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降低尿酸种植成本

19被浏览2,307分享邀请回答6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大蒜:今年种植面积增加、成本下降,2018年价格不容乐观_养殖致富网
大蒜:今年种植面积增加、成本下降,2018年价格不容乐观
中国,真被“玩坏了”,从去年的“蒜你狠”到今年的“蒜你贱”,就像是在玩游戏。换个角度看,农民又何尝不是被“玩坏了”,出现“蒜你狠”了,价格暴涨,农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利润;出现“蒜你贱”,价格暴跌,立马影响农民收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农业生产还十分薄弱,农产品滞销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如何破解?还真需要各方下足功夫。1市场供给增加
价格直线下跌原因是大蒜主产区种植面积增加,气候适宜生长,导致产量增加;出口受限。在2016年的“蒜你狠”之后,今年“蒜你贱”接踵而至,而种植面积增加,市场供大于求是导致今年下跌的主要因素;同时,气候因素及地方扶持也对供求失衡和蒜价波动有一定的影响。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年多,在“中国大蒜之乡”――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库内大蒜价格从2016年9月至今年3月20日一直维持在14元/公斤,随后价格一路上涨,到4月底5月初一度涨到21元/公斤,随后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至今跌至每公斤4.4元附近,较最高价格跌幅达八成。10月31日,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金乡大蒜报价4.60-4.80元/公斤(库内5.5cm);河南大蒜报价5.20元/公斤左右(库内大混级),邳州蒜报价6.30元/公斤左右(库内6.5cm)、5.70-5.80元/公斤(库内6.0cm)。最近,走访多家超市发现,目前超市售卖的大蒜价格在每公斤10元附近,与去年同期的20多元相比,跌幅较大。其实,今年5月初的泛滥已经为下半年“蒜你贱”的到来发出预警。业内分析师崔晓娜认为,供给量增加是今年大蒜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去年大蒜价格偏高令蒜农增加了收益,一些大蒜产区鼓励农民种植大蒜,使去年秋天主产区的农户都增加了大蒜种植面积,而且播种后气温适宜大蒜生长,产量增加,导致整体供给量明显提升。此前,中国农科院在相关报告中也提到,去年10月大蒜播种面积保守预计约增长10%。库存方面,今年大蒜库存量在320万吨,比2016年增加了105万吨。金乡及周边储存大蒜约212万吨,金乡县大蒜库存量达到155万吨左右,比2016年库存量122万吨增加了33万吨,同比上涨27.05%,创近年来大蒜库存量的历史新高。在国内供给量增加的同时,今年大蒜加工出口增长有限。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9月,全国大蒜累计出口量为126.58万吨,相比2016年同期的116.82万吨仅增长8%。而去年大蒜收购价格太高,对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此外,印尼是中国大蒜最大的传统出口市场,今年印尼政府对大蒜进口实行配额管理,使中国对印尼大蒜出口受到影响。2产业发育不全
大蒜周期频袭蒜是小品种蔬菜,产地集中,盘子小,易于储存,容易被资金操控,从而影响市场价格。业内人士表示,本轮蒜价剧烈波动的背后,既有农业大小年的影响,也可以看到炒蒜商的投机炒作的身影。据分析,资金的涌入让大蒜涨价出现“虚火”,实际大蒜需求并没有明显增长。而当前囤蒜商不惜血本甩货,又会加剧行情下跌,过山车式的怪圈,必然使大蒜产业链再度遭遇重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辉尚表示,我国大蒜生产和市场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产地集中,主产区在鲁、豫、苏交界处;市场发育不成熟,大蒜总量少、盘子小,投资客或经销商掌握资源后,可以通过串通、联合等手段操控市场价格;大蒜经风干、辐照后易于贮藏,投资者能根据市场行情灵活经营,适时囤抛,来获取最大利润。不过,市场调查显示,近来随着大蒜掉价,大肆囤蒜、高价囤货的囤蒜商争相出货,一些人甚至不惜血本地清仓。崔晓娜表示,“炒蒜人”一般是长期钻营在大蒜经销链条上的“业内人”,他们从供应链角度看到商机,通过囤货、鼓动农民惜售等方式人为抬高蒜价,然后伺机抛售,牟取利润。这其中不乏游资抱团现象。而蒜价周期是决定“炒蒜商”战绩的重要指标。在年的“蒜你狠”周期中,大蒜价格一度疯涨,甚至超过肉和;在2016年最近一轮的“蒜你狠”中,大蒜全年批发均价为每公斤11元,比2010年历史高位涨22.9%。而今年本期望像去年一样再捞一笔的囤蒜商彻底“失蒜”了。据山东一位大蒜经纪人介绍,今年全国大蒜价格普遍下跌,当地冷库蒜开卖之后,价格起起伏伏,最低跌到3.8元/公斤附近,这让很多囤蒜的人吃亏。有专家指出,大蒜价格暴涨暴跌的“蒜周期”已成为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一个样本。农产品的价格周期,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供求易陷入一个被称为“发散型蛛网”的循环:一旦某种农产品价格大涨,往往会吸引大批农户跟风种植,随后因供大于求而价格暴跌,导致农户纷纷放弃种植,然后又因产量大幅减少而价格暴涨。过山车式的恶性循环怪圈,必然使大蒜产业链频繁遭遇重创,最终受害的还是蒜农和消费者。3来年市场如何
价格不容乐观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今年大蒜产区出现明显扩种,剔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明年销售或将面临较大压力。大蒜行业有个说法“大蒜难算,看天吃饭”。眼下,大蒜价格跌到低位,虽然“炒蒜”者大面积蚀本,但蒜农们仍在谋划继续扩种。据介绍,东北大蒜为4月播种,9月上市;山东等地为一年两季,一季是10月播种,次年四五月上市。对山东金乡市场的调研显示,2016年金乡县种植大蒜61.60万亩,今年截至10月24日为62万亩,同比上涨0.65%。由于今年大蒜种植期雨水多,个别乡镇淤地种植还没有结束,预计今年大蒜完全种植结束后,全县大蒜种植面积将小幅上涨。事实上,不仅在山东,河南、江苏等主产区面积有所增加,一些小产区大蒜面积扩种更为明显。如河南省中牟和邳州周边地区就出现了小量扩种。农民继续种植大蒜的理由有几点:“赌博心理”。今年大蒜价格偏低,一些蒜农以为今年大蒜种植面积肯定会有所减少,从而导致来年大蒜价格可能出现大涨;今年蒜种价格下跌,一亩地比去年低约千元左右,只要来年大蒜高于今年便不会赔本;随着规模化种植,仅人工成本一项,机械种蒜就能降低成本40%左右,根据农户经验,一般情况下种蒜效益要高于。业内人士指出,大蒜作为调味品,由于产量小、产区集中,总的需求量不是很高,其价格比其它农产品更容易被操纵,而耐储存、可长期保鲜的特性更令大蒜极具炒作性,蒜农能否获益取决于来年的蒜价。从目前来看,近期气候对大情没有妨碍,如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来年大蒜丰收几成定局。因此,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会面临一定风险,种植户要好好谋划。面对“蒜你狠”“蒜你贱”的频繁来袭,有关部门既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要有效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干预,打击囤积居奇、炒买炒卖、恶意串通、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通过互联网+,加强动态监测,实现产销对接,提供精准服务;加快大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把功夫下足了、下准了,才能破解“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怎么种地才赚钱?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怎么种地才赚钱?
——来自河南、山东两个农业大县的调查
记者 赵永平 常钦 马跃峰
  种地成本高不高?
  生产性成本不算高,但流转成本占六成以上,多重挤压大户增收难
  玉米价格下跌,让本就不高的种粮收益又少了一块。
  “1斤玉米跌3毛钱,一亩就少300多块,唉!”河南延津县平陵村农民张文生叹了口气。
  现在种地赚不赚钱?
  “赔是赔不了,就是更没赚头了。”张文生说,论产量,小麦亩产1100斤,已经不低了,玉米也能到1200斤。论投入,农民种地不算细账,基本一季小麦收入相当于全年种子、肥料、机械投入,能干落一季秋粮。家里的10亩地,一年收入也就万把块钱。
  山东省章丘市吴家村,丘陵山地多,设施少,农业基本靠天吃饭。53岁的刘桂芬,种着三亩半地,“地里花销最多的是肥料和机械,能占到一半。”她说,一亩地要80元化肥,小麦、玉米机收要160元。但浇不上水,产量低,价格又不行,去年一亩纯收入不到500元。
  种地成本有多高?延津县农林局做过统计,按小麦、玉米两季算,普通农户不算人工,平均每亩生产性成本890元。每亩有120元的补贴,去年算下来亩均收益1094元,同比减少350元。
  平陵村村支书肖洪生坦言,村里的地算多的,户均10亩。现在不是啥活都能机器干,浇地、打药、晾晒还离不了人,费时费力,一年弄得好1万多块钱,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他说:“种地要想赚钱,还得有规模。”
  现实情况是,不少规模经营户种粮亏本,面临困境。
  “前两年确实赚钱,一亩纯收入200多元,我流转了600亩地,一年能挣十几万元。”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大户郭卫峰,40多岁,是个种粮好手,去年准备扩大规模,大干一场,没想到玉米价格大跌,一下赔了几万元。
  大户种粮算细账,郭卫峰一笔笔算来:一亩地农资投入430元,机械费用270元,浇地60元,人工80元。小麦收1000斤,每斤卖1.1元,玉米1100斤,卖0.75元,刨去1200元地租,每亩赔150元。
  调查发现,与普通农户不同,规模经营主体最大支出是地租,占种粮成本六成以上。延津县新型主体流转土地,每亩租金800—1200元;章丘市土地租金平均每亩达到1100元。
  “流转成本太高,人工成本涨得快,粮价又在跌,多重挤压,种粮基本赚不到钱。”僧固乡东史固村大户陈长海说,2014年玉米还每斤1元,去年最高卖到七毛五,最低才卖了六毛八。
  国内粮价为何比国际粮价高?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分析,从种植成本看,国内粮食生产性成本并不比国外高,高就高在土地流转成本上。一亩地按1000元的地租算,折合到每斤粮食上,就高四毛多钱。再从单产看,不少地方小麦平均亩产上千斤,高于国外主要小麦种植国,再提高产量空间不大了,但玉米单产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王秀东认为,粮食三量齐增,粮价国内外倒挂,玉米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是大势所趋。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关键是让种地有赚头,通过政策引导,加快转方式,让农业更有吸引力。
  哪些成本可以降?
  降地租难度大,规模化、机械化降低人工成本,期盼支农政策能落地
  规模经营主体夹缝中生存,降成本意愿强烈。
  他们最希望土地租金能降下来。“哪怕降一两百元,只要不赔钱就行。”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可降租金面对的是一家一户,价格上去了,一时很难降下来。”
  有人认为,玉米价格下跌,种地效益减少,会倒逼土地流转成本逐步降到合理水平。但这需要时间,现在关键是大户们能否扛过眼下难关。
  章丘市宋家埠村宋世连,2014年将全村1200亩土地整体流转,成立联庆家庭农场。“合同一签15年,一亩地租1000元,每年递增2%,中途不能退租。”宋世连坦言“压力山大”。
  “大户必须通过规模化和机械化,把成本降下去。”宋世连说,农场购置了大型联合收割机、烘干机等30多台农业机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别看这么多地,6个人就能收拾利落。”
  规模优势明显。每亩机械投入降到60元,收割机跨区作业还能赚钱;肥料自己调配,一吨便宜700多元;农药统一采购,每亩可便宜15—20元。“这些都是普通农户干不了的。”宋世连说。
  “别的环节不好降了,只能从人工费上下功夫。”郭卫峰坦言,每到大忙时节,一个工一天100元,还不好找人。为省人工,他们现在打药用上飞机,浇地用上喷灌机。飞机打一次药10多分钟,每亩地只要17元,比雇人便宜10元,药还打得匀。
  不少大户反映融资成本高。延津县魏邱乡富农合作社理事长秦元成说,一年光承包费就80多万元,想申请贷款,材料交了一大摞,就是贷不出来,只能社员凑钱,或者找高利贷。
  一位大户说,先交钱后用地,银行贷不到钱,只能找民间公司借“过桥资金”,100万元10天利息就要2万元,基本吃掉一季收入。
  大户们希望金融支农政策能落地,降低融资成本,经营权抵押、信用贷款等模式尽快推开,每年安排一定额度农业信贷资金缓解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
  专业机械跟不上,也增加了成本。在章丘市200多个规模经营主体中,有烘干设备的仅有2户。一位种粮大户说,去年天气不好,收获的玉米来不及晒干,有的长了霉,每斤才卖了不到5毛钱。
  延津县农机局局长周海军说,全县农机补贴一年缺口在1000万元以上,尤其是玉米机械缺口大。“推广玉米粒收机械,粮食直接归仓,能省去人工剥皮、晾晒、脱粒等作业成本,每亩能节约100元左右。”赵国换说。
  期盼土地流转更规范,降低流转风险。章丘市万新村村民李娇说:“现在的流转都是口头协议,空口无凭容易起纠纷,如果有书面合同,就不能随意涨价、收回土地,就算是有矛盾也有个凭证,好讨说法。”
  与下乡租地搞高效农业的工商资本不同,现在流转土地种粮的不少是新型职业农民。不管以后是自己规模经营,还是带动普通农户,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力量不可或缺。但他们大多实力有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困境中亟须政策扶一把,帮他们渡过难关。
  结构调整怎么调?
  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出台政策细则,给市场明确信号
  种地怎么能赚钱?一手要降成本,一手要调结构。结构调整怎么调,许多农民都困惑。
  大户陈文海说:“我们这儿地潮,不漏水、不漏肥,最适合种小麦。可是,种完小麦种什么?前些年想调结构,试种过花生,但产出来皮是黑的,卖不上价。”
  郭卫峰说,一下调整过来难度大,今年准备先试种几十亩土豆,毕竟没种过,得慢慢摸索着来。
  王秀东认为,困境中突围,根本上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民优化生产结构,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
  以优质小麦闻名的延津,小麦供给侧改革探索值得借鉴。全县95万亩小麦中,优质强筋小麦达50万亩,年产小麦良种1亿公斤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小麦年加工能力70万吨。“普通小麦销售不畅,而优质强筋小麦却供不应求,龙头企业订单兜底,收购价每公斤能高出0.2—0.4元。”延津县副县长罗鹏说。从普通小麦到优质麦,从卖原粮到卖种子,短短十几年,延津小麦完成4次大的品种更新换代,延津产的“新麦26”,蛋白质、湿面筋等10个指数,全部超过国家一级标准。
  联丰农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陈学忠说:“我们和种子公司合作,种的都是种子田,优质麦种每斤最高可以卖到1块6毛多,虽然管理上要复杂些,但效益要比普通小麦好不少。”
  应对玉米价格下跌,延津县今年计划引导农民种植马铃薯、红薯。县农业局副局长赵法成说,从去年情况看,单季马铃薯亩均收益在元,比玉米效益好。
  赵法成建议,对粮食主产区应该出台减税等政策,支持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降低种植环节的市场风险。
  王秀东认为,当前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应尽早出台细则,给市场明确的信号。同时,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保护好真正想种粮、会种粮的新型主体的积极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专家指出,拥堵费征收须保证其有效、公平、透明,而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城市交通问题,还需综合施策。种地成本太高?看一位种植大户是如何增产降成本的
4月10日,中原大地飘起蒙蒙细雨,田地里处在拔节抽穗期的小麦长势正旺。在河南省延津县司寨乡平陵村,种粮大户张文明正紧张地组织村民领取由县农业局发放的小麦叶面喷施肥。“这几天天气不太好,趁闲时赶紧把喷施肥发给农户,等天晴了就开始往麦田里喷洒。”他一边忙着一边说。
如今,在河南,随着测土配方、叶面喷施等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施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由于产量和种植效益不断提升,农民学习科学施肥技术的热情高涨起来。
一变:由盲目施肥变为测土配方施肥
在虞城县站集乡,记者见到了兴龙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合军,今年老卢种了3000多亩地,除去700亩中药材,其余全部是小麦。为了实现小麦增产,卢合军不断尝试土地深耕深松、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小麦长得好不好,施肥很重要。”他告诉记者,以前种地有些盲目,不懂得在施肥上节省,现在测土配方后都是批量买回氮磷钾等肥料,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大田需要配制成配方肥,这样每亩不仅能节约20多元,还增产10%左右。
种了半辈子地的黄国兴对土地很有感情,每天守着自己的80多亩地研究如何能让庄稼高产。在滑县,当记者问起啥是测土配方施肥时,他顺口说出,测定土壤养分含量,按照专家诊断,开出麦田肥方、按方需求配肥,总之就是合理施肥。他感慨道,现在种地一方面靠种植经验,另一方面要听农技专家的指导,施肥要讲究科学精准。
俗语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张文明真正体会到了科学施肥对作物增产的重要性。“以前干生产队的时候,小麦产量真是不高,后来慢慢地通过种子改良、肥料施用,产量才稳步增加。”今年66岁的老张回忆着,“后来又发现肥料并不是用得越多,产量就越高,通过几十年种植经验得出,只有科学施肥才能当了庄稼的家。”
在息县白店镇时楼村,创新家庭农场负责人、种粮大户张德正忙着培育水稻秧苗。“我一直在教村民科学种田,施肥要测土配方,扭转他们‘种田多施肥,多高产’的认识误区,让他们知道科学施肥不仅高产还能省钱。”张德认为,农民挣钱了、增产增效了,才能解决有地没人种的现象。在息县,由于近年来粮食价格下跌,种粮有的赔了钱,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农田搁荒的现象。
二变:由人工施肥变为种肥同播、机撒施肥
对种粮大户而言,机械化作业是提高效率的关键一环。“以前施肥都是用手在田间撒,现在有了撒肥器就轻松多了,一天一个人能干几十亩,是人工撒肥效率的5倍以上。”卢合军介绍,设备通过电动旋转来撒施,省时省力更省工,还可以科学设置行距,比人工撒得更精准,也更均匀,真正实现了科学高效。
“以前,发现小麦有弱苗时,都是提着半袋子化肥在地里撒,忙活一天,累得不轻,还干不了几亩。”如今,黄国兴轻松多了,种小麦用的是种肥同播,小麦春季返青时长势好,即便有些地块出现了弱苗现象,通过撒肥器也能短时间内把肥料撒到田间,既不受天气影响,肥料又不与手直接接触,更加方便卫生。
在项城市高寺镇楼堤村,当地小麦的长势非常好,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件大喜事。“今年全村的小麦在播种时基本实现了种肥同播,播下了缓释肥,从小麦返青到现在长势都很好。”楼堤村种粮大户邵迎奎介绍,去年小麦播种期间村里统一采购了一批化肥,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种肥同播,今年看到长势旺盛的小麦,几乎没有村民再对小麦进行人工追肥了。
由人工施肥变为种肥同播、机撒施肥是农业生产的一大提升,并很快得到普及。“肥料深施覆土既能有效地减少养分挥发与流失,又能保证苗期养分的足量供应形成壮苗,不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还达到增产效果;机撒均匀施肥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物抗逆性和产品品质,提高了土壤活力。”卢合军介绍。
三变:由只施氮磷钾变为叶面喷施中微肥
近年来,为了强化作物营养、提升作物抗病能力,叶面喷施技术在河南省得到了迅速推广应用。“过去,农户只知道补充氮磷钾,出现了缺素症还弄不清咋回事。”邵迎奎说,“现在,不少大户明白了,在小麦返青期及拔节抽穗期喷施叶面肥补充微量元素,不仅可以防止缺素症,还能提高产量。”
种了一辈子地的张文明通过不断学习,在农业技术上一直是村里的“领头羊”,为了提高村里的小麦产量,他还带头帮扶村民进行生产种植,在“一喷三防”的过程中通过添加少量叶面肥来提升小麦生长活性。
“当作物根部施肥不便时,如在作物生长后期,根系活力衰退,吸肥能力降低,或者当土壤环境对作物生长不利,造成作物根系吸收受阻,而又需要迅速恢复生长时,通过叶面喷施,能迅速补充营养,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曾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张文明介绍道。
对于铁、锰、锌等微量元素,如果采用根施,容易被土壤固定,影响肥效,然而采用叶面喷施则不会受土壤条件的限制。“通过专家指导,当春季不需要追施化肥时,可通过喷施叶面肥来保障作物营养元素的供应,这样不仅能发挥肥效,还能节约成本。”黄国兴说,一些微量元素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由于施用量很少,而且根施不易施匀,只有采取叶面喷施,才能达到成效,从经济效益上看,叶面喷施还比根施合算。
他介绍,科学进行叶面喷施,能让各种养分很快被作物叶片吸收,比土壤施肥的效果快;可使养分直接进入作物体,在短时间内使作物体内的营养元素增加,迅速缓解缺肥状况,发挥肥料的最大效益。因其肥效快、利用率高、效果显著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欢迎。
农地圈微信公号:quandiernews ,农地圈网站(quandier.com)
农地圈是围绕农村政策解读、土地确权、流转交易、金融抵押、生产服务、销售对接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从农业种植如何降低制糖成本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从农业种植如何降低制糖成本
&&从农业种植如何降低制糖成本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降低胆固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