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些个省的GDP县里事业单位水份大么

还有哪些省份经济数据造假?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总的来讲,那些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低于全国整体增速,而经济增速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GDP数据虚高的可能性较大,后期对前期经济数据水分进行挤压的可能性也更大。
黄志龙:还有那些省份经济数据造假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GDP数据前夕,天津、内蒙古、辽宁三省市分别大幅下调2016年GDP数据、工业增加值等关键指标,让舆论和市场分析人士颇感意外。地方政府纷纷对各自的经济数据“挤水分”,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地方政府统计数据水分到底有多大?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省市的GDP增速都高于全国GDP整体增速,进而导致全国各省市GDP总和高于全国GDP的怪状,地方政府统计核算存在泡沫也几乎是学界和市场的共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发展是硬道理”衍生出来的地方政府经济锦标赛和“唯GDP论”的政绩考核体系。
  在此,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一下地方GDP统计数据的水分到底有多大。从数据上看,2016年全国GDP增速为6.7%,低于全国整体增速的地区只有辽宁、山西和黑龙江三个省,其余28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速都高于全国整体增速(见下图),这一现状显然有悖于一般的逻辑和常识。
数据来源:WIND资讯,苏宁金融研究院整理。
  地方GDP统计泡沫具体有多大的规模?进一步的测算后发现,地方GDP统计泡沫可以2004年为分界点划分为两个阶段,但这并不能说明年地方政府GDP统计无泡沫,而是与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密切相关。直到2005年末,国家统计局垂直管理的全国31个省级调查总队才基本建成,在此之后,年,地方统计数据泡沫开始大幅攀升,2014年全国GDP为56.4万亿元,各地加总GDP则超过60万亿元,统计水分规模达4万亿元。近三年来,随着中央政绩考核体系不再强调“唯GDP论”,统计水分也有所回落,2016年已回落至3.6万亿元左右(见下图)。
数据来源:Wind资讯,苏宁金融研究院整理计算。
  地方政府“自揭伤疤”意欲何为?
  在岁末年初、地方政府领导人密集调整和国家统计局即将发布2017年全国GDP数据的时间点,内蒙古、辽宁和天津对上一年度GDP数据和工业增加值大幅下调,显得有些蹊跷。为何地方政府采取“自揭伤疤”的行为,其真实意图和大的政策背景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即将推行的全国GDP统一核算改革。日,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国家统计局对方案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此次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有三方面:一是有利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衔接;二是有利于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质量;三是有利于科学研判经济运行形势。
  改革后的核算主体,将采取“下算一级”的方案,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总值核算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负责,改革为国家统计局组织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共同参与的统一核算”。同时,“市级、县级生产总值核算改革方案由上一级统计机构参照《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研究制定。”
  从时间上看,此次改革方案将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契机,于2019年正式实施。由此可见,GDP统计核算上收至国家层面,将使得此前地方统计数据的作假掺水的问题原形毕露,地方政府与其等待被中央点名或追究责任,不如主动“挤水分”,下调虚高的经济数据。
  其次,地方政府面临刚性的政府债务负担和虚高的GDP。近年来,随着PPP项目的兴起与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推进,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压力仍在不断提升,风险不断积累。与此同时,2017年财政部“多管齐下”、“开前门、堵后门”连续下发50号文和87号文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更是明确“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2017年末财政部在年度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2018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
  由此可见,2018年对地方债务的清查只会更严、融资约束只会更强,在虚高的GDP与刚性的债务负担面前,地方政府只能压缩GDP的数据泡沫,把真实财政和债务状况展示给中央政府,向中央争取更多的转移支付,或者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分配中争取更高的额度。
  最后是新时代的政绩考核体系淡化了GDP目标考核。无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处处都在强调高质量的发展,而不是高速的增长。未来三年,防风险、精准扶贫和治理污染三大攻坚战,彰显中央政府转变政绩考核的决心。因此,在淡化GDP目标考核之后,地方政府将能够将更多地目光聚焦于三大攻坚战的推进和目标实现。
  还有哪些省份可能挤压GDP数据水分
  当前,“大大方方”披露经济数据水分的省份只有辽宁、内蒙古和天津等地区,但经济数据虚高的问题并非个案。实际上,国家审计署披露的《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显示,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个省份中10个市县(区)出现明显的虚增财政收入问题。2017年7月,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反馈结果也点名批评了内蒙古和吉林的“经济数据造假”问题。这些官方披露的信息只是冰山一角。
  从被点名的五个省份看,内蒙古已主动下调GDP和工业增加值数据,而吉林近年来GDP一直是低位增长,云南、重庆、湖南等省市GDP增速均显著高于全国增速,但财政收入增长却普遍低于全国平均增长,其中吉林省财政收入更是负增长。
  总之,那些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低于全国整体增速,而经济增速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GDP数据虚高的可能性较大,后期对前期经济数据水分进行挤压的可能性也更大。
  (本文作者介绍: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为何多省对经济数据“挤水分”?专家分析背后三大原因察时局原创 20:40关注
近日,内蒙古、天津等省份主动核减GDP、财政收入等数据引发关注。
地方为何主动“挤水分”?察时局了解到,地方财政压力日益突出是一大原因。此外,我国将于2019年实施地区生产总值(GDP)统一核算改革,促使地方主动调整。在强调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地方经济数据“挤水分”或成趋势。1辽蒙津大幅下调经济数据
截至目前,已有辽宁、内蒙古、天津三个省(区市)承认经济数据造假问题或主动核减财政经济数据。
最早“曝光”的是辽宁。在中央巡视组“回头看”之后,时任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2017年1月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问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紧接下来,今年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也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曝家丑”,指出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等数据有水分。
其后,1月11日,据媒体从天津滨海新区“两会”了解到,滨海新区2016年GDP从超万亿元下调至6654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三省的数据核减力度相当大。在对经济数据“挤水分”后,辽宁GDP增速一度出现“断崖式”下降,成为全国唯一GDP负增长的省份。内蒙古2016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核减幅度达到2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核减幅度更是达到40%。滨海新区2016年GDP核减幅度至少超过30%,而滨海新区GDP总量约占天津的一半以上。2地方财政压力突出
为何地方主动对财政经济数据“挤水分”?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范子英向察时局分析,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一是地方财政压力突出的问题。
范子英介绍,和GDP数据不同,财政收入数据关系到“真金白银”。地方财政收入数据报得越高,上缴中央的部分也越多,实际留给地方自己的就越少。因此,虚报数据会加剧地方财政压力,最严重的情况是出现财政亏空,收不抵支。
察时局关注到,此前,辽宁方面也承认过财政收入数据造假的代价。据《人民日报》报道,辽宁一个地级市市委书记介绍,在分税制体制下,财政收入虚增的税收数额也要按比例向中央和省上缴。前几年财政收入虚增空转,相当于平均每人要多交税收1000元。
不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虚报财政收入数据并不必然导致上缴给中央的部分更多,要看具体虚报的是什么数据,如果虚报的是地方的税收和非税收入数据,就不存在上缴中央的问题。
争取中央财政补贴,被视为另一个促使地方核减财政收入数据的因素。据《人民日报》报道,辽宁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指出,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对此,范子英认为,中央每年向地方下拨的财政转移支付比较固定,并不是说地方的财政收支缺口扩大了,中央就增加补贴。他进一步指出,地方核减财政收入数据的直接后果是,预算列收列支一一挂钩的预算支出,例如对企业的一些补贴可能大幅缩减,民生支出等相对受影响较小。3明年实行各省GDP统一核算
范子英认为,2019年即将实施的地区生产总值(GDP)统一核算,也是促使多省集中主动核减经济数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各省(市区)GDP由省级统计机构核算,加上“GDP至上”的政绩观驱动等因素,形成各省GDP合计远超过全国GDP的“怪现象”。在此情况下,各省GDP增速整体高于全国增速,例如,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GDP增速6.7%,而依据各省公布的数据,绝大部分省份GDP增速高于全国增速或持平,只有山西、黑龙江等低于全国增速。
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根据《方案》,各省(市区)生产总值核算由现行的省级统计机构核算,改革为国家统计局和省级统计机构共同开展的统一核算。《方案》明确于2019年实施改革。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认为,目前我国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存在一定差距,在统计实践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差距偏大,就不利于正确把握各地经济形势,不利于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还影响了政府统计公信力。他认为,GDP统一核算改革将有利于实现地区GDP汇总数据与国内GDP数据的衔接。4经济数据“挤水分”或成趋势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范子英认为,地方对经济数据“挤水分”,也是落实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行为。
据察时局梳理发现,2017年12月以来陆续召开的多省经济工作会议,均对2018年高质量发展做出部署。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更加注重提高新经济比重,更加注重降低单位GDP的能耗、物耗,更加注重提高创新驱动能力和开放发展水平。海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彻底扭转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政绩导向,下一步还将取消12个市县GDP等考核。
各地也对经济数据“挤水分”积极表态。《天津日报》日刊发评论员文章《挤干水分关键要“舍得”》发问,“要面子还是要里子?要虚高的增长,还是要挤掉水分的实打实数字?”
该文称,注了水的、虚高的,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经济数据,从面子上看,地区GDP涨了,位次排名靠前了;从里子上看,百姓的腰包没有真正鼓起来,人民福祉没有真正增加,反过来,还可能会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决策,透支发展潜力,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风险。
察时局关注到,主动曝光经济数据造假的辽宁、内蒙古,此前均被中央巡视组“回头看”查出相关问题。在强调高质量发展、弱化GDP增长目标的背景下,地方经济数据“挤水分”或成趋势。文 \ 程思炜TA的文章察时局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官场逻辑。察时局的其他文章&&&&&&&&&&&&
各省主动挤GDP水分,说明了什么
  新年以来,多个地方政府忙着对本地的GDP&挤水分&,有的是公开挤,有的是&秘密挤&。例如,1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布,核减2016年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核减幅度占原工业增加值的40%,占全区GDP比重约为16%。1月11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宣布,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2亿元核减为6654亿元,核减幅度约为33%。
  看到这样的消息,既让人觉得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在中国经济发展更看重质量和长远目标的时候,GDP适度&缩水&,反而是地方政府真实一面的展示,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虽然是&自曝家丑&,但好在让人看到了真诚。多年来,地方政府包括不少媒体乐于宣传漂亮的GDP数字,全然不顾其中的谬误和随之而来的风险。如今能陆续做到挤水分,出乎一些人的预料。
  最早爆出GDP掺水的是辽宁,其后吉林和内蒙古也曝出GDP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想做小动作,会越来越难。
  这就要谈到去年发布的《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当时,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讲到,方案实施后会&有利于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质量&,而且&通过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能够提高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能力和水平&,其结果会使地方政府的统计数据更加精准,中央也能更明确知悉地方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既然有统一管理和筹划,地方上的&小动作&就会越来越少。而且,过去一些地方官员为了通过GDP成绩为自己&邀功&,不惜大幅作假,甚至跟省里&买通关系&,而在强力反腐的举措下,这样的行为会得到遏止,而此前类似的行为也会随着反腐和廉政建设的推进而不断纠错&&直到产生GDP&瘦身&的效果。
  由此看来,地方政府给GDP&挤水分&,长远来看是大有裨益的。虽然这样的数字变化可能在短期内会给民众以失望情绪,甚至挫伤投资者的信心,但长远来看,却能起到刮骨疗伤的作用。
  一方面,它让舆论看到了地方政府开诚布公的行为,这对塑造&阳光政府&形象很有好处,承认错误比蒙蔽真相更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此番行为,也能让相关部门看到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的真实问题,再针对不足情况加以改进。
  进一步说,让GDP&瘦身&,要放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来观察。比如,未来的经济增长如何保量又保质?地方政府如何处理&不能再唯GDP论&和&要出政绩&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恐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特约评论员 黄帅)各省份GDP排名出炉数据水分终于被压缩_网易新闻
各省份GDP排名出炉数据水分终于被压缩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全国31个省份2014年经济“成绩单”近期均已出炉。各省份GDP增速较2013年普遍回落,重庆GDP增长10.9%,增速居全国第一。从经济总量看,广东省GDP达6.78万亿元,依然领跑全国;江苏以6.51万亿元紧随其后;排名第三的山东GDP达5.94万亿元。2014年广东和福建的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加上原来的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内蒙古,全国已有8个省份迈入了“人均1万美元俱乐部”。2014年31个省份的GDP总和超全国的差额首次出现锐减,意味着地方GDP之和与全国GDP差额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
本文来源:舜网-都市女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县里事业单位水份大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