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港股期权交易与A股同股不同权是如何解释的?

新用户注册用户登录 Previous Next//文章港交所今日接受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 对A股有何影响文/中新经纬已阅 68335230日起,施行“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将可以在港交所申请上市,这是继1989年后,港交所重新启动“同股不同权”机制。
4月24日,港交所在收市后公布上市规则修改咨询结果,新修订的规则将于4月30日开始生效并接受上市申请。
何为同股不同权?
“同股不同权”就是所谓的双重股权结构或者AB股结构。不同于“同股同权”的一股一票,施行“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股票分高、低投票权两种,高投票权的股票每股有享有的投票权要高于低投票权的股票。
在港股市场,AB股制度也存在过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当时的港股市场缺乏相关管理与监管的经验,于1989年被正式废除。香港上市公司太古至今仍沿用A,B股架构,是香港市场上唯一一只拥有AB股的企业。
为何重启同股不同权?
于拟IPO企业,创始人可通过分离股权和投票权来保证对公司上市后的管理权。
鹏华基金韩焯林表示,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在早期发展阶段非常有赖于资本,往往经过了多轮融资,为保持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大多安排了双重股权结构。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中新经纬特约专家桂浩明也认为,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各种高科技企业都在扣响资本市场的大门。而这些企业中,知识产权等在公司运行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业团队对公司的发展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这也就使得它们在融资活动中,一方面需要大量稀释股本以获取资金,另一方面也要求能够保持创业团队的控股地位,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安排,就是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产物。
以京东为例,在IPO之前,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持有京东18.8%的股份,在IPO之后,刘强东持有京东20.5%的股份,全部为B类股,根据京东AB股投票权1比20的设置,刘强东将拥有京东83.7%的投票权,牢牢地掌握着京东的发展方向。
于港交所,需要拓宽香港资本市场上市渠道及完善香港上市机制,增强竞争力。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港交所曾经披露,金融和地产上市公司合计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44%,而过去十年在香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总市值的3%,纳斯达克该比例达到60%,纽约交易所达到47%,伦敦交易所达到14%。
美国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公司在香港碰壁之后,转去美国上市。除了阿里巴巴之外,新浪、微博、网易、百度、搜狐等大科技公司都是在美国上市。
桂浩明表示,虽然不是所有高科技公司都有同股不同权的需求,但事实上如果现在仍然固守同股同权的原则,的确会让很多新经济企业无从进入资本市场。基于这样的认识,港交所开始研究制度变革问题,几年下来,完成了对原有章程的修改,在制度上为同股不同权公司的上市提供了空间。这样做的结果,自然的也就增强了香港证券市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也有望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投资像阿里巴巴这种业绩优异且股权结构独特的企业的机会。
据北京商报报道,知名学者布娜新表示,在新经济的潮流下,许多知名公司均采用同股不同权的股权设计,港交所此举很好地适应了新经济公司的特点,有利于为港交所接纳多元化的公司结构。
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港交所主板引入同股不同权的背景,是港交所除了面临来自内地交易所的竞争之外,在争取一些炙手可热的互联网、科技类公司IPO时,还要面对来自美国等发达资本国家市场的激烈竞争,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便是最好例证。港交所主板引入同股不同权机制意义重大,等于为高科技、互联网等类别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扫清了一大障碍。
如何保护小股东利益不受侵害?
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安排,在赋予少数股东实际控制权的同时,小股东的权益该如何保护?
香港证监会曾表示,禁止阿里巴巴在港上市是“基于公众利益”而作出的决定,认为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企业上市可能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桂浩明认为,应该有相应的维护社会公众股东权益的专项安排,如何确保少数实际控股股东作出的决策能够真正符合所有股东利益,少数实际控股股东怎样不滥用权力,以及这种权力如何得到有效的监管等等。
4月29日,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引入不同投票权架构一定会牺牲投资者保护是一个误解。事实上,这次的改革丝毫没有削弱目前的上市制度为小股东提供的保护。目前上市制度为小股东提供的保护措施根本没有任何改变,改变的是怎么看待控股股东能够获得其控制地位的方式。
港交所针对不同股权架构上市公司,提出了“额外的上市规定及股东保障措施”,包括:上市后不得提高不同投票权比例;同股同权股东必须占投票权的10%;重大事宜必须按“一股一票”的基准投票表决;加强披露;加强企业管治等。
哪家公司将率先赴港“吃螃蟹”
4月24日李小加表示,目前难以估计有多少公司会在4月30日提出申请和IPO正式查询,不过已有至少双位数量的公司明确提出过有兴趣申请。他还表示,预计到六七月份的时候会看到首批公司按照新的制度上市。
在此之前,李小加点评多家焦点潜在新股情况,有信心内地“独角兽”小米、蚂蚁金服和石油巨企沙特阿美,都会来港上市。
眼下市场已经开始猜测,哪家公司将成为港交所上市新规则下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
上海证券报4月19日援引接近监管部门的资深人士的话称,鉴于小米及生态链公司业务的高度关联性、互联网业务的独特性、小米依然存在的复杂VIE股权架构、高估值诉求等因素,结合A股、H股的现有政策,先于港股市场登陆可能更适合小米。
而且,金山软件在港股上市后,小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对港股市场的资本运作已经比较熟悉。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4月25日,雷军在小米6X手机发布会上承诺,从2018年起,每年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手机及IOT物联网和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税后净利率不超过5%,如超过,小米将把超过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还给用户。
分析师认为,雷军的这一承诺是小米在为上市做准备。雷军希望外界不要把小米单纯视为硬件公司来看,小米还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这才是小米真正的商业模式,应该以此估值。
不管猜测如何,但随着港交所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赴港上市新规的公布,小米等内地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的障碍被扫除。谁会成为“香港同股不同权第一股”,让我们拭目以待。
对A股市场有何影响?
代表新经济的“独角兽”企业已成为各地争夺的对象。
在港交所公布新规之前,3月22日,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公布实施,意味着CDR试点落地,促使在海外上市的“独角兽”回归A股脚步加速。
国开证券首席投资顾问李世彤对中新经纬表示,从本次港交所发布的新制度来看,表现出了明确的引进内地企业上市的希望。
李世彤解释称,本次制度的主要要点,无论是同股不同权、还是创新企业上市,其实都在于吸引新兴产业公司上市。
不仅是港交所,李世彤提到,新加坡股市,甚至英国股市等一系列周边地区和国家的股市,近期都表现出了迫切的希望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欲望。
据国是直通车报道,1月,新加坡交易所宣布对同股不同权敞开怀抱,决定允许采用两级投票制股份结构的公司在新加坡上市,有关条例将在今年上半年内制定。
2月,纽交所为了争夺独角兽公司而制定的特殊上市规则:“直接上市”的提案也已经获批。直接上市的企业只需登记现有股票,便可在资本市场中实现自由交易。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对于交易所来讲,肯定都希望吸引到优秀的公司,这是每个交易所对优秀资源的一种竞争。”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宏观研究部主任、首席研究员贾晋京则认为,在吸引独角兽企业这件事情上,A股与港股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关系。“上市资源整体上来讲还是稀缺的,潜在上市企业与市场之间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上市公司在选择上市地点时也存在自己经营策略的考虑,有些公司甚至会选择港股与A股都上市。”
韩焯林认为,两地争相拥抱新经济,并非仅仅是监管竞争。一方面,新经济企业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提升,资本市场和服务新经济企业发展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新经济企业可以实现两地上市,企业可以充分享受两地资本市场的支持,而两地资本市场也可以分享新经济企业成长红利。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分享到:发布评论主要指数板块排行榜沪深排行榜成交量排行成交额排行重磅推荐微信公众号港股“同股不同权”背后你不知道的故事|港股|同股不同权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来源:港股那点事
  近日,香港证监会在之前表态不支持“同股不同权”逾三个月后,港交所(00388)上市委员会昨日决定,搁置撰写不同股权架构建议草案的工作,证监主席唐家成对此表示尊重。至此,为吸引阿里巴巴赴港上市而掀起的关于‘同股不同权’的讨论暂告一段落。
  为何“同股不同权”在香港市场会引发如此激烈的分歧?创新PK守旧?香港证监会、包括华人首富李嘉诚在内的诸多著名人物为何在这个问题上丝毫不让步?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缘由?
  我们今日就细细道来:
  财金界普遍认为,“同股同权”是香港的核心价值,但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同股不同权的AB股架构在香港,可谓风潮一时。
  当时,在香港日趋保守的英资财团,为了对抗崛起的华资财团的觊觎,便发行一些投票权与原来股票(即A股)相同、但面值不同的B股,以小控大,藉此巩固大股东控制权。
  除了太古(0019.HK)外,当时英资的及旗下的连卡佛、联邦地产和会德丰船务也有发行B股,其中1987年怡和计划发行B股,藉此巩固大股东凯瑟克家族的控制权。其后李嘉诚控制的长实(0001.HK)及和黄(0013.HK),以及一众中小型上市公司有意效法,令人担心上市公司会否透过发行B股撤走资金,股市因此一度大跌。
  结果当时的联交所及证监处发表声明,不再批准新的B股上市,AB制亦在1989年正式废除,而怡和最后更因希望以AB股方式集资被拒,结果放弃香港上市地位,为香港股市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随着其他公司的B股陆续被私有化,现在市场上只余下太古仍保留AB股制。
  AB股制度容许“同股不同权”,对非控制性股东不公平,香港多年来亦未有更改。
  由于香港不容许AB股制,错失的公司也不仅仅阿里巴巴一家,2012年英超球队曼联也因此,才选择到纽交所挂牌上市。
  AB股风潮的缘起:香港英资财团的衰落与华资财团的崛起
  香港第一个想出发行B股来控制上市公司的是老牌英资会德丰的大班约翰·马登。
约翰马登与夫人安妮
  会德丰,1925年由英籍犹太人佐治·马登在上海创立,经营航运及仓存,1932年与加拿大人汤姆士·魏尔洛克(Thomas Wheelock)的上海拖驳船有限公司合并,改组成会德丰(Wheelock Marden),经营业务也扩展到钢铁、保险、地产及信托投资等领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会德丰已跻身香港四大英资央行之列,旗下的直属子公司达49家,其中包括上市公司置业信托、联邦地产、夏利文发展、连卡佛、会德丰船务、联合企业及宝福发展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会德丰因接连收购连卡佛及联邦地产,多次利用供股集资或发行新股,逐渐丧失了对会德丰的控制权,然后决定用一种西方大部分股票市场已禁用的方法——发行B股来筹集资金,同时加强控制权。
  1972年1月,会德丰董事局宣布将已发行的3217.5万股普通股改为A股,另每两股A股可供一股B股,每股B股面值为A股的1/10,但与A股拥有相同投票权。1972年7月和1974年,会德丰又先后两次大量发行B股。
  B股的发行虽然不是一件很光明磊落的事情,但是,在保卫控制权上面,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香港收购战风起云涌之际,而那时候却没有人敢打会德丰主意,主要原因也是如此。(后来大股东萌生退意卖盘包玉刚是后话了。)
  1974年,太古洋行(00019)效法,也发行了B股。
  转折点在1987年出现了。
  转折点:怡和置地“铁索连舟”与置地攻防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李嘉诚成功向汇丰银行购入股权并入主和黄董事局,包玉刚亦从怡和集团手中夺得九龙仓控制权。这些“令人心振奋”的事件,激起了华资大亨收购资产庞大的英资公司的野心,其中,怡和集团旗下的置地公司所受的威胁最大。
  置地公司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地产公司,在香港经济的心脏中环商业区的黄金地段,拥有一个庞大的高级商业大厦的投资组合,被誉为香港地产“皇冠上的明珠”。正如置地在其宣传中所说:“没有置地,香港维多利亚的海景将迥然不同。”谁控制了置地,谁才可称为香港地产界的“王中之王”。
  香港置地拥有香港中环12栋甲级写字楼及中环置地广场,是香港中环最大的业主之一
  为了保护控制权,置地在市场中大手吸纳怡和股票,到1981年4月,置地宣布,已持有怡和约40%已发行股票。如此一来,怡和的最大股东是置地(持有40%股权),置地最大的股东是怡和(同样持有40%股权),双方相互持有对方约四成股权,形成所谓的 “连环船”结构,使对方的控制权稳如泰山,令对手难越雷池一步。这一情景或许就是后来热播剧《大时代》中“铁索连舟”灵感来源吧。
  不过,这种连环船结构也为怡置系日后的发展种下祸根。
  在连环船策略下,置地从怡和的联营公司成为怡和的大股东,怡和对置地的发展逐渐失控,而置地罔顾当时已出现的一些不利的因素,从一名保守稳健的地产商迅速转变为活跃、冒进急躁的地产发展商,在1982年股市楼市急跌中陷入空前困境。
  这时,“连环船”结构中怡置互控演变成相互拖累的局面,背负四成置地股权的怡和集团苦不堪言。而且,这种怡和、置地互控的“连环船”结构也不是无懈可击。怡置互控涉及利益关系,当收购战爆发式,提出收购的财团,可以向法庭申请禁止令,禁止置地行使所持怡和股票的投票权,这就轻易破解了怡置互控的连环结构防线。
  面对怡和置地困守危城,有关收购怡置系的传言再度甚嚣尘上,当时市场盛传华资财团“火烧连环船”的大计:向市值较小的怡和入手。当时怡和的市值不过30亿港元左右,以约10亿港元(购买三成半怡和股权的价格)来控制置地百多亿港元的资产,算盘打得相当响。
  为保江山,80年代中期,怡置系架构重组,相互脱钩,同时,为了确保大股东凯瑟家族的控制权,还计划发行B股。
  1987年3月,怡和宣布一股送四股B股,B股面值为0.2港元,仅相当于怡和A股(及普通股)的1/10,但拥有与A股相同的投票权。
  怡和的B股发行计划,立即在香港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引起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大亨的强烈不满。怡和一旦效法当年的会德丰建立“B股堡垒”,华资觊觎置地的雄心势必将永成梦幻。
  四天后,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照办煮碗”,也宣布发行B股。长实明确表示:“发行B股是为确保本公司的控制权延续性长远策略之一部分,亦为本公司管理层发展及规划业务增长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同时,发行B股,是本公司于未来之扩展及收购行动中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在控制权结构方面亦无后顾之忧。”
  长江实业将发行B股的目的讲得如此清楚明白,不少人认为它实际上是针对怡和的一种策略。结果,香港一些中小型公司也计划跟风,触发股民抛售潮。在强烈的反对声中,长实及和黄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自动取消B股计划。稍后,香港联合交易所和证监会发表联合声明,不批准新B股挂牌。怡和的B股计划因此胎死腹中。
  至此,“同股同权”作为香港股市的核心价值,最终被确立起来,现阶段,仅有太古股份因历史遗留问题保留了AB架构,不过随着太古地产分拆上市后,大股东持续增持股份,还会保留多长时间呢?
  怡和的B股发行计划,只是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与香港华资财团一系列攻防战的冰山一隅。
  怡置架构重组,相互脱钩后,再次触发空前的收购战,当时被传有意染指置地的财团,包括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李兆基的,郑裕彤的,郭得胜的,东南亚“过江龙”黄廷芳和借收购崛起的刘銮雄。
  华资大亨不惜与洋行大班公开摊牌,正当万众瞩目之际,收购战竟然戛然而止,双方签下“七年之约”,怡置获得喘息之机、随后怡置做出一连串部署,甚至不惜全面撤离香港股市,远避海外。这是后话了。能来个大神解释一下,港股为什么与A股相差那么多?股东的权益有什么不同吗?刚刚转入_浙江世宝(hk01057)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能来个大神解释一下,港股为什么与A股相差那么多?股东的权益有什么不同吗?刚刚转入
能来个大神解释一下,港股为什么与A股相差那么多?股东的权益有什么不同吗?刚刚转入H股,好多都不会!请赐教!谢谢大家了!
同股同权,只是不同的市场,H股比A股有非常大的折价,风险相对来讲比A股小很多。
: 同股同权,只是不同的市场,H股比A股有非常大的折价,风险相对来讲比A股小很多。
谢谢了!那还是买H股好了!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同一个公司上市,分别在A股和H股,两个市场股价为何不一样?同股同权怎么实现?_百度知道
同一个公司上市,分别在A股和H股,两个市场股价为何不一样?同股同权怎么实现?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好,由于市场造成的,港股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买卖,而且八成投资者为机构,很理性,A股散户多,制度不完善,执法不严,导致投机气氛重,所以同股不同价,同股同权的权是指权力,一样的知情权,一样的分红权,一样的投票权等,这要靠完善制度,严格依法束达到
采纳率:86%
来自团队:
肯定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大蒜,各地区不同,其卖出价也会不一样,这是因为一方面港元与人民币非同一币值,且各地对股价的理解值也不一样。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h股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投资香港股市的大陆人越来越多,有些人是冲着AH的价差或估值差去的,有些人是因为投资移民而被迫买的,也有人是冲着港股的 T+0、不设涨跌幅限制、买空卖空、衍生品等去的。投资港股的人大都满怀希望进去,但多数人都交了惨重的学费。为什么比A股整体估值更低、机制更健全、市场更成熟、选择更多的港股市场,陷阱会更多、投资回报可能更差呢?
第一部分、投资港股与A 股的几大不同点
笔者曾在2009年满仓认购权证,在恒生指数差不多翻倍的大牛下亏光,几欲跳楼自杀;也曾在2011年恒生指数下跌2成时亏损一半,直到今年才挽回全部损失重新盈利。笔者相信自己得到的教训,可以当成反面教材同大家做一些分享。查理芒格曾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去,我就永远都不去那儿。失败的经历,其实也有它的价值。笔者进入港股时,已经有3年的A股投资经历,年年都跑赢了沪指,为什么做港股反而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呢?笔者认为,自己的那点A股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起了负面作用的,因为港股与A 股的投资至少有以下几大不同点:
一、估值结构不同,港股市场相对更有效港股常常喜欢龙头企业,龙头股的市盈率通常比二、三线股市盈率要高,有些人看行业的龙头企业市盈率为15倍,而二、三线企业只有8倍,就舍龙头去追落后,结果是一直跑输大市。同样的,港股通常也喜欢成份股(恒指、国企、红筹三大成份股),非成份股只有到了特定时期,比如重大事项或财报公布,机会才比成份股大。所以我们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香港股市的中国平安会比中国人寿受青睐,海螺水泥为什么会一直AH倒挂,因为买港股要“成者为先”。笔者最初去港股市场的时候,第一只票就是看到中国远洋A股8人民币,港股才5块多港币而买的,今天它的A股3.4元,港股3.8港币,差距虽然小了很多,但也仍然是H股比A低一成。之后又看到一大堆PE10倍以下,甚至5倍以下;PB1倍以下,甚至0.5以下的中小市值票,欣喜若狂,以为遍地都是金子,结果要么就是买了一年后毫无反映,白白浪费时间,要么就是PE从10倍跌到5倍,或者从5倍跌到3倍,低估仍然低估,甚至更加低估。而大盘股如腾讯,PE基本维持在40倍以上;恒安国际,PE基本维持在30倍以上;蒙牛乳业现在PE40倍,动态PE明显比伊利还高;康师傅的PE也一直在30倍以上,这些大盘股无论是对比香港的中小盘股还是A股同行,长期以来估值都不低,并且在金融危机的08年大熊市和2011年的小熊市里有相对较好的抗跌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1、从概率上看,大盘的成份股本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就比中小市值公司更强,有马太效应,所以买大盘股长期会更稳健; 2、大盘股基本是欧美大行在研究、定价和买卖,由于欧美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投资回报率远低于香港和大陆,所以他们的投资期望也要低些,倒过来就是PE能给得更高些。小盘股欧美机构不了解,难以覆盖,也不经济;3、中小市值公司,特别是民营企业或香港本土企业,出千、财报造假横行,笔者估计至少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港交所是个盈利机构,根本不管这事,香港证监会则说自己忙不过来,所以最多就是抓个典型杀鸡骇猴,由于广大投资者难以区别老千和造假的公司,这就使得整个中小市值的非国企股估值明显被打低。若是市场认同公司出千或造假,那股价很快就会被打趴下,并且长期“严重低估”无法翻身,这和A股被质疑造假后股价还持续创新高完全不同,所以港股真不能贪便宜,没有金刚钻就不能去揽瓷器活;4、大市值股的研究跟踪比中小市值股方便,除创业板外,绝大部分港股没有季报,很多中小市值公司平常对二级市场也不热心,所以买它们就像去澳门玩“百家乐”一样,只有一年2次的财报公告日才能揭开底牌知道大小,因为不确定而给它们低估值也可以理解; 5、港股市场确实比A股要成熟有效,A股资金说话多,港股价值说话多,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估值现在就明显高过大盘股,严重畸形,主要原因是中小板和创业板资金好操纵股价些。
二、供求关系不同,大部分港股的流动性远不如A股香港除了三大成份股外,很多股票的成交是非常稀少的,有时几天也没有一笔成交,这是港股与A股的重大不同点。A股你只要买进了,完全不用为卖出担心,上亿的股民盯着2500只票,标的严重供不应求,随便一只票都有上万的股东和多家机构覆盖。港股则不同,香港几百万股民有1500只股票,还有几千只牛熊窝轮期权。所以要是你“大量”买进了不活跃的股票,除了大股东外,也许你就是该股的唯一庄家,最后是想卖也没有人接盘。笔者以前买过好几只这样的小票,比如前年买过的675坚宝国际,这公司业绩稳定,每年分红收益都有10%,市值不到2亿,比一个壳的价钱还低。曾经一个月只有3天有成交量,其余20天每天都是0成交。如果你判断准确并能长期持有若干年倒也没什么影响,若是把握不大或是需要调仓换出资金时,那真是要急死人。如前所述,香港的大盘股,基本是欧美大行在研究、定价和买卖,包括相关的衍生产品做市。而香港本土及内资机构大约在50亿-500亿的公司中有较好的定价权,低于50亿市值以下的上市公司机构就基本不再覆盖。所以市值小点的公司,你研究深入一点你就是评级人,比如以前就有好几个这样的小票,10-100亿的市值,有券商或基金关注到这些票时,他们都是问笔者要分析报告的。香港的衍生品成交额世界第一,比较活跃的是牛熊证和窝轮(权证),喜欢以小博大的人,对小市值公司就不感兴趣了,这对投机资金的分流影响很大,一般能占到大市成交额的一成以上。并且小市值公司本身估值就低,又经常出老千造假,不到中报年报股价往往也没什么波动,所以造成小市值股票成交金额极小,一万块钱就可以拉一个板来,笔者就多次碰到自己或朋友用几万块钱搞了一二十个点涨跌的事。
三、港股股价波动大,市场相对更规范由于港股实行T+0、不设涨跌幅限制、可以买空卖空等原因,导致股价的波动要比A股剧烈。在港股里,通常不存在A股普遍的“慢牛”与“阴跌”拉升或下跌形式,代之而起的是“疯牛”与“崩盘”式上升或下跌。对于趋势投资者来说,追涨杀跌可能是炒作港股的最佳方法。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港股的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比A股要少,抓香港证券法的漏洞出老千和财报造假的违法行为不算。大部分港股在重大事项和财报公告前,股价往往没有异常现象,不像A股经常是见光死,这对大小股东来说都是公平的。笔者曾几次在财报公告前两天买入,财报公告当天股价翻倍。比如444先施表行,它是卖瑞士手表的,产品销售、黄金和汇率变化等因素合起来影响,造成业绩波动很大。这个股票因为代码发音很难听,公司又极其不愿意接待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业绩比较难预测,所以被市场冷落,结果就导致财报公告时股价大起大落。这其实给了研究基本面的人很好的研究环境,你可以因为足够了解而选择在股价低估时且报表未公告前潜伏买入(一般是中小市值股我们才有这种研究优势),甚至也可以在利好信息公告后开盘从容买入赚确定的钱,而利空信息公开后及时出局。由于机构一般也没有内幕消息,资金又大,进出肯定没普通投资者方便。
四、港股的投机性要比A股大,而且品种很多港股市场以机构为主,参与正股投机的散户不多,大多是买来做中长期持有的,那些投机者通常参与窝轮、牛熊证之类的品种。每只正股的窝轮和牛熊证有很多只,通常每个蓝筹股都有几十至一二百只的窝轮。牛熊证更是实行“即时死亡”制度,即所谓的打靶,也就是说,你要是运气不好,被点杀了,就算之后股价逆转也与你无关,你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回来。窝轮方面笔者有发言权,2009年底港股就因满仓认购权证而亏光账户,有关笔者2009年亏光的详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新浪港股论坛看《港股一年祭(满仓认购权证一年到暴仓)》,这个帖子点击35万次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慨万千。08-09年笔者港股收益的波幅可以简单列几段,入市后一周亏60%,8个月后从最低位上涨16倍,然后一周跌75%,再二个月涨500%(此时盈利已近10倍),最后2个月亏光,账户结余200港币。2009年炒窝轮失败在经济上的损失远不如思想上的挫败来得绝望,那段时间是笔者人生以来最低迷的时期。港股投资(投机)之所以惨败,简单来说,就是觉得自己剩余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想和时间赛跑,把过去落后的追回来,结果欲速则不达。所以听巴菲特的话没错,有能力的人不需要用这个收费的杠杆,没有能力的人用杠杆放大去投机,结果只会更惨。搞牛熊证和窝轮,基本就是在和大行对赌,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平均胜算几乎为0,如果去看看汇丰控股的年报和《泥鸽靶》这本书,相信感触会很深的。当然,衍生产品也并不全是毒药,用得好确实是可以以小博大的,更多的时候它其实充当了一个套利的工具,所以关键在于你怎么对待它。就象鸦片,它也是可以做为药品的。典型的例子是Option即期权,通过买卖CALL和PUT而与正股相配合是可以无风险套利的。比较常见的做法之一是卖PUT,比如巴菲特和段永平都这么干。卖PUT的意思,就是你创设并卖出一个未来的沽出权利给对手,比如Facebook在20美元的时候你认为它有价值,那么当时你可以卖出一个半年的PUT给别人,如果半年后FB跌到20美元以下,比如18块,你必须以20美元的价格买入对手的股票。由于你在卖这个PUT时,会先收取2美元左右的手续费,所以实际上你的成本只有18美元,并没有亏钱。反过来,如果FB的股价在半年后涨到20美元以上,那么因为对手不会以20美元的低价格卖给你,所以你那2美元的手续费就白赚了,半年有10%的无风险收益率也很好。对于资金量大的机构投资者,投行甚至可以为你量身定做衍生产品,比如前些年马化腾与投行签的减持腾讯协议,史玉柱与投行签的期权协议等等。
五、港股财报披露比A股差 香港市场是很奇怪的,除创业板外,大部分公司不披露季报,这既和A股不同,也和美股不同,比较规范的是台湾,它们要求上市公司按月披露营运信息。香港的会计年度划分时间也很自由,不像A股必须以12月31日为年结日,这方面香港和美国比较类似,由上市公司自行定会计年度区间,港股多数是12月31号和3月31号为会计年度截止日。这里有个好处,就是我们研究财报的工作可以适当分散。港股财报最大的特点就是外观花花绿绿煞是好看,像(HK1388)安利芳的年报那真是堪比《花花公子》,但多数公司披露的信息内容简单粗糙,对比A股是非常明显的,基本上很多公司是只要满足了港交所和证监会的最低披露要求就算完成任务了。比如年报里的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就没有主表,用附表替代了,而中报干脆只列只个大数。报表附注更是简单,很多会计项目上市公司想披露明细就披露,不想披露你啥也看不到,主要的附注也可能因为完全没有明细展开或说明而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加上中外会计准则略有区别,以及香港公司的会计科目名称和归类相对自由,这让很多朋友看起财报来吃力不讨好。我们对比(HK1068)雨润食品和它大陆的大陆全资子公司南京雨润的年报就能看得很清楚,上市公司(HK1068)的会计报表部分才70页纸,但子公司南京雨润的报表部分有107页纸,很多的会计科目,大陆子公司的披露要详细得多,香港上市公司往往是一笔带过。不过事物都是两面的,你刚刚开始看港股的财报时吃力不讨好,能获得的信息少,那别人看财报时其实也一样的。由于内幕交易控制得比较好,所以对机构来说其实也差不多。这样,如果你能多花些时间去研究分析财报,去公司和行业网站及同行研究报告里多搜集信息,再配合一些草根调研,那么你就可能会成为对这个公司掌握信息最多的人,从而获得信息的差额优势和超额的投资收益。
第二部分、港股花样繁多的资本运作手段一、买新股可能让你破产香港市场比较成熟,资本运作手段很多,远比A股要复杂。比如新股上市可以不融资而挂牌上市,融资的股票,所谓的国际战略配售,实际的投资人有可能就是我们这种中小投资人。笔者曾参与过不对外公开发行股票的新股申购,是经纪人私下通知的,当时感觉那股票比较热,结果开盘就赚了一倍多。有些不热门的股票,经纪会说只需认购一手就返现金一千几百或送Iphone之类,这种情况基本不可能亏钱。而一些参与认购的基础投资者,有些可能真是战略投资入股,有些则可能是和大股东私下协议做托的,比如经常性中地雷的某女股神就是一例。又因为港股IPO经常是包销,包销商不遗余力的托市是必然的,所以不能认为有战略投资人助兴就是这票安全值买,这里边水很深,关键还是自己得对公司的估值能有把握。在A股但凡打新股,鲜有赔钱的,主要是炒新热潮高中签率太低。港股一般会保证每人中一手,所以如果觉得票不错,那可以开多些户头去申购(同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券商开很多个账户)。但香港的新股开盘是完全可能破发的,不像A股几乎包赚钱,所以打新前的基本面分析很重要,然后决定投入的资金及孖展比率,用心做的话收益会很不错。打新股进行孖展是很正常的事,但有时候因为你分析公司有误,比如基本面并不好估值不便宜,市场申购的金额少,那就可能会让你以自有资金几倍的比例抽中新股,当开盘那天股价大跌时,你会损失惨重,所以在香港打新股是可能打到破产的。新股开盘后,有经验的投资者一般都是立即抛售套现,不论盈亏多少。因为据统计,香港的新股在一年半截内大部分会跌破发行价,不少公司股价会腰斩。而民营企业,三年内中地雷的概率高得惊人,笔者曾经吃过大亏。比如2010年上市的(HK1863)思嘉集团,当初是招商证券承销上市的,招商的股友在招商证券持续不断的看多宣传下,不少人都买了。笔者最初很排斥思嘉,因为它盈利能力太强,而核心竞争力始终无法分析清楚,加上它是新股,并且是福建股(福建公司中地雷的概率相对很高,其次是东北股,这个不是地区歧视,确实是统计结果)。但后来上公司网站看了《思嘉慧报》,加上天天看到别人讨论,态度慢慢改变了,从怀疑转为看多买入,之后在独董辞职、大二股东减持的利空消息下仍然坚持持有,最后业绩下滑,市场重新解读为诚信问题,两者结合,造成了股价双杀! 还好当时买得少成本低,在年报后果断割肉出局,只亏了2成。现在这股票已经因财报问题而停牌,股价从当初的6块多跌到了停牌前的1.37元。笔者认识一个某证券公司的网友,他重仓买了1000多万,以前3块左右时还常打电话问怎么办,跌破2块的最近一年已经没听到他的消息,最近问他,说在1.8元割肉了。笔者还中过(HK0312)岁宝百货的地雷,这公司是2010年底上市的,从2块钱跌到2012年的8毛钱时,因为岁宝百货就在深圳,心想这公司看得见摸得着,股价也腰斩了,觉得便宜就投机买一点,结果第三天就停牌了,之后换了核数师,原因是大股东挪用现金,收入和利润倒是没有做假。直到去年底它才复盘,复盘当天赶紧在集合竞价时全抛了,亏损30%,还好只有一成多仓,若不果断割肉会更惨,这票现价只有0.37元。所以得坚持一条原则,上市没超过3年的民营港股,坚决不能碰。
二、增发和配股就像剪羊毛 港股有一个惯例,就是每年年报后,董事会都会提请股东大会审议批准董事会在来年适当的时候可增发不超过20%的新股而不需要再开股东大会。这样,大股东完全可以在股价低迷时再打个8折配售20%的新股给所谓的独立第三方,实际上这些人是不是独立的呢?也有临时公告向全体股东增发或向特定投资人增发的,向全体股东增发时,经常会大幅折价,相当于强制小股东去购买,因为不买的话除权损失很大,这个时候股价往往会暴跌。比如2010年底(HK0449)志高控股曾巨幅折让82%增发50%的新股,股价立马就暴跌了一半,到今天股价不到2成了,志高空调在业内也是有头有脸的知名企业啊。笔者所指的配股是老股东向特定投资人折价出售旧股,一般是通过投行或券商代销。大股东或二股东配股基本代表了他们不看好公司发展,改善生活之类的借口难以信服,这些股份毫无疑问是会转到小股东手里来的。比如(HK0336)华宝国际,大股东一边拉抬股价一边配售旧股,累计套现了近100亿元,尽管这票没有增发,但实际上这100亿就是小股东掏了腰包。(HK1068)雨润食品的大股东则是一边高位增发一边配售旧股,累计套现了50亿,类似的案例非常多。
三、CB(即可转换债券)是搅肉机 CB一般是两种,一是借壳上市时或老千股发行天量的低价CB,把股价拉抬上去后行权换股然后转给代销商,最后慢慢散货给小股东,坑人无数;二是真实的融资需求,既有债券的保底收益又有可能转股的超额利润。但香港的CB似乎可以随意修改行权价格,比如2331李宁向TPG发的CB,去年就趁着增发无耻的大幅下调了行权价格,这种行为就是出老千。基本上,港股凡有CB的,都不是什么好现象。有CB的股票笔者中过地雷,它是(HK0904)中国绿色食品,大约在两年多前,出年报的前一天买入(HK0904),看它估值低,也有分红,想投机一把,结果晚上公告说年报要推迟几天出,第二天股价暴跌40%,最后财报出来并没有任何异常,但股价却再也没回上去。(HK0904)的报表上,常年趴着上十亿的现金,它除了CB外,并无银行贷款,而且可转债的利息率以前是很低的,所以看似不是大借大贷问题。去年中它终于出公告说原本即将到期的13.5亿人民币可转债无力偿付,建议先付尾数,其余10亿展期3年,并大幅上浮利率,结果不但这个可转债跌到50块以下,股价更是从以前最高的10多块钱跌到了现在的9毛钱。不过,如果你对公司和CB足够了解,也还是有套利机会的。就拿(HK0904)的这个CB来说,它到期后上市公司无力偿还,提议债权人展期,从而导致CB价格从106块跌到45块。由于上市公司并无银行贷款,业务也还是有相当比例是真实的,大股东显然不愿意放弃上市公司这个平台而违约清算,当时先是拉了沱牌酒的一个子公司进来定向增发,收的资金可以先付CB中的25块钱,同时也上调了CB利率并下调了CB转股价格,并分三年还本付息。那么这个CB在45元买入其实是非常便宜的,投资者完全可以将CB换成股票然后折价抛掉而获得一些利润,可以说是一个无风险的套利。(HK0904)的CB在新加坡交易,关注的人极少,基本是欧美机构在定价,由于欧美机构对中国的企业并不了解,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看好中国或看好某个行业而分散配置一点,占基金仓位一般都很低,经常不到1%,所以一有风吹草动,这些基金往往都是无条件斩仓出局,这就导致CB的价格有时像股票一样大幅波动。由于债券的受偿权利在股票之前,所以实际风险是要小很多的。大陆人由于关注这些产品少,券商又没有公开的报价和宣传资料,同时单笔交易一般在100万港币以上,所以交投很不活跃,也因此存在投资的机会。
四、优先股的转换危机 似乎香港的优先股都是为转股而设的,一般是在借壳上市或收购时配套发行,类似CB。也有还比较靠谱的优先股,比如(HK3899)中集安瑞科,由于当初中集借壳介入时发行了大量的优先股,为了保证25%的流通盘比例,(HK3899)近两年一路上涨而中集一路将优先股转换成普通同时配售套现,可股价至今涨势不止,原因是(HK3899)的业绩确实不错。
五、回购也可能是象征性的 每年年报后,董事会都会提请股东大会审议批准董事会在来年适当的时候回购不超过10%的股本而不需要再开股东大会。一般来说,回购股票都有利于提高老股东的每股收益,也是维持二级市场价格的利好行为。但很多时候,公司其实只是象征性的回购一点股票,做市值维护,以便大股东之后减持套现或增发新股,所以这个也还得具体分析。
六、私有化会终止长期持股计划 一说到私有化退市,我们就能联想到阿里巴巴,这个神一样的公司最近为了选择在香港或美国上市而花招频频。目前A股市场除了少量吸收合并退市情况外,还没有出现过大股东全额收购股权从而私有化退市的案例,但港股市场上,每年都有好多宗。比如当年的阿里巴巴(HK1688),这个公司2007年以13.5港元,超过100倍的PE上市,上市时味道做得很足,就如同现在频频出手收购概念公司造势一样,当时市场关注的是它的高成长,所以开盘价高达30元,250倍的PE。5年过去了,尽管阿里巴巴的利润翻了一倍,公司经营也很健康,但股价却一路下滑到6块多钱,投资者损失惨重。如果我们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持有,甚至越跌越买,以为业绩增长最终会带动股价上升,那你就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大股东并不怕股价下跌,它甚至喜欢下跌,去年2月,在股价极度低迷的情况下,大股东提出全盘私有化并退市。香港市场经常会玩这种游戏,市道好时高价IPO,市道差时低价私有化,上市公司被大股东玩波段游戏。所以,就算是报表数据良好,价格低廉,小股东也是可能没法将价值变现的。A股尽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但还没有私有化案例出现,这也证明了绝大部分A股的估值其实仍然不够吸引力。未来A股在全面做空机制形成后,加上改为注册制使得容量不断扩大估值下降,可能会出现私有化案例。
&&第三部分、融资融券与完善的沽空机制
一、融资买入 在香港,融资融券最初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后来一直到80年代才形成统一规定。所谓融资,在香港通常称为“孖展”,取的是美国对此业务的叫法“Margin”的谐音,即客户以自有证券做抵押通过证券公司等借入资金购买股票或申购新股;所谓融券,也称卖空,即客户向证券公司借入股票后卖出,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借股票买回还给证券公司。在香港市场操作孖展业务,投资者根据需要在选定的证券公司开设孖展账户(保证金账户),超出自有本金的部分由证券公司或银行以客户帐户上的证券作抵押提供融资支付。一般来说,哪些股票可以进行孖展交易,会由证券公司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而孖展比例(孖展融资额占购买证券所需全部金额的比例)亦会不断调整,例如40%的孖展比例,即你买入10000元市值的股票,自有资金必须为6000元,孖展融资4000元,由此资金杠杆为1.5倍。一般来说交易软件上可以看到比例值,资金较大的专业投资者,可融资标的和融资比例都可以直接和券商谈条件。投资者开设孖展账户,可以博取更高的投资收益,但同时,也会杠杆放大风险。另外,证券公司也可以将孖展账户内的股票,不经客户同意而出借给融券做空的人,这极大的方便了借货做空。
二、 融券做空A股现在虽然也有融券业务,但沽空机制并不完整,一是开户券商能借货的比例很低,多数时候根本没货可以借,既不能直接向其他股东借,也不能让券商直接从开保证金账户的客户里划走;二是平仓方式单一,无法场外交易平仓;三是内地各级政府和证监会有对造假的包庇、对泡沫的容忍和对沽空的罪恶态度。在香港的融券交易中,卖空的基本都是蓝筹股,开户也比较麻烦,得特别申请并经香港税务局审批,前后历时一个月。买卖时首先需要向证券公司或是股票经纪人借入股票,在市场上卖出,然后在约定的时间内从市场上买回股票还给证券公司或是经纪人。此外,在融券交易中,通常还会涉及第三方,因为证券公司或是经纪人如果自己手中并没有股票,就需要向其它证券公司或是基金公司等借入股票,并转借给客户,这之间的借贷利率完全是双方协商的,不同时间不同的股票可能借贷利率都不一样,一般要比按揭贷款利率高4-5个百分点不等。笔者没有直接参与过融券做空,但曾有几次因为分析财务造假而和做空机构有“亲密接触”。实际上机构做空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财务造假,而是公司出现业绩下滑的拐点时,业绩和估值双杀出现前进行的战略沽空,比如今年的(HK1880)百丽国际。如果是发现财务造假而做空,那么:做空首先要评估一下大股东的实力,一般来说,严重做假的公司都是民企,而国企特别是央企,没有严重做假的动机,最多是为了政绩做短期平滑,或是资金挪用,多数是不作为窝里斗无效率。民企的老板如果实力雄厚,那他可能在短期内托住股价,这对做空应该会很不利;二是做空时机的选择,最好是在业务和市场的拐点处爆料,因为做假的证据掌握在做空者手中,你可以等待和选择在任何时点曝光。做空时,你应该要先借入股票谈妥条款之类的,时间就是金钱,选时不好逆大势而为的话,风险可能是无穷的;三是做空的证据要硬,让大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人没有反驳的余地。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怀疑人家做假,我们可以选择回避它,因为我们不是公司内部的人,很难得到确凿的证据。但你要做空的话,没有证据就不行,不但起不到震憾效果,还容易被公司反咬一口。毕竟你是希望股价下跌的,下跌得原有的小股东抛掉手中的股票,而一般人都会有禀赋效应,宁愿做斯德哥尔摩症患者,也不会轻易认错割肉出局;四是选择的标的要适合平仓,因为你先借货卖掉后,最终你总是得买回来还货平仓的。所以如果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那你在二级市场上就很难买回足够的货而股价不上涨。如果想场外交易平仓,特别是股价长期停牌的那种,因为借货是要付利息的,所以最好是选股东中有大私募的股票,若是公募,人家可能不收表现提成费,所以公募宁可硬撑着让账面好看些也不愿意折价卖股套现止损,这就使得沽空方无法买回股票平仓,不能平仓你就得不停的付利息。完善的沽空机制,长期有利于多空力量的平衡,但短期会加剧市场的波动。港股没有ST和强制退市制度,但因为被质疑造假而停牌甚至清盘退市的事件时有发生。一旦长期停牌甚至退市,投资者可能血本无归。综上所述,投资港股虽然有很多的机会,但也会面对更大的风险,A股市场相对比较单纯,投资者应该多了解两地市场的差异,以避开港股市场里的各种陷阱。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em id="authorposton-4-14 21:39:06
原创文章吗?写得真好!!分析得很全面!!
新股,仙股,权证,都经历过。新股不了解的,轻易别认购,否则可能仅有上市第一天有短暂解套机会;仙股不知底在哪且如楼主所说变现不易;权证千万别贪!!!:)
width:100%">
大家正在浏览:
论坛管理员
衍生品话题
百度期权进入本站
手机百度期权论坛随时随地刷在线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股股权激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