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期货:民事权利一律平等平等可能和效率发生冲突吗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刘元春:中国经济呈现超预期复苏态势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刘元春:中国经济呈现超预期复苏态势》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刘元春:中国经济呈现超复苏态势》 精选一原标题:刘元春:中国经济呈现超预期复苏态势智库观点 本报记者 范思立“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在世界经济同步复苏、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市场预期不断改善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触底企稳基础上的反弹,宏观景气、微观绩效、结构调整以及新动力培育都出现持续改善的局面,整体经济呈‘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超预期复苏的态势,中国宏观经济调整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11月26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经济呈现八大运行规律刘元春表示,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将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预计2018年GDP实际增速为6.7%,比2017年小幅下滑0.1个百分点。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课题组同日发布的《新常态迈向新阶段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显示,未来一段时期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将面临与过去5年不同的新环境、新问题和新矛盾,并呈现八大运行特征和运行规律。经济增速将从“快速下滑的低迷期”转向“稳中趋缓的调整期”,增速换挡的力量将从“趋势性力量”与“周期性力量”的叠加转向“政策性退出”与“趋势性力量”的叠加。结构调整将从“政府主导型”和“外部冲击型”调整向市场主导型和内生主导型的调整转变。动能转换将从过去的“政府扶持与市场发展”二元并行的局面过渡到“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阶段,动能转换步入关键期。经济政策将从“持续扩张期”步入到“渐进退出期”。世界经济将从过去10年的“长期停滞期”步入到“低速复苏与政策退出期”,中国贸易顺差将从过去的“快速下滑期”步入到“低水平稳定期”,资本账户将从“恐慌性流出期”步入到“相对平衡的波动期”。周期将步入下行期,风险释放更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改革将步入攻关期和新的构建期,改革的模式将从以往简单的“就市场改市场、就经济改经济”转向国家治理体系的全面建构,通过权力重构、行政体系改革和社会改革来奠定经济改革的权力基础、行政基础和社会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行政体制改革加速和社会改革的加速中得到深化。经济发展将迎来“高成本期”,成本推动型可能是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调控核心应适度转向“控风险”基础上的“促改革”刘元春认为,必须加强对中国经济中期视角的认识和判断。对新常态步入新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新运行机制以及新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新常态理论,为未来几年的经济工作提出理论参考。课题组根据研究预测,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2018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核心应当从“稳增长”适度转向“控风险”基础上的“促改革”。报告提出,一是要抓紧梳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改革任务和举措,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新常态新阶段的改革计划。二是必须清晰看到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跳出过去改革的范式,应当从政府体制改革、社会改革等方面进行破题,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打下全力基础、行政实施基础和社会基础。三是市场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消除各种“软约束”,特别是政府与银行、政府与企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各种软约束。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扩容,但应当在执法和规则化进程中为基础性和关键性改革服务,要防止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泛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虚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错失新时期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压倒性胜利和经济企稳的大好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窗口期。2018年稳增长的核心在于“稳”,但“稳投资”的政策方向和政策工具必须作出大幅度的调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产权的可保护性、资本新空间、的降低以及投资产业需求的扩展等方面的措施来启动。报告建议出台2018年启动的系统方案,要认识到实体过低不仅仅是一个周期性现象,更重要的是源自系列重大改革的缺位。启动民间资本的系统方案必须包含大量基础性的、中期导向的重大改革:一是政府必须从目前的投资型政府逐步转向民生型政府;二是体系和利润使用应当进行战略性重新定位改革,非投资必须严格限制;三是各类管制要从新梳理;四是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必须深化;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降成本”方面应当进一步强化。报告认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就消费刺激消费,而必须从更宏观和更动态的视角来考虑消费促进。一要实施与消费相匹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中高端消费品的供给和需求能力的释放,可以考虑出台与扶贫补贴战略相对应的中高端消费促进战略。二要大力控制房价,多渠道和多主体提供房地产供给,全面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减少居民收入在房地产领域中的过度支出,从而减少居民刚性住房性储蓄的水平,释放收入用于消费。三要加大公共服务,加速民生建设,减少居民为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而进行审慎性储蓄的水平,从而提升消费率。四要加大各类的分配,特别是国有企业利润的,防止企业利润自动转化为,使企业储蓄大大挤占。五要积极转换政府职能,使目前政府在各类产业的投资大幅度减少,更多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工程的建设。刘元春表示,在金融整顿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2018年中国货币政策应当延续2017年的定位,但操作方式可以适度偏松。宏观审慎监管必须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指标监管向一些结构性因素监管倾斜,加大对于重点城市、重点省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债务可持续性风险的监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刘元春:中国经济呈现超预期复苏态势》 精选二日,中国宏观经济2017年中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凤良代表课题组发布了论坛主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7年中期)——反弹、分化与周期转换中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指出,2017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反弹与分化两大基本特征。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国内各项宏观政策和世界经济复苏拉动的共同作用下,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延续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企稳向好的态势,多项宏观经济指标都趋于改善,名义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回升,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总体实现良好开局。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成功探底回升、风险和压力得到初步释放,同时也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初见成效。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回暖进程中价格指标得到快速修复,但实际变量的增幅却比较有限,这与以往历史上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2016年四季度起,名义GDP出现快速反弹,累计同比增速达到8%,2017年一季度,更是上升到11.8%。但是,实际GDP增速恢复有限,2016年后三个季度维持在6.7%,2017年一季度小幅反弹至6.9%,名义价格提高对实际GDP的传导极为有限。从历史上看,经济上行区间都是价格水平首先上升,即名义GDP开始上行,带动实际GDP上升,名义价格调整对实际变量产生传导。这主要是因为名义价格的上升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进一步稳固,促进投资和消费,提升了总需求。在上行过程中,随着生产能力逐渐受到限制,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之间差距会逐步加大。这种差距的峰值构成了经济的转折点。对比这种历史经验来看,2017年名义价格上升没有带来实际GDP的复苏,意味着传统的宏观传导途径受阻,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的差距反而预示着经济存在短期见顶的可能性。以宏观量价之间趋势性分化为代表,中国经济在反弹进程中表现出更广范围和更多层面上的分化特征。其中包括:1)各类价格指数及价格指数内部构成走势分化;2)行业复苏和利润增长分化;3)企业盈利主体分化;4)景气运行分化;以及5)地区增长和发展持续分化。上游行业、出口部门和国有企业持续向好,中下游行业和民间经济还面临着总需求不振和不畅,中国全面的总需求上升引领产能持续扩张型的新周期到来还需时日。国内周期转换过程中量价分离,价格水平向产出总量传导不畅,导致国内和CPI与、特别是民间投资脱钩,起不到拉高利润,促进投资的作用,进而使得投资乘数等调节机制失效。在国内周期性因素传导不畅的背景下,外需对经济的周期性拉动作用反而相对加强。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全球增长预期上调,中国实现了外需拉动下的出口增长,并带动整个工业部门生产复苏。不过,随着我国在发达市场上替代原有供给者的过程趋于完成,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速度急剧下降,出口增长的传统动力丧失。新市场开拓战略对我国出口增长动力只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边际贡献,并不能弥补因为发达市场上替代过程趋于完成所带来的动力衰减。因此,我国制成品出口乃至货物出口的增长速度下降必然是一个长期性的趋势性现象。所以,国际周期虽然对我国经济复苏起到了拉动作用,但相对于年的总体效果可能会更加有限。在这个大趋势中,今年对我国较为有利的因素是一季度欧美主要出现了快速反弹,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消费开始向投资转移。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出口国,竞争优势较为明显。因此,在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总体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今年机电等投资品出口仍有望能够获得较好的支撑。综合上述判断,在现有宏观政策调整基调下,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和增速将会放缓,而民间投资的反弹力度还有待观察,弥补前者缺口的可能性很小,全国投资的下行压力将会逐渐显现;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收入增速的持续放缓,消费增长受到一定的制约。但国际周期会在短期内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总体而言,正如我们在去年二季度报告中所指出的,本轮“不对称W型调整”的第二个底部已于2016年底至2017年初形成,并呈现底部波动企稳特征。根据模型预测,2017年全年GDP增速为6.7%,CPI为2%。当前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问题是短期国内宏观经济传导不畅和长期生产率下滑。这集中体现了中国经济在经济周期性下滑过程中积聚的各种风险的释放与国内政策趋紧、传统动能削弱与新周期孕育之间所产生的各种结构性矛盾。第一,是宏观经济传导不畅的主要原因。在长期高债务驱动的增长模式下,企业积累了大量负债。面对货币收紧的政策背景,价格抬升提供的现金流很大一部分用于了还债,修复,而不能用于新增投资。第二,资金“脱实就虚”,房价高涨造成资源配置扭曲进一步加剧。近几年,中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资金“脱实向虚”,M1与M2剪刀差持续维持高位,大量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伺机在股市、债市、房地产等领域流动,形成不同形式的资产泡沫。其中尤其重要的是随着房价持续快速上涨,迅速增加,形成资源错配;一方面,信贷向房地产倾斜加剧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的程度,另一方面居民债务快速增加也对消费进一步形成制约。第三,以中央企业投资为代表的准财政支出对地方投资存在着挤出,国有和民营经济融合存在障碍。具体来说,中央国有企业投资仅在东部等发达地区产生了对地方资本的挤入,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西部地区则对地方资本产生了挤出。并且中央投资更倾向于对隶属层级较低的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果。第四,由于我国原有在GDP锦标赛竞争下,通过对地方政府放权、地方政府从下而上进行改革试验推动改革的模式和新常态不再适应,生产率出现了持续的下滑。第五、对外贸易空间的收窄也降低了技术进步率。我国对外开放加快时期,全要素生产率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一个重要的机制是通过开放带来了新技术,加快向世界前沿的收敛。技术模仿的重要载体是对外贸易,通过融入世界市场,带来了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未来通过数量扩张的模式进行全球扩展空间较小,这就降低了技术进步率。第六,生产率下滑使得企业成本持续上升。当前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和落差,这一重要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制造业部门整体上仍然处于相对低端化的特征,需要完成以提升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工业部门高端化进程。随着我国劳动力短缺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中国企业很可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丧失现有的优势和市场。在长期中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有限的环境中,要真正启动新周期,需要通过新一轮改革开放解决中国宏观经济传导问题,以新动能的构建为核心孕育新周期的动力源。对这次的改革全面的体现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因为中国宏观经济结构性问题是供给端的经济主体对经济反应出了问题,扭曲性提高了,资金避实就虚,自主创新不足等。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这是对当前急迫的供给侧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直接的改革。例如,高杠杆是当前中国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才能疏通宏观传导机制。不过,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还是较为短期,未来还需要从更长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是提升长期生产率。长期中改革的具体内容需要坚持一个核心,两个支柱。一个核心是重塑政商关系,明晰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新常态需要新动能,新动能需要新型的政商关系。原有的市场和政府界限更多是要素推进型模式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环境。需要塑造创新导向的政商关系。围绕这个中心的两个支柱是以财政体制为代表的央地关系调整和以混合所有制为突破的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这些改革,一方面解决经济传导中的结构性问题,重塑中国经济传导路径,激活国内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潜在生产率,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这轮改革是在新常态下进行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新改革相比于以往的改革需要有新特点。第一,这轮改革需要避免通过GDP竞赛类的来进行激励。在新常态下,经济质量重于经济数量。由于质量是的,单一维度的数量竞赛就不再合适,这只会导致地方关注某些数量目标,忽视其他目标。第二,这轮改革需要将改革的主导权从地方政府提升到中央政府。在GDP竞赛等数量经济竞争环境下,为了发挥地方政府动力,需要地方政府发起改革。但是,对于现有的质量导向的多目标改革,需要中央统一协调。第三,新一轮改革需要关注的是地方政府在“四个意识”下的执行力考核。对待新改革由于不用简单的GDP竞赛,就需要在监督落实上下功夫,重点考虑地方政府在“四个意识”下如何自我创新,更好地执行改革,确保主体责任。第四,加强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在改革由中央部委承担牵头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不同部门和地方之间的协调。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日常协调功能,工作需要常态化。在短期内,为了给新改革提供时间和空间,需要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由于当前阻碍宏观经济传导的核心在于高杠杆,这就需要进一步通过金融有序去杠杆来降低经济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防止竞争式监管放大监管要求,需要更多的协调。同时,加强货币政策对市场的关注,加快推进将市场利率设为。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税收对经济的正向作用。《刘元春:中国经济呈现超预期复苏态势》 精选三原标题: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着力点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基础,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三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四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五是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六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张慧君 黄秋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基础,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一、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对产权的清晰界定和严格保护,能够使市场主体明确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与责任,有效保障其合法经济收益,激发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产权交易,促进企业产权优化重组,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产权制度不断健全,但在产权保护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比如国有产权关系界定不清、对私有产权的平等有效保护不足、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只有加快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才能增强人民群众财产财富安全感,增强社会信心,形成良好预期,增强各类经济主体活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一,坚持对产权进行平等保护。要完善国有产权制度建设,清晰界定国有企业财产权归属,严格规范交易程序,切实防止。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确权和保护制度,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切实防止非法侵占集体资产。强化对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第二,加强对各类产权进行全面保护。保护产权不仅包括保护物权、、股权,也包括保护知识产权及其他各种无形财产权。第三,强化公权力对产权的保护机制。扎紧法律和制度的笼子,有效约束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行为,防止政府对私有产权造成侵害。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和政务诚信建设。第四,建立产权纠纷案件纠错和救济机制。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第一,完善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战略性重组。要继续推进组建和运营公司,拓展授权内容,加大授权力度,积极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促进国有资本战略重组,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领域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进一步转变国资监管机构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促进政企分开,更好维护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健全规范国有资本运作监管制度,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二,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继续按照“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在集团层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推进改制企业上市,。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确保改革过程依法公开公正,严格保护各类出资人权益。第三,推进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加快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化解产能过剩,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处置,矫正资源配置扭曲;二是促进企业瘦身健体,突出做优主业,压缩管理层级,降低债务水平,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换发生机;三是加大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四是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支持国有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全球分工,不断提升资源技术获取能力和国际市场份额。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发展,但仍存在不少制约公平竞争的问题,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第一,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一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二是继续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营造良好的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第二,加快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要素市场的发育完善。加快要素市场改革,首先,要加快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的价格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继续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形成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其次,健全各种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区域、行业分割,实现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加快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建立更加完整和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第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还面临不少问题:市场准入限制较多、政策执行中“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大量存在、难问题突出等。要进一步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完善金融体系,着力解决中小难问题;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以及我国政府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应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着力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培育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精简民间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尽管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但也会出现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降低市场运行效率,引发宏观经济波动。因此,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第一,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在我国宏观调控中,必须重视运用国家规划手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宏观调控要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的目标,科学确定调控目标。根据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健全涵盖关键领域、重点突出、相互衔接、导向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宏观调控目标的多维性更加凸显,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这就要协调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多种调控政策实现经济发展的多层次均衡,要健全重大政策协调机制,把握好各项经济政策的方向、力度、节奏和出台时机,使其相互协调,避免政策效力过度叠加或相互抵消,形成宏观调控的合力。第三,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我国居民消费已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等重要转变。要加快发现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把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作为消费升级重点领域和方向。大力破除阻碍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加快服务业发展,以推进人口城镇化为抓手壮大消费群体。全面改善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加强质量监管,规范消费市场秩序,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消费市场,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良好消费环境。第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投资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的重要引擎,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其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作用。一是平等对待各类,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放宽放活社会投资;二是调整优化政府投资范围和管理方式,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三是提升政府综合服务水平,为企业投资营造良好环境;四是不断创新融资机制,畅通融资渠道,拓宽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加快构建更加开放的投融资体制。五、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科学的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聚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三个关键领域: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预算管理制度和税收制度。第一,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一是清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按照“谁的财政事权谁承担支出责任”的原则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支出责任,做到权、责、利统一。二是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在保持中央和地方财力总体格局稳定的前提下,推进税制改革,合理划分税种,使各级政府的财力与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三是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减少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强财力薄弱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财力,推动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二,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一是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把政府的全部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建立透明的预算制度。继续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预决算都应向社会公开。三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以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四是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第三,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进一步深化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改革,建立规范有效的地方税体系。兼顾税收效率与税收公平,科学选择地方税主体税种,健全主辅税种合理配置、收入调节功能相互协同的地方税体系。将地方掌握信息较充分、对本地资源配置影响较大、税基相对稳定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税收管理权限,培育地方支柱税源。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要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第一,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利于促进储蓄更快转化为投资,满足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有利于改变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导致的金融市场结构性失衡,降低债务率,分散金融风险。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和金融监管能力要求,推进、债权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积极稳妥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减少对资本市场不必要的行政管制和准入限制,又要发挥好政府作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市场,有效。逐步形成包括场外、场内市场在内的分层有序、品种齐全、功能互补、规则统一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第二,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不断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妥推动。坚定执行,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严控地方务增量,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克服盲区,加强和提升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及时有效识别和化解各种风险。要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抑制过度金融行为,控制经济泡沫化趋势,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刘元春:中国经济呈现超预期复苏态势》 精选四核心提示:建议把2018年GDP增长预期调控目标确定为6.5%左右;警惕工业品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以及食品价格的不确定性,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2017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质量效益有所提升,总体上呈现出好中趋稳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6.8%左右,可以较好地实现政府预期调控目标。展望2018年,我国进入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贯彻新思想,追求新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议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的财政政策精准有效,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中性,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预计2017年宏观经济全年GDP增长6.8%左右2017年以来,在外需好于预期、房地产销售依然旺盛、工业补库存等需求拉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以及政治周期等因素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速加快、结构优化、动能增强、质量效益提升的好中趋稳特征。(一)经济增长好于预期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9%,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明显好于预期。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了十八大以来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2%,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位。1、生产形势趋于好转。农业发展基础扎实,前三季度农业生产增长3.7%,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畜牧业稳定运行,增长较快,农业技术创新取得进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工业稳中有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6.7%,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拉动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工业领域产能出清进程,钢铁、煤炭以及高耗能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工业新动能增长势头迅猛。服务业运行平稳,前三季度服务业生产增长7.8%,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拉动经济增长4.0个百分点。尤其突出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高达2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5%,拉动经济增长0.72个百分点。2、需求走势有所分化。投资需求逐季放缓。前三季度,固定增长7.5%,较去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投资实际增速仅为2.2%,同比回落7.3个百分点。受严控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融资、财政支出放缓等影响,基建投资延续放慢态势;受实体经济经营困难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呈回落态势。前三季度,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8%,同比减少10.3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基本平稳。我国居民消费名义增长基本稳定、实际增速小幅回落。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0.4%,与上年同期持平,实际增长9.3%,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5%,同比增加2.8个百分点。出口增速明显好于预期。前三季度,外贸出口增长7.5%,进口增长17.3%,同比分别提高16.1和25.6个百分点。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而上年同期为-4.8%。(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前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钢铁、煤炭等重点领域提前完成全年去产能任务;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2.2%;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为55.7%,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23元;1-9月份补短板领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25.0%、23.7%和16.2%。2、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工业领域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分别同比增长13.4%、11.6%和11.3%,增速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6.7、4.9和4.6个百分点。服务业领域中,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前三季度,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6%。消费领域中,以网络销售和快递业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快速增长,分享经济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共享单车、网络约车、在线医疗等新模式涌现。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同比增长17.4%和9.9%。(三)物价水平温和可控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平稳上涨态势,既没有通胀压力,也没有通缩担忧。前三季度CPI上涨1.5%,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粮食、猪肉、鸡蛋等食品价格下跌下拉CPI涨幅,医疗保健、居住、教育服务等价格支撑CPI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高位运行。前三季度PPI上涨6.5%,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工业品价格上涨中翘尾因素带动了近八成左右,煤炭、钢铁、石化、有色等原材料价格拉动了约八成左右。此外,环保督察风暴使得部分高污染企业关停也推动相关产品涨价。(四)发展的质量效益有所提升前三季度,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0万人。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5%,高于GDP增速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1,比上年同期缩小0.01。企业效益大幅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8%,同比加快14.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国一般预算收入增长9.7%,同比加快了3.8个百分点,部分省份扭转财政收入下降的局面。节能降耗成效显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8%,全国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大幅下降。(五)可以较好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展望四季度,社会预期有所改善、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对经济运行形成支撑,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利条件仍然较多。但是,贸易价格、基数因素等使得出口增速将会有所回落,房地产市场降温、工业领域补库存趋缓、整顿地方政府债务、等因素会抑制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将呈现稳中趋缓态势,预计四季度GDP增长6.7%左右,全年GDP增长6.8%左右,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增速回升,可以较好地完成6.5%左右的政府预期增长目标,也实现了“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的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可控,预期全年上涨1.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目标提前两个月实现;进出口增速高于预期,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二、对当前国内外经济重大问题的基本判断(一)世界经济处于由收缩向复苏转变的关键期发达经济体私人部门表修复、劳动力市场改善、企业利润回升,社会信心逐渐恢复,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增强。IMF《世界经济展望》连续第二次上调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6%,改变了过去几年来IMF多次持续下调增长预期的状况。世界经济出现由收缩向复苏转变,主要表现为:一是全球贸易增长动能增强。世贸组织数据显示,截至第三季度,全球贸易景气指数为102.6,创2011年4月以来新高,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由年初的953上升至10月末的1522。世贸组织上调2017年全球贸易量增速1.2个百分点至3.6%。二是全球恢复增长。国际贸易改善、企业利润反弹以及增强对全球外商形成有利支撑,联合国贸发组织预计,2017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将达到1.8万亿美元,增速由2016年的-2%升至5%。三是全球就业形势向好。自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9月份,美国失业率降至4.2%,为2000年以来新低;降至8.9%,为2009年初以来的低位;日本失业率降至2.8%,为1994年以来新低。四是全球通胀水平逐步回升。主要经济体已摆脱通缩风险,9月份,美国通胀率回升至2.2%,升至1.5%,日本通胀率达0.7%。五是全球制造业回暖。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指数达阶段性高点,其中美国制造业扩张强劲,制造业PMI达60.8,为近13年来新高;加速扩张,PMI达58.1,为2011年来的高点;日本制造业PMI达52.9。全球经济逐步摆脱“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三低状态。展望未来,从长波周期看,以页岩油气革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取得较大突破,以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为引领的智能制造方兴未艾,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工程等技术的研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全球技术革命逐渐由单一领域“裂变”引领转向多领域“聚变”,支撑第六长波的技术革命已现端倪。从短波周期看,美欧日及我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呈现筑底回升态势,全球经济以制造业复苏为支撑逐渐步入上行周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速在2016年达到近六年以来的低点后,2017年开始出现明显回升。在长波周期和短波周期的叠加效应下,预计2018年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势头。但也应注意到,全球经济尚未完全摆脱对高信贷增长以及宽松政策的依赖,前期全球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导致“脱实向虚”现象严重,滋生了资产泡沫,积聚了较风险。美国等部分经济体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同步回归正常化,将存在刺破资产泡沫、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的风险,可能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二)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以来对于我国经济新周期的讨论较多,当前与其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不如说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准确地说由经济快速下降阶段过渡到稳定提质阶段,未来工作重点将集中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上来。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强调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显著转变。我国顺应经济发展基本规律,通过深化改革和激励创新来推动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经济逐步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为主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高碳型经济向低碳型经济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向“共同富裕”型社会转变。二是推动供给质量显著提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努力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推动增长动力显著转换。我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健全教育体系培养人才,以打造人才队伍支撑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衔接,促进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新产品新服务快速成长,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跨境电商、智慧家庭、智能交流等迅速成长,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经济提质增效不断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大变化对未来发展提出新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站起来”到“富起来”进入“强起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短期看,如何提高、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是重中之重。2018年,我国经济领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金融领域蕴藏“灰犀牛”风险。近年来,一些市场主体行为出现异化,明显上升,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尚不适应;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外溢性加大的背景下,金融问题叠加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形成了当领域内的、银行不良贷款、企业债、、房地产泡沫、地方隐性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灰犀牛”风险隐患,具有极大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危害性。一旦发生“灰犀牛”事件,跨市场、产品关联和机构关联的金融市场特征将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尽管有关部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地方由升转降,但是部分债务风险不容忽视。融资平台无序扩张、政府购买服务异化、融资“”等隐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购买服务贷款异化形成违规政府性债务。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迫切需要,但在“堵后门”的同时没有很好的打开“前门”,使得部分基建项目面临较为突出的融资难题。存在按时完成存量融资整改难度较大、基础建设项目政府购买服务与财政规划期限不匹配、已开工项目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等问题。三是房地产市场泡沫影响经济稳定运行。2014年“9·30”新政以来,受限购限贷放宽、利率下调、交易环节税收减免等政策刺激,我国房地产市场量价齐涨,“全民皆房”推动房价持续快速飙涨,资产泡沫风险明显加大,使得商品房已经严重超越了居住属性,扭曲为财富再分配的金融工具,房地产市场扭曲式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高房价使得大学应届毕业生等新市民群体几乎买房无望,高房价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涌入加剧房地产市场的扭曲,并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一旦深度调整,将会打击一系列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并造成金融乃至经济动荡,近期部分中小房企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金融风险。四是意愿较低。近年来,已经连续慢于全部投资。民间投资的70%以上投向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当前制造业领域整体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旺的矛盾尚未根本化解,民间资本投资意愿普遍较低。在去产能和环保督察过程中对部分中小民营制造业形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受调控政策收紧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将有所回落。此外,企业偏高、国企改革进展缓慢等因素制约民间投资增长。三、2018年经济预期调控目标可为6.5%(一)生产侧逐步实现市场出清,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生产稳中趋缓,结构继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钢铁、煤炭等重点领域连年超额完成去产能任务,传统行业供需关系逐步改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技术产业快速成长,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头良好,工业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累积。但是,金融领域防风险、去杠杆力度不减,企业尤其是等成本难以下降;工业领域由补库存逐步转向去库存;环保督察风暴对钢铁、有色、化工等污染严重的企业关停限产。初步预计,工业生产将稳中趋缓,2018年工业生产将增长6.2%左右。服务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分享经济、科技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性不断升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中长期服务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出台,为服务业稳步前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金融领域去杠杆导致融资等行为更趋谨慎,房地产市场销售与投资活跃程度下降,对服务业支持作用减弱。初步预计,2018年服务业生产增速将基本稳定在7.5%左右。(二)需求侧发展更加均衡,增速稳中放缓投资增长略有放缓。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成为国际趋势,去杠杆、防风险要求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社会投资成本难以进一步下降;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处于金融危机以来的相对低位,投资到位资金增速放缓;商品房销售放慢的影响将会逐步传导至房地产开发建设领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小幅回落;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当然,经济结构升级带动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投资程序、优化等有利于创造,这些因素将会增强投资需求韧性。初步预计,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6.8%左右。消费需求继续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保持较快增长,农民工就业形势改善,城镇调查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为后期消费稳步运行提供良好基础;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不断加速,为消费增长提供了新的空间;服务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并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增量来源。但是,汽车领域优惠政策效益递减将导致汽车消费减慢,房地产调控将抑制关联商品如家电、家具、装修等消费,农村消费增长的脆弱性较大,小微企业关停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显现等。初步预计,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0%左右。进出口保持温和增长。世界经济呈现回暖态势,市场需求继续改善,国际贸易和投资日趋活跃,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加大,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外贸企业竞争力增强,加工贸易增长企稳回升,国内市场需求改善,有助于我国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但是,美国对我国发起“301调查”等贸易保护行为,制约我国重点领域对美出口;及启动缩减资产负债表,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各国货币政策带来一定冲击;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复杂,恐怖袭击、地缘冲突等突发事件较多;国际大宗商品波动等,导致我国出口面临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初步预计,2018年美元计价我国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长5%和8.5%左右。(三)物价领域延续温和涨势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回升。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态势。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工业品价格上涨对消费品价格的传导作用有限;粮食库存居高不下,食品价格上涨空间受限;货币环境难以进一步宽松,流动性稳中趋紧,不支持消费价格明显攀升。但是,肉禽、部分油料等食品价格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处于温和上涨区间,2018年CPI将上涨2.0%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回落。PPI翘尾因素影响将会较2017年明显减弱,生产领域供大于求局面仍然存在;对2017年工业品价格影响巨大的国内原材料价格涨幅将会趋缓;全球铁矿石供应增加、美国页岩油气复产,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将震荡走弱。但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高,环保督察力度不减,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品存在一定供应压力。初步预计,2018年PPI上涨3.5%左右。(四)建议2018年GDP预期调控目标为6.5%左右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贯彻新思想,追求新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议2018年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我国经济“稳”的压力较小,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新旧动能不断转换,经济运行的稳定程度增强,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进”的压力较大,改革措施落实显效、创新驱动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尤其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等任务十分繁重。综合考虑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建议把2018年GDP增长预期调控目标确定为6.5%左右;警惕工业品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以及食品价格的不确定性,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保持就业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推动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四、积极的财政政策精准有效 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中性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重大变化和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的财政政策精准有效,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中性,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精准有效一是建议2018年全国赤字率控制在3.0%左右,适度加大力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民生、创新、绿色发展等薄弱领域和重点领域建设。二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由增加赤字转向减税为主,密切关注美欧等国家税改动向,研究出台普遍降低税率措施。三是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制定出台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划分总体方案;研究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改革,启动新一轮个人房产税试点。(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中性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中性,积极稳妥去杠杆,做到不紧不松。“不紧”是保证实体经济增长的合理、正常资金需要,“不松”是防止卷土重来、防止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与金融风险过度上升。一是建议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目标设定为12%。适应货币供应方式变化和金融创新发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平稳扩张,社会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加强价格型调控,维持利率水平与基本稳定。三是协调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和“小微”、“”等社会薄弱环节,实现“强实抑虚”,强化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充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具有预调微调、结构优化功能的政策手段,坚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异化调整以及实行差异化MPA监管要求,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优化信贷结构。(三)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提高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一是转变发展理念,以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从速度规模型进一步转变为质量效益型,不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协调优化、制度建设等方面考虑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二是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挖掘症结所在,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化解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三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支持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国家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实现国家增长动力转换。四是重视人民新时代对生态环保的新需求,摒弃粗放式增长,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美丽中国。五是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改善教育水平提高全民素质,通过完善制度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同时进一步改善就业与收入情况,重视国民健康、养老医疗、公平正义等问题。(四)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实行严格的环保、能耗、安全、技术、质量标准,继续化解过剩产能。分类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债务化解乃至破产。二是努力降低企业成本,着力降低税费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等。三是对工业企业采购先进设备按采购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财政补贴;鼓励企业积极进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四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大政银合作信贷产品创新与合作,丰富政银合作信贷产品数量,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商业银行对实体企业金融支持的覆盖面。(五)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一是防范金融风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针对前期商业银行自查暴露出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现场监管效率,重点深化对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实施“穿透式”监管;通盘考虑监管政策,减少政策漏洞;针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混业化的趋势,加强“”的信息共享,开展联合监管,消除监管真空。二是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化地方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加快存量政府债务置换步伐,坚决堵住违法违规举债的后门,遏制隐性债务增量;通过定向增发、、政府债务转为商业债务等渠道,低成本的政策性资金置换和;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试点中小企业债务置换,实现贷款证券化;建立发改、财政、审计和银监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共同做好风险的前瞻性防范。三是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对一线城市及部分热点二线城市需实施更具差异化的政策,根据市场情况采取更审慎的价格监控及政策;金融机构应对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加强监管,防控楼市风险和泡沫,同时引导更多的资金“脱虚向实”,进入实体经济;督促各地落实年度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加快市政配套、轨道交通和城市卫星城建设,尽快形成住房的有效供应。不断创新调控方式,切实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 任:贤副主任:王远鸿 牛犁成 员:闫敏 胡祖铨 邹蕴涵 陈彬 邬琼李若愚 徐平生 刘玉红 张前荣 刘鹏范洋 祁京梅 王硕 耿德伟 魏琪嘉 徐斯 高辉清 胡少维 朱敏 郝彦菲 邹士年赵硕刚 程伟力 张晓兰 王灏晨执 笔:牛犁 闫敏【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刘元春:中国经济呈现超预期复苏态势》 精选五点击上方“”可以订阅哦本届中共中央成立以来,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有新的重大判断。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现在,我们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201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着力防控债务风险”。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要“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201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总之,近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先对中长期发展形势作出判断,然后,安排和部署下一年工作,都是先务虚、再务实。一、巩固由降转稳的基础,引导经济在中高速增长平台上平稳运行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首次系统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今年10月28日,政治局会议表示“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FOST认为,这是中央总结近年经济增速、增长方式、结构调整和动力转化等方面新情况后作出的重大判断。就这四方面的积极变化,国家统计局等有全面具体论述。我们不再赘述。FOST想强调的是关于引导经济在新的增速平台稳定运行的问题。1992年-2010年的近二十年间,尽管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波动,中国经济总体运行在10%左右的增速平台上,其潜在增速在10%左右。年GDP增速分别为9.5%、7.9%、7.8%、7.3%和6.9%,今年很可能是6.7%,而且今年各个季度同比增速均是6.7%,总体上,快速减速阶段已经过去,经济由降转稳的特征明显。目前6.7%的增速已经接近了学界认为的现阶段经济增长潜在增速。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称,目前经济增速已非常接近底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从%的经济增速,持续调整到2015年的6.9%,到今年前三季度稳定在6.7%的水平,中国经济增速逐步回落,初步稳定在中高速增长的平台上。”FOST认为,从中长期战略角度看,经过几年努力实现经济软着陆之后,从明年开始,需要考虑引导经济转向在6%-7%增速平台上稳定运行。这个平台就是所谓的“中高速增长”平台。如果能在这个新的增速平台上运行5-10年,则能够顺利实现十八大和“十三五”的战略目标,推动中国经济综合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受中长期战略导向变化的影响,当局对明年经济增速的态度可能不同于今年。今年年初,当局认为经济仍然面临很大下行压力,对经济减速是有心理准备和政策准备的,对经济减速也是有一定容忍度的。因此,在前三季度经济稳定在6.7%之后,当局才作出了经济走势好于预期的表态。明年,当局恐怕不希望经济继续减速,而是希望经济止降转稳甚至略有回升。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平稳转向新增长平台的战略目标。二、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事求是地完善政策201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随后,中央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十三五”的主线。今年10月28日的政治局会议强调“要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的实际,继续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这些安排看,显然,明年的主线还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去年年末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经过今年的启动和推进,五大任务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因此,明年相关政策需要作出适应性调整。7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预计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需要对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作出评估,就所谓的“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作出进一步说明,一些政策需要完善。具体而言,去产能方面,今年煤炭钢铁去产能目标预计都会超额完成,两个行业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发改委强调目前煤价上涨有非理性成分,钢材价格和煤炭价格上涨不可持续,下一步,要坚定不移推进去产能。FOST预计,明年煤炭去产能规模目标可能会有所调整,钢铁去产能规模目标不低于今年目标,两行业推进去产能的方式会更多考虑市场化方式。不久前,新华社曾发文表示,去产能要更多转向兼并重组。11月9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夏农在全联冶金商会去产能促转型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发改委在组织编制去产能实施计划。2017年压减产能不少于2016年,将是钢企去产能攻坚克难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将加大钢企整合力度,重点推进兼并重组”。去库存的重点要转向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方法主要是棚改货币化安置、引导农民进城、引导高校毕业生流向三四线城市。去杠杆方面,政策文件新近已发布,国务院同意建立了由发改委牵头的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接下来肯定要细化政策,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同时,要实质性处置一批僵尸企业。不久前,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下一步,央企要铁腕治理,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大力化解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加快实现市场出清。降成本工作,预计会继续降税减费,可以考虑下调。继续减轻企业用工成本,“五险一金”仍有下调的空间。物流成本方面,8月份,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若干意见》,并同步制定了落实《意见》的3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年的具体工作举措。接下来,是要抓好《意见》的落实。补短板方面,要全面加大对减贫脱贫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改善中西部基础设施,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经济,加快新旧动能切换要把稳定经济增长更好地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加快新旧动力衔接切换。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取决于新动能的成长和发展速度。只有加快新动能成长速度,才能尽早实现动能切换。站在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自明的,关键是要迈出更有力的步伐。我们认为,培育新动能,要“两手抓”,即一手鼓励大众创业和创新,一手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在鼓励双创方面,要继续简政放权,继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减轻新企业和小微企业税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具体实施好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的各种激励政策。11月7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需要抓紧落实。在支持新经济方面,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曾表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提出了“三新”概念。今年以来,习近平和李克强多次提到发展新经济(参4月27日《FOST专题报告》“新经济及其政策动向”)。2月3日,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让政策向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倾斜,大力发展“新经济”。3月5日,李克强向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4月25日,李克强在成都考察时表示,希望成都科学城要做新经济核心区,新动能拓展区,打造四川发展新引擎。他要求有关部门面向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完善政府管理与服务,加大相关政策支持。4月26日,习近平考察中国科技大学时表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关于新经济范围,今年3月16日,在两会结束后的中外记者会上,李克强说,“新经济”覆盖面和内涵很广泛,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到第一产业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等。今年4月,经济日报曾刊文表示,新经济是与传统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新主体,具体表现为创新型企业、创客、电商、微商等;二、新动力,包括适应新经济需要的新规则(法律、法规、标准等)、新理念(共享、普惠等)和新治理等;三、新产业,包括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和新产品,以及众创、众包、众筹等新业态;四、新要素,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以及C2B、等新模式。FOST认为,从实务操作的角度看,政策制定和实施不能泛泛而论,还是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是重点。“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即将发布。据经济日报,工信部将在12月6日举行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正式发布并解读《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就明年而言,要落实相关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引导和推动这些行业快速发展,就需要有实质性的政策。财税方面,可以考虑税收优惠,可以加快发挥产业。金融方面,可以在发债、上市等方面予以更多支持。区域性政策方面,可以加大对一些产业园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四、全面有效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总钥匙。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目标是“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此后,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推进改革工作。近三年来,中央深改组召开了29次会议,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任务基本上已经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不过,眼下,推进改革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一是国企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重大改革的进展滞后;二是一些已出台的改革方案难以最终落地;三是各部门都考虑自身利益,不愿出台影响自身利益的有力度的改革方案。由于存在改革进展滞后、方案难以落实、改革决心不到位等问题,习近平在历次深改组会议上反复要求积极主动有效推进改革。10月11日,中央深改组第28次会议指出“越是任务重、困难大,越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作为改革政策的制定者、推动者,要坚定改革信心,增强改革定力,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推进改革。”“对党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不论有多大困难,都要坚定不移抓好落实。”要“服从改革大局,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只算部门账、地方账、眼前账。”11月1日,中央深改组第29次会议强调“关系全局的改革,特别是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要统一行动,任何时候不能放松、不能滞后”。从这些表述不难看出,习近平对于目前改革的进展并不满意。未来,必须以更深更广的改革,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2017年,是落实三中精神时间过半的一年,承前启后,对于改革如期推进和完成的影响很大。现在看,户籍制度改革和国企改革都必须尽快细化政策,增强措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迈开实质性步伐。财税改革需要按计划加快推进,涉及金融机构的基础性改革要加快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也需要研究制定方案。农村土地改革需要进一步总结试点经验,尽快考虑推广。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产权保护方面,8月30日中央深改组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接下来需要落实,以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收入分配改革方面,不久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对七大群体推出差别化增收激励政策,需要抓紧落实。改革能否有效推进,与人有很大关系。近段时间,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人事正在调整,这有利于加快推进改革。明年,有可能还要加快人事布局。对外开放,要继续推广自贸区的成熟、可复制经验,允许“4+7”自贸区在更广更深范围内开展先行先试探索。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可能加快,资本项目开放将继续推进。五、全面抑制资产泡沫,化解经济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是涉及中国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在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之后,化解房地产风险的紧迫性突显。放任资产泡沫进一步发展,其后果不堪设想。今年7月和10月两次政治局会议都提到抑制资产泡沫问题,主要是指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加剧,主要归因于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供求失衡,二是货币信贷超发。当前,这两个基本问题都是结构性的。供求方面,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供给偏紧,多数三四线城市供大于求。货币信贷方面,M2增速总体在放缓,但流向房地产的信贷增速很快,其他融资活动也大量流向房地产。现在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需要明确“抑制资产泡沫”的政策框架。FOST认为,从政策指向看,需要明确或相对明确哪些城市存在资产泡沫,预计主要是近期推出调控政策的这20多个城市。有效抑制了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全国房地产就不会出大问题。从政策目标看,不是要让这些城市房地产市场进入冰冻期,而是希望其平稳可持续发展。从政策策略看,稳定房价的选择依然优于降低房价,在稳定房价的同时保持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样就可以让泡沫逐步消化。从化解泡沫所需时间看,至少需要2年,才能使泡沫化程度有所缓和,要想明显缓解就需要更长时间。就具体政策看,相关政策设计应该针对房地产泡沫形成的两个根本原因而展开。针对部分城市楼市供求失衡的问题,可能的短期政策包括:一、增加商品房土地供给,同时加大力度盘活存量土地。盘活存量土地的工作,需要有新的思路。二、要求增加中小户型住房供给。三、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实物供给。预计明年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可能会增加保障房建设规模。四、鼓励发展租赁市场。五、针对部分城市商住房过剩、住宅供应相对偏紧的局面,预计会适当放松商改住的限制。六、进一步探索稳定地价的有效办法,可以考虑推广一些地方“限地价、竞房价”等经验。从中长期看,改善局部城市供求形势的根本办法是合理引导产业的区域布局和人口流向,重点有四个:一、优化现有东部三大城市群的产业布局,加快卫星城市的发展;二、大力发展中西部城市群;三、发展特色小城镇和小城市;四、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针对货币信贷问题,总量上,我们预计明年会保持货币供应、信贷、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为配合去杠杆,短期利率仍有可能上行,同时,保持中长期利率在相对低位。在资金流向结构上,政策会持续发力,其方向包括:(1)仍可能收紧,在保护合理需求的同时,加大抑制炒作需求的力度。依然要禁止。从严认定二套房,加快一线城市和卫星城市的家庭住房信息联网,限制假离婚,提高大面积住宅二套房首付和利率等。(2)从严规范中介融资行为。(3)从严限制商业银行相关信贷活动。严格执行房地产规制要求和调控政策,审慎开展与房地产中介和房企相关的业务,,规范。(4)收紧房地产企业发债条件。六、积极稳妥制定年度目标,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在对中长期重大问题作出判断和部署的基础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需要明确明年“继续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开展工作,需要明确明年的具体目标。预计明年GDP预期增速仍是“6.5-7%”,CPI同比涨幅预期目标仍是“3%左右”,就业目标仍是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以上。政策组合仍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方面,会继续减税,赤字率有可能提高。货币政策将保持货币信贷合理投放,强化结构性政策,防范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为稳定经济增速,明年需要继续适度扩大需求,投资、消费、出口都要继续抓。投资要更多投向新兴产业、民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消费政策,要更促进服务消费,提高工业消费品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出口政策,要促进加工贸易转移和升级,更多支持服务贸易出口。为挖掘经济潜力和拓展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加快发展新的增长极。新的振兴东北文件新近出台,预计东北地区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改革、商事改革等会提速。新的中部和西部规划也即将出台,预计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会加大,主要是赋于更多改革权限和开放权限,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支持。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政策将陆续出台,明年将全面推进。继续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各项政策。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已经发布,重点还是建设三大城市群。-END-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刘元春:中国经济呈现超预期复苏态势》 精选六原标题:世界经济复苏、中国GDP维持增速 | CCG专家眼中的2018 (一)今年是金融危机后的第十个年头, 10年后的2018,是否会再次陷入“十年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魔咒”?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能否转好?中国的GDP增速会保持吗?2018年是否适合投资?岁尾年初之际,我们邀请到CCG经济领域的大咖学者,为你细数金融危机十年后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2018年如何?2018年的整体经济形势和投资环境会更好陈志武,CCG学术委员会专家,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在贸易方面,中美贸易战概率大大下调,中国对英谈判地位改进。金融方面总体形势积极,投资环境较今年更好。特朗普访华令中美总体关系大大改善,贸易战概率大大下调,这对2018年中美经济甚至世界经济都产生利好。英国脱欧谈判给英国带来的不利因素使得中英贸易谈判中中国地位改进。在金融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许多国家央行采取和量化宽松政策,纵容了一些非理性的投资和经济行为,这为量化宽松的安全退出带来担忧。但总体经济形势仍然积极。2018年,投资环境会较今年更好。不过美国尤其是国会参众两院对中企走出去的警惕程度上升,可能成为中企国际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2018年中国GDP如何实现稳定?2018年中国GDP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陈文玲,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2018年中国的GDP总量会在目前的基础上保持持续平稳的增长,经济的基本面依旧稳中向好。具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其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8项重点工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淡化GDP的指标,强化了对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经济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结构性改革,将促使结构更加优化、产业不断升级。和过去的粗放型增长不同,未来的增长是内涵式的、更加注重质量的增长,更强调内生动力,这将是一种持续稳定的增长。其二,中国经济的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产业结构正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减少。2016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6%,2017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2%。在第三产业占比日益增大的同时,就业人口也在持续增长。其次,制造业的结构正发生较大变化。再次,区域结构也在优化。其三,中国经济拥抱新未来。新经济、新业态、新兴商业模式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所形成的后发优势,是中国未来经济长期向好的内在动力。在互联网、信息革命中,中国企业都处于行业发展的前列,比如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因素在全球经济中越来越重要,将成为激发世界经济活力、重塑全球经济规则的关键力量。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已从2012年的11.4%上升到2016年的14.8%,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国和最大。同时,中国面向世界提出了“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和方案,将对未来全球发展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互联网金融是否还是投资热点?2018年将迎来互联网金融的复苏与发展陆豪,软银赛富2018年将是互联网金融复苏的蓬勃发展的一年。因为政府的监管逐渐到位了,而且互联网金融这瓶老酒里面灌的酒再也不是互联网的基因而是金融的基因,互联网只是表现为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另外,实际上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表现金融是它真正的本意,但是我们研究的差别更多的需要考虑到嫁接互联网自己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不一定紧盯着风口,关键点在于未来的期望基于这个行业本身有多少了解。2018年要关注什么?2018年西方国家经济处于复苏阶段,中国应引起重视霍建国,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不仅需要关注自身实力,还要对投资目的地,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了解。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美国经济增速达2.2%,欧洲第三季度的增速为2.6%。从世界银行、判断,发达国家有同步复苏的现象,预估明年还会维持增长势头。中国外部压力上升,欧洲当年在欧债危机时希望中国帮助投资挽救希腊和意大利,但现在欧盟对于中国在欧洲收购的产业进行标准限制,这应该引起重视。国际贸易的增长在金融危机后一直低于经济增长,而在今年,国际贸易首次超越经济增长,世界可能重回到贸易活跃期,同时,新的贸易形态包括跨境电商,正在快速发展,国际上通用的数字经济变化快,而新的贸易形态可以促进很多贸易形态的变化。中国GDP保持何种增长率才算合理?中国GDP增速可望维持在6.7%-6.9%梁国勇,CCG特邀高级研究员,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2018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可望持续,但金融风险、保护主义和贸易战的威胁也不可低估。全球经济增速回升到3.9%是令人振奋的消息,但能否达到和稳定在4字头的水平仍有待观察,而金融危机前几年5字头的水平则遥不可及。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2018年中国GDP增速可望维持在6.7%~6.9%的合理水平。对中国而言,增速回升实际上提供了加快和去杠杆、去产能的机遇;季度数据值得关注,如果7%以上的增速重现则意味着有适度“降温”的必要。2018年会再次发生金融危机吗?2018年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徐洪才,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关于2018年未来中国经济进行预测和期待,从目前发展情况看,2017年经济增长超预期6.9%,超过0.2个百分点,今年经济增长可能就6.7%,明年6.6%,后年6.5%。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到2020年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实现问题不大。同时,2018年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十年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魔咒打破了:2018年不会来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因为世界经济正在新经济的起点上,这个起点是2016年开始的。(本文为CCG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刘元春:中国经济呈现超预期复苏态势》 精选七中国三季度经济数据已经悉数出炉,新华社刊发当前经济形势述评文章,称三季度一些持续回落的关键指标出现了反转向好。中国经济近来显示出的积极向好态势尽管仍需巩固,但已充分证明了中央持之以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积极成效。评论指出,投资仍是现阶段稳增长最有效的手段,但此轮调控没有搞“强刺激”,而是适度,。通过专项建设基金引导带动、开展专项督查、推进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放开市场准入等手段综合施策。展望未来,新华社评论,“十三五”我们肩负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未来几年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亟待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政策方面,评论文章强调要稳定政策,狠抓落实,确保完全成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现实已经证明,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行之有效。历史经验提醒,宏观政策切忌大幅摇摆反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总体稳定,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进而有助于稳定经济发展。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巩固和壮大企稳向好的势头。当前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难题是,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降低了投资意愿进而导致发展动力不足。要抓紧落实已经出台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杠杆率的综合措施,加快“僵尸企业”市场化退出,使宏观经济的“微观细胞”再度活跃起来。以下是新华社评论全文,作者刘铮、陈炜伟、王希,原标题为《从经济亮点看中国信心——当前经济形势述评之一》: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承压已久的中国经济,三季度一些持续回落的关键指标出现了反转向好。看似偶然中有必然。中国经济近来显示出的积极向好态势尽管仍需巩固,但已充分证明了中央持之以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积极成效。2016年中国经济已进入“收官季”,虽然仍面临艰巨挑战,但全面完成“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趋势看好。这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上下推动转型升级、迈向全面小康的坚定信心。经济运行亮点闪现,积极因素不断增多0.1%,看上去很微小的数字。这是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的同比涨幅。54个月的PPI持续负增长由此被打断,长期压在全国工业企业身上的“巨石”终于有了松动,让经营者看到了盈利增加的曙光。“这意味着工业领域的供求关系有实质性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经济运行纷繁复杂,一个数据的变化可能是孤立的。但如果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数据同时出现同向变化,那么意味着,一个新的趋势出现了。中国经济运行到三季度特别是8、9月间,出现了一连串相互关联的新变化,可谓新亮点闪现:——企业利润有所回升。前8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8.4%,扭转了去年持续负增长的局面,特别是8月份利润增长近两成,创近年来单月新高。——工业生产有所回升。三季度工业增长6.1%,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进入三季度以后,工业用电量、发电量、货运量等指标都明显好转。——投资增长有所回升。前三季度增长8.2%,比前8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8、9月份投资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由降转升。9月份由上月的下降417亿元转为增加2063亿元,由上月的下降1001亿元转为增加2263亿元,企业融资需求上升。——先行指数和信心指数均出现回升。8-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4%,创近两年来新高;企业家信心指数、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均持续回升。“和上半年比较,(三季度)稳的力量在增加,好的迹象在增多,趋稳向好的态势正在确立。”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说,“好”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企业效益回升、市场信心增强和企业基本面向好。经济运行亮点闪现,不仅企业看到了机遇,居民也感到了实惠。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三年多来首次低于5%。放眼全球,中国经济“三季报”中闪现的亮点,不仅为世界所关注,也为疲弱、曲折的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发布时,亚太股市应声上涨。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报告,把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测值从6.4%上调至6.7%。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表示,如果今年中国经济增长6.7%,那么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39%。改革落实政策落地,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努力显效风起于青萍之末。把近几个月出现的新亮点放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逻辑下审视会发现,一系列积极变化的出现,原因深刻、意味悠长。从2012年经济增速下到7%平台后,中国经济持续承压,各项指标的回落让市场感受明显。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前中国经济30年的起起落落更多是周期性变化、高一些低一些都只是暂时的,这一轮中国经济调整则是结构性的深刻变革,局面的复杂、承受的压力前所未有。“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对的是外需持续低迷、内部新旧动能转换、长期积累矛盾凸显等难题。这几年来中央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同时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组合的效果不断积累,正在把中国经济导向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正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三季度的积极变化说明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经济转型取得新成效。——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逐步落地,近几年来效应不断累加,终于起到了住经济增速、壮大新动能的效果。投资仍是现阶段稳增长最有效的手段,但此轮调控没有搞“强刺激”,而是适度扩大有效投资,优化。通过专项建设基金引导带动、开展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推进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放开市场准入等手段综合施策。“双创”的持续倡导,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前三季度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46万家,比去年同期日均增加约2000家。全国2300多家服务12万个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前三季度都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正在落实,中国经济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三去一降一补”都取得了积极进展。9月末钢铁、煤炭完成了80%以上的去产能年度任务;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7个月减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主营业务成本都在降低;环保、农林水和基础设施等投资增速都比较快。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投融资体制、输配电价、混合所有制、利率汇率市场化、营改增等一连串重大改革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三季度中国经济亮点的关键不在于速度小幅反弹,而是在这么大的困难下,我们保持定力、迎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民的平等权利是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