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h bloom的经济怎么样啊 求指教

(玉米馒头)
第三方登录:810被浏览214,610分享邀请回答1558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weixin.qq.com/r/aD22rt7E7IOTrZrN92h6 (二维码自动识别)放几张和PhotoSoc(摄影社团)出游和自己瞎拍的照片。Nov 5 烟花节巴斯下山的另一条路摄影社团主席的配置就是不一样……火车想一起玩摄影的小伙伴,欢迎去问官微君我的微信号嘻嘻嘻。各位九月见!603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求指教~南大经济学怎么样?【南京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91,233贴子:
求指教~南大经济学怎么样?收藏
16年考研党,很想考南大商学院,可是看各个经济学专业排名南大都好像不太高,想知道南大的经济学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啊?所有相关信息都要,求指教~
智联南京大学就业信息网,是权威的行业招聘平台.提供全国真实可靠的各行业招聘信息.要招聘,找人才,就来智联招聘.24小时极速反馈,立即登录填写简历,快速找到好工作!
反正就是好
看什么排名 看你以后想在哪就业吧
想留南京,不过又怕受不了那里的气候要回北方,所以还不确定。排名就是网上随便查的那种经济学专业排名,不知道信服力有多少。
那你考北大
再来顶一下吧,有没有招生信息什么的
我也是跨的16,只不过跨政管,过来暖贴,混脸熟
不怎么样,还是考虑北上的吧
南大理论经济学排全国第四(PS:这个可以自己去南京大学商学院网站了解的呀)
「住哪里都上携程」低价,狂减,服务好,,携程订房超划算!携程-便捷的在线酒店预订网站!7*24小时免费预订!
只有理论经济学稍微好点
南大学子第十届“花旗杯”金融创新应用大赛夺冠发布时间:[]11月22日,第十届“花旗杯”金融创新应用大赛在上海财经大学落下帷幕,教育部、花旗集团、各理事会高校相关负责人出席盛典。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南京大学Inmotion
团队的“国债期货跨期套利交易系统”项目捧得第十届“花旗杯”大奖及一万美元奖金,同时南京大学获得“最佳组织奖”。今年“花旗杯”于2014年3月启动,吸引了来自全国63所高校的188支队伍注册参赛,其中还包括8支跨校团队及2支跨国团队。经过多轮角逐,我校Inmotion代表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大、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二十支代表队进入最终决赛。在决赛展示、答辩环节中,我校Inmotion代表队以出众的演讲思辨能力以及出色的临场发挥,从众多强队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委的一致认可,以全场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第十届“花旗杯”金融创新应用大赛冠军。南京大学Inmotion团队由来自商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工程管理学院的20名同学组成,在软件学院骆斌教授、商学院林辉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历经数月研发出“国债期货跨期套利交易系统”,填补了我国金融市场现阶段专业国债期货量化交易系统的空白。相比于传统的跨期套利中投资者需要主观判断价差走势来建立套利头寸,投资者对套利机会的把握性较差,交易实现难度也比较大的缺陷。团队研发使用统计性套利的量化交易方式,制定相对客观的跨期套利策略,并通过构建程序化交易系统来严格按照数量化模型进行套利交易,大幅降低了跨期套利的计算、判断和交易难度,实现了风险可控。“花旗杯”金融创新应用大赛致力于推动中国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现已成为该领域在国内规模最大的标杆、顶级赛事,旨在鼓励并推广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以及运用新技术推进行业的发展。该赛事始于2004年。
(南京大学学工处)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金融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南大举行  12月26日上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南京大学曾宪梓楼报告厅举行。江苏省金融办银行二处处长颜咏、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裴平教授、大融集团董事长潘伟、融其道CEO于海洋、大数据中心首席分析师罗嘉及互联网金融国家课题组成员出席了本次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南京大学金融与保险学系主任张兵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金融与保险学系主任张兵教授主持时表示,理论只有被应用于实践才能发挥价值,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得以创新修正。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裴平教授认为,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的设立不仅能惠及高校学术研究与公司运营发展,也将对江苏省普惠金融的发展,民间资本的融通,金融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产生积极意义。
你现在哪个学校
商院一般般。不如去南开。。。
我也打算考南大,但还不确定专业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经济学怎么那么难懂啊??_百度知道
经济学怎么那么难懂啊??
总是听不懂,什么曲线啊等等的,很麻烦
我有更好的答案
理论的东西就是这么枯燥,毕竟这个东西看不到摸不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生活忙碌却不能少了阅读&。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怎样才能保持你心中的那一份清明?&这是个浮躁的年代,网络上越来越精简的文字,你是否能静下心来仔细的阅读一篇文章?&
应“重返亚洲”的是中国(中国新闻周刊)
提要:中国要走出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提升其软实力,首先得迈过亚洲家门口这一坎。从中国的未来发展看,中国除了进一步加强睦邻外交,还应有更多举措。远亲不如近邻,中国才应&重返&亚洲。
图说:该重返亚洲的是中国
  有关美国&重返&亚洲的话题近来成了焦点。其实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亚洲。所谓的&重返&亚洲战略是美国对自己过去十年对亚洲相对忽视政策的矫枉过正。撇开美国&重返&亚洲的具体原因不谈,其实更应该&重返&亚洲的是中国。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近来从东海到南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议几乎同时掀起。不管是谁挑起了这一波争端,当周边环境这么不安宁时,中国就要思考:是否应该在外交上更加重视亚洲,优先搞好跟邻国的关系,特别是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积极推行&走出去&的全球外交。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已在全球建立数百所孔子学院。同时中国加大了对非洲、拉美、中东、中亚甚至南太平洋地区的外交努力,进一步扩大贸易和投资,并希望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中国推行睦邻外交也取得不少成果。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外交政治关系却没有进一步提高,在政治和安全上反而与中国渐行渐远。中日和中韩之间也存在这种&政冷经热&的现象。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中国&重经济贸易,轻政治安全&的策略给一些亚太国家带来不安,相互信任降低,因而冲突更容易发生。
  第二,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亚洲国家,其活动中心应该是亚太地区,但中国的战略重心似乎一直盯着美国。近年来美国认识到未来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舞台是亚太地区。中国又有地理优势,更不应舍近求远。亚洲安,则中国安。亚洲繁荣,则中国繁荣。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有悲观人士认为美国正在形成一个包围圈来遏制中国的崛起。倘若如此,中国更应留守在亚洲,并冲破美国的包围圈,以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乐观人士则认为,中国应主动扩大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合作。不管如何,亚太地区都应是中国外交的重心。对中国而言,中美关系的状态影响到中国与邻国的关系。说白了,美国的言行可以左右亚太不少国家的政策。可以说,要解决或至少控制中国与邻国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的纠纷,中国离不开美国的合作。
  目前亚洲已形成了两个轴心:以中国为主的经济轴心和以美国为主的安全轴心。为什么一些亚洲国家对中国有戒心?中国是否对邻国在安全上的顾虑重视不够?中国在亚洲的&软实力&有多强?如何让亚洲邻国觉得中国也是安全伙伴?这些都是中国在调整对外关系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三,中国如何处理周边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周边环境非常严峻。仅在东亚和东南亚,&四海&问题就给中国带来严峻挑战。黄海(朝鲜半岛)、东海、台海和南海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主权与安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在能源需求和实力投射方面。中国在东海、南海与一些国家的争端不仅仅是主权或历史问题,也是安全特别是能源安全的问题。中国要走出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提升其软实力,首先得迈过亚洲家门口这一坎。从中国的未来发展看,中国除了进一步加强睦邻外交,还应有更多举措。远亲不如近邻,中国才应&重返&亚洲。
Damascus attacked大马士革遭袭(经济学人)
SYRIA'S regime is looking increasingly wobbly. State television says a bomb attack on a security building in the capital, Damascus, this morning killed the defence minister, Dawood Rajiha, senior military aide Hassan Turkomani, and Asef Shawkat, perhaps the regime's main security man and brother-in-law to President Bashar Assad.
看起来叙利亚政权更加岌岌可危。国家电视台声称今晨首都大马士革安全部门的一栋建筑遭炸弹袭击,三名高官丧命,他们分别是国防部长乌德&拉吉哈、高级军事助理哈桑&图尔克马尼还有总统巴沙尔的姐夫阿塞夫&舒卡特(他可能掌管叙利亚的安全部门)。
A rebel offensive on the city has led to fierce clashes over the past three days, and this latest attack has dealt a blow to the regime's morale. Lightly-armed opposition fighters have shown surprising resilience against the government's better-equipped army in the Damascene districts of Midan and Qaboon, bringing the fight right to the seat of power. Today's blast appears to have hit the coterie of security men that has been directing the crackdown in Syria that has left at least 16,000 dead since March last year. Other security official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 chief and the interior minister, are reported to have been injured.
过去三天城内反对派的攻势引发了激烈冲突,最近的这次袭击打击了当局的士气。在大马士革的塔利尔区和盖文区,面对装备较好的政府军,手持轻武器的反对派斗士显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要夺取最高领导权。今天的袭击好像专门袭击安全部门的成员,自去年三月以来在叙利亚至少有一万六千人直接遭到他们的杀害。有报道称包括国家安全部门的主官和内政部长在内安全部门的其他官员遇袭受伤。
Both the Free Syrian Army and an Islamist opposition group have clai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bombing. Some in the capital say the attacker may have been an insider, turning on other members of the regime. Many residents are worried about the likely response from the government, which has put on a show of bravado. It quickly brought in tanks and helicopters to respond to the recent fighting in the capital, sending civilians fleeing. Residents say elite troops have been moved into the city centre to guard the television station and government buildings.
叙利亚自由军和一个伊斯兰反对组织都声称对这次爆炸负责。在首都有人说发动这次袭击的人来自当局内部。当局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的报复行动。为了应对首都的战斗,当局开始调集坦克、直升机并疏散平民。居民声称精锐部队已经开进市中心来保卫电视台和政府建筑。
中日钓鱼岛交锋引战争猜测 中方强调“依法巡航”(财经网)
11日,中国3艘渔政船进入钓鱼岛12海里海域巡航,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警告,中国船只拒绝离开,并要求日方船只&迅速撤出中国领海&。恼羞成怒的日本政府当天召见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提出抗议
  中国渔政船编队11日驶入钓鱼岛海域进行正常巡航,遭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警告&。图为行驶在该海域的中国渔政&渔政35001&号(上)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
  &日中围绕钓鱼岛会发生战争吗?&促使日本《读卖新闻》发出这一疑问的是中日围绕钓鱼岛的又一次激烈交锋。
  11日,中国3艘渔政船进入钓鱼岛12海里海域巡航,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警告,中国船只拒绝离开,并要求日方船只&迅速撤出中国领海&。恼羞成怒的日本政府当天召见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提出抗议,中国外交部则对日方交涉予以拒绝。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此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东亚最危险冲突点之一&的摩擦。《读卖新闻》的分析则称,如果目前的状况继续,日中发生武力冲突的可能性&很大&。文章还说,为了避免美国参战,中国会选择&小规模战争&的手段。
  在中国旅日学者庚欣看来,中日之间虽然&远没有走到那一步&,但这种论调的出现却反映了中日关系当前所处的困境。
  就在中日因钓鱼岛争端矛盾激化的时候,东京上野动物园一只刚出生6天的中国大熊猫因病突然死亡,韩国YTN电视台评论说,这成了当前两国关系的&真实写照&。
古巴经济改革:不叫“改革开放”(中国新闻周刊)
提要:在用词上,古巴尽量避免使用中国使用的&改革开放&和越南使用的&革新开放&,而提出了&更新&经济模式,领导人的意图是古巴不会抄袭任何其他国家的模式,古巴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具有古巴特色&&土生土长的&
古巴哈瓦那街头一面画有国旗的墙体旁,两名儿童正在嬉戏。在古巴的许多街头,常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墙画,内容多为国旗、革命主要领导人形象等。
菲德尔&卡斯特罗(左)与劳尔&卡斯特罗
原题:古巴的新生意人
  在用词上,古巴尽量避免使用中国使用的&改革开放&和越南使用的&革新开放&,而提出了&更新&经济模式,领导人的意图是古巴不会抄袭任何其他国家的模式,古巴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具有古巴特色&&土生土长的&
  本刊特约撰稿/陈君(发自古巴)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古巴首都哈瓦那,5月的阳光焦灼而刺眼。老城里,西班牙人和美国人留下的高大建筑被炙烤得发烫,投下的阴影中,老爷车川流不息,古巴人为生计忙活着。坐落在老城中心的雪茄博物馆里,则是另一番景象:开足了的冷气并没有消减拉丁音乐的热情,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茶几和沙发周围,是切&格瓦拉、菲德尔&卡斯特罗、曼德拉、丘吉尔、海明威、马拉多纳的老照片和海报,他们神情各异,而手里或嘴里都毫无例外夹着或叼着一只雪茄。
  棕色皮肤的当地女孩子穿着白色短裙在客人中间穿梭,提供服务。
  &抽雪茄可以讲究仪式感,但也可以像我这样,窝在沙发里,喝着朗姆酒,最好身边能有一个姑娘。&法国人罗什说。他五年前来到哈瓦那,就再也不愿离开。罗什缓缓地吐出烟雾,屋子中充满芳香的味道。
  拨开缭绕的烟雾,古巴的面貌在世人面前日益清晰起来。如今,它重新开启曾无疾而终的经济改革已经整整一年。
  若有外国媒体到哈瓦那,古巴国际新闻中心都会先纠正一下政治语汇,&对于我们来说,改革已经完成50多年了,古巴现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不需要改革,但要更新。&
  古巴国际新闻中心是典型的苏联建筑,两层楼,呈长方形。一楼大厅常年陈列各种漫画、宣传画,主题尽是反对美国干涉、捍卫古巴社会主义制度。国际新闻中心隶属外交部,专门负责安排外国记者采访。
哈瓦那购物广场里的一家商店。在哈瓦那购物广场,市民能以可兑换比索购买到进口商品。古巴的可兑换比索与美元绑定,两者的官方兑换率接近1比1。
农业合作社社长拉培在自家的农庄里。摄影/陈君
  拉培的农庄
  年过六十的米盖尔&奥古拉&撒恩西斯&拉培是古巴国际新闻中心强力推荐的采访对象,因为他1995年就舍弃了农业部公务员的身份,在哈瓦那城郊阿拉玛社区承包了土地。他的存在是古巴一直在&更新&的明证。
  &我们赚的钱要继续投资,我还是个共产党员,要起带头作用。&撒恩西斯&拉培现在已经是哈瓦那最赚钱的农村生产合作社的社长。因为常在户外工作,他的浅色皮肤晒得很红。这个1米85的大个子,走路飞快,声音很亮。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巴的农业就是蔗糖产业。蔗糖业的确曾是古巴国民经济的基础,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蔗糖,就出自这片素有&世界糖罐&之称的岛屿。
  上世纪60年代,菲德尔&卡斯特罗政府提出&以糖为纲&,以大跃进方式集中力量发展糖业。之后20年,古巴依靠出口蔗糖给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换来石油、粮食等物资,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9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古巴糖的出口遭受重创,加之国际糖价一路走低,古巴的国民经济基础直接被撼动,政府不得不寻找改变经济结构的出路。
  古巴有农业部,也有糖业部。尽管两者关系密切,但却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农业部长莫拉莱斯当时对我们说,你们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自己去创业,去承包土地,生产农产品。我就辞官了。没等着政府裁撤冗员。& 撒恩西斯&拉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古巴全国人口1123.6万,其中劳动人口680万,510万人在国有部门就职。
  先行一步的撒恩西斯&拉培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投资。&我既种粮食、甘蔗,也种蘑菇、薄荷、卷心菜,反正社区居民需要什么就种什么,慢慢发展起来。&
  如今,农庄已有土地10.14公顷,固定员工130多人,跟德国、加拿大、瑞士还有中国公司,都有合作项目,生态农业也开始起步了。
  农庄90%的产品是在当地销售,10%的产品供给哈瓦那各大酒店。&有名的国家饭店、小佛罗里达餐厅,还有海明威常常光顾的那家半分钱酒吧,都从我们这里买薄荷叶,做古巴特有的朗姆酒&莫希托&。& 撒恩西斯&拉培说,政府现在不干涉农庄的定价了,完全根据市场机制来决定。
  卖薄荷叶给当地人一般每磅8至10土比,&卖给酒店的部分,我们收红比。原来国家定价是每磅1红比,我们觉得合理,就沿用下来。&
  古巴现行两套货币体系。一种是古巴比索,中国人俗称土比,这是普通古巴人领取工资、生活消费使用的主要货币。大部分古巴人的月收入在400至500土比。另一种是可兑换比索,也就是外汇券,俗称红比,这是外国人在古巴消费的主要货币。
  按照现行汇率,1红比大概等于24土比,可兑换1美元或者6至7元人民币。
  双币制令几乎每个初到古巴的外国人头疼,不知该如何花钱。劳尔&卡斯特罗执政以后,放开本国人用红比消费的限制。古巴人购买基本生活品之外的消费,比如买进口电器、服装、在高档餐厅吃饭等,也要用红比。
  &双币制阻碍了古巴经济的发展,肯定要取消。这已经被写进《纲要》中。&古巴政府智囊、古巴经济学家与会计师协会的主席普里多&喀塔苏斯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2011年的4月,古巴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经济社会政策方针》,正式拉开了古巴经济&更新&的序幕。有313项条款的《经济社会政策方针》被古巴人习惯地称为《纲要》,包括进一步放宽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限制等内容,引起世界对古巴之变的关注。
  撒恩西斯&拉培刚申请开办合作社的时候,全国70%的土地都是国有的,只有30%的土地以农业合作社的形式运行,现在情况完全颠倒过来。
  据官方统计,到2011年年底,原闲置农地的80%已承包给17万户农民和合作社,但仍有约200万公顷的土地闲置,无人耕种。政府也取消了国家对农产品收购后销售的垄断,允许农民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饭店或公司。
  撒恩西斯&拉培农庄的官方名称叫&合作生产基层组织&,&土地是国家免费给我们使用的,不收税,但我们不拥有,国家要修路或是建公共工程时就必须要让出来。&另外两种传统的合作社分别是&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和生产工具集中使用,共同生产)和&信贷服务合作社&(负责租用农机,获取贷款,购买肥料种子)。
  这三种形式的合作社在古巴已有5800多个,&46%是我们这样的。& 撒恩西斯&拉培说。
  尽管合作社原来就有一定自主权,但总难摆脱官僚体系的拖累。去年撒恩西斯&拉培买农机时,就得给政府的中介机构打报告,申请代买。现在他们可以直接买。他们要投资新的农业品种,以前必须给上级机构打报告,现在也不用了。
  撒恩西斯&拉培原来在农业部月工资大概有350土比,现在每月收入可达1500土比,几乎翻了5倍,&在合作社工作得越久,分红就会越多,工资也越高。&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更多年轻人,特别是农业、生态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庄园来。&在很多古巴人的心目中,农业生产就是种甘蔗、砍甘蔗,甚至还会联想到奴隶制,这太可笑了。我们这里属于保留地,有很多加勒比海特有的动植物。海明威钓鱼的地方、他的庄园,英国人当年登陆的地方,都离这里不远。等机会成熟了,我还想扩大经营范围,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正当身高体健的撒恩西斯&拉培在描绘美好蓝图,工人们在细菌培养田、蘑菇试验田里辛勤劳作的时候,距此不远的一处制糖厂早已关停,一派萧条。去年政府还撤销了从开国之初即设立的糖业部,以&制糖企业集团&取而代之。
哈瓦那一家卷烟厂里抽大型雪茄的老妇人。抽雪茄是古巴人最热衷的爱好之一。
  黄牌照的&福特&&宝马&或&大众&
  从撒恩西斯&拉培的合作社开车一个小时,就能到达哈瓦那市中心。出租车司机弗斯塔经常跑这条线路。他在哈瓦那历史最悠久的五星级酒店国家饭店门口等活,常有外国人要去&海明威垂钓处&游览。
  和中国20多年前一样,司机行业在哈瓦那很吃香。工作有空调,待遇也高。
  弗斯塔是国营出租车司机。他以前做面包师,一个月收入大概500土比,现在是30红比,相当于700多土比。&干出租的确比做面包挣钱。&穿白色衬衣、打领带,说着简单的英语,招揽西方游客包车,弗斯塔很有一手。打开冷气后,这辆老款本田有些动力不足,但弗斯塔高超的驾驶技术多少能做些弥补。
  他曾在汽车修理厂工作过一段时间,学习机械知识,也学会开车,考了驾照,如愿成为出租车司机。司机一旦和国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以后,就很少出现被解聘的情况,&前6个月是实习期,实习期过后只签一次合同,几乎就是终身合同。&
  古巴的出租车在路上很规矩,古巴国际新闻中心的官员把这解释为古巴良好教育的结果,而弗斯塔说,&这是因为我们都很珍惜自己的工作。&
  弗斯塔是一个&红二代&。他舅舅跟随卡斯特罗干过革命,退役时是中尉。后来,创办了古巴的牙科医学,出版数本专著,到现在还在工作。&我不依靠他们,老一代人也不想我依靠,所以只能自己奋斗。&弗斯塔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车是他的本钱。根据新政策,国营司机每天要交40多土比的税。&我们肯定没有私人出租车挣得多,但平时也可以做私活。&他笑着透露行业的潜规则,&根据规定,公司一辆车,可以两个人开,每天必须运营满12小时。当我打表已经收入了15到20红比的时候,我就把计程器关了,再跑5个、10个红比的活,就算自己的了。其实,公司也知道我们这样做,但大家心照不宣,毕竟和私人出租比起来,30红比的工资太低了。&
  相对国营出租车的蓝色牌照,私人出租的牌照都是黄色的。在哈瓦那大街小巷,或破败不堪,或改装一新的老爷车很多都是私人出租。
  多年来,享受国家补贴的公共汽车是哈瓦那人的主要出行工具,收费极低、24小时运营。尽管特有的&骆驼公交车&&&车头是苏联或东欧的,车身是古巴人自己动手焊接的巨大铁皮车厢,行动缓慢&&多年前就从哈瓦那等大城市退役,取而代之的是从中国进口的宇通客车等,但用作公交的客车几乎都没有空调设备,而随着大城市人口膨胀,车厢不堪拥挤。
  为缓解公共交通压力,古巴曾出台政策,规定政府车辆,凡遇到路人招手拦车,必须停下来免费搭载,各级领导专车也不例外。
  老爷车起初只是私家用车,十多年前古巴经济困难时期,有人将老爷车座位进行改装,沿路搭客收取少量费用,既解决出行问题,又可补贴家用,政府默许这种行为,&黑车&从此合法化。古共六大放宽对个体经济的限制,私营出租车牌照数量猛增。
  黄牌照成了越来越多哈瓦那人出行的选择,市区内车费一般5到10个土比;而改装一新的敞篷老爷车则能从外国游客手中挣到更多的红比。
  艾柯亚托的老爷车是1955年出产的。他把车身涂成红色,尾翼蓝白相间,车头标志是&福特&,方向盘是&宝马&,&我刚刚更换了整个动力系统,是大众的,超级棒。&除司机外,车前排可以坐两个人,后排能坐4个人。
  艾柯亚托曾出国打工,买这辆车花费了他积攒的5000多美元。几次改装、大修,只是购买配件花钱,因为古巴司机几乎都是娴熟的汽车维修工。
  &我开了快5年了,现在都赚回来了。&艾柯亚托把音响开得很大,&拉外国人逛哈瓦那,最赚钱了。&
  没有空调,甚至线路外露,艾柯亚托开着他的&福特&&宝马&或&大众&,从老城一端乐颠颠地跑到另一端,他收本地人5个土比,但对外国游客直接就要5个红比。
  在古巴人月收入只有20多个红比的情况下,出租司机却有三四百红比,&私人出租&还要更多些,所以,&有些大学教授都去做这种黑车司机。&哈瓦那大学一名学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原来古巴人买车需要特批,比如功勋科学家、优秀运动、劳模等,就能得到一个新车购买配额的奖励。而一般人只能买卖1959年革命胜利前生产的、留在古巴的车辆。古共六大打破这一限令。劳尔&卡斯特罗签署法令,宣布自2011年10月起,古巴自然人或长期居留古巴的外国人,可以自由进行机动车赠与和转让,将不再需要任何政府部门的事先许可。
  但政策允许和买得起车完全是两回事。在&哈瓦那自由&酒店(革命前是美国的希尔顿饭店)门前,一辆奥迪A8引起不少艳羡,车头崭新的黄色牌照显示,这是购买限令解除后一辆合法的私家车。&
&&&&&&&&&&
在哈瓦那老城,随处可见破败的建筑和老爷车。
4月10日,哈瓦那一名市民拿着供应本购买粮食。摄影/陈君
  居者有其屋
  有传闻称,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签署古巴贸易限制令前,先把秘书叫进办公室,&我需要很多雪茄,大约1000支。打电话给你的朋友们,尽量多搞一些。&等到这1000支雪茄到手,总统才拿稳笔写下自己的名字。
  有时候,出租车司机和总统的品位是一样的。艾柯亚托从车载储物箱中拿出来一支雪茄,&这可是真正的古巴雪茄,很香的。送你了,朋友。&
  艾柯亚托的妻子在哈瓦那雪茄烟厂工作。这支没有标签的雪茄正是厂里的福利。作为卷制雪茄的女工,艾柯亚托的妻子每月工资大概三四百土比。如果工厂生产计划按时按量完成,工人还将获得20至40红比不等的奖金。另外,每月厂里还会给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大约每人5支雪茄。
  &无论在黑市还是正规商店里,都会卖到比较高的价格。&艾柯亚托凑齐20或25支后,就以每支5土比的价格卖给当地人,&我知道,很多人在黑市上,高价出售给外国人。&
  和格瓦拉的标志性头像一样,雪茄也代表着古巴。古巴人一般是从街边小店零购&土比雪茄&,一支大约1土比,25支一包;酒店和专卖店里包装精美的品牌雪茄,消费者大都是外国人。近年来,针对雪茄生产和销售,古巴政府不断出台规定,严格管理。
  和大多数古巴人一样,艾柯亚托和妻子、孩子住在政府分配的房子里。
  这是一栋四层高的老楼,每层阳台和顶层屋檐都有精美石雕。在楼房入口处的外墙上,刻着修建年份&1913&和建造者的名字,显然是美国占据时代留下的建筑。
  每层3到5户人家,有公共的厕所和厨房。艾柯亚托的家在三层,有两间房。他的父母都在学校当老师,这两间房就分配下来,政府收取少量租金。
  依照古巴革命后颁布的法规,根据房屋的质量和房龄,租房者缴纳5到20年的房租后,房屋就归个人所有。
  劳尔&卡斯特罗上台后以法律形式公布的第一个改革措施也是关于住房的,准许退休职工通过合法手续,继续持有原先居住的国家产权房屋,并由后代或亲属来继承。就这样,房子传给了艾柯亚托。
  很多古巴人都是这样享受&居者有其屋&的。艾柯亚托比较幸运,他同层的另外两间房,一间长期无人居住,另一间被某个公司当成了库房。于是,该层的厕所和厨房都成了他家的私人空间。
  装修卫生间让艾柯亚托花了些钱,但家里的冰箱是分期付款购买的,电视机和微波炉也都是政府分配的,中国产的高压锅是补贴得来的。
  &不要被那些老楼所迷惑,一些有固定工作的古巴人的家还是很舒适的。&一位华人导游曾说过。
  为发展旅游业,近年来古巴政府出资修缮了部分历史建筑,但对于大量民用住房,政府无力顾及。&很多老楼,也包括我家的楼,上下水、电线线路都成问题,但政府没钱来修。还有一些老房子已经是很多年的危房了,楼顶亭子间这类建筑都摇摇欲坠的时候,政府才会把它拆除。&艾柯亚托说。
  尽管自己刚刚费心装修了卫生间,但心思活络的艾柯亚托还是想搬家。他的目标是滨海大道那头的哈瓦那新城。那里多是私人修缮一新的独栋别墅。这类是私人从革命前就拥有产权的老房子,革命之后,私产房得到法律承认。还有苏联援助修建的十几层、几十层的居民楼,很多使馆和外资机构都选择在那里租楼。
  美国希尔顿集团曾想沿着滨海大道打造高端商业酒店聚居区,卡斯特罗和他的游击战士们中断了汤姆大叔的幻梦。而&利剑&造型的苏联大使馆(俄罗斯驻古巴使馆继承下来)最终没能穿透美国的心脏,不过使馆院子中,强劲的监控雷达据说仍在发挥作用。
  古共六大上,劳尔&卡斯特罗宣布,作为经济模式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古巴政府将允许私人买卖房产。半年后承诺兑现:从日起,古巴政府允许私人买卖房屋,并且允许每人拥有两套房产,一套在城里用来自住,一套在郊外用来度假,这是自古巴革命胜利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解禁房屋买卖。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古巴居民如果想改变居住环境,主要的途径就是靠换房。
  &别墅我不去奢望,就想住在那些现代化的楼房里,可就是手里钱不多,还得再存几年。&他说的&现代化楼房&指的是六七十年代建造的苏联式公寓,一套带卫生间和厨房的两居室,大概50至60平方米,每平方米要1200红比左右。
  在哈瓦那开餐馆的华人朋友告诉记者,如今在古巴买得起房的无外乎几种人:和外国人结婚的、在外国有亲戚不断汇款的,还有长期在古巴的外国人。&
&&&&&&&& 抱怨、腐败和毒水果
  5月9日的《格拉玛报》刊登了一篇深度调查报道,是说哈瓦那街头一些小贩,用化学制剂来催熟蔬菜水果。
  作为古巴共产党机关报,《格拉玛报》最重要使命就是宣传执政党的大政方针。&多年来,这份报纸都是菲德尔和劳尔指导革命和发展的重要阵地。&《格拉玛报》总编辑拉萨罗&巴雷多&麦地那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格拉玛报》日均发行量是50万份,每周发行6天,为8版4开小版,周五增为16版。对于政府的&更新&政策和民众的意见表达,《格拉玛报》一直跟进报道。现在每周有两天,用两块版刊登读者来信,通常是十篇左右的文章。读者来信反映的都是社会问题。
  &一些部长对我们刊登的东西可能不是很高兴,但他们也得回应,给群众一个说法。电视局的局长就曾打电话给我。但在见报之前,他们不知道报纸要刊登什么。作为总编辑,我参加古巴的部长会议,劳尔在会议上也指示我们,放心大胆地把哈瓦那居民的想法真实刊登出来,因为民众有权利表达观点,刊登出来是对是错,大家自有公论。&拉萨罗&巴雷多&麦地那说。
  最近,《格拉玛报》收到一些来信,抱怨市场上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得太快了。
  去年1月1日起,古巴政府宣布正式停止凭本供应日常卫生用品,将肥皂、牙膏和洗衣粉等转入工业商品市场和特定国营商店出售,其价格由&相应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产生。这些商品的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例如香皂由0.25土比上涨至4土比,牙膏从0.6土比升至8土比,洗涤剂也由3.75土比涨至25土比。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对古巴实施禁运,物资供应匮乏的古巴不得不实行配给制度,采取国家补贴的形式,以象征性价格向国民提供日常用品。如今,这一多次帮助古巴人民渡过难关的福利制度,给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成了劳尔新政的绊脚石。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古巴经济深陷困境,供给制弊端凸显。古巴政府统计,每年花几十亿美元进口的食品大都实行配给供应,占古巴人消费食品总量的三分之一。
  其实,不堪重负的古巴政府三年前就开始取消土豆、豌豆、香烟等的配给,但在民间引发强烈震动,取消配给、生活成本上升,收入却没有增加。
  &原来很多东西都能凭本买到,虽然不能完全保证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但至少能让我们买到不少质优价廉的日常用品,现在一个一个都涨价了。像我们穷人可没钱到开放市场买东西。&62岁的工程师佩里兹就不理解政府的新举措。
  他说,自己退休金很低,一家七口住在老房子里,现在谋得一个在老教堂看钟楼的工作,&有工资,还不时可以得到游客的小费。&
  &古巴确实有人反对更新,或者你们所说的改革。我们在报纸上批驳过这些观点。那些人已经习惯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全补贴和福利,根本不想改变、懒得改变。《纲要》提出要搞活经济,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实现更好的生活,就是要改变人们的意识。&拉萨罗&巴雷多&麦地那说。
  日,古共中央第一书记、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劳尔&卡斯特罗在古巴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会议上正式宣布批准限制公职官员任期提案,规定个人担任国家和政党重要职务的最长任期不得超过两届,每届任期为5年。
  在当天的会议上,劳尔&卡斯特罗还痛斥古共党内业已存在的腐败问题,&腐败已经成为古巴革命的一大公敌??它甚至比美国政府及其盟友对古巴实施的颠覆性干预计划更具破坏性。&
  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案子是,去年6月,11名高官巨贾因腐败入狱,其中包括食品部前副部长和菲德尔&卡斯特罗多年的好友、智利商人马克思&马兰比奥。
  菲德尔&卡斯特罗的9个子女,没一个在做生意,也没一个当官。1992年7月,古巴媒体曾报道,古巴官方以&工作无效率&为理由,撤掉了小卡斯特罗在国家原子能委员会执行秘书的职务。
  &拜金观念进入人们的思维,一些不好的现象在古巴已经出现了。基层、中层甚至到副部级都有腐败的现象发生。但据我了解,大部分腐败案例是发生在企业中的,其中相当一些案例来自合资企业。我们不可能做到让腐败不存在,只能想办法解决。&拉萨罗&巴雷多&麦地那说。
  1959年的时候,拉萨罗&巴雷多&麦地那10岁。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战士,为国家忧虑、贡献力量。他们那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永远做革命一分子。
  透过拉萨罗&巴雷多&麦地那办公室的窗子,高大的何塞&马蒂的纪念碑及其白色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光,纪念碑正对面、古巴内政部大楼外墙上,悬挂着用粗铁丝圈出的波普味道浓重的巨幅切&格瓦拉头像,头像右下方写着&为了永恒的胜利&。 ★
“我和我的祖国”:寻找国家认同(中国新闻周刊 )
提要:&当内地讨论校车问题的时候,香港人怎样都没有办法找到关联,讨论一部法律是不是应该修改的时候,同样如此。&梁文道将这种身份认同称之为&暧昧&的状态。&他们都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可他们对中国又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都觉得要爱国,却很难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那样才是命运共同体。&
杨长缨。在香港即将回归的那段时期,一些香港人对未来产生了迷茫。摄影/申欣旺
原题:我要怎样才能参与到中国之中
  他们是香港的&97一代&,曾经困惑却懂得反思。回归之前,他们接受了完整的港英教育,在那些教育中,没有自己的国家认同。回归之后,他们突然有了明确的国家身份
  本刊记者/申欣旺 文/陶旺波(发自香港、北京)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只有当你和香港人深入地交流,才知道97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在1997年之前的100多年,你在大街上问一个香港人,英国有哪两个政党,现在的内阁是哪个党执政,他可能完全不知道。&香港文艺评论家梁文道和在电视上一样,善于说服。&港英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民族化教育,它没有国民教育,绝对不是教你当英国人。&
  大律师王鸣峰讲他接受的港英教育。中国历史课,从商代一直讲到1911年辛亥革命,但并不会告诉你,这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这就是港英教育,它只是客观,而不是说我国怎么样,不要你为任何人骄傲,典型的非国民化教育。&梁文道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起飞,伴随着港英政府加强社会治理、打击腐败等措施,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开始形成。在从前,到香港去的人称自己&潮汕人&&福建人&,在他们的骨子里,香港只是暂时的栖身地。
  当这种香港人的意识建立起来而国家意识模糊,1997年回归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看来,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心回归。
  这一点,在1997年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整个群体更为明显,他们成为典型的&97一代&。
  梁文道说,&回归之前,他们接受了完整的港英教育,最重要的是,在那些教育中,没有自己的国家认同。回归之后,他们突然有了一种明确的民族身份认同。这是一件让很多人困惑的事情。&  
&&&&& 97是一种微妙的情绪
  杨长缨的孩子一个在加拿大出生,一个在美国出生,可2008年到北京看奥运的时候,杨长缨说,两个孩子没有任何理由地为中国队加油,感情好像与生俱来一般。在他们的教育中,有意无意的,杨长缨会跟他们说起祖国是中国。
  1997年,杨长缨通过考试成为香港一名普通执业律师。15年后她的身份是全球顶尖级的瑞生国际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从事公司上市领域的法律业务。而她的亲人们有的放弃了银行高管职务,到加拿大的银行做起普通经理。
  &我的亲人中移走了4个&,杨长缨停顿了一下,笑了,&移走了4个family。&上世纪90年代初,跟随着当时的移民潮,他们去了加拿大。
  在中环交易广场一座18楼的小会议室里,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谈起当时的争论与不安,仿佛就在昨日。
  因为香港回归被提上日程,从上世纪80年代到1997年,出于对未来的迷茫和莫名的恐惧,上万计的人们选择了离开。
  &当然,他们现在都有自己的生活,过得不错。不过,如果不走,肯定会有更好的事业。&说起亲人来,杨长缨不无遗憾。
  11岁就到香港、几乎完整接受港英政府教育的施丽珊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她说自己看到奥运会能够在中国举行,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做过多年记者的冯佩乐也有一种类似的感觉。当她在不同时期走到其他国家的时候,每一次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中国越来越强大了。
  不过,更多的时候还会有一种迷茫。
  &当内地讨论校车问题的时候,香港人怎样都没有办法找到关联,讨论一部法律是不是应该修改的时候,同样如此。&梁文道将这种身份认同称之为&暧昧&的状态。
  &他们都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可他们对中国又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都觉得要爱国,却很难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那样才是命运共同体。&梁文道说。
  &你们眼中,香港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在北京大学一个香港学生的班上,强世功这样问道。
  &香港的竞争力正在慢慢丧失。&一位学生说。
  &我是中国人,可我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参与到中国之中?&另一位学生回答。
  曾借调香港中联办研究部工作的强世功意识到,回归15年,今天的问题已经不是当初的&人心回归&,而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身份认同,怎样解决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意识。
&&&&& 思考香港自己的问题
  改变还包括,由于这个特殊的节点,历史的巧合。
  1980年代末期开始,数以万计的移民流向海外,大量的高级职位空了出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97年回归之前。大批年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迅速填补了这些空缺。香港特区政府首任财政司长梁锦松正是在这个时代很快地升任花旗银行香港区行长。
  王鸣峰给《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讲坊间的笑话,&我们朋友之间在一起会说,1997年前后的医生不能看。因为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就晋升起来了。&
  这正是那个时期的特殊状况。但这种状况对于&97一代&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报馆的总编辑、银行的行长都还只有40多岁,离退休还需要20年,你让他手下的人怎么办?&梁文道认为,这并非回归带来的问题,但它客观存在,&97一代&不得不面对,他们的努力工作,却发现自己碰到了天花板。
  为了应对移民带来的人才危机。特区政府实施了人才计划,其中重要的举措就是扩招,新的大学被修建起来,数量从早先的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两所跃升到现在的8所。
  随之而来的是亚洲金融危机,失去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从前大学生的精英意识跌到谷底。
  &有段时间,我们说,在大街上扔个石头就能砸死两个大学生。&王鸣峰用一种夸张的比喻形容当时的困境。
  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研究组首席顾问刘兆佳也意识到这些问题。&香港的大学教育在发展,但是毕业的大学生不像过去那样毕业就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这样一来产生了很多问题,他们会感到失落。&
  不过,他认为原因不只是移民潮和大学扩招带来的影响。
  &中产阶级的人数在持续增加,伴随着整个产业转移,很多中产阶级的工作岗位不再留在香港,一些产业搬到内地或者其他国家去了,中产里面的高端职位比如专业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职位在减少。&刘兆佳认为,没有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对人才的吸引被认为是香港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之一。
  但王鸣峰却发现,&当初读书时候成绩优秀的同学不知道都去哪里了,他们都没留在香港,这本身是不是也意味着香港吸引人才的能力弱了?&
  梁文道强调的是&思考香港自己的问题&。在一场关于大陆游客到香港与台湾自由行不同选择的讨论中,有人抱怨,到香港去旅行的人只是购物,而到台湾的却包括文化交流等各种各样的形式。
  &我们自己有什么?&梁文道提出这样的问题。他认为,很多问题都跟回归和之后的政策关联起来,但没想过,这些东西都无关回归,是香港本身就存在的问题。
  刘兆佳说,香港的竞争力不错,在各类独立的评级中,都被放到很高的位置。在刘兆佳看来,1997年回归以来,最根本的目标都已经达到。这既包括维系香港人对香港前途的信心;也包括一国两制的具体实践,自由、法治、公正这些香港人最珍视的核心价值都得到维护。
  众所周知,香港的个人税及公司所得税税率较低,整体征税占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率也相对较低,商业规管精简,外资在香港的投资比较开放,基本上没有限制。
  香港是全球名列前茅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特区政府对金融服务业的监管干预程度低,而且监管制度极具透明度,司法制度则独立于政治,且十分廉洁,保障产权的能力无可置疑。
  不过,刘兆佳也坦承,&一直在研究竞争力会不会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他把香港的问题归结为两个方面,既包括土地和房屋租金太贵,不利于商业经营,也包括人才的问题,高端人才不够。
  &香港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对经济的限制越来越多,商业活动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多。政府的审批在增加,官僚主义的问题一定程度出现了,内部摩擦越来越多,影响到办事的效率。& 刘兆佳亦并不回避香港面临的问题。
  强世功则将竞争力与&97一代&的身份认同联系起来。&如果身份问题不解决,他们会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视野变得狭窄,竞争力就可能慢慢衰退。&
  而在具体的&97一代&身上,王鸣峰说自己最大的特点是反思和勤奋。不久之前,他拿到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把这次求学看成是&一种理想的实现&,希望为香港和中国的互动做一些事情。
  &以前仲裁、法律服务都在伦敦、新加坡。香港和内地为什么不可以整合起来,一块赚别人的钱?&王鸣峰这样说。
Counting the cost二战代价几何?(经济学人)
All Hell Let Loose: The World at War . By Max Hastings. HarperP 748 &30. Buy from Amazon.co.uk
《人间地狱:,战争中的世界》 作者:马克斯&哈斯丁,哈珀出版社,748页,30英镑,点击Amazon.co.uk购买。
The Second World War. By Antony Beevor. Little, B 863 $35. Weidenfeld & N &25. Buy from Amazon.com, Amazon.co.uk
《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者:安东尼&比弗,小布朗出版社,863页,35美元, Weidenfeld & Nicolson出版社,25英镑,点击 Amazon.com, Amazon.co.uk购买。
HISTORY is full of wars that were bloodier than the second world war. As a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more people were killed during the An Lushan rebellion in eighth-century China, for example, or by the Thirty Years War in 17th-century central Europe. But the sheer magnitude of the human traged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puts it in a class of its own, and its relative closeness to the present day makes claims on the collective memory that more remote horrors cannot.
纵观人类历史,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更血腥的战争比比皆是。例如,8世纪中国的安禄山叛乱或17世纪中欧的三十年战争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就比二战大。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其他战争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而且,二战发生的年代相对较近,它给人类留下的集体记忆之深,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恐怖战争无可比拟的。
The statistics of the war are almost mind-numbing. Estimates differ, but up to 70m people died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fighting between 1939 and 1945, about two-thirds of them non-combatants, making it in absolute terms the deadliest conflict ever. Nearly one in ten Germans died and 30% of their army. About 15m Chinese perished and 27m Soviets. Squeezed between two totalitarian neighbours, Poland lost 16% of its population, about half of them Jews who were part of Hitler&s final solution. On average, nearly 30,000 people were being killed every day.
有关二战的统计数据几乎让人麻木。各方估计的死亡人数有出入,但在这场年的战争中,直接死亡人数高达七千万,其中三分之二是非战斗死亡,这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绝对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二战时期,每十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死亡,德军死亡率达30%;约有一千五百万中国人和两千七百万俄国人丧命。夹在两个极权主义国家之间的波兰人口减少了16%,其中约一半是犹太人,那是希特勒的&最终方案&要解决的部分目标。当时,每天平均有将近三万人死于非命。
Partly because it is so hard to grasp what these numbers mean, recent historians have tended to concentrate on particular theatres or aspects of the war with an emphasis on trying to describe what it was like for the human beings caught up in it. Both Antony Beevor and Max Hastings are distinguished exemplars of this approach. Mr Hastings has written books on Britain&s strategic bombing campaign, the Allied invasion of Normandy and the battles for Germany and Japan in the closing stages of the war. With several books already under his belt, Mr Beevor became known in 1998 for his epic account of the siege of Stalingrad, and went on to produce accounts of D-Day and the fall of Berlin. Now both writers have tried something different: single-volume narrative histories of the entire war. In doing so, they are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Andrew Roberts and Michael Burleigh, who made similar attempts in, respectively, 2009 and 2010.
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很难明白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所以最近的历史学家往往特别关注二战的某些战区或层面,致力于将亲身经历二战的人眼中的二战呈现给读者。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和马克斯&哈斯丁(Max Hastings)都是这方面的典范。马克斯&哈斯丁已著有多本作品,内容涉及英国的战略轰炸、盟军的诺曼底联合登陆以及战争末期德日两国的战役。安东尼&比弗同样也写了几本书。1998年,他笔下的围攻斯大林格勒令人印象深刻,他也因此著名,之后他又写了关于诺曼底登陆日及攻克柏林的书。现在两位作家已开始尝试不同的写作方式,即跟随安德卤&罗伯特(Andrew Roberts)和迈克&伯利(Michael Burleigh)的脚步:以单卷本的方式讲述整个二战史。这两位作家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尝试用单卷本写二战史。
Mr Hastings got there before Mr Beevor. &All Hell Let Loose& was published seven months ago (it is now out in paperback) to justifiably rave reviews. Mr Hastings&s technique is to mine the written record of those who took part both actively and passively. His witnesses range from the men whose decisions sent millions to their deaths to the ordinary soldiers who carried out their orders and the civilian victims who found themselves on the receiving end. Cynicism and idealism, suffering and euphoria, courage and terror, brutalisation and sentimentality&all find expression through their own testimony. From the Burma Road to the Arctic convoys, the killing fields of Kursk and the London Blitz, their voices are heard. Mr Hastings&s achievement in organising this unwieldy mass of material into a narrative that sweeps confidently over every contested corner of the globe is impressive.
马克斯&哈斯丁的动作比安东尼&比弗快。七个月前,《人间地狱》一书出版(现在出了平装本),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不论是那些积极参与还是被迫卷入二战的人,马克斯&哈斯丁都会搜集他们留下的文字资料,这是他的技巧。他的二战见证者包括下令杀死几百万人的人、执行其命令的普通士兵和默默承受苦难的平民,范围极广。犬儒主义与理想主义、苦难与愉快、勇气与恐惧、残暴不仁与多愁善感,以上种种都能在他们留下的文字里读到。从滇缅公路到北极行动、库尔斯克的杀戮战场再到伦敦的闪电战,现在世人已听到了他们的心声。马克斯&哈斯丁将这些浩如烟海的资料整理成了一部叙事体历史,几乎囊括二战时期地球上发生过战事的每一个角落,实在令人惊叹。
Less so are some of his judgments. Although delivered with verve and economy (Mr Hastings is, above all, an accomplished journalist), they are often unfair. For example, he argues that the decision by Britain and France to declare war because of the German attack on Poland was an act of cynicism because they knew they could do nothing to help the Poles. That was never in doubt, but the Allies hoped the stand against Germany&s naked aggression would persuade Hitler to step back from the brink of all-out war, a motive that was neither base nor ridiculous.
但相比之下他的一些观点则稍显逊色&&措辞简洁,充满激情(毕竟他是个出色的记者),却大多有失偏颇。例如,他认为英法两国因德国闪击波兰而向其宣战是犬儒的表现,因为两国都深知自身无法援助波兰。这点历来毋庸置疑,但当时盟军希望通过采取立场反对德国赤裸裸的侵略行为,以迫使希特勒放弃全面发动战争,这个宣战动机绝不卑劣或荒唐。
Mr Hastings&s repeated admiration for the fighting qualities of German, Japanese and Soviet soldiers compared with British and American forces is especially trying. Germany and Japan were militarised societies that glorified war and conquest, held human life to be cheap and regarded obedience to the state as the highest virtue. Russian soldiers were inured to the harsh brutalities of Soviet rule and driven on by the knowledge that they were fighting &a war of annihilation& against an implacable enemy. If they wavered, they knew they would be shot by NKVD enforcers. More than 300,000 were killed pour encourager les autres..
马克斯&哈斯丁多次表示,相较于英军和美军,自己很欣赏德、日、苏军的作战水平。这个观点特别令人讨厌。德日两国都是军事化社会,崇尚征战,视人命如草芥,认为服从国家就是最高的美德。俄罗斯士兵已习惯了严格、无情的苏联纪律,是心怀正在和无法和解的敌人&打一场&歼灭战&&的想法上战场的。他们知道,一旦退缩,自己就会被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执行委员枪杀。超过30万人死于督战官以及其他(军纪人员)之手。
The majority of the civilian soldiers of the Western democracies, by contrast, just wanted to survive and return to normal life as soon as possible. That also meant that American and British generals had to eschew the dashing aggression of their Russian and German counterparts, who could squander lives with impunity. Thanks to the bloodbath in Russia, where the Wermacht was broken and nine out of ten German soldiers who died in the war met their end, they could permit themselves to be more cautious.
相比之下,西方民主国家的民兵大都只想保住性命,尽快回归正常生活。这也意味着英美两军的将军不得不避开那些为了不受惩罚而不顾生死的好斗的俄国和德国士兵。要不是德国国防军在俄罗斯的大屠杀中被击溃,十个德国士兵中有九个牺牲,他们可能得更加谨慎。
Mr Hastings excessively admires two German field-marshals: Gerd von Rundstedt and Eric von Manstein, whereas only Bill Slim and George Patton rise above the general mediocrity of Allied field commanders. Luckily, the tactical virtuosity of the Germans and Japanese was more than matched by their strategic incompetence in declaring war against Russia and America. Less hubristic and more informed leaders would have realised that both countries had the manpower and industrial resources to prevail in a war of attrition.
马克斯&哈斯丁极为敬重两位德国陆军元帅:格特&冯&伦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和埃里克&冯&曼施坦因(Eric von Manstein),相比之下他认为盟军的将领中却只有比尔&斯里姆(Bill Slim)和乔治&巴顿(George Patton)非泛泛之辈。所幸,德日两国的战略水平远低于其战术素养,对美苏宣战在战略上筑成了大错。更谦逊、见识更为广博的将领会意识到俄美两国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打一场消耗战。
Close connections密切关联
Overall, however, Mr Hastings does an admirable job of weaving together deeply personal stories with great events and high strategy.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nother book covering essentially the same ground is necessary. The answer depends on what the reader is looking for. Mr Beevor, who is known for using the sometimes unbearably moving diaries and letters of ordinary soldiers to shed new light on old battles, is otherwise less generous than Mr Hastings in the space he gives to primary sources. He has written what is in many ways a more conventional military history. But where he is good, he is very good.
不过总体上,马克斯&哈斯丁在将人物故事、重大事件与高层决策编纂成书方面十分出色。这就让人有以下疑问:是否有必要再出另一本题材一样的书。答案取决于读者的诉求。众所周知,安东尼&比弗用了普通士兵的日记和书信(其中一些十分感人)重新诠释过往的战役,但他引用的第一手资料却比马克斯&哈斯丁少。在很多方面他的书都更像一本传统的军事史。但在他所擅长的方面,简直一流。
Mr Beevor is full of insight abou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ings&he sets out &to understand how the whole complex jigsaw fits together&. Thus the relatively little-known Battle of Khalkhin-Gol, in which Japan&s plans to grab Soviet territory from its base in Manchuria were undone in the summer of 1939 by the Red Army&s greatest and most ruthless general, Georgi Zhukov, had profound consequences. The Japanese &strike south& party prevailed over the &strike northers&, ensuring that Stalin would not have to fight a war on two fronts when the Germans launched Operation Barbarossa in 1941. Mr Beevor decries the rebarbative &Bomber& Harris&s attempt to win the war by bringing death and destruction to every major German city as a moral and strategic failure. But he also points out that by forcing the Nazis to move squadrons of Luftwaffe fighters from Russia to defend the Fatherland, Harris&s campaign allowed the Soviet air force to establish vital air supremacy.
安东尼&比弗对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很多想法&&现在他打算解读&整个复杂的二战是如何进行的&。在他眼里,比较少人知道的诺门坎战役对整个二战有着深远的影响。日军计划利用这场战役从满洲的据点夺取苏联的领土,但却在1939年夏天被苏联红军中最伟大、最无情的将军朱可夫(Georgi Zhukov)破坏了。日军的&南进派&压倒了&北进派&,确保了在1941年德国进行巴巴罗萨计划时斯大林不必同时在两条前线开战。在安东尼&比弗笔下,讨人厌的&炸弹&哈里斯试图通过轰炸所有德国主要城市以赢得战争的做法是道德上和战略上的失误。但他也指出,哈里斯的轰炸迫使纳粹将大批空中战斗机调离俄罗斯以保卫本土,让俄罗斯空军夺取了制空权。
Mr Beevor also has a surer hand than Mr Hastings in describing how the great land battles of the war unfolded. Although his judgments are less waspishly entertaining than his rival&s, they are also more measured. He is notably more generous about Britain&s contribution to defeating Hitler, which Mr Hastings at times appears to think was mainly confined to the code-breaking centre at Bletchley Park and, after defeating the Luftwaffe in 1940, providing an &unsinkable aircraft-carrier& for the build-up of American military power.
与马克斯&哈斯丁相比,安东尼&比弗对大型陆地战如何展开的描述更能令人信服。尽管他的观点没他对手的那么尖刻,但却也更有分寸。尤其是谈及英国在打败希特勒方面所作的贡献时,他更加宽容;而马克斯&哈斯丁却似乎一再认为英国的功劳不过是建立了布莱切利园的密码破译中心,以及在1940年打败纳粹空军后为美军发展空军力量提供了一艘&不会沉没的航空母舰&。
Mr Beevor is keener than Mr Hastings on detailing the horror. He is particularly vivid in describing the barbarities that became commonplace during the carnage on the Eastern front. Frozen German corpses littering the battlefield were frequently missing their legs, not because they had been blown off, but because Red Army soldiers wanted their boots and could only pull them off after the legs had been defrosted over camp fires. Outside the besieged city of Leningrad, amputated limbs were stolen from field hospitals and bodies snatched from mass graves as a source of food. Within the city, 2,000 people were arrested for cannibalism. Those most at risk were children, who were eaten by their own parents.
安东尼&比弗也比马克斯&哈斯丁花了更多笔墨详细描述二战所带来的恐惧。他对士兵暴行的描述特别生动,后来这些暴行在东部战线的大屠杀中司空见惯。冻僵的德军尸体遍布战场,其中很多没有腿,但那不是被炸掉的,而是苏联红军想要德军的靴子,但不用火烤脱不下来。在被包围的列宁格勒外,战地医院中被截下来的腿被人偷走,尸体被人争相从乱葬岗中挖出来果腹。在列宁格勒,有2000人因吃人而被捕。受害者大多是被父母吃掉的小孩。
The cruelties perpetrated by the Japanese against civilians in China (Mr Beevor sees the Sino-Japanese conflict that began with the Nanking massacre in 1937 as the true opening chapter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any of the countries unfortunate enough to come within the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were nearly as systematic as any of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the Nazis. Japanese commanders actively encouraged the dehumanisation of their troops in the belief it would make them more formidable. Prisoners were burned on huge pyres in their thousands and killing local people for meat was officially sanctioned.
日军在中国(安东尼&比弗视1937年南京大屠杀后开始的中日军事冲突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开端)以及其他不幸被他们纳入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国家对无辜平民犯下的暴行与德国纳粹的行径一样是有组织有系统的战争罪行。日军的司令积极鼓励士兵采取灭绝人性的行动,相信这样会使士兵更加勇猛。数千战俘在大柴堆上被焚致死,杀死本地人取其肉为食的行为也得到日本军方的认可。
Mr Beevor also gives more attention than Mr Hastings to the appalling acts of violence suffered by women when invading armies arrived. Again, it was the Japanese who set about mass-rape with methodical zeal.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hinese and Korean girls were press-ganged into becoming &comfort women&; 10,000 women were gang-raped after the fall of Hong Kong. But revenge-fuelled Red Army soldiers were little better. Soviet forces looting and pillaging their way through East Prussia on their way to Berlin raped around 2m women and girls.
同样,安东尼&比弗也比马克斯&哈斯丁更关注妇女在侵略军到来时所遭受的残忍对待。日军还犯下了大规模强奸妇女的罪行。成千上万的中国和韩国女孩被强征为&慰安妇&;在香港沦陷后有一万名妇女被轮奸。不过,为报仇而来的苏联红军也没好到哪去。苏联军队穿过东普鲁士前往柏林时,一路抢掠,还强奸了近两百万名妇女。
This is, however, a less satisfying book than Mr Beevor&s earlier, more focused works. There is an unevenness of quality. The author has a tremendous grasp of the things he has written about before, in particular the titanic struggl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But he is dutiful rather than exhilarating when dealing with some other passages and theatres of the war. The account of the campaign in north Africa plods, and American readers may be disappointed by his handling of the war in the Pacific. The battle of Midway, arguably the defining naval engagement between Japan and America, gets two pages. At other times, there is too much detail: a succession of generals, armies and battles come and go. Second world war anoraks and students of military history will get more of what they are looking for from Mr Beevor, but less committed readers will find Mr Hastings&s work easier to get to grips with and a better read. Is there room for both books? Absolutely.
不过这本书并不如安东尼&比弗之前的那些内容更为集中的著作,其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安东尼&比弗对他以前所写的主题钻研得十分透彻,尤其是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剧烈争斗。不过在处理一些其他章节和战区时,他采取了忠实的态度,而没有去取悦读者。他描写北非战役的笔墨十分沉重,而美国读者可能会他所写的太平洋战争感到失望。被公认为日美两国战事转捩点的中途岛战役只占了两页的篇幅,一些其他内容的细节却太多:一连串的将领、军队和战役如走马灯似地出现。二战发烧友和学军事史的学生会在安东尼&比弗的书中找到更多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没那么狂热的读者会觉得马克斯&哈斯丁的书更容易理解,读起来更舒服。能不能两本一起看?当然没问题。
穆巴拉克给埃及留下了什么政治遗产?(中国新闻周刊)
提要:穆巴拉克已处弥留之际,留在他身后的是一个分裂的埃及。很多埃及人关心的不是他的死活,而是为因穆巴拉克而遭受不幸的人伸张正义。他的支持者或许希望为他举行隆重国丧,以示尊敬一位他们认为将埃及带入繁荣的过渡性人物。
近日,统治埃及三十年,去年在抗议声中下台的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生命垂危。人们如何评价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中东强人?他的离去对于埃及意味着什么?他为埃及留下来了什么?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19日刊登史蒂文-库克的文章《&法老&的遗产》,分析穆巴拉克一生的是非功过。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当穆巴拉克处于弥留之际,他留在身后的是一个分裂的埃及。
  穆巴拉克死了,或者非常接近于死亡。据埃及国家通讯社中东社报道,在19日晚发生中风之后,这位埃及前总统被诊断为&临床死亡&&&这一声明很快被埃及军人统治集团一位成员否定,不过他也说穆巴拉克仍然状况危急。
  不管实情如何,但很多埃及人所关心的不是穆巴拉克在开罗军事医院的最后时光,而是为因穆巴拉克而遭受不幸的人伸张正义以及复仇。毫无疑问,穆巴拉克的支持者或许希望为他举行隆重的国丧,以示尊敬一位他们认为将埃及带入繁荣,甚至民主之路的过渡性人物。
  不管怎样,穆巴拉克的前任&&纳赛尔和萨达特&&都是英雄式人物。他们成就了伟业,不管是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还是与以色列进行和谈。曾几何时,穆巴拉克,虽有失误,似乎比其自身要显得高大,但是他仍然难以与他们比肩。相反,人们记住他的是肮脏的政治,残暴和标志其统治末期的镇压,以及迅速结束其统治的大规模群众示威。
  从穆巴拉克统治后期往回看,人们很难相信他日就任总统时,前途一片光明。当穆巴拉克宣誓就职之时,人们可能会将他想象成一位改革者。他举止谦恭,主动接触长期公开反抗萨达特的反对派人士,承诺合理利用埃及紧急状态法&&此法律赋予政府超出宪法的权力。穆巴拉克的另一项和解姿态是,他一就职就释放了萨达特囚禁罪犯,宣布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
  严格地说,穆巴拉克统治时期还说不上是经济停滞。穆巴拉克刚刚任职时,埃及国内生产总值大约是400亿美元;在起义前夕,埃及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到1450亿美元。在穆巴拉克掌权之初,埃及全国只有430,000条电话线;到2010年,埃及电话线条数远远超过1200万。1981年,埃及人平均寿命为57岁,而现在是70岁。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30年前埃及人的识字率不到50%;而现在埃及人的识字率为66%,尽管女性的识字率依然低得让人沮丧。到穆巴拉克统治后期,埃及私营部门一片繁荣,外国直接投资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国际商业社会也开始讨论埃及是个前景看好的&新兴市场&。
&&&&&& 然而,数据掩盖的问题要远远大于其所能反映的问题。尽管财富爆炸性增长和良性宏观经济指标看起来不错,但是普通工人和中产阶级平衡收支的能力却在下降&&越来越多的埃及人每天的生活费用只有或者不足两美元。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伴随而来的是普通大众对处于金字塔顶端人群的怒火不断增加。
  然而,这场导致穆巴拉克颜面扫地的起义,首要原因不是为经济上的不满,而是为埃及的领导者及亲近他的人所操纵并由此谋利的政治制度。穆巴拉克后期,执政的民族民主党高唱的政治改革只是一个伎俩。
  埃及国家媒体欢呼的任何一项改革,如&加强&民主建设,事实上仅仅是进一步强化执政党不可挑战的权力。对于那些反对这种荒谬事态的人士,穆巴拉克毫不隐讳地打击他们,直到他们屈服为止。不仅没有像他当初承诺的那样合理运用萨达特的紧急状态法,穆巴拉克用起来紧急状态法案如同挥舞大棒,而其1981年清空的监狱再次人满为患。
  最终,穆巴拉克&&在贬低整个埃及,自己似乎因此变得高大&&禁不住诱惑,向傲慢的似乎是绝对的权力屈服了。在这次起义一个多月前,穆巴拉克只是挥了一挥手,就打发了反对派为抗议选举舞弊要求建立&影子议会(shadow parliament)&的努力。&让他们玩玩而已,&他朝笑着说,语气像极了玛丽&安托瓦内特(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生活极端奢靡,仇视革命。有传闻说:当玛丽被推上断头台时,她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这时,玛丽说:&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本网注)。对于一位几周后被无数埃及人拥挤在总统府前,要求其下台,而他也逃离开罗的人来说,这真真可谓是讽刺。
  可悲的是,此时需要生命保障的不仅仅是穆巴拉克,埃及腐朽的国家制度和初生的民主同样需要。埃及的政治现已分裂,基础设施建设濒于绝望的边缘,经济接近崩溃,国家教育系统混乱不堪,公共卫生体系不复存在。如果说还有什么遗产的话,这就是穆巴拉克的遗产&&他所亲爱的祖国的内脏被切除殆尽。埃及没有&出卖&穆巴拉克,尽管报道称他刚进监狱时是这样告诉狱卒的。相反,是他&&穆巴拉克出卖了埃及,贬低了埃及的国家尊严,让整个国家跪伏在自己脚下。
Cold comfort 北极解锁财富,却是毫无作用的安慰
&FLOATING MOUNTAIN of grey and white ice, castellated and crevassed like an Alpine ridge, the iceberg is vast: the size of two aircraft carriers, maybe more. Scale is hard to judge in the Arctic because of its ubiquitous icy-white backdrops.一座漂浮着的灰白冰山,城堡般的外形布满了裂隙,好似阿尔卑斯山的山脊。这座冰山极其庞大,相当于两艘航空母舰的大小,也许更多;北极到处都充斥着一片纯白,要丈量其尺寸可不是件易事。
Yet much the biggest part of the iceberg&perhaps nine times the size of the visible part&is submerged and invisible. As it drags along the bottom of the Jakobshavn Fjord, this mass of ice could cause earth tremors. Were it to flip over, pressed by sea ice from behind, it might cause a tsunami.然而这座冰山的绝大部分淹没在水下不可见,其大小也许是水上部分的九倍之多。如此大体积的冰山若从雅各布港冰川峡湾底部拖曳而过,可能造成地颤;如果它在身后海冰的逼迫下翻了个身,就有可能引发海啸。
The Arctic will retain its power to amaze for a long time. Yet it is now changing beyond the usual regional and annual variations in sea-ice formation, glacier melt and so forth. The Arctic is clearly melting. Its floating ice cap is shrinking and thinning and its glaciers are retreating.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maybe much sooner, there will be frequent Arctic summers with almost no sea ice at all.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极依旧会保持它的惊艳。但如今其海冰形成、冰川融化等速度早已超出此地区的年变化量。很明显,北极正在融化。漂浮的冰帽萎缩变小,冰川融化消失。到本世纪末,或更早的时候,北极的夏天海中也许再不会出现一丝冰块的痕迹。
In the balance前途未卜Why does this matter? For millennia man has been changing the landscape, hacking and burning forests and ploughing up grasslands. This is how societies have evolved and prospered. Why should the melting Arctic, a product of man-made global warming, be any different?这有什么要紧呢?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改造自然,砍伐树木,焚烧森林,开垦草原。这就是社会进化繁荣的道路。为什么正在融化的北极&&人为的全球变暖的产物,要有任何不同呢?
For most people living there, it is not. Many welcome the changes. They certainly know what is happening. &No one in Greenland would think of climate change as a theory: it&s observation,& says Minik Rosing, a Greenlandic scientist. Yet many would prefer their winters a bit less chilly. They are also looking forward to the rich opportunities a warmer Arctic will open up in resource development, shipping and the service industries that will flourish around them.对大多数居住在此的人们来说,的确没有任何不同,他们对这种变化表示欢迎。人们当然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一位格陵兰的科学家Minik Rosing 说:&在格陵兰,没有人会觉得气候变化是一种理论,这是明显发生在眼前的事。&然而很多人都更希望他们的冬天能少一些天寒地冻,同时他们也希冀着,一个更温暖的北极将有机会创造更多财富,如发展资源开发、海运、服务行业等等,让国家繁荣起来。
These new Arctic industries will not come about overnight and may well deliver less than their cheerleaders promise. Even as the ice recedes, the Arctic will remain extraordinarily cold, dark, remote, expensive and difficult to operate in. But Arctic oil could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global supplies&maybe as much as 10% of the total. That will be of huge benefit to Arctic economies. So those greens who have set their hopes on the eco-attuned Inuit or Scandinavians taking a stand against Arctic warming are likely to be disappointed. The best hope is that Arctic governments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region as carefully and harmoniously as they have been doing in recent years.北极的新工业不会在一夜之间出现,最终结果也可能远不如雀跃的领导们所承诺的那样好。就算冰块减少了,北极圈依旧极其寒冷、黑暗、偏远,在此发展经济既昂贵又艰难。然而北极的石油可以为世界石油供应做出显著贡献,有可能占总供应量的百分之十之多。这能为北极经济创造一笔巨大财富。因此那些将希望寄托在一向主张生态协调的因纽特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身上、设想他们会对北极变暖持反对态度的环保主义者可能会失望不已。若北极的政府能继续像这些年一直做的那样小心而和谐地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就是最好不过了。
That is no small thing. The Arctic is probably the arena where Russia interacts most usefully with the Western world. And all Arctic countries are opening their offshore areas to exploration with caution: for oil companies, the Arctic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tightly regulated regions. All this is good, but it is not the main point.这可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北极是俄罗斯与西方世界进行最有力合作的场所。所有北极地区国家都开放了他们的近海领域,谨慎地进行勘探工作;在石油公司界的眼中,北极可是世界上监管最严格的地区之一。这些都是好事,但并不是重点。
The impending enrichment of Arctic countries would not compensate for the costs of runaway Arctic warming. Arctic species, habitats and quite possibly whole ecosystems would be lost. No Arctic country&not even Russia, which has a poor history of conservation&could contemplate wreaking such environmental havoc unilaterally. Yet all are happy to profit from it. That makes the Arctic a textbook illustration of the commons-despoiling tragedy that climate change is.北极的国家即将拥有的富足将无法弥补失控的北极增温的代价。北极物种、生态栖息地,甚至很有可能是整个生态系统都将消失。北极圈的国家中没有一个&&甚至是过去一向保守的俄罗斯,能够考虑单方面制造如此严重的环境破坏。然而人们还是很高兴能从中获利。这将使得北极与气候变化一样,成为公地掠夺悲剧的典型例证。
The costs to the world are likely to be greater than those to the Arctic, however. Arctic glaciers&including the Greenland ice sheet&are melting and disintegrating faster than expected. If this were to continue over a couple of centuries, there would be a strong chance of catastrophic this alone might cost the world more than it stands to benefit from Arctic resources. As a symptom of global warming, moreover, the warming Arctic is indivisible from the manifold costs it will entail. The World Bank estimates the cost of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between 2010 and 2050 at $75 billion-100 other estimates are higher.然而,相比北极,全世界气候变暖的代价更为严重。北极冰川(包括格陵兰大冰原)融化崩解的速度超出预期,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过几个世纪,海平面极有可能升高到灾变的程度。这一点所造成的代价就远比从北极资源获利的要多。然而北极作为全球变暖的明显症候地区,根本无法从许许多多的花费中脱身而出。世界银行估计年间,每年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支出将多达750亿到1000亿美元。其他机构估价更高。
Sooner or later such arithmetic is going to force governments to get serious about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It is already clear what is required: policies to put an appropriate price on carbon emissions, through a tax or market-based system, that is sufficient to persuade polluters to develop and adopt cleaner technologies. These are already available, and so is the ingenuity needed to force down their costs and bring them to market. Indeed, it is evident in the Arctic: the technological feats that oil companies display there are inspiring.迟早,这样的计算会迫使政府不得不认真对待气候变化。需要做出的行动已然明了:出台相关政策,可通过税收途径或基于市场的体系,制定碳排放的合理价格;这足以使那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人们开发、适应更清洁的能源技术。这早已可以实现,可以减少能耗、面向市场的精巧装置也已存在。其实在北极,如今石油公司的技术成果显著,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With prompt action, the worst outcomes of a warmer Arctic can still be avoided. The shrinking ice cap may find a new equilibrium. Most of the permafrost may remain frozen. But the Arctic will nonetheless be radically changed, to the detriment of a unique polar biome. This much is already inevitable.只要迅速行动起来,北极变暖的最坏结果仍旧可以避免。不断萎缩的冰帽会找到新的平衡,永久冻结的土地也会保持冰冻。但是北极地区仍将彻底改变,独特的极地生物群系会收到伤害。这些已是无法避免的。
中国还身处“第三世界”吗?(中国新闻周刊)
提要:如今国际政治语境中,已鲜见&第三世界&这个词了。中国是坚守&第三世界&本分还是已进入&第二世界&?。事实上,世界上很少有人像中国学者和评论家那样热衷于探讨本国的&国际定位&问题,而中国很难给自己定位只因我们变得太快。
  1952年,法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在《观察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第三世界&(third world)这个概念。二战后,新国家不断出现,时代需要一个术语来描述这些与北美和欧洲旧国家有质的差异的国家。因此,&第三世界&这一概念便流传开来。
  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亚非拉国家)是第三世界。&
  时过境迁,现在的国际政治语境中,已经很少看到&第三世界&这个词了。世行前行长佐利克就曾表示,&第三世界&的概念已经过时,应被&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概念所替代。
  如今的中国还是&第三世界&吗?有人认为中国目前已经是第二世界:当前仍可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层次,美国和西方国家为第一世界,非洲和南美落后国家为第三世界,而金砖国家为第二世界。 也有人认为,中国仍需坚持是&第三世界&国家:于情于理,中国都应更审慎、更谦逊,坚守&第三世界一员&的本分,而不是迫不及待地和第三世界挥手再见。 有网友不无调侃的指出:整体实力上中国已经属于第二世界,被13亿人一除,马上回归第三世界;中国城市是第二世界,西部农村是第三世界;中国铁定是第三世界,就算到了第一也要说自己是第三世界;中国一只脚仍在第三世界,另一只脚已经跨入了第一世界。
  世界上很少有人像中国学者和评论家那样,热衷于探讨本国的&国际定位&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比其他任何大国都发生着更快速而明显的变化。事实上,用中国处在哪个世界已经难以概括出中国在国际上的准确位置。
  如果理性的分析下当下中国,下面的结论可能是比较客观的:中国是国力最雄厚的发展中国家,但在经济发达程度、科技、教育、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同美国、欧盟和日本还有很大差距;中国是利益和影响迅速向全球扩展的亚洲大国,但并未能在亚洲发挥主导作用;中国是政治体制和价值体系独特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在经历深刻变革,领土尚未完全统一,受到民族分裂主义的威胁;中国是现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受益者、参与者和改革者,同时受到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的制约。
“北极熊”归来:俄军如何再次崛起
提要:近年来,俄罗斯军队武器更新的力度和速度空前。有关俄罗斯军事动态的消息也不绝于耳:今年5月9日,俄罗斯红场阅兵式上亮相的新一代武器装备引来世界一片关注。普京在《俄罗斯报》上发表了题为《强大是俄罗斯国家的保证》的文章,承诺俄罗斯要开始&前所未有的行动&来加强军队。
  振兴俄罗斯军队,恢复俄在军事领域的雄风一直是俄罗斯人梦寐以求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曾是世界上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大国。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美国一家独大,俄罗斯军事实力一落千丈。目前,俄罗斯军队除了在核武领域有能力与美国抗衡外,在常规力量方面与当年苏军的强盛已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athrob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