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块人民币求2017年1月3日人民币9月22日上映的电影 捍卫者 高清资源,或者可以邮箱发送的已经下载的电影,不要TC的。

电影捍卫者(2017)高清完整版百度云或者其他种子资源_百度知道
电影捍卫者(2017)高清完整版百度云或者其他种子资源
在各种网站都找了,只有枪版,没有真正的高清版。就连优酷、iqyi上面都没有完整视频,不知道有没有大神当时保留了高清完整版?如果真是高清版,还可以追加悬赏!
我有更好的答案
快点保存哦,避免失效。捍卫者 第一季 百度云资源如下:链接: ,提取密码:Love如果没有什么问题,记得采纳哦。拿走记得点赞~
我说的很明白呀,是2017年的捍卫者,你这是什么呀
电视剧 捍卫者
采纳率:75%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昨日,电影《捍卫者》在梅城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剧场点映。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丽霞,电影出品方、主创团队、姚子青后人等到场参加点映式。
《捍卫者》由平远籍企业家赖国传投资亿元拍摄打造,由佳泽(上海)影视文化工作室、北京盛钰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大地时代电影发行(北京)有限公司发行,廖希、韩平联合执导,白恩、赫子铭、吕星辰、王璐等主演。影片主要讲述了淞沪会战中平远籍将领姚子青率领600壮士运用战略战术与敌人斗智斗勇,死守宝山城,最终寡不敌众,全营官兵壮烈殉国的故事。影片将于9月22日全国上映,并将在全国大学校园展开免费观影活动。
张丽霞说,上个世纪,有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道路上付出了热血和生命,电影《捍卫者》将梅州籍将领姚子青率600壮士与日军浴血鏖战死守宝山城的故事搬上大荧幕,以纪念和缅怀他们,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繁荣安定。期望通过影片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据了解,出品方将用净票房收入的10%与广东省棕榈公益基金会共同成立关爱抗战老兵的专项基金,并将把其中部分款项捐赠给梅州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协会,旨在改善抗战老兵晚年生活,为抗战老兵提供物质及精神上的关爱与帮助。
为求真实感下“狠功夫”
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改编,影片中要如何还原悲壮的历史,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再现宝山守卫战的惨烈,让历史和英雄直达观众内心,对剧本的创作和拍摄的方式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追求真实感、纪实性及观赏性,让镜头穿越时空般地回到过去,影片主创团队对该影片下了“狠功夫”。
《捍卫者》剧照
在创作期间,从采访姚子青的后代,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从抗战史料中收集素材,创作团队最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十八易其稿才打磨出剧本。在随后的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各个环节工序,精益求精,甚至不惜从头再来,《捍卫者》最大化的将资源和费用用在了制作上。
为了真实再现当年战况的惨烈和英雄的壮举,同时让影片有着极大的观赏性,阵地战、夜战、白刃战,每一场的战争场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以迥异风格,带出全然不同的震撼。
导演廖希(左二)携主创团队与观众交流。
影片体现客家元素
饰演姚子青的演员白恩表示,他不希望把姚子青演的“高大上”,而是希望演的生动。他说,演绎过程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姚子青的心理和信念,尤其是剧情以时间轴推进,在七天时间里姚子青每一天心理的细微变化。为了拍好影片,他还刻意学了客家话,剧中有对白用客家话呈现。
主创团队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赢得了业界的认可。今年,该影片从多达200多部国产电影报名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脱颖而出,入围中国新片展映单元,而且是唯一一部入围的战争类型片。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
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
今天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
——姚子青
姚子青,1926年10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队,1929年2月第六期步科毕业,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任上尉连长,1936年升任陆军第九十八师第二九二旅第五八三团第三营中校营长。日至9月7日奉命坚守宝山城,与日军浴血奋战六昼夜,经过激烈的巷战肉搏战,终因敌众我寡,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消息传出,震惊中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追授姚子青为陆军少将。
为每一位保家卫国的战士们
综合:梅州日报、梅州时政、梅州微闻联播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拒绝访问 | www.mrcjcn.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mrcjcn.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13feadca6be439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日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861)|人民币汇率中间价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新浪财经讯)9月22日消息,今日央行公布兑美元中间价报(6.5861)。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861元,1对人民币7.8652元,100日元对人民币5.8569元,1对人民币0.84371元,1对人民币8.9419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5.2196元,1对人民币4.8041元,1对人民币4.8788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6.7867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3434元,人民币1元对0.63727马来西亚,人民币1元对8.7901俄罗斯,人民币1元对2.0176南非,人民币1元对171.98,人民币1元对0.55769阿联酋,人民币1元对0.56939,人民币1元对39.4083匈牙利,人民币1元对0.54382,人民币1元对0.9459,人民币1元对1.2101,人民币1元对1.1843,人民币1元对0.53231,人民币1元对2.7151。
责任编辑:小浪快报《捍卫者》,德式盔总算是名副其实,终于看到了不是神剧的抗战片
军事历史研究者
关键字: 宝山保卫战调整师德盔师水壶师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光亭】
9月22日上映的以淞沪会战宝山保卫战为背景的《捍卫者》,可以说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不是神剧的抗战片,虽然在服装和史实上还稍有瑕疵,但是情节设计人物刻画,都还算是相当不错了,值得点赞。
电影《捍卫者》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不是神剧的抗战片
德式盔总算是名副其实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众多的抗战题材影视剧中,似乎德国M35钢盔就成了抗战国军的标志,不论是抗战早期还是后期,也不论是中央军还是杂牌,只要是国军就必定人手一顶德式盔。可能是因为M35德式盔外形确实很漂亮别致,容易吸引眼球,而且抗战时期的国军也确实曾经装备过。
但是国军装备德式盔是在1936年前后,虽说总共陆续进口了有将近40万顶,从数字上看并不少,但是和数百万中国军队的总兵力来看,比例并不大,当时也主要装备德式师和特种部队——当年的特种部队是指炮兵、工兵、装甲兵等技术兵种,而不是今天所说的突击队性质的特种部队。
而且随着德国和日本结盟,1938年之后德式盔的来源就完全断绝了,由于M35钢盔是用一整块钼钢薄板经过多次机械模具冲压成形,然后再对钢盔边缘进行卷轧,这种加工工艺在当时没有几个国家能掌握,中国根本无法自行生产,所以1938年之后德式盔就逐渐随着在战争中的损耗而在中国军队中消失,成建制部队装备几乎不可能再有了。
其他抗战剧中头戴德式盔的中国军人形象
而影片《捍卫者》表现的是1937年8月淞沪会战中的宝山保卫战,而且守卫宝山的是98师292旅583团3营,98师就是德式师,时间、部队都完全符合历史,所以影片中的国军都戴德式盔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只是中国军队装备的德式盔只有左侧有青天白日徽,影片中则是左右两侧都有。
历史上中国军队配发的德式盔只有左侧有青天白日徽
请注意,德式盔右侧是没有青天白日徽的,而图2的道具上右侧也有,显然错了
应该说《捍卫者》在服装道具上还是下了点功夫,中国军队的军服基本没有大的BUG。日军军服历来是抗战片的重灾区,各种款式的军服混搭。《捍卫者》里的日军都是昭五式军服,也就是日军1930年之后开始配发的制式军服。日军的下一代军服九八式要到1938年开始配发部队,所以淞沪会战时期的日军肯定是昭五式军服,其特点就是立领,领章用颜色来区分军兵种,军衔是采用和肩膀垂直的纵向肩章。
不过《捍卫者》还是没能尽善尽美,在军帽上出了纰漏,日军都是戴着最著名的软式战斗帽。而昭五式军服配套的是大盖帽,鬼子兵最具标志性的战斗帽是九八式军服的制式军帽,要到1938年之后才大量出现。或许是日军戴战斗帽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所以《捍卫者》也就未能免俗。
日军的昭五式军服立领和肩章,制式军帽应该是大盖帽
《捍卫者》中的日军,军服是昭五式,但军帽却是战斗帽,这样的混搭肯定是错的
德械师远没有想象得那么强
戴德式盔的除了极少数部队外,绝大部分都是德式师,这也是中国军队当时最精锐的部队,所以当年日军只要看是戴德式盔的部队就知道遇上硬茬了,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其实德式师或者说德械师都是后人起的俗你,当时并没有这样叫法,正式名称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调整师”,这是根据军事委员会1934年12月提出的整军方案,计划将全国军队分批整编,每期6到10个师,最终到1938年完成组建30个调整师和30个整理师。
调整师是第一步的简易编制,先成立教导总队作为标杆部队;整理师是下一步的加强编制,计划成立教导师作为整理师的标杆部队。
但是由于要达到整军的标准,需要大量的资金采购装备,所以直到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才刚刚完成了60个调整师,而且其中除了教导总队的编制和装备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还少了1个卫生队),其他调整师或多或少都比规定的编制缺少装备和单位。
就拿《捍卫者》中参加宝山保卫战的98师292旅583团3营来说,98师是第三批调整师,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时才刚刚开始整编,除了轻武器基本到位,师团队属火炮都还没有开始装备,和第一批的调整师还有相当距离。
德式师只是后人起的俗称,正式名称是调整师,是中国军队最精锐的部队
在影片《捍卫者》中姚子青提到自己一个营有4门迫击炮、16挺重机枪,按照调整师的编制规定,每个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排。每个步兵连配备9挺轻机枪(全营共27挺),机枪连则是6挺重机枪,迫击炮排是6门82毫米迫击炮。和影片中所说还是有些出入。
按照规定,调整师的每个步兵团编制1个装备6门20毫米机炮的炮排,每个师编制1个装备24门7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营,但实际上在60个调整师中,只有87师和88师编有炮兵营,其他58个师都根本没有!而第三批的20个师更是连每个步兵团编制里的炮排都没有!
而日军每个步兵中队(相当于连)虽然没有迫击炮,却编有9门掷弹筒;每个步兵大队(相当于加强营)编有1个装备3门75毫米步兵炮的炮兵小队;每个步兵联队(相当于加强团)编有1个装备12门75毫米步兵炮的炮兵中队、1个装备6门37毫米反坦克炮的反坦克炮中队和1个装备4门75毫米野炮的野炮中队;每个常设四单位制挽马师团编有1个装备48门75毫米以上口径的各种火炮的野炮联队。
以调整师和日军常设四单位制挽马师团相比,兵力是1.3万人对2.2万人,步骑枪是约3500支对约6500支,轻机枪是324挺对432挺,重机枪是72挺对144挺,迫击炮(掷弹筒)是72门对162具;小口径炮是24门20毫米炮对24门37毫米炮;除了87师和88师编有24门榴弹炮,其他调整师都没有75毫米火炮,而日军每个师团则有72门75毫米步兵炮和64门75毫米榴弹炮。
也就是说,在步兵班排这两级单位,双方的武器还基本相当,但从连级单位开始,随着编制单位越大,重武器的差距就越大,尤其是大口径火炮方面,差距就急剧放大。而且日军在战时还常常会临时加强配属炮兵单位,那样火力上的对比就更为悬殊。
调整师的机枪班,在轻武器方面,中日两军差距还不大
需要指出的是,调整师还是中国军队编制和装备最好的部队,其他很多部队甚至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例如川军和黔军一些部队,师级单位就只有区区几门60毫米迫击炮!所以在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不得不以人力上的优势去弥补火力上的劣势,说白了就是用血肉之躯去和日军的炮火搏杀。通常情况下,防御作战要5:1的兵力优势,进攻或是野战更是要10:1的兵力优势,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淞沪会战中日军炮兵阵地,在抗战期间日军在炮兵火力上对中国军队占有压倒性优势
影片中3营给人印象最深的武器莫过于手榴弹了,这种长柄手榴弹是德制M24手榴弹,当时调整师每名士兵携带两枚M24型手榴弹,放在一个帆布手榴弹袋内,从当年留下的照片看,手榴弹袋除了两联装的,还有五联装,甚至八联装的。手榴弹袋有挂在胸前的,也有斜背在腰间的。
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手榴弹是最有效的武器,首先手榴弹的距离也就三五十米,这样的距离能够有效抵消日军的炮火优势,基本上就是近战了。其次手榴弹投掷没什么技术难度,训练简单,对于普遍没有文化的中国军队基层士兵来说,这是最容易掌握的武器,一个新兵半天就能熟练掌握。
而且手榴弹制造简便,也是缺乏现代工业的中国能在战时不需外援大量生产。因此,在抗战中,手榴弹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日军的战史中经常可以看到手榴弹战的记载。
中国士兵投掷手榴弹的历史照片,他手持的就是M24手榴弹
和真实历史的差距
《捍卫者》在片头就说明是根据淞沪会战中的宝山保卫战的真实历史改编,8月23日,日本陆军的第3、第11师团分别在宝山南面的张华浜和宝山西北的川沙口登陆,中国军队之前围攻驻沪日军的态势就此逆转,转为抗击日军登陆部队的进攻,战局也进入了淞沪会战的第二阶段。
淞沪会战第二阶段作战示意图
宝山县城位于吴淞镇以北,紧邻长江,有公路与月浦、罗店、刘行、杨行等地相连,而且正处在日军两个师团的登陆场之间,对于屏障中国军队防线重点的罗店、大场以及割裂日军两个师团的联系,意义极大。
日军登陆时宝山守军只有56师的2个连,在日军猛攻下被迫撤出宝山县城。
24日,98师全力反击,一举收复狮子林、宝山和吴淞镇。姚子青率领的98师292旅583团3营也正是在这次反击中进入了宝山县城,随即开始担负宝山县城的防御。
影片中对这一史实也有反映,开始是由8营守备宝山县城,在危急关头,姚子青率3营赶到,击退了日军进攻,8营的残部由李大成指挥也并入了3营。
8月底,日军攻占罗店、吴淞镇,准备直趋月浦,但是狮子林、宝山一线的中国军队对日军侧背威胁很大,因此日军便决定先攻占狮子林、宝山,打通两个师团之间的联系。
9月1日,日军攻占狮子林;9月5日,日军攻占宝山以南的三官堂,宝山县城就此成为陷入重围的孤军。通常认为守备宝山的姚子青3营有六百人,还称之为六百壮士,而实际上根据调整师的编制规定,一个满编的步兵营总兵力为755人,3营此前没有经过大的作战,实有兵力应该在700人左右,再加上原来宝山守军的残部,很可能要接近800人。
9月5日中午,日军投入约2个大队的兵力在飞机、舰炮和坦克掩护下开始猛攻宝山县城,15时前后,日军在宝山东北的主攻方向就已经突破了3营的城郊阵地,而且在西门、南门也已经迂回到了城门附近,因此姚子青只能率部撤入城中。影片中姚子青在城郊出奇制胜,击退了日军,整整坚持了两天,这显然是艺术加工了。
《捍卫者》的剧照,影片还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
影片中在击退了日军进攻后,还出现了一位龚副旅长来到宝山县城视察,并将姚子青要求增援的请求报告了方旅长,方旅长随即派出仅有预备队1个营增援宝山。
98师最早的前身是川军赖心辉的第22军,1930年中原大战后,赖心辉被免去军长职务,22军番号被撤消,所辖部队被改编为新编第11师、暂编第19旅和新编第7师,1931年,新11师被陈诚强行缴械改编,改称第59师,纳入了陈诚土木系。1933年3月,59师在围剿红军时大部被歼,98师就是在59师的残部基础上组建的,此时的98师各级军官基本都是黄埔生,可以算是纯正的土木系部队了。
师长夏楚中、副师长王甲本。下辖第292旅和294旅,其中第294旅旅长方靖,副旅长龚传文,这和影片中正好吻合,也有一些资料把姚子青所在的583团算到了方靖294旅的麾下,但实际上583团隶属于292旅,旅长吕国铨,副旅长陈集辉。
增援宝山在历史上也是事实,98师在接到姚子青的报告后,确实派预备队587团的1个营紧急驰援——587团是隶属294旅的,但这个营在增援途中遭到日军飞机的迟滞轰炸,不但人员伤亡惨重,而且时间也都大受耽搁,最终没能及时赶到。
姚子青率部退入城中,宝山县城的城墙是土墙,而且并不高大,对于有重炮和坦克的日军完全不是什么障碍,因此无法进行据城防御,只能依托城内建筑进行巷战。6日天亮后,日军先以炮火猛轰,并使用了大量硫磺弹,这点影片也真实反映了。随后日军冲入城内,姚子青在东门阵亡,激战至10时左右,宝山陷落。影片中将姚子青的结局描述为在巷战中牺牲,可能更符合史实。
80年代还残留的宝山城墙,可以看到并不高大
日军占领宝山县城在城头欢呼胜利,城墙上的缺口清晰可见
今天原来宝山县城已经基本荒弃,1996年在宝山区友谊路1号临江公园内宝山城墙的遗址处。人民政府设立了“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纪念碑。
姚子青牺牲处的纪念碑
当年国民政府的报道和宣传以及后来的正史都说3营除二等兵巍建巨一人外,全营其余人全部壮烈牺牲。在影片《捍卫者》中也安排了姚子青让自己的传令兵魏明扬带着小乞丐突围。但是日军战报和一些军官的回忆,当时3营有部分人从西门突围,日军进行了截击,并杀害了一些俘虏的官兵。
另外,根据对抗战史研究有很深造诣的胡博考证,3营的军官中至少就有上尉营附李贻谟、中尉连附康厚泽、少尉排长钟汉英和少尉排长杨镜秋等4人生还,因此3营全员殉国的说法更多地是出于弘扬舍身取义的浩荡正气和激励民心士气的宣传考量,这也无可厚非。
至于日军在宝山保卫战中的伤亡,大多数资料都语焉不详,没有明确的数字,有些则提到日军仅在巷战中就有200人阵亡。而根据日军战史,在宝山县城的作战中,全部阵亡还不到100人,即便损上负伤的,伤亡总数也不过400人左右。
有些人自然会认为日军肯定是大大缩水了伤亡数字,但是放到整个抗战时期的中日两军的伤亡对比来看,通常防御作战要以5:1的兵力优势,宝山之战姚子青的3营总共不到800人,却要抗击日军2个大队近千人的进攻,兵力对比上毫无优势可言,火力上的劣势就更加悬殊,又是后援断绝的孤军奋战,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还能取得差不多2:1的伤亡交换比——整个淞沪会战的双方伤亡交换比也要接近6:1,所以3营的战绩已经可以说是相当辉煌了。
要知道在整个抗战中,中国军队正是以巨大的牺牲才换来了最后的胜利,牺牲之惨烈完全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哪有像抗战神剧里那样随随便便就能干掉成百上千的日军。
所以说《捍卫者》虽然还有些瑕疵,但却是近年来少有的不是神剧的抗战片,单冲这点,就应该支持,更要向那些在抗战战场上浴血奋战,献出了自己生命和鲜血的捍卫者,敬礼!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原标题:《捍卫者》,德式盔总算是名副其实,终于看到了不是神剧的抗战片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荀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1月3日人民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