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房子原来的临海利民化工工那里的地是不是污染严重能

你家的房子,或许就建在毒地上
你家的房子,或许就建在毒地上
中国毒地流转在所有环节都出现了失控,常州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卷入毒地风波的城市。由于毒地信息公开极其匮乏,许多人尽管不想住在毒地上,但仍对自己小区的污染历史一无所知。
作者:黄童超
本文系网易原生内容中心《回声》栏目出品,每周一至周五准时更新。
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自2015年9月搬到新址后,陆续有学生出现了身体不良反应及疾病,学生家长纷纷怀疑学生症状与学校附近农药厂遗留的毒地有关。可以说,常州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卷入毒地风波的城市。如果扒开中国毒地流转的全部流程,你就会发现所有环节、所有参与者——污染企业、地方政府、开发商,都出现了失控。
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曾经是“国家机密”。2014年4月,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耗资10亿元、于2005年4月-2013年12月开展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终于得以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此次覆盖的调查面积仅为630万平方公里,意味着中国至少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
“谁污染,谁治理”在中国行不通,污染企业要么倒闭、改制,要么没钱。
城市内部的土壤污染触目惊心,许多工厂旧址过去是城市边缘,现在是城市中心,在这些工厂旧址的周边,土壤污染超标率约为36%。越靠近城市中心的工厂旧址,污染超标越严重。要知道,这些污染旧址,原本的使用者大多是国有工业企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就已经有国有企业对土地造成了重污染。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2010年9月的报告,这些生产历史悠久、工艺设备相对落后的国营老企业,经营管理粗放,造成的土壤污染状况十分严重,有些污染深度甚至达到地下十几米。
毒地凶猛,总得有人埋单。中国很早就确立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不过这条原则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因为造成污染的国有企业可能早就不复存在。据《时代周报》,2006年湖北武汉三江地产花了4.025亿元拿下武汉汉阳区的赫山地块,结果2007年开发时发生工人中毒晕倒事件,事后才知道这块地70%的区域都遭到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滴滴涕和六六六)污染。而污染这块地30多年的原武汉市农药厂已于1994年倒闭,之后组建成武汉南方轮胎有限公司,冤有头但债没主。
日,武汉赫山毒地经过3亿解毒再入市。/视觉中国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人们发现污染之前,土地已经被转了好几手。2010年,武汉长江明珠经济适用房小区的业主,直到乔迁新居,才知道自己花了一辈子积蓄买了一套毒房。小区所在的土地被污染近60年:年武汉久安制药厂在这里生产硫酸和冰醋酸;年,武汉长江化工厂建设于此;1997年后,化工厂停产,其中一个车间被某企业租来生产电镀添加剂,这些污染者分别该承担多少责任已经没法分清。许多学者常常大谈美国《超级基金法》的好处,但是其中“污染者付费,不付费就惩罚”这条就根本学不过来。
完全治理土壤污染要投数十万亿元,地方政府也掏不起这笔钱。
历史问题导致污染者无法追溯,政府理所当然要承担起治理毒地的重任,这也是2012年环保部等四部委下发的《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中强调的。理想很美好,但可惜这又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发展经济先把土地污染了,后面再用同样的代价修复回来,天底下可没有这种“永动机”模式。
2015年,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蓝虹称,如果采用美国和日本发展的方法,中国需要为清理土壤污染投入7万亿元,这里面既要治理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业耕地,也要治理城市工业污染遗留的土地。2014年,耶鲁大学环境360援引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的话称,中国土壤治理投入规模可能达10万亿元——土地修复是一项入不敷出的工程,地方政府没有这么多钱。
2013年2月,苏州黄金地块前身农药厂已闲置5年,修复成本10亿元。/视觉中国
2016年,中国即将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土十条”的相关编制单位建议提取10%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土壤污染治理,加上中央财政、社会资金投入,每年可以投入亿元。但这项政策最终出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让地方政府缺钱花,这20多年地方主要靠土地收入过活。而且在土地收入中60%是拆迁征地成本,只有1/3是土地出让收益。还有就是,2015年土地出让收入骤降21.6%,未来几年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地方政府拿出10%的土地出让收益治理土壤污染,似乎有些异想天开。
又想靠毒地挣钱,又想减轻修复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就把锅丢给开发商。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土壤污染修复无望,那么把污染土地闲置在那儿,不进行再次开发不就行了。可靠土地吃饭的地方政府,不可能跟钱过不去。重庆在年集中搬迁了137家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基本都位于黄金地段,其他城市也类似。于是一个典型的污染土地开发模式是,政府以征收的方式从污染企业手中回收污染土地,然后纳入土地储备,待规划方案确定之后,重新以招拍挂形式进行出让。
上文提到的武汉三江地产在2006年拿到的地,就是2003年由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收回的。这次常州事件,学校对面的毒地——常隆地块原本是准备修复后用作开发SM集团投资的大型商场,后来才因为家长抗议将土地用途改为绿化及公共设施用地。
日,常外与毒地相隔不到100米。/东方IC
尽管环保部已经三令五申发了数次通知,工业企业关停、搬迁以及在原址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未进行土壤毒性评估和修复,将禁止进行土地流转、开工建设。但通知始终只是通知,中国目前没有明确法律条文禁止地方政府出售没有完成土壤修复的毒地。北京上海等城市可能会乖乖遵守环保部的通知,另外一些城市就没那么安分守己了。后者的做法往往是,要么像武汉土地储备中心那样不告诉开发商这里是毒地,要么就是把毒地折价卖给开发商,开发商承担一部分污染土地修复的成本。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也建议给予中国开发商一定优惠措施,吸引开发商来开发利用污染土地。不过现实却很残酷,不受限制的开发商在选择修复公司的时候,一般就是谁便宜、谁最快选谁。毒地的修复往往需要5-10年,甚至是20-30年,但许多开发商希望修复工作能在两年内解决战斗。
2010年12月,武汉长江明珠经济适用房小区。/视觉中国
他们还会利用中国环评这个橡皮图章来节约成本。2012年《南方周末》曾报道,广州市原南方钢铁厂保障房项目,第一次环评有16万立方米的污染土壤,审议时未通过,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院万洪富建议补充加密调查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含量,但施工方最终只做了重金属污染调查,因为修复有机物污染费用要增加。最终这份缺斤少两的环评报告照样通过了广州市环保局的审批,没人知道会给后续的住户带来怎样的隐患。
即使住进了慢性毒气室,许多人也并不知道。
毒地流转环环失守,土壤污染治理基本靠自然,购房者原本可以不选择在那里买房,学生也可以不选择在那里上学。但实际情况是,许多人都被蒙在了鼓里。像2004年北京宋家庄地铁工程建设工地工人中毒或者2006年苏州南环路筑路工人中毒昏厥的情况,只是极少数引起大面积关注的毒地急性事件。重金属污染物释放过程漫长,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大多数没有见光的毒地,正在隐蔽地危害中国人的健康。
正如西南政法大学薛艳华所说,目前中国企业遵循自愿公开为主、强制公开为例外的信息公开原则,而政府需要公开的多是宏观类信息,这导致许多居民对微观信息一无所知,包括这块污染场地曾经经历过的污染企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排放量、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方案、完工后检测验收情况。
这不经又让人想到美国爱河(Love Canal)污染事件,这场在1978年被揭露的灾难,最终让美国国会于1980年通过《超级基金法》,相关公司不得不为清除污染、撤离居民支付1.8亿美元。在这场抗争中,当地居民不乏挟持联邦政府雇员等过激行为,幸运的是,他们面对的不是拼命捂盖子的常州市政府。对于中国人来说,美国人的治理经验也许永远只是一场遥不可及的童话。
Jian Xie & Fasheng Li. (2010).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Brownfield Remediation And Redevelopment In China. World Bank.
He Guangwei. (2014). The Soil Pollution Crisis in China: A Cleanup Presents Daunting Challenge. Yale Environment 360.
环境保护部 & 国土资源部. (2014).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环境保护部网站.
李程. (2013). 我国城市棕色地块的法律问题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
薛艳华. (2014). 我国污染场地土壤治理法律制度研究. 西南政法大学.
高胜科 & 王开. (2012). 毒地潜伏. 财经杂志.
张嫣. (2016). 名校为何与“毒地”为邻. 财新网.
韩碧如. (2015). 土壤污染:中国的棘手问题. 金融时报(英国).
题图:Air pollution./Getty Images & 视觉中国.
环保部曾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土地污染状况。
2013年,环保部曾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向北京律师董正伟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土地污染状况涉及公民切身利益,属于《政府公开条例》明文要求重点公开的事项。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不仅“无益”,而且“无理”。
因为赫山地块补偿迟迟未能兑现,武汉土地储备中心不得不贱卖别的地。
2007年初,三江地产遭遇毒地事件被迫“退地”后,直到2009年8月获得该地之前,在将近4年之中,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从未真正退还过三江一分钱,更未对相关损失进行补偿。最终2010年,土地储备中心只能将武昌三角路新河街以东的一块黄金宝地贱卖给三江地产,补偿4年前的损失。
污染容易,修复难。
不同污染物、不同浓度的场地,以及所利用的修复模式手段不同,成本差距悬殊。通常概算,每亩土地的修复成本在100万元-200万元之间。以北京红狮涂料厂限价房项目为例,“每亩污染土地的修复成本是200余万元,而万科买下的地价是每亩1000万元,修复成本占到地价的五分之一。”
即使折价,有的开发商也不愿意拿地。
即使折价,有的开发商也不愿意拿地,因为不想承担治理土地的巨大风险,这种现象在美国被称为是“棕色地块效应”。
直到媒体采访,北京某小区居民仍然对所在毒地一无所知。
2013年,央视曾经不点名报道北京地铁八通线管庄站附近地块,曾经是铁道部防腐枕木厂所在地。工厂过去生产用了大量防腐剂和抗老化的化学物质,于2001年倒闭,污染土地将近40年。这里随后拔地而起的两座小区,大多数居民对脚下土地的黑历史毫不知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公开的报告上只字未提土壤污染,但在给记者的另一份非正式报告却指出多环芳烃超标严重。
北京宋家庄地铁工程工人施工中毒,旧址为北京一家农药厂。
苏州南环路工人挖土昏迷,旧址为一家化工企业。
武汉赫山地块工人施工中毒,旧址原属武汉市农药厂。
武汉长江明珠经济适用房小区污染曝光,旧址几经易主。
北京八号线管庄站附近工地散发难闻气味,旧址为铁道部防腐枕木厂。
苏州一黄金地块无人问津,旧址是苏州农药厂。&|&&|&&|&&|&&|&&|&
化工厂的地上盖的房有“毒”吗
日 06:46来源:
■本报地产评论员  徐巧燕金先生市民金先生询问:我最近想买一套新房,但是那一片之前是个化工厂,我很担心小区的土壤有毒,会对以后居住产生不良影响,想问一下环保部门和相关的专家,我的担忧有没有道理?【1】在建的住宅至少经过两轮环评市环保局答复:国家规定项目在规划和建设之前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地块在出让之前可能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土地出让后评估又不合格,这样一来项目的正常建设就不能开展,因此本着对建设公司和广大市民的负责态度,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和南京市环保局就制定了一套“土地环境预评价制度”,制度规定,在土地划入京市土地储备中心之前,先要通过环保局的土地环境预评价,环保局邀请具有甲级资质的环境评估单位对地块及周边的土壤、空气、水质等进行测评,在测评合格后地块再由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对外拍卖。所以市民可以完全放心,我们在建的住宅项目都是经过了至少两轮的环境影响评价,只有符合相关环境标准之后才会出售到市民手中。【2】购房者不必担心不良影响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翟建平回答:通常土壤必须经过检测,达到环保标准之后才可以转化成房地产用地,购房者基本不用担心会对其居住产生不良影响。那些准备出售用作住宅开发的地块,除了对地块本身进行土地预评估外,还要对周边环境也进行测评,如果周边存在一些高污染的企业,会影响到未来居民的居住安全,那么地块在周边污染企业搬离之前也是不被允许拍卖的。机场用地的土壤污染不大,冶金企业可能有重金属污染,化工企业则是有机污染物的比重比较大,一些企业如果防污设施不好,经过常年的生产,污染物就可能渗透进工厂的土壤里,造成土壤污染。一般这些高污染企业在搬迁之后,环保部门会对这类地块进行测评,了解土壤或水质受污染的程度,检验出污染源,然后进行针对性处理,或更改土地用途,或进行污染土壤修复,或空置。【3】南京一家铁合金厂曾经换土修复南大环境工程系教授翟建平答:不同情况的土地污染会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处理,目前土壤修复的方式主要有: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和物理修复。部分污染源单一且污染不是特别严重的土壤通常会采用生物修复中的植物修复,例如一些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会栽种某些植物,这些植物可以吸收土壤里面的有害金属,但这些植物均不可食用。这种修复方式也是目前最常使用的,但是其周期比较长,一般需要在2年以上,最长的可能达到数十年。所谓的物理修复通常是指更换地块表层土壤,这种修复方式成本比较高,而且受污染土壤的安置也是一个难题。2005年南京一家铁合金厂址在转化成房地产用地后,土壤中检测出铬含量超标严重。为了确保小区的环境安全,开发商在开发土地时,不得不挖地1-5米,把被污染的土壤全部送到江宁一个填埋场处理,最后经环保部门检测,土壤重金属含量合格后,才能在原地盖上房屋。化学修复通常针对一些有机物或重金属的土壤污染问题,通过水溶液的冲洗将污染物溶解在液体中,然后通过沟渠流出,这类土壤修复方式因为要投入大量化学溶剂,所以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不要产生二次污染。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日起,《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被污染土壤的处置和修复费用,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承担。今年3月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虽然当前污染土壤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工作的资金一般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开发商,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增值必然会刺激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从国外的相关报道可以了解到,在环境产业发达的国家,土壤修复产业占整个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高达30%至50%,所以未来污染土壤的产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点式楼和板式楼究竟哪个好?刘女士现在去买房,很多开发商都介绍自己的房子是板式楼或者点式楼,我想问一下所谓的板式和点式是指什么?如何进行区分?两者的优缺点各是什么?板式住宅的舒适度更高雅居乐地产华东营销中心总监邵晴答复:所谓板式楼通常是南北向,面宽大进深浅,成一个长方形,在南北开窗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然通风形成对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南北通透。板式主要用以多层和小高层的住宅,最常见的一梯两户,有些多层板楼不需要电梯,得房率也更高一些,但是随着土地资源的日渐稀缺,此类住宅的单价也较高。据我所知,目前有很多高层住宅采用的是点式楼的设计,这类住宅朝向主要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朝向,一层可能有四户以上的人家,基本是2梯4户,如果是以中小户型为主的塔楼可能会达到2梯10多户。点式楼的采光效果也比较好,但是通风效果比板式楼稍差一些。个人感觉板式住宅的舒适度会更高一些,无论是采光、通风效果都比较好,而且板楼的每层的住户比较少,居住环境比较清静。而且总体来讲板楼的得房率要比塔楼高一些,但是因为板楼主要以多层和小高层为主,社区大多是低密度、低容积率,虽然居住舒适度高但是房价也相对较高。而点式楼为主的社区一般楼层较高,建筑密度较高,土地成本相对会低一些,有效降低了房子的单价。点式楼的抗震性能更好宁波海城投资技术部工程师陈卓芳回答:点式结构的楼房通常被称为塔楼,板式结构的则被称为板楼。两者的区别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板楼其实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单元式住宅,几个单元连成一个楼,每个单元基本是每层2户,户型内部南北通透。而塔楼则是在一个房屋平面上可能有4-10户人家,以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布置多套住房的高层住宅。通俗地说,塔楼以电梯、楼梯为布局核心,上到楼层之后,向四面走可以直接进入户内。早些年我们的住宅楼基本都是按照板式结构建造的,但是随着地价上涨和高层建筑的发展,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越来越多的点式楼房出现在市场上。目前在南京市中心新建的高楼中,无论是住宅楼还是办公楼基本都是采用塔楼形式,因为市中心土地资源稀缺,采用塔楼结构设计,一幢30余层的大楼可以居住一两百户居民,这要是在古代可抵得上一个小镇的居民了。虽然整体居住舒适度而言板楼会比塔楼高一些,但是因为塔楼一般都是高层建筑,整个视野会比板楼好,而且塔楼采用框架结构,现场浇筑,所以它的抗震性和安全性也会更高一些。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塔楼虽然在安全性方面比较好,但是因为塔楼的户型很难做到像板楼那么方正,通风和采光会稍差,通常卫生间、餐厅和厨房间很难做到全明。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塔楼的形式也由最早的十字型、方形、王字型、T型向“碟”型、薄型、枫叶型等多种形式发展。比如蝶形建筑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小区内各栋楼宇之间相互遮挡的弊端,使多数单元都是南北朝向,实现了在采光、通风性能上的突破。我觉得板楼和塔楼各具特色,但是也有各自的缺陷,购房者在购买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要考量,如果追求居住舒适度而且资金比较充裕的可以选择板房,如果想买位于市中心的中、小户型住宅,那塔楼的选择空间可能会更大一些。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这年头,买房子不怕风水差,就怕是毒地啊
前一阵,常州外国语学院的毒地事件把不少学生和家长吓出一身冷汗,没想到读书真的变成一件要命的事了。
然而,常外事件调查结果还没出来,广州“地王”广钢新城又被媒体质疑土壤尚未修复完成就盖楼售卖。这回,轮到买房的人要出冷汗了。
常外事件发生之后,有人猜测这会是个引子,过去土壤修复行业存在各种蒙混过关的弊端,接下来更多问题可能会暴露出来。
不知道眼前埋着多少地雷,想要买房的你,会不会突然被吓退了?
城市毒地都是从哪冒出来的?
现在城市里遗留下来的毒地,大部分还是旧工业用地。因为几十年来城市不断扩张,吞了一些原来工业企业的用地,翻新了再用。
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这些工业企业,最老的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大跃进”时期一些高污染工业企业,有些污染深度甚至达到地下几十米。
许多制造污染的企业现在已经破产,“谁污染谁治理”说了也是空话,而有的地块因为多次转手,连“谁污染”都查不出来,更别说追责了。
所以,动辄上亿的土壤修复费用基本是当地政府埋单,或者就在土地转让时折价。但无论这个烂摊子落在政府手里还是开发商手里,谁都不愿意为此多花钱,你们懂的。
于是,这些没有完全修复甚至根本没有修复的毒地,就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被建成楼房卖出去,以至于过去几年,毒地害人事件时有发生:
2010年,武汉“长江明珠”小区业主发现,自己房子的土地居然曾被污染过近60年的“毒地”,前身是武汉久安制药厂、武汉市长江化工厂。地块上多年生产氟化工产品和电镀添加剂,大多具有毒性或剧毒。
2014年,工人在武汉一处工地在施工时发现刺鼻气味,随后身感不适,直至有人倒地,才发现气体有毒。调查结论是,该地原为武汉市农药厂,土地存在严重的化学污染。
同年,苏州古城区边缘,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地块被发现存在大量残留的化学物质。后经证实,此地愿为苏州化工厂,附近居民长期与恶臭相伴。
你有多大几率遭遇毒地?
毒地事件时有发生,但在中国,很多居民却对自己住宅小区用地的历史毫不知情。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十年前,政府就已经注意到中国土地的污染问题了。
在2006年,环保部组织了一场据称耗资十亿覆盖全国的土壤污染摸底调查。调查进行的过程中,一名副部长公开承诺:一旦结果出来,“将第一时间向新闻媒体公布”。但是,2010年调查结束后,官方调查结果却没有按时赴约。
一直到2014年,这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还是出来了。调查结果并没有被完全公布,只说了大致情况:全国土壤有16.1%污染超标,南方比北方严重,几个三角工业区也比较严重。
对于这场调查的结果,环保部给了四个字做总结:不容乐观。但这些超标土壤具体分布在哪,却“因为涉及国家机密”,没有公开。
便宜没好地,买贵的就对?
2010年出事的武汉“长江明珠”小区,是一处保障房小区。像“长江明珠”这样,毒地变身经济适用房并不少见,北京市化工三厂、红狮涂料厂、原广州氮肥厂、原南方钢铁厂都是例子。
在武汉市“长江明珠”事件发生后,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环保局官员在回答提问时说:“这个房子是建给老百姓住的,已经花费不菲,那么是不是还需要花更多的钱去做这些无谓的治理呢?”
因为保障房一般为无偿划拨用地,地方政府“理所当然”拨发较差的地块。地方政府靠土地财政生存,好的地块当然希望卖出好的价钱。
但,并不是所有毒地都只卖给了穷人,被改头换面开发成商品房的也有。
武汉的“赫山001号”地块,因为在建商品房的过程中发生工人中毒事件,才被发现是一块毒地,而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卖地的时候,甚至都没有告知开发商毒地背景。
开头说到的广钢新城,是一度地价竞拍上2万的广州“地王”,已经建成的楼房,有的房价已经接近4万一平。
没有权威数据,便宜的贵的又都有可能是毒地,买房要怎样避免,还真是无解,就不知道风水大师能不能帮上忙了。
最后给大家来个酷炫神奇的魔术
其实1分钟即可学会。请微信关注【九个头条】(添加好友&公众号&搜索关注“九个头条”),回复“蜡烛”二字即可收到教程。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一分钟保证学会!
答案有些恐怖,慎入!
今日搜狐热点正在初始化报价器听说天通苑那里以前是垃圾场是吗?现在在那里买房子不会受到污染吧?蛏子7mP不会的,现在天通苑的绿化好,的小区是本五区河西一区更多回答花花世界0319好不容易,我们买到了新房子,好不容易,我们也把积蓄用在了装修房子,好不容易,我们耗时耗神的进行了设计工作,最后好不容易的完成了房子的装修,却发现里面还有好多问题需要我们处理,房子的污染就是一个大问题,怎么处理呢。热门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海利民化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