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事业编制薪酬改革,对哪些人薪酬有影响

查看: 1096|回复: 0
转帖: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职工身份、工资福利等有啥影响?
发表于 18-1-31 22:52
[发自手机]
根据2011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事业单位要进行分类改革。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那么,事业单位改制成为企业对职工身份、工资福利等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一、身份的转换
《公务员法》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2014)规定,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有关人事管理应遵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执行。因此,事业单位职工与单位建立的不是劳动关系,而是聘用关系。
事业单位转企后,职工身份转为企业人员。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企业应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适用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进行调节。
二、工作机制、方式的变化
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因此,事业单位一般没有太大的经营压力,管理机制相对比较僵硬。对于职工而言,一般工作压力不太大,工作比较稳定。
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以后,市场化强度增大,机制会更加灵活,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相应会发生变化,对于员工的考核体系也会相应调整,更加注重经营业绩考核,而非机关事业单位普遍应用的德、能、勤、绩、廉考核。对此,职工需要转变角色,转变工作方式。
三、工资福利体系的变化
事业单位的资金一般来源于财政拨款,工资福利体系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工资项目、额度,以及福利项目相对比较固定。因此,对于职工而言,就是旱涝保收,饿不死但也撑不饱。
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其对工资福利体系的建立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只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结合自己的经营发展情况制定即可。
因此,事业单位转企以后,员工的工资福利受企业经营情况较大。如果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好,员工的工资福利可能比在事业单位拿得多。从这点而言,有些事业单位转企后,对员工是好事。对有些事业单位就不一定了,呵呵!
四、社会保险、退休待遇的变化
在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事业 单位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退休金根据工龄,按照退休前工资一定比例发放。
事业单位转企以后,职工需要参加五项社会保险,单位和职工个人的成本都增加。同时,退休金按照工龄以及个人缴纳社会保险、退休地历年社平工资等情况,由社保发放。
有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退休金的比较,具体可见陈皮头条文章《职场:退休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哪一个更高?》
最后,《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28号)也提出,要做好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人事劳动政策衔接工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应当依法与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做好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转换工作。做好转企改制单位职工社会保险关系建立或接续工作,办理档案接转手续。保证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支付方式和待遇调整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其待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
总体而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些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是大势所趋。作为个人,就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了。
Powered by Discuz! ,
GMT+8, 18-4-1 08:33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后,薪酬调整应关注哪些关键点?
管理研究anagement
汉哲文萃当前您所在的位置: >
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后,薪酬调整应关注哪些关键点?
来源:本站 最后更新: 20:56:44 作者:佚名 浏览:309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设计和要求,中央统筹部署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各地各部门积极稳妥扎实推动,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工作,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清理规范。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经过一年攻坚,在全国范围内清理了一批&僵尸单位&,整合了一批交叉重复的机构,核减了一批闲置浪费的编制。此外,结合事业单位分类,各级机构编制部门采取多种减编控编措施,不仅将机构编制总量严控在2012年底的基数内,而且进一步撤并了机构、精简了编制。
改革后,事业单位从原来的吃&平均主义&走向现在的&绩效主义&。但丢弃&大锅饭&的过程必定不会一帆风顺,要经历很多制度、人事上的变迁。多年来,汉哲咨询参与了大量医院、院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实践,针对现阶段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汉哲咨询认为,事业单位在具体实行薪酬改革操作时,要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点:
(一)加大对有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介绍
通过事业单位内部的刊物、网络、媒体等,让职工了解薪酬改革的一般知识,为薪酬改革实施的顺利推进打造群众基础;同时,事业单位也应该组织职工学习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有关收入薪酬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使职工了解掌握实施薪酬改革的目的、意义、步骤和方法,让他们对薪酬改革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让职工更多的参与进来,争取他们的支持,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保证薪酬改革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
(二)认真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基础工作
进行薪酬改革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做好改革之前对本单位重要工作的梳理,结合未来的发展目标,优化组织机构,正确设置岗位,对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要有合理的划分、科学的认定,对岗位的任职资格和能力要求也应该有明确的要求,这样,对岗位进行价值评估或者岗位序列划分才有科学的依据,同时也为今后对职工进行绩效管理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三)合理注重内外部公平,稳定地推进
公平是一种心理感受,职工只有在认为工资分配是公平的前提下,才会不断加强对组织的满意度,薪酬的激励作用才会得以发挥。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性组织,它的开支一大部分是由财政负担。为了减轻财政压力,除了对待少数人才外,不应该靠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方式来吸引优秀人才,而应该尽量在保持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相当的基础上,通过强调作用、地位、保障等方式求得外部公平。
事业单位主要在内部公平上下工夫。要在人才价值取向、职位晋升、岗位价值评估、工资绩效评估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要充分理解并发挥好薪酬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作用;让薪酬真正体现业绩、体现贡献。
下一篇:上一篇:
人力资源顾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涉及千万人 薪酬社保等多方面创新_新浪上海_新浪网
  11月10日,人社部一位相关负责人在第二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重点是要解决功能定位不清晰、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重要定位是回归它的公益性,作为2011年确定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目前仍然在推进的过程中。”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涉及4000万人左右,相比企业类的改革而言,人数虽然不算很多,但它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和前提,直接影响后面的薪酬、社保、财政投入等多方面的机制创新,改革难度非常大;其中,分类标准和界限模糊是症结所在。
  文化、科研分类难点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下发,其中明确表示:到2015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上半场的改革主要是完成事业单位的分类,截止到2015年底;下半场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也就是说,上半场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划归或转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核心很明确,事业单位能改为企业的就要改为企业,不能改为企业的要压缩撤并,推进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差额拨款向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过渡。
  但是,这看似划分明确的几个框框,却在改革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比如,一些经营类事业单位总是想方设法向公益类事业单位靠拢,既享受公益类单位财政拨款,又能通过市场经营活动获取收入;同时,还有一些事业单位明明是经营类事业单位,却假公益之名成为所谓“自收自支的公益事业单位”,甚至还打着行政单位旗号收费,成为政企事不分的单位。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伸缩性更大,尤其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分支机构,它们在改革来时就缩回体制内,改革过去又出来搞经营。
  “出版业、新闻业等文化类以及科研类的事业单位是此次分类改革的难点,究竟应该划分为公益2类还是经营类?如果划分为经营类,政府则很难管控,如果划分为公益2类,这类大部分单位又早已是市场化运行,这部分单位至今尚未划分完毕。”11月16日,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
  据了解,对于新闻单位、出版社以及科研类事业单位将会分为两部分,部分划分为公益类,部分则会转为企业推向市场。
  “我们单位正在进行归类,单位的申报至今还没有批下来。”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事业单位向上申报时,大都会向上靠,谁也不想转企;但是,大三类是比较抽象的划分。比如,将公益1类和2类看成两个筐,一个筐装土豆,另外一个筐装西红柿,但难点在于怎么区分土豆和西红柿,这个界定很难。
  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虽已略见成效,但在如何确定事业单位类别的时候,由于分类的标准和界限相对模糊,难度仍然很大。
  影响后续改革进度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上半场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下半场的社保、工资、人事管理等一系列改革。
  据了解,为了推进此改革的顺利进行,继《指导意见》之后,国务院办公厅紧接着印发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于事业单位分类的意见》等9个配套文件,同时出台了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事业单位类别划分的原则、程序,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何改革,事业单位编制如何管理,事业单位如何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财政政策如何过渡,从事生产经营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有关政策,改革中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如何改革,事业单位试行职业年金,事业单位深化人事制度等。
  但由于部分单位分类都尚未完成,后续的文件对其可谓是形同虚设。比如,去年已经颁布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按照规定,事业单位人员所在单位要缴纳20%的基本养老金和8%的职业年金,而相对应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这部分费用则是由政府财政负担,但是,由于各地推进分类改革进度各不相同,该政策落实程度也参差不齐。
  “深圳作为试点地区,分类改革算是相对成功的,它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养老金并轨同步进行;同时,为了后面改革的顺利进行,细分了五类,并设定了相关的过渡办法和机制,如在分类当中设置了‘暂时保留的事业单位’用来进行过渡,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运行,这样不光不影响分类改革本身的进度,同样不影响养老金并轨。”11月17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标志是养老金的并轨。
  2006年7月,深圳市率先探索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并将日作为改革的新老划断时间,此后新进入事业单位的职员,将实行与聘任制公务员相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董登新表示:“事业单位分类完毕,后面的改革才会水到渠成,比如,高校和公立医院相对好划分,而且这部分事业单位的占比比较大,为此,先于其他事业单位进行了编制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同时,一旦取消事业单位的编制,也就意味着‘铁饭碗’被打破,事业单位的雇员就可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有利于仿照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从而增加人才的竞争。”
  据悉,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已经形成了人才交流的障碍,尤其是在实行养老金并轨之前,一个老师即便在学校工作了20年,如果离开了学校就职于企业,那么,这20年的工龄依然得不到认可,几十年的社保也无从算起。如今,分类后已实施养老金并轨的事业单位人员的社保均为视同缴纳,再加上后面的编制创新改革启动,事业单位用人的自主权将逐渐增大。
11-20 12:52|分享
11-20 12:08|分享
11-20 12:04|分享
11-20 12:00|分享
11-20 11:51|分享
11-20 10:23|分享
11-20 08:57|分享
11-20 07:53|分享
11-20 07:46|分享
11-20 07:29|分享
新浪地方站27被浏览3,745分享邀请回答8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高校和公立医院事业编制将改革 涉及几千万人
关注新华网
  在事业单位,有没有编制,对职工的工资、职称、社保等有很大影响。同时,国家正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未来事业单位编制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对职工产生哪些影响?不知道这些关键内容就亏大了!
  事业单位职工
  据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其中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3/4,教育系统人员即达到一半左右。
  事业编制
  事业编制是指各类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与行政编制相比,事业编制使用范围广泛,总量不断增长,经费开支形式多样,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因素的约束较强。
  编制到底有多重要?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编制是岗位设置、核定收支和财政给予补助的依据。而事业单位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情况。其中,全额拨款、差额拨款是财政全部或者部分负担“人头费”。
  在事业单位存在“用工双轨制”的情况下,普遍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
  编外员工和编制内员工相比,收入差距是一方面,还难以享受到编制内员工完整的福利待遇,如落户口、评职称等,得不到平等的机会。
  编外人员
  专家分析,编制对于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来说如此重要,但数量却十分有限,在一些单位甚至变成一种稀缺资源,高等院校和医院在这方面最为突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编外人员多的单位有的占到一半,少的可能也有20%到30%左右。”
  日,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指出,在公立医院层面,医务人员有编制内、编制外两种身份的实际情况。
  《全国住房公积金2015年年度报告》显示,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从业人员3.94万人。其中,在编2.61万人,非在编1.33万人。
  人社部:研究提出解决编外用人问题政策思路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曾名确表示,将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继续扩大聘用制度推行面,研究提出解决编外用人问题政策思路,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编的事业单位人员中,大约有800万是医院工作人员,高校职员的占比也较大。如果针对高校与公立医院的编制创新改革启动,将涉及上千万人的利益。
  北京: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
  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的说法并非第一次出现,2015年5月,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对现有高等学校、公立医院等,逐步创造条件,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
  据了解,目前北京高校针对编外人员普遍采取“备案制管理”,即如果一所高校有800个编内人员,500个编外人员,那就需要备案1300个职工岗位,并以此为基础做财务预算。
  教师:城乡编制标准有望统一
  国务院今年1月10日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更是提出,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推动地方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村小学和教学点采取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
  医务人员:努力做到同岗同薪
  针对全国在公立医院层面,医务人员有编制内、编制外两种身份的实际情况。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编制内和编制外的人员,研究如何在地方的编制总量范围内核定公立医院的编制总量,推行编制备案制。
  除了养老,在编内和编外人员的待遇执行现有的政策以外,在晋升职称、薪酬水平、学术地位等其他方面要努力做到同岗同薪同待遇。
  日,人社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适当提高低年资医生薪酬水平,统筹考虑编制内外人员薪酬待遇,推动公立医院编制内外人员同岗同薪同待遇。
责任编辑:
《意见》提出,支持教师精准培养,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利用教师基础信息库,分析全国、区域、城乡、校际等不同层面和各级各类教师的资源配置,研究教师的数量、工资待遇、流动等信息,为优化教师编制配备、合理设置教师岗位、开展教师招聘补充提供基本依据。
多位在高校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高校编制管理改革方向是对的,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优化人才结构,推动高校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质量。但这项改革涉及全国233万余名教职人员,建议先在部分高校试点,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后,再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实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改革取消事业编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