&&&&&&&&& B.显著变动&&&&&&&&& C.相对静止&&&&&&&&& D.非连续运动【答案】C&【考点定位】量变与质变【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哲学的学习中要全面掌握的关系有很多:哲学与具体科学、运动与静止、物质与运动、物质与具体形态、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整体与部分、量变与质变、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复习备考时注意全面理解。6(2015年天津卷7)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速度在增长,结构在升级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符合题意入选;从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体现了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变,所以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②符合题意入选;事物的发展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③把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道路等同起来,表述错误排除;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而不是根本否定,④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表述错误排除。答案选A。【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发展的状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及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区分易错易混点,此题有两个易错易混点,一个是此题选项把事物发展的状态和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混淆在一起。另一个是把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区分开。只要掌握了这两个点,运用排除法就能准确选出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7(2015年上海卷24)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答案】B&【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性作用【名师点睛】对于意识这一知识点,注意理解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客观事物会完全一致,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意识能反映出来,恰恰说明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前者是基础、前提,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制约,是第二位的。8(2015年课标卷Ⅰ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A. ②③&&&&&&&&&&&&& B.①④&&&&&&&&&&&&& C. ①③&&&&&&&&&&& D.②④【答案】A&【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作用【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可用排除法,首先排除错误选项,然后排除说法正确但不构成原因的选项,即可得出适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要正确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但是决定作用和能动作用的地位是不同的,决定作用是首位的,如果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则会陷入唯心主义。9(2015年福建卷3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②→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故正确的是①→②→④→③,本题答案选A。【考点定位】意识的产生【名师点晴】本题是传导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正确理解顺序变化。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10(2015年重庆卷3)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答案】A&【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意识活动【名师点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11(2015年重庆卷4)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最高阶段&&&&&&&& B.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材料中科幻文学的创造就是人类意识活动创造性的表现,选B。A错误,虚构世界不是现实世界发展的结果;C和D错误,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科幻文学也是源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意识活动的特征【名师点晴】意识的能动性是最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首先要明确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这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关于这个考点,考生往往区分不清意识活动的几个特征,同时对意识的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理解不清。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强调意识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一定的目标和计划的;意识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则强调人们意识对世界的现象和本质的能动反映。12(2015年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 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答案】A&【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名师点睛】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13(2015年江苏卷31)“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答案为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名师点睛】本题从唯物论的角度,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14(2015年上海卷23)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A.人的精神活动&&&&& B.人的理性行为&&&&& C.人的日常生活&&&&& D.人的存在方式【答案】D&【考点定位】实践的含义【名师点睛】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15(2015年上海卷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材料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形成了人类环境科学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适合题意;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考点定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指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指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6(2015年四川卷6)观察图2.漫画蕴含的哲理有&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 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考点定位】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意识的内容【名师点睛】本题可以运用正选法,漫画内容显示站在不同立场角度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说明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题差异性,但无论哪一种认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哲学的题目,选项本身说法错误的较少,通常是与题目所给信息不符,本题漫画内容,很明显是两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没有涉及到“建立新的联系”和“通过实践获取认识”。17(2015年重庆文综政治卷27)古人削桐为琴,纳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燥静心,琴乐洁净清澈,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载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转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琴者的情感体验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答案】 D&【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实践的特征。【名师点睛】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丧失斗志。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18(2015年江苏卷27)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要通过实践将观念上的事物转变为现实的事物,①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③错误;某实验团队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答案为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名师点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说明研究成果用于实践的运用,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验团队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说明世界是可知的,属于可知论。19(2015年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答案】B&【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和分类以及认识的特点的知识。【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漫画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把握漫画的主旨和中心,漫画中的文字以及人物表情和动作等都属于有效信息,尤其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此漫画的文字是塑造,图中两个人在画同一个认识对象,但是画出的结果有明显的区别,故跟画画人自身的状况有关系。其次分析此题要回忆课本基础知识,对意识的本质和分类有全面和正确的理解。20(2015年全国卷Ⅱ23)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到照相机和画家的笔,都充分说明认识的发展与认识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至于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充分说明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显著,无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识事物时,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因此本题选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名师点睛】本题注意认识的发展与工具进步是有关系的,认识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等。认识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 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 A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 B人是时代延续的 。C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1(2015年北京卷24)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关系生产的客观联系& ②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③顺应自然节律,对自然的征服&&&&&&&&&&& 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规律、实践和联系。【名师点睛】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们从生产实践总结的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本题以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资料卡”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谷雨资料卡”,说明古代人们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关系生产的客观联系, 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这样就选出了正确答案①②;当然也可采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③④。本题难度一般。22(2015年安徽卷10)图2漫画揭示的哲理是&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 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答案】A&【考点定位】影响认识的因素【名师点睛】首先,要读懂漫画(含漫画标题)。漫画本身包含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命题者是想针砭时弊,揭露问题还是想弘扬正气,展示成就。我们可以通过漫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言语和其他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漫画标题等去揣摩、把握。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是我们做好这种题目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要仔细揣摩,要透过漫画中事物的表面现象,特征去抓住其内在的本质,深层次的道理。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还必须把漫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反对不读漫画,不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不去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只单纯看题肢本身正确与否的错误做法。其次,要读懂题目的选择要求。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还是哲学的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23(2015年广东卷35)图6漫画 (作者:彭长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在认识事物时,&A.否认事物的客观性,就不能全面看问题&&& B.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C.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D.认识结果的差异受主体认识方法的影响【答案】D&【考点定位】认识的反复性【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正选法和排除法,正选法,题干漫画中不同的认识主体,有采取近距离调查研究的,有远观的,说明不同的主体认识方法不同得出的认识结果有差异;排除法,对于一些不符合材料信息、绝对性的说法,可以逐一排除,“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说法明显错误,“否认事物的客观性,就不能全面看问题”、“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材料中显然没有否认事物的客观性,也没有做出价值选择。24(2015年课标卷Ⅱ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阻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上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10 分)【答案】(1)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分)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3分)抗战精神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2分)激奋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2分)&【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日关系等知识。【名师点睛】本题是时政热点与重点知识结合的题目,注意小知识点切入,如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做题时,一定要围绕这个内容来阐述,同时还要注意审题认真,考查二者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如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第三,还要注意设问的问法,对于评析观点,一定要表明正确的观点与态度。25(2015年江苏卷37)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 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 “法”字古代写作“”。“”从“D” (zhi),“D”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 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D”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 请你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 (8分) 要求:①观点紧扣主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从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 ③术语使用规范,字数 300 字左右。 【答案】 答题示例: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利于弘扬法治精 神,增强法治意识,提高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正确认识法 治建设规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作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名师点睛】本题设问灵活,要求学生就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写一篇论证报告。属于开放性试题,在答题过程中要仔细对照题目要求,把握住答题角度,从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角度综合分析,论证报告要运用相应的原理分析,不可空洞的罗列事例,论证必须做到有理有据。26(2015年课标卷Ⅰ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答案】(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律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考点定位】真理的客观性、认识的反复性【名师点睛】全国新课标卷1的第二个非选择题往往由三小问组成,包括文化、哲学和开放型题型。解答主观题要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就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和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是指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原因类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尤其是对于开放型试题,要做到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围绕主题展开,建议和措施要切实可行,操作性强。27(2015年山东卷42)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9分)【答案】(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必须把“纸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解析】&【考点定位】唯物论、认识论【名师点睛】回答合理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主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即可。 文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矛盾的哲学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