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招聘长期出家2017修道的道长们,寺庙招聘长期出家2017修道可以炒股吗

蜀山轻微道长收有缘修道之人.【浦光中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72贴子:
蜀山轻微道长收有缘修道之人.收藏
本人出家修道以有多年,现今寻找广大修道之人,探讨道经.本人修炼蜀山派正宗纯阳功.同时也欢迎少林出来的出家人事.
&&&&&&&&&&&&&&&&&&&&&&&&&&&&&&&&&&&&&&&&&&&&&&&&-轻微道长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道长。你没有腰诶~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修道之人哪里来的腰
楼上的呐位仁兄、、
怎么我老是无视的额、、
流浪就这样的~~
对的额、、
。。。。。。。。
飘过~~~~
道家~~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这9字我还没掺透~掺透了就来找你~~如果你知道请你告诉我下~~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转载]论人生命格中的出家修道之命
&&论人生命格中的出家修道之命:
  水多为道、火多为僧;水火相争、僧道同修。吊丧入命,孤立之人。食伤多强,讲经说法之人。日时戌亥,崇信佛道之人。财无官囚,僧道之命。女命食多,念佛修道。年支冲禄,出家修道之命。伤旺无财,僧道之命。偏印强旺,能见仙佛。伤枭重逢(伤强枭衰),假藉仙佛。伤劫齐透,修道之命。八字无财,修道相宜。时落孤寡,最宜修道。日弱伤多,修道求禅。华盖临空亡,僧道之命。伤官强旺,僧道艺术之人。日弱食重又见伤,修道出家之命。春木水浅、夏火金衰,修道之人。柱多偏印劫刃,最宜修道养性。官杀无制,最好修道求福。日主太旺无财官,僧道之命。财官死绝,僧道出家。枭多无食,出家之命。华盖临空死墓绝地,出家修道第一人选。身绝休囚死墓绝,出家修道之命。格局浊而带富、为入世天师道士。格局清而带贵,当为避世修道之人。财官死绝、身旺无依、身衰无助,皆宜出家修道之人。天乙贵人重见,必是出家修道之士。&&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input type="button" value="GO" onclick ="var val = Number(jQuery(this).parent().children(':text').val()); if (isNaN(val) || val
1){val = 1;}window.location.href = '/50-100200-detail--0-__id__.html'.replace('__id__', val); ">
在网上找到了一个练功修行的地方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在网上找到了一个练功修行的地方
本功法功理至简至易,练法简单易行,本功法根据丹经中“效法天地”的思想,结合自身的修炼实践,提出了以后天之气交结先天之气,使得气壮神满,结成内丹的理论和方法;在练功中,通过调整心神,达到“自然无为”的先天境地,意气自然合一,呼吸之气就可随着真意的引导,深入到下丹田,与先天而存的元阳真气相接相合,将其激发出来,再经过“炼精化气”,不断补充人体因思虑而耗散的真元之气。真气愈积愈多,经小周天火候烹炼,神气相抱,便会凝结成内丹。内丹家认为,只有修炼出元阳真气,使其沿小周天路线运转,结成内丹,才能真正保证人体的健康,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去探索生命的奥秘。&&&打通小周天,对于丹道修炼者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标志着自身功力取得了质变性的突破;传统医学理论认为:阴阳失调,乃百病之源;而小周天一旦打通,水火既济,达到高度的“阴平阳秘”,病源消除了,各种沉疴痼疾自会霍然而愈,通过修炼丹道小周天功,能够彻底祛除致病根源,促进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奠定高层次功法—丹道大周天功的基础。&本功主要传授指导:通灵法、导引换气法、法身快速聚气法、养气通关法;&&辅助传授内容:丹道修炼开示、开天眼修炼方法指导,圆光术修炼方法指导、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和道教礼仪修持法等。&&本功法传授时将通过特别方法快速打开修炼者的身体经络,快速聚气通关,修炼一个月左右丹田强气团生成,三个月左右自然打通小周天。&&&本班常年指导,也可以长期住观学习修炼,需交纳食宿水电费用等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某道观找学徒!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四川一道观招学徒----是个不怎么出名的道观。武当山也收学生可是不合适我。-----------我想学----练功和法术。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本功主要传授指导:通灵法、导引换气法、法身快速聚气法、养气通关法;&&辅助传授内容:丹道修炼开示、开天眼修炼方法指导,圆光术修炼方法指导、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和道教礼仪修持法等。-------------------开天眼修炼方法指导。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刘至理道长,俗名刘青雄,男,汉族,研究生文化,1970年出生,海南省澄迈县人;道教天仙正宗全真龙门派二十一代玄裔弟子,道教天仙正宗丹道功法嫡系传人,师赐道名:刘至理,道号:九真道人,自号:海松道人;道教天师正一派十八代玄裔弟子,高功法师,师赐道名:刘演道;海南五指山少数民族法术流派掌门禁头师;茅山法派第24代掌门传人,师赐道名:刘应验;佛教居士,现为出家住观修行的全真道长。刘至理道长七岁因病皈依道门,随师学习道教经典、符籙和道术,后在恩师的指引下,到少数民族地区随“禁头师”修习少数民族法术,因天资聪慧,得师授三乘传度戒、太上传度戒、皇府标拨雷坛戒,拨职授印,命为掌门禁头师。刘至理道长曾云游求道于祖国各地名山道观,曾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湖北、甘肃、云南、广西、湖南、陕西等地,向多名老道长及民间奇人异士请教学习;特别是在云游中有幸得到茅山法派第23代传人吴真武道长的厚爱,入大山中闭关修炼,悉得茅山正宗道法术真传;后经祖师指引,到四川住观修行,弘法利生。刘至理道长除了精研道学和精修丹道符咒法术以外,还曾参加北京人文大学“法律专业学习班”、海口市培训中心“全国中医针灸推拿点穴学习班”和山东大学“易经和传统文化班”&的学习,2009年6月份参加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道教中青年骨干人士”培训班的学习。刘至理道长现为政协资阳市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政协乐至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资阳市道教协会会长,四川省资阳市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乐至县仙鹤观当家,四川省安岳县朝阳洞清虚古观当家,国家认定道教教职人员。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我也想去,请问还招不?要钱不?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靠&找了这么多年总算找到个靠谱的了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楼主&请问这个是在哪呀?[FTISLAND](&18:03:25)四川一道观招学徒----是个不怎么出名的道观。武当山也收学生可是不合适我。-----------我想学----练功和法术。
1<input type="button" value="GO" onclick ="var val = Number(jQuery(this).parent().children(':text').val()); if (isNaN(val) || val
1){val = 1;}window.location.href = '/50-100200-detail--0-__id__.html'.replace('__id__', val); ">
链接网址:
链接文字:
添加家在水印
不添加家在水印
支持一次选择9张图片上传(使用Ctrl、Shift选中);
支持jpg、png、gif,单张图片不超过10M,png不超过1M,gif不超过300K。
选 择 字 号
大家都在看
(新房业务)
(二手房业务)
(家居装修业务)
(亲子教育业务)
(家在广告业务)当前位置:首页&
到&<input class="tp_input01" type="text" id="yt_top" onkeypress="javascript:var keyNif(window.event){keyNum=event.keyCode}else if(event.which){keyNum=event.}if(keyNum==13){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64594/'+pageNo+''}"/>页&&<input class="tp_input02" type="button" onclick="javascript: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64594/'+pageNo+''" value="跳转">末页下一页上一页首页共1/1页
浏览/回复2402/23
修行难吗?有一些人一听到修行,就觉得跟自己没关系,离自己很远的事,其实不然。什么是修行,就是修改心念行為。广钦老和尚说:“修行是修什么?是要修衣、食、住的淡化,去除贪、嗔、痴,不讲究衣、食、住的舒适,不要和世俗人一样,否则就变成了政治法门。苦行是要我们得解脱,要清楚去的一条路,去解脱生死。&&&&&&&&&&&&&&&  现在的人不管在家出家,生活都很好,灾难比较多,深着香、味、触的喜爱,痛苦也比较多。&&&&&&&&  出家人不要有贪念,才能除烦恼、去除贪嗔痴,不要和在家人一样,吃要吃好,睡要睡好,出家修行谦说贫僧,就是每一样要愈简单,才愈有修行,不是愈充足,否则贪念还存在,而他也说他在修行。妄想是从贪念生出来的。& 修行当从粗衣淡饭下手,而现在整天都在讲究吃的、穿的,修行本是要消业障,现在倒把福慧吃下去,业障也随之而来。 修行就是要下心,衣食住都简朴,要粗衣淡饭,如果过于讲究衣食住,就和在家人没有两样。看淡这些衣食住,才能去掉贪嗔痴,如果生活太充足,则欲望大,贪念愈多。应该把一切习气去掉,因为贪嗔痴把真如本性蒙蔽住,心里不干净,真如本性也永远不能显现。若要下心,当从衣食住日常生活着手。&&&&&&&&  吃东西吃饱就好,若要求色香味,就是给嘴巴做奴才,胃肠多忙碌,吃太好,脑子又会乱想,易散乱着迷。一切简单就好,只要吃得饱,肚子不饿,穿衣能遮身、能御寒就好。&&&&&&&&  若着于色、声、香、味、触、法,则智慧不能开,要想办法去掉它。&&&&&&&&  多吃多忙碌,人在做事情时不会想吃,闲下来时就会想吃东西。吃习惯了,时间一到自然而然就想吃,少吃少忙碌。&&&&&&&&  贪一样就有很多样出来。&&&&&&&&  出家修行,就是要修色、受、想、行、识。修五蕴皆空、粗衣淡饭,离香、味、触、法,也不是教你不要吃饭,或越吃越少,而是要顺其自然,要正常,要无所挂碍,如果有我吃多少的观念,那就是执着了。故意不吃,火气会上升,不能修行。所以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好了,不可贪。&&&&&&&&  这个世间不是给我们贪的,贪人家多少就要还人家多少,出家就要知足,要死心来修,不要一值像外贪,贪到了便是欠人,要还人!一只鸟到处飞,一天的目标是找吃的,我们也是为了三餐,可是小鸟吃饱了就好了,不再去贪,而我们为了吃,贪念更加多。&&&&&&&&  释迦佛在世时,还要出去托钵,托得到东西就有得吃,托不到就要饿肚子,要吃一餐都很困难,很苦,就是有苦,才能舍身,所以修行悟道就很快。以前大陆承天寺,吃的是腌的菜梗子,长虫发臭了,就用竹网子把虫捞去放生,才拿来煮,臭味飘到山门外,信徒闻了说会吐,我说:你如果去吃了,还会开脾胃哦!台湾出家众衣食充足,如要吃好,穿好,贪念在就无法舍身,俗心不断,修行较难,隔夜的菜就不吃,只差没擦粉上妆而已,全是世俗的念头,怎么会有愿力?事情稍不顺心,就会起烦恼,所以要常观照,信施是怎么来的?以前的人是怎样地苦修?我们现在衣食不缺,更应该加倍地知足,勇猛精进来修行。&&&&&&&&&&&&&&&&&&&&&&&印光大師說:「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對這句話很熟,但很少人真的體會「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和佛共一心—體會佛教導的真義。「求」就是降伏「我慢」(自我憍傲、怠慢之障礙)開發出佛性美德,也是主動發心、低頭、謙卑請教,不是高高在上,等佛來拜託你學。其實佛已經苦口婆心拜託我們覺悟,拜託很久了,佛總是慈悲拜託我們學佛—不要用迷妄心,但是我們高高在上,降伏不了自己的憍慢、愚痴,不肯低頭求之於覺性,所以無法相應。&&&&&&&&&&&&&&&&&&&&&佛是開悟證果的人,他很慈悲,又很自在的,實在完全不須要我們去恭敬他,即使我們全然不恭敬,甚或侮辱他,對他也毫無影響,但是對我們本身有極大的影響。所謂佛法從恭敬中求,並不是佛架子很大,要人家低頭、磕頭,才肯給一些佛法。恭敬也不是單指對佛像,經本的恭敬,是指對一切眾生,真理、事、物的恭敬;在面對種種境界人事時,能深體佛心,和佛共一心—共一覺悟,慈悲的菩提心,而且能和佛共一柔軟謙卑的心,如佛往昔捨身求法的敬心謙卑,自能在「事」中,求得其「理」。心存恭敬。即使於日常待人處世之瑣事中,也能悟得佛法。否則歷「事」千萬,仍不能於中悟得佛法之「理」。生生世世仍是迷惑之人。&&&&&&&&&&&&&&
相关股票:
关联标签:
抢了沙发再看*^__^*
&淘股宝一周订阅:
预期盈利:10.0%
预期盈利:10.0%
预期盈利:10.0%
预期盈利:10.0%
粗衣淡饭,五蕴皆空&&&&&&&知足,死心&&&&&&&舍身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万回&&&&&&&&&&&&&&&&&&&&&&(未卜先知)&&&&&&&&&&&&&&&&&&&&&&&&&&&&&&&&&释万回,俗姓张氏,虢州(今河南灵宝)阌乡人。长到七八岁了,他还不会说句完整的话,就像白痴一样,为此父母非常伤心。万回经常受到街坊邻居小孩的欺负,他却总是无所谓,不跟别人相争。但是他嘴里常常自称“万回”,所以父母就把万回作为他的名字。&&&&&&&&&&&&&&&&&&&万回天生就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举动。他从来不说是冷是热,见到贫贱的人不加以轻慢,见到富贵的人不倍为恭敬。成天东西狂走,不知休息。有时大声狂笑,有时放声痛哭,没有一定不变的面容。嘴角边上又总是流着口水,人们都觉得十分奇怪。他天性不好华贵奢侈,特别地寡言少语。要是随口说点什么,往往有所预兆,事后人们才明白。&&&&&&&&&&&&&&&&&&&万回十岁那年,他的哥哥到辽阳当兵,很久没有消息了。母亲非常忧虑,为哥哥设斋祈福。&&&&&&&&&&&&&&&&&&&万回冷不丁地母亲说:“哥哥平安无事,这是很容易知道的,您何必忧虑呢?”说完,他把斋后所剩的食物包裹好,出门就走,不知上哪儿去了。&&&&&&&&&&&&&&&&&&&当天晚上,万回回到家中,递上哥哥的亲笔信,对母亲说:“哥哥一切都好。”&&&&&&&&&&&&&&&&&&&问他这封信从哪儿得来的,他一句话也不说。辽阳相隔万里,这是怎么回事呢?他的父母心里直纳闷。&&&&&&&&&&&&&&&&&&后来哥哥回家,对父母说:“那天我见弟弟到辽阳,他说刚从家乡来,并拿出斋后所剩的饼,跟我一起吃。吃完,我托他带一封信回家,他就告别走了。”&&&&&&&&&&&&&&&&&&&父母听说后,十分惊喜,知道家里出了一位异人了。&&&&&&&&&&&&&&&&&&&从此以后,人们对万回无不刮目相看,名声渐渐传到了朝廷。中宗皇帝亲自诏见,倍加崇重。神龙二年,特敕剃度万回一人而已。&&&&&&&&&&&&&&&&&&&自高宗末年,武则天皇后时常诏万回入宫内道场,赐锦绣衣裳,以宫人身分供事,敕法号为法云公。万回小时候,&在阌乡兴国寺累瓦石为佛塔。入宫之后,那座佛塔竟大放光明。人们建了一座大阁楼,把塔保护越来。&&&&&&&&&&&&&&&&&&&武则天皇后当政时,任用酷吏,经常随意罗织罪名。酷吏常常收买盗贼,让他们向政敌之家投掷蛊物或伪造的秘谶,用以诬陷政敌。因此往往诬告得实,证据确凿,许多官府人家被屠戮抄家。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下,朝中官职稍微高一点的官僚&都朝不虑夕,上朝时总是先与妻子诀别。&&&&&&&&&&&&&&&&&&&博陵人崔玄暐官居高位,颇孚人望,他的母亲卢氏为此非常担心,对他说:“你最好把万回迎接到家里。这是一位神僧,只要观其举止,就可以知晓祸福了。”&&&&&&&&&&&&&&&&&&&崔玄暐遵照母亲的吩咐,恭恭敬敬地把万回迎接到府中。卢氏含着热泪,向万回合什作礼,并施舍金匕筋一双。万回却理也不理,独自走下台阶,将金匕筋掷上堂屋,扭头就走。一家人见了,惊骇不已,都说这是不祥的预兆。&&&&&&&&&&&&&&&&&&&过了几天,卢氏令仆人登屋顶,去取回金匕筋,仆人却在金匕筋下拾得一卷书。拿下来一看,竟是一本谶讳之书。崔玄暐大惊失色,立刻命人将书烧毁。&&&&&&&&&&&&&&&&&&&过了几天,朝廷忽然派人来到崔家,大肆搜索图谶之书,原来是有人诬告崔玄暐。幸亏没找到图谶之书,崔玄暐的冤案才得以昭雪。要不是万回掷金匕筋,崔玄暐怎么能知道自己屋顶上被子暗投了图谶呢?&&&&&&&&&&&&&&&&&&&中宗末年,万回曾当面痛骂韦后:“你谋反悖避,迟早要被砍头的!”不久,韦后果然被诛死。&&&&&&&&&&&&&&&&&&&孝和皇帝亲自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到始平,万回前来迎驾。当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都在场,他们见到万回,肃然作揖,郑重问讯。&&&&&&&&&&&&&&&&&&&诸人说:“我们想分别求圣人一言,以定凶吉。不知圣人能否赐教?”&&&&&&&&&&&&&&&&&&&万回抚摸着沈佺期的背,说:“你是一位真才子。”&&&&&&&&&&&&&&&&&&&沈佺期高兴地说:“圣人为我授记,你们不能再跟我争了。”&&&&&&&&&&&&&&&&&&&万回又对武平一说:“让你做名佛的童子,应当没有什么忧虑的了。”&&&&&&&&&&&&&&&&&&&接着,万回目视岑羲、薛稷,面带不善之色。岑羲策马躲避,对薛稷说:“这不过是野狐禅,有什么可怕的?”&&&&&&&&&&&&&&&&&&&“是吗?”万回反问道。接着,毫不客气地说:“你们二位都免不了伏诛的下场。”&&&&&&&&&&&&&&&&&&&后来岑羲、薛稷果然因罪伏诛,为此人们更加看重万回了。&&&&&&&&&&&&&&&&&&&同时有僧伽和尚,化迹不恒。中宗问万回说:“这是什么人?”万回应声答道:“这是观音的化身。”&&&&&&&&&&&&&&&&&&&玄宗还未登基时,偕门人张暐等同谒万回。万回对玄宗很不恭敬,手持漆杖,大呼小叫地追赶他,同往的人都被驱赶出来。&&&&&&&&&&&&&&&&&&&万回把玄宗拉进屋里,反拴上门,又变得跟平常人一样好端端的了。他抚摸着玄宗的后背说:“五十年天子自爱,以后就不知道了。”&&&&&&&&&&&&&&&&&&&张暐等在门外,贴着门听得清清楚楚,所以一直对玄宗倾心辅翼。所谓“五十年后”,正好指的是后来的安禄山之乱。&&&&&&&&&&&&&&&&&&&睿宗在府邸时,时常微服私行。万回则在大街上高声说:“天子来。”或者说:“&圣人来。”凡是他高声嚷嚷的地方,一两天之内,睿宗必然经过。&&&&&&&&&&&&&&&&&&&万回将去世的时候,大声喊叫,让人去取本乡的河水。门人徒弟无处求索,万回说:“堂前就是河水,为什么不取来呢?”&&&&&&&&&&&&&&&&&&&众人连忙在堂前阶下掘井,果然河水涌出。万回喝了河水,就一命归天了。万回旧宅中井水都又咸又苦,只有这口井,井水一直甘美异常。
慧昭&&&&&&&&&&&&&&&&&&&&&(三百年沧桑)&&&&&&&&&&&&&&&&&&&&&&&&&&&&&&&&&释慧昭,不知其来历。性格孤僻高傲,恒修禅定,面貌清癯。喜欢预言他人的祸福,而每言必中。跟人交谈,总是一本正经。闭关自处,左右无服侍的小童。每天靠化缘为生。乡里八十多岁的老人说:“慧昭在这里已经住了六十多年了,可是他容貌与六十多年前相比,几乎毫无变化。”但连他们也说不清慧昭究竟有多大年纪了。&&&&&&&&&&&&&&&&&&&宪宗元和年间,有一位名叫陈广的人,由孝廉调到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任官。他生性酷好佛教,一天朝拜开元寺,尽访诸僧。&&&&&&&&&&&&&&&&&&&慧昭一见陈广,又悲又喜地说:“&陈君怎么这么晚才来啊!”&&&&&&&&&&&&&&&&&&&陈广闻言,十分惊愕,心想:我平生根本不认识这位和尚,他怎么说我来晚了呢?&&&&&&&&&&&&&&&&&&&“我从来不曾与大师交游,大师怎么责备我来晚了呢?”&陈广问道。&&&&&&&&&&&&&&&&&&&“这事说来话长。”慧昭回答说。“我将跟你彻夜长谈,才能说明其中端委。”&&&&&&&&&&&&&&&&&&&陈广相当惊异,当晚即前往慧昭宿处请教。慧昭对他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我姓刘氏,是宋孝文帝的玄孙。曾祖鄱阳王刘休业,祖父刘士弘,都见于南朝史书记载。先父以文学自负,受到齐朝竟陵王陈子良的赏识。子良招集贤俊文学之士,先父也在其中。后来出仕齐、梁之间,任会稽令。&&&&&&&&&&&&&&&&&&&“我生于梁普通七年夏五月。三十岁时,我在陈朝任官,至宣帝时仍然官职卑微,不为人知,只是与沈彦文结为诗酒之交。&&&&&&&&&&&&&&&&&&&“后来,长沙王叔坚与始兴王叔陵都大肆聚集宾客,广张声势,各自倚恃权势,勾心牛角,互不相让。我和沈彦文都在长沙王的门下。&&&&&&&&&&&&&&&&&&&“不久,始兴王叔陵因谋反被诛,我担心不免受到牵连,就与沈彦文挂冠离朝,销声匿迹于山林溪谷,拾椽栗充饥,掬溪涧解渴。我时常穿一件短布衣裳,无论冬寒夏暑,都从不更换。&&&&&&&&&&&&&&&&&&&“过了一些日子,有一位老和尚到我们居住的地方,对我说:‘你骨法甚奇,应当没有什么疾病,可以长寿。&#39;”&&&&&&&&&&&&&&&&&&&“沈彦文向老和尚叩头,想求取长生不老之药。老和尚说:‘你没有刘君的寿命,即使服了我的药,也无补于事。&#39;”&&&&&&&&&&&&&&&&&&&“说完,就向我们告别。临行,又对我说:‘尘俗间争名夺利,到头来又有什么呢?只有信奉佛教,才可以舍弃名利。&#39;”&&&&&&&&&&&&&&&&&&&“我毕恭毕敬地接纳了老和尚的劝喻,从此有十五年之久,一直不关心人世间的事情。”&&&&&&&&&&&&&&&&&&&“这一年,我与沈彦文一起回建业。这时陈朝已经亡国,宫阙都被毁坏。城郭萧条,荆榛蔽路。景阳井干涸无水,结绮楼颓废不存。一朝的文物衣冠,荡然而尽。故老乡亲们相遇,携手对泣,说:‘只因陈后主一人作恶,竟使国家灭亡!陈朝为隋朝所灭,令人可悲!&#39;”&&&&&&&&&&&&&&&&&&&“听说陈后主及诸王都被拘往长安,我就与沈彦主一道,提着一个口袋,一路求乞,来到关中。我是长沙王的故客,长沙王对我恩遇甚厚。听说长沙王迁往瓜州,我就前往拜谒。&&&&&&&&&&&&&&&&&&&“长沙王生长在绮执之家,年纪很轻就富贵莫比,所以虽在流放之际,仍然不事生业。我与沈彦文拜见长沙王时,他正与沈妃酣饮。&&&&&&&&&&&&&&&&&&&“见到我们,长沙王悲恸难忍,对泣良久,才对我说:‘一旦之间,家国沦亡,骨肉播迁,这不是天意吗?&#39;”&&&&&&&&&&&&&&&&&&&“此后,我暂时留居瓜州。过了几年,长沙王去世了。又过了几年,沈彦文也故去了。于是我削发为僧,遁迹于会稽山佛寺,近二十年,已经一百岁了。虽然容体枯瘠,&但体力不衰,一天还能走一百里。”&&&&&&&&&&&&&&&&&&&“这年,我和一位和尚作伴,同至长安。这时唐高祖已有天下,建号武德。到武德六年,我又游方不定,或居长安、洛阳,或游江左,以至三蜀五岭,无不游遍。从出生那年算起,至今我已有二百九十岁了,即使烈寒酷热,也不曾生过小病。”&&&&&&&&&&&&&&&&&&&“贞元末年,我在武陵开元寺落脚,梦见一位男子来访,衣冠楚楚,细看原来是长沙王。我连忙请他落座,两人话旧伤感,就像当年一样。&&&&&&&&&&&&&&&&&&&“长沙王对我说:‘两年以后,我的六世孙刘广,将在此郡任官,请大师照顾他。&#39;”&&&&&&&&&&&&&&&&&&&“‘那么您现在做些什么呢?&#39;我问道。”&&&&&&&&&&&&&&&&&&&“‘我在阴间,官品极尊。&#39;长沙王答道。顿了顿,他又哭着说:‘大师比我多活了六世,可悲啊!&#39;”&&&&&&&&&&&&&&&&&&&“梦醒以后,我将你的名字记在经笥中。到去年已整整十年了,探问郡中人,都说你还没来。昨天到村里化缘,遇见县吏,跟他们一打听,才知道你已经来武陵任职了。白天我刚看见你,俨然长着一副跟长沙王一样的容貌。从做梦那年至今,已经十一年了,所以我才埋怨怎么来得这么晚啊!”&&&&&&&&&&&&&&&&&&&说完,慧昭悲不自胜,泪流满面,俯身从经笥中取出记有刘广名字的纸条,递给刘广看。&&&&&&&&&&&&&&&&&&刘广再一次拜见,愿执屦锡&,为佛门弟子。慧昭说:“你先回去,明天请再来。”&&&&&&&&&&&&&&&&&&&刘广依言归家。第二天,他又登门拜访,慧昭却已经悄悄离去,问谁谁也不知道他上哪儿去了。这时是元和十一年。&&&&&&&&&&&&&&&&&&&到了大和初年,刘广任巴州掾使,在山南道路中邂逅慧昭,惊喜地拜谒道:“&我愿弃官,请跟从大师为物外之游。”&&&&&&&&&&&&&&&&&&&慧昭又是满口应承。当晚,两人一起驿站歇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刘广早早起床,却见慧昭已经走了。刘广茫然若有所失,神情沮丧。从此以后,就再也没人见到慧昭大师了。
无著&&&&&&&&&&&&&&&&&&&&&(无心遇圣)&&&&&&&&&&&&&&&&&&&&&&&&&&&&&&&&&释无著,永嘉(今浙江永嘉)人,识度宽明,秉操贞坚。留心于佛法大道,有志于周游四方。曾游历京师云华寺,跟澄光法师研习《华严经》之教。&&&&&&&&&&&&&&&&&&&唐代宗大历二年五月,无著来至五台山华严寺。在堂中饮茶时,见有一位面貌丑陋的老和尚,正在北面的座位上高坐。&&&&&&&&&&&&&&&&&&&“你从南方来,请把你的数珠递给我看看。”老和尚闷声闷气地对无著说。&&&&&&&&&&&&&&&&&&&无著恭恭敬敬地走上前去,双手递上数珠,然后退回座位。可是就这一眨眼的工夫,老和尚却不见。&&&&&&&&&&&&&&&&&&&无著又惊又喜,自言自语地说:“往年僧明大师到华严寺,亲眼见到石臼木杵,后来得以进入圣寺,见到圣贤。我是不是也与此寺有缘呢?我愿寓居此寺,这将是很快乐的事啊!”&&&&&&&&&&&&&&&&&&于是他就在华严寺挂单。有一天,无著走过般若经楼,忽见一对吉祥鸟,羽毛绚丽,飞翔盘旋于楼顶之上,然后望东北方鼓翼而去。第二天有白光两道射入无著的住处,须臾而灭。&&&&&&&&&&&&&&&&&&&同房法等和尚见到这一情景,十分惊奇说:“这是什么祥瑞啊?希望能再一次出现,使我们不至于疑虑。”&&&&&&&&&&&&&&&&&&&过了一会儿,白光又出现了,情景跟刚才一模一样。寺中和尚们心里明白,这白光显然是冲着无著出现的。&&&&&&&&&&&&&&&&&&&一天,无著前往金刚窟,对窟中的塑像致礼。他正端坐假寐,忽然听见三声喝牛的声音:“饮水!饮水!饮水!”&&&&&&&&&&&&&&&&&&&声音未落,有一位老头出现在眼前。他面貌古朴,穿着粗布短衣,脚着麻鞋,头戴方巾。无著连忙握着他的手,问道:“您从什么地方来?”&&&&&&&&&&&&&&&&&&&“从山外求粮而来。”老头回答道。&&&&&&&&&&&&&&&&&&&“住在什么地方?”&&&&&&&&&&&&&&&&&&&“住在五台山中。”老头接着反问无著:“大师为什么到这儿来?”&&&&&&&&&&&&&&&&&&&“听说这里有一座金刚窟,所以随喜来了。”无著答道。&&&&&&&&&&&&&&&&&&&“大师困了吗?”&&&&&&&&&&&&&&&&&&&“不,不困。”&&&&&&&&&&&&&&&&&&&“既然不困,怎么坐着就睡着了?”&&&&&&&&&&&&&&&&&&&无著笑着说:“我感到昏昏沉沉的,不知不觉就打个盹。这有什么奇怪了的。”&&&&&&&&&&&&&&&&&&&“如果觉得昏昏沉沉的,愿意到寒舍喝杯茶吗?”老头说着,指了指东北方向,距离数步远,就是他的住处,那也是一所寺庙。&&&&&&&&&&&&&&&&&&&无著答应了。老头牵牛前行,无著在后跟随。到了寺门,老头高叫三声:“均提!均提!均提!”&&&&&&&&&&&&&&&&&&&一位小童应声开门。小童大约十四五岁,垂发齐眉,身着粗布短衣。老头牵牛入寺。无著看见寺中全用琉璃瓦铺的地,堂舍廊庑,都金光闪烁,豪华奢侈,非人间可比。&&&&&&&&&&&&&&&&&&&老头坐到白牙床上,指着锦墩,请无著就坐。小童端上两杯茶,无著和老头相对一饮而尽。小童又端来玳瑁容器,装满酥酪,分别递给无著和老头一只小匙。无著吃了一口酥酪,心里明亮敞豁,恍惚间像忽然明白了前生之事。&&&&&&&&&&&&&&&&&&&老头问道:“大师出家来,有什么追求?有什么疑虑?”&&&&&&&&&&&&&&&&&&&无著说:“有修无证,大小二乘,染指而已。”&&&&&&&&&&&&&&&&&&&“不知您初出家时求什么心?”&&&&&&&&&&&&&&&&&&&“求大乘菩提心。”&&&&&&&&&&&&&&&&&&&“那么,大师以初心修行,就能有所得了。”老头相当有把握地说。接着又问:“大师今年多大了?”&&&&&&&&&&&&&&&&&&&“三十一岁了。”&&&&&&&&&&&&&&&&&&&“大师心性纯正,到三十八岁,福气就不可限量了。”老头又道:“请您慢慢下山,挑好的路走,别伤了脚。我年纪大了,从山外来,困极了,想要休息休息,恕不远送。”&&&&&&&&&&&&&&&&&&&无著要求道:“我在这里住一晚上,行吗?”&&&&&&&&&&&&&&&&&&&“不行。大师有两位同伴,今晚不见大师回家,大师不怕他们为你担心吗?这正是大师重性情的地方。”&&&&&&&&&&&&&&&&&&&“我已是佛门弟子,有什么重性情的地方?虽然有伴,也不会顾恋他的。”无著说。&&&&&&&&&&&&&&&&&&&老头接着只问道:“持三衣了吗?”&&&&&&&&&&&&&&&&&&&“受戒以来一直持三衣的。”&&&&&&&&&&&&&&&&&&&“这就是你的封执之处。”&&&&&&&&&&&&&&&&&&&无著辩道:“圣教原本有这要求的。如果您许我住宿,我愿舍弃一切。”&&&&&&&&&&&&&&&&&&&老头拂襟投袂,起身前行,无著连忙随后跟上。老头说:“听我宣偈: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尽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无著凝神俯听,豁然开朗,拜谢道:“蒙宣密偈,若饮醍醐。容入智门,敢忘指决。丈人的至理名言,我当铭刻心府。”&&&&&&&&&&&&&&&&&&&老头唤均提,送无著归去。临行抚着无著的背说:“好去。”&&&&&&&&&&&&&&&&&&&无著再一次拜谢,与小童并肩齐步,走到金刚窟前,问小童:“刚才是什么寺庙,怎么没有悬挂题额?”&&&&&&&&&&&&&&&&&&&小童指着金刚窟,反问道:“你这又是什么窟呢?”&&&&&&&&&&&&&&&&&&&“先代相传,把这窟叫做金刚窟。”&&&&&&&&&&&&&&&&&&&“金刚下有什么字?”&&&&&&&&&&&&&&&&&&&无著想了一想,说:“金刚下有般若。”&&&&&&&&&&&&&&&&&&&小童笑了,说:“刚才你去的,就是般若寺了。”&&&&&&&&&&&&&&&&&&&无著携着小童的手,恋恋不舍地跟他告别。小童注视着无著,像是要说些什么话。&&&&&&&&&&&&&&&&&&&无著见此情景,忙道:“你送我,可以以言语代替缟带与玉玦,作为礼物吗?”&&&&&&&&&&&&&&&&&&&于是童子宣偈道:“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听完偈语,恍惚之间,小童和所谓般若寺都不见了,惟见山木土石。无著嘘欷不已,叹道:“圣人刚才说的话好像美妙的音乐,余音袅袅,犹在耳边。”&&&&&&&&&&&&&&&&&&&他目视着圣人方才站立的地方,只见一片白云,冉冉涌起,至半空中,变成了五色云霓,上有大圣乘狮子,而诸菩萨围绕着。一顿饭工夫,东方白云一片,渐渐遮住了菩萨,群像与云彩都消失了。&&&&&&&&&&&&&&&&&&&这时,无著看见汾州菩提寺主持修政等六人,相随至金刚窟前,作礼拜谒。忽然听见山石振吼,声如霹雳,修政等人害怕得躲起来。过了很久,四周才寂静下来。&&&&&&&&&&&&&&&&&&&无著向修政等人陈说自己的遭遇,修政等人十分后悔,无缘见到圣人的面容。于是无著就在五台山隐居,直到功成圆寂。
法&&&&&&&财&&&&&&&侣&&&&&&&地&&&&&&&四者缺一不可,说食不饱
道悟&&&&&&&&&&&&&&&&&&&&&(横笛锄盗)&&&&&&&&&&&&&&&&&&&&&&&&&&&&&&&&&南宋中叶,有一位佛法灵异、威仪严明的高僧,声名远播遐迎,被世人视为唐朝名将郭子仪再世,深得民众敬仰;此人经常一袭白衣,斜骑黄牛,横吹短笛,游走四方,逍遥浪漫,全不像佛门中人……这位既能率众锄盗,又能超然世外、和乐恬淡的一代高僧便是郑州圆照寺住持道悟法师。&&&&&&&&&&&&&&&&&&&道悟法师号佛光,原籍陕西兰州(今甘肃兰州),俗姓冠。他刚从母腹中出生的时候,居然就大异常人:满口白牙,满头乌发,就好像是已成年了似的,全不像一个刚刚呱呱坠地的初生小儿。&&&&&&&&&&&&&&&&&&&道悟法师长大到十六岁的时候,就屡次坚决请求父母准允自己出家。可是,他的父母亲却始终不答应。在这种情况下,道悟法师便开始绝食,以死相抗,坚表决心。刚开始的时候,他父母还以为他只是闹着玩儿的,吓唬吓唬他们罢了。可是,他们没想到,小小年纪的道悟一绝食便真的是粒米不进,滴水不喝,完全是一副不达不休的果决态度。父母这才慌,就连忙点头应允他投身到家乡的一座小寺庙里出家当了和尚。&&&&&&&&&&&&&&&&&&&过了两年,一次,道悟法师偶尔借宿在临洮(今甘肃临洮县)的一个叫湾子店的地方。晚上,突然梦见一名印度僧人很用力跟敲打着木盂,还大声地叫唤着自己的名字,惊疑之中便醒了。刚醒过来,又突然听见庙外一声健马嘶鸣,声传之大,足可振聋发聩。大惊之余,道悟法师突然深有所悟,心中佛结豁然开朗。&&&&&&&&&&&&&&&&&&&此时青夜空中一轮朗月,正高悬中天,满地银辉,万籁俱静。&&&&&&&&&&&&&&&&&&&道悟法师坐起身来,探头望望窗外,不觉大喜,便随口吟唱起一首偈子来:&&&&&&&&&&&&&&&&&&&见也罗,见也罗,&&&&&&&&&&&&&&&&&&&遍虚空,只这个。&&&&&&&&&&&&&&&&&&&天亮之后,道悟法师便回到了自己暂时居止的家乡小寺。回到自己家中,告诉母亲说:“这次出游,我在路上捡拾到一样东西。”他母亲就问他是什么东西,于是,道悟法师这才说:“无始以来不曾见过的。”母亲一听,不禁大怒,顺手就掌了一下他的嘴,骂道:“这是什么喜事?!”&&&&&&&&&&&&&&&&&&&母亲掌完嘴之后,道悟法师跪下,给母亲叩头请安,然后告辞说自已准备离开家乡小寺庙,游学各地名刹,以广见识。母亲一听,这才知道儿子为什么故意惹自己生气掌嘴,知道无法阻止他远行,就问他说:“你都准备到哪些地方去呢?”道悟法师听了。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水流须到海,鹤出白云头。”&&&&&&&&&&&&&&&&&&&这时,熊耳山(在河南省境内秦岭东段支脉上)上有一位声名昭著的白云海禅师,独自居止在高山古刹,修行研习,独来独往,不曾收授一个门徒。有人见了,大惑不解,就问他说:“法师,您这样高深的修为,为什么不收一个门徒,好继承您的衣钵,光大您的佛法。难道您是想把它们全都送还西方佛祖吗?”&&&&&&&&&&&&&&&&&&&白云海禅师一听,就笑了,他告诉人们说:“我并不准备带着我的佛法西归佛国。我之所以迟迟不择徒而教,不过是在等待一位大弟子的到来啊!”&&&&&&&&&&&&&&&&&&&人们一听,颇感惊奇,就接着刨根究底:“这位高徒从何而自来?几时能到?”白云海禅师又笑了,却慢悠悠地告诉众人道:“芝兰秀发,独出西秦&——&他是西北方向的人啊!至于他几日才能够到达,我只能这样告诉你们:他已经动身了!”&&&&&&&&&&&&&&&&&&&大家听了,无不好奇心大起,一心盼着这位大弟子赶紧到来,看他究竟是何等样人,竟然如此深得白云海禅师的顾念。&&&&&&&&&&&&&&&&&&&等到道悟法师就要到来的时候,白云海禅师就命令侍僧鸣钟,将大家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说:“我的这位关西大弟子马上就要到了,你们快去迎接!这山中古刹原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大将军所修建,现在,他自己前来住持本寺,你们这一干人等,当然要师尊于他&——&你们还不赶紧前去迎接!”&&&&&&&&&&&&&&&&&&&大家一听,虽然有些半懂不懂,莫名其妙,却还是蜂涌而出,前去山门外恭候道悟法师去了。&&&&&&&&&&&&&&&&&&&道悟法师刚刚跨进山门,白云海禅师便关切地询问道:“相公,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道悟法师一听,便走上前来,轻轻地应答了一声:“嗯。”然后别无他话,白云海禅师却大为高兴,也不顾大家的惊奇,当即将自己的衣钵当着大家的面,传给眼前这位年纪轻轻、其貌不扬的道悟法师,并命他住持山寺古刹。白云海禅师自己,却从此退隐寺侧,潜心参证去了。&&&&&&&&&&&&&&&&&&&当道悟法师尚到来之际,熊耳山一带早就聚集着一群匪贼,倚仗山势,盘踞险要,四出打家劫舍,拦抢行旅,附近的人民无不深受其害。人们竞相上山进寺躲避,还十分恳请白云海禅师凭借自己的无边法力,率领民众将他们一举剿灾。但是,白云海禅师却摆着头推辞了,说:“这群盗贼不是我这老和尚所能对付得了的。你们尽管耐心等待,过不了多久,郭大将军会前来亲自剿灭这群害人之贼的!”&&&&&&&&&&&&&&&&&&&当时,却又都不明白“郭大将军”指的是谁。请教白云海禅师吧,他却又总是以“天机不可泄露”作为托辞。这样,大家只好耐着性子等候“郭大将军”的到来。&&&&&&&&&&&&&&&&&&&等到道悟法师前来住持古刹刚三天时间,他便率领僧俗人众一举攻克匪贼盘踞之地,而且将他们全部捕获,无一漏网。道悟法师听完民众的申诉,准备将这帮罪大恶极之徒全部斩首处死,为民除害。但是,就在这时,这群昔日无恶不作的贼寇却无不死命哀求,请求道悟法师饶他们一命,让他们做什么都行。&&&&&&&&&&&&&&&&&&&道悟法师一听,说:“你们往日抢人财物,伤人性命,天良丧尽,难道还不该死吗?现在,你们败落在我们手里,就知道乞求讨命,难道你们就忘了你们当时杀戮的人也一样是条条性命吗?”&&&&&&&&&&&&&&&&&&&匪寇们一听,无不叩头及地,额破流血,承认自己过去非作歹,罪该万死;但现在决心重新做人,皈依三宝,发具誓戒,从今往后决不再行不义之事,只求道悟法师饶命。&&&&&&&&&&&&&&&&&&&道悟法师见他们说得诚恳,颇有悔悟,就慈悲为怀,网开一面,不将他们处决,而是令其边诵经唱偈,又给他们削发剃度,然后就将他们全都释放了。&&&&&&&&&&&&&&&&&&&从此,熊耳山一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们平平安安、和和乐乐地过了几十年安稳、太平的日子。自此以后,大家就都相信,这位道悟法师便是郭子仪大将军再世。&&&&&&&&&&&&&&&&&&&到了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白云海禅师撒手西归,道悟法师才辞别熊耳山,出任著名的郑州普照寺住持;不久,又迁往三乡竹阁庵。&&&&&&&&&&&&&&&&&&&在竹阁庵的时候,道悟法师经常身着一袭白衣,斜骑着一匹黄牛犊,横吹着他的一支形影相随的短短笛哨,往来逍遥,游走洛阳一带。人们见了,无不被他那潇洒的风姿、超逸的行止所深深倾折,对他顶礼膜拜,争相睹阅法容。&&&&&&&&&&&&&&&&&&&他曾经这样说过:“有人说我是一介凡夫,其实我曾经从圣位中来;有人说我是圣灵,其实我却又是向凡位中去;还有人说我既不是凡俗之夫,也不是圣灵中人,可我却又在毗庐佛顶上,别有行迹。”&&&&&&&&&&&&&&&&&&&到了金章宗泰和五年(即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道悟法师又回到临洮,在大势寺开坛说演《圆觉经》。听众云集,成为大势寺历史上的一大盛事。&&&&&&&&&&&&&&&&&&&可是,当法师演说《圆觉经》到一半的时候,他告示听讲的人,说:“《圆觉经》我已经讲说一半了,而我的大行西归之期,也离得不远了。”&&&&&&&&&&&&&&&&&&&到了这一年的五月十二日晚&,道悟法师还在给僧侣民众们解说《圆觉经》大义。可是,当黑夜化去,晨钟敲响之时,略加休息的道悟法师便醒了过来。叫起身边的侍僧。对他说:“我病得很厉的害了,你去给我找几味药草来。”侍僧一听,信以为真,便出门去了。就在他刚刚跨出门去的那一刹那,道悟法师便颓然圆化而去。&&&&&&&&&&&&&&&&&&此时,大势寺顶上有朵朵五色祥云&,&纠结盘绕在一起,&有如华盖,&又如莲叶;&红光如日,充塞天地之间。这种种神异景象一直持续了整整三天时间,方始散去。附近的人们都亲眼目睹了这一罕见奇观,&深为道悟法师的修道正果而艳羡不已,感叹不绝。
生命的表象&&&&&&&&&&&&&&&&&&&&&&&&&&&&&&&&&&&&&&&&&&&&&&&&&&&&&&&&&&&&&&&&&&&&&&&&&&&&&&&&&&出处:小故事网&&&&&&&&&&&&&&&&&&&&&&&&&&&&&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达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信心扎根—菩萨戒前言&&&&&&&&&&&&&&&&&&&&&由艺术观点及临床经验谈戒律&&&&&&&&&&&&&&&&&&&&&&&&&&&&&道证法师讲述&&&&&&&&&&&&&&&&&&&&&&&&&&&&&各位菩萨,阿弥陀佛!首先要向大家忏悔表明,末学实在没有资格向大家介绍戒律,因为末学只是初学,学佛的资历是很浅,对戒律虽然很有信心,但是研究并不深入,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而且实行的程度也不很好,只能说是藉这一个介绍的因缘,提醒自己、勉励自己,要尽心遵守佛戒,顺便让大家作一个参考,和大家共同勉励而已。目前有许多位精通戒律、而且很用心为大众讲解的法师,大家如果对戒律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去亲近,恭听他们的讲解,末学在这里只是作一个很粗浅的介绍。&&&&&&&&&&&&&&&&&&&&&&&&&&&&&末学一直很感谢佛门许多位师长、善知识,因为他们的提倡与指导,才让末学有机会了解戒律的重要性,学习去受持。如果能有一点一滴的受持,都是他们的功劳和功德,如果有作不到的地方,都是末学自己没有观照、没有定力、没有智慧的差错。所有一切对不起佛菩萨,以及师长、父母教导之恩的过失,在这里也要向大家哀求忏悔,恳请大家原谅,慈悲教导。&&&&&&&&&&&&&&&&&&&&&&&&&&&&&当我们提起戒律这个名词,对现代讲究自由,很不喜欢受约束的人,最初听起来,很可能会觉得是老古板的一种束缚,或者以为戒律是很呆板的法律条文。教我们什么不能做,不能做的如果做了,就是犯戒;又教我们应当如何做,该做而没有做,也是犯戒。不了解戒律的人会想说:限制那么多,根本就像拿绳索绑自己的手脚,让自己活动不方便,自找麻烦嘛。有人甚至问说:在这个社会上,像法律、交通规则、校规,已经够多了,为什么还有人去寺庙求受戒呢?这实在是活受罪。还有一些自认为很先进、要改革的人,他们主张把佛所制定的戒律废止,说不用持戒,或者认为戒律已经过时,要改进,好像他们比佛还要有眼光,更了解现代人的需要。其实,这都是对戒律有误会,不了解戒律真正的意义。&&&&&&&&&&&&&&&&&&&&&&&&&&&&&印度的梵文中,‘戒’这个字是‘波罗提木叉’这是音译。要注意它的意思并不是:波罗提著木头做的叉子。甚至有人望文生义,以为波罗就是凤梨,所以意思是拿木头牙签来吃凤梨。‘波罗提木叉’只是梵文发音,大家千万别误会。&&&&&&&&&&&&&&&&&&&&&&&&&&&&&波罗提木叉,它原来的意思可以翻译成‘别别解脱’,也可以翻成‘保解脱’。‘别别’是各别各别的意思,所以‘别别解脱’就是一样一样的解脱。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守一条戒,就能解脱某一类的心病、痛苦,得到相当的自由自在。如果我们每一条戒都能遵守保持,就能完全解脱心病痛苦,过著快乐清净的生活,和我们原本的佛性完全相应,就可以将佛性中本具的福报、本具的智慧,完全发挥出来,使我们安乐自在。所以,‘戒’它原本的意思,应该是保护众生,让众生能得解脱自在的原则。所以它另一个翻译叫做‘保解脱’。是说如果我们按照戒律去做,就保证能解脱,未来不会受痛苦的束缚。所以戒律是保护众生,让众生得解脱自在的原则,并不是要将人绑住的条文。像戒律这种解脱自在的原则,应该是最适合想要自由的现代人,提倡自由的人,都应该遵守戒律的原则,若不遵守,心就会被心病缠绕,一定不会自由快乐。&&&&&&&&&&&&&&&&&&&&&&&&&&&&&我们要了解,戒律并不是很呆板,它是很活泼。我们要先了解‘活泼’真实的意义。活泼,是让我们的慈悲心活泼,让我们的佛性活泼,起作用,发挥良知良能。我们若是没有慈悲心,生怨恨,就像我们的慈悲心死了一样,遵守戒律就是要让我们的慈悲心‘活’起来,发挥功能作用。并不是要让我们的坏念头、坏习惯,活泼起来。若是让我们黑暗的坏念头、坏习惯活泼起来,那就是痛苦、束缚的根源。所以说,活泼也得要主题正确,并不是四处活蹦乱跳才叫活泼。活泼是要让我们的慈悲活起来,让我们的智慧活起来,必须要把我们的佛性开发出来、放光。这才是‘活泼’。凡事能替别人设想,发挥帮助众生身心安乐的功能,这种活泼才有意义,才是主题正确。&&&&&&&&&&&&&&&&&&&&&&&&&&&&&我们现代人的心大都散乱习惯了,心静不下来,我们知道就像一湖水,水面若是很平静,就像镜子一样,有映照的功能。如果水乱动起波动、波浪,就失去了镜子的功能。这就好比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减弱了,若是安定的力量减弱,遇到事情就看不清楚,不知如何是好,心慌意乱,忘东忘西,意气用事,感情用事,办事情就办不好。遇到意外的灾难,也惊慌失措。甚至有人在火灾时,心中一慌张,拿这样也不对,抱那样也不对,末了是抱了一个粪桶跑出去。这就是内心拿不出安定的力量来判断事情。戒律就是教我们一些原则和方法,将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重新找回来,让我们安定的力量活泼起来。随时能够安静下来,安定的水面就像一面镜,什么东西都能映照得清清楚楚。有安定的心,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处。这就是我们本来的智慧显现,也就是智慧的‘活泼’。四处蹦蹦跳,静不下来,这样的活泼是没有用处的,必须是要慈悲心、智慧,‘活泼’才有用。&&&&&&&&&&&&&&&&&&&&&&&&&&&&&所以我们说,戒律是活泼的,意思就是我们佛性的里面,本来就有的优秀功能,都能透过‘遵守戒律’活泼起来。把没有必要的心病医好,把没有必要的垃圾丢掉,将我们内心种种不好的动乱,不好的作用降伏、消除。所以说,戒律是内心健康安定的基础,也是开发最高觉悟的基础,也是成佛的基础。所以说:‘戒是无上菩提本’。意思就是,戒是无上菩提,无上觉悟的根本。任何人想要开发自己的觉性成佛,就必须要以戒律作为根本的法则。&&&&&&&&&&&&&&&&&&&&&&&&&&&&&以上是解释‘戒’这一个字,是‘别别解脱’、‘保解脱’的总原则。&&&&&&&&&&&&&&&&&&&&&&&&&&&&&以下我们再简单介绍‘律’这个字。我们说戒律这个律,就是合理的规则规律。合理就是和真理相应。要和佛性真理相符合,是有一定的规律法则的。‘律’这个字在印度梵语叫做‘毗尼耶’,或叫‘毗尼’这是音译。毗尼的意思就是消灭、调伏、是要消灭什么呢?要消灭妨碍我们成佛的危险和障碍,也就是要调伏我们不好的心念行为,才能消灭危险障碍,才能和佛性真理相应。这也是佛所说的教理。而且是和宇宙的因果规律完全相应相符合的。如果按照这个教理规律去实行,改恶行善。就能清凉安稳。这样就叫做‘戒行’。戒行,梵语叫做‘尸罗’,含有清凉、安稳、安静,种种的意思。&&&&&&&&&&&&&&&&&&&&&&&&&&&&&再进一步说,实行规律所得到的结果,就是保证解脱,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波罗提木叉’、‘保解脱’。我们研究戒律时,时常会遇到这些名词,如果以交通规则作譬喻,‘毗尼’就好像交通规则、路标,甚至说出如果违犯规则,会有什么处罚,什么结果。‘尸罗’就是照著规则去实行,一路上安稳清凉。‘婆罗提木叉’就是解脱危险,平安到底。所以‘毗尼’、‘毗尼耶’是就教理而言,‘尸罗’是就实行而言,‘波罗提木叉’是说结果。&&&&&&&&&&&&&&&&&&&&&&&&&&&&&我们又说:戒律是生活的艺术。说到艺术,各种艺术,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随意发挥,但是其中必然是有原则、有规律的。大自然当中的一切,也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观察,大至星球的运行,到一枝草、一朵花的生长,这一切都是有规律的。我们看每一朵花,它的花瓣都是有规则、有规律的,不会随便长。一棵树,树枝该如何长,树叶该如何长,一定是有法则。就像我们这个地球,它每天都快速的旋转,不但自转,也绕太阳转,月球也绕地球转。如果地球转得很有规律,我们每天就能很安定在地球上生活,也没有感觉地球在转。如此合乎规律的世法,虽然在动,但是在运动中间,也可以有安定。动中安定的规则,就叫做‘律’。&&&&&&&&&&&&&&&&&&&&&&&&&&&&&如果星球的运转失去规律,星球可能就会互相碰撞,发生大灾难而毁灭。我们看到,只要发生地震,地面没有按照平时安定的规律,就会有许多死伤发生。所以规律、安定是不可少的。一旦失去规律,就会世界大乱。所有一切的安定,都是由规律来的。轮子若是转得很有规律,我们在车内就坐得很安稳。若是没有规律,就会出车祸。&&&&&&&&&&&&&&&&&&&&&&&&&&&&&同样的道理,修行中的禅定,也是由规律而来。佛说修行的规律,就是‘戒律’。我们遵守戒律,不该做的就不要做,不该想的就不要想,才有可能将心安定下来,得到禅定。禅定并不是静静坐在那儿,禅定不管是在动中、在静中,心都能安定。能安定,才有可能将事理看得清清楚楚,观照到明明白白。不然,心就胡思乱想,乱波动。心地波动就像地震,就像地球胡乱旋转,那里有可能过安定美好的生活呢?光是去受苦受难,救苦救难就来不及了。所以说我们在共同生活的活动中,必须要有规律做基础。修行是要恢复我们本来得佛性,在恢复本来佛性的修行生活中,也必须要有戒律做基础。&&&&&&&&&&&&&&&&&&&&&&&&&&&&&我们说戒律是生活的艺术。譬如说煮菜这种艺术,当然我们是可以随意发挥。但是随意当中也有它的规律、原则。比如煮面线,必须要水开了之后才放面线,若是水还是冷的就放下去,最后面线一定会糊掉。又比如说炒米粉,若是米粉硬硬的没有用水烫过,或是没有加水炒,就会炒成像铁丝。又比如要做面包、馒头,多少面粉和多少水,多少发粉,多少盐、糖,都有规律、比例,不可以差太多。要煮饭还是煮稀饭,米跟水也都有一定的比例。炒青菜用多大火,炒多久,这也有规律。如果炒得太久,就会变黄、变烂。不但难看,也没有营养。若是要沾粉炸东西,要如何才能炸得酥脆,这也有规律。可以说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没有离开因果的规律。若没有按照规律去做,就会失败。每一盘成功的菜,里面一定含藏有它的规律,那一样要先放,那一样后下锅,都是有次第。会煮菜的人不一定会用言语清楚说出这些规律,但他的内心一定有掌握到其中的规律,灵活运用。如果失去规律,该脆的就烂,该有韧性的就会糊掉,该软反而硬梆梆,就煮不出好的菜来供养大众。&&&&&&&&&&&&&&&&&&&&&&&&&&&&&人生的修行也一样,若是没有把握到其中的规律、道理,就不可能有美好的生活,不可能有成就。&&&&&&&&&&&&&&&&&&&&&&&&&&&&&大家都知道音律、韵律,戒律就像音律、韵律的‘律’字,是自然的规则。若是弹琴,就要调整琴弦,才能弹出乐曲来。许多乐器,像古筝、小提琴,每次要弹奏时,都要调弦,若是调得不妥当,奏出来的音就会高低不和,甚至钢琴弹久也会走音,必须要请调音师来调弦。佛教我们修行、修心,就像调琴弦,不可太松,也不可太紧。太松就弹不出好的音色;太紧,则弹出来的声音就太高太尖,甚至会把弦弄断。必须要调整到刚刚好,高低音才会对。到底弦要调多紧,弹出来的声音才会刚好呢?这其中必定有规律,这个规律就像戒律的‘律’,这个规律必须要深入去体会了解。&&&&&&&&&&&&&&&&&&&&&&&&&&&&&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就像调弦、调音的过程。将我们的心弦调得刚刚好,才能弹出好听的曲子来。我们若能调得好,弹得好听,不但弹得人很快乐,旁边听的人也会很快乐。若是弦调得不好,弹得也不好听,不但旁边听的人很痛苦,弹的人也很痛苦。一堆音随便凑在一起,若不合音律,不合乐理的原则,听起来就像杂音。所以一个好的曲子,冥冥之中都含蕴一定的乐理在其中。一般人如果没有接受过特殊的训练,就说不出乐理的原则。其实,这含藏的基础原则,就相当于戒律。失去了调和的原则,就不可能产生美感。&&&&&&&&&&&&&&&&&&&&&&&&&&&&&戒律里面,常常有一些看起来好像很吓人的字句,譬如说,生气杀人要堕地狱。堕地狱听起来很恐怖。我们用先前调弦的譬喻来说明。生气,就是我们内心的弦已经调得不对了,如果生气又去杀人,等于弦调得不对,弹的时候,使力也错误,结果弦反而弹断了。弦断就无法继续演奏,无法在人道这个音域里面继续演奏。这条琴弦就得改造了,这条弦也许要送进熔炉熔化,重新制造出新的弦,才能继续再弹。这种重新熔化制造的过程,就是地狱的痛苦。我们现在有一把很好的琴,有很好的弦,就要好好弹。如果不把握因缘好好弹,反而将弦都弹断了,当然就要换弦,要改道,送到别道重新制造。&&&&&&&&&&&&&&&&&&&&&&&&&&&&&我们再举例,如果有一个人发心正确,遵守戒律也很如法,等于是将弦调得很适中,演奏的心情也很好,演奏技巧也很高超,结果自己就会弹得很快乐,旁边的人听得也欢喜。这就是说,遵守戒律的果报,不但人间的大众很尊敬,甚至天上的大众也会尊敬欢喜,保护他,所有的护法神都会照顾他。所以说,遵守戒律,人、天都尊敬。如果了解道理,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永远安乐,有广大的力量度众生。&&&&&&&&&&&&&&&&&&&&&&&&&&&&&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动一个念头,相当于我们的心发射一股力量出去,这份力量是有功能、有影响力的。因为整个空间、时间,是完全没有界限的,若是发出一个心念,就有一股力向十方发射出去,遍满一切处。而我们自己也这股力量当中,不但在其中,还是在强度最强的地方。所以我们发出去心念的好坏,对我们自己的影响最大。我们若是发出一个持戒的心念,不但自己会快乐,也等于放出光明的力量。只要我们的心放光,就能将周围照亮,同时也将自己的路照得很清楚,走起来就很方便,别人也走得很方便。&&&&&&&&&&&&&&&&&&&&&&&&&&&&&我们说戒律是生活的艺术,这里再用画图这种艺术作譬喻,帮助我们了解戒律是必须要遵守的规律。画图这种艺术,也是含藏许多原则,不能没有规律。比如说,蓝色的颜料加黄色的颜料,就会变成绿色。但是混合的比例不同,调出来色彩的深浅也不同,这其中也是有原则,有规律。有的颜料是水性,必须用水来调;有的颜料是油性,用水调就不合。这里面都有原则,有规律。虽然作画可以随意发挥,但是基础上必须要合乎原则,合乎规律,不然就画不出好的画来。有的画家看起来随便画就画得很好,像是随心所欲,没有原则。其实不然,那是因为他很有经验,所有的原则,老早内心就很熟,所以随心所欲的画,也不会踰越那些原则。就如同孔子说:‘随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很重要的,不能说想要随心所欲,就违反规矩,妨碍别人。‘随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七十岁以后才达到的境界。有些程度较高的大菩萨,也像老练的画家随便一画,随缘来度众生。但是他内心绝对不会越过这个总原则,不会违反这个总原则。&&&&&&&&&&&&&&&&&&&&&&&&&&&&&我们再以建筑这项艺术作比喻,如果我们在没有台风、没有地震的地方搭一个小房子,可能随便一搭,只要能遮阳、避雨就好。但是随便也不能太随便,如果晚上睡觉时,稍微一阵风,房子就倒了,将人压在里面,这样的房子就是白搭。所以即使搭一间小小的房子,也要有法则。随心所欲也不可以没有法则,如果是要建大楼,又是在地震带,那么地基就要非常稳固,所有的建材都要仔细考虑强度,承受多少力。如果地基随随便便,又偷工减料,那么一遇到地震灾难,就会倒塌。有一次日本东京大地震,许多外表很壮观的大厦都倒了,只有依照(怀德?)建筑法则建的大厦没有倒。这是一个特殊的建筑法,并不是需要特别多的建材,也不是特别贵,而是它非常合乎原理,考虑到地震的影响。这种建筑的方法,是了解佛理,了解力学所造的建筑法。如果要盖房子,不了解建筑的原则,不了解佛理的原则,盖好的房子就很危险。所以建筑的艺术,不但有外表美观的问题,实用的问题,还有生命安全的问题在其中。修行也一样,不能只想外表美观好看,必须要用过来人的经验,用佛陀过来人教我们的法则做基础。佛就是过来人,佛说的戒律等于是地基的建筑原则。地基若是稳固,往上盖高之后,才不会危险。不能只想盖得高,而不考虑承受力的问题,不考虑地震可能的变化。一个人若是只想赶快盖房子,他可能就认为不必要依照怀德建筑法来盖,以为那是很麻烦的规矩,以为建筑可以很自由,想怎样盖就怎样盖,想偷工减料就偷工减料,一旦房子倒塌,那就很不自由、很痛苦了。所以不依戒律,并不是自由。不依戒律的结果,就像被倒塌的房子压住一样,很不自由。&&&&&&&&&&&&&&&&&&&&&&&&&&&&&我认识一位建设公司的总经理,他是一位虔诚学佛的人。有一天一位经理向他报告说,他们盖的某一栋房子有偷工减料的情形。问他如何处理。这位总经理马上回答说:‘通通拆掉。’经理说,那会赔好几百万。他回答说:‘赔也要赔。’甚至他问那位经理:‘如果那栋房子是你的儿子、你的孙子要住,那么该拆还是不该拆?如果将来房子倒了,是压到你的儿子,你的孙子,要拆还是不要拆?如果我们盖的房子倒下压到人,以后你的孙子说:这是我爷爷盖的。这样好吗?’ &&&&&&&&&&&&&&&&&&&&&&&&&&&&&我们听了都很感动,这位总经理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应该将他的心、他的钱财,用在什么地方。他的眼光可以看得比较远。因为一念心用来遵守戒律、遵守原则,和一念心用来犯戒,用的力是差不多,但是结果是完全不同。所以我们不要作一些白费力气,未来还要受苦的事情。也不要以为自己比佛祖还要聪明,佛教我们不可以作的事情,自己偏偏认为做一下没什么要紧,要做比较好,不做不行,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佛教我们的戒律可能听起来忠言逆耳,不是很中听的言语,甚至在现前这样的环境,做起来并不是完全没有困难。有时我们想坚持这些原则,是要非常用心,要用智慧、慈悲心,跟大众沟通才能实行。就好比怀德建筑法一样,要花精神力气才行,要盖一间房屋都不能不用心,要修行成佛,那里可以不用心、不用力呢?&&&&&&&&&&&&&&&&&&&&&&&&&&&&&我们再仔细考虑,假使我们故意犯戒,不照这些原则去做,也一样要花力气去做啊!并不是说犯戒就不花力气,犯戒一样要花力气,而且是花让自己将来要受很大苦的力气。比如说,生气杀人,这当然比待在家里休息还要费力,花这种力气是很冤枉的。或是说偷别人的东西,强别人的东西,这也是很费气力。甚至故意说谎,这也很费力,这些都不如在家休息,因为花这种力很冤枉,而且使自己未来很痛苦。就像如果不依建筑原理,随便挖个地基,也是要花很多力气挖呀!挖得很辛苦,只是费力又没有好结果,因为其中没有正确的原则。比如一个人跟人合伙作生意,就以为自己很聪明,别人都是呆瓜,很好骗。所以一开始就有错误的观念,不照佛所说的戒律,老实的原则去做。他以为说,这里骗一下,那里骗一下,就能多赚一些钱。可惜,当我们不按照戒律、原则时,内心一定是黑暗,没有光明,就如同一面镜子,上面蒙上许多灰尘一样,根本就照不出事实的真相。所以没有发现,原来别人都比自己还要聪明,还要奸诈,想要骗人,结果反被别人骗。花了大半辈子的生命,费了很大的力,却是演出这样的悲剧来。好比花了大半辈子盖一间很快就倒的房屋,将自己压死在里面,这是何苦呢!&&&&&&&&&&&&&&&&&&&&&&&&&&&&&我们再用一个比喻来说,要做一张椅子,要做一张安全,不会跌倒的椅子,最起码也要有三只脚来支持。三只脚一样长才会稳,坐下来不会晃来晃去,这连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这里面也运用到数学上所说三点决定一平面的定律。一位师傅要作一张椅子,如果不按照这个定律,椅子就作不成。每张坚固的椅子都含藏有这个定律于其中。但是会作椅子的师傅不见得说得出这个定律。反过来说,会说这个定律的人,也不一定作得出一张非常坚固的椅子。由这个比喻,我们可以了解,戒律的原则,其实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想生活得很好很美满,一定要遵守这些原则,可能我们每天都在实行这些原则,只是无法具体说出来而已。可以说所有活得很美满的人都有合乎这个原则,才有可能活得美满。稍微有一点偏差,就不可活得好。&&&&&&&&&&&&&&&&&&&&&&&&&&&&&佛将这些生活原则,很清楚地用语言、文字说出,我们听了这些戒律,当然每个人实行的深浅不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巧妙的地方,就如同刚刚所说,三个点决定一平面这个定律,会说的人不见得会做。即使知道这些原则,每个人作的椅子也不同,有的椅子比较坚固好看,有的椅子一直晃,又不好看。有的椅子坐起来很舒服,有的椅子坐起来很痛苦。椅子要如何钉才会坚固,才会美观,又很舒适,不会坐到一半倾倒,这种技术是要锻炼的,要实地去做。&&&&&&&&&&&&&&&&&&&&&&&&&&&&&不依戒律,就好比椅子不照规律,坐起来就会倾斜,若是遵守戒律,就如同作一张椅子的艺术一样。有人持戒很依规矩,态度也很柔软,让人很舒坦,好像椅子作得好,让人坐得舒服。有人持戒虽然也很规矩,但是态度比较硬,比较紧张,也让旁人很紧张,就好像虽然椅子是很稳,但是让人坐起来却不舒服。&&&&&&&&&&&&&&&&&&&&&&&&&&&&&一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戒律原则的人,不见得会比不会说的人做得更好。因为实行是要靠实际不断练习,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磨练。好比一个小学生,刚开始学毛笔字,一定要依格线、依字帖来写。一笔一画,慢慢练习。一开始,连想要将字写在格子里都很困难,连笔都拿不稳,稍不小心就超出格子,更不用说一笔一画要如何运笔,好不好看。我们初学戒律也一样,因为我们的心太粗陋,对原则也不够熟练,好像初学毛笔字,一写就弄得一大片黑漆漆,要不就是还没下笔.已经滴得到处都是,整张纸都脏兮兮。&&&&&&&&&&&&&&&&&&&&&&&&&&&&&刚开始学练字,感觉写一个字都很不容易,很困难。同样地,刚开始学习戒律时,要研究一条戒,要持一条戒,也感到很困难。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垂头丧气,因为伟大的书法家,也是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练来的。当我们练得比较熟之后,自然就会知道,墨要如何磨,墨色才刚好?多大的笔要沾多少墨才好?刚开始练习时,若不依照格线,一定会写得歪歪斜斜,写久了之后,心渐渐平静,渐渐安定,即使没有格线,也可以写得很端正。因为熟练之后,就能把握到内心那条无行的直线,纸上虽然没有线,写的时候依然可以看到这条直线。&&&&&&&&&&&&&&&&&&&&&&&&&&&&&我们众生如果和佛比起来,可以说完全没有欠缺什么,反而多了一些垃圾。我们比佛多了些什么呢?就是多了烦恼、妄想、执著,这些垃圾。什么叫做烦恼呢?不是说忧愁烦恼那种烦恼,是指我们的心病,种种不好的心理。比如说,贪心、生气、愚痴、憍慢、怀疑、嫉妒,这些种种不好的心理,它们会让我们又烦又恼,障碍我们觉悟,这些垃圾就叫烦恼。我们就是比佛多了这些烦恼。像佛一样的大智慧,我们原本也是有的,但是我们多了一些垃圾在眼前,所以我们的眼睛变得功能不良。原本我们和佛是完全平等,能力完全相同,我们都有佛性,只不过我们眼睛里多了一些沙子,眼皮又沾了许多垃圾,才使我们看不清楚,失去功能,如果我们能将沙子、垃圾清除,就可以恢复原本的功能,恢复原本清净的佛性。&&&&&&&&&&&&&&&&&&&&&&&&&&&&&戒律可以说是洗清我们心灵污垢,最好的清洁剂。某一种清洁剂可以洗净某一类污垢,就好像某一条戒律可以洗净某一类的心病、烦恼。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去体会每一条每一条的戒文,就会知道它真的是清洁剂,使我们内心根本的烦恼,种种的垢秽,都能洗干净,才能开显我们本性的功能。我们要了解,我们的佛性,是什么都具足,什么都很圆满的。烦恼、心病,可以说是不必要,多余的。我们若是深入去了解自己的痛苦是那里来的,就会承认体会,痛苦就是来自:该想的不想,却想不该想的;而且该说的不说,却说不该说的;该做的不做,专做不该做的。这样必然会痛苦。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思想心念的方向错误,说话的方向错误,做事的方向错误,就会制造出许多痛苦来。我们说该不该、对不对,是以是否与我们佛性相应不相应来判断。什么叫做方向正确?就是越做越会走向清净解脱,走向慈悲和谐的佛性。什么叫做方向错误?就是和我们的佛性违反,所以越认真努力去做,就会越痛苦。我们可以仔细体会,所有犯戒的事情,一定是越努力做越糟糕,并不是越努力越好。大家在努力之前,一定要注意,方向正确、主题正确。&&&&&&&&&&&&&&&&&&&&&&&&&&&&&‘戒律’是佛的眼睛看了非常清楚之后,告诉我们的原则。佛的眼睛是智慧清澈的眼睛,不像我们凡夫的肉眼。我们的肉眼就像很旧,很粗糙的镜片,磨得凹凸不平,看得迷迷糊糊。看这边就看不到那边,看前面就看不到后面。所以一直真相不明,看现在,看不到未来。佛的眼睛就像高倍率的天文望远镜,高倍率的电影显微镜,可以看到广阔的空间,也可以看到很微细的地方。佛也可以看到不同维度的空间,可以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佛也可以看到众生内心的念头与波动,他看清楚宇宙的真相,也了解众生轮回于各种不同频道的状况。我们说有六道轮回,也就是六种不同的频道,他看清楚之后就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就能活得很好,就能渐渐解脱自在。佛所说的这些原则就是‘戒律’。&&&&&&&&&&&&&&&&&&&&&&&&&&&&&而且,我们要非常注意,所谓生活得很好,不只是现在好而已,是一直好下去,直到永远的未来,这才是真正好。如果只是眼前一时快乐,未来要受许多苦,就不能说是好。还有,佛教我们生活得很好,也包括让周围大众也很好。如果只有一个人好,别人,甚至其他道的众生都觉得不好,这样也不能称为好。比如说,喝酒或是吸毒,一时之间好像飘飘然,很舒服。但是酒精、毒品戕害身心的后果,会使未来非常痛苦。佛是不希望任何众生未来痛苦,所以为了让众生现在好,未来也好,就教我们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吸毒。而且,一个人喝酒后开车,不只是他一个人危险,所有路上的人都会增加危险。佛是要保护一切众生,所以才会制定不喝酒、不吸毒的戒律。&&&&&&&&&&&&&&&&&&&&&&&&&&&&&再举例来说,有人结婚之后,又有其他的男女朋友。开始时好像很快乐,好像找到比较关怀自己,比较投缘的人,感到一时快意,就以为比较好。但是事实上,必然夫妇会吵架,家庭会破坏,婚姻会变卦,子女会离散,生活一定比原来更痛苦,绝对不会更快乐。像这种一时欢喜,未来痛苦的事,都不是好事情。佛是希望我们现在好,未来更好,所以才会教我们不可以有这种不正常的男女关系,所以才会制定‘不邪淫’这条戒。&&&&&&&&&&&&&&&&&&&&&&&&&&&&&又再举例来说,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一位女士,发心和我们一起去放生。她是一位潜水射鱼的高手,又非常讲究吃活的海产。那一次我们是去放蟳。那时刚好是白冰冰的女儿白晓燕被绑票,又被切断手指,杀死丢入水里的案件发生时。那位小姐非常关心这个案情,还拿报纸给我看。报上登著白冰冰失去女儿痛哭的相片,看了使人非常心酸。当我们要放生时,因为每一只蟳都已经绑起来,所以我们就一只只帮它们剪断绳索,念佛祝福它们,放回它们原来海中的故乡。有一些脚已经被弄断,掉在篮底。当时我就问她说:‘你看,这跟白晓燕被人绑票,剁断手指,是不是一样呢?你可知道,这些蟳的妈妈在海中找不到它的孩子在哭,就跟白冰冰一样的伤心,它是多么希望它的孩子能够平安回来。’她听完后,眼睛睁得很大很大,告诉我说:‘我以后不要再做凶手了。’从此,她就发心戒杀吃素。我们要了解,绑票杀人的凶手,虽然像一时赚一笔钱,但是未来一定不会好。医生如果宣布我们须要开刀,我们一定很紧张发抖。被我们杀的动物也一样,如果我们被人狠狠地杀死,一定很不甘心,不可能对凶手多好。所以杀生,即使一时有什么好,未来绝对不会好。这种虽然一时好,但是未来不好的事情,都不能算是真正好。当我们未来受苦时,都是佛菩萨所不忍心的。所以佛才会教我们戒律,使我们解脱现在、未来,种种的痛苦。&&&&&&&&&&&&&&&&&&&&&&&&&&&&&我们的社会已经普遍有一种‘喜欢违反规则’的风气。所以我们台湾的交通事故,也是全世界第一。以前,当我读大学一年级时,有一次骑脚踏车过十字路口,刚好遇到红灯,停车时,因为散慢、不经心,所以前轮就超过那条‘越线受罚’的线。忽然间,旁边走出一位交通警察,指著地上的四个字,问我说:‘小姐,你是不识字吗?’当时我感到非常惭愧。国家、父母、师长,栽培我读到大学,我明明看得懂那四个字,却不用心,偏偏越线,不但对不起自己的角色,也对不起所有的栽培。而且不用心遵守规则,也会给后人不好的引导和危险,使人学我不尊重,当做不识字乱越线,就会破坏社会的规律和安定,也有可能使别人性命危险。我一直非常感谢那位交通警察,在我的人生路上,给我一个很大的提醒和警惕,使我从此以后,即使半夜没有半个人,要过马路,也会很注意,不敢超越那条界线。&&&&&&&&&&&&&&&&&&&&&&&&&&&&&我在医院当医生时,发现车祸的病人,都是一刹那间就决定他一辈子的痛苦。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特别注意交通规则。老实说,小时候过十字路口,是不会很注意红绿灯,虽然不会故意闯红灯,但是也不会注意看。自从了解车祸实在是很悲惨,很痛苦以后,我就很小心,注意交通规则,不敢随便害自己又害别人。&&&&&&&&&&&&&&&&&&&&&&&&&&&&&记得是十几年前,我和一位朋有在高雄骑机车,遇到红灯,我就停在线后。很奇怪,大家都闯红灯冲过去,我那位朋友原本也要冲过去了,过一会儿,他才回过头来等我。问我说:‘喂!你停在那里,不怕别人笑吗?大家都过去了,只剩你一个人停在那。’当时我觉得很悲哀。竟然,我们的社会变成‘遵守规矩是会被人笑’的。要违反规则,才是正当,才是得意。这种风气实在令人悲哀。到底遇到车祸,断手断脚时,是谁在痛苦?是谁能受得了呢?其实,我们的社会不识字的人很少,色盲也很少。但是大马路上写的那么多规则,大家都装作不识字,装作没看到,这到底是什么心理呢?明明不是色盲,看到红灯,偏偏当作是绿灯冲过去呢!难道,一个人一辈子没有什么光荣或是得意,只有用违反规则来当作自己的光荣和得意吗?难道,一个人一辈子都没什么快乐,要用违反规则才会快乐吗? &&&&&&&&&&&&&&&&&&&&&&&&&&&&&我观察一大群闯红灯的人,是由那里来的呢?就是由一个第一个闯红灯的人来的。如果我们的社会上,能有较多的老实、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大家遇到红灯,自自然然就会停在规定的线后面,规规矩矩,耐心等几秒钟。能够遵守规则的人若是越多,就越少有人闯红灯。所以带头闯红灯的人,责任因果是很重的。交通警察可能一时放过他,没开罚单,但是因果一定会抓到他。&&&&&&&&&&&&&&&&&&&&&&&&&&&&&以前曾经有一位老师跟我们说过一个实验。他说如果一个人站在马路上,抬头一直看天空,看得像煞有介事,后面就会有一大群人在旁边,也跟著他一直看天空。那些人根本不知道在看什么,就莫名其妙跟著看。从这个实验就能了解,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做一件事,一做之后,就会有许多人,糊里糊涂跟著做。我们也许本身没有问题,不会发生危险,但是如果后人发生问题,我们一样要负责任,要负因果,受不好的果报。&&&&&&&&&&&&&&&&&&&&&&&&&&&&&我在行医时,深深感觉到,一个人一刹那间发生车祸受伤,这辈子的命运就转变了,要帮助他治疗到完全恢复,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但他自己很痛苦,连救治的人也很心疼,很辛苦。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做那一个带给大众危险的人。一个人敢犯规则,胡乱闯,一定以为他不会怎样,但是真正会怎样的,都是这些太过有把握的人。在真正出事的前一刹那,也不知道自己会出事,还是认为不会怎样,所以才敢乱冲。我曾经在半夜值班时,接到一位车祸受伤,整只脚肉都碎裂,又都嵌著玻璃碎片的人。如果要保全那只脚,就必须帮他将玻璃片,一片一片清出。要做这个工作,他是一直哀叫,发抖撑不住。如果要将整只脚锯掉,就要考虑他是不可能再生出一只新的脚出来,永远要当一个没有脚的人。他能忍得住未来的痛苦吗?这种长久的痛苦,都是一刹那间的心念、行为决定的。我们持戒的道理,也是一样。一刹那间犯戒,就像出车祸一样,影响非常久远,生生世世都要受痛苦。&&&&&&&&&&&&&&&&&&&&&&&&&&&&&&&&&&&&&&&&&&&&&&&&&&引文来源&&信心扎根—菩萨戒前言(由艺术观点及临床经验谈戒律)
福登&&&&&&&&&&&&&&&&&&&&&(真正佛子)&&&&&&&&&&&&&&&&&&&&&&&&&&&&&&&&&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山阴王尊贵无比,世人无不倾附。但他本人却乐善好施,敬奉佛祖。著名的蒲城(今陕西蒲城县)文昌阁便是他所捐资修建。&&&&&&&&&&&&&&&&&&&一天,山阴王早起,率领一队随从晨游登高,归来时突然在这座巍峨的文昌阁的廊檐之下,发现正熟睡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沙弥,身旁放着一只乞食、化缘用的木瓢。再看他身上穿的,也不过是一件藏污纳垢、捉襟见肘的僧衣。很显然,他是一个师出无门、借佛活命的行乞僧。&&&&&&&&&&&&&&&&&&&这个小沙弥的这一身打扮和文昌阁的豪华极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山阴王的随从们便想动手,将这胆大妄为之徒撵走了事。小沙弥在酣然香梦之中,并不知道周身傍正围着许多人冲自己指指点点,只顾梦中酣睡。但是,就在大家正准备动手撵人的时候,山阴王却伸手拦住了他们。&&&&&&&&&&&&&&&&&&&山阴王走近小沙弥的身边,仔细一看他的长相,不觉大吃一惊!&&&&&&&&&&&&&&&&&&&原来小沙弥虽然脏污了一些,但却依然掩盖不了他自己浑身上下的奇风异骨。尤其是他的长相,更是让人觉得非同寻常。只见他鼻昂喉结,头大嘴阔,面润姿华……真所谓五官毕露,一无掩饰。但是,小沙弥却神凝骨坚,品格邈远。纵然是睡梦之中,也依然只是持正秉律,毫不放诞。&&&&&&&&&&&&&&&&&&&山阴王一见之下,便被他所深深吸引和打动。因此,他便命人叫来文昌阁内的僧人,告诉他们说:“这位小师傅长相奇特,非同凡人。日后的造诣,一定不可限量。你们为什么不把他收留下来,以俟日后发展?”&&&&&&&&&&&&&&&&&&&这样,流浪村野的小沙弥便在文昌阁内寄住下来。&&&&&&&&&&&&&&&&&&&可是不几天,附近一带突然发生地震,人们猝不及防,奔走逃命的有之,丧身亡命的有之,残腿断臂的有之,活埋地下的有之。小沙弥在屋宇倾覆之际,没有来得及躲避,便被死死地埋压在这栋宇之下。人们全都以为他早被压死或者砸死了,觉得山阴王虽平素慧眼视人,从无妄言,这回怕是有些不确了。可是,整整三天三夜之后,当大家将倒塌的椽檩砖石清理到一边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小沙弥竟然完好无损地躺在地上,一点儿伤也没受着!&&&&&&&&&&&&&&&&&&&大家这才对王爷的话深信不疑,对小沙弥也另眼看待。就连王爷后来听说了这件事,也颇为惊讶,更加惊奇于小沙弥的福祚。&&&&&&&&&&&&&&&&&&&这个深得王爷青睐、瑞兆显现的小沙弥,原来是一个七岁就父母双逝的孤儿。被山阴王发现以前他一直靠给乡里人牧羊生活。到十二岁的时候,他来到一座寺院,剃去头发,当上了小沙弥;然后便手持一瓢,行乞村市。&&&&&&&&&&&&&&&&&&&这位小沙弥不是别人,正是后代五台山圣光寺一代高僧福登大师。&&&&&&&&&&&&&&&&&&&那一年,山阴王又在中条山(今山西省西南部)捐资修筑了一座栖岩寺,等到寺庙完工了,就特地让福登来到这里居停、修研。而福登也十分勤勉,努力修习。为了使自己学有所成,他不仅仅只是幽居独处,闭门不出,他从野外砍来一大捆荆棘,将它们依次布列在墙壁四围,以便断绝自已靠墙休息、偷懒的念头。并且,静修室中,福登不专设睡榻坐椅,只是存放了数卷经律,此外别无他物。就这样,他鹄立习经,不舍昼夜,三年之后,突然心有所悟,方始出关。&&&&&&&&&&&&&&&&&&&出关之后,福登便来到介休山(在山西省),听寺院中的大和尚讲说《楞严经》。之后,便在这里受具足戒,真正成为一名僧侣。&&&&&&&&&&&&&&&&&&&受戒之后,福登和尚便又策杖南行,遍参名师,尽访古刹;又泛舟南海,顶礼普陀;最后又回归中条山。&&&&&&&&&&&&&&&&&&&这一次,福登和尚虽然仍然身在中条山,却并没有回到栖岩寺,而是来到山中人迹罕至的林莽幽谷之中,砍伐茅草,结草为庵。渴饮一瓢山泉,饥食几粒野果,摒弃尘嚣,遁形隐迹,潜心钻研,一心修炼。这样,在长达三年的苦修之后,福登和尚的佛法道行便飞跃直上,境界极高。&&&&&&&&&&&&&&&&&&&等到福登和尚出山后,山阴王又在南山上再次修筑了一所庙宇,特地请福登和尚居停。在这里,福登和尚念及自己早已亡化的双亲,便特地自已占卜一卦,选择了一处吉地将双亲重新下葬。然后,他又用针扎破自己的舌头,流血盈盆,用血抄写了一部《华严经》,用来超度双亲亡魂。&&&&&&&&&&&&&&&&&&&做完这一切,福登和尚便翩然下山,参加法会,结交法缘。这时候,神宗皇帝朱翊钧皇储之位一直空着,未得子嗣。便差遣权臣大僚前往武当山祈祷上天,福赐子息。这事后来让福登和尚听说了,心想:“我们佛门中人,凡所作为,都是为国报本。&现在皇上尚无子嗣,内心焦虑,正是我等专诚虔心,尽忠施报之时!”一念动起,&他便付诸实践。福登和尚邀约众人,设无遮大会,为皇上求取子息。消息传出,四远八方之人,无论僧徒道众,无不奔走相告,络绎不绝,连袂而来。&&&&&&&&&&&&&&&&&&&法会一直持续了一百二十日,九边八省,无不为之震动,纷纷传扬福登和尚的法号。等到法会应期结束,福登和尚重又手持一钵,飘然而去,结庵山中,再行修持。&&&&&&&&&&&&&&&&&&&一年之后,神宗皇帝的皇长子呱呱而啼,降临人世间。为了报答福登和尚的佛法道行,神宗皇帝责令有司特地在福登和尚修持之地,盖起了一座法容肃整、庙宇恢宏的华严寺;又在山顶修砌了一座万佛铁塔,借以昭示佛法三宝。此外,皇帝还赏赐给福登和尚金银布帛无数。嘉赏他的高妙法行。但是,福登和尚却一概不入私囊,而是往来于中州(今河南一带)各地,分散给僧侣和穷人。&&&&&&&&&&&&&&&&&&&等到千金散尽。福登和尚念及修持之所,兼程回归。当他看见山中万固寺长年失修之后,便又佛心大发,四方化缘,经过三年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使得寺庙内的塔殿楼阁为之焕然如新,幽荫留人。&&&&&&&&&&&&&&&&&&&这时候,陕西的渭水泛滥,人民屡遭灾难;即便是平常,过往行人也常被河水所阻,深为所苦。于是,宣府(在今河北宣化县)西院便准备在河上修筑一座跨河大桥,以造福人民。福登和尚一听,善念又生,决心前去尽力。这样,尽管渭水广阔,沙土又深,最后却终于在河中连拱二十三孔,建成大桥。&&&&&&&&&&&&&&&&&&&在这之先,福登和尚一直发愿,要铸成佛门三力士金像,送往三座佛宝名山,安放在显化之地,以便万众敬仰,四时祭奠。到了神宗皇帝万历巳亥(即公元1599年)的春天,福登和尚特地杖锡而行,拜谒了沈王。这时,沈王正在潞安(在今山西长治县)捐巨款而命工匠铸造渗金普贤像,准备完成之后将它送往峨嵋山。&&&&&&&&&&&&&&&&&&&听罢福登和尚铸佛像金身的祈请,沈王颇感兴趣,就问他说:“你估计铸造一尊金身需要多少费用?”&&&&&&&&&&&&&&&&&&&“万金足够了!”福登和尚回答说。&&&&&&&&&&&&&&&&&&&沈王一听,所费虽多,但对于他来说,仍不过是九牛一毛,所以就欣然同意,并派人阵乱将福登和尚送到荆州(今湖北江陵),听任他支取钱财,监督工匠铸塑佛像。最后,经过福登和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三座金身力士像。精妙绝伦,华彩斐然,金碧辉煌,世所仅见。&&&&&&&&&&&&&&&&&&&福登和尚本来准备将它们运送到峨嵋宝山上去,但却受普陀寺僧力阻而止。于是,他便自行占卜,选择吉祥福祥之地,准备另行建寺安放。这块风水宝地便选择在华山(在陕西华阴县)。于是,华山上便又耸立起一座巍峨的巨刹来。&&&&&&&&&&&&&&&&&&&之后,福登和尚又与众人议论,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建筑新的庙宇。他的这一善念传达朝廷之后,神宗皇帝特地差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差遣近侍太监陈儒,各自带着厚加赏赐的金银钱财相助。到神宗皇帝万历丙午(公元1606年)夏天的五月,开始动工兴建寺中大殿,前后一共多达六层,周匝楼阁,层现错出,重列突兀,壮丽恢宏。之后,寺中其他建筑次第完工,神宗皇帝御笔亲赐“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的匾额。这便是福登和尚最后的居停之所。&&&&&&&&&&&&&&&&&&&在圣光寺住持了一段时间之后,福登和尚又南北游方,足迹遍布东西。当他再次回到圣光寺的时候,发现五台山道路崎岖,荆棘遮道,行人难以行走。于是,福登和尚便亲自率领众人头顶烈日与寒风,几经寒暑,终于在三百余里的羊肠小道上铺上石板,修起了桥梁。而且在不见人烟的地方,又修筑起草庵,以备行人歇脚。其中,最有名的一道桥梁叫普济桥,在阜平县(今河北阜平县)&内;最有名的草庵叫惠济院,在龙关之外。&&&&&&&&&&&&&&&&&&&福登和尚又在五台山内修筑了卢座七如来殿;然后又在阜平县内设立长寿庄,专为当朝太后祈福禳灾。这座长寿庄,共有殿阁七层,内外重叠,机巧错现。皇帝特为御赐“慈佑圆明”的匾额,以示嘉奖。&&&&&&&&&&&&&&&&&&&就在这时,一天,四方兴福、处处行善的福登和尚突然感到身有不适,显露微疾,因此,便离开长寿庄,回归山中圣光寺。刚到本久,人们却发现就在他的寝居静室周围,数以百计的乌鸦上下翻飞、绕房喧噪,即使人们拿竹杆或石籽儿哄赶驱逐,这些黑乌鸦也不离开。&&&&&&&&&&&&&&&&&&&福登和尚见了,淡然说:“乌鸦哀鸣,是告诉你们我的大行之期在即啊!”于是,便命侍僧为自己准备佛龛,备圆寂时用。大家又发现从西天冉冉飘来朵朵红云,到达寺顶,随即寂然不动。再回头看福登和尚,却已然圆寂西去。大家这才明白,刚才那朵朵红云正是前来接引福登和尚的。&&&&&&&&&&&&&&&&&&&福登和尚尘缘凡七十三年。&&&&&&&&&&&&&&&&&&&神宗皇帝听说之后,御赐葬祭,并于圣光寺西修筑僧塔。塔顶之上,革是御笔亲书的“真正佛子,妙峰高僧”的赐号。
大师可以推荐些书否?
我建议你先看宣化上人的解经,先消些孽障,我怕如果所知障重的话,看经书是看不进的或看一会就不想看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这一品名叫做普门品,有很多的意思。现在先讲这个‘药珠&#39;。因为‘药珠&#39;,所以说‘普门品&#39;。&&&&&&&&&&&&&&什么叫‘药&#39;呢?‘药&#39;就是药王树;什么叫‘珠&#39;呢?‘珠&#39;就是如意珠。什么又叫药王树?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到山上去砍柴,砍回来的柴,就担到街市去卖,遇到一位医生,医生看到他这一担柴里面放光,于是就把他这担柴买回去。到家里把柴打开来一看,里面有一棵药王树。这医生得到药王树后,无论任何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道长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