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的低生育率和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图,未来趋势会怎样

学者:中国已处于低生育阶段 全面二孩难改老龄化趋势|生育率|人口|中国_新浪育儿_新浪网
学者:中国已处于低生育阶段 全面二孩难改老龄化趋势
  人口圆桌:总和生育率之辩
  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到底多少?从1991年开始,各界为此便争论不休,今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1%人口抽查结果时,这一持续了20多年的争论达到高潮。1.047的超低生育率,如巨石入水,激起大浪。
  总和生育率(TotalFertilityRate,TFR),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位育龄妇女(15到49岁)的生育子女数。人口学一般将总和生育率2.1界定为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保持人口总量不增不减的水平。2010年世界平均总和生育率为2.5。同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通称“六普”)显示,总和生育率为1.18。围绕这个数据,也跟今天的1.047一样,存在“到底有多准”的质疑。
  第一财经记者为此专访了三位知名人口学者,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统计室主任王广州认为,1.047的总和生育率确实偏低,但反映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真实趋势。他呼吁国家统计局开放更多人口普查和抽查的原始数据,使总和生育率的测算更加准确。
  在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看来,1.047的总和生育率是抽查数据直接汇总的结果,跟实际相比严重偏低,他认为实际的总和生育率在1.5到1.6之间。
  统计学博士、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认为,1.047的总和生育率确实偏低,去年实际总和生育率不超过1.4。这已经属于超低生育水平,值得警醒。
  三位学者一致认可的是,中国确实已经处于低生育阶段(具体多低观点各异),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不会改变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黄文政:1.047敲响低生育危机警钟
  三因素导致总和生育率偏低
  第一财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人口抽样调查,2015年总和生育率为1.047,这个数据可信吗?
  黄文政:的总和生育率比料想的还要低,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是进度效应。2015年女性平均生育年龄比2014年高了近1岁。这可能是因为大学扩招、城市化和单独二孩推迟平均生育年龄。
  二是抽样误差。从2000年到2014年,国家统计局各年抽样的生育率上下波动在0.1左右。这种波动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抽样误差。
  三是漏报。这个现象在普查年份甚至更严重一些。但无论是从小样本的核查还是人口普查数据回测来看,漏报率有限。
  上述问题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只是漏报率可能要低些。因为其他国家很少大幅调整生育率,中国1.047的数据与其他国家的生育率基本可比。由于中国出生男女性别高出正常水平约10%,就繁衍来说,中国的1.047只相当于其他国家的1.0。
  但即使不下调5%,中国1.047的生育率也低于世界银行最新2014年所有其他19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区,这些地方大多在鼓励生育,更没有把一孩当成默认生育状态。而根据各种生育意愿调查,中国农村家庭的生育意愿都要低于韩国。
  第一财经:你认为中国2015年实际的总和生育率会是多少?
  黄文政: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回测得到的2000年~2010年的生育率,只比对应的抽样调查生育率平均高出3%,最高不超过10%,说明在2000年到2010年的抽样调查中,漏报率应该低于10%。
  但即使把2015年漏报率放宽到15%,再假设2015年的抽样恰好往低偏差了0.1,那么2015年的生育率也不到1.3。另外,很难想象女性推迟生育降低生育率的幅度会达到0.1。因此,即使去除推迟生育因素影响,生育率也难以超过1.4。
  年出生人口数据上调过高
  第一财经: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当年出生人口为1655万,去年抽查的结果推算出年出生人口只有1100多万,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
  黄文政: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统计局将年出生人口向上调整得过高了。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目的就是了解人口和生育状态。之所以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这么做,就是因为其他数据源本身不系统、不准确。如果因为调查数据不符合某种需要,就用其他数据来大幅调整,就相当于否定人口普查及其调查的意义。在这方面有非常深刻的教训。比如,2000年人口普查的生育率为1.22,但最后却借用教育数据调整到1.8。从年,这个被调整到1.8的生育率数据一直被当成官方数据,严重误导了人口政策。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回测得到2000年的生育率仅为1.34,虽然高于1.22,但远低于调查后的1.8。
  从历史数据来看,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数据存在高估倾向;年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都要比2010年人口普查中对应的出生人口高出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这个幅度远远超过了夭折带来的差距。比如,2002年公布的出生人口为1647万人,但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的8岁人口(生于2002年)仅1367万,相差280万。
  由于各种数据源都有偏差,合理的做法是只比较同类的数据。按此原则,无论是抽样调查生育率、出生人口变化还是卫生统计的户籍活产数,都显示,生育率在不断走低,现在更是处于极低水平。
  在社会科学中,人口统计和预测相对简单,只要没有外部干扰,可以做得很准确。但在中国,最基本的总和生育率都扑朔迷离,这个值得反思。
  2018年后出生人口开始快速下降
  第一财经: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后,对中国人口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黄文政: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未来把生育水平一直维持在1.6,那么经过两代人(大约55年),总人口就减少了48%,这根本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生育水平。这种人口趋势对中国的发展将是釜底抽薪。
  全面两孩政策后,2017年将是出生高峰,但出生数很难超过2000万。从2018年开始,出生人口将明显下降。一是因为堆积生育效应弱化;二是未来十年育龄高峰期的妇女数量会锐减40%。
  王广州:生育政策调整无法改变人口减少大势
  推迟生育可能导致总和生育率测量失真
  第一财经:国家统计局去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总和生育率仅有1.047。你怎么看这个结果?
  王广州:因为国家统计局目前没有提供更多原始数据,所以也不太好判断。从现有数据来看,去年1%抽查的整个人口分布跟六普是差不多的,只是峰值低得多。
  去年总和生育率的抽样调查结果偏低,其中一个因素可能是推迟生育的影响。过去20年,中国女性的初育年龄不断推迟,已经从22岁推迟到26岁,这就会导致调查出来的总和生育率出现失真。
  第一财经:1.047的总和生育率报出来之后,有不少人质疑,认为去年的1%抽样不准,出生人口存在大量漏报。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王广州:在判断抽样准确率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样本量是不是足够大,2015年是1%抽样调查,这个样本量足够大,就不太可能是抽样误差造成的。那就可能是第二个问题——非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无回应,你问了,他没有回答,你没得到他的数据。另一种是瞒报漏报。这两种应该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具体有多少,还很难说。
  原始数据需要进一步开放
  第一财经:你认为去年实际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呢?
  王广州:首先我觉得对于的总和生育率,现在不太容易判断它的准确度有多高。因为统计局目前所给出的汇总数据还不足以做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判断。但是有一点很清楚,无论它的漏报率有多少,至少它反映出的趋势是真实的,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趋势,出生人数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反弹。
  就我个人的研究,去年的总和生育率既不会有1.047这么低,也不会有1.6那么高,具体是多少,需要把所有的原始数据掰开揉碎,仔细分析年龄队列、孩次结构等,才能最后做出判断。
  第一财经:过去很多年,围绕着总和生育率争论非常多,一直持续到今天。什么原因会出现这样一个反常情况?
  王广州:从技术上来说,要得到相对准确的总和生育率并不难。只要知道各个年龄组育龄妇女的数量,以及她们在某一年度生育孩子的数量,就可以算出该年总和生育率。因为人口数据有非常严格的对应关系,不是你想说多少就有多少。
  中国有一个情况,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查的原始数据开放不够,这就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希望统计局能够将原始数据更多开放给人口学者,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深入研究,可以得到相对符合实际的总和生育率。
  低生育率趋势难以改变
  第一财经:对去年的总和生育率,有学者认为是1.4,也有学者认为是1.5或者1.6,这会影响对人口大势的判断吗?
  王广州:不管是1.4还是1.6,都是比较低的生育率。尤其是去年在单独二孩放开之后,生育率还是这样的形势,而且一孩生育率显著降低,这都表明,中国的低生育现实毋庸置疑,低生育率趋势难以改变。对这个人口大势的判断应该没有什么争议。
  第一财经:现在每年的出生人数似乎也很难确定,比如去年,按照1%抽样调查计算出来的出生人数是1100多万,卫计委的住院分娩数据是1454万,但是统计局公布的是1655万。数字之间差距很大,为什么?
  王广州: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说抽样调查结果不准确,那么怎么调整才是准确的?调整到多少?调整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都需要做慎重科学的研究,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
  我们刚刚启动一个研究课题——《人口统计调查国际前沿理论及在中国应用》,希望通过深入研究能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人口统计质量。
  第一财经: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到底会对中国人口有什么样的影响?
  王广州:因为还没有最新的数据,我基本还维持此前的测算。全面二孩后每年新增出生人口最高不超过500万,出生人口总数在2100万左右,最高年份应该是在2017年。此后,年出生人口就开始逐步下降。总的来说,全面二孩对于缓解老龄化作用十分有限,未来少子化和快速老龄化并存的人口结构继续存在。
  综合考虑生育推迟、生育意愿低迷、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等多种因素,从大的趋势来说,未来确实面临人口可能迅速减少的风险,生育政策的调整已经改变不了这个大的趋势。
  翟振武:2018年会是出生人口最高峰
  1.047的总和生育率未经任何修正
  第一财经:根据统计局1%人口抽查结果,2015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047,你怎么看这个数据?
  翟振武:对这个数据我并不感到很惊讶,因为过去多年来,从统计局各年调查的原始数据看,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一直都比较低,从1.1到1.25左右,六普是1.18。但这些数据是调查数据直接汇总的结果,没有经过任何修正和调整,漏报什么都没有考虑,它跟中国实际的总和生育率有很大差距。
  第一财经:那你认为实际上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
  翟振武:大家都知道,人口抽样调查的原始数据漏了大量的出生人数,只不过漏的程度是多还是少,大家仍在讨论,但这个数一定是漏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几个证据:
  按照六普结果,2010年当年出生人数为1379万,根据统计局千分之一调查结果,2011年1岁的人口是1441万,2012年2岁的是1555万,2013年3岁的是1684万,2014年4岁的是1721万。这个数据一直在稳定地增加,这就说明,出生人口当年漏报严重。
  从户籍数据和分娩数据也能证明,过去几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量至少都超过1600万,这基本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
  所以,我们判断和估计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5~1.6,这是有很好的数据和证据支撑的。
  第一财经:从统计局原始数据显示的1.047到你认为的1.5~1.6,差距如此巨大,到底是什么原因?
  翟振武:零岁组人数调查不准确,这是人口调查的通病,各国都有漏报,只是漏的程度不同。
  零岁组不容易调查,小孩子在家里养着,漏报是很正常的。另外,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太大,也容易造成漏报。还有中国多生孩子要罚款,所以就更倾向于瞒报。这三个原因就使得中国的人口调查中零岁组的漏报率特别高。
  全面两孩后总和生育率最高可达2.1左右
  第一财经:全面二孩放开,你觉得到底能增加多少出生人口?
  翟振武:根据我们的测算,全面二孩放开之后,出生人口每年可以增加三四百万,加上原来的大约1600万,每年出生人口最多2000万。这样算来,全面二孩政策之后,2018年是年出生人口的最高峰,总和生育率会上升到2.1左右,此后四五年会逐步下降,到1.8、1.7左右。
  第一财经:你曾经发表论文说,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年出生人口可能最高到4995万,跟现在每年出生人口最高2000万差距好大。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
  翟振武:那个研究假设是2012年放开全面二孩,而且是没有单独二孩的过渡,一步放开。没有过渡与人口年龄结构这两个条件的变化对于出生人口数量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50年代到70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口是中国人口的大头,政策每推迟一年,这个大头就往上移,年龄越大再生育的可能性就越低。所以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跟2012年放开的假设相比,目标人群的变化非常大。同时,生育意愿也在随年代不断发生变化。
  全面放开对生育率影响非常小
  第一财经:根据你的研究,什么时候全面放开生育比较合适?
  翟振武:现在全面二孩刚实施不到一年,我觉得还应该稳定一段时间。至于将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育率从累计释放的高峰上回落后,可能还会继续降低,会逐步走向欧洲的水平。那时候,全面放开生育,包括鼓励生育的政策可能都会实施。
  事实上,我认为政策继续放开,对生育率的影响非常小了。即使再放开,很多人也不可能生三个四个,毕竟影响生育率的不光是政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子女照料、女性就业、城镇化等。
  第一财经:未来会不会出现生育率持续走低,鼓励无效的结果,比如说像韩国那样?
  翟振武:也有可能出现那种情况,像韩国,怎么鼓励生育率也上不来。但也可能出现生育率重新走高的情况。
  我相信人类发展自我繁衍的能力,不像马尔萨斯那么忧虑地球上站满了人,也不担心人类会因为低生育率而走向灭亡。201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图】_中国产业信息网
欢迎来到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图】
& & 根据1956年联合国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国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该国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我国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1.78亿,占总人口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1.19亿,占总人口8.9%。中国人口基数决定了老龄人口规模十分巨大。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总人口的15.5%,达到了2.12亿。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其中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 一、全球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世界人口长期保持增长。全球人口目前约为72亿。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的测算,至2050年,世界人口将会增加至大约92亿;到了2100年,将会增加到250亿。年全球人口总量及增速统计分析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 年龄结构上,世界人口呈现老龄化态势。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保持相对稳定,并始终以年轻人居多,直至20世纪初,15岁以下的儿童仍占全球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总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则维持在3%左右。这种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预期寿命的提高及一些国家人口控制政策的实施而发生转变,目前已经进入急剧变化的阶段。据联合国的预测,从2015年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由9.01亿激增为20.92亿,史无前例地超过儿童(0-14岁)人数,从占全球总人口的12.3%增加到21.5%。& & 到2020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而到2030年,&超高龄&国家数量将升至34个,其中只有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是&现役&的&超高龄&国家。& & 1、韩国人口老龄化加深 影响国民生活质量& & 由于老龄化和低出生率,韩国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比重和幼少年人口比重不断上涨。由于房价高于其他地区,首都圈的居民生活更为艰难。不仅是老年人,这一问题在其他年龄层中也有体现。2015年每100名经济活动人口要奉养17.9名65岁以上老人,2040年每100名经济活动人口将奉养57.2名老人。& & 此外,家庭状况也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2010年单人家庭比率为23.9%,约为30年前(1980年为4.8%)的5倍之多。人们对于结婚和离婚的态度也随之发生改变,2008年&认为应该结婚&的比率为68.0%,而2014年则为56.8%。在生活消费方面,随着老龄化的加深,消费的满意度不断下降。由于养老金不足而平均寿命增长,国民表现出不满情绪。统计厅去年的调查中显示,38.1%的人表示满意,而60岁以上的人中,有42.3%的受访者表示不满。50至20岁左右的受访者,随着年龄层的年轻化,对生活消费的满足度越高。& & 另外,去年调查显示,国民在休闲时最喜爱收看电视节目,比率为69.9%,第二位为旅行,为59.4%。&无能力负担&是影响休闲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而在犯罪方面,虽然总体犯罪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偷窃、杀人和强盗等主要犯罪方式有所增加。& & 2、新加坡人口老龄化严重 2015年经济增长为6年来最慢& & 近些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同时增长放缓,新加坡政府已经增加了对国内经济的财政支持。在从4月1日开始的新财年内,新加坡政府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例将会从2015年财年的17.0%增至17.3%。需要补充的是,这将是自2010年3月份以来最高的支出占GDP比率。医保和交通支出已经成为新加坡政府预算中的很大一笔支出,同时国防和教育支出只占据了一小部分份额。& & 新加坡老龄化的人口,将会导致医保成本不断上行,而政府将加大努力,提振基础设施建设,旨在解决人口增长问题。本土人口下降对已遭受重创的新加坡经济来说,无疑是另一个重大打击。有预测数据显示,截至2030年,新加坡65岁以上的老年人人数预期将增加一倍,占该国总人口的20%左右,同时,该国的新生婴儿的出生率正不断下降。& &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 2015年1月,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联合启动了&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15%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5%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与2011年的数据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呈现出老年人口增长快,高龄老人占比大,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等特点。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 & 2、中国失能老年人口统计及预测& & 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高龄老人数量从2010年至2050年持续增长。由于高龄高龄老人群体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国失能老人规模或从现阶段的625万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万人,35年里增幅高达200%。中国失能老年人口统计分析& & 城镇化势不可挡,城镇老人占比将由如今的44%升至三十年后的71%。据了解,近年我国老年人口慢性病平均患病率为74.80%,以此推算,目前有1.4亿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这个数字再过八年将扩大到3亿。& & 3、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未来40年将进一步加速推进,并最终保持在高位稳态水平。受长期低生育率、不断增长的人口预期寿命以及人口年龄动态累积效应的影响,从2015年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将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老年人口比重持续提高以及老龄化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等显著特征。2015年中国60岁以上和80岁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分别为2.12亿和2339万人。如果采用中位生育率进行预测,2050年这两项指标的人口规模将分别达到4.92亿和1.2亿人,这分别相当于2015年数量的2.32倍和5.13倍。& & 中国老龄人口规模预测(单位:百万人)& & 4、 中国人口老年抚养比预测& &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出,从 80 年代初开始,我国老年人口占比持续增长。1982 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仅为 8%,到 2014 年该数据已经增至 13.7%。根据全国老龄办预测,我国老龄化进程将持续到 2050 年,届时抚养比将达到27.9%(注:老年抚养比=65 岁以上人口/ 15-64 岁人口*100%)。中国人口老年抚养比预测& & 相关报告: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 &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历程回顾& & 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强,特别是随着医疗科学事业的进步与健康促进能力的增强,我国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逐渐呈现下降趋势,人口类型开始向成年型转变。& & 1、人口老龄化提速难以逆转& & 到1982年,0&14周岁人口比重在30%&40%之间,而65周岁以上人口比重却在4%&7%之间,人口结构初步进入成年型,而不是年轻型。8年之后,也就是到了1990年,少子化倾向一点点显现出来,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口年龄中位数在极速上升,已经成为典型的成年型人口。这为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作了铺垫,人口老龄化提速已经是难以逆转的事实了。& & 2、少子化倾向更加凸显,人口老龄化更加凸显& & 仅仅相隔10年时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发生了超出人们预料的改变,人口继续朝着老化的方向发展,人口发展失衡苗头此时开始充分暴露出来。比如: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65周岁以上人口达到了882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距离国际通用标准7%只差0.04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此后又隔了10年时间,也就是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竟然突破国际通用标准7%,径直达到8.87%,比2000年上升了1.91个百分点,这实质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发展了,而且幅度很大,速度很快。& & 3、近几年,人口老龄化无情地在加速& & 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5.5%,大大超过了国际通用标准10%的底线,超过5.5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0.1%,首次突破10%,超过国际通用标准3.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虽然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慢跑,再到目前的快跑,都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仅仅是伴随着一个&未富&的问题,还伴随着一个&少子&的问题。& &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具有多重影响, 不仅会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还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对我国劳动力、 资本、 养老保障、 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经济发展因素带来了巨大影响。& & 1、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 (1)会拉动老年消费领域的发展。老年人消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吃、穿、用、精神享受等方面均不同于年轻人。老龄化的加剧会使这方面的需求愈加迫切,从而拉动老年人消费品、家政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和保健器械、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 & (2)促进消费品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政府、社会、家庭在养老保障的投入不断增加,消费市场规模和经济结构也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老年人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使老年产业不断发展,促进了所涵盖的医疗保健、老年人用品、护理、文化产业等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 2、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 & (1)会减少劳动力供给,降低劳动生产率。有效劳动力供给是确保经济发民的基本保障,人口红利是我国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则会导致适龄劳动力比重下降,使我国丧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 (2)是会制约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懂技术、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支撑。而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必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减弱,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 (3)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城市老龄化,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大量外流,这就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整体下滑,不利于现代先进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障碍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农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缓慢也必将全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 & (4)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深入,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抚养比将越来越大,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必将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内地劳动年龄人口总抚养比2010 年为34.2%,而2014 年则达到38.1%。& & (5)会影响税收政策和政府财政支出。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劳动力的减少,相应的就会减少纳税人的比例,而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只能提高税收,从而增加企业的负担。同时,政府为了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幅增加用于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服务的财政支出,从而减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 & (6)会减少社会储蓄。社会储蓄是经济建设投资的基本保障,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及老年人收入的减少,其更倾向于消费,从而导致社会储蓄的减少,并引起社会投资的减少,而影响经济发展。& & 四、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大部分早在5年前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因此我们也不必&谈虎色变&。正因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波及许多领域的重要趋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 1、做实&个人帐户&,逐步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目的就是为了迎接下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养老金支付的危机。基金累积制养老金拥有许多优势,它可以帮助正在走向老龄化的中国维持充足的存款率和良好的投资与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它能让劳动者分享经济改革成功的果实,并且拓宽和拓深中国的资本市场。但是由于当前国企处于战略重组阶段,经济效益不佳,养老金替代率又不断提高,因此现在的&个人帐户&实际上起不到积累的作用,存入的基金甚至不能满足当期的支付,&个人帐户&只起到了支付退休金的作用,基本是&空帐&。& & 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顺利转变,为制度转换成本寻找积极有效的支付手段已经迫在眉睫。据统计,从1952年到1978年,职工实际工资每年只递增.38%,到1978年职工的货币工资平均才615元,1978年居民人均储蓄额仅有21.88元。而国民收入的积累率却由1952年的21.4%增长到1978年的36.5%,其中有的年份高达43.8%,工资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仅为18.9%。所以国有资产的存量是政府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条件下实现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通过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支付社会保障的转制成本,将&老人&和&中人&的空帐填实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 & 2、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 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的医疗费用在6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主要因为经济拮据,无钱看病,有了病也只能&硬撑着&。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老年人中享受公费医疗的只占全区老年人的38%,大部分老人患病时,医疗费全要自己出,那些退休金少而又不能按时足额拿到手的老人显然是难以看病的。至于农村,合作医疗未能普及,许多地方缺医少药,农村老人看病更难。& & 首先我们要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与总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为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对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开展面向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有其对医疗保健需求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保健常识,护理知识,紧急状况下的应急措施,提高人群对老年身心特点的认识和一般保健护理知识。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城镇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村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方法。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 其次要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国际上的有关研究和经验均表明,疾病和伤残并不是老年期的必然产物,通过努力完全和可以把它们压缩到生命最后的较短时期内,即实现健康的老龄化,这是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老龄化社会的期望。在促进老龄人的全面健康对策中,要建立医院、家庭、社会(社区)和老年人个人组成的健康促进整体。特别要注意家庭小型化趋势下老年家庭看护照料的供需状况,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措施。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 3、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68.9岁,高于世界平均63.2岁的水平。健康寿命延长意味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将成为可能,总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会下降。在德国从1972年起就已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凡年满63岁男性,可自行决定是继续工作,还是退休,并从2年起,把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3岁提高到65岁;意大利已准备把退休年龄从男性6岁、女性55岁分别逐步提高到65岁和6岁;在瑞典,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我国实行性别、职业差异的退休年龄制,与那些预期寿命与我国同水准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普遍较低。从而两种现象不可避免:一是退休人口大量隐性就业;二是退休时工龄越长养老待遇往往也就越优。前一现象使我们无法真实地了解、反映和掌握当前的就业状况;后一现象意味着求学时间越长退休时比同龄人的养老金会更低,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 因此,我们建议考虑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其好处至少有五:一是老有所为,于健康有益,延年益寿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二是能有效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和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传授、社会公益事业、社区服务和自我服务等活动。对于从事教育、科研、医务工作和有其他特殊专长的老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和需要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为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有条件的老龄工作机构可帮助把退休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组织起来,让他们为企业界充当顾问,提供咨询服务。三是变隐性就业为显性就业既不新增就业压力,又能客观反映我国从业人员结构及就业状况,实现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目标向提高总人口就业率目标的过渡,以促成整体国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进。四是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根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原则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发掘新费源,实现保费的潜在收入水平。& & 4、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随着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圈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护理等,还包括在社区兴办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询服务站、以及各种老年文体设施等等。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要发挥社区助老功能,不以盈利为目的,有社会公益性质;但同时,又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实行合理收费,维护良性循环。一方面,开展邻里互助,组织低龄老人、健康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工作,动员社会各方义务为老人服务等等;另一方面,还有不少项目可以按保本微利原则提供有偿服务。这既可以补充街道、居委会的经费,又可以安置一批下岗职工就业。& &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社区组织和社团组织具体组织实施。他们在社区住宅设计中早就提出所谓&太阳系&的建筑格局。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的设施。有的国家还建立了&日托中心&,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接回家与子女团聚。既解决了子女在白天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困难,又满足了老人与子女经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 & 5、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 & 据民政部组织专家学者对部分省份农户进行的调查表明,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8.52%的农民选择了&养老&。因此推广实施社会基本养老不仅在城市,即使在农村也日显其重要与紧迫。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 & 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据不完全统计,这项保险在辽宁、福建等地试点以来,全国累计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超过45万户,投保金额在4亿元以上,受到这些家庭的欢迎,他们由养儿防老走向投保养老,观念得到很大转变,今后还应继续加大推广商业养老保险的力度。从8年代兴办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整顿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已经停办了2年,现积累基金184亿元。对于这项制度下一步向何处去?移交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其不愿意受理;维持现状,则现有的管理人员继续消耗着管理成本,长此以住拖下去使基金的安全受到影响,因此应当抓紧决断。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即制定政策起引导、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同时建立中国农村保险公司,性质定为政策性保险机构,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实行商业化经营,接管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将社会养老保险转化为商业养老保险,继续承保。另外,该公司还可以开展全国农作物财产保险业务,填补我国在这一业务中的空白。在组建完毕正常运营之后,现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养老保险司的功能转移到保监会去。& & 6、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 人口老龄化呼唤老龄产业。所谓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首先,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多,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其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第三,我国地区间差异大,需求层次多,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多种选择。第四,社会化服务需求在增加。据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的丧偶率为33、4%,独居户为25%,独生子女政策继续执行,&4&2&1&家庭结构普遍出现,独居户比例还会增大。众多的独居老人对服务需求会日益增大。第五,城市老人的消费能力不可低估。& & 老龄产业作为老年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人们通常说的老年事业,更多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来对待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年事业中的政府负责供养&三无&老人等仍属于社会公益事业,还有一些为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需求的事业,要转向从产业角度考虑生产、消费、就业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经营者牟利,为此,政府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包括给予政策扶持。如考虑到当前老年人口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对老年人生活服务市场政策中采取低税或免税优惠政策,使从事此类市场的经营者能有适当营利和拓展产业的能力。可见,经营老年产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 全国老龄消费者中每年有1亿的购买力没有实现,换句话说,老龄产业现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我们缺乏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护和服务人员;缺乏足够的养老机构;缺乏上门服务的保健机构,而这些服务产业和岗位将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再看看老年消费市场:老年人很难买到合适的服装鞋帽,老年食品也很少研究开发,老年药品、老年保健护理用品以及其他各种老年商品都处于匮乏状态。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服务号
过去一年,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重要生…
全国咨询热线:400-700-小时) 业务咨询电话:010-0-600-8596 传真:010- 客服QQ: 客服电邮:
chyx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 运营公司:智研咨询集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老龄化趋势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