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用英语怎么回答 看到你之前回答一个关于自主考试的问题 可以跟我说说自主考试主要考什么、技能测试需要准备什么吗

我的图书馆
水晶苍蝇拍微博问答
网友问:水晶兄好,今早看到您开通微博问答,很高兴能有机会直接向前辈取经学习。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资本市场,总共也就20多年的历史,和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美股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包括基本制度设计、监管体制规范、市场参与者构成等等。虽然A股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A股中仍然有极少数向您一样纯靠投资能取得理想收益的投资者。有几年投资经验的人都知道,股市分牛市、熊市、震荡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然而您作为过来人和悟道者,能否分享:牛市、熊市、震荡市的典型特点以及普通小散如何在这三个阶段操作才能取得收益最大化?谢谢。
水晶苍蝇拍: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从来不认为a股的不成熟是个问题,相反我认为未来“成熟”的a股才是赚钱越来越难,大家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从历史来看A股虽然阶段性的价值偏差极大,但中长期的价值反映是高度有效的,有效性不逊色于美股。这种特性就为理性的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更高的投资效率,所以过去的20多年投资收益上百倍真的不算什么的,但真到了完全成熟的市场下,大家将会体会到获得25%的复利会有多困难。
你说的小散投资秘诀,其实我可以给一个相反的失败秘诀,就是你一直提醒自己是小散,一直提醒A股是赌场,那你就必输。相反,你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于理性投资人,把A股作为一个投资的平台,才有成功的可能性。至于市场的各种阶段和趋势,其实大多都是自说自话。站在投资的角度,只有低估,合理,高估三种状态,赚钱秘诀很简单:低估多买,拿着别乱动,高估卖出,你一定赚钱。再此基础上,要想获得超额收益,就需要你不但低估多买,还需要买好东西,后面的拿着别乱动和高估卖出不变。所以你看,要赚钱很简单,真正的低估和高估往往是一目了然的,傻子也知道05年和08年12年低估吧?关键是情绪管理。而要想获得超额收益就难了,你不但需要情绪管理更强大,还需要有慧眼了,知道什么是好东西。
好了,至于你说的“收益最大化”,讲实话这就是个陷阱。最大化很简单啊,就是低估买最好的东西同时上10倍杠杆嘛,对不对?但问题是我们都是凡人,都有错的时候对不对?所以你要考虑一下了,是追求最大化但不惜赔光,还是追求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获得一定超额收益。你说要想又要本金安全又要收益最大化,恩,其实我也想知道这个答案,而且这个答案的价值肯定在1000万以上。
所以简单讲,常识+情绪管理就能赚钱,常识+情绪管理+专业眼光就可能超额收益,在此基础上如果敢赌又命够好可能就收益最大化了,敢赌又命不好...那也不能怪社会对吧。
网友问:老师,据你的商业洞察力,未来5~7年,什么行业将会诞生更多的未来优势型企业。按目前我们国家的体制机制,会不会阻碍更多优秀民企的发展。谢谢!
水晶苍蝇拍:我们讲的未来优势或者竞争优势,不是行业性的。行业只有景气不景气,或者发展速度或者供需格局等等共性的因素。所谓的竞争优势都是基于个体的,比如空调行业你看很多都是亏损的,规模上不去就不行,但格力美的这么多年却发展很好,所以,景气是行业性的,优势都是个体的。这是其一。
其二,未来优势型公司最重要的就是看R,N,G三个因素的发展趋势。ROE是否有趋势性的上升能力?也就是判断其目前的经营周期是否尚未到达顶点。N就是看其需求的景气区间是否有较强的持续性,或者是其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后能带来较为持续的良好经营水平。G就是看其能不能借助增发等资本手段不断扩大资本规模,并且在更大的资本规模水平上保持良好的ROE水平。具体请复习《股市进阶之道》的第11章。
你说的体制问题非常泛泛,其实每个国家都有体制问题,表现方面和轻重不同而已。就经济发展来看,我认为民营企业不会被体制问题限制住,一定会成为我国经济最重要的主体。事实上这点你从近2年的市场融资情况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了。国企壮大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历史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会停下发展变化的脚步。历史不会停下脚步,我们的观念和思维却很容易停下,这也是为什么财务自由注定只是极少数人才能获得的原因之一。
网友问:老师好,请问,如何评价贾跃亭在电视,手机,汽车上的战略?乐视生态是否属于未来优势型?(问题不针对乐视网上市公司)
水晶苍蝇拍:坦率讲我对乐视没有很深入的研究,好在你的提问说并不一定要针对乐视网上市公司,我理解为对乐视这类布局非常宏大的公司怎么观察的问题。首先可以注意到乐视确实是一个非常进取而且曾经超越了市场对其的阶段性局限认识的公司,最开始它不过是一个视频播放平台而且当时普遍版权意识淡薄,对其花大价钱购置版权的行为颇多不解。但事实证明这步走的相当高明,并且与乐视电视形成了较好的生态效应,从这一点看乐视确实具有很好的商业创新思维和高效经营的特征。
但慢慢的它的涉足领域越来越大,手机甚至汽车都开始进入了它的版图,而且都推进的相当快。从好的方面来讲它能够不断的创造新的预期,而且都是大预期,股市很多时候是对预期的交易,所以很长时间里乐视都是最热门的概念龙头。但另一方面,我们说预期和故事,毕竟与基本面投资还是差距很大。以未来优势型公司为例,“未来”并不是说梦想越大越好,关键是“优势”。目前我们来看,乐观除了视频与电视能形成较紧密的生态优势关系外,手机和汽车上的优势在哪里呢?甚至可以这样说,手机和汽车本身其实就不是个很容易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行业,在很多时候这种行业的周期因素要远强过优势因素。特别是乐视目前面临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竞争对手都异常强大,手机里的苹果,三星,华为;新能源里的老牌汽车厂商、特斯拉、比亚迪等电动汽车新贵等等,乐观做这些行业的优势是什么?说实话看不到。第二,智能手机正在进入成熟市场阶段,中国的汽车市场也告别了粗放快速增长阶段(当然新能源车这块增速还很高),增量小了以后存量厂商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这将造成经营和现金流上的更大压力。第三,乐视开始遇到现金流的麻烦,它开始需要和时间赛跑了。
所以所谓的未来优势型公司,并不是看谁画饼最大谁最敢干,而是看其当前所见的优势能否在未来带来较高确定性的更大的回报周期,其ROE是否具有趋势性的向上抬升的逻辑。
总得来讲乐视这种公司是属于典型的高风险类别,谁也不能说它一定失败,但确实看不到其高成功率的扎实逻辑基础。这种公司容易大胜或者惨败,这是由其公司性格导致的,这点在投资上也是类似的。
网友问:希望通过投资实现财务自由,请问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个人基本情况,一名普通上班族,今年28岁,年薪18万,目前有存款30万及一套商品房(每月还贷3000元),目前没有其他经济负担。
水晶苍蝇拍:既然你花了钱我肯定讲实话。第一,实现财务自由注定是少数人,通过股票投资获得财务自由注定更少,这不是主观愿望能决定的。所以呢,当做一个理想和目标是可以的,但不要太执着,要知进退留后路。讲真我自己在职业投资的前几年都是留退路的。
第二,你今年28岁年薪18万,如果在一线城市算一般,在二线及以下还是不错的。但是你有房贷,这是个需要稳定现金流的需求,然而不巧股票投资的现金流非常不稳定。这也就决定了,你不能扔下工作用大部分精力去搞股票投资。而且你28,薪资也还过得去,这么早放弃事业去搞毫无基础的股票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完全不匹配。所以你保留工作并且继续努力实现事业上升是必须的。
第三,你目前存款才30万,距离财务自由的第一阶段“工作自由”都还差太多,工作自由需要流动资产10%的收益就覆盖起码2-3年的家庭财务支出(而且30岁以后你会进入家庭开支上升阶段,这点要预估充分),距离财务自由的后面阶段差得更多。也就是说,如果你以30到50万为投资起点,需要起码翻10倍以上才能达到工作自由阶段。而第二条已经说了你得兼顾工作不能扔,所以这相当于你用业余的一点时间、用很少的本金、用目前并不扎实的投资知识,需要去获得10倍的超高收益率——我觉得短期而言,除了撞大运好像没有特别逻辑化的实现条件。
我个人建议,你把财务进阶分几步走:第一步,3年里事业要冲刺,同时做到高储蓄率+持续的投资学习和小仓位的实践试错,试错的目标是不亏损。这样3年后第一看事业有没有打开局面,第二假设每年可存款10万可投资资金上升到了60万,同时又具有了3年的学习实践试错的经验;第二步,3年里仔细思考事业是否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投资倾向于较高集中度获取超过指数的收益,这时顺利的话你的60万本金起码应该翻1倍(3年复利25%)加上新的储蓄达到150万,不顺利的话6年也够看清自己是不是适合做投资了;第三步,实现工作自由,这时候投资继续3年25%复利为目标达到300万以上,然后需要做一个重大的决策就是未来事业和投资到底走哪条路。
这样过去10年,你也就是38岁,顺利的话已经站在一个新的人生观看了,300万初步达到工作自由标准,但投资依然压力较大。37岁事业能不能上去也基本清晰很多了。换句话说,财务自由虽然还需要至少10年的努力(能50以前实现财务自由的,其实都是幸运儿),但至少开始看得见出口了。
确实挺麻烦的,但目标既然高,规划和执行怎么可能轻松?没有这个觉悟,就放弃财务自由的梦想吧。
网友问:仓老师你好,请问一笔交易你平均会持有多长时间?对于失败的交易你是怎样止损或者以何依据退出的?请你给推荐几本学习股票投资知识的书籍?
水晶苍蝇拍:无论是平均持有时间,还是交易策略(比如是越跌越买,还是跌了就止损)都是依照这笔交易之前的定性来执行的。我的核心仓都是执行买入并持有的策略,因为我主要瞄准的是未来几年经营态势会向好,当前价格也比较合理的对象,这种时候一旦买入就不打算做短期交易。如果下跌正好执行越跌越买的策略。但有两种例外:
第一,是某些小交易本来就是赌着玩玩,或者属于试验仓买点儿再灵活处理的。这种可能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和资金分配的需要,随时做一些调整。但这部分实在比例太小,纯属娱乐性质多些,而且近2年基本已经不玩了。
第二,就是核心仓位判断错误,有证据表明对其基本面或者估值的判断出现了重大失误,这种时候快速止错是关键。
交易的退出策略也比较简单,就是高估的时候或者有更好标的替换的时候卖出。这里说说高估,表明来看很好理解,实际上根据对象的不同对高估的判断也差别较大。对于稳定增长型但业务周期已经进入成熟期的公司,回到历史估值中枢或者即便合理范围可能就卖出了;对于典型的周期性公司来说,在其业绩爆发最强估值看起来很低时候,恰是其高估卖出的合理区间;对于持续增长型,业务未来还有很大发展余地,ROE依然处于持续爬升过程的公司(也就是未来优势型),除非出现极高的估值否则一般不做大的减仓处理(但可能会在其涨幅较大后,为了降低单个股票波动的影响,而卖出一部分平衡其仓位结构,同时也降低长期押宝的风险)。总得来说涉及交易这种事情,定性都是最关键的,不要试图卖在最高买在最低,赚区间内把握最大的那部分钱就好。
学习股票知识的书籍,如果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可以分为基础层,专业层和智慧层三部分。我以下的推荐只是我看过的里做的推荐,并不代表没有其它好书了,你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的特征自己在网上结合大众评论选择其它的好书。
【基础层:主要是了解最基本的股票、公司财务和企业经营层面的知识】
《明明白白看年报》袁克成版,《财报像本故事书》《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经营分析与评价》东北大学出版社,《为什么雪球滚不大》我觉得都不错,这层次主要是了解最重要的财务指标,以及这些指标在企业经营判断层面的应用,不需要达到财务人员水平,重点是学会从经营和风险的角度来看财务数据,并且初步理解价值投资理念
【专业层:深刻了解价值的来源,并且熟练掌握公司经营分析、价值评估的模式】
《价值:公司金融的四大基石》,很好的解释了价值的来源和价值的毁灭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对主要投资方法和不同投资机会的总览能少走很多弯路
《邓普顿较你逆向投资》,逆向投资大师的实践经历能让我们穿越历史
《巴菲特的护城河》,可能依然是目前为止对护城河理论最完整的阐述
《股市进阶之道》《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本人拙作不敢与上述佳作比较,但从小散到职业投资10年的过程中曾经的迷茫困惑都与大家一样,所以可能更针对性。前者是帮助初学者梳理和建立投资思维和整体思路,后者是用案例和模板手把手帮初学者掌握公司投资价值的概要分析。
【智慧层:从历史和大师们的思维中去获取智慧,可能没有具体问题的针对性,但确是投资信念的根本来源】
《股市长线法宝》《投资者的未来》,穿越历史和波动的迷雾建立更长期的视野
《投资最重要的事》,在投资中曾经迷惑和纠结的一切几乎都在这里能寻到解答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没有一个字说股票,但所有股票书籍中谈人性的书加一起都不如这本。当然《三体》我一直认为是《乌合之众》的科幻版,同样推荐。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对冲基金风云录系列》,以上都以理念和理论为主,但没有比华尔街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以及故事的主角后来的反思更能触动人心了
《穷查理宝典》,关于投资、商业甚至是人生,都能从中受益良多
可能还有很多经典书籍被遗漏了,但我说过我只是就我读过的之中做推荐。也有一些圣经级别的书我没有列出来,但既然你是问我的真实推荐,我就只推荐确实对我有巨大触动的书而不是把高大上的都列上好装逼。
总得来说,我认为投资阅读本身不是目的,也并不用以饱览群书为追求。论读书本身,你可能永远读不过一个老教授或者读书馆管理员,但最重要的不是读得多,而是思考,是融会贯通,是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高效的学习。
网友问:水晶老师,看了您的一些文章,很有收获!有个疑问:您是价值投资,决策时是不是只考虑个股的估值,而不在乎大盘是涨还是跌、是牛市还是熊市?选好个股后,您是一次建仓还是分批建仓?请解惑,谢谢!
水晶苍蝇拍:原则上来说如果真找到了估值理想赔率非常好,同时获胜概率又很大的对象后,是不需要在乎大盘的涨跌的。但实际上,真正这种机会首先就不会出现在大牛市的高峰阶段,而往往是出现在熊市的中后期阶段。特别是作为一个投资组合来讲(比如10支股票构成),要想大多数的持仓都达到这种很好的赔率(也就是你说的个股估值较低),只能是市场普遍比较低迷的时候才有这种机会。
但个股的决策不代表整体的投资决策,投资中还是会考虑市场系统性高估和低估的因素,但这种考虑不是以预测市场未来涨跌为前提,而是根据常识和市场整体风险机会比的大小来做客观的判断。个股是决定买卖,整体是决定总仓位。如果关注的多个股票都进入到很好的交易区间,那基本也说明市场整体进入了可以忽略系统性风险的区间,这就是个体与整体达到共振,属于大机会来了。
关于个股的建仓我没有诸如每次应该买多少,应该买多少次,以及每次之间应该间隔多少的僵硬的标准。一般来说,如果是认为市场系统性风险不高,整体是周期向上的阶段,那么会买得力度大些,一个股票经常1,2次就买足仓位了。如果判断市场系统性风险还是较高,但某个个股跌到了我的心理价位,那么会比较谨慎的多次拉开间距买入。比如会在预估按照谨慎估值算当年不容易赔钱的价位先买5%,再到谨慎预估当年能赚20%的时候买10%,如果到达我认为的极低点可能就一次买全了(指的是给这个股票配的仓位)。
总得来说交易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种模式都有其弊端。比如谨慎的每次买很少,拉开间距,很难受重创,但往往好东西也不容易买到买足。相反买的坚定快速,容易买足,但承担的波动可能也大。最根本的还是你对整体形势的判断,以及对个股性价比的判断,还有就是你问问自己是更怕错失机会还是怕波动加剧。这些问题清楚了,该怎么买自然也就不容易纠结了。
网友问:老师,您好! 我的提问是:持有股票的全部收益来自三个方面,1.股票市值的增长 2.股票净资产收益率大小 3.股票净利润的增长。老师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哪几项呢?谢谢!
水晶苍蝇拍:其实你说的股票收益来源是有问题的,股票收益基本上只来自于2方面:1,市值增长;2,分红收益。其它你说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是净利润增长的结果,而净利润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带来收益。比如一个公司每股收益从1块到1.3增长了30%,但期间的估值从60倍下降到了30倍下跌了一半儿。
虽然分红收益率也是股票的收益,但不矫情的说没有哪个专业投资人是靠这个活着的。能达到5%分红收益率的公司已经很少,但基本是这个水平对专业投资人来说显然是不让人满意的。所以我的收益当然主要是来自于持仓股票市值的增长。
你只问了这个问题,我都觉得花300块太贵了,所以我补充一下如何获得市值的增长。市值是净利润与估值相乘的结果,所以你要获得市值的增长的上策是找到净利润能提升,并且估值也能提升的对象,就是戴维斯双击;中策是找到净利润能提升,估值至少不降低的对象;下策是能找到净利润持续上升,估值虽然会下降但能通过时间消化的对象。最下下策,是买了估值将大幅下降,利润又面临下滑的公司,那就是戴维斯双杀。
所以学会识别公司经营态势,和懂得利用市场先生的错误定价,是获取超额收益的关键。
网友问:水晶哥哥,你好!作为价值投资者,请问你选股的标准有哪些?怎样判断股价是否合理?谢谢!
水晶苍蝇拍:讲实话,这个问题既可以两句话解释也可以写一本书回答。我用比较通俗的话解释一下。我选股的基本标准是要赚钱,根本标准是要大概率的能赚钱,更重要的标准是能大概率的赚较多的钱,最核心的标准是?能大概率赚较多钱的同时把风险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
以上绝非废话而是选股思考中的逐步递进关系,核心是概率和赔率。要想提高概率,最重要的是选择优秀经营并且市场供需格局较好的公司(可参考《股市进阶之道》第七章,以及《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的经营指标分析模板),选择了好的公司你最差的结果是输时间而不容易输钱;要想提高赔率,要善于利用市场先生发神经的市场无效阶段,核心是耐心和理性。赔率是让你的短中期收益获得保障的关键。做好以上两点,短期和长期你就都不容易赔钱了。
具体选股的指标并没有一套“黄金算式”,不同的生意模式和经营特点看的侧重是不一样的。价值型主要看便宜和硬资产,成长型主要是经营周期的定性;重资产的要关注产能节奏和市场需求节奏的匹配,轻资产的更注重无形资产壁垒的研究(这些在《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中有更详细的分析模式可供参考),都不一样的。唯一都绕不过去的,都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净资产收益率ROE。重点是分析ROE的特征及未来发展态势,分拆财务杠杆、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各自的演变逻辑。
股价是否合理本身是非常主观的,同样没有黄金算式。同一个公司,放在两个同样优秀的投资人面前,是否合理或者低估都可能产生严重分歧,因为这里涉及大量的假设,某一两个假设的判断不同结论就会不同。但大的原则是可以依靠的:第一,要先找对坐标,它是成长股还是价值股,是长期优势型还是周期性股,坐标不同判断完全不同(比如同样的25PE含义就差别巨大);第二,在正确的坐标系上,你去翻翻它自己,或者它同类公司在市场牛熊期间的估值区间,靠近其估值下沿的当然就更接近安全些(前提是它的经营没有发生质变,比如上轮熊市它25PE是大底,但上次它还是成长初期,现在已经接近成熟期甚至开始衰退了,就没有可比性)。具体涉及估值指标的常见应用,还是推荐参考《股市进阶之道》的第11和第15章,这两部分读懂,不敢说成为估值高手,大的错误是不太容易犯的。
所以总的来说,估值这种事儿是最投资里最艺术的部分,不要试图找到简单的公式。定性永远是最重要的,估值指标的具体定量需要多角度去衡量,结合当下和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去进行推演,最终的交易价位还需要考虑到你对安全边际所留的余量大小。
希望没把你绕晕。如果有点儿晕,请详细读我上面推荐的阅读部分,然后再回来看这个3遍。如果已经有了3年以上的实践经验,也做了上述阅读后还看不懂,建议自己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适合做投资,实话。
网友问:李老师新年好,请问李老师像您这种资金量相对比较大了,在目前的大盘估值下除了配置股票外还会配置像银行理财或P2P这些吗?另外对资金不大,比如百万左右的小散,您觉得目前的股市估值下大方向方面有什么建议?非常感谢!
水晶苍蝇拍: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资金是一个既需要考虑又不用考虑的问题。说不用考虑,就是5个亿以下的资金量对于基本面中长线投资人而言,基本不存在流动性或者风格上的麻烦,根据中登的数据a股中千万以上资金量的账户只有几万个,估计上5亿的寥寥无几,所以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不需要从资金量的角度去考虑要不要分散资产配置的问题。就我个人来说,除了生活费以外几乎所有的流动资产都在股市里,当然我指的是目标市场都是股市,但可能阶段性的持有不同比例的现金。在持有现金的时候,一般只是做逆回购、打新、银行R3级别以下流动性较好的现金理财产品,不会参与任何所谓高收益预期的理财,比如P2P或者信托。因为对我而言,收益最高的就是股票,没有很好机会的时候持有现金的目的是保障安全和流动性,而不是收益率。
说需要考虑,是因为不同的投资的情况和不同的阶段资金量的变化可能导致策略上的一些调整。比如你说的百万资金左右的朋友,如果说您的这部分完全是闲钱,而且工资性收入或者打理的生意还是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并且您的事业未来上升预期还不错,那么我建议您把钱用来稳健理财,如果风险敏感度高就5成投资股票,5成配置银行理财产品。如果工作现金流很好,那么买个靠谱的私募或者专户理财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对这样的朋友而言,百万资金只要跑赢通胀长期获取略高于指数的收益就好,资产增值的主战场在事业上。
如果事业预期一般,百万现金是改变家庭财务状况的主要手段,那其实比较麻烦。因为这些资金要滚大需要相当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比如需要翻3-5倍才有明显改善,翻10倍以上才有质的改变),需要寻求很高的收益弹性,而且倾向集中投资。这种目标下,要么你能找到持续高业绩增速的企业,要么需要估值出现高倍数的提升,而这两个目标你都很难在目前的大蓝筹身上获得。但寻找由小到大的优质成长股,难度确实很高。
所以说到底,什么才是好投资取决于你的财务状况和心理预期以及相匹配的能力特征,并不存在对所有人都好的投资建议。我个人建议,百万资金的状况,远不足以忽视主业发展而寄希望于股市,最好再给自己几年时间一边坚持主业发展一边积累投资经验。目前的股市估值,说实话是个高手市场,赚大钱渺茫,赔钱和赚钱机会各一半,需要较好的价值发现能力的操作节奏感,对新手而言学习为主别抱太高预期。
网友问:李老师,您好! 请问在目前整体市场仍不低估的情形下,如何动态平衡和控制股票的仓位?另,个股买卖点上,您是否还采用技朮分析来优化?谢谢!&
水晶苍蝇拍:首先感谢兄弟的题头照片,很有一种文革大字报的霸气^^。
我觉得这个问题隐含两个假设条件:第一,整体市场不低估;第二,需要动态平衡控制股票仓位。我们分别来看。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目前的市场是否低估站在不同的周期来看可能答案不同,整体而言肯定没有12年底那种时候的估值低,但也确实说不上很高,眼光放2,3年来看的,是可以投资的区间,但不属于绝对的大机会区间。
第二个问题我个人是不做什么动态平衡的,我的价值观是找经营态势向好,业绩逻辑比较清晰可持续的公司,然后有便宜的价位就买入,有更便宜的价位就继续买,直到买足。假设买了一堆公司后,除非我当初的买入逻辑是错误的,否则是不会根据短期的上涨就去做新的仓位平衡的。真正的好投资机会其逻辑起码能支撑几年,因为一点儿上涨就卖出然后买个看起来估值便宜的,这种所谓的动态平衡我个人觉得太关注短期波动,也有点儿投机取巧的嫌疑,我个人并不是很赞赏。当然短期的大幅暴涨另说,那有可能做些头寸的调整,因为我不想在一个股票上压太多的期望。
总得来说:1,要记住投资最终需要靠大格局的成功,动态平衡这种技术性手段不是不能做,但别混淆了主次关系。特别是如果你的选股价值观是找有成长性的好公司的话,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可选对象能换来换去的,动作频繁后往往让组合变得更平庸了。2,要不要动,动多大仓位的调整,没有统一答案,以让你自己感觉舒服为宜。舒服的标准是:不担惊受怕,能睡得踏实,对意外情况有后手(这个意外包括了意外下跌和意外上涨)。
最后对于个股的买卖点,是的,在交易阶段我是要看看图形的。当价值判断与图形达到共振时,我的决策会更利索一些。当价值判断很有吸引力,技术指标却很差的时候,我会相对谨慎些,买入的节奏可能会相对放缓或者更克制些。卖出也差不多如此。
网友问:拍子老师,当前全市场PE还处于十年历史的76%分位,全市场PB的十年历史63%分位,中小板PE历史74%,总感觉杀估值阶段还未到来,一直不敢把仓位加上去。请问当前几层仓位合适?
水晶苍蝇拍:前的市场状况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结论有所差别。整体可以肯定远不如12年最低点时的低估,但毕竟我们不是投整体(否则就买指数了),而是投个股。从2017年的业绩动态背景下来看,一些公司的估值已经可以说挺便宜的了,甚至有些公司的2017年动态估值已经比12年最低点时低(当然这里包含了对业绩预期的主观因素,但我观察的一些公司即便用相对保守的业绩去代入,也基本靠近了12年最低点时期的估值)。当然我同意还有不少概念股和没有业绩及经营逻辑支撑的股票还在半山腰以上呢,不过这类公司对我而言也没什么意义。
市场的底部是很难预测的,从经验来看,15年6月的大顶部到现在差不多快2年了,沪深300和创业板指的跌幅分别为-35.3%和-52.4%,期间的最大跌幅分别为-47.56%和-55%。如果按照08年的经验来看,距离沪深300的最大跌幅72%还是有较大距离的,但从估值来看沪深300却又不贵。这可能是很多人纠结的原因所在。即便是创业板,以2012年最低点585来算,假设最低点估值不变,但算上13到17年(预计)的板块利润增速,粗粗核算相同估值的大致点位在1600到1700上下。相对于1900点而言其实也并非很大的距离了。
这里的关键其实是业绩增长,如果市场有什么触发因素导致迅速出现快跌,我个人觉得跌幅可能会瞬间较深。但也不排除跌跌涨涨的折腾好几个月,到下半年的时候再跌我个人认为年度业绩预期已经切换,跌幅可能并不会很深。
我不是市场预测派,所以市场怎么走我也不知道。我个人是顺其自然,不预判只做反映。比如假设你看好的股票观察池有15-20个,重点可能是5-10个,如果这些股票普遍都较贵那就等着。如果其中有那么一些到达了合理标准(我的标准是买入后到年末很难亏钱,只有不是最悲观情景就能赚15%以上)那就先买些,如果继续下跌到令人满意的位置那就多买些,否则就继续等。如果关注的重点纷纷进入射程,那其实不用太看大盘你也能做出决定了。
这种情景下,重点公司纷纷都达到大致合理但未到大机会区域,你的仓位应该在4-6成上下,属于上涨也不错,下跌的未来预期回报更高的状态。如果实在都贵,那除了大仓位现金等也没什么好办法,毕竟股市本质上来说是被动的。
所以关键是三点:第一,要让自己舒服,推演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对策略,并且明确自己到底更不能忍受错过了机会,还是更不能忍受承担了更大波动;第二,关键是你要有靠谱可观测的股票池,它们才能给你更靠谱的感觉;第三,总体定性而言目前市场别幻想快速赚大钱,无论是市场下一步是用快速下跌换空间,还是用慢慢磨蹭折磨换时间,目前乃至未来1年多甚至2年,都应该持一颗平常心,你的决策不要只盯着今天,要瞄准2年后。
网友问:阅读公司财务报表时,怎样分析该公司ROE的构成,并推导出未来ROE的方向,高价值企业的ROE会有规律吗?
水晶苍蝇拍: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公司最综合反映运营能力的指标,而且通常能很好的反映生意的本质。ROE的分析主要是应用杜邦分析法,即将ROE的三个主要构成因子进行拆解: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我们要推导其未来方向和生意本质,就需要从这三个因子出发分别推演。
净利润率,影响这个指标的主要因素有:收入增长趋势,成本的变动趋势,毛利率的变动趋势,三项费用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构成。收入的增长趋势需要分析未来的供需和竞争格局是否向好,是否有看好的重磅产品投向市场或者打开新市场;成本的变动趋势要分析其当前的主要成本是什么,这部分原材料是否存在明显上涨和下降的可能,以及公司的产品定价机制能否转移这种成本上涨;毛利率除了成本变化外,还需要观察其产品结构中主力产品和新兴产品的结构占比、各个产品的毛利率情况,推演未来几年产品结构的变化导致的毛利率变动方向。如果公司的三项费用率占比很高,需要分析哪个费用的占比最高,以及这种高费用率是阶段性的,还是持续性的?或者有没有哪个费用会大幅的增长从而降低净利润率?
总资产周转率,影响这个指标最关键的一个是总资产的规模变化,另一个是营业收入的增长趋势。通过观察公司历史上景气区间和不景气区间的总资产周转率,可以判定当前公司所处的行业阶段。要仔细分析公司近期的增发项目,其当前虽然大幅降低了总资产周转率,但要评估其未来能否顺利消化产能并提升总资产周转率。
财务杠杆,主要是资产负债率的结构和变动趋势。通常来讲,高资产负债率(也就是高财务杠杆)推升的高ROE是高风险的。但例外的情况是,一些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是假负债,其负债主要是应付账款和预收款,基本没有有息的负债,这种高负债率反而是在产业链中强大的表现。
在《股市进阶之道》中,我曾将生意大致分为“高周转,低利润率”“低周转,高利润率”“杠杆推动型”三大类,每一类所对应要重点推敲的问题都不同。建议拿出来再好好复习一下第九章的第二节,里面有思路,有理论。而《公司价值分析》全本都是对上面几段话的案例式演示,有模板,有窍门。大概市面上把这个问题能再深入浅出说得更明白的教材,不多了。
最后,观察和分析ROE要注意连续的看,多看几年的数据变化,不要被景气高峰期的数据误导。一般来说,能连续多年(哪怕是当年业绩比较低迷)ROE在13-15%以上的,说明行业容易产生差异化壁垒且公司也存在较为稳固的竞争优势。另外,对于当前ROE接近30%或之上的,反而要小心,要看看是否是行业景气高点推动的,这往往说明一个景气周期的末期。但以上这些都是大致经验,并非铁律,最终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投资是没有什么简单的黄金算式的,它有趣和困难的地方正在于此。
网友问:现在持有较多现金如何面对这个通涨焦虑?周期股是否还有介入机会?虽然最近大涨,但如果面对2倍涨幅,现在30%也不算什么!现在每天看到的都是涨价,房价大涨也就算了,纸涨价,铜涨价,铁涨价,水泥涨价,几乎没有不涨的商品,堪称成功的供给侧改革。对应的是收入没有增加,关键是看现在的股票,用沪深300来看,高估不是,低估也不是,买也不是,卖也不是,特别焦虑,估计正常人最后都会焦虑的买入。
水晶苍蝇拍: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心情,因为大家都活在一样的环境里,通胀和财富增值的压力都是一样的。但我要说的是,投资或者说投资收益率是不关心我们的焦虑的,我们的主观需求和需要也是个投资的客观机会没有一毛钱关系的。投资能否有收益,只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投资最终能胜出的之所以只有极少数人,就是因为这些人面对着同样的焦虑,压力等等外部性情绪,依然能够保持理性,依然用同样一把尺子去衡量投资决策问题。你说的“面对2倍涨幅,现在30%不算什么”是逻辑成立的,前提是:第一,你确定未来还有2倍涨幅。这个你问我周期股是否有这样的机会,说实话周期股是投资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因为影响景气起伏的因素太多。我个人看不清这种机会,也从没在周期股上赚过大钱。第二,如果你对其未来看好并不在乎短期涨跌,是可以的,但做出这一决策的原因,一定是因为你自己研究了相关公司认为其价值所在,而不是因为通胀的压力和选择上的焦虑。在你焦虑的时候做出的决定,一般都会让人在未来某个时候后悔,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就目前的市场而言,我觉得应该放弃齐涨共跌的思维,而更多从个股去考虑问题。如果你觉得某个公司很有很有信心,不妨先买点儿。涨了高兴有收益,跌了也高兴正好可以补仓。为什么一定要么就是空仓要么就是满仓才舒服呢?
还是那句话,别因为焦虑做决定。通胀长期来看是财富杀手,但短期比如1-2年而言其实并不那么可怕。但投资上的错误和仓促决定,1年亏掉30%实在太容易了。当然这不容易,客服焦虑保持理性和冷静确实难。但如果不难,如果没有情绪的强大壁垒,哪儿来的超额收益呢?
最后,坦率讲真正能克服短期焦虑的,只有对自己的长期信心。如果有一套确信能长期战胜市场的投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你自然就会大幅的降低短期的焦虑。但这个从别人身上得不到,只能靠自己成长。这也是我说的,最贵的是什么?是不学习。我7年前就说过,学不学习每天看起来没啥区别的,但每年是有区别的,过5年再看可能是天壤之别。可惜,这话年年有人看,但大多数都是到了眼前就要用的时候才着急。
网友问:水晶兄,想知道您对港股市场怎么看?港股的分析逻辑与A股有何不同?港股自年后已经连续逼空上涨,站在目前时点上看全年,您对港股和A股的相对收益怎么判断?谢谢
水晶苍蝇拍:港股我只是泛泛的观察,并没有过交易。唯一一次决定较大资金买入是阿里巴巴,结果开户手续还没办完它宣布私有化了...坦率讲我觉得港股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有点畸形,两头在外(上市公司来自港外,主力资金也不是港本地的),而且所谓的成熟市场其实监管力度和强制信息披露比a股差远了。说到分析逻辑,公司级别的基本面分析我认为全世界的市场都不会有什么区别。但基于两市在品种的审美趣味上确实有不小差异,港股的小公司,冷门的业务要特别小心,冷门的小公司就更不能简单以“逆向”为追求。所以在投资策略上还是有一定差异,比如a股你基本上不用太考虑流动性的问题,但港股你就要考虑,特别是交易清淡的公司,你不仅要考虑分散持仓的问题,而且具体交易时还可考虑买入在右侧,卖出在左侧。
市场级别的分析来说,港股估值确实很低,但这不能与a股简单比较,这么多年的估值差必然有其内在合理性,不能从两市的估值差就简单认为港股投资价值更高。开年以来港股确实行情不错,恒生指数涨了9.85%了,但沪深300其实也涨了5.43%,差距并非很大。如果放长点眼光,同样以12年两个指数见底至今的涨幅,恒生指数涨了33.88%,而沪深300涨了65.98%(何况这还是a股里比较弱的指数),我觉得长周期的数据还是更重要一点。至于您说现在看看今年哪个收益会更好,我觉得对几个月的市场进行预测这大概是神的工作。而且如果你不是投资指数的话,那么也完全可能市场走势与具体个股走势背离。
所以,我觉得投资的最重要落脚点还是公司,如果有真正优秀又便宜的好公司好生意,哪个市场都可以去(毕竟现在开户交易比以前容易多了)。如果是基于不同市场之间的资产配置,也无不可,但不要以短期市场的涨跌来轮英雄。实际上,我一直讲a股其实是世界上最好的证券市场之一(过去20年为限可以把“之一”都去掉),未来10年只要中国经济转型持续推进,证券市场发挥主体融资功能定位不变,这种幸福的投资时代还将持续——还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我不清楚,但我知道足够获得满意的复利回报。
网友问:李老师,您好!请问您是不是还是按照《公司价值分析》253页的方法筛选股票,是否还用东方财富软件。我是用同花顺筛选的,我最大的困难是筛选出了股票,建立了股票池,但按照您的分析框架收集信息成了最大的障碍,很多问题没有找到答案就不敢投。您现在主要收集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如何可靠高效的收集信息。想问的问题太多,只299元不好意思再问了。再重读一遍您的两本著作,过一段时间再问您另外问题,万分感谢。
水晶苍蝇拍:客气了,我觉得有相关的问题不妨都提出来。好在我看您的描述大概了解困惑的主要还是筛选股票和搜集信息的问题。是的,我用的就是东方财富的Choice版本,其实用的功能很少,一般是定期会做一些数据统计(比如期间涨跌幅,估值等),然后就是查看个股的财务指标、研究报告,相关行业报告等。
你说的搜集信息的障碍,很多问题没有答案,我不知道具体是哪些信息呢?从我个人经验,个股研究所涉及的信息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生意属性相关信息,这就是《公司价值分析》的案例里第一页的“基本生意特征”表格,要填满这个表格可以从其财务报表中的各个地方获得(书中已经列出了详细的指标);第二,是案例中的“核心投资逻辑及业务分析”,这部分内容虽然很多,但分门别类后,里面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是可以从研究报告里获得的。当然有些关键的数据和信息,需要自己再查询核实,必要时需要与公司联系核实,如果有业内的朋友就更好。其它的内容也类似,我基本都是从研究报告和年报中寻找初步答案,然后根据其中的疑点去继续核实(比如参加现场调研、请教这方面比较专业的朋友等)。
讲实话,我个人的经验是,现在对公司的分析的难点真不是没有信息,大多数数据在研报行业报告里都能查到,少部分不清晰的信息可以通过与公司直接交流查证(或证伪),当然如果你有一个投资交流圈,或者专业知识比较互补的朋友圈,肯定是事半功倍。真正研究的痛点,在于了解哪些信息是高价值的,在于知道如何把这些信息碎片整理成价值要素,并且直接形成最终的投资决策,这些只能是自己的结论,就算朋友告诉你结论,买入和持有的信心还是要靠自己研究得来。当然这也与你选取的公司有关,有些公司业务太冷门或者技术层面太复杂,根本搞不清楚。有些公司上下游产业都很生僻,你没法从市场客户推敲其能力和真实性,连草根调研都很困难。这种公司我的态度是放弃,个人投资者精力有限,要用在刀刃上。可以坦率的讲,至少我自己是没有任何特殊的信息获取渠道的,所以不用担心这方面的问题,继续专注提升分析能力吧,这条路不会错,在这条路进阶过程中感到困难和迷茫也很正常,投资经验需要时间和正反案例的积累,这个是没办法的。
最重要的选股其实是思考社会进步的方向,是观察社会发展的脉络,是理解价值的规律和来源,这些看着虚,但在关键的时候是某个决策深层的信念支撑。
网友问:苍兄,假设某股属于成长性股票、经营情况没有变坏,每年增长20%,12年纯利100万,估值25倍pe,17年纯利175万,估值30倍,是不是就你说的接近12年的估值,显便宜了?大盘的点位是不是也是这个原理,如12年800点相当17年1600点,是不是和钱一样十年前1000元相当现在5000一样
水晶苍蝇拍:您说的还不太一样。比如十年前的1000元相当于现在5000,属于通货膨胀,是一种被动的贬值。而12年的800点相当于17年的1600点属于主动的价值创造导致。假设12年的800点很便宜,并且此估值水平不变,那么这个指数的成分股盈利水平只要实现5年翻1倍(也就是复利14.8%),那么指数就会抬升到1600点。当然这个盈利水平可能包含了指数成分股的变动,也就是5年后的1600点并非完全来自于12年当时成分股的持续盈利提升。这其实也是指数投资者的一个优势,好的指数总会吐故纳新,只有国家经济持续向上,优质的指数创新高是高概率的。
个股而言更简单些,放在几年的投资逻辑上看一定是需要盈利推动的。以你的例子,12年净利润100万,如果是复利20%的增长,17年的净利润可不是175万而是248万。这个时候如果估值还是25倍,市值的涨幅就等于利润。你说的显得便宜,是指站在一个时点看未来,如果假设这个公司2016年的估值是30倍,但未来成长性良好,站在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就显得便宜了。投资里涉及的算术题都是小学3年级就够用了的,一切的关键都是有关对未来的假设,不仅仅是未来方向和定性的假设,还包括实现这个结果的时间假设,这两者最终的结论,叫概率和赔率。
网友问:李老师,您好!我在您的文章中看见您描述过一个失败的案例置信电气和一个放弃的案例苏宁,但限于篇幅未能详细阐释,做为一个投资者来说我很困惑的就是怎么在投资出现错误的时候有序退出和出现无法决策的时候果断放弃,如果方便的话请您给我们详细阐释一下您当时是如何有序退出置信电气和放弃苏宁的投资吗?谢谢!
水晶苍蝇拍:投资人其实都是在错误中不断成长的,但用自己钱投资的人必须注意不要出现惨败,否则连成长的机会都没了。所以反思错误是投资中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对于置信电气我在书中其实说的已经比较详细,主要的问题是忽视了其毛利率已经处于极高水平(未来下跌回归均值的概率大),另外是错判了市场需求(对于非晶变压器的推广进程过于乐观),还有一点就是错误的估计了其在产品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之后2年非晶变压器确实推广提速了,但非晶变压器很快就被别的厂造出来并导致激烈竞争)。这个交易退出的并不算果断(不知你说的有序退出是否指这个?),当时出现与主要预判不一致的征兆时并未在第一时间快速行动,最终导致算单笔较大的亏损了。好在谨慎的性格让我在仓位上还是有较强的控制,未对全局造成大的影响。
苏宁电器当时感兴趣是因为跌幅巨大,静态估值看起来挺便宜,公司依然市场占有率高且雄心勃勃,财务数据当时看着也挺不错。但当时初步分析后就意识到苏宁的问题不是业绩,而是整个公司逻辑被扭转了。以往苏宁的壁垒在于任何竞争对手要复制其模式,光开店都需要追3年。但电商的崛起完全是“降维打击”,苏宁的千里城防毫无意义。而且互联网是赢家通吃,实体转型向互联网又阻力重重(苏宁存在线上线下的矛盾,线上商城体验也太差),所以这种杀逻辑的公司是不能碰的,你也不知道底在哪儿,因为以往衡量其估值的那个水线已经消失了。
还有一个没写过的比较典型的失败案例是用友软件。大约是11年(具体记不清了),用友的业绩略有起色,当时特别注意到其收入指标其实不错,但是费用率高得畸形。恰逢用友在战略层面推动降低费用和成本的举措,在股东会上这个方向也被董事长肯定了。初步试算如果费用能降下来,即便收入平平也能带来阶段性的较高利润提升。但后来的问题是,一个是公司的执行力不足,降低成本其实是需要业务转型支撑的,这个难度其实很大。另一方面是当年经济很差,下游普遍削减信息化投入,造成当年收入下降。所以这个阶段性的机会就没有成立。事后也总结,以后类似这种阶段性、结构性的机会主义交易就不做了,时间敏感性太强,没有中长期逻辑的支撑,属于精力花的多收获又不大的鸡肋。
网友问:李老师,您好!读了您的书后,对于投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您看问题的格局、眼光与境界又何尝不是对生活的一种启发。我想问的问题是: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您的投资组合中大类资产如何配置?具体到股票投资,您建议3到5支为宜,最多不能超过10支,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流动资产在百万元左右投资了7只股票,还想再买股票池中的2只,然而对这9只股票又不是每只都有高概率的把握,该如何在集中投资提高收益弹性与分散个股投资风险中取得平衡?谢谢老师指导!
水晶苍蝇拍:首先明确一点,我并没有建议持仓的具体数量,我只是说对我自己而言,这种级别的持仓是比较适宜的。具体持仓多少比较合适是一个很个性化的选择,如你的投资价值观、擅长的投资方法和个人对投资的期望都有很大的关联。如果你有坚强的现金流后盾,又处于年轻但资金有限,投资期望是获得很大的投资弹性并且愿意承担较高的波动性风险,那么可能大幅的集中是比较合适。如果每一条都相反,那么购入几个低关联度的指数基金或者让持仓更为分散化才是合适的。所以稳和赌,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不同人或者同一人在不同阶段情景下,最优选择有可能都是不同的。
而在你的提问里,并没有涉及到自己的财务背景、你具体的投资期望、你对风险和收益的侧重,以及你比较熟悉的投资方法,脱离了这些谈组合数量,就像你不告诉我性别、年龄、兴趣、财务状况和对婚姻的期望而让我给你推荐一个合适的伴侣,当然是不可能的。
你透露的信息说,对看中的9只股票不是每只都有高概率的把握,我姑且认为其中有几只的把握很高。那么一般原则来说你并不需要平均分配仓位,而可以考虑对把握高的超配。但是把握高的公司,是不是赔率也高呢?我个人建议,如果把握高,赔率也高就顶格配置(这个顶格也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但一般认为除非出现你认为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否则单个公司不要超过3成的持仓为宜,具体多少以你舒服为标准,舒服的标准就是它涨的好你不会太遗憾买少了,它黑天鹅了你不会被害死)。如果高概率,但是赔率一般,或者其它概率把握不那么高但是价格的赔率却不错的,可以半格配置(也就是留有余地,因为反正超额收益比较难,急什么呢,一旦另一个条件逐渐到位了还可以加仓)。
最后,你说的高弹性与分散风险本身就是矛盾的,你不可能既要求高弹性又要大幅分散风险(有例外,比如出现千载难逢的大机会,你有足够的选择余地配置到几十个同样低风险高弹性的股票,也不是没可能,大概十年一遇吧)。但有没有平衡呢?有的,但平衡不是在配置,而是在你的心。还是那句话,问问你自己的内心,你更怕的是什么?你更不能承受的结果是什么?只有你坦然了,你的配置组合自然就平衡了。如果你始终搞不清自己的特点和本质需求,那么不管你怎么配置,保管你在上涨的时候恨自己太分散,仓位太重;在下跌的时候恨自己太集中,仓位太轻。投资的痛苦和纠结,90%其实就是源于对自己看不清。
网友问:苍老师,你好。看到之前的问答中您说现在4到5成仓左右比较舒服,跌了可以补,涨上去也高兴。我想请教一下,如果看好的股票一直没跌到原先预想的补仓点该怎么办?对我来说,跌了慢慢补,比较下得了手,涨上去了再加仓,总是有点不舒服。不知道您面对这种情况是怎么处理的?谢谢。
水晶苍蝇拍:首先明确一下我并未推荐目前的最佳仓位是4到5成,那是在回答一个朋友的提问时根据其纠结的境地给予的一个建议,并非普遍适用于所有人。关于你的问题,如果你确实是跌了下得去手,那意味着你对这个公司有较高的把握,这个把握包含了其近期(比如16和17年业绩的基本区间,财务上基本可信和坚实)和中远期(比如其未来2-3年发展的内外部驱动因素、较长期的战略规划和为此做的布局,其实现这些规划的竞争优势所在或者能给予较高置信程度的原因)因素。但同时,你又没有买到位,这说明这个公司的价位距离你的心理价位还有距离。
好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考虑几点:第一,你的心理价位是否合理?你得出这个心理价位的逻辑和数据支持是什么?如果你确立的价位太主观,那么市场有什么逻辑来满足你这个主观的设定呢?所以仔细推敲自己的心理价位是否合理是前提;第二,你要判断目前整体市场和其所处特定行业的基本温度,大体上判断一下未来1年是面临的风险更大还是机会更多?再看远一点,3年周期来看的话,目前几个月面临的市场风险是否依然可怕?市场整体非常严峻局面下,买入价位需要按照谨慎的条件去设定,否则就可以放宽一些。放宽的幅度,取决于你对这个公司能看多远,信心有多高。但基本原则是,你的买入区间最好是其历史估值区间下沿和中线之间,超过了中线需要非常强大的理由。当然这个估值的角度,可以是动态的(也即是需要你对17年的业绩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并且设定谨慎,中性,乐观三种区间去推算,并分别看看对应的有吸引力的价位)。
我个人来说,买入是立足于3年能赚1倍(中性谨慎条件下),1年内很难亏钱,就会买预设定仓位的30-50%。如果下跌了好说,按吸引力程度加仓。如果上涨了,我会评估市场整体是否还有较大的风险,以及这个公司的把握程度。如果公司把握很高,市场至少不处于风险很大的情况下,会考虑继续买进。否则,可能就是继续等待或者转而先观测其它机会更好的对象。总得来讲要不要追入是个很灵活的判断,并无铁律。关键是理解大环境,然后细细的算账,算到就算涨了也很合理的当前价位和很有吸引力的未来前景,那就不纠结那块八毛的涨幅了。否则,还是谨慎和耐心为先。
其实我回答了很多仓位交易的技术性问题,最后你们都会发现,解决技术性问题的最好出路还是搞清楚公司的短中长价值内涵和自己最不能接收的是什么。简单模仿别人的仓位或者交易策略,往往就是把别人的蜜糖喝成自己的毒药,解决不了本质问题的。
网友问:李老师,您好!我在您的微博中经常看见您提供的一些数据比如伦敦和洛杉矶用了多少年解决雾霾问题、比如我国海外游人次(特别还提到韩国和日本的数据,我个人觉得收集国外的数据非常困难)、比如1月6日的微博提到的北京财政收入及覆盖中小学通风费用数据等等,我想问一下您平时是怎么系统的收集和使用数据资料的,是否有一套高效收集数据的方法论?谢谢!
水晶苍蝇拍:其实您列出的这些微博出现的数据,都是很容易就能在网上搜集到的,当然可能其权威性和准确性并不一定很高。我个人平实并未有特别系统的资料和数据整理习惯,基本都是讨论或者研究到某个问题后临时查找的。当然对于关注的个股,会持续的进行信息的积累,这些信息包含了从网上搜索,朋友交流到现场调研的一切我觉得有用的材料。
延伸到投资的话题,就像我上面讲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连资料的初步搜集都是一个很不愿意去做的工作,自己想象的很复杂艰辛,其实很多初级资料从研究报告,年报或者网上的相关新闻、行业网站的相关报告里都是可以获得的,但就出点笨力气这一步,都能淘汰到8成以上的人。看看自己和身边,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真正具有专业含量的,是第二步也就是资料的处理。学会把碎片的信息,按照公司研究的整体框架,把各个价值要素相关的信息填好,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其中发现公司经营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疑问,并沿着疑问进一步去调研查证并尽量把问题结构化和量化,这个阶段光是勤奋已经没用了,分析是有窍门和套路的,不掌握这个就是花10倍的努力也不如一个懂行的人看30分钟(又要自卖自夸了,《进阶之道》第九章,和《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全篇,说的就是这个套路)。
最难的是第三步,得出结论,包括短期和中长期的定性结论。这个除了一般的套路熟,更取决于一个人的商业敏感性和对社会进步发展的综合性认识,有很多不可量化的东西。那个东西也没模板可学,是一个人学识阅历思维等等综合积累的结果。
网友问:拍子老师好,通过学习老师的书和文章,渴望找到3年翻倍的成长股,恳请老师指导以下两个疑惑。1,感觉最难的是对未来3、5年业绩的预判,行业大趋势,关键竞争要素,企业竞争力都是整体方向面上的研究,但应如何落实到营业收入,净利润以及ROE的量上 2,还有就是持有阶段按市场情绪动态调整仓位的问题,近年持股一直是坐电梯,不会在情绪高涨的阶段性高估中调整仓位,请问老师对持仓个股中线以上阶段性高估是如何判断的?
水晶苍蝇拍:首先3年翻倍这个目标的达成涉及两个要素:每股收益和市盈率(先不把问题复杂化不考虑其他估值指标的问题)。假设每股收益不变,市盈率翻倍,或者市盈率不变3年里每股盈利翻倍(不增发稀释股份的情况下,需要每股收益复利25%多点儿)都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所以未必只有成长股一条路,这是其一。
其二。您说的业绩预判。首先公司的业绩哪儿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行业趋势和供求关系+公司内在经营节奏(包括产品结构和产能投放周期,毛利率和费用趋势)+生意特性和公司竞争优势共同作用后的结果,分析业绩当然要从这些整体来一一分解。那么假设这些问题分析清楚了,是不是业绩就预测得准了?不是。讲实话,我从来觉得业绩的精确预测是不靠谱的,更别说什么3-5年的业绩预测了,有人敢给你预测你也别信而且以后离这个人远点儿。就算是短期的业绩,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财务处理上也有很多可调剂的余地。
那么是不是就不管业绩了?也不是。对业绩的预期,是可以在上述问题分析清楚后,有一个定性的结论的,这个定性的结论包括2点:第一,从未来1年左右的时间来看,公司的业绩区间大概是多少?这里包含了谨慎、中性、乐观三种假设。谨慎就是上述的推论条件里,都设定的悲观一些,相反就是设定的乐观一些,然后综合划定这个基本的区间,注意,是区间,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第二,未来3年的展望来看,公司的经营态势是否会持续的向好(稳定并且加速),持续的下降(吃力甚至下滑)还是模糊不清?
第一个结论提供的是短期的确定性的安全边际,第二个结论是对这笔投资定性为中长期持有还是机会性交易。配合这两个结论,就可以确定具体的交易策略了。
具体如何将上述经营变量导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乃至于ROE的演变,讲真确实不是几句话甚至几段话能说明白的。建议您反复阅读《进阶之道》的第九章,和《案例与实践》的全本。
其三。您提的“持仓个股中线以上阶段性高估”让我很是费了点儿思量,到底什么意思?我大胆猜测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坐电梯太多的烦恼。市场的整体高估并不难判断,15年上半年傻子也知道股市太热了,但是难度是逆大众的行动。而且我向您保证,你就算改为坚定拟大众行动也绝不会觉得快乐,至少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减仓的才是傻子。这事儿的出路,要么坚定的逆流而动,要么坚定的死死不动,有这两个坚定在,都是解脱。最怕牛市要求最大限度享受满仓收益,熊市要求最大限度享受空仓安全,震荡市要求最大限度享受牛股独立行情,这可真的没解。
如果你指的是个股高估的问题,那与第二个回答息息相关。既然你设定了个股的经营期望区间,那么自然是当其业绩达到乐观条件,市场估值也给到乐观条件的时候就接近高估了。当然这是短期的业绩计算模式。如果你认为这是个伟大公司的苗子,其经营成长仅仅是初步阶段,那么当然可以忽略短期的阶段性高估不做处理,然而这又必然导致阶段性坐电梯的情景。所以您看,投资总是没有完美答案和模型的,您必须想清楚舍弃什么,才能真正得到另一部分。什么都不想舍弃的人,最后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网友问:水晶老师,您是通过分析行业和公司财务报表来选择低估值股(成长股),但大家都知道,现在的A股市场信息太多,真真假假分不清楚,公司报表很多也是做出来的,充满了虚假和欺骗,处处都有坑。请问:您都相信公司报表的数据吗?如何判别真伪?您是否还有其他的数据来源?谢谢!
水晶苍蝇拍:我们得承认,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股市就更是如此。你说a股信息太多真假难辨报表很多有水分,其实不如说这是投资必须面对的显示。港股的老千比a股少吗?美股的虚假信息概念炒作比a股轻吗?其实都差不多。
江湖险恶,我当然不会都相信报表了。至于财务上都容易出哪些雷,真的是一本书的内容,我推荐你阅读《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或者《进阶之道》第十章的“穿越财务的迷宫”。这里说几点切身感受吧:
第一,我们来股市是赚钱的,不是来当财务侦探和打假英雄的。所以对那些业务非常复杂和边缘,公司历史有污点,长期的经营都不善(ROE总是很低)的公司,根本就不要费那个劲了,这一步已经初步淘汰了70%以上的公司。然后对一些比较容易出问题的特定行业(农林牧渔,矿业)保持一下回避,再对也许不算造假重灾区但行业确实没什么吸引力的公司回避一下(钢铁等夕阳行业),你会发现真正需要到财务观察这一级别的公司,大概也就是10%以内,再配合上注入过去几年收入、利润增长的条件,和ROE的起码条件,你会发现也就是几十个公司能入选了,而这些已经对个人完全够了。
第二,财务勾兑关系大多数是用来识别问题,发现公司经营的主要矛盾,以及用来判定大致的生意特性的,这些定性一般需要连续几年的数据,甚至是季度数据的比较。同时由于涉及了成长性指标,盈利性指标,资产健康指标和现金流指标的多维审视,综合看下来没大疑点存在的话,是可以初步予以采纳的。我的书里说过,造假也是有成本的,同时也需要有主观需求,这些都是我们分析时的突破点。
第三,财务只是我们认识公司的工具之一,除此以外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其业务的逻辑。包括外部市场供需的逻辑,内部公司产品结构和战略,以及成本和利润的结构等。财务只是一个结果,源头还是经营行为本身。如果看懂了它的生意本质和未来,其实阶段性的财务偏差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何况一定范围内的财务调节技巧也是完全合法并且很多时候也是合理的。
所以你看,财务报表确实不是万能的,但起码它是投资里的一个通用语言。你可以谨慎并且发展其它工具来分析公司,但如果以市场里有老千就简单采取对财务报表回避的态度。那社会上还有坏人呢,我们要不要上街呢?其实讲真,我觉得这么想的人主要的问题并不是陷阱太多,而是根本还不具备财务报表的基础知识,陷阱不过是给自己的不学习的一个借口罢了。
最后所谓我有没有其他信息获取渠道的答案,请参考之前专门对此回答过的一个问答。
简单讲,投资上能成功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特征:不会的就去学,没有机会学那创造机会也要学到手;投资上没什么进展的人也有一种共同特征:不会的就找借口,没有借口创造条件也要找借口。为什么同样一个市场,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呢?这其中的原因不是比单纯批判市场的缺点更重要吗?
网友问:拍兄,认识纯粹是种缘分。通过对您时不时的微博发言还有阅读你的著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理财方方面面的知识,当然还在不断的累积和消化过程中。我想问的是已现有新股发行节奏几乎就是变相的注册制的环境下,股票池里价值成长股和壳股的组合是否可行?怎样的比例分配较为合理?坚守壳股是否还有意义?希望能得到您的点拨,谢谢!
水晶苍蝇拍:您好,做投资分析往往需要很多历史数据,但最怕的就是形成这些数据的历史环境已经改变了。从小了说,一个连年高增长的公司失去了以往的市场环境,可能很难再重现辉煌了。往大了说,一种投资策略如果失去了原来的土壤,也是如此。
您提到的壳股确实是a股里一种比较奇葩的存在,其历史的高收益是建立在公司上市审批太慢这个特定环境上的。但其实即便是在这样的历史里,没有任何内幕消息的普通人要想获得高收益也是困难的,因为重仓几个赌风险极高,高于分散赌中1,2个意义又不大。而从未来看,a股作为经济升级的主要融资平台定位已经很清晰,IPO数量大扩容也是板上钉钉了,这种情况下壳股的价值毫无意义将越来越小。当然,从总的供需来看,虽然IPO数量会大幅提升,但市场里的钱主要还是散户为主,所以我倒觉得壳股在思维惯性下可能还时不时来点儿回光返照,但也就是如此了吧(其实在我看来一直也不是什么好策略)。
另外你提到的价值股和成长股怎么配置,定义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什么叫价值股?什么是成长股呢?有的用估值定义,有的用具体业绩增速定义,有的用市值大小定义,所以我不太清楚你的定义是什么。具体到投资组合上,我觉得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只要是好公司好价格,都可以买,管它什么类别什么板块。组合的关键是确保每一个个股都具有较高的正预期,配置的力度取决于赔率。其它的细枝末节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如果说一定有所倾向的话,那么当市场(或者个股)真的到了比较便宜的时候(注意这个前提),我建议配置的重点还是有坚实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类公司,而不是暂时看着非常便宜的大蓝筹。
至于要不要坚守壳股,如果你有信息和分析表明其变凤凰的概率较高,不妨坚持自己的判断;如果只是基于历史表现而泛泛的配置了一些,我个人建议还是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为好。
网友问:水晶老师,你好!对于处在战略转型期的企业,您是从哪些方面或者用什么方法来评估分析它未来的价值的具体到个股能否从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未来前景三方面分析一下用友网络的转型(从管理软件2.0向软件云服务和金融3.0的转型)。谢谢!
水晶苍蝇拍:用友网络我2年前看过一阵子,但没有持续的跟踪。详细的分析一个公司(哪怕是概要分析)都需要十几页,具体分析方法和模板请参考《公司价值分析》中的案例剖析。我这里提供几点需要注意的事项供您参考:
1,用友目前的业务可以拆分为传统ERP和新业务(主要是畅捷通的云和金融服务)。传统ERP类戏不是太大,行业性的增速目前已经在1%左右晃悠,大中型公司的ERP普及度也较高了。唯一理论上的空间来自于高端EPR的国产化替代,但估计没那么容易,而且最重要的还不是空间问题,而是传统ERP的运作模式已经落后了,光增收入不增利润。所以传统类看不出来太大的亮点了。
2,新业务16年的增速看起来非常好,根据半年报的披露企业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4083 万元,同比增长201%,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实现收入7175
万元,同比增长224%。但是,为了这两个新业务不到1亿出头收入的推动发展,公司居然两项的投入合计能达到4.16 亿元!虽然我们并不是把盈利时刻放在最优先级,但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业务,或者一个执行力优秀的公司推动一个基本需求还不错新业务,实在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如果照这么下去,这两个新业务的发展带来的,可能是更大的亏损而不是利润的拐点。如果你对这个公司感兴趣,需要特别去了解和调研为什么花了这么多钱?这种投入是阶段性的还是将维持1,2年的一段期间?成本下降利润拐点的逻辑是什么?
3,从公司目前情况来看,传统业务收入占比还有9成,也就是说短期1-2年来看整个运营模式很难快速颠覆。再考虑到新业务的发展带来的惊人的投入,新业务在短期到底是带来利润还是更多的亏损都很难说。所以这种局面下你很难指望盈利指标出现短期大幅的提升。
4,对用友来讲,关键性的问题并不是收入,历史上其收入几乎每年都是正增长的。它最关键的问题是模式差公司臃肿并且执行力上也有较大问题。你可以看一下它的营业利润的增速指标,从2010年到16年3季度,一共是快7年共27个季度,其中只有6个季度的营业利润是正增长了,营业利润负增长的比例居然达到78%!营业利润比净利润更反应其生意获利能力的本质,因为净利润里包含了很多营业外损益等因素。所以,你要盯着它一切可能带来费用下降的可能性(特别是管理费用),如果缺乏这种可能性或者这方面的执行力差,麻烦就比较大了。
综合而言,对战略转型的公司我一般更谨慎。转型本身说明老的路有地儿崎岖了,是个坏消息。转型具体看其领域与旧业务有无协作效应。但无论如何大的战略转型都是不确定性的提升,成败的关键90%取决于公司创始人和团队的能力,而其能力和品性就需要你从其历史经营的表现和特征上去感受和分析了。
网友问:您好,
水晶老师,十分感谢水晶老师关于企业价值方面的分享,股市进阶之道可以说是我在学习股票市场上的明灯! 我已经跟水晶老师关于进阶之道以及公司价值分析学习了大概半年了,基本上可以单独完成案例的分析,但是有一个数据一直是我没法获取的:“就是关于某个行业国内发展中的公司与该行业国外已经成熟的公司市场供需规模之间的对比,行业内已经发展成熟的企业的市场规模对于定量分析是十分有帮助的;” 例如案例分析中东方雨虹是国内做防水的,我怎么知道国外做防水的巨头是什么公司呢?这个数据我应该从哪个渠道可以获取?
水晶苍蝇拍:首先很高兴您能从我的书里得到些启发,并且掌握了基本的公司分析方法。这里您提到的其实还是一个信息搜集层面的问题,说实话信息搜集的基本原则就是广撒网,你想获取任何信息无非就是以下几个渠道:
1,公司公开文件,其中招股说明书一般会详细介绍国内外竞争对手;2,研究报告,把券商的研究报告读个几十个,只要不是太冷门的公司,关键的行业性数据是可以弄清的;3,公司调研,电话或者现场,直接提出还没有人关注的问题,一般是经营细节方面的通过这种途径;4,朋友间的交流;5;网络搜集。
比如你提到的东方雨虹,假设你在前4部都没有收获(其实在研究报告里就有介绍过的),那么在百度搜索“国外防水行业巨头”,你就会发现“百年防水巨头的成长之路”等文章,介绍了典型海外巨头的发展路径,由此可以与雨虹正在做的事情做一个对比看看方向是不是对头。再比如,你输入“世界防水材料”,可以搜索到一篇“世界各国的防水材料分析”——里面不但有防水材料发展演变的技术性讲解,也说到一些著名公司的名字,由此你当然可以继续再以这些公司的名字作为关键词继续搜索。如果你愿意换换别的关键词,想必还会有新的发现。
你看,我根据你这个问题其实只花了不到10分钟时间已经搜到相关信息了,如果再给我1个小时相信可以挖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总说,投资其实好多时候就是巧方法+笨功夫。巧方法就是方法论体系,能告诉你什么是重要的信息,如何整合信息碎片形成完整认识。笨功夫,就是自己花时间花精力去搜集,去阅读,去了解。特别是对于个人投资者,没有研究团队为你服务,一切都是靠自己,所以绝对不能等、靠、要。也没有人给你下达研究任务,一切行动都是自己安排,所以更要鞭策自己。就我个人经验而言,研究上如果有空白,其实绝大多数还是我们自己研究态度的问题。
网友问: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的书给我的巨大帮助!这里想向您请教一些问题:1、关于广联达转型,在经历15年的低估之后,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几个方面:一是传统业务的见底回升,二是费用的恢复正常(相关的是净利润率的回升),三是材价信息、施工等业务能否保持快速扩张。从16年的情况来看,似乎这几个方面都表现良好,只是旺财还不不大清楚。这里想向您请教的是,类似广联达这种转型中的公司,如何判断其转型已经从量变积累到质变,需要从其多长的时间持续性上考察,还是更多侧重于其所依附的行业发展阶段?而广联达所处的行业,与城镇化、房地产相关性比较大,房地产姑且不说,就单拿城镇化来说,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大约57%,据住建部估算,未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大约在68%左右,只是这个数据,我们怎么判断未来向此目标发展的概率?个人非常认同老师关于未来投资的方向重点在于纵向的2.0升级,因此还想请教的是,是广联达这种由增量向存量市场挖潜力,向施工、BIM业务扩张天花板的公司容易成功,还是其他类型的公司容易,有哪些值得参考或成功概率比较大的例子?谢谢!
水晶苍蝇拍:广联达的转型之路可以分为中短和中长两个角度看。从中长来看,其转型发展成功的概率较高。这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信息化这个领域里,除了它也没什么别的强力玩家了,只要建筑信息化的基本需求存在(目前来看这点没什么问题,BIM还处于初期阶段,各个环节的空白点也较多),拥有近乎垄断市场占有率、强大市场和研发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非常健康的广联达,只要自己不作死别人很难通过竞争战胜它,这样就容易先立于不败之地。
但中长期成功概率大,并不代表短中期的挑战小或者波动小,这是两个概念。16年其业绩的高速增长是可以理解的:第一,15年的业绩基数很低;第二,其费用率占7成以上,16年没有股权激励费用的同时如果控制好费用,就会有较高增长(这些都在案例点评中说过);第三,16年出现了房地产高景气带动的新开工同比大幅提升,比如保利地产的16年中报中写到:“从2014年开始,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但随着市场的持续复苏,这一趋势在今年得到扭转2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首次由负转正,为13.7%,并在之后的2个月持续回升至21.4%,达到近4年来的最高值”。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16年的高增长主要原因是外部行业景气度大幅回升+降低成本+同比基数低,不能看见业绩好就将其归入转型成功的结果。
具体看看转型。16年中报显示,施工业务+工程信息服务业务合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到了26.8%,而13年的数据只有13.5%(当然其中有项目管理软件并入的口径变化问题),可以看到这两个对行业波动敏感度相对低的业务,确实3年间发展迅速。再考虑到造价业务中已经转为云端按照年服务费运营的部分(公司披露云转型已经覆盖了十几个省,还有十几个省在未来2年覆盖),整个对行业波动敏感度低的业务板块占总收入的比重,粗粗算应该在4成上下。从这点来看,现在的广联达再面对建筑行业的景气波动时应该比15年的影响要小(其中另一个主要变量是费用因素,所以要好好调研公司未来人员增长方面的安排)。
以上的不同周期的看法供您参考。总的来说广联达是个经营层面进取和优秀的公司,行业竞争格局也对其发展很有利,但它面临的软件行业的天然挑战是难以规避的,那就是需要不断的挖掘新的需求,这个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性就不可能很低。比如优秀靠谱如广联达,其历史上也出过几次较大的判断失误:如几年前的项目管理软件被其作为大蓝海推动,结果增长缓慢贡献几乎忽略不计;再比如搞的旺财也是规划宏达但步履蹒跚。这并不是说管理层忽悠,而是预测需求、总是挖掘新需求本身就是高难度的行为,对管理层也是一样的。
最后,你提到的存量和增量哪个好的问题。从难易程度上而言当然是做增量市场容易,当然不是增量越大越好,还要考虑到差异化和壁垒是否存在的问题。但总得来说,做存量看模式,做增量看效率。要想在存量市场挖金子,必须有创新思维和新商业模式,这个时代搞存量大体是跑不了互联网的因素(典型的如京东、摩拜等)。而增量市场,大家都在发展都有机会,那就看谁能通过高效经营实现量变到质变,看谁最快达到规模壁垒或者突破技术壁垒(典型的如格力电器,长盈精密等)。
网友问:军工和军工混改是近期的热门话题,加上世界局势动荡,不知道这个行业中的一些股票(国有大盘股居多)今年或者近几年是否有机会做长线投资?另问一个无关的话题,作为一个专业投资人,有时候面临挺大的压力和单调的生活,为保持一个良好平和的心态,老师是如何调剂的,是不是有一些克服贪婪和恐惧的好办法或者说心法?
水晶苍蝇拍:军工股的情况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概念和大逻辑挺好,数据和个股没法看。所以如果你问我军工概念的股票能不能赚钱?我觉得是可以赚钱的。但能不能做长线投资,我觉得不太符合条件。看起来很矛盾对不对?其实不然。能赚钱和能投资是两个概念。赚钱的方法很多,看线追趋势也不能说就绝对赚不了钱。但落实到投资这个词,一定是要有坚实的基本面基础和财务证据的(虽然有这些也未必100%赚钱,那是另一回事儿了)。所以,军工的大概念是不错的,在动荡的局势背景下可能就更好,不过关于交易的三要素(对象,时机,力度)都没办法按照投资的标准去搞,所以大概也就是凭感觉了吧,那能不能赚,能赚多少大概也就是看感觉和动作敏锐不敏锐了。所以,我是不会把这种公司作为长线投资的。
第二个问题,讲真我还真没觉得面临挺大的压力和单调的生活,当然职业投资的前3年压力还是蛮大的,不光是基数不够大的问题还有拼命学习的压力(因为知道市场水很深而自己很菜),这几年基本上没这方面压力了。对于生活可能每人态度和感觉不同吧,我觉得简单的日程表很好啊,上班的时候倒是天天多姿多彩但自己真心还是个喜欢没约束自由晃荡的人,就每天的自然醒都金不换啊,呵呵。我觉得毕竟不是20来岁的人了,一路升级上来也算吃过看过点儿东西的,所谓繁华就那么回事儿而已,简单自由才是我向往的生活。当然这和人的品性有关,有的人确实就是喜欢不断攀登高峰并在战斗中能体会到快感,那当然坚持自己舒服的就好。
心态其实多看看正道的书还是有用的,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对自己自信,当你自信你的方法论必然有效并能获得满意复利回报的时候,其实就不会太看重短期的波动了。当然,都是凡人,要说完全不被影响也是装(连著名投资人们都会选择僻静的地方做投资,何况我们),所以日常会有意识的不和市场较劲,没大机会的时候该干嘛干嘛,看书看片儿逛街健身旅游发呆思考,这些都是转移注意力挺有效的办法。心法其实就是我很早就说过的八字真言:理性,辩证,中庸,守拙。
网友问:老师您好!如果目标是在中长期内跟上或超过京沪房价涨幅,用类似按揭的利率、期限和杠杠率(杠杆率要比按揭差一些,毕竟要留一些空间,现在对于腾讯,盈透证券的融资用满大概是1:3,自己计划最多用到1:1.5–2,而且还是逐步实现),融资买腾讯,用定期不定额的定投方法,大概参考60周均线和ttmpe,当年和下一年pe等指标,尽量在低点多买,在高点少买或不买(参考历史回测数据,但尽量平滑投入,不追求成本最小化),原则上只买不卖,上述策略是否靠谱?主要的风险在哪里?有何优化建议?谢谢!另外,感谢您的书和微博,受益匪浅。
水晶苍蝇拍:您的这个计划,我有一个好消息和坏消息。坏消息是,这个计划里的变量条件太模糊,比如您说的中长期,多长5年还是10年还是20年?而且其中的一些设想没有太多胜率的必然逻辑,比如60周均线法,这本质上是用过去表现推导未来,可能在惯性区间内是有效的,但放长了来看没什么逻辑。另外只买不卖未必是个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在腾讯目前已经创新高附近的价位而言,最好的预期也就是明牌投资,在其产业地位未受到实质挑战的前提下几年下来亏钱确实概率不大,但超额收益未必理想。
好消息有几个。第一,你的目标是从目前开始跟上或者超越京沪房价涨幅,这个对比指标目前所处的赔率有利于你目标的实现。目前京沪深房价的泡沫化是不言而喻或者可以不证自明的,一个泡沫化的指数其最好的结果就是通过时间来消化泡沫,其本身已经失去了超额收益的基础;第二,从目前已有的长期数据统计来看,长期而言证券类资产都是超越房产收益的,而且是大幅超越,如果你相信中国不是例外,那时间是站在股票资产持有者这边的;第三,目前的资产比价,是建立在房地产资产拥有一手王牌(城市化进程高峰,人口高峰,收入提升高峰,M2超发创人类主要经济体记录,房地产资产占GPD比例达到主要经济体历史峰值等),而证券类资产处于熊市环境(但无论从财富结构,未来资产投向潜力,还是经济转型前景来看,都刚刚处于繁荣期的前夜)。常识告诉我们,资产周期的力量其实就是各种变量条件在盛衰之间的轮回,一种资产把好运气都用完了之后,其之后的表现往往是平庸甚至令人失望的。反之亦然。所以站在以上三个层面,你用股票资产战胜这个指标的概率都很大。
我的建议,第一不建议上杠杆,长期的比拼最重要的是存活,而杠杆始终是存在突然死亡的问题。第二,不建议专门投一个股票,一个黑天鹅可能就会满盘皆输。建议用资金在中证500,红利指数,消费指数等几个a股的优质指数里,挑选构建一个指数组合。在确保现金流无忧的情况下,执行你的“低位多买,高位减持或者不买”的策略,稍微可以优化的是熊市或者至少合理估值范围内定期投资,大量购入。在牛市到了傻子都成股神的阶段起码减仓到3成以下(这3成到了熊市确认后右侧操作进一步减仓),这样首先你长期绝无爆仓和黑天鹅风险,利用股市周期律短波动强烈的特点又能进一步增厚收益,同时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较低可执行度高。
网友问:财务自由,好像成了很多人的时髦追求,我想知道,什么样的曲折造就了老师价值投资的成功。什么动力支持着老师的坚持。能实现财务自由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像我这样的大部分的普通人,老师,说些什么吧
水晶苍蝇拍:您好,先说说我自己。倒退回十年前接触到股票完全是偶然,由于正好闲着,又由于我是个比较钻研的人,所以就学了起来,然后很早就接触到了价值投资理论,然后看的第一眼就觉得这是一条靠谱的路(之前也看过几本技术分析类的书,毫无共鸣)。之后是一边学习摸索一边也保留着投资不成功继续回去上班的后路,直到12年之后不再考虑投资之外的任何工作了。我觉得支持的动力很简单,一个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另一个是对我来说投资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了。到现在为止我觉得只能说比较顺利远谈不上多大的成功,之所以顺利可能因为我本质上是一个偏理性的人,这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一条。至于其它的知识经验乃至于运气,只要肯努力学习并且一直待着这个市场里,都不是大的问题(我的博客记录了这些方面的摸索和成长)。投资最幸运和可怕的地方都在于,它的入门门槛实在太低。也许每一个进来的人,都应该问一句我10年前就自问过的话:“在这个注定绝大多数人失败的地方,我凭什么才能胜出?”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是一切的起点。
说说财务自由。其实前不久我发了一个不同财务阶段主要差别的微博,谈到在达到中产阶级水平后与财务自由者的日常物质生活差别并不大。比如我让网友吐槽很久的麦芒4,相信很多朋友的手机和电脑都比我的好,我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很普通,只要是年薪几十万以上的朋友在这些方面都不会比我差的。那主要的差别在哪里?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心理的安全感,最多加上旅游的消费较高。所以,财富自由并非意味着更豪华的生活(如果以这个为目标会活的更累,因为财富的增值永远跟不上欲望膨胀的速度),而是拥有自由支配时间和自由选择的能力,进而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会在日常生活和下一代的教育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追求财务自由成为某种群体时髦说明了几点:第一,社会是真切的进步了。一个动荡和看不到明天的国家,不会广泛的出现财务自由这个概念;第二,大家是真焦虑。国家的快速发展阶段各阶层通道尚未封闭,每5年可能就会出现一次阶级变动的机会,焦虑是真真切切的。但就如您所说,实现财务自由最终总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普通人该怎么办?我的一点建议如下:
第一,认清自己。不是每个人都真的觉得财务自由是人生第一大事,抱有财务自由的梦想是好的,为之努力和尝试也是对的。但要认清自己,究竟为了实现财务自由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比如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我们需要延迟享受(比如坚决不买房,把钱用来创业和投资),你做得到吗?比如为了财务自由,可能需要放弃普通人的清闲,拼命的学习和工作,承担巨大的压力,面对惨痛失败的风险,你愿意吗?很多时候,我们迷恋一件事情只是因为看到了它光鲜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过程和代价。所以,把追求财务自由需要的条件和代价想清楚,再看看自己的个性和人生价值观,来评估一下这个时髦是不是真的对自己很重要?如果这让你畏惧和更加焦虑,何必非要给自己出难题呢?
第二,活在当下。就像我前面说的,在达到中产水平之前我建议要非常努力去实现,因为对日常生活影响确实很大。但达到中产水平(当然有大中产小中产只说,这里不细分),日常生活质量其实就不错了。我们活一世的目的,毕竟不是只为了玩一个财务通关的游戏。想象一下我们快进坟墓的那一刻,最感动我们的人生回忆会是什么?我想绝不是赚到多少钱,而是与爱人孩子朋友在一起的某些画面以及人生中那些或许快乐或许痛苦但一定珍贵的片段。至今我最骄傲的,并不是实现了财务自由,这个很多朋友做的比我成功得多。我更骄傲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并没有以幸福生活为代价,反而比很多远比我有钱的人活的更自在。再往前看,即便在自己很穷的时候,其实也蛮快乐的。好好的活在当下,是我们未来最不会后悔的一件事。当然,活在当下也意味着不要浪费时间,该今天学习和储备的,就今天来做。每天学一些并不会有很大压力,但几年积累下来格局就大不同,格局不同你就更能发现一些大众忽视的机会,这不就是成功的开始了吗?
第三,策略得当。毕竟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那么如何把正常的生活和一定的财务追求结合在一起呢?这就需要一个中长期的规划,一个兼顾了稳健性又有现实实现路径的战略。这里我建议朋友们仔细看一下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人生不同阶段的财务规划》,应该网上有大量的转载。虽然由于时间较长了,里面的一些细节和财务指标会有较大的变化,但总体的策略依然是可行的。包括微博问答的最早的几个问题里,也对一个朋友的财务进阶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都可以看看。关键是要有长远的眼光,要相信复利。越年轻,这种做法的价值就越大。如果我25岁的时候能看到自己写的那篇文章,我今天的成就会远远大于现在。
总之,只要认清了自己,好好活在当下,并且制定一个得当的中长期财务进阶策略。我可以保证的是,即便最终由于运气性格和资源等等没有实现真正的财务自由,但也大概率的会拥有一个幸福、饱满、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人生。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成功吗?
网友问:苍老师,我们都知道未来优势型企业是股票回报率最高的,但是企业初创期并不容易发现,等到发现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企业可能已经成为白马股,能否以你十年的价值投资经验,说说你对未来优势型股票初创期判断的主要依据有那些共同特征?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行业,或多或少和国家补贴引导有关,老巴的价值投资教我们避免投资这类补贴性企业,你怎么看待目前新能源+、高端制造+、大健康+、新农业+这些行业未来的?
水晶苍蝇拍:您好,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第一,投资本来就是不容易的,所有获取超额收益的路都不简单。这其中,未来优势型公司确实更困难一些,它的代价是识别需要高度的前瞻性,作为补偿它提供的是最为宽阔的买入区间和较长期的高复利。这里的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未来”一个是“优势”。未来,就是这种公司往往还没到行业景气的高峰阶段和公司自身运营要素(比如产品投放、产能利用率和利润率)尚处于释放的初期阶段;优势,就是这种公司并非单纯的行业景气推动,这个生意本质上容易形成某种壁垒,这种壁垒可能来自生意特性(比如医药研发和渠道上天生的高门槛),可能来自自行业环境的变迁(比如现在环保政策大幅提升,逼迫一些行业落后产能清出),也可能来自公司高效经营从量变到质变(比如先人一步完成规模化,并且以此为基点建立起成本优势、客户粘性或者研发壁垒)。
光有优势,没有未来,是市场早已认可的大白马,一切都好就是没前景;光有未来,没有优势,是行业景气驱动冲浪,随着时间越长越不确定。这里最核心的指标还是ROE,要分解其结构,判定其未来提升的路径和空间到底在哪里?总资产周转率的提升需要考虑产能和需求,利润率的提升需要考虑产品结构和费用结构。展现出趋势性的ROE持续提升特征的,或者将出现净资产持续增厚且ROE可保持在高位特征的,是最最关键的定性指标。通俗的讲,大行业,小公司,高壁垒,低边际成本,强现金,弱周期,是考察的关键词——当然不可能一个公司都占了,但越是靠接近当然越好。
其实,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公司的判别并非很难,前提是熟练掌握了公司分析的框架和方法论,以及对未来优势的特性吃透。难的是两点:1,这种公司确实稀少,从这么多公司里筛选起来有较高的运气成分。2,市场往往也挺聪明,很少给这种公司低价格,需要系统性风险释放来造成真正的错杀机会。
第二,您说的“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行业,或多或少和国家补贴引导有关”我倒没觉得,至少我看的公司里绝大多数都没有补贴。补贴这事儿也得分开看,只靠补贴生存肯定是没前途的,但阶段性的补贴最终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分享 自主开发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