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泥岭 纪录片上出来什么脱贫好路子?

青泥岭上蹚出脱贫好路子
在分红大会上,按照“每增收1万元奖励300元”的奖励办法,火石村和硬湾村的“致富能手”和“增收新星”们戴上大红花领到了奖牌和奖金。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青泥岭深山里的在树上、崖上养蜂的古老方法为贫困村带来新希望。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甘肃徽县运用“三合三分”合作社运营机制,整合贫困村发展产业的资金、人力、资源,使合作社的领导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监事会监督权与理事会经营权分离、合作社资金管理权与使用权分离,使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加快脱贫步伐蹚出一条好路子“青泥黑猪合作社盈利19万多元,每1000元的股份可得红利310元”“龙崖老巢蜜合作社盈利近17万元,每1000元的股份可得红利368.5元”……2月4日,甘肃徽县大河店镇火石村、硬湾村的股民分红大会正在举行。当两个合作社的负责人喜气洋洋地公布盈利分红数字时,人群中响起阵阵掌声。
位于秦巴山区的甘肃徽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大山里的徽县人一直苦苦寻找着脱贫之道。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为此,县财政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村产业,为每个村配置20万元的产业发展启动资金。”徽县县委书记王强告诉记者,这笔资金用于让全县的每一个村都确定一项主导产业,至少建成一个有活力有前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撬动农村资本,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党支部是“发动机”:
绿水青山物尽其用,富能贫弱人尽其才
20万元资金对扶持一个产业来说并不算多,怎样才能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负责帮扶火石村的徽县县委组织部在调研中发现,村里的致贫原因竟然是地多:人均4亩多山地,种玉米小麦,卖不了多少钱,还得天天守着。同时,村“两委”班子在村民中威望不高,2016年10月,县委组织部第一次到村里开村民大会,只来了村干部和三四个村民。
怎么才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带领群众在家门口挣钱呢?经过多次调研,反复和村社干部、群众交流沟通,徽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永成认为,办合作社,养山里土生土长的青泥黑猪是个路子,“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找几个能人大户办,要让群众都参与进来”。
2016年11月份,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徽县县委组织部将县上2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注入火石村党支部,作为村集体的股份,其中1.5万元给15户贫困户按照每户1000元配股,村集体入股18.5万元。有了启动资金,合作社吸引包括贫困户在内的33户村民入股,股金达到了30多万元。
在青泥黑猪养殖合作社理事长袁碧刚看来,这种入股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抗风险能力强”。
有了好模式,还得找准好路子。放养土猪,绿水青山间的山坡地成为天然养殖场。同时,养猪劳动强度不大,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又成为最便捷的劳动力。这样既盘活了贫瘠的土地资源,也改变了种植结构,还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
“家里8亩山地流转给合作社,我又在这里打工,一年下来有近万元的收入。”贫困户吕小红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自己又受过伤干不了重活。合作社成立时,她和丈夫凑了2.9万元入股,村里给她家配股1000元,总共3万元股金,“这次分到了9300元的红利”,吕小红说。
新机制是“润滑油”:
资金资源人力合而为一,控股经营监督三权分置
发展集体经济,最怕的是村干部上下其手,最终能人大户“吃了肉”,普通群众“只喝汤”。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徽县在火石村探索出了“三合三分”合作社运营机制。
所谓“三合”,就是整合贫困村发展产业的资金(帮扶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农户资金)、人力(基层组织、党员群众、能人大户、帮扶工作队)和资源(土地资源、物产资源、生态资源、技术资源);“三分”则是合作社的领导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监事会监督权与理事会经营权分离,合作社资金管理权与使用权分离,明确了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的关系和职责。
在这种运营机制中,村“两委”相当于企业里的“董事会”,负责决策和领导;合作社理事长扮演“总经理”的角色,负责日常运营和管理;由普通股东组成的监事会不仅监督理事会履职,还积极发现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5岁的火石村贫困户王菊林从来没当过村干部,但是对合作社的事情格外上心,平时养殖区里发生的大小事他都盯着。“我既是股东,也是监事会成员,合作社办好了,我们大家都受益。”一年多的运行,让王菊林对合作社理事会的工作非常满意,当初入了2000元的股份,加上给贫困户的1000元配股,这次他分红了930元;村集体的分红中,还有给每个贫困户的1600元的再分配,“过段时间,合作社要扩股,我根据情况还要再加点股份”。
记者在青泥黑猪合作社院子里的公示栏看到,运行一年的详细账目里,既有上万元的饲草料支出,也有几分钱一根的螺丝钉花费。袁碧刚告诉记者,作为理事长,他的资金支配权限只有500元。500元至5000元之间的支出,要理事会和监事会开会决定;5000元以上的支出,需要开股民大会商议。
“正是这样公开透明的机制,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袁碧刚说。
绿品牌是“加速器”:
化腐朽为神奇,变劣势为优势
将近乎绝迹的黑猪养成产业——一年多来,火石村的青泥黑猪合作社通过网上认购、现场认订等方式,共出售商品猪69头,除去成本,盈利19.46万元。在预留发展基金后,股民分红12万多元,村集体分红5.7万元。袁碧刚介绍说,股民平均分红4107元,其中贫困户户均3132元。
2017年3月,受到群众认可的火石村模式被复制到青泥岭更深处的硬湾村,青泥岭龙崖老巢蜜合作社在这个贫困村成立。村里以前的致富能手高志军放弃自己的生意,回到村里被推举为合作社理事长。
“村里林深草密,蜜源丰富,祖祖辈辈养土蜂,但是没有形成产业。”高志军带领大伙儿挖掘养蜂历史,恢复了在树上、崖上养殖中蜂的古老方法。不到一年时间,合作社共发展股民67户,截至2017年底,合作社共发展中蜂1500多箱,产蜂蜜4542斤,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群众散养中蜂500多箱。
在积雪未融的青泥岭山路上,记者几经辗转终于看到了架在高高树杈间的蜂箱,这种养蜂古法,为村里“酿”出了脱贫新策。从日第一笔网络订单产生以来,到去年年底,硬湾村的龙崖老巢蜜合作社实现线上线下销售总额16.4万元,同时,还帮助散养土蜂的村民销售价值20多万元的土蜂蜜。
硬湾村村委会主任刘辉林告诉记者,以前20元一斤的土蜂蜜经过改良养殖方法提高了品质,卖到了60元一斤。不到一年时间,村里有18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带动下实现了脱贫。今年,龙崖老巢蜜合作社将在县城选址,计划修建能够实现月产20吨的蜂蜜加工厂,为全县土蜂蜜生产提供服务。
在分红大会上,不仅每个股民都分到了自己的入股红利,两个贫困村的合作社还将村集体分红拿出一部分来,为村里过去一年的“增收新星”“致富能手”发放奖金。
为了让青泥黑猪和龙崖老巢蜜的品牌带动力惠及更多山区贫困群众,在分红大会现场,袁碧刚和高志军分别与同在青泥岭上的铁山青泥黑猪合作社、青泥岭树蜜稻坪合作社、阳山梁养殖合作社签订“社联社”协议。根据协议,几个合作社将共同享有青泥黑猪和树蜜品牌,在分头经营的模式下,统一品种繁育、养殖标准、质量监测、包装商标、产品价格等,动员吸纳更多的农户养殖青泥黑猪、生产青泥岭树蜜。
“这样一来,群众就不需要从头开始摸索养殖技术,单独跑市场、繁育种群,而是直接进入产业链条,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形成基地繁育、合作社养殖、集体和群众参与受益的局面。”刘永成表示,在合作社的扩股中,将吸纳非贫困户入股,探索建立村集体红利共享新机制,为将来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陈发明)
作者:陈发明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青泥岭上蹚出脱贫好路子|黑猪_新浪财经_新浪网
青泥岭上蹚出脱贫好路子
青泥岭上蹚出脱贫好路子
青泥岭上蹚出脱贫好路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发明 在分红大会上,按照“每增收1万元奖励300元”的奖励办法,火石村和硬湾村的“致富能手”和“增收新星”们戴上大红花领到了奖牌和奖金。 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青泥岭深山里的在树上、崖上养蜂的古老方法为贫困村带来。 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甘肃徽县运用“三合三分”合作社运营机制,整合贫困村发展产业的资金、人力、资源,使合作社的领导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监事会监督权与理事会经营权分离、合作社资金管理权与使用权分离,使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加快脱贫步伐蹚出一条好路子 “青泥黑猪合作社盈利19万多元,每1000元的股份可得红利310元”“龙崖老巢蜜合作社盈利近17万元,每1000元的股份可得红利368.5元”……2月4日,甘肃徽县大河店镇火石村、硬湾村的股民分红大会正在举行。当两个合作社的负责人喜气洋洋地公布盈利分红数字时,人群中响起阵阵掌声。 位于秦巴山区的甘肃徽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大山里的徽县人一直苦苦寻找着脱贫之道。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为此,县财政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村产业,为每个村配置20万元的产业发展启动资金。”徽县县委书记王强告诉记者,这笔资金用于让全县的每一个村都确定一项主导产业,至少建成一个有活力有前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撬动农村资本,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党支部是“发动机”: 绿水青山物尽其用,富能贫弱人尽其才 20万元资金对扶持一个产业来说并不算多,怎样才能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负责帮扶火石村的徽县县委组织部在调研中发现,村里的致贫原因竟然是地多:人均4亩多山地,种玉米小麦,卖不了多少钱,还得天天守着。同时,村“两委”班子在村民中威望不高,2016年10月,县委组织部第一次到村里开村民大会,只来了村干部和三四个村民。 怎么才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带领群众在家门口挣钱呢?经过多次调研,反复和村社干部、群众交流沟通,徽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永成认为,办合作社,养山里土生土长的青泥黑猪是个路子,“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找几个能人大户办,要让群众都参与进来”。 2016年11月份,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徽县县委组织部将县上2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注入火石村党支部,作为村集体的股份,其中1.5万元给15户贫困户按照每户1000元配股,村集体入股18.5万元。有了启动资金,合作社吸引包括贫困户在内的33户村民入股,股金达到了30多万元。 在青泥黑猪养殖合作社理事长袁碧刚看来,这种入股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抗风险能力强”。 有了好模式,还得找准好路子。放养土猪,绿水青山间的山坡地成为天然养殖场。同时,养猪劳动强度不大,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又成为最便捷的劳动力。这样既盘活了贫瘠的土地资源,也改变了种植结构,还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 “家里8亩山地流转给合作社,我又在这里打工,一年下来有近万元的收入。”贫困户吕小红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自己又受过伤干不了重活。合作社成立时,她和丈夫凑了2.9万元入股,村里给她家配股1000元,总共3万元股金,“这次分到了9300元的红利”,吕小红说。 新机制是“润滑油”: 资金资源人力合而为一,控股经营监督三权分置 发展集体经济,最怕的是村干部上下其手,最终能人大户“吃了肉”,普通群众“只喝汤”。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徽县在火石村探索出了“三合三分”合作社运营机制。 所谓“三合”,就是整合贫困村发展产业的资金(帮扶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农户资金)、人力(基层组织、党员群众、能人大户、帮扶工作队)和资源(土地资源、物产资源、生态资源、技术资源);“三分”则是合作社的领导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监事会监督权与理事会经营权分离,合作社资金管理权与使用权分离,明确了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的关系和职责。 在这种运营机制中,村“两委”相当于企业里的“董事会”,负责决策和领导;合作社理事长扮演“总经理”的角色,负责日常运营和管理;由普通股东组成的监事会不仅监督理事会履职,还积极发现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5岁的火石村贫困户王菊林从来没当过村干部,但是对合作社的事情格外上心,平时养殖区里发生的大小事他都盯着。“我既是股东,也是监事会成员,合作社办好了,我们大家都受益。”一年多的运行,让王菊林对合作社理事会的工作非常满意,当初入了2000元的股份,加上给贫困户的1000元配股,这次他分红了930元;村集体的分红中,还有给每个贫困户的1600元的再分配,“过段时间,合作社要扩股,我根据情况还要再加点股份”。 记者在青泥黑猪合作社院子里的公示栏看到,运行一年的详细账目里,既有上万元的饲草料支出,也有几分钱一根的螺丝钉花费。袁碧刚告诉记者,作为理事长,他的资金支配权限只有500元。500元至5000元之间的支出,要理事会和监事会开会决定;5000元以上的支出,需要开股民大会商议。 “正是这样公开透明的机制,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袁碧刚说。 绿品牌是“加速器”: 化腐朽为神奇,变劣势为优势 将近乎绝迹的黑猪养成产业——一年多来,火石村的青泥黑猪合作社通过网上认购、现场认订等方式,共出售商品猪69头,除去成本,盈利19.46万元。在预留发展基金后,股民分红12万多元,村集体分红5.7万元。袁碧刚介绍说,股民平均分红4107元,其中贫困户户均3132元。 2017年3月,受到群众认可的火石村模式被复制到青泥岭更深处的硬湾村,青泥岭龙崖老巢蜜合作社在这个贫困村成立。村里以前的致富能手高志军放弃自己的生意,回到村里被推举为合作社理事长。 “村里林深草密,蜜源丰富,祖祖辈辈养土蜂,但是没有形成产业。”高志军带领大伙儿挖掘养蜂历史,恢复了在树上、崖上养殖中蜂的古老方法。不到一年时间,合作社共发展股民67户,截至2017年底,合作社共发展中蜂1500多箱,产蜂蜜4542斤,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群众散养中蜂500多箱。 在积雪未融的青泥岭山路上,记者几经辗转终于看到了架在高高树杈间的蜂箱,这种养蜂古法,为村里“酿”出了脱贫新策。从日第一笔网络订单产生以来,到去年年底,硬湾村的龙崖老巢蜜合作社实现线上线下销售总额16.4万元,同时,还帮助散养土蜂的村民销售价值20多万元的土蜂蜜。 硬湾村村委会主任刘辉林告诉记者,以前20元一斤的土蜂蜜经过改良养殖方法提高了品质,卖到了60元一斤。不到一年时间,村里有18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带动下实现了脱贫。今年,龙崖老巢蜜合作社将在县城选址,计划修建能够实现月产20吨的蜂蜜加工厂,为全县土蜂蜜生产提供服务。 在分红大会上,不仅每个股民都分到了自己的入股红利,两个贫困村的合作社还将村集体分红拿出一部分来,为村里过去一年的“增收新星”“致富能手”发放奖金。 为了让青泥黑猪和龙崖老巢蜜的品牌带动力惠及更多山区贫困群众,在分红大会现场,袁碧刚和高志军分别与同在青泥岭上的铁山青泥黑猪合作社、青泥岭树蜜稻坪合作社、阳山梁养殖合作社签订“社联社”协议。根据协议,几个合作社将共同享有青泥黑猪和树蜜品牌,在分头经营的模式下,统一品种繁育、养殖标准、质量监测、包装商标、产品价格等,动员吸纳更多的农户养殖青泥黑猪、生产青泥岭树蜜。 “这样一来,群众就不需要从头开始摸索养殖技术,单独跑市场、繁育种群,而是直接进入产业链条,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形成基地繁育、合作社养殖、集体和群众参与受益的局面。”刘永成表示,在合作社的扩股中,将吸纳非贫困户入股,探索建立村集体红利共享新机制,为将来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文章关键词: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三明: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粉墙黛瓦马头墙,小桥流水傍人家——风光清丽而不失乡愁,这是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组(第二路)成员们走进宁化县石壁镇杨边村的第一印象。
  行进在村中整洁的道路上,看着村民安逸自在闲聊,棚中白兰瓜硕果累累,田间稻谷丰收在望,葡萄架下绿荫浓浓,潺潺溪水绕村而过……很难想象,这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两年前还是房屋参差杂乱、河塘沟渠污水横流的模样。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当地干部按省委、省政府部署,牢牢抓住“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环境如何造、增收在哪里”等扶贫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不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不搞越俎代庖,不搞花架子,就是为了实现整村扶贫清源头、引活水,让大河小溪有“富源”。
  这活水,来自产业活。想要脱贫,产业先行。村里引进石壁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宁化群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山羊养殖项目,建起现代农业观光园,让村庄成为景区,让村民不仅生活在优美环境中,更能以此致富脱贫,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参与者、受益者。
  这活水,来自机制活。村里开展土地入股分红,并大胆尝试“扶贫资金量化折股”,让村民当起村里观光项目的股东,确保分红底线、按股分红。
  这活水,来自人心活。扶贫先扶志,不是“等靠要”,而是“拔贫根”,引导贫困群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助其提高发展能力,激发起村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找到彻底脱贫的源动力。
  身安、心安、有方向,民富、境美、有产业——富美乡村当如是,杨边村给出精准扶贫的成功样本。(记者 周琳)
[责任编辑:袁羽]
分享该新闻到微信朋友圈:1、打开手机软件“微信”--“发现”--“扫一扫”。2、对准左边二维码进行扫描3、识别成功后,弹出是否浏览该页面,点击确定。4、点击手机右上角分享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4月5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4月5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4月1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31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30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29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28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27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24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23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22日)青泥岭上蹚出脱贫好路子
在分红大会上,按照“每增收1万元奖励300元”的奖励办法,火石村和硬湾村的“致富能手”和“增收新星”们戴上大红花领到了奖牌和奖金。 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青泥岭深山里的在树上、崖上养蜂的古老方法为贫困村带来新希望。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甘肃徽县运用“三合三分”合作社运营机制,整合贫困村发展产业的资金、人力、资源,使合作社的领导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监事会监督权与理事会经营权分离、合作社资金管理权与使用权分离,使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加快脱贫步伐蹚出一条好路子
  “青泥黑猪合作社盈利19万多元,每1000元的股份可得红利310元”“龙崖老巢蜜合作社盈利近17万元,每1000元的股份可得红利368.5元”……2月4日,甘肃徽县大河店镇火石村、硬湾村的股民分红大会正在举行。当两个合作社的负责人喜气洋洋地公布盈利分红数字时,人群中响起阵阵掌声。
  位于秦巴山区的甘肃徽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大山里的徽县人一直苦苦寻找着脱贫之道。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为此,县财政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村产业,为每个村配置20万元的产业发展启动资金。”徽县县委书记王强告诉记者,这笔资金用于让全县的每一个村都确定一项主导产业,至少建成一个有活力有前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撬动农村资本,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党支部是“发动机”:
  绿水青山物尽其用,富能贫弱人尽其才
  20万元资金对扶持一个产业来说并不算多,怎样才能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负责帮扶火石村的徽县县委组织部在调研中发现,村里的致贫原因竟然是地多:人均4亩多山地,种玉米小麦,卖不了多少钱,还得天天守着。同时,村“两委”班子在村民中威望不高,2016年10月,县委组织部第一次到村里开村民大会,只来了村干部和三四个村民。
  怎么才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带领群众在家门口挣钱呢?经过多次调研,反复和村社干部、群众交流沟通,徽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永成认为,办合作社,养山里土生土长的青泥黑猪是个路子,“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找几个能人大户办,要让群众都参与进来”。
  2016年11月份,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徽县县委组织部将县上2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注入火石村党支部,作为村集体的股份,其中1.5万元给15户贫困户按照每户1000元配股,村集体入股18.5万元。有了启动资金,合作社吸引包括贫困户在内的33户村民入股,股金达到了30多万元。
  在青泥黑猪养殖合作社理事长袁碧刚看来,这种入股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抗风险能力强”。
  有了好模式,还得找准好路子。放养土猪,绿水青山间的山坡地成为天然养殖场。同时,养猪劳动强度不大,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又成为最便捷的劳动力。这样既盘活了贫瘠的土地资源,也改变了种植结构,还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
  “家里8亩山地流转给合作社,我又在这里打工,一年下来有近万元的收入。”贫困户吕小红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自己又受过伤干不了重活。合作社成立时,她和丈夫凑了2.9万元入股,村里给她家配股1000元,总共3万元股金,“这次分到了9300元的红利”,吕小红说。
  新机制是“润滑油”:
  资金资源人力合而为一,控股经营监督三权分置
  发展集体经济,最怕的是村干部上下其手,最终能人大户“吃了肉”,普通群众“只喝汤”。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徽县在火石村探索出了“三合三分”合作社运营机制。
  所谓“三合”,就是整合贫困村发展产业的资金(帮扶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农户资金)、人力(基层组织、党员群众、能人大户、帮扶工作队)和资源(土地资源、物产资源、生态资源、技术资源);“三分”则是合作社的领导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监事会监督权与理事会经营权分离,合作社资金管理权与使用权分离,明确了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的关系和职责。
  在这种运营机制中,村“两委”相当于企业里的“董事会”,负责决策和领导;合作社理事长扮演“总经理”的角色,负责日常运营和管理;由普通股东组成的监事会不仅监督理事会履职,还积极发现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5岁的火石村贫困户王菊林从来没当过村干部,但是对合作社的事情格外上心,平时养殖区里发生的大小事他都盯着。“我既是股东,也是监事会成员,合作社办好了,我们大家都受益。”一年多的运行,让王菊林对合作社理事会的工作非常满意,当初入了2000元的股份,加上给贫困户的1000元配股,这次他分红了930元;村集体的分红中,还有给每个贫困户的1600元的再分配,“过段时间,合作社要扩股,我根据情况还要再加点股份”。
  记者在青泥黑猪合作社院子里的公示栏看到,运行一年的详细账目里,既有上万元的饲草料支出,也有几分钱一根的螺丝钉花费。袁碧刚告诉记者,作为理事长,他的资金支配权限只有500元。500元至5000元之间的支出,要理事会和监事会开会决定;5000元以上的支出,需要开股民大会商议。
  “正是这样公开透明的机制,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袁碧刚说。
  绿品牌是“加速器”:
  化腐朽为神奇,变劣势为优势
  将近乎绝迹的黑猪养成产业——一年多来,火石村的青泥黑猪合作社通过网上认购、现场认订等方式,共出售商品猪69头,除去成本,盈利19.46万元。在预留发展基金后,股民分红12万多元,村集体分红5.7万元。袁碧刚介绍说,股民平均分红4107元,其中贫困户户均3132元。
  2017年3月,受到群众认可的火石村模式被复制到青泥岭更深处的硬湾村,青泥岭龙崖老巢蜜合作社在这个贫困村成立。村里以前的致富能手高志军放弃自己的生意,回到村里被推举为合作社理事长。
  “村里林深草密,蜜源丰富,祖祖辈辈养土蜂,但是没有形成产业。”高志军带领大伙儿挖掘养蜂历史,恢复了在树上、崖上养殖中蜂的古老方法。不到一年时间,合作社共发展股民67户,截至2017年底,合作社共发展中蜂1500多箱,产蜂蜜4542斤,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群众散养中蜂500多箱。
  在积雪未融的青泥岭山路上,记者几经辗转终于看到了架在高高树杈间的蜂箱,这种养蜂古法,为村里“酿”出了脱贫新策。从日第一笔网络订单产生以来,到去年年底,硬湾村的龙崖老巢蜜合作社实现线上线下销售总额16.4万元,同时,还帮助散养土蜂的村民销售价值20多万元的土蜂蜜。
  硬湾村村委会主任刘辉林告诉记者,以前20元一斤的土蜂蜜经过改良养殖方法提高了品质,卖到了60元一斤。不到一年时间,村里有18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带动下实现了脱贫。今年,龙崖老巢蜜合作社将在县城选址,计划修建能够实现月产20吨的蜂蜜加工厂,为全县土蜂蜜生产提供服务。
  在分红大会上,不仅每个股民都分到了自己的入股红利,两个贫困村的合作社还将村集体分红拿出一部分来,为村里过去一年的“增收新星”“致富能手”发放奖金。
  为了让青泥黑猪和龙崖老巢蜜的品牌带动力惠及更多山区贫困群众,在分红大会现场,袁碧刚和高志军分别与同在青泥岭上的铁山青泥黑猪合作社、青泥岭树蜜稻坪合作社、阳山梁养殖合作社签订“社联社”协议。根据协议,几个合作社将共同享有青泥黑猪和树蜜品牌,在分头经营的模式下,统一品种繁育、养殖标准、质量监测、包装商标、产品价格等,动员吸纳更多的农户养殖青泥黑猪、生产青泥岭树蜜。
  “这样一来,群众就不需要从头开始摸索养殖技术,单独跑市场、繁育种群,而是直接进入产业链条,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形成基地繁育、合作社养殖、集体和群众参与受益的局面。”刘永成表示,在合作社的扩股中,将吸纳非贫困户入股,探索建立村集体红利共享新机制,为将来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发明)
( 09:15:35) ( 10:37:59) ( 09:10:33) ( 10:09:4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泥何盘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