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一般选用哪种风控系统比较好?

消费金融风控隐忧
消费金融风控隐忧
虽然消费金融行业逐渐进入盈利爆发期,资金的涌入加上监管趋严,行业利率下行压力凸显。随着行业规模及覆盖人群的不断扩大,大量资质较差用户的涌入使得消费金融行业的风控成本不断攀升。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随着中国GDP增速的放缓,未来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驱动的重要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消费支出对GDP的拉动达到4.1%,对GDP的贡献达到59.7%,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仍有30%的提升空间,未来中国消费支出大幅上涨是大势所趋,预计引2020年,中国短期消费信贷市场将达到9.4万亿元。
消费金融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以达到促进其消费的目的。目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由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小贷公司、P2P公司等组成,除银行系公司外,上市公司多以参股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与P2P公司为主。近年来,中国短期消费信贷市场需求旺盛,再加上金融机构服务的不断深入,短期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迅速。
2017年上半年,上市系消费金融公司财报纷纷披露,整体业绩大幅增长,各大消费金融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均在80%以上,中国约有5亿未被传统金融机构消费金融服务覆盖的人群,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机遇,预计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仍将快速增长。
行业整体仍处上升期
受益于消费升级等因素的促进,中国居民消费热情日益高涨,随着1990年后出生的新一代青年群体步入社会,居民消费的观念逐渐发生改变,提前消费的理念日益普及,催生出庞大的消费信贷需求,受益于此,中国消费金融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中国消费信贷的主体主要由银行、汽车金融、消费金融公司、P2P等机构构成,银行是消费信贷市场最主要的玩家,P2P、消费金融等其他相关方作为参与方进一步覆盖那些银行信贷所无法满足的需求。除银行外,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以参与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从而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方式切入消费金融市场,截至2017年8月底,已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3家。
随着宜人贷与信而富在美股上市,P2P公司也逐渐进入资本市场,虽然近年来P2P受到监管与舆论的双重打压,但是整个行业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在所有消费金融相关上市公司中,国内A股市场主要是以成立或参股消费金融公司(苏宁云商、重庆百货)与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二三四五、奥马电器),美股上市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是信而富和宜人贷等P2P公司。就业务情况来看,2017年上半年,中外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总体来看,从2345贷款王、中融金、苏宁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2017年上半年与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出现大幅增长,显示行业整体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上半年,A股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消费金融业务均实现业绩快速增长或扭亏为盈,从体量上看,捷信占有绝对的优势,主要原因是捷信是中国最早成立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先发优势显著,其次,捷信消费金融的母公司捷信集团深耕消费金融市场多年,能够在管理、风控等领域给予其很多的业务支持。
从净利率角度来看,中融金与二三四五的净利率最高,中融金利率较高的原因是中融金日息宝等无风险垫资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成本低毛利高;二三四五净利率较高的原因是其2345贷款王小额消费信用现金贷利率高、周期短。而捷信消费金融净利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其采用现在驻店推广的模式,成本较高拖累净利率表现。
海外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以宜人贷与信而富为主,2017年上半年,信而富营收2561万美元,同比下滑5.29%,净利润-2837万美元,同比下滑75.53%;宜人贷实现营业收入3.33亿美元,同比增长73.23%,净利润9152万美元,同比增长58.03%。
信而富业绩表现不佳是由于转型提供现金类消费业务,对原有生活方式类借款业务形成一定的冲击,但是从二季度交易与服务费用毛收入总额从2016年同期的1550万美元增长59%至2450万美元来看,其业务正持续改善。2017年上半年,宜人贷业绩保持较高增速,表明其业务仍在快速拓展。
公司经营模式有别
二三四五消费金融业务主要以2345贷款王业务为主,该业务开始于2015年,2345贷款王主要针对是没有被银行信用卡覆盖的蓝领人群,用户定位精准,这部分用户主要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年轻人,虽然收入较低但借款频次高,这些客户尚未或很难被传统银行机构覆盖,长尾属性明显。通常而言,公司向其提供500-5000元的小额信贷。
从半年度放款总金额、单月放款金额、期末放款余额三个核心指标来看,2345贷款王均实现快速增长。国元证券据此认为,目前,中国有将近5亿人群都是2345的潜在用户,对金融的需求非常旺盛,潜在空间巨大。不过,相比2016年,2345贷款王2017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下降1.39%,净利率下降10.05%,主要原因是其下调月息与资金成本略有上升所致,但在放贷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只要资金端供给充裕,业绩仍将快速增长。
2345贷款王的利润主要来自利息收入减去各项成本,计算公式为利润率=放贷利率-资金成本-坏账损失-获客成本-运营成本,而放贷利率(月息)=利率(1.8%)+手续费(5%)=6.8%;从资金来源看,最高的是信托资金,年化利率8%左右,银行系年化5%-6.5%,最低的是小贷(0%),由此计算其资金成本区间为0.45%-0.55%(月息);坏账损失约为3%-3.5%;获客成本主要是营销推广的费用,约为1.%-1.4%;运营成本是指人员工资、IT设施维护、支付、审核、催收等成本,约为0.2%。
综合计算,2345贷款王的利润率区间,约为1.15%-1.85%,由于2345贷款王采用纯线上方式的商业模式,随着放贷规模的扩大,运营成本的比重还会有所降低,坏账主要来自新客户,随着风控体系的完善,老用户占比的提升,未来坏账率有望有所下降。
马上消费金融于日正式营业,借助重庆百货、重庆银行等丰富的股东资源,除小额现金贷业务外,马上消费金融还结合零售、教育等场景推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除此之外,马上消费还上线购物商城围绕商城提供配套金融服务。
成立之初,马上消费主要以线下为主,在股东重庆百货的线下场景进行试水,后来,马上消费金融开始逐渐向线上衍生,马上消费金融的管理团队很多来自捷信,业务及风控经验丰富,2016年,马上消费金融的业绩开始逐渐反转,尤其是2017年上半年,业绩开始加速爆发,其1.36%的不良率远低于4.11%的行业平均水平。
2016年之前,马上消费金融由于线下业务较重,前期拓展投入较大;2016年之后,随着业务布局的完善,投入逐渐减少,业绩出现爆发式增长已是必然。2017年上半年的业绩爆发说明马上消费金融已经逐渐进入业绩释放期,未来几年业绩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宜人贷是宜信公司2012年推出的在线消费金融服务平台,为出借人和个人借款人提供金融信息中介服务,日,宜人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金融科技第一股。截至日,自2012年成立以来,宜人贷累计促成借款总额474亿元人民币。
2017年上半年,宜人贷促成贷款总额快速增长,但是营业收入增速与净利润增速都低于前值,主要原因是线上产品的价格和利润率比线下产品低,因此,线上撮合的交易量增长越快,可能会出现净收入增速放缓。线上产品收费结构不是一次性的,其中,期缴产品就是按每月收取费用的,这也使得收入会有滞后。
线上模式具有低成本、覆盖面广、易拓展等优势,2017年二季度,宜人贷70.9%的借款人通过线上渠道获取,51.2%的借款额通过线上渠道促成,线上产品成为宜人贷未来业务拓展的重要驱动力,预计未来宜人贷线上业务将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中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6月,是获准建立的全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上海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主营业务为向消费者发放以小额、分散为特点的消费贷款,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目标客户群体主要为年龄较低、学历较低、收入中等偏低、非本地户籍、具备刚性消费需求、缺乏消费融资渠道的工薪阶层或受雇人士等次贷人群,目标客户群体数量巨大。
根据国元证券的分析,中银消费金融目前主要为消费者提供三大类消费贷款:第一类是“信用贷款”,包括无抵押的信用贷和需要房产抵押的乐享贷;第二类是“商户专享贷”,与商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合作,将消费金融的申请、使用环节嵌入到消费环境中;第三类是“互联网贷款”,基于互联网方式授信的小额现金贷及分期,该类产品主要有新易贷和信用金。
由于中银消费的平均贷款利率约为14%,较高的放贷利率导致其业绩增速较高。年,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61%,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为143%。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0.07亿元,同比增长126.42%;归母净利润达到6.45亿元,同比增长191.72 %。中银消费金融作为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仍能保持较高增速,充分展现出消费金融市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支出主要包括业务及管理费和资产减值损失,随着员工数量的增长、营业网点和中介合作渠道的拓宽,中银消费金融业务及管理费支出规模持续增加,但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速,成本收入比逐渐下降。整体来看,得益于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以及成本的良好控制,公司盈利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中银消费金融平均资产收益率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67%和31.7%,盈利能力较强。
虽然中银消费金融近年来不良率有所上升,但是整体业务表现良好,中银消费金融目前是净利润最高的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上半年,中银消费金融在较高的净利润基数上仍保持高增速,可以看出居民的消费借贷需求远没有被满足,市场远未饱和,预计中银消费金融未来的业绩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速。
利率下行和风控压力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个体公司的经营情况可以了解行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并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目前,银行(消费借贷利率5%-14%)、信用卡分期费率(13%-16%),消费金融公司借贷利率(服务费14%-18%)、小贷公司(15%-30%)、P2P借贷利率(10%-20%)、小额现金贷借贷利率(大于18.5%以上不考虑服务费),由于越来越多的资金的涌入,加上监管越来越严,过去利率较高的现金贷等行业的利率下行压力较大。
由于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尽相同,目前,消费金融各参与主体的资金成本差异显著,银行(1%-2%,主要来自公众存款),持牌消费金融公司(3%-5%,主要来自银行授信、同业拆借、股东存款),互联网巨头(4%-6%,银行借款、ABS等),P2P系消费金融公司(7%-12%,P2P募集资金)。对消费金融行业而言,资金来源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成本的高低。
当前,各互联网平台都在积极寻求与银行借贷、获取互联网金融或互联网小贷牌照、发行ABS等方式降低资金成本,再加上P2P行业融资成本的下行,未来随着更多低价资金的进入,消费金融整体行业的资金成本短期内有望下行。
而风控成本则各家公司的经营方式和运营模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差异性会比较大,风控较好的平台成本会有所降低,风控较差的平台的坏账率将不断上升。由于行业规模及覆盖人群的不断扩大,随着大量资质较差的用户的涌入,消费金融整体行业的风控成本会不断攀升。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消费金融行业的获客成本水涨船高。目前,现金贷的获客成本约为50-100元,P2P的获客成本约在上千元。随着房租、流量价格的日益上行,未来获客成本仍将持续上涨。
运营成本与各公司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类型公司的运营成本差异较大。由于贷款规模的扩大导致成本摊薄效应显著,线上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的运营成本基本稳定;而线下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由于采用重资产运营模式,运营成本则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张而呈线性扩大。
下一个风口:泛金融共享生态系统
在“双创”的背景下,新技术、新模式、新行业不断形成和发展,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深度影响着传统商业模式。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整体战略也必须快速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当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基础已发生根本性改变,整体环境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线上生态对抗已然形成,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变成战略和模式的较量。在中国已悄然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新的时代环境意味着新的运行规则:即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让移动端交互方式的改变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推动了新的经济增长。
在91投资、91文化、91金融、91众创空间创始人、董事长、CEO许泽玮看来,未来拥有资源的“使用权”比拥有“拥有权”更具价值,将会有更多东西被共享。所谓的共享经济,就是通过模式创新与变革,使得资源可以像空气、河流一样自由流转,而资源的自由流转极度弱化了企业和行业间的边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共享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挖掘用户需求的核心,数据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使用权共享,让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
许泽玮认为,打造泛金融共享生态系统,则是包括91金融在内的所有互联网金融公司实现战略扩容的必要之举。互联网金融公司战略扩容的应有之义是,泛金融生态系统虽然能使金融、文化、投融资等与金融关联性较强的业务相互补充,让公司更为稳固的发展,但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内部循环。
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息息相关、互利共生,金融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嫁接文化产业的各种产品和内容。文化金融一定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产业实践。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推进金融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金融创新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金融创新通过对金融要素的有序组合和创造性变革,能够有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金融支持文化产业,不是靠强势资金和高深运作吞噬文化,而是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之势方兴未艾,金融行业服务之舟百舸争流,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大有可为。
受益于主流金融服务的缺席,应收账款、融资租赁等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转型的迫切需求,供应链金融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未来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正在逐步往智慧化方向延伸,不仅仅是产业与金融的结合,也是产业金融与技术的结合。消费金融发展 风控是根本_网易财经
消费金融发展 风控是根本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消费金融发展 风控是根本)
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估计接近&6&万亿元,如果按照&20%的增速预测,我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涌现,释放了消费潜力、促进了产业升级,但一个良性、可持续性的风险防控业态,才是消费金融成功持续运营的根本。普惠金融要解决成本问题对于消费金融而言,数据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风控和获客效率。以前,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倾向于做企业金融、为大企业投放贷款;3年前,消费金融逐渐火了起来,这背后不仅是因为政策红利,更是因为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让金融服务变得越来越互联网化。《报告》认为,在消费金融领域,技术驱动将贯穿从资产获取到资金对接,乃至用户体验的全过程。同时,数据驱动下的风险定价是消费金融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以京东金融为例,其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每个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及消费偏好,又通过挖掘、分析这些大数据建立相对完善的征信系统,从而推出更加个性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并且对风险水平进行差异化管控。京东金融消费者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区力指,对于金融科技来说,解决金融普惠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成本和效率的问题。区力表示:“在现实的商业模式中,成本结构的不同会让商业模式产生很多的变化,固定成本高而变动成本低的商业模式,是相对没有边际的,可以快速复制,这就表明,如果固定成本可控,变动成本低,一定是适合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风险把控能力是根本事实上,普惠金融实践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对风险的把控能力。《报告》指出,相比于传统消费金融风控模式,互联网金融消费风控系统以大数据风控是为基础,融入“数据+风控模型+算法”的思想,真正有效地将风控系统量化衡量。基于大数据风控,可将传统消费金融前端销售依靠大量地人工推荐、后台依赖人工作业的重人力模式,升级为依赖系统和数据自动决策的在线实时自动信贷工厂模式。相比用抵押物、收入流水证明等粗放式的传统风控方式,通过基于大数据线上信贷审批系统将进一步提高信贷业务审批效率,充分体现信贷业务电子审批高效性,信贷调查、分析评价、审批决策和放款审查人员均通过系统调阅信贷业务影像资料和电子信息,纸质审批资料不再做审批环节中流转,同时实现“三集中”,即集中审批、集中审查放款与集中档案管理。最终实现信贷业务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各方面提高风控系统的有效性。文/记者&王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原标题:消费金融发展 风控是根本)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消费金融好, 风控更重要
作者:张陆念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成功之路上,“天时”、“地利”、“人和”是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它们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时” 是成功之路的伯乐和机遇;“地利” 是成功之路的环境与条件;“人和” 则代表着综合实力的体现。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中国人所一直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按照孟子的分析,这当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和”,“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得出这般结论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有关。
  诚然,诸如机遇、条件这样的客观因素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才是成败的关键。实力过硬的人,即使面对不利局面,照样能够力挽狂澜;而实力不济的人,给他再好的机遇和条件, 也无法取得成功。
  俗话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将两千多年前孟子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论述用于今日之消费金融再适合不过:需求旺盛是“天时”;政策利好乃“地利”;而能否良性有序地发展,主要看“人和”。
  需求旺盛是“天时”
  近几年,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旅游市场的火爆程度持续攀升。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共有41.2 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旅游近3 次。据统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
  而借助着“+”的春风, 在线旅游市场同样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劲旅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旅游市场总交易规模约为41300 亿元,其中在线市场交易规模约达5402.9 亿元, 较2014 年的3670 亿元同比增长47.2%,在线渗透率为13.1%,较2014 年的11.3% 增长了约2 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维金创始人兼CEO 俞强华指出,虽然旅行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可能会一次性耗费较多资金的休闲方式。对于很多希望去旅游的人来讲,这可能会成为他们旅行的一个壁垒。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旅游市场, 尤其是在线旅游市场的用户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35 岁以下的用户群体占比达到80%,“80 后”、“90 后”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军。而这部分人群的平均收入普遍不高,负担又处于人生中较重的阶段,资金压力明显。但超前消费的意识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早已“生根发芽”,因此,旅游消费金融的需求程度不言而喻。
  对此,分期乐创始人兼CEO 肖文杰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旅游需求在逐步提升, 尤其是那些收入并不高的年轻人,外出旅行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但常常因为经费不足成为泡影。自然而然地,旅游消费金融成为解决他们出游经费问题的首选,诸如分期支付这样的消费方式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旅游消费金融的开展,对于在线旅游平台来说也是极为有利的,既能为平台带来新的利润增长和更大的盈利空间,也能通过用户体验的提升来加大平台用户的粘性与忠诚度。
  政策利好乃“地利”
  除了内在需求动力十足,旅游消费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也被一个个利好的政策“装饰”得喜气洋洋。
  去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了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工作。
  这份分量颇重的中央级文件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优化休假安排等方面做出了部署和规划,力求“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该《意见》首次系统提出积极推动“互联网+ 旅游”。《意见》要求,积极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的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的资源、要素和技术,形成旅游业新生态圈,推动“互联网+ 旅游” 的跨产业融合。
  《意见》还提到,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行探索,打造在线旅游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拓宽移动支付在旅游业的普及应用,推动境外消费退税的便捷化。加强与互联网公司、金融企业合作等。
  而在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亦可觅得对于旅游和消费金融的利好信号。
  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旅游时代。
  在消费金融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主要看“人和”
  有了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鼎力支持”, 外加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旅游消费金融市场日渐火热,相关平台动作频频。
  2015 年7 月,去哪儿与闪白条合作共同开发的消费金融“拿去花”上线。据悉, 只需消费者在平台上填写申请信息,激活开通, 即可领取并使用最高2 万额度,最长30 天免息期的分期贷款。
  无独有偶,途牛旅游网(,)也于去年8 月开放分期旅游业务,并于10 月推出了“首付出发” 和“出境保”两款互联网旅游消费金融产品。其中,“首付出发”是一款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可向用户提供“先消费、后付款”的预授信服务,通过在线实时评估客户信用,首期给予“首付出发”用户最高2.5 万元的信用额度, 总计预授信额度70 亿元。而“出境保”则是一款旅游权益与金融权益相结合的消费金融产品,用户将存入“出境保”产品中,在旅游消费下单时可享受立减优惠。90 天到期后, 客户还可获得正常的活期存款收益。
  据肖文杰介绍,分期乐也在去年底上线了分期旅游业务,不仅包含酒店预定、旅游礼品卡订购等项目,还与来来会、周末去哪儿等平台合作共同推出了“自由行”、“周边游”、“跟团游”等品类。
  正如之前所言,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才是成败的关键。面对旅游消费金融市场的火热,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由于旅游的新兴消费群体多为还款能力有限的年轻学生、白领,对于开展旅游消费金融业务的平台来说,风控能力面临着严峻考验。
  俞强华表示,风控环节要贷前、贷中和贷后三个环节一起抓:贷前需面向用户进行全面的个人信用评估,充分了解用户的还款能力; 贷中根据交易场景控制用户的主要资金流向; 贷后则可提供完整的催收等管理措施,提高用户的违约成本。
  肖文杰认为,风控环节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也是在线旅游企业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以分期乐为例,其风控工作主要包括:通过线下团队的协助,做好用户甄别和征信工作;将传统风险模型设计方法论及大数据概念有机结合,制定量化风险分析工具, 同时,依托决策引擎,部署信用风险及反欺诈模型和策略应用;通过业务发展积累客户行为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信用评分模型及客户行为模型等等。
(责任编辑:李士英 HN071)
03/16 15:5302/25 19:1702/17 14:5902/16 00:3712/09 01:4612/08 15:52
互联网金融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d金融的风险控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