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对股市是利空还增资是利好还是利空

资管新规会不会利空股市:业内人士称入市资金短期或小幅减少
  资管新规终于落地,对股市会有什么影响?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随后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征求意见稿做出了官方解读。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提到,新规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管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监管套利、刚性兑付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  市场关心的是,去通道、降杠杆,是否会导致资金面的收紧?  多位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要远大于股票市场,对于股票市场而言,短期内或许确实会面临入市资金减少的现象,但相信减少幅度很小,长期来看,市场规范程度提升,依然可以理解为利好市场。  资管新规第十九条提出,资产管理产品应当设定负债比例(总资产/净资产)上限,同类产品适用统一的负债比例上限。每只开放式公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40%,每只封闭式公募产品、每只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200%。计算单只产品的总资产时应当按照穿透原则合并计算所投资资产管理产品的总资产。  因此,资产管理产品的持有人不得以所持有的资产管理产品份额进行质押融资,放大杠杆。  此外,个人不得使用银行贷款等非自有资金投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负债率达到或者超出警戒线的企业不得投资资产管理产品,警戒线的具体标准由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另行规定。  对此,一位私募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这是在规范过去私下进行的杠杆资金盘。  “去通道,去嵌套,降低资金成本,避免以前通过各种操作躲避监管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去掉资金层面的泡沫。短期进入股市的资金量可能会减少一些,但这个规定长期来看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不过,这位人士也坦言,证监会近年来多番强调从严监管,通过乱放杠杆进入股市的资金本来就相对有限,因此,即使资管新规落地,对股市资金面的影响应该也相对有限。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对股市走势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事件的核心就是对资管进行穿透式监管,更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降杠杆、防风险。”另一位接受采访的私募合伙人认为,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打破资管产品的刚性兑付,是要把风险驱离金融机构本身,防止系统性风险。而一旦如此实行,稳健的投资者将退出资管产品,转投更安全的投资品种,资产规模会缩水。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这样一来,之前通过层层嵌套,加高投资杠杆的操作空间就被大大压缩,很多资管产品将再无通道进行投资。  因此,上述业内人士判断,大监管之后,资管规模必然会有缩水,这对流动资金需求较强的股市来说,是个持续性的利空。  另一位来自资管公司的业内人士则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资管新规中,重点打破刚兑和过渡期安排,对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于债券市场。  确实,债券市场的体量相比股市而言要大得多,而且“债市有太多玩法”。  这位资管人士说:“去年八条意见后,对产品杠杆率都有上限要求,今天(11月17日)出台的和以往差不多一致,去杠杆是政策的导向。主要打破刚兑,对现有银行理财和券商理财影响较大,再加上2019年6月过渡期,对债券市场影响更大。”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pljcpeng]
热门搜索: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本日热门资讯
一周热门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资管新规会不会利空股市:业内人士称入市资金短期或小幅减少_网易新闻
资管新规会不会利空股市:业内人士称入市资金短期或小幅减少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资管新规会不会利空股市:业内人士称入市资金短期或小幅减少)
资管新规终于落地,对股市会有什么影响?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随后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征求意见稿做出了官方解读。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提到,新规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管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监管套利、刚性兑付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市场关心的是,去通道、降杠杆,是否会导致资金面的收紧?多位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要远大于股票市场,对于股票市场而言,短期内或许确实会面临入市资金减少的现象,但相信减少幅度很小,长期来看,市场规范程度提升,依然可以理解为利好市场。资管新规第十九条提出,资产管理产品应当设定负债比例(总资产/净资产)上限,同类产品适用统一的负债比例上限。每只开放式公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40%,每只封闭式公募产品、每只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200%。计算单只产品的总资产时应当按照穿透原则合并计算所投资资产管理产品的总资产。因此,资产管理产品的持有人不得以所持有的资产管理产品份额进行质押融资,放大杠杆。此外,个人不得使用银行贷款等非自有资金投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负债率达到或者超出警戒线的企业不得投资资产管理产品,警戒线的具体标准由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另行规定。对此,一位私募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这是在规范过去私下进行的杠杆资金盘。“去通道,去嵌套,降低资金成本,避免以前通过各种操作躲避监管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去掉资金层面的泡沫。短期进入股市的资金量可能会减少一些,但这个规定长期来看肯定是利大于弊的。”不过,这位人士也坦言,证监会近年来多番强调从严监管,通过乱放杠杆进入股市的资金本来就相对有限,因此,即使资管新规落地,对股市资金面的影响应该也相对有限。不过,也有市场人士对股市走势持更为谨慎的态度。“事件的核心就是对资管进行穿透式监管,更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降杠杆、防风险。”另一位接受采访的私募基金合伙人认为,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打破资管产品的刚性兑付,是要把风险驱离金融机构本身,防止系统性风险。而一旦如此实行,稳健的投资者将退出资管产品,转投更安全的投资品种,资产规模会缩水。上述业内人士指出,这样一来,之前通过层层嵌套,加高投资杠杆的操作空间就被大大压缩,很多资管产品将再无通道进行投资。因此,上述业内人士判断,大监管之后,资管规模必然会有缩水,这对流动资金需求较强的股市来说,是个持续性的利空。另一位来自资管公司的业内人士则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资管新规中,重点打破刚兑和过渡期安排,对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于债券市场。确实,债券市场的体量相比股市而言要大得多,而且“债市有太多玩法”。这位资管人士说:“去年八条意见后,对产品杠杆率都有上限要求,今天(11月17日)出台的和以往差不多一致,去杠杆是政策的导向。主要打破刚兑,对现有银行理财和券商理财影响较大,再加上2019年6月过渡期,对债券市场影响更大。”
(原标题:资管新规会不会利空股市:业内人士称入市资金短期或小幅减少)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资管新规会不会利空股市:业内人士称入市资金短期或小幅减少
  资管新规终于落地,对股市会有什么影响?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随后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征求意见稿做出了官方解读。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提到,新规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管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监管套利、刚性兑付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
  市场关心的是,去通道、降杠杆,是否会导致资金面的收紧?
  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要远大于股票市场,对于股票市场而言,短期内或许确实会面临入市资金减少的现象,但相信减少幅度很小,长期来看,市场规范程度提升,依然可以理解为利好市场。
  资管新规第十九条提出,资产管理产品应当设定负债比例(总资产/净资产)上限,同类产品适用统一的负债比例上限。每只开放式公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40%,每只封闭式公募产品、每只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200%。计算单只产品的总资产时应当按照穿透原则合并计算所投资资产管理产品的总资产。
  因此,资产管理产品的持有人不得以所持有的资产管理产品份额进行质押融资,放大杠杆。
  此外,个人不得使用银行贷款等非自有资金投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负债率达到或者超出警戒线的企业不得投资资产管理产品,警戒线的具体标准由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另行规定。
  对此,一位私募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这是在规范过去私下进行的杠杆资金盘。
  &去通道,去嵌套,降低资金成本,避免以前通过各种操作躲避监管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去掉资金层面的泡沫。短期进入股市的资金量可能会减少一些,但这个规定长期来看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不过,这位人士也坦言,证监会近年来多番强调从严监管,通过乱放杠杆进入股市的资金本来就相对有限,因此,即使资管新规落地,对股市资金面的影响应该也相对有限。
相关文章推荐资管新规:对股市、债市和金融机构的影响_凤凰财经
资管新规:对股市、债市和金融机构的影响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资管新规:对股市、债市和金融机构的影响要闻 资管新规:对股市、债市和金融机构的影响 2018
原标题:资管新规:对股市、债市和金融机构的影响要闻 资管新规:对股市、债市和金融机构的影响
日 09:39:18
本文选自“中国证券报”,作者彭扬 林婷婷。
时隔五个多月的时间,牵动着百万亿元市场的资产管理行业监管新规正式版终于来了!
根据央行最近披露的数据来看,截至2017年末,我国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规模达到了100万亿元。
对市场有何影响,来看专家们怎么说?
中融信托常务副总裁游宇表示,正式稿仍然秉承了征求意见稿的原则和思路,但却是根据市场形势做了一些调整,变得更务实也更专业,预计对市场不会有剧烈影响。另外,正式稿有一些正面的超出预期的调整。比如,过渡期到2020年底就超出了此前市场预期,这给了市场和各类资管机构更长的反应时间,也更切合实际,有利于减少市场波动。
中行投行与资管部副总经理王卫东表示,我国的资管业务发展到现在阶段,需要去重新审视过去的发展路径和规划未来的路径,在此背景下,资管新规的出台非常有必要。整体而言,央行基于资管市场发展的特点和现状,跟行业内专家学者、市场参与者等做了非常充分的沟通和分析,央行也是充分吸收了合理化的建议,借鉴了成熟市场的一些规则制度安排。在转换的过程当中,需要金融从业人员能够站的更高、看得更远去审视业务发展的前景,行稳致远,同时也更有利于整体的风险防控。
对股市、债市带来哪些影响呢?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对股市而言,净值化管理等监管政策对二级市场短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冲击,长期来看,资管新规追本溯源,最终资金会重流A市场,有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表示,以往的资管产品会借助信托通道以及多层嵌套方式流入股市,在去通道化背景下,这部分资金将面临清出的压力,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入市资金减少的情况。但长期来看,市场规范程度提升,有助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潘向东表示,由于新规的主要意图在于彻底清除监管嵌套、打破刚兑,统一杠杆监管,禁止资金池运用,防范流动性期限风险以及跨行业、跨市场风险传递,实施穿透式监管。打破刚性兑付和净值化管理短期可能引发不规范产品的清退,对债市而言,短期看,会放缓对债市的配置资金,但债市经过2016年底以来的深度调整,其对强监管的预期已经充分吸收,继续大幅调整的概率偏低,因市场情绪波动,短期有回调的压力。但长期看,资管新规主要针对非标融资,随着监管趋严,非标向债券等标准化资产的配置需求也会增加,因此债市走势最终还是仍将取决于经济基本面。
王卫东表示,从逻辑上来讲,资管新规并没有改变债市、股市的运行规则,资金的供需情况也不会马上出现变化。因为本身资管业务有一个存量,同时在过渡期内流量还会继续存在。另外,符合新规的业务也会很快的推出来。从整体来讲,市场对新规的预期已经比较充分,因此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动。
对金融机构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对银行理财的影响
浙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朱永利表示,人们最关心的要数银行理财产品会有何变化。新规之下,保本理财和承诺收益的产品将消失,理财产品将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通过净值化的管理,人们都能清楚产品的风险大小,知道自己的收益空间,也将逐步建立起“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一方面对银行的投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信息披露更透明的背景下,也要求投资者改变过去的投资习惯。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是积极和健康的,有利于市场及其参与者更加成熟。
潘向东表示,短期内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由于打破刚兑,资金一部分会回流传统储蓄业务,同业、零售理财产品规模会缩小。长期来看,对于商业银行开展理财的激励在下降,回归传统储蓄贷款业务的概率较大。对于信托而言,通道业务将会彻底退出,通过资金池和委外等方式业务多层套嵌的模式将不可持续,投向地方平台和房地产的资金将会减少,短期影响业务收入,规模也会出现一定程度收缩。
王卫东表示,短期内,需要银行快速从产品端、服务端和系统端进行相应的更新改造,根据新规要求去创新和运作新产品。从长期看,需要以更加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去做好资管业务。下一步,包括专业性的资产管理的人员、组织架构、风控技术、智能的科技体系手段,需要有一些长期布局和资源投入。从规模上,相当于换了一种业务模式。原来业务规模肯定是要有所下降,因为本身也要求不符合新规的产品规模下降。但与此同时,会去做更多符合新的市场监管规则,也符合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结合市场动态变化的产品。因此,从简单方向来讲,应该说是此消彼长的一个过程。
二、对信托的影响
游宇表示,对信托公司来说,短期内更多的还是心理上的冲击。资管新规中提到的去除刚兑和杠杆控制资金池、消除嵌套等一系列的要求,都是信托行业的要求。在资管行业中,信托公司是历史最悠久的资管机构,经过将近40年发展,监管规制、监管管理办法是最全且经验最丰富的,自身有一个金字塔状从上到下系统的管理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对信托公司是一个好事。”
资管新规的出台是把信托公司原有的限制扩大到了整个资管行业,拉齐了监管标准,这对信托公司并无坏处,大家都在同一个标准下和起跑线上做业务。另外,各金融机构回归自己本源,专注自身业务。“资管新规给我们的一个引导,统一标准和措施,大家各归本源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三、对券商资管的影响
潘向东表示,对于券商资管有利于投研能力较强的自营业务的规模扩大,集合理财的一些高杠杆、通道业务产品会逐步退出。对公募基金的冲击主要是货币基金的影响,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引发公募基金规模缩水,但是长期来看,凭着丰富的投资经验,规范管理后反而会进一步增长。
四、对保险资管的影响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认为,新规保险资管业务的发展构建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保险资管公司受托资金市场份额有望上升。在资金来源方面,保险资管市场占比有望上升。保险资管公司作为传统的稳健型的投资主体,无论是传统的保费受托管理业务,还是主动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保险资管严格的风控措施和稳健的投资风格都将使其成为一些对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的资金首要考虑的投资标的之一。从投资端来说,相对于其他资管机构,保险资管有比较优势。保险资管本身处于较为严格的监管环境之中,资管新规消除嵌套、净值化管理等规定对保险资管投资渠道和方式影响较小,相对于其他资管机构来说,保险资管受冲击最小,业务开展基本不受影响。
五、私募基金迎重大发展契机
星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杨玲表示,征求意见稿中,并未列示私募投资基金是否适用,《意见》中明确列示,在私募投资基金法律法规中无明确规定的,适用该意见,再度确立了私募投资基金在资管行业的重要位置和合法地位。
《意见》还指出,资管产品可以再投资一层资管产品,且“私募资产管理产品的受托机构可以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也就是说,明确允许银行委外资金或其他资管产品,投向私募基金,对真正有投资管理能力的私募机构无疑是重磅利好,过去私募由于不是持牌机构,处在尴尬地位,大多只能用通道模式跟银行合作,如今,双方的合作有了法规的支持,私募可逐步走出灰色地带,可以说,《意见》为双方未来直接合作打开一扇窗。(编辑:庄禾晴)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成都商报财经发布
苗条财经紫
老张趣谈股市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网财经
中国日报网
每日经济新闻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澎湃新闻网
没有更多了
凤凰证券官方微信
播放数:157009
播放数:98462
播放数:112001
播放数:5808920-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无眠夜!资管新规7大绝招 A股影响
导读: 金稳会超级监管第一枪:29条新规开启全新资管时代 打破刚兑、控制杠杆 百万亿资管业务迎来"大一统"监管 500万金融民工无眠:资管新规7大"绝招"盘点 资
  导读:
  金稳会超级监管第一枪:29条新规开启全新资管时代
  打破刚兑、控制杠杆 百万亿资管业务迎来"大一统"监管
  500万金融民工无眠:资管新规7大"绝招"盘点
  资管新规设定流通股红线:炒新炒重组套路受阻举牌入主门槛提高
  申万宏源李慧勇:资管业务严监管重塑金融新生态短期影响可控
  天风证券徐彪评资管新规:A股核心矛盾并未发生变化
  资管新规会利空股市?业内人士称入市资金或小幅减少
  金稳会超级监管第一枪:29条新规开启全新资管时代
  超级监管“第一枪”:29条新规开启全新资管时代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式落地不到十天,就打响了“超级监管”的第一枪:酝酿一年多的资管行业“超级监管框架”正式浮出水面。
  上周五(11月17日)晚间央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9条指导意见中囊括了抑制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打破刚性兑付,控制资管产品的杠杆水平等细则,其总体思路是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做出一致性规定,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规正式确立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新规制和未来发展方向,将会重塑整个行业的生态和竞争格局,从而开启一个全新的资管时代。
  对于市场的影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金融机构资管人士普遍认为,自最早传出一行三会正在联合制定资管新规到目前征求意见稿正式落地,已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一行三会都各自出台了包括将表外理财纳入MPA监管、规范同业业务、收紧委外等相关政策,因此此次征求意见稿出台基本在市场的预期之内,并且给出一年半的过渡期,因此新规短期内不会对市场有太大的扰动。而更长远来看,新规对资管行业正本清源、指明方向,不论是对股市还是债市都将有更积极的作用。
  《指导意见》对于资管行业给出了一个统一框架和规制,目前各家金融机构均在等待具体细则的进一步明确。
  超级监管框架落地
  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枪”,给资管行业一个“超级监管框架”,有益于金融业防范风险、长治久安。
  在业内人士解读下,《指导意见》对于现在的金融机构资管部门而言,最主要的影响在于提出了打破刚性兑付,明确资管业务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金融管理部门对刚性兑付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对于非标准化产品亦提出要求,引导资管业务回归本源,资管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应当遵守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有关限额管理、风险准备金要求、流动性管理等监管标准,避免沦为变相的信贷业务。同时,还提出抑制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
  一位保险资管产品总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资管行业在过去十年快速发展中积聚大量的风险隐患,特别是高杠杆、非标投资、影子银行等,而新规对上述高风险业务的针对性强、力度非常大。相信未来认真执行新规,一定会对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化解存量风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指导意见》还提出,切实加强监管协调。强化资管业务的宏观审慎管理,对同类资管产品按照统一的标准实施功能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建立覆盖全部资管产品的综合统计制度。
  一位券商资管合规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奠定了穿透式监管的办法,对于前端资产如何衡量给出了标准,后面要从央行开始加强信息披露。从中间过程向上、向下穿透,也就是说从资产一出来,是银行资产、券商资产、基金资产,不管谁是发起端,都要向央行报备,一旦创设,就有了“出生证”,此后这个资产被投资了几次、投资了几层、有没有空转,都有了详细记录,这也解决了业内多头监管、多头保送带来的信息披露中的重复性劳动,以及统计混乱不清等问题。
  《指导意见》设置了过渡期,于日正式实施。中融信托常务副总裁游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指导意见》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不搞“一刀切”的做法,都体现了央行为首的监管部门的专业性。比如提到了信托公司不必双重计提拨备,在统一监管的大框架下,由各监管部门对各类资管机构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等。
  目前,征求意见稿对于资管行业给出了一个统一框架和规制,但是具体细则仍待进一步明确。
  “如果没有资产的计量规范,没有对监管报送的统一规范,那么其他的去通道、去嵌套、去杠杆就无从谈起。因此后续关于资产报备、信息披露还将有一系列细则出台。”前述券商资管合规部负责人称。
  潘东指出,从银行理财角度讲,比如,统一的估值规范特别必要,打破刚兑的第一条就是按照公允价值的规则去对产品估值。特别是对非标债券、名股实债、包括未上市股权等,全行业目前没有统一的估值规范。此外,还包括统一的监管报送的数据标准和接口等。
  潘东表示,接下来相信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还将分别会有相关配套政策出台。金融机构也将密切关注这些细则的出台,去调整自己的作业模式。
  重塑资管行业格局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的资管行业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快速成长,而此时资管新规的出台,可以视为是一个弯道,“弯道超车”还是“弯道翻车”,要看各家机构如何把握住机会。总之,随着新规的落地,未来行业的竞争格局势必会发生变化。
  “统一规制下,资管市场从过去部分领域存在的不可知、不可预期、不可确定的状态,变成了可预期、有规矩,这对市场是长期利好。新规对于整个市场是有正面的影响。”游宇认为,新规将使现有的资管市场格局更清晰化和专业化,未来各种不同类型的资管机构将更加突出差异性和比较优势,形成自己专业的、独特的竞争力。
  首先,受《指导意见》影响较大的是银行理财,它明确提出了打破刚性兑付和禁止资金池,而这两者也是银行理财过去十年快速发展的“红利”。潘东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摆脱这两个“舒适区”去新的净值化管理的战场和公募基金去竞争,这个挑战对于银行理财来说不可谓不大。必前瞻布局,充分利用好过渡期,从容应对。
  首先,对银行理财来讲,以前是做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为主,现在全面转到净值化,整个作业模式要发生很大的改变。银行资管要按新规去设计产品,既能够满足监管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同时,资产管理人还要提升管理能力特別是权益类管理能力,提升销售渠道服务投资人能力,提高信息披露的水平等,这些都将是新规带给银行资管的挑战。”她称。
  与之相对应的,在投资者管理方面,过去投资者喜欢到银行来选择绝对收益型、波动率较小的、收益率稳定的产品,而现在客户将要去接受全面净值化的产品。目前,中国公募基金管理规模9万亿,银行理财体量有30万亿,未来如何将30万亿的客户群在一年半的过渡期内,和投资人一起去顺应变革,这是银行资管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此外,包括IT系统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随之进行变革。
  前述保险资管产品总监对本报记者称,保险资管的产品规模在1.7万亿左右,和银行理财、公募基金、资金子公司相比规模要小得多。同时,现阶段保险资管主要是立足于服务保险业内的机构,对保险资金进行管理。未来保险资管参与财富管理市场和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置于同一起点,依据基本一致的标准、同一监管规则来开展规范业务,“各家看自己能力,不用再去想歪门邪道了”。
  游宇认为,新规对于信托公司来说更多是相关规范的重申、细化和进一步完善,实质影响及波动不会太大。他告诉第一财经,中国资管行业的提法始于2012年,随后基金资管、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等快速崛起,而在此之前,市场上资管持牌机构主要以信托公司、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为主。而信托公司在中国有了将近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业务模式和监管框架,不论是资管财产的独立性、单独管理、单独记账、规范销售以及合格投资人的标准和门槛等,都是信托公司多年前就有的制度设计,尤其是银监会信托部成立以来,大力推进信托基础设施建设,信托产品登记制度、信托行业保障机制及慈善信托业务等几代信托人期盼的信托基础制度安排迅速落地,使信托公司成为目前资管市场上规制最完善、体系最健全的机构。因此,新规对于信托公司来说更多是相关规范的重申、细化和进一步完善,实质影响及波动不会太大。未来信托公司需要做的是在统一的监管标准下,继续回归信托本源,发挥自己的制度优势和专业能力,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和竞争力,让信托公司真正成为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的资产管理机构。
  目前中国大资管行业的管理规模已经突飞猛进到100万亿人民币,其中有接近三分之一是银行理财,看起来规模很大,但实际上,在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排名里面,前十名、甚至前二十名都没有一家是中国的公司。“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规出台后,未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真的要经历一个从量到质、再到量的变化,通过公平竞争、统一规制、正本清源、打破刚兑等一系列的努力,真正能够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资产管理公司。”潘东对记者表示。
  长期利好资本市场
  近年来,我国资管行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目前已经是一个接近百万亿的市场。长远来看,新规对资管行业正本清源、指明方向,不论是对于债市还是股市,都有更积极的作用。
  前述券商资管产品合规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证监体系已经在今年年初,就对全行业要求回归资管本源,不得存在让渡资产管理责任的通道业务,相当于对于新规做了一些列导向性的铺垫,目前征求意见稿出台只是靴子落地,市场对于政策预期已经充分消化了。
  在他看来,整体而言,银行理财以及范资管快速扩张的时代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尤其是债券市场的需求力量应该重回银行表内,表外的资产机构扩张力量不再主要是关注点,所以对于市场来说应该更多取决于基本面的状况和货币政策的取向。前期债市已经快速调整了很长一段时间,未来对债市中长期利好,对市场对于资管统一监管的担忧已经消化了,短期即便有冲击也是力度没有那么大。
  该负责人称,接下来理财投资端将会经历一些变化。新规中一个明确的导向是控制非标,未来一行三会将会进一步引导非标产品向标准化的方向改变,那将意味着银行非标需求会下降,转而去向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权益类,对应的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从而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一.财.网..徐.燕.燕.王.天.然)
  打破刚兑、控制杠杆 百万亿资管业务迎来“大一统”监管
  打破刚兑、控制杠杆、引导回归“代客理财”本源
  规模达百万亿级别的资管业务迎来了统一的监管框架和标准。上周末,央行等五部门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业内人士表示,《指导意见》是我国资管领域有史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纲领性文件,从长期来看,整个资管行业“大跃进”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资管业务迎来更为严格和统一的监管,在规模增速放缓的同时,质量会得到提升。
  我国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规模近年来不断攀升。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表内、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分别为5.9万亿元、23.1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7.5万亿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的规模分别为9.2万亿元、10.2万亿元、17.6万亿元、16.9万亿元;保险资管计划余额为1.7万亿元。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规模总计已达102.1万亿元。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资管业务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指导意见》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做出一致性规定,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管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监管套利、刚性兑付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文件旨在推动大资管行业回归“代客理财”本源,避免资管业务沦为变相的信贷业务,以减少影子银行风险。
  在打破刚性兑付方面,《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让投资者明晰风险,同时改变投资收益超额留存的做法,管理费之外的投资收益应全部给予投资者,让投资者尽享收益。《指导意见》还对刚性兑付的机构分别提出惩戒措施: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足额补缴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对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实施罚款等行政处罚。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随着非保本理财明确表外化、净值化,未来将转变为纯粹的资管产品,考虑到转型调整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理财发行规模可能会出现一定收缩。但从中长期看,随着国民财富存量的持续提高,对多元化投资渠道的需求,仍会为资产管理行业提供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指导意见》明确,应当控制资管产品的杠杆水平。资管产品的杠杆分为两类,一类是负债杠杆,即产品募集后,通过拆借、质押回购等负债行为,增加投资杠杆;一类是分级杠杆,即对产品进行优先、劣后的份额分级。而持有人以所持资管产品份额进行质押融资或者以债务资金购买资管产品的加杠杆行为也需要关注。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表示,《指导意见》按资管产品的类别设定了资管产品的统一负债上限,限制了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过度杠杆的冲动,有效约束了资产管理产品的杠杆率。在统一负债上限下,金融机构发行资管产品的空间将有较大幅度的压缩,但更有利于保障资管产品的兑付能力。中融信托常务副总裁游宇对媒体记者表示,就目前来看,《指导意见》中对杠杆水平的限制对持牌金融机构的影响不会太大,但对非持牌金融机构将会形成正面约束。
  此外,《指导意见》还从严规范产品嵌套和通道业务,明确资管产品可以投资一层资管产品,所投资的资管产品不得再投资其他资管产品(投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并要求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另外,从投资端加强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避免资管产品的风险传染至缺乏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者,防范金融风险过度扩散。
  徐承远表示,《指导意见》是我国资管领域有史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纲领性文件,其正式实施将有利于规范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的规范发展、降低金融体系的杠杆水平、提升金融机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意义深远。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发布报告称,从长期来看,整个资管行业“大跃进”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资管业务将面对更严格的风控要求,其规模增速放缓的同时,质量会得到提升。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担忧,新规短期内可能会对资管业务造成巨大冲击。对此,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主任吴琦表示,《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把握好工作的次序、节奏、力度,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另外,《指导意见》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过渡期到日,给市场留出了较长的调整时间,确保平稳过渡。 (原标题:打破刚兑、控制杠杆、引导回归“代客理财”本源 百万亿资管业务迎来“大一统”监管)(经.济.参.考.报. .张.莫.)
  500万金融民工无眠:资管新规7大"绝招"盘点
  原标题:500万金融民工无眠:资管新规7大"绝招"盘点!公募私募银行券商信托都受冲击
  周五(11月17日)晚间,金融业长达万字的超重磅监管文件问世了。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长达10000字,分29条,信息量可谓巨大。
  中国基金报当晚做了一个微信《100万亿大洗牌!20条核心干货看透:大资管统一监管时代来了(全文)"》
  在此基础上,学习了各大券商或研究机构的分析点评,基金君综合整理分析出此次大资管统一监管新规的7大主要关键词,破刚兑、控分级、降杠杆、提门槛、禁资金池、除嵌套、去通道,这些内容对公募、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私募基金、保险资管的影响如何,且看基金君分类梳理的结果。
  公募基金(11万亿):控杠杆影响较大,另外6项几乎无影响。
  整体受影响较小,受益于大资管统一监管。
  基金专户和子公司(15万亿):破刚兑、降杠杆、禁资金池、除嵌套、去通道的影响都较大,基金专户,特别是基金子公司专户受影响会较大。
  整体影响较大,子公司发展可能进一步受限
  银行理财(29万亿):破刚兑、降杠杆、禁资金池、除嵌套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禁资金池,影响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的发展。
  整体影响较大,银行理财产品格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券商资管(17万亿):控分级、降杠杆、禁资金池、除嵌套、去通道的影响比较大,券商资管通道业务,资金池业务,高杠杆和分级业务都有不少。
  整体影响较大,券商资管整体发展可能进一步受限。
  信托(23万亿):破刚兑、提门槛、除嵌套、去通道影响较大,特别是破刚兑,深远影响到整个信托行业发展,去通道也会影响很大。
  整体影响较大,信托行业面临大洗牌。
  私募(11万亿):提门槛对私募基金有一定影响,有些私募也参与了分级、嵌套业务业务,但整体业务量不大。
  整体影响适中。
  保险资管(2万亿):控分级、提门槛、除嵌套有一定的影响,但保险资管总规模不大。
  整体影响较小。
  对公募基金的影响
  原文:【分级产品设计】以下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
  (一)公募产品。
  (二)开放式私募产品。
  (三)投资于单一投资标的私募产品,投资比例超过50%即视为单一。
  (四)投资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比例超过50%的私募产品。
  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按照本意见进行全面规范,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者续期违反本意见规定的资产管理产品。
  解读:公募分级产品在牛市中疯狂发展,成为投资者青睐的产品之一。但是,由于其自身机制的不完善和助长助跌的效应,在股灾期间引发巨大亏损,招致投资者厌弃。
  截至日,分级基金母基金场内规模仅为85.08亿元,分级基金子基金场内规模为673.17亿元。为此,公募分级基金产品主要存在两种趋势,一是清盘,二是转型为其他类型的基金产品。
  早前,公募分级基金"去杠杆"已在逐步落地。除了将分级基金投资门槛将提高至30万之外,存量的债券分级基金在定期开放的时候已经限制申购,通过引导产品规模缩水逐步清盘。而股票类分级基金一直是开放运作,除了门槛提高,之前暂未受到影响。
  分级产品或将面临转型或强制清盘可能。公募基金不得进行份额分级,该规定限制了公募基金重新发行分级产品的可能。另外,目前存量产品主要是分级基金,对过渡期结束后违反规定的存量产品的处置的解释存在歧义。一种解释是过渡期后存续期结束,大概率将面临转型或强制清盘可能;另一种理解认为分级产品多为永续型,此类产品无需续期,指导意见未给出明确处置方式。对此,或许仍需等待细则出台。但在严监管下,分级产品在过渡期后面临转型或强制清盘可能更大,考虑到这一点,当前折价分级A或将迎来机会。
  对银行理财的影响
  1、银行理财新规预计在《指导意见》落地后快速出台
  银行理财现行的监管框架,还停留在以:
  2005年发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2006年发布的《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2011年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
  为基础框架,期间发布的20余个指引、通知、指导意见为补充的监管阶段。
  本次《指导意见》明确,在该《指导意见》实施后,则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在本意见框架内研究制定配套细则,由于过渡期时间已定,因此《指导意见》的出台应该较快。
  2、上市银行业绩影响偏小,对市场影响预计有限
  目前来看,整个银行业来看,2016年银行理财一年带来的收入大概是不到1500亿,相对当年上市银行总体近4万亿的营收水平,占比很低。多数上市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在总营收占比不到5%,所以规模明年可能会出现下降,会影响你理财业务收入,但对营收的影响预计不超1个百分点,影响偏小。
  另外打破刚性兑付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做成了对于上市银行的估值来说是提升作用。因为这个会让上市银行的风险更加透明,过去来看很多外媒质疑国内的上市银行都会说你理财现在有30万亿,银行体系在持续承担刚性兑付的风险,所以你的风险是看不清楚的。30万亿的理财刚性兑付的风险非常大,一旦整个理财亏了10%,可能会让不少银行破产。真正打破理财的刚性兑付会提升整个上市银行的估值。
  3、银行不能做保本理财了。
  目前银行理财规模是30万亿的水平,保本理财是7万亿的水平。资管新规规定,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而保本理财其实就是商业银行表内理财业务,表内理财业务是表内资产管理业务,这样按照资管新规的规定未来保本理财可能要消失,银行不能做保本理财了。
  这块我们觉得可能会对一些银行造成影响。所以今年在存款增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部分股份行加大了保本理财的发行力度,因为保本理财是纳入存款的核算,可以做高存款基数。
  目前,保本理财规模有七八万亿,个别银行是有四五千亿,未来保本理财不让做了可能对部分银行负债造成较大影响。
  4、刚兑打破,银行理财净值计算应做过渡安排
  《指导意见》否定了预期收益型产品,而要求均做成净值型产品,净值计量符合公允价值标准,不能保本保收益、不能通过轮流接盘保收益、不能用自有资金保收益。银行理财产品持续多年的预期收益型管理方式退出历史舞台了么?
  银行理财客户这么多年来习惯了刚性兑付,习惯去拿预期收益率,在这么一个要求之下,银行未来新发的银行理财可能会出现一个情况,跟公募基金一样出现收益率的较大波动。
  比如,这段时间债券市场的价格波动很大,那么按照公允价值来计价,可能导致银行理财出现亏损情况。你拿了三个月结果客户理财到期了客户一看不仅没有利息可能还亏了一千块,客户可能很难接受。
  客户接受程度不高,这样的话可能会导致新发放的产品这块新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接受度下降,销售规模下降。展望2018年,银行理财规模可能会出现几万亿的下降,但应该不会出现10万亿以上的下降。
  银行理财之所以做预期收益型产品是有其历史原因和投资者特性的。投资者将银行理财作为存款的替代品来增强收益,银行信用做背书,这也是为什么理财可以在近几年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此大规模扩张的原因。
  银行理财的净值化和去刚兑,恐丧失部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尤其是以其作为存款替代的投资者,展望2019年之后,预计银行理财规模将进入规范发展新时代,理财规模将稳健增长。
  券商资管:逾7成为通道和资金池
  由于券商融资融券等资产端具有期限不固定性,券商一般同时采用债券发行的标准化融资和收益权转让等时间灵活的非标融资相结合的方式。
  本次新规要求资管产品投资于非标债权资产的,非标债权资产终止日不得晚于资管产品的到期日或者最后一次开放日,预计该规定会对券商非标融资的需求有一定影响,今后券商的融资方式将更为倚重期限较长的债券融资,因此对发债时点的要求将更高。
  券商资管业务转型仍在途中,但对整体业绩影响较小。
  券商资管产品有不同分类口径:口径1 :通道类和非通道类。非通道类中包含了资金池业务,将和通道业务一起被停滞;口径2: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主动管理也有部分是接受财务顾问指令的通道业务;
  当前券商资产管理规模中超过70%以上为通道和资金池业务,但由于这些业务的费率较低,对券商整体业绩影响较小。2017年Q3券商资管总规模17.37万亿元,其中定向资管规模为14.73万亿元,占总规模的84.77%。极端假设下定向资管均为通道业务,且收费标准约为万分之五,今年以来贡献收入为55亿元,占券商营收的比例为1.74%,因此对业绩整体影响不大。
  由于券商资产管理规模中超过70%以上为通道和资金池业务,因此通道和资金池业务若是受到限制,券商资管行业的总资产规模的17万亿很难保住,对整个券商资产行业的总资管规模的影响会很大。
  信托:通道业务、打破刚兑、准备金计提影响几何?
  信托行业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自2016年3季度开始触底回升,2017年半年报资产规模同比增速达到33.68%,较去年同期翻倍。但在本轮信托资产增加过程中,主动管理型业务占主导地位,2017H同比增速达到51%,远高于代表通道业务的单一信托规模14%的增速,因此资管业务征求稿中去通道的核心要求并不会大幅拉低未来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速。
  通道业务对营业收入影响有限。2017H单一资金信托产品余额约为11万亿,若以行业平均千分之一的收费标准计量,前半年约贡献营业收入110亿元,占行业营业收入10%左右,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新老划断原则,因此通道业务的有序退出对行业营收和利润的影响有限。不过通道业务在整体资产规模中的占比还是很大的,占了近一半,一旦这类业务受到很大的限制,信托行业的总资产规模将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打破刚兑将有助于获取承担风险的收益长期来看。打破刚兑会让收益率曲线变得陡峭化,过于平坦的收益率曲线无法使承担了风险的信托公司在收益端得到足够的回报,长期来看有利于优质信托公司。
  准备金计提影响早已在信托费率上有所体现。本次资管业务征求意见稿中要求金融机构应当按照管理产品管理费收入的10%计提风险准备金,事实上,信托行业早已执行严格的以资本金为核心的风险资本计提标准,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49条,信托赔偿准备金按净利润的5%提取,若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公司注册资本20%以上可以不再提取。这也是在2017年之前信托通道费率(一般为0.1%)高于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费率的原因。
  由于赔偿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性质相似,预计本次征求意见稿在准备金计提上并不会对信托行业产生较大边际影响。
  对私募的影响
  1、私募投资门槛再提升
  根据《指导意见》第5条规定,我国资管产品投资者将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大类,并明确私募产品仅以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发行,而在合格投资者的准入标准上,《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无疑对私募市场是一记重击。
  原来合格投资者的门槛是:
  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3年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现在的门槛是:
  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
  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解读:在信托、私募基金、资管计划、基金专户等产品中,其合格投资者门槛多为100万元-300万元,而《指导意见》则直接将其提至500万元。这可能会直接减少合格投资者数量,相关产品规模也会受到牵连,对一些业绩相对平庸、品牌效应偏弱的机构或将遭遇较大压力。当然,提高私募产品的合格投资者认定标准,意味着未来各类非公募资管产品都要遵守统一的投资者资质底线和认购规模底线,也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募集行为。
  2、私募基金业务模式
  根据征求意见稿【资产管理业务定义】、【资产管理产品】,征求意见稿界定的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金融机构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界定的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
  由于私募基金与各类金融机构有广泛的业务联系,征求意见稿对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规定将直接影响私募基金的业务模式,举例如下:
  银行理财+私募FOF/银行理财+私募基金:不行
  根据【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目前市场通行的"银行理财+私募FOF模式"违背了资管产品只能嵌套一层的规定,应该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自然到期终止,这将直接导致当前大量以该模式存在的私募FOF规模收缩,进而影响私募基金管理规模。
  由于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只能投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因此银行理财无法直接投资作为非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的私募基金产品,因此该模式也无法进行。
  与银行理财类似的,目前通行的"保险资管+私募基金"的FOF模式受到同样的限制。
  非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私募基金:不行
  根据答记者问,非金融机构发行资管产品的行为目前受认可的仅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投资顾问公司的行为存在监管模糊地带,因此"非金融机构+私募基金"的FOF模式目前不受监管认可。
  银行自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私募做投顾):可探讨
  银行自营资金不属于资产管理产品性质,不占用产品层级,但目前投资受限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因此,该模式下的债券型私募FOF仍有可为,实际这也是当前债券型私募基金重要的资金来源。
  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私募做投顾):可探讨
  【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要求"金融机构可以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受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机构作为投资顾问",我们理解私募基金管理人虽目前在协会登记备案,但属于金融监督管理的统一框架,理论上属于受认可的投资顾问(后续会否有牌照安排不确定)。
  按此推论,市场上当前各类资产资产管理产品聘请私募基金作为投资顾问的模式目前在征求意见稿许可范围内。由此,金融机构依托自身的资金募集优势在募得资金后(母基金),以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为子基金,考虑在子基金层面聘请私募基金担任投资顾问的模式仍可延续。典型的如信托公司目前的私募FOF模式,以及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聘请私募基金担任投资顾问的模式。
  私募基金自发型FOF:可探讨
  对于有一定个人和企业客户积累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自发型FOF是征求意见稿许可范围内且相对限制较少的区域。
  保险资管:非标资产占比不到30%
  保险资管投资特点:固定收益类为主,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分为战略性配置和战术性配置。战略型配置决定大类资产的配置上下限,一般3年变化一次。由于保险公司追求的是稳定的利差,因此其资产大部分配置于固定收益类,占比为60%-80%%,权益类占比在10%-20%区间,其余配置在现金和房地产等领域。战术性配置根据市场当年风格在大类资产的允许范围内进行配置,较为灵活。
  保险资金投资于非标的比例不足30%,受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影响不大。同样以太保为例,其资管计划,信托计划和银行理财等非标占固收类比重约为25%左右,权益类非标占比虽有扩大但由于权益类总体占比不高,因此非标资产占总保险资金运用比例不足30%。且保监会于今年5月16日下发《中国保监会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投资重大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支持保险资金投资于重大工程相关的非标项目。(部分内容来自天风证券、华宝证券)(中.国.基.金.报.天.逸.泰..勒)
  资管新规设定流通股红线:炒新炒重组套路受阻举牌入主门槛提高
  央行等五部委17日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在统一资管产品监管标准、消除监管套利空间的同时,以划定流通股“警戒线”的方式,对资金抱团“炒新”、“炒重组”等行为予以规范。
  封堵“以小撬大”漏洞
  “长期以来,公募基金的投资集中度约束一直围绕‘市值’展开,但在部分股票流通股比例较低的情况下,个别机构通过对流通股控盘,撬动整只股票市值膨胀,却仍不违反‘双十限定’。”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在资管所投资产品集中度方面,《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中的“双十限定”一直是公募基金的行为准则,即一只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证券的市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证券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
  但近年来,个别机构利用“市值”和“流通市值”之间的差异,大肆抱团炒作流通盘占比较小的次新股、重组股,屡屡上演股价数百元、市盈率近千倍的“投资闹剧”。
  为了堵住这一漏洞,此次《指导意见》将“警戒线”设定于“可流通股票”之上,即同一金融机构发行的全部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只证券或者单只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证券市值或者证券投资基金市值的30%,全部开放式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一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15%,全部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一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30%。
  抱团“炒新”套路受阻
  此番“警戒线”的设置,可能会让抱团“炒新”套路受阻。2015年那波次新股的炒作或可提供前车之鉴。当时,不少次新股存在同一机构旗下多只开放式公募产品“抱团”,合计持股比例突破流通股15%的情况,导致相关公司股价出现惊人涨幅。
  以2014年1月上市的安硕信息为例,其在上市一年内,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仅为25%,即使2015年1月部分限售股解禁后,流通股占比依然低于四成。2014年底,汇添富旗下5只基金合计持有安硕信息295.33万股,占其流通股的17.19%。2015年一季度末,汇添富旗下6只基金持有安硕信息579.43万股,将占流通股的比例提升至24.73%。与此对应的是,安硕信息的股价最高达到474元。
  2014年1月上市的全通教育也有类似情况。易方达旗下的5只基金在当年三季度末合计持有公司501.1万股,占流通股的比例达到20.49%。2014年底,易方达进一步增仓,旗下6只基金合计持有522.1万股,占流通股的比例达到21.35%。而全通教育股价最高超过467元。
  同一机构的高比例持仓,很容易导致相关个股原本不大的流通盘被控制,稍有买单就会大涨,而机构一旦离场,股价又会大跌。2014年末,工银瑞信、华商基金、宝盈基金分别通过6只、5只、2只基金产品持有朗玛信息620.69万股、377.13万股、309.97万股,占彼时流通股的比例分别为23.16%、14.07%和11.57%,即三家基金控制了朗玛信息约半数流通盘。朗玛信息股价最高超过101元,而最新价只有25.01元(均为除权价)。
  亿衡投资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同一公募基金旗下产品合计持有单一公司流通股比例超过10%的案例有21起,其中绝大部分为近两年上市的次新股。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指导意见》逐步落地,机构对次新股的“抱团”行为将调整。
  遏制炒作“蛇吞象式”重组
  除了次新股,因资本运作而导致流通股占比较低的重组股,其资管产品持股比例也将被《指导意见》所约束,这意味着资产重组尤其是“蛇吞象式”重组完成后,相关个股股价大幅波动的情况或将得到遏制。
  以重组股信威集团为例,其于2014年9月完成重组,由于注入资产远大于公司原有资产,导致市场上的流通股比例较低。2014年末,工银瑞信旗下11只基金抱团进驻信威集团,合计持有3859.86万股,占信威集团流通股本的27.85%。
  在最新的上市公司三季报持股中,截至9月末,韵达股份被富国基金旗下两只基金产品合计持有1970.81万股,占流通股的比例为20.23%,已超过15%上限。
  对于前述限制,也有业内人士针对机构参与定增情形提出疑问,即机构所持的限售股,是否需要参照流通股的比例执行?有私募人士表示,这需要视后续解释细则而定,但考虑到定增股份解禁后,依然存在超过《指导意见》中15%、30%上限的可能,后续机构在参与定增时,势必将考虑该因素,设计符合规则的参与数量和入股时机。
  举牌、入主门槛提高
  由于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作出一致性规定,《指导意见》被视为我国资管行业实现“统一监管标准”的里程碑。尤其是对以往处于“边缘地带”的私募、险资、信托等领域,将形成更加有效的监管效果。
  近年来,险资在A股市场表现颇为抢眼,但同一保险公司旗下的资管产品是否能够大比例持有单一上市公司股权,业界仍有一定争议。《指导意见》将保险公司旗下的资管产品纳入监管范畴,无疑将受到15%、30%上限的约束。
  上海银行今年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万能-个险万能持有该公司2.72亿股,占流通股的比例为34.9%。不过,需指出的是,随着11月16日公司部分限售股解禁,这一比例应已低于30%的上限。
  此外,私募基金利用旗下产品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行为,也将面临《指导意见》的约束。
  由于影响较大,《指导意见》设置了较长的过渡期,实施“新老划断”,不搞“一刀切”,过渡期自《指导意见》发布实施后至日。
  (原标题:资管新规设定流通股红线炒新炒重组套路或受阻) (上.证)
  申万宏源李慧勇:资管业务严监管重塑金融新生态短期影响可控
  结论或者投资建议: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委就《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我们点评如下:
  1、资管业务将迎来统一监管。资管新规的总体思路是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做出一致性规定,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指导意见》是纲领性文件,未来各监管部门将在其框架内进一步制定配套细则,加强监管协调。
  2、重点针对资管领域四大问题。新规的目标在于促进资管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这要求对当前资管业务存在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监管套利、刚性兑付等问题予以整改和化解。同时,新规对于金融创新也并非一棍子打死,而是充分肯定了其作用和合理性,更强调趋利避害,为有利的创新留出发展空间。
  3、资管新规体现严监管基调。此前我们提示不能低估四季度监管落地的严格程度,其中就包括资管新规。总体来看,本次新规秉持了严监管的总体思路,包括打破刚兑、禁止资金池业务、提高资本和风险准备金计提要求、控制杠杆水平、禁止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加强非标业务管理等具体方面新规较过去均显著趋严。
  4、短期影响可控,长期关注细化和落实。资管新规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设置了过渡期,为《指导意见》发布实施后至日,同时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过渡期内新增资管产品须符合新规,存量产品允许自然存续至到期。因此,短期来看新规对资管行业、金融市场以及流动性的影响总体可控,而长期来看更应关注金融生态的变化。一方面资管行业发展将更有序,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风险因素,例如打破刚兑对流动性和利率的冲击,非标受限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等。
  5、资管新规再次印证监管长期性。此前我们解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时即指出,严监管不是短期举措,而是长期方向。
  (原标题:严监管重塑金融新生态——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点评)
  天风证券徐彪评资管新规:A股核心矛盾并未发生变化
  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落地,天风总量研究团队(策略、宏观、固收、金工、银行、非银)将于周六晚8点召开电话会议,为大家带来最全面的解读。
  在此之前,鉴于近期A股市场波动较大,天风策略团队首先向各位投资者汇报一下我们对于市场大跌的理解和资管新规的初步判断。
  核心结论:
  1、A股短期调整,但影响市场的核心矛盾并未发生变化,今年以来乃至明年,盈利(ROE)依旧是决定市场趋势的核心矛盾,而利率(金融监管或是通胀预期引发的利率上行)是次要矛盾。
  2、明年总需求小幅回落,但保持韧性,产能周期底部逐渐抬升的过程将带动总资产周转率(产能利用率)、从而ROE持续反弹,这是决定市场趋势的关键变量,在此情况下,利率的变化只会造成市场的短期扰动。
  3、因此,中期市场依旧是ROE慢牛,短期胶着阶段继续重推大金融(上周末天风策略&银行&保险联合电话会议打响年末大金融第一枪)。
  一、资管新规的初步判断:(详细解读请大家留意明天的报告和电话会议)
  五月底以来和投资者的交流中,我们一直鲜明地阐述两个观点:
  第一,五月底市场领先指标“产业资本增减持”数据快速上升,市场进入反弹窗口期;
  第二,关注金融监管再次加强对利率和风险偏好的扰动。
  11月17日,一行三会连同外管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把去杠杆的进度再推了一把。
  据央行有关负责人的数据,截至2016年末,银行表内、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分别为5.9万亿元、23.1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7.5万亿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的规模分别为9.2万亿元、10.2万亿元、17.6万亿元、16.9万亿元;保险资管计划余额为1.7万亿元——池子之大,不难理解新规出台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由于新规涉及内容较琐碎,今天的报告中我们先提纲挈领谈主要思路,后续请关注我们更详细和全面的解读。
  通读下来,我们认为这次新规的思路整体延续今年2月传出的内审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对资管业务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同类产品的统一监管,也就是打通金融主体之间的标准差异,减少监管套利。新规按募集方式分为公募、私募;按资金投向分为固定收益类、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混合类产品四大类。
  第二,严打资金池,这一点对实施主体的直接冲击是比较大的。过去通过资金池进行以新偿旧、滚动发行等,风险难以控制,且有类庞氏之嫌,也是此前资管产品能够实现刚性兑付的前提。新规提出“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三单”要求,明令限制资金池业务,把打破刚兑更进一步。
  第三,控制杠杆水平。负债杠杆方面,对公募和私募产品的负债比例(总资产/净资产)分别设定140%和200%的上限,分级私募产品的负债比例上限为140%。对分级产品规定,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分级比例(优先级份额/劣后级份额)不得超过3:1,权益类产品不得超过1:1,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混合类产品不得超过2:1。这些规定我们认为,在本轮去杠杆进行到今天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已经做了一定释放。整个过程中,中小机构受影响比较大,大机构风控水平则相对好一些。
  第四,消除通道和嵌套。此前资管产品通过嵌套和通道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监管要求,通过产品的复杂性隐蔽地加杠杆。新规通过设置准入障碍和资管产品层数进行规范。
  总体来说要强调两点:①今年年底乃至明年年初,金融监管节奏仍然是重要的变量,包括监管政策和金融领域的换人,还将持续对资本市场情绪波动产生影响。②新规还是充分考虑了市场情绪波动,所谓“不能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因此设置了长达一年半的过渡期;加之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去杠杆的力度,新规对市场的增量影响或许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监管政策的出台可理解为靴子落地。③从过去一年来看,监管政策对大机构的影响远不如对小机构的影响,市场规范有利于金融领域的集中度提升,反而利好风格稳健,风控合理的大机构。
  二、核心矛盾为什么是盈利而不是利率?
  A股短期调整,但影响市场的核心矛盾并未发生变化,今年以来乃至明年,盈利(ROE)依旧是决定市场趋势的核心矛盾,而利率(金融监管或是通胀预期引发的利率上行)是次要矛盾。
  回顾16年以来中国经济复苏,以及15年底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好转的过程,你会发现,这一轮经济从底部的反弹相对以往是更加“一波三折”的,金融机构对经济的预期起伏很大、经济学家同样在这一过程里产生了重大的分歧、就连美联储这样的央行也对经济包括通胀的判断犹豫不决。这就导致了一个后果,不管是美联储13、14年退出QE开始加息、缩表,还是中国央行逐渐将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偏紧的过程,大家始终是“犹豫不决”的,每次的加息和抬升政策利率都是在确定经济的好转能够持续的前提之下的,比如中国调整短端利率和加强金融监管一定是在经济相对不错的环境下进行的。
  这也就意味着经济的增长、盈利的改善,始终领先于利率的变化,全球央行对于利率的调整往往是对经济复苏的“后验”。因此盈利一定跑在利率前面,前者是决定市场中期趋势的核心矛盾,后者是影响市场短期波动的次要矛盾。
  三、中期依旧是ROE慢牛
  本轮非金融A股ROE的复苏始于16年Q3,在此之前,经历了连续五年的回落。16Q3到17Q1,ROE反弹的驱动力源自于价格以及净利率的快速提升,但2月PPI见顶以后,特别是进入17Q2,净利润率几乎走平,对ROE的贡献度也有所下降,而总资产周转率的大幅提升接棒成为ROE继续反弹的支撑点。
  我们以在建工程的累计同比增速作为衡量产能周期的指标,当在建工程的增速底部企稳的时候,制造业投资的增速(代表需求)开始慢慢超过固定资产形成(代表供给)的速度,需求超越供给,于是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当在建工程的增速触及顶部的时候,制造业投资的增速(代表需求)开始慢慢落后于固定资产形成(代表供给)的速度,供给超越需求,于是产能利用率见顶回落。
  从总体数据来看,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企稳回升,同时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也相应反弹,意味着在建工程的增速已经来到一个底部区域。结构上来看,煤炭、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几大周期行业制造业投资和在建工程的增速已经纷纷开始出现底部抬升的迹象。在建工程的底部区域中,固定资产的投入开始逐渐超过固定资产的形成,意味着需求的增加快于供给的增加(产能刚刚开始扩建、新建的阶段里,厂房原材料的购建、设备的新增,增加的都是需求),于是产能利用率从而总资产周转率具备持续回升的条件,进一步带动ROE慢牛。
  四、短期胶着阶段继续重推大金融
  11月初的周报《胶着期持续推荐金融与环保,关注特朗普访华!》以及上周末的重磅电话会议《打响大金融年末行情第一枪》中,我们提醒投资者市场已经进入相对胶着的阶段,关注风格向大金融板块的轮动。
  从策略的角度,我们建议目前位置重点关注银行板块的配置价值。
  (1)估值方面具备安全边际:8月初,在经济复苏、息差改善的情况下,银行板块整体估值修复到1XPB的位置,但随后在一些场外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回落到0.93X的PB,与14年年初的估值相近,靠近历史均值1倍标准差附近的位置。考虑到14年初与目前的经济状况和银行资产质量的差别,现阶段的估值是具备安全边际的。
  (2)明年银行资产质量继续改善的两个逻辑:一是中国经济具备韧性,总需求缓慢回落而不是断崖式下跌。二是债转股明年很可能是落地之年,16年3月开始市场化推进债转股以来,总规模不过千亿,大部分投资者对此已经毫无预期。但经济去杠杆的决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726讲话的核心内容)不会丝毫动摇,过去一年多企业部门只是做到了控杠杆,而资产负债率并未明显下降,债转股大规模推进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类似于供给侧改革、PPP、环保,这类中央自上而下推动的国家战略,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对于银行来说,以7月最新的债转股文件来看,需要先成立子公司,再以子公司为平台进行债转股项目的操作。此前大家的误解在于,债转股最终的股权是银行或其子公司持有,风险并未转移,但是目前来看未来股权的持有方大概率是社会资本。银行或有风险的债务被置换,资产质量将进一步提升。这是最大的预期差所在,细节方面,欢迎各位投资者与我们交流。
  风险提示:经济失速下行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天风策略刘晨明、徐彪)
  资管新规会利空股市?业内人士称入市资金或小幅减少
  资管新规终于落地,对股市会有什么影响?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随后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征求意见稿做出了官方解读。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提到,新规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管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监管套利、刚性兑付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
  市场关心的是,去通道、降杠杆,是否会导致资金面的收紧?
  多位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要远大于股票市场,对于股票市场而言,短期内或许确实会面临入市资金减少的现象,但相信减少幅度很小,长期来看,市场规范程度提升,依然可以理解为利好市场。
  资管新规第十九条提出,资产管理产品应当设定负债比例(总资产/净资产)上限,同类产品适用统一的负债比例上限。每只开放式公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40%,每只封闭式公募产品、每只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200%。计算单只产品的总资产时应当按照穿透原则合并计算所投资资产管理产品的总资产。
  因此,资产管理产品的持有人不得以所持有的资产管理产品份额进行质押融资,放大杠杆。
  此外,个人不得使用银行贷款等非自有资金投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负债率达到或者超出警戒线的企业不得投资资产管理产品,警戒线的具体标准由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另行规定。
  对此,一位私募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这是在规范过去私下进行的杠杆资金盘。
  “去通道,去嵌套,降低资金成本,避免以前通过各种操作躲避监管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去掉资金层面的泡沫。短期进入股市的资金量可能会减少一些,但这个规定长期来看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不过,这位人士也坦言,证监会近年来多番强调从严监管,通过乱放杠杆进入股市的资金本来就相对有限,因此,即使资管新规落地,对股市资金面的影响应该也相对有限。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对股市走势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事件的核心就是对资管进行穿透式监管,更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降杠杆、防风险。”另一位接受采访的私募基金合伙人认为,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打破资管产品的刚性兑付,是要把风险驱离金融机构本身,防止系统性风险。而一旦如此实行,稳健的投资者将退出资管产品,转投更安全的投资品种,资产规模会缩水。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这样一来,之前通过层层嵌套,加高投资杠杆的操作空间就被大大压缩,很多资管产品将再无通道进行投资。
  因此,上述业内人士判断,大监管之后,资管规模必然会有缩水,这对流动资金需求较强的股市来说,是个持续性的利空。
  另一位来自资管公司的业内人士则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资管新规中,重点打破刚兑和过渡期安排,对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于债券市场。
  确实,债券市场的体量相比股市而言要大得多,而且“债市有太多玩法”。
  这位资管人士说:“去年八条意见后,对产品杠杆率都有上限要求,今天(11月17日)出台的和以往差不多一致,去杠杆是政策的导向。主要打破刚兑,对现有银行理财和券商理财影响较大,再加上2019年6月过渡期,对债券市场影响更大。”    来源:中财网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lf对股市利好是利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