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他人投资金融输钱是认定违法违规金融广告的吗?

[转载]水晶苍蝇拍微博问答
十年内我所见到的网络高手,出其右者无三……1、仓老师你好,请问一笔交易你平均会持有多长时间?对于失败的交易你是怎样止损或者以何依据退出的?请你给推荐几本学习股票投资知识的书籍?
无论是平均持有时间,还是交易策略(比如是越跌越买,还是跌了就止损)都是依照这笔交易之前的定性来执行的。我的核心仓都是执行买入并持有的策略,因为我主要瞄准的是未来几年经营态势会向好,当前价格也比较合理的对象,这种时候一旦买入就不打算做短期交易。如果下跌正好执行越跌越买的策略。但有两种例外:​
第一,是某些小交易本来就是赌着玩玩,或者属于试验仓买点儿再灵活处理的。这种可能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和资金分配的需要,随时做一些调整。但这部分实在比例太小,纯属娱乐性质多些,而且近2年基本已经不玩了。​
第二,就是核心仓位判断错误,有证据表明对其基本面或者估值的判断出现了重大失误,这种时候快速止错是关键。
交易的退出策略也比较简单,就是高估的时候或者有更好标的替换的时候卖出。这里说说高估,表面来看很好理解,实际上根据对象的不同对高估的判断也差别较大。对于稳定增长型但业务周期已经进入成熟期的公司,回到历史估值中枢或者即便合理范围可能就卖出了;对于典型的周期性公司来说,在其业绩爆发最强估值看起来很低时候,恰是其高估卖出的合理区间;对于持续增长型,业务未来还有很大发展余地,ROE依然处于持续爬升过程的公司(也就是未来优势型),除非出现极高的估值否则一般不做大的减仓处理(但可能会在其涨幅较大后,为了降低单个股票波动的影响,而卖出一部分平衡其仓位结构,同时也降低长期押宝的风险)。​总得来说涉及交易这种事情,定性都是最关键的,不要试图卖在最高买在最低,赚区间内把握最大的那部分钱就好。​
学习股票知识的书籍,如果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可以分为基础层,专业层和智慧层三部分。我以下的推荐只是我看过的里做的推荐,并不代表没有其它好书了,你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的特征自己在网上结合大众评论选择其它的好书。
【基础层:主要是了解最基本的股票、公司财务和企业经营层面的知识】​
《明明白白看年报》袁克成版,​《财报像本故事书》《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经营分析与评价》东北大学出版社,《为什么雪球滚不大》我觉得都不错,这层次主要是了解最重要的财务指标,以及这些指标在企业经营判断层面的应用,不需要达到财务人员水平,重点是学会从经营和风险的角度来看财务数据,并且初步理解价值投资理念
【专业层:深刻了解价值的来源,并且熟练掌握公司经营分析、价值评估的模式】
《价值:公司金融的四大基石》,很好的解释了价值的来源和价值的毁灭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对主要投资方法和不同投资机会的总览能少走很多弯路
《邓普顿较你逆向投资》,逆向投资大师的实践经历能让我们穿越历史
《巴菲特的护城河》,可能依然是目前为止对护城河理论最完整的阐述
《股市进阶之道》《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本人拙作不敢与上述佳作比较,但从小散到职业投资10年的过程中曾经的迷茫困惑都与大家一样,所以可能更针对性。前者是帮助初学者梳理和建立投资思维和整体思路,后者是用案例和模板手把手帮初学者掌握公司投资价值的概要分析。
【智慧层:从历史和大师们的思维中去获取智慧,可能没有具体问题的针对性,但确是投资信念的根本来源】
《股市长线法宝》《投资者的未来》,穿越历史和波动的迷雾建立更长期的视野
《投资最重要的事》,在投资中曾经迷惑和纠结的一切几乎都在这里能寻到解答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没有一个字说股票,但所有股票书籍中谈人性的书加一起都不如这本。当然《三体》我一直认为是《乌合之众》的科幻版,同样推荐。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对冲基金风云录系列》,以上都以理念和理论为主,但没有比华尔街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以及故事的主角后来的反思更能触动人心了
《穷查理宝典》,关于投资、商业甚至是人生,都能从中受益良多
可能还有很多经典书籍被遗漏了,但我说过我只是就我读过的之中做推荐。也有一些圣经级别的书我没有列出来,但既然你是问我的真实推荐,我就只推荐确实对我有巨大触动的书而不是把高大上的都列上好装逼。
总得来说,我认为投资阅读本身不是目的,也并不用以饱览群书为追求。论读书本身,你可能永远读不过一个老教授或者读书馆管理员,但最重要的不是读得多,而是思考,是融会贯通,是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高效的学习。
2、现在持有较多现金如何面对这个通涨焦虑?周期股是否还有介入机会?虽然最近大涨,但如果面对2倍涨幅,现在30%也不算什么!现在每天看到的都是涨价,房价大涨也就算了,纸涨价,铜涨价,铁涨价,水泥涨价,几乎没有不涨的商品,堪称成功的供给侧改革。对应的是收入没有增加,关键是看现在的股票,用沪深300来看,高估不是,低估也不是,买也不是,卖也不是,特别焦虑,估计正常人最后都会焦虑的买入。
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心情,因为大家都活在一样的环境里,通胀和财富增值的压力都是一样的。但我要说的是,投资或者说投资收益率是不关心我们的焦虑的,我们的主观需求和需要也是和投资的客观机会没有一毛钱关系的。​投资能否有收益,只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投资最终能剩出的之所以只有极少数人,就是因为这些人面对着同样的焦虑,压力等等外部性情绪,依然能够保持理性,依然用同样一把尺子去衡量投资决策问题。你说的“面对2倍涨幅,现在30%不算什么”是逻辑成立的,前提是:第一,你确定未来还有2倍涨幅。这个你问我周期股是否有这样的机会,说实话周期股是投资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因为影响景气起伏的因素太多。我个人看不清这种机会,也从没在周期股上赚过大钱。第二,如果你对其未来看好并不在乎短期涨跌,是可以的,但做出这一决策的原因,一定是因为你自己研究了相关公司认为其价值所在,而不是因为通胀的压力和选择上的焦虑。在你焦虑的时候做出的决定,一般都会让人在未来某个时候后悔,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就目前的市场而言,我觉得应该放弃齐涨共跌的思维,而更多从个股去考虑问题。如果你觉得某个公司很有很有信心,不妨先买点儿。涨了高兴有收益,跌了也高兴正好可以补仓。为什么一定要么就是空仓要么就是满仓才舒服呢?​
还是那句话,别因为焦虑做决定。通胀长期来看是财富杀手,但短期比如1-2年而言其实并不那么可怕。但投资上的错误和仓促决定,1年亏掉30%实在太容易了。当然这不容易,客服焦虑保持理性和冷静确实难。但如果不难,如果没有情绪的强大壁垒,哪儿来的超额收益呢?​
最后,坦率讲真正能克服短期焦虑的,只有对自己的长期信心。如果有一套确信能长期战胜市场的投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你自然就会大幅的降低短期的焦虑。但这个从别人身上得不到,只能靠自己成长。这也是我说的,最贵的是什么?是不学习。我7年前就说过,学不学习每天看起来没啥区别的,但每年是有区别的,过5年再看可能是天壤之别。可惜,这话年年有人看,但大多数都是到了眼前就要用的时候才着急。​
3、李老师,您好!
请问在目前整体市场仍不低估的情形下,如何动态平衡和控制股票的仓位?另,个股买卖点上,您是否还采用技朮分析来优化?谢谢!
我觉得这个问题隐含两个假设条件:第一,整体市场不低估;第二,需要动态平衡控制股票仓位。我们分别来看。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目前的市场是否低估站在不同的周期来看可能答案不同,整体而言肯定没有12年底那种时候的估值低,但也确实说不上很高,眼光放2,3年来看的,是可以投资的区间,但不属于绝对的大机会区间。
第二个问题我个人是不做什么动态平衡的,我的价值观是找经营态势向好,业绩逻辑比较清晰可持续的公司,然后有便宜的价位就买入,有更便宜的价位就继续买,直到买足。假设买了一堆公司后,除非我当初的买入逻辑是错误的,否则是不会根据短期的上涨就去做新的仓位平衡的。真正的好投资机会其逻辑起码能支撑几年,因为一点儿上涨就卖出然后买个看起来估值便宜的,这种所谓的动态平衡我个人觉得太关注短期波动,也有点儿投机取巧的嫌疑,我个人并不是很赞赏。当然短期的大幅暴涨另说,那有可能做些头寸的调整,因为我不想在一个股票上压太多的期望。
总得来说:1,要记住投资最终需要靠大格局的成功,动态平衡这种技术性手段不是不能做,但别混淆了主次关系。特别是如果你的选股价值观是找有成长性的好公司的话,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可选对象能换来换去的,动作频繁后往往让组合变得更平庸了。2,要不要动,动多大仓位的调整,没有统一答案,以让你自己感觉舒服为宜。舒服的标准是:不担惊受怕,能睡得踏实,对意外情况有后手(这个意外包括了意外下跌和意外上涨)。
最后对于个股的买卖点,是的,在交易阶段我是要看看图形的。当价值判断与图形达到共振时,我的决策会更利索一些。当价值判断很有吸引力,技术指标却很差的时候,我会相对谨慎些,买入的节奏可能会相对放缓或者更克制些。卖出也差不多如此。
​4、水晶老师,看了您的一些文章,很有收获!有个疑问:您是价值投资,决策时是不是只考虑个股的估值,而不在乎大盘是涨还是跌、是牛市还是熊市?选好个股后,您是一次建仓还是分批建仓?请解惑,谢谢!
原则上来说如果真找到了估值理想赔率非常好,同时获胜概率又很大的对象后,是不需要在乎大盘的涨跌的。但实际上,真正这种机会首先就不会出现在大牛市的高峰阶段,而往往是出现在熊市的中后期阶段。特别是作为一个投资组合来讲(比如10支股票构成),要想大多数的持仓都达到这种很好的赔率(也就是你说的个股估值较低),只能是市场普遍比较低迷的时候才有这种机会。
但个股的决策不代表整体的投资决策,投资中还是会考虑市场系统性高估和低估的因素,但这种考虑不是以预测市场未来涨跌为前提,而是根据常识和市场整体风险机会比的大小来做客观的判断。个股是决定买卖,整体是决定总仓位。如果关注的多个股票都进入到很好的交易区间,那基本也说明市场整体进入了可以忽略系统性风险的区间,这就是个体与整体达到共振,属于大机会来了。
关于个股的建仓我没有诸如每次应该买多少,应该买多少次,以及每次之间应该间隔多少的僵硬的标准。一般来说,如果是认为市场系统性风险不高,整体是周期向上的阶段,那么会买得力度大些,一个股票经常1,2次就买足仓位了。如果判断市场系统性风险还是较高,但某个个股跌到了我的心理价位,那么会比较谨慎的多次拉开间距买入。比如会在预估按照谨慎估值算当年不容易赔钱的价位先买5%,再到谨慎预估当年能赚20%的时候买10%,如果到达我认为的极低点可能就一次买全了(指的是给这个股票配的仓位)。
总得来说交易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种模式都有其弊端。比如谨慎的每次买很少,拉开间距,很难受重创,但往往好东西也不容易买到买足。相反买的坚定快速,容易买足,但承担的波动可能也大。最根本的还是你对整体形势的判断,以及对个股性价比的判断,还有就是你问问自己是更怕错失机会还是怕波动加剧。这些问题清楚了,该怎么买自然也就不容易纠结了。
5、老师,您好!
我的提问是:持有股票的全部收益来自三个方面,1.股票市值的增长 2.股票净资产收益率大小
3.股票净利润的增长。老师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哪几项呢? 谢谢!
其实你说的股票收益来源是有问题的,股票收益基本上只来自于2方面:1,市值增长;2,分红收益。其它你说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是净利润增长的结果,而净利润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带来收益。比如一个公司每股收益从1块到1.3增长了30%,但期间的估值从60倍下降到了30倍下跌了一半儿。​
虽然分红收益率也是股票的收益,但不矫情的说没有哪个专业投资人是靠这个活着的。能达到5%分红收益率的公司已经很少,但基本是这个水平对专业投资人来说显然是不让人满意的。所以我的收益当然主要是来自于持仓股票市值的增长。​
你只问这个我都觉得300块太贵了,所以我补充一下如何获得市值的增长。市值是净利润与估值相乘的结果,所以你要获得市值的增长的上策是找到净利润能提升,并且估值也能提升的对象,就是戴维斯双击;中策是找到净利润能提升,估值至少不降低的对象;下策是能找到净利润持续上升,估值虽然会下降但能通过时间消化的对象。最下下策,是买了估值将大幅下降,利润又面临下滑的公司,那就是戴维斯双杀。​
所以学会识别公司经营态势,和懂得利用市场先生的错误定价,是获取超额收益的关键。​
6、水晶哥哥,你好!作为价值投资者,请问你选股的标准有哪些?怎样判断股价是否合理?谢谢!
讲实话,这个问题既可以两句话解释也可以写一本书回答。我用比较通俗的话解释一下。我选股的基本标准是要赚钱,根本标准是要大概率的能赚钱,更重要的标准是能大概率的赚较多的钱,最核心的标准是​能大概率赚较多钱的同时把风险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
以上绝非废话而是选股思考中的逐步递进关系,核心是概率和赔率。要想提高概率,最重要的是选择优秀经营并且市场供需格局较好的公司(可参考《股市进阶之道》第七章,以及《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的经营指标分析模板)​,选择了好的公司你最差的结果是输时间而不容易输钱;要想提高赔率,要善于利用市场先生发神经的市场无效阶段,核心是耐心和理性。赔率是让你的短中期收益获得保障的关键。做好以上两点,短期和长期你就都不容易赔钱了。
具体选股的指标并没有一套“黄金算式”,不同的生意模式和经营特点看的侧重是不一样的。价值型主要看便宜和硬资产,成长型主要是经营周期的定性;重资产的要关注产能节奏和市场需求节奏的匹配,轻资产的更注重无形资产壁垒的研究(这些在《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中有更详细的分析模式可供参考),都不一样的。唯一都绕不过去的,都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净资产收益率ROE。重点是分析ROE的特征及未来发展态势,分拆财务杠杆、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各自的演变逻辑。
股价是否合理本身是非常主观的,同样没有黄金算式。同一个公司,放在两个同样优秀的投资人面前,是否合理或者低估都可能产生严重分歧,因为这里涉及大量的假设,某一两个假设的判断不同结论就会不同。但大的原则是可以依靠的:第一,要先找对坐标,它是成长股还是价值股,是长期优势型还是周期性股,坐标不同判断完全不同(比如同样的25PE含义就差别巨大);第二,在正确的坐标系上,你去翻翻它自己,或者它同类公司在市场牛熊期间的估值区间,靠近其估值下沿的当然就更接近安全些(前提是它的经营没有发生质变,比如上轮熊市它25PE是大底,但上次它还是成长初期,现在已经接近成熟期甚至开始衰退了,就没有可比性)。具体涉及估值指标的常见应用,还是推荐参考《股市进阶之道》的第11和第15章,这两部分读懂,不敢说成为估值高手,大的错误是不太容易犯的。
所以总的来说,估值这种事儿是最投资里最艺术的部分,不要试图找到简单的公式。定性永远是最重要的,估值指标的具体定量需要多角度去衡量,结合当下和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去进行推演,最终的交易价位还需要考虑到你对安全边际所留的余量大小。
希望没把你绕晕。如果有点儿晕,请详细读我上面推荐的阅读部分,然后再回来看这个3遍。如果已经有了3年以上的实践经验,也做了上述阅读后还看不懂,建议自己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适合做投资,实话。
7、水晶兄好,今早看到您开通微博问答,很高兴能有机会直接向前辈取经学习。
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资本市场,总共也就20多年的历史,和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美股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包括基本制度设计、监管体制规范、市场参与者构成等等。虽然A股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A股中仍然有极少数向您一样纯靠投资能取得理想收益的投资者。有几年投资经验的人都知道,股市分牛市、熊市、震荡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然而您作为过来人和悟道者,能否分享:牛市、熊市、震荡市的典型特点以及普通小散如何在这三个阶段操作才能取得收益最大化?谢谢。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从来不认为a股的不成熟是个问题,相反我认为未来“成熟”的a股才是赚钱越来越难,大家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从历史来看a股虽然阶段性的价值偏差极大,但中长期的价值反映是高度有效的,有效性不逊色于美股。这种特性就为理性的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更高的投资效率,所以过去的20多年投资收益上百倍真的不算什么的,但真到了完全成熟的市场下,大家将会体会到获得25%的复利会有多困难。
你说的小散投资秘诀,其实我可以给一个相反的失败秘诀,就是你一直提醒自己是小散,一直提醒A股是赌场,那你就必输。相反,你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于理性投资人,把a股作为一个投资的平台,才有成功的可能性。至于市场的各种阶段和趋势,其实大多都是自说自话。站在投资的角度,只有低估,合理,高估三种状态,赚钱秘诀很简单:低估多买,拿着别乱动,高估卖出,你一定赚钱。再次基础上,要想获得超额收益,就需要你不但低估多买,还需要买好东西,后面的拿着别乱动和高估卖出不变。所以你看,要赚钱很简单,真正的低估和高估往往是一目了然的,傻子也知道05年和08年12年低估吧?关键是情绪管理。而要想获得超额收益就难了,你不但需要情绪管理更强大,还需要有慧眼了,知道什么是好东西。​
好了,至于你说的“收益最大化”,讲实话这就是个陷阱。最大化很简单啊,就是低估买最好的东西同时上10倍杠杆嘛,对不对?但问题是我们都是凡人,都有错的时候对不对?所以你要考虑一下了,是追求最大化但不惜赔光,还是追求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获得一定超额收益。你说要想又要本金安全又要收益最大化,恩,其实我也想知道这个答案,而且这个答案的价值肯定在1000万以上。​
所以简单讲,常识+情绪管理就能赚钱,常识+情绪管理+专业眼光就可能超额收益,在此基础上如果敢赌又命够好可能就收益最大化了,敢赌又命不好...那也不能怪社会对吧。​
8、老师,据你的商业洞察力,未来5~7年,什么行业将会诞生更多的未来优势型企业。按目前我们国家的体制机制,会不会阻碍更多优秀民企的发展。谢谢!
看书不认真啊同学。我们讲的未来优势或者竞争优势,不是行业性的。行业只有景气不景气,或者发展速度或者供需格局等等共性的因素。所谓的竞争优势都是基于个体的,比如空调行业你看很多都是亏损的,规模上不去就不行,但格力美的这么多年却发展很好,所以​景气是行业性的,优势都是个体的。这是其一。
其二,未来优势型公司最重要的就是看R,N,G三个因素的发展趋势。ROE是否有趋势性的上升能力?也就是判断其目前的经营周期是否尚未到达顶点。N就是看其需求的景气区间是否有较强的持续性,或者是其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后能带来较为持续的良好经营水平。G就是看其能不能借助增发等资本手段不断扩大资本规模,并且在更大的资本规模水平上保持良好的ROE水平。具体请复习《股市进阶之道》的第11章。​
你说的体制问题非常泛泛,其实每个国家都有体制问题,表现方面和轻重不同而已。就经济发展来看,我认为民营企业不会被体制问题限制住,一定会成为我国经济最重要的主体。事实上这点你从近2年的市场融资情况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了。国企壮大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历史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会停下发展变化的脚步。历史不会停下脚步,我们的观念和思维却很容易停下,这也是为什么财务自由注定只是极少数人才能获得的原因之一。​
9、李老师您好,首先真的非常感谢您,虽然之前也看过很多投资方面的书,但绝大部分都偏向于理论和理念,而通过阅读您的书让我从一个仅懂投资理论和投资理念真正提高到建立起对一家公司具体的投资分析框架,知道如何具体的分析一家公司,对于一家公司应该关注哪些具体指标等等,可以说是本质的变化,算是摸到了投资的一点点门道吧,所以真的很谢谢您!我现在研究生毕业工作快3年,存款几十万不到五十万吧,由于自己对投资比较感兴趣,业余时间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投资,也希望以后能像您一样成为一个成熟优秀的投资者最终实现财务自由,我现在在深圳上班,老家是西部两个老大城市,我现在比较困惑如果我现在加上公司的无息贷款勉强能够在深圳买个七十几平的房子,但这也意味着我将失去原始资本的积累,而每年工资涨幅也有限,可能还不及现在每年的投资收益,如果再从零开始积累原始资本,估计都要十年以后才能有一定的积累,而且这点积累似乎也不大,深圳现在很一般的二手房都要五六万,租售比似乎也很不划算,但是如果现在不买深圳房价可能还会涨,因为买房其实是加几倍杠杆的操作,这样就很不确定投资收益是否能赶上房价涨幅。另一方面,深圳的发展毫无疑问会越来越好,随着粤港澳湾区纳入政府规划以及各城市之间大桥和地铁的打通,香港的国际化加上资本、深圳的科技和东莞的制造以及加上深圳政府本身对教育投资的高度重视和人才的引进,这里真的有机会能够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湾区,对于年轻人肯定机会也会更多,一方面是高房价一方面是未来的发展机会,所以我现在不知道是否还应该继续在深圳待下去,还是回到老家?我知道您好像二十八九岁就已经不工作了,这么年轻真的很想知道您的原始资本是怎么快速积累起来的?对于我们这种原始资本较小的普通大众刚开始是否应该使用杠杆来进行原始资本的快速积累呢?真心希望能得到您的解惑,谢谢!
​1,研究生毕业3年就是大概28岁左右,你没有说自己的薪资和行业,存款算40万如果都是自己工资存的那税后年薪大概在17-20万左右?工作3年的税后年薪有这个数还是可以的,再加上你可以得到公司无息贷款,可见是个靠谱的大公司行业应该也不错,所以大致上你的工作条件是不错的。
2,你纠结留在深圳还是回老家,但没有细说具体纠结得到原因。在目前信息来看,你对未来有抱有较高期望的,而且又年轻并且目前工作条件不错,我看不太出来你回老家的必要性。如果说是因为当前压力大,那么我告诉你现在的年龄就应该是压力大的时候,如果你这个时候生活压力不大做事没有很大挑战​,那再过10年你才是人生真正郁闷的开始。
人生有几件最重要的事儿:1,和最重要的趋势为伍;2,混入一个牛逼的团队;3,在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梦和事儿;4,别交上坏朋友;5,有一个不凑合的婚姻。这里其它几个我帮不了你,但中国崛起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趋势,这个趋势的暴风眼在一线城市。而你又正好在当打之年,是最适合拼搏的阶段,人生过了这个阶段再拼搏就真的阻力重重了。所以以你的条件,我想不出任何你跑回老家的原因,除非你真的本质上就是怕苦怕累,已经想明白了这辈子就图个安逸不考虑那么多,可以,但那还做什么财务自由的梦呢?所以,我觉得你可以考虑踏实供房好好努力工作。至于具体供房的时机确实不好说,理性来看现在房价实在离谱,但你能不能等房价调整再动手取决于自己的需求和压力了,这个只有你自己清楚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
3,现阶段,你考虑财务自由还太远。我确实29岁以后就不上班了,但这和不工作是两码事。也许有些人认为我在家投资就是吃吃睡睡玩玩然后就把钱挣了,那这种看问题的能力可以不用考虑投资了,脑细胞不够。我就把话放这儿,都不考虑悟性的问题,就能把过去这些年我看的几十本书看完,写出近100万字各种思考博客文章和整理书籍的,我的11万粉丝里能有20个人做到就不错了。我强烈不建议这么年轻就畅想职业投资,因为失败率高达99%。说实话我的悟性还算过得去了,但都是在摸索实践了近5年后,才下定了从此再不考虑别的工作只做投资的决定。原始积累也是靠0607年那轮大牛市全仓近10倍的收益,08年只回撤了18%保留了成果,之后到现在再没有任何1年亏损过。走过早期积累这个阶段是有较多运气成分的。至于希望上杠杆来节省时间快点发达,我的忠告只有一句话:别找死,这样的心态已经一只脚在鬼门关里了。
4,很多人觉得一旦投资了就会改变命运。我也算看过一些成功转为职业投资的人了,这些人里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在投资成绩优秀之前,其实已经优秀很多年了,在曾经的本职岗位也基本都是佼佼者。原来工作是废柴,到了投资领域突然爆发的,还真没怎么见过,投资优秀者里的学霸工作霸倒是不少见。投资说到底是一个人综合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再加上自我管控能力)在金融市场上的表现,它确实有些专业知识,但更根本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于我这样原来学历低的人来说,它确实提供了极佳的没有门槛的比赛机会。但即便我这样原来起点非常低的人,在曾经的职业生涯里都是一路最快最年轻提到经理和副总的,凡是做过的岗位基本就是最好的那个。所以别幻想在现有工作上很平庸甚至差劲,到了股票投资领域里突然就大显神威了,这概率有,大概比娶到林志玲高一点,有限。
5,现阶段你可以好好工作为主,然后给自己5年的投资学习和试水的时间。这期间一方面你不会放弃掉职业进阶的机会(工资上升最快的大约就在30-40之间),另一方面不断的积累资本,同时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建议将到手可支配收入的3成左右投入实践,随着经验积累慢慢加大投入)提升投资的胜率。当有一天你的可投资资本达到300万以上(真好好工作其实也用不了很长时间),投资的胜率超过8成(也就是每投资10次,能有8次最后是赚钱出来的)的时候,再结合工作发展钱途和这些年的投资结果,来决定下一步到底是侧重投资还是继续发展主业。
但基本上来讲,你才27,8岁,这个时候甭好高骛远想什么财务自由,无论你用任何途径,也至少需要再拼搏10年才能考虑这个问题(金龟婿当我没说)。现在这个年纪最需要做的就是:以10年为周期去好好规划自己的分阶段财务目标,然后踏踏实实争取完成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这个过程需要强大的自我激励和自控力,抗压能力,要有这个觉悟。这个阶段没人能逃过去,包括曾经的我自己。跨过去了,从此云淡风轻海阔天空。跨不过去,至少自己试过了人生没有因为懒惰留下遗憾,而且如此长时间的积极进取结果也不会坏的,没准打开了另一扇门也说不定。
具体的资本积累和投资安排,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参考以前我回答过的财务进阶方面的问答。
10、李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的《股市进阶之道》,让我这些小散理解投资的价值,不在频繁交易中继续沉沦,您的书我精度过俩次,收获很大,但还是有些问题想向您请教,1.一支股票上升,一方面看估值,一方面看业绩,那如果一个公司通过收购或者开辟新业务导致业绩大增,这种增长是良性的吗?而这种情况下,它以往的估值体系会不会被打破?还有没有参考意义?我在您《进阶之道》348页低pe低pb组合里看到万华化学,3年过去了,它的估值没有改变,但是股价却上升一倍有余,所以想向你请教。2.一个原本是周期性行业的股票,会不会因为开辟了其他新业务就会变成弱周期股票?或者是它有在国际上有领先地位和很强大的技术壁垒使得它变成弱周期股票?如果方便的话,能以万华化学为例分析一下吗?3.对于强周期行业,它的估值体系很复杂,有人说要看pe,而且要反着看,pe高的时候买,pe低的时候卖?也有人说,要看pb,pb低买,高卖,但如果一支股票出现这种情况,pb基本在历史底部,pe也不是很高,这种时候买入强周期股票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在原有业务跑道上通过自己调动各项经营要素增长,涉及的变量条件较少,所以一般来说内生性的增长更稳健和可预期。开辟新业务的不确定性较大,具体风险多大要看新业务与老业务在经营资源、技术关系、商业模式、客户关系等方面有多强的联系性,而且虽然新业务有风险但老业务如果正在没落同样是巨大风险,所以这个问题要辩证看。收购重组等是不确定性最大的,好处是收购可能买来一个成熟的业务和团队,缺点是整合不容易且真正好业务并不容易买到。
具体这种增长是不是良性的,不能以内生、新业务还是收购兼并来定性,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原来的南方泵业连续收购了金山环保和中咨华宇,但收购的战略目标清晰且形成了前端评审、中端制造,后端治理的业务协作,类似这种收购不仅大大扩大了其业务前景而且整合也比较扎实(团队价值观相近,业务有互补性,再通过股权利益绑定),就比较良性。
2,​这个是可能的。就比如万华化学和广联达。万华化学的石化和特种材料等新业务目前业务格局供不应求,其业务占比也达到了近4成,所以这部分业务的发展能够降低原来MDI价格波动的周期性。不过从本质上来说万华的产品与宏观经济起伏的联系很紧密(包括新产品),所以它不可能真正成为类似品牌消费品那样的弱周期,而是目前其业务结构从一个单品到多头并进,而且新产品供需格局目前很好,这可以在一定期间内降低原来业务波动的幅度。广联达也类似,原来计价算量产品一家独大,且与房地产周期紧密。这两年在一方面老产品转为卖服务,另一方面开拓具有巨大存量的施工阶段新业务,通过这两方面来“去周期化”。如果从周期弱化的角度而言,广联达相比万华化学的业务转型更为彻底(当然难度挑战和不确定性更大)。
3,强周期主要看PB而非PE的原因,是强周期类企业业绩起伏太大,而其净资产的增减波动则相对平缓,所以用PB来衡量不易受周期起伏导致的业绩大幅增减误导。经典的情况,是周期最低点的时候是买入好时机,那个时候业绩很差导致PB极高,但净资产稳定所以PB不高,这是这个原理的内涵。你说的PB在底部,PE也不高,要具体看原因。PE不高可能是业绩正处于景气区间,也可能是系统性熊市把价格都杀下来了。PB底部可能是股价很低,也可能是价格并不低但刚刚实施过一次大额度的增发所以每股净资产大幅增厚了。这两种不同的情况都可以造成PB低且PE也不高,但性质就差异很大了。而且任何一个公司最终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不是说估值处于某种组合就一定可以买或者卖,投资没那么简单的。最终决定是不是正确选择的,还是取决于你对他业务前景的判断:要么它处于周期底部但未来可以恢复,要么它虽然现在已经在周期比较好的时候但你判断这次的景气还可以持续较长时间,这两种都可以赚钱。
11、李老师,想请您大胆预测未来10年哪些行业最挣钱?如何实现由穷人到富人的转变?都知道当今人口红利已过,经济下行,仿佛做什么都不挣钱。而反观以前,物质匮乏,很多个体户甚至80年代初期“投机倒把分子”都是有钱就能生钱,都说“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您觉得下一个投资“风口”在哪里?
​你这个问题其实比较模糊,因为到底是说哪些行业的公司会最有钱途还是在什么行业里的人收入会最可观?有些时候这两者并非一致。比如快递和旅游在过去这些年都是发展最迅猛的行业,但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整体薪资水平并不算突出,所以行业的发展是社会需求驱动的,而职业的含金量是创造的超额价值和技能壁垒决定的,这两者有很大区别。如果从行业的角度,互联网、环保、金融、旅游休闲、品质消费、汽车和材料等高端制造业等都会​是未来还有旺盛发展潜力的,但要说到同时还符合职业含金量更高,我个人觉得还是互联网和金融机会最大。这方面其实多看看美日欧等国的产业特征和职业薪资特征就清楚了,中国不大可能是例外。
说到风口,80年代是市场需求解放+物资供应高度紧张,谁能掌握供给谁就能发财。那个时候要么是有门路有条子,要么是一无所有但一身是胆敢“投机倒把”,也能发财,技能壁垒最低。90年代开始市场化,机会最多。无论是中关村攒机子发财,还是制造业从轻工业开始崛起,或者股票市场都有大把机会,需要敏锐果敢。2000年开始到现在,最大的三个风口就是互联网(包括淘宝创业和互联网职业机会和股权机会)、房地产(黄金20年)和证券市场(2个大牛市以及数十个长期超牛股)。可以看到,不但不同时代的风口不一样,而且不同时代风口的壁垒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越往后,对于“关系”和“胆量”的重要性越低,对于“知识,专业技能、资本实力”的要求越高。
再往后看10年,中国人口红利高峰已过城市化渐入末端,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渐渐饱和,与之相关的产业的普遍性机会不大了。但另一方面,新​中产阶层的崛起和制造业升级,互联网成为衣食住行后的新硬需求,以及社会和人口富裕后的金融管理需求,将成为主要的方向,并且其中的节点会产生下一个10年的风口。这里指的节点,是上述这些行业的高价值环节,比如:
1,金融这块高净值人群的理财需求就是一个很明显的风口节点
2,新中产崛起对于精神娱乐和高品质消费品的需求
3,制造业升级中高新材料这个薄弱但高价值的领域
4,互联网新业务模式给个人提供的机会,现在的知识变现和魅力变现就是典型
所以总的来看未来10年中国还有相当多的大机会。但坦率讲,这些机会要想把握住的壁垒相当高。无论是金融专业能力,还是新消费品的品牌口碑,或者高端制造业的研发技术壁垒,都不是像以前一样,普通人看个大方向然后下定决心有胆量有魄力就能参与的了。知识变现或者魅力变现(直播网红)看似人人都可以参与,但其实有点儿像出版物市场,明星人物和产品占据了9成的营收和盈利,其它大量人只不过参与分食剩下的那10%而已。
这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发展初级阶段英雄不问出处,阶级流动性最高,但同样社会稳固性确定性最低,属于草莽阶段,谁能掌握初级资源和基本生产要素谁胜出,有胆量敢闯是第一竞争力;
社会发展中期,无论法制还是市场机制都很欠缺,但高速发展的增量是解决问题的王道。规模化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企业家开始诞生,依托金融体系的大规模的资本投资开始出现,属于资本导向阶段,阶级流动性依然很高且确定性开始提升,这个阶段是受益者最广泛的(因为规模化需要社会群体最广泛的参与),机会也最多,中产阶级开始出现。
社会发展接近成熟期,大多数领域已经有章可循,​基本需求的供需趋于饱和。这个阶段崛起靠的是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是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这个阶段高知识和高技能阶层有望脱颖而出,普通技能者的屌丝逆袭将非常困难而且越来越困难,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
社会发展稳定期,已经过了快速发展阶段,GDP增速大幅下降,但产业稳定性增强且占据价值链高端。创新成为常态,社会富足但活力下降,谁的存量资产和资源多谁稳赢,代际传承的能量远远高于普通人的个人从头奋斗(除非天才和学霸),阶级高度固化。
我们现在大概处于成熟阶段的初期,一二线城市成熟阶段高,其它地区还处于发展期。​
所以坦率讲,未来10年中国的风是不会停的,风口也足够大,但是不是“猪也能飞起来”?我觉得悬。​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知识和专业技能越来越值钱而不是草莽争雄,才是符合社会进步趋势的。
12、&老师您好,现在有个问题困扰着我,我是一个普通的职员,月收入6000左右,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有哪些切实可行的开源节流的方式来提高收入?我现在一般有闲钱就放在余额宝里面,现在收益低了,这种方式可以吗,可以推荐一些更好的理财产品吗?或者说是我现在应该倾家荡产付个首付买房吗?但是有人说现在国家政策调控,房价会跌,二手房交易量下降了一半,要等等看。您见多识广,想听听您的建议,关系到后半辈子的生活,劳烦您费心认真分析一下,非常非常感谢!!
​这位姑娘,关于理财方面的问题最好是提供足够细致的相关信息,才好有针对性的分析。比如你的情况,到底可动用的流动资产到底有多少?你是在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对待理财产品上是更看重收益还是完全不能承担风险?父母家庭方面的财务情况如何?等等,这些情况的差异,会在理财的选择上有很大的不同。
以你简单介绍来看,年轻普通职员,而且不希望影响本职工作,那么可以确定你很难负担高压力和高难度的投资选择。我觉得你必须认清的一点是,钱是随着能力走的,而不是随着愿望走。当你在财务上有强烈愿望的时候,最重要的评估你有多大的能力?或者准备付出多大的努力去提升能力?
一般而言财务进阶的路数就这么几个:​
1,工作能力强,行业发展不错,在本职工作上不断上升。这种概率较大并且安稳可靠,属于加法进阶。这种弄得好进入中产阶级概率最高,但财务自由概率不大。
2,投资或者创业,对能力要求极高,不确定性较大,但一旦成功其弹性是所有其它途径无法比拟的,属于乘法进阶。弄得好财务自由只算及格前景无限,弄得不好还不如好好打工的中产。
3,特殊能力形成其它被动收入,比如网络年代的知识变现(知乎,问答,版权收入,演讲培训)和形象变现(直播网红等)等。这种差别很大,同样的事儿有的堪比创业成功,有的小打小闹补贴家用。
上述这些都是基于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些超强的能力,还可以用努力弥补(比如同时兼职做一些工作),当然这种纯粹努力的付出可以有成果,但相比能力级别的收获一般差得比较远。
如果能力尚且不够,又不太想付出超人的努力,那么其实没啥办法,唯一剩下的就是撞大运了。比如彩票中奖,公司正好上市分得了股权,以及恰好房子黄金十年的初期买了房,或者正好嫁个土豪富二代,这些碰上了也会改变命运但基本属于不可测,看命了。
至于一般的理财产品,讲实话都差不多。同样风险级别内的,也就是2-3个百分点的差异就不错了,以你的资金量而言应该差别很小很小。这种理财东西我觉得你找个靠谱的银行的R3级别以内的就可以了,都差不多的。如果你的现金流很好,年轻又可以承担风险,并且有长远投资改善生活的坚定意愿,不妨可以考虑选择将6成的资金买优秀的公募基金(挑选的方法可参照之前说的私募选择),4成理财。之后的工资收入可以继续按照这个比例(或者根据你的风险承担能力来调整比例)定期买入基金,放在3-5年的周期来看的话,会比理财产品强很多的。如果再强一点儿,可以再此基础上学习自己定投优秀的指数基金。
至于要不要买房,这就更是一个人一个样了。有些立志成功能抗压力那就坚决不买房,有些追求安稳生活没有太多奢求那就早早安家。而且不同城市的差别太大了完全不可比,所以这个无解,看自己的诉求了。
总体而言,你还年轻而且国家未来发展还是比较看好,早点形成投资意识慢慢开始学习这方面知识,才是未来回报最大的投资。早点相信,你就早点受益。至于最终成果,要看国运,也要看你个人悟性和努力了。
13、拍兄你好,如同地沟油给国民普及了化工知识,房地产也让这个国家各阶层的民众焦虑感倍增。已然是个不得不理财的时代。普通民众很难有年化20%的投资渠道,倒是在股市,P2P,炒金炒货中折戟成沙,理财市场鱼龙混杂,凡人难辨,但大概率是初级阶段,迟早会过渡到专业人做专业事。您提过的私募领域,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可否介绍一下,顺便推荐几个优秀私募给大家关注。让小散有个抓住下次财富整合的机会。谢谢!
​我觉得这个问题会对很多人有帮助。
从大类资产而言,未来金融类资产成为家庭资产进阶的主要途径已经非常清晰,现在还看不明白这个大趋势的,10年后再回头会像过去这些年没买房的人一样懊恼。​但你说的没错,金融投资大潮和房产大潮会很不同。房地产的黄金十几年,只要你上车了基本上都是大赚,但金融类投资同样一个10年,投资的绩效却可以拉开很长的梯队,其中很多可能都收益平平。这与两类资产的性质差别有关,房产相对差异化程度小,并且交易周期极长又是家庭最大消费开支,主管上大家都会很用心选择且长期持有,客观上能较大程度的享受到长周期增值的暴利。
但金融类资产差异极大,相关领域知识既复杂又枯燥冷僻,并且交易非常灵活让人很难管住自己的手,所以对绝大多数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人而言,自己折腾一般远远不如委托给靠谱的专业人员搭理。那么以私募为例,怎么选择相对靠谱的私募基金呢?我从反面和正面两个角度给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些参考。
【从反面而言,什么样的私募一定要小心最好别碰?】
1,每个年度的私募冠军要规避。这种冠军基本都是为了快速出名而当年重仓赌博并且运气不错的,赌的目的就是快速出名然后大肆扩张规模赚管理费,10个里8个是赌徒,1个还不知道自己是赌徒,还剩一个也是当年撞大运,总之毫无持续性可言,而且往往后面几年都很惨。
2,公共媒体竞相吹捧的“新巴菲特”和热衷于到处宣传的要小心。大众热捧的东西一般都是虚的,真正的投资家不会追求热门宣传和社交,这么做无非就是为了做大规模而已。做大规模对资产管理人而言并非不堪,但越大的规模越需要高度的专注和全情的投入,媒体宠儿类的管理人哪儿有那么多精力再去思考研究呢?
3,靠几个股票的投资神话扬名立万的,要谨慎。这种说明投资还处于重仓赌牛股的初中级阶段,一般缺乏系统的方法论,其成功中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其越是沉醉于过往的几个辉煌案例,就越没意识到这其中的运气和自己系统层面的缺陷,很容易吃大亏。
4,还没有靠自己的钱投资实现财务自由的,要谨慎。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曾靠投资取得财务自由,那至少我是不会拿自己的钱去给他练手积累经验值的。投资这行,成功是一种习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我建议优先选择已经成功过的人,一方面是成功者的经验教训已经自己花钱买了,另一方面是成功者的投资心态会更好,不会为了改变命运用客户的钱赌一些高风险的事情。
5,号称有某种独门秘籍自创了某些神秘投资方法的,要小心。​相信常识吧,投资这行天降伟人的概率远远小于天降骗子。
6,​业绩持续比同行好太多,但其投资方法却不得而知(或者其宣传的方法很难如此好的)的,要小心。这就像一个公司业绩好到爆炸,但没人搞得清它到底怎么做到的一样,往往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7,天天泡在社交网络上,特别热衷预测市场和板块行情等等的,要规避。说得好听未必投资真行,但要连说都说不到点儿上,一看就是还在坑里晃悠的,就别浪费时间了。
​【那么从正面而言,靠谱的私募或者管理人一般有什么特征呢?】
​1,非常强调风险,甚至将风险的管理置于获取收益之前,不怕和客户谈风险把客户吓跑的。当然这里你需要搞清楚他是怎么定义风险的?如果他只是把风险定义为净值回撤和波动,那么基本上投资的段位比较低。但总体而言,一个不懂风险,不会聪明的承担风险的管理者,就是在将客户置于高风险中。
2,​有至少3-5年以上的连续可查净值,并且净值明显的体现出“熊市大幅战胜市场,牛市收益一般跑不过市场”的特征,这其实就是理性风险管理的必然结果,也是高度符合复利原理的净值模型。在净值统计中,还可以扣除掉牛市期间的收益率,然后再看其总体的复合收益率——这样可以检查其收益来源中,到底多少是来自大牛市这种运气,多少是来自一般市场环境。同样的5年复合收益率25%,扣除其中1年大牛市期间收益后,a的4年复合收益率20%,b则是8%,这说明b基金大多数时间其实很平庸,只是抓到了大牛市的一次性机会,显然a的实力要远远高过b。
3,在净值排查中,要注意一些市场极端态期间的净值情况,比如12年下半年,或者15年3季度,在市场极端态时候产品的净值是​怎样的?又比如在13年上半年到16年2月以后的净值是怎样的?极端态的净值表现,真实展现了投资人对恐惧贪婪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市场强烈偏离价值中枢的敏锐和处理上的价值观。这里说一下,可不是回撤越低就越好,风险与机会的平衡是一种艺术,关键是聪明的承担风险,永远避免重大永久性损失,在波动可承担的范围内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
4,产品管理人要有清晰的投资价值观,对于自己能把握什么机会,不能把握什么机会,说的很清楚,最重要的是其价值观必须是严肃的投资理念,而不是夹杂着什么价值趋势投机之类的大杂烩。对怎样实现长期的高复利,有一套清晰的方法论。​好的管理者,一般是专注的人。他们绝不错过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机会,但也会坦然面对自己能力之外的诱人果实。一个不遮掩自己能力空白区域的人,对客户和自己都很坦白的人,更容易确保长期的成功。
5,​一般好的管理者都比较低调,会把精力主要用在投资相关的研究思考上,不会热衷于各种宣传路演和网络吹牛逼。另外规模方面,太小或者太大都是减分项。太小的私募生存艰难,存续期是个问题,而且不排除铤而走险赌一把的可能;太大的各方面都很正规,但规模确实是收益率的敌人。还有一种发了一堆基金产品,但往往只有几个拳头产品好,大部分产品很糟糕,这种都不排除互相接货嫌疑,至少是能力差喜欢玩猫腻。
6,如果有机会深入交流的话,管理者是否在看待各种问题上表现得客观理性?投资是一个人思维模式在金融世界中的反射,你不能指望一个平日高度偏执情绪化和看问题简单粗暴的人,到了证券市场里突然就冷静理性了。当然,偏执狂也可能获得巨大成功,但这其实也是个小概率事件,赌不赌就看你自己了。​
以上这几条正反结合,是可以选出几个靠谱私募的(格上理财,私募排排网等都可以获得相关数据),有能力的话将这几个私募做一个组合就更稳健。其它还有一些很虚的什么公司实力团队能力这种,不是不重要,而是你也没法真的了解,还是看更有容易验证的东西为好。但是名气或者获得了多少大奖这种就不要费劲了,都是可以花钱操作的,甚至有不少名气巨大管理规模上几十亿的,完全是垃圾一样的表现,这行你不能信这些虚的。
最后,对私募投资人说几句话:
1,私募是一种理财方式,但别妄想着一朝暴富。投资私募与投资房产一样,必须要有穿越牛熊的觉悟,长期持有才有厚报。格上理财上数千个私募的统计中,过去5年收益率最高的私募前10名的平均收益率是350%,相当于5年复合收益率28.5%左右,这是有据可查的顶尖私募的5年业绩水准。
2,在选择相信之前要非常严厉的审视和调查,怎么苛刻都不过分。但一旦选择相信后,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管多优秀的私募,一定会遇到表现低落的时期。这种时候其实是私募客户命运分化的时刻:有些坚定选择相信,最终雨过天晴;有些开始指手画脚愤愤不平,那大概率是要倒在最低点。其实,对于有坚固投资价值观和有效投资体系的产品而言,长期而言优秀的回报是大概率的,但如果私募客户自己缺乏,说真的就是给你40年前的巴菲特基金入伙的机会,你也会在中途早早跑路了。
3,投产品最重要是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否则你既不会有好收益也不会有好心情。如果你特别在乎风险,那就选择价值观非常谨慎头尺控制很严格,能高度抵御诱惑的产品,但同时你不能在有行情的时候眼红别的产品远远跑赢你。同样,如果你愿意承担更大些的波段风险,而追求中长期更好的增长弹性,那就选择在选股上有较高造诣且善于发现机会的产品,但你不能在行情低迷跌宕时候抱怨回撤波动比低风险的产品高那么多。
总之,说起来选择私募是一个相对省心的投资选择,但那并不代表没有门槛。会看门道,知道自己最核心的需求,愿意用一颗平常心和中长期的视角坚定持有,就是成为优秀私募投资人,也是获得让自己满意产品的门槛。
14、李老师您好,我拜读过您的股市进阶之道和公司价值分析两本书,感觉受益匪浅,目前也正在朝公司价值投资的方向学习中。本人34岁,在北京已贷款买房(每年还10万,要还15年),女儿刚1岁,我和我老婆都是朝九晚五的工薪阶层,年收入一共40万,目前还有60万的股票(积蓄几乎都在股市里,就留了点生活费),我对目前的工作也兴趣不大,就当做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我特别羡慕您现在可以自己研究炒股的日子,平时还能旅旅游,希望自己40岁的时候也能像您一样践行价值投资,带着女儿到处玩耍。我的问题是像我这样的情况,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以后不上班自由炒股的阶段吗?或者说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要在这几年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投资水平才行,比如说一年的收益要达到多少还是什么?希望您谈谈您的看法,谢谢。
​先赞一下你的配图,很漂亮,是我喜欢的风景。
你的情况35岁,家庭年收入40万算工薪收入的中等水平(我按税后算)。每年还贷10万还15年,看来买房还算较早,供房压力不大。但减去每年10万供房,每年大约6万的一般生活费用和孩子幼年每年2-3万的预算,没有其他特殊情况下每年结余约为20万左右,由于生活状态较为稳定估计费用波动不会大于2万。
从投资来看,目前持仓市值60万而且基本所有存款都在里面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期内就不要考虑大行情的问题了,我们简单用一个完整5年周期计算(从目前的熊市到未来的牛市)假设年复利达到20%的良好水平,那么5年后净值约为2.5倍约为150万左右。再加上5年每年的结余存款20万,总计约为100万,合计约为250万。再考虑到你的每年结余20万可能会持续投入股市,但这部分投入的市场机会未必都很好,以平均计算年复利10%,增值60%左右。所以如果以一个良好的预期推算,5年后你的流动资产净值有望达到300万左右。
当然,上述这些推算基于一些假设和变量条件。比如60万的当前持仓选择了良好的公司,能够基本吃到公司的业绩增幅。如果你在周期择时上有一定的造诣,能在未来出现估值低位时期果断增加投资,并且在未来牛市高潮期间果断离场,那么投资绩效有可能大幅度的提升——但这有赖于对投资中对象,时机,力度三要素的深刻理解,以及强大的理性和高度反人性的执行力,非常不简单。所以推算中不宜用太乐观的预期,未来5年300万的净值是你如果坚定执行长期投资并且不犯大错可能达到的水平,如果犯了我列在《进阶之道》第43页、175页总结的大陷阱和高风险问题,或者把335页的内容做反了,那么还可能5年下来净值很差甚至颗粒无收。所以从现在开始,你的判断很关键,特别是避免陷阱的能力非常重要,建议把《进阶之道》中有关如何排除风险的部分多读读。
我们假设你顺络完成了5年投资目标。那么届时300多万的净值,意味着未来每年20%的收益率可以追平你们的工资收入(考虑到你们的工资收入有所增长),那个时候你们将拥有较好的财产性收入了。因为在这个水平线上,考虑职业投资还是太早。因为投资属于典型的收益不均匀,好的时候收益率超高,差的时候也可能2年不赚钱(这都没算水平太差亏损的问题),以300多万的净值水平要想扛过艰难时候是压力极大的——你要考虑到你通过牛市获得了这桶金,但之后你必然要面临新的熊市考验了。所以至少5年内,你们的工作还需要延续,而且35岁往后的5年,其实是一个人在职场上有可能较大突破的一个关键期,这么早就轻言放弃有点儿可惜。
好消息是,只要你通过了这4-5年的学习历练达到了预期目标,你在投资上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那个时候你的工作依然要保持,但投资上可以考虑进取一些——这个进取不是说价值观和心态有变化,而是随着你选择股票和感受市场风险能力的提升,你可以相对侧重集中于几个优秀公司的布局,以期待下一轮周期的质变的机会。不过那么远的事儿,现在很难说细,只能定性说你在数百万资金的基础上是绝对有机会实现财务自由的,至于时间和成功率那取决于个人在投资上的天赋和运气了。
最重要的建议,不要对未来抱过多预期和幻想,每一个未来都是每一天的过程累积的。如果你真的对投资感兴趣,并且也有用投资改变命运或是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那就踏踏实实学习,别耍小聪明,别到处找捷径,把基础打牢靠,用严肃的投资视角来看待问题,好好在学习和实践中摸索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把每一个过程做好,最后的结果即便不是100分也80分保底。反之,太多人只是空有雄心壮志,但你让他把几本书好好读完写点儿总结都做不到,那还谈什么呢?
15、罗永浩,褚明宇,金星,高晓松等都不支持买房,马云之前也说不要买房,八年后房子如葱,王健林也不希望万达再有房地产收入,褚明宇鄙视房奴甚至骂他们是傻逼。但是任志强,董籓,财上海,北京大土豆包括你都认为房价会一直涨,特别是一线城市,现在不买以后肯定要高价买,你们都以聪明人自居,结论为什么完全不同呢?现在北上广的房价似乎有所松动,我们普通人是应该再观望观望还是马上入手呢。假如你现在没房,你愿意按揭买房当房奴吗?未来你看好哪几个地区的房价会大涨,推荐一下
感觉这是个到处问的问题吧(因为里面提到我认为房价会一直这样涨下去,显然对我不了解)?但这个话题我觉得可以聊聊我的看法​。
首先说说一堆聪明人意见相左,太正常了,在股市里天天一堆比猴都精的人也经常在某几个股票的判断问题上看法截然不同甚至撕逼,所以针对不确定性事件的看法差异很正常。但由此延伸出去倒是可以观察一致性预期的问题,因为一致性预期往往是某个资产定价的重要参考。上述人物其实并不是好的参考对象,因为太有性格而且不排除立场具有某种表演性。如果从身边的普通人来看,至少在北京,我身边的人已经没什么看空的人了,大致都是觉得虽然太贵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认命吧。​这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预期已经发展到极高阶段。
其次,说一下对买房的态度。说现在必须买和必须不买的,在我看来都是傻叉。因为情况不同选择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下面都以北京为例,如果你一套房还没有而且年轻,那必须向着拥有自己的房产去努力。虽然我觉得这真的很悲催,以现在的房价弄个5环的2居也得​接近500万吧,这个价格可以在悉尼住很好的大HOUSE了。但你如果真没房,可能更悲催,随着年龄增大麻烦会越来越多,而且如果我们真的预期未来10年中国人均GPD再翻一倍以上正式迈入发达体系,那么一线城市的房价长期来看即便估值大幅下降,也未必比现在低多少(假设届时2居月租金翻一倍到1.5万,给予4.5%的出租收益率约为房价450万)。所以这种人的选择余地非常小,拼命努力让自己收入奔跑起来是第一要务,然后踏踏实实买房供房吧,至于在这个期间能否赶上期间房价波动回调,那就是拼运气了。未来要想翻身,只能靠出类拔萃的事业发展和优秀的投资。
第二类,对于已经有一套到两套房,工作家庭已经稳定的中产阶级而言,现在的资产结构中基本上8成以上都是房产。这种群体我的建议是择机减持房产,而增持优质股权类资产。这个世界上你得相信常识,当北京的普通房产已经追平纽约同等类别房产(非真豪宅,国内豪宅价格比纽约还差得远)而我们的人均收入还不到其三分之一​时,你还期待这类资产在未来继续带来超额收益?再翻一倍,谁来接盘?有钱的早有房了,没钱的你指望新进城刚毕业的去接盘每平米20万的房子?全球比价北京比纽约贵那么多很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继续增持这类资产,就是保持目前8成是房产的比例,都基本失去了下一轮资产进阶的机会了。知道牛市大家是怎么亏钱的吗?就是在启动初期大家都不信,怀疑,然后到了价格最高点一切怀疑都被上涨击溃了,最后重仓冲进来接盘,一旦波动20%就利润归零。房子成为一种信仰和不败资产,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过去十几年,一线城市人口涌入、工资收入大幅增长),不过也别忘了这种合理性也有约束条件。总之,现在的有房中产阶级是房产大潮的既得利益者,但如果资产结构不做大的调整,大概也就止步于此了。
第三,对于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的全体而言,选择就比较多了,既可以享受下一轮资产增值也可以未来继续改善住房条件。我目前好几个年收入过500万资产在几千万以上的朋友,其实都是在阶段性租房。因为现在租房实在太划算,北京1.5万-2万每月可以租到精装修很好小区的三居,郊区3万甚至可以租别墅。在这个租房价格区间,竞争是比较少的(因为能每月花几万租房的群体,真的不算多),而1年下来租金大约25万左右可以租到1000多万以上级别的房产。而对应的1000万现金可以很低风险得到5%左右的理财收益,也就是说同样的1000万每年现金收益50万,减去25万的房租,还送你25万的出国旅游等消费,你说爽不爽?而且这个档次往上的租房,居住条件也好,也不存在不敢买东西(大不了买几万的东西以后搬家直接扔了,相对于收益是毛毛雨),竞争少还可以长期签。有人可能说房租会涨,但这个区间有支付能力的少,房子却多,不那么容易涨,而且就算涨价能涨得过收益?上面1000万现金是按5%这个极其保守的收益计算,如果10%呢?如果20%呢?运气不是很差的话,1年下来其实8-10年的房租都出来了。如果有个几千万再投入到靠谱的金融资产,以现在的金融市场环境而言3-5年翻一倍非常轻松,之后无论是再次置业高端房产还是继续租豪宅让资本奔跑,都是可选项,而且对生活品质的影响都不是很大,其未来资产的主要构成依然是股权股票等金融类资产(这点就很像美国统计资料中的富人资产结构了)。所以像金星高晓松这种级别的租房客,根本体会不到底层租房客的艰难,反而享受了更自由的生活品质,所以讲同样是租房,级别不同完全不是一个世界。
再往上的大企业家大明星等等,真不用咱操心了,讨论到此为止。
最后总结一下:还年轻刚开始打拼又没房的选择最少,咬牙拼着未来买房供房可能难以避免,比较悲催的是十几年房产景气周期顶部的受害者;有房的中产阶级压力要小很多,是目前房产周期的既得利益者,但如果没有聪明的大类资产转移和结构调整,大概也就是这样了,下一轮资产进阶基本戏不大;目前已经资本比较厚特别是流动资产充沛,基本达到财务自由的选择最多,未来房产继续高端改善和资产再进一个级别完全不冲突。也就是说,资产越丰厚就越不在意房价问题,而且越容易在下一轮资产整合中胜出。
这真是,有钱要趁早。
16、拍子老师您好!再一次向您提问,希望以后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在此之前,还是要向您请教。您非常重视ROE中三要素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的演变趋势,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判断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落脚点。在您的案例中,甚至在您的选股取向中,您以生意特性来进行过滤,例如高净利润率低周转率的广联达、高周转率低净利润率的格力等,然后再进行深入分析。是不是这些生意特性鲜明的公司,更容易结合其竞争优势、不同发展阶段,找到其短、中、长期的发展路径?那么,那些特点不鲜明的公司,例如亨通光电,在其历史上,无论净利润率还是总资产周转率,都表现很平庸,都不符合高周转率或者高净利润的标准(财务杠杆却高得显眼)。如果高净利润率是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表现,高总资产周转率是规模优势的表现,那么似乎亨通光电两头不到岸?但是,由于行业向好,它的ROE却在近几年稳健向上,是个发展向好的企业。我这里想弄明白的是,如果没有鲜明的生意特性,ROE却向好,我们怎么能快速知道这个公司值不值得研究下去?另外,您提过处于快速发展的企业,尤其是ROE表现优异的企业,其PB必然比较高。我的疑惑是,假设一个公司的ROE为15%,那么它一年的内涵价值就增长15%,如果企业全部用来分红,我们用1倍PB价格买入,每年的收益就是15%;用2倍PB价格买入,每年的收益就是7.5%;用5倍PB价格买入,每年的收益就是3%,这个收益率就低于国债收益率了。那么其实我们还是要关注PB?例如目前的海康威视,ROE35%,假设未来维持该水平,而目前PB超过10,这时买入,其收益率好像比国债收益率还低。
你好,下面分别对两个疑问给出我的看法。​
首先您说的没错,我很看重公司的生意本质特点,而这种特点我们几乎总是可以从ROE的杜邦分解中看出端倪。从大致生意属性而言,高利润率低周转率的公司我比较喜欢,因为其差异化壁垒比较容易识别且可持续性往往较强(但规模是其问题,最好找大行业里的这种公司);低利润率高周转率的公司,高效经营类为主,容易成为大生意,但初中期差异化比较弱较难识别,竞争的不确定性相对前一种要高,最好找行业集中度已经出现几个寡头,或者竞争力(主要是相对规模,以及成本控制能力)显示出一枝独秀特点的。​杠杆型的公司我不是太喜欢,实操也比较少,就不多说了。
如果特点不那么鲜明,是不是就没有好公司和好投资机会?当然不是。比如最典型的行业景气驱动类的公司,之前可能绩效非常一般,但由于下游需求启动带来某个阶段的业绩高速释放,在这个阶段内当然它就是一个好公司。但这里你可以注意到限定条件“在这个阶段内”,虽然从根本上而言所有公司都不可能永远辉煌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具有较高壁垒和生意特性良好的公司,其经营的可持续期要强得多(而且往往现金流也好得多,也更符合DCF三要素)​。而行业景气驱动的公司,其ROE的表现往往是“从一直糟糕,到突然暴涨,然后没2年可能又突然暴跌”,其价值创造的区间相对而言非常短,而且经营绩效的起伏也会非常剧烈。
这样的公司不能投吗?当然不是。如果你可以敏锐把握到这类公司的景气“即将到来(注意这个词)”,并且在其景气高峰的区域“果断套现回避其景气回归(再注意这点)”,那么你在这个区间里的收益率可能远远超过那种长期稳健增长的公司。但这里的难度就是你必须非常敏锐,要对行业的景气起伏有异常深刻的理解和操作上的前瞻性,否则大家都看到风起来了你再进去,估值增长部分你已经吃不到了,业绩持续性又很差说不定什么时候开始转向,弄不好最后还来了双杀。所以,我强调找那种大行业,小公司,强优势,高壁垒的对象,并不是说其它类别公司没有机会,只不过很多机会太难把握,要想持续的把握这种机会更是难如登天,最后很多人折腾了很久很久才发现还不如老老实实和好生意好公司为伍赚得多又赚得安稳,但这种“才发现”可能就是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了。
关于高ROE公司的PB问题,其实要细分来看:1,如果是可持续的高ROE,必然说明这是个好生意和好公司,这种公司理论上来讲应该享有溢价,但具体溢价该是多少很难定论只能大致推算(PB=PE*ROE);2,理论上应该溢价,不等于现实中也时刻如此。比如你举例的海康威视,其实仅仅16年末的时候还只有18PE和5.5PB,市场情绪和阶段性偏好会很大程度上改变赔率;3,ROE与PB的投资收益并非那么简单,分红率的多少,如果不分红的留存利润再转入业务中能否保持收益率?能不能复制到更大规模的资本上?未来的新业务能否带来更高的收益率?这些动量因素都会改变公司的未来ROE以及对应的PB理论定价,一个假设的错误就会导致理论计算的数字出现很大的谬误。
所以我个人建议对这个问题,不宜过于学术化的计算所谓的完美或者合理PB应该是多少。而是从两方面定性思考:第一,对这个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要有宏观的认识,其经营的未来潜力和业务形态是怎样的(比如有些公司业务形态会变化,比如软件公司从买产品到卖服务,一些环保类公司从EPC变为了工程型公司为主,这些都是业务性质上的变化会影响估值)​,其ROE还有无更高提升的余地并且未来相对可保持在较高水平,又或者虽然ROE基本维持但需求极其广阔会不断增发扩张(每次扩张后PB和ROE都会大幅下降,只要增发项目能达到当前ROE水平,最终其PB也应回复到当前水平)?第二,无论如何,高PB都是未来投资收益的大敌,越高的PB就越需要公司具有极其强悍的无形资产壁垒,比如世界级的竞争力和无敌的品牌力,并且生意依然处于规模扩张的中期,只有这样的公司才能高PB买入后还获得较好收益,否则买入持有的结果往往是悲惨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关于PB与ROE的关系是比较清晰的,但之间的具体定价是依赖于对这个公司的很多假设的,我个人认为这方面不可能精确定价而只能定性认识。而无论如何,利用市场波动或者偏见,以较低或者至少合理的PB买入潜力公司,是安全边际的基本守则,越是未来预期有争议的公司越容易出现定价的偏离。通常而言,只有公司已经进入业务高度成熟期(下游需求很稳定,竞争格局也很难变化了,公司经营固守老领域没有什么重大变化革新)​的时候,才适用于理论上的方法来简单根据ROE和财务数据、分红情况等计算其详细的合理估值。
以上供参考。​
17、李老师,请问您是如何分辨股价对利空或利好是否已经充分反应?尤其是在相对比较极限的两端位置。比如在相对低点,出现了多重的利空,但股价变动不如预期中的强烈,这既可以理解为市场还未对利空作出充分的反应,也可以理解为其跌无可跌,因为正反两种逻辑其实都有可能。虽然我们可以推演股票各种情况下的可能的走势和情形,同时做好安全边际、资产组合和资金后手来实现财务目标。但是作为我们这样的普通上班族,其研究能力十分有限,决策能力又可能包含各种缺陷(虽然我们自己很难意识到),所以可能更加希望能够选择好的时机以弥补自身研究和决策能力的不足,谢谢老师!
​所谓的利空或者利好,其实可以细分很多种情况,比如:有的是直接与业绩相关的(比如某个下游景气提升或者下降,进入某个大客户供应链),有的虽然不直接影响业绩但与经营有关(比如高管变动,公司的战略发生调整),有的是对公司本身有关(比如公司自己的并购),有的是公司所在行业有关(比如行业性的鼓励政策出台,或者整个行业受到诸如环保成本提高的影响),有的是几乎所有股票都受影响(比如国家调整利率,股权分置改革等)。不同类别的利空和利好,其影响的范围和幅度都不会一样,这个是很难一概而论之的。​
在《股市进阶之道》​的第十三章中,我曾提出过预期发展演变的一些特征,基本上沿着反映当前业绩——反映短期未来的业绩——反映潜在的业务前景——反映市场流行概念等,如果一个公司股价反映的后端内容越多,就越证明其预期过于乐观并且更加偏离其真实的价值。但要说如何理解某个具体利空利好是否充分被反映,这个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完全不能说15pe的公司就比25pe的市场负面预期反映的更充分,因为生意特性不一样估值的中枢是不同的。通常来讲,越是泛泛受众面越广的利好利空,对个股的附加影响可能反而越小(但系统性影响可能巨大)。越是与业绩直接相关的利好利空则刺激越大(很好理解,如果一个高应收账款的公司突然坏账增加了10倍,你看它会不会跌死)。
万变不离估值本身。所谓的利好利空,越是在估值的极端态就反映的越充分,7/80pe了你说利好还不充分那什么叫充分呢?反之也一样。但请注意:判断预期已经反映充分,只是个风险级别的判断,完全不代表能预测股价走势。15年时一个软件公司80Pe后又翻了一倍多(同样,也有一些公司跌了1年到了一个很低的估值,但之后1年又跌了一半儿),​所以你要分清楚,市场预期与公司风险并不时刻对应,很多极高风险的公司完全可以短期涨得很好,甚至是涨的最好的。这没啥奇怪,人都有赚快钱的欲望,时髦的市场概念在短期内完全可以自我强化。当然,如果时间拉长,酒鬼蛇神自然会归于尘土。
所以呢,估值还是最终的标尺,但你要相对准确的估值就必须理解公司价值的内涵,为什么有的中枢高有的低?当到了真正很低的估值时​,你还用考虑什么利空利好吗?已经稳赚不赔了,继续反映不过是加大未来的收益而已,所以越是极端态越没什么纠结的。真正纠结的反而是中间状态,可上可下而且幅度可能还不小,这种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确实没有一个对应几千个公司的模型。
最后,你说的选择好的时机当然是对的,最好的时机配合最大的力度,就稳赚不赔了。至于什么是好的时机,请翻阅第十四章“触摸大周期的脉搏”一章,整整2页的表格已经归纳的比较清楚了。好的时机确实可以相对弥补研究和体系方面的不足,但另一方面其实你会体会到要把握好的时机其实也很困难。投资这事儿吧,它是不知道我们是上班族还是自由人,是功力深厚还是能力薄弱的,投资中的超额收益并不取决于我们的主管愿望和客观条件,它只是要求你正确,或者至少大致正确。能达到就有收益,正确程度越高超额收益越高,所以只要是进了投资的门,不断学习让自己有更高的正确率就是终身的宿命——其它的解决方案:优秀指数的定投、委托给优秀的投资人。​
18、李老师,您好。您的书里讲述关于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对股市影响。1.2005我国利率一路上行,但是却爆发了大牛市。2.高CPI下会导致企业净资产低估,企业的好年景与温和通货膨胀率同时出现。我可以做如下推论吗?如果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一起温和上行,那么股市也可能爆发牛市?您指的通货膨胀率是国际通用的CPI吗?还是鉴于中国的经济结构特征,采用PPI指标?我国2005年CPI和PPI分别是101.82和104.93,都是处于一个历史中位水平。这是否就是您所说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很想让您系统地说一下决定利率,通货膨胀率的因素,以及它们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另外,中国当前的三个月和一年期Shibor持续上行,是否会最终影响到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行?这一轮利率上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会是怎样?期待您的回复
​您这个问题挺大的,我仔细想了想如果完全是宏观经济预测类的,我就不回答了,但我想您更关心的可能是宏观经济指标变动与股市之间的某种关系,对此我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宏观经济指标与股市走向之间有没有关系?肯定有,而且肯定有重大的联系。但是很遗憾,以宏观的各类指标来指导或者预测股市的运行,特别是精确的运行,至少在目前还是世界级别的难题。到底有多难,我建议去看看凯恩斯的传记,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在股市投资上却历经波折差点儿就翻不了身​,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
回到话题。宏观经济中与股市最重要的联系指标是利率,因为它影响到股市的折现率。从理论上来说,利率越高那么股市这类高风险资产的估值就应该越低,所以有“通胀无牛市”的说法(因为通胀通常会带来利率上行)。但这么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关系,实际运行中确异常复杂​。比如按说利率提升了折现率上升,估值应该下降。但通常利率刚开始上调的期间,往往也是宏观经济从低迷开始走向强健的时候,这个时候看似折现率有所下降,但整个经济活力开始上升企业利润增速上升,那么你说这个时候估值就一定会下降吗?未必(06和07年就是典型)。当然,随着利率的不断上调,终于某一次利率的累积升幅将超过经济复苏的影响,但这个过程会多长?有多曲折?完全难以预料。而且每段经济区间都会呈现出它的特殊性,否则美林投资时钟早就天下无敌了。
另外,通常认为利率的倒数是估值的中枢,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否则,以日本、美国、香港的利率环境其估值早该上天了,即便a股本身历史来看这点也并不成立。关于利率与股市的关系,似乎可以这样说:利率的低和高本身并非影响的重大因素,而是高与低之间调整的幅度和速度在起作用。低了更低意义不大,但从很高水平趋势性,大幅度,较快速的下降,则会明显产生重大影响,反之亦然。其实质是折现率的快速大幅变动。
就目前来看就有这个隐忧,全球的量化宽松已经很久,各国利率都处于历史地位,一旦流动性收紧利率上调(这个方向几乎肯定的,只是时间和间隔幅度问题),肯定会对折现率造成重大影响。但它是影响流动性因素,最终对股市的影响,还要看全市场ROE和公司利润走向,以及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目前整体来看,IPO准注册制加大了供应,经济整体处于结构调整而非简单周期景气轮回(因此很难再有大幅的周期性景气导致的利润大增),如果流动性再紧缩导致折现率上升,确实很难预期近期产生整体性的好行情。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变量因素,就是预期。如果市场在某个阶段对上述的负面预期已经予以了充分反映,那么这一切其实又都不可怕了。所以综合来讲,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建议是:
1,如果不是非常自信自己达到了大师级的宏观经济水平,就不要期待能通过宏观经济指标去精确捕捉市场机会了,这之间的深奥复杂远远超出正常人能够掌握的。​
2,唯一需要关注的是折现率的变化,也就是利率(以及其它真实反映社会真实资金成本的指标),处于历史的哪个区间​,以及大约未来会向着钟摆的哪个方向变动,以此来定位市场估值中枢的机会和风险区域。
3,无论是折现率的周期变动,还是人性的周期变动,还是企业业绩的周期变动,这些变动能否形成真正的投资机会最终还是用估值来表达的。15年如此充沛的流动性不也就牛了半年就一地鸡毛了?只要学会理解预期所反映的风险和机会的变动,特别是对极端态的变动较为敏感,才更容易把握真正的大机会。
19、水晶老师,您好!我是一位业余投资者,普通上班族,关注您的微博一年多了,您的《股市进阶之道》也看了几遍,这几个月自己试着研究了几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公司,感觉还不错!但是今天我的哥哥(做一级市场私募股权投资)说我完全是“闭门造车”,不可能赚到钱!他认为做投资的必须要花大部分时间出去调研企业基本面并且和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沟通交流才能搞懂一家企业到底有没有发展潜力,值不值得投资,而像我这样的坐在电脑前研究一家公司的价值非常的不切实际,我想请教水晶老师,要想弄清楚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资是不是一定要亲自去目标公司调研并且要经常和同行作交流???谢谢!
​这是个好问题。
首先可以确定的说,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去参与调研多与公司高管以及行业资深人士交流,一定是对于相关行业和公司的理解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对于初涉投资的朋友,多参与这种活动和交流所带来的感觉,是任何书本都无法代替的,所以,没错,如果有时间有条件的话,多做这些功课非常有益。​
但另一方面,也不必神话这种调研交流活动。这里包含几个意思:
第一,调研交流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更好的了解行业情况以及公司经营的特点和动态。这种工作​既不神秘也不神奇,每天都有大量的机构和散户在做。而是不是大量参与这种活动就能带来好收益?完全不是。如果你并不具备理解“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和“对象,时机,力度”等关键投资要素为基础(注意这个词),那么跑调研跑行业经常只是获得一堆碎片化信息,而且交流中也无法提炼出高价值的信息,最终这种行为并不一定带来帮助,甚至有时候可能被误导——有的是被高管误导而过于乐观,有的是被某些所谓的行业专家误导而过于悲观,这种案例实在是太多了。
第二,调研虽是必要的,但是不是要花“大部分时间”来干这个?我觉得完全没必要。作为个人投资者,你必须聚焦在有限的“好生意,好公司”身上,铺开的面通常不应太广。而真正的好生意好公司其实比较有限,在有限的范围内,除了初期较为密集的调研交流,后期大致都是跟踪和定期调研即可,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外面跑。对我来说,投资的大多数时间是用来阅读和思考,一年我可能也就是跑几次调研而已。当然,能做到这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互联网太发达了,一些有用的调研信息完全可以通过研究报告或者网络获得了,但调研报告的直接信息对大家都是公平的,谁能从中找到有用的东西才是关键。
第三,调研的多少,与收益的多高并不呈对等关系。这与投资模式也有一定关系,比如逆向投资为核心的,这种投资方式可能涉及面极广,但更重要的是对赔率的理解和财务报告上排除重大风险的能力,这种模式甚至可以完全不用去调研。很多这种风格的优秀投资人都基本不跑公司,有些投资大师甚至定下“绝不去调研”的投资铁律,就是怕被误导,而且每个仓位所占比重很小,投入大量精力调研完全不值得,这是靠普遍的概率获胜的模式。对成长股为核心的模式,调研相对重要些,但高度聚焦,远离生僻复杂或者太差的生意本身,已经排除了绝大多数公司,真正需要关注的公司往往数量不多,本身业务模式也容易理解,而且由于投资周期一般要好几年,这种公司都是长期沉淀积累,只需要定期调研跟踪就好了。
另外注意一点,公司研究绝非事无巨细越多越好,公司的研究其实呈现典型的边际效益递减现象。真正最重要的定性判断往往来自于很少时间内,找到公司和行业的“主要矛盾”是最最重要的。这种定性的能力几乎决定了未来收益的大部分。
所以对这个问题总结如下:如果有条件,多跑多看多调研交流,有利于快速提升自己对特定行业的理解,没什么不好。但调研本身并不能带来超额收益,它只是公司业务分析中的一个很普通的环节而已。真正决定你投资收益的,是对投资本质性问题的认识深度。以对投资本质性问题的认识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投资模式特点,可以采取包括调研交流在内的一切手段去寻找整理自己需要的信息。至于具体要花多少时间在调研上,我觉得没法统一规定,看每个人特点然后自己摸索吧。
20、苍老师,关注你出于一次偶然,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你属于我感觉的那种有缘人。在这边听听你聊聊旅游,生活和投资,在轻松中充实提高了自己。
选股票有时候和人一样,可能也需要某种缘分,是某种气质或者特质吸引到你。 我想问的大概有以下几个 1
在茫茫股海中,怎么快速的缩小范围,再从粗选到精选,这中间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术"? 2
我发现用不同的软件看到的基本信息存在较大差别,比如说同花顺和富途牛牛,请问在工具的选择上有没有特别的推荐或建议? 3
之前你对投资的建议是初期如果有高弹性,后期稳健增长会比较理想,请问在把握初期高弹性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操作建议? 4
最后再问一个具体操作上问题,如果选中的标的出现短时间快速上涨,比如说一个月翻倍,那么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处理和考虑?是不是认为短期已经透支了,在上涨过程中逐步减仓还是要看情况?
​问题比较杂,分别说下:
1,选股问题。以前有个问题专门是问这个的,你可以找来看看,回答的比较详细了。快速的方法就是数据筛选,数据筛选的基本原则就是估值,经营指标的选取,不同的投资倾向数据选择也有差别。比如逆向投资为核心,可能筛选的第一是估值要低,其次才是毛利率,周转率,ROE等经营指标。成长股倾向的相反,可能筛选首先看重连续的收入和净利润增长能力,相应的毛利率和ROE水平等等,然后再排除掉估值高的。总之,选股你首先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类别的公司,然后根据这类公司的财务和估值特点去编织数据筛查指标,所以选股最重要是要有个方法论来引导你的思路,具体的工具反而是次要的。​但无论什么方法,筛选工作也难以确保不会漏掉好机会,找好公司其实还是有一定运气因素的,也正因此,我建议要多寻找至少能持续3-5年的中长期投资机会,否则机会成本较高。&
2,工具上我基本就用东方财富的choice软件,没怎么用过别的,基本够用了。数据如果出现差别,当然以年报等公司正式公告的文件数据为准。​
3,高弹性的诉求要放在一定背景下才合理,比如资金基数小,但工作现金流好,同时又年轻且善于学习成长。要想实现高弹性,需要:公司明显低估且具有较大成长前景,高度集中持股,在较低估值水平上的重仓,持续持有直到泡沫区间卖出。这个过程是容易大起大落的阶段,增长快但也脆弱。不过投资就是这样,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挑战,总的来说是越到后面越容易。
4,如果持仓在1个月内(或者几个月内)涨幅很高(比如翻倍),肯定是​不正常的情况,除非这个涨幅是从极低的位置开始(比如08年的1664点)。或者这个公司出现了基本面上的巨大变化,比如业绩突然爆发,或者资产重组等等,这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的重点是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如果这些都不具备,仅仅是市场偏好的变化或者资金驱动的,并且已经透支了公司未来的业绩,那么可能会考虑减仓。减不减,减多少,没有一定之规,也要看。比如持仓占比有多大?还有没有更好的替换对象?公司的长远未来如何?等等。总之最终的落脚点,是如何能让自己更舒服更安心。
21、李老师,去年底我发现一只壁垒高,前景广,财务健康,过去几年都保持一定增速医药行业股票。我想它应该符合老师眼中高价值的未来优势性企业。但是从我发现开始它的16年静态PE始终处于50-65倍之间。我的愿望是40倍PE买入,但是等啊等啊,即使前段时间大盘配合,它也一点机会也不给,就是不跌,股价一直保持在16年静态估值55-65之间。鉴于这种情况我的问题是:如果是老师你的话买还是等,等的话我最怕就是股价越等越高,等到下半年估值切换就再也买不回来了。希望老师给个建议,谢谢。最后衷心的感谢老师的那两本毫无保留的著作,谢谢。
​我们假设你对这个公司的基本判断是对的,那么问题的核心在于赔率。
虽然很多人知道我是喜欢成长股的,但其实很少人知道我投资的公司买入时的估值很少有超过30PE的(动态为主),特别是大仓位买入的估值只有20多倍。所以很显然,我是不喜欢以高溢价买入的,特别是超过40PE以后实在对公司综合素质和成长前景的要求太高,一旦有一些发展达不到预期就很麻烦,即便发展达到预期通常也就是吃个业绩的增长,双击的可能性很小了。相反,如果买入的时候足够便宜,有具有较好的成长性,那拿几年下来很容易吃个双击。​
问题在于,这么好的公司怎么可能给你低买入的机会呢?其实有的,一般是两种情况:第一,系统性风险,泥沙俱下,恐慌性股灾常见;第二​,公司处于暂时的困境,但长远未来足够吸引人。如果不在这两点,那么很优秀的公司往往就是一张明牌,大家都知道好而且也恰逢公司处于比较好的业绩水准,要想便宜的拿到货就比较难。
这种状态能不能买,其实也不是不能,但必须满足几个条件:1,公司的业绩弹性必须足够大,因为你很难吃到估值再提升的收益了,业绩弹性不够未来的超额收益率就没有了。而且业绩弹性大,会很快的消化估值;2,公司的业绩达成的确定性必须很高,否则一旦出现稍微达不到预期从50PE哪怕只降低到40PE,都够你喝一壶的;3,公司必须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未来整个生命周期的发展高潮还远远没到,这样哪怕短期几年收益较低,3年后依然可以有持续多年的中高速增长;4;公司的生意模式好,差异化壁垒高,业务可持续性强,现金流好资产稳固,具有天然的生意溢价。
如果满足了这几点,基本就是极品了,我觉得可以买,至于买多少就是个艺术问题了,没有标准答案,以让你舒服的仓位为标准。
如果是我的话,首先我会衡量一下这个公司是否符合这个极品标准,如果不符合那肯定等,如果实在素质好但价格下不去手,我可能会买一点儿仓位,买完后就盼着亏钱,这样好加仓。万一买完后就是不大跌还上涨,那就算赚了点儿零花钱吧,至少有个心理安慰。其次,我肯定不会只把目光盯着一个股票,如果我自信眼光好(如果没这个自信,那上面这个公司的极品判断就不成立),至少应该还能找到几个同样优秀有看点的公司,那么就根据这个股票池的赔率变动情况,可以先买其它的。如果都很贵,说明市场整体处于不能下大力度的阶段,也没什么好纠结的了。
所以说到底,第一取决于你对这个公司的判断有多自信;第二,取决于你更不能忍受什么,是怕它绝尘而去?还是怕买入后却开始大跌?第三,取决于你还有多少其它可能的选择。
22、拍子老师,非常感谢您在投资路上的一路陪伴和指导,与您这素未谋面但却受益良多,感恩有你!
现在我只要一天不看到您更新微博就好像少了什么似的。有几个问题我憋了很久一直没敢问,今天终于决定问出来,不然睡不着觉。
1. 您说过您管理的一个账户在2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定违法违规金融广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