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在郎溪县或者广德县人民政府买一套价优的90到110平方的安置房,有的可以推荐一下

我是销售代理机构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中文房产网站排名第4。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当前合作新盘超过2000个。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更快更准推广合作业务。
区&&&&&&域:
2018-01月:
<td id="area2元/平米
2018-01月:
<td id="esfarea2元/平米
2018-01月:
<td id="area2元/平米
2018-01月:
<td id="esfarea2元/平米
2017-02月:
<td id="area2元/平米
2018-01月:
<td id="esfarea2元/平米
2018-01月:
<td id="area2元/平米
2018-01月:
<td id="esfarea2元/平米
2018-01月:
<td id="area2元/平米
2018-01月:
<td id="esfarea2元/平米
2017-02月:
<td id="area2元/平米
2018-01月:
<td id="esfarea2元/平米
约7000元/平米
约5400元/平米
约5850元/平米
约3600元/平米
5000元/平米
3500元/平米
4400元/平米
7337元/平米
8405元/平米
4348元/平米
12399元/平米
7239元/平米
7621元/平米
8105元/平米
8636元/平米
8211元/平米
6800元/平米
3555元/平米
8110元/平米
最近联系人
查看消息记录
按Ctrl+Enter发送
下载APP随时随地找房
你可以按区域查找宣城新房、二手房,也可以按区域查询宣城房价。同时,你买房 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
区域二手房
Copyright&(C)&2017& 深圳市吉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置业消费贷申请条件:
1.信用良好
2.收入稳定
3.自有购房首付款50%资金
置业消费贷贷款流程:
1.提交资料
2.客户回访
3.面签/放款
意向购房楼盘:
意向购房城市:
申请贷款金额:
*贷款最高额度为100万元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广德县.doc 1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xe600;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市东境,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东邻浙江省长兴县和安吉县,东北与江苏省溧阳市和宜兴市交界。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周边“两个半小时经济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个省会城市和16个大中发达城市,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两个发达省份毗邻接壤的县份,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南北经济的结合点,是华东沿海经济挺进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第一站。
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
Guangde County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5个镇、4个乡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
安徽省东南、毗邻苏浙
2165平方千米
52万人(2011年)
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仅限移民)
气候条件:
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著名景点:
太极洞、桃姑迷宫、天寿寺塔、鼓角楼、横山国家森林公园、灵山寺
车牌代码:
行政代码:
板栗、弥猴桃、竹笋
安徽省广德中学、广德县实验中学
  邮编:242200 代码:341822 区号:0563   拼音:Guǎng Dé Xiàn 英译:Guangde County
广德县[1]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交界处。东邻浙江省长兴县和安吉县,东北与江苏省县级市溧阳市和宜兴市毗邻,北邻安徽省郎溪县,西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相邻,南与安徽省县级市宁国市相邻。总面积2165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人(2011年)。为安徽省两个省直管县之一,行使与地级市相同的职能。全县辖5个镇、4个乡:桃州镇、柏垫镇、誓节镇、邱村镇、新杭镇、卢村乡、东亭乡、杨滩乡、四合乡;祠山岗茶场。县政府驻桃州镇。   地处皖东南丘陵过渡地带。南、北较高,中部较低。低山丘陵广布,河谷平原狭小。桐河、无量溪北流汇为郎川河。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4℃,年均降水量1328毫米,无霜期近300天。矿藏有岗岩、石灰岩、萤石、黄砂等。有“竹子之乡” 、“板栗之乡”之称。   宣杭铁路、商杭高铁(在建)和沪渝高速、318国道(上海至西藏)、215省道、230省道穿境而过。名胜古迹有横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寿寺塔,太极洞国家AAA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鼓角楼,岳飞抗金遗址、桃姑迷宫、卢湖竹海、笄山仙境、603发射基地(中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基地)、英烈山等。
编辑本段城市名片
  中国竹子之乡   中国板栗之乡   安徽丝绸之乡   安徽茶叶之乡   安徽省第一批(两个)省直辖县   全国粮绵大县   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   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   中国改革年度县   唯一与江浙毗邻的县级城市   中国第一个航天火箭发射基地   中国探空火箭发祥地(广德誓节镇)   中国航天教育精神基地(广德誓节镇)   通用亚洲最大研发试车场(广德邱村镇)   亚洲绿色经济论坛永久会址(广德和合生态园)   亚洲最大的饲料加工厂   全球最大的孵化厂   浙商(省外)投资潜力城市   长三角经济向内地辐射的物流副中心   长三角旅游休闲后花园   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   首个举办安徽省农民运动会的县级城市   首个大润发入驻安徽的县级城市   安徽首个全面按质完成村村通的县级城市   安徽最大的县级城市长途汽车客运站   安徽省十强县(连续七年)   安徽省唯一拥有室内体育馆的县级城市   全国首家民营光气产业基地(安徽广信农化集团有限公司)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周边“两个半小时经济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个省会城市和16个大中发达城市,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两个发达省份毗邻接壤的县份,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南北经济的结合点,是华东沿海经济挺进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第一站。总面积2165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人(2011年),物流畅通,经济发展条件优越,广德县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向内地辐射的物流副中心。
广德县土地肥沃,资源富饶,物产众多。山林资源:1998年末,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83.7万亩,其中有山地面积171万亩,林木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1%。广德县盛产“毛竹、板栗”被誉为“竹海栗乡”。境内野生动物达20余种,珍惜野生植物有254科,1043种,较为珍贵的有茯苓、七叶一枝花、吴芋、西洋参、辛夷花、甲片、豹骨等。广德县有耕地面积112万亩,林地32.8万亩,河流和湖泊42.6万亩。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74页359页312页262页394页390页211页197页118页63页《广德风物》·广德村落
桐汭河畔牌坊村
  牌坊村是广德县誓节镇政府所在地。2008年在村级行政区划调整中,由原牌坊、光明、分界山、界岭和誓节镇街道合并形成,以牌坊村命名。东以桐汭河为界,西与郎溪十字镇接壤,南与向科、向胜村为邻,北部紧靠红应村。面积25平方公里,25个村民组,人口5839人。村东桐汭河畔有一渡口,名为誓节渡,自古以来就是水陆交通枢纽,各类商品的集散地。据《广德州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州西四十里三十四都(牌坊村)出了一名进士,名叫王养俊,字损之,号启泰,先任嘉兴府推官(掌勘问刑狱),因奏疏直白而落职,居家十年。后抚院、按察司因其治狱清正,操守廉洁,文采卓然,交互推荐,再次启用为武学教授,后升南京户部主事,转四川按察司佥事(按察使下分领各道),继而升广东参政,历官数十年,所至皆清风高洁,为当朝名臣之一。有人评说他文章俊逸,飘飘有仙气。后归葬故里,在他的墓前立坊,以褒奖其吏绩。牌坊村因此而名。
  牌坊村打鼓台遗址,2004年,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原是商周时期的一处台形遗址,占地2亩之多,高7-8米,上下两层,上层台直径约50米,下层四周环台沟壑深1.5米,宽3米,出土的大量遗物反映了吴越先民生产、生活的风貌。《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左传·襄公十五年》楚子西子期伐吴,都有到达桐汭的记载。
  南宋建炎三年(1129)岳飞抗金,率800将士由建康(今南京)经溧水孤军深入广德,到达誓节牌坊村。面对先期到达的数万金兵,岳飞深谋熟虑,占据打鼓台这一制高点的有利地形,使用“悬羊鼓”的疑兵之计,大胜金兵。牌坊村西北的刘家湾尚有当年金军屯兵的一处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牌坊村是中共广德党组织领导抗战的前沿阵地,民国 27年(
1938)冬,广德县工委在此设立地下联络站,收集敌人情报,传递文&
件、信件、报刊,为新四军游击队购买药物。
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时值连日大雨,河水陡涨,为迎接广德解放,牌坊村民众积极响应皖南地委的紧急指示,踊跃捐献木竹材料,在桐汭河上搭建临时便桥,为郎广围歼战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劳。
令牌坊村民最引以为豪的是许家五俊杰——
&&& 许济之(
),原名许俊,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江苏省江南高等师范学堂,一生从教近30年,备受县人推崇。其学识渊博,一生忧国忧民,30年代毅然鼓励支持三个儿子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许济之曾任皖南行政区协商会驻会委员,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等职。
  许杰(),号兴吾,著名地质学家和地层古生物学家。民国8年(
1919)考入北京大学,受业于李四光教授。15年(1926)加人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怀宁县中心县委委员。19年(
1930)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致力于地质矿产调查和地质研究。35年(
1946)他、以地质调查为掩护,为皖南新四军运送药品和通讯器材。南京解放后,被委任为中央研究院接管组组长。1949年底,奉命接管和改组安徽大学,先后任教务委员会主任和校长,1953年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调任地质部副部长,1959年兼任地质科学研究院院长。
  1954年9月起,许杰连续当选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195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许道珍(),许济之长子,民国17年(1928
)17岁加入共青19年(1930)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派遣回到广德,以八路军退伍军人的身份,参加广德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任青年工作团副团长,在教师、学生、和农民中发展党员,历任中共广德县工委委员兼苏村区工委书记、县工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地工委副书记等职。广德解放后,历任中共广德县委书记兼人民政府县长、宣城公署专员、芜湖市副市长、淮南煤炭专科学校校长、安徽省科普协会秘书长、省政协三届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
&&& 许道琦(
),许济之次子,18岁在上海参加“社会科学家联盟”、“反帝大同盟”、“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等共产党外围组织。民国27年(1938)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加人中国共产党。后历任新四军五师十三旅政治部主任、锄奸部部长、豫鄂行署公安总局局长、五师总政保卫部部长等职,为开辟和建立鄂豫边区根据地、发展壮大新四军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政治部、保卫部、组织部部长,陕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地委宣传部长、第二野战军十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省委秘书长、省委党校校长、省文联主席、省社科联合会副主席、省委副书记兼省纪委第一书记、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主席、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湖北省一至五届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彭海涛(
),原名许道琛,又名许崇明,许济之三子。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发起组织抗日救国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民国27年(1938)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广德县工委委员、广郎县工委书记、广郎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宣当芜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宣城县委书记、宣城行政办事处主任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成功策反汪伪少尉飞行员黄哲夫等6人驾驶汪伪“建国号”飞机,飞抵延安。
&&& 民国34年(
1945)9月,新四军北撤以后,彭海涛率30名武装人员留在宣城坚持斗争,被任命为郎广工委委员兼宣城县特派员。同年11月,被捕并被作为要犯送往杭州集中营关押。第二年2月和难友方策(浙东游击队指导员)一起成功越狱后回到家乡,很快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36年(1947)9月,(彭海涛受中共苏浙皖边工委派遣,率苏浙皖边区大队开辟以白马庙为中心的广宁孝边区根据地,到37年(1948)秋,已发展到南北60公里,东西120余公里。1949年4月底,彭海涛奉命到浙江参加接管工作。5月中旬后,历任长兴县、崇德县委副书记、书记、县长,浙江省委宣传部办公室、文委办公室主任,宗教事务处处长,衢州化工厂电化分厂厂长,省化工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等职。文/黄德宏
姚村青山祭英烈
  柏垫镇姚村位于广德县城西南19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为低山丘陵地带。东与同镇的张复、梨山、茅田三村交界,西与柏垫社区接壤,北与同心、土桥相依,南与四合乡水塘村为邻。12个自然村,36个村民组,山场
1600多公顷。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千岁峰海拔533.6米,最低处杨家姚溪河75米。
  姚村境内崇山峻岭,沟壑交错,峰峦竞秀,竹海无垠。素有五大冲、八道岭、九十九坡、八十一洼之称。进入山中,山路蜿蜒,木竹参天,浓荫蔽日,只有一束束光柱透过枝叶的间隙投向喜阴耐湿的兰草或苔藓之上。泉流曲折,迭宕奔泻,或潜入岩穴,或涌出山石,跫然作响,声若琴筝。林荫中凉风习习,兰草馥郁,馨香四溢。野猪、野羊不时出现在岗坡上。深秋时节,登上山巅,但见满山遍野,红枫似火,层林尽染。
  姚村资源丰富,有竹木、板栗、茶叶、草药、野菜、木炭等。木竹制品是全村的主导产业,竹木摇椅畅销全国18个省、市。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全村有20多个品种300多株珍稀品种挂牌。如大坞千年古银杏、川泉八百年榧子树、康村六百龄古柏、上前垲五百龄枫香树、大坞二百多年皂角树等。九道河百亩茶园一株千年古杨,胸径1米多,树冠覆荫半亩地。百年老树比比皆是。姚村人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姚村山美、水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里人讲大山的故事,总也离不开这个主题。从山崖上生出的文化,带着山花的清香,从泉眼流淌出来的艺术,带着醇酒般的甘甜。从原始森林里演化的情感意识,散发出来的是古老而朴素的气息。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姚村人有打醮的习俗。它起源于古代的巫术,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假想的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祈福禳灾的法术。按照人们不同的目的、愿望,有打喜醮、打雨醮、打祛邪教之别。打醮时,七、八个道士做道场,有室内、室外两个场合。室内一个大房子,供奉人类始祖三皇五帝、道教祖师、宗派领袖、各路神仙的画像,以及各种因果报应的画图。室外,选在一处空旷的场地上,几张方桌搭成三层高台,掌坛道长头戴道帽,身穿法衣,手持云帚,怀抱七星剑,在高台上向苍天祷告,念念有词。台下道士一人操一件锣鼓家伙,上演祛神捉鬼的故事,围着高台跑窜花,另一人掂着一串长长的鞭炮,在他们脚下燃放,响声愈急,跑的愈快。一连几天几夜,最后一晚放路灯,送瘟神,迎福神,一直放到村外二、三里。全部活动反映的是山民的心理和愿望,岁岁年年都会做。在打醮的几天中,远近的山民都赶来观看,甚是热闹,堪称山村的盛会。这样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前。
  姚村原有很多文物古迹,如南山翠云禅庵、康村龙泉庵、祠山殿、九道河观音阁、大坞娘娘殿,可惜俱在文化大革命中毁坏。
  每逢春节,姚村人自发开展灯会活动,狮子、龙灯、彩船,丰富多彩。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龙抬头,到各村巡演,互相邀请,每到一村,先拜门子,后打座场。拜门子不分贫穷富贵,大家小家都一样,有“冇一村不冇一家”之说,求的是全村和睦与团结,玩的热闹。唱船歌,见景生情;喊狮彩,随户编词。唱的喊的都是吉祥语、心里话。如:“狮子玩到小山坡,高一脚来低一脚,低头弯腰正下拜,一脚踩到老龙窝。踩到龙头生贵子,踩到龙尾喜事多。”拜罢了门子打座场,各路灯彩集中在广场,尽情献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谁的嗓门亮,看谁的编词俏。
  姚村人民风淳朴,和衷共济,人心向上,“如意桥”二毁三修的历史即可明证。
  如意桥位于姚村自然村村中。由南山、大坞、梅冲三支溪流汇合的小河穿村而过,将村庄分为东、西两片。虽鸡犬之声相闻,却相互不能往来。人们总有缺一少二的时候,为了生产、生活相互联系,很早以前就在两片之间搭起了用毛竹并列串连,只容一人通行的便桥。走在这样的桥上,咯吱咯吱,悠悠荡荡,年轻人还能勉强,而老人和小孩就很难通过,于是村中几个德高望众的人筹划在河上重新架一座木板桥。虽然这里到处是山,树木多的是,可并不是家家都有山,也不是所有的树都适合建桥,这建桥的树既要质密坚硬,而且要经得起风吹雨淋,不怕日晒,不易朽烂,只有川山顶北风头上那几棵青刚栎最合适,而以往这山主人为人小气,怕他不肯,有人提出作价购买,全村人共摊,谁知,找他一谈,不仅同意了,而且硬是便宜地出让了。于是全村劳力齐上阵,一座坚固稳实的木板桥半个多月就建成了。可好景不长,刚刚三年,一次洪水爆发,一块巨石将桥桩撞断,桥梁、桥板都被洪水卷走了。河两边的人又一次聚在一起,决定再建一座石拱桥,全村齐心协力,踊跃捐资,从外地请来老石匠,精心施工,一座青灰板岩石桥巍然拱起,上刻“如意桥”三字,至今也有近300年历史。
  姚村有座英烈山。日下午,一架军用运输机飞抵柏垫镇茅田村和姚村上空,因突发故障需紧急迫降。这一带重峦迭嶂,千峰矗立,仅在茅田村下阳自然村前有一块长约2公里,宽不过500米的狭长盆地。盆地内散布数座村庄,若在这里降落势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飞机毅然转身向西部姚村急冲而去,不幸在姚村桐垲一座海拔252.4米的山头坠毁,下阳人民安然无恙,而机上40名人员全部以身殉职。空难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公安干警立即赶赴现场,姚村人民也积极配合,展开了搜救行动,谱写出“军民鱼水情”的新时代赞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唁电,高度评价遇难烈士,称他们“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不畏艰难,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烈士殉难的山已正式命名“英烈山”,建造了英烈坊、英烈亭、纪念碑、
悼念坛等纪念设施,千余级花岗石台阶从山脚直达山顶。英烈山成为各地人们凭吊觐见的圣地。特别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每天都有各地的学生、各界干部群众,奉献精心创作的挽联或匾牌,慰祭英灵。
  烈士们生前是祖国的精英,而今是党和人民的忠魂,山乡人民定将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文&#9678;/杨&
               
               
土著村落甘溪沟
卢村乡甘溪村位于广德县城东南部10公里处,在国家4A级“芦湖竹海”风景区域内。东与柳亭、高峰相毗邻,南与浙江安吉同山共脊,西与同溪相连。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的村庄。改革开放以来,甘溪村闯出一条具有山里特色的新路子,散发出历史变革的时代气息。
寻找历史印记&
追寻甘溪渊源
  甘溪是一条长达5公里的山沟。上世纪50年代,这条山沟仅有一条不足一米宽的山路,沿着潺潺小溪由里向外延伸,沿路分布解、芮、杨、汤四大姓氏村庄。河溪两旁青山高耸、翠竹夹道、浓荫覆地、四季如春,风景异常秀丽。尤其是河溪流淌的清泉,常年流潋不断、清澈见底、甘甜可口。因此,村民便把这山沟称之为“甘溪沟”。
  甘溪还有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有一年夏天,一位身着破烂的老婆子路经甘溪,天太热口渴难忍,向一村妇讨茶解渴,岂知这村妇见老乞婆就来气,厌烦地说:“我没烧开水,你多赶一家吧。”老人讨个没趣又赶了一家,同样遭到冷眼。老人乞求道:“没茶,能给口凉水喝吗?”回答的是:“热水要人烧,冷水要人挑。要喝水溪塌有的是,你自己去喝吧。喝好走远点。别在这山窝子里转。”老人遭此冷眼,愤恨恨地说:“你们河溪是有水,只怕它不及我一口喔!”言毕,老人走向河溪,一口气把溪水喝个精光。此事惊动了庄民,料定是得罪了神仙,便纷纷磕头焚纸烧香,乞求宽恕。原来这老乞婆乃观音菩萨化身,从东海云游到此,不想遭人歧视。但眼下黎民苦苦相求,那还忍心离去呢,便拂云开端,一块洁白绫绢随手飘出。人们接手展望,上书一首打油诗:
气怒喝干汨清泉,山民抛泪求溪源;
立足故地涸无水,哪得不恨吾神仙;
村舍凿出两眼井,甘泉世代舀不完……
  山民依据白绢诗句,在村中开了两口井,井水常年不断。事隔三年,观音菩萨又以乞丐老头为化身,挨家挨户串门乞讨。村民见老人年迈可怜,不仅给吃给喝,还请他进屋同桌共餐。攀谈时老人问起溪河为何枯干无水,山民便将当年观世音菩萨化为老乞婆的前后叙说一遍:其实山民并不是吝啬,是非常好客有仁慈心的,那是因为这些年山旮旯经常流窜些外乡婆子,她们扮着乞丐婆和挑牙虫的走村串户,碰上单门独户、家里没男人就伺机下手骗取钱财,并且还拐卖孩子,因此观音菩萨以乞婆进山,山民能有好眼色对她?
  老人闻听羞愧难当,连声说惭愧,并与村民来到溪边,给溪河洒了几滴甘露,一条枯干的河床即刻涌出清泉,涓涓流淌。山民惊呆了!再回头看老人,无影无踪了。自此,人们又把枯“干”的干改成“甘”甜的甘,流传至今。
           
重温沿袭过程& 觅寻先祖足印
  甘溪是一个拥有2000余年历史的山村,文化底蕴深厚,乡土人情浓郁。甘溪原本无人集居,原因是这个山冲的出口被一座横卧的山峦所堵,截住了大山奔泻下来的洪水,淹没了整个山沟。直至治水英雄张渤带领山民挖山开渠,疏通了出水道,才让这山窝有了人间烟火。解、芮、杨、汤等姓氏从各地陆续迁来,在此繁衍生息,抚儿养女。
  甘溪是块兴旺发达的风水宝地。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迁居山沟的人们不仅拥有自己温馨家庭,还延续发展了解家边、芮家边、杨家边、汤家边四大家族的村庄,建起了“宗祠”,修了“家谱”。只可惜汤、芮氏宗祠在“大跃进”前就毁掉。据芮氏家谱所载,芮氏家族始居山西省平阳郡,隋唐时期迁居河南汴梁,北宋年间移居江苏溧水、高淳一带。明永乐年间,迁居在江苏的芮氏先祖芮奇配陈氏,生有八子,其中芮钊、芮键、芮钟、芮铜跟随明成祖朱棣奔赴疆场;长子芮清、次子芮凯、三子芮堂、四子芮铎跟随父亲芮奇留在江苏溧阳、高淳,后分居到甘溪。
  杨氏祖籍为河南灵宝(河内郡),始祖为杨伯侨。在春秋战国时期,杨氏迁居江汉地区(今潜江一带),后南迁至江苏和安徽广德甘溪。“杨氏宗祠”建造年代不详,建造结构与“花戏楼”一体。前进为花戏楼,后进为宗祠,中间是看戏大院,飞檐翘角、雕花木框,上世纪80年代拆旧建新,改建剧场。据老人所言:杨氏也系大宋杨家将杨令公的后裔,他们的戏楼不演《杨家将》,尤其禁演《十二寡妇征西》。
  “解氏宗祠”据房梁上文字所载,建造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房前是6米宽的“八”字型门对开,“解氏宗祠”四个醒目大字的匾额悬挂在门头的房檐下。前后两进,中间是大院。前进排放着吃“清明”请家法用的刑具,有绞绳、夹棍、打屁股的煞威棒等。中间大院烧纸敬香。后进上首是供奉牌位供桌,下首是祭拜灵位的大厅,左右是吃清明宴的餐厅。整个房架是绘龙画凤、飞禽走兽,气势恢宏。在牌位两侧的树柱上书有对联,上联是:“丕显文名,雅宜豫几学士”;下联为:“不辱君命,堪为奉使行人”。上联是指明代翰林学士解缙,下联典指周代名官解杨。另有一对怀抱粗的中柱上还择用了解缙为解氏宗祠撰写的通用联,上联:“千年老树为衣架”,下联:“万里长江作浴盆”。这副楹联初看倒也平常,但细评有气吞山河之气概。
  解氏家族对吃“清明”也很有讲究,女人年纪再大不得进入祠堂,路过看都不准对里看。只有男丁才行。男丁哪怕是刚满月的孩儿均有机会进祠堂祭拜先祖。常言:“不怕爹,不怕娘,就怕清明进祠堂。”特别是那些对父母不孝、在庄上行迹不轨之徒,进了祠堂就会动家法,受皮肉之苦。据老人所言,解姓与明代翰林学士解缙、周代名官解杨同宗共祖,均系山西临晋县西南解城(平阳郡)人。所供的牌位是系一、系三、系七公。论资排辈共分上八代下八代。上八代:民、祖、世、德、吾、宗、玉、良。下八代:本、立、恒、茂、永、代、克、昌。遗憾的是这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古建筑,因长期没人管理毁于一旦,仅能看到的是残墙断壁。后来他们又在祠堂附近垒了一座拱石桥,本地方言称它为ku&#257;i桥,也叫“斩龙桥”。从此,人们便将解家边更名为“桥头村”。
探索民俗文化&
维系传统习俗
  甘溪人杰地灵,不仅地域文化积淀丰厚,传统习俗也独特。甘溪人的方言也与众不同,比如他们把“吃饭”叫作qi&#257;
f&i;把“门槛”叫作w&#363; ku&#257;i;把“你”叫作&n;把“我”叫着
&ng。其发音较硬,与浙江、江苏、无锡、上海语音相近似。有人说甘溪人是正宗广德老本地人,也有人说甘溪人是广德千百年幸存下来的地方吴语人族群。据广德县志所载:同治四年(1865年)以广德为重点的沿边一带瘟疫惨不忍睹,全县30多万人剩有无几,仅有甘溪这块风水宝地保住了他的后裔,保住了地方吴语方言,也保住了广德数千年来的传统习俗文化。
  甘溪文化生活也很丰富,尤喜自娱自乐,如汤家边和杨家边喜玩狮灯,玩法有犀牛望月、仙人脱衣、猛虎下山、狮子捉虱等。太阳山、清塔人喜玩旱船,旱船挨家挨户拜门子,唱词都是见风挂牌,即兴发挥。芮家边和桥头村喜玩马灯,他们的马灯也有特色,以十匹马为主,扎制也很讲究,编制精细,均用线麻丝做鬃毛,红绿丝绸布料搭配做马围裙;十个坐马孩童分男女各五名,还有放马牧童等均配服装,玩的故事有五马回朝、破四门、陷马坑、螺蛳蜕壳等。拜门子都唱民间小调。除此,他们还有自己的“芮氏家庭戏班”,唱的是大戏(京剧),通常都唱《空城计》、《薛平贵回窑》、《钩金龟》、《辕门斩子》等。他们一家父子八个,另加堂叔、堂兄、堂弟10多人同台上演;道具、服装都是自家缝制,在广德堪为一绝。
  甘溪讲书也不乏其人,解玉贵就是村民最推崇的一个。讲的都是爱国主义英雄故事,如《岳飞传》、《三侠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等,尤其是夏天的夜晚,几十村民聚在一起乘凉,就请他讲书,一讲就是半夜,从不收钱。甘溪还有个特点,他们不学唱道、不当和尚、不做尼姑,拥有一股昂扬向上、奋进拼搏的实干精神。
  甘溪文化丰富多彩,甘溪习俗也很有特色,素有“哭嫁”习惯。说不哭不发,越哭越发。有钱人请人哭,哭出调,哭出韵味来,数落着哭,如“我的妈吔,我的娘哎,你杀猪宰羊我没尝嗳……”之内的词。另外娶媳妇也有讲究,除了花轿迎娶拜过天地闹洞房外,待人走客散后,还得在新房里设一桌“洞房酒”,这洞房酒别人休想吃,仅有男方表兄表弟才能入席。但入席也有规矩,满桌剩席有鱼有肉不可乱动筷子,得讲“四言八句”,讲一句你才能吃一块菜,想吃什么你就讲什么,如“小小筷子七寸长,搛块鱼肉敬新娘,新娘新郎微微笑,笑声迎来送子娘”。你在敬新娘鱼时,自己可以搛一块鱼吃。等四句讲完,你还可以带一块回来,多吃一点没人会说你。不会说的就坐在一旁干望,吃不着。
追忆世嗣精英&
探析书香门第
  甘溪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是扶掖新人的天地。曾先后涌现出明代朝廷战将汤达之、清代贡生解民辉。
  据县志记载:元朝末年,广德出一武举姓汤,名达之,乳名汤二癞痢。年少即以英勇闻名。传说此人从小放鸭获得一条黄鳝蛟给吃了,力大无穷,有万夫不挡之勇。曾经漫游无锡,遇到明太祖朱元璋的义兵,投军帐下。在征伐张士诚时,苏州城门久攻不破,他便将城门口的石狮双手举起,砸开城门,一举攻下城池,受到太祖朱元璋皇帝的嘉奖。后来同一军帐下的僚属,嫉其功尝,而恶语中伤,奏籍诬告,没收了他的财产。未几,有人在朝殿奏其功不可没,而又悉数发还。
  汤达之出生于甘溪汤家边,居宅均系吴式建筑的楼房,装饰构件精雕细刻,灵珑剔透,栩栩如生,做工复杂、考究美观。三间两厢当中一个天“井”院,雕花木框的窗棂。门前一对旗杆墩,彰显出当年的气势与辉煌。可惜它们大多在拆旧建新中荡然无存了(设有磨房的一进,至上世纪80年代末才被拆)。现剩的就是这座房宅的遗址。
  解民辉,清同治年间贡生,生于甘溪桥头。以资论辈属解氏上八代之首“民”字辈。从事行业不详(家谱被毁),其衣冠顶戴“文革”时在解德洪家抄出被当场烧毁,帽后拖有一束孔雀花翎。其衔相当于举人副榜。
翻阅历史画卷&
再现甘溪胜迹
  甘溪山川秀丽,群山起舞、竹海滔滔。不仅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还深受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及徽系文化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前,甘溪从上至下,家家都是雕花木窗的四合院:建房用的砖均系夹皮砖,比现在的砖大且厚,瓦属小瓦。至今都想不透,那时甘溪是一条不足一米宽的山路,还翻山越岭,交通工具全靠手扶“羊轱车”,每前行一步,碾出一道痕印,受得了吗?就甘溪祠山庙而言,它与花戏楼为一体,前后三进,前为花戏楼,楼前是石块砌成的大院,院内台阶高低层次分明,是专供妇女看戏的位置,男人不得混入,这是庙规,不得违抗。大院正中立着一丈多高的香炉,两侧是包厢,是演职员们安卧就寝和地方名流看戏的雅座,在这尽可能享受与众不同的待遇,有茶、瓜子,夏天还有热巾把子,但得多花钱。经过大院要跨过一条宽3.4米、高47公分、厚17公分的石门槛,大厅青砖铺地,一根根油漆柱子怀抱粗。整个大殿绘龙画凤,流光溢彩,左右两侧的柁梁画有《空城计》、《借东风》等类的戏文。再往里走是5米宽的通道,两边为天井小院,院内墙壁分别是关羽、张飞身骑战马的画像,气势凌厉刚猛、栩栩如生。最后一进是敬供祠山爷张渤的殿堂,古朴庄严、气势宏伟、栋宇生辉,堂上披彩挂绿、紫烟缭绕、灯火辉煌。
  张渤的塑像供奉在中央,下方摆放香案,长年累月木鱼声声、香火不断。殿堂下侧悬挂着千斤重的洪钟,一年四季整个山川都能听到殿宇传出的钟声。如今这座恢弘的殿宇已损毁,仅能幸存是座残破的花戏楼了,现已列为县级重点保护。
  甘溪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美不胜数。将军山、和尚叩、蛟巴子沟、雷公口、老鹰嘴、水大雾瀑布、仙人过河、黑龙潭、蛤蟆石、龙王桥、斩龙桥、后井口等均有传奇故事。“将军山”是当年民族英雄岳飞抗击金兵,曾登临的山头。“和尚叩”庙建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顶悬岩上。“蛟巴子沟”是光绪十五年晴天走蛟(泥石流)形成的小山沟。“黑龙潭”过去是求雨起水的潭溪。“龙王桥”有块龙地,狮象把门,为葬此地,有钱人费尽心机。“斩龙桥”的桥下设有斩龙剑。
  “后井口”虽位于甘溪村口,却鲜为人知。相传在很久以前这村口有棵大树,树旁盖有三间茅屋,屋里住着两口子,长得倒也俊美,就是三十好几没个儿女。为求得子女,他们天天烧香拜佛,还常常做善事,在树下设个茶摊供行人纳凉解渴。有一年天旱无水,他们便在茅屋后院凿口井,照常供给行人的茶水。天长日久感动了上帝,送子娘娘骑着麒麟云游到此,变成卖食盐的老头,挑着一担盐累得满身汗流来到树下。村妇见老人可怜,偌大年纪还在外挣这辛苦钱,便为他倒茶、打洗脸水,并一次性收买他的盐,要帮他卖。老人很感动,心想:这么好的人怎能让他们断根绝后呢?不仅要让他们生儿育女,还要让他们尽快富起来。
  且知,经老人点化后,茅屋后那眼清澈的井水竟变成淳厚浓郁飘香的酒。后来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并在树下设了个酒铺,凡来买酒者免费品酒不收钱。此事经一传十、十传百,他们生意越做越红火。不出三年拆去了茅屋,盖起了砖瓦房。这天,夫妻俩议论着,他们不知道那卖盐老人是哪一路神仙,总之他们的孩子,还有这台砖房瓦屋和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位神仙赐给他们的,要好好珍惜。妻子更是百思不得其解:是呀,这事真怪,水怎会变成酒呢?这酒是好,只可惜没酒糟,要有酒糟就好了,我们还可以喂几头猪。次日清晨,他们来到后院,发现井旁立着块牌子,上面写道: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当酒卖,还嫌没酒糟……
只见井里酒没了,化成一眼清泉。其实村妇并非人心不足,劳动人操劳惯了,能养几头猪沾沾手,心里踏实些。自此,他们利用原有的酒铺开了个酒馆,做起了小本生意,日子过得也很甜蜜。由于这口井在村民屋后,人们便把甘溪的村口改为“后井口”。迄今千百年过去了,你若有兴趣前往此井,美美地掬上一口,仿佛还能闻到一股浓郁飘香的酒味。
把握时代脉搏&
彰显一代辉煌
  甘溪是全县远近闻名的毛竹、茶叶、板栗、果树基地,令人向往,充满神奇。全村30个村民组、1318户、人口5051人,整体面积32平方公里,有农田22公顷、林地2400公顷,其中竹林1320公顷,板栗、茶园、果树等1000多公顷。自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全村上规模的竹器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0多家,家庭小竹坊、竹席加工随处可见。将军山云雾茶、板栗远销海内外。随着“卢湖竹海”风景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又将成为甘溪村的支柱产业。甘溪山庄一期工程已竣工试营,木子山庄甘溪会馆正式营业。全村人均收入已达6800元。
  甘溪自2006年被列为全县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修通进村油路6公里,到户水泥路面5800平方米,占地900平方米以上的篮球场3个,兴建标准公厕6座,完成村民改水改厕750户,设置80余个垃圾桶、一处垃圾焚烧炉和一处垃圾填埋场,还购买安装了90盏路灯,使该村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便民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同时还在上级项目资金的扶持下,全面整治了河道,修复了河堤3500米,建架水泥桥5座,休闲健身广场3处,农家书屋1所,对外开放书籍3000余册,总投资额达850余万元。目前甘溪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新农村建设已具雏形,呈现出一派生机昂然的好势头。
  近年来,甘溪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建设绿色和谐甘溪为主题,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目标,以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为宗旨,全面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加快新农村建设。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生态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荣获第二届宣城市文房四宝之乡文化节“十佳美丽乡村”称号,被评为宣城市“新农村建设先进理事会”、“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先进村”,广德县“首届文明村”、“新农村建设二等奖”、“农业信息化示范村”、“水利兴修先进村”、“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先进村”等。文/解宗来
茅田奇石压东土
柏垫镇茅田村地处广德县中南部,以风光名胜茅田山命名,距广德县城20余公里,总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3890人,村部驻下阳自然村。平均海拔350米,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山场达2.5万亩。从茅田山向西北展望,翠竹成海,随风起浪。在离英烈山百米之隔有一片400多亩原始枫香树森林,深秋时节,枫红似火,绚烂夺目,无论你是驱车或是步行经过这里,都会为这壮观的景象所吸引,仔细体味大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好意境。全村空气清新,气侯凉爽,犹如自然氧吧。最南端的越石自然村海拔540米以上,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民组,夏季平均气温低于市区2-3度,夜晚当城内居民开空调还嫌闷热之时,这里的村民却需盖垫棉被才可安睡。
茅田村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可开发的旅游景点有茅田山休闲度假区、下阳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响水滩瀑布、下阳祠山庙等。
茅田山景区:位于茅田村中部,总面积2300余亩,属黄山余脉。茅田山因山花而艳,因奇石而怪,因飞瀑而秀,因古寺而灵,素有“江南小黄山”的美称。这里海拔较高,空气清新,清晨登临山顶眺望东方红日,喷薄而出,满天彩霞,一座座山头染上一抹红色,不亚于泰山日出的壮丽。霞光之下,一座座青山,层峦迭嶂,云烟缭绕,雾海苍茫,气象万千。每当春暖花开,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不同种类的杜鹃花竞相绽放,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如同绚丽瑰伟的画卷。如果您有兴致雅趣,那些奇形怪石会让你品味不完,如飞禽、如走兽、如盘座的老翁、如稚笑的孩童,一切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还有犀牛望月、雄狮啸天、风动石、油盐罐、九龙眼、观音打座等,这里的每一个景点都是一幅画、一首诗,都有一个美好而富有传奇的故事,令你遐想无限,回味无穷。难怪以前茅田禅寺的方丈在山门上大书“奇石压东土,景雅盖西天”的对联。茅田山不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还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景观。解放前茅田山有茅田禅寺和观音殿。茅田禅寺始建于明朝中期,原名石景庵,清初扩建,改名为茅田禅寺。该寺规模最大时曾达九间三进,大小殿房30多间,香火最旺时是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时寺院的主持是“能休和尚”。一早一晚寺僧们双手合掌,诵经念佛,木鱼声声,钟罄回响。各地信徒求神拜佛,行走在山道上,男男女女,来来往往。寺饭都是山洼田里种的,特别香软。据说吃了寺里的斋饭,可以增福添寿。历经岁月沧桑,至1965年茅田禅寺彻底毁完,但规模宏大的寺庙遗址及和尚坟墓,也足以让你想象出当年寺庙香火鼎盛的景象。
茅田山上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古时候茅田山山边有一金龟,山下的大河里有一鲤鱼精,某日鲤鱼精约金龟下东海玩耍,于是他俩准备筑坝,水漫茅田山,这样一来周围的黎民百姓将会遭殃。这一消息传至天上,玉皇大帝感到这事非同小可,人命关天,为挽救黎民百姓的生命,命雷公发出雷电将害人的鲤鱼精击死,这条死鱼(石鱼)现在就在茅田山下梅岭组的大河里,修水库时淹于水库底,听老人说这条石鱼的头部还有一个大洞,是被雷公所击,而受伤断尾的金龟还在茅田山边。
  下阳遗址:茅田村历史悠久,1982年县文物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全县第一处古文化遗址——下阳遗址。遗址位于茅田村上冲自然村笔架山下,占地约63000平方米,处在下阳河南岸名为青龙嘴的台地上。遗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时代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商周时期,出土文物多同于东南沿海良渚文化中所见文物,有石刀、石锄、石斧等。它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先民的生产和生活。那时的下阳大地森林茂密,荆榛遍野。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加,光靠打猎、采野果已满足不了生活的需要。他们发现,秋天的果实掉在地上,第二年春天又能长出新的枝叶,开花结果,于是他们懂得了耕种,产生了原始农业。因为耕种的需要,慢慢摸索学会了制造石器。开始的石器是既粗糙而又笨重的,很难将盘根错节的树根斩断,种下去的作物收成没有保证。为了生存,他们四处奔走,寻找食物,一部分人跑到今天的太湖边。太湖地势低洼,河湖港湾密布,已经有了水稻种植,但很难找到适合制造工具的石头。而下阳这里,山石暴露在外,取之不尽,下阳人制造出适合水田农业的石犁、石耨刀等工具,与太湖人交换粮食,促使了下阳石器业的发展。1998年,下阳遗址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及至秦汉,下阳人口不断增多,这里的土地已得到大面积开垦,并懂得把地下水丰富的低洼地带开辟为水田,种植水稻。上世纪80年代上冲一位村民在建房时出土了一面汉代铜镜和一枚印章,表明这里彼时的经济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是一个富庶之地,而且还有了管理行政事务的小胥吏。
清同治四年(1865)前,下阳村主要为李姓,分布在梅岭、梓冲、越石、藻塘等村庄。据《李氏宗谱》:茅田李氏系北宋忠良文靖公李若水之后,世居汴京。其子植扈康王南渡,官至待制,誓守镇江而卒。子通为宁国长史。孙肃忠为吏部侍郎,为金人所击殉难。孙芝公,宋咸淳间()为右丞相,力战元兵,卒于其害。其孙周公擅长文学,为凤翔府歧阳书院教授,为避元末兵乱,变易名氏以周为姓,挈眷属卜居茅田梅岭。明季周子太昌又由梅岭卜居三十七都新篁(今卢村乡建平)o越石、青山(今桃山村)后裔都是其遗支。该谱还记载了清咸丰庚申年(
1860)“兵燹频经”及壬戌年(
1862)之秋惨遭瘟疫,生娶卒葬不知扈几的人间惨剧。在这场战乱中,李氏家族数人参加了太平军战斗,在越石、田里村的山坡上留有烈士的墓葬,碑文曲折地反映了他们的事迹。
茅田村另一大家旺族是居住越石、上冲的曾姓。据《敕封宗望族谱》称,这个家族是清咸同兵乱以后随招垦移民由湖北麻城迁徙来此定居。宗圣即孔子高足,名参,字子舆,中国孝道的创始人,提出“滇终追远”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茅田曾氏一直将曾参的学说和曾国藩的家训奉为治家宝典,谨遵慎行。
  茅田人对抛家舍宅、为民造福的祠山大帝崇祀有加。明初,洪武帝在南京鸡鸣山建造了张真君行官——广德祠山王庙,茅田人也踊跃捐助,在下阳村口建起了祠山神庙,不数月,宏观郁起,辚辚翼翼,翘如屹如。明崇祯十二年(
1639)重修,清嘉庆十八年(1813)又改建为石柱木梁结构,以图永固。方形柱每边50厘米,挺拔雄伟,气势宏大,既表现了茅田人对祠山神的虔诚,同时也展现了茅田人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术。文/程&
马鞍山下万丁村
  广德县城南偏西27.5公里处,一座863米的山峰马鞍山巍然耸立。环顾四野,层峦迭嶂,云雾缭绕,丘陵起伏,林海苍茫。西北狭长的谷地里,由三条溪流汇合而成的大河,宛如晶莹的玉带向西北飘逸远去。一片鳞次栉比、黑瓦白墙的古村庄就坐落在三溪汇合口西岸,这就是明清时期号为“万丁之村”的四合乡耿村。在她的周围,东南的马鞍山系黄山、天目,山的余脉,为广德与浙江安吉的分水岭,其余各方分别与本乡焦村、太平、徐村、洪遐为邻。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为广德县第四区(柏垫)耿村行政村、耿村乡、四合公社耿村大队、四合乡耿村行政村的中心驻地。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东周石矛和印纹陶罐,证实在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就是古先民繁衍、栖息的乐土。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国完颜宗弼第三次进攻中原,高宗南渡,迁都临安。陕西某郡节度使耿南仲扈驾随行,后受赐卜居于此,为一世祖。由于耿南仲护驾有功,自南宋乾道(
)以来,及至明清,子孙屡受封赠,荐辟人仕。凭借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力的政治资本,在这个近乎封闭的山谷里,耿氏族人辟荒壤、修河渠、育山林、置田产、建家园。冲冲岙岙梯田层层,山梁岗坡花果飘香,构成一幅幅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自然景观。五谷杂粮有得吃,棉纱自家纺,土布自己织,村中有砻坊、油坊、粉坊等各种作坊和木、竹、南杂、百货等商铺,仅铁匠铺就有10多家,提供全村人所需要的各种生产、生活物品,展示出以封建家族关系为纽带、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形态。到乾隆、嘉庆年间,耿村已号“万丁之村”,且无一杂姓,很快跃为四合境内“耿、焦、刘、裘”四大家族之首,广德小南乡的名门望族。清同治末年(
),广德暴发特大瘟疫,耿村未能幸免,从此凋蔽萧瑟。随着官府招垦移民,逐渐有外姓人人居。
耿村依山傍河,面向东南。从大量民宅建筑遗迹来看,村庄道路从前到后呈“井”字形布列,依地势而建,布局合理。前市后坊,便利生产、生活。宅第规模大小,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宗祠庙宇雄峙于村上显眼处,为村中最重要的建筑。
一是耿氏宗祠,每年三月三,耿氏族众都来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怀念祖先的功业,传承先人懿德,乞求子孙发达,老少平安,前程似锦。二是东平殿,一字排开10余间。庙宇内供奉着唐朝东平王张巡和睢阳县令许远两尊神像。在唐朝“安史之乱”中,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位于河南与山东、江苏、安徽四省结合部,为河南商丘市三个辖区之一),力挫叛军锐气,为官军全面反攻、收复失地争取了时间和创造了条件,但是最后终因粮尽援绝,敌强己弱而城破身死。
村后居中现存一幢较完整的明代老宅,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宅门向东南,前后三进,占地380平方米,高达11米。高大的风火墙凌空矗立,高低起伏,气势恢弘,庄严凝重。
老宅正面中央辟门,垂花式水磨青砖门罩,三飞砖承挑出檐,上覆黑瓦顶。整个门罩由三根垂花柱、四根枋组成。垂花柱下端雕刻莲瓣纹,下檐枋含在莲花柱内,上三枋出头穿过垂花柱,最上枋出头两端安鱼龙形雀替。二道枋内侧置丁拱,额上镶嵌吉祥如意图案,既典雅又朴实大方。
  前进为上下二层,四水归池,楼梯设在左侧弄堂。前为两厢夹天井。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木构。梁枋硕大雄浑,脊高9.5米。明缝月梁,五架梁上盘斗托童柱,出头部分作象鼻状;三架梁上盘斗、童柱撑脊檩。装修素雅简洁,梁端雕刻阴线月芽纹,盘斗雕吉祥花卉纹。天井四角檐柱与上下栏额之间分别安鱼龙纹和草叶龙纹撑拱。厅堂金柱下为黑色大理石荷花形柱础,其余皆花岗石方形素面础。灰砖地面,板壁隔间。北侧厢房设边门,退堂与中进原有门道相通。
  中进为三层楼房,平面布局如前进。入门设在南厢房。为利于通风采光,除前厅设天井,两翼之后各开2&1.5米小天井。构架形式如前进。用料硕长,装饰朴实素净。楼下天井院三方为防潮湿砌矮墙裙,上装方格活动窗。后进系简易矮房,是洗浴和堆放杂物之所。
在耿村南3公里处有一座海拔550米的山峰,峭拔独立,高出群山,俏似如椽巨笔,耿村人将其名曰“笔峰山”,以为灵气所聚,必出国家栋才。
耿村名人辈出。南宋乾道二年(1166),耿仪凤出任修武校尉,庆元四年(1198)耿芳兰擢任都通。明洪武九年(1376),耿洪祉任河南虞城县知县;耿洪立历官陕西巩昌府同知。永乐十六年(
1418),耿彦昌授蕲州判官,历官同知。
新中国成立后,耿村人大胆改革,突破单一农业生产模式,发展蚕桑丝绸产业,有被国家发改委授予“中国改革功臣”奖章和省政府授予“全省优秀企业家”称号的曹永炎;有两次出席全国文代会、妇代会,并在1958年为在安徽视察的毛泽东主席献演皖南花鼓戏《八十大寿》而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的优秀女演员耿星月、董振媚,有浙江文史馆馆员的国家一级书法大师曹寿槐等。
  在新农村建设中,耿村人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保留老村庄,另建新居点。在“古”字上做文章,在“特”字上抓创新,在“修”字上抓落实。村民筹措资金6.5万元,保护明清古民居8处,清理保护古石板路、古建石条、旗杆座、古门楼、古井等15处,修建环村水泥路1.5公里,拆除乱搭滥建,完成村庄绿化。同时还筹资60余万元,修建了耿村直达马鞍山脚的水泥路1.8公里。文/郑&
懿德奕世古苏村
  苏村位于广德县西部,为原苏村乡政府驻地,2005年,县行政区划调整,隶属誓节镇,有耕地1300亩,人口900人。
苏村山灵水秀。村西南的大腰山海拔375.8米,为全村最高点。登山眺望,秀丽的村景尽收眼底。丘陵起伏,田林交错;蓝天丽日,青山绿水;古木参天,层楼栉比,不愧为陶冶情操、怡养心性、启迪智慧的吉居佳境。明朝嘉靖(
)时翰林院侍读周述、工部郎中谈信先后来此游览观光,品评欣赏,分别命名“北涧八景”和“夹路坊八景”,并题诗、作序。
《北涧八景序》描述道:“东为龙潭,北为秀岭,前后双溪合流,澄湛可爱。稍西有桥,以为行者之往来。而云碓,一山苍翠,挺特拔出天半。山下溪水回环,宛若玉虹隐映明灭。近前秀水横野。依次命名为:‘碧涧春流,龙潭夜月,秀岭腾蛟,合流潮涨,西桥云碓,南山雪霁,武林桑柘,杨桥跨虹谓之北涧八景’”。
而《夹路坊八景序》云:“居之西南日‘腰山’,上列四峰,迭嶂层峦,苍翠夺目。前后三涧汇合成流,涓涓不息,其南狮岭,行者摩高历险,上架小亭,游人得以憩息。东则长溪一带,凉夜之际,万籁俱静,水波不兴。山间日出,光涵万顷。西望远壑,春雨骤至,波涛汹涌,落花随流,幽草绕岸。左右筑圃,环植桑麻。桑之外,绿野云畴,百千其亩,夫耕妇饁,触目纷然。品而题之,得八韵:‘四峰耸翠,三涧合流,苏村书院,狮岭凉亭,东溪夜月,西壑春涛,佳圃春桑,甫田秋稼,是谓北涧八景。’”现摘录题咏一二,与读者共同领略这无边的山色美景。
天空云淡景幽幽,一鍳深涵万丈秋。
兔影遥连波影动,龙纹偏带水纹浮。
无边爽气凌霄汉,四望寒光浸斗牛。
夜半风涛声寂寂,玉钩遥向镜中流。
姜洪(广德人)
水涵月愈洁,月亟水愈清。
水月无滞影,上下同虚明。
谈信(广德人)
一望岧峣天外峰,奇工削出玉荚蓉。
琪花遥草三春异,翠壁丹崖千古逢。
举目恍疑屏幛列,卷帘常觉画图供。
分明占断江南景,五老匡庐可按踪。
苏村原属吴越先民的栖息之地,因宋代以前为苏姓所居而名。南宋淳熙()时,浙江安吉许孟高以进士知广德军,钟情这里的灵山秀水,遂择吉举家卜居如此,至今20余世,子孙蕃盛,德业焕奕,有的功绩昭著,有的孝行闻名,也有沫皇封诰命者,名儒义士代有传人,成为广德西乡名门望族。
  明成化()、嘉靖()时的许三涧、许鼎隆祖孙,皆笃志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行志高洁,品行端正,淡泊名利,操守严谨,能够正己率物,精艺作人。作为教育世家,他们遵循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不分富贵贫贱,一概乐而育之,采取启发教育,因人施教。地方中的英贤,族中的俊杰,十之八九出自他们的门下,可谓“桃李满天下”。
  明嘉靖时许东溪、许东山、许东坡为同母兄弟。东溪不忍看到自己富足而异母之弟缺衣少食,主动将自己受继田宅均分给异母弟弟。东溪受州大夫委托督修文庙,但州署所给资金不足,为了营造坚固,他捐出百金予以资助。广德西孝琨塘附近有条英溪河,其上原架有一座木桥,一旦涨水,桥便毁坏,东溪又独自捐钱一千五百金,改建为石拱桥,当时知州李得春特为东溪义行作记,并命名此桥为“义桥”。二弟许东山出粟赈饥,救活了很多性命。他将做挑货郎担所得辛苦钱,均用来赡养双亲,资助异母弟弟。三弟许东坡,天性孝友,待继母如生母,待族人重于义。自家虽不宽裕,但对伯兄造桥以济溺,仲兄出粟以赈济当仁不让,出力赞助。
东溪夫人万孺人,不仅是一位相夫教子的好妻子、好母亲,而且是一位识大体,顾大局,轻财乐施,宽厚仁爱的女中俊杰。东溪济人利物,她倾力支持。东溪去世后,她将三个儿子俱送太学读书。孺人理家勤俭,不到五六年家道益昌,但却不象常人仅为子孙打算,而是捐其所有,在苏河上架起了两道桥。万历九年(&
81)遇大荒,百姓无以聊生,孺人毅然开启自家粮仓,将百余石稻谷全部救济当地灾民。事情传到州署,知州张公为她挂上“褒奖赈济”大匾,上书到道台,兵宪程公授予“尚义”桂冠。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一种传统美德,它与举义行善、扶危济困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苏村和谐家邦。
苏村人懿德奕世,盛传不衰。
太平天国起义后期,广德成了太平军与清军对垒的主要战场之一。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异己分子、保王童容海投敌叛变,率所部6万人降敌,袭取广德以献,引起了太平军与叛军、太平军与清军、清军与叛军之间的混战厮杀。“州民户口旧有三十余万,贼去时遗黎六千有奇。”难民困苦流离,人肉相食,瘟疫暴发,积尸满野,几数十里无人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奇灾。
当时的苏村,许氏通族只剩十几人。后来,许方公被掳而还,但见田野荆棘丛生,楼台亭阁尽为灰烬。在空前的灾难面前,他们修理居家,剪除荆棘,开垦田亩,重建家园。
后来官府招移民垦荒,四方客民云集,占全村人口五分之四。客民来自五湖四海,与本土居民在语言、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面对如此众多陌生的面孔,苏村人接纳、包容了他们,让祖先的风范继续传承。从当年一本《塘凭清册》可以看到,他们通过订立村规民约,恰当地处理好用水矛盾等诸多问题,从而使土民与客民、客民与客民之间加强沟通联系,互相尊重,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借鉴,和衷共济,再次出现和谐共荣的局面,渡过了历史上最惨烈、最艰难的岁月。
民国26年(1937)年,日寇发动了“七七事变”。苏村人民义无反顾,在全县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奔向民族解放的战场。
民国27年(1938)秋,曾在延安抗大学习的共产党员许道珍、周嘉琳被国民党从广德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排挤出来后,来到抗日救国群众基础较好的苏村,借许氏宗祠创办苏村小学,以教书作掩护,在教师、学生、农民中秘密发展党员,成立了中共苏村党支部,使广德党组织在皖南红军独立团失败后得到恢复,成为党领导全县民众抗战的战斗堡垒。
民国28年(1939
)10月,国民党县政府加紧推行反共政策,准备逮捕许道珍、周嘉琳。苏皖特委为保护革命骨干,将许道珍、周嘉琳调离苏村。29年(1940)3月,苏皖特委又派张思齐回广德成立了广郎中心县委,恢复建立了苏村、誓节等七个区委,县委设在苏村,以组织兄弟会、姐妹会等灰色组织作掩护开展地下活动,发展党组织,宣传抗日,收集国民党情报,发动妇女做军鞋送到前方部队,此时,苏村的党员是全县最多的。
苏村是广德抗日斗争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民国35年(
1946)初,在新四军已奉命北撤,国民党对新四军留守人员发动疯狂清剿之际,1947郎广工委又在苏村一带建立联络点,发展党员,建立三个支部。36年(1947)9月苏村区召开千人大会,当场处决反动骨干分子金继华。苏村成为插向敌人腹部的一柄利剑。2010年,苏村被授予宣城市“红色村庄”称号。文/郑&
湖水潋滟东亭村
  东亭村(社区)因濒临东亭湖而得名。2005年村级区划调整,由原东亭、新华、五星三个村合并而成,为东亭乡政府和东亭村(社区)的所在地。东亭村(社区)面积17.83平方公里,东与沙坝村相连,西与柳亭、富家村二村相邻,南与颂祥、沙坝二村接壤,北与富家村、界牌、祠山岗毗邻。总人口3964人。
  “东湖潋滟”是广德历史上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东湖即东亭湖,位于集镇东南500米处,面积3公顷,来水面积1.6平方公里,湖面如镜,湖水湛蓝,波光粼粼,确为“水光潋滟晴方好”的美丽东湖。沿湖岸建有亭台水榭,如东湖草堂、接清台等。据考,东亭湖是西汉末年治水英雄——故鄣人张渤,为开凿无量溪经东亭、安吉梅溪的苕溪之水通往太湖的运河,而特为开河大军修建的沫浴洗涤的汤池。每到傍晚日落西山,漫天红霞映照着宽广的湖面,劳动了一天的民工,沉浸在水中,洗净汗水和尘土,或嬉戏斗闹、或徜徉浮游,湖水荡漾,流光溢彩,又是何等惬意!
  运河工程因故废止后,人们在湖中放养鱼虾,种植菱藕。荷花盛开,莲藕肥嫩,各种水鸟忽而俯冲潜入水下,忽而振动翅膀在水面扑腾翻飞,好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图,一道十分亮丽的美景!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置身其中,观赏这湖光山色,怡情适性,流连忘返,留下很多优美的诗篇。明代李崇谦《东湖漫兴》咏赞:“三月湖边春色赊,东风开遍碧桃花。香分野岸围成锦,影入清波带作霞,静听黄鹂鸣灌木,闲看白鸟浴晴沙。胜游一似武陵客,何处仙家钣熟麻。”清代李国相《东湖潋滟》歌云:“鸥浮玉宇镜湖宽,系马山头纵目观。黄鹄雨高青草浪,绿杨风绣白沙滩。云间玛瑙千岩秀,水净玻璃五月寒。谁筑茅亭临野岸,小桥人影碧栏杆。”
  湖的西边近百米的长坝埂紧连着大片农田,因为有湖水的灌溉,禾苗肥壮。轻风阵阵,碧浪千重,稻花飘香,则又是一番令人陶醉的景象。
  走过湖尾坝,当年张渤开掘的运河遗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干涸的河道虽已改成农田,而两条大堤林木茂盛,郁郁葱葱,望不到头,犹如两条并驾齐驱的苍龙向东方匍匐前行,宏伟壮观。文物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南北二堤剖面的观察分析,坝埂的构造从上到下分为地表层、白土层、黄土层、白土层、乌粒子生土层等五层。地表层是林木生长的土壤层,二至四层是被扰乱的松土层,最下是原生状态土层。这种有规律性的地层迭压,充分证明河堤是人工堆筑而成,并非神力所为,验证了张渤开河以利舟楫的史实。张渤运河遗址反映了古代江南人民治理水患、化害为利的期望,展现了先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是他们战胜自然灾害、奋斗不息精神的写照,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科学精神,是影响遍及江淮、东南沿海的祠山文化源头和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东亭,明时属湖忠都辖地。这里风光旖旎,地灵人杰,名贤辈出。据《广德州志》记载,从明嘉靖十六年(1537)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64年中,李村一门就考中了三进士、四举人。他们在国为硕辅,在乡称俊彦。或节钺封疆,釐奸剔弊;或洞达时务,建议陈书。勋业烂如,风裁凛然。
  李崇谦,字孔济,号松渠,嘉靖丁酉(1537)举人,授浙江分水县令。时遇灾荒,开仓赈饥,救活甚众。兴学校,修城池,均税赋,革里甲,诸多善政齐抓并进,为民称颂。时都御使来江南巡察盐务,沿途各地官吏乘机邀宠,均以厚礼馈赠,转而再搜刮百姓。此风日渐盛行,成为江南一害。崇谦和时任淳安令海瑞逆风而行,不仅分文不送,且联名上疏告发,为民请命,深受百姓拥戴。又其时,巡抚胡宗宪平定衢婺矿贼,抓获300人,崇谦对其中受引诱而协从的数十人都免罪释放。崇谦后升任江西吉安通判。
  李得阳,字伯英,号景渠,崇谦子。嘉靖乙丑年(1529)进士,历任兰溪知县,治绩赫然,迁户部主事,经与淮关商讨,免除一切苛捐杂税。升九江知府,修筑三洲堤,建澄江楼,使萑苻水泽匪盗消除。后移广东兵备副使,补漳南道,历任湖广左布政、抚楚都御使。所著《赋役全书》成为明朝的制度、法典。万历二十九年(1601)因抚楚之功,得钦赐白金,升任工部左侍郎,统辖京师百工,终因任重事繁,积劳成疾,猝死任上,年七十九,囊中唯图书数卷,余无长物。著有《理学臆言》、《羲苍子》、《尘外尘谈诗文集》等。
  李天植,字性甫,号冲涵,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任平阳推官,吏科给事中。因屡屡上疏针砭时弊,弹劾权贵,被贬出参饶南道。任上,逆毁书院之风,使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幸存。迁湖广副使时,所辖长、宝郡正闹饥荒,天植捐出私蓄赈济灾民,救活许多百姓。后转四川参政,因和御使任某历来不合,遭任诋毁。天植力辩其诬,终不为权贵所纳,由是愤而辞官归里。卒后葬今卢村乡高庙村吉里,名臣史可法为文致祭,并撰墓志铭。一生著述颇丰,有《礼记裒言》传世。
  李征义,字于来,号涵初,天植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初授弋阳知县,后擢礼部主事,又转江西道御使。时奸佞当权,腐败愈深。征仪不避权贵,上疏弹劾户部尚书李三才和近幸多人,由此埋下隐患。后历任数职皆多政绩,拟升大理寺左臣,因奸人从中作梗未果,征仪拂袖归里。天启六年(1626)旨召返京起用,逆珰魏忠贤侄魏良卿欲收买拉拢,三次具厚礼登门拜谒,均被拒之门外,以致复职未成,征仪坦然返乡。晚年深居简出,只以操持乡里事为乐。著有《镜古录》、《信书》等行世。
  李崇谦、李得阳、李天植、李征仪为东亭留下美好的名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东亭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谱写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气壮山河的凯歌。今天的东亭人结合乡情、社情,走出了一条传承特色文化、发展特色经济的自我发展之路。
  “舞破锣的狮子(舞),骆潘村(苏觉一带)的灯(龙灯),西坞的马灯惹人爱,门口塘的鹭蚌笑坏人。”这是人们对昔日广德的民间灯会各地艺术特色的评价。这“舞破锣的狮子”就是指东亭万村万在(载)发等人表演的狮舞。因为东亭的狮舞不仅有美丽动人的情节,而且有高难度的动作,并配合时而铿锵激越、时而低回悠长、时而紧张热烈、时而轻松舒缓的锣鼓伴奏,烘托渲染气氛,将狮子在不同环境下的神态、情感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一次表演中,为表现紧张热烈的气氛,伴奏人猛力敲锣,锣一下子被敲破了,因此东亭的狮子队也就得了这个美名。1955年元月,东亭狮舞参加安徽省工农青年文艺观摩大会摘得大奖,并被推荐出国表演。1958年东亭狮舞被选为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之一,享誉省内外。现已被列为广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东亭村(社区)本是以农为主的村,东亭人抓住广德“工业兴县、竹业富民”这一契机,利用村庄周围荒坡多、村民房前屋后场地宽、土壤气候宜于种竹育竹的特点,做起了竹文章。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营销理念,从众多的竹品中瞄准了竹秆修长、茎杆光色幽黑雅致、宜于庭园绿化观赏和工艺加工的紫竹进行栽植。如今的东亭村(社区),居民房前屋后、田边地头、山坡小丘到处栽紫竹,户户连成片。放眼四望,和风中一片绿色的海洋,赏心悦目,情韵独致。目前紫竹林面积200多公倾,已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科技示范基地,成立了紫竹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以销售竹母、原竹、乐器竹材、初加工产品为主,创成全县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一村一品”的优秀村(社区)。文/黄宜辉
陈良明 陈兴福
孝行大义说花鼓
花鼓村位于广德县城西11公里,誓节镇东8公里,以村中一口名为花鼓的水塘而名,为原花鼓乡政府驻地。2005年12月区划调整时并入誓节镇,与原向村村合并仍名为花鼓村。东与余枫村相邻,西连东冲村,南和东南分别与桃州镇、柏垫镇接壤,北邻莹山村及枫树岭农场。人口4000人,辖42个村民小组,是个以种植水稻为主业、经济林为辅业的亦农亦林村。该村交通四通八达,318国道和宣杭铁路复线一前一后,自东向西穿村而过。广德经白茅岭至郎溪的县级公路也从本村经过。
花鼓塘原名孝琨塘。相传村西头有一位叫詹玉昆的人自幼丧父,与双目失明的寡母相依为命,家境虽不宽裕,但对母亲十分孝敬,衣食起居侍奉得十分周全。别人为詹玉昆保媒,他都以必须孝顺母亲为条件方才答应。因此,三十好几了,尚未娶妻成家。一日,母亲说头晕,有人告诉詹玉昆,用老鹰的头熬汤喝可以治,于是詹玉昆便攀上一棵老鹰筑巢的古树,一不小心右臂膀被鹰抓伤,伤口久不愈合,落下了终生残疾。詹玉昆尽孝道一传十、十传百,连知州老爷也知道了。为颂扬詹玉昆的孝行美德,便把村子西头那口大水塘称作孝琨(一种美玉)塘。
明清时期,孝琨塘是广德至宣城的一个驿站,街道全由鹅卵石铺就,中间嵌花岗岩条石车道。街面店铺林立,多为飞檐翘角、四水到堂的两层木结构房,鳞次栉比,一家紧挨一家,一片连接一片。沿街布店四、五家,餐馆、饭店数家,中药店三家,还有专歇骡马车辆的车马店和专为婚嫁及富贾官绅租乘代步的轿行。
1933)宣(城)长(兴)公路通车,老街成了背街。因孝琨塘的形状恰似一个花鼓,人们便叫起了花鼓塘。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去了孝琨塘的称谓。26年(
)秋冬,日本侵略军的飞机接连数次对广德县城及流洞、誓节、孝琨塘狂轰滥炸,孝琨塘房屋被焚毁殆尽,只剩下街道两边的鹅卵石和街心条石。一座有数百年历史的繁华小镇——孝琨塘,就此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新中国之前,民国政府设有花鼓乡,辖誓节的天平及花鼓的东冲、东湾、张村(即向村)各保。新中国成立后仍设花鼓乡,后又改为花鼓公社。1983年划乡建镇仍名花鼓乡,乡政府驻花鼓塘。直至2005年12月并人誓节镇。
英溪桥距英溪街不过半里,离花鼓塘则仅百十米,是一座花岗石单孔石拱桥。据《广德州志》载:“嘉靖四十年(
1561)州民许奎捐资一千五百金重建”,迄今已450年。时任知州李得中为其命名“义桥”,歙县令熊秉元为其作《义桥记》。
英溪桥头堡下为松木桩基,桥则全是坚硬的花岗岩麻条石砌成,桥面两侧有石椅供路人驻足歇息。英溪桥至今仍是花鼓塘通往英溪街、赵家村、黄家墩、上下洪村、沟里村、邱家湾的要道,这些村子上的人家盖房子拉材料、卖粮食,三、四吨重的重载车也都从桥上通过。历经岁月沧桑,英溪街老街、孝琨塘均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这座见证花鼓塘历史变迁的英溪桥了。
广德暴动领导人王金林、邓国安都出生在花鼓村黄金坝自然村。王金林(),广德武装暴动和皖南红军独立团的主要领导人。民国18年(
1929)冬他辞去教职,回黄金坝与邓国安一起发动花鼓塘周边农民开展大规模的分粮斗争,用缴获地主乡丁的部分枪支组成皖南红军游击队,19年(1930
)10月经中共江南省军委批准成立皖南红军独立团。国民党首都卫戍团及57师342团、341团等对独立团进行了三次清剿,独立团虽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因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王金林在经历了门东村战斗失利、甘溪沟攻坚未克、誓节渡进攻负伤、曹家冲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等变故,于20年(
日在县城北风凰墩上从容就义,年仅28岁。
邓国安(),广德暴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民国17年(
1928)底从黑龙江回到广德不久即与刚成立的中共广德直属小组取得联系,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年(
1930)3月和王金林一起领导了广德暴动。20年(1931)8月在皖南红军独立团第三次反清剿失利的危急关头,他和共青团广德县委书记张国泰及省委派的代表联名向省委反映红军独立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但省委尚未及作复,广德人民的武装斗争就遭失败。为了更好地坚持斗争,邓国安不避风险秘密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次年秋不幸在沪西工人住宅区被捕,不久即遭杀害,牺牲时年仅29岁。
  王金林、邓国安的事迹不仅在本县广为流传,南京雨花台烈士陈列馆、宣城烈士陵园都有王金林烈士的名录、碑记。1981年在王金林烈士的就义地县城北凤凰墩修建了烈士陵园,在花鼓中心小学内建了“金林室”,对师生和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今,烈士陵园已树木参天,每至清明,许多中、小学校都组织师生前往凭吊、祭奠。2010年花鼓村被中共宣城市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红色村庄”。文/黄传政
祥凌妙境十三景
  在广德县北部,你只要站位稍高一点,向西北方向眺望,就会看见形似一头威武狮子的山峰,又像古代将军的一方大印,稳稳地镇在那里,那儿,就是邱村镇祥凌村所在地。
祥凌原来称作“祥里”,是800多年前宋高宗御封之名。南宋初年,金国侵宋,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仓皇南逃,唐相宋壕二十一世孙宋喧时为赵宋国戚,带领十子侍御护驾。因护驾有功,赵构即位后,封宋喧为郑国公,其妻为太君,十子俱封侯。郑国公告老还乡路过现广德邱村镇时,见一处“背拥蔚山,面向大塘,左山如龙蟠,右山如虎踞,洵可称桐北形胜之名区也”,就要求带三儿子永平侯来此处定居,宋高宗欣然准奏并将此地赐名“祥里”,这就是最先的祥凌村名。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祥凌村几经更名。民国时期称祥里保,解放后祥里与凌岩合并称祥凌乡,“大跃进”时称祥凌新建社,后来又与凌岩分开,直到2003年与凌岩村再次合并,定名祥凌村,沿用至今。
祥凌村的“凌”字,源自村里的凌氏家族。祥凌有4500多人口,但大多数是在清同治年间()从河南、湖北移民过来的,姓氏杂,原始居民也很少,而凌姓家族则是这些原始居民中较大的一支。据《凌氏宗谱》记载,凌姓人是三国时期吴国偏将军凌统的后代,其姓来自周凌人伋,以官为姓。在宋光宗时期(),凌氏先祖文恭公时任御史大夫,“誓心直谏为权奸所忌,遂奉父母避居桐西北乡”,即自武林(今杭州)迁到祥凌村,在此繁衍生息已800多年。凌氏在宋时堪称一大旺族,其家谱上北宋学者胡瑗、南宋名将韩世忠、元书法家赵孟頫都有题字。凌家人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凌氏仙姑了。宋朝时,凌氏景文公因为无后,就到村里亭山上去求子,回来后夫人就怀孕了。后来生了个女儿,唤作三姑。三姑很聪明孝顺,9岁就会做女红,拿来换米孝养双亲。但三姑自小就从不出门,到1
5岁了还未开口说过话。就在三姑1
5岁时,遇见了两年大旱,三姑就开口对父母说:“当年父亲是去求亭山之神才生了我,现在凶年难过,我们凌家通族可以同去求亭山之神,或许亭山之神会帮我们”。于是第二天早上,三姑沐浴更衣,同族人一起登亭山求雨。刚一拜过,。即烈风大雨,神龙拔木,众人星散奔归”,而三姑却没见回来。第二天,父亲去寻找三姑,但见她“兀坐峰顶,身虽羽化,玉色如生”。族人为纪念三姑,就为她建了一座神祠,称作凌仙姑庙。景定元年(
1260),当朝统治者听说此事后,“蒙勃封白服三娘”。
祥凌狮子口,扼广德、郎溪主要水系,四通八达,于军事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祥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宋代名将岳飞曾在这里多次抗金,并留下了很多战场遗迹,其中狮子口和岳飞沟抗金古战场最为人知。
“三山不出头,大河向西流”,这句广德土语形象地说明了当地的特殊地形。“大河向西流”指的是广德主要水系都经过全县海拔最低的狮子口(海拔14.2米),向西流-郎溪县郎川河。狮子口边有一座狮子山,陡峭岩石为面,山顶树木为鬃,俨然雄狮南望,狮子口也因此而得名。宋建炎三年(1129),完颜宗弼(金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岳飞孤军坚持敌后作战。有一次,岳家军被金军围困在狮子山上,岳飞一面命军士挖塘寻水,一面寻求突围之计。后来有人发现一个石洞,可以直接通到山下狮子口河边,于是岳飞就命人顺洞而下,泅河而过,搬来了救兵,上下夹击,大败金兵。后来,当地人将岳军所挖之塘称为“岳飞塘”,搬求援兵的山洞顶上称为“天洞”,河边的称为“地洞”,在明清时期,又合称“千秋古洞”。广德、溧阳、南京自古以来都是一条便捷的军事交通要道,而岳飞沟则是广德和溧阳之间的快速军事通道。岳飞沟为两山夹一沟地势,易守难攻。当年岳家军就是埋伏在两边山上,待金兵从山下经过时,岳家军先用弓箭礓石猛击,然后呐喊冲锋而下,金兵大败。
&&&&&&&&&“声喧号令风雷震,影动旌旗日月高。金鼓尚遗空土垒,阵图已废没莱蒿。”再访岳飞塘,踪迹依稀,翠绿丛生,小小的塘底似乎要努力忘却那血肉横飞的惨烈,不由使人伫立感叹,望河凭吊。至于岳飞搬兵求援的洞,天洞洞口已难以寻觅,地洞洞口因河水常涨,被杂石碎土淹没大半,人蹲着也只能进到六、七米深。不过有位老人回忆,他从小摸鱼时从河里进过此洞,洞很深,里面很大,他进去几十米后因为害怕就退出来了。上世纪90年代,当地几个年轻人曾经自发组织挖开洞口,挖了七、八米深后,见洞底是青石板铺就,像是人工所为,后来也是害怕洞内有异物而停止挖掘。据说,这洞还和几公里外的腰沟子水库边的“仙人洞”是通的。“蹑磴攀蘿人翠微,千秋古洞树依稀。水流寒出苔猶濕,鸟弄娇音花自飞。”现在,我们只能凭借古人对“千秋古洞”描写的诗句来体味。其它还有岳飞饮马塘、岳军战壕遗址、岳飞庙遗址等。
在近代,祥凌也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斗之地,是新四军十六旅、李明德(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广德县委书记)领导的广北武工队的主要活动区。当年李明德泥河脱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
&&&&&&&&祥凌的人们深深热爱着养育他们的这片土地,他们用质朴的思想来理解和打造着自己的家园。他们有着对先祖的崇敬,凌家后人每代每年都踏着先人用石子铺就的幽深的古道去郑国公墓祭拜;他们怀着对先祖的追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在山林风光绝佳处修建了凌仙姑庙。
祥凌树多,古木也多,邱村镇共有19棵一级古树,而祥凌一村就有10棵。那棵千年古柏,其形成的树洞就可挤进两三个成年人,却依然生机勃勃,这棵圆柏2010年被评为“宣城十大古木”。
“山居一十三景”,是祥凌人对自己家乡热爱的体现,也向世人展示了祥凌山村的妙境。山居十三景指的是祥凌境内的月池秀水、蔚殿仙台、松林睡鹤、壁涧眠鸥、严山毓秀、杭村牧笛、西坞樵歌、大涛灵迹、普照禅观、阳壁青环、千秋古洞、岳寨遗踪、亭山神迹。每处景色,都有一首诗给予了详细描写和赞赏,如蔚殿仙台:“古木危台不记秋,蔚山灵胜播南州。风云四下连天府,日月双飞照冕旒”。
祥凌有不改的青山、沉睡的千秋古洞。随着人们对文物古迹保护意识的提高,对山石的禁采,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现在,不管是哪个季节,只要你到祥凌去,这个拥有27.3平方公里面积的村子都会给你满目的苍客着平坦洁净的水泥路前行,一阵风吹过,树影婆娑,似层层绿色波浪:万木齐吟,似天府妙音。“十里松风卷翠涛,
巉岩万玉垒仙桥”,这,不就是山居十三景中的“大涛灵迹”胜景吗?文/阮从银&&
松林古道山北村
  山北村位于广德县邱村镇北部,北与江苏溧阳接壤。东靠新杭五花岩,西邻岳飞练兵跑马岗,是清末小北乡腹地。据《宋氏宗谱》描述该村“地饶形胜,挖扢金牛,延引九斗,二水交流,两山排闼,具此灵秀,当必代有伟人,时生杰士”。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迎着初春的和风,登上了村委会大楼的顶端,眺望四周,呈两个“mm”形的四顶山象太师椅的靠背高高地矗立在最北端,左边青龙山,右边白石山象椅子的两个扶手,将28平方公里和5000山北儿女紧紧地揽入怀中;山北河,九斗河在村口交汇,汩汩潺潺,羞羞涩涩;那漫山遍野的竹海掩映着农舍山田,好一幅井里桑麻;出村口便是狮子山和白象山分别立在路东,路西,俨然一对守门将军,难怪民国时期,国民党把弹药库设在这里。当年岳飞打造兵器也选址白象山南脚下(人们称之为戈场),士兵们不知道山北面的村子叫什么,都习惯称之山北村,后来人们就沿用了这个名字
  山北村山青水秀,代有名人。在宋代就出了吴姓吏部天官,死后后人在狮子山半山腰开山凿洞,悬棺葬之,今遗址尚存;明朝礼部尚书钱用壬是广德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晚清举人钱文选是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镠三十二世孙。八百年前,他的十世祖钱昌世从浙江台州调任广德主簿,看中了山北村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这块风水宝地,从此定居,成为广德钱氏之始祖。
  钱文选4岁丧父,16岁丧母,是山北人民养育他走上了仕途,先后任驻英国留学生监督、兼任伦敦万国人种大会中国代表、海牙万国修身大会中国代表,足迹遍及欧洲大陆德、法、瑞士、荷兰、美等国,回国后担任盐运使等职。他青年时代就具有富国强邦志向,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为我用。在任驻英伦留学生监督期间,时时留意西方科技的发展。当他发现英国已由轻气球制造,改进成飞艇载物、乘客及邮运。他认为,清政府虽迭选人才留学欧洲,但尚不知向西方学航空技术。就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发展飞机的倡议,并于宣统二年(1910)亲送厉汝燕进布里司厂学习飞机驾驶,培养了中国的第一个飞行员,为中国的航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国初年他作为驻美国旧金山领事,在美国主办巴拿马赛会(世博会)期间,他任赛会国际审查委员。中国参赛的产品主要是丝、茶两类。评奖时,日本代表说日茶在美国销量最多,因而应得大奖。钱文选即予反驳:华茶早已畅销欧美等国,所占比重最大,经过文选的据理力争,终使安徽、浙江等七省茶叶均获金牌大奖,其中安徽省广德县小北乡等地的云雾茶也在金榜之中。当年七月,上海《神州日报》报道了华茶获奖经过,赞扬文选“确以热诚之竞争恢复国产之名誉,其成绩卓著”
  民国26年(1937)抗战爆发后,杭州难民很多。钱文选时任杭州红十字会会长,兼浙江救济难民委员会常委,终日忙于救济。为不与日军纠缠。文选徙居上海。驻杭日酋几次派人飞沪,许以高官厚禄诱文选返杭就职(相当省长职),后又委某国驻沪领事前往游说。钱文选正气凛然,坚辞拒绝,闭门不出,埋头著书。此间,曾在一张与友人的合影上题诗明志:“乱离敢自托孤高,威武频加不屈饶。生命虽危置度外,任他巨浪与洪涛……”。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钱文选著书颇丰,民国26年(1937)倡设广德县志重修委员会,不久因抗战爆发而事废。后于37年(1938)独立修成《广德县志稿》。钱文选一生谨奉家训,以行善为荣为乐。曾诗曰:“东南雄郡绥安城,文正当年抱牍争。中外倦游思故里,百能九斗总关情。”“百能”、“九斗”是山北村中的两个自然村,也是钱文选的村生地。
  他汲取了山北的营养,也回报了山北人民。民国18年(1929),他捐资600元在家乡双溪上架起一座大木桥,现在大木桥已变成水泥大桥了;出资修筑伏卡至溧阳的松岭古道,解决了当时山北人民的运输困难,人们在山顶刻石铭记。如今山道早已不作为交通运输用途了。茂林修竹,古韵悠悠,时常有游人慕名而来,已成为山北村一道靓丽风景。当你行至山顶处,路旁有一眼小井,每当夏日炎炎,井水如涌,甘之如饴,而冬天则水枯井干;山脚下便是士青小学,是钱文选民国9年(1920)捐资千元创办的,凡故乡贫困儿童免费入学,此后学校每年开支的数百元费用全由文选供给。现在小学虽不复存在,遗址上尚有高大红檀将近20棵。树木参天,枝繁叶茂,芬芳中颇呈凝重祥和之气。置身其中,仿佛听到当年朗朗书声。
  山北村古树多,竹子更多,全村有8万多亩毛竹,进村如进天然氧吧。工作之余来这里徜徉竹海,漫步古道,渴了捧一口小溪的甘泉,累了在红檀下背靠大树闭目片刻,你定会神清力爽。如遇世事繁争,来此借境调志必将尘心渐息,俗气潜消。这样的灵山秀水,造就钱文选等一批仁人志士当属必然。如今,和威集团董事长余弟和,从煤油灯孵鸡起家,现已发展成两个控股子公司和一个分公司,年产值30多亿元,拥有员工2300人,在全国同行业排位第二名,成为国家龙头企业,得到了回良玉、郭金龙等领导的高度赞扬,余弟和致富后不忘回报乡里,每年都拿出数万元支持村里修路和学校建设,还为全国各地捐赠救灾款达170万元,被评为安徽省光彩事业先进单位;农腾公司是市级龙头企业,总经理吴仕安也是山北人;还有旅居澳大利亚地质博士曹顺华,目前在中东地区发展;青年博士吴复甲,在清华大学以优异成绩考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现在的山北村水泥路直达松岭脚下,有些自然村还实现户户通了;清一色的农舍整洁漂亮;邱村镇敬老院座落在村境内狮子山下,全镇70名孤寡老人在这里沐浴党的阳光,愉快地安度晚年;农民休闲广场上时常有人晨练,散步,跳舞;处处展示美的画面。山北村山灵,水秀,竹多,茶香,人杰。文/汪志甫
独树一帜永争先
独树村位于广德县西南杨滩乡,四面群山环绕,金龙山居东南昂首翘尾,桐河水贯西北源远流长,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3200多人,公路东北连接318国道,西南通达广宁路,县乡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独树村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2008年11月被广德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广德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独树村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盛产毛竹、石灰石、茶叶,其中茶叶获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
独树村历史悠久,早在康熙年间(
),这里有一颗参天大树,树干一分为二,直冲云霄,冠若巨伞,遮地近亩,远远望去宛如一对恩爱夫妇,长相厮守,人们依此树将该地取名为双林镇。“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天,这对夫妇树其中一半衰老而死,另一半常年从树干中渗出“泪”珠,直至“泪”尽而死。人们被这颗树的真情所感动,就将双林镇更名为独树,一直沿用至今。
  “红旗卷起农奴戟”,桐西烈火连天燃。独树村是皖南红军独立团诞生的地方,在广德革命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
民国19年(1930)3月,王金林、邓国安领导花鼓塘一带的农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分粮斗争,成立了以王金林为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揭开了广德农民武装起义的序幕。4月,王金林率部到独树街一带活动,当地农民纷纷参加游击队,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0月,在独树街宣布成立“皖南红军独立团”,在皖南第一次树起红军独立团大旗,广德县委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革命武装,开始了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殊死斗争。
皖南红军独立团发动和依靠贫苦农民开展游击战,活跃在西乡、南乡、东乡,打土豪,分粮食,除恶霸,震惊了广德的反动势力,也使南京国民党政府惶恐不安。民国19年(1930)4月,国民党政府派首都卫戍团团副李元凯率领1个营,并纠集了广德反动武装1000余人进攻红军游击队。面对强大的敌人,王金林率游击队采取避敌主力、伺机出击的方针,以日蔽夜行、分散活动的战术,东打西扰,使敌晕头转向,疲于奔走,毫无所获。到同年10月,进行大小战斗20多次,击毙敌人50余人,铲除恶霸地主40余人,消灭了郎溪毕家桥沈云山、毕小田为首的土匪武装200余人。红军独立团扩编为两个营7个连600余人,长短枪260余支;红色区域扩大到600多平方公里,人口5万多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上,独树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民国34年(
日,国民党顽军一个连龟缩在独树外有坚固竹城的乡公所内,负隅顽抗,苏浙军区第三纵队第七、八支队各一部集中火力猛烈射击,经过5小时的激战,攻下乡公所,毙顽军30余人,连长被击毙,其余全部被俘。36年(
日,广宁孝县边区大队一举攻下独树乡公所,击毙敌乡长以下3人,俘敌9人,缴枪14支。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战争的硝烟为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它是激励独树人民奋力拼搏,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独树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们继承了先烈的遗志,在改革的大潮中独树一帜,一马当先。1990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工贸公司和第一个计生协会。1992年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村”称号。
1992年3月独树工贸公司作为省、市企业体制改革试点,由乡镇企业兼并地方国有企业,取得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宝贵经验。
   独树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争取,勇于拼搏,被评为省千村百镇示范村,安徽省红色生态村,市、县新农村示范点。文/黄大臣 葛模兵
月湾星辉引朝霞
  月湾村坐落在广德县杨滩乡西北方,毗邻宣城水东,宁国姚高,郎溪姚村。王子山,九曲岭,金龙山环绕四周,宛如三龙戏珠,更像一副淡淡的水墨画,层层叠叠。
  月湾村有个古老而又而又美丽的故事。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混沌,日月并行,夸父追日道渴而死,而夸子逐月历经千山万水,昼夜不停,精疲力竭,却始终与月亮相差一定的距离,无法赶上。有一天,月亮俯视山水,只见一道绿光迸射而出,月亮飞至细看,苍翠的群山雄伟壮丽,雾霭环绕,小溪弯弯,河水更是清澈如玉。月亮便降下祥云来到地上,顿生留恋之情。再说夸子正追着,却忽然不见月亮的踪影,正好生奇怪时,看到一道绿光冲天,惹得他向下放眼,好一片景色,情不自禁降下云头来到地面,正好和月亮撞个正面,这一碰面,双方顿现任形,原来月亮是一个袅袅娉娉、曲眉丰颊、天生丽质的绝色佳人,而夸子是一个玉树临风、面如冠玉、气宇轩昂的英俊少年。双方顿生爱慕情意,在宛如弯月的小溪边结为良缘,并种下娑罗树,结出幸福果……后人为了纪念这段美丽传说,就将此地取名月湾。
  月湾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根据《吴氏宗谱》记载:“吴氏溯源于皇帝,自然以至太伯,历数百世,可谓源远流长。”季礼、烛庸诸公,皆当时之贤达,一方之人杰,史册流芳,班班可考。最显著当数宋朝吴文敏。吴文敏,字讳谨,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文敏第四代吴世泰,字至高,刚正勇决,有作有为,时值江淮闹饥荒,盗贼竞起,剽掠郡邑,此公召集义兵,抗击盗贼,赈济灾民,朝廷嘉其忠义,封为兵部副使。到了明朝,文敏第八代吴世贤,洪武二年(1369)任黄州卫,第十代吴亨,永乐二十一年(1423)任靳州卫指挥同知,宣德二年(1427)调任广东省汤山卫。
  《吴氏宗谱·忆宗祠》记载吴氏宗祠规模宏伟,坐落在大吴村东面,山水环抱。它建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长约十二丈,占地约一亩二分,规模之大乃为四周宗祠之首。宗祠分前、中、后三进,每进横五间,外有伙房三间,前进有走廊和木栅栏,廊后板壁上嵌有一对扁石鼓,上刻喜鹊登梅,下刻龙凤呈祥。中间正门,“吴氏宗祠”四字匾额悬挂上方。中进议事厅数块赠匾陈列在托梁上,匾上书有“节孝并垂”、“天赐文龄”、“龙章宠锡”等字样。醒目的“敬序堂”匾悬正中,柱粗约丈围,长超二丈。经第二天井就属后进祭堂,六步石阶上去就到奠祖堂,后半部为奉台,上列祖先牌位,水远木本匾挂在上方。宗祠又是灯会的盛地,每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郎溪县物价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