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娱乐----iLo全球经济排名财富共享论坛的使命是什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_新浪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将于2017年7月至10月在伦敦、巴黎、慕尼黑、华沙和苏黎世五地举办,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欧合作新机遇。
分享专题至:
  论坛全景
10月18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瑞银集团共同主办的2017第二届中瑞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于苏黎世盛大开幕。本次论坛聚焦医疗创新,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智慧医疗班的40余位中国健康产业的新锐企业家分享了中国在健康领域的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热点,并与瑞士当地的医疗企业家深度互动,共同探讨中瑞健康产业创新合作的基础和前景。这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自2015年在苏黎世设立教研基地以来举办的第三次大型论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佩德罗o雷诺(Pedro Nueno)教授致欢迎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佩德罗o雷诺(Pedro Nueno)教授和瑞银集团亚太地区董事总经理兼财富管理部主管弗兰克·内德曼(Frank Niedermann)先生分别致欢迎辞。雷诺教授指出,医疗行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在国家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面对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的质量及整个医疗行业服务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弗兰克·内德曼先生则表示,非常高兴看到来自中国、瑞士和其他国家医疗行业领袖们汇聚于此,共同探讨技术创新在健康产业中的应用。
瑞银集团亚太地区董事总经理兼财富管理部主管弗兰克·内德曼(Frank Niedermann)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黎世兼驻列支敦士登公国总领事高燕平阁下致开幕词。高燕平总领事表示,中瑞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中瑞各领域合作面临历史性机遇,医疗健康产业又是关系民众健康、福祉的重要服务产业。中瑞两国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从企业到民众,都有发展关系的积极性和热情,都有优势互补的领域,更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黎世兼驻列支敦士登公国总领事高燕平阁下致开幕词
她鼓励中瑞两国的精英们在“智慧健康”、“智慧医疗”方面积极创新创业,怀着高度的责任感,通过妥善解决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紧迫和重大问题来实现企业和个人价值,造福于民众。高燕平阁下表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携手瑞银集团在苏黎世举办第二届中瑞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Dacadoo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奥纳姆斯(Peter Ohnemus)先生
随后,Dacadoo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奥纳姆斯(Peter Ohnemus)先生作了题为《数字健康对医疗行业的影响》的演讲。他表示,移动医疗将奠定未来创新医疗服务的基础,互联网的介入是对传统医疗体系和制度进行的颠覆,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在健康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在未来的医疗领域大展身手。
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
在论坛的第一主题“技术创新:为更好更平价的健康服务”的环节中,前瞻性与战略性研究中心电子健康俱乐部创始人兼主席Patrice Cristofini 博士与中国瑞士中心首席执行官肖振先生分别作了题为“全民时代下的电子医疗”与“中瑞健康产业合作新机遇”的主题演讲。
第一主题讨论
Patrice Cristofini 博士指出,由于医疗数据未来会呈爆炸性增长,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将成为促进相关各方之间无缝联系的基础。他总结归纳为一个单词“BANG”,B代表生化技术,A代表原子纳米技术,N代表新的ICT解决方案,而G代表基因学。医疗产业,尤其是其中涉及生化技 术、原子纳米技术以及基因学的领域,无疑将会生成巨量的数据。我们需要储存、传输并且分析这些数据。ICT解决方案,比如云计算与大数据,必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肖振先生表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健康领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创新的技术和产品,而瑞士拥有领域内正确的知识和技能,并可以从中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获益,中瑞两国的健康产业优势互补,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随后,中瑞商务独立协调员Markus Herrmann 先生担任主持人与上述进行主题演讲的三位嘉宾进行了主题为“健康产业技术创新的新趋势与新格局”的对话。嘉宾们一致表示,医疗大数据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既包括个人健康数据,又涉及医药服务、疾病防控、健康保障等多方面数据。然而如何加强医疗大数据背景下的患者隐私的保护,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彼得·奥纳姆斯先生特别指出,不良的生活习惯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他鼓励大家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
第二主题讨论
24Surgery.com创始人,Booking.com联合创始人Alec Behrens先生、阿里云国际有限公司云架构师黄晔博士、Ava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Pascal Koenig 先生、The Sin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anis Leontidis 先生、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大连)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鹏先生就“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变革”的话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圆桌讨论,弗兰克·内德曼(Frank Niedermann)先生担任主持人。
中国医疗目前存在着许多地方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不平衡等问题,而远程医疗可以作为平衡医疗资源的最佳方式。刘鹏先生表示,在解决基层群众难以享受医疗资源问题的同时,实现对基层医院的帮扶,提高基层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化。
第三主题讨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兼职教授兼创业实验室主任张文清教授担任了第二场圆桌讨论的主持人。本场讨论的主题为“商业模式创新合作:挑战与机遇”。 Wonders MedTech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前诺华公司副总裁兼零售集团新兴市场主管António Carvalho 先生,Shire公司“国际价值展示与获取”主管Julie Kim 女士,大学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欧淑芳女士与极橙齿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塔尔盖先生参与了本场讨论。
中瑞健康产业合作共赢
在主题为“中国与瑞士:健康产业领域的投资机遇”的高端对话环节中,复星医药副总裁兼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梅璟萍女士,NeuroPro公司首席科学家、Virtually Live公司首席科学家Jamil EI-Imad 先生与BRAINFORCE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artin Schneider 先生分别发表演讲。随后,三位嘉宾与中瑞商务独立协调员Markus Herrmann 先生展开了对话。
梅璟萍女士表示,由于长期的注册保护机制,以及跨国企业的高定价及不完善的支付体系,中国的患者还不能普遍用上目前国际上的顶尖药物。因此,中国的制药企业在仿制药领域还有很多机会。提供与全球质量标准一致的药品、并能持续推出新品的企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头。
复星医药副总裁兼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梅璟萍女士发表演讲
她希望能够借助公司在中国经营多年积累的并购、整合能力,复制到全球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适合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将之整合到国内的市场中,努力为中国患者带来国际上最好的治疗手段。同时,也会适当地考虑将质优价廉的产品介绍到国际市场上去。因此,梅璟萍女士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
论坛最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佩德罗o雷诺(Pedro Nueno)教授和瑞银集团亚太地区董事总经理兼财富管理部主管弗兰克·内德曼(Frank Niedermann)先生分别致闭幕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智慧医疗班学员合影
此次论坛共吸引了250余名观众,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欧亚时报等十多家中外媒体参与论坛并进行报道。
  【欧洲论坛特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解读“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
9月1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走进德国慕尼黑,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德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新机遇。活动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与在场嘉宾分享了 “一带一路”的起源及由此产生的新机遇。
丁远教授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早在汉朝时期就有张骞出使西域,明朝时代中国航海家郑和7次下西洋。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要想富,先修路”,“一带一路”倡议将成功的中国模式带到“一带一路”地区,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整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使得各方都将从更低的运输成本与标准服务中受益,同时可以解锁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中东欧和非洲市场,促进贸易、资本和货物的流动。丁远教授强调,全球所有的企业都将享受“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
以下是丁远教授在第三届欧洲论坛慕尼黑站上的演讲实录:
非常感谢姜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同样他也提到了中欧投资基金,包括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
首先,我想和大家说分享一些过往。习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如果回望中国的历史,通过这条蓝色的线,我们可以看到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走向了西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古老的丝绸之路。1500年后,又一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到了印度、肯尼亚。习主席“一带一路”倡议所指的这条路线的起源就来自于郑和下西洋及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这两条纽带需要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间更好的联系和合作。
过去几十年,巴基斯坦和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一直有诸多合作,巴基斯坦推动了中国和美国外交关系正常化,这已经是毛主席时代的事情。此外,中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在苏联解体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和中亚地区的贸易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就已经不断地发展。
中非合作论坛早在在江泽民主席的关心下开始,胡锦涛主席通过中非论坛和当时的非洲领导人共同谈论过许多话题。事实上这些都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所以,这其实是不断努力累积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欧洲一些媒体把“一带一路”倡议看成是突然出现的,其实并非如此。
除“一带一路”倡议之外,我们必须谈谈两个基石。一个是各国要不断地在经济以及文化上增加往来。另一个是所有的这些都是基于过往历史,并非现代的一种“发明”。
据官方数据,截止去年5月份“一带一路”已经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世界60%的人口,目前总的投资已经超过了1260亿美元,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一带一路”倡议并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投资,更多的来自“一带一路”覆盖的国家政策上的协调。
另外,还必须要有更多的有形和无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联通,比如海关、银行业、贸易和投资等。同时,我们还会看到各国间金融体系的巨大融合。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比如姜教授所带领的中东欧基金、中国国开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这些新型金融机制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的领导希望能够在全球重复中国所实现的经济发展。来看看中国的情况,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虚拟循环。开发性金融是中国发展的核心,银行和政府共来创造市场并且优先考虑基础设施投资。中国有一句话:“道路通,百业兴。”一旦做好了基础设施之后就会有更多的商业上的往来,道路修通后把大家都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消费。有了更多消费之后会继续推动贸易,从而会对基础设施包括土地带来更多价值。这些土地和基础设施在财务上来说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可行项目,这些更值钱的土地就变成了抵押品,带来资金继续进行建设。中国政府希望将这样的模式推动到中亚、中东欧等地区。
“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如此,首先是融资。我们看到现在很多银行、基金的第一步投资是在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起来之后当地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消费业会增加,经济会发展,就会创造更多贸易机会。一旦有了贸易之后会拉动当地的房地产市场,这样就会带来更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从而进行下一轮融资,形成良性循环。
纵观全球的媒体,也许我们会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比如美国媒体、欧洲媒体的一些报道怀疑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不是另一个“马歇尔计划”。但如果动态地去看待“一带一路”倡议,根据中国过往的经济发展经验来进行分析,你会发现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因此,我们应该用更长远和国际性的眼光去看“一带一路”倡议。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看有形资产,比如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空港、医院、电站。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单单有这种有形资产,还有更多的包括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营商环境的改善、资金融通等在内的无形资产。所以对于被“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国来讲,中国进行了投资,这些有形和无形资产都会留下来,为这些国家打下发展基础。“一带一路”倡议能够给带来非常多的机会是给所有国家,这和殖民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来看一个最新的例子:肯尼亚有一条中国承建的新的铁路建成通车。东起肯尼亚海港城市蒙巴萨,西至首都内罗毕,贯穿肯境内8个郡。它将作为东非铁路网的第一段,直插非洲腹地,成为连接沿海与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比较一下铁路建设前后就会发现,这条铁路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已经在非洲开展100多年业务的联邦快递目前也在非洲积极投建自己的物流中心,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一旦东非铁路网一旦建成通车之后当地经济会快速发展。他们非常高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将非洲市场连接在一起。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德国来说,我觉得有两点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德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优越,身处欧洲腹地,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投资将德国打造成为欧洲的物流中心。
其次,德国同时是高端制造业国家,金融服务业非常强大,可以充分享受到“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各种机遇。“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很好地促进全球的贸易,将欧亚大陆发展中的经济体和发达国连接在一起,大大降低沟通成本和交通成本,同时也会激发出新的消费及增长的潜力。
  【欧洲论坛特辑】普罗迪:面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教席教授、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普罗迪为此次论坛作开幕主题演讲。他首先表达了对中德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心。他指出,德国在化学、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整个欧洲都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全球领先。尽管两国在人口、体制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技术、教育和贸易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普罗迪指出,近些年,中国的战略从效仿开始转向创新,并且在科技领域已经成为创新的佼佼者。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逐渐放弃了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不再在低端行业竞争,而是开始在很多领域与欧美产生竞争,因此中国的很多大公司必须走向全球化,这也是中国投资不断涌向海外的原因。他同时指出,面对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海运也变得更加重要,会有很多的国家参与,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国和欧洲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双方进一步融合。
以下内容整编自普罗迪教授在论坛上的致辞:
近年来,中德两国联系日益紧密,行稳致远,业已成为中欧关系中最深、最实、最广的一组双边关系,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德两国政治互信深厚,领导人不断积累扩大共识。两国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惠及人民。中德同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是当今世界上两支最可预期、最为稳定的力量。我们相信,两国的友好关系能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
总体来看,虽然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增速有所不同,但中德两国经济增长速度均已呈现各自的最好势头。目前德国经济位居欧洲第一,得益于“两德一体化”,统一后的德国很好地利用了稳定的国际局势,促使德国经济持续发展。德国在机械制造、化学、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整个欧洲都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再来看看中德的共同点。首先,尽管两国的体制不同,但两国对技术及教育都极为重视。其次,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两国都非常重视对外贸易发展。
近年来,从效仿开始转向创新的中国战略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在数字技术及科技领域,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创新者,而不是一个效仿者。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如果你做出选择,那意味着你肯定要放弃一些东西,中国就放弃了一些低附加值的领域,这是非常大的一种变革。
在海外市场,中国的竞争不再来自服装鞋帽等低端加工制造业行业,中国已经参与到一些其他领域直接与欧洲或者美国进行竞争,这是竞争非常不同的阶段,也是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不但在技术上越来越强大,同时也有很多企业为了能够成为全球的领袖,它们必须要变成全球化的公司,这就是我们看到中国的投资不断地涌向海外的原因。
如果想做全球化的企业,中国企业就必须要去美国、去欧洲。这些年,我们看到美国和欧洲之间对于海外投资的看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美国似乎变得更加“保守”,更加希望保护本国企业。当中国公司去收购一些美国公司时,美国政府说妨碍了本国利益。而欧洲态度的变化来源于库卡这个收购案例。自此之后,整个欧洲对中资企业并购欧洲本土企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现在又开始重新讨论,到底应该和中国之间有何种政策,应该如何进行往来。
中欧双方必须要秉持开放的心态,在考虑投资政策的时候,必须要有双向互惠投资政策,这样中国和欧洲能够进一步地融合。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海上丝绸之路,我想强调一下海运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国和欧洲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促进双方进一步的融合。
  徐坚大使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
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9月15日 9:40-9:50,Hotel Bellotto,中英波同传)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活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享誉盛名的国际商学院,此次在华沙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凸显了波兰在中东欧地区的重要地位及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本次论坛汇聚了政、学、商等各界代表,相信你们的智慧将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正是在华沙启动了首次16+1领导人会晤,按下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的“快进键”。作为中欧友好合作的重要创新,“16+1合作”开辟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新格局。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东欧国家积极响应、参与,双方关系发展驶入快车道。近几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的双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政治、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成果持续涌现。
首先是高层交往密切,引领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快速发展。2016年,习近平主席全年外访五次,其中两次访问中东欧,凸显出这一地区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意义。今年5月,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赴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与会各国领导人一道共商合作大计。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成功结束对拉脱维亚和波兰的访问,成果显著。此外,“16+1合作”实现机制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迄今举行5次,通过了四份合作纲要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等重要合作文件,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蓝图。近年来,中国和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捷克等中东欧等国家的双边关系不断提质升级,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各自外交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其次,经贸等务实合作稳步发展,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重要支柱。一是双方贸易稳中有进。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不振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16国进出口贸易逆势增长,双方贸易额从2010年的439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587亿美元,罗马尼亚猪肉、匈牙利牛肉、波兰苹果等美味陆续摆上中国民众的餐桌。双方贸易在中欧贸易中的份额持续攀升。二是相互投资持续扩大。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超过80亿美元,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华为、(匈牙利)万华等中资企业在中东欧运营良好;中东欧16国在华投资超过12亿美元。三是互联互通领域合作卓有成效。中资企业承揽的波兰弗罗茨瓦夫城市防洪项目、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及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等项目顺利竣工,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等重大合作项目继续深入推进。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行以来,数量和辐射范围加速拓展。中国航空公司开通赴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直航航线。四是金融合作创新发展。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丝路基金、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金融公司等多个融资平台先后成立。中国成功为波兰、匈牙利发行熊猫债、点心债等人民币计价债券。2013年以来,中国对中东欧地区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新增贷款近30亿美元。
最后,人文交流持续扩大,进一步夯实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民意基础。中东欧旅游在中国持续升温。数据显示,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斯洛伐克位列中国游客人次增长最快的五大目的地。中国在布达佩斯设立首个驻中东欧地区旅游办事处,波兰、捷克旅游局在华设立办事处。教育合作继续扩大。截至目前,中国与中东欧16国合作建立了29所孔子学院和33个孔子课堂,学员超过3万7千人。中国与8个中东欧国家签署互认高等学位协议,双向留学生总数达近万人。此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智库、媒体、地方等其他人文领域的交流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2016年和2017年更是分别被确定为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年和媒体交流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传统友好,民意相亲,当前同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东欧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通欧亚市场的门户。16国均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愿望强烈,目前已有13国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当前,中国与中东欧进一步发展关系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再过不久,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即将在匈牙利举行,相信将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注入新的动力。希望各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强在“一带一路”和“16+1合作”框架下的各领域交流合作,将合作意愿尽早转化成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惠及双方民众,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
  张伟副会长在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日,华沙)
尊敬的徐坚大使,
尊敬的霍龙日副部长,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在金秋时节来到美丽的华沙,出席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我谨代表中国贸促会,对主办方的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关系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一方面,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总体保持上升势头。据中方统计,2016年,在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整体下滑,尤其是对欧洲贸易总额下降3.3%的情况下,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贸易总额较2015年逆势增长9.5%,达到586.54亿美元。另一方面,双向投资和大项目合作稳步推进。越来越多中国公司青睐中东欧市场的独特优势,到中东欧投资兴业。东方电气集团投资建成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中国水利水电集团投资波兰伏罗兹瓦夫城市防洪项目、中国铁路总公司承建匈塞铁路等。中国企业在繁荣当地经济、创造就业的同时,实现了自身发展,取得了合作共赢的成果。
波兰扼守欧洲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突出,区位条件优越,具备铁路、公路、海运“三合一”立体物流网络优势,辐射功能强劲。在过去20年里,波兰经济表现一枝独秀,是欧盟内唯一持续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是中东欧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2016年中波双边贸易额达176亿美元,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我们相信深化与波兰的投资贸易合作必将为整个16+1合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年均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进口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6000亿美元,将有5亿多人次出境访问、旅游、购物。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将为包括中东欧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和投资机会。中国提出的“16+1合作”中的“三海港区合作”与中东欧的“三海倡议”理念契合、内容相通,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在此我愿提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用好“16+1合作”平台。“16+1合作”平台成立以来,为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注入了活力,促进了中欧关系的全面、均衡发展。中欧陆海快线、16+1金融合作等重点合作取得新进展,直航、旅游、卫生等领域合作取得新突破,“16+1合作”平台影响不断扩大。中国贸促会期待与包括波兰在内的中东欧国家商协会和贸易投资促进机构携起手来,在上述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之下,充分发挥“16+1合作”框架下中国一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等平台的桥梁作用,为双方企业扩大和深化贸易与投资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支持与保障。
二是深化基础设施投资合作。近年来,中东欧国家普遍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升级的强烈需求,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成熟经验和技术。铁路、电力、港口、化工机械等装备质量上乘,性价比高。中国贸促会愿与中东欧有关机构共同举办洽谈会、对接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提供更多经贸信息、政策咨询、人员培训、商事法律等服务,积极鼓励和促进国内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参与中东欧国家高速公路网、港口网、电网和互联网等建设,推动双方基础设施投资合作。
三是扩大中东欧优势产品对华出口。中东欧国家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品质上乘、物美价廉,契合中国居民消费加快升级的需求。中东欧国家许多工业行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工业产品技术先进,与当前中国工业转型升级需求相契合。中国企业愿从中东欧进口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产品,改善双边贸易结构,扭转贸易不平衡状况。譬如进口更多奶制品、肉制品、水果、葡萄酒、药品、机电产品、飞机和车辆零部件等优势产品,满足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中国贸促会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将与中东欧国家工商机构和商协会一道,通过开展政策宣介、组织团组互访、举办展会论坛、开展法律咨询等方式,促进双边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加大彼此在市场情况、商品行情、关税、质检、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为企业合作提供更多决策参考;了解企业合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推进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最后,预祝2017年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金融引领 合作共赢
推动中国-中东欧投资再上新台阶
(2017华沙论坛,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对新形势下“全球化”发展的积极响应,旨在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实现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好金融的引领作用,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的课题。两天前,我在德国慕尼黑的论坛上,提出了以“合”的理念、视角和行动来审视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就是要秉承“开放、合作”的原则,合则两利、通则双赢,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今天,我想针对本次会议主题,结合中国-中东欧基金的情况,围绕“信”字展开,谈三点看法:
第一,信念是共识,开放、包容、合作是新时期全球化发展的方向。
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主旨是希望通过多边的协商合作,与更多的国家一起,为谋求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这不是基于中国单方面的利益诉求,也不是部分区域或国家的政治结盟,更不是谋求一时之利,而是致力于共赢发展的全球化价值主张,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和态度。
正是基于这种信念,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开放市场,加强合作,这些年引进了83万左右个中外合资或独资企业,引进资金1.6万多亿美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今天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品牌和国际影响。发展是硬道理,但路途并非一番风顺,开放后众多民族制造业曾因外国先进工业的进入而破产倒闭,大量国有企业员工的分流和下岗,很多传统品牌消亡。但中国没有裹足不前,不惧怕开放,更不惧怕竞争,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开放竞争中学习、进步和创新,终于改变了中国经济和工业的新面貌。
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万亿元,增长了202倍,稳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开始排名第2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为15.1%,比1978年提高13.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817元,增长了140倍;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增长了97倍。此外,2016年中国贫困人口数4335万,减少了94.4%;贫困发生率4.5%,下降了93个百分点。中国高速铁路里程达2.2万公里,超过第2-10位国家的总量;钢铁、汽车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3.95万亿,占世界贸易份额的11.9%,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2013年就替代美国占据了半个多世纪的全球最大贸易国的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和第三大吸引外资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全世界人口最多、贫困人口也最多的国家,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在世界人类历史上,都是一个非常壮观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成功的经验,归根结底是中国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坚持合作与共赢,积极融入全球化、参与全球化分工,得益于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正是因为全球化,中国与包括波兰在内的欧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实现了跨越发展。波兰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中东欧地区领头羊,经济增速连续约十年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成功渡过了经济危机,在汽车制造、航空业等多个经济领域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波兰吸引外资规模在中东欧国家也是最高的,这些也正是得益于持续地经济开放和合作政策的效果。当前,我们共同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需要齐心协力,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性的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
第二,信心是前提,要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进保持信心,对中国-中东欧未来的合作发展保持信心。
中东欧是“一带一路”投资中要特别关注的新兴市场,未来合作发展空间巨大。中东欧作为亚欧大陆经济带的重要组成,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区域性支点的作用。从地理位置看,中东欧处于欧盟一体化市场和俄罗斯、中亚地区的结合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延伸的必经之路。从经济发展看,中东欧是欧洲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相比西欧市场,中东欧具有经济活力强、劳动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相比俄罗斯、中亚地区,中东欧受益于欧洲产业升级和资本转移,经济转型早、进展快,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生产要素配置体系,市场发育更成熟,产品竞争力更强。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大多数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平稳向好,增速高于西欧国家。2016年,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的GDP增速均高于3%。从产业结构看,中东欧各国产业分布多元化,在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大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的汽车制造业,匈牙利、斯洛伐克的电子产业,捷克、匈牙利、克罗地亚的旅游业,波兰、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的农业,均是所在国的支柱产业,也具有较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不断深化合作,双边进出口额基本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2016年贸易总额达到586.5亿美元,同比增长9.5%,占同期中国与欧洲贸易总额的10.2%,逆势增长明显。投资增长很快,2016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80亿美元。总体来说,中东欧地区日益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重要选择,合作领域也进一步延伸至地方政府和企业,覆盖更广,对接更实,有利于推进中欧关系的整体向好发展。因此,在中东欧“一带一路”倡议也被称为历史性的机会,被视为整个21世纪的项目。
第三,信任是基础,要主动换位,投资合作中要加强政策沟通、求同存异,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跨国投资和资金流动受到了较大影响,2016年全球跨境流动资金几乎只是2007年的三分之一,且存在着结构分布的失衡。当前, 中东欧各国政治及政策环境稳定,法律和监管体系完善,市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但跨国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还有待发展:国际股权投资人关注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项目缺乏结构化设计,诸多产业投资机会乏人问津。近年来,中东欧国家的政府、企业对中国投资者十分欢迎,共同发展的诉求强烈,愿意积极提供配套政策支持和项目投资机会,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产业和资本的对接。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挑战。如普遍受欢迎的多边开发资金期限长、成本低,但难以满足中东欧国家的总量需要。中东欧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需求量大,但回报较低,期限又长,较难满足商业性资金投资所需的合理回报。另外,对于国家推动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政府担保也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如何通过开发性资金与商业性资金的结合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有大量成功经验和案例可以分享。中国也参加了欧洲复兴银行,未来对于商业性投资如何与欧盟现有的多边开发资金合作来从事中东欧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是金融合作的一个领域。对如何吸引和运用好数量大、来源广的商业资金从事中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提升和发展、促进贸易和消费、推动技术创新更是大有可为。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国家经济衰退、复苏乏力、失业增加,导致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中东欧16国中11个国家为欧盟成员,市场化程度较高,法律监管体系繁复,无论是开展投资活动,还是提供融资支持,都面临着较高的准入门槛。中东欧多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产业环境也为外部投资者提出了诸多挑战。越是挑战,越要增强信任,加强沟通,寻求合作中的最大公约数。
因此,充分考虑中东欧的区域特征和发展需求,搭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投资合作的新桥梁,在中国工商银行的发起下,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基金。中国工商银行是全世界最大银行,在《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排名首位,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中国-中东欧基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运作,通过全球资本嫁接和中国动力注入,以及领先的“投资+投行+商行”综合解决方案,努力实现跨区域市场开发和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
中国-中东欧基金的目标市场定位是中东欧国家,并适当延伸至欧洲及其他相关地区,未来规模将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配套资金500亿欧元,重点投资具备商业开发价值、体现产业合作与升级、带动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项目。我们为中东欧地区不仅带来资本,而且带来中国合作伙伴,帮助中东欧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开拓全球市场和进入中国市场,支持中东欧地区的企业做优做强。目前中东欧国家在研究创新投入方面占GDP的1.2%,低于欧盟平均值0.9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可以与中东欧优势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合作,尤其在电子商务、旅游服务、数字技术和远程医疗领域的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弯道超车,共同开发世界市场。
作为一家商业化运作的机构,我们不仅仅追求经济上的合理回报,更重视劳工关系、环境保护、产品安全等领域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主张。在投资发展中,注重保护环境生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尊重社会文化习俗将成为中东欧基金的经营理念。
目前,首期资金募集顺利,储备了一批潜在投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制造和大众消费等领域,正在积极开展尽职调查和评估。同时,很多中外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对投资中东欧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借助我们的平台,寻求合作伙伴和投资机会,共筑海外投资和产业整合的新蓝海。
最后,根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里加纲要》,我们欢迎中东欧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政府的引荐下参与中国-中东欧基金,共同推动中国-中东欧互联互通及相关产业合作。目前,部分中东欧国家已就参与基金出资同我们达成一致意见,我们欢迎更多的中东欧国家与我们共建基金,并希望同各国政府与企业就产业政策、投资环境、项目合作、兼并收购等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如何抓住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机遇,更好地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沟通交流与共赢发展,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和基金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产融合作的新桥梁,愿与各方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发挥好引领和助推作用,同心携手,共同推动产融全球化发展。
谢谢大家!
  9月15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波兰科兹明斯基大学共同主办的2017首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在波兰华沙开幕,聚焦全球化背景下中国o中东欧创新共赢模式探索。论坛以“波兰企业在华投资”、“创新经济”、“传统行业”三个领域为切入点,齐聚政界、商界、学界各领域高层人士,通过专题分享、深入研讨碰撞思想,启迪中国、中东欧创新共荣之路。
此次论坛同时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的第四站。作为中国政府与欧盟合作创办的亚洲领军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持续推进着国际化的步伐,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化机遇。自2012年起,中欧已连续三次举办欧洲论坛,助力搭建中欧企业间经贸往来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
中东欧是欧洲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都将中东欧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投资热土,中资企业在中东欧的投资也有诸多成功案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东欧合作将全面深化。2017年中欧第三届欧洲论坛走进波兰华沙,旨在探索出中国、中东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构架和创新共赢合作模式。
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先生,波兰经济发展部副部长Pawe? Chor??y先生,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伟先生,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姜建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捷克共和国前副总理兼外长、布拉格新丝绸之路研究会主席Jan Kohout先生,科兹明斯基大学大学校长Andrzej K. Ko?miński教授,科兹明斯基大学经济学教授、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Grzegorz W. Ko?odko出席了论坛并致辞或作主题演讲。
中国与中东欧进一步发展面临有利时机
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为论坛致开幕辞,徐坚大使表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享誉盛名的国际商学院,此次在华沙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凸显了波兰在中东欧地区的重要地位及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近几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的双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政治、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成果持续涌现。
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为论坛致开幕辞
徐坚大使说,当前中国与中东欧进一步发展关系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希望各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强在“一带一路”和“16+1合作”框架下的各领域交流合作,将合作意愿尽早转化成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惠及双方民众,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再上新台阶。
波兰经济发展部副部长Pawe? Chor??y先生致辞
波兰经济发展部副部长Pawe? Chor??y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的论坛旨在探讨新的模式,帮助实现中国和中东欧的创新共赢。中波关系已经上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也意味着双边合作变得更加重要。波兰欢迎中国企业来波进行投资和业务拓展,也希望中国市场能够敞开双臂欢迎波兰投资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伟先生发言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伟先生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关系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一方面,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总体保持上升势头;另一方面,双向投资和大项目合作稳步推进。深化与波兰的投资贸易合作必将为整个“16+1合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姜建清教授作主题演讲
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姜建清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中东欧是“一带一路”投资中要特别关注的新兴市场,未来合作发展空间巨大。当前,中东欧各国政治及政策环境稳定,市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但跨国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还有待发展。中国-中东欧基金为中东欧地区不仅带来资本,也带来中国合作伙伴,帮助中东欧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开拓全球市场和进入中国市场,支持中东欧地区的企业做优做强。
科兹明斯基大学经济学教授、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Grzegorz W. Ko?odko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16+1”倡议与国际经济下的中东欧地缘政治和经济整合。
中波合作共赢模式探讨
丁远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丁远教授做了关于“‘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历史的延续,能够为全球带来非常多的机会。“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将中国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等领域成功的发展模式带到海外,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注入新动力。过去几年,中波贸易额增长显著,经济和文化合作日趋增多,“一带一路”倡议将会成为连接中国和欧盟市场的通道,同时为中东欧地区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
Jan Kohout先生发表主题演讲
捷克共和国前副总理兼外长、布拉格新丝绸之路研究会主席Jan Kohout先生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中东欧国家的经济产业特征及与中国合作的启示。他说,中国和中东欧十六国在历史和经济上一直都有许多联系和共同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中东欧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启迪。中国在机械、研究、教育和商业方面在中东欧做了不少项目,我们十分欢迎双赢的合作。
波兰企业投资中国的案例探讨
在波兰企业投资中国的案例探讨中,来自波兰家禽肉商会、波兰Sante食品公司、琥珀国际咨询公司、青岛市商务局、LechPol公司的代表做了案例分享并进行了对话。科兹明斯基大学副校长Robert Rz?dca教授担任对话主持人。
随后,AssecoData Systems公司副总裁AndrzejDopiera?a先生、华信集团(欧洲)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和ICT部门总经理ZdeněkZají?e先生、同方威视波兰公司总经理边晓浩先生、阿里云德国公司商务发展部总监胡晟先生、NetGuru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Wiktor Schmidt先生以及Legim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iko?ajMa?aczyński先生等嘉宾进行了对话,就创新经济探讨了中国中东欧合作共赢模式。
对话探讨中国与中东欧在创新经济上的合作共赢模式
阿里云德国公司商务发展部总监胡晟先生表示,阿里在海外都是以与本地伙伴合作的方式开发市场,很快将在波兰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阿里在中国有非常好的渠道,因此合作是双向的,阿里不仅能与中东欧本地公司合作,还能帮助希望进入中国的波兰企业与中国市场无缝连接。
论坛最后一个环节,广西柳工集团波兰公司总裁吴荫登先生和光大国际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黄刚先生分别针对柳工集团DRESSTA项目和光大国际收购Novago分享了各自的成功经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监RadoslawPyffel先生担任主持。
企业家对话探讨传统行业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共赢
吴荫登先生表示,欧洲是全球工程机械第二大高端市场,市场成熟,需求稳定,但各国政策不一,竞争异常激烈,欧洲市场是柳工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地。柳工收购的DRESSTA品牌,是全球唯一6家全系列推土机制造商之一,拥有成熟的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和供应链,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与柳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柳工计划投资1亿兹罗提在当地进行研发。
黄刚先生在分享中提到,光大国际在去年八月收购了波兰最大的固废处理公司Novago,原有的管理层和核心员工均得以保留, Novago现在已成为波兰最大、最成功的废物处理公司。中国企业和中东欧本土企业之间实现成功合作的最重要因素是互相理解和尊重,以及拥有共同目标。
Novago公司副总裁BartoszSzalek先生、中捷航空航天协会主席Peter Hyl先生以及玛泽全球治理委员会成员张立文女士也在此环节的对话中发表了精彩见解。
此次论坛共吸引了约300名中东欧企业家、青岛企业家代表团及中国在当地的企业家参会,一天的会议内容丰富而充实,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及华沙当地11家媒体参加了论坛并进行了报道。
新华社德国慕尼黑9月13日电 通讯:中欧专家研讨“一带一路”新机遇
新华社记者朱晟
“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起源,又将带来哪些新机遇?众多中欧专家13日齐聚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参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给中欧在投资领域带来的合作新机遇。
当天的论坛吸引了近300位欧洲和中国企业高层参与,嘉宾包括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德国中国商会代表段炜等。
普罗迪为此次论坛做开幕主题演讲时指出,德国在化学、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欧洲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全球领先,两国在技术、教育和贸易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他对中德两国诸多领域未来合作充满信心。
普罗迪表示,近些年中国的发展战略从效仿转向创新,尤其在科技领域已经成为创新的佼佼者。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在制造业等领域逐渐加大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中国很多大企业走向全球,中国投资不断涌向海外。
他同时指出,面对中国企业的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海运也变得更加重要,会有很多国家参与其中。他呼吁有关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中欧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促进双方进一步融合。
丁远在主题演讲中与在场嘉宾分享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起源与机遇。他说,“一带一路”倡议并非突然出现的事物,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一带一路”倡议将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整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各方都将从更优惠的运输成本与标准服务中受益。“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解锁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中东欧和非洲市场,促进贸易、资本和货物的流动,带来全新的商业机会。
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副主席斯特凡妮·施平纳-柯尼希表示,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一直致力于支持巴伐利亚州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一带一路”建设是一次改善亚欧基础设施的良机,有利于促进贸易与投资,巴伐利亚企业希望在真诚合作、互利共赢及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与亚洲企业加深合作关系。
当天的论坛还举行了两场主题分别为“中德投资:如何打造合作共赢格局?”和“当‘互联网+’遇上‘工业4.0’”的圆桌小组讨论,与会嘉宾结合具体案例与现场观众互动分享了经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中国政府与欧盟合作创办的亚洲顶尖的国际化商学院,助力搭建中欧企业间经贸往来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走进德国慕尼黑,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并推进两国产业的融合与互补。本届论坛还将于9月15日和10月18日分别在波兰华沙和瑞士苏黎世举办。
  发言人:工行前董事长姜建清
(2017慕尼黑论坛,日)
很荣幸能参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这次发展论坛,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研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模式创新。“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4年多来,从理念构想到人心聚合、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建设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去年11月,在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及其发起的中国-中东欧基金宣布成立,这是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实践。我们将致力于以商业化的金融模式撬动全球资本,促进中国与中东欧乃至欧洲整体深化合作。下面,针对本次会议主题,我想结合中国-中东欧基金的情况谈三点看法:
第一,以“合”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倡议。
中国文字“合”的意思是相互理解、结成友谊,实现共赢。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基于中国单方面的利益诉求,而是致力于合作共赢发展的全球化价值主张;不是部分区域或国家的政治结盟,而是新形势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优势互补、实现对接、合作共赢的战略智慧;不是谋求一时之利,而是一种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和态度。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当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645亿元,排名世界第10位,占世界份额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355亿美元,占比不到全球的1%,外汇储备余额2亿美元;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亿,贫困发生率为97.5%。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万亿元,增长了202倍,稳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开始排名第2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为15.1%,比1978年提高13.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817元,增长了140倍;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增长了97倍。此外,2016年中国贫困人口数4335万,减少了94.4%;贫困发生率4.5%,下降了93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3.95万亿,占世界贸易份额的11.9%,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2013年替代美国占据了半个多世纪的全球最大贸易国的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全世界人口最多、贫困人口也最多的国家,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在世界人类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全球化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必经艰难曲折,才见光明前途。回顾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众多民族制造业曾因外国先进工业的进入而破产倒闭,但中国没有裹足不前,相反激发中国直面不足、鼎新革故、奋发图强,仍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了83万左右个中外合资企业,引进资金1.6万多亿美元,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合作和创新,终于改变了中国经济和工业的面貌。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制造业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和第三大吸引外资国,这就是改革开放的魔力。如果当时中国领导人没有这个政治远见,封闭保护,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中国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和平与发展,坚持合作与共赢,积极融入全球化、参与全球化分工,得益于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毋容置疑,今天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又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地缘政治、文化冲突等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国家经济衰退、复苏乏力、失业剧增,极端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抬头。当然对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正视,但只能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予以解决,通过加强全球化的治理予以完善。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一起,有更长远的眼光,以合作、共赢发展为目标,共同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包容和开放的世界经济,才能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但不幸的是,以邻为壑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成为一些国家政治家缓解政治压力、转移社会矛盾、取悦民心的选项。选择性的关税政策、贸易壁垒、行业标准、投资审查及其他直接或隐形民粹主义措施纷纷出台。事实上“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是把“双刃剑”,往往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报复博弈,阻挡别人正常进来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开放发展的大门。在全球经济复苏还十分脆弱的时期,这些短视的错误措施对于全球经济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不幸还难以估量。
今天,中国与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实现了跨越发展。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又是中国的全球第六大贸易国;中国是德国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据中国商务部和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统计,2016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626亿美元,德国出口中国835.1亿美元,增长7%,占德国出口总额6.4%;德国从中国进口总额772.9亿美元,增长0.9%,占德国进口总额的7.3%,德国对中国的顺差是80.2亿美元,增长154.3%。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对德国投资流量为29.45亿美元,存量达到88.27亿美元;德国对中国新增投资项目392个,累计项目总数达9394个,德国对中国的投资存量已达到281.8亿美元,高于中国对德国的存量投资近200亿美元。2016年,中国对德国投资的增速,中国企业对德国企业的并购,引起了一些政治家的紧张,其实从上述数据来看,结论不言而喻,那些针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欧洲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中东欧国家更以开放、包容、合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当前全球和欧洲经济仍在艰难的复苏过程中,而走出困境、迎接新的经济振兴只有依靠全球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和平开放发展是大潮流。 “一带一路”建设始终坚持以开放为导向,以共赢发展为目标,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一起,共同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性的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
第二,以“合”的视角来审视“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
中国有句话,叫做“合则两利、通则双赢”。每个国家或企业都有着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分工体系。比如,欧洲很多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领域有着独特的比较优势;中国则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有着较为雄厚的资金优势,并且在基础建设、大型装备、工程承包、高铁、核电以及一些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经验和技术都比较丰富。目前,中国高速铁路里程达2.2万公里,超过第2-10位国家的总量;钢铁、汽车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通过合作,实现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从而为各个国家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尤其应该关注的是新兴市场,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市场开始崛起,未来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东欧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要特别关注的新兴市场,合作发展空间巨大。作为亚欧大陆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东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区域性支点的作用,经济活力强,市场潜力大,与相邻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不断深化合作,投资及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双边进出口额基本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2016年贸易总额达到586.5亿美元,同比增长9.5%,占同期中国与欧洲贸易总额的10.2%,逆势增长明显。投资增长很快,2016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80亿美元。总体来说,中东欧地区日益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重要选择,合作领域也进一步延伸至地方政府和企业,覆盖更广,对接更实,有利于推进中欧关系的整体向好发展。
冷战结束之后,欧盟国家与中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贸易、文化等领域往来密切。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并不是要取代谁、排挤谁,而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把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充满活力的亚洲经济圈紧密相连,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市场联通,从而有助于增强各国内生发展动力、弥合贫富差距鸿沟,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东欧“一带一路”倡议也被称为历史性的机会,被视为整个21世纪的项目。
第三,以“合”的行动来创新推动“一带一路”的实施。
“一带一路”中,资金融通是关键,需要通过多元化、创新型的金融手段,持续助力“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目前,中资银行已在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设立分支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与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等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开展人民币清算;中国也于今年正式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德国、法国和其他许多欧洲国家也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应该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金融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有16+1政府首脑会晤机制,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和沟通机制,近年来取得了大量合作成果。中东欧基金也是这一机制下的创新成果和合作平台之一。它是以金融创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与地方合作的重要尝试。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跨国投资和资金流动受到了较大影响,2016年全球跨境流动资金几乎是2007年的三分之一,且存在着结构分布的失衡。中东欧各国政治及政策环境稳定,法律和监管体系完善,市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但跨国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还在发展初期:国际股权投资人关注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项目缺乏结构化设计,诸多产业投资机会乏人问津。因此中东欧国家迫切希望外部资金的投入。充分考虑中东欧的区域特征和发展诉求,我们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在中国工商银行的发起下,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基金。中国工商银行是全世界最大银行,在《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排名首位,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中国-中东欧基金是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基金,通过全球资本嫁接和中国动力注入,以及领先的“投资+投行+商行”综合解决方案,实现跨区域市场开发和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
中国-中东欧基金的目标市场定位是中东欧国家,并延伸至与中东欧有业务关联的欧洲及其他相关地区,未来规模将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配套资金500亿欧元,重点投资具备商业开发价值、体现产业合作与升级、带动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项目。我们为中东欧地区不仅带来资本,而且带来中国合作伙伴,帮助中东欧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支持中东欧地区的企业做大做强。目前中东欧国家在研究创新投入方面占GDP的1.2%,低于欧盟平均值0.9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可以与中东欧优势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合作,尤其在电子商务、旅游服务、数字技术和远程医疗领域的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弯道超车,共同开发世界市场。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理论,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必须顺应社会、自然等客观规律办事。作为一家商业化运作的机构,我们不仅仅追求经济上的合理回报,更重视劳工关系、产品安全等领域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主张。在投资发展中,注重保护环境生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尊重社会文化习俗将成为中东欧基金的经营理念。
目前,首期资金募集顺利,储备了一批潜在投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制造和大众消费等领域,正在积极开展尽职调查和评估。同时,很多中外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对投资中东欧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借助我们的平台,寻求合作伙伴和投资机会,共筑海外投资和产业整合的新蓝海。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凝聚多方智慧,需要政府、产业、金融的携手并进。中国-中东欧基金致力于打造中东欧国家的产业与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合作平台。愿与各方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新机遇,发挥好引领和助推作用,同心携手,共同推动产融全球化发展。
谢谢大家!
  9月1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走进德国慕尼黑,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德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新机遇。此次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德国中国商会共同举办,多位中德政府高层、专家学者、中国企业家代表及投资人出席会议,共同探讨了中德创新合作的模式与热点,为两国企业投资互动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正在慕尼黑进行中欧欧洲工业4.0游学活动的30位游学团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同时吸引了当地300余位欧洲与中国企业高层参与,数十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
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姜建清作主题演讲
作为中国政府与欧盟合作创办的亚洲领军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持续推进着国际化的步伐。自2012年起,中欧已连续三次举办欧洲论坛,助力搭建中欧企业间经贸往来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继今年7月在伦敦、巴黎成功举办论坛后,中欧欧洲论坛走进德国慕尼黑,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并推进两国产业的融合与互补。9月15日,中欧欧洲论坛还将在波兰华沙举行,10月18日在瑞士苏黎世举办。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教席教授、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普罗迪(Romano Prodi),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姜建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与国际商务教授麦克罗(Klaus Meyer),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段炜,三一集团欧洲总经理邓海君、支付宝地区负责人胡晓琼,以及来自SAP、索尔维、中国国航等企业的多位高管。
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段炜先生为论坛致欢迎辞
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段炜先生在致辞中指出,2016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和法国,成为了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现在是中德两国政治互信、经济互补的总体最好时期。今后中国企业如何在德国进行投资以及两国经贸关系如何继续发展,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举办双方能有所收获。
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副主席Stephanie Spinner-K?nig女士致欢迎辞
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副主席Stephanie Spinner-K?nig女士在欢迎辞中表示,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一直致力于支持巴伐利亚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次改善亚欧基础设施的良机,有利于促进贸易与投资。巴伐利亚企业希望在真诚合作、互利共赢及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与亚洲加深合作关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教席教授、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普罗迪作开幕主题演讲
普罗迪教授为此次论坛作开幕主题演讲。他首先表达了对中德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心。他指出,德国在化学、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整个欧洲都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全球领先。尽管两国在人口、体制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技术、教育和贸易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普罗迪指出,近些年,中国的战略从效仿开始转向创新,并且在科技领域已经成为创新的佼佼者。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逐渐放弃了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不再在低端行业竞争,而是开始在很多领域与欧美产生竞争,因此中国的很多大公司必须走向全球化,这也是中国投资不断涌向海外的原因。他同时指出,面对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海运也变得更加重要,会有很多的国家参与,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国和欧洲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双方进一步融合。
“一带一路”倡议解读
在论坛第一主题“‘一带一路’倡议解读”的环节中,姜建清教授结合中国-中东欧基金的情况作了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模式创新”的主题演讲。他提出以“合”的理念、视角和行动来审视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姜建清说,中国文字“合”的意思是相互理解、结成友谊,实现共赢,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基于中国单方面的利益诉求,而是致力于合作共赢发展的全球化价值主张。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又是中国的全球第六大贸易国;中国是德国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他同时指出,中东欧地区日益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重要选择,合作发展空间巨大。“一带一路”中,资金融通是关键,需要通过多元化、创新型的金融手段,持续助力“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中东欧基金就是以金融创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与地方合作的重要尝试。“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凝聚多方智慧,需要政府、产业、金融的携手并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作主题演讲
丁远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与在场嘉宾分享了“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他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早在汉朝时期就有张骞出使西域,明朝时代中国航海家郑和7次下西洋。中国有句俗语叫做 “要想富,先修路”,“一带一路”倡议将成功的中国模式带到一带一路地区,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整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各方都将从更低的运输成本与标准服务中受益,同时可以解锁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中东欧和非洲市场,促进贸易、资本和货物的流动。丁远教授指出,全球所有的企业都将享受“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
中德投资:如何打造合作共赢格局
随后,论坛进行了主题为“中德投资:如何打造合作共赢格局”的对话并进行了相关的案例分享,贝塔斯曼基金会“德国与亚洲”项目高级专家Bernhard Bartsch先生担任主持。
复星集团私人银行事业部总经理、法兰克福联席执行首代刘强先生(左二)在论坛作案例分享
在“兼并收购:分享中国市场”的主题对话中,三一欧洲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海君先生分享了“三一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案例。他说,三一保持了在很多行业和产品领域的中国第一,2012年收购普茨迈斯特后,三一成为混凝土行业的全球第一。收购后,普茨迈斯特盈利能力稳定提升,人员结构非常稳定并且增加了职位,同时,三一也从中受益,在人员、品牌和国际化等方面都获得长足发展。
复星集团私人银行事业部总经理、法兰克福联席执行首代刘强先生分享了复星集团并购德国Hauck &Aufh?user的案例。他表示,复星花费了16个月的时间获得了德方的批准,通过整合资源,加入了中国动力,给双方带来了更多商机。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 ( 德国 ) 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玮先生作案例分享
在主题为“绿地投资:创造价值、实现共赢”的对话环节中,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 ( 德国 ) 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玮先生就宁德新时代德国研发中心的发展做了分享。他表示,宁德时代选择在柏林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因为德国有很多优秀的工程师,中国很多企业都把研发中心放到了德国。中国国航欧洲总部总经理田玉岐女士分享了国航通过加盟星空联盟以及与汉莎航空进行合作等举措,与欧洲企业实现了双赢。
论坛最后,来自SAP、支付宝、蔚来汽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代表进行了主题为“当‘互联网+’遇上‘工业4.0’”的圆桌讨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与国际商务教授麦克罗担任主持。
论坛圆桌讨论环节
支付宝德奥瑞及比荷卢地区负责人胡晓琼女士表示,支付宝希望以后能服务全球20亿用户,除中国外,海外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目前,支付宝的合作伙伴paytm在印度的用户已超过2亿,在韩国、泰国、印尼等国家也正在和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本地版移动支付平台。在欧洲,支付宝则与各国伙伴合作一起,为中国游客提供方便的移动支付服务,也就是说,中国游客到欧洲旅游,不再需要兑换货币,可以用国内熟悉的扫码支付在商场、超市买单。
论坛间歇,中国企业家与德国企业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论坛充实的内容得到了在场嘉宾与听众的高度评价。
论坛间歇,嘉宾与听众进行进一步交流
  【欧洲论坛特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解读“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
9月1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走进德国慕尼黑,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德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新机遇。活动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与在场嘉宾分享了 “一带一路”的起源及由此产生的新机遇。
丁远教授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早在汉朝时期就有张骞出使西域,明朝时代中国航海家郑和7次下西洋。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要想富,先修路”,“一带一路”倡议将成功的中国模式带到“一带一路”地区,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整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使得各方都将从更低的运输成本与标准服务中受益,同时可以解锁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中东欧和非洲市场,促进贸易、资本和货物的流动。丁远教授强调,全球所有的企业都将享受“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
以下是丁远教授在第三届欧洲论坛慕尼黑站上的演讲实录:
非常感谢姜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同样他也提到了中欧投资基金,包括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
首先,我想和大家说分享一些过往。习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如果回望中国的历史,通过这条蓝色的线,我们可以看到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走向了西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古老的丝绸之路。1500年后,又一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到了印度、肯尼亚。习主席“一带一路”倡议所指的这条路线的起源就来自于郑和下西洋及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这两条纽带需要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间更好的联系和合作。
过去几十年,巴基斯坦和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一直有诸多合作,巴基斯坦推动了中国和美国外交关系正常化,这已经是毛主席时代的事情。此外,中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在苏联解体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和中亚地区的贸易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就已经不断地发展。
中非合作论坛早在在江泽民主席的关心下开始,胡锦涛主席通过中非论坛和当时的非洲领导人共同谈论过许多话题。事实上这些都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所以,这其实是不断努力累积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欧洲一些媒体把“一带一路”倡议看成是突然出现的,其实并非如此。
除“一带一路”倡议之外,我们必须谈谈两个基石。一个是各国要不断地在经济以及文化上增加往来。另一个是所有的这些都是基于过往历史,并非现代的一种“发明”。
据官方数据,截止去年5月份“一带一路”已经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世界60%的人口,目前总的投资已经超过了1260亿美元,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一带一路”倡议并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投资,更多的来自“一带一路”覆盖的国家政策上的协调。
另外,还必须要有更多的有形和无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联通,比如海关、银行业、贸易和投资等。同时,我们还会看到各国间金融体系的巨大融合。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比如姜教授所带领的中东欧基金、中国国开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这些新型金融机制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的领导希望能够在全球重复中国所实现的经济发展。来看看中国的情况,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虚拟循环。开发性金融是中国发展的核心,银行和政府共来创造市场并且优先考虑基础设施投资。中国有一句话:“道路通,百业兴。”一旦做好了基础设施之后就会有更多的商业上的往来,道路修通后把大家都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消费。有了更多消费之后会继续推动贸易,从而会对基础设施包括土地带来更多价值。这些土地和基础设施在财务上来说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可行项目,这些更值钱的土地就变成了抵押品,带来资金继续进行建设。中国政府希望将这样的模式推动到中亚、中东欧等地区。
“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如此,首先是融资。我们看到现在很多银行、基金的第一步投资是在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起来之后当地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消费业会增加,经济会发展,就会创造更多贸易机会。一旦有了贸易之后会拉动当地的房地产市场,这样就会带来更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从而进行下一轮融资,形成良性循环。
纵观全球的媒体,也许我们会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比如美国媒体、欧洲媒体的一些报道怀疑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不是另一个“马歇尔计划”。但如果动态地去看待“一带一路”倡议,根据中国过往的经济发展经验来进行分析,你会发现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因此,我们应该用更长远和国际性的眼光去看“一带一路”倡议。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看有形资产,比如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空港、医院、电站。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单单有这种有形资产,还有更多的包括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营商环境的改善、资金融通等在内的无形资产。所以对于被“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国来讲,中国进行了投资,这些有形和无形资产都会留下来,为这些国家打下发展基础。“一带一路”倡议能够给带来非常多的机会是给所有国家,这和殖民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来看一个最新的例子:肯尼亚有一条中国承建的新的铁路建成通车。东起肯尼亚海港城市蒙巴萨,西至首都内罗毕,贯穿肯境内8个郡。它将作为东非铁路网的第一段,直插非洲腹地,成为连接沿海与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比较一下铁路建设前后就会发现,这条铁路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已经在非洲开展100多年业务的联邦快递目前也在非洲积极投建自己的物流中心,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一旦东非铁路网一旦建成通车之后当地经济会快速发展。他们非常高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将非洲市场连接在一起。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德国来说,我觉得有两点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德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优越,身处欧洲腹地,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投资将德国打造成为欧洲的物流中心。
其次,德国同时是高端制造业国家,金融服务业非常强大,可以充分享受到“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各种机遇。“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很好地促进全球的贸易,将欧亚大陆发展中的经济体和发达国连接在一起,大大降低沟通成本和交通成本,同时也会激发出新的消费及增长的潜力。
  【欧洲论坛特辑】普罗迪:面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教席教授、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普罗迪为此次论坛作开幕主题演讲。他首先表达了对中德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心。他指出,德国在化学、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整个欧洲都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全球领先。尽管两国在人口、体制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技术、教育和贸易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普罗迪指出,近些年,中国的战略从效仿开始转向创新,并且在科技领域已经成为创新的佼佼者。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逐渐放弃了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不再在低端行业竞争,而是开始在很多领域与欧美产生竞争,因此中国的很多大公司必须走向全球化,这也是中国投资不断涌向海外的原因。他同时指出,面对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海运也变得更加重要,会有很多的国家参与,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国和欧洲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双方进一步融合。
以下内容整编自普罗迪教授在论坛上的致辞:
近年来,中德两国联系日益紧密,行稳致远,业已成为中欧关系中最深、最实、最广的一组双边关系,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德两国政治互信深厚,领导人不断积累扩大共识。两国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惠及人民。中德同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是当今世界上两支最可预期、最为稳定的力量。我们相信,两国的友好关系能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
总体来看,虽然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增速有所不同,但中德两国经济增长速度均已呈现各自的最好势头。目前德国经济位居欧洲第一,得益于“两德一体化”,统一后的德国很好地利用了稳定的国际局势,促使德国经济持续发展。德国在机械制造、化学、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整个欧洲都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再来看看中德的共同点。首先,尽管两国的体制不同,但两国对技术及教育都极为重视。其次,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两国都非常重视对外贸易发展。
近年来,从效仿开始转向创新的中国战略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在数字技术及科技领域,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创新者,而不是一个效仿者。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如果你做出选择,那意味着你肯定要放弃一些东西,中国就放弃了一些低附加值的领域,这是非常大的一种变革。
在海外市场,中国的竞争不再来自服装鞋帽等低端加工制造业行业,中国已经参与到一些其他领域直接与欧洲或者美国进行竞争,这是竞争非常不同的阶段,也是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不但在技术上越来越强大,同时也有很多企业为了能够成为全球的领袖,它们必须要变成全球化的公司,这就是我们看到中国的投资不断地涌向海外的原因。
如果想做全球化的企业,中国企业就必须要去美国、去欧洲。这些年,我们看到美国和欧洲之间对于海外投资的看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美国似乎变得更加“保守”,更加希望保护本国企业。当中国公司去收购一些美国公司时,美国政府说妨碍了本国利益。而欧洲态度的变化来源于库卡这个收购案例。自此之后,整个欧洲对中资企业并购欧洲本土企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现在又开始重新讨论,到底应该和中国之间有何种政策,应该如何进行往来。
中欧双方必须要秉持开放的心态,在考虑投资政策的时候,必须要有双向互惠投资政策,这样中国和欧洲能够进一步地融合。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海上丝绸之路,我想强调一下海运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国和欧洲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促进双方进一步的融合。
  徐坚大使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
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9月15日 9:40-9:50,Hotel Bellotto,中英波同传)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活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享誉盛名的国际商学院,此次在华沙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凸显了波兰在中东欧地区的重要地位及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本次论坛汇聚了政、学、商等各界代表,相信你们的智慧将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正是在华沙启动了首次16+1领导人会晤,按下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的“快进键”。作为中欧友好合作的重要创新,“16+1合作”开辟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新格局。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东欧国家积极响应、参与,双方关系发展驶入快车道。近几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的双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政治、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成果持续涌现。
首先是高层交往密切,引领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快速发展。2016年,习近平主席全年外访五次,其中两次访问中东欧,凸显出这一地区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意义。今年5月,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赴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与会各国领导人一道共商合作大计。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成功结束对拉脱维亚和波兰的访问,成果显著。此外,“16+1合作”实现机制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迄今举行5次,通过了四份合作纲要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等重要合作文件,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蓝图。近年来,中国和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捷克等中东欧等国家的双边关系不断提质升级,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各自外交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其次,经贸等务实合作稳步发展,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重要支柱。一是双方贸易稳中有进。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不振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16国进出口贸易逆势增长,双方贸易额从2010年的439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587亿美元,罗马尼亚猪肉、匈牙利牛肉、波兰苹果等美味陆续摆上中国民众的餐桌。双方贸易在中欧贸易中的份额持续攀升。二是相互投资持续扩大。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超过80亿美元,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华为、(匈牙利)万华等中资企业在中东欧运营良好;中东欧16国在华投资超过12亿美元。三是互联互通领域合作卓有成效。中资企业承揽的波兰弗罗茨瓦夫城市防洪项目、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及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等项目顺利竣工,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等重大合作项目继续深入推进。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行以来,数量和辐射范围加速拓展。中国航空公司开通赴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直航航线。四是金融合作创新发展。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丝路基金、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金融公司等多个融资平台先后成立。中国成功为波兰、匈牙利发行熊猫债、点心债等人民币计价债券。2013年以来,中国对中东欧地区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新增贷款近30亿美元。
最后,人文交流持续扩大,进一步夯实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民意基础。中东欧旅游在中国持续升温。数据显示,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斯洛伐克位列中国游客人次增长最快的五大目的地。中国在布达佩斯设立首个驻中东欧地区旅游办事处,波兰、捷克旅游局在华设立办事处。教育合作继续扩大。截至目前,中国与中东欧16国合作建立了29所孔子学院和33个孔子课堂,学员超过3万7千人。中国与8个中东欧国家签署互认高等学位协议,双向留学生总数达近万人。此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智库、媒体、地方等其他人文领域的交流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2016年和2017年更是分别被确定为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年和媒体交流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传统友好,民意相亲,当前同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东欧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通欧亚市场的门户。16国均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愿望强烈,目前已有13国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当前,中国与中东欧进一步发展关系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再过不久,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即将在匈牙利举行,相信将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注入新的动力。希望各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强在“一带一路”和“16+1合作”框架下的各领域交流合作,将合作意愿尽早转化成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惠及双方民众,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
  张伟副会长在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日,华沙)
尊敬的徐坚大使,
尊敬的霍龙日副部长,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在金秋时节来到美丽的华沙,出席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我谨代表中国贸促会,对主办方的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关系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一方面,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总体保持上升势头。据中方统计,2016年,在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整体下滑,尤其是对欧洲贸易总额下降3.3%的情况下,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贸易总额较2015年逆势增长9.5%,达到586.54亿美元。另一方面,双向投资和大项目合作稳步推进。越来越多中国公司青睐中东欧市场的独特优势,到中东欧投资兴业。东方电气集团投资建成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中国水利水电集团投资波兰伏罗兹瓦夫城市防洪项目、中国铁路总公司承建匈塞铁路等。中国企业在繁荣当地经济、创造就业的同时,实现了自身发展,取得了合作共赢的成果。
波兰扼守欧洲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突出,区位条件优越,具备铁路、公路、海运“三合一”立体物流网络优势,辐射功能强劲。在过去20年里,波兰经济表现一枝独秀,是欧盟内唯一持续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是中东欧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2016年中波双边贸易额达176亿美元,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我们相信深化与波兰的投资贸易合作必将为整个16+1合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年均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进口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6000亿美元,将有5亿多人次出境访问、旅游、购物。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将为包括中东欧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和投资机会。中国提出的“16+1合作”中的“三海港区合作”与中东欧的“三海倡议”理念契合、内容相通,合作前景十分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全球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