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未来5-10年有潜力的就职行业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12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一、二、三、四、五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668个,约为日本的3倍,每百万人拥有l0万人以上城市0.5个。日本l995年1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7 485万,占全国人口的59.6%,而1998年中国该比重仅为23.0%,其中的差距主要在于规模结构,而在于城市数量。可见,城市数量是关键的问题,在中国当前已经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如果城市国建制镇确实是过于分散了。其次,从表9―4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日本3万人~10万人的城市是城市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达到该规模的市町村个数占l0万人以下市町村个数的近1/5,其绝对量是日本l0万人--20万人城市个数的4.8倍。正因为如此,日本l0万人以上的城市体系发育有一个良好的更小规模等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区域空间结构可以有许多个研究层面和研究视角,本章主要从三个角度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历程,即区域重心的变化轨迹、核心一外围区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区划的沿革。 物理学中重心的含义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年的l3.15%,空间偏离距离由467公里减少到230公里,减少了237公里。工业重一6,对AN重心的偏离主要表现为东西偏离,l995年时工业重心比人口重心向东偏离了230公里;南北偏离很小,1995年时仅为3.4公里。经济重心的偏离程度由12.8%减少到l990年的7.97%,实际距离由224公里减少到139公里,数量增加了,各类生产要素必然根据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分别流向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及小城市,从而形成相对合理的、宝塔型的城市规模结构,并同时实现城市规模的递次升级。因此城市化过程必然是伴随着一大批村庄由村发展为镇进而发展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的过程。对于城市化来说,关键在于作为整个城市体系基础的小城市的多寡。从大力发展整个城市体系的基础――小城市的角度看,很有必要降低设市标准。这不仅仅是因为降低设市标准可以直接增加小城市数量,更重要的是降低设市标准,可以成为具有发展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建制镇加速发展的巨大激励力量,从而促使其实现由镇到市发展的质的飞跃。我们从下面对日本小规模城镇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小城市发展的重要性。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务”? 为了便于与中国不同规模等级的建制镇进行比较,我们将日本10万人以下的所有市町村④分为四个规模等级:3万人~10万人,1万人~3万人,0.5万人~l万人以及0.5万人以下。由于缺乏中国所有建制镇的规模结构资料,这里仅以小城镇较发达的浙江省台州市的l03个建制镇为例,分析其规模结构及与日本10万人口以下的市町村规模结构的差异(见表9―4)。 如果说表9―2反映出10万人以上的城市规模结构中,中日差别不大的话,那么表9―4反映出中国与日本l0万人以下市町村的规模结构相比,建制镇的规模结构明显太小。在4个规模等级的居民点中,中国台州市的前三个等级无论是个数比重还是人口比重都低于日本,差异最大的是5 000人以下的居民点等级,中国5 000人以下的建制镇个数比重高达83.5%,人口比重达17.9%;而日本5 000人以下的町村个数及人口比重仅分别为22.5%和4.1%。在日本,居住在5 000人以下的町村中的人口已经寥寥无几,而在中国5 000人以下的建制镇人口比重近1/5。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台州市选取的比较对象是被视为“城镇”范畴的建制镇,还有占总人口2/3的居民居住在比建制镇更小的乡镇和村落中;而日本选取的是所有居民点,也即拿我们的城镇与日本的村庄比,我们的镇规模仍然太小,说明中 级的城市作基础。而中国台州市3万人~10万人的建制镇只有5个,个数比重仅占4.9%。台州市这5个3万人~l0万人的建制镇都是县城,非县城的建制镇没有一个达到该规模等级。根据统计,中国农村建制镇镇区的平均人口是4 518人④,距离能够发展成为小城市的10万人口的标准还十分遥远,城市体系的发育缺乏低一层次城镇的充分发展做物质基础。从调整城镇规模结构、促进城市化进程的角度看,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要建立和发展一大批3万人~10万人的小城市,为大中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必要的措施是通过制度创新,降低设市标准,拉开3万人以上城市与农村建制镇的距离。果能如此,那么中国的大部分县城都可望在短期内发展成小城市,另外一大批发展良好的中心建制镇也可以通过努力发展成为城市。这样,3万~l0万人口规模等级的城市数会大大增加,从而为更大规模等级城市的发展创造最基本的载体和物质条件。另一方面,3万人~10万人的城市应该也是对中国农民最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等级。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对到大中城市工作和生活觉得不现实,认为距离自己十分遥远,而且还缺乏安全感;而对于附近的可望又可及的小建制镇,又觉得缺乏新鲜感,而且建制镇规模小,能够提供的各项服务十分有限,对农民吸引力不大。只有比小建制镇发达又能够融人其中的是大建制镇,或者说是我们所建议的3万人~10万人的小城市。在这里,他们觉得既可以安定地工作与生活,又确实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因此,降低设市标准,大力发展3万~l0万人口的城市,是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的,也是中国比较可行的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标准? 从大力发展整个城市体系的基础――小城市的角度看,很有必要降低设市标准。这不仅仅是因为降低设市标准可以直接增加小城市数量,更重要的是降低设市标准,可以成为具有发展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建制镇加速发展的巨大激励力量,从而促使其实现由镇到市发展的质的飞跃。我们从下面对日本小规模城镇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小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以重心支撑物体,则物体的各部分处于平衡状态。本节借用物理学中重心的概念,用来表示某一现象在特定区域内分布的平衡点。重心在区域内所处位置的不同反映出该现象在特定区域分布均衡状况的差异。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从对重心偏离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我国人口重心、工业重心和经济重心对地理重心的偏离程度很大。地理重心约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而2000年的人口重心约在河南省桐柏县,工业重心约在安徽省涡阳县,经济重心在河南新蔡与安徽交界处,它们与地理重心之间的直线距离分别为981公里、1 215公里和1 127公里。这说明我国的人口、工业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地理分布上确实是很不平衡的,明显地向东倾斜。 第二,我国工业重心、经济重心对人口重心的偏度相对比较小,2000年其总偏离程度分别为l4.3%和9.5%,其直线偏离距离为249公里和166公里,这说明我国工业、经济与人口的地域分布具有一致性。也即:相对于人口分布来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在地域上是相对均衡的。很长时间以来关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理论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平衡。我们认为:评价一国一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均衡,不能只看在地理分布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要看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是否相适应。因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不是使工业和经济在国土上平均分布,而是努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绝大多数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大部分人民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从这一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是基本均衡的。 第三,从建国以后到90年代初的主要时期,区域重心偏离程度,包括工业重心、经济重心对地理重心、A m重心的偏离程度是不断缩小的。相对于地理重心而言,工业重心偏度由1952年的75.13%减少到l990年的67.4%,经济重心偏度的变化复杂,有增有减,但总的趋势是减少,特别是由l952年的62.8%减到1990年的61.96%。这期间,人口重心对地理重心的偏度变化不大。对人口重心而言,工业重心偏离程度和经济重心偏离程度缩小得更快:工业重心偏度由1952年的26.7%减少到l995减少了85公里。其中南北偏离度更由8.52%减少到0.87%,空问偏离距离由149公里减少到15公里。 第四,需要指出的是:90年代以来,特别是l995年以来,工业重心、经济重心对地理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偏离程度开始扩大了。工业重心对地理重心的偏离度2000年比l990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对人口重心的偏离距离2000年比l995年增加了近20公里;经济重心对地理重心的偏离程度2000年比l990年扩大1r2.5个百分点,对人口重心的偏离程度2000年比l990年扩大了l.5个百分点。虽然扩大的幅度不大,但是趋势是明显的,表现是全面视。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核心区是指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外围区则是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低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判断通常用人均GDP的标准化值为标准。计算方法如下:某地区人均GDP标准化值=(某地区人均GDP-全国人均GDP)/各省区人均GDP的标准差公式中,全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均按加权平均法(以各省区人口数加权)计算。显然,当某省区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值时,标准化值为正,否则为负。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判断指标值各有不同,有不少学者将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大于0的省区均视为核心区。①我们认为GDP的标准化值为正,只是表明该地区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不一定就能够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要成为核心区,需要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根据人均GDP标准化值的大小,将全国戈Ⅱ分为三类地区: 核心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大于0.5; 外围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小于一0.3; 过渡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介于一0.3~0.5之间。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1952年,中国有8个省区的人均GDP标准化值大于0.5,成为全国的核心区。这8个省区分别是11
京、津、蒙、黑、吉、辽、沪和新疆,除了上海和新疆以外全部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外围区在空间分布上比较分散,既有西南、西北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也有华东、中南的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东北三省都在核心区,华北地区都在核心区和过渡区,西南地区都属于外围区。年间,中国的核心区和外围区的省份分别减少了3个和2个,过渡区的省份由10个增加到l5个。核心依据。区内相似性体现在区际之间就成为区际差异性,这是区域分工的基础。综合经济区的区内相似性与区内合理的经济联系相适应,经济区内部稳定、合理、密切的经济联系使区内经济得以成为整体,否则经济区如一盘散沙,形不成综合经济实力,综合经济区也因此失去意义. (2)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综合经济79.请分析评价中国现阶段经济区划的方案。 诸多方案,每一个都是作者长期研究的成果,都有其科学合理的内涵。但是又都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摆脱传统六大经济协作区的思维定式,因而也就很难客观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新形势下形成的区域经济格局。在邹家华的方案中,比较多地考虑到改革开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比如划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等等。但是,取策略的可应用性,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摸清解决问题的路径。同时,还必须准确地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势和宏观环境,分析宏观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随时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不仅如此,还要求战略的制定者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够准确掌握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尺度,并将这区集中在三大直辖市和东北地区,外围区集中在西南、中南和华东地区,西南地区都属于外围区,西北地区都属于过渡区年,中国核心区与外围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核心区明显南移、东移。新增加的核心区是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黑龙江由传统的核心区降为过渡区,核心区总数由5个增加到8个。外围区的数量大大增加了,过渡区的数量大大减少了。西北五省区中,有四省区由过渡区降为外围区。外围区的省份数量明显增加很多,包括了西南、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和中南的部分地区,表明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拉大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l978年中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区都属于过渡地区,但是,到2000年大部分省区却都加入了外围地区的行列。当前,中国的西部开发如火如荼,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中部地区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政府应该给予中部地区什么样的支持,才能够真正发挥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承东启西的作用? 中国有一批省份半个世纪以来的经济地位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核心区的省份有北京、天津、上海和辽宁。其中上海人均GDP的标准化值一直遥遥领先,l952年、l978年和2000年分别是6.05、7.63和5.131。一直是外围区的省份包括安徽、河南、广西和整个西南地区。一直是过渡区的只有河北一个省,河北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等水平的发展地区。内蒙古1952年属于核心区,l978年降为过渡区,2000年进一步降为外围区。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作用? 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视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区划目的的不同而不同。从总体上看,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要考虑的。 (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区内相似性即区内主要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的潜力与问题、面临的任务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近似性。区内相似性是经济区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一个经济区区别于其他经济区的主要 区的划分首先要服从全国或上一级经济区地域分工的需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专业化生产,否则就不能完成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体系赋予的任务;另一方面,综合经济区还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为专业化部门服务的部门及自给性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区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否则就难以保证地区经济的顺利发展。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是综合经济区实现经济综合发展的重点产业,经济区的级别越高,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就越大,现代化程度也越高。 (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综合经济区应该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区域交通通讯网络为脉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市与乡村相互结合的区域整体。在这里,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协调区域发展的核心,它可以把经济区内各部门、各子经济区、各级城市的经济活动凝聚成一个整体。地区经济中心可以是一个密集的城市群,也可以是一个大城市、等城市或者小城市。经济中心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不同,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吸引范围也不同,它决定了综合经济区的规模、级别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正确认识和判断各级各类经济中心及吸引范围,是划分综合经济区的重要依据。 (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综合经济区的发展是靠一系列政策来实现的,这些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各级行政区的政府机构,完全脱离行政区的经济区很难得到顺利发展。另外,目前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统计资料都是按行政区划汇编的,如果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不一致,在研究经济区划和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时就很难得到相应的资料,或者为此大大增加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成本。一般而言,行政区的划分都尊重民族感情,原则上保持民族地区的完整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总和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全国性的综合经济区应覆盖全部国土。虽然经济区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这种变动反映在区划方案的变动之中,具体到每一个综合经济区划方案,各级综合经济区都应该有明确的界限。 作为一级经济区,对全国范围内的地区格局还缺乏全面的比较和判断,比如对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内部差异考虑不够。同时,该方案还有两个不足之处:各大经济区在空间上互有重叠,不符合一级经济区划分的基本要求;突破省级行政区界限,经济区政策的实施有一定困难。 80为什么要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因为区域发展战略具有一系列不可忽视的特征 (一)区域性 任何一个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生活习惯等的差别,往往发展的重点、方向有很大的差异,而是依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二)预见性 1狭义的预见性 狭义的预见性一般是指制定远景目标时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等指标的预测。狭义的预见性的特点是:时间越短,预测误差越小;时间越长,预测误差越大。 2广义的预见性 广义的预见性包括更宽的含义:预测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把握区域政策的变动方向,进而预见未来本区域经济发展大的走势,都属于预见性的范畴。 (三)综合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它涉及区域内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可以说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首先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条件以及区位条件等,并需要对诸多条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期正确地估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其次,它涉及的发展部门是多方面的,即有物质生产部门,也有社会的发展部门。再次,它即包括企业行为,也包括政府行为。因此,区域经济战略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制定和实施具有很大的难度 (四)可操作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可实现和采些政策区域化,使之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分为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部门(产业)发展战略。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1狭义的预见性 狭义的预见性一般是指制定远景目标时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等指标的预测。狭义的预见性的特点是:时间越短,预测误差越小;时间越长,预测误差越大。 2广义的预见性 广义的预见性包括更宽的含义:预测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把握区域政策的变动方向,进而预见未来本区域经济发展大的走势,都属于预见性的范畴。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特点是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发展农业、矿业产品的出口,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属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二)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就是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战略。是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付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现代工业的一种内向型战略。 1下游产业进口替代 由下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也就是说,从面向市场的消费品入手,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 2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上游产业主要指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如钢铁、化工、机械等产业。 进口替代战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国家长期对民族工业的保护,使本国产品质量差,竞争能力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下等。因此,它是一种发展处于低级阶段采取的战略。 进口替代是否适用于国内地区12
之间的经济关系,目前理论上尚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落后地区应当发展自己的制造业,为自己的产品保留一部分市场;另一种观点认为,进口替代指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不能用于地区之间,地区之间的所谓“进口替代”,其实就是地方保护。(三)出口替代战略
出口替代战略,主要含义是发展面向出口的产品,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矿产品的出口,略的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指导思想是区域谋求发展的最高概括和总纲,对发展战略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和全局性的。指导思想一般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所谓定位,就是规定本区域的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摆脱了孤立发展,创建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道路,进入到区域合作、相互促进的新时期,的目标指标。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什么关系?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对处于待开发阶段的区域,发展战略所确立的产业结构,应当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缩小第一产业的比重,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发展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是这类区域发展的重点。对于已经进入了成长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总体规模迅速扩展,水平不断提高,第一产业已发展” 中国学者认为,区域经济政策是指中央政府为推动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归纳起来,区域政策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并利用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以廉价的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出口替代的类型很多。有的国家以增加本国出口农矿产品的加工深度为主,有的以加工外来原料为主的来料加工型为主。依据加工深度的不同,可将出口替代分为初级出口替代和高级出口替代两种。初级出口替代是指以发展一般技术水平较低的消费品为主的替代战略;高级出口替代是指以发展高档耐用消费品、机械设备、电子仪器等为主。一般来说,各国都有一个从初级出口替代向高级出口替代转化的过程。 (四)工业赶超战略 工业赶超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一个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要想在短期内赶上先进国家,就必须大规模发展工业,以工业的快速增长来促进其他产业的增长,实现国家社会的跃进。工业赶超战略的关键是优先发展轻工业还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五)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强调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减少和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包括:增加生产,扩大生产性就业,增加对农业部门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资源的开发,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建立相应的制度,消灭贫困,使整个国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出口替代战略,主要含义是发展面向出口的产品,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矿产品的出口,并利用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以廉价的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出口替代的类型很多。有的国家以增加本国出口农矿产品的加工深度为主,有的以加工外来原料为主的来料加工型为主。依据加工深度的不同,可将出口替代分为初级出口替代和高级出口替代两种。初级出口替代是指以发展一般技术水平较低的消费品为主的替代战略;高级出口替代是指以发展高档耐用消费品、机械设备、电子仪器等为主。一般来说,各国都有一个从初级出口替代向高级出口替代转化的过程。 85.区域定位在区域经济发展战 一个区域与周围地区之间的关系,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起什么样的作用,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包括几个主要类型? (一)总目标 发展战略总目标,是区域在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总纲领,是区域进行规划、制定五年和年度计划的依据。总目标的确定,将为区域发展树立一个明确的长期奋斗目标。 总目标往往具有较强的概括性,能够较完整地涵盖区域今后一段时期的奋斗方向。同时,它又具有统揽全局的特点,能够正确地处理各种关系。总目标应当包括下列具体内容。 1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目标 2以社会公平为主的目标 二)具体目标 在具体的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一般用下列具体指标来综合反映效益和公平目标。 1)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人均量,国民生产总值总量、人均值的增长速度。2)工农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的总量、人均量,工农业总产量、人均量的增长速度。 3)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总量、人均量,财政收入总量、人均量的增长速度。 (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 5)人口。人口总量和人口增长速度。 (三)分阶段、分区域、分产业发展目标 1分阶段目标 分阶段目标一般是对总目标进行时段分解,依据事前划分的发展阶段,分步骤实施总目标,具体指标应比总目标有所增加。 2分区域目标 区域本身是一个体系,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小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区域应当是县级,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般应是县及县以上的区域。 3分产业目标 总目标下面的分产业目标,是任何类型的发展战略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按照最粗的划分,最少要将总目标分解到三次产业上去,同时,产业目标也有阶段性,制定不同阶段的分产业实际经不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是中坚力量,第三产业已开始发展起来。这类地区的发展战略,应着眼于由成长期向成熟期的过渡,第二产业不断发展,第三产业逐渐赶上来。而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地区,三次产业的顺序应该是三、二、一的顺序,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高。 第一,根据地区的自然资源情况进行选择。 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有一种主要的加工工业,同时还可以发展多种综合利用资源的工业,使产业的横向关联程度增加,带动一批产业发展起来。 第二,根据地区的市场情况来进行选择。 根据市场来选择发展产业,可根据本区和邻近地区市场销售情况,选择出属销售量前几名的产品,根据本区的情况,经过技术、资金和资源等条件的对比,确定1~2种商品的生产为将来本区的重点发展产业。 第三,通过产业扩张来进行选择。 将较窄的产业作为增长极来培养,使之带动相邻近的产业门类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大门类的支柱产业。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城市发展规划 指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及其周围小城镇和郊县组成的地区规划。 2工业区域规划 指由工业聚集形成的各类专业化的工业区,规划工业发展方向和布局,工业建设与农业相协调,对外交通布局和居民区布局等。 3资源开发区区域规划 资源开发区应包括水、土、森林、矿产等多种资源的开发区域, 4风景旅游区区域规划 指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比较集中地区的发展规划。 5农业区开发规划 指以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的地区的开发规划 6综合性区域规划 综合性区域规划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直接配套的规划,是详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案。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美国学者认为:区域政策是处理“区域问题和在何处进行经济济的协调发展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 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指区域性组织制定的涉及该组织内部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如美洲经济圈、欧盟、东盟经济圈等的有关政策。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涉及关税、货币发行、外汇管制、移民限制等多方面的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调节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各地区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是表现其对资源的所有权,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则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效益。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使这两种配置结合起来,达到最优化。 1调节区域资源结合的形式 2调节区域资源配置的数量比例 (二)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对区域要素流动的推动作用。 1劳动力的区际流动 劳动力区际流动主要是以迁移性的劳工流动和部分迁移性的人才移动为主体。 2资本的区际流动 资本作的流动,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直接投资。第二,融资。第三,区际贸易。 3技术的区际流动 技术的区际流动,包括技术人员的区际流动,技术设备、产品、信息的区际交换。 (三)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受区域市场规模、区域要素供给的双重制约。生产要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流动。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并在第二、第三产业间不断流动,以寻求收入的最高;资金也同样在各产业部门间流动,新增加的资金投入不断在不同部门间变化投入比例,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产业结构的调整,关键是要发展有创新能力的新的产业部门。 (四)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由于国际市场早已分割完毕,打入国际市场,就意味着竞争,就必须引进新技术,更换新设备。然而,进出口本身是互联的,不能只出不进。经济越往前走,国13
际竞争对手就越强大,经济就越发达。各地区应把对本地的对外经济合作纳入政府的工作安排,制定出一个长期的对外交流的区域经济政策。在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地区不加强对外交往都肯定要落后。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些联系? (1)财政金融和税收手段。 由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地区援助等手段组成。 (2)基础设施投资手段。 由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环境改善和专项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地区发展主导产业,使之有效地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任务,并增加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力;配套发展关联性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的前后向关联产业。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的规定性?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开放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状态和过程。包括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速度的总量协调,区内外的产业发展合理化与协调,既有助于落后地区开发,又能够促进发达地区增长的经济布局协调,1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2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平等性 现代产业经济的四个基本特征都可能会加剧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一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二是制造业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对原料的依赖度渐渐低于对市场的依赖度;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只是人口聚集的城市;四是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不复存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现在每年由中国制造进入美国的产品己超过1000亿美元,这些产品大多是消费品,但又大多是通过许多中间环节进入美国,中国很多工厂的生产与市场是脱节的,对国际市场很缺乏了介。中国已进入WTO以及中国一些生产企业获得了进出口权,这就使得中国企业今后向国际市场实现产品直销有了可能。工厂直销,减少中间环节,可以使企业获取较多的利润,但也要求企业更多的了介国际市场,直面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 下面向中国企业分配等组成。 (3)政府行政手段。 由政府工业建设许可分配、政府项目、政府采购和军事订货分配、就业补助、技术援助等组成。 (4)区域开发手段。 由区域与城市开发规划、贫困地区开发基金、国土整治规划、研究与开发经费分配等组成。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产业和投资政策。 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产业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调整资源配置结构,更在于加快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1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调节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的构成及其关联性政策,涉及结构协调和结构进化两个问题。产业布局政策,指调整资源在地理空间配置结构政策,它的目标是既要提高区域经济整体效益,又要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2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指调控一个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结构的政策,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资产的矛盾。3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指调节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政策。 (1)产业布局目标的选择。 以经济开发为主,把启动当地经济的内在活力、追求区域系统综合效益的优化作为产业布局的中心目标,促进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产业布局的空间选择。 在空间布局上,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点轴开发与协调发展相结合,非农业布局与城镇体系建设相结合,促进地区间合理分工和城乡的相互支持,从打通对外通道、改善交通、流通入手,把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与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外向型经济,带动资源开发、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 (二)投资政策 政府的投资行为,既包括政府的直接投资,也包括它对本地区企业和个人投资的影响。 地区在进行产业投资中,应优先 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交换关系、地位关系的经济关系的协调。 通过中央的政策作用,达到三个目的。 (1)建立合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增强中央的调控能力,使中央政府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人; (2)理顺地区的利益关系,克服因产业结构差异和发展水平差距而造成的区域利益和地区人民收入的不平等; (3)调整产业布局,克服因资源分布不合理而造成的产业布局的矛盾,特别注意调整国家重点项目的地区分布,尽量防止因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因素而产生的区域经济水平的严重的两极分化。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1基础研究领域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一般不会去做没有直接经济收益的基础研究,这就需要超越企业局部利益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起组织、资助基础研究的责任。通过政策手段资助基础研究是区域创新政策的重要方面。 2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的许多公共设施建设,如交通、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等,是技术创新活动能够进行的环境基础。 由于这些公共设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而有赖于政府的投资、建设。通过政策手段资助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区域创新提供保障。 3主导产业领域 有一些产业领域的创新,如电子技术、能源、运输等,如果这些产业是地区的主导产业,它们的创新将会极大地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积极促进这些领域的创新活动。通过政策手段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使区域经济政策成为地区发现的主要机制之一。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 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2) 开发自然资源 (3) 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4) 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5) 做好扶贫工作。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上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在. 3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哪些要素组成? 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某一地区的投资环境,实际上就是一个包含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自然条件在内的区域综合系统。有什么样的区域系统,就有什么样的投资环境,区域的性质、结构和发展直接决定投资环境的面貌及变化趋势。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容? (一)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投资环境中最根本的组成要素。它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水平、经济增长状况、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以及财务环境等七个子要素。 (二)政治法律环境 1政治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政局的稳定性以及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外资政策等。 2政府的产业政策与外资政策 政府的产业政策是为发展地方经济、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而制定的,外资政策是产业政策的引申。 3法律制度与行政制度 法律制度和行政制度是受资国能否保证外来资金不受非常规因素干扰,能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因素。 (三)社会文化环境 地区投资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是一个地区的社会安定状况、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自律精神和积极进步的社会风气,以及各项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健全状况。同时,各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习惯、生活观念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投资者和受资者都需要在合作中互相加以了解和协调,以免出现不该出现的麻烦。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市场之一,每年的商品贸易进口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介绍一下美国消费品市场的五大特点:(1)美国市场容量大。 美国市场容量世界最大,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市场。首先是因为美国人消费能力强,美国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美元。其次是美国人消费意识强,美国人不但较少储蓄,而且超前消费,许多人都拥有信用卡,甚至有好几张。第三是美国人对消费品的更新快,很多日用品使用都不超过一年,他们往往不是因为旧的坏了而买新的,而是因为“喜新厌旧”,遇到新鲜时髦,或节假日商品打折都会引起他们的购买意愿。最后是因为美国劳动力成本高,政府规定每小时工资高于5美元,有的地区与行业每小时工资高于10美元,因此,美国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生产多已转移到其它国家和地区。所以美国国内市场上所需要的日用消费品主要靠进口,而且进口需求量相当大。如市场上的服装、鞋类、箱包、礼品、小家电,以及家具、卧具、灯具、文具、工具、玩具、厨具、餐具等等,很多都是进口的。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上升,不太可能转变。美国经济的景气指标可能会影响高档商品的销售,但不会减少大众百姓对中国制造,价廉实用的日用消费品的购买。 (2)美国市场接纳性强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社会又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美国2.8亿人口中,大多是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民族的移民,或是他们的后裔。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美国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美国消费品市场的多样化。在美国的移民,既习惯于使用本民族及传统的商品,也对世界上其它民族的商品很有好奇性与新鲜感,因此美国大众消费者对市场上各种商品的接纳性很强,极少排斥。 其次,由于美国贫富差别较大,高中低收入阶层构成了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和不同层面的特定市场,而且规模都相当可观,因此,来自世界各地的高中低档次产品在美国均有很大的需求。第三,美国人较现实,购物消费只重视个人喜欢或方便,不太考虑别人怎么看法,社会上也很少有人对他人消费作议论。因此一些较高收入的人也常到折扣商店买便宜货,甚至逛逛9毛9商店或跳蚤市场。现在值14
得一提的是,随着美国中等收入人数的增加,美国中等收入阶层如今已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体,是商界追逐的主要对象。因此,中国生产的商品要重视提高档次,争取这一消费群体,获取更高的商品附加值。 (3)美国市场法规健全、行业协会左右市场 美国的市场经济比较成熟,政府对企业的经营范围与经营方式很少限制,但对各行各业产品进出口、以及批发、零售均有极为详尽的法规与执照要求,而且执法十分严厉。尤其在商标、环保、Wal-Mart(沃尔玛)则是较为便宜与大众化的。 美国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经销商还要对其商品承担责任险,商家稍不注意就会吃巨额赔偿官司。所以,美国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都非常严格,各种产品的标签、包装、说明都要附合美国市埸要求,以分清责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全标准,如电子产品要附合UL标准,打火机要防止儿童开启发生火灾,玩具零件不能脱落而被儿童误吞,对各类食品进口的安全要求就更严格了,也不允许一些商作。 (二)投资环境的系统评价法 投资环境系统评价法的基本思想是:投资环境实际上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大系统,它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且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系统所组成。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服务对象而言,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处于高层次的系统要素更为宏观、更为重要,处于低层次的系统要素则更为具体,更为微观。对投资环境的分析应由系统的高层次向低层次逐步展开,其基本步骤是: 社会性潜能的可持续有效发挥,作为地区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地区形象塑造与建设,唤起人们的热情和干劲,并着重于激发人们对文明行为的主动追求,进而达到推动地区发展以及塑造良好新形象的目的;强调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要以人为中心,一切都要为了人,不仅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更要力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安全、税务、劳工方面。因此在美国从事商务不但必须学习了介,依法办事,而且最好请专业人士来处理,千万不可自以为是,套用在中国大陆的习惯。企业在美从事贸易要聘请律师作法律顾问、也要有会计师邦助处理公司税务,以免误触法规。 此外,美国各行各业都有协会,美国的行业协会作用相当大,可以左右政府决策与市场。他们为保护本行业利益,游说政府制订有利的政策,为行业发展举办各类研讨会,为开拓市埸组织展览,出版杂志,向会员提供市场资讯。美国一些行业性法规也往往都是这些协会提出与起草的,比如很多产品的反倾销法案。因此中国企业与产品要进入美国,不但要研究对应的行业协会,还应该加入这些行业协会,参加美国行业协会很容易,交纳会费就能享受相应权益。美国行业协会对会员的服务意识很强。对一些企业而言,成为行业协会会员表示是这个圈子内的人,比较容易被客户认可,尤其是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著名协会。 (4)美国市场重质量,讲品牌,尤其重视产品安全。 美国市场对产品质量的含意己扩展为广义的,并不局限于一般的产品用途,技术指标与规格,他们认为这些是产品进入市场本来就应该附合的。他们还将产品的包装质量、产品使用说明质量、尤其是售后服务质量也纳入质量含意之中。而这些往往正是中国企业不太重视的。因此,中国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应该有更深的认识。此外,按美国市场的惯例,美国大零售商都接受顾客退货,只要有发票,既使包装己拆开、商品已被使用,也可退换,而且不用作什么说明。因为退货的损失并不是由零售商承担,所以进口批发商更要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当然,这样作可以保证假冒伪劣产品进不了这种大商场,商场的信誉也自然可以提高。 美国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认可度极深,因为品牌很全面的包含了他们对质量概念的理介,而且也比较准确的表示了自己的消费层次,所以他们较多购买有品牌的产品,也愿意付更多的钱。但是,有品牌的产品并非一定高价,美国产品的品牌往往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一般由品牌就可知道其价位,如Macys(梅西)属于中档, 品随意标明有医药功能。 5)美国市场销售季节性强。 美国消费品市场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均有较强的季节性,通常分春季(1-5月)、夏季(7-9月)和节日季(11-12月)。每个季节都有商品换季的销售高潮,如感恩节(11月底)开始便是美国人冬季节日购物的季节,特别是圣诞节,是美国商品全年销售旺季,通常要占全年销售额的三分之一。美国进口商进口订货均是根据其国内销售季节来组织的,因此,如错过销售季节,这些商品就难以销售,意味着这一年度退出美国市场,甚至被竞争对手长时间排除在市场之外。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中国企业如果未能按合同日期交货,不但拿不到货款还要被罚款的原因。 此外,美国有许多节日,如情人节、母亲节就是商家销售礼品的良机。美国作为移民大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也就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消费市场,商家往往都想方设法利用这些传统节日来促销。 据美国零售商联盟估计美国2004年的六大节日消费,排名第一的圣诞节消费2200亿美元,第二是情人节消费130亿美元,第三是复活节消费105亿美元,第四是母亲节消费104亿美元,第五是父亲节消费80亿美元,第六个是万圣节吊消费31亿2000万美元。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方法? 一)投资环境因素分析法(因素打分法)因素分析法是投资环境评价中用的最多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先找出影响投资环境的最重要的若干因素,对这些因素排队,分配权重,采取多种方式(如问卷调查、专家评定等)给各因素打分,最后计算总分,分数的高低意味着投资环境的优劣。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如下。与因素打分法相近的一个投资环境评价方法是“冷热因素”法。它是首先找出影响投资环境的各要素;然后对这些要素进行“冷热”分类,认为该环境因素较好,则为“热”,否则评为“冷”;最后,看“冷”“热”因素个数的多少。“冷”因素居多数,则投资环境较差;“热”因素居多数,则意味着该地区投资环境良好。通常“冷热因素”法用于对投资环境作最初始的评价,一旦有了初步的结果,再进一步做工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要塑造地区形象? 地区形象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内部公众对本区域的性质、地位、功能的现实、系统的认识。通过对当地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情况的分析,公众一致认可的对本地区的综合评价,形成“地区形象”。 (2)外部公众对本区域综合评价的认同。一个地区的形象,必须经过外部公众的认同,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地区形象塑造的最后目的,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域外的人、财、物到本区域来,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地区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1)地区形象塑造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2)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地区形象塑造有利于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1)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 地区意识是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存在于公众心理当中的一种地区特征。 2)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 地区的形象是客观实在。地区的良好形象的确立,带有一定的脆弱性。 (3)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需要。 地区形象必须得到外部公众的认同。地区形象实际上是地区本身的广告,地区形象宣传的语言就是广告词。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形象? (一)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反映 (二)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形象的扩大和延伸 (三)地区形象塑造是区内与区外关系的集中反映 (四)地区形象塑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反映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么作用?区域信息标志的设计,其特点主要是: 要立足于新的思路、新的形象,充分体现该城市人民的精神面貌,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贯穿形象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把人们最好的历史机遇? 如果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区域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因为各国为了全面、合理利用本国资源,壮大本国经济实力,提高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那么,在经 济全球化的时代,区域经济学面临着又一次大发展,其原因则在于各国都在探寻如何合理利用全球的资源来发展本 国经济,谋求在国际经济合作中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此,各个国家都需要研究其他国家、其他区域优势资源、 经济发展和市场结构状况,为本国的资本、技术、设备、产品寻找发展空间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大国的优势就在于地区之间存在有巨大的差异,各种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都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可以凭借各个地区之间的广泛合作建立起强大的、门类众多的国民经济体系;大国的优势还在于在国内存在有规模巨大的市场,为国内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起点;大国的优势还在于存在有巨大的地区差异,当一个地区进入快速成长期时,其他的地区正在做准备;当发达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从而进入低速增长时,次发达地区会接替发展成为高速增长地区。这正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所具备的优势条件。所有这些优势条件的发挥都需要有科学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作指导。判断地区优势资源,选择地区主导产业,实现区域之间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竞争力,创造条件促进不同的区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正是区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区域经济学需要研究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转化;需要研究政府新的职能框架,以及如何实现这些职能;要研究企业如何在辽阔的区域之间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够既最大程度地实现财富积累,又适度增加就业;需要研究新时期的地区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和解决的路径。中国是一个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国家。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产业部门的细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在15
这样的条件下,产业的竞争力具体化为企业的竞争力除了公共部门以外,产业间的协调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巨型企业。因此,律来判断选择主导产业、潜导产业以及夕阳产业; 第四,运用财政学和金融学的理论来制定政策,为主导产业和潜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在工业化中期,各个地区如何培养一大批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政府应该为此创造什么条件,是一个摆在我国,也是摆在各地区面前的全新的问题,也是区域经济学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趋势是什么? 综合与分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两大趋势。 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全方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很难用单一学科的理论进行全面解释,更不可能用单一学科理论提出的对策来解决所有的问题。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的融合。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一种学科、每一种理论又都在不断深化、细化,在具体解决某个单一问题、单一问题的某一个侧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科学在发展中综合和分化并存的这种特性区域经济学也是一样的。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产业选择的作用。 (一)经济增长源泉的变化 1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2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教育、科研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区域经济产业部门的新选择 1电子信息产业 2机械装备产业 3第三产业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综合与分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两大趋势。 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全方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很难用单一学科的理论进行全面解释,更不可能用单一学科理论提出的对策来解决所有的问题。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的融合。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一种学科、每一种理论又都在不断深化、细化,在具体解决某个单一问题、单一问题的某一个侧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科学在发展中综合和分化并存的这种特性区域经济学也是一样的。 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将进一步加强 第一,首先需要运用资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判断本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基本的发展条件; 第二,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判断本区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从而确定本区域大的投资和发展方向; 第三,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根据产业升级更替的基本规 优惠条件,并且适度限制夕阳产业的发展; 第五,利用人力资本学说,培育、积累适应于本地区的人力资本; 第六,根据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殊条件,提出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结构、类型、数量,以及公共事业的管理方式,为投资者创造最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 二、区域经济学将进一步分化 关于地区城市化问题,可以细化为: 如何加速城市化进程,如何建立地区合理的城镇体系,如何发展中心城市,如何建设小城镇,如何营造城镇的人居环境,如何发展城镇绿化,如何设计城镇雕塑,等等,其他的问题,如地区私人经济的发展问题、大型企业集团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政策的制定、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等等,每一个问题都可以细化为一系列的问题,每一个地区都面对这些细化的问题,都要去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那么以这些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也就会逐步从区域经济学中独立出来而自成体系,从而促使区域经济学的逐步分化。同样的原因,城市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区域管理学、区域开发学、区域政策学、区域财政学、区域保障学等等,以及众多的暂时还很难预料的学科会通过区域经济学的进一步分化,以及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进一步融合而得到不断的产生和发展,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学将在不断综合与分化的交融中迎来自己的春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域经济学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