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内助的短期理财收益率达到16 的方法能不能达到更高,或者说怎么让短期收入变高?

《中产教育鄙视链〡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精选一“中产阶级”在近两年的戏码不可谓不足。在这个端午小长假在即,儿童节即将随之到来本应充满欢乐的时间,中产阶级之间却以孩子的名义引发了一场“阶级内”斗争。是的,当你还在纠结阶层是否已经固化,社会是否再也不会给你“向上流动”的可能时,“阶级斗争”就这么实打实、赤裸裸地来了。事情源于成都几个小区间有关学区划分的矛盾:几个“优质楼盘”的业主联合抵制自家孩子与哪些“年收入在50万以下、没有金钱也没有权利的”“低素质楼盘”业主的孩子同校。一名“优质业主”发起了一文名为《成都小区里的阶级斗争》的倡议书。有兴趣的佳友们可自行查看原文,其实原文大意为:你们这些收入不高的业主,别管是不是硕士博士,只要没最够的钱,就没资格和我们有钱的“菁英家庭”的孩子同校。此处引用原文一句话“一分钱一分成绩,一分钱一分素质”。也有人说这篇公开信是一篇挑拨离间的“高级黑”文章。我们暂时不讨论文章的真假,只讨论这种阶级鄙视链现象背后的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业主的公开信火了之后,《香港凤凰周刊》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原创文章《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几个小时内阅读即达到100000+。文中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人们已经意识到“在一个年收入5万至过百万都被视作中产阶级的国度,即便同为中产子女,童年也是不平等的。你为孩子划定的人生蓝图,也许只是别人家孩子的起跑线。”。高收入的中产鄙视低收入的中产,高收入之间竭尽全力互相攀比,这种攀比之心甚至带给了幼小的孩子,才会出现文中“有英文名的孩子不和没有英文名的孩子交朋友”的现象,这都反映了中产在教育领域焦虑。他们担心:自己的财富和知识难以传承给孩子,孩子长大后很难超越父母所在的阶层,更担心孩子滑向下一个阶层……这种鄙视,或许只是中产奋力向上爬时焦虑心理之下的一种寻求优越感以自保的下意识行为。小佳将凤凰周刊归纳的鄙视链贴在这里,有勇气的佳友们来围观。小佳同样郑重提醒:前方高能,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中产阶级育儿五大鄙视链、看看你在第几层?(据说90%的人吓得不敢生娃或后悔生了娃)上图可以看出:中产在用这样的消费行为,来定义自己的“身份”,通过花钱的多寡,来显示和别人的“不同。甚至长相、身材、性魅力、学历、职位、消费能力,甚至还有读书量、观影量等等,皆成为攀比的内容。许多人仍能意识到,他们终于在奋力成为优雅中产后,活成了自己反感的样子。正如有中产者自嘲:“中产”不过是“中惨”。是的,更上层的阶层和真正的底层,都不会如此焦虑。虽说中产阶层之间的鄙视链现象如此严重,然而放在更大的维度去审视,他们在另一条鄙视链上都一样处于末端……让人心痛的是,中产阶级将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才是更大的悲剧。一个眼睛只会向上看的孩子,心灵也很容易会迷失。人们不应该忘记:教育这件事,客观条件固然重要,但父母的言传身教同样重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不狭隘的思考方式,以及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才是最应该给予孩子的礼物!儿童节,不做大人他们就应该有大把的时光在大自然中挥洒,在那里,相信他们可以获得任何纯物质消费都给予不了的活力与自信。5月27日,庆六一、寻找“最萌夏日小精灵”活动即将开展。精美装备我们已经备好了,参加活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个趣味横生的童年夏日吧!图片来源于网络点击阅读原文,领200元!《中产教育鄙视链〡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精选二这两天,一位上海退休老教授写的《牛蛙之殇》刷爆了朋友圈,很多80后甚至90后父母都在转发。对于一二线城市即将经历或刚经历过幼升小的父母来说,这篇文章戳中了他们心底最深的焦虑:考不上好小学 = 考不上好大学 = 找不到好工作由于阶级固化日趋明显、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高考很可能是唯一的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每所高中的升学率又不尽相同,依次往下就到了小学。为了进入好大学,孩子必须从小学开始竞争。《牛蛙之殇》部分内容截图尽管这种想法看起来狭隘而荒谬,却有存在的必然性。私立学校运作了这么多年,砸钱请好老师把升学率做上来,然后就开始挑选生源。好苗子一拨拨都进了私立,升学率自然水涨船高,形成良性循环。对《牛蛙之殇》中提到的家长们来说,要的就是一个“概率”:进入好初中、好高中和名牌大学的概率,拥有体面工作、实现阶级继承甚至阶级上升的概率。为了博得以后的高概率,家长们,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家长们,难免越来越焦虑。为什么中产阶级特别焦虑呢?家庭条件一般的工薪阶层,由于负担不起天价学区房和私立学校学费,只能选择公立学校;而金字塔顶部的超高净值家庭,大部分早就为孩子办了移民,让他们去教育资源更丰富、学校选择更多的地区(比如美国)接受教育。剩下,就是不上不下的中产们,这个群体已经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而越发庞大起来。《牛蛙之殇》中提到的中产家庭焦虑,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经济焦虑、攀比焦虑和教育焦虑。作者对自家经历的直白阐述,以及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邻里评价、对购置学区房、对公办教育质量的深深焦虑,让很多人感同身受。最令孩子他妈崩溃的是,邻居家的孩子几乎和我们一起开始“牛蛙战争”,他们家的孩子顺利进入了“四大家族”其中之一。孩子他妈当即提出找关系让孩子晚一年上学,等明年再考一次。···公办学校也得有好的学区房,好一点的房子一套都上千万!而且很多学区一年一个划法,一年一个政策,求得了一时也求不了一世!能力强的小学生可以去考民办初中,或公办初中的特色班,若不强呢,即使有对口初中的房产,也只能进入公办初中的平行班。故事最后,孩子父亲选择为孩子*移民,为几乎要吞噬自己的焦虑找到释放出口。有些人可能对此不屑一顾,但却是不少家长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内心真实写照。美国教育资源更好美国拥有3000多所高等院校,高等教育资源全球领先,世界前10的高校有7所在美国。美国教育体系对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多元化发展的培养,创造了不计其数的人才与精英。美国高校申请固然需要SAT成绩,但同时也看中孩子的整体素质,包括:1.是否具有坚毅的品质,比如能长时间坚持同一件事;2.是否有团队精神,比如参与团队体育项目;3.是否有社会责任感,比如经常参与公益活动;4.是否有高度的文化包容,比如对不同文化抱有开放的心态。的评判标准,为成绩平平的孩子提供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此外,美国教育的优势还体现在:1.避开“一考定终身”在美国,考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学校,择优选校。学生和学校是双向选择。2.顶级的国际教育标准配套设施、师资水平、教育支出、教学等级甚至教育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及重视程度上,美国都无疑是世界第一位的。3.灵活有效的学分制美国的大学本科均是四年,实行学分制。大学期间学生自由选课,提前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制度上更为宽松。4.自由开放的专业选择美国高校提倡通识教育,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换专业,转换学分方面更自由。学生可以在大学前两年广泛涉猎各领域课程,在积累学分的同时,培养学术兴趣,到第三年再确定专业。5.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美国有很多世界顶尖公司,职业发展空间广阔。当然,除了在美国就业,学生也可以回国就业或者创业。接受过美国顶尖教育的人才,往往拥有更宽广的视野,自身发展也就拥有了更多可能性。总体来说,美国教育体制向不同层次学习能力和经济条件的人开放,在确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又能充分发挥不同受众的特点。至于使“牛蛙外公”一家倍感焦虑的基础教育,旅美作家万维纲在书里介绍:美国教育是有明显阶层区分的,也与他们的社区房价有关,各阶层的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普通工人阶级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流程,死记硬背,强调课本的权威性。比如一个历史时期的知识,把老师抄在黑板上的内容记下来就可以了,就是考试内容。中产阶级的教育:强调一些创造性和独立性。作业常常是写文章、做演讲,历史课上学到某古代文明,学生们要以其中的人物事件为题拍电影。统治阶层的教育:学生们学习的不是遵守规则,而是如何制定规则。比如学习古希腊历史,不是让学生表演历史人物,而是问学生:你认为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犯了什么错误?雅典公民又犯了什么错误?四五年级的学生就已经在讨论如何阻止、工人罢工是否正确的问题了。也就是说,美国的基础教育是明码标价,中产阶级可以买自己负担得起的学区房,用以保证孩子接受到相应教育。换句话说,学区房换来的是完全免费、质量较高的公立教育资源,也换来了相同阶层孩子的交友环境。遗憾的是,优质的美国公立学校只招收本国学生,并不向留学生开放。所以《牛蛙之殇》中的父亲做出移民决定,似乎也合情合理了。那么,拥有美国绿卡对孩子教育来说,还有什么优势?1.学费拿到移民身份后,孩子可以免费接受优质公立教育,同时也就具备了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和合法工作的资格,可以享受本地学生的各种福利、医疗保障。2.读顶级名校入读美国顶级名校竞争惨烈:以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为例,每年录取的中国本科留学生屈指可数。美国名校90%以上的名额都留给了本国公民(包括永久居民),也就是说,如果移民美国拥有了永久居民身份,孩子便可以享受与美国本土学生一样的平等竞争机会,从而使名校录取率大幅跃升。3.在美国实习就业留学生们想要合法在美国工作,必须通过抽签获得H-1B工作签证。今年中国留学生抽中比例只有9.7%。 很多公司出于人事布局考量,不愿意录取国际学生。即使获得了工作签证,留学生们还要面临同工不同酬、不敢换工作等诸多挑战。若已经取得美国绿卡,留学生毕业后可以不受身份和工作签证限制,优先享受世界500强企业、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实习、工作机会,自由择业,并获得与当地人同等的薪资福利。那么美国移民具体怎么操作呢?对普通人来说,最可行的是EB-5:50在满后会全额返还,真正的成本大约为;根据移民局规定,年满14周岁即能单独*,家长可先为子女独自办绿卡,有需要再由子女替父母申请绿卡前往美国团聚。外联出国美国项目部刘佳妮总监透露,外联在售EB-5项目中,受到最多留学家庭关注和欢迎的是巴肯石油项目。因为巴肯石油,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个既得到移民局I-924和I-526双批准,又符合偏远项目优先获得EB-5签证资格的项目,可以为申请者免去漫长排期,帮助留学生及时解决美国就学和就业的身份问题。巴肯石油被很多留学家庭视为EB-5改革前抓住免排期机会的超优项目。“牛蛙”一文何以在网络上扎心不断?也许正如作者所言:所谓的家学,就是让下一代,比我们更能接近真实的自己。我们所积累的所有财富与资源,并不是要全部交给他,而是让他比我们能更快的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虚掷时光与人生。多一个身份,多一个选择。也许这才是我们能给孩子更好的礼物。《中产教育鄙视链〡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精选三xitouwang中国的实践者官网网址:www.xitouwang.com热线:400-788-956601三起刷屏级事件中国有两类人最喜欢中产群体,一类是房地产商,因为中产是购房的主力,另一类是媒体人,因为中产本身就意味着话题和热点。开年以来,至少有三起引起全民热议的刷屏级事件,皆与中产相关:1)2月份,深圳一中年男子遭某大型电信企业辞退,尽管手握两套房,但因失业后无法负担高达两万多的房贷,立刻陷入财务危机。该男子的遭遇立刻引发全民关于中产财务危机的热议。2)4月初,一则《此处故意留白》的H5作品在全国刷屏,作品以素描的独特方式,动人呈现了一条为加班所累的“广告狗”。加班是中产的家常便饭,从广告人到医生再到程序员,无不产生共鸣。截图来源:《此处故意留白》截图来源:《此处故意留白》3)第三个刷屏事件,发生在四月底,教育培训机构学而思培优在广州发起集赞换送券活动,当晚,广州家长的朋友圈集体沦陷。有家长感叹:“整个朋友圈瞬间都被某培训机构集体刷屏,才知道原来身边好多朋友都加入了这个组织,觉得我家似乎特别不努力一样”。而就在去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调查报道《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引发全民声讨。该培训机构每节课收费在两百元以上,为此掏钱的,80后中产家长是主力。中产群体的这三起刷屏事件,其实都与一个关键词有关——焦虑。他们为悬在头上的财务危机焦虑,为没完没了的加班焦虑,为下一代的教育焦虑。2016年7月,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在专题报道中称,“中国中产是世界上最焦虑的一群人”。无独有偶,近日智联发布的《2017年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显示,有1/3的新锐中产经常感到焦虑,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得抑郁症,而经常焦虑或偶尔焦虑的人群比例更高达95%。焦虑,已经成为中国中产的集体表情。02三条生死跑道焦虑,是因为当下的状态不符合本身的期望,当现实距离期望值日益遥远,人的焦虑感也会水涨船高。对中产来说,正是逼仄的现实和岁月静好的想象形成的巨大张力,让他们焦虑感倍生。其实,中产想要的生活很简单:一份高收入工作,一间宽敞的大房子,一家人其乐融融,还有一辆车子和一条温顺的宠物狗。总之,是既有钱又有闲,当然,他们的下一代也能在阶层竞争中保持领先,继续过着有钱又有闲的生活。但是,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在“财务、时间、教育”这三大跑道上,中国中产正经历“落后即淘汰”的残酷赛跑,他们三线作战、疲于奔命,在焦虑中苦苦等待曙光。1. “财富跑道”我们把中产的第一条跑道称为“财富跑道”。在货币大幅贬值的阴影下,中产的财富保卫战,某种程度就是与通货膨胀的正面战。常年徘徊在2%上下的CPI只不过是障眼法,它无法说明真实的货币贬值率。所以有人才在网上吐槽:反映物价的CPI每年只涨两三个点,我的工资每年能涨百分之十几、二十,但为何感觉越来越买不起房?事实上,我们应该看货币贬值率。过去25年货币发行量增长了61倍,年均增长19.41%,减去真实的财富增长,也就是GDP年均增长率9.87%,最后得到一个数据:约10%。也就是说,货币每年至少以10%的速度贬值。这意味着,100万现金即使存银行有3个点的收益,一年仍贬值7万,八九年后缩水差不多一半。财富的缩水程度,远超一般人想像。尤其是过去一年,一二线城市房价疯涨,动辄20%以上的涨幅,让中产意识到,若照此趋势,不出四五年,手中货币在楼市的购买力打了对折,这是极为可怕的贬值速度。货币贬值,堪称是中产的心头大患。《2017年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验证了这一点:在新锐中产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通货膨胀问题高居榜首,其次是食品安全和房产限购。调查结果还显示,工资占中产群体收入的93%。一面是近乎失控的房价,另一面是艰难爬行的工资涨幅(平均每年有10%的工资涨幅已相当可观),可以说,这是一场有失公平的赛跑:“通货膨胀”借助房价的洪荒之力狂飙突进,而依赖工资的中产只能如蜗牛般爬行。任何一个跑道上的人都会感到焦虑。去年3月,女博士于聪的自述《我所亲历的北京抢房潮》一时风传,作者在九天内看了六套房子,见证了抢房潮里的众生相,“房子一天涨五十万、三天涨80万”现实也让这位见多识广的博士感到震惊。于聪这样感慨:一直以来,我同样相信,努力工作才是人生最大的切入点,可是,当我看见只比我大5岁的年轻人,因为早买了几年房子,就已经积累到了很多小企业几年的业绩。5年后,人与人财富和生活质量的最大差距,竟然不是因为工作努力的结果,而是房子!谁在历史的洪潮中及时出手,谁就坐享其成。和很多搞科研的人聊房子,大家一致认为,这么努力的工作,依然是在生活线上挣扎,而如果一旦抓住了某个机会买到合适的房子,胜过奋斗几十年!真是找不到努力为国家奉献的动力!当房子给年轻人造成这么大的浮躁心理时,我不知该如何评价。女博士于聪个体的焦虑和惊惶,其实是整个中产群体在这场“财富赛跑”中的情绪写照。从全球范围看,通货膨胀问题也困扰着国外的中产群体。以美国中产为例,1985年美国中产平均年收入上涨到2013年5.,增长280%,但若加入通货膨胀因素,1985年中产平均年收入达到4.8万美元,也就是说,过去三十年美国中产的收入基本上没太大变化。通货膨胀,困扰着全球的中产。而中国中产的特殊性在于,房子作为他们的刚需,其价格涨幅十几甚至数十倍于其他消费品,这在其他国家是罕见的,中国中产在泡沫浮泛的“财富跑道”上,力不从心的焦虑感也更为强烈。2.“时间跑道”我们把第二条跑道称为“时间跑道”。加班,俨然成为新锐中产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缺少看电影的时间、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缺少读书健身的时间,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没完没了的加班。这是一场时间争夺战。能不能晋身为“有闲阶层”,这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目前来看,达到这一目标显然很难。《2017年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发现,加班现象普遍存在于中产群体中,在从年薪5万到年薪500万,不加班的人群比例都不超过50%,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中产视加班为常规。尽管报告显示,有超过9成的中产渴望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甚至有4成人认为生活更重要,但显然,在加班挤压下,生活不可避免要遭到挤占。今年1月,一张国内IT企业加班排行榜流传甚广,华为员工平均工作日加班3.96个小时,腾讯和阿里巴巴不遑多让,达到3.92和3.89小时。身处如日中天的互联网行业和知名企业,并没有让中产告别加班,相反,这可能意味着工作和生活的失衡加剧。来源: 2016年IT公司加班排行关于加班,有过一个经典段子:某年小米年会上,主持人宣布进入圆梦环节,由军抽取抽奖箱中员工写的心愿,读出来并承诺兑现,结果雷军连抽三次都抽中“希望明年不加班”的纸条,雷军沉默地看着员工,场面尴尬不已,直到主持人宣布本环节结束才缓解尴尬局面。段子真假姑且不论,中产的加班之痛却是明明白白写在纸条上了。对中产群体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无非两个,财富和时间。实现财务自由,很大程度也是为了解放自己的时间。只是现阶段,在这条“时间跑道”上,中产群体很难改变被动姿态。为了保住岗位,他们需要加班;为了加薪,他们需要加班。《2017年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揭示了一个悖论:薪酬越高的人加班越少,因此,为了从加班的中产变成“有闲”的中产,他们只能继续拼命加班,以图提高自己的薪酬和职位,从而最终告别加班。这是中产的无奈,也是中产的希望。在“时间跑道”上成为赢家,这是一条漫长的征途。3. “教育跑道”中产所在的第三条跑道,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跑道”。如果非要挑出一个问题,中产对其关心程度超过通货膨胀,那只可能有一个答案,就是子女的教育。去年7月的一则新闻报道称,一位80后上海妈妈为即将上一年级的孩子列了个学期清单,暑假活动加课外学习的开销达到32万元。除了各种学习用品和夏令营外,共计20个课外兴趣班。在南京,一所私立学校的幼升小面试中,5086名孩子竞争216个名额,录取比例破23:1。该学校如此受欢迎,得益于该校为出国留学而订制的教育方案。在这条竞争惨烈的“教育跑道”上,中产家长们卯足了劲,给下一代提前输送弹药。他们知道,这场赛跑的真正对手,与其说是其他孩子,不如说是加速度的阶层固化。毕竟与社会上层相比,他们的孩子输不起。如果无法向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跃迁,那么至少要保住中产阶级身份,这是底线,万万不能掉入底层。正是这种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让中产家长不敢掉以轻心,不惜血本投入。《2017年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显示,占据中产日常开销的前三名分别是还贷、购物和子女教育。也就说,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中产的荷包主要贡献给孩子。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新锐中产在子女教育上更舍得投入。47%的新锐中产(10-50万年薪)把子女教育排名前三的主要支出,而收入为100-500万的高收入群体占比为36%。这种差异耐人寻味,它说明在阶层固化的趋势下,新锐中产对下一代教育有更强的紧迫感,他们本能般冀望教育让下一代保住自有阶层甚至实现阶层跃升。社会学家布迪厄说过,文凭只是“一个日渐疲软的通货”。但是,面对经济资本和社会权力,中国中产阶级的孩子除了拼高考和出国留学,并没有太多选择。事实上,同样在“教育跑道”上,美国中产的家长同样心累。曾任百事可乐和大通银行副总裁的著名企业家纽鲍尔曾告诫:“除非去上大学,否则你不会走上生活的上升曲线;今天在美国,教育是成功的关键。”“名校效应”在美国可能比中国更显著。《大西洋月刊》的调查显示,即便是排名第25名次级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收入还是比哈佛、耶鲁的毕业生少了差不多40%。名校是阶层流动的跳板。为了让下一代上名校,美国的中产家长也是绞尽脑汁。位于华盛顿市区西北的第三选区是联邦政府高层主管人员的聚集地,都是工资不菲的典型中产,可是,他们仍然将60%的可支配收入都花在子女的私立学校了。纽约的高档私人家教每小时学费是,半天辅导费用超过大多数工薪人士半月的薪水。即便如此,美国的中产家长依然乐意买单。“这只是一个漫长过程的起点,家境优越然而急不可待的父母企图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增加他们子女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其他名牌大学的机会。”美国社会学者卡拉贝尔对美国中产的解读,也适用于中国中产。03时代的变奏财富跑道、时间跑道和教育跑道,这三条跑道构成了焦虑的中产群体的生存基本面。三条跑道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环环相扣,存在两种循环的可能。最理想的结果是正面循环,财务自由、时间自由以及下一代的教育自由三者同时得到解放;而最糟糕的结果,则是形成负面循环,薪资上不去,房子买不起,整天忙于加班,无暇思考更长远的问题,面对高昂的学区房价格无可奈何。负面循环,也就是穷忙族的典型困境: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现在最让中产群体焦虑的,就是陷入这个负面循环。会不会陷入这个陷阱,很大程度上由“财富跑道”上的表现来决定。但货币超发和房价暴涨导致的通货膨胀,犹如一股洪荒之力,普通中产根本无力抵御。中产群体之所以会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感到吃力,根本上,是因为自身的财富积累速度和技能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高速变奏。这个时代同时发生的三大变奏,无论在财务上还是心理上,都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1. 从工资时代到食利时代经济增长放缓伴随货币的持续大规模超发,后果必然是财富大爆炸,食利阶层大量涌现,但工薪一族日益艰辛。十几年前,普通白领在北上广深辛苦打拼,仍有很大机会买一套房,但如今,这渐渐变成一种奢望。从稳扎稳打的工资时代,到资本大鳄主导的食利时代,中产要在“财富跑道”上完成超越,需要更多的代价和运气。2. 从阶层流动时代到固化时代《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作者、法国经济学家马斯·皮凯蒂发现,在人类的财富分配史上,资本和劳动分化的强劲趋势一直未曾真正减弱过,除了战争爆发时期,大国的不平等程度都在稳步增长,且愈来愈快。皮凯蒂也专门研究了中国,据他的观察,最近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显然更倾向于收入排在前10%的人群。一个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阶层固化社会加速形成。阶层流动的大门正在收窄。为了让下一代握有向上流动的船票,在“教育跑道”上不惜重金投入,几乎中产成了唯一的希望。3. 从半自动时代到智能时代社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结果,必然是人力越来越廉价,而手中拥有资本、技术和创意这三宝的人,竞争优势会越来越大。对普通中产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及时进行技能和观念升级,职业生涯或有新突破,但若囿于老旧的知识结构,重复低附加值工作,结果不是被淘汰,就必然会沦为“时间跑道”上的失败者。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所开始的那次高级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中,很多中产阶级失去了原来的白领工作,从制造业、业、传媒业、房地产业等高薪工作转向零售、餐饮、旅游等低薪蓝领工作。他们不仅薪水减少,离“有闲阶层”也更遥远了。类似的悲剧,很有可能在今天的中国中产身上重演。这就是中产群体无法逃避的时代的三重变奏。此种趋势的演化,使得阶层分化的加剧,在时代洪流中,中产群体所处位置颇为尴尬,不上不下,冲上去有心无力,掉下来又心有不甘,因此,在惶恐和焦虑中维持现状,寻求机会。04最后的胜利者:押注未来的人虽然我们在中产的脸上看到的满是忧虑,不过,在内心深处,他们仍然保留着乐观主义的底色。《2017年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中,有接近2/3的人认为,“自己已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在追求个人更高层次的发展。”这种自我认知,包含着对个体命运及社会演进的乐观。焦虑下的进取心态,其实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虽然北上深房价节节攀升,但真正的人才还是能找到立足之地;虽然阶层流动的大门在缩小,但一张名牌大学的文凭依然不失为有效的敲门砖;虽然职场竞争让人苦不堪言,但新产业的勃兴却也提供了许多可能性。时代大趋势固然无法扭转,个体的突围仍不乏闪展腾挪的空间。这个时候,还在跑道上的人,需要的不是蛮干硬干,而是要转换思路,改变打法,从投资外物转向投资自身,把更多钱用于个人的培训学习,花更多时间用于技能和业务的钻研,找到并提升自我的价值。没有比人本身更具潜力的。在这场中产和时代的遭遇战中,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押注未来的人。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喜投网,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喜投网(www.xitouwang.com)是一家金融生态系统公司,围绕大众消费领域,提供、新媒体、社区和互联网。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高达12%;通过本微信订阅号注册送10000体验金,邀请好友注册赠送.1%投资收入;注册请点击阅读原文。《中产教育鄙视链〡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精选四前几天刚结局的《我的前半生》,让很多小伙伴对剧中充当小三的凌琳恨之入骨。尤其是当她给自己的儿子冷佳清报了4万5一次去美国的豪华夏令营,而给老公前妻的儿子平儿报名8000元的国内普通夏令营,这种区别对待,让观众看的是咬牙切齿。去美国的夏令营真的有那么贵吗?4万5一期,是国内夏令营价格的5倍多。其实,这绝对不是电视剧夸张,事实上,现在像这样的巨额游学夏令营,正是许多中产阶级家庭所十分热衷的,尤其是正值暑期,各大教育机构纷纷推出了游学类的产品。“游学”,顾名思义就是旅游+学习。而各种广告里,也将出国游学的好处一一列举: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涵养,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于是许多家长趋之若鹜,纷纷花大价钱将孩子送出国门。2017年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报名出国游学人数已经是三年前的2倍。与此同时,游学项目日渐丰富,价格水涨船高。一家旅游网站发布的《在线海外游学市场消费分析2017》显示,在海外游学市场中,人均花费2万至3万元的客户占比近半。价高者,4周海外游学价格达到8万元。可是随着市场的慢慢扩大,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有游学归来的学生反映,游学“只游不学”,游玩成分居多,在很多景点或项目上只是走马观花。这样的游学已经变味,不仅对学习提高没有多少帮助,更不会启发孩子对未来的规划,难以达到游学的真正目的,甚至一些游学机构藏着许多安全隐患。游学,也逐渐变成了各色组织敛财牟取暴利的手段。游学利益链从监管主体看,海外游学组织主要由工商和旅游部门负责,教育部门几乎没有介入。因而,目前海外游学操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机构组织,一种是学校组织。学校自主组织的夏令营一般可以直接海外学校取得联系,继而进行互访形式的海外游学活动。但实际上,市面上的大多数海外游学都是由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或者留学中介组织操办捞金,部分学校、老师也在其中扮演着有偿招生的角色。首先,一些大型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具备举办出国夏令营的资质,但事实上这些正规机构的游学夏令营与旅游团的性质无异。游学机构通常会寻找有意向在国外市场打知名度的学校洽谈项目。一旦确定,项目内容一般包括学习、游玩加购物。其中,学习占40%,游玩占30%,购物占20%,其他内容占10%,“行程是游学公司在国内就制定好的,学生在国外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之外,许多中介组织会以留学咨询、培训等名义注册公司,在其注册的业务范围内,并没有经营“出境夏令营”的资质。他们便会将游学团转手交给具备出境旅游资质的旅行社。而旅行社也会给培训机构一定回扣。每招募到一个国际夏令营的学员和客户,1000元以上的返点是行内的普遍“规矩”。除了教育培训机构,许多旅行社都会推出暑期游学夏令营的活动,这些夏令营与海外旅游线路无异,只是加上了几个学校的参观项目,费用却成倍上涨。游学的骗钱套路事实上,无论是教育培训机构还是旅行社,他们的海外游学产品从品相上看基本都与海外旅游产品无异,只游不学,这明显“违规”。教育部曾在2014年制定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指南明确,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1/2。不仅如此,游学费用却比相同路线的旅游费用高出很多。据相关人士透露:“市场上常见的14天美国游学团,价格在3.5万元左右,其利润基本有元。之前没有价格战的时候,这样的产品会卖到4万到4.5万元之间,毛利最高能到40%。”1. 海外学校参观上课坑。海外游学的名校参观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参观学校,而这样的参观在许多大学是免费的,不仅免费,学校官网申请之后,还会有志愿者前来讲解,当然也是免费。与此同时,由于许多海外高校公共资源可以租借,游学机构便会邀请一些非大学教师讲授一些通识课程。斯坦福大学官网的校园游览介绍,注明是免费许多游学机构所谓的“80%国际学生同行”,“海外名校深度交流”也都是房地产广告一般的虚幻。当女儿到英国后,所经历的跟旅行社的承诺完全不一样了,非但没有安排入住广告中说的国际学校,所谓的国际学生更是子虚乌有,上课就是找了一间华人开办的学校,请几个外国人来陪孩子们聊聊天2. 机票住宿坑。机票向来是出国游的大头,也是游学机构坑钱的重要途径。一些培训机构按正常的机票价格成本报给学生或家长,但预订时却都是转机的经济航班,再加上提前预订或旅行社切割舱位的因素,一张来回机票就能赚取上千元的差价。以美国暑期游学团为例,机票报价一般是一万五左右,事实上,非高峰期的机票价格最多仅为8400元,旅行社从机票中可获得的利润高达50%。而在住宿费上,游学机构也能大赚一笔。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会直接与大学对接,对大学来说,暑假空出来的宿舍有人租赁自然乐见其成。2016年到多伦多大学的游学团费用,其中住宿一项高达4周,但该校学生住校费用约为,条件最好的宿舍由于暑期居住学生较少,更是降价到每月。中介在每个参加短期游学的孩子身上赚取了至少上万元住宿费而一些没有资质的留学、培训机构在国外找到的合作方资质、服务差别也非常大尤其是一些华裔或华人成立的小公司,尽可能将住宿、交通、学习、旅游等成本压到最低,以便赚取更大的利润。除此之外,游学十天,三天在路上,四天在购物的吐槽数不胜计。公益还是生意许多游学机构除了组织旅游还会组织大学生去海外实习。但这种实习要很多钱不说,其实含金量很低,诸如去泰国保护大象,去斯里兰卡打扫垃圾这种。这些内容听着很吸引人,其实又是一种坑人的方式。不仅需要自己花钱,志愿服务的内容也仅占很小一部分,其他更多的时间都是在玩。与之类似的,就是海外大学生志愿实习、国际义工。一些打着公益、NGO名义的机构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通过塑造精英幻象,以公益之名,行生意之实。比如前几年非常火爆的埃塞克社团,此前曾引起诸多非议而在不少高校遭到抵制。AIESEC是法语“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的缩写,它主要的工作是向内或者向外输送海外志愿者和成员。“体验充实的青春”,“找到人生更多可能”的字眼听起来吸引人,可在很多爆料帖中,见到的更多是非议。虽然将自身定位为“非营利组织”,“AIESEC大陆区总会”实际上是一家名为“北京埃森克人力资源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商业公司,主要资金来源为企业赞助费以及成员缴纳的项目参与费用。这笔费用由AIESEC分会通过私人账户汇集,并按照一定比例转向AIESEC总会的私人账户。这也是为什么AIESEC会被质疑偷税漏税,利用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达到盈利目的的主要原因。消费升级的金钱游戏海外游学图什么?总的来讲,有三类:一是考察院校,为以后出国留学做准备;二是学习语言,通过与当地人的接触感受异域文化;三是各种夏冬令营,例如“拜访国际名校”等特色项目。但事实上,这些在游学中基本都无法实现。而大学生希望通过海外公益实践增加阅历,提升自我的设想也可能是梦。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加入了暑期游学大军。据2017年4月国内某留学教育机构发布的《国际游学蓝皮书》显示,中小学生游学意愿最高。某旅游网站监测数据显示,游学市场中,初中生占比达49%,高中生占比达24%,小学生占比11%,学龄前儿童占比为6%,大学生出游人次占比仅为3%。在这种趋之若鹜的“游学”项目下,除了塑造精英幻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微乎其微。作为一种服务项目的游学,也嵌入到中产消费升级鄙视链中。在此前的那一篇令人哗然的《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中,有家长提到女儿幼儿园新学期开学,老师请小朋友讲一讲假期去过那些好玩的地方,“半个班的小朋友假期都至少出境旅游了一次。”台港澳最为普遍,去过日、韩、东南亚国家的也不少,难以相信有些4、5岁的小朋友已经去欧美国家进行了游学式的旅游。尽管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尚没有攀比心态,但孩子晚上回家和父母讲起其他小朋友丰富的经历时,“必然有些家长的心里会不是滋味,难免奋起追赶,攀比之风就此掀起。”和其他一切金钱燥热症一样,“游学热”也成为一种时代燥热的表征。在“见识更大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造梦话语面前,金钱获得了宗教般的纯洁性,天价“游学”也见怪不怪。而没有掌握财富的人也被这种狂热所感染,各类短期义工应运而生。当躺在草坪上,认为来到了名校,却没有发觉名校不仅仅需要近二十年的寒窗苦读,与父母的阶层地位及持续地经济供养也息息相关。平台中国互联网汽车7天—180天8.8%-14.4%年化收益理财APP(长按二维码识别下载)钱内助︱与未来更近!www.qianneizhu.com点击“阅读原文”,邀请好友一起来赚钱!《中产教育鄙视链〡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精选五喜投网xitouwang中国普惠金融的实践者官网网址:www.xitouwang.com理财热线:400-788-9566去年中新网曾经算过一笔账,在上海用平均工资买房,不吃不喝要71年时间。社科院的数据表明,2014年,30岁以下青年没有私人房产的比例为8.2%,但这一数字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翻了一倍多,达16.6%。而能够买起房的人,又陷入了“换不起房”的焦虑,换第二套房的人,大多数都是贷款,将下半生牢牢地拴到了房子上,数据显示,接近1/3的中产阶级感受到强烈的“/购房费用”压力。中产阶级产生焦虑,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心理的生活品质,以致于手里握着钱也不敢花,依旧走着买房置地,储蓄光荣的老路。穷得只剩房的中产,即将遭受一场财富洗牌在中国,有两个规律颠覆着人的常识。一个叫房子是用来炒的不是用来住的,第二个叫做股票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股市的减持新规,监管堵漏,让董监高管的资金在A股“住”了下来。想跑,没以前那么容易。与此同时,楼市的股票化趋势还在加速。一二线楼市限交易,地方楼市去库存,这就是中国楼市版本的“”,用三四线楼市的“股”来置换库存背后银行的高债务风险,从而解救了银行和一部分开发商。但是,现在购房者买到手里的房子,居住价值已经越来越小,房子基本就等于一张用水泥钢筋做的。未来是亏是赚,还是未知之数。一,家家都有房?这竟然是真的!散户妄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把房价做高,这个难度比散户共同做高股价更加不靠谱。房价和股价,二者的某些规律已经合流。特别是分析楼市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看城市、地段这些基本面,更要看整体资金量和交易量价比等等因素。这已经很类似于过去的股市分析。全民都买房,彻底让楼市变得股市化,这都是自己作出来的事情,怪不得别人。既然是股市化的楼市,本质上这就是一个不同楼盘之间的置换问题。老百姓真正想问的问题不是现在该不该买房,而是该如何置换自己手中的房产。有一个研究报告说,中国家庭住房自有率高达93.5%,意思就是说平均三到五口人的家庭,共同拥有至少一套房的产权,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人当中占比已经高达九成多。这数据,说实话,我真信。但这并不说明中国人人有房住真幸福。家家有房的格局,恰恰才是房市股市化的前提,也是中国中产阶层焦虑的根源。譬如在一个小县城,一家子有一套以上的房产,这其实不难。在这些地方的购房成本也就区区几十万,一大家子凑这点钱,还是比较容易的。况且不少人购房还是早在十年前,那个时候,小城市的房价,更为便宜。我们举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南通为例,在08年奥运会期间,南通房价平均仅仅为5043元,当时上海房价为14000元左右。而到今年5月,南通二手房屋均价为13411元,10年时间上涨了约1.7倍多。然而,这期间上海的平均房价,已经从08年的不足一万五上涨到现在的均价54908元,上涨了2.9倍。这说明啥问题呢?这说明在一线城市的周围,小城市房价的上涨赶不上大城市。小城市涨了1.7倍,一线城市就给你涨2.9倍,两者差距越拉越大。一个小城市的业主,假如想通过置换自己在小城市拥有的住房,来换取一套大城市同等面积的住房,这是从理论到实际都是无法成立的事情。人们高喊买不起房,本质上是换不起房的意思。谁家里没有一两套房子呢?问题是这些房子能值几个钱。二,房地产是中产们最好的货币但是,在小城市住的人能不能安于现状,不往大城市跑,不进行房地产的置换呢?似乎不太可能。我们用数据来说明。根据某的统计,中国城市间的人口迁徙呈现着大城市迁入人口不断增多,小城市人口不断外流的状态,并且,一线城市对于其周边地区的人口吸附能力,非常强大,犹如黑洞一般,吸干了周边城市的青壮劳动力。据最新的统计:上海、北京等地的人口净流入分别达到981万和822万人,深圳也达到782万人口净流入。此外,东莞和天津的人口流入也分别达到630万和520万。单算这些城市的净流入人口,其实已几乎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总人口了。以全国来看,有10个城市的净流入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上,人口流集中于一线和重点二线城市,从“沙漠”向“绿洲”挤压。这些外来人口会想尽办法在当地购房,从外地人变成本地人。为达此目的,他们就必然要卖掉自己在原户籍所在地的多套房产,以便凑足现金购房。这个事实说明两个趋势。首先,人口流失的小城市缺乏购房的实际刚需,因此其楼市的底部支撑力量是非常弱的;第二,由于小城市的人渴望迁入一线城市并且置产,那么抛售小城市房产势必会成为趋势。并且,由于城市间房价涨幅的巨大差距,使得小城市的置业者不得不以量换价,抛售多套房产,来置换大城市中的一套房产。这意味着越是小的地方,二手楼市待售的现房越多,交易周期就会更长,价格也将长期保持低迷。你也许会问,为何这些迁入大城市的人不直接用现金在一线城市买房,而要先抛售自己在家乡的房产呢?这是因为,中国大部分人的失衡,不动产比例过高。据某学术机构统计,中国家庭的资产构成中,超过80%以上为(主要为房地产)。这无疑是一种高风险的资配结构,它直接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普通人持有的纸币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当你想要使用大笔资金的时候,你最可依赖的货币其实不是纸币,而是不动产。如果你发现自己属于这种情况,那么你就是今天所谓的“穷得只剩房的中产”。手里最具有购买力的货币,其实不是纸币,而是持有的房地产。现在,你应该知道为何小城市的人进入大城市生活越来越困难了。这其实就是房产货币化的结果。不同城市之间,由于经济发展速率不同,以及人口流向的不同,造成了各地房产的价值增幅不同。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增值最快,二线三线增值较慢,四线以下不但不增值,反而可能贬值。房产作为一种“货币”,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币值变化,造成了各地区人们财富的差距。三,城市的金融资本量决定着房价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未来还将会持续增大。中国各地区有产阶层的财富总量,将随之经历一场大洗牌。这场财富的洗牌,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城市格局,会在未来日益分化。城市的差序格局,将直接反映在房地产价格上。而居民持有实际总房价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消费能力和财富总量。换个说法,也就是所谓的社会阶层。哪些城市的资金量充足,可以说哪些城市的房价打底的基础就越厚实。笼统而言,我们知道广义货币量由存贷款创造。如果我们来看中国各城市的金融机构存贷款量,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不同城市的大小。这些资金池,便是支持该地区房价的最重要因素。通过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一线城市是中国资金量最充足、资金池最大的城市,也就是说,北上深的楼市“弹药库”最足。数据显示,北京市辖区的年末金融机构存在2015年,已达到122284亿元,据预测在年将上涨到156401亿元和175222亿元。同样的数据,上海在2015年达到103760亿元,而在2018年也将预计上涨到153131亿元。深圳的存贷款余额数据比较值得注意,在2015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仅为
57778亿元,而到2018年,预计会上涨到101344亿元,涨幅接近一倍,是三个主要一线城市里最高的。从中也可得知,目前意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圳,其资金池成长的速度,在一线城市中是最快的。未来深圳楼市往上的反弹力度,或许也是一线城市中最高的。而如果从金融机构数量分布来看,一线城市也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仅仅以北京来看,此地集中各类金融机构1700余家,资产规模高达8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比重超过40%。又如另一个金融中心上海,2年前的数据,在沪的金融机构数量已经超过2100家,集中分布于城市的CBD地带。深圳的天量资金也是集中于以前海为主的CBD地带,超过12万亿。相反,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北京周围的一些小城市,例如廊坊,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2016年仅为5655亿元,仅相当于临近的首都资金量的零头不到。这也就说明,像是廊坊这种严重缺钱的地区,房价之所以涨得那么高,根本不是城市本身发展的原因,而完全是由于北京楼市的溢出效应。换言之,廊坊是北京高房价和楼市调控政策的产物。这种类型的就是目前典型的高房价泡沫城市。把这个规律推广到另几个大城市群,只要一线城市的调控政策有变,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这些大城市周边的地方。四,换房是中产避免被财富洗牌的方法观察不同城市资金总量的变化,会发现也存在着和人口净流向类似的趋势。那就是资金量大的城市,增量和增幅比例都很大,资金量原本小的城市,其增量和增幅比都较小。也就是说,虽然全国各个城市的房价和资金总量都在上升,但由于升幅比例差别很大,造成未来实际房价会越拉越远。我们不妨这样来思考以下几个要素的关系:如果房屋是货币,那么金融机构的资金量,就相当于货币发行储备金。房价这种货币的实际价值,就取决于这种货币的储备金是否充足,成色是否上佳。也就是说,通过资金总量和人口流向两大指标,我们可以从长线判断未来房价这种货币的“汇率”。储备金越充足,金融资本雄厚的城市,房屋这种“货币”的就大。具体而言:一线城市以及其相关联的周边城市,房产显然会是一种良币,在重点城市当中,金融机构分布集中的区域,则又是为高房价筑起了一道护城河。而那些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流失(或者说增幅缓慢)的中小城市,其房产在未来将会沦为一种劣币。各个城市具体的数据,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列出,大家可以自己通过一些数据库和研究单位出的报告来各取所需。哪些地方的房产必须抛售,哪些地方值得购入,全都蕴含于以上几种数据要素当中。目前,中国大城市的楼市急冻,同时在小城市大举去库存。这个举措,相当于是在一场麻将牌局的中段洗牌、砌牌。此时,各个城市都在暗自较劲,暗中布局。诸多决定财富流向的因素中,净流入人口和资金总量是最大的两个筹码。当这个经济的麻将牌局完成洗牌后,楼市的价格又会迎来一轮波动,依靠房产而活的中产,其财富格局也将在遭受一场大变动。在此之前,未雨绸缪,把手中的劣币换成有升值预期的良币,是中产避免自己的财富被釜底抽薪的方法。掏不出钱的“百万富翁”:四成财富被房产套牢,中产阶级有钱也不敢花但是,又有一个疑问困扰着中产阶级:“只有一项工资收入月入3万的白领”和“在北京上海有四套房的扫地阿姨”谁是中产阶级?网友抛出的这个话题,让沉寂多日的中产阶级讨论再次浮出水面。你是中产阶级吗?成为中产阶级意味着什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个人财富也在飞速积累。瑞信的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6年,每个中国成年人的财富从5670美元上升到22864美元,17年翻了4倍多(如下图所示)。中国成年人个人财富变化图(单位:美元)(来源:瑞信全球财富报告2016)一般而言,个人财富的积累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单从经济增速的角度讲,中国可谓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是国民财富能够实现累积的基础。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热议“中产阶级”,也是因为手里确实比以前有钱了。试想在吃不饱肚子的时代,谁还有心思去讨论“中产阶级”?我们比以前富了,是讨论这个话题的前提。但是,我们富裕的程度还不够。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一些还令人啼笑皆非。早在2010年,专业造榜停不下来的《福布斯》认为,“生活在城里,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拥有大学学位,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年收入在1万到6万美元”,满足这四个条件,就是中国的中产阶级。然后它推论中国有3亿以上的中产阶级,超过了美国总人口。但殊不知当年中国光农村贫困人口就有2688万,直到现在,全面脱贫依然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如果要按这个标准套用“中产阶级”,“月入3万的北京上海白领”可能就要哭晕在厕所了。显然,中产阶级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概念。因为它受制于个人财富类型、收支和国家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尤其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相连。五、掏不出钱的“百万富翁”:四成个人财富被房产套牢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消费升级的意义日益凸显。但是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产阶级,真的还有富余的消费能力吗?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个人财富规模达126万亿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令人咋舌的是,这些财富中的40%都投向了房地产。按这个比例计算,一个月入1万的人,其中就有4000块套在房产上。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五年前,中国居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还不到10%(如下图所示)。居住消费所占比重(来源:《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李欣佩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年鉴整理)要实现消费升级,就要引导中产阶级向高端产业的消费转型。而消费的条件之一,就是手里有现钱。但现阶段,中产阶级正在逐渐增加对固定资产的配置。2016年,中国中产阶级的超过了金融资产,成为中产阶级个人财富的最大来源(如下表所示)。中国中产阶级个人财富如何配置(来源:瑞信全球财富报告 制表:网易研究局)按上图的比例,我们来算算“月入3万的小白领”,最终能够用在“消费升级”上的花费有多少:如果是税后3万元,除去投在固定资产里的钱之后,小白领实际手里握有的现钱只有15600元,而这笔钱还需要偿还9%的债务,还完债之后只剩下14196元。上海5月的平均房价约为5万元,月入3万的小白领大概率上只能付得起首付,假如首付4成,分30年还清,月均需要还款10445元(忽略上海房市政策中对上限的规定计算),这样小白领剩下的钱只有3751元。假设上海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2300元能够满足小白领生活的的最低需求,最后小白领剩下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只有1451元。也就是说,月入3万的小白领,最后可能用在“消费升级”上的花费只有不到1500元,再加上消费升级主要与文化、娱乐、IT、旅游等产业有关,剩下不到1500元的小白领很有可能选择放弃消费这些花费较多但需求弹性较大的项目。层层过滤下来,小白领虽然名义上已经是中产阶级,但最终对“消费升级”基本没起到作用。这不是孤本。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房价上涨,中国的百万富翁也遍地开花,但是买房者大多是,也就意味着购买者从买房的那刻起,就背上了“房奴”的包袱,后续还要支付大量的钱。虽然了,但是实际握在手里的钱却减少了。这也造成了我们看到的很多报告,给人的一种假象:中国人很有钱。但实际上,获得“百万富翁”的名号容易,真正能拿出100万现金的中产阶级却不是很多。六、怪象:收入渐增却无人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瑞信2015年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中产人数为全球之冠,高达1.09亿人。但社科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对中产身份的认同度并没有《报告》中的数字那么高,2014年时,即便是年入30万的劳动者,也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不是中产阶级。而年入4.2万元的劳动者,对中产身份的认同则更低,只有31%。4.2万元是当年城镇个人收入的平均值,也就是说,即便是年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人,认同自己是中产阶级的比例也只有三成左右(如下图所示)。不同年收入群体中的中产身份认同比例(横坐标单位:元)(来源: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15年度中国社会状况调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明明经济在发展,劳动者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符合中产阶级定义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认同自己是中产阶级的人却没有显著增加。原本应该是较为富裕的中国中产阶级,却伴随着持续的焦虑。去年中新网曾经算过一笔账,在上海用平均工资买房,不吃不喝要71年时间。社科院的数据表明,2014年,30岁以下青年没有私人房产的比例为8.2%,但这一数字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翻了一倍多,达16.6%。而能够买起房的人,又陷入了“换不起房”的焦虑,换第二套房的人,大多数都是按揭贷款,将下半生牢牢地拴到了房子上,数据显示,接近1/3的中产阶级感受到强烈的“房贷月供/购房费用”压力。这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质有关。一方面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激发了劳动者对生活品质和物质欲的追求;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还无法满足劳动者的诉求,从而使中产阶级产生焦虑,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心理预期的生活品质,以致于手里握着钱也不敢花,依旧走着买房置地,储蓄光荣的老路。社科院的研究印证了这一观点:从数据上看,80%的中产阶级子女教育支出占总收入比例低于20%,医疗则更低,只有10%,也就是说,医疗和教育对中产家庭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实际调查结果却与数据大相径庭。超过3/4的中产阶级感受到了子女教育支出的负担,其中超过三成的人甚至认为“非常有负担”。 换句话说,即便中产手里有了些钱,医疗教育等资源的短缺仍是不争的事实,仍然会导致“看病难”、“上学难”。而这些社会问题,才是中产阶级焦虑更主要的原因。社科院2015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还显示,34.9%的中产阶级称“生活负担很重压力很大”,超过六成的中产阶级认为“社会保障水平太低,起不到保障作用。”所以,在笔者看来,在目前的环境下,中产阶级与其说是一个经济概念,不如说是一个心理概念。中产阶级这个名词背后的心理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有四套房的扫地阿姨”即便辞职不干,劳动收入为0,但凭借房租,依然可以过上有保障的生活,但“月入3万的白领”似乎很难有这样“任性辞职”的底气,因为他的财务并不自由。附图:2016全球个人财富分配图 (来源:瑞信)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是或不是中产阶级对他们的意义并不大,能否拥有“底气”,才是每个劳动者更看重的东西。中产阶级更像一道心理防线和一道安全感的屏障,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剧烈的社会生活方式变革,节节升高的房价和紧缺的医疗教育等资源加剧了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相比于确认一个人是否是中产阶级,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显得更为重要。来源:骥观天下(jiguantx)孙骁骥、网易研究局(hccyjj163)杨泽宇声明:本文观点不代表喜投网,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喜投网(www.xitouwang.com)是一家金融生态系统公司,围绕大众消费领域,提供资产管理、新媒体、论坛社区和互联网综合。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预期高达12%;通过本微信订阅号注册送10000体验金,邀请好友注册赠送180000理财+0.1%投资收入;注册请点击阅读原文。《中产教育鄙视链〡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精选六  近年来,与“新中产”如影随形的高频词是“焦虑”,而当“新中产”与“教育”叠加在一起时,这份焦虑味儿则更浓。  孩子已取代房子,成为新中产家庭的最大负担。   年入60万竟撑不起孩子的教育?!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最少20万!”  9月开学伊始,王静说道。她是一位新中产妈妈,年入60万的外企女高管。  “养孩子最大的开销是教育,在教育经费面前,其他吃喝拉撒费用都可以忽略不计。”坐在台下的王静感到心惊胆战。  她边听边盘算,自己的女儿刚上某国际小学一年级,如果走国际教育,支出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王静内心焦虑,但别无选择。  其实,这只是新中产家庭的一个缩影。  汇丰银行2017年公布的《教育的价值:登高望远》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支出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中国香港的平均教育支出高达132161美元,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中国大陆42892美元位列第五。  为了让孩子赢在“抢跑”线,新中产父母不惜做出个人牺牲,负担起孩子的学费、课外补习、兴趣班、游学费,还得为孩子将来出国做准备。调查报告中74%的中国家长准备为孩子的成功而减少休假、放弃个人爱好等。  
放弃自我,年入60万,就能撑起孩子的教育吗?  也许你现在年入60万可以撑得起。但教育是至少需要15年的攻坚战,你能保证连续15年这些年都有稳定收入供养孩子吗?且15年支撑下来的仅仅是高中毕业而已,出国留学还没开始呢。  也许你会说:“私立学校当然贵了,公立免费或许能省点钱!”但你不可忽视公立的入场券是学区房以及数不尽的辅导班。  为什么中产父母拼尽全力也要给孩子创造最优质的教育环境?其实他们只是希望孩子可以少一些搏杀,不至于活得像自己一样辛苦。  正如龙应台对儿子的希冀:“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此外,父母表面是为教育而焦虑,实际上是在为阶层固化和阶级下滑焦虑,大部分孩子长大后很难超越自己父母所在的阶层,因为在涉及权力和利益的交换中,中产上升通道极其狭窄,但下滑的通道始终是敞开的。  巩固现有阶层地位,只能靠教育。新中产家庭别无选择。  
“教育焦虑”的底色――财富焦虑  新中产二代教育焦虑的背后,是财富焦虑在作祟。  一方面,新中产没有富裕到可以自由配置优质资源,但他们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和富裕阶层并没有区别。同时对于自身财富也有很大不确定性及安全感缺失。  为了孩子不活在教育鄙视链上,不会阶级下滑而努力挣钱。他们不敢为了情怀辞职,不敢做一些,怕市场不稳定孩子教育经费缩水。  汇丰银行的《教育的价值:登高望远》报告中,55%的家长使用一般储蓄、投资为子女提供额外的教育费用。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传统理财跑不赢通胀,股市动荡不安,房子涨幅变慢,野蛮致富时代落幕。  新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到底月入多少才能填满?如何让教育经费增值,成了最大的问题。  
专业化投资时代 成为专家不如选择专家  这部分新中产深谙重要性却怕风险、不专业而无从下手,对于中自身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根据《吴晓波频道2017新中产报告》的数据,在新中产能力自我评估上,平均分仅为5.3分(满分10分),95.6%的人认为自己需要补充或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  对此,回归到这件事儿,很多行业的研究专家也纷纷发声:“投资关键不是投什么,而是跟着谁来投!”  专业机构的投资主要是专业工具、专业思维、专业组合,其实非常期待可靠的、安全的、专业的机构为他们解决焦虑,而不想靠自己。  新中产家庭整天围绕着子女教育忙得不可开交,本身已压缩用于个人职业技能提升的时间,如果再加上钻研投资这一项,恐怕难以负荷。  这个时代,投资者需要理财的专业主义。  
薛掌柜服务 开启教育焦虑“减压阀”  专业化投资时代下,既要专业省心同时兼具中长期稳健收益,成为新中产家庭最大的投资诉求。对此,旨在为盲目的投资者提供专业基金组合服务的薛掌柜,近来受到新中产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打动他们的,首先是薛掌柜的专家全程打理。薛掌柜于2007年在中国开创了基金组合服务,薛掌柜专家团队通过对宏观经济周期的判断,选出,再通过定性定量筛选,从4000余只基金中精选4-6只。同时全程由专家进行策略优化,策略优化。即便你不懂基金,看不懂行情图,薛掌柜也能帮你进行,真正做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投资者留出更多时间专注子女教育。  基金组合服务追求的中长期稳健收益则是另一吸睛点。薛掌柜通过十年实战研究和升级迭代,平均年化达到11.3%,而同期上证指数、分别为1.34%、4.82%。  (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表现,)  此外,薛掌柜第五代基金组合服务的“不达超额收益,不收任何服务费”的模式也值得称道。薛掌柜会先测试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匹配最合适的基金组合服务类型――保守型、稳健型及积极型,对应的服务费起征点分别是7%、8%、9%,只有当实际收益超出服务费起征点,薛掌柜才从超额收益部分收取20%作为服务费,实现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这也大大打消家长担心因投资不稳定而孩子教育经费缩水的顾虑。  新中产的“教育焦虑”或许是阶层固化过程中别无选择的产物,而在诡谲多变的时代,新中产家长能做的是把钱交给专业人士和机构打理,通过让自己和孩子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舒心淡然。同时,也更希望市场上能多一些像薛掌柜这样的专业服务品牌,同心同力,帮助3亿新中产破解财富焦虑,给予自己和家庭更多消费上的自由。
写在最后:给大家推荐一家3年理财老平台立即理财拿红包→(年化收益10%)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于安全110:http://www.p2b110.com/news/244854.html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百度贴吧QQ好友window._bd_share_config={"common":{"bdSnsKey":{},"bdText":"我在【网贷安全110】看到这篇经典的文章,有趣-有料-有内涵!你们看看觉得如何?","bdMini":"2","bdMiniList":false,"bdPic":"http://www.p2b110.com/","bdStyle":"1","bdSize":"16"},"share":{"bdSize":16},"image":{"viewList":["qzone","tsina","tqq","weixin","tieba","sqq"],"viewText":"分享到:","viewSize":"24"},"selectShare":{"bdContainerClass":null,"bdSelectMiniList":["qzone","tsina","tqq","weixin","tieba","sqq"]}};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js/share.js?v=.js?cdnversion='+~(-new Date()/36e5)];《中产教育鄙视链〡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精选七现代教育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把孩子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到了中产阶级,“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最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才能让这个孩子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来等待社会的挑选。而最顶层的精英教育,学校说白了,那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最终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一、底层应试教育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标,教育的使命,对各个社会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还是拿美国来说。美国社会底层接受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娃够着一个饭碗,说白了,把娃变成一个有用的社会工具就可以了。它不是在培养一个人才,只是在打造一个工具。在美国教育界那个可歌可泣的例子,是一个完全正面的典型,叫KIPP。它是一种针对贫民区孩子的公立学校,KIPP什么意思呢,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学校办得特别好。刚进来的那些底层的孩子,进来的时候水准,比其他中产家孩子的学校要低两个年级,可是经KIPP一培训之后,马上就追上了其他中产的孩子。诀窍很简单:就是跟中国一样,做应试教育。你可别觉得美国的学校都是什么素质教育,不是,对底层来说,应试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因为至少可以让他够上一个饭碗。可这种KIPP的学校的核心就是考上大学。你看应试教育,那两个基本点是,叫WORK HARD,BE NICE就是努力学习,好好做人。它的基本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这些底层的孩子,尤其是那些黑人,或者拉丁族裔的孩子跟他们原来的社区切割干净。原来跟街区的小混混一起玩,一起吸毒。现在就天天在学校呆着;别人早上八九点钟上学,下午三点放学,KIPP的娃早上七点半上学,下午五点钟放学,然后大量的家庭作业,做完作业累趴了直接睡觉,根本没时间跟街区那些小混混玩了。这个学校里面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奖励系统。刚进这个学校,对不起,你没有桌椅,全部坐在底下上课;要是有好的表现,例如测验成绩好,赏一课桌椅。而且非常讲究纪律,一个小朋友做了小动作、走了神,老师马上停下来,说:“来,我们全体帮助他一下,看怎么改掉你的坏毛病!”。奖励也很直接,表现特别好,低年级学生给几只铅笔,或者直接发现金;更高级的还有例如允许你中午吃饭的时候带上耳机听音乐……一直管到吃饭,包括上厕所,怎么用哪个卫生纸,用多少,这都是有规定的,接近军事化管理。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所以你看,我们中国的那个什么毛坦厂中学,大家都说他是高考集中营,你到美国去上KIPP你才知道什么叫集中营。因为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让底层的孩子能够克服自己的那些习性,然后进入一个大学的门槛,他们的一生的命运才能被改变。所以虽然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正好是一个反面的信息,那就是底层的教育,最好的只是这样了,跟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的那些学校是一模一样的,没有素质教育!那素质教育是在哪儿展开的呢,是在中产阶级的学校。二、中产素质教育这样学校培养孩子,更多的体育特长、更多的才艺,你得唱歌跳舞、画画,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组织人群的能力、还有探索问题的能力。比如说这样的学校要上历史课,老师往往就布置一个作业,我们全班小朋友会不会就这段历史事实,拍一个电影,有人专门写本子,有人专门拍画面,最后弄得非常好。你看,这就是中国中产阶级最羡慕的,美式素质教育了。但是注意,这样的素质教育仍然不是培养顶级精英的,他培养的是一个中产阶级人格,啥意思,用万维刚的话说,这叫培养工艺品。请注意,工艺品和艺术品是不一样的,艺术品每一个东西都不一样,可是工艺品一个档次的,是一样的,因为它的价值取决于材质。我们谈工艺品的时候总会说,这是黄金打造的,这个是花梨木雕刻的中产阶级的教育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就是给自己的娃披金戴银,来创造更多的才智,让他变得更加的优秀,这样他将来到社会上之后才能被挑选,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叫中产阶级的教育,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素质教育。三、顶层精英教育那美国顶级精英的教育是什么样呢,这种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学校来承担的。他的核心使命不是让娃“变得更好”,因为“变得更好”是为了被人挑选的,他们那个阶层是“挑选别人”的人。他们为什么要懂怎么做PPT?根本不需要!所以这不重要。▲ Sidwell FriendsMiddle School真正顶级精英教育核心只有一条,就是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这样的学校往往也不讲究什么纪律,为什么?他们的观念是:你是你的船的主人,开快开慢你自己决定;我们要教你的就是:学会怎样决策你的快慢。在这样的学校,你要上历史课,老师就不会布置拍什么电影了,那都是中产阶级娃的事,老师往往会引导这样的讨论。比如说在博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伯利克里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而雅典公民有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这样的讨论可能有持续一天,这种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让孩子学会怎样选择和改变世界,这才是顶级精英的教育。▲Phillips AcademyAndover四、三种教育总结你也许听出来了,现代教育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底层人民其实家庭也不用过度的介入了,只要你找到像KIPP这样的超级学校(衡水中学那种考试工厂?),它就有本事把你的孩子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已经非常棒了。但是到了中产阶级,“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最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才能让这个孩子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来等待社会的挑选。而最顶层的精英教育,学校说白了,那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最终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五、中国教育会重复这种未来吗?三种教育本质上就是这么来的为了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基本需要而生,中国同理。但是,中国和欧美的区别在于: 1)教育资源更稀缺 2)社会竞争更高、基本保障更低。结果就是大量城市家庭要兼顾“应试”和“素质”,家庭在时间和金钱投入巨大,家长钱包和孩子时间都“苦哈哈”的根源就在于这里。所以,父母在教育上应该有取舍。不能全部兼顾,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实力,就不会跟风胡来。没存好娃留学学费的,就不要欢呼减负了。个人认为,对中国的大多数人,时代还没迈入到享福偷懒的阶段。引用罗胖的话:今天的中国,社会分层还没有最终形成,教育分层还远着呢,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而超越自己的阶层。提升认知,成为英雄!其实人家啊,就是用很委婉的话,叫你,娃爸和娃都滚去干活学习,别磨磨唧唧的。来源:经管之家论坛您的每一次点赞都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专注于服务金融新媒体、财经探索、政策解读及传播行业真相,讨论金融行业需求痛点项目对接,合作共赢按住二维码识别关注你是爱学习 金融人士?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更多资讯!《中产教育鄙视链〡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精选八整整几年,“焦虑”是中产的标签。似乎,要是不焦虑都不配叫中产,有句话说得好:“韭菜这种植物,不割,它们会涨成焦虑的中产阶级。”所谓中产,不过是人到中年、有点资产的普通人罢了。焦虑的人都有同样的原因——钱不够。这个结论简洁有力,无可反驳。1全民焦虑以前只知道现在中产阶级很“丧”,没想到“丧”的比例那么高——超7成的受访者处于中度“财富焦虑”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全民焦虑了,34分是中度焦虑的起点,而国民财富焦虑均值为43.71,其中78%的人处于中度焦虑状态。虽然不会对生活工作造成太大影响,可紧张、不安还是很能感受到的。最焦虑的时候,应该是还贷日以及孩子择校时。人到了中产,日常开支已经不足为虑了,支出压力从涓涓细流的日常支出到宛如黄河决口的大头了——房子、孩子、“病号子”。2高收入+男博士+女硕士=人生赢家?钱买不来幸福。但根据报告,钱,买不来幸福,却能让你没那么焦虑。报告就指出,收入越高,焦虑感就越低。如果收入能覆盖掉开支还有结余,就不会那么焦虑。马云曾说,“一个月有两三万、三四万块钱,有个小房子、有个车、有个好家庭,没有比这个更幸福了,那是幸福生活。”从报告来看,100万以上的人群焦虑感是最低,其次是50-100万,也就是说,收入感随着收入的提高降低。焦虑感最高的是10万以下的,这一收入的,刚踏入职场的还好,如果是人到中年,焦虑感倍增。马云还补充说:“(年收入)超过一两千万,麻烦就来了”、“超过一两个亿的时候,麻烦就大了”。这话当时被很多人斥责为装X,但事实可能确实是如马云所说的,因为支出在100万以上的人焦虑也很高。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老板不是那么好当的。要缓解焦虑感,还要好好学习。因为报告表明:男性,学历越高,焦虑感越低。女性也是随着学历越高,焦虑感越低,但到女博士这里,画风突变,焦虑感一下子拉升到高位。女博士可能是高学历最焦虑的群体了。从图中可以设想,最不焦虑的家庭,大概是:男博士+女硕士。现在,整个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企业招工注重学历,就连时,也看重创业者的技术背景,整个社会的“”,也逐渐向高学历倾斜。● 80年代,卖个茶叶蛋可能比造导弹的挣得多;● 90年代,南下打工可能比当干部挣得多;● 00年代,胆子大可能比什么都挣得多;● 现在,高薪高成长的岗位一般要求都是高学历,就连创业英雄也是高学历的。3前半生赚钱养儿,下半生赚钱养老高学历家庭的孩子再笨也笨不到哪去!孩子聪明,在读书时候,会让家长少操多少心,孩子读书不用担心,家长的焦虑感起码少10分!如果孩子书读得不好,就更会倒逼父母加入惨烈的学区房竞赛。不但要抢购10万+/每平米的学区房,还要给孩子攒下兴趣班、留学的费用等等。总价算下来,可能接近千万。能不焦虑吗?中产阶级大多都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他们会倾向于将自己成功的道路在子女身上复制。阶层这东西,上升难,但下滑就很容易。特别是进城的一代。父母如果没有全额的医保,那么,得准备一笔不小的备用金,以备不时之需。生老病死,人生难免,怕就怕,父母养育自己,自己却不能让其安度晚年,甚至病重之际,无能为力……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负担最重的一代:4个老人,两个中年人,一个孩子(现在可以二娃)。如果是城市居民,上一代有房产,还可以打算“以房养老”,而“城一代”,前半生就需要拼命赚钱了。4卖房去二三线?大城市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就有人说要不要卖掉一线城市的房子,转战二三线城市?本来以为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房价变态高的城市的人们最焦虑,没想到的是,在财富焦虑值上,反而是二线城市的人群焦虑感最高!基本上这些年活跃的二三线城市都入列,第一名居然是天津!第二名杭州,第三名重庆。这些城市的房价在这两年都大幅上涨。但从收入来看,天津、重庆显然还不令人满意。房子毕竟是人生最大的一件“投资品”,一线城市动辄200-300万的首付,二三线城市房价翻番迅猛上涨。中产都知道通货膨胀、M2与房价的关系,每次房价变动都撞击着中产的心灵。一则房产税传闻,让有房的人有些许恐慌,让无房的人重燃希望。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连年上涨,买好了的在等逐步置换,;没买的也基本告别了北京房市,被迫“租购同权”得了。但就算是天之骄子北京籍有房人群同样焦虑,孩子快读初中的时候,也面临着抉择——是让孩子读昂贵的国际学校准备出国呢?还是把房子卖掉回老家置业呢?从报告调查来看,年收入100万以下的家庭,首先考虑的是孩子的教育;年收入数百万的,无论是读国际学校还是直接送出国,都不是难事。北京2016年新生儿是28万,比2015年多10万,其中3成是二胎。也就是说未来,如果北京的学校不扩招,子女尤其是非京籍子女读书的难度会很难很难。目前,二三线城市虽然在用各种办法来吸引人才,但职场机会毕竟没那么多。这样看,杭州、广州、武汉三座城市,从房价、工作机会和子女教育来看是最均衡的,也似乎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总之,人生并没有捷径,无论是大城市的蜗居还是子女的教育,还是父母的养老,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除了在职场上拼搏,还要,才能让财富这艘小船,不在通胀洪水下倾覆。精彩回顾:◆妻子瞒着丈夫疯狂网购140万,刷爆17张卡,丈夫打算卖房还债◆现在的100万,10年后相当于多少钱?◆ 交满15年社保,退休后活到77岁就能拿到.....◆工资的差距在哪里?图文来自大猫财经,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投资需谨慎。编辑:小佳长按关注佳兆业金服点击阅读原文,注册领200元红包!《中产教育鄙视链〡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精选九整整几年,“焦虑”是中产的标签。似乎,要是不焦虑都不配叫中产,有句话说得好:“韭菜这种植物,不割,它们会涨成焦虑的中产阶级。”所谓中产,不过是人到中年、有点资产的普通人罢了。焦虑的人都有同样的原因——钱不够。这个结论简洁有力,无可反驳。01全民焦虑以前只知道现在中产阶级很“丧”,没想到“丧”的比例那么高——超7成的受访者处于中度“财富焦虑”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全民焦虑了,34分是中度焦虑的起点,而国民财富焦虑均值为43.71,其中78%的人处于中度焦虑状态。虽然不会对生活工作造成太大影响,可紧张、不安还是很能感受到的。最焦虑的时候,应该是还贷日以及孩子择校时。人到了中产,日常开支已经不足为虑了,支出压力从涓涓细流的日常支出到宛如黄河决口的大头了——房子、孩子、“病号子”。02高收入+男博士+女硕士=人生赢家?钱买不来幸福。但根据报告,钱,买不来幸福,却能让你没那么焦虑。报告就指出,收入越高,焦虑感就越低。如果收入能覆盖掉开支还有结余,就不会那么焦虑。马云曾说,“一个月有两三万、三四万块钱,有个小房子、有个车、有个好家庭,没有比这个更幸福了,那是幸福生活。”从报告来看,100万以上的人群焦虑感是最低,其次是50-100万,也就是说,收入感随着收入的提高降低。焦虑感最高的是10万以下的,这一收入的,刚踏入职场的还好,如果是人到中年,焦虑感倍增。马云还补充说:“(年收入)超过一两千万,麻烦就来了”、“超过一两个亿的时候,麻烦就大了”。这话当时被很多人斥责为装X,但事实可能确实是如马云所说的,因为支出在100万以上的人焦虑也很高。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老板不是那么好当的。要缓解焦虑感,还要好好学习。因为报告表明:男性,学历越高,焦虑感越低。女性也是随着学历越高,焦虑感越低,但到女博士这里,画风突变,焦虑感一下子拉升到高位。女博士可能是高学历最焦虑的群体了。从图中可以设想,最不焦虑的家庭,大概是:男博士+女硕士。现在,整个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企业招工注重学历,就连创业找投资时,投资人也看重创业者的技术背景,整个社会的“投资回报率”,也逐渐向高学历倾斜。● 80年代,卖个茶叶蛋可能比造导弹的挣得多;● 90年代,南下打工可能比当干部挣得多;● 00年代,胆子大可能比什么都挣得多;● 现在,高薪高成长的岗位一般要求都是高学历,就连创业英雄也是高学历的。03前半生赚钱养儿,下半生赚钱养老高学历家庭的孩子再笨也笨不到哪去!孩子聪明,在读书时候,会让家长少操多少心,孩子读书不用担心,家长的焦虑感起码少10分!如果孩子书读得不好,就更会倒逼父母加入惨烈的学区房竞赛。不但要抢购10万+/每平米的学区房,还要给孩子攒下兴趣班、留学的费用等等。总价算下来,可能接近千万。能不焦虑吗?中产阶级大多都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他们会倾向于将自己成功的道路在子女身上复制。阶层这东西,上升难,但下滑就很容易。特别是进城的一代。父母如果没有全额的医保,那么,得准备一笔不小的备用金,以备不时之需。生老病死,人生难免,怕就怕,父母养育自己,自己却不能让其安度晚年,甚至病重之际,无能为力……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负担最重的一代:4个老人,两个中年人,一个孩子(现在可以二娃)。如果是城市居民,上一代有房产,还可以打算“以房养老”,而“城一代”,前半生就需要拼命赚钱了。04卖房去二三线?大城市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就有人说要不要卖掉一线城市的房子,转战二三线城市?本来以为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房价变态高的城市的人们最焦虑,没想到的是,在财富焦虑值上,反而是二线城市的人群焦虑感最高!基本上这些年活跃的二三线城市都入列,第一名居然是天津!第二名杭州,第三名重庆。这些城市的房价在这两年都大幅上涨。但从收入来看,天津、重庆显然还不令人满意。房子毕竟是人生最大的一件“投资品”,一线城市动辄200-300万的首付,二三线城市房价翻番迅猛上涨。中产都知道通货膨胀、M2与房价的关系,然并卵,每次房价变动都撞击着中产的心灵。一则房产税传闻,让有房的人有些许恐慌,让无房的人重燃希望。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连年上涨,买好了的在等逐步置换,;没买的也基本告别了北京房市,被迫“租购同权”得了。但就算是天之骄子北京籍有房人群同样焦虑,孩子快读初中的时候,也面临着抉择——是让孩子读昂贵的国际学校准备出国呢?还是把房子卖掉回老家置业呢?从报告调查来看,年收入100万以下的家庭,首先考虑的是孩子的教育;年收入数百万的,无论是读国际学校还是直接送出国,都不是难事。北京2016年新生儿是28万,比2015年多10万,其中3成是二胎。也就是说未来,如果北京的学校不扩招,子女尤其是非京籍子女读书的难度会很难很难。目前,二三线城市虽然在用各种办法来吸引人才,但职场机会毕竟没那么多。这样看,杭州、广州、武汉三座城市,从房价、工作机会和子女教育来看是最均衡的,也似乎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总之,人生并没有捷径,无论是大城市的蜗居还是子女的教育,还是父母的养老,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除了在职场上拼搏,还要学会理财,才能让财富这艘小船,不在通胀洪水下倾覆。来源:大猫财经(caimao_shuangquan)
作者:猫哥--End--海尔金控成员爆款速递|理财干货|海量福利回复“”即可加wuli小易为好友,还有粉丝群“河蟹社会”等你加入!快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我们,躺着赚《中产教育鄙视链〡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精选十一谈到中产阶层,我们常常会想到这些标签:拥有自己的住所、开着不错的轿车、生活在和谐幸福的家庭、养一只萌宠...也有人这样说中产阶层不过是高配版的屌丝阶级。既没有庙堂之高的焦虑,也没有江湖之远的苦逼,到底月薪多少才算中产阶层?▼▼▼日前,某知名招聘网站发布了《2017新锐中产现状调研报告》,将中产的定义明确为 10 万—50 万元年薪人群。报告显示,80后开始成为主要构成群体,在人群相对更为年轻化的同时,95%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焦虑或偶尔焦虑,焦虑感成为这些人群的一个显著标签。从事哪些行业更容易成为中产阶级呢?行业集中于互联网、金融和房地产调查数据显示,此次调研共触及49989名职场人士,在所有受访者中,80后人数最多,占比52%,其次为90后占比35%,70后占比8%,95后占比4%,60后占比1%。被调查的这些新锐中产,行业的集中度很高,地域的集中性也很高。行业主要是集中于IT互联网,金融行业、房地产等快速崛起的一些行业,容易形成财富效应。同时,区域则多分布于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数据显示,所有受访者中,来自一线城市的最多,占38%,其余为新一线城市(34%)、二线城市(16%)、三线城市(1%)、其他(11%)。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焦虑感是新锐中产的一个显著标签。调查显示,95%中产会感到经常焦虑或偶尔焦虑。其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他们焦虑感的主要来源,占比为71%,其次是对现实的不满,占比为46%,另外是因为虚度了过去的很多时间。中产的收入都来自于哪些方面?超九成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调查发现,新锐中产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占比为93%。租金收入、股权利息等其他收入占比仅为7%。可见,工资是新锐中产们赖以生活的来源。其中,还贷、购物、子女教育占据中产日常开销的前三名。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中产的“荷包”主要贡献给了房子、车子和孩子,真正用于娱乐消遣的支出远远低于前述项目。尤其是用于个人培训上的支出,占比最低。当下,人们普遍认为,新锐中产对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要求很高,更愿意花费金钱在享受生活和个人提升上,但数据结果却与之相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锐中产更愿意在子女教育上进行投入,选择这项的人群占比47%,仅次于收入水平在50万—100万群体53%的比例,收入为100万—500万的群体占比为36%。这背后既是新锐中产对于下一代的高度期望,也隐含着希望保住自有阶层甚至实现阶层跃升的想法。收入越高加班越少调查显示,新锐中产们的压力指数高达3.94(满分为5分)。当被问及工作中的主要压力来源是,有42%的新锐中产表示主要来源于收入低于预期,其次有35%的人表示为职业规划不清。当被问及对收入水平的满意度是,有40%的新锐中产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仅有13%的人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除了对收入的不满外,加班对于新锐中产来说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仅有36%的新锐中产表示不存在加班的情况。有趣的是,通过调查发现,收入越高加班越少,高阶层的不加班比例遥遥领先。(来源:综合网络)【www.yiqiandai.com】深晖集团旗下平台主打安全可靠100元起投高达16%+担保终结为银行打工时代让您的钱为自己赚钱
提供最新最全P2P网贷资讯
"中产教育鄙视链〡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的相关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金收益达到多少合适 的文章

 

随机推荐