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蛊蛊真人什么时候完结出来

(问易先生)
第三方登录: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28岁赚到130亿,他年纪轻轻,财富为何来得如此之快?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28岁赚到130亿,他年纪轻轻,财富为何来得如此之快?》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28岁赚到130亿,他年纪轻轻,财富为何来得如此之快?》 精选一摘要:丨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丨作者:23岁赚到100万,26岁自己创业,28岁挣到130亿,38岁拒绝1000万,如此开挂的人生,他就是陈士骏,YouTube创办人之一。早在2006年,美国“Busin丨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丨作者:钱多多23岁赚到100万,26岁自己创业,28岁挣到130亿,38岁拒绝1000万,如此开挂的人生,他就是陈士骏,YouTube创办人之一。早在2006年,美国 “Business 2.0”公布的全球前五十大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排行榜中,阿里巴巴马云第十五,来自台湾的陈士骏就已经名列第二十八位。他是继杨致远、丁磊、张朝阳、陈天桥、朱骏、等一干人之后,又一位华人中的互联网风云人物,而他的财富来得更快,年纪也更轻。23岁赚到100万陈士骏,1978年生于台湾,祖籍上海。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得到了一个去美国工作的机会,于是一家人移民美国。陈士骏从小喜欢电脑,热衷于编程,小学6年级他就写下了自己的第一个程序,高中时期就因为熟练掌握Basic语言、C语言而备受赞赏。高中毕业后,陈士骏顺利进入了全美排行第5的伊利诺伊州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专业,那时候计算机专业很热门。他白天不上课,晚上写程序到四五点,并乐在其中,无法自拔。后来受学长的推荐,陈士骏还没毕业就辍学加入了Paypal。用他的话说“只因硅谷的工作机会太诱人了。”那时候Paypel刚创立不到1年。作为一个典型的硅谷创业公司工程师,陈士骏他们每天写代码到深夜,有时候甚至洗澡都在公司,但这样的生活确是他所喜欢的,因为项目紧张,他们也精神亢奋,所有的加班都是自愿的。“因为,年轻人本来就不是为了悠闲的生活来到硅谷的啊。” 他说。经过4年奋战,2002年,Paypal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作为公司的元老,陈士骏一夜之间身价飙涨,到达百万。那时的他,年仅23岁。Paypal上市后,陈士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房。周天看房,周一就豪掷120万美金买下了一套大房子。完成了他20岁前的人生梦想:百万富豪和买豪宅。28岁挣到130亿PayPal上市5个月后,被eBay收购。虽然被收购后陈士骏挣得比以前多,但eBay的管理风格却不是他能接受的,以前大家可以提各种意见,随便喊一声“我觉得应该再加一个功能,我觉得如何如何了”, 而现在他们丧失了“话语权”,只是听上面的调遣,于是不久后陈士骏便选择了离开。从Paypel 离职后,陈士骏和同事查德一起创办了YouTube。在当时,著名歌星珍妮o杰克逊在“超级碗”决赛表演时的“露乳事件”成为最热话题,错过直播的人到处在网上寻找视频录像,这启发了陈士骏他们,想到了创立视频网站的点子。另外,当时在美国,50%的家庭都已经有了电脑,宽带也非常普及,而且flash技术被很多浏览器用,可以通过浏览器看视频。他们觉得这应该是个很好的事情,于是就干了起来。但现实往往是骨感的。刚开始的时候,YouTube根本无人问津,成立5天都没有一个用户注册。因为期初他们的定位是“视频约会平台”,大家上传视频自我介绍及展现容貌,并讲述自己理想伴侣的条件,以此找到心仪的另一半。为了吸引用户,只要女性上传自己的影片到YouTube,甚至能获得奖励。但即便如此,YouTube还是无人问津。不得已之下,陈士骏他们只能重新构思YouTube的定位。他们知道,在当时YouTube是不可多得的,它可以让用户轻易地把自己的视频上传到平台,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关键在于该如何释放。“让我们忘记约会交友这个定位,开放所有的影片都可以上传到YouTube。”最后,还是陈士骏当机立断,做出了这个决定。而陈士骏的这个想法,造就了YouTube后来的辉煌。日,第一条短片被上传到YouTube上,虽然只有19秒,而且内容只是用户站在动物园的大象面前,喊着“这些家伙有好长好长的——鼻子!”但已经足够了,成千上万的人开始在YouTube上传视频。几个月后,Youtube就拿到了第一笔。20个月后,YouTube日点击率超过1亿,很快就打败对手Google Video、MSN Video。2006年10月,YouTube被网络搜索引擎巨头谷歌以16.收购,陈士骏在20个月内赚130亿,成为了美国商界和媒体的红人。拒绝随着Youtube 事业达到巅峰之际,陈士骏被查出脑瘤。2008年初,做完开颅手术后,陈士骏难得休息了一段时间,也是那个时候,他开始思考Youtube对于自己的意义。他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继续留在Youtube的理由。“Youtube是一个特别的网站,他的前端是五花八门的内容,后端则是服务和技术支撑的体系。在这个时代中心的面前,我强烈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虽然我的工作支撑了整个平台的存在,我们找到了这个想法,我们实现了这个想法,但是所有的内容都不是我们的,他们是用户自己上传的,就好像一个自然生长的系统,它一旦开了头,就自主地发展下去,有了自己的生命”他说。也因为这次手术,陈士骏想要停下工作来享受生活,可是又觉得对不起谷歌,拿着高薪水,享受着假期,这让他浑身不自在。而此时,谷歌总部像是察觉到他要走的想法,突然给了他和查德一笔高达1000的奖金,“我不想要这1000万美元”,他和查德最终选择了放弃,因为如果拿了这笔奖金,就意味着在Youtube上要继续发力,而此时的Youtube已经剩下“赚钱变现”这一步,技术上他们能做的不多了。当陈士骏决定绝句这1000万美元的时候,他明白离开谷歌的时候到了。“我的最爱是沉湎于高尔夫和网球吗?不是!我的最爱是享受Google的高薪和假期吗?当然不是!如果大公司不是我的最爱,那么我就离职,如果我最爱的还是创业,那么就在硅谷租一间办公室重新开始。”创业,并不是简单的为了赚钱,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不甘于向普通稳定的生活低头、一种超越自己的生活态度。或许就像陈士骏说的那样:美元不是最终的目的,享受过程,创造价值,过有趣的人生,才是最终追求。---end---图片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华商韬略百家号】,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就在华商韬略!版权声明: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获取授权。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阅读量:13000《28岁赚到130亿,他年纪轻轻,财富为何来得如此之快?》 精选二摘要:丨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丨作者:毕亚军、钱多多丨责编:杨芷嘉半导体之父张忠谋于10月2日宣布明年裸退,高龄八十六岁的张忠谋退休后,亚洲企业巨人高龄八十多尚未退休者,就只剩香港首富、长和**李嘉诚了。今年媒丨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丨作者:毕亚军、钱多多丨责编:杨芷嘉半导体之父张忠谋于10月2日宣布明年裸退,高龄八十六岁的张忠谋退休后,亚洲企业巨人高龄八十多尚未退休者,就只剩香港首富、长和**李嘉诚了。今年媒体有传出高龄八十九岁的李嘉诚,计划明年退休。报道称李嘉诚打算在明年90岁生日前退休,但并无提及确实退休日期。李嘉诚曾经明确表示,他预计把棒子交接给长子李泽巨,退休后将转任长和高级顾问。目前高龄89岁的李嘉诚,依然乐在工作,每天到办公室处理事务。 最近10年来,李嘉诚也比他过去大半辈子都更拥抱年轻,也更时髦。在华人社会,除了张忠谋先生,再也找不出像李嘉诚一样将近90高龄还在科技产业最前沿潮头挺立的人。作为一个企业家,这种年轻体现在他对最前沿产业的关注、和推动上。李嘉诚至今坚持阅读高科技产业趋势和动态的资讯及著作,坚持与创新创业前沿的年轻人沟通交流,并肩前进,这也是他让自己年轻的一个方法。他说,今天的科技正大力推动着各行各业的改变,而他则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若今天这个行业能重新开始,我们会以今天的模式运作吗?”最近10年来,李嘉诚已通过旗下的维港投资(Horizons Ventures),累积投资超过70家最前沿的科技企业。其范围涵盖互联网、虚拟现实、、、、3D打印等领域,他对人造鸡蛋、人造牛肉、节能灯,情绪识别、汽车3D打印等领域的投资更一度成为热闻和产业风向标。当今鼎鼎大名的世界性科技公司Facebook、Skype、Siri,李嘉诚都是重要的之一。其中,仅仅上市前已累计投资并持有约3%股份的Facebook,就为其赚到了数百亿人民币的净回报。今年5月下旬,89岁的李嘉诚还投资了29岁的闹腾得最欢的事——电竞,以超过投资了游戏设备公司Razer(蛇)。这笔几天后,李嘉诚兴致勃勃地坐在电脑前,全程观看了王柯洁与AlphaGo围棋大战的最后一战,并与AlphaGo的开发者——DeepMind公司的两位创办人Demis和Mustafa会面,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关于人工智能的种种问题。报道称,过程中,李嘉诚一边全神贯注的倾听,一边一丝不苟地做笔记,并且好几次被两位科技新贵的讲解触动,激动地站起身来。而开发了AlphaGo的DeepMind也正是李嘉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成功。据华商韬略统计,除DeepMind,李嘉诚还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了至少5家拥有核心技术的新兴企业。对这个被预言即将改变世界的崭新领域,89岁的他比很多80后、90后还要敏感并有兴趣。89岁的年纪,不管怎么算,李嘉诚都是老人了,但显然,他依然跳着一颗不老的心。——end——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声明: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转载请关注华商韬略回复“转载”获取授权。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阅读量:24400《28岁赚到130亿,他年纪轻轻,财富为何来得如此之快?》 精选三编辑:弗朗西斯【新智元导读】留学生毕业后在硅谷谋得一份工作并且获得美国绿卡,曾经是令众人羡慕和梦寐以求的生活。如今许多AI人才在国内就可以获得职业发展机会,大批技术人才回到国内工作,今天的中国,已经资金雄厚操作规范,**也为前沿研究提供了财政激励,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的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人口大国的大数据积淀成了人工智能产业最大的天然红利,归国后的海龟的职业发展路径有那些,薪资待遇是否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令人惊讶,或许我们能从以下多个案例中了解更多。中国人在海外工作或学习回国后被称作“海龟”,曾经获得在美国一家科技巨头的工作职位曾经被赋予了几乎无与伦比的地位。但如今在本土企业,如腾讯这样的科技巨头或今日头条这样的后起之中谋得工作也同样享有盛名。百度聘用前微软知名高管陆奇(Qi Lu)领导其人工智能业务,使他成为近年来最知名的海归之一。有美国科技巨头工作背景的中国人才正在成为推动中国企业全球扩张和国家主导下一代人工智能和技术的关键力量。科技已经取代了,成为海外华人回国的最大吸引力,据全球化智库(CCG)和职业网站智联招聘在2017年对1821人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这方面人才占回国留学生的15.5%。这个数字较2015年的调查数字上升了10%。全球知名猎头公司史宾沙(Spencer Stuart)的猎头肯奇(Ken Qi)表示:“越来越多的人才正在转移,因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确充满生机,这仅仅是个开始。”搜索巨头的产品经理工作让我感到无聊,想要新鲜激情的创业几年前,王翌(Wang Yi)就过着舒适的美国梦生活。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在谷歌工作,并在硅谷购买了一个宽敞的公寓。但2011年的一天,他和妻子在厨房的桌子上严肃地说:他想回到中国。他对这个搜索巨头的产品经理工作感到无聊,想在自己的家乡成立公司。说服老婆放弃加州的新鲜空气和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回到上海并不容易。“我们当时发现她怀孕了,”现年37岁的王先生回忆说:“我们做出决定前几周才感到非常不安,但最终她还是和我回国了。”他的赌注得到了回报:他创立的英语教学应用程序“流利说”在去年7月份获得融资,使他成为不断壮大的从硅谷回到中国创业的成功人士之一。他的决定标志着前所未有的趋势,这种趋势对Facebook、Alphabet公司旗下谷歌等硅谷巨头来产生了令人不安的影响。张一鸣最高薪酬战略:顶尖人才的薪资不设上限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张一鸣在去年10月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今日头条对顶尖人才的薪资不设上限,人才的水平有多高,我们的薪酬就有多高。”在中国,今日头条因为招聘策略而为人关注,这家估值的手机资讯阅读应用公司从互联网巨头挖掘最优秀的人才,有时甚至用超过50%的薪酬增幅和股权为筹码。张一鸣对此非常坦然。“我们的理念是付市场最高的薪资,邀请最优秀的人才加盟。”这位刚过34岁的创业者在公司总部说道:“公司追求卓越,需要招聘最优秀的人才。”了解今日头条招聘情况的人士称,头条为顶尖人才提供一年的薪水和,外加。整个薪酬包或超过。张一鸣拒绝评论具体数字,称大部分员工更乐意,而非现金。具体来说,这是在全球大红大紫领域里的一场人才招揽战。在中国,最资深的AI工程师现在要求100-的薪酬包,尽管其中大部分为股权。根据招聘公司派沙(Paysa)的数据,AI人才的薪酬在美国也飙升。联合创始人Nikhil Raj说,在美国,来自知名项目的博士学位可以从起步,而经验丰富的AI工程师通常会有7位数字。微信已成跨国猎头的主要战场,工资、发展、家是三大诱因搜寻海归已经刺激了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猎头行业,在微信和Facebook圈子,猎头们和来自海外的工程师在这样的社区里交流热络。吴杰(Jay Wu,译音)在过去三年已经为中国企业挖来超过100名工程师。作为跨境科技人才服务商GCP(Global Career Path)的联合创始人,吴杰建立了一个在线社区,为学生走向职业生涯提供服务。现在,这位旧金山居民已经建立十多个微信群以搜寻线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毕业生说:“微信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可以密切关注这个圈子里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播放我们的离线活动。”他为阿里巴巴,京东商务以及在线旅行网站携程网举办过聚会活动。放弃美国的城市丘珀蒂诺(Cupertino)和山景城(Mountain View)而去北京,对于华人工程师来说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但是,中国大陆的科技巨头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有三点,即工资的快速增长、发展机会和家的感觉。中国的互联网空间正在飞速发展,有时甚至超过了美国同行。据说有一家创业公司雇用了一名AI工程师,在四年内以现金和的方式给到工程师的工资高达。中国互联网巨头布局海外实验室,网罗遭遇职场“天花板”华人并非所有人都选择放弃硅谷。根据LinkedIn的一份2017告,美国有超过85万人工智能工程师,其中7.9%是中国人。这当然包括许多与大陆没有紧密联系的华人或不愿意回中国大陆工作的华人。然而,美国的华裔AI人才比中国人多,尽管他们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还不到1.6%。对于那些不愿意放弃美国的舒适的工程师来说,中国公司正在去找他们。阿里巴巴,腾讯,滴滴出行和百度等都在硅谷建立或扩建实验室。不过,普遍认为在国内会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尽管华人工程师在硅谷有很好的代表性,但是很少发展到顶层。在硅谷那些大型科技公司,担任领导角色的一般都是白人、黑人或印度人,很少见到中国人和其他东亚人的身影,这在硅谷似乎已经成了公司潜规则。这一现象被称为“职场玻璃天花板”。GGV的Hans Tung表示“越来越多中国工程师发现,在硅谷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加入一家快速增长的中国公司,职业发展前景更好。在谷歌,LinkedIn,Uber,AirBnB,他们都有中国工程师,他们都在考虑是回国还是留在硅谷。”中国的7.51亿互联网用户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室,对于那些想要把理论变为现实的人来说,大量的和海量数据无法抗拒。2010年,徐万红Xu Wanhong放弃了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开始为Facebook工作。偶然间,他与中国创业公司UCAR Technology有一次会面,于是他跳槽了。现在,他在快手工作。快手是北京的一家视频服务公司,据说价值超过30亿美元。人际关系也是人才选择归国的原因之一。没有什么科技可以抹杀上海和旧金山相隔的11小时,更无法抹杀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28岁赚到130亿,他年纪轻轻,财富为何来得如此之快?》 精选四如果给你一台打字机,你又制造出100台打字机,这是水平的进步;如果给你一台打字机,你却开发出一款文字处理器,那么你就取得了垂直的进步。——彼得·蒂尔,《从0到1》彼得·蒂尔是当今美国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然而蒂尔赢得自己的地位主要是依靠商业,而不是文学和学术著作。1998年,蒂尔与人联合创办了电子商务支付先驱贝宝公司。2002年,公司以的价格被卖给了eBay。贝宝为人所知,也许不是因为它自身的成功,而是蒂尔招募来的打造贝宝的人在后来所取得的成就。这些人现在被称为“贝宝帮”,陆续创立了一系列家喻户晓的公司,其中至少有7家公司当前的估值超过了,包括由埃隆·穆斯克与人联合创办的特斯拉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由里德·霍夫曼创办的领英公司,由陈士骏、查德·赫尔利、贾德·卡里姆联合创办的YouTube,由杰里米·斯普尔曼和拉塞尔·西蒙斯联合创办的Yelp,戴维·萨克斯创办的Yammer和蒂尔本人在2004年与人联合创办的大数据挖掘公司Palantir。贝宝帮老员工全影,这是《财富》在2007年拍下的群像。这些人现在是硅谷耀眼的明星尽管蒂尔与人联合创办了两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但更令他出名的是他的。众所周知,他在2004年给了一位从未有过稳定工作的20岁哈佛大二学生马克·扎克伯格,换取当时叫做“Thefacebook”的公司10.2%的股权。到目前为止,蒂尔至少从这笔投资中套现了10亿美元,目前他仍然持有价值2亿美元的股份,并且继续担任Facebook董事。蒂尔其他著名的投资包括有领英、Spotify、SpaceX(蒂尔在穆斯克的这家火箭飞行器公司中持有价值1.2亿美元的股份),还有更晚一些的Airbnb。去年9月下旬,蒂尔出版了他的新书《从0到1:有关新创企业的随笔——怎样打造未来?》,他的声名更加显赫。该书的题目是指蒂尔所强调的变革性的“垂直”变化(从0到1),它与递进性的“水平”变化(从1到N)不同。他在书中的第一章解释道:“如果给你一台打字机,你又制造出100台打字机,这是水平的进步;如果给你一台打字机,你却开发出一款文字处理器,那么你就取得了垂直的进步。”扎克伯格在《财富》杂志的一次采访中评论说:“这本书名义上是在讲企业,但实际上我认为,它讲的是关于如何为世界创造价值的哲学。”《从0到1》一书是根据硅谷的计算机专家们都知道的“CS183”写成的。这是蒂尔于2012年春季在斯坦福教授本科计算机科学课程的科目代号。当时25岁的斯坦福法律系学生布莱克·马斯特斯将每一节课做了整理,然后发布到自己在Tumblr的博客上,结果使蒂尔的授课在网上引起了轰动。最初,他这么做并未征得蒂尔的许可。马斯特斯回忆说,他发布的第四部分课程连载成了《纽约时报》一篇文章的主题,于是他决定联系蒂尔,看蒂尔是否介意。蒂尔在电子邮件中回复道:“接着发吧。”马斯特斯的博客页面访问量至今已达240万,访问者达56万。风本家马克·安德森告诉我说:“这些课程笔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遇到的每一位创业者都通读过。”蒂尔今年46岁,比起他在电视上的形象,真人更显年轻,更有活力,也更健美。初次采访时,他穿着黑色鸡心领毛衣、卡其裤和一双高级运动鞋。他邀请我共进早餐——我吃的是蔬菜煎蛋卷,他只喝新鲜浆果的汁。1967年10月,蒂尔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因为工作需要而经常搬家。全家搬到美洲、再到非洲、又搬回来……这让蒂尔换过7所小学。1977年蒂尔10岁时,全家在洛杉矶湾区扎下了根。蒂尔6岁时开始下国际象棋,12岁时,他在全美13岁以下级别里排名第7位。(他直到30多岁时还在参加国际象棋锦标赛,至今仍然在网上玩5分钟一局的“闪电快棋”。)他的数学也很好,曾在一次全加州的数学统考中名列第一。1985年,他进入斯坦福大学读大一。1987年,他与别人合办了一本兼具保守派和自由派观点的《斯坦福评论》,并担任第一任总编。在大学里,蒂尔被当时在斯坦福任教的法国人类学哲学家勒内·吉拉尔的学说深深吸引。吉拉尔写了很多文章,讨论他所谓的“模仿欲望”的概念,即我们的潜意识倾向于与邻居的意愿保持一致。在吉拉尔看来,模仿引发了竞争,竞争也引发了模仿。蒂尔天生是一位逆反者,后来又做过、创业者和风险,这些岗位都要求具备杜绝从众心态、回避市场泡沫、抓住被人忽视的机遇的能力。在蒂尔看来,吉拉尔对于人类无意识模仿他人的强迫症的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对于多年来我寻求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所有特质来说,这是一个强大的思考方式。”蒂尔说。现在,蒂尔又找出了自己在大学时深受吉拉尔吸引的更加个性化的原因:他本人对周围人的无意识模仿。蒂尔被动地在大学毕业后念了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然后又去了纽约知名律所任律师。回想在律师事务所的时光,蒂尔说:“这是我人生中最不快乐的时期,它持续了七个月零三天。”在那里,他经历了一次“25岁危机”,对自己接受的高等教育产生了不信任。他说:“我喜欢法学院,但是我没能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干这行。现在回想起来,是我当时太要强了。”离开律师事务所后,蒂尔在瑞士信贷集团下面的金融产品部做一名衍生品交易员。他说,这个工作更对他的口味,但是它仍然有一种“受追踪的性质”,感觉不好。1994年的圣诞节前后,蒂尔在看望西海岸的家人时,见到了自己的大学朋友里德·霍夫曼。霍夫曼曾经立志当一位哲学教授,著书立说,成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然而后来他改变了自己的计划。他在一次采访中说:“归纳一下公知能对创造媒体受众做些什么,你会发现也就是书籍和散文而已。我发现,你是可以创办一家拥有公知影响的软件公司的。”他解释说,这些公司还有“商业模式的优点”,有利于一个人“做一些经济上的事情”,也就是赚钱。蒂尔回忆这次会面:“我们考虑了各种各样能创办的科技公司,我们感到,这里正在发生重要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在这里尝试做一点什么。”他说的这里就是指硅谷。1996年年初,蒂尔做出了重大转变,离开纽约来到门洛帕克。他从亲朋好友那里筹得100万美元,开办了自己蒂尔资本公司。一年后,蒂尔遇到了当时21岁的卢克·诺塞克。诺塞克刚刚离开大学,追随马克·安德森的脚步来到硅谷。他希望推出一个网页日历,向蒂尔咨询有关融资的事情。令他惊讶的是,蒂尔提出从自己的里面给他投资,并且真的投钱了。这家公司后来倒闭,诺塞克因为亏掉了蒂尔的钱而充满内疚。诺塞克的朋友、另一位UIUC的程序员马克斯·列夫钦,请诺塞克把自己介绍给蒂尔,以推销自己的做加密业务的Fieldlink公司的创意。诺塞克此时仍然不好意思跟蒂尔说话,所以列夫钦绕过了他。一次,蒂尔到斯坦福发表讲话,列夫钦在讲话之后跟他接上了头。蒂尔喜欢他的创意,并且提出成为联合创始人。接着,他和列夫钦又邀请诺塞克加盟。诺塞克说:“这就是蒂尔了不起的地方,他看重友谊,这永恒的东西。我曾经想:‘唉,我曾经把事情搞砸了。’但是他觉得没有关系。他不喜欢这样,他也生气,但是他觉得没有关系。”Fieldlink数次改变业务方向,名字也换了两次,最后成为了贝宝。在挑选团队成员时,蒂尔和列夫钦只招入他们俩当中至少有一位对其非常了解的人。蒂尔说服里德·霍夫曼担任董事,还挖来了戴维·萨克斯担任首席运营官。萨克斯曾经在蒂尔之后担任了几年的《斯坦福评论》的总编。萨克斯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蒂尔从来不是一位过问细节的运营人员。但是他有一种技巧,能找出所有重大的战略问题,并且找准方向。”他回忆说,2000年3月,贝宝正在进行一轮1亿美元的融资。大多数人被互联网泡沫冲昏了头,坚持不,非要等待更加优惠的条件。萨克斯继续说道:“蒂尔催着大伙儿把这轮融资完成了。几天后市场崩溃,要是我们当时多等一周,公司就完了。”2002年,eBay以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贝宝,蒂尔拿到了大约5,。他将其中的1,000万美元投在上,改名为Clarium Capital,再次开业。他说:“我们在Clarium发展出来的宏观经济大思维便是石油峰值理论。基本内容是全球的石油将消耗殆尽,对此我们并没有简单的替代方案,没有更多的石油,找不到更多的储量,也没有替代能源。”这也就是他的技术停滞论的第一次闪光。在风险面,他开始与霍夫曼一起搞。他俩投资社交网络新创企业,从2003年投资霍夫曼自己的领英开始,到2004年持股Facebook时达到巅峰。2005年,蒂尔创办了自己的风构Founders Fund。2006年,他又创立了蒂尔,通过该基金会资助探索型的慈善项目。目前,基金会每年捐出1,300万美元到1,500万美元。基金会的早期受益者是奥布里·德·格雷,他是极具争议的生物遗传学家、人工可忽略衰老策略组织研究基金会的创始人。德·格雷正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够延缓(或许可以无限期延缓)衰老的再生疗法。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德·格雷向我确认,他依然相信,第一位能活到1,000岁的人现在已经在世了。蒂尔对抗衰老研究的支持,也许是他作为一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最极端的体现。按照蒂尔在《从0到1》书中的定义:明确的乐观主义者相信“如果他计划并努力工作,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那么未来就会比现在更好”。蒂尔将这种人与“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进行对照,后者认为“未来会变好,但……他不确切地知道会如何变好,因此他不做任何的具体计划。”蒂尔的第二个“声名狼藉”的慈善项目是海上家园研究所。2008年,他与别人联合创立了该研究所,旨在当前各国**的管理范围之外建立一座漂浮城市。然而,在我们的谈话中,蒂尔提到这个项目用的是过去时,他强调:“这件事做起来非常难,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文化上。”为海上家园研究所提供的研究型设计方案,海上家园研究所由蒂尔与人联合创办,提出在当前各国**的管理范围之外建立一座漂浮城市。而蒂尔最“臭名昭著”的慈善项目大概也就是他的“20位20岁以下企业家”了。该项目为18岁到20岁之间的天才学生提供10万美元,让他们创办自己的新创企业。蒂尔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教育泡沫”中,学校欺骗学生,使他们高估学位的实际价值,为读大学背上不必要的债务。他为学生们提供另一种选择。前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说它是“这十年中导向最错误的慈善事业”。Slate集团的董事长雅克布·韦斯伯格在《新闻周刊》上写道:“蒂尔资助的学生们将有机会效法他们的资助者,在成年伊始即停止学习知识,一门心思放在尽可能快地发财上,以此回避帮助他人或单纯追求知识的可怕诱惑。”虽然存在这些争议,但它毕竟只是一个小项目。安德森说:“蒂尔就是这样的人。学校里的人都吓坏了,好像听到了系统性教育的丧钟似的。一年才20个孩子,等一年有2万个孩子的时候再来找我谈吧。”虽然说蒂尔已经成了硅谷的活着的象征,但其实他自2002年年底就在旧金山生活和工作了。在卖掉贝宝之后,他从山景城搬到这里,筹划新的开始。他说:“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总是面临着和从前的自我竞争的风险。如果你获得了一枚奥运会的游泳金牌,我的看法是你应该在拿到奖牌的当天就退役。”这句话出自于一位一直都靠竞争发迹的人之口,十分不寻常。离我们聊天的地方仅仅9米远,摆着两副国际象棋的棋具。它们不是收藏家的藏品,而是大师级棋手所必须使用的斯汤顿棋盘,棋盘边上的计时器还在走时。然而,贬低竞争是蒂尔新书的中心主题。他断言,“资本主义与竞争是对立的”,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的利润都竞争没了。”他劝告创业者寻求垄断,总结说:“所有快乐的公司各不相同:它们都是通过解决某一个特殊问题而获得一种垄断。所有失败的企业都是相同的:他们没能逃脱竞争。”作为经常与蒂尔合作的和朋友,安德森说他只同意蒂尔所说的“一半内容”。蒂尔批评竞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安德森说:“你应该做一些没有人与你竞争的事情,他这点没错。但他错的地方是,如果是一个好的想法,肯定会有其他人去做。那该怎么办?你会放弃吗?这可不行,你应该去竞争。”这就是创业者和同辈大佬眼中那个真实的彼得·蒂尔:一个逆反和极端的化身,激情和宽容的合体。官方网址:http://liangzidai.com/index.do量子贷官方交流一群(需实名认证):量子贷官方交流二群(可直接加入):量子贷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量子贷欢迎您的加入(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量子贷”加关注,有任何的建议和意见,欢迎与我们互动)《28岁赚到130亿,他年纪轻轻,财富为何来得如此之快?》 精选五
硅谷,是个散发着光环的地方。对身在其中的一群35岁“高精尖”工程师来说,硅谷更像一个养老院,福利虽好,但无形的天花板让他们只能成为螺丝钉。他们试图用归国创业来挣脱看似注定的命运,却没料到一路上危机重重……这辈子好像就这样了。老梁(化名)在自己的35岁生日宴上叹了口气。在旁人看来,老梁是让人羡慕的5年前从美国常春藤名校拿到了博士学位,之后顺利进入Google硅谷总部工作。又因为有博士学位和在校时发出的有分量的论文,毕业不久就拿到了美国身份。同时,老梁在房价赶超北上广的硅谷有一套50来万的公寓。相对比其他升职顺利的工程师惦记着咬咬牙买在斯坦福大学隔壁200万的学区房,这样的生活显得不算宽裕,但对比那些非科技公司职员来说,这又是让人羡慕不已的。但老梁在硅谷呆的越久,工作经验越多,他就越对自己失望: “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了?不上不下。”在他看来,硅谷像个养老院,Google有不错的薪水、细致到家的福利,但在这儿它实现不了个人价值,无法突破天花板带领团队,但他又不甘心一辈子自己在码代码。想想公司里20出头的、冲劲十足的年轻人,他有些绝望。在生日宴的第二个礼拜,老梁咬牙辞掉了Google的工作,留下太太和儿子在硅谷继续保留美国身份,毅然回国,加入了阿里巴巴。而他身边,还有其他一群“老梁”在犹豫和观望。中年工程师的回国野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35岁就成了中年危机的代名词 尽管硅谷的中年工程师们生活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压力,但是他们仍然避免不了职场上危机的到来。这批在全世界人都羡慕的科技巨头工作的中年人们在内心,有些时候对自己是否定的他们认为在这个对工程师来说最好的时代里,他们其实可以做的更多,却因为无形的“天花板”成了一枚科技大公司里的螺丝钉。尽管硅谷可以提供给他们足够的钱。根据美国2015年的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美国人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数在5.5万美金左右。在硅谷,个人收入中位数也仅有7.一年。而硅谷科技公司,尤其是所谓的“FLAG”(facebook、LinkedIn、苹果和 Google)四大科技巨头里,工程师的个人年收入大概20到40万美金。“尽管这样也不错,但是我想试一次,再上一层楼。”老梁说在硅谷再“混”个十年,也没有可能参与到公司层面的决策和战略的讨论。老梁说自己一直想“做点事儿”。“在美国做工程师,很快就可以有小富即安的生活。但中国工程师想要打破这种固化的阶级越来越多的硅谷人相信要想大富、大成功还是得回国。” 吴睿智说。而这样的“大富”并不是这一代华人工程师凭空的臆想。硅谷回国创业、加入科技公司担任要职的先例无论是离职Google回国创立了出门问问的李志飞,还是从斯坦福大学回到中国打造了小红书的CEO毛文超,都是仍然滞留硅谷工程师内心渴望成为的样子。而硅谷工程师这种犹豫着想要通过回国改变“命运”的欲望,往往会被一封或几封安静地躺在LinkedIn账户内的猎头或者来自中国科技公司的的所点燃。加入!吴睿智和老梁一样,也曾经是硅谷的一名工程师,后来他开始兼任硅谷最大华人工程师社区巷CEO,来来往往的中国公司见多了,也加入了国内的一家势头颇为强劲的人工智能公司Rokid,并担任公司的北美负责人。加入Rokid,尽管还留在硅谷分部,但他却需要时常地中美两地出差。对吴睿智来说,半只脚踏进国内市场,比老梁那样不管不顾抛下家庭直接回国要来得稳妥。但更多的是中国公司还是希望能直接把人带回国。几家竞争对手同时来硅谷掀起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就是个很好的证明。而人才拉锯中,火药味最浓的,就是在中国剑拔弩张的两家共享单车巨头摩拜和ofo。他们在Uber总部旧金山扯起了擂台戏。“Uber撤出中国后,ofo和摩拜都来硅谷抢人,而且就盯准了Uber美国总部的华人工程师。”知情人告诉“硅星人”(微信 ID:gui****ren123),为了比对方抢到更多的人,两家共享单车公司都不断加码,为“猎物”提供超高薪水和高出的职场上升机会。一个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普通工程师转身回去就是负责人甚至是总监,这种突然飞上枝头带领团队的机会是这些工程师在Uber再多干5年也得不到的,更不要提还有这些超高估值的创业公司的。“说到底技术能力比国内的工程师好多少不好说,但是把这群在北美的人溢价(overvalue)挖回去,资本的故事就更好讲(吹)了。”知情人说。而在整个Uber抢人战中,ofo的首席产品官陈为就成为了替公司冲在前线的第一人。今年3月,早前为Uber中国产品负责人的陈为加入ofo担任首席产品官。陈为有着很强劲的跨国背景和人脉,尤其是她曾在硅谷学习、生活的经历让她成为了ofo和硅谷人才的桥梁她不但拥有硅谷最顶尖学府斯坦福大学的MBA学历,且在2015年加入了Uber位于旧金山的总部,任资深产品经理。更早时间,她也曾供职于微软、甲骨文、sap等硅谷科技公司。“据我所知,陈为这两年有很长一段时间往返于中国和硅谷,并且在硅谷不断地见人、挖人。”知情人表示。和陈为一样一回到国内、大踏步前进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选择回国加入一家势头凶猛的。出生在北京,十几岁就来到美国读书,并且已经在美国呆完第17个年头的邹嘉同样曾经是Uber旧金山总部里中国团队的一员。曾经在Uber带领一个小团队负责产品研发的他已经成功被摩拜单车说服拉回国内,成为摩拜单车的新任副总裁。离开生活了17年的硅谷回到北京是一个对整个家庭影响都很大的决定,但整个决策过程他只花费了两天。“公司找到我的方式就是聊天。摩拜的CEO其实早前就是Uber的总经理。看他发展不错,也很相信公司的愿景,所以我自己很快做出了决定。”他说。邹嘉多次提到摩拜中西合璧的团队背景,除了CEO曾经在Uber中国工作过,CTO曾经有一年以上的海外工作经历,其他5个副总裁也全部有海外或者至少外企的工作经验让他更加坚信回国加入摩拜是非常适合自己的决定。“在美国,我不可能接触到公司层面的决策。但现在加入摩拜以后,我真正地能感觉到我们在改变世界,至少我能真切地感觉到我能带给公司的直接价值是什么,也能清楚地了解公司能给我什么样的成长空间。”邹嘉说。邹嘉表示自己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带领更大的团队以及处理新的问题的确有很多挑战,但是正是这些挑战推动他继续学习,变成更好的自己。“这是我一直想要的生活。事业上视野更宽,能够看的更远。”邹嘉表示。回国的确满足了他曾经在硅谷对于回国的这些设想。他身上的硅谷光环的确在入职时让他比其他竞争者更有优势,也让他获得了更高的薪资待遇。但这样的光环可能也就能持续一个季度,之后,只有过硬的能力才能给他的硅谷光环续命。在他周围,从Uber美国离职回国加入摩拜的大概有4、5个人。其他从Uber加入摩拜的员工也发展得很顺利在美国可能只是一个Tech Lead,但是到了摩拜以后基本都升任了高级经理。一次回国的跳槽基本能让他们职位上升两到三个台阶,如果在Uber硬熬的话,最少也要六七年。邹嘉在加入摩拜之后,也曾经作为说客劝说硅谷同行回国一起奋斗。但因为曾在就职Uber时和Uber签署了员工准则,所以离职一年内他并没有主动回到美国挖前同事。这样的潜规则其实硅谷各大公司都有,但即使他不主动开口,一些Uber的前同事看他回国发展不错,也会主动请求被推荐尝试回国。选择比能力更重要尽管各自的想法不一样,但是受访者们都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选择比能力更重要。更多情况下,喊硅谷华人工程师回家的中国公司内心有着自己的。他们渐渐认清一件事硅谷工程师越来越不“值钱”。“年是在硅谷的投资热,那个时候硅谷华人随便创业个公司就会有大批的中国投资人抢着塞钱。”吴睿智说。出门问问、小红书都是那一阵子抓住机会的硅谷华人的成功案例,这两年,反而是回国加入科技公司的潮流来了。曾经在Oracle硅谷总部做工程师,最终在2015年回国下海创业成为了跨国猎头的吴杰也有同样的看法。几个月前,他们为包括阿里巴巴、携程、京东在内的中国科技巨头在美国开了招聘会来吸引美国华人工程师等人才加入回国大军。“活动报名近3000人,到场的人数也不低于1000人。”吴杰说。严格意义上讲,吴杰自己也是个硅谷工程师回国的例子。他比一般工程师能说会道,更外向,也更有生意头脑,用旁人的话说,“看着完全不像是工程师。”那些已经回去的人,每每晒在朋友圈都是一副“成功人士”的样子,总能让还犹犹豫豫留在硅谷的工程师心里好一阵发痒。“创业圈子里的人口中只有好消息。”吴杰开玩笑道。被这种“好消息”刺激久了,一些硅谷华人也想着自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依靠回国让自己瞬间身价倍涨成为下一个李志飞,下一个邹嘉。但不幸的是,“硅谷”二字已算不得金字招牌,至少对于已经套路门清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来说。“我们给这种大型科技公司递出去的来自硅谷的简历,20份也就有一个人能拿到录取通知,有的时候待遇还特别一般。”吴杰说,BAT已经不愿意为硅谷标签付出高额的代价了。“相对比前一两年加入中国的科技独角兽成为CXO,或者加入BAT直接升任副总裁,现在硅谷回去的人已经错过了好时候,越来越不值钱了。”硅谷的品牌效应在变弱是吴杰这两年的感受,尤其那些本身在硅谷级别就不高的,或者所在的组不是公司核心业务的工程师就更难以得到BAT的另眼相看。Google广告组的普通工程师可能能收到20个录取,但是另外一个边缘项目的高级工程师反而一个录取都收不到。在招牌硅谷回国技术人员的时候,能力和能为公司提供的实际价值才是第一位的,但很多想要回国的工程师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仍然把硅谷的发达、尖端当作是自己的标签。他们没有意识到,想要通过回国这个跳板获得高薪水、高职位,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在 BAT 的眼里,硅谷普通工程师的能力相对比国内工程师来说,差距越来越小。所以越来越多想要回国的工程师最后在钱上谈不拢,放弃了。这样的例子很太多,导致他和他的团队已经不愿意把精力浪费在这样一单一单递简历。回国之后要做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吴杰看来,加入一家自己了解的、靠谱的、发展势头好的科技公司一般让自己的职业发展上一个大台阶;相反,加入一些还未成气候的小型创业公司,虽然回报可能更大,但也可能充满让人心寒的心机。“回国后在初创公司被利用完,榨干了价值然后当成弃子抛弃掉的故事是家常便饭。”他说。新“江湖”里的“跟不上”和“瞧不上”吴杰身边出现过不止一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创业公司从硅谷挖人才看重的并不是他的能力和技术,而是用硅谷人才的加入来讲资本故事。这也是国内创业圈融资的一个手段。为了用硅谷大牛讲好这个故事,初创公司甚至会发出比CEO待遇都好的工作Offer。但是故事讲完,融资成功,这些硅谷工程师的价值就缩水了,创业公司也就不会愿意继续支付过高的薪水了。或者当公司经济状况遇到问题,性价比较低的归国人才就成了第一个被遣散的人,降薪、降职更是屡见不鲜。“相对比大公司稳定的归国政策、待遇,归国加入自己不了解的创业公司风险是非常大的。”吴杰说他个人并不建议归国的工程师贸然走这条路。以他过往的经验来看,归国加入小型初创公司的归国工程师大概每半年就不得不跳一次槽。如果中途想加入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也很难保住创业公司的高职位和高薪水。但是选择了加入大公司的工程师们,也有自己的抱怨。“国内好累,不光身体累,更是心累、压力大。还是原来硅谷好。”回国面对糟糕的空气已经咳嗽了一个多月的老梁在给太太的电话中多少暗示了自己有点动摇想回硅谷的意思,并表示看不惯国内公司里的“那一套”。“他谁都瞧不上。”老梁的太太在和我的电话里叹了口气。这种“硅谷精英”的傲气不光老梁有,几乎大部分归国的硅谷人都有。但可惜,新雇主有的时候没有给予合适的工作环境、加薪升职机会来安放这种优越感。“在硅谷,大家都觉得自己无法升职的原因是因为印度人和白人和透明的天花板在上面压着。所以科技巨头里,能做到Director(主管)、VP(副总裁)就已经是顶头儿了。大部分人也就做到Senior(高级工程师)。”一位从LinkedIn离职回国加入杭州阿里巴巴的年轻工程师张晓说。“但实际上,升职还是在美国更容易一点回国竞争太大了,其实更难。”张晓说一旦加入阿里巴巴的团队,无论美国回去的,还是国内招聘的,在升职上的考核评定都是一视同仁的。这让老梁和那些硅谷回去等着被“重视”和优待的精英们感到失落。“现在,因为你从硅谷回来就高看你一眼的时代已经渐渐不在了。”张晓觉得国内的同龄人可能技术上不一定比硅谷回去的好,但是软实力上尤其是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上,有的时候硅谷回去的反而不如本地的。久而久之,那些没有顺利升职的从硅谷回去的人就会心里有了落差,甚至是抱怨和反抗。但是,比起老梁“瞧不上”国内那一套,从公司的角度来看,硅谷回来的人同样也“跟不上”国内的脚步,或者说达不到公司对他的期待。“我招聘一个硅谷回来的工程师要花费比国内高4倍的薪水,对他们的期待绝对不是一个普通工程师一样的期待我想看到结果。”一位国内不愿透露姓名的初创公司CEO表示。“中国雇主比美国雇主更急于在短期内看到结果。这种期待对于归国的硅谷工程师来说压力是极大的。对于归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来说,将越高深的知识转化成产品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尤其是当雇主想看到的是一个国内工程师不可能完成的产品的时候。如果雇主的缺乏耐心和归国工程师短时间内无法完成‘不合理’预期一直矛盾存在,那早晚会出问题。”吴睿智说。很多情况下,无法按照预期提交产品和结果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出现在能力上,而是卡在“人”上。而这一块,是不少硅谷工程师们尤其不擅长的领域。“不是美国没有江湖,而是在美国的大部分华人没有升职到有江湖的阶层。”吴睿智说。他认为公司**对于硅谷归来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其陌生的。尤其对于那些被突然空降到国内科技公司管理层、在硅谷缺乏管理经验的工程师来说,相比工作压力,这才是最难的一关。中国职场上直白和刺刀见血的斗争有的时候会让硅谷回国,打算感受祖国温暖的工程师感到心寒。“在国内,搞不定人,就什么都搞不定。初创公司里的元老们看不惯空降兵,就会出现各种排挤。无论手段怎样,总之就是不配合让你无法完成你该完成的业绩和产品。最终,空降兵们会被老板和同事质疑,甚至自动离职。”吴睿智说,“空降兵不好干。”呆不住的中国,和逃不回去的美国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下,一大批硅谷归国的工程师都开始考虑再次逃离,回到曾经的舒适圈硅谷。但离开容易,再回去可就难了。吴杰说在美国,工程师做的事情相对专一。但一旦加入中国的创业公司,由于人手问题,经常要面临非常杂乱的工作内容,所以在重新面试硅谷公司的技术面试时往往会意外败下阵来。在这点上,Facebook对于员工离职一年内可以重新免面试回到原来岗位的政策就显得法外开恩。而另外一些归国的硅谷工程师无法回到硅谷的原因,更让人震惊因为出轨,他们在硅谷的家庭早已经支离破碎。“很多回国的人后来都出轨了,这事儿变得很普遍。”身边几位硅谷回国的工程师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但也都表示,自己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邹嘉回国之初就带上了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十七年的台湾太太举家搬到北京。尽管太太最初刚到北京时生活上有一些不适应,但邹嘉仍然认为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这样的做法是明智的的确一些离开硅谷的老实人“不老实”了。这样的描述很难让人把他们和硅谷那群不浪漫、甚至有些木讷的工程师联系在一起。周洪(化名)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缴械投降的例子。两年前回国的他目前已经和在硅谷的前任太太离婚,并且和出轨的对象结婚。在硅谷,周洪就是万千码农里最普通的一个。“一块招牌砸下来,至少就有三个他这样的人。”他的朋友评价说。但是一回国,他的硅谷光环、高学历、高薪工作、美国身份都让他从“不起眼的老实人”,变成了异性眼中的人上人。直到最后出轨成为“负心汉”,这样的转变连周洪自己都不愿承认。到现在,他都认为这不是出轨,而只是“遇到了更合适的人”。“国内的有些小三太厉害,生扑啊!傻呆呆的码工哪儿见过这架势。”有人评论说。但在硅谷的人看来,原因也不是这么简单。其中一位受访者表示,回国出轨不单是男性花心以及国内的诱惑,更多的是因为夫妻两个人长时间异国缺乏沟通和对彼此生活压力的了解。回国新公司带来的无法完成预期的压力让归国的工程师常常透不过气,压力也大到难以想象,尤其是对仍然生活在硅谷“养老”节奏生活中的全职太太来说。这个时候,身边能帮上忙的异性同事的关心、理解瞬间就可能让已经因为常年异地失去感情的夫妻出现婚姻裂痕。有人打比方说,他们留在硅谷的太太,就像是《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而他们描述中独自回国的硅谷工程师,也不过是老实巴交的陈俊生。尽管有很多出轨的先例摆在眼前,老梁还是选择了回国,他相信自己就是那个永远不会改变的老实人。但是他的太太,却没有那么放心。因为孩子,她只能选择留守在大后方。“你记得戴好我送你的戒指!”他的太太在老梁启程前一天的晚餐时嘱咐。她想让老梁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在遥远的中国能够用一枚锃亮的戒指明示那些比她年轻的、美貌的女生们,老梁是有家室的男人。然而在她的虚张声势下,是她的心里根本没底,这枚戒指是否会有用。“也许过不久,他还是会决定回来待着。”她这样安慰着自己。来源:硅星人(ID:gui****ren123)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P2P??赶紧关注财姐社区吧。
《28岁赚到130亿,他年纪轻轻,财富为何来得如此之快?》 精选六上周末,华盛顿、华尔街和硅谷的上流精英们齐聚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庆祝一位他们共同朋友的生日。没想到庆生其实只是假象。在一众好友的注视下,宴会的主人,一位身穿燕尾服一身帅气的中年男子,和另一位同样帅气的男子一同穿过走廊,在所有人的惊讶和祝福中喜结连理。这场婚礼的男主角,身份颇为特殊,也解释婚礼为何操办地如此神秘。他在**圈里最会投资,在投资圈里最懂科技,在科技圈里跟特朗普**关系最好——说到这里,应该有不少朋友知道是谁了。没错,他就是2016美国大选共和党重要捐款人,特朗普坐上**宝座的功臣,著名风险投资家,被称为创业圣经的《从零到一》一书作者:彼得·蒂尔(Peter Thiel)。其实那场宴会的宾客们早该料到,因为蒂尔从来就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1967年出生在西德,蒂尔一岁时移民到美国,但很快就因父亲工作变动举家迁往南非。小学期间,蒂尔曾7次转校,其中一所学校管理非常严格,要求所有学生穿西装校服,还经常体罚学生,也在蒂尔的手上留下了不少尺子印,刺激了他对集体主义的反感。10岁那年,蒂尔终于回到了美国,一家定居在了硅谷。18岁那年,他考上了斯坦福哲学系。离硅谷不远的旧金山,是嬉皮士文化的发源地。后来定居在硅谷的人们很多也崇尚自由、文艺和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但蒂尔并非如此。本科的日子里,学校里关于种族的讨论甚嚣尘上。学校取消了一堂名叫“西方文化”的课,代之以“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主讲的内容也从欧洲血统白人对美国崛起的贡献变成了推崇多民族融合和多元化。这让蒂尔感到很不爽。虽然10岁到考大学一直在硅谷,他却对那些“虚伪”的文化争论丝毫不感兴趣。在他看来,追求所谓的**正确浪费时间,吸引了太多关注,反而让真正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于是,蒂尔创办了《斯坦福评论》(The Stanford Review),一份宣扬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校园报纸,担任创刊主编。蒂尔在**上很有想法,从本科一直读到法学博士毕业后,当了几年文员,也给美国政客当过演讲稿写手,积累了一些人脉,但总的来说,还是没有进入真正的**圈子。在政法界碰了壁,蒂尔转念一想还是硅谷的机会更多。但在硅谷,能出人头地的只有两种:工程师和投资人。蒂尔对计算机一窍不通,想要赚大钱,该咋办呢?那时是1993年,后来的“.com泡沫”破裂还早得很,科技公司行业如日中天,相应的,投资科技公司的金融市场也格外繁荣。于是蒂尔再次不按常理出牌,跑去瑞信从最基础的衍生工具交易员做起,开始学习金融知识和投资诀窍。1996年,在投行干了三年的蒂尔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回到了硅谷,跟家人朋友借钱成立了自己的Thiel Capital Management,从此过上了投资人的生活。然而搞风险投资没他想的那么容易。他的基金一共就100万美元规模,只能盯准几家公司。他又喜欢投朋友的公司,结果朋友卢克·诺塞克(LukeNosek)的公司表现糟糕,投进去的10万美元打了水漂。好在,通过诺塞克,蒂尔认识了麦克斯·拉夫琴(Max Levchin),一位计算机高材生。列夫琴很快跟蒂尔熟络起来,蒂尔也觉得干投资真费劲,还不如创业,于是列夫琴叫上了诺塞克,蒂尔找来了《斯坦福评论》的前同事肯·豪威利(Ken Howery)一块开了家公司,在当时流行的“掌上电脑”PDA上做信息存储和转账服务。这家公司就是PayPal的前身,具体过程就不详述了,总的来说就是改了一次名,叫Confinity,接着合并了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X.com,然后发现核心产品电子支付系统PayPal的知名度比公司名字更高,于是干脆又改名叫PayPal。2002年,PayPal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同年即被eBay全资收购。PayPal获得巨大成功并非运气,而在于蒂尔对于观察对了。当时美国统非常繁荣过时,账户和财产管理起来很费劲(现在也没好到哪去),而当时电子商务的兴起,Amazon、eBay等网上购物、拍卖对在线转账产生了巨大需求。用贵床头圈流行的话术来说,PayPal就是在那会儿赶上了“风口”,吃上电子商务的“红利”……说个题外的八卦:尽管现在硅谷奉多元文化至上,不敢公开挑战**正确,但在当初蒂尔在斯坦福办报的那段日子,还真有不少人认同他的观点,甚至跟他同一战壕。PayPal有几位早期员工在《斯坦福评论》当过编辑,后来他们形成了所谓PayPal黑帮,其实不如说很多人都是当年第一任主编蒂尔的迷弟。比如接替他担任主编的学弟,后来在PayPal工作过的大卫·萨克斯(DavidSacks,现在的ZenifitsCEO)。1995年,他跟蒂尔合写了一本书,名叫《多元化迷思:斯坦福的多文化主义和不容忍**》,顾名思义抨击了斯坦福对**正确的迷信。书里提到了一些颇有争议的论点,比如认为斯坦福抵制校园性犯罪的运动的实质是污名化男性等等。这本书被美国前国务卿,当时在斯坦福当教务长的康多莉扎·赖斯斥责为“蛊惑人心的卡通。”蒂尔(图右)和萨克斯(白衬衫举手者)在PayPal公司聚会上还是回到故事主线来:eBay全资收购PayPal,而蒂尔持有大约3%的股票,5500万美元的套现收入,再加上第一次创业就成功上市退出,这正是蒂尔梦寐以求的两样东西:金钱和声誉。有钱了,有名了,但蒂尔还是有危机感。在硅谷这块地方,自己不懂技术,想扬名立万还是得回去干投资。于是他用套现的钱开了Clarium Capital,自己摇身一边成了金融大鳄。利用在瑞信积累的宏观市场经验,蒂尔第二次挑战投资战绩斐然,曾被两本美国顶级金融杂志评委最佳。2004年,蒂尔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突然降临了。黑客小子肖恩·帕克(Sean Parker)认识了哈佛计算机本科生马克·扎克伯格,特别看好Facebook,于是帕克找上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希望霍夫曼能投点钱。霍夫曼当时在做LinkedIn,觉得项目确实不错,但跟自己的公司有利益冲突,于是把帕克介绍给了自己的“黑帮老大”蒂尔。蒂尔和帕克(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多人都在电影《社交网络》里看过了:小扎穿着睡衣去找红杉资本,红杉资本看走眼拒了他,他转头就去找了蒂尔。蒂尔很快决定领投Facebook的种子轮,并送给小扎一句话:别他妈搞砸了(Just dont fuck it up.)投完了Facebook,蒂尔转念一想,对冲基金无非就是玩弄金融世界的即成规则;而风险投资,特别是科技风投呢,投出一家又一家科技公司,不但长线赚钱,自己还能捞个硅谷教父的名号,比对冲基金好玩!于是,2005年,蒂尔就创立了自己的Founders Found。而且,这次完全没变:还是投朋友!当然,这次他投的LinkedIn、Yammer、Yelp、Palantir、Quora等等,大部分都是PayPal黑帮成员的公司,有了PayPal成功上市的经历,这些公司也都备受追捧,想不成功都难。这一笔,蒂尔又赚到了。投出了Facebook,再加上PayPal黑帮创办的那一大堆独角兽公司,自此蒂尔的投资事业一帆风顺。2012年,他成立了专投晚期的秘银资本,2015年又被最热门的孵化器YC选走当兼职合伙人。蒂尔坐上了无数优秀公司的董事会,又参与撰写了《从零到一》,被没见过世面的中国创业圈子奉为圣经,他终于成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创投教父。但他永远不会忘记,20年的富贵荣华中,只有那么一次,险些颜面扫地……那是2007年,新闻博客平台Gawker Media在网站上爆料了蒂尔同性恋的身份,在当时引发了不大不小的轰动。同性恋在美国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何况蒂尔的大本营硅谷对LGBT群体更是非常照顾。蒂尔也已经在小范围内和家人和密友什么的出柜了,只是没有公开。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久之后才公布出来:蒂尔的基金LP有中东投资人,那帮人要是发现了蒂尔的性取向,一定会撤资。但媒体当时并不清楚这回事。Gawker是互联网上非常优秀的博客集群,在**、文化、科技等领域都有涉猎,经常有优秀的独家报道出来,有的时候为了点击也确实比较狗仔、小报。性取向是个人隐私,但在Gawker看来蒂尔已经是公众人物,明明是同性恋却不公布,原来是瞒着投资人,这不诚实,当然要爆出来……现在被媒体搞了这么一出,蒂尔真是恨死了Gawker。他没法站出来大肆批评,因为事情闹大LP真撤资了自己也没好处,他只能通过中间人去人的工作。后来危机总算化解,但蒂尔跟Gawker的梁子算是结下了。他几次起诉Gawker,却没有胜诉。居然有钱办不到的事情!已经跻身亿万富翁的蒂尔大为光火。但没过多久,他就有了一个新的点子。想要赢得这场和Gawker之间的战争,还得通过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投资。等等,投资也能击败一家媒体,搞垮它背后的公司?还真可以。蒂尔是这样做的:广泛搜寻那些同样有意起诉Gawker的原告,只要他们愿意坚持告下去,出钱给他们请最顶级的大律师,帮他们垫付各种诉讼费,以及报销各种费用……在美国,这种手段叫做投资诉讼(litigation finance)。也就是把有可能获得超高额赔偿的诉讼看成投资项目,无非请个律师,支付一些行政费用,最后回报率可能几倍或者几十倍。不过,除了赚钱之外,蒂尔可能主要还是想出口恶气吧……2006年,美国有个职业摔跤运动员霍克·霍根(Hulk Hogan)跟一名女子发生婚外情,过程被该女子的丈夫拍成了DVD(是的,这节奏我也跟你一样不太懂……)。2012年,Gawker不知道从哪儿搞到了这部影片,放到了网上。和蒂尔一样,霍根几次三番起诉Gawker,都没能得逞。蒂尔认识了霍根,给了他1000万美元,请来了的诉讼律师查尔斯·哈德(Charles Harder)代理霍根案。蒂尔和霍根功夫不负有钱人。去年,法庭宣判Gawker向霍根支付总计1.4亿美元的赔偿金。这笔钱蒂尔跟霍根怎么分目前无从得知,就算对半分,蒂尔也拿到了5倍投资回报……律师哈德同时还代理了另外两起针对Gawker的诉讼案。这两起案子,同样因为蒂尔介入获得转机。蒂尔的复仇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霍根案的起诉主张还包括让已经丢了工作的网站编辑赔偿10万美元。另一名涉案编辑精神状态不佳需要药物维持,哈德却攻击该人滥用毒品。隐私被侵犯,很容易获得人们的同情。但蒂尔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是,他的举措很明显早已超出了诉讼投资的边界了,要的只是复仇的爽快,让Gawker倒闭,与之相关的所有人都身败名裂……最后,Gawker的主站(Gawker.com)不得不关停运营。为此,老牌科技杂志《连线》刊登了一篇名为《彼得·蒂尔:今天我们该怎样取悦你?》的文章,里面各种整句大写、惊叹号和夸张的恭维,以表达对蒂尔无所不用其极的讽刺。蒂尔在硅谷已经面临道德危机。但真正让不少朋友和合作过的同事下决心跟他彻底划清界限的,还是因为蒂尔对特朗普的鼎力支持。他一直以来都坚持保守主义倾向,很早就加入了自由意志党(Libertarian Party)。生涯中为了支持自由党以及共和党内偏新保守主义的竞选人,也花了上千万美元了。遗憾的是他前几年支持的竞选人表现都很平庸,钱基本都打了水漂。直到2016年,他支持的共和党**参选人退选了,一气之下转而支持特朗普,捐给他125万美元,成为了特朗普最重要的**献金来源。蒂尔支持特朗普的决定也不是完全无厘头。特朗普在大选阶段的**立场跟蒂尔的诉求是一致的:忽略甚至直接反对**正确,着重增加就业和提振经济。特朗普也需要蒂尔。首先,在大选期间共和党代表大会上,蒂尔成为了演讲嘉宾,在演讲中公开表示”是一名骄傲的同性恋“,为特朗普吸引LGBT群体的选票提供了一定的作用。其次,蒂尔利用在硅谷的人脉,促成Facebook等顶级科技公司的员工直接进驻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几乎是直接帮助其进行社交媒体运营——结果,特朗普在社交网络上的影响力为其当选提供了重要的支援。当选后,特朗普邀请蒂尔加入**过渡小组执行委员会,做自己在科技问题上的耳边人。在特朗普举办的几次美国顶尖科技公司CEO会议上,能看到蒂尔坐在特朗普的旁边。特朗普成为了蒂尔在**圈最成功的一笔投资。也让他更加坚信自己创造的定理:无论科技、法律,哪怕是**,都能用钱搞定……但那些了解蒂尔从斯坦福直到现在20多年时间里所作所为的人们,对于他的本质看的越来越清楚了:从始至终他都是个骄傲,甚至傲慢的白人男性,恨不得身上“移民”、“同性恋者”的标签踩在脚下,用“务实”包装对平权和多元文化的憎恨,用金钱和权力左右公平……就算有同性恋取向,也无法洗白他的这种本质……但没办法,谁让人家有钱呢?《28岁赚到130亿,他年纪轻轻,财富为何来得如此之快?》 精选七年薪百万的美国精英 是怎样生活的?时间:日 08:00:25 中财网在美国,有一群人被称为“1%的精英”,他们一般拥有比较高的学历和社会地位,从事着令人羡慕的职业,家庭总收入超过,在富人区拥有独立的别墅。在普通人眼中,虽然这1%的人的财富离顶级富豪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也站在了社会金字塔很高的上层,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但真实情况是普通人所想象的样子吗?01百万年薪的精英群体竟被贴上尴尬标签根据美国**出具的相关数据,2015年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税前大约在7.,我们可以把符合这个情况的人称为中产阶级。只占美国人口1%的精英群体的税前年收入则超过了,结婚后的家庭年收入往往,所以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家庭。在精英群体这个群体里,绝大多数人毕业于顶尖大学,拥有傲人的学历,职业生涯从知名企业开始起步并一路晋升至企业高管,或从事医生、律师、建筑师、IT工程师等专业性较强、备受社会尊敬的职业,开设了自己的诊所、事务所和工作室。精英群体虽不像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或华尔街大鳄、房地产大亨那样拥有几百亿美元的资产,但也属于美国的顶尖群体,甚至从某个角度来看,他们更符合美国人对美好家庭生活的传统想法。然而近十多年来,美国精英群体的光环逐渐消退,日子并不好过,“1%的精英群体”反而成为了他们有苦难言的尴尬标签。以下是几个真实案例。案例一:先生是高级医务人员,太太是律师合伙人我的好朋友 A,他和太太两人都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他读的专业是常人认为很深奥的影像医学,花了整整十二年的时间,读到博士毕业才开始工作;他的太太从斯坦福毕业后又考入哈佛法学院,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律师,现在是一家顶尖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夫妻两个人的年薪加起来超过100万美元,但税合起来要缴纳55%,所以税后的收入不到50万美元。他们有两个孩子,为了能让孩子在一个好的学区里上学,他们贷款买了一幢200多万美元的“学区房”。在一次交谈中,A告诉我说,他们的收入在付完每月的房贷、学费、生活费和其他基本支出后,已经所剩无几。他和太太两人万一有一个失业了或者生大病了,那就要入不敷出。案例二:夫妻都是斯坦福硕士,先生闲人谷歌产品经理B 也是我的斯坦福校友,他和妻子两人的学习经历完全一致:都是就读斯坦福电机工程专业,都是读完本科再读硕士,最后都成了工程师。丈夫毕业后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妻子则进入了朗讯科技公司(纽交所上市公司,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设备提供商).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B 所在的创业公司很不幸也倒闭了。他当时刚毕业没多久,行业大环境又急转直下,所以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新的工作。当时我们都没有料到,斯坦福硕士也会难找工作。B和C都是基督徒,性格也比较传统,当他们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妻子就全职在家带孩子,丈夫一个人挣钱养家。B当时的年薪税前有10多万美元,这收入并不算少,但这在硅谷要维持一个中产家庭的开销其实还是很吃力的。后来他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了MBA,毕业后进入了谷歌公司,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这时候,他的年薪翻了一倍,涨到20多万美元,但在支付了40%的所得税后,所剩也就10多万美元。他们有一套价值100万美元的房子,支付完每月的房贷、孩子的教育费用和其他日常开销之后,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所以他的妻子不得不经常接一些兼职的工作来做。我每次见到他,看他依然开着那辆在大学时期就买入的本田汽车,心里感觉五味乏陈。在很多人眼中,他和妻子都非常优秀,学历和资历都非常好,家庭生活也很美满,照理生活很富足,但其实他家过得很不容易。案例三:斯坦福大学里的研究员我的同学 C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当时去了一家特别火的公司,叫“Excite at home”,这个公司是做搜索引擎的,可惜后来竞争不过谷歌就倒闭了,他因此失业长达一年多。C 之后好不容易在斯坦福大学里找到一份工作——在一个教授旗下的实验室从事研究,一直做到现在,年薪税后约有十几万美元。C 后来结婚,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夫妻两个人的年薪加起来有20多万美元。可是在硅谷这里,想买稍微好一些的房子都至少要花100万美元,所以和前面两个案例一样,C 家庭过日子仍然是紧巴巴的。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说,年薪二十多万甚至百万美元还在那里哭“日子不好过”,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岂不是没法过了?在普通人看来,有常春藤名校、顶级商学院的学历背景,或在世界500强企业做高管,或在医生、律师、教授等专业岗位从事工作,年薪高达数十万美元,几倍甚至十倍于美国家庭平均年收入,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生活了,这样的人怎么还会产生焦虑感和危机感?02社会革新和行业调整带来的巨变近十多年来,社会和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精英群体的发展空间被不断挤压,工作机会和相应收入在不断减少,但维持其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所需要的成本却不断上升。两者的此消彼长让精英群体的压力倍增,也是让他们深感焦虑的根本原因。还是举我的朋友 A 作为例子,在过去,像他这样的医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很多都会开私人诊所,虽然可能辛苦,但自主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近几年,随着奥巴马医疗全面推广,医疗行业的经营成本被迫一压再压,行业削减成本的最大举措之一就是整合医疗资源——将中小医院或者私人诊所合并,成为一个个大的医院联盟。在整合后的医院里,医生都是雇佣制,压低医生工资也变得很常见,一名有经验的医生能拿到10多万美元的年薪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A 是一名影像医师,通过医疗影像工具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就是看各种扫描出来的片子。他说,近几年来医院为了降低成本,会将一些片子通过互联网直接传到印度,让印度的医生看片子,以此降低成本。所以,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革新也对医疗行业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律师行业也是如此,A 妻子所在的律师事务所为了节省成本,常常将一些简单的法律文件传到印度,让那里的律师解决一部分基本的工作,之后可能两边协同工作,也可能再让美国本土律师深入处理案件。事实上,1998年之后,很多美国公司都不愿意花很多钱在请律师做法律顾问这件事情上,所以就造成了普通法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很多都找不到工作。如果你是顶尖法学院毕业的,那你碰到的就业情况可能要好一些,刚入行差不多是的年薪,打拼5到8年后,可能做到律所合伙人级别,这时也只有35万美元的年薪。然而精英群体跻身顶尖大学,在行业里过五关斩六将,花近十年时间才达到这个位置和获得这样的收入,这投入产出跟过往比起来已经差了不少。B 作为 IT 工程师所面临的行业压力更为巨大。一方面 IT 行业比起法律和医疗行业所面临的技术革新挑战都要大,都要快;另一方面,硅谷里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工程师比比皆是,他们都很优秀,所以美国本土 IT 从业者有更多更残酷的竞争来自于国际。现在在美国,即使你是一名从顶尖大学毕业的IT工程师,年薪也就10到,如果自身条件差一点的话只能拿到7.5万美元。03危机之下,未来的路如何走下去同样的行业,同样的技能,赚钱的机会却比十年、二十年前都少了很多。90年代,开一个私人诊所每年的营业额可以稳稳地超过百万美元,而现在,很多私人诊所被迫关闭,医生受雇于大型的医院联盟,拿着每年10多万美元的年薪。你可以说,与社会其他人相比这已经是不菲的收入,然而和十几年前这些人自身相比,同样的行业和机会下,能赚到的钱少了很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造成1%精英群体现在的尴尬境地。在很多人眼中,他们是精英,非常优秀。他们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是哈佛、耶鲁、斯坦福这些名校毕业的,在美国排名前列的律师事务所做合伙人,有两个孩子,在买了房子,他们是我的骄傲!然而你一旦和他们详谈,就会发现他们过得并不宽裕,常常会唉声叹气,大吐苦水。这不能完全归咎于精英群体的要求高,而应该客观地看到他们的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在这20年内被不断挤压,造成他们想维持和自己身份相符的生活水平非常的不容易。困扰着美国1%精英群体的危机根源在哪里呢?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时代变化”。在现在这个时代,很多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可能是**导致的,例如奥巴马医疗法案对私人诊所的影响;有些可能是国际化导致的,例如很多制造业机会从美国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个趋势甚至蔓延到了服务业。有些可能是科技导致的,互联网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彻底打破了地域隔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很多新的选择,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和客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成本更为低廉的选项。可能没有人会想到这1%的精英群体也要面对这么一道难题——未来的路要如何走下去?更严重的是,他们对如何解答这道题目很迷茫,因为似乎现状短时期内很难得到改善,尤其那些诸如律师、医生等专业性很强的从业者,他们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自己的工作上,转换“跑道”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他们常常会和孩子探讨说,你们可能要重新考虑你们的未来,因为父母走过的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不管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和行业,也没有永远高枕无忧的工作,我们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速度一次又一次地被提高。每个人如何适应正在改变的工作属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不断创新突破,才能获得自己所在年代的最佳机遇。
(征宇聊美国)中财网《28岁赚到130亿,他年纪轻轻,财富为何来得如此之快?》 精选八在美国,有一群人被称为“1%的精英”,他们一般拥有比较高的学历和社会地位,从事着令人羡慕的职业,家庭总收入超过百万美元,在富人区拥有独立的别墅。在普通人眼中,虽然这1%的人的财富离顶级富豪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也站在了社会金字塔很高的上层,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但真实情况是普通人所想象的样子吗?01百万年薪的精英群体竟被贴上尴尬标签根据美国**出具的相关数据,2015年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税前大约在7.2万美元,我们可以把符合这个情况的人称为中产阶级。只占美国人口1%的精英群体的税前年收入则超过了45万美元,结婚后的家庭年收入往往超过100万美元,所以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家庭。在精英群体这个群体里,绝大多数人毕业于顶尖大学,拥有傲人的学历,职业生涯从知名企业开始起步并一路晋升至企业高管,或从事医生、律师、建筑师、IT工程师等专业性较强、备受社会尊敬的职业,开设了自己的诊所、事务所和工作室。精英群体虽不像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或华尔街大鳄、房地产大亨那样拥有几百亿美元的资产,但也属于美国的顶尖群体,甚至从某个角度来看,他们更符合美国人对美好家庭生活的传统想法。然而近十多年来,美国精英群体的光环逐渐消退,日子并不好过,“1%的精英群体”反而成为了他们有苦难言的尴尬标签。以下是几个真实案例。案例一:先生是高级医务人员,太太是律师合伙人我的好朋友 A,他和太太两人都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他读的专业是常人认为很深奥的影像医学,花了整整十二年的时间,读到博士毕业才开始工作;他的太太从斯坦福毕业后又考入哈佛法学院,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律师,现在是一家顶尖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夫妻两个人的年薪加起来超过100万美元,但税合起来要缴纳55%,所以税后的收入不到50万美元。他们有两个孩子,为了能让孩子在一个好的学区里上学,他们贷款买了一幢200多万美元的“学区房”。在一次交谈中,A告诉我说,他们的收入在付完每月的房贷、学费、生活费和其他基本支出后,已经所剩无几。他和太太两人万一有一个失业了或者生大病了,那就要入不敷出。案例二:夫妻都是斯坦福硕士,先生闲人谷歌产品经理B 也是我的斯坦福校友,他和妻子两人的学习经历完全一致:都是就读斯坦福电机工程专业,都是读完本科再读硕士,最后都成了工程师。丈夫毕业后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妻子则进入了朗讯科技公司(纽交所上市公司,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设备提供商).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B 所在的创业公司很不幸也倒闭了。他当时刚毕业没多久,行业大环境又急转直下,所以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新的工作。当时我们都没有料到,斯坦福硕士也会难找工作。B和C都是基督徒,性格也比较传统,当他们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妻子就全职在家带孩子,丈夫一个人挣钱养家。B当时的年薪税前有10多万美元,这收入并不算少,但这在硅谷要维持一个中产家庭的开销其实还是很吃力的。后来他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了MBA,毕业后进入了谷歌公司,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这时候,他的年薪翻了一倍,涨到20多万美元,但在支付了40%的所得税后,所剩也就10多万美元。他们有一套价值100万美元的房子,支付完每月的房贷、孩子的教育费用和其他日常开销之后,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所以他的妻子不得不经常接一些兼职的工作来做。我每次见到他,看他依然开着那辆在大学时期就买入的本田汽车,心里感觉五味乏陈。在很多人眼中,他和妻子都非常优秀,学历和资历都非常好,家庭生活也很美满,照理生活很富足,但其实他家过得很不容易。案例三:斯坦福大学里的研究员我的同学 C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当时去了一家特别火的公司,叫“Excite at home”,这个公司是做搜索引擎的,可惜后来竞争不过谷歌就倒闭了,他因此失业长达一年多。C 之后好不容易在斯坦福大学里找到一份工作——在一个教授旗下的实验室从事研究,一直做到现在,年薪税后约有十几万美元。C 后来结婚,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夫妻两个人的年薪加起来有20多万美元。可是在硅谷这里,想买稍微好一些的房子都至少要花100万美元,所以和前面两个案例一样,C 家庭过日子仍然是紧巴巴的。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说,年薪二十多万甚至百万美元还在那里哭“日子不好过”,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岂不是没法过了?在普通人看来,有常春藤名校、顶级商学院的学历背景,或在世界500强企业做高管,或在医生、律师、教授等专业岗位从事工作,年薪高达数十万美元,几倍甚至十倍于美国家庭平均年收入,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生活了,这样的人怎么还会产生焦虑感和危机感?02社会革新和行业调整带来的巨变近十多年来,社会和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精英群体的发展空间被不断挤压,工作机会和相应收入在不断减少,但维持其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所需要的成本却不断上升。两者的此消彼长让精英群体的压力倍增,也是让他们深感焦虑的根本原因。还是举我的朋友 A 作为例子,在过去,像他这样的医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很多都会开私人诊所,虽然可能辛苦,但自主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近几年,随着奥巴马医疗保险的全面推广,医疗行业的经营成本被迫一压再压,行业削减成本的最大举措之一就是整合医疗资源——将中小医院或者私人诊所合并,成为一个个大的医院联盟。在整合后的医院里,医生都是雇佣制,压低医生工资也变得很常见,一名有经验的医生能拿到10多万美元的年薪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A 是一名影像医师,通过医疗影像工具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就是看各种扫描出来的片子。他说,近几年来医院为了降低成本,会将一些片子通过互联网直接传到印度,让印度的医生看片子,以此降低成本。所以,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革新也对医疗行业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律师行业也是如此,A 妻子所在的律师事务所为了节省成本,常常将一些简单的法律文件传到印度,让那里的律师解决一部分基本的工作,之后可能两边协同工作,也可能再让美国本土律师深入处理案件。事实上,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美国公司都不愿意花很多钱在请律师做法律顾问这件事情上,所以就造成了普通法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很多都找不到工作。如果你是顶尖法学院毕业的,那你碰到的就业情况可能要好一些,刚入行差不多是16万美元的年薪,打拼5到8年后,可能做到律所合伙人级别,这时也只有35万美元的年薪。然而精英群体跻身顶尖大学,在行业里过五关斩六将,花近十年时间才达到这个位置和获得这样的收入,这投入产出跟过往比起来已经差了不少。B 作为 IT 工程师所面临的行业压力更为巨大。一方面 IT 行业比起法律和医疗行业所面临的技术革新挑战都要大,都要快;另一方面,硅谷里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工程师比比皆是,他们都很优秀,所以美国本土 IT 从业者有更多更残酷的竞争来自于国际。现在在美国,即使你是一名从顶尖大学毕业的IT工程师,年薪也就10到15万美元,如果自身条件差一点的话只能拿到7.5万美元。03危机之下,未来的路如何走下去同样的行业,同样的技能,赚钱的机会却比十年、二十年前都少了很多。90年代,开一个私人诊所每年的营业额可以稳稳地超过百万美元,而现在,很多私人诊所被迫关闭,医生受雇于大型的医院联盟,拿着每年10多万美元的年薪。你可以说,与社会其他人相比这已经是不菲的收入,然而和十几年前这些人自身相比,同样的行业和机会下,能赚到的钱少了很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造成1%精英群体现在的尴尬境地。在很多人眼中,他们是精英,非常优秀。他们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是哈佛、耶鲁、斯坦福这些名校毕业的,在美国排名前列的律师事务所做合伙人,有两个孩子,在地段买了房子,他们是我的骄傲!然而你一旦和他们详谈,就会发现他们过得并不宽裕,常常会唉声叹气,大吐苦水。这不能完全归咎于精英群体的要求高,而应该客观地看到他们的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在这20年内被不断挤压,造成他们想维持和自己身份相符的生活水平非常的不容易。困扰着美国1%精英群体的危机根源在哪里呢?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时代变化”。在现在这个时代,很多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可能是**导致的,例如奥巴马医疗法案对私人诊所的影响;有些可能是国际化导致的,例如很多制造业机会从美国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个趋势甚至蔓延到了服务业。有些可能是科技导致的,互联网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彻底打破了地域隔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很多新的选择,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和客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成本更为低廉的选项。可能没有人会想到这1%的精英群体也要面对这么一道难题——未来的路要如何走下去?更严重的是,他们对如何解答这道题目很迷茫,因为似乎现状短时期内很难得到改善,尤其那些诸如律师、医生等专业性很强的从业者,他们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自己的工作上,转换“跑道”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他们常常会和孩子探讨说,你们可能要重新考虑你们的未来,因为父母走过的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不管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和行业,也没有永远高枕无忧的工作,我们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速度一次又一次地被提高。每个人如何适应正在改变的工作属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自我增值,不断创新突破,才能获得自己所在年代的最佳机遇。《28岁赚到130亿,他年纪轻轻,财富为何来得如此之快?》 精选九摘要:|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作者:王莹、张婵|责编:杨芷嘉2014年,埃文-斯皮格尔取代扎克伯格,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这一年,他24岁。在这之前,他开发了一款超火爆的软件,还拒绝了来自腾讯、|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作者:王莹、张婵| 责编:杨芷嘉2014年,埃文-斯皮格尔取代扎克伯格,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这一年,他24岁。在这之前,他开发了一款超火爆的软件,还拒绝了来自腾讯、谷歌、微软和Facebook的收购;在这之后,他创办的公司登陆纽交所,创造了阿里巴巴之后美国规模最大的,市值一度高度高达270亿美元。【社交新宠】去年,埃文-斯皮格尔开发的Snapchat软件,成为28个国家下载量最大的应用,年度下载量超过Facebook、Messenger、Twitter和Instagram之和的一倍。作为一款社交软件,Snapchat最吸引人的功能是所有照片都有一个1到10秒的生命期,用户拍了照片发送给好友后,照片会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按时自动销毁,所以中文名字叫“阅后即焚”。乍听之下,很多人会觉得,这设定有些“鸡肋”,但它的开发者埃文-斯皮格尔却认为,这个软件的意义在于“每一刻,都可以用照片交流并表达自我”,“年轻人不再需要捕捉‘真实世界’的事物,然后又把它们重建到网络上来。很简单的,我们就是想要和现实同步的生活和社交。”不得不说,埃文-斯皮格尔的创意得到了年轻人的热爱。2011年横空出世后,Snapchat受到13-25岁青少年的疯狂追捧。到2016年,Snapchat成立第5年,其日均活跃用户为1.61亿人;而此前在社交领域颇具影响的Facebook直至成立的第五年,全球用户人数才达到1.5亿。期间,Snapchat的疯狂生长引起了各路巨头的注意,而从2012年到2016年之间,这家新生公司获得了不少于7轮的融资,参与投资的除了硅谷知名的风投、基金,也不乏阿里巴巴等这些巨头公司。甚至腾讯、脸书与谷歌都纷纷抛来橄榄枝,表示愿意以高价将其收购。其中,作为中国社交领域龙头的腾讯首先开出了一份价值30-的收购要约。但这并没有令埃文o斯皮格尔动心,于是腾讯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据说,腾讯的此举,让另外两个巨头谷歌、雅虎、微软、Facebook等看到了Snap的巨大潜力。尤其是Facebook,其攻势极其可谓强烈。早在2013年10月,扎克伯格给埃文-斯皮格尔发了一份邮件:Facebook希望以30亿美金收购成立仅两年、甚至拿不出盈利方案的Snapchat。但埃文-斯皮格尔的态度很坚决:不卖!遭到拒绝后的扎克伯格还曾给埃文-斯皮格尔发了封私人邮件,内容大致为:到门洛帕克(Facebook办公园)来,让我们彼此认识一下。很快,埃文-斯皮格尔就回了信:我很乐意与你见面……前提是你来见我。结果是,扎克伯格真的飞到洛杉矶,去见了这位20多岁的科技新贵。见面后,扎克伯格在现场演示了同是阅后即焚的照片分享移动应用Poke,据说这款产品研发用了12天,而且小扎同学亲自参与了代码撰写。当时,有媒体表示,扎克伯格的态度其实很明显,他在和埃文-斯皮格尔宣战,Facebook也出了类似产品,如果不接受收购,Snapchat将接受来自Facebook的正面挑战。这场宣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却是相反的作用,因为这场会面让他决定推翻现有社交媒体权贵的地位。接下来的三天,在APP Store的应用市场,Poke的下载量跌出前30名,Snapchat则位居第一。而背后支持Snapchat的,大都是13至23岁的孩子,这些孩子纷纷表示,Facebook不能以大欺小。【其实,他是个富二代】埃文-斯皮格尔对资本的态度,让苦苦挣扎在一线的中国以及很多硅谷的创业者非常不解,打造新颖“概念”,组建一个团队,最后投入BAT的温暖怀抱,或者以一个好价钱卖给资本市场,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对此,埃文-斯皮格尔曾表示过“人生应该寻求你无法变卖的事业”。不少人觉得,这句表态过于“鸡汤”。但如果了解了埃文-斯皮格尔的家庭背景,或许很多人就不这么想了。埃文-斯皮格尔从未公开任何童年资料,也反感媒体通过窥探个人成长经历去分析他的性格。但在其父母一份公开离婚协议书中,他的成长经历也可窥见一二。其实,埃文o斯皮格尔是标准的90后富二代,父母都是律师合伙人,一家人住在洛杉矶西部富人区价值460万美元左右的房子里。15岁开始,他就相继在报社以及美国红牛公司实习。由于家境优渥,埃文-斯皮格尔是许多专属俱乐部的成员,他和俱乐部成员经常前往世界各地旅行,甚至乘坐直升机去加拿大滑雪。不过,优渥的物质生活、甚至后来父母的离婚,都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业。他的老师回忆说,埃文-斯皮格尔的学业一流。这个从他考进斯坦福大学就足以佐证。但刚进大学时,埃文-斯皮格尔对创业还没什么兴趣。直到一次,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未拿到本科毕业证的他,旁听了研究生课程《创业与风险资本》。课堂上,他获得了创业和风投的知识,第一次被硅谷创业者的奋斗故事所激励。20岁,他和合作伙伴墨菲开发了一套帮助父母、中学生和指导老师管理大学申请的在线软件。不过,埃文-斯皮格尔并不满足这个“只有学生和父母会用”的软件,他一直在等待更好的创业机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朋友向他抱怨:“我希望我发给妹子们的这些照片可以消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埃文-斯皮格尔觉得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当天晚上,他就着手组织人写代码。2011年7月,Snapchat正式登陆iOS应用商店。几个月后,Snapchat从高中省用户中爆发,先是在iPad上刮起了一阵旋风,随后在手机端也受到追捧......事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这位硅谷新贵也完成了另一件人生大事:2016年7月,前维多利亚超模米兰-达可儿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中发布了一张手戴钻戒的照片并宣布,交往2年后,她和埃文-斯皮格尔订婚了。▲图注:今年5月,两人完成婚礼。此后半年,埃文-斯皮格尔带领公司在纽交所上市,创造了阿里巴巴之后美国规模最大的IPO。直到今年5月,其市值高达270亿美元,比Facebook四年前的收购价高出9倍;即使目前其股价正在经历低潮动荡,但市值仍维持在162亿美元。人们不禁猜测,这个充满个性的90后,能否突破Facebook、谷歌等巨头的包围,甚至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巫蛊笔记什么时候播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