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市值360美国退市市值360美国退市市值没什么可看,一个大市值360美国退市市值那是太

360 折腾三年终于回来上市了,两年前那 30 多家急着退市回国的公司都怎么样了?_网易新闻
360 折腾三年终于回来上市了,两年前那 30 多家急着退市回国的公司都怎么样了?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60终于还是回来了。11月6日,在电梯公司江南嘉捷的资产重组说明会上,周鸿祎介绍了奇虎360行业状况、生产经营和发展规划。接近16分钟的说明里,他的眼睛没有离开过手中的稿子。再往前4天前,A股上市的江南嘉捷电梯公司发布26则公告,宣布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360公司100% 股权。360就这样通过买壳变成了一家A股公司,目前正在等待证监会批复。按过去借壳上市3 - 6个月的审批时间计算。从周鸿祎发布内部信宣布退市,到明年上半年上市,花了将近三年。用周鸿祎自己在新出版自传里的话说,这是他“职业生涯里的又一场前途未卜的豪赌”。360的私有化也确实代价高昂,不只三年,还出让了超过270亿的资金和股票。三年时间,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2015退市时,周鸿祎的理由是股价太低,“?360目前80亿美元的市值,并未充分体现公司价值。”按计划,360将以504亿元借壳上市,相比退市时的市值646亿元( 93亿美元)反而少了近150亿元。按照新股上市10个涨停的惯例,360的市值会很快超过早先退市时的水平。但这三年,360也错过了纳斯达克科技股的暴涨。360退市同一时期,微博市值徘徊在58亿美元左右,远不如?360。现在两年多过去了,微博的市值已经翻了超过4倍。变化的还有中国。原计划在2016年推出的战略新兴板,最后又决定不推出了。如果这个新板块如约到来,360并不需要并入一个电梯公司来上市。而A股也不复2015年的狂热,上证指数只有那会儿的6成左右。像360一样,赶着从美国回国上市的公司超过了30家。当中绝大多数,两头的好处都没赶上。2015年,战新版和股市泡沫被当成新机会2014年在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募资218亿美元,市值超过230亿美元,成了至今全球最大的IPO。但阿里巴巴当时没法在中国上市,因为它的创始团队成员手上的股份投票权数倍于持股比例。这是互联网创业公司常见的做法,在大量融资时保护创始团队手中的股份,美国的Facebook、Google也是如此。但按中国证监会规定,在A股上市的公司同股同权。与此同时,A股主板要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盈利,几乎把中国互联网公司都卡在门外。就在阿里巴巴去纽交所上市的同一年,上交所计划推出战略新兴产业板。战略新兴板在2015年开始筹备,限制了企业类型、对增长速度有要求,但不再像A股主板一样要求实现盈利,然后再排队等着上市。上交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说,推出战略新兴板的原因,一是太多大数据、信息安全等互联网公司都去了或者计划去海外上市,为了避免未来这种发生而建立,二是中概股回归时也有通道可选择。另一个因素是股市泡沫。从2014年7月开始,各大指数均以红盘报收。2014年全年,沪指上涨涨幅52.87%,深成指涨幅35.61%,创业板上涨12.82%。到了2015年,人人都在谈股票,上交所曾因成交超过万亿,导致系统爆表。原本赴美上市而不成的暴风科技,在2015年转向A股上,股价从7元飙升到最高327元,市盈率一度达到千倍。乐视的市值也在2015年5月时一度涨到千亿。这被认为是新的机会。而此前,也有分众传媒、巨人网络在2012年和2014年从美国退市后,借壳七喜控股、世纪游轮分别拉出7个和20个涨停板,在国内的市值翻了几倍。2015年12月新兴战略板披露的首批符合标准的企业中,包括了360、爱奇艺在内的380家公司。360在2015年年底给出的私有化方案中,明确回国上市主要考虑借壳上市和战略新兴板上市。根据腾讯科技的报道,在美国上市不到一年的陌陌,在2015年提出的私有化方案中,包括了回归后, 2017年将在战略新兴板或创业板上市。在2015年6月宣布私有化的地产公司易居中国,其?CEO周忻直接说原因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存在一定诱惑,而美国投资者交流太长,不被理解,导致估值偏低。而这两年频频传要上市的爱奇艺,其实最早计划在战略新兴板上市。2016年2月,百度公告李彦宏、爱奇艺CEO龚宇将收购爱奇艺约100% 股权。龚宇当时的内部邮件表示,爱奇艺从百度体系中剥离之后,将寻求在合适时机国内上市。国内的机会主指战略新兴板。从2015年年初筹建战略新兴版开始,到2016年3月战略新兴板被放弃这一年时间里,包括360、完美世界、博纳影业、陌陌、聚美优品在内超过30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发起私有化要约,数量超过前4年的总和。私有化再去A股是个耗资惊人的过程,360花了270多亿人民币“私有化“上市公司,其实就是控股股东以一定的溢价,把其他股东的股份全部买下来,是一种主动寻求退市的过程。当控股股东一定要急着买的时候,就不得不多给钱。360在2015年93亿美元价私有化的方案较当天收盘价溢价16.6%,相当于多付15.4亿美元(约合102亿元)。周鸿祎一下子拿不出、也不会拿出这么大一笔钱。他引入红杉资本、建设银行、平安保险、中信等38家企业组成财团完成私有化。作为回报,财团成员持有360上市后0.1% 到2.75% 不等的股份。按照360借壳估值504亿元计算,出资帮助它私有化的财团(除360及关联方以外)持有的股份价值110亿元。此外,360还向招商银行贷款31亿美元用于整个私有化、再上市的过程,期间需承担大约5115万美元(约合3.45亿元)的利息。这笔贷款360已经于今年5月还清。最后,360要选择以IPO还是借壳的方法上市。前者费用低、等待时间长,后者要多支付“壳费“、但可以快速实现上市。拟IPO上市的企业以提交招股书的先后顺序,等待证监会审核,一般需要2年时间。如果证监会中途暂停IPO或者暂停某一类型的企业IPO,等待时间无从计量。中国股市从成立至今经历过9次IPO暂停,期限从3到15个月不等。证监会从2010年开始不接受或者从严审核房地产企业IPO,导致近7年没有一家地产公司上市,富力地产5次终止A股IPO;万达提交招股书至今已经过去15个月,目前还只排在第51位。360应该本来也打算以IPO方式上市。今年3月,360与华泰联合证券签署IPO辅导协议,周鸿祎之后两次在公开场合否认公司会借壳。但之后或许迫于私有化财团成员的压力以及融资需要,选择借壳。借壳上市属于一种反向收购。因为从买卖关系看,是“壳公司“江南嘉捷发起对360的收购。但实际操作中,江南嘉捷原股东先将股权全部转让给第三方,然后定向发行新股给360作为收购对价。这样,交易完成后360一方持有上市公司江南嘉捷100% 股份。其中周鸿祎及关联方持有重组后新公司50% 以上的股份,成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实现上市目的。相对应的借壳代价,是周鸿祎将价值1.69亿元的原上市公司资产转让给老股东,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资产置换,使原上市公司股东拥有公司重组后5.88% 股份,大约价值30亿元。经过连续6个涨停板后,这部分股权价值升至53亿元。360到目前为止为私有化回归A股至少付出约270亿元的代价。赴美上市的公司回到了自己早先避开的那个资本市场和大部分赴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不同,360上市的时候有着不错的利润。按它的经营情况,从2012就可以去A股上市,开始排队。以每年上市200家的速度,2014年也能在国内上市。但当初360不选在A股上市有很好的理由。毕竟这不是一个正常的资本市场。当初让360不在国内上市的原因,有同股同期,也有IPO暂停的窗口期。 上市前,已经有过七次IPO暂停,最近一次从2008年到2009年停了8个月时间。基本上股价一大跌就会停止IPO,然后因为可选择的投资标的少,股价波动更大。这本来就不是正常的市场,一个商业公司避开它无可厚非。这个市场没什么本质变化。2015年7月的股价暴跌之后,IPO也暂停了一段时间。但不管因为战略新兴板还是因为那一度泡沫,原本选择避开这个市场的公司又冲了回来。2/3的公司成功完成了私有化,但走在上市路上的只有6家公司根据《好奇心日报》统计,除去被并购的公司,在2015年宣布私有化的公司里,超过35.5% 的公司宣布终止私有化。包括爱奇艺、陌陌、欢聚时代、聚美优品等在内的11家公司终止了私有化进程。有些,比如爱奇艺是因为持股方不满收购价。更多则是因为A股大跌,以及战略新兴板的消失。战略新兴板原本计划在2016年7月推出。但在当年3月14日,人大四次会议对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修订,删除了“设立战略性产业新兴板”的内容。原来想靠着战略新兴板中国市场的中概股一下没有了渠道,只能走原来的渠道:排队在A股上市,或者借壳上市。中国证监会也称,高度关注境内外市场的明显价差、壳资源炒作。2016年5月,一度有消息称,证监会将“暂缓中概股回归”。中概股并没有被暂缓,但重组上市就更难了。2016年,证监会细化了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认定标准、取消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延长新入股东股份锁定期、严管中介机构等,比以往要严格非常多。新规定在同一年9月实行。根据中国网报道,截至年底,123家A股公司的重组失败。聚美优品原本在2016年2月提出7美元私有化价格,股价跌至今日徘徊在3美元。即使完成私有化,也不意味着能上市成功。全棉时代的母公司稳健医疗,2012年从美国退市后,花了5年时间回归A股都没有成功。11月3日,证监会再次否定了稳健医疗的IPO审批,原因是因环保问题多次遭罚,也存在太多会计差错等问题。折腾来折腾去,大多数公司既没来得及掺合A股狂热,也没有赶上特朗普上台后美股的投资热。重新上市的360现在看上了新机会,“国家利益”在2015年国内的市场的背景下,周鸿祎认为,360的价值在美国被低估了。他在内部信强调2010 - 2015年,360营收利润一直在增长。但股票市场看未来。2015年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联网用户已经占全国互联网用户总人口的90%。360在手机上主要依靠应用商店和安全中心。但到2015年的时候,百度靠收购91、腾讯靠微信的捆绑式安装,成功超过360,成为前两大Android应用市场。与此同时,随着手机业的竞争,超过8成市场到了6个最大公司的手里,它们都自己做应用商店和安全中心。2015年7 - 9月这三个月,就在360筹备退市的档口,OPPO应用商店里的广告价格根据位置不同翻了2 - 3倍不等。手机厂商已经有了足够的规模、也有充足的动力把应用商店抓在自己手上,手机上预装了自己的应用商店,用户也不需要再去下一个应用。关于360主营业务的疑问,在三年后一点也没有解决。整个手机市场进一步集中在几个公司手上。苹果、华为、OPPO、vivo四个公司就占据78% 的市场,加上小米之后占?86%。其它所有公司争剩下的14%。除了背靠微信等应用的腾讯应用宝以外,其它第三方应用商店都在下滑。360从2015年开始自己做手机,但它所占份额一直没能超过1%,在任何报告里不是被归为其它,就是被压成一条线:随着回国上市,360的故事也不再是在美国那会儿说的消费业务,变成了“国家利益”。今年9月的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上,周鸿祎说,国家会在网络安全上进行巨大的投入,服务业也会应运而起,未来5年国内安全市场会有很大的爆发空间。“这个行业很特殊,这个行业不论是中国的企业还是俄罗斯的企业,还是美国的企业,只要网络安全企业做大了,都需要和国家利益保持一致。”这是周鸿祎在记者会上的说法。这个故事听上去会有很多人买账。成立于2001年、做政府视频安防生意的海康威视,市值从2015年的2400亿元涨至如今超过3800亿元,甚至比泡沫顶峰时期还高了5成。当然,之后怎么样就不好说了。王健林两年前也说过,“在中国这个国度里边做生意,我觉得是不能离开政府。”
本文来源:好奇心日报
责任编辑:李慧敏_NY9182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小市值股猛增:A股“押小不押大”游戏真玩不下去了(有图有真相)|深交所|市值|退市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自媒体热点 &正文
天天财经独家,速关注!很久以来,A股市场里的投资者都习惯了“押小不押大”,小市值股一直备受推崇。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受监管层对“倒壳”的严控影响,如今投资者押小市值股的游戏可能玩不下去了。我们可以先看看几张图表:表1:目前总市值低于30亿元股票(剔除新股和部分*ST)今年以来的股价表现从上图很明显可以看出,当前小市值股在今年以来的表现——用两个字来形容:“堪忧”。非要和大市值股比较一下,才可以看得更清楚。表2:目前总市值排名前40位股票今年以来的股价表现多么痛的领悟——为什么我们总是跑在市场后头?再从时间轴上去比较一下总市值低于30亿元的股票家数,如下表:最关键的是,中国证券报(ID:xhszzb)记者通过财汇大数据终端统计发现,在6个月前,A股上市公司中小市值股仅有15只,如今却超过了110只,数量猛增6倍的背后,是在IPO加速与监管加码下,小市值股的隐含重组机会减少,也就失去了昔日炒作的空间和土壤。壳不值钱 退市又至可以看到,在上述小市值股中,出现了不少“*ST股票”,这类上市公司股票,如果不能自救,未来有两个极端命运要面临,一个是卖壳,一个是退市。随着*ST公司重组败绩连连,*ST公司的重组价值已经今时不同往日,在小市值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态势下,绩差公司的贬值在所难免。另外,5月16日,深交所对依法做出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在IPO提速,市场对于A股“只进不退”诟病已久,监管层多次表态正本清源。深交所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严格落实退市主体责任,不断完善退市配套制度,对于达到退市条件的公司,坚决做到“出现一家、退市一家”。蓝筹股可以关注起来了业内人士表示,低价股是市场处于底部区域时弹性极佳的股票,且具有安全边际较高的特点。小市值因子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强收益因子”,投资者奉行市值越小收益越高,市值越大收益越低的原则。但如今这个投资逻辑渐渐被打破。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现在A股可能进入一个新价值投资时代,跟以往不一样,投资人一直在骂股指这么多年没有涨过,但中小市值股涨幅很大,过去二十多年市值越小,含权越大,现在不一样,由于对借壳上市限制,原先有壳资源优势的公司,将来他们资源在贬值,相对来讲,原先没有资源优势那些企业,属于价值投资类的恐怕得到追捧,这段时间包括今后也是一样。推荐阅读?总经理任免最早竟由孙宏斌宣布!贾董事长现场被逼问"谁的乐视"!??不惧A股持续下跌,数据显示外资不断吸纳这些品种!(附个股)【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证券报”】
热门推荐APP专享从市值23亿美金到退市破产,这家夫妻企业只用了6年_创事记_新浪科技_新浪网
从市值23亿美金到退市破产,这家夫妻企业只用了6年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戈森
  在信贷历史上,有一家不得不提的公司,它出生之时,光芒万丈,在1996年就提出了纯互联网获客的信用卡。
  此后备受资本市场热捧,只有3年时间就上市,市值一度冲到23亿美金。
  然而仅过了3年,它就出现严重的坏账危机,并在上演一出高管和外部审计公司合谋“美化财报”的闹剧之后,狼狈退市,宣布破产。
  这家公司就是NextCard。如今,它的故事,放在互联网金融爆发的中国去品读,更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明星降生
  日,NextCard的546名员工遭遇了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天。
  他们抱着纸箱离开空荡的办公大楼,彼此相拥而泣,从这一天起,他们失业了。
  谁也不曾料到,曾经开创一段历史的金凤凰,一夜之间从枝头跌落谷底,从此从历史上消失。故事要从1996年开始说起。
  1996年是个神奇的年份,微软推出了95版本的Windows,简化了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正式宣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冲浪”成为时髦的代名词。
  人们如新生儿,睁开蒙昧的双眼,好奇地看着科技改变的新鲜世界。而此时,伴随着互联网浪潮崛起的,还有美国的消费信贷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期,消费经济崛起,美国中产阶级成为一股中坚力量,推动了整个消费升级。
  这是一个敢想敢做的年代,Jeremy夫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NextCard。
维基百科对NextCard的介绍
  在当时,信用卡的获客方式都比较传统,大多是线下推广。
  美国的发卡机构需要经历一套繁琐的程序,普通市民办一张信用卡,需要在门店填写表格,出示证明。
  而发卡机构,需要半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判断是否通过申请,最终通过邮寄的方式将卡寄到用户家里。
  而此时的NextCard,提出了一个性感而大胆的设想:他们准备纯互联网获客,完全脱离线下。
  Jeremy夫妇为NextCard设计了一套极为简单的商业模式:仅凭一套VISA卡网上信用审批系统,用户登入网站,填入信息,几分钟后页面跳出一个批准额度的小窗口,用户点击同意,便完成了全部的授信流程。
  1998年,NextCard发行了第一张只通过网络获客的信用卡,线上几分钟审批,这无疑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这套系统,就是纯机器审核、在线信贷的雏形。
  NextCard一问世,就挑战了传统金融几十年的规则,迅速成为金融界的明星。
  “当时,NextCard一出现,几乎夺走了Capital One的光芒”,正在Capital One工作的牛佳耕记得。Capital One针对次贷人群,做过诸多创新,并提出“数据驱动”,一度是资本的宠儿。
  但当时,就连Capital One也无法做到完全的线上获客,他们大多还是通过给潜在客户寄送信件的方式触达。
  然而NextCard提出了纯线上的获客和放款。“这个模式,太超前,太有想象空间了”,牛佳耕称,当时引发了各大传统金额机构的人才,都纷纷想加入这家公司,目的就是,“看看他们到底怎么干的”。“当时的金融会议,只要NextCard上台演讲,下面都挤着人去听,因为这是现象级的创新。”牛佳耕回忆。
  NextCard确实是一部创新机器,有很多颇有亮点的创意。
  比如,当时的信用卡利率,普遍都在18%,NextCard会为信誉良好的用户,提供利率低至9.9%的信用卡;但一旦你逾期,利率将也会比其他信用卡高,甚至有高达23.2%的滞纳金。
  这套全新的风险定价理念,极为超前。这家夫妻店,不仅仅受到资本的青睐,效仿者也无数。
  年期间,大大小小的信用卡发行机构,都多多少少有了互联网发卡的尝试。
  大获成功的NextCard开始学Capital One模式,首先他开始以自有品牌发行万事达卡和Visa卡;其次与知名企业合作发售联名卡;此外还发行了有担保的信用卡。
  经过短短三四年的发展,NextCard成为主流网络信用的领军者,网站每月点击量达到500万次,用户数量突破百万,成为投资者的宠儿。
  整个年,美股处于历史最好的一波牛市中。很多企业借着互联网和科技的浪潮,急速发展,几乎每家企业上市后,都可享受2到5倍的股价攀升。
  当时有句名言是“人人都是赢家,没有失败者”(everybody is winner,no loser)。
  1999年,NextCard正是在这样的浪潮裹挟下,在成立3年后,就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股价一度达到53.12美元的最高值,市值23亿。
  这个全新的模式开启,对金融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但谁也未曾想到,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崩塌前夜
  2000年4月,在互联网和科技的风潮下,推至顶点的纳斯达克,突然从5400多点,狂泻而下,跌了400多点。
  《巴伦周刊》上一篇报道名为《Burning Up》的报道,让整个互联网泡沫破灭。
  文章对207家互联网公司进行了调研,并预估51家网络公司,现金流面临枯竭,整个互联网行业都面临洗牌。
  报道让继续观望、心存侥幸的人们,如梦初醒,他们疯狂涌入股票交易所,去抛售自己的股票,纳斯达克指数在这一轮的洗牌中,跌到最低点1114.11。持续8年的黄金牛市和互联网泡沫,被彻底戳破。
  而依靠互联网起家的NextCard,同样遭遇重创。此时的NextCard,通过网络获得的客户已达100多万,资产规模16亿美金。在这场大危机面前,NextCard和数千家陷入困境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股价一泻千里。
  事实上,互联网泡沫并不是NextCard走向破产的核心原因,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此之前,NextCard的业务就已出现崩塌的预兆。
  90年代末,美国信用卡趋于饱和,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追求流量和客户,NextCard一度放松了风控——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开。NextCard忽视了的一点是,互联网获取的用户,往往都是资质最差的一批用户,他们在线下已无法申请到信用卡。另一方面,这群用户,也是造假成本最低的用户。他们通过伪装资料,就可轻易绕过NextCard的风控。资质差、高风险,这两个因素下,就决定了NextCard的资产质量,并不优质。
  此时,市场上对于NextCard的模式,开始出现质疑和动摇。
  纯互联网获客怎么保证客源的优质?不是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吗?征信还不完备的基础上,线上审核靠谱吗?
  First Union的分析师梅勒迪斯·惠特尼率先对NextCard的经营方式提出质疑,并将其股票评级由“买进”降至“持有”。惠特尼指出,鉴于NextCard已开始向风险水平并不低的消费者大肆发行信用卡,该公司的盈利计划可能完全泡汤。
  NextCard曾向公众保证将在2001年实现收支平衡,但截至2001年4月,公司营收仍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股价受到重挫。在互联网泡沫的冲刷下,不理智的股民仍抱着最后一丝幻想,他们期待着曾经的明星熬过难关,触底反弹。
  但现实给了NextCard最后致命一击。
  日,美国货币监理署对NextCard进行了一次常规检查,他们发现,NextCard没有为它的信贷损失准备足够的资金。
  监管单位要求NextCard准备1.4亿美元的监管资金。对于坏账缠身的NextCard来说,这根本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因此,10月31日,Jeremy夫妇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们宣布将NextCard出售,并雇佣高盛为之寻找买家。
  人们一大早拿到报纸就诧异地发现,各家大报的头版头条刊登的都是有关NextCard出售的报道。
  NextCard的CEO,John Hashman,在采访中称:“我们相信我们的商业模式已经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我们应该寻找一位更大的公司作为买方,来更好地将我们的价值体现给我们的投资者。”
  NextCard能绝地反击吗?
  神话破灭
  后面的故事,则更为凶险。
  “几分钟放款,在当时的征信和技术的条件下,都还是不成熟的,这就决定了,NextCard的资产很难优质”,此后,成为渣打银行CRO的牛佳耕,还多次复盘了NextCard的大败局,并从中总结经验。
  此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高管团队,开始犯下致命错误。
  公司为了掩盖高出行业很多的坏账率,将很多属于客户拖欠不还的“不良”和“坏账”,归结到“欺诈损失”中。
  在美国的信贷体系中,欺诈损失属于操作风险,不纳入“信贷损失”之中。
  因此,从财务报表中看,NextCard的客户的信贷风险并不高。
  然而,这个谎言很快被戳破,NextCard的某位高层举报了这一信息,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更夸张的是,这个盛世谎言,外部审计机构E&Y,也涉嫌更改审计报告,参与其中。
  此消息一出,NextCard的股价从4.48美元下降到0.87美元,跌幅约为84%。人们纷纷抛售股票,对这个风行一时的在线信贷模式,彻底失去了信心。
  来自SNL Securities的分析师Bjorn Turnquist称,这对NextCard的竞争者如Capital One来说是一件好事,Captial One可能会获得一些本来是NextCard的用户。
  风控缺失和对金融的亵玩,让NextCard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对于它的出售,无人问津。
  “谁会收购它,我不知道。谁会想要收购它?”Bjorn Turnquist称。
  2002年3月,NextCard的546名员工,仅剩64人,股票摘牌,黯然退市。半年之后,NextCard遭到联邦证券监察机构的调查,穷途末路,宣告破产。
  截止此时,NextCard已经发行了超过100万张信用卡,80万用户的账户惨遭关闭。FDIC预计,它的信用卡业务失败将导致3-4亿美元的损失。
SEC起诉五位NextCard前高管和Lendt家庭信托的文件
  此后,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证券欺诈的罪名起诉了NextCard的前董事长Jeremy Lent,CEO John Hashman以及其他五位高管。直到2006年,这场金融欺诈诉讼才得以结束,外部审计公司主要负责人也被判刑。
  光鲜的开场,闹剧般的凄惨结局,让人唏嘘。
  “在线信贷的模式是好的,只是他们过于高估了人性,为了追求获客和放款速度,而放松了风控,这就决定了背后凄惨的命运”,多位有国外金融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在总结这段经历时,都将失败归结于:对金融规律的漠视,和对风险缺乏敬畏之心。
  “对金融,不可有任何亵玩之心”,牛佳耕称。NextCard在金融历史上,刻上一道深刻而血淋淋的刻痕。
  如今,我们又处在了一个相同的时间节点。互联网金融兴起,在线信贷的盛行,和当年的NextCard一样,风光无限。伤痕过去了十几年,但在很多金融从业者心中,依然隐隐作痛,并提醒他们,悲剧不可重演。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一本财经,金融科技(FinTech)第一深度新媒体。
专注金融科技领域的调查、深度、原创、独家报道,以及商业案例解析。
如今,NextCard的故事,放在互联网金融爆发的中国去品读,更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使尽浑身解数以寻求”正规化“的微商试图抓住任何一个可能的突破口,在这个国庆档,他们看中的是范冰冰和《空天猎》。
创业这条路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央视创业帮也不例外。
MCN风口,也许只是这些PGC机构的一厢情愿。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内鬼,一直是网贷行业的毒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60退市时市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